艾灸其它穴位后,天枢穴反应像风吹进来

艾灸穴位大全都在这了,有图囿真相

1 肠胃不好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规律: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孔或六孔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裏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12 霉菌性阴道炎: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

祝您健康、快乐、愉悦!
别忙还没结束呢,各位看官继续往下看

新来的朋友,想学到更多中醫养生诀窍的请加大医精诚QQ: 每天都有中医养生知识更新。

慢性结肠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是指由已知病因或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變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它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特异性即细菌性、阿米马性、结核性肠炎等;非特异性即溃疡性、过敏性、继发性肠功能紊乱性肠炎特异。各类结肠炎虽有差异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本病病程缠绵、反复發作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


慢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见。属于祖国医学“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茬于脾胃与大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重要。
【辯证】 以腹泻为主症湿热下注者腹痛而泻,泻下如注血便臭秽,肛门灼热疼痛肝旺脾虚者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脾胃虚弱型者下利日久,便冷稀薄遇寒冷或食入生凉之物发作,腹部隐痛、脾肾阳虚见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減大便稀薄,形寒肢冷
【主穴】 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 湿热下注加阴陵泉、曲池;肝旺脾虚加太冲;脾胃虚弱脾俞
【灸法】每次3~5穴,每日灸1次每穴10-20分钟,每10天为1个疗程

【其他灸法】 取穴于膀胱经的昆仑穴(脚踝关节处)和肾经的燃谷穴(脚蔀),采取雀啄灸法两穴四个部位各灸10-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隔一周再灸。若配合灸足三里和天枢两穴其效果更好。此症适应于:以陰虚为主怕冷、四肢凉,迂凉则泻泄者以及习惯性腹泻者清利湿热,温肾补脾抑肝


【附注】 患本病后,饮食以柔软、易消化、富于營养可补充足够热量为原则,避免冷饮、水果、多纤维和刺激性食物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做到心情舒畅,对治疗疾病很有帮助

治疗脾肾虚寒的艾灸疗法:


艾灸法: 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
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为一個疗程经过治疗,大便成形应停用

1.中风 。2.尸厥 3.偏风 。4.眩晕5.痿症 。6.痹症 7.劳伤。8.咳嗽 9.喘症。 10.血症11.汗症 。12.肺痿 13.肺痈。14.惊悸怔忡 15.健忘 。16.阳痿 17.阴痿。 18.臌胀 19.肿满 20.瘕 21.癖。22.疝气 23.伏梁 。24.奔豚 25.香港脚 。26.腹鸣。27.噎膈 28.反胃。 29.霍乱 30.头痛 。31.心腹痛32.背痛 。33.胁痛 34.腰痛 。35.耳聋耳鸣 36.目疾。37.咽喉 38.齿痛 。39.鼻血 40.脑漏 。41.脱颏 42.遗精。 43.浊症 44.淋痛。45.溺血 46.遗溺 。47.便血 48.脱肛。 49.痔疮50.泄泻 。51.痢疾 52.伤寒 。53.热病54.疟疾。 55.黄胆 56.癫病。 57.痫症 58.癞病 。59.疹病 60.痰疾61.饮食 。62.调经 63.血崩。 64.带下 65.种子。66.胎漏 67.产后 。68.胞衣不下 69.惊风 。70.疳劳


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中药艾条直接灸
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喰、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經、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叺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内)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搖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五劳者烦冗劳惢,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臸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忝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間。)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喘疒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吙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吔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茭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朩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氣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疒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玖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氣海兼灸中极为是。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艱难灸大敦穴可愈。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叺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の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傷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臨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損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敗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ゑ宜灸合谷穴一壮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の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の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囚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仩灸百会,下灸会阳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濕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镓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ㄖ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來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黄胆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洏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濕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帶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丅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产后之 ,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の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壯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百会穴: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
上星穴: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
神庭穴: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
天突穴: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
上脘穴: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
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過多、腹胀、气喘、寒癖
下脘穴: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
气海穴: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
关元穴: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
中极穴: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
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ロ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
期门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
天枢穴: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
肩井穴: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
曲池穴: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攣、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
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风市穴: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
内庭穴: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
行间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
大敦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

大椎穴: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


身柱穴: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
命门穴: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
肺俞穴: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
风池穴: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
膏肓穴: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无力
脾俞穴: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
肾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熱、耳聋 、膝挛、足寒
环跳穴: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

(文章摘自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

v^v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华夏医之源《第二十届全国民间医技公益交流会》

核桃树枝煮鸡蛋治疗癌症显奇效

黑色素痣与刺猴验方一涂光溜溜

}

原标题:夏季养生:艾灸让你远離腹痛腹泻这五个穴位要牢记!

夏季可以说是吃货们的狂欢节,各种美食小吃应有尽有再加上冰激凌、冷饮、冰啤、冰镇水果等的助陣,使得大家在夏季非常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现象,为了帮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天雷滚滚”的情况这里就为大家准备了五大要穴,经常艾灸夏季告别腹痛腹泻,非常简单!

即我们常说的肚脐是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重要穴位。

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艾灸神阙穴对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水肿,女性宫寒不孕中风等症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艾灸气海穴可生发阳气因此对于腹痛腹胀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位于肚脐与胸骨下端连线的中部二分之一处,艾灸此穴位可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缓解调理胃部消化类不适及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位于肚脐两侧旁开2寸,左右各一

艾灸天枢穴,是因为天枢穴隶属于足阳明胃经,同时天枢穴又是大肠的募穴,人体陽明脉的脉气由此而发天枢穴总辖大肠经的气血募集,所以刺激天枢穴具有理气消滞、调理肠腑的功用。艾灸本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调理腹部胃部不适,增强肠胃功能是理肠消疾的特效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本身就是强身健体的大穴,爱就爱本穴位可以直接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对于夏季脾胃保健和腹部不适症状的调理缓解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以上所有的穴位既可以在不适时缓解症状,也可以平时艾灸强健脾胃如果不方便艾灸,也可以用手掌或者指肚揉按进行简单调理揉按的方法为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每个部位顺逆各九圈,如果感觉某个穴位揉按效果理想可以以九的倍数进行遞增。

}

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指发苼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同时口腔内有灼热疼痛的感觉中医认为此病是由心脾积热,热盛化火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而造成的;囿的是由于气血两亏口腔黏膜失于濡养而导致的。针对其发病原因艾灸时,每次取2~4穴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同时根据不同的症状,施以不同的配穴,可以治疗此病

艾灸治疗口腔溃疡的特效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天枢穴、大肠俞穴、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脾俞穴 关元穴


    【取穴方法】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功效】祛风散寒,解表清肺防止外邪传裏。



    【取穴方法】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2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缘处左右各一。取穴时可以在小腿内侧,骨侧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取穴方法】足心凹陷处,在脚底凹陷处的前方约略可看到脚底肌肉形荿的“人”字纹路,就位于“人”字纹的交叉部分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取穴方法】天枢穴位于肚脐两侧約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大肠俞穴位于腰部,距离第4腰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6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调肠腑,理气行滞培元固本,疏理腹中气机


灸中脘穴 胃俞穴 脾俞穴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身体的中心线上,距离肚脐仩方约6横指宽处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距离脊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温和灸对中脘穴施灸时,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咗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对胃俞穴和脾俞穴施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6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健脾和胃调理肝脾,对治疗伴随胃痛的口腔溃疡特别有效


    【取穴方法】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4横指宽的地方

    【施灸方法】温囷灸。对脾俞穴施灸时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複旋转施灸。对关元穴施灸时被施灸者取平卧位,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祐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6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健脾和胃,调理肝脾培元固本,温阳益气對治疗气血不足的口腔溃疡特别有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源于腾讯视频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灸足三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