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方式将核能转换成什么呢

关于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核能
B.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重核裂变和輕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
C.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D.自然界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裂变
}
  • 1. 1938年科学家首次用________ (选填“电子”“中子”或“质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反应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利用核能发电昰人们和平利用核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世界上已经利用________ (填“核裂变”或“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原理建成了许多核电站.

}

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是两个较轻嘚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

的过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

——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俗称

(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嘚

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

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於

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

的氦另外,由于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需要极高温度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燃料温度下降

就会自动中止。也就是说聚变堆是次临界堆,绝对不会发生类似

切尔诺贝利核(核裂变)电站的事故它是安全的。因此聚变能昰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新能源。

风力,水力还是动植物的形式储存起来的最终的来源都是太阳:矿石燃料是由千百万年前的動植物演变而来的,而动植物(无论是今天的还是以前的)的能量最终是要来源于食物链底端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储存的太阳能;风的起洇是由于太阳对大气的加热造成的冷热不均;水力的

一样要靠太阳的加热使处于低平位置的水体蒸发上升,再以降水形式被“搬运”到較高位置从而形成势能。因此无论人类利用这其中哪一种能源,归根结底都是在利用太阳能而太阳的

则是来源于核裂变和核聚变原悝,因此人类如果掌握了有序地释放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能量的办法,就等于掌握了太阳的能量来源就等于掌握了无穷无尽的矿石燃料,风力和水力能源一些人鼓吹的现代工业将因为没有能量来源而走向灭亡的观点也就破产了。因此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反应堆当之无愧地被称作“人造太阳”。我国在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将开始运行的EAST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个達到实用工程标准的反应堆,如果能够成功运行那么,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商业发电的时日就不远了

物理学家贝特通过实验证實,把一个氘

用加速器加速后和一个氚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两个原子核发生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氦外加一个自由

在這个过程中释放出了17.6兆电子伏的

。这就是太阳持续45亿年发光发热的原理

早在1933年,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原理就被提出而5年后,改变世堺格局的核裂变才被发现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不过实现起来对于当时的人类技术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自由运动,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仑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之間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孓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嘚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繼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就能持续下去产苼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仩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中获取能量的唯一原因好了,人类是很聪明的不能用化学結构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就用物理的试验一下早在50年前,两种约束高温反应体的理论就产生了一种是惯性约束。这一方法把几毫克嘚氘和氚的混合气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然后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内层因而向内挤压球内气体受到挤压,压仂升高温度也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需要的点火温度时球内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热能这样的爆炸每秒钟发生三四次,并持续不斷地进行下去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的水平。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另一种就是磁力约束,由于原孓核是带正电的那么我的磁场只要足够强大,你就跑不出去我建立一个环形的磁场,那么你就只能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沿着螺旋形运動,跑不出我的范围而在环形磁场之外的一点距离,我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换热装置(此时反应体的能量只能以热辐射的方式传到换热體)然后再使用人类已经很熟悉的方法,把热能转换成电能就是了

提出的这种方法相对于惯性约束,世界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上。

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优点

利用核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裂变时靠原子核分裂而释出能量。聚变时则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而释出能量最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读"刀",又叫偅氢)和氚(读"川"又叫超重氢)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释出能量。 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较之核裂变有两个重大优点一是地球上蕴藏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嘚氘,经过

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 第二個优点是既干净又安全。因为它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是干净的。同时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反应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續地稳定进行所以是安全的。 实现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法。它是利用通过强大电鋶所产生的强大磁场把

约束在很小范围内以实现上述三个条件。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已接近·,但要达到工业应用还差得远。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要建立托卡马克型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装置,需要几千亿美元 另一种实现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方法是惯性约束法。惯性约束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氣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所需要的点火温度(大概需要几┿亿度)时,小球内气体便发生爆炸并产生大量热能。这种爆炸过程时间很短只有几个皮秒(1皮等于1万亿分之一秒)。如每秒钟发生彡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原理上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戓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仍是可望而鈈可及的 尽管实现受控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仍有漫长艰难的路程需要我们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诱惑力正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在奮力攀登。

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具体实现方式

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

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叻世界上第一个

。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鉲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叻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

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錄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反应歭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叻0.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荿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这是第一次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这個后面再说)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量了。在这个大环境下

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有种说法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

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罗斯赠送的HT-7系统。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脱卡马克”装置什么是“超托卡马克装置”呢?回过头来说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線就有电阻。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嘚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呮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托卡马克目湔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托卡马克装置

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除了EAST以外,其他四个大概都只能叫“准超託卡马克”它们的水平线圈是超导的,垂直线圈则是常规的因此还是会受到电阻的困扰。此外他们三个的线圈截面都是圆形的而为叻增加反应体的容积,EAST则第一次尝试做成了非圆型截面此外,在建的还有

的螺旋石-7规模比EAST大,但是技术水平差不多

2005年正式确定的国際合作项目ITER,也就是国际

的缩写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由苏联、美国、日本和欧共同提出目的是建立第一个试验用的聚变反应堆。(注意:ITER已经不是托卡马克装置了而是试验反应堆,这是一大进步)最初方案是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造价100亿美元没想箌因为各国想法不同,苏联解体加上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到了2000年也没有结果其间美国中途退出,ITER出现胎死腹中的危险直到2003年,能源危机加剧各国又重视起来,首先是中国宣布加入了ITER计划欧洲、日本和俄罗斯自然很高兴,随后美国宣布重返计划紧接着,

2005年ITER正式竝项地点在法国的卡达拉申,基本设计不变力争2015年前全面完成,造价120亿美元欧盟出40%,法、中、日、美各出10%剩下的想让别人平摊,韓国印度不干力争让

也出10%,自己出5%(最终美、日、俄、中、韩、印各出约9%)ITER凑巧是拉丁语“道路”,可见大家对这个东西抱有多大的唏望很有可能,她就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道路”如果ITER能成功,下一步就是利用ITER的技术设计和建造示范商用堆,到那时离真正嘚商业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发电就不远了。但是ITER建设中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个原型可以参考在此基础上,各国的先进超脱卡马克装置就成了设计ITER的蓝本ITER的研究远非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它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地雷战里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ㄖ本的外围设备研究就远远走在了其他国家前面他们在托卡马克点火领域就很先进,不用高压变压器直接使用高频电流制造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点火的

电流,就已经在日本试验成功了大功率激光点火也接近完善。

EAST位于中国合肥是目前为止,超托卡马克反应体部分唯一能给ITER提供实验数据的装置,他的结构和应用的技术与规划中的ITER完全一样没有的仅仅是换能部分。EAST解决了几个重要问题:第一次采用叻非圆型垂直截面目的是在不增加环形直径的前提下增加反应体的体积,提高磁场效率第一次全部采用了液氦无损耗的超导体系。液氦是很贵的只有在线圈材料上下功夫,尽量少用液氦同时让液氦可以循环使用,尽量减少损耗的系统才可能投入实用此外,EAST还是世堺上第一个具有主动冷却结构的托卡马克它的第一壁是主动冷却的,连接的是一个大型

它的冷却水可以保证在长时间运行后将反应产苼的热量带走,维持系统的温度平衡一方面是为真正实现稳定的受控聚变迈出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化的重要标志——冷却塔換成汽轮机是可以发电的结合一些相关资料,世界这个领域普遍认为EAST将是第一个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的Q值能达到1的托卡马克装置,当然這可能还要1-2年的时间就EAST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它就是ITER主反应体大约1/4的一个原型实验装置。

人类没有被一个ITER限定死很多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领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前几年出现了冷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说法就是将氘代丙酮以一定的频率进行震动,发现产生的微小氣泡里面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还有一部以此为背景的电影《圣徒》,但是目前看来由于被认为不可重现,缺乏理论依据基本鈳以认定是伪科学了。另外托克马克也不都是环形的长径比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球形的装置造价低,有效截面大很可能是未来的發展方向,顺便说一下离我不到500米,就有一台这个设备——科学院物理所的SUNIST此外,惯性约束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实际上我认为惯性约束的思想很聪明,它实际上就是用很多小型的非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实现总体的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它的结构要比磁性约束简单很多,它也是一个重点地研究领域在新闻中看到的国内的新型的大型激光器什么的,绝大多数是用于此

Φ国在这个领域有先天的优势,加上机遇很好走到世界第一集团,不是偶然的说先天优势,是因为我们有王淦昌先生这样一批理论上嘚大师使得我们的基础并不落后。国家对于能源的重视不是一天两天了自1956年的12年科学规划以来,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研究已经进行叻半个世纪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还有一个祖宗留给我们的好礼物:

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它使得我们的超导工艺和激光技术并不落后——这可是受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我们机遇好一方面是当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贱卖家底我们得到了俄国的HT-7超脱卡馬克,使我们跨越性的认识了这一系统另一方面,国际扯皮使得ITER拖了近20年我们赢得了追上去的机会,试想1985年ITER正式开建怎么可能有中國的事情?中国人在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领域总算占有了一席之地,希望能良好的发展下去早日求得正果,若如此不仅为华夏之福,更是寰宇之大幸也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21∶15,国际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实验堆(ITER)组织在法国卡达拉舍(Cadarache)正式成立这标志着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当国际组织总干事

康普博士揭下“ITER国际组织”

上的绸布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同一时刻美國、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各方的高层代表通过视频在各自国家参与了ITER国际组织举行的成立仪式。中国分会场设在合肥

等离子体所主控室科技部基础司彭以祺副

、ITER办公室罗德隆同志等与国内有关专家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大家纷纷举杯同贺在此之前,ITER组织还举行了ITER技术负责人第15次会议

2006年11月21日,我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签署了《

》和《联合实施国际熱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实验堆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特权和豁免协定》2007年8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第2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述两个协定

ITER计划昰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费投入最多、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国际科学工程之一,它吸引了世界主要国家的顶尖科学家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影響人类能否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参与ITER计划不仅使我国在

研究方面进入世界最前沿,为我国自主地开展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示范电站开发清洁高效的能源的研发奠定基础也将推动我国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科技整体水平的发展。

2012年7月10日Φ国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实验装置获重大突破,遥遥领先世界中科院

物理研究所,东方超环(EAST)超导托卡马克2012年物理实验顺利结束在长达四个多月的实验期间,科学家们利用低杂波和离子回旋

实现多种模式的高约束等离子体、长脉冲高约束放电,自主创新能力得箌较大提高、获得多项重大成果创造了两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记录:

获得超过400秒的两千万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過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这分别是国际上最长时间的高温偏滤器

放电、最长时间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约束等離子体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列。(来源:凤凰网:2012年7月12日新闻:中国可控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实验装置获重大突破 遥遥领先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