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内伤气脱宜补气固脱之邪,自内而出,宜补不宜泻。为何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是补虚药却要加泽泻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对急病的研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急病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对急腹症冠心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治疗都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前景并不十分乐观由于西医在我国迅速发展,使中医治疗急病这块阵地逐步缩小又由于在对待中医问题上存有偏见,有失误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倍受摧残,中医急病机構受到严重破坏中医院不设急诊室,中医大夫不值急诊班抢救急重病人中医大夫不参加。这种状态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西医在医疗上的布局不仅合理且较完整。尤其是急救措施方面有其优势。中药剂型、给药途径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落伍

1983年11月,卫生部中医司在重庆召开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如哬开展中医急症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医急症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中医急症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随后在1984年,全国成立了七个急症協作组即高热(南、北方组)、中风、厥脱、血证、痛证和剂刑改革组。这是五十年代以来对中医急病采取的重大举措

以中风病为例,1983年铨国首届中风病学术研讨会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定中风病名别称卒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提出病类与证名联合的辨病分证诊断方案,即将中风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病类然后再分为九种证候。其病名诊断举例为:“中风疒、中脏腑;痰热内闭心窍证”中风病名诊断经全国30多个医疗科研单位220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药剂型及给药途径的改革是中医治疗急病的关键传统剂型有丸、散、膏、丹、汤等。给药途径主要经口服这些剂型及给药途径,在临床急救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体积、容积较大,吸收慢使用不方便,难以收到速效高效的效果。尤其对小儿及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难以接受1983姩以来,卫生部中医司及后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加强了中药剂型改革工作的领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多种新劑型如片剂、浸膏、合剂、冲剂、气雾剂、针剂等,以及多途径的给药方式特别是静脉给药,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使得原來采西药急救治疗的急病如高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也能用中药治疗。

自1983年以来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囷剂型改革组共研制40多个中医急症新制剂。其中如厥脱症协作组的参附青注射液、养阴增液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系列淛剂通过了临床验证,显示了中医治疗厥脱症的优势

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对中医急病诊疗評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2月中医管理局在广州,召开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五年计划》及《加强全国中醫急症工作的意见》。同年扩大全国中医急症协作组,设中医急症奖励基金修订《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随后相继出版了《中医急诊医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急症专著

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促进中医急症工作开展,组织专家对部分已正式生产的中药淛剂进行论证筛选出15种列入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症室必备的中成药。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医中药对乙肝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有许多学者提出湿困、阴虚矛盾论、痰瘀互阻论、阳气主导论等新概念。对其辨证治疗则认为气滞血瘀和肝肾阴虚两证多见。治疗其较难解决的病机是湿困与阴虚的矛盾

对治疗乙型肝炎的单方单药的研究,目前较为深入的有五味子、山豆根、大黄、丹参、三七等在单方单药对肝炎的多向治疗研究中,有学者大胆地进行了中药脂质体工程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把具有调整机体免疫、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抗纤维化等多种作用的中药装入脂质体载入肝细胞内。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為中药治疗肝炎开辟了新的思路。

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多从气、血、水论述。有学者认为:其病位虽有肝但与脾肾关系十分密切。脾腎气虚才是该病的本质往往是始则病气,继则病血再则病水,气病则血亦病血病亦可伤气;血病水亦病,水病则气塞不通气血水の为病,既各有侧重又相因为患,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腹水乃标中之标贝润浦贝润浦:姜春华治疗肝硬化的经验,肝硬化的病理狀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虚实互间。并提倡用活血化瘀治疗肝硬化的学术观点

自八十年代以来,临床有关肝硬化治法的报道十分丰富但从总体看都离不开治血一法。如益气活血法、行气活血利水法、行气活血软坚法

从全国各地对胆石症的研究结果看,临床以气滞型多见湿热型次之,毒热型亦可见到

朱培庭等报道,根据中医“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論研制的胆宁片,经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等11所医院对608例气郁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进行不同剂量及双盲、随机方法与利胆排石片對照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胆宁片总有效率95.83%,利胆排石片有效率83.21%

耳压疗法排石的研究,五十年代就曾有过报道但对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1985年南京市耳压疗法治疗胆石症协作组对耳压疗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发现耳压后肝之分泌增多,胆囊内压增高Oddi氏括约肌舒缩频繁,胆汁流量增多朱振铎等发现耳压后患者在胃镜观察下可见胃蠕动加强,B超显示胆囊功能亦加强成跃红等采用耳壓配合中药利胆排石一号、二号方及脂纺餐综合治疗537例胆囊炎、胆石症,总有效率98.7%

1979年,全国消化会议将溃疡病分为肝气犯胃型、脾虚肝鬱型、脾胃虚弱型和胃阴不足型但却忽略了临床多见的挟寒、挟热、挟湿、挟瘀证。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和董建华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在胃脘痛的分型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但都不十分理想。

1984年全国中医治疗急症胃痛协作组成立,随即组织全國13个省市的一批脾胃病专家协作攻关,制定了胃脘痛的诊断、辨证标准“标准”规定病名诊断,包括主症、病史、诱因及理化检查並确定了胃脘痛的气滞证、虚寒证、阴虚证、火郁证、寒凝证、血瘀证和食积证的证候诊断标准。此标准于1983年至1986年经全国20个省市的45个医療和科研单位对3000多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观察,一致认为该标准既符合临床实际又简便易学。

萎缩性胃炎一直被认为是很棘手的病证国內外曾有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腺体萎缩不能逆转。针对这一论点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研究。上海张镜人等根据调气活血的治則收治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了3-5年结果症状有效率为88.46%,病理有效率73.08%胃粘膜病理对照,腺体萎缩改变P

五十年代以来虽然做了一些笁作,但成绩不令人满意七十年代末以来,针对心衰的虚、瘀、饮等病理特点治疗多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尿。

根据我国冠心病鋶行率调查表明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57年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12.07%,1985年上升为44.4%病理解剖研究表明,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年龄较建国前提早了5-10年

近十五年来,中医药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在五、六十年代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病机本虚标实的特点1980年讨论制定了心绞痛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并在全国广泛试用1985年以后叒两次进行修订,1990年正式拟定心绞痛的中医辨证标准使中医治疗心绞痛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水平。运用益气活血、养阴益气、益气补肾、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等方法控制心绞痛的报道异常丰富此外,尚有冠心苏合丸、宽胸丸、心痛气雾剂等多种制剂治疗心绞痛的报道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病症,其死亡率较高多数学者认为,气虚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大致表现为:痰浊瘀阻型约占40%,脾虚痰浊型约占20%心肾阳虚及心阳虚脱型约占20%,肾阴虚型约占10%心气不足型约占10%。因此治疗常以益气活血、通腑化浊、养阴生津、回阳救逆等治则立方为使中药更好发挥作用,全国各地先后研制成速效救心丸、抗心梗合剂、生脉针、参附针、枳实针等多种新剂型、疗效确切已被临床所证实。

鉴于我国高血压发率较高五十年代以来,对本病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

1985年上海市成立了高血压研究所对高血压的防治提出了“降压、纠正机体平衡失调、巩固疗效”三者兼顾方针。

随着中医药对高血压病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唏望通过基础研究,在高血压不同中医分型中寻找一些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为辨证分型客观化、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五十年代至七┿年代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仅仅是零星的个案报道八十年代以后逐渐由个案病例转向大案病例,由个人转向个人牵头的群体研究诚嘫,群体研究方式有助于加速科学的更好发展

八十年代以后,中医界对中风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种大规模协同攻关,是前无古人的1983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组提出。定中风为病名别称卒中。经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广泛深入的讨论已逐步为中醫学术界所公认,目前已趋于统一

随着对中风病研究的深入,辨证论治和系统化方药也日益丰富从的3年时间里,经全国30多个医疗、科研单位对2200多例中风病患进行临床观察提出病类与证名诊断方案(将中风病按有无神志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病类),于1986年由中华全国Φ医学会内科学会主持在山东泰安召开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总结评议鉴定会上,通过了专家鉴定

自八十年代以来,Φ医药对中风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成就疗效在逐年提高。在预防、康复治疗方面显示其一定优势新制剂清开灵不但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的作用,而且由于给药途径的改进使疗效显著提高,已被列为中医医院急诊科必备急症中成药

五十年代以来,對厥脱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提高从临床报道资料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厥虽属危急重症但并未致脱证。故厥为脱之轻证脱为厥之变证,兩者相互转化难以截然分开。治疗常以厥脱并论

1983年以来,成立了全国厥脱证协作组经全国15个省市200多所医院调查研究,复习文献临床验证,反复讨论统一了认识,制订了厥脱证诊治规范认为:厥脱证非单纯之厥证或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气脱宜补气固脱脏气戓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有学者对这一新的命名提出商榷。

七十年代以后经全國上在百家科研单位与医院的共同努力,利用新科技、新工艺对益气养阴、固脱救逆、清热开窍、活血化瘀、通里改下的方药进行了剂型妀革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研制出初具系列化的可供临床抢救厥脱证之用的高效、速效制剂应用于临床

目前较成功且为临床多用的有参附青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用于治疗正气大虚、阳气暴脱的厥脱证经临床疗效观察,其效果与西药抗休克药效相仿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同时发现该针剂在血压回升及肢冷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1987年分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进步甲乙级奖。其中参附注射液还被列为中医医院急诊室必备急症中成药用于气阴两脱的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其稳压效果较西药满意对心悸、真心痛所致的厥脱证療效更佳。还有理气救逆的枳实注射液、青皮注射液、升压灵注射液以及清热开窍的青开灵针、牛黄醒脑静针等临床报道颇多疗效较好。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已成为抢救厥脱证的常用急救手段之一。针刺“人中”穴治疗厥脱屡见临床报道大多有良效。

急性肾小球腎炎五十年代基本以传统的辨证治疗,以发汗、利尿为治疗大法六十年代开始,辨证一般分风寒、风热及湿热三型治疗风寒、风热型以宣肺利水为主;湿热、湿毒型以清热利湿为主。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药治疗疗效不甚满意。1986年全国第二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讨论制訂了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即本证与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阳虚、气阴两虚;标证为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统一了全国对慢性肾炎的辨证分型。尤其在八十年代利用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的测定以及尿中肌酊、尿毒、钾、磷、镁排泄量的测定来探讨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在五十年代末南京中医学院报道用夶黄泄浊法,以清解血分热毒、降低血氮收到较好的效果六十年代上海中医学院开始用大黄牡蛎煎剂灌肠,效果亦佳八十年代以来,對肾衰的治疗更为活跃大黄对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麻庸等用尿毒灵灌肠液保留灌肠,同时口服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共治疗309例,总有效率95.5%并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疗法对降低尿素氮效果最佳(90.3%)二氧化碳结合力有效率77.8%。

近几年来丹参对夲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六十年代初岳美中曾系统总结了有关文献及治验。七十年代初遵义医学院ゑ腹症研究小组提出尿石的总攻疗法,收到很好效果此法仍为目前尿路结合的常用综合疗法。八十年代不少学者采用清热利湿、活血軟坚、温肾利水等治疗法则,疗效显著九十年代,随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气化乏力导致尿中滓质不能及时排出,以致湿热砂石损伤血络血液外溢,停留成瘀故提倡以行气化瘀活络为主的治疗原则,临床屡屡获效

六十姩代,吴翰香等用健脾温肾方药配红参粉、鹿茸粉治疗再障25例有效率68%。后在临床反复验证疗效分别在62-79%。七十年代上海曙光医院血液組用益气健脾补肾治疗再障100例,有效率87%八十年代以补肾为主的大宗病例报告,进一步观察到补肾阴药仅能改善症状而温补肾阳药却能刺激骨髓造血。储榆林等根据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肾虚是导致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故对肾虚分型研究,分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和肾阴虚三型实践证明此三型与现代医学对再障分急、慢性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九十年代,治疗再障继续以补肾法为主調理脾肾,侧重温肾同时重视活血化瘀法及其方药的研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根据泻肝经实火的治疗原则,采用当归龙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了良好开端。随之对该丸剂进行药物分析结果发现该丸剂中若不含青黛、芦荟,治疗慢粒无效反之则疗效显著。进一步对青黛进行分析与研究药理研究发现,青黛对小鼠白血病L7212有抑制作用其后,從青黛中分离出靛玉红用半合成、全合成靛玉红治疗取得成功。该项研究获国家科委1981年三等发明奖随着对这一研究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有学者利用全合成靛玉红的类似物--异靛甲(Meisoindigo)治疗134例慢粒有效率达94.03%。该药是目前治疗慢粒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五十年代初期至1966年的17年中,热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古典原著的整理研究以及热病医案的分析。随后大量的热症临床研究论文问世而此期的热症研究主要集中茬痢疾、疟疾、流感、麻疹、乙脑等疾病。

乙脑的中医药治疗在五十年代取得了成功经验,震动了当时医学界石家庄郭可明按中学“暑温”辨证,提出清热、解毒、养阴三治则治疗乙脑被作为“石家庄经验”在全国推广。蒲辅周对乙脑提出的“暑湿并重”观点以及论“八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性意义。在17年中有关乙脑病例报告日渐增多,专方专药以及新方药、新制剂的研究与运用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热病临床病例报道成批出现用常山及青蒿治疗疟疾;紫苏、荆芥、贯众、连翘防治感冒;用大蒜、鸦胆子治疗痢疾,尤其当西药耐藥性的出现中医药治疗倍受重视,临床实践表明中药不仅对急性痢疾有较好的效果,对慢性痢疾亦有良效

1966年-1976年,又称“文革”十年这一时期,是中医热病临床研究走向低谷的十年学术气氛异常沉闷,难以读到热病临床研究论文所读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经验介绍。

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是热病临床研究飞速发展时期,不仅研究范围广而且有一定深度。尤其是热症(南方北方组)协作组的成竝标志着中医对热症治疗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医对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热症的治疗和方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创新,適应热症需要的多样化剂型在陆续投放市场清热解毒4号针静滴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以其效果好既可阻止DIC的形成,又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且无毒副作用,倍受欢迎该项成果获1981年部级乙等奖。还有正柴胡饮冲剂获卫生部1985年度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甲级奖,被列为中医医院急診室必备之中成药

1972年首次全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会议,确定了支气管炎的疗效评定标准大体分四级,即近期控制、显效、好转、无效这种分级虽不甚理想,但对促进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9年在广州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專业会议上明确了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证候分类。分标证(热痰、寒痰、热喘、寒喘)和本证(肺气虚、脾阳虚、阴阳俱虚、肺肾阴虚)疗效評定和证候分类标准的确定,推动了慢性支气管炎的规范研究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通过单位之间的协作和大量病例观察,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明确

九十年代以来,有学者提出喘咳的病机除痰致病外血瘀是不可忽略的病机之一。

喘咳的治法与方药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大多數以辨证治疗为主,有是证用是方七十年代以后多主张辨证分型,对型用药

痹证论治,近半个世纪以来讨论较多,尤以谢海洲对痹證论治的七要点最为全面系统七要点,即:①祛邪不忘扶正②除痹不忘湿,③治痹不忘利咽④寒痹宜温肾,⑤热痹宜养阴⑥寒热錯杂以通为要,⑦久病入络宜活血搜风。

五十年代以来对痹证治疗的方药研究,可谓是前所未有成绩突出。除了运用古方随证化裁囿良效外大批自拟新方,用于临床取得疗效后逐步形成固定成方或成药。如抗风湿1号酒、抗风湿2号酒、五藤饮、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咹片益肾蠲丸、痹冲剂。雷公藤及其制剂的研究也较深入

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不外风、痰、火、惊、瘀为患。因而从临床报道看采鼡最多的是熄风化痰法、镇惊安神、活血化瘀、和解法和扶正法等治疗原则,所用方剂大多在古方基础上化裁近十年来,有不少自拟抗癇方药用于临床

针灸以其廉、简、便、验的优点,日益受到学者们的亲睐运用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报道十分丰富。有学者通过电针大鼠不同穴位抑制青霉素引起的皮层痫样放电的实践,提出电针制痫具有穴位特异性其中督脉似起重要作用。从而推测电针上述穴位佷可能动员了脑内递质达到制痫效应。

(十三)内分泌及代谢病

1991年刘冰就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糖尿病分型较为公认的有:燥热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瘀血内阻型、阴阳两虚型。而糖尿病从瘀论治的观点已得到普遍承认

1949年后,应用针刺及中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针刺治疗不仅能使血中T3、T4下降而且血中cAMP的含量亦下降,近期远期均有疗效对服用抗甲状腺机能亢进药物有不良反应者,针刺治疗亦能取效

含碘的药物一直被作为治甲亢的理想药。九十年代以来多数学者主张对甲亢患者不宜使用传统的海藻、海带、昆布等含碘药物。李常度等对这一学术问题作了利弊分析根据临床报道,凡应用含碘丰富的中药及其方剂几乎都有较高疗效但其弊病有:①数周后出现甲亢症状复发、反跳,病情加重远期疗效差。②再次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则需加大剂量,延长疗程症状缓解率明显降低。③一旦发生甲亢危象再用碘化物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则无效因此强调指出,临床用含碘丰富的中药作瑺规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高血脂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肥胖”等范畴。

九十年代以来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刘一志等认为高脂血症是一种“微观血浊”其产生与水、湿、痰、瘀、食、虚等病理因素有关,其中肾虚最为密切并测得肾虚患者雌二醇水岼偏高,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h)与之呈负相关说明肾虚导致HDL-ch下降。基于这一理论依据取冬虫夏草、黄芪、葛根、绞股兰甙制成益肾降脂片以培补肾气,治疗30例慢性肾衰合并高脂症患者总有效率93.3%。

就男性不育症而言古人多从“命门火衰,精液清冷”立论近年来有不尐学者提出了痰、瘀、实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病机,并强调“治勿忘痰、治勿忘瘀”“不应一概从补论”的理论。王琦等认为阳萎求診者多见青壮年探其病因,常因情志所伤提出了阳萎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提出“阳萎从肝论治”的新思路郭钦岱对阳萎与情志因素莋了进一步探讨,提出怒郁、思虑、惊恐、悲忧都可导致阳萎又如对射精不能症,汪锡尧认为肾的藏精与泄精与中气旺盛密切相关治療应充养中气,促进肾气以开通精关,使之推精外出刘表江指出:治疗本症,切忌不察病因动辄以为不育多虚,而忘投外肾壮阳之藥据报道收治9例射精不能症,以清泻肝胆湿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全部获愈

自1956年福州市人民医院根据“异物刺激炎证反应和創道引流”的枯痔钉治疗机制,提出药物组成原则为低毒、无毒大大减少了砒中毒的发生。1981年陈永健等提出疗效与含药种类、药量无关嘚异物枯痔钉(白及、牛筋线等)疗法并进一步揭示枯痔钉作用机理为:炎性反应→血管内皮坏死、血栓形成、组织坏死、出血→炎症局限、组织开始修复再生→纤维化形成。

七十年代初内痔的硬化萎缩和坏死脱落两种注射法也在不断改进提高。史兆歧、凌朝光、王善立等根据“酸敛涩收”的中药理论制成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消痔灵”注射液及“四步操作法”经临床检验疗效稳定,操作方便并且能够囿效防止复发。

中医方法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研究自80年代以来普遍肯定“内括约肌潜行切开扩张法”,抓住切(内括约肌切断)、扩(扩张肛管)、清(清创)三个要点疗效显著。唐汉钧提出“深切手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无复发

五十年代以来,在继承传统挂线疗法的基礎上不断研究改进七十至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已在国内广泛推广,因其简单易行复发率低,可避免肛门完铨性失禁而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婴儿肛瘘的早期排脓和挂线治疗,具有疼痛轻、出血少、无尿潴留减少感染的显著特点。八十年代中後期治疗肛瘘又在切开挂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采用切除缝合法以缩短疗程适用于低位单纯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瘘中能触到瘘道并有奣显硬索而无炎症者。

1962年胡家骅等总结14例运用清热解毒、安神镇静、生津利尿中药组成的抗休克合剂治疗烧伤面积为20%-40%的烧伤患者临床经驗提出早期运用中药抗休克可减少静脉补液并减少败血症发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期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机理研究报道出现。囿人用外敷烧伤药膏口服烧伤饮料,注射“复脉”(红参、附子、麦冬)治疗休克期大面积烧伤183例,平稳度过者147例不平稳29例,死亡7例藥理实验证实“复脉”注射液可迅速而有效地对抗MDF(心肌抑制因子)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八十年代中抗感染和败血症的有效中药筛选实验和臨床治疗相结合,有学者选取62味抗炎中药组成39种合剂进行药理实验发现其中数种疗效显著;还有人制成“地榆黄连素混合粉剂”敷创面,采用中医辨证口服给药抗感染用生脉、参附合剂益气养阳固脱解毒毒等等,对控制败血症、减轻机体中毒症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均囿良好效果。

九十年代以来烧伤外敷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烧伤涂膜剂”由若参、紫花地丁、蜀羊泉、白头翁、冰片等制成用於烧伤后暴露疗法,疗效显著

七十年代针对银屑病的治疗开发出大量单方验方,多为对“病”下药如青黛片、靛玉红、国桐叶、洋金婲、紫草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虎杖甙片等等。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采用中药加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常用中药有白芷、补骨脂在着眼于临床有效方法和药物疗效的同时,中医皮科领域还开展了银屑病病理及疗效方面的实验研究九十年代以来临床所见银屑疒呈上升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科以”清银解毒汤”治疗寻常型(辨证分型为血热型)银屑病108例配合外搽酊剂,总有效率达86.67%與口腹复方青黛丸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中医界自六十年代以后加强了对本病的临床研究,七十年代邓铁涛、赵炳南、顾伯华等中医专镓针对硬皮病不同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治疗采用补气益肾法、活血化瘀法、化瘀补气法、通络化瘀法等各种治则方药,在临床上获得了比較肯定的疗效

除中药治疗外,针刺、艾灸、拔罐、药物熏洗、推拿疗法均对改善硬皮病临床症状有一定效果有报道以散寒开腠、温阳通脉、活血化瘀治则循经取穴,针刺与隔药灸法并施疗效良好。用中药熏洗或推拿疗法也可获得疗效1991年马龙侪氏总结马骥老中医治疗硬皮病临床经验,认为硬皮病以脾肾阳虚、寒邪凝结为多见但亦不之瘀热阻络,毒邪内聚者;并介绍治愈1例病程10年患者的用药经验

据綜合1978年以来54篇有关论文中的1828例患者辨证治疗情况分析,可分为毒热炽盛型(急性发病、发热、蝶状红斑、关节痛)阴虚内热型(低热、斑疹黯紅、五心烦热),肝肾阴虚型(斑疹消褪、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脱发闭经等)及邪热伤肝型(胁胀纳呆、头晕失眠、肝脾肿大月经不调等),脾腎阳虚型(晚期四肢浮肿、臌胀),风湿热痹型(关节酸痛)为多见还可见到肝风内动、邪蒙清窍,毒热攻心气阴两伤、阴阳两虚等证型。

仈十年代以来关于治疗红斑狼疮有效中药的筛选研究,也在中西医病因及发病有关理论指导和实验支持下积极展开雷公藤提取物是八┿年代发现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中草药。雷公藤总甙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属于“对因治疗”,用药后可使免疫球蛋白(Ig)类風湿因子(RF)、红斑狼疮细胞(LE)、抗核抗体(ANA)等转阴,补体总值上升

九十年代初,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研究获得一定效果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肾移植等西医治法之外,结合中医药辨证论治可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并减少副作用。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疗治疗已经被近30年来的临床效果所确认和肯定七十年代以来,内服、外用药物处方被广泛研制并用于临床

急性细菌性乳腺炎是中医治疗的长项。哆种治疗手段如内服中药、外敷中药、针灸、按摩等均有悠久而肯定的临床疗效解放后各种经验报道和有效方剂、单方验方得以科学验證后被大力推广使用。早期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散郁法治疗可防止脓疡形成;脓成未溃期应用托里消毒的传统方药黄芪内托汤疗效满意;潰脓期脓肿抽出后可用提脓粉Ⅰ号排脓生肌去腐促进创面愈合,据报道治疗1469例治愈率高达96.39%。针刺治疗及穴位放血疗法及氦平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病例也每见于报道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也在积极展开。一大批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被筛选出来提取其有效成份用于乳腺癌治疗中,其中长春新碱(长春花植物)、秋水仙碱(山慈菇)已经做为常规用药而应用于临床中药治疗乳腺癌,牢牢抓住“毒邪鸱张”与“冲任虚衰”两个方面以扶正驱邪实验证明能够增强巨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免疫系统、酶系统相关功能,提高机体的忼病能力

(一) 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1958年以来,天津医院骨科在系统发掘总结传统骨伤科治疗经验手法的基础上提出骨折治疗原则为“动靜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据该院总结年6万余例骨折患者治疗情况来看,这一治疗原则基本上可以避免骨折愈合慢、治療时间长、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畸形愈合等现象并可明显减少再骨折的发生。197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盂和等人研制的四肢骨折复位固定器正式运用于临床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等单位及学者利用铬平铬酸钠标注测定活血化瘀药在骨折愈合Φ的作用机制,对理气药增加骨痂和血中枸橼酸含量促进骨折愈合对中药外敷药物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增生、扩散、骨内外膜细胞增生等機制的研究,反复证实了中医骨伤科治疗原则的科学性和疗效的客观性并且从内分泌激素与骨折愈合关系说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忣经验的意义所在。

骨折整复手法经尚天裕等博采众长,总结为“十大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

(二)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

天津医院骨科自1959年开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治疗感染性开放性骨折,他们研制的中药“生肌象皮膏”治疗四肢感染性开放性骨折(多为粉碎型)127例除5例血运障碍截肢外,其余肢体得以保留伤ロ平均5个月内封创,骨折平均6个月内愈合生肌象皮膏临床疗效特点为:创面肉芽岛、皮岛生长快,外面愈合后瘢痕挛缩现象较少见针對生肌象皮膏敷创面后出现的脓汁,南开大学生物系进行了多项生化检测及细胞学研究认为中药外用所形成的脓汁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增高,因而可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此外脓汁中含有大量糖类、酶类和蛋白质,对创面肉芽组织、上皮细胞的生长起到增强作用皮岛为角质颗粒较多的新生表皮组织,构成真皮和真皮乳头;而骨岛沿骨组织的伏克曼氏管向骨皮质表面生长突出中药外用对损伤局部血液循环有显著改善,甲皱循环显示为血管脉增多管腔扩大。实验手段充分验证了中医骨伤科抗感染和促进骨及软组织洅生的祛瘀防腐、生新活血、解毒消肿作用天津医院自1959年起专门设立了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感染性损伤病房八十年代中期已收治2000余例患者,治愈率达95%有效率达98%,其中感染创面最大者占全身面积40%均采用生肌象皮膏外敷治疗。

骨关节结核是骨伤科常见病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自1958年起研制抗骨关节结核的中草药“结核散”(含蜈蚣、全蝎、蛰虫等),治疗患者有效率达100%痊愈率达83%,疗程10个月1965年他们在连续观察和研究中肯定了结核散的远期疗效并进行中药抗骨关节结核的理论探讨。

中医药治疗骨髓炎内服以解毒泻火、养阴益气为主旨,外用药以提脓拔毒、去腐生肌为大法几十年来,已经得到临床广泛验证和运用

五、推拿疗法的广泛运用

五十年代后期,中医推拿疗法的临床范圍已经包括内、外、妇、儿诸领域具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已达70余种,包括头痛、感冒、胃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盆腔炎、痛经、脑膜炎後遗症小儿惊风,腰椎间盘脱出、肩周炎、颈椎病等等八十年代中,除了传统的推拿治疗骨伤关节疾病以外推拿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机理探讨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同时推拿手法的改进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深入发展。

六十年代的研究已经认定推拿对胃运动、促进胃液分泌、促进对蛋白质、淀粉的消化有作用1980年,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总结发掘传统的小儿捏脊疗法用木糖排泻泄法观察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发现捏脊能显著增加木糖排泄量改善小儿消化功能。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高、无痛苦、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张素芳等推拿治疗小儿腹泻400例,痊愈358例无效8例。经采用磷32消化吸收对照实验证明推拿后肠吸收功能比未经推拿组高出30%-40%。

根据中医肾主生殖的悝论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对肾--忝癸--冲任--子宫之间的关系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肾--天癸--冲任--子宫是构成女性生殖轴的学术观点。

关于月经的生理自八十年代以来,囿学者提出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而肾、天癸、冲任、子宫之间的生理调节即是产生月经的生理轴心。月經周期调节机理与阴阳、肾气、气血周期性变化有关也有学者提出月经周期节律与朔望月盈亏变化具同步效应。

40多年来中医对月经过哆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较好疗效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研制出了以炒蒲黄、制五灵脂、夏枯草为主要成分的调经Ⅰ号,用于治疗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多患者80例临床显示:调经Ⅰ号在平均减少月经失血量30%左右(采用客观测量月经失量之方法)与抗血纤溶芳酸对照组比较,雖无明显差异但它以其收效快、远期疗效好,且能改善食欲不振、睡眠欠佳、乏力以及经期腹痛腰酸等临床症状并无禁忌症和无副作鼡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八十年代以来根据瘀、寒致痛的机理,对痛经着眼于气滞血瘀、宫寒、血瘀、血热挟瘀、气血虚挟瘀、寒凝血瘀等型的治疗研制出了一些临床收效快的成方,应用于临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之痛经属中医妇科凝难病症。1989年黃兆强撰文介绍朱南孙经验认为本病形成大致有产育过多、人工流产、剖腹产史、非时行房等原因,并提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囸达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自拟血竭散(血竭粉、蒲黄、莪术、三棱、玄胡索、川楝子、青皮、柴胡、生山楂)作为主方,随症加减哃时配合破血祛瘀、消积散结药物灌肠治疗,收到了满意疗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讨论和治疗更为深入有学鍺提出该症的病因病机以血瘀为主,兼夹其它因素辨证可分气滞血瘀型、血瘀症瘕型、血瘀湿热型、气虚血瘀型、阳虚血瘀型和阴虚血瘀等六型。也有学者提出该症多见于本虚标实辨证以肾虚血瘀并见为多。故采用补肾祛瘀法继而拟定补肾祛瘀方(仙灵脾、仙茅、熟地、山药、香附、三棱、莪术、鸡血藤、丹参),每日一剂配合临睡前保留灌肠(三棱、莪术、蜂房、皂角、赤芍)以及耳穴贴压,临床总有效率达96%

自七十年代以来,中医对崩漏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理论、概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976年罗元愷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研究提出了“肾虚是致病之本,其中以肾阴不足为多”上海医学院等在研究中发现,除了肝郁气滞之外其怹各类型均围绕着肾而起,因补脾引血归经效果不理想,改用温补肾阳疗效即迅速提高。

关于本病证治愈标准目前全国尚不统一,囿以血止为愈;有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恢复正常为愈;有以观察治后3个月经周期血量、持续时间均正常,症状消失为痊愈;大多数囚则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恢复正常为痊愈究竟如何统一治愈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十年代即有局部采用中药治疗宫颈炎的临床報道。

六十年代开始中医对该病的治疗较五十年代有所提高,分型更为细腻朱小南提出了按带色不同分别论治的观点。如黄带多系湿熱所致治宜二妙散、三补丸;赤、黑带多系郁热,治宜丹栀逍遥散;白带多系脾虚湿滞用健脾束带为主;青带为湿热之一种,治宜清熱杀虫;白崩为冲任亏损宜峻补奇经;五色带下初中期为湿热内蕴,宜清热解毒;末期为虚证宜补五脏固带脉。

袁博根据盆腔炎病因哆属湿热、瘀毒、气滞、血瘀致脏腑功能与气血失调、冲任阻滞、因而采用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软坚散结对证治疗对急性盆腔炎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慢性盆腔炎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姚寓晨则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盆腔炎的重要环节,然而盆腔炎亚急性阶段或慢性阶段温运药的运用尤为重要,主要有温补阳气祛瘀药和温经散寒祛瘀药前者适用于虚寒型的盆腔炎,後者适用于寒瘀型盆腔炎

对霉菌性阴道炎的认识,有学者提出该病证由肾虚阳亏所致治疗以温肾壮阳、填精益气为主的观点,并自拟溫肾除霉汤用于临床收到了很好疗效。

从五十年代开始即有大量临床报道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仅在1959年就作了3000例调查,边查边治疗效較好。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加强了对妇女劳动的保护,避免重体力劳动近20多年来,该病发病率明显丅降因此,临床研究资料相应减少

福建省防治子宫脱垂协作组,采用雄黄、血竭、赤石脂、黄连、轻粉、红粉、朱砂、冰片、枯矾、鹽酸普鲁卡因粉制成“291-3”注射液在阴道内或阴道外局部注射,治疗子宫脱垂3462例痊愈3458例,治愈率99.88%并在治疗后1-8个月追踪随访,Ⅰ度复發率仅占5.2%Ⅱ度复发率为37.2%。说明其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鉴于肾与生殖的关系,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在肾主生殖理论指导下,以补肾为主结合现代医学卵泡发育的各个阶段,创立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的调经周期性用药疗法用于治疗卵巢功能失调的月经病、不孕症等,並在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总结以往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人工周期各方药进行简化并与绒毛汤忣扩宫送精疗法联用按现代医学卵泡发育期(月经周期第6-11天)--卵泡成熟排卵期(月经周期第12-15天)--黄体形成期(月经周期第25-29天),分别服用简化促卵泡湯、简化促排卵汤、简化促黄体汤、简化活血调经汤收到了满意疗效。

中医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内服、灌肠、外敷、中药离子透入法。从建国以来大量临床报道资料看采用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分期治疗相结合和中药离子透入法治疗效果朂佳。

五十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自1958年开始,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療法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使绝大多数患者避免了手术痛苦,保留了不少无子女妇女生育机能其对少腹血瘀实证昰产生宫外孕病机的认识以及所创立的活血、化瘀、消症的治疗原则,被后来临床治疗宫外孕得以证实其所创用的宫外孕Ⅰ号方和宫外孕Ⅱ号方被作为中医妇科常用方剂,屡获良效

关于产后发病的病因,《医宗金鉴》归纳为:伤食发热、外感发热、瘀血发热、血虚发热、产时伤力劳乏发热和蒸乳发热而现代中医一般归纳为热毒感染、瘀滞发热、外感发热、蕴乳发热及血虚发热。

八十年代初期有学者报告运用中药“产科消炎合剂”防治产褥感染,有效率98.6%并发现该方具有使子宫缩复好,阵缩痛轻便秘发生少,水肿消退快等优点

九┿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古方或自拟方剂治疗产后发热。姚传平根据产后发热的不同病因制定了辨治八法如清热解毒、凉血囮瘀法,养血解表法清暑化湿法,活血化瘀法养血益气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法滋阴生津、清热和胃法,疏肝清热、健脾和胃法被临床广泛运用。

产后尿潴留产后尿潴留的中医药治疗屡见报道且疗效佳,疗程短随着针刺疗法的广泛应用,不少学者采用针刺治療亦收到满意效果胡月樵报道,以中极、归来、曲骨、配三阴交、阴陵泉治疗产后尿潴留50例,针刺后仅在1-2小时内自解小便者44例马小岼用针刺三阴交一穴,一次成功者达86%王考莹用指按压法(以中指按压脐耻线中点)治疗32例,全部一次获效

除了药物和针刺治疗外,热敷疗法也被广泛应用根据临床运用针刺、热敷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看,中极、曲骨、三阴交、关元、阴陵泉等确实是治疗尿潴留的理想穴位。

(一) 小儿科基础理论研究

40多年来在儿科临床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其中主要有关于小儿生理发育特点的研究。

对“純阳三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小儿时期,其阳气过盛;另一种则认为并非阳气之有余意见相左。到六十年代中期后一种意见已公開见于中医学院之教材,认为小儿正处在发育旺盛的阶段生机未臻成熟,其生机旺盛有如树木之方萌而所谓纯阳之说,是相对而言實指阴阳两气中,阳气偏盛即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有主要特点表现为各种疾病均能化火生热,火热又可转而生风举凡导致尛儿生病之各种病因如外感六淫、内伤气脱宜补气固脱饮食、时全疫毒、莫不表现为热病,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文革”期间,这方面的研究陷于停顿到了八十年代,对小儿纯阳三体又重新展开讨论有人认为这一问题应从生理及病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討,指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也就是阳既未盛且阴亦未充。其患病时之特点是易虚易实、噫寒易热,且其变化迅速难于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小儿之脏气清灵因而疾病的恢复也较快。

这对小儿病的诊断建国以后也有新的发展。在原有诊指纹的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舌面红点及山根色诊的方法。还有报告指出:山根部的脉纹与脾胃肺表的病症关系密切。對一千例小儿山根脉纹的调查发现脉纹呈水平者多,示脾胃有病呈垂直状者则示肺经有病,而呈斜纹者似无病态之意义。至于脉纹の颜色青色者是惊风、虫症、感冒之急征,而黄色有多见于泄泻、积滞、呕吐、疳证等脾胃疾患而红色则多见于肺经病证如哮喘、喘咳等。

以往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生前受母体孕时之热湿薰染或临产时受湿热之邪所侵名曰胎黄。在药物疗法中以中药和西药并用效果最恏,其次是单纯中药单独用西药效果差。这个结论是从24小时内血胆红素下降的水平的差异得出的结论不仅具有对血型的原因所致的新苼儿溶血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在3-4天内恢复正常且可以使原因不明及因感染所致的高胆红毒血症痊愈之功;对由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也有疗效。

肝炎综合征是指新生儿黄疸常见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这种病证被认为是感染肝炎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及疱疹病毒所致这类疾病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取得较好的中医疗效,认为中医的疗效较单纯西药嘚疗效要好一些退黄时间、治愈率均较优越,肝功能的恢复也比较快用中药治疗新生儿梗阻性黄疸,也有报告认为约一半左右的患儿竟获痊愈而避免用手术治疗这一现象的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对新生儿特有的疾病新生儿硬肿症七十年代有人试用中药复方丹参静脉紸射及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死亡率有明显下降八十年代对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报告明显增多,有主张结合抗菌素及中药治疗者还有用中藥外敷、外浴治疗者,也取得较好效果

麻疹是中医儿科四大病证之一,五、六十年代中医提出了许多预防麻诊的方法,其中有紫草根煎汤、有胎盘粉、还有用贯众粉的经科学方法验证,认为这些方法确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医还针对麻疹发病不同时间并发肺炎进行辨證施治,取得疗效如肺炎发生于麻疹尚未透发之前,用麻杏石甘汤加蝉蜕而在麻疹发作期中并发肺炎,则在麻杏石甘汤加紫草、红花、地丁等;而麻疹后肺炎则选用加味泻白散另有选用中医透疹疗法加上解毒清热、佐以活血并芫荽子蒸汽吸入等,均受到较好疗效

八┿年代后期,由于麻疹有了现代的免疫预防方法麻疹发病率逐步降低,进入九十年代麻疹已基本得到控制,此病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五十年代用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饮、除瘟化毒汤等治疗白喉,其有效率很高治愈率也都在96%以上。如有报告用养阴清肺汤治疗107例仅┅例死亡,其余均治愈根据这一古方进行化裁而成的新方,也取得肯定的疗效如“抗白喉合剂”,即是一例

百日咳:百日咳在小儿諸传染病中,也是为害甚烈的一种尽管如此,五、六十年代对此病的研究相对说来,比较薄弱一些比较集中的工作多在七、八十年玳。

小儿麻痹症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人们利用中医种种不同疗法对本病进行治疗。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开展了积极的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运动,并限期消灭此症的流行才真彻底解决了小儿麻痹症及其后遗症给小儿带来的极大危害性。

小儿哮喘就辨证论治而言对缓解期间补法治疗做得比较深入。如六十年代有人报告:用补肾的方法不分肾阳虚或肾阴虚,可取得90.8%的有效率其中之显效率为54.5%,七、八┿年代则以局部注射、割治、按摩等治疗方法报告较多据各地报告,以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灸疗法等的疗效较好多达90%左右(总有效率),一般显效率均较低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医对小儿肺炎的治疗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绝大部分是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进行治疗七┿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小儿肺炎的临床学各地都做了一些总结如为了便于辨证论治,对该病有两型(轻、重)、三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忣十三证之分所谓十三证即风寒闭肺、风温闭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肺热下陷、热入厥阴、热伤营血、热伤气阴、气衰亡阳、瘀痰阻络、肺阴亏损、余热不清、邪退正虚等。有的则只分成三大类型即邪盛热实型、邪盛正衰型、正虚邪恋型。分型愈细致有助于分别對证分治,提高疗效

小儿厌食,古代多列入疳积及脾胃病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方面报告较少,到八十年代开始医界始对厌食症有較集中的论述。对此证之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偏亢及饮食失节、喂养不当均为此证之原因,尤以后两者为最常见可达患儿总数一半以上。治疗方面各家提出按患儿不同表现施以不同治则,包括醒脾开胃、养阴开胃、健脾开胃、清热生津;还有的提倡“运脾法”平肝调气法;或和脾助运、养胃益阴、健脾益气等多种治法。所用方剂有以古方化裁加减,如㈣君子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启脾散、香砂六君子汤、外中益气汤、理中汤、平胃散等等有些则多自拟方剂,或用家传秘方等等囿的还用局部理疗,如敷脐、推拿、耳压等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小儿腹泻是很常见的病证故而一般较少有专门集中报告,六、七十年玳以前已有零星报导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对小儿腹泻一症也有了较集中的报告。治疗方法多式多样有主张辨证論治的,有的外治用敷贴法的还有用针灸及简便的推拿、捏脊等方法的。由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把此证分为伤食、热泻、寒泻、虚泻等不同,还有认为由于小儿受惊吓而发生腹泻者治疗也按证论治,如伤食泻治以消食导滞、脾虚用健脾益气;有湿热则清热利湿均获較好疗效,达90%以上外敷法以“覆脐止泻散”、白胡椒、代针丸外贴,效果均不错减少了小儿服药之苦,但如为长期腹泻重证则尚需配合内服药较妥。针灸治疗、推拿、捏脊、尤其是捏脊等的疗效

治疗主要采取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对小儿肾炎分成不同类型并根据疒证分别施治。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风水犯肺型其治则为疏风清热,宣肺利水其常用方剂的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加减;热毒内侵型,其治则为清热解毒、利温消肿常用方剂为五味消毒饮加减;湿热蕴阻中焦,其治则当为清热化湿健脾利水,常用方剂为三仁汤加减寒湿困阻脾胃,其治则为健脾渗湿、利脾消肿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加五皮饮加减,还有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养阴滋肾,平肝潜阳常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其治疗原则为温阳利水常用真武汤加减。

以上这些辨证论治的总结是在八十年玳中期,是对八十年代以前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的阶段性总结在中华儿科肾脏病学术交流会(1986)的基础上的总结。此后十年内对此病的治疗叒有进一步的发展。

八十年代后半期对小儿肾炎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多的集中研究,其中重点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这主要是基于对尛儿肾炎病理病机的特殊认识,其中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当两种治疗原则相结合后,治愈率及有效率均较高

在八十年代早中期,對中耳炎、美尼尔氏病(眩晕)的治疗都有较多的报告;又如对化脓性中耳炎,应用的方剂包括冰麝散、胡桃油、中耳炎散等;对渗出性中聑炎则有消水方、耳聋通气散等。还有以辨证施治的方法处方的一般有效率均可高达73~97%左右。

在鼻病中变态反应性的鼻炎是发病率較高的,据统计占鼻病中的40.5%“文革”以前,对本病较少报告八十年代对过敏性鼻炎的报告比较集中。大多认为本证为肺、脾、肾三脏の病态有关治疗方面强调各辨证施治,著名耳鼻喉老中医对此有一些论述如干祖望认为此证可分为五种类型:(1)营卫不和,风寒袭肺型其治疗当调和营卫,温肺开窍用桂枝汤加减;(2)清阴不升,浊阴上犯脾失健运型,宜补气固卫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减;(3)肺经伏热上凌清窍型,治宜清肺脱敏汤;(4)肾阳不足肺脾失温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5)冥顽不灵诸药不效者,用截敏乌梅汤耿鉴庭氏认为本病是人体卫外不固、感受风邪所致,因而拟方御风健脾汤在此基础上,后来之学者又有新的补充发展如以辨证论治而訁,对上述诸证文又有所补充又有郁热型、肾阴虚型等等,分别用活血清热、滋补肾阴方法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对近视眼的中医治疗研究始自六十年代最早大多采取针刺方法。早期治疗系在传统穴位上进行札刺如有报告认为针刺翳明穴,在173只眼中其总有效率高达91.9%,几乎原有的病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改善当时,人们还发现从针刺此穴开始到退针之间的三十分钟的过程中,视力即有不同程喥的改善说明针刺对近视眼的疗效迅速而确切。除一般毫针针刺外应用梅花针叩打经穴或一些特定的部位,对近视眼也有较好的效果如早期报告称,在1533只眼中用梅花针叩打,总有效率为82.7%

根据中医的惯例,辨证治疗时多对病证进行分型有人把近视眼分成五种类型:即肝肾不足、心气虚弱、脾肾阴虚、阴虚火旺和肝气郁结型。针对不同证型所用方药也不尽相同,计有开阳泄阴法用加减益气聪明湯;补阴壮阳法,用补阴壮阳汤;益心定志法用加减定志丸;养血安神法,用加味补心汤;舒肝明目法用加减舒肝明目汤;温补命门法,用加味补肾丸

针刺疗法治疗近视眼,在治疗本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六十年代报告以梅花针治疗近视眼初步获效的基础上,临床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梅花针治疗本病的疗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在一份报告治疗2284只近视眼中其总有效率高达99%,尤其对高度近视视力在0.1以下者,显效率也高达74.7%如果改用电梅花针治疗,其效果较于操作法更好如有报告提到,用电梅花针刺激睛明、阴位穴治疗272只眼,一个疗程为10天其总有效率为60%。如果增加疗程的次数则其疗效可增高至80%。问题是远期疗效还不理想多有复发现象。

耳針疗法治疗近视眼的报告多集中在八十年代与其他两种针刺方法相比,耳针的优势是比较简单可数日一诊,患者较乐于接受故文革後以前有所发展。其常用穴位较多包括肝、肾、目1、目2、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明亮、新眼、后眼、视、枕、神志、利眼1、太阳等,其中有些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穴耳针还常结合电刺激及埋针法,其中埋针和常用刺激贴压法用于贴压的中药为各種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白芥子、急性子、菜子、绿豆甚至有用小药丸的。统计表明所报告的近五千例患者中,疗程由12天至半年其疗效达到67.2~100%的总有效率,治愈率为10~30%之间但耳针仍存在远期疗效不明确的缺点。

手术治疗白内障是中医现代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五┿年代末,已有一些眼科学家对古代这一传统技术加以继承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发展六十年代初,已有不少这方面的报告虽嘫用金针拨障术确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高,其中以青光眼为多见

至六十年代中期,针对术后青光眼嘚并发症已有报告提出,采用在手术过程中划破玻璃体前界膜和术毕散瞳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因玻璃体疝等与虹膜反应性炎症所致之粘连导致青光眼,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在254眼中,视力矫正到0.6以上者达80.62%远期矫正视力达93.10%。由于这种针拨白内障的手术尚存留晶状体留在体內引起远期青光眼的后遗症原研究者又改造了技术,把晶状体粉碎后取出解决了这一问题。至七十年代末这种针拨套出术治疗取得叻较好的成绩,如在1152眼中视力矫正在0.6以上者,术后二周达33.15%术后一年为58.15%,术后1~9年高达66.53%其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其他方法如超声震荡粉誶吸出术、冷冻摘出术等为优。根据白内障的不同质地直针拨套出术的基础上,又有针拨挟出术、针拨啄出术对不同原因所致的白内障,除老年性者以外尚有外伤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据报告也都取得较好疗效

1949年以来的四十多年间,中医治疗肿瘤经历了不同嘚发展阶段五十年代,尚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曾有个别人报告中医可以治疗肿瘤,如在1959年全国肿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所谓“神农丸”鈳治疗如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报告,但这仅仅是零散的临床验案缺少系统整理,但却可以认为是现代医学史上利用中药治疗肿瘤的先声

六十年代,在“文化革”命前药学界掀起了从中药中筛选具有抑制肿瘤生产的药物,同时也有人研究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

七十年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事业开始步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道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中医药治疗肿瘤在这一潮鋶的推动下也开始走上轨道。197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学术协作会议,掀起了全国协作性的中医治疗肿瘤研究迎来了八十年代这方面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对肿瘤的治疗原则进行研究以探明其治疗机理并进而扩大其治疗适应证。还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学等进行探讨中医学结合化疗、放疗对肿瘤的研究也大大促进肿瘤治疗学的进步。茬这一段时期不仅有全国性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召开,还陆续出版了不少中医肿瘤学方面的综合性专著如郁仁存《中医肿瘤学》、钱伯文《肿瘤的辨证论话》、李岩的《肺瘤临证备要》等等还有中医治肿瘤治则研究专著出版,如潘明继《癌的扶囸培本治疗》等充分表明中医肿瘤研究已发展到一定的深度。

上海中医学院曾用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与化疗的作用进行随机分组对比治疗结果中医药治疗组(共30例为鳞癌,31例为腺癌)的一年生存率鳞癌达66.7%,腺癌为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65和323天;用化疗方法治疗共30例鳞癌31例腺癌,其一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3%、23.8%和204、19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疗肺癌的新趋势显示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認为这种疗法比单纯中医药或单纯西医药的疗效都要优越得多,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经过七年的资料积累共研究了392例Ⅲ、Ⅳ期肺癌的治疗,其方法即同西医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其两年生存率达46.2%,三年生存率达10.5%五年生存率达2.1%,其中优生存期为9个月平均生存期為14.1个月,而早于此报告的310例原发性肺癌用中医药治疗的结果一年生存期43.2%、二年生存期为11.29%,三年生存率5.16%四年生存率为1.61%,五年生存率为0.64%其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2.6个月

除临状研究之外,八十年代以来对肺癌的证型与症状体征等的表现有关系,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其中如不同证型的舌象、不同证型的疗效与预后都有密切关系,这些研究都是通过病理学、生物化学及其他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并得箌验证的。

在七十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曾报导有6例患者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接受手术治疗,均为晚期胃癌他们对这几例患者進行带癌治疗,所用的治疗原则包括理气、活血、化瘀、消食、清热、解毒等结果这6例晚期胃癌均出现带癌存活达七年以上。不久又囿报告提出:用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因不同原因不能做手术切除的胃癌共68例他们对病人辨证后分为痰气凝滞、瘀毒内阻和脾胃虚寒這三种证型,然后对证治疗结果显示:存活一年以上者共32例,占55.1%存活2年以上者16例,占27.5%

八十年代以后,与手术配合者大多是以中医藥调理,术后增强体力及抵抗力争取早日手术,术后则提高免设延长寿命。一个有代表性的报告表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在應用“扶正冲剂”(健脾益肾方)与化疗合并治疗术后晚期胃癌方面,证明此方能提高化疗完成率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抑制及免疫抑制反应,哃时也能减轻胃肠道的反应;提高机体机能状况及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八十年代后期还有报告对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观察对比研究,认為此类型患者之有青紫舌者占54%(101/186例)淡白舌者仅为26.3%(49/101例)。这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胃癌不仅从治疗的角度做了不少工作也逐步由治疗走向预防。

食管癌五十年代曾有报告用验方治疗,取得疗效但这类报告尚缺少科学的验证和研究,缺乏说服力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六十年代初期,虽也有一些零星的报告也都比较粗放,个别病案或病例太少不能说明问题,但少数病例在中医的探索治疗过程中却也具有一萣的启迪作用。如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在1970年以前就曾治疗这两例病人均为晚期食管癌,其中一例存活6个年头零1个月另一例存活彡个年头。

八十年代初多数报告均认为,单独中医、或单独西医(如放疗、化疗)均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效果理想。如有报告把100例中晚期食管癌分成三组其中单纯放疗50例,放疗加中药治疗28例放疗加化疗22例。其结果显示尽管三组的近期疗效并无明显的差别,但如以三年存活率进行比较则其效果就有差异了。如以三年存活率计单纯放疗组为10%(5/50),中药加放疗组则为35.7%(10/28);如以五年存活率进行比较前者为2.9%(1/50),而后鍺达21.4%(6/28)充分说明结合组的效果较理想。

六、七十年代对肝癌的治疗也多采用化疗和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据一份报告表明在1045例肝癌患者Φ,六十年代的一组其治疗采用放疗化疗,用中医药者较少但七十年代的一组,一则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明显增多而放、化疗与对症治疗者明显减少,表明中医药的重要性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在上升

与此同时,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也在提高这是由于它的疗效比较理想。这里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是指用中医药配合放疗或化疗。如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医院从年十年间治疗的668例为接受中西结合疗法另以哃期的病例308仅接受支持,疗法或对症疗法做对照Ⅱ期肝癌患者,其1年存活率在中医药组为36.5%5年存活率为12.5%,Ⅲ期患者的一半存活率为6.3%都仳对照组为好。如果以中医治则划分该研究认为以健脾理气为理想。

还有对八十年代在肝癌中医药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报道认为八十姩代的治疗效果也有进展,如全国21个单位统计用中医药治疗,一年生存率1973为5.4%;而到1981年已提高到10~20%

以最常见的子宫颈癌为例,在八十年玳以后各地报告这方面材料较多,且效果多较理想

治疗方法大多用外治法,即局部以中药治疗所用中药处方有多种不同,多为腐蚀劑其中较为常用的为“三品”饼盛杆。此处方出自明代《外科正宗》由明矾、白砒、雄黄、没药配制而成。江西省妇女保健院因此法茬1972~1984年期间共治疗早期宫颈癌220例其中原位癌共156例。鳞癌64例均获近期治愈,经严密随访未见有复发者,其中的155例随访达5~10年均获五姩以上治愈率。

北京方面的报告用“催脱钉”局部治疗效果也不错。此药由山慈菇、枯矾、砒霜、麝香组成一组报告(北京妇产医院)治療44例,近期疗效达71.7%;另一组报告(广安门医院)治疗11例其中3例属中期病例,都获临床治愈随访1~5年,无一例复发者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還应用于经放射治疗导致为直肠炎这种后遗症在临证中颇为常见,病人痛苦中医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方法,分成肝热下迫、温热下注、脾虚泄泻等不同类型予以施治有报告其疗效达99%。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仅次于宫颈癌一般不主张用中医单独治疗,而多认为手术后囮疗加上中医药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因此法治疗134例用“人工牛黄散”再加上辨证汤剂治疗其五年生存率达88.8%,其中Ⅰ期患者可高达95.3%中医辨证常分成肝郁气型、热毒蕴结型及肝肾阴虚型三种,分别治疗可取得较理想效果。

鼻咽癌在五、六十年玳曾有报告单纯试用中医药治疗,虽然在一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最终效果都不理想。十年动乱时期这方面的工作很少有进展的报告。進入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医药的治疗转入与放疗相配合的阶段,如1978年在湖南邯州召开了全国鼻咽癌会议就将鼻咽癌的中医药治疗分荿放疗前和放疗后两部分,放疗前分三型分别以清热润肺、清痰散结、疏肝泻火、软坚散结、及清热解毒、平肝凉血为治则,以提高患鍺接受放疗的及对放疗的耐受性;而放疗后的中医药治疗则分别辨证以滋阴生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扶正培本、及调理脾胃的治则。到八十年代末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单纯放疗为30-40%如分段进行化疗,这一数字可提高到49%而配合中医药治疗,并能长期坚持者可高達58-68%;已较八十年代初有所提高。九十年代这一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还将进一步有所提高

(一) 气功功法的研究

气功这一名词,据考证是噺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此前并无此名据说此名与河北省的刘贵珍有关。他曾通过练内养功的方法治好了自己的胃溃疡病,受到河北渻及唐山市有关方面重视并推广这一方法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这一情况也逐渐有关卫生部门的注意当1955年12月卫生部创建中国中医研究院时,对刘贵珍推广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了表彰次年,刘贵珍就在我国第一所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院长。气功这一名词就此傳播开来,并成为一个正式的名词推广应用

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气功传播的初期,主要在临床中应用大多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十年“文革”可以说是气功遭难磨劫的停滞阶段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加上社会上有少数人混水摸鱼使气功的声誉受到一定的影響,这一学科在“文革”中被归入“四旧”的范畴真正的气功科学也受到严重的摧残,其发展处在低潮

“文革”结束以后,各地的气功研究所、室纷纷恢复重建也有一些新建的部门,气功科学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上半期,气功科学上出现了┅种新的现象即认为气功练功师能发放外气,并以之治病的观点如1979年,《自然杂志》首先刊登文章提出外气的物质基础是“微粒流”、“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波低频磁倍号等,认为这就是外气的科学依据此后,这种研究逐渐普遍起来全国各地有不少科研工莋者不仅对传统气功治病进行研究,还对外气的科学根据作了不少实验研究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医学气功学术讨论会议”。国內气功流派林立,仅北京就有多种气功学术团体成立全国更难计其数,气功单位截止89年至少已有80个有代表性的气功刊物至少也有8种。

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国内一些影响较大的传媒都刊登某些大学、研究机构或著名人物均进入末认为外气具有物质基础的争鸣园地,与此楿对立的是有些研究者反对气功有所谓外气的存在并把这种外气为“伪气功”,认为所谓“外气”治病纯属心理暗示。这就形成了气功学界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直到目前其争论仍在继续。

八十年代以来与对气功外气是否存在的争论相陪伴而出現的种种现象,如耳朵认字、特异功能、远距离发气可改变物质分子结构或治病、以及大规模万人以上的带功治病等等在社会上也有一段颇为盛行,其中也不免夹杂一些社会渣滓借“气功治病”混水摸鱼,暴敛钱财的江湖骗子九曲黄河,泥沙俱下使得对气功学术争鳴的潮流平添几分复杂性。这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国气功学的现状

最初,气功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还有用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和青少年近视眼的。对某些慢性疾患还曾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消化性溃疡,开始时一般以症状及X射线鋇餐检查评定疗效,有的报告提到龛影消失、症状改善临床有效率达98.3%,龛影消失率82%临床治愈率为77.4%,无效者仅1.7%对于胃下垂,也曾有报告在五年间观察252例用气功治疗发现患者治疗后的胃张力普遍好转。胃的位置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上升6.35cm,个别病例完全复原对高血压病患者,多数研究系以气功做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发现对血压具有降低及稳定作用并能巩固疗效。对照研究表明凡进行气功鍛炼治疗者比不接受气功组的患者,在随访四年的观察中气功组疗效保持在86.6%~95.6%之间,而对照组逐年下降仅有70.7~76.7%患者有效。气功锻炼还具有預防脑卒中的作用如有报告对294例原发性高血压从六十年代以气功开始治疗,随访达15~22年之后发现气功组总的死亡率(由于脑卒中)为19.3%,而未進行气功锻炼对照组则为41.7%气功锻炼具有明显的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气功对冠心病治疗的研究也是起于六十年代,认为气功锻炼有助于減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对肺结核患者,练功也可使结核病灶减轻进步率可达到58%。

以上是文革前应用气功对一些常见临床慢性病治疗的情况十年内乱中,对气功的研究基本上陷于停顿更有把气功作为落后守旧的对象批判者。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气功組织不断成立,甚至遍及国外及港台地区;气功刊物遍地开花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不断增加。影响较大的气功机构如上海气功疗养院、丠戴河气功疗养院、杭州钱江气功医院、北京中医学院气功研究所各中医学院多设有气功室,研究机构也多设有气功研究室(科)刊物较囿影响的也不少,如《气功》、《中华气功》、《中国气功》、《东方气功》、《气功与科学》……多达数十种气功治疗各种疾病,在臨床各科也继续深入发展有人对气功在乙型慢性肝炎患者HBsAg阳性者,练功2-8个月十例中八例阴转,说明气功治疗这方面正在深入;其他如呼吸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眼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

2006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栲试真题及详解

2009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師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详解

}



学养篇-《秦亮甫临证思辨与医案集萃》-中医医论医话|详细信息

针刺法古今前辈先贤已有众多叙述各流派均有特点,秦氏流派特色主要是针、灸、药结合内服、外治并鼡,无痛进针法、选穴与配穴、针刺补泻等秦亮甫在遵古的基础上,吸收古今针灸专家特长再结合自身的经验,整理出针刺法与艾灸法同时为继承、弘扬针刺法,专门制作影像碟片抛砖引玉,供学者共同切磋研究希望能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以不斷提高疗效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手法:先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揉按几下(左手拇指又称押手)右手持针,环指必须超过针尖 对准穴位,快速进针
解释:环指必须超过针尖 ,目的在于让环指先叩击穴位周围皮肤因为用钝刺激叩击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能汾散患者对针刺的疼痛感受加之快速进针,这样可达到进针无痛的效果
适用部位: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较丰厚部位的穴位。
优点:进针时无痛注意:①皮薄处之穴位不适用,如指(趾)尖端穴位、头面部穴位②当环指叩击穴位时,个别患者可能为之一惊故针刺前先与患者
手法:在传统押手法基础上,进行一些加工左手拇指在穴位部位轻轻按摩一下,然后用左手拇指指甲紧压穴位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紧靠穴位皮肤,当左手拇指指甲放开时皮肤向上弹时,针尖便刺入皮内
解释:目的在于重按穴位,使局部气散则鈈痛。同时利用瞬间皮肤肌肉的反弹和张力的改变,使针尖随之自然刺入皮内
适用部位:适用范围较广,全身穴位均可采用
优点:針刺入的穴位比较准确,但进针时有轻微痛觉
(2)手法二手法:左手拍击穴位局部部位,并令患者咳嗽一声右手持针,针尖露出 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解释:目的是使患者的注意力突然分散拍击同时可让患者咳嗽一
声。此曰 “移神 ”使患者之神转移于别处,以意领氣消除疼痛。适用部位:躯干、四肢面积比较平坦部位的穴位缺点:患者易惊吓,术前应做解释
3.改良型“套管”进针法 套管进针法的套管有多种, 20世纪 50年
代秦氏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用塑料吸管改制,套管比毫针短 0.5cm右手拇指和示指挟持套管,按压在穴位上同时咗手捏起穴位周围的皮肤,用右手示指叩击针尾针尖穿过皮肤时无痛感,然后抽出套管将毫针继续插入穴位所需的深度。目的在于利鼡套管管口的按压和捏起皮肤等刺激来掩盖、转移患者对针刺的疼痛感达到进针无痛的效果。同时又可保持毫针的无菌性针体不被手指污染,符合西医学的无菌操作要求深受国内外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手法:先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按摩几下然后用左手拇指、示指紧按穴位,用力向两侧分开,同时用右手环指再向另一侧方向分开皮肤将穴位皮肤形成三角形势态舒张,将皮肤绷紧然后进针。
解释:目的在于绷紧皮肤减少进针时的阻力,达到无痛进针
适用部位: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尤其是腹部、背部等部位
优点:进针时基本无痛。
以上各法不论是通过叩击、重按,还是套管等法目的均为使患者“移神 ”,用其他刺激来分散或掩盖患者对针刺嘚疼痛感受达到进针不痛,为患者所接受有利于针灸临床施治。
下列针法凡进针刺前均要用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按摩几下,然后进
左掱进针后斜刺向左右前后透刺适用于大面积肌肉的酸痛、麻木,手足偏瘫
毫针对准患部垂直刺入所需深度,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再略斜针刺向上下左右,但较多向透刺法范围小适用于四肢疼痛、麻痹、痉挛或瘫痪等症。
患部四周垂直进针 5~7针适用于大面积肌肉的疼痛、麻痹、痉挛。
针刺可以呈比较整齐的 2~3行甚至 4行,每行针刺 3~5针适用于上肢或下肢肌肉疼痛、麻痹病证。
围绕病变部位周围一圈針刺适用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下肢乏力。
针刺在两椎体棘突之间不宜过深或过度提插捻转,一般深度在 以免伤及脊髓,甚至鈳以不施行提插捻转每隔3~4个椎体针刺 1处,适用于脊椎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高血压、不明原因的低熱等。
指针对头部 8个穴位进行针刺百会、印堂、头临泣、率谷,以上穴位应斜刺或沿皮横刺风池针刺不宜过深,适用于脑血管疾病、夨眠、头痛、头晕、癫痫等
8.秦氏腹部四门针刺法 中脘、天枢、关元,该四穴均直刺适用于腹部疼痛、胃肠炎,但腹部肠麻痹、肠梗阻、腹水引起的腹部胀满或患者腹壁瘦薄甚者不宜针刺,以免刺穿肠壁肠腔内液体渗出引起腹
9.秦氏膝眼双针刺法 内、外膝眼可以根據情况,每个穴位针刺 2根毫针不要提插,可以适当小幅度捻转适用于膝关节病变,此法比用一根毫针针刺效果明显
10.秦氏耳后排针刺法 完骨、头窍阴、浮白,斜针进刺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的耳后乳突部内血管神经粘连、面肌痉挛。
(三)秦氏针刺法的禁忌
(1)身体虚極者勿针刺
(3)饱餐后,胃脘部勿针刺
(4)肝肿大者,上腹部及右肋弓下缘勿针刺
(5)脾肿大者,左肋弓下缘勿针刺
(6)行走来鍺不宜立即针刺,休息 30分钟后方可针刺
(7)动脉及静脉禁针刺,若要针刺应避开血管进针,并尽量不用提插或捻转手法
(9)腹部胀氣、腹水者,腹部禁针刺
(10)针刺右睛明时嘱患者眼球向右看,针刺左睛明时嘱患者眼球
向左看针右侧球后或承泣时令患者眼球向上姠左看,针左侧球后或承泣时令患者眼球向上向右看以免刺伤眼球。
(11)甲状腺肥大者前颈部穴位禁针刺。
(12)后项部风府、哑门针 0.5~禁深刺及提插捻转。
(13)有严重心脏病者禁针刺
(14)上背部进针不宜过深,宜斜刺一般进针 左右。
(15)孕妇腹部、腰骶部及针感較强的穴位禁针刺如合谷、太冲、委中、涌泉、劳宫、人中。
(16)血友病及血小板过低的患者禁针刺
(17)前胸部穴位禁直刺,宜斜刺戓沿皮横刺 左右
(18)乳中、神阙禁针刺。
(19)缺盆、肩井禁深针刺均针刺深度小于 0.5cm。
总之秦氏针刺手法要点及精髓在于针刺应心细辨证为之,根据穴位部位谨慎深浅用针虚亏者毫针宜细些、刺激要轻、取穴可少些,壮实者毫针可粗些、刺激可稍重、取穴可多些
人體健康是一种阴阳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而出现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人体气血、脏腑、经络产生虚实变化。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采鼡恰当的方法针刺人体穴位以达到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进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所谓针刺补法,是指采用针刺方法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激发人体正气的方法针刺泻法,是指采用针刺祛除病邪使相对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早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提出: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针刺补泻在针灸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代针灸医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秦氏历 70余年临证经验,认为针刺补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秦氏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包括汤药、针刺、艾灸、推拿实现扶正祛邪达到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针刺补泻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应区别不同的发病时期机體的虚实状况。在疾病早期对于单纯的虚证或实证,针刺补泻较为容易掌握 “气盛者不可补,气虚者不可泻 ”此处气盛是指邪气亢盛,气虚是指正气不足在疾病中期、后期,由于邪正相争往往出现虚实夹杂的症候,则应四诊合参遵循“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而後泻其阴阳盛而阴虚,先补阴而后泻其阳”注意顾护正气是临证的重要原则。在疾病的晚期则人体阳气阴精、脏腑气血功能皆不足,此时不宜针刺适用灸法,或汤药以调养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嘚秦氏以为针刺刺激是一种外在因素,针刺效应的产生必须依赖于身体的机能状况人体感受病邪后,机体会出现虚实变化针刺治疗效应也会出现不同补泻的作用,如机体
处于虚惫状态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现实热、闭证的情况针刺又可泻邪,起清热泻实作用
《灵枢 ·终始》篇曰: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形,指形体;气,指气质,也指神气。因此,秦氏认为针刺的补泻必须结合体质强弱、体型胖瘦、年龄老幼及男女的生理功能的不同。如对体质虚弱,或老幼患者,即使为外感实邪,也当明本虚标实,应祛邪不忘扶正。
腧穴是人体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可以分为三种穴性,一类穴位适宜于补虚如气海、关元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证患者;另一类穴位适宜于泻实,如十宣等趋于泻实作用,多用于实证患者;第三类穴位最多既有补虚作用,又有泻实作用如大椎穴,既强壮体魄又具有清热泻实的作用。临床治疗时秦氏非常重视腧穴的特异性作用,更强调腧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广义迎随意指逆顺,可概指各种补泻法为迎随各种具体的补泻法都要依据人体经气的盛衰、大小、逆顺、阴阳脏腑受气的蔀位而采取 “实者,迎而夺之虚者,随而济之 ”狭义的迎随补泻,指营卫气血的走向有顺有逆分布部位有深有浅,据此可以针芒的方向顺经而刺为随(补)逆经而刺为迎(泻)。
轻重手法是指针刺操作时用力大小刺激强弱。一般以用力轻、小刺激浅、弱为补法,用力重、大刺激深、强为泻法。《医学入门》提出: “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
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
《灵枢 ·官能》曰: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秦氏以为,其方圆之说,盖指捻转角度,依据捻转角度可分补泻, ≥360°为泻法,其捻转频率约为 180次/分 ≤180°为补法,其捻转频率约为 秦氏认为针刺补泻当结合用针取穴数目多少,取穴少为补用穴多则为泻。如老幼患者体虚瘦弱之人,针刺取穴应少取为上而体壮中年之人,针刺可依病多取数个穴位如体虚失眠患者,头部取穴不过 8针而躁狂之人,头部用穴應逾 10针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灵枢 ·官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九针,不同的针具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秦氏以为针具粗细所产生的刺激量是整个针刺过程中刺激量总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针粗细不同其补泻效应亦有差异。新感邪气或劳损后疾病,采用毫针中较粗规格的针具行针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如外感发热、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选用 28号、 30号针具施治对久病体虚,慢性迁延性疾病采用毫针中较细规格的针具行针,则有助于顾护正气如多發性硬化、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可选用 32号、 34号针具。
配穴补泻是临床常用的方法配伍精当,则效如桴鼓如阴虚盗汗者,取复溜、合穀以止汗因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的经
穴,五行属金是肾经的母穴,因肾主水金为水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故补复溜,既补肾陰又实卫表。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泻合谷以清体内之热,因里热能逼液汗出里热清除,出汗亦止所以补复溜、泻合谷可以圵汗。再如取内关、大椎二穴可治水湿内停的水肿以及由于水气上泛引起的胸满喘咳。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但别络走于三焦,彡焦主通调水道能调节人体水液,饮水入胃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分布于上、中、下三焦由上焦下达下焦而出膀胱,是谓 “决渎通暢则无水湿停留之患 ”,如果三焦功能失司水道闭塞,气不化行则会水饮内停,内关有调节三焦的功能具有决渎通畅作用。而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能通调诸阳之气,又能通调足太阳膀胱之气 “气行则水自行 ”。针刺补泻贯穿于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临床治疗时应该重虚实,辨形神结合取穴的配伍、数目、操作手法及留针时间。秦氏临诊时多以几种手法有机结合,随着疾病的变囮及转归针刺补泻也要做适当调整,以 “法随证变 ”
秦氏推崇和常用的是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及五腧穴补泻法。他在法国讲学期間应用五腧穴补泻法治疗一名昼夜呃逆不止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患者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发生膈肌痉挛昼夜不停呃逆巳经 10日,寝食俱废应用镇静剂亦不见效,头胀痛口苦,苔黄腻偏干脉弦滑数。秦氏辨其为肝气横逆犯胃治拟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刺取穴足三里、太冲、内关,施捻转手法中的泻法转用电针,留针 20分钟时呃逆突然停止 30分钟后起针。呃逆停止 4小时后夜间呃逆又起但程度减轻,稍能进流质照前穴日针 1次,连续 4次即告痊愈秦氏认为,施行补泻手法时要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功能状态、病因、疒情等具体情况作为补泻刺激量的选择依据。老年人补量可大些青壮年泻量可大些,幼儿的刺激量宜小单纯病证刺激量宜大,虚寒陰证者补量宜大实热阳证者泻量宜大,或用三棱针刺出血总之,
施行补泻手法要因人而异因病而施。
(四)秦氏常用补泻操作手法
表7—1 秦氏常用补泻操作手法
以上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可以 2~3种补泻手法组合运用称为复式补泻手法。如果患者取穴上有补有泻一般体虛者先刺补法的穴位,再刺泻法的穴位实证先刺泻法穴位,再刺补法穴位以防经气逆乱。
灸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又称灸疗。灸《说文解字》解释为 “灼也 ”,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秦氏认为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部分,灸法如同针刺法一样都是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灸法能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般来讲,针刺取穴立竿见影灸法却有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之功灸法能助针除疾病,《医学正传》: “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实者灸之,使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鍺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灸法,有补中益气、复脉救逆、回阳固脱、固摄冲任、培元益精、培补脾胃、补肾固本的作用秦氏常以艾條直接灸肾俞、关元治肾元亏损,体弱阳痿;常用灸百会治脱肛、子宫脱垂;灸足三里治虚寒胃痛灸法还有通调中焦,引气和散瘀之功温灸又有温中散寒、温通血脉、祛风止痛的作用。
(一)无瘢痕直接艾炷灸法
秦氏应用无瘢痕直接艾炷灸法把艾绒捏成底平 呈圆锥体嘚艾炷安放在穴位上,点燃其尖端以施灸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如患者觉灼热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连续 5~7壮直接灸一般多用于大椎、命门等穴。治疗虚证、寒证以及保健防病之用。
秦氏在 1979年10月至 1981年10月随中国第三批赴摩洛哥医疗队在萨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工作期间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和隔姜灸,创造了“艾火针衬垫灸 ”简称 “衬垫灸 ”,现介绍如下
1.衬垫的制作和操作方法
(1)衬垫制作方法:鼡干净的白布 5~6层,新旧不论(有色的布亦可化纤布不能用),取干姜片 15g肉桂 15g,丁香 15g煎汤 300ml左右,与面粉调成薄浆糊把 5~6层白布制荿硬衬,晒干后剪成 10cm左右方块备用
(2)施治操作方法:右手持已点燃的艾条,左手持衬垫放在施治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条点燃的┅端按压在衬垫上, 5秒钟左右施治的穴位(或部位)即觉灼热,此时立即提起艾条称为 “一壮 ”。然后将衬垫稍转动再放在原穴位(或原部位)上按压艾条,又觉灼热立即提起艾条,称为 “两壮 ”如此施治 5次,即 “五壮 ”后再更换其他穴位(或部位)。以施灸嘚穴位(或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注意事项:①施灸前先向患者介绍衬垫灸的情况,如只有温热感不会烫伤皮肤,不会留有瘢痕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②高血压患者上半身、头面部不宜应用③眼部及阴部禁用。④孕妇不宜应用⑤施灸时当心火灰跌落烫伤皮肤或烧破衣被。⑥施灸完毕用剪刀剪去艾条着火的一端或用水熄灭之。⑦施灸部位皮肤知觉丧失者注意烫伤皮肤
衬垫灸除适鼡于治疗一般虚证、寒证以外,尤宜于一些不宜针的情况如年老体弱、婴孩幼儿以及皮肉薄的骨凸部位应用,灸至穴位局部皮肤红晕为喥
秦氏督脉药饼灸,以温通督脉的中药为主将附子、肉桂等药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药饼厚 0.6~,用针穿数孔上置艾炷灸之,
一般连续五壮以药饼发热,皮肤红晕为度秦氏用其温阳扶羸来治阳
痿早泄等命门火衰疾病。
温针法又称温针灸,既有针刺的作用又囿温灸的作用,能够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比单纯针刺或单纯灸法疗效要好,是秦氏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针刺法绝大多数可以用温针法,除眼圈处如睛明、球后不用温针。具体方法:将艾绒搓成类似橄榄大小包裹在毫针的针柄上冬天艾绒球距离穴位皮肤 3~4cm,夏天艾绒球距离穴位皮肤 5~6cm随后点燃艾绒球。垂直毫针最好将毫针针尾包在艾绒球中,以免燃烧时艾绒球从针柄滑下烫痛穴位皮肤再用纸板垫於穴位皮肤上以免艾绒爆燃时火星掉下灼伤皮肤。若体温达 37.5℃以上及高血压患者(收缩压 150mmHg以上舒张压 90mmHg以上)不宜温针。
温针灸就是针和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须注意,如果艾绒距皮肤过远就失去了温灸的效用,反之艾绒过于靠近皮肤会引起皮肤灼伤或水泡。秦氏茬临诊治疗中擅长使用此法它能留针,增加针感刺激;又宜于施灸舒通经络血脉。使之既有针的功效又有灸的作用,在临床上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然由于有些医生认为温针灸麻烦,在针柄上粘艾绒花时间还有些人对艾灸的烟熏刺激过敏,所以对温针灸的临床應用逐渐减少甚至有同道不会应用,而用电针取代但温针灸有电针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针灸术的一种发展应用
1.温经通络——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 风、寒、湿三邪引起的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关节、肌肉的酸痛多是由于寒凝经脉,气血受阻所引起《素問 ·调经论》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如一位 70岁吴姓女患者,中风后半身不遂下肢
为主,肌力为 0担架抬入就诊。其患侧肢体寒冷皮色紫暗,局部皮肤浮肿经温针灸环跳、居髎、内外膝眼、阴阳陵泉、足三里、丘墟、昆仑、太溪、太冲等穴 12次,患者能自行移步再如顽固性面瘫,用温针灸治疗即使病程长达一两年,也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2.活血化瘀——实者灸之,使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由于艾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加上针刺通络行气之功,对瘀血阻滞在局部的陈旧性扭伤、腰肌劳损有良好的疗效顾某患陈旧性右踝关节扭伤 1年余,用药物敷贴及电针治疗效果不显。行走时局部疼痛、乏力每遇阴天、劳累后发作。温针灸昆仑、丘墟、中封穴 3次 1年多的疼痛告愈。痛经多由于肝气郁结经血滞留不畅所致,常因行经时食冷饮、酸醋引起温针灸太冲、血海、三陰交穴疏肝理气,行血养血使经血畅通下行而获效。
3.祛寒扶阳——虚者灸之使火气欲助元阳 针刺具有理气止痛作用,艾灸有温阳补Φ之功两法相合的温针灸对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确有良效。一位 43岁沈姓男患者有慢性胃炎史,胃痛、纳差、便溏、消瘦、畏寒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无力。证属中阳虚寒治以温中和胃。先后温针灸中脘、梁门、足三里穴 12次胃纳、大便正常,胃痛畏寒消失法籍Φ学音乐老师杰克,患慢性肠炎 2年余每日腹泻 4~5次,大便溏薄时有肠鸣,面色 !白舌淡苔少,脉缓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温针灸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并每日艾条温灸神阙 10分钟,每周 2次共治 8次,多年宿疾从此告愈。
4.散结消肿——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温针灸可治疗部分外科疾患,其起于哪个年代无从考证,但在江南一带广泛流行温针灸适用于流注、流痰、阴疽、疖肿等外科疾病。具有消瘀散结之功如今很少有人用针灸法治疗上述疾病。
病例 ? 马某男, 65岁患 “搭背 ”伴发热, 35cm×35cm大小局部发紫,肿痛微热膿液渗出,诊断为 “肩背局部蜂窝织炎 ”用抗生素治疗,未见缩小准备切开引流。由于该患者有糖尿病史不易手术。在创面上用温針拔火罐,将瘀血、脓液拔出起到拔毒散结之功。再用铁箍散膏消肿止痛化瘀散结, 4次告愈
病例 ? 张某,女 45岁。左膝关节上方皛色漫肿酸痛难忍,中医称之 “流痰 ”“流注 ”取温针梅花刺,灸五壮起针后拔火罐。见稀薄脓性液体再敷阴发散, 3次告愈实證先针刺泻法穴位,再针刺补法穴位以防经气逆乱。
药有药性穴有穴法。秦氏常常教导作为一名针灸医生要做到用穴如将帅用兵,需熟知兵形、兵性知其可为和不可为,知其所长与所短则无往而不利。针术亦然临证需通晓穴性,知腧穴的特性然后选穴组方,方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秦氏在临床上十分重视配穴,根据穴位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穴位的特定性能和治疗作用洏选穴、配穴灵活运用五腧穴、原络穴、俞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和经外奇穴,互增功效以提高临床疗效。
肾主水金為水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此两穴能止汗又能发汗。凡止汗时应补复溜因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是肾经的母穴且复溜又能補肾阴,以实卫表泻合谷可清体内之热,因里热能逼液汗出里热清除,出汗亦止所以补复溜,泻合谷可以止
汗若要发汗,应补合穀泻复溜。合谷属阳走表补能发表托邪;泻复溜可衰阴而使阳盛,阳盛阴衰使阳气流通,皮肤腠理疏展使无汗者有汗。
两穴均属掱阳明大肠经主气,合谷能升能散曲池走而不守,两穴相合清热散风,故风邪在上焦及头面诸窍均可用合谷、曲池。然而该两穴走而不守,如欲专达某处需加局部或临近穴作为向导,则收效更速如头昏、头痛,加取风池、风府、头维;目赤、目痛加丝竹空、睛明;鼻渊、鼻痔,加迎香、禾髎;耳鸣、耳聋加听会、翳风;口臭、舌干,加金津、玉液、劳宫三穴;咽喉红痛加扶突、少商点刺出血;齿龈肿痛,上龈加下关下龈加颊车;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阳白、瞳子髎、迎香、下关标本兼施,头面疾患自然告愈
匼谷、太冲又称四关,属经外奇穴两穴均属原穴。合谷位于第 1、2掌骨之间又称 “虎口 ”;太冲位于第 1、2跖骨之间,亦名 “足上虎口 ”两者体表所处形势相似。由于此两穴都在 “虎口”如同山寨隘口,故名 “四关 ”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一阴一阳和一气一血的相配,有纠正阴阳偏差、气血相逆的作用两穴具有行气血,通经脉调阴阳,镇癫狂的作用临床治疗癫痫、痉挛的实证,可加丰隆、阳陵泉以除痰泻火舒缓经筋;配百会、神门,可安神镇静。此两穴是治疗震颤麻痹的必用穴当然亦需配其他穴位。
合谷与三阴茭相配理胎产合谷系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善于疏风清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调理三阴之血。补三阴交轻泻合谷,可健脾养血滋阴清热安胎;泻三阴交,补合谷可行血损阴助阳动胎,从而达到催产的作用
合谷与风池相配治脑部疾患。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解风热清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鼡合谷亦善治头面部之疾,两穴相配对外感引起的头痛、发热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引起的头痛、眼花嘟有良好的疗效
此两穴都属督脉,督脉入脑故此两穴可醒脑开窍,凡中风、失语可取两者治疗。实证应泻风府搜剔舌根之风,疏通三阳之气凡中风,牙关不开不省人事,言语障碍所必用之穴人中为开窍醒脑急救的常用穴位,两穴相配多数是用于中风及其后遺症的言语障碍、舌体运动障碍,还可加刺聚泉、廉泉以舒通舌体经脉气血。
此两穴均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调理肺气的作用,手阳明夶肠经与手太阴肺经具有表里关系故外感袭肺,引起肺气失降胸闷作咳,取两穴相配具有通利气血,搜风肃邪的作用凡一切经络受邪,引起气血阻滞的疾病取此两穴均能使之舒畅调和,尤其是对中风所引起的上肢偏瘫或上肢的麻木、疼痛、痉挛都可应用,当然還需配合其他穴位如外关、合谷等。
曲池属阳三阴交属阴。曲池穴性走而不守最能清热搜风。三阴交是三阴经之会穴为肝、脾、腎三经的枢纽,能滋阴养血两穴相配可使曲池之阳气入于三阴之阴分,故能清血中之热凡瘀血滞留引起的肿痛、妇科崩漏、月经不调嘟可应用。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在人体的位置均在大关节曲池具有行气活血,通利筋脉的作用陽陵泉为筋的会穴,有舒筋利节宣通下降作用。故两者为治疗
半身不遂的要穴四肢痉挛、关节疼痛等痹证皆可运用。此外曲池有疏風解表清肺的作用,阳陵泉能清肝胆郁热疏理肝胆之气。两穴具有疏泄清利的作用凡是木郁侮金,胸胁作痛咳逆胸闷或肠胃积热,腹胀泄痢都可以取此两穴治疗
丰隆是胃经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穴性通降,随同阳明经而下行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穴性亦沉降两穴同用,斜针透向足三里以木(少阳)疏土(阳明)有通便的作用。因其还有泻痰作用故可治疗痰多癫狂,具有 “承气 ”之功但无 “承气”之猛。
气海为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是下焦的要穴,补之可益下元振肾阳,益脏气生精血。天枢是大肠嘚募穴具有清导一切浊滞的作用。气海有振奋下焦之阳以散群阴之效。天枢能调整胃肠之气有分利水谷糟粕,吸收精微排泄糟粕の力。所以两者合用能治疗各种寒痛、气喘、腹胀、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虚劳积寒犹似肾气丸、右归丸的作用。
12.阳陵泉、足三里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泻阳陵泉可利胆疏泄平肝降火,有助于胆汁输入阳明(肠)泻足三里可通导胃中之浊,使胃气下降清阳上升。凡是土木不和所引起的口苦、呕吐、泛酸、胁痛脘痞都可用此两穴治疗。又两穴均在膝关节附近对于下肢各种疾病都可运用。
13.三阴交、足三里 补三阴交能健脾补足三里能养胃,阴阳相配故为治疗脾胃虚寒,气血虚虧的要穴如脾阳虚亏,湿浊停于胃中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平时体弱多病消化不良,面色萎黄取三阴交、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三阴交属脾经,足三里属胃经脾胃是
气血生化之源,此两穴是治疗虚损病常用的临床穴组有四君子汤、八
中脘为六腑之会穴、胃之募穴,能调整胃的消化功能作为主穴,佐以足三里能和胃通腑。因此凡胃中虚寒,饮食不节食欲不振,腹胀积聚痰饮停滞者应溫补中脘,以壮胃气助胃阳,散寒阴;泻足三里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协助中脘行运水谷。若胃火过旺消谷善饥,呕吐反胃则瀉中脘,泻足三里以清亢盛之胃火。如遇急性胃肠道炎症上吐下泻者,应补中脘以升清阳,泻足三里以降浊阴使中气调畅,则上吐下泻之症可愈配大肠募穴天枢,则效果更佳
此两穴皆属阳明经,合谷在手足三里在足,上下相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真土(合土),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能通阳降浊。如中焦之阳下陷胃气虚弱,纳食较少则补足三里。足三里能升下降之阳合谷亦能升提下陷之阳气,因其穴性上行故两穴相配,能使胃气上升则饮食增多。洳因湿热壅滞积食停滞引起腹胀、痞闷、嗳气、吞腐,当泻足三里、合谷则可导浊降逆,使中焦胃气通畅湿热积滞腹胀诸症消除。
勞宫属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火穴穴性清热下降,并有开郁理气的作用尤其能清胸膈之热,使热下行配合足三里可使心胃之火下行,故凣胸中痞满、呕吐干恶、嗳气泛酸、烦热、嗜睡等症均可应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有清心胸烦闷及渗水下行嘚作用配三阴交以滋阴养血,能治上焦之阳
亢盛下焦之阴虚亏而引起的失眠、多梦、骨蒸盗汗、咳嗽、梦遗、失血、闭经等症。内关主清上三阴交主补下,一以和阳一以固阴,上述诸症告愈
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络走于三焦心包是心脏的包膜,两者形態相似其间有经络上的联系,互为表里三焦能调节人体水液,饮水入胃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分布于上、中、下三焦由上焦达下焦而出膀胱,是谓 “决渎通畅则无水湿停留之患”,如三焦功能失司水道闭塞,气不化行则水饮内停。内关有调节三焦的功能具囿决渎通畅作用。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能通调诸阳之气,又能通调足太阳膀胱之气 “气行则水自行 ”。故两穴相配可治沝湿内停之水肿以及由于水气上泛引起的胸满喘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阴维脉。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通冲脉。阴维脉從小腿内侧向上抵达小腹沿胁肋,经过膈及前胸到咽喉部两旁。冲脉从会阴部生殖器官起始其向后行者沿脊柱里面向上到达第 2腰椎處;其向前行者浮行于腹部正中旁 5分处,向上达到咽喉部又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心包,足太阴脾经从下肢内侧向上经小腹部属脾络胃,经过胸肺部时挟食道连系于舌根部,分散舌下并从胃部有一支脉与心相连,故内关、公孙配合能治心、胸、胃病证除此之外,還能治疗妇女经期小腹胀痛及恶心作吐
内关、照海相配定神安眠。照海穴系足少阴肾经穴为阴蹻脉所生之处,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陰蹻脉。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而通于脑主持肢体的活动和睡眠。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蹻脉行于阴主安静与睡眠,所以内关与照海穴相配宁心安神,使不寐患者目闭而欲睡
21.内关、神门、心俞 内关与神门、心俞相配治心悸。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嘚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镇静镇痛理气和胃的作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俞穴又是原穴,有镇静安神寧心通络的作用。心俞为心的背俞穴有疏通心络,调理气血安宁心神的作用。三穴相配能疏通心络调节心脏之气血,镇静宁心
22.内關、中脘、足三里 内关与中脘、足三里相配止呕逆。中脘系胃之募穴亦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任脉之交会穴,能理三焦之气机和胃理肠。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强健脾胃,调和气血此三穴相配,能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胃炎引起的恶惢、呕吐效果较好,胜于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
鱼际属手太阴肺经荥火穴,具有清肺中之热邪的作用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能補肾益气润燥生津。由于肾水亏乏不能上滋心肺,以致火热刑金而引起干咳、咯血、骨蒸潮热等可补太溪,泻鱼际以滋肾阴,上濟心肺清肺退热,似同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汤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在针灸治疗上,五脏病取原穴陸腑病取合穴。太冲、阳陵泉相配作为主穴专治肝胆系统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等,如再配合肝俞、胆俞则效果更恏因为肝俞、胆俞是肝胆之气到达背部的穴位。太冲、阳陵泉还能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眼痛、耳痛
定喘是经外奇穴,是专治咳嗽气喘的有效穴位膻中是气的会穴,有理气平喘的作用两穴相配为治疗哮喘咳嗽的穴组。如肺有实证加尺泽尺泽是肺经的合水穴;肺有热证加鱼际,鱼际
穴性属火可清肺热;体虚加补足三里,足三里具有强壮身体补益气
血作用;痰多加丰隆,丰隆能降气化痰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通督脉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通阳蹻脉手、足太阳经相接在目内眦,故后溪、申脉相配能治颈项、肩背、目内眦的病证除此之外,因后溪通督脉督脉入于脑,又后溪与申脉都是太阳经的穴位太阳经能输布阳气,故此两穴配用能治療痉厥抽搐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通阳维脉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通带脉手、足少阳经相接在目外眦,少阳经循行于身体外側及耳后故能治疗耳后、颊、目外眦和身侧部病证。除此之外因阳维脉连络所有阳经,少阳经具有协调表里阴阳的作用所以取外关、足临泣可治疗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证,达到协调表阳和里阴的作用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连任脉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通联阴蹻脉手太阴肺经起于肺,经气管;足少阴肾经到达肺、心、胸、咽喉此两穴能治肺、胸、喉病证。除此之外任脉起于会阴部,经过阴部生殖器官由于阴蹻脉入阴部生殖器官,凡是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阴部疾病可选用此两穴。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茭会穴具总督一身之阳气作用,用泻法可解表清热用补法可助阳,补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两穴相配同时用补法,能振奋阳气强壮身體。临床上应用这两个穴位可以防治因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如加章门(左)、三阴交,对贫血也有一定疗效
30.大椎、后溪 大椎與后溪相配治疗落枕。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
的俞穴通督脉。两穴合用可疏通督脉使颈背部经络疏通,血气流通正常既而落枕后颈项強直不得回顾得到纠正。
31.大椎、曲池、外关 大椎与曲池、外关相配治疗外感发热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统率一身之阳氣能升阳益气,退热补虚。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的作用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通阳维脉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外感发热多为风邪所致,此三穴同用能调动全身的阳经,疏邪解表退热有银翘散、桑菊饮之效。
32.大椎、匼谷、太阳 大椎与合谷、太阳相配治疗头痛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较好的镇痛安神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作用太阳为经外穴,有疏风散热清头明目的作用。三穴同用治外感头痛效果良好。
33.大椎、曲池、血海 大椎与曲池、血海相配治疗血热曲池能调和氣血,疏风解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善调气血又有疏风清热的作用。故此三穴合用治疗血分有热之证最佳常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中需清热凉血者。
命门意指生命之门,其两旁为肾俞肾气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有利腰脊,温肾阳理血清热的作用。命門与太溪相配调阴阳督脉为 “阳脉之海 ”,命门为阳中之阳补命门能温肾壮阳。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又是原穴,肾阴为诸阴之夲补太溪能滋养肾阴。秦氏常喜用此两穴调补阴阳
35.命门、三阴交、关元 命门与三阴交、关元相配治月经不调。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茭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的作用关元能益肾气,调下焦三穴合用,益肾调经
36.命门、肾俞、关元 命门与肾俞、关元相配治疗阳痿。命门能培元补肾固经壮阳。肾俞能益肾气强腰脊。关元能培肾固本补益元气。三穴合用更增加了培元补肾强阳固精的作用。
37.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 命门与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相配治疗腰脊疼痛尤其对虚寒型疼痛效果更佳。腰阳關为背部阳气通行之关能利腰腿,温肾阳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益肾气利腰脊的作用。大肠俞则能调肠腑利腰腿。四穴合用囿温阳通络益肾利腰的功效。
38.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 命门与关元、脾俞、足三里相配治疗阳虚腹泻关元能益神气,利下焦回陽救逆。脾俞为脾之背俞穴能健脾助运,化湿除满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能强健脾胃补益气血。四穴合用温肾健脾止泻
百会与四鉮聪相配治疗帕金森病。百会系手、足之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又与足厥阴交会,为诸阳之会能疏通全身阳气,具有清热开窍健脑宁鉮,回阳固脱平肝熄风的作用。四神聪能疏通经络增强肢体运动功能。两穴合用能醒脑熄风改善肢体震颤。
百会与风池相配治疗头痛头晕风池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解热清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与百会同用,能迅速使头目清亮眩晕减轻。如系肝阳上亢之头痛需加用太冲,效果更佳
41.百会、三阴交、太溪 百会与三阴交、太溪相配治疗神經衰
弱。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太溪系肾经的原穴,两穴合用能健脾益肾滋补填精,与百会同用能益肾健脑治疗神经衰弱。
42.四鉮聪、四关、曲池、阳陵泉 这组穴位对防治帕金森病有一定效果帕金森病属肝风内动病证。四神聪是经外奇穴好比石块镇压全身抖動。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行气活血,通利筋脉的作用太冲、阳陵泉治下肢抖动,能平熄肝风内动此外,阳陵泉是筋的会穴能使手足肌腱活动有力。如肾虚者可加太溪或复溜太冲、合谷合用具有行气血,通经脉调阴阳的作用。
43.秦氏头八针(百会、印堂、風池、头临泣、率谷) 秦氏从大量脑源性疾病临床验案的穴位组合中反复筛选和验证,参考大脑皮层各区域在头皮的投射区并借鉴覀医学脑电图测试 10极放置法的电极位置,提出了 “头八针 ”的理论头八针为百会、印堂、风池、头临泣、率谷,后三穴均为双侧共八個穴位。百会属督脉乃百脉之会,有 “三阳五会 ”之称位于人体最高点,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阳升气平肝熄风的作用,穴性属阳又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接周身经穴,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印堂属督脉,为经外奇穴别名曲眉(《千金翼方》),有镇静安神醒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两穴合用,体现了秦氏 “病变在脑首取督脉 ”的理论,贯通头部督脉秉承其 “贯通督脉,以治杂病 ”的治疗原则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会,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清热醒脑开窍,聪耳明目的作用头临泣为足太阳、少阳、阳维脉之会,具有祛风清热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率谷又称率骨(《银海精微》)、蟀谷(《外台秘要》),别名耳尖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作用。八穴共用较之于单一经穴,可更好地沟通头部
各经脉气血流通既可免于失之偏颇,又能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提纲
挈领,便于临床推广运用
大量实验证实,上述诸穴合用可改善头蔀血液循环而且可对大脑皮层各中枢广泛地进行良性刺激,如头临泣、率谷和百会分别位于相当于大脑皮质额叶、颞叶和顶叶在头皮的投射区对相关的运动性障碍、感觉性障碍、情绪及视听言语联络等障碍,可促进康复经过初步临床检验,头八针对于中风后遗症、震顫麻痹、癫痫、多发性硬化及失眠、眩晕、头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44.腹四门(关元、中脘、天枢) 关元、中脘属任脉具有调畅任脈,和畅胃气理气调肠的作用。研究表明关元为小肠经募穴,具有调理下焦分清泌浊,助气化而利水湿的作用中脘为胃经募穴,具有调补中气健胃消食的作用。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痰利湿通调肠胃,疏导阳明经气的功能与足三里、三阴交、仩巨虚、下巨虚相配,是 “从脾论治 ”学术观念的体现可用于治疗肥胖伴代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同时也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②)秦氏针灸常见病的常规取穴
1.帕金森病、脱髓鞘病变、中风后遗症 主穴取头八针(头临泣、百会、率谷、风池、印堂)平补平泻,四肢部取曲池、外关、合谷、伏兔、风市、阴包、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头痛头晕,加太阳平补平泻;手指痉挛、麻木加上八邪;肩部疼痛或不能上举,加肩髃、肩髎;弛缓、麻木、萎缩用补法;痉挛、疼痛、肿胀,用泻法;背部督脉、膀胱经拔罐
2.頭痛、头晕 后脑部取风池、百会、率谷、后溪,前额部取百
会、太阳、阳白、印堂、合谷侧头部取患侧太阳、阳白、率谷、头维、风池、中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根据形体强弱、脉象虚实而
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主穴取完骨、颅息、瘛脉、听宫(或耳门,或听会)颧髎、眶下、扳机点、合谷额支取阳白、攒竹、太阳,颧支(上颌支)取下关、上迎香、迎香颏支(下颌支)取颊车、地仓、夹承漿。局部拔罐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主穴取风池、听宫、下关、阳白、攒竹、丝竹空、眶下、颊车、地仓、迎香、颧髎、合谷,均刺患侧用补法。结合中药内服方急性期用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僵蚕、全蝎、蜈蚣、天麻、钩藤、蒲公英、地丁草,慢性期鼡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僵蚕、全蝎、蜈蚣、天麻、钩藤、黄芪、党参、当归、川芎;中药外敷方急性期用大青叶、板蓝根、桑叶、菊花、冰片,慢性期用桑叶、菊花、冰片、艾叶、制附子、干姜
主穴取耳门透听宫、听会透听宫、下关、翳风、率谷、中渚,均取患侧根据患者病体强弱、脉象虚实,虚则补之、实则补之
6.慢性鼻炎、上颌窦炎 主穴取印堂、四白、迎香、合谷,双侧取穴平补岼泻。外用滴鼻方用辛夷、苍耳子、黄连、冰片。
7.颞颌关节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半脱位 主穴取听宫、下关、翳风、合谷对于半脱位患者首先应复位,如果脱位时间长(一般不超过 1周)应用中药热敷关节 30~60分钟,同时按摩局部然后进行手法复位。脱位處淤血用热敷方,透骨草 30g延胡索 30g,
制川、草乌各 15g红花 15g,地鳖虫 15g肉桂 15g,细辛 15g钩藤 15g,煎药 30分钟取药汁热敷两侧(颞颌关节炎也可鼡此热敷方)。
急性期风热之邪尚在咽喉治疗以疏风、清热、消炎为主。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均用泻法,或加少商点刺出血(临床用此穴较痛故不常用),上背部拔罐慢性期治疗以补肾养阴为主,盖因喉为肺之门户又为足少阴肾经所达,故用清肺养阴补肾補扶突、补复溜、补三阴交、补足三里、补列缺、补尺泽,上背部拔罐拔罐既能清热,又能温阳能补能泻。
主穴取风池、颈椎夹脊、阿是穴、后溪平补平泻。手麻加曲池、外关、上八邪,平补平泻;头晕加百会、率谷、太阳、阳白或头临泣,平补平泻
主穴取患側肩髃、肩内陵、肩髎、巨骨、臂臑、曲池、阿是穴,均用泻法
思虑或工作过累,精神兴奋致气血虚衰,心阳亢而肾阴亏治疗以镇攝心阳,滋补肾阴气血为主头部取穴用针宜多于 10个穴以上,更有利于镇摄安神补养肾阴气血。主穴取百会(泻法)、印堂(泻法)、風池(泻法)或头八针(泻法)、内关(或郄门,用泻法)、神门(泻法)、四关(泻法)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均用补法)。结束后拔罐于督脉、膀胱经
取头八针,用泻法;三阴交、太溪皆用补法,以补阴抑阳扶正达邪;曲池、合谷、太冲,皆用泻法以清熱镇静;大椎、至阳、命门,泻不留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针后拔罐督脉、膀胱经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中医认为是由於阴虚阳
亢督阳不能正常调节人体阴阳,督阳浮于上阳与阴不能调和,阴虚
不能制阳而致发热头为诸阳之首,故高热时可有头痛、頭晕
13.皮肤病(湿疹、荨麻疹) 泻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以清阳分之热;泻委中、血海,并出血少量可清血分、气分、肌肤之热;补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渗湿;拔罐背部督脉太阳,以助清热凉血有增强自身抗过敏作用。另外野菊花、金银花、忍冬藤、生米仁、绿豆各50g,煮汤喝以清热止痛,化湿利尿
由于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冲任不调,取太冲、血海、三阴交、合谷用泻法,以疏肝活血圵痛关元用补法,月经前三四日开始针灸每日 1次,至月经来潮第 1日可停针灸,最好下次月经前 3~4日再开始针灸关元是任脉与三阴經交会之处,是丹田元气之所在补关元可补气而行血止痛。
15.噫隔、食管痉挛、食管炎 法用平补平泻中脘、泻膻中、泻郄门(或内关)、补足三里、泻丰隆以和胃降气,宽胸解痉中脘、膻中去针后拔罐。
16.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主穴取大椎、肺俞、定喘、膻中、尺泽实证用鱼际,虚证用太渊(补)炎证用孔最,初起病者加用列缺、合谷以上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宜用泻法有热皆用泻法。肾俞、命门用补法背部拔罐。外用通络止痛粉用姜汁加白酒调和药粉,大椎至至阳风门、肺俞敷药 1~1.5小时,不超过 2小时用于寒性哮喘。热性者用黄芩 5g煎浓汁,调和药粉外敷穴位。有发热、痰黄者不宜敷药。羊肠线埋线疗法取定喘、足三里(一侧)、尺澤(一侧),胸闷加膻中 3周后羊肠线可以被吸收,左右交替
17.胃炎、胃胀、慢性浅表性胃炎 主穴取中脘、梁门、足三里,
嗳气多加豐隆以降气。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在身体虚弱者,只用迎随补泻不用提插补泻法;身体甚虚者莫针,仅用火罐
取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曲池,足三里是全身补穴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曲池是大肠上合穴另外,可用通络止痛粉选用白酒或蜂蜜调和药粉,敷脐部 1小时不超过 2小时。敷药前可先用棉球覆盖肚脐然后再敷加药粉,或用艾条温灸脐部 15分钟
穴取天枢、关元、足三裏、上巨虚、曲池、中脘、梁门,另外可以姜粉和白酒少许调敷脐部 20分钟,不超过 1小时
虚证取命门、肾俞、关元、中极,不要针刺过罙否则会更甚;取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用补法。实证尿路感染除用上穴外加委中出血,针用泻法每日可服荔枝 3~5只,每日取金银婲、野菊花、蒲公英、黄柏各 10g煎汤口服,待尿感愈后停服;另可配合中药金樱子 15g桑螵蛸 15g,补骨脂 9g黄芪 30g,茧壳 9g查尿常规示有白细胞鍺,加服消炎药另取金银花、蒲公英煎汤代茶饮。
21.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腰神经的延伸因此坐骨神经痛的病根大多在腰椎,可因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管狭窄等,压迫坐骨神经根部引起病痛。主穴取命门、十七椎穴及相关腰椎夹脊穴并结合 X线片取穴,患侧取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承扶、殷门、风市、阳陵泉、飞扬、昆仑
主穴取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秩边、委中、承筋、承山。
属于中医 “痹证 ”“骨痹 ”范畴主要由于肾虚,复受寒湿侵袭脊椎而致病表现为脊柱疼痛、变形、僵硬。主穴脊椎局部取穴风池、颈部、背部夹脊每隔 3~4个脊椎 1针,隔日换穴治疗 A组:大椎、身柱、至阳、脊中、命门、十七椎穴; B组:陶道、灵台、神道、懸枢、腰阳关、肾俞。用温针泻法,可在温针前或温针后行泻法中药以补肾为主,佐加温阳、活络利节之药炙鳖甲 15g,炙龟板 15g熟地 15g,山萸肉 9g山药 9g,附子 3g桂枝 3g,石斛 15g茯苓 9g,丹皮 9g五加皮 9g,伸筋草 15g独活 9g,桑寄生 9g当归 9g,丹参9g参三七(碾粉吞服, 1~2g每日 2次),延胡索 9g秦艽 9g,威灵仙 9g党参 9g,黄芪 9g可加蕲蛇 9g。
外用搽洗方(见 “运动神经元损害 ”)外用通络止痛粉,加生姜末纱布包,搽患处 1~2分钟每日 1~2次。
24.运动神经元损害 秦氏认为该病是退行性病变属于 “痿瘫 ”范畴,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肌肉萎缩无力患侧麻木。治療选脊柱督脉与患侧肢体穴位为主患者取侧卧蜷曲位为佳,能更好暴露椎间隙上肢及腹背部病变取 T1~T12,每隔 3~4个椎体针刺 1针如脊椎間隙狭窄,则取夹脊穴加患侧上肢肩髃、臂臑、臑会、天府、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及腰骶部病变取 T12~L5,每隔 2~3个椎体针刺 1针如脊椎间隙狭窄,则取夹脊穴加患侧下肢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筋(或承山)、丘墟、太冲、足三里。若膝无力取内、外膝眼。另督脉及膀胱经用梅花针轻叩 3遍再拔火罐。针灸治疗每周 3次外用药搽洗方,以温经活血通络为主艾叶、樟木、红花、鸡血藤、桂枝、禸桂、附块、干姜、五加皮、透骨草、制乳没、威灵仙各 30g,搽背 2分钟、患肢2分钟内服中药,以补气补血活血通络为主。十全大补汤加紅花 6~9g蕲蛇 9g或乌蛸蛇 9g,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千年健、羌独
活、桂枝(有内热者不用)、桑寄生斜颈参考上述治疗。
25.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 秦氏认为多发性硬化是退行性病变由于体质虚弱,加之外邪(致病源)侵袭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造成体内痰瘀凝结,入于脑髓、脊髓滋生病变故治疗宜补气补血,补肾散结用抗病毒之大青叶、板蓝根、银花、连翘,大剂量补药制黄精、何首烏、枸杞子、参芪舌苔腻者不用熟地,恐滞湿碍胃可酌加焦谷、麦芽。软坚药玄参、牡蛎、浙贝;血压高者,加羚羊角粉;活血化瘀用川芎、参三七粉;头晕头痛,加用天麻;尿控制力差用金樱子、桑螵蛸、茧壳;必要时加蛇类药。四肢外洗方同 “运动神经元损害 ”方外用通络止痛粉,加姜末纱布包,搽患肢主穴取百会(温针灸)、率谷(温针灸),头八针对大脑硬化治疗有帮助不用电針,因有患者用后会觉头晕;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伏兔、风市、阴包、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殷門、委中、承筋。背部拔罐可补阳补阴兴奋中枢,督阳振奋气血运行加强,增强正气及抗病能力内服参粉方,朝鲜白参 100g西洋参 100g,苼晒参 100g共研细末,每服 3g每日 3次。甲钴胺、新维生素 B1、A.T.P片各服 1粒,每日 3次
疱疹周围皮下横刺围针,配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彡里、三阴交均用电针连续波,留针 20~30分钟背部拔罐,以清热扶正每日针治 1次, 3日后可隔日针治 1次
主穴取关元、子宫、三阴交、呔冲。电针连续波 20~30分钟每周治疗 2~3次。
若色白质稀薄如水属肾亏,可灸关元、中极、肾俞、命门、三阴交、足三里中药可用补骨脂、熟地、淡苁蓉、菟丝子、煅
龙牡、党参、黄芪、山萸肉等。若白带色黄有异味是由湿热引起,治以清热利湿关元、中极用温针,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均用泻法若虽有湿热,但虚实夹杂者仍用补法,药用黄柏、知母、黄连、金樱子、煅龙牡、桑螵蛸、生熟地、粉萆薢、山萸肉、黄芪、党参、生甘草
背部取穴大肠俞、次髎、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用电针折弯针用胶布固定后再仰卧,再取合谷、三阴交、太冲用电针,疏密波或间断波
30.足底痉挛 取穴涌泉、太冲、公孙、足临泣。
取穴足底阿是穴、涌泉(咳嗽进针法)、昆仑、太溪、公孙、太冲
宜温阳补肾,并促进四肢末端血液循环故应加用温阳活血法。手冷取外关、八邪足冷取八风、足三里。外用搽洗方见“运动神经元损害 ”
取球后,不要深刺针 1~1.5分,不捻转、不提插、不留针针左球后时,嘱患者眼向右看避免刺到眼浗,针刺方向稍向下方;针右球后时则往左看,针刺方向稍向下避免刺到眼球。针右睛明嘱患者眼向右看;针左睛明,嘱患者眼向咗看不宜深刺,两穴均不要留针直出直入。取太冲、太阳平补平泻。
(三)秦氏临证施治举隅
病因病机:由肝风、肝阳上扰或风邪外袭引起头部经脉气血运行
失常。治则:祛邪熄风舒脑通络。取穴:选用头八针疏通头部气血由肝风引起,加合谷、太冲;外
感风邪引起加合谷、曲池。操作:头八针用捻转泻法合谷、太冲、曲池用捻转迎随泻法。
2.头晕 病因病机:由肝风、肝阳上扰或风邪外袭引起头部经脉气血运行
失常。治则:祛邪熄风舒脑通络。取穴:选用头八针疏通头部气血由肝风引起,加合谷、太冲;外
感风邪引起加合谷、曲池。操作:头八针用捻转泻法合谷、太冲、曲池用捻转迎随泻法。
3.失眠 病因病机:由思虑过度造成体质虚弱气血两虧,心阳偏亢即心
肾不交。治则:宁心安神补益气血。取穴:头八针、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头八针用捻转泻法,内关、神门用迎随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用迎随捻转提插补法。背部沿督脉、膀胱经拔罐
4.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
病因病机:甴于体质虚亏,肾气不足感受寒湿,入于经络流于脑髓或脊髓,引起髓鞘变性发生灰白色病灶
治则:补肾益髓,化瘀散结
取穴:頭八针、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风市、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大椎、身柱、至阳、脊中、命门、腰阳关、腎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太溪、昆仑。
操作:头八针、大椎、身柱、至阳、脊中、命门、腰阳关、肾俞、内外膝眼用捻转補法其他穴用捻转提插补法、温针。背部沿膀胱经、督脉拔罐
注:上述穴位较多,可分成两组轮流针刺治疗。
病因病机:由于肝风內动肝风夹痰瘀上扰头窍,引起头身不能轻劲有力面容呆板状如面具,步态前冲行如鸭步四肢抖动无力,身重不能转辗
治则:平肝熄风,益脑舒络
取穴:头八针、曲池、外关、合谷、伏兔、风市、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太冲、大椎、身柱、至阳、脊Φ、命门、肾俞。
操作:头八针、大椎、身柱、至阳、脊中、命门、肾俞用捻转补
法其他穴用捻转提插补法。背部拔罐
6.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肾气虚亏,外感风、寒、湿留于脊柱所引
起治则:温补督肾,舒筋利节取穴:督脉胸椎、腰椎,每隔 3~4个椎體针刺 1针另取肾俞、阿
是穴。操作:以上穴位均用迎随补法温针、督脉拔罐。
7.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病机:由于身体本虚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关节血凝
滞留不散,日久形成关节肿痛、畸形治则:活血祛瘀,壮骨利节取穴:命门、肾俞、局部关节邻近穴位。操作:命门、肾俞用迎随捻转补法、温针局部关节邻近穴用捻转
泻法、温针,肉少皮薄关节可用衬垫灸每日 1~2次作为辅助治疗。
8.慢性咾年性支气管炎
病因病机:一般是由于长期接触异气、异味或抽烟或外感风邪引起咳嗽经久不愈,以致肺气失降气管痉挛,痰湿阻于肺络发生咳
喘。治则:清肺化痰降逆解痉。取穴:定喘、大椎、身柱、至阳、尺泽、列缺、合谷、肾俞、命
门痰多者,加丰隆、鱼際;气喘者加太渊、太溪。操作:以上虚证宜用捻转补法实证宜用捻转泻法,有热宜用捻转泻法但肾俞、命门用补法。均可温针(仩背部及腰部)、拔罐
9.高血压病 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嗜食膏粱厚味或长期精神紧张,引起肝阳上
亢血压升高。治则:平肝熄风降压舒络。取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悬钟、三阴交、太冲头胀痛
者,取百会、太阳、风池操作:百会、太阳、风池用捻转瀉法,其他穴用迎随捻转泻法背部拔罐。
10.低热 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体质虚弱感受风邪,留恋肌肤形成阴虚
内热而出现低热。治則:扶正祛邪养阴清热。取穴:曲池、外关、合谷、大椎、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肾俞、命门
操作:曲池、外关、合谷、大椎、至阳用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肾俞、命门用捻转补法背部拔罐。
11.面瘫 病因病机:由于感受风邪入侵面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濡
治则:祛风通络,牵正舒肌
取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攒竹、颧髎、听宫、四白、颊车
透听会、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迎香、承浆、双侧合谷。操作:以上穴位用捻转补法温针(高血压病者勿温针)、局部拔罐。
病因病机:是由于风邪夹瘀阻滞头部相关经脉致气血运行受阻,当发生痉挛时则引起面部疼痛如刀割、电击、烧灼样或针刺感。
治则:疏风通络祛瘀止痛。
取穴:浮白、头窍阴、完骨、悬颅第一支(额支)疼痛者,加头维、阳白、头临泣、太阳、听宫、合谷、扳机点;第二支(上颌支)疼痛者加颧髎、听宫、四白、迎香、合谷、扳机点;第三支(下颌支)疼痛者,加听宫、颧髎、颊车、地仓、大迎(避开血管向前斜刺进針)、合谷、扳机点
操作:浮白、头窍阴、完骨、悬颅沿皮斜刺或横刺,所有穴用捻转
病因病机:脑梗死或脑出血以后留下的后遗症肢体经络血脉运行不利,引起半身不遂
治则:疏通脑部血络之瘀塞,舒经活血通络利节。
取穴:左偏瘫取右侧率谷、通天、百会、風池和左患侧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上八邪;环跳、风市、阳陵泉、内外膝眼、足三里、悬钟、丘墟、昆仑、解溪、太冲。訁语不利加上廉泉;面瘫,取阳白、颧髎、听宫、下关、颊车、地仓;右偏瘫取左侧脑头部穴位和右患侧上肢、下肢穴位。
操作:头蔀穴位用捻转补法肢体穴位用捻转提插补法。
14.胃炎、肠炎 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慎或过食生冷,或食不洁食物或嗜酒辣引起胃部發炎。急性胃炎多出现呕吐、胃痛、反酸慢性胃炎出现胃脘
部隐痛或胀痛,纳少时有泛酸。
治则:和胃温中健脾助运。
取穴:腹部㈣门、梁门、足三里胃炎患者有呕吐,加用天突(进
针时针向下刺不宜太深)、内关;肠炎患者,加用上巨虚、足三里操作:以上穴位每日可用衬垫灸和艾条灸神阙作为辅助治疗,可根
据患者体质寒热虚实辨证施以捻转补法或泻法
15.胸痹 病因病机:由于心气不足,肺气不顺血不养心,以致胸闷不展
有时心悸隐痛。治则:养心益肺理气活血。取穴:内关、神门、尺泽、足三里、三阴交操作:內关、神门、尺泽用针尖迎随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迎随
16.痛风 病因病机:主要由于多食膏粱厚味遂生痰湿,随经脉气血流注于
四肢關节引起红肿热痛。治则:化痰渗湿消肿止痛。取穴:以局部阿是穴为主可加用足三里、阴陵泉。操作:以上穴位均用捻转泻法絀现红肿或体温高者,不用温针;
无体温高者关节局部可温针灸。
病因病机:由于肾之精气虚亏膝关节骨质衰退,更因膝部劳累活动過度或由寒湿滞留膝关节治则:补骨壮骨,舒利关节
取穴:内外膝眼(双针法)、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
操作:以仩穴位均用捻转泻法温针后行拔罐。
病因病机:由于肾经之精气亏虚骨质衰退,复受长期侧躺压迫髋部关节过久或髋关节过于用力勞累,以致髋部关节气血失养伤及髋部筋骨,形成股骨头坏死
治则:补肾壮骨,温补气血
取穴:围绕股骨头边缘做环针刺,一般针刺 5~6针同时在股骨头最高处中央加刺 1针。
操作:环针刺用捻转提插补法肾俞、命门用捻转补法。温针起针后拔罐。
19.痛经 病因病机:由于肝气郁结或感受寒邪影响冲、任二脉正常统帅阴
血,造成月经来时腹痛治则:疏肝理气,调理冲任取穴:关元、气海、子宫、列缺、合谷、三阴交、公孙、太冲。操作:关元、气海、子宫用捻转补法列缺、合谷、三阴交、公
孙、太冲用捻转泻法。温针小腹蔀拔罐。
20.输卵管通而不畅 病因病机:由于外邪或不洁之物侵入输卵管造成慢性炎症,引起
治则:消炎疏通促进排卵。
取穴:气海、關元、子宫、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关元、子宫、气海用捻转补法,太冲、合谷用迎随捻转泻
法足三里、三阴交用迎随撚转补法,温针
病因病机:肥胖症是指体内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明显增加的一种慢性代謝性病症,目前多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消浊
取穴:腹四门(关元、中脘、天枢)、足三裏、上巨虚、下巨虚、曲池。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腹四门(关元透中极、中脘透水分、天枢透水道)用直径 0.3mm长 75mm(约 3寸)毫针平刺 1.5~2.5寸,使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有明显针感平补平泻法。
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均采用逆经斜刺用直徑
泻法;三阴交随经斜刺,捻转提插迎随补法
此外,取关元与中脘、天枢、足三里与下巨虚四组穴接通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波型,頻率为 50/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看到身体局部及肢体有较明显的肌肉收缩为度,留针 30分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伤气脱宜补气固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