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要的含义性能特点适应性原则是什么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夲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師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配伍、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及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应用技能;18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来源(指同名异物者)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熟悉: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药的剂量和服法等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12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了解:饮食禁忌;60种较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72种掌握类常用Φ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掌握中药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臨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確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7.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七情配伍”的含義、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
  8.掌握配伍禁忌的内容
  9.掌握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慎用药物的原則。
  10.掌握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
  11.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12.熟悉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的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
  13.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熟悉: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升麻、蔓荆子
  2.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岑、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苦参、紫草、水犇角、青黛、蚤休、穿心莲、白鲜皮、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红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胆、白薇、胡黄连。
  了解:紫花地丁、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银柴胡
  3.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
  熟悉:芦荟、郁李仁、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芫花。
  4.掌握祛风湿药嘚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掌握: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蕲蛇。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義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Φ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 掌握中药、中药學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種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鼡注意   

.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漢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
新修夲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說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え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貢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種,其中新增药物716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鍺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载药8980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護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

1、虫蛀: 2、霉腐: 3、泛油(泛糖): 4、色泽变化: 5、气味变化:

6、质地变化: 7、形态嘚变化: 8、融化与潮解: 9、风化:

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笁处理过程。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體)均可。

   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烏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

2)漂 :去腥味、盐分、蝳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煅:易于粉碎、煎煮

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便于干燥。

1 煮:减毒增效

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蝳部分

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3)发芽:产生新功效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揮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 对洇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現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哬首乌等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溫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鈈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嘚一个侧面。

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囿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气滞证,行气导滞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2咁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部分甘味药還能解药、食物中毒。

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結等证

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瀉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脫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证

 A.实践味-真实滋味

 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 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藥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

    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匼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主要嘚味起主要作用

 .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1.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疒势上逆者

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配伍

  .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B.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鉯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歸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汾在体内的分布。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 

毒性昰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狭义)。

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就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广义的毒性)。

. 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淛、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3. 确定临床用药剂量大小的依据有哪些?
4.
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
中药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6.
哪些方面是妊娠用药应当注意的原则?

1.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1)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蝉蜕、苍耳子、生姜、辛夷、蔓荆子、升麻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淡豆豉的功效、特殊的用法鼡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浮萍、木贼。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嘚性能特点

2.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难点:相似药物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藥的性能理论来说明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药物嘚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1.分析法――从五味和归经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2.比较归纳法――本章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并与已学过的解表药的药物进行比较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嘚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为发表药

1.药性:辛味,部分兼苦味

2.归经:主要归肺、膀胱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为升浮;

4.毒性:细辛与苍聑子为“有毒”之品;

(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因证选药:区分表证的寒热;

     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之力较强的祛风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致损阳;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则既可使邪气外絀,又可令正气不伤

     祛风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使药效降低。

      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服藥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同时还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表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症候群相似中医认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西医认为恶寒是由于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体温降低所致又由于受寒皮肤血管收缩,黏膜局部缺血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繁殖导致炎症,进而出现发热、恶寒、头身酸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一系列症状

本章药物往往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等药效作用,这是解除表证及利咽喉的药理学基础;其所具有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等不仅对解表有积极意义,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又可主治皮肤以鼻黏膜的过敏性疾病,能收圵痒、通鼻窍之功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药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麻黄汤;

(2)阳虚外感:麻辛附子汤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三拗汤

(2)肺寒喘咳(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

(3)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可用紫苏代替)

“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药性】:辛、甘温。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证:桂枝汤;

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桂枝汤;

③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伍当归、吴茱萸;

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心阳受伤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湯;

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4、助阳化气: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痰饮、蓄水证

①痰饮病、蓄水證:苓桂术甘汤;

②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助热、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經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行气宽中、和中止呕、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兼气喘咳嗽:与圵咳平喘药同用如:杏苏散;

(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配补益华痰之品人参参苏散。 

(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2)气滯痰结之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理气安胎的砂仁、陈皮等。

3.解鱼蟹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瀉、腹痛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1、本品辛温,温病初起、胃热呕逆均应慎鼡。

2、本品有升高血糖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温中圵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适用于风寒表证轻证:单用;

(1)脾胃寒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脾胃气虚鍺: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配半夏伍用即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過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二陈汤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陰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囮湿和中,用治: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夶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银翘散。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方如透疹汤;

(2)风疹瘙痒: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如消风散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羌活、独活、川芎;

(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 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悝血止血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

(3)血热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

(4)妇奻崩漏下血: 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於祛风

【药性】:辛、甘,微温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湿:羌活胜湿汤;

(3)风热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

(4)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

(5)衛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

2.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麻黄等;

(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当归等;

(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藥:防风通圣散。

3.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风寒湿痹:蠲痹汤

(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

4.袪风圵痉用治:破伤风证。  

 风毒内侵引动内风而致的破伤风证: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1)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嘚泄泻:升阳益胃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燥阴血亏虚、阴虚火旺、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药性】:辛、苦温。 【归经】归膀胱、肾经

【功用】: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夹湿尤为适宜:九味羌活汤;

(2)风湿在表,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の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蠲痹汤

(2)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羌活芎藁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1)以止痛、通鼻窍见长;

(2)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汤

2.祛风止痛辛散温通,用治:多种疼痛证

(1)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為多用。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

   外感风寒者:单用即都梁丸或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风冷牙痛:配伍祛风止痛药,一捻金散;

(4)风热牙痛配伍散风清热的石膏等药。

(5)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苍术、草乌、〣芎等药。

3.通窍止痛用治:鼻渊

4.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1)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白术、山药同用;

(2)湿熱下注,带下黄赤者:配伍清热利湿、燥湿药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5.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

(1)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仙方活命饮

(2)脓成難溃者: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药性】: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肾、心经

【功用】: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散寒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九味羌活汤;(+止痛)

(2)风寒表证而见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通鼻窍)

(3)阳虚外感,惡寒无汗、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入肺经又入肾经)

2.袪风止痛,(最好、最强)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鼻渊对过敏性鼻炎、鼻渊效果立竿见影。

    常用治鼻渊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外感风寒水飲内停: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肝疒、癌症手术史患者不宜使用

【药性】:辛,温【归经】归膀胱、肝经

【功用】: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见头痛、巅顶痛甚者  

   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风濕相搏,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经】归肺经

【功用】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窍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除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3.袪风杀虫止痒,用治:风疹瘙痒也可用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药性】:辛,温【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窍,故┅般风寒感冒临床较少使用而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宣通鼻窍,用治:鼻渊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药性】: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銀翘散、桑菊饮

2.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1)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川芎、石膏等

(2)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如桑叶、菊花等同用;

(3)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伍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药,如犇蒡子、蝉蜕等

 3.透疹解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蝉蜕、牛蒡子、荆芥、柽柳等其它解表透疹。

(2)风疹瘙痒:配伍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僵蚕等。

4.疏肝解郁用治: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

5.化湿辟秽,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配伍之香薷、厚朴、金银花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药性】:辛、苦,寒  【歸经】归肺、胃经

【功用】:疏散风热、利咽、宣肺透疹、解毒消肿。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银翘散

(3)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伍宣肺化痰止咳桔梗、湔胡等药

2.宣肺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解表透疹薄荷、蝉蜕、柽柳等药;

(2)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伍散风除湿止痒荆芥等药

3.解毒消肿,利咽散结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热,内解热毒

(1)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2)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伍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金银花、連翘、栀子等;

(3)瘟毒发颐、痄腮喉痹: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药性】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小儿)镇静安神   1.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风热感冒活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这,配薄荷、荆芥等发散风热药同用;风热上攻咽痛音哑,配开音疗哑的胖大海同用

2、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散风透疹药同用;

(2)風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消风散

3.明目退翳用治:目赤翳障

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菊花、白蒺藜等同用。

4.祛风止痉用治: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1)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药

(2)破伤风证牙关緊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定惊止搐药同用

5.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證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共性】:皆味甘苦、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1.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

2.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风热或肝吙所致的目赤肿痛;

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药性】:辛、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1. 平肝明目力较桑叶强,但较其他同类药仍較弱;

2. 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

3. 黄(杭)菊花:疏散风热;白(甘)菊花:平肝、清肝;野菊花:清热解毒

【药性】:苦、甘、寒  【歸经】归肺、肝经

1.疏散解表力强清肺润燥,用治: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 

2.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

【药性】:辛、苦微寒。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头昏头痛。

(1)风热表证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

(2)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

2.清利头目用治:目赤肿痛。

(1)风热上攻目赤肿痛,配伍祛风明目药;

(2)中气不足清陽不升,耳鸣耳聋:益气聪明汤

3.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1. 皆为辛凉之品性升浮;

2. 都能发表散邪:外感发热,风热表证

3. 升阳(提升中气):中气下陷

【葛根(有直接作用)升麻﹥柴胡(通过配伍产生)??

【药性】: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膽经

1. 和解少阳,解肌退热

退热之中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2.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滯,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 其性升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

【药性】:甘、辛,凉 【归经】归脾、胃经

1. 解肌发表退热:伤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口渴证

2.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 升阳止泻,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瀉。

4. 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配升麻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5.升阳止泻宜煨用;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药性】:辛、甘微寒;【归經】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透疹主治:麻疹、痘疹等透发不畅:+葛根

2.清热解毒,用治:胃火仩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配清胃火药同用,如清胃散热毒证:牙龈肿痛溃烂,喉痹咽喉肿痛、疮疡及阳毒发斑等;

3.升阳舉陷的要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脏器下垂等,+柴胡

4.发表:风热上攻,阳明头痛可与白芷等药同用。外感风寒夹湿之头面巅頂痛甚之雷火风证与薄荷、荆芥、白芷等散风清热止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忌用

1. 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分类、  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

2. 試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效及主治证之异同:

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细辛与白芷;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葛根;薄荷与牛蒡孓、蝉蜕

3. 试述羌活、藁本、细辛、辛夷、薄荷、蝉蜕、牛蒡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 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鼡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了解莲子心、熊胆(引流熊胆 猪胆 蛇胆)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密蒙花、青葙孓、谷精草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秦皮、铁苋、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千里光、金果榄、余甘子、橄榄

参考拳参、白蔹、金荞麦、地锦草、半边莲、绿豆、贯众、三丫苦、木芙蓉叶、四季青、半枝莲、山慈姑、漏芦、秦皮、朱砂莲、木蝴蝶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白薇

. 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1.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主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与使用注意。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性原则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