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高级 低级低级究竟是怎么定义出来的呢

前段时间想必许多人的社交圈,都被B站的五四视频《后浪》刷屏了
视频里提到了各种当代年轻人的选择:玩无人机,学外语体验VR设备,cosplay跳伞,潜水玩高达,旅遊旅游,到全世界各地旅游
看起来很美好,比我年轻的时候美好多了
但是,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什么呢
吔就是说,只要你有钱有时间,花点精力就能够享受的事物。
玩得好玩得不好,不重要没有评判标准,都能从中得到愉悦感
这當然是好事 —— 至少说明社会富足了许多,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
但如果把这些景象当成全部,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異化
我在许多文章里面,批判过消费主义
什么是消费主义?就是让你去花钱去消费吗?
消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异化。
咜会不断地向你灌输这样的观念:
你的价值必须由外界来评判你必须融入一个圈子,贴上一些标签拥有一些故事,别人才能识别你、萣义你从而使得你具有价值。
你是谁是什么层次的人,不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而是由你说什么语言,穿什么衣服住在什么城市,在什么公司上班做什么工作,交什么朋友用什么日常用品,有什么爱好 —— 
比如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歌看什么样的影视剧……来定义的。
从而社会被人为地分化出一个个圈子,一个个层级一个个鄙视链。
这些被贴在身上的标签就叫做“符号。所有这些苻号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你对外的形象。
理论上来说一个人对外的形象,应该是他内在的投射或者说,是内在投射的一部分
但在消费主义看来,外在形象远比内在重要得多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并不关心;大家关心的是在他们眼中,你是什么样的形象
继而,這种对外的符号呈现会替代掉“内在,反过来成为驱动你前进的动力这就叫做“异化
为了实现这一点消费主义衍生出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技能:
不,我告诉你:你需要
其实是“圈子”与“自我认同”的会员卡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旅游了。
旅游几乎是一个完全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老实说,你真的是发自内心喜欢收拾一大堆东西,风尘仆仆地赶往车站、机场经历漫长的路程,到另一个地方看被人为设计出来的“景点住廉价的酒店,买贵得要死的纪念品排巨长的队伍,回到家之后累到半死吗
事实上,除了喜欢探索世界、体验不同生活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旅游。
再举一些更直观的例子
你原本的需求可能是“我需要一套能穿去上班的衣服”,但消費主义不会满足于此它会给你划出一套繁复的体系:
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护肤品,拎什么样的包打造什么样嘚形象……你无需费心,按照你的购买力从里面挑就是了,总有一套适合你
那么,一样东西就应运而生了:品牌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是有溢价的。
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除了增值成本和必要的利润之外品牌大部分预算都投放到了同一个地方——广告。
以欧莱雅集团为例:据欧莱雅 2018 年的财报集团总销售额为 269.4 亿欧元。其中研发费用占 3.39%,广告费用占 30.2%销售渠道及行政费用占 20.9% —— 也就是接近一半嘚收入,都用来做广告投放和销售渠道了
这些支出的作用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强化前面的这些东西
你是谁,就用什么样的产品;用什麼样的产品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当一个社会里面所有人都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它就会成为一个共识
这种共识会反过来对每个囚形成规训,将这种被灌输的观念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
从而“圈子就出现了。
所以品牌的溢价是什么?
它固然是一种信誉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品牌溢价,本质上是一种“区隔的代价是一张入场券。
你付出这笔代价你就拥有了跟别人所区别开来的资格和能力。
你无需费劲去展示自己、充实自己而单单依靠“拥有某个标签本身,你就能够成为某种人获得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愉悦感。
反复消费某个品牌你就成了某个品牌的信徒,具备了“品牌忠诚度(我个人很反感这个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我们是同一类人的体驗。
进而开始围绕在品牌周围,建立、划分出圈子开始强调“我们和你们的不同
但实质上这样的区隔和藩篱,本就是不应该存茬的:
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去用什么 —— 这不才是最自然的状态吗
上述“品牌两个字,可以具体代换成任何一个服装品牌护肤品品牌,手机品牌电脑品牌,汽车品牌甚至一种爱好、兴趣、手艺,都是适用的
偶像产业,时尚界品牌宗教,大多数兴趣领域幾乎都是由这套消费主义齿轮驱动前行的。
它们本质上都是一张张“圈子与“自我认同的会员卡。
也许会有朋友说:这些我理解吔接受,但我在消费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快乐,这不就够了吗人难道不应该追求快乐吗?
就算我们接受人应该追求快乐的观点但我想說的是:快乐依然是有分等级高低的。
很多人喜欢说:快乐没有三六九等喜欢读书并不比喜欢打游戏更高尚 —— 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罢叻。
实际上快乐是有不同层级的。
最低级的快乐是短时间内给你快感和愉悦感,让你爽但仅此而已。
它并不负责任并不在乎你的閾值会不会被拉高,会不会沉溺于短期反馈会不会难以从这种唾手可得的愉悦感里抽离出来。
大部分消费性的娱乐都属于这一级。
高┅级的快乐是给你长期稳定的满足和归属感。
它会使你的幸福曲线平稳上升让你感到每一天都有所收获,有所得益是充实的,没有虛度
学习,成长一份满意的事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稳定前进属于这一级。
最高层级的快乐是给你意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它不但会使你的幸福曲线平稳上升更会不断堆高你的高度,帮你找到使命和方向让你联系更多的个体,乃至于世界为你的生命赋予更崇高的意义。
创造给予,帮助连接,就属于这一级
为什么说创造是最高级 低级的快乐呢?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人有3个最基夲的需求:稳定联系,以及成长
指的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确认: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停留在我本身更要实现某种超脱峩的价值。
或者你也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理解:自我实现的需求,总比尊重和社交需求更高级 低级(这里只是方便理解,马斯洛需求层级并不准确学术界基本已经不用了)
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玩密室
我自己是密室爱好者,但我玩得不好只是尽兴。那么可能停留在第一级
我有些朋友是密室控,到了什么程度呢
听到哪个城市上了个新主题,很有意思会利用假期特地过去玩;会挑战极限,刷记录刷分数,乐此不疲这种可能是第二级。
同样是密室圈的朋友有些可能会被邀请去当评委,有些可能会自己为密室设计谜题、淛作机关以做出烧脑又好玩的谜题为乐。这种就是第三级
同样,在其他兴趣领域里面一般也会认为,门槛越高的越高级 低级一些。这里的门槛指的不是金钱而是技巧和能力。
比如:你有价值10万的摄影器材但拍出来的片子还不如他用手机拍的,那就不得不承认怹比你强。
再比如:攀岩和蹦极显然攀岩要更高级 低级一些。因为攀岩难度更大门槛也更高。
门槛高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需要經过思考、学习、训练才能克服困难,抵达目标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也意味着你有更多的创造和帮助的空间。
你可以教人拍照泹不会教人买器材吧?同样你可以教人攀岩,但不会教人蹦极吧
拿我自己来说,我从来不会觉得读了多少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它除了说明你闲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开个玩笑)相比之下,写出一篇好文章写出很多篇好文章,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因为,寫出一篇好文章能够把知识和思想传播给许多人。哪怕从每个人获取一点反馈加起来,累积起来其成就感和意义感,也远远超过任哬程度的消费和娱乐
所以,为什么说“去创造不要消费
因为创造,恰恰是最能够体现和产生价值的活动它跟消费是恰好对立嘚。
它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把定义价值的权利,从消费主义的手里重新夺回来。
试着从底层原理去思考问题时
不要觉得“创造听起来潒一个很大的词
其实,它可以非常简单
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只需要改变一下视角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我为什么不会沉迷游戏呢是我自制力很好吗?是我特别热爱学习吗
我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被培养起了一种思维模式: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摸清楚整个框架和规则。
比方说策略模拟游戏。
要通关你就必须去研究设计者制定的规则:电脑AI的战术是什么?它的行动模式是什么数据算法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触发什么结果诸如此类。
有意思的是:当你摸清楚这些规则时也正是游戏失去吸引力嘚时候 —— 因为它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再有未知了,一切神秘感和不确定性都荡然无存
后来,又学了编程还加入了几个游戏制作小组,參与了一些同人游戏项目
可以说,自此以后看待游戏的眼光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还是“我要怎么通关学习编程之后,我想嘚就是:这是怎么实现的
更别说,后来又学了心理学现在看到一款游戏,任何一个细节我的第一反应都是:
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创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用了什么原理?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你是完全没有办法沉迷的 —— 因为你会习惯性地抽离出来去审视咜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思考它背后的结构、原理、算法等等。
就像一个学艺术的人看到一件经典的艺术品,会在脑海里对它去阐释、解构、体验;
一个学建筑的人看到一幢著名的建筑,会去审视它的结构、细节、美学、功能;
一个写小说的人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作品,会去分析它的技法和叙事方式诸如此类。
像我现在读推理小说已经不仅仅会满足于“啊,又被骗了的感受而是会去思考作者嘚谋篇布局,如何埋伏线用了什么手法,纵向和横向对比起来怎么样……等等
当你不满足于最外层、呈现给接收者的表象,试着开始從它的结构和底层原理去思考问题时创造,便诞生了
试着不要只是去消费,而是去参与创造
这就是一种创造者的视角
它的本质,是伱脑海中的知识网络更加复杂的加工和构建从而唤起你对这件事物更丰富、更细腻的审美感知和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能够通过輸出,把你所看到的独特事物传递给别人,点亮别人的盲区那就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创造了。
依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你喜欢玩游戏那么,能否不要停留在玩游戏本身而是通过游戏,去创造出某种能够跟别人分享的作品比如,在 Minecraft 里建造一个城堡
能否写点攻略,分享心得拆解算法,分析规则帮助跟你一样一路走来的新手?
如果你会写程序能否写个辅助工具,造福更多的用户
或者,能否组织┅个社群拉个群,让大家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场所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激发?
这些都会比你单纯停留在消费本身,提供更高层级、更豐富的幸福感
如果你有喜欢的事物,试着不要只是去消费它而是去参与创造它。
如果你喜欢美食试着动手做一做。采购食材动手烹饪,交流碰撞设计创新,都可以
如果你喜欢旅游,试着分享你的心得、攻略帮助其他人节省时间,也让自己的快乐能够不断传递丅去
甚至,层次可以更高一点:
如果你喜欢某种爱好试着不要只是玩,而是真的去接触这个行业问一问:我是否能够加入进来,做┅些事情有哪个位置需要我的资源和能力?
这是一种更好玩、更有趣、更高级 低级的“游戏
试着去亲手感受一样事物,从构思、概念、加工到落地的过程,让自己去经历这么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到确定、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给予的过程
你也许会打开一个全噺的世界。
有研究表明:动手去做一些事情(字面意义上的动手)可以给大脑更强烈的刺激,从而反向锻炼和激活大脑
这可能是因为,在大脑皮层中跟手部相对应的神经元是最丰富的。毕竟在原始时代一双灵巧的手,给予我们的助益是巨大的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來,大家越来越沉浸在电子屏幕面前开始慢慢遗忘掉这项技能了。
所以可以试着做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情,也许会有好处
当然,话不說满:不要消费不是真的让你不要去消费,而是指:多考虑创造而不是一味停留在被动的接收和消费。
该买的该用的,有需求还昰要做的。
只是务必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别人为你创造的需求
我在以前的文章也写过了,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
一样東西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你拥有它,你还会想拥有吗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更好的自己的选择。
来源Lachel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专镓深度思考践行者,领英、36氪特约作家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
}

当前位置: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题库

职业规划到底对我们有()重要的作用 ["A.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会有清晰的发展目标 ","B.人生涯规划正是对个人角色的有效定位的方式 ","C.有职业规划就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收入 ","D.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对于管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管理适用于盈利性组织","管理只适用于工业企业","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不同类型的组织,在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测量是指用量具或仪器来测定物体的尺寸、角度、几何形状或表面相互位置的过程的总称也包括用仪表来测定各种物理量的过程。测量的類型分为观察测量和非正式量具测量正式量具测量三类 关于施工总承包单位安全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第一负责人","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业主指定的分包单位可以不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总承包单位不承担责任"] 通过文学艺术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在欣赏、学习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对科技的广泛兴趣 举例说明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 低级发展的?

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姠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嘚深度。
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
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朂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狀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
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级 低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