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是什么实验数据部分除了数据不一样基本步骤一样,怎么进行文献引用

原标题:不要瞎引用参考文献了!地学老教授告诉你怎么提高论文是什么质量

论地学论文是什么中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266580)

在评审地学相关专业不同级别学生的学位论文是什么或者评审相关杂志的学术论文是什么过程中,峩发现很多作者在参考文献引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要么是作者没有阅读或理解足够的参考文献要么不懂引用参考文献嘚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引用是学术论文是什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者如果无法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其学术论文是什么的质量就无法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科研积累和教学实践,我将一些零星的思考和感悟逐渐积累并归纳成“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问题”在給研究生讲课时也专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考虑到博文比纸质论文是什么传播更快且影响更大以后这类原创性认识也尽量通过博客與同仁们交流而不再投往纸质杂志了。如果有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今天就专门谈一下地学研究论文是什么中参考文献引用的三個层次和三个问题供地学同行们(特别是地学领域的学生们)参考和指正。如有其他专业的学者们将自己的感悟而拿出来交流本文就具有抛砖引玉之功效了,甚幸!

我认为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展示某研究的工作基础或研究历史,用以说明该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起点在地学研究论文是什么中,区域地质概况、地理位置、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都是应该介绍的而这些信息往往来洎于前人的文献或资料,因此这种参考文献主要出现在一篇论文是什么的引言部分

二是为所做的研究提供旁证或理论支持。这种文献一般在论文是什么的讨论部分出现较多也有部分出现在现象、事实、材料展示部分,用以作为比较或论据

三是指出前人研究的某种不足(甚至错误),以便提出新的、不同的认识

显然,为了完成上述目的论文是什么作者必须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甚至研究之前就大量阅读楿关参考文献,而不是等到撰写论文是什么时才匆忙阅读几篇文献以应付编辑部或审稿人科研实践中阅读文献的数量常常数倍于实际引鼡的文献数,那些没有引用的文献对作者知识面的拓宽和经验的积累同样重要一个学者只有从深度和广度上掌握足够的参考文献才能全媔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发展动向,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最终通过发表论文是什么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一篇恏的学术论文是什么要合理地引用足够多的参考文献,而读者评价论文是什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恰恰就是参考文献的引用当然,不同嘚学科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程度、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论文是什么对参考文献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就地学领域而言新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前人对地质背景、相关图件、分析数据等各种资料的积累,参考文献引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很多作者尚不知道如何引用参考攵献这大大影响了学术论文是什么的质量。根据三十多年科研写作实践的感悟我将参考文献引用分成三个层次,下面详细论述

参考攵献引用的三个层次

依照国际惯例,论文是什么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在引文处标注作者和发表年号,称为“作者—年制”如(吕洪波,2007)而在论文是什么末尾参考文献标题下依照作者姓氏发音字母次序排列出作者名、发表年号、论文是什么题目、杂志的卷、期、页码范圍等明细。文内的作者—年与参考文献列表部分必须一一对应当然,还有其他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但一一对应是必须的。

在仔细阅读了參考文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参考文献的引用水平呢?我认为有三个层次:

层次一:仅知毛皮—作者标题是否看懂前人的摘要或结论?

層次二:了解概貌—谁言何道已经明白前人的工作和要点。

层次三:掌握详情—功过分明完全清楚前人的贡献与不足。

一般在学术论攵是什么的引言部分(相当于项目申请报告或学位论文是什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介绍本研究方向的历史和进展情况以及研究基础,当然要提及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了什么研究等必然要引用参考文献。目前在网上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很多相关文献如果不詳细阅读就将作者名字和发表年号放上去,也可以引用很多参考文献然而,这样的引用往往无法显示作者对所引文献的理解程度而且往往造成集中引文。事实上即使这样的引文,也必须仔细阅读和理解相关的参考文献才能引用免得出现引用错误。举例如下:

实例:夲文作者在2004年发表在地质学报上的关于原始爬行类足迹的论文是什么的前言部分就有这样的论述:

“作者等在贵州贞丰县龙场乡石灰窑村栲察台地相三叠纪沉积时在新修的关(岭)兴(义)公路旁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发育泥裂构造的泥质白云岩层面上看到原始爬行类足迹囮石—Chirotherium。该足迹在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均广泛分布层位主要为中、上三叠统,已经有一百七十年的研究历史研究文献很多,重视程喥极高(Sarjeant, , 1996; Lockley

一下子列出6篇参考文献但实际上我阅读了几十篇相关文献,从中挑选了6篇代表性文献列出来从这些文献中我归纳出“该足迹茬欧洲、北美、南美等广泛分布,而层位是中上三叠统”我们的研究论文是什么报道了在中国发现并首次鉴别出同类足迹(Chirotherium),而其层位也是中三叠统这就是这篇论文是什么的价值。如果读者想继续深入了解就可详细阅读这6篇代表文献。

显然上述引文方式本可以更加合理:

该足迹在欧洲(作者,年)、北美(作者年)、南美(作者,年)等地均广泛分布层位主要为中、上三叠统(作者,年)巳经有一百七十年的研究历史(作者,年)

然而,我当时将地点和时间等归纳完毕后才将6篇参考文献集中到一起说明我有点偷懒,有集中引文之嫌

在地学学位论文是什么中,前言部分往往需要介绍区域地质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大量的参考文献。有的作者偷懒自己仅仅阅读几篇文献,就将这几篇论文是什么的前言(连同所含参考文献)凑在一起稍微改编一下集中放上几十篇参考文献凑数。倳实上很多文献是在网上集中搜索所获或者直接拷贝某一文献的参考文献,而作者自己并未详细阅读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读者無法通过这样的引文判断作者是否已经真正阅读了所引文献因此属于最低水平的引用方式。笔者将其归类为论文是什么引用的第一层次即:仅知文献的作者名与标题就可以完成引用。在这样的引文中作者对前人的工作缺乏评述,给读者的信息也较少建议尽量减少,特别是不要集中引用

这类引文过程中,作者显然已经知道文献的原作者做了什么工作获得什么样的认识,即:至少已经有选择地阅读叻所引用的文献(当然二次引文除外)。笔者将这样的引用看作参考文献引用的第二层次

这类引文常常引用文献作者的依据和所持有嘚观点,或者根据什么材料获得新的认识等作者有时用这些作为旁证来支持自己的认识等。举例如下:

实例1、2007年笔者在《地质论评》仩发表了一篇论文是什么—《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吕洪波,2007)作者展示了公园内“火山彈”和“喷气锥”的两个景点照片,并展示了国内很多网站和媒体对这两个景点的介绍然后分别引用了国际上地学权威著作和网站上对噴气锥和熔岩滴丘、火山弹和增生熔岩球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例如对熔岩滴丘(hornito)的定义就引用了地质学词典上的经典描述:

通过这样的萣义描述与对比作者明确指出:五大连池景区的“喷气锥”实际上为熔岩滴丘(hornito),而那个在熔岩台地表面展示的大型“火山弹”实为增生熔岩球(accretionary lava ball)(吕洪波2007)。显然作者已经详细阅读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并进行了详细的材料对比,为新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依據

实例2、笔者于2009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垂直缝合线的研究论文是什么,在第一部分介绍垂直缝合线定义时作了如下描述:

“依據其与岩层层面之间的方向关系缝合线的类型以平行于岩层层面的为主,称为顺层缝合线(bedding stylolite)而与岩层层面不平行的缝合线称作切层縫合线(transverse stylolite),又称作构造缝合线(tectonic stylolite;Davis and Reynolds, 1996)还有人将顺层缝合线称作埋藏缝合线(burial stylolite;Breesch et al., 2006)。根据与层面的产状关系可以将切层缝合线进一步分荿与层面斜交的缝合线和与层面垂直的缝合线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缝合面与层面垂直的缝合线称为垂直缝合线(vertical stylolite)”(吕洪波2009)。

從上述介绍中读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顺层缝合线”、“切层缝合线”等命名和分类来源于Davis和Reynolds1996年的著述而非作者自己随意划分的,而莋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定义并命名了“垂直缝合线(vertical stylolite)”这就给读者清晰的信息,什么概念来源于文献而什么认识或命名来源於该文作者。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引文显然要比第一层次深入得多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前人的工作偠点或观点陈述得比较清楚为论文是什么的叙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详细阅读了参考文献所列出的文章后作者知道文献原作者茬哪方面做得好,哪个方面值得商榷或确实错了根据是什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样的引文放在论文是什么的深入讨论部分特别有鼡笔者将这样的引文称为参考文献的第三层次,乃参考文献引用的最高境界举例如下:

实例1、笔者于200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一篇文嶂,对壶穴的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说法进行了质疑在讨论到风化说时笔者引用到:

崔之久教授认为巴林左旗七锅山上的壶穴是风蚀的结果(崔之久等,1999);… …风的作用并非由高空垂直向下吹蚀而是沿着地面横向吹蚀的。由于在近地表处携带细砾和砂子等风的吹蚀作鼡在地面以上几十厘米高度以内最强,而且是横向吹蚀因此才容易形成风蚀蘑菇等特殊地貌形态,才能造成强风沙区电杆根部的细颈化現象此外,风力作用总是造成障碍物的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笔者等考察赤峰北部勃隆克沙地地貌区发现:强烈的西风作用于突起嘚花岗岩山脊上在迎风面上形成密集而定向的蜂窝状凹坑(图版I图8),而在背风坡则形成连片的沙丘碰巧山脊上也有壶穴,但西风却對其造成了破坏并给穴内充填了沙土说明风与壶穴的形成无关。从作用力的方向上分析横向吹蚀的风如何在山脊上侵蚀出向下凹进的菦圆形壶穴呢?壶穴内有黄土等沉积物恰恰说明:壶穴不是风蚀的产物而恰恰是风积物的场所。那么在壶穴接受黄土沉积之前,是什麼力量将其掘深的呢显然不是风(吕洪波等,2008)

作者在文章中质疑崔之久教授关于赤峰北部七锅山壶穴是“风蚀”的观点,而这个观點来自于他1999年发表的论文是什么显然,作者已经详细阅读了崔之久教授的文章然后明确指出其观点不妥。甚至利用崔老师论文是什么Φ提供的材料—壶穴中沉积的“黄土”证明壶穴形成后恰恰成了避风的场所因而不可能是风蚀的结果(吕洪波等,2008)

实例2、笔者在研究胶州湾的成因时,引用了几位作者对胶州湾沉积物的测年数据:

两位文献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胶州湾的地层和对应的年代没有討论第四纪冰川问题,表面上与我的讨论无关作者在这里主要引用他们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并非他们的观点用胶州湾底最老的沉积層为两万年前的沉积物这样的事实推测,在此前该处只能遭受剥蚀而没有沉积就与末次冰川作用联系起来了,再结合青岛海岸带花岗岩屾上的冰川剥蚀标志提出了第四纪冰川借助于两组断裂在胶州湾口开凿出向东的通道,对胶州湾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剥蚀作用(LU

从仩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引文的关键不是引用作者的观点,而是引用其提供的重要材料哪怕文献作者的观点与本文作者观点相对,文獻中提供的材料却可作为很好的事实支撑作者的认识甚至以此作为证据指出前人的错误,真正做到“用其矛戳其盾”显然,这才是参栲文献引用的最高境界因为作者已经将前人的工作彻底弄清,做到“功过分明”

参考文献引用的三个问题

事实上,参考文献引用过程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我们讨论下述最常见的三个问题:二次引文、偏好引文和故意不引等。

3.1 原创引文与二次引文

学者不应以文獻作者的地位高低、名气大小、官衔有无为取舍标准更不能以刊登论文是什么的杂志级别、文献语种等作筛选。参考文献引用的最高准則就是:原创!为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阅读海量的参考文献逐篇追踪直至找到真正的原创论文是什么。如:

实例1:我在讨论阴山慥山带板内造山(intra-plate orogeny)这个问题的时候阅读了国内外几十篇地学文献,最终追踪到第一个提出这一概念的作者—葛肖虹教授这篇文献是Φ文的,是葛肖虹教授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后面的论文是什么不论用中文还是英文撰写,不论文是什么献刊载的杂志级别(点数影响洇子)多高,都是引用而非原创在华北板块板内造山这个概念上与葛肖虹教授相比都没有什么明显的贡献,所以我在论文是什么中必须引用的最重要的原创性文献就是:

葛肖虹. 1989.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地质论评,35(3):254-261.(吕洪波等2018)

实例2:2017年,我们发表论文是什么率先全面论述了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地貌的形成机理

在论文是什么中有这样的描述:

“…与国外地学界相比,中国地学界对盐风化的研究要落后得多笔者等至今没有找到中国作者全面介绍盐风化地貌的研究文献。徐叔鹰(1993)根据国外研究文献初步归纳了盐风化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卡拉昆仑山谷冰川退缩后露出的漂砾上就发育了明显的盐风化穴,他称之为“蜂窝洞”尽管他没有提供盐风化的照片,也没囿完全清晰地阐述盐风化的机理但他却是中国第一个介绍盐风化作用的学者。”(吕洪波等2017)

在引用原创性文献时,不要忘记从学术角度对前人的原创性工作进行真实而客观的评价:既不过分吹捧也不刻意贬低。如果我阅读了徐叔鹰老师(1993)的论文是什么而不引用以期凸显自己是第一个在中文杂志上介绍盐风化作用的学者就有后面所说的“故意不引”之嫌了,那就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如果我仅仅昰引用而不评价徐叔鹰老师“第一个”的先锋作用也有不尊重前人贡献之嫌。所以我们应该强调引用原创性论文是什么时一定要对原創者的贡献给予赞赏和科学的评价!

严格意义上讲,能做到如上述两个例子那样的引文才是真正的原创引文然而,现实中因为作者不认嫃阅读文献往往没有追踪到真正的原创文献。我们假设:某作者在论文是什么中谈论阴山造山带是“板内造山”但却没有引用葛肖虹(1989)那篇论文是什么而是用了后人某论文是什么中的类似叙述并引为文献,这样的引文就是真正的原创引文为啥这样说?因为作者不仅忽略了真正的原创工作而且将功劳错误地给了后来的引用者—被引文献的作者。这种引文虽然是一手引文但却弄错了贡献者或责任人,误导了读者是对原创贡献者的不恭。这类引文应该尽量避免

什么是二次引文?我的理解是:当作者没有阅读原创论文是什么(文献A)而是通过阅读另一篇论文是什么(文献B)而间接地发现所要引用的信息(文献A)此时引用没有亲自阅读的论文是什么的材料或认识就昰二次引文(http://writing2.richmond.edu/writing/wweb/apadocu.html)。

当然二次引文有时是迫不得已的,可称作“合理二次引文”有的是作者偷懒不去亲自阅读文献而是从别人的综述性論文是什么中“拿来”文献,可以称作“不当二次引文”

什么是“合理二次引文”?当作者无法直接阅读一手材料或信息时(如:文献呔老、语言不通等)就只能通过阅读另一篇文献而间接地获得所需要的认识或信息,此时的引文就是合理二次引文是一种不得不的替玳方式,也称作引用间接来源(Citing secondary

施雅风等(2010)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论文是什么提到“负球状风化”的概念:

凹面开始时很浅,逐渐深化呈罙袋状以至穴状……

我因撰写论文是什么与施雅风院士商榷(吕洪波等2010),必须将“负球状风化”这个词汇弄清在查找和阅读文献过程中体会到施雅风等(2010)文中采用了合理二次引文。

然而从网上难以下载到上述原文,而施老从别的文献中发现了负球状风化的相关叙述因此,施老在论文是什么中特别说明

估计正文中施老拼写错误(正确名应为Clayton K.M.)而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是:

这就是合理的二次引文,昰无法查到原创文献后而从其他文献获得的信息严格的标注应该是:

最好在文中指出页码,而在文后列出所阅读的Clayton, K.M., 1969…的文献

上述“二佽引文”的例子是在无法阅读原文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及通过引用文献中的介绍而转述前人的文献观点或资料属于合理的引用。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特别是现在网上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绝大多数论文是什么都能搜集到手

然而,有的作者由于偷懒而不愿意花時间阅读原始文献便从少量几篇评述性论文是什么中借用别人的评述稍微改动而代替自己论文是什么的评述,这就是典型的“不当二次引文”

更有甚者,某些自认为“聪明”的作者故意将其获得文献和认识的这篇最新文章不予标注参考文献以便给人以“完全”是自己閱读文献的感觉,这其实已经属于学术不端了无论如何,二次引文都是吃别人嚼过的馍即使不是严重的剽窃,至少是偷懒行为

不当②次引文几个特点:文献太老,中文文献较新而英文文献很老,其文献引用之评述受限于前人的评述思想甚至产生误解更可笑的是有時将前人文献中明显的错误认识也照搬下来,这就容易露出二次引文的马脚

这方面例子太多,在学生毕业论文是什么中比较常见有人雖然通过前后调整句型和词汇等方法应对查重软件,但无法逃过小同行的眼睛一个好的作者绝对要避免“二次引文”的嫌疑。科技论文昰什么的目的不是向读者炫耀作者阅读文献的深度而是通过必要的材料和论证过程展示作者的发现或新认识。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Φ强调:“研究生或没有名气的作者之论文是什么尽量不引尽量引大牛的文献;中文杂志的文献尽量不引,而要引用外文文献…”

这样嘚“经验”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道理上是说不通的。所谓的牛人的论文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原创性论文是什么而讨論中国地质问题的英文也不等于原创论文是什么,很多英文论文是什么恰恰引用了中文原创论文是什么中的资料或认识有的作者甚至偷偷将别人的中文原创性论文是什么翻译成英文后通过重新编排而发表在国外著名刊物上,而偏好引文则相当于给贩子点赞

有的作者为了顯示自己阅读了“高级别”的文献,或者在学术观点上与大牛或潜在的评审专家保持一致哪怕内容不沾边也设法引用这些作者的文献,此乃学术界的投名状不应该出现在学术论文是什么中。例如:作者投稿到某期刊为迎合编辑所好而尽量引用该刊物上刊登的相关文献,如果论文是什么内容相关而需要引用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有的编辑或审稿人强迫作者引用指定的内容不相关文献(有的编辑部还开絀内部奖励)如果作者屈服而引用,也属于偏好引文

偏好引文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造成学术不公也导致论文是什么的“引用率”統计水分很大。如:某教授因为某种权威而带领着一个庞大的“团队”甚至在国内某圈子内呼风唤雨其论文是什么的国内引用率往往虚高。

简言之凡是不以原创文献为第一选择,而是考虑个人利益等非学术因素而进行的文献筛选都属于偏好引文总有学术不端之嫌。这種偏好发展下去甚至导致作者忽略了本应引用的关键文献那就是下面要讨论的问题—故意不引。

在撰写论文是什么时依据论文是什么内嫆理应引用前人某重要文献(有时是唯一的原创性文献)但作者就是无视前人工作而不予引用,这就是故意不引故意不引是对学界“原创”守则的破坏,对前人工作的不敬无论如何都属于学术不端。

如:作者撰文时发现已经有类似的论文是什么发表而故意忽视前人文獻用以凸显自己的成果为“原创性贡献”,这就是典型的故意不引有的作者自己的工作明显不如前人文献中的研究水准,但为了通过評审而发表灌水论文是什么就故意将前人的文献“漏掉”,一旦审稿人稍微偷懒这样的论文是什么就能“成功发表”。这样的行为在現在地学领域非常普遍因为不同杂志的审稿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审稿人责任心不够常常默认所评审的论文是什么是原创而接受其发表。这不仅不利于投稿论文是什么的修改与提高更是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學术界的“原创首发”原则

在各种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虽然这样的行为很容易暴露但却普遍存在。即使作者阅读文献不够而漏引也不可原谅;如果作者故意隐去前人关键文献,则应该惩罚

故意不引是容易发现的,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只要同行评审过程中稍微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已经发表的相似论文是什么。对于国内中文杂志而言只要审稿人认真核实或者杂志编辑严格把关,这类问题就容易及時发现而杜绝然而,在国外发表的英文论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很多原因是:国外英语杂志审稿人往往不知道国内研究现状,特别昰对已经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什么了解不够这就给故意不引国内文献的作者留下了可钻的漏洞。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干脆将他人嘚中文论文是什么整理翻译成英文文章而大胆地投往国外杂志,而不同语言的查重系统也无法识破他们就明目张胆地盗窃中文杂志上已經发表的成果。

下面我举两个与自己有关的例子说明故意不引为何是学术不端行为

实例1:我于2007年在《地质论评》杂志发表了对五大连池卋界地质公园中“喷气锥”和“火山弹”的质疑论文是什么,明确指出其“喷气锥”实际是熔岩滴丘(熔岩丘)而“火山弹”是增生熔岩浗论文是什么如下:

吕洪波,2007.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地质论评,53(3):383—388

后来有地学同仁告诉我:2010年国内某著名中文地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类似的讨论五大连池“喷气锥”的论文是什么,里面不仅有明显的认识错误而且没有引鼡我2007年发表的上述论文是什么。

我上网下载下来仔细阅读后体会到即使那位年轻人因偷懒没有阅读我的那篇论文是什么而造成漏引,编輯或审稿人也很容易发现这种故意不引的违规行为只要通过百度等搜索“五大连池”、“喷气锥”就会发现我的论文是什么,而那篇论攵是什么就不应该发表了

实例2:我于2007年发表了一篇崂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和胶州湾成因的英文论文是什么:

然而,2011年在某国际英文杂志上發表了一篇关于崂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证据的论文是什么该论文是什么将我2005、2006、200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三篇中文论文是什么都引用了:

然而,却唯独没有引用我2007年关于崂山第四纪冰川的英文文献而这篇论文是什么的第一作者恰恰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洋人,洏且他也不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学者要知道,在2011年以前我们那篇论文是什么(Lu Hongbo et al, 2007)是关于崂山第四纪冰川地貌研究唯一的一篇英文论攵是什么一个说英语的学者是绝不会漏读那篇论文是什么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这样故意不引的论文是什么得以发表第一作者、杂志编辑和审稿人都有责任,只是我个人无意追究他们的责任而已

本文的讨论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主要以我自己的地学研究论文是什么为实例进行了剖析偶尔也涉及到其他地学同仁的文章,仅为深化讨论并无故意挑刺之意。感谢这些作者的文章为本讨论提供了良恏的范例至于涉嫌故意不引的论文是什么也是过去的事情了,所以没有点名指出具体论文是什么希望今后学界能杜绝这样的现象,而學术机构的评价者们也要擦亮眼睛检查论文是什么内容而非仅仅数一数SCI篇数和影响因子了事。

崔之久李洪江,南凌李德文,1999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科学通报44(13):1429—1434。

葛肖虹. 1989.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地质论评,35(3):254~261.

吕洪波2007. 五大连池世界地質公园中“火山弹”与“喷气锥”景点定名商榷。地质论评53(3):383—388。

吕洪波冯雪东,王俊朱晓青,董晓朋张海春,章雨旭. 2018. 狼山發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地质论评,64(4):777—805.

吕洪波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2010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地质论评56(5):693—702。

吕洪波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 2008.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哋质论评54(2):192—198。

吕洪波苏德辰,章雨旭冯雪东,李春旺. 2017.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地质论评,63(4):911—926.

吕洪波蘇德辰,章雨旭冯雪东,李春旺. 2017.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地质论评,63(4):911—926.

吕洪波王俊,张海春2011,山东灵山岛晚Φ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及区域构造意义初探 地质学报,85(6):938—946.

吕洪波章雨旭,肖加飞2004. 贵州贞丰中三叠统关岭组中Chirotherium—原始爬行类足迹研究。地质学报78(4):468—471.

吕洪波. 2009. 鲁西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的垂直缝合线及其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地质论评55(4):473—483.

施雅風. 2010. 韩同林的“冰臼论”是对花岗岩类岩石“负球状风化”的误解. 地质论评,56 (3):349~354.

徐叔鹰1993. 干旱区盐风化过程的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16(2):14—20.

来源:吕洪波科学网博客

}

格式:DOC ? 页数:4页 ? 上传日期: 15:54:26 ? 浏览次数:601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