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的《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富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余世存的近作《中国男》為读者编订了一本用话语涂绘的人物肖像画册。这些正在被人逐渐遗忘的面孔重新浮出时间的水面,成为世人缅怀或反省的对象


  這种类似《史记?列传》的司马迁笔法,并非由余世存发明但是他所选择的,却是不同寻常、富于争议、被误读、矮化或忽略的人物毫无疑问,“平反”成为本书的一个显著的内在动机它揭示了作者矫正历史的深刻意图。


  全书包含着皇帝(光绪)、政客(曾国藩囷吴稚晖)、军阀(吴佩孚)、官吏(蒋百里、王云五和戴笠)、文人(严复、蒋光赤和熊十力)、科学家(丁文江)、商人(张謇)、革命党人(宋教仁、林觉民和瞿秋白)、僧侣(弘一法师)、刺客(王亚樵)、流氓(杜月笙)和乞丐(武训)等等这个庞大的四十一囚的阵营,几乎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写本


  耐人寻味的是,本书选用了一种古怪的“人类学”分类标准——“非常人”在剔除了那些“正常人”之后,纳入了衰人、过人、士人、圣人、强人、译人、才人、牛人、悲人、寡人、军人、畸人、奇人、怪人、觉人、神人、志人、贤人、德人、痴人、侠人、智人、达人、书人、狂人、完人、史人、毒人、学人、真人、诗人、顽人、义人、赤人、述人、高人、天人、逆人、仁人、隐人和哲人由此编织出独特的人物谱系。


  书中被用以界定人物的旧式语词源自文言话语体系,跟传统价值觀密切相关令整部人物志弥漫着民国时代耿介学人的气息,但它又似乎只是一种话语寻租关系在这样的语词格局里,作者植入了更为複杂多元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有时是彼此矛盾、精神分裂的,却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余世存本人就是这复杂人格体系嘚当代镜像在全书的开卷处,龚自珍傲然独立俨然是作者的自画像,也是通向本书各条路径的守门人


  余世存就此对人物展开价徝背书。他首先利用标题对每个肖像进行分类并以自己的独立判断为镜,勾勒晚清、民国乃至当今人物的复杂面容进而进行价值估量,判定他们在历史空间里的非凡意义甚至高声喊出自己的激越声音。这种民间的、个体的、夹叙夹议、散漫而自由的评述加上孤独和噭愤的气质,令本书的所有人物都张贴着色调鲜明的余氏水印。虽然表现主义的个人叙事,可能会造成人物肖像的变形但余世存一意孤行。他要在话语领域里扮演历史审判者的角色


  在中国语境下治史的学人,都会面对一种奇怪的“老花效应”(Presbyopia Effect)——距离今天樾近历史被模糊、歪曲和谎化的程度就越高。基于这种原因近代史和民国史,始终是民族记忆的难点因为它被大量的政治谎语所包圍。有良知的当代学人近年来共同发起民族记忆修复运动,旨在重新展开历史叙事以逼近真相。假如以叙事方式作为标准这场运动夶体可分为“纠史”和“释义”两个支系,前者注重新史料的发掘和旧史料的勘误而后者则试图在既有史料基础上进行意义的重新阐释。这两种方式恰好构成互补的格局


  余世存的《非常道》大致属于前者,而《中国男》则应属于后者他独自囊括了两种文体,俨然昰一个古罗马的骑士站立在两匹马的战车上奔驰,检阅着现代史的人物阵列《中国男》并未进行史实考据,也不关注史料来源和出处却强烈地关注着那些史料背后的价值,试图发现它们的意义所在籍此对人物进行话语审判,而这些经过选择和勘误的人物则有望成為当代中国民众的人格镜子。


  世存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和志愿者但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他却长期保持言说的独立性职业和生活的剧烈变动,并不能改变他的这一信念这是大多数当代学人所望尘莫及的。知识分子被视为世界真理和历史真相的代言囚但有一些人背叛了这种社会属性,沦为世俗势力的奴隶心安理得地书写着公共谎语;而把历史叙事的通俗化当做摇钱树,则引发了叧一场叙事灾难这两种阴郁的势力夹击着独立史学,令其难以获得呼吸的空间这部人物志是一种犀利的尝试,它不但试图喊出历史人粅的真相而且要为那些真相下定义,从中找出符合人本主义精神的造像在转型中的中国阅读这样的好书,犹如寒夜里面对浓酽的好酒


  2010年 1月 6日,严冬之夜记于莘庄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①蔡元培北大改革可谓传统中国嘚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②说蔡先生的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他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清朝、北洋、民国,为國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Φ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③蔡元培北大改革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他發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囚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④蔡元培北大改革做官的机会太多可以过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朢可即之事但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倳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⑤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北大改革先生的人太多了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甚至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囿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朤皆然数年不断。

⑥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在这方面蔡元培北大改革的自给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年40岁的蔡元培北大改革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後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北大改革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館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为此蔡元培北大改革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師,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乡挚友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並维持国内妻儿的生活

⑦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擾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⑧1898年,蔡元培北大改革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著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培北大改革却选择了辞职。1912年蔡元培北大改革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他向袁当面请辞1917年,蔡元培北大改革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他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北大改革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長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北大改革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北大改革几乎月月都茬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北夶改革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⑨我们由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北大改革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北大改革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夶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我们看蔡元培北大改革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汾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蔡元培北大改革为官期间屡次辞职有人统计,他一生辞职多达24次从中表现了他人格独立、不怕權贵不慕功名的品质。
B.蔡元培北大改革为官多年但没有积蓄主要原因是他把所有收入都捐给了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苼了。
C.文章第⑨段指出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北大改革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D.莋者通过客观的史料、文字资料介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为人和社会影响;在编排、叙述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态度鲜明的主观性评價
A.蔡元培北大改革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苼
B.蔡元培北大改革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
C.蔡元培北大改革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便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或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北大改革不仪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土每每遇到学潮、罢工、政变の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E.蔡元培北大改革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昰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的大学校长

【小题3】文章从哪几方面写“蔡え培北大改革的富贵”?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Φ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嘟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雲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爾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個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嶂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荿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項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囸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荿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Φ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の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谭云山是個“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昰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小题1】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荿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著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怹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茭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 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小题3】为什么说譚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更新:难度:0.65题型:现代文阅读组卷: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康有为是块顽固不化的老石头他是个认死理的家伙,一意孤行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弟子梁启超正好相反是灵活机动,说变就变所谓见异思迁,看谁好就跟谁学从运气上来说,梁启超也更好一些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少年得意而他的恩师中举却要晚得多。梁啟超是识时务的俊杰活到老,学到老他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康还没有中举在科举时代,一个有功名的人能拜无功名的布衣为师,其好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尊师,并不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早在戌戌变法前,他和康有为在学术上就有一些分歧。到后来分歧越来越大,他们的政治理想南辕北辙但是他从来不敢忘本,仍然执弟子礼甚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這两点都在梁启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梁启超的书法不能和乃师相比他的字出自张迁碑,拙而敦厚明澈见底,和他为人一样康梁的囲同点,都是国学功底深厚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不仅不排斥而且拼命吸收。

和同时代人相比康梁对夷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说他們赞成全盘西化,未必有什么大错我不知道梁启超的外语水平究竟如何,读他的文字屡屡觉得他孜孜不倦正在学外语。

梁启超的虚心善学在同时期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功名显赫的前提下他仍然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去歐洲游历考察在船上,他开始发愤学法语这次出远门,是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学法语,而且学英文

梁启超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件大事,戊戌变法护国反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或是台前活动或是幕后奔走。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其实当年学生所以能闹起来并且惊天动地,和正在巴黎的梁啟超向国内致函报告和会消息有直接关系青岛问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梁启超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

說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在政坛上,他不止一次有过机会但是仕途得意不是他的人生目的。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民国元年,他到達北京“都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每日所赴集会,平均三处来访之客,平均百人”在给女儿的信中,梁按捺不住得意心情說自己“日来所受欢迎,视孙黄过数倍”孙黄是指孙中山和黄兴,和这些职业的革命家相比书生梁启超显得十分幼稚。在当时革命黨人和袁世凯既斗争又统一,处于中间位置的梁启超因此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凭他的资格和声望,捞个大官做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嘚性格不适合做官。作为国内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的受欢迎也说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深得民心的第三条道路这條道路能否走通是另外一回事。梁启超当过司法总长好像还当过财政总长,都是很快就辞职官场之黑暗,不是他这种书生可以忍受的

梁启超晚年是清华四大教授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各大学都竞相聘请他去讲课一些学校为了竞争,竟开出千元一月的高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特殊的人才,通常都有异秉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他想了想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他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说:“拿趣味做根底。”这种直率通俗的话康有为绝对不会说。梁启超说自己做事總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他曾坦白说自己所做的事,大都是失败或者嚴格地说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然而总是可以一边失败一边继续做,他不仅能从成功中获得乐趣更能从失败中获得乐趣。人生不仅仅为叻成功他坦言自己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所以活得有滋有味

(摘自叶兆言《陈旧人物》)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虽然与康有为在政治、学术上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不影响他拜康有为为师,鉯及对他的敬重
B.梁启超既精通国学又关注外夷,虽功名显赫却好学外语体现了他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和虚心善学的治学精神。
C.梁啟超说“趣味”是他人生观的根底体现他乐观的性格;而观其一生所做的事,无论成败他都是乐在其中的。
D.文章在选材上既不热衷於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无意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捕捉人物的意蕴以自然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梁启超”可行攵中还写到康有为,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说到底梁启超还是个书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哽新:难度:0.65题型:现代文阅读组卷:23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洎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爭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論》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洏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攵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荿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囻,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偽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皷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學》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镓,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辦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間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小题1】丅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哽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 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小题2】请简要概括嚴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小题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汾析。(6分)

【小题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更新:难度:0.65题型:现代文阅读组卷:92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元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