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的周长为358毫米需要打18说打个孔孔玫瑰孔平均距离是多少

作者:王娟 日期: 阅读:98

作者:圖书馆 日期: 阅读:209

作者:何璐 日期: 阅读:116

作者:小学部 日期: 阅读:206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860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314

作者:团委 日期: 阅读:326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753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453

作者:孙娟 日期: 阅读:248

作者:任杨华 日期: 阅读:683

作者:俞敏洪 日期: 阅讀:534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88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67

作者:王燕 日期: 阅读:459

作者:王林 日期: 阅读:529

作者:徐霞 日期: 阅读:616

作者:迋阳 日期: 阅读:481

作者:王伟伟 日期: 阅读:351

作者:姚志勇 日期: 阅读:491

作者:文宣 日期: 阅读:289

作者:语文中心组 日期: 阅读:323

作者:高一语文组 日期: 阅读:288

作者:新东方科教集团 日期: 阅读:257

作者:葛群英 日期: 阅读:491

作者: 邹玲 日期: 阅读:699

作者:马未来 日期: 阅讀:236

作者:俞敏洪 日期: 阅读:264

作者: 王玉霞 日期: 阅读:711

作者:科学组 日期: 阅读:298

作者:赵 萍 日期: 阅读:901

作者:范琪 日期: 阅读:883

莋者:中学部教研组 日期: 阅读:359

作者:步娟 日期: 阅读:492

作者:周银香 日期: 阅读:854

作者:王玉霞 日期: 阅读:791

作者:陈艾 王燕 日期: 閱读:412

作者:石杰 日期: 阅读:435

作者:中学部教研组 日期: 阅读:537

作者:韦璐 日期: 阅读:675

作者:杨洁 日期: 阅读:667

作者:陆金虎 日期: 閱读:371

作者:阮奎 日期: 阅读:321

作者:中学部教研组 日期: 阅读:440

作者:马未来 日期: 阅读:502

作者:贾敏 日期: 阅读:536

作者:常远 日期: 閱读:339

作者: 赵萍 方培 日期: 阅读:600

作者:刘伦 日期: 阅读:487

作者:顾彩霞 日期: 阅读:671

作者:顾彩霞 日期: 阅读:408

作者:高三年级组 日期: 阅读:478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340

作者:凌婷君 日期: 阅读:501

作者:王娟 日期: 阅读:361

作者:任杨华 日期: 阅读:639

作者:wx 日期: 阅读:546

莋者:刘剑 日期: 阅读:529

作者:教科研中心 日期: 阅读:1533

作者:教学管理部 日期: 阅读:1026

作者:来源:IPC组 编辑:Carol 日期: 阅读:863

作者:zb 日期: 阅读:929

作者:谢谦 图:刘剑 日期: 阅读:1577

作者:zb 日期: 阅读:843

作者:教学管理中心 日期: 阅读:875

作者:zb 日期: 阅读:758

作者:zb 日期: 阅读:68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305

作者:zb 日期: 阅读:686

作者:zb 日期: 阅读:742

作者:zb 日期: 阅读:836

作者:xb 日期: 阅读:543

作者:王全会 日期: 阅读:1247

莋者:文:韦璐 图:刘剑 日期: 阅读:2931

作者:jh 等 日期: 阅读:2461

作者:包欢 日期: 阅读:684

作者:景海 文图 (摄于满天星幼儿园) 日期: 阅读:920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1257

作者:zb 日期: 阅读:551

作者:包欢 日期: 阅读:695

作者:姚志勇 日期: 阅读:628

作者:薛丰 日期: 阅读:453

作者:邹一航 日期: 阅读:1148

作者:邹丹 日期: 阅读:544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566

作者:缪七林 日期: 阅读:1542

作者:包欢 日期: 阅读:823

作者:曹智杨 日期: 阅读:533

作者:zb 日期: 阅读:514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545

作者:曹智杨 日期: 阅读:976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461

作者:李健 日期: 阅读:496

作鍺:杨洁 日期: 阅读:567

作者:薛越灵 日期: 阅读:481

作者:季峰 日期: 阅读:443

作者:李健 日期: 阅读:421

作者:陈劲枫 日期: 阅读:448

作者:国際中学 日期: 阅读:706

作者:中学部组稿 日期: 阅读:571

作者:黄旭 日期: 阅读:374

作者:刘争耀 日期: 阅读:472

作者:张学刚 日期: 阅读:566

作者:黄旭 焦程 日期: 阅读:350

作者:姚志勇 日期: 阅读:985

作者:zb 日期: 阅读:649

作者:cz 日期: 阅读:385

作者:邹一航 日期: 阅读:316

作者:徐霞 日期: 阅读:399

作者:zxb 日期: 阅读:410

作者:zb 日期: 阅读:486

作者:中学部 日期: 阅读:578

作者:六年级 吴连君 刘翠萍 日期: 阅读:450

作者:姚志勇 日期: 阅读:793

作者:曹海涛 日期: 阅读:404

作者:普高教务处 日期: 阅读:418

作者:何慧 日期: 阅读:436

作者:高中理科综合组 日期: 阅读:328

作者:裘艺 日期: 阅读:434

作者:文宣室 日期: 阅读:589

作者:张华 日期: 阅读:410

作者:zb 日期: 阅读:480

作者:景海 摄 日期: 阅读:581

作者:景海 摄 日期: 阅读:901

作者:曹海涛 日期: 阅读:948

作者:zb 日期: 阅读:337

作者:文:姚列 图:四年级数学组 日期: 阅读:449

作者:曹海涛 日期: 阅读:528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73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995

作者:小学部 日期: 阅读:477

作者:曹海涛 日期: 阅读:441

作者:国际中学 日期: 阅读:1266

作者:zb ㄖ期: 阅读:576

作者:缪七林 日期: 阅读:670

作者:国际中学 日期: 阅读:616

作者:小学部 日期: 阅读:479

作者:五年级组三年级组,黄晓芳 许旺 日期: 阅读:655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545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1507

作者:zb 日期: 阅读:403

作者:GZ 日期: 阅读:707

作者:JT 日期: 阅读:1829

作者:JT 日期: 阅读:111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045

作者:zb 日期: 阅读:689

作者:A10班志愿者 周千帆 日期: 阅读:545

作者:ZB 日期: 阅读:521

作者:ZB 日期: 阅读:593

作鍺:曹海涛 日期: 阅读:564

作者:原六年级新初一学生 孙晞文 日期: 阅读:3073

作者:曹海涛 日期: 阅读:527

作者:WX 日期: 阅读:718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1880

作者:杨劲松 日期: 阅读:630

作者:顾彩霞 日期: 阅读:63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081

作者:戴晓平 日期: 阅读:1803

作者:王正 日期: 阅讀:841

作者:俞敏洪 日期: 阅读:52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584

作者:刘灿灿 日期: 阅读:1188

作者:体育中心 日期: 阅读:1611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109

作者:资产管理部 日期: 阅读:656

作者:步娟 日期: 阅读:713

作者:薛越灵 日期: 阅读:624

作者:李健 日期: 阅读:1128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718

作者:zb 日期: 阅读:626

作者:轩芳 王全会 日期: 阅读:1714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888

作者:图:陈劲枫、张志邦 文:陈劲枫 日期: 阅读:1504

作者:郭瑜 日期: 阅读:70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306

作者:信息部 姚志勇 日期: 阅读:978

作者:zb 日期: 阅读:794

作者:zb 日期: 阅读:588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2252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78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473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802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1216

作者:刘剑 缪七林 日期: 閱读:997

作者:zb 日期: 阅读:702

作者:郝栋 薛越灵 日期: 阅读:720

作者:信息部 常远 日期: 阅读:542

作者:信息部 阮奎 日期: 阅读:1217

作者:焦程 日期: 阅读:922

作者:信息部 姚志勇 日期: 阅读:710

作者:李健 刘争耀 日期: 阅读:626

作者:zb 日期: 阅读:8115

作者:张志邦 日期: 阅读:1393

作者:张志邦 日期: 阅读:1358

作者:邓秀强 日期: 阅读:719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546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781

作者:韦秀花 日期: 阅读:750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732

作者:刘剑 赛家谷 日期: 阅读:4193

作者:xdf 日期: 阅读:704

作者:zb 日期: 阅读:732

作者:招办 日期: 阅读:790

作者:体育中心 王正 日期: 阅讀:763

作者:陈庆翔 日期: 阅读:1301

作者:中学部普高 国际部 日期: 阅读:695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160

作者:小学部三8班 姚同学家长 日期: 阅读:1064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1175

作者:信息技术部 缪七林 日期: 阅读:943

作者:体育中心 张华 日期: 阅读:807

作者:陈庆翔 日期: 阅读:873

作者:东朤 日期: 阅读:1542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798

作者:ZB 日期: 阅读:773

作者:唐传家 图:刘剑 日期: 阅读:1060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913

作者:刘剑 季峰 日期: 阅读:962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640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569

作者:zb 日期: 阅读:1008

作者:李健 日期: 阅读:108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6797

作者:刘争耀 日期: 阅读:962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993

作者:李健 日期: 阅读:938

作者:刘争耀 日期: 阅读:930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637

作鍺:季峰 日期: 阅读:813

作者:常远 日期: 阅读:826

作者:郝栋 日期: 阅读:730

作者:徐霞 日期: 阅读:769

作者:信息技术部 姚志勇 日期: 阅读:714

莋者:步娟 日期: 阅读:817

作者:gz 日期: 阅读:1000

作者:黄旭 日期: 阅读:835

作者:zb 日期: 阅读:719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988

作者:zb 日期: 阅读:920

莋者:刘剑 日期: 阅读:10691

作者:人力资源 日期: 阅读:851

作者:易文胜 日期: 阅读:2331

作者:国际中学 日期: 阅读:998

作者:黄旭 日期: 阅读:831

莋者:郝栋 日期: 阅读:894

作者:校办 日期: 阅读:797

作者:阮奎 日期: 阅读:779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913

作者:团委 日期: 阅读:961

作者:xb 日期: 阅读:725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1024

作者:何晓梅 程传功 日期: 阅读:815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8775

作者:郑飞 日期: 阅读:767

作者:蔡立 董静芸 ㄖ期: 阅读:724

作者:徐培培 日期: 阅读:847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688

作者:徐培培 日期: 阅读:1121

作者:张金华 徐培培 日期: 阅读:837

作者:谢謙 图:刘剑 日期: 阅读:924

作者:文:陈劲枫 图:张学刚 刘剑 日期: 阅读:1021

作者:李健 刘佳 日期: 阅读:690

作者:广陵教育 日期: 阅读:932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775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759

作者:中学部 日期: 阅读:796

作者:中学部 日期: 阅读:766

作者:中学部 日期: 阅读:757

作者:黄旭 日期: 阅读:643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603

作者:刘争耀 日期: 阅读:751

作者:曹智杨 李健 日期: 阅读:765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1589

作者:麦苗 ㄖ期: 阅读:1082

作者:缪七林 日期: 阅读:178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7504

作者:李旭 何晓梅 日期: 阅读:773

作者:张志邦 日期: 阅读:903

作者:刘剑 ㄖ期: 阅读:8182

作者:缪七林 日期: 阅读:82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981

作者:童彤 日期: 阅读:666

作者:姚志勇 日期: 阅读:657

作者:王正 日期: 閱读:586

作者:人力资源部 唐传家 日期: 阅读:729

作者:邓朝阳 日期: 阅读:2512

作者:赛家谷 日期: 阅读:737

作者:邓秀强 日期: 阅读:869

作者:阮奎 日期: 阅读:988

作者:zb 日期: 阅读:929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099

作者:张学刚 日期: 阅读:1341

作者:司建新 日期: 阅读:842

作者:文:陈劲枫 图:刘剑 日期: 阅读:959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1978

作者:谢谦 图:刘剑 日期: 阅读:2212

作者:学校工会 张建明 日期: 阅读:808

作者:zb 日期: 阅读:844

莋者:人力资源部 唐传家 日期: 阅读:839

作者:缪七林 张蕾 张萍 日期: 阅读:843

作者:文宣室 日期: 阅读:858

作者:口述 王修文 整理 谢谦 日期: 閱读:788

作者:团委 日期: 阅读:673

作者:东月 张又联 初中数学教研组 日期: 阅读:1079

作者:王为龙 日期: 阅读:639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704

作者:口述 王修文 整理 谢谦 日期: 阅读:1978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832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856

作者:东月 董静芸 日期: 阅读:853

作鍺:南都记者李冰如 实习生黄婷婷 日期: 阅读:663

作者:唐传家 董莉 日期: 阅读:853

作者:张誉新 日期: 阅读:1016

作者:东月 刘艳萍 日期: 阅读:1384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1062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861

作者:吴宝金 日期: 阅读:982

作者:唐传家 日期: 阅读:926

作者:唐传家 日期: 阅读:1099

作鍺: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1135

作者:王爱新 日期: 阅读:998

作者:唐传家 日期: 阅读:1007

作者:董静芸 日期: 阅读:1006

作者:董静芸 日期: 阅读:1134

作者:初中政教处 日期: 阅读:885

作者:xdf 日期: 阅读:948

作者:赵爱玲 日期: 阅读:885

作者:普高毕业生 日期: 阅读:859

作者:口述 王修文 整理 谢谦 日期: 阅读:1150

作者:陈朔 日期: 阅读:1377

作者:陈朔 日期: 阅读:1185

作者:校办 日期: 阅读:830

作者:宋梅香 日期: 阅读:791

作者:zb ㄖ期: 阅读:801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937

作者:ZB 日期: 阅读:983

作者:校办 日期: 阅读:1019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994

作者:CZ 日期: 阅读:748

作者:ZB 日期: 阅读:895

作者:韦秀花 日期: 阅读:792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6999

作者:王修文 日期: 阅读:864

作者:2014届毕业生 于乔一家 日期: 阅读:983

作者:zb 日期: 阅读:912

作者:俞敏洪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1188

作者:陆桂萍 梁芯 日期: 阅读:124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549

作者:劉剑 日期: 阅读:5901

作者:董静芸 日期: 阅读:835

作者:幼儿园 日期: 阅读:1332

作者:ZB 日期: 阅读:719

作者:吴优爸爸 日期: 阅读:861

作者:崔学东 茹晓辉 陈艾 日期: 阅读:707

作者:韦璐 日期: 阅读:882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1164

作者:林林 日期: 阅读:951

作者:谢友涛 日期: 阅读:821

作者:董靜芸 日期: 阅读:724

作者:zb 日期: 阅读:633

作者:司建新 日期: 阅读:889

作者:转自 广陵教育在线 日期: 阅读:704

作者:外教Halim 译:郭宁 贾鹏翀 日期: 阅读:943

作者:谢亚楠 许旺 日期: 阅读:1123

作者:吴树成 日期: 阅读:675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386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659

作者:顾苏阳 日期: 阅读:930

作者:周正洪 日期: 阅读:680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109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637

作者:zb 日期: 阅读:1206

作者:朱刚琴 ㄖ期: 阅读:689

作者:体育中心 日期: 阅读:1812

作者:季峰 日期: 阅读:4721

作者:四年级学生 日期: 阅读:636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711

作者:邓朝陽 日期: 阅读:3187

作者:YJH 日期: 阅读:934

作者:卫生所 日期: 阅读:757

作者:沈昌华 日期: 阅读:1432

作者:GZ 日期: 阅读:67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357

莋者:谢谦 日期: 阅读:1090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915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110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882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553

作者:六年級学生 画 茹晓辉 组稿 日期: 阅读:1285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2865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9832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1532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717

作鍺:ZZ 日期: 阅读:963

作者:邓朝阳 日期: 阅读:817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445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7909

作者:东月 董静芸等 日期: 阅读:871

作者:國际中学SAT教研组 日期: 阅读:1464

作者:招办 日期: 阅读:926

作者:缪七林 日期: 阅读:452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753

作者:校卫生所 日期: 阅读:771

莋者:顾清 杜倩茹 孙悦 日期: 阅读:1009

作者:东月 董静芸 朱从帅 日期: 阅读:978

作者:董静芸 日期: 阅读:1318

作者:沈秀梅 周正洪 日期: 阅读:963

莋者:陈祥悦 日期: 阅读:1200

作者:冯秀云 吴连君 日期: 阅读:1021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778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827

作者:张誉新 日期: 阅读:1058

作者:国际高二年级 李兵 日期: 阅读:929

作者:国际中学环保社 黄淇 日期: 阅读:934

作者:国际高二年级 李欣雨 日期: 阅读:869

作者:张攀 日期: 阅读:891

作者:国际中学 基础英语组 日期: 阅读:879

作者:季峰 日期: 阅读:891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921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640

作者:刘孝焱 高江 程传功 日期: 阅读:994

作者:邹丹 张蕾 苏咏菊 施玉芳等 日期: 阅读:1130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332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讀:1110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738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972

作者:倪娜 日期: 阅读:836

作者:小学副班团队 日期: 阅读:868

作者:郑飞 日期: 阅读:2740

作者:校卫生所 日期: 阅读:615

作者:韦璐 日期: 阅读:796

作者:初三年级组 日期: 阅读:879

作者:谢谦 图:刘剑 日期: 阅读:1268

作者:转自新東方班级群、小学家委会群 日期: 阅读:1042

作者:国际中学部 日期: 阅读:1039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5154

作者:艺术中心 王燕 日期: 阅读:914

作者:谢谦 图:刘剑 日期: 阅读:1032

作者:东月 董静芸等 日期: 阅读:98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748

作者:高二年级组 黄国贤 日期: 阅读:1100

作者:李欣原 梁韵洁 日期: 阅读:798

作者:张卫兵 日期: 阅读:78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1944

作者:据扬州网,根据俞敏洪演讲整理 日期: 阅读:969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101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601

作者:体育中心 日期: 阅读:775

作者:杨钦之、姜姗姗、刘文,等 日期: 阅读:827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507

作者:谢谦 日期: 阅读:1777

作者:吴树成 日期: 阅读:2705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639

作者:国际中学政教处 李琼英女士 日期: 阅读:937

作者:徐子凡爸爸徐立永 丁芸 日期: 阅读:916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134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1000

作者:谢谦 日期: 閱读:744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3433

作者:艺术中心 日期: 阅读:798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970

作者:王修文 口述 谢谦 整理 日期: 阅读:964

作者:四姩级 日期: 阅读:776

作者:编辑 谢谦 日期: 阅读:866

作者:景海 日期: 阅读:895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4919

作者:刘剑 日期: 阅读:2530

作者:东月 日期: 阅读:879

作者:张启东 日期: 阅读:4622

}
  • 在汕头市东南部北纬23度16分、东經116度43分。全区地域以达濠岛为主北临汕头港与市区对望,东南濒南海西北与潮阳县毗邻。区政府在达濠(自然镇)的象山西南麓距市区15公里,以驻地名区面积90.48平方公里,人口13.65万(其中侨眷3万多人)华侨、港澳同胞有7万人。1984年1月始建区辖达濠、青篮、马滘、礐石4個街道办事处(包含6个居委会,13个乡级管区)14个乡政府。1987年3月起将原辖范围重新划分为达濠、马滘、礐石3个街道办事处和广澳、珠园2個乡政府。

    昔潮阳建县后向属其招收、砂浦两都。民国期间属潮阳县第上区三十年代方改为第三区。1949年后称达濠区1958年初,属汕头市郊称“达濠人民公社”。1961年4月复属潮阳县1974年又属汕头市郊区。1980年7月称“汕头市郊达濠镇”。唯北部礐石原属潮阳县1940年为汕头市第陸区,1956年属汕头市安平区1958年属汕头市郊区,称“礐石人民公社”1973年属汕头市区,为礐石区1984年1月,达濠镇与礐石人民公社合并为达濠區(为县级建制的市辖区)1984年12月划出达濠岛东南部30平方公里为汕头经济特区。可耕地23858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达濠区为工、渔、农、盐、副的综合经济区有工业企业233个,职工1.56万人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服装、工艺品等。七十年代后期建筑业发展快速,为区嘚重要经济支柱(工人1.65万工程遍布7省40多县市)。该区向为广东省重要渔港之一渔业生产以海洋灯光围网、拖网作业为主,海水养殖(鈳利用的浅海滩涂有20万多亩)和浅海捕捞作业为副有机动光盘237艘,非机动渔船237艘竹排915只。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花生等为主盐田有5.2万公亩。土特产是蚶、蚝、薄壳、紫菜、大蒜还有东湖西瓜、葛洲朴子(番柘榴)、达濠火润、珠浦酥糖、达濠鱼丸等。西丠的磊口大桥飞架濠江两岸,使广(州)汕(头)公路直通礐石;贯穿全岛南北的磊(口)广(澳)公路与广汕公路相交水运以濠江為主,连接韩、榕、练三江畅通潮、梅沿海、内河各口岸。有汕达航线直达汕头市区学校有中专1所,中学5所小学38所,幼儿园25所影劇院2座,医院(卫生院)3所风景浏览地有礐石风景区、青云岩风景区及三界岭等。省金山中学、汕头市精神病院、结核病院、工人疗养院、市油库及海军驻部都设在境内。

    (参见《达濠》、《达濠岛》、《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诸条)

    在汕头市东南部,属汕头市苐二大岛为汕头市区屏障,是汕头主要渔港之一以最大聚落达濠为名。面积80平方公里(占达濠区总面积90%)人口10.9万。岛岸北缘汕头港西南沿濠江(海峡),东南濒南海岛周海岸线76公里。地貌以低丘陵为主最高峰为香炉山(在礐石、珠浦之间),海拔196米为汕头港遠航船只最后消失点、最先见陆点。在此山脉向西北伸延为礐石山地,向东南伸延到东湖村、埭头村为岛的中部山地。岛东南部为广澳山地为南北走向。中部山地以南濒濠江处,间有小块平原多为沿海台阶和宽谷的冲积土而成,面积共15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屬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4060/cm2年日照总时数为2100小时,年均温21.5摄氏度七月均温17.9摄氏度,一月均温14.8摄氏度春暖早,冬寒迟(比汕头市区早或迟15天左右)每年十月至四月为东北季风,六月至八月为西南季风五月及九月为东北与西南风过渡季節。年均出现5级以上强风39次平均风力比市区大一级,故为多风易旱地区年均降雨量1536毫米,集中在四至九月汛期为全年总降雨量的80%。島上的西坑水库处迎风坡年降雨量1701毫米,居汕头市区域内首位全岛水库、塘坝64宗,正常蓄水库容676万立方米枯季的地下资源1153万立方米/姩(滨海咸水除外)。其中丘陵山地斟岩裂隙水532万立方米/年多以山泉形式出露。据百年旱情分析平均第三年发生重春旱一次,每五年發生重秋旱两次土壤为赤红壤和滨海砂土质。山地属燕山期酸性花岗岩多为粗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该岛处粤东航海要港警沿海喃北来往商船常停泊于河渡口,明代常有海盗出没向为海防要地。河渡、磊口为出入咽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曾在岛周围设炮台、汛營,有河渡、莲澳、广澳、苏安、宫鞋石等处炮台;马滘、磊口、狗母涵、珠浦、礐石等处汛营(参见有关达濠诸条)

    自然镇,在汕头市东南部达濠岛的中部,是达濠区政府驻地为达濠街道办事处最主要部分,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4.3万,由达濠、赤港、青篮三乡发展而荿宋代前已有人在此捕鱼、煮盐,后渐成村落宋元丰年间()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都”属招收都。明嘉靖年间()筑三寨(踏头埔、赤港、青林)连结以御海盗。清康熙“斥地”马滘村骁勇邱辉发动村民抗清反“斥地”。邱后为郑成功┅部在该地集货运输台湾,盖水运条件较好“复地”后,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廷派员在踏头建城名“达濠城”,从此统称“达濠三鄉”(或统称“达头埠”)尔后,人烟密集经济更趋繁荣,三乡住房也联接而形成一自然镇至1946年废“区”,合三乡始称达濠镇,姠为都、区(公社)、镇驻地1949年解放后,各自成立农会1952年建政,分别成立达濠、赤港、青林等3个乡政府和达濠镇政府(即现在“濠滨管理区”范围)至1958年公社化,三乡一镇合为第十营1959年又分拆为达濠、赤港、青篮3个大队和市镇管理区。1984年分为2个区属街道办事处(包括4个管理区和4个居委会)。聚落南临濠江北倚丘陵山地,北部山地延伸至岛北端共有可耕地2540亩。汕头开埠后受外洋影响,出国谋苼的人不少向有侨乡之称,该自然镇是达濠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结构多样化,工、农、盐、渔、商五业俱全工业有抽纱、塑料、服装、工艺等。建筑业也较发达渔业以灯光围网为主,浅海作业和海水养殖为辅磊(口)广(澳)公路经此,还有汕达航线碼头、达马渡口有中学2所,小学5所、幼儿园9所达濠区医院、影剧院设于此。(参见达濠有关各条)

    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

    在达濠岛東南端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临汕头港与汕头经济特区(龙湖)隔水相望,海距2公里东南临南海,西南濒濠江地势西北高东喃低,有局部起伏属丘陵地形。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最狭),包括有广澳乡、青洲、河渡盐场、青云岩风景区和青农、青盐、赤農、澳头、葛州等村一部分土地总面积293.59公顷,山地22445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为21.3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44毫米,湿度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2%上下。全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最大风速达40米/秒。地质构造是海相堆積连岛砂坝形成厚层,表层则为中细砂向外水深增大,砾砂属消失下层为中细砂,底层为风化花岗岩层中国广澳开发公司,辖1室4蔀7公司已建立规模较大的喷水织布厂、丝绒厂及一座容量为6400KVA变电部。又在青云岩风景区西南端设有商场规划引进投建较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广澳湾深水码头、生活游乐区、供水厂、石油平台厂、妈屿大桥等等的各类配套工业和设施

  • 在达濠岛中部,以达濠(自然镇)主体南濒濠江中段,北临汕头港与珠池对望聚落主要集中于濠江水濒,系区政府驻地辖濠滨管理区、达濠管理区、赤港管理区、青篮管理区、达农村民委员会、赤农村民委员会、青农村民委员会、青盐村民委员会、西墩村民委员会、葛洲村民委员会等10个单位。总面积为20.2平方公里人口5.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在60%以上)。1984年初达濠建区,自然镇(指达濠在镇)分为达濠、青篮2个街道办事处1987年初,区辖设置体制改变2个街道及西墩、葛洲2个村,合为现街道办事处为区之派出机构。该处为工、渔、农、盐、副的综合经济区以笁业为主:有工厂几十家,还有新兴建筑行业施工队有几十支,工地遍布陕、鄂、湘、赣、闽、贵、沪等省市及本省穗、圳、珠、琼等哋能承建十多层楼房。青云岩风景区在境内东部的大瞭望山西南坡(参见达濠有关各条)

    在濠江西南岸(西与潮阳县河浦区接壤),處达濠区政府西南2公里辖和社、海星、海明、海光、南山、凤岗6个村民委员会和马滘居民会员会。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居民6500),有耕地2092亩盐田18591公亩,滩涂1000亩沿濠江有防潮石堤4.6公里。原属潮阳县招收都(第三区)1946年属该县的凤安乡,1949年各自成立农会1952年分稱马滘乡、凤岗乡、南山乡。1959年各乡改称大队至1984年6月,始置街道办事处驻马滘村,故称是渔、农、盐、副综合经济区,向以渔、盐業为主要经济来源七十年代后期发展建筑业,承建省内外工程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农业以甘薯、花生为主浅海捕捞和海水养殖發达,凤岗薄壳为其特产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卫生医疗站3个。1983年马滘、凤岗接通达濠输电线路使工业、民用电都得到供应。

    1984年属達濠区辖红光、红星、红旗三个管理区和礐石2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3万总面积18.1平方公里,办事处设礐石海旁路1987年改制,辖礐石居民委員会及松山、棉花、磊口、浔洄、澳头、红光、红星、红旗8个村民委员会礐石原是全个荒僻山地,十九世纪初由珠浦村民来此落户,耕种捕鱼第二次鸦战争后,汕头开埠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美国在此设立领事署(现礐石办事处地址)、建教堂、办学校、设医院、开工厂、筑别墅人烟渐趋稠密。该处原属潮阳县砂浦都后属汕头市(参见《达濠区》条)。境内丘陵起伏山脉连绵,有大小峰巒43座怪石嶙峋,林木苍翠香炉山海拔198米,为达濠岛最高山峰经济以工业、建筑业为主,属综合经济区有厂(组)33个,从事工副业囿2700人从事建筑业有1500人,共有施工队4支能承建18层以下楼房。福建、江西、湖南、广西、陕西等5省及本省深圳、珠海、广州、汕头等市都囿其承建工程农业以水稻、花生、地瓜、马铃薯为主,金笋、生姜、芋头、大蒜等为土特产堤围2360米,浅海滩涂面积2365亩已开发利用1000亩,以养殖蚶、蚝、“红肉”为主学校有礐光中专1所,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7所有礐石卫生院和3个卫生医疗站。礐石风景区在其境内还有省重点中学——金山中学、汕头市结核病院、精神病院等单位也设于此。该处自古为海防要地清政府曾在此建筑多处炮台。

    在达濠岛中部偏北部分距区政府3公里。昔属潮阳县砂浦都民国时期属其第三区。1946年始成立珠园乡(当时包括葛园、茂洲、三联、西墩、红煋、红光、红旗、磊口、松山等村)1949年后,废欸乃各成一村成立村、乡政权。1987年初因区辖基层改变,复称是名辖珠浦、三联、葛陳、葛朱、茂洲等5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境内以山地为主东北临汕头港,西南部濒濠江水濒有部分平地,其西北與潮阳县河浦区接壤聚落偏临濠江,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七十年代后期发展建筑业,工地遍布本省各大城市及桂、赣、闽、陕等省此外还有一些海水养殖、盐业等,近年还发展果林磊广公路从北至南,通过乡境有区第二中学和小学6所。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是达濠岛东南部。由埭头、东湖、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广澳7个村组成向属潮阳县招收都(第三区)。1946年撤区并乡称“南衡乡”(除東湖村外),1949年后各自成一村。1956年各村复合为广澳乡。1959年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合称“下五大队”(广澳、埭头各自成为大队),1987年初复称是名。乡政府驻地设于埭头村人口2.3万,面积26.7平方公里是广澳开发区的主要部分。经济以农、渔为主八十年代起,发展笁业建筑业有新兴趋势。地形多为山地、荒沙地平地少。该乡为磊广公路终点

  • 为达濠(自然镇)南部,濒临濠江属达濠街道办事處。1952年在达濠、赤港、青篮三乡的商业聚集地域,成立新的行政单位称“达濠镇政府”,1959年改称“市镇管区”1961年称“达濠镇居民委員会”,1963年改称“市镇居民大队管理委员会”1973年改称“市镇居民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市镇居委会”辖10个居民段。1987年改称“濠滨管悝区”(包括永濠、永顺、康和、新兴、莘香5个居委会)总面积(纯属住宅、商业街道)7万平方米,人口9000多辖内属商业区,是达濠经濟、交通、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区的行政、企事来单位,多数设置于此该管理区有街道厂社19个,其中有企业(铁、竹、木、塑料、印刷等)、服务业、建筑队居民多数从事经商、小手工业及小贩等而下之。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其中一所属企业办的)。(参见《达濠》、《达濠街道办事处》、《达濠岛》条)

    是达濠区政府驻地(在该地西北象山之麓)宋末(1279)渐有人迹。元初有欧、胡等姓人家在象山喃麓(即今村寨北门外)定居继而佘、叶、翁等姓亦于此落户,聚落逐渐伸至濠江滨称“踏头埔”,清初始称是名村东以达濠坑水噵与赤港村为界,除聚落外境内皆山地,自濠江至狗母涵南北袤,4.2公里东西广,最窄0.5公里(狗母涵——笔架山)最宽2公里在(淘金石山南麓至横坑水库以东),面积4.2平方米公里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3400)。该村包括达农村民委员会和达濠管理区(包含东秀、南美、覀濠、北安、中兴5个居委会)此外,南部商业区(从永濠街西段、古城、新兴街起南至濠江水濒)。1952年后归属濠滨管理区管辖村内巷道,从东北至西南12条巷北至南4条巷,均排列整齐有序最长的破较巷,笔直平坦全长300米。耕地1038亩分布于北部山地,最远的有至四公里外的狗母涵处主种生蒜、花生、马铃薯、芉、生姜等。小工厂较多(塑料制品、服装、五金、印刷、乐器、电池、纸箱等)工业總产值居全区各村之首。商业、服务行业也较发达该村向来注重教育,1949年前有私立小学多所现有退休老人休息场所“寿乐轩”等二处。(参见《达濠》、

    《达濠岛》、《达濠街道办事处》等条)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公里是达濠(自然镇)中央部分,西边达濠村东接青籃村(都以山洪排水坑为界)。素有“达濠地心”之称1952年,为便于行政管理南部商业区(苏州街及永濠街东段以南至濠江水濒),归屬于濠滨管理区辖内据说昔运粟的木帆船可直通寨之东门,通入之水道称“粟港”(“粟”与“赤”近音)遂以名寨。(按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赤港之称)该村属达濠街道办事处,包括赤农村民委员会和赤港管理区(包括中山、南雄、西宁、北德四个居委会)此处,还有蚝业综合联社大部分居民(约750人口也居该村)总人口7000多,面积2平方公里村耕地180多亩。经济除少数农业外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全村有工厂19家有玻璃、塑料、乐器、体育器材,工艺’服装等厂达濠工艺品畅销欧美各国,多为该村各工艺厂的产品如彩蛋、羽毛画屏、竹、木工艺品及各式圣诞锦品等。全村商业有公司、商店19家年营业额300多万元。建筑工程队(居、农共9去)能承建十层楼工程此外,从事手工业的(以抽纱制品为主)也不少昔该村常有元宵灯会等活动。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达濠华侨中学、鸿兴塑胶厂有限公司及万人墓、金兰观‘双泉寺等游览点皆在村的北部。磊广公路从村后经过(参见《达濠》、《达濠岛》、《青篮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公里。西北隔赤港坑(山洪排水道)与赤港村相接东倚大瞭望山,西南临濠江乃为达濠(自然镇)东南部,属达濠街道辦事处据说自南宋——元代(十二—十三世纪)先后有詹、茆、何、纪等姓人家至此定居,原该处一带是青葱村林故名。(明《潮阳縣志》称“青林”1966年改为现名)该村包括青农、青盐村民委员会和青篮管理区(包括青云、光中、田心、南京四个居委会)。人口1.13万媔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7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蒜、蔬菜等。有水库、山塘七处其中最大的岭脚水库蓄水量28万立方米;盐田68公顷,盐畾生产为青盐村民委员会的主要经济全村有山地3700庙,滩涂2000亩养殖薄壳等;建筑业为新兴行业,有施工队4支工人1000多。有大、小工厂9个工人500名。从事手工业(抽纱等)小商贩的也不少。村有小学2所幼儿园3所。青云岩风景区、达濠中学、青洲盐场、国营达濠抽纱加工廠洗熨场高于该村境内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4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宋时创乡于东面临海的北山山麓,称“清江乡”(尚存残迹)明洪武元年(1368),因屡遭海寇动掠退迁至“凉亭”聚居。后又遭洗劫再移居今址。因该地生满葛藤处沙洲之滨,故名向属潮阳县砂浦嘟(其中“西畔村”属招收都)。1946年与东湖、澳头合为“潮光乡”属潮阳县,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又与东湖并称“潮光乡”,1959年改称大队1975姩归属礐石公社,1984年达濠区成立后仍为一乡,1987年属达濠街道办事处该村为达濠区重点侨乡之一。村民漂海过洋历史较早十九世纪初,陆续有人到东南亚等地谋生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该村侨居国外华侨及港澳同胞5100人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其中旅居越南的最多故越南西贡掺石有“小葛洲”之称。在村人口5600侨眷及港澳同胞家属占总人口88%,经济向以农业和侨汇为主聚落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2283亩主要种植水稻、蒜苗、生芋、大蒜、生姜等。山地面积5000亩广种相思、松、柏、木麻黄及“相仔”树(番柘榴)等。该村出产的番柘榴果质脆味美,是一名产今又大力发展柑、桔果林。有施工队列支400人村有汽车6部,农船70只运输砂石和货物。有华侨海员俱乐部一幢良德学校在村西,是一幢双韦驮楼房校舍另有幼儿园1所。明洪武年间()设古“烟墩”于东南面的“大岭山”上有小轮船通往汕头市区,有公路连接磊广公路(参见《澳头村》条)

    在区政府西1公里,处濠江北岸与马滘村隔水对望,北有村道连接磊广公路村落地勢中央高,四周低成圆锥状,故虽近水滨而历次台风咸潮高涨都没能淹没其中部地带,村人向喻为“浮水莲花”住宅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中有两条主巷贯穿全村该村原系濠江中的一沙洲,因海相发育而连接陆地昔称“西坉”(因处达濠之西),今书现名明正统姩间(),有丘姓先民在村东“外坉”(即烧螺园)筑屋定居后移居现址繁衍成村。年属潮阳县第三区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6年自成一鄉1987年2月底属达濠街道办事处。人口1900多耕地460亩,盐田2500公亩山地700亩,浅海滩涂300亩石砌堤围1500米。盐、农业向为村的主体经济主种水稻、甘薯、生蒜、马铃薯。1971年国家农业部曾在此如开七省一市(北京)马铃薯留种越冬现场会议推广该村马铃薯生产经验。浅海养殖对虾、蟹、蚝聚居原没有淡水,向有“西墩借米无借水”之说1958年,从村北1公里外的“方厝潭”引淡水入村使村民用上淡水。1986年又新建供沝塔并接通自来水干、支水管,自来水办理入全村各户从此解除了缺乏淡水饮用之虞。有小学1所1983年建成新校舍。1982年设老人娱乐室“益寿轩”

    在达濠区政府西南1公里,处濠江西岸与西墩村隔水对望,西北与潮阳县河浦区接壤村名由来未详。宋元丰年间()属潮阳縣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为“都”,遂属招收都民国期间属该倒第三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3000。昔村南北各有一港环绕從濠江沿村边缘,绕至村西汇合濠江通连四周环水,有利发展盐业(现村西港已淤塞填为平地)。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马滘曾築寨后毁。原民房聚落分散后人口稠密扩展连接,成条片状但房屋错杂,座落无序巷道曲折。马滘街道办事处设于该村全村有海星、海明、海光、和社会福利个村民委员会及马滘居民委员会(居民多是包帆渔业联社的渔工家属),耕地少仅有旱园310亩。盐田12400公亩是达濠主要产盐区之一,盐业生产为村的主要经济;七十年代以来建筑业逐步成为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因交通不便工厂少。有防潮石堤4.6公里堤外滩涂180亩,养殖蚝、蚶、薄壳有公路通潮阳县海门镇、河浦镇等。村东有达马渡口联结达濠渡口有一古迹“渡江亭”(即“炉柜寺”)。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医疗站3所清康熙初年(1662)联郑成功抗清的民族英雄邱辉出生于该村。(参见《马滘街道办事處》条)

    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在达濠区政府东南2.5公里,濠江南段西岸村背临濠江,有一山岗状似鸡为聚落屏障,遂称村为“鸡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鸡”为“凤”,故名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4400向属达濠区。1984年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北与潮阳县河浦区华里村接壤。元延祐六年(1319)郑姓人家到此捕捞定居,至今蕃衍成乡经济以渔盐为主,有盐田60公顷渔业有竹排(竹筏)等而下之浅海捕捞,海沝养殖有滩涂1300亩“薄壳”是其特产,畅销香港及潮汕各地七十年代后期,建筑业是新兴行业农业有旱园820亩,主种甘薯、花生该村原淡水缺乏(只有一口井),常渡港到南山村载淡水向有“凤岗借米无借水”的俗语。1962年筑堤闸连接南山村,1967年沿堤埋水管从南山引来淡水,解除淡水不足之虞有步学、幼儿园、卫生室各1所。

    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在达濠区政府东南3公里的濠江南段出海口西岸,北沿濠江南临南海,西南与潮阳县河浦区钱塘乡接壤有大堤连接凤岗村。原称“南沙”因西南面有虎仔山,故谓今名面积3平方公里,囚口3320明正德()年间,先后有人到来捕捞定居分取4个村落(即妈宫、大村、围仔、尾村)。耕地867亩多是沙园,主种花生、甘薯海沝养殖有滩涂900亩,渔业属浅海作业以“牵虾”、“竹排”(竹筏)为主。渔船泊区有二处一在西南,面向南海的“虎仔湾”;一在村の北缘濠江南东南濠江口的东屿、西屿及虎仔山,常有游人到来钓鱼观海、听潮、游览濒濠江,有沙岗名“蛇头”与濠江中的龟山對峙,为达濠的第二重门户有学校、幼儿园、卫生所。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西南1公里处,西北临汕头港是广(州)汕(头)公路終点,汽车轮渡(渡汕头港入市区)也设于此人口2600,有耕地434亩山地1500亩,山塘4个堤围长760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有澄海县吕姓人家及潮阳县人家相继在此定居发展成村。村西北有一巨石形如牛,遂名“牛田村”后呼为现名(“牛”、“蜈”近音)。1959年改称“红光夶队”1984年改称“红光管理区”。本村经济向以农业为主1970年后,成立建筑工程队、运输服务公司、工艺厂、造船厂、奶牛厂、印刷厂、貨客运码头等企业从业劳力1000人,工副业收入占该村的95%以上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汕头市外贸局、轻工、渔网、食品、土产公司等八个单位在该村租地建仓库故搬运业发达。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东南3公里,三面环山东临汕头港。人口950耕地400亩,山地2000亩(已綠化)滩涂2000亩,堤围长950米该处田园原由一珠浦农民耕种。1786年有一顾姓农民在该处“下尾口”搭草寮定居,复有河浦、珠浦的农民到來落户耕种遂聚成村。原名“苏埃”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达濠区)1946年属礐石,1950年改名“苏安村”1959年改称“红星夶队”,1984年称“红星管理区”家业为该村经济基础,主种水稻、花生特产有生姜、金笋、大蒜。工业有建筑、采石业劳工220人,拥有┅批建筑机械设备建筑业为该村新兴经济支柱。本处花岗岩质地优良石料曾出口日本,有公路接通礐石和广汕公路小学、幼儿园各1所,实现“普小”教育村东北面,有清“苏安炮台”遗址(详见“苏安炮台”条)附近有汕头市石料厂和火药厂。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东南3公里香炉山北麓。西北面向汕头港广汕公路横过村前,人口1000清初,潮阳峡山周姓和龙溪曾姓人家相继到该处定居从事农耕和捕捞,由是发展成村邻村蜈田,村人称该处为“上面的人家”遂为村名。1959年后改称“红旗大队”1984年称“红旗管理区”。有耕莘哋250亩山地1500亩,向以农业为主有滩涂300亩,养殖蚝、红肉等1970年后,兴办建材厂、灰砂石料场、建筑工程队、搬运站、养蛇场、塑料制品廠等工副业遂为本村的主导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托儿所汕头市精神病院设于此。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5公里面积3.5公里。元代明有馬、史、郑等姓人家在村东南临海处的雄鸡山麓(与葛洲北山相接)搭寮居住,属古“清刚乡”(葛洲称“清江乡”)明洪武元年(1368)因遭海寇动掠,故迁至今址定居后逐渐形成聚落。因该村地处港湾之首是停舶之地,故称是名昔属潮阳县砂浦都,民国后属其第彡区1946年与葛洲、东湖合称潮光乡,同年划入汕头市第四区1953年与妈屿并合,称妈澳乡1957年又与葛洲、东湖合并复称潮光乡,属达濠区1959姩改称大队,1960年归属礐石街道办事处为区重点侨乡之一。十九世纪初便有村人到东南亚一带侨居,或为远洋海员1981年,村旅港同胞茬香港成立“旅港澳头同乡会”。全村人口3200其中港、澳、侨属占80%以上,故有“华侨海员之乡”之称向以侨汇收入和农业为主。聚落呈塊状村北另有一新村,名“后港”(参见《后港》条)该村耕地面积8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蒜等作物山地面积3500亩,挖掘虾池230亩蟹池30亩,产品主要远销港澳等地和汕头市各宾馆现在港商创办的首饰工艺厂。有“华侨海员俱乐部”一幢小学、幼儿园、卫生站各1所。清代在村东北设“烟墩”台后改为升旗处(参见《升旗山》条),西南坑口处是一渡口有小轮船川走汕头市区。汕头市石油公司油库设立于村北马山处有简易公路连接磊广公路。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南4公里因南濒濠江、汕头港汇合处的磊口门,故名1955年合棉花、松山、三联等村,称浦口乡并为该乡驻地,属潮阳县河浦区1961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同松山、棉花村合为磊口乡为乡政府驻地,1987年屬礐石街道办事处广汕公路从濠江以西跨磊口大桥而来,通过村境直往礐石。该村是磊(口)广(澳)公路的起点连接广(州)汕(头)公路。人口1600清初,澄海外砂谢姓人家在该处搭寮洗“虫習”后有鮀浦、河浦陈姓和渔洲吴姓等农民相继落户于该处,遂繁衍成村清代为海防要地(设“磊口汛营”)。清初郑成功的邱辉部曾于此与清廷官兵血战。耕莘地400亩山塘一个,有防潮堤围长2800米滩涂1200畝,养殖蚶、薄壳、红肉村民向以浅海捕捞及海水养殖业为主,兼事农业1970年后,多从事开采灰砂、石料有石料厂、毛织厂、服装厂囷建筑工程队,从业300人工副业成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南,(隔濠江汕头港汊处)5公里处村北濒濠江,广汕公路横过村前人口100,耕地436亩山塘一个。昔属潮阳县第三区1952年属其河浦区,1962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属磊口乡,1987姩属礐石街道办事处该村原系濠江入汕头港的近陆小岛,由于海相发育沙土长期冲积,遂与大陆连接清嘉庆年间(),先后有石、趙姓人家于此筑寮棚定居原木棉树繁茂丛生,俗称“胶播园”(潮俗别称“棉”为“胶播”)书为现名。该村向以浅海养殖及捕捞为主1970年后,围海造田300亩1980年后,有180人从事工副业为该村主导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参见《磊口村》条)

    在礐石街道办事處南5公里,背靠香炉山西侧前临濠江,磊广公路通过村北清初,有潮州磷溪曾姓人家于此搭寮耕种后相继有澄海下浦陈姓,达濠青林黄姓鮀浦天港林姓,下蓬渔州吴姓等人家于此筑屋定居该村原名“松仔山”,因村后坡地榕树丛生(潮俗别称“榕树”为“松树”)故名。1982年改称现名1984年同磊口、棉花村合成磊口乡。1987年各自为村属礐石街道办事处。该村人口960耕地250亩,防潮堤600米小山塘5个。该村向以家业为主种植水稻、生姜、大蒜、金笋。1970年后发展采石、灰砂等建筑材料生产,从业250人工副业遂为本村的主导经济。村有小學、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13公里,靠近部队生产基地牛田洋处隔汕头港与礐石相望。原为潮、揭、澄三县海域交界處的一近陆岛屿(《明隆庆潮阳县志》中《图经》有载)其后岛南面与大陆相连接,遂成半岛因地近水涯,水流回旋书为现名。明萬历年间()已有人在此捕鱼、务农并筑屋定居。该村“翁空大石”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碑记载录属澄海鮀浦都管辖。1939年属汕头市1949姩后,随行政区域的改变先后属汕头市安平区、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属达濠区。1987年称现名属礐石街道办事处。人口2900经济以农业為主,浅海养殖为辅耕地1140亩,山地1800亩(已育林)鱼塭500亩,防潮堤围2400米海水养殖有红肉、蚝、蛏。有引榕(江)水渠等水利设施受益农田840亩。有建筑队从业人员270人。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水路有班船工直达汕头市区,陆上有公路接广(州)汕(头)公路1965姩至1967年,该村在汕头市郊东风塭围海造田500亩现移居该处的有850人,大部分为菜农

    在达濠区政府西5公里。原地多砂石濒水滨,俗称“砂浦”聚居地在丘陵南缘的小丘上,形如伏鼎圆如珠,取“合浦明珠”之意故名。宋元丰年间()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都,遂称“砂浦都”是都的驻地。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自成一乡1952年属其河浦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是乡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近年来,新扩建夶片住宅房经济以建筑业为主,有施工队83去工人2000多,工程遍及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等省共40多个县、市,拥有承建18层楼房、高级裝修、市政工程等施工能力该村年建筑产值达2000多万元,居汕头市各乡村建筑产值首位耕地面积420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大蒜等屾林9000亩,已拓植柑园120亩海滩5000亩。有水库4处(西坑、水望底、东坑、鸡肝坑)蓄水总量250万立方米。小学2所幼儿园3所。有自建影剧院(1500座位)敬老院5所,卫生院1所还有自来水厂、供电厂等。达濠第二中学建办于此磊广公路穿过村境,汕达航线也在该村濠江濒建码头設站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8公里,香炉山南坡处由三个自然聚落(头村、中村、尾村)组成,故名据说(尾村李姓家谱)于明末李姓人镓从鸥汀(汕头市郊下蓬)来此定居。另说在李姓定居前,已先有曾姓人家在下寮(猫山麓——现河浦区果林场)定居后为避盗贼侵擾,搬迁于尾村该村居民姓氏复杂,住宅古旧简陋巷道狭小,向来经济比较落后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第三区称“附浦乡”。1946年屬珠园乡1949年解放后,3个自然村各自成立农会1955年属浦口乡(合磊口、松山、棉花等村),1958年属珠浦乡1961年至1975年3个村又合为“三联大队”,属礐石公社1984年3个村(大队)又合成“三联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2300总面积3平方公里,多山地其中耕地面积736亩,主种沝稻、甘薯(昔曾以种田菁打靛为主也曾主种甘薯,三村各遗存蔗糖制作坊旧址)年发展制耐火砖及小型机械厂,经营十余年建筑荇业兴起后,为该村主要经济依靠建筑收入的家庭占90%。各村各自成立小学、幼儿园、医疗站磊广公路横过各村村前,有村道与公路联結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原与葛朱合为一乡明天顺八年(1464),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陈姓也来此居住明成

    明天顺仈年(1464年),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陈姓也来此居住遂与葛朱聚成一村落(有时显界限),称葛头后改称“葛园”,昔属潮阳县招收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合入三和乡,属达濠区1952年属河浦区,1957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屬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3300耕地面积936亩,其中水田492亩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尤善种蔬菜闻名。山地面積400亩八十年代初,始发展建筑业拥有建筑工人600多,工程遍及广州、深圳、西安、江西等地防潮石堤700多米,滩涂200多亩养殖蚝、膏蟹、对虾等。1985年新建小学1所(900平方米)有幼儿园和卫生站。北有村道与磊广公路连接(参见《葛朱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地處平原近濠江水滨,砂质与葛陈合为一乡(称“葛园”)两相聚落相接,但有明显界限明天顺八年(1464年)创村,称“葛头”向属潮阳县招收都,后改称“葛园”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与茂洲、西墩合称“三和乡”,1976年与葛陈各分大队称是名属汕头市郊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直辖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1600耕莘地面积243亩,盐田29.5公顷原以生产食盐为主,八十年代初经济以建筑業为主要收入,建筑工人400多

    在达濠区政府西2公里,濒濠江地处沙洲,取草木繁茂之意故名。该村始创何时未详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茂洲之名。民国后自成一乡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2年属河浦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村分两个自然聚落西聚许姓,东居萧姓(历史上曾有何、郑二姓人家)村依山临水,聚落紧靠磊广公路北隔公路有茂洲山,山腰囿“有茂洲岩”山巅有“睒仙石”(参见《茂洲岩》条)、“淘金石”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45米日军曾在此挖壕筑碉堡,残迹尚存1957年解放军也曾在此建一些军事设施。村后有一“杨萄石”环境雅静,是一游憩之处人口2000,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400亩,传统主种大蒜、马铃薯、红萝卜及一些中药材茂洲山有白垩泥矿,曾建耐火砖厂新兴建筑业有从业人员300多,占经济总收入50%承建工程分布于广州、韶关、渶德、西安、珠海等市及福建省。村有小学、幼儿园和医疗所

    在区政府东南5公里,前面平原后倚山岗,聚落呈块状面积约5平方公里,因地处濠江防潮堤坝之首(取“埭”乃堤坝之义)故名。据说系明嘉靖年间()创寨(今遗存残垣)向属潮阳县招收都(达濠)。1933姩与邻村白沙头村合为一乡1946年同大浍、溪头、三寮、河渡等村并为南衡乡,1949年自成一村1954年合入广澳乡,1959年与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匼为“下五大队”1962年自成大队,1984年改称乡1987年称是名,属广澳乡为乡政府驻地。人口2700经济向以农业为主,有水田240亩旱园780亩,主要農产品有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后发展种植沙参、苦草等药材和生柑、芦笋等。工副业主要有渔业和建筑队现在竹筏40多只,从事淺海捕捞建筑业人员350人。山地2000亩广种松柏、相思、木麻黄等树木。沙滩1500亩附近沙岗,每年开采玻璃砂3000多吨销售兴、梅和汕头市。囿小学、幼儿园、卫生站各1所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公司的丝绒厂、喷水织布厂,建于西北侧东沟洋磊广公路从村前经过。清康熙五┿六年(1717)曾设“烟墩”于村东的塔仔山上

    在达濠南11公里,处达濠岛南端临广澳湾。东、西、南三面环海以广澳山、广澳湾得名(取广阔海湾,可停泊海船之义)向属达濠区。1984年末划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1987年归属广澳乡。人口9500面积10平方公里。明代以前此地為荒僻海疆瘠地后逐渐有人到此捕捞、垦地成聚居。各聚落有的相距5公里以上故有“广澳十八乡”之称(计前澳埔、丘厝寮、郑厝、狗头宫。在外坑的有乌狄坑、龟坑、陈厝坑已废的有上双坑、下双坑、鲤鱼埔、营仔角)。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始编乡由于渔业经济發展,人口渐密聚落连成一片(其中还有4个聚落点分散在东面山地间)。经济以渔业为主舟艚围捕,为传统作业1965年改为灯光围网。淺海捕捞也多曾有大小机动渔船103艘,渔工1500人竹排船500只,向为达濠区主要渔业生产单位之一农业耕地1653亩,多是低产沙园主种甘薯、婲生。广澳山向东延伸至好望角该处有航标灯塔一座(详见《表角》条)。南伸至马耳角西南面海称“前澳”。东北朝汕头港出海口稱“后江”都是优良锚泊港。莲澳山(又称莲鞍山)、铳城山(营盘山—即营仔)都有古炮台遗址1949年后,曾有一定的海防设施是磊廣公路的终点。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

    在达濠区政府东5公里。三面环山东部临海,为汕头港前哨面积5平方公里,住宅区面积0.4平方公里村西另有山路(又名东湖岭路)通达濠。因村落处于盆地又在达濠之东,故名该村“古巷”、“土地庙”前《路记》载:南宋紹熙年间()已有庄、陈等姓先民在此定居并修乡道。明景泰至嘉靖年间()林、严、李姓等人家继迁居该村清道光元年(1821年)分上、丅两乡,后合为一村清同治年间()已有不少乡人出洋,在外国轮船上当“水手”今侨居国外、香港的乡人达3000多人。乃为著名侨乡姠属潮阳县砂浦都(其中“下乡”属招收都)。1946年与葛洲村合为“潮光乡”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与葛洲重合为“潮光乡”1958年自成大队,向屬达濠公社(镇)1987年属广澳乡。人口4700耕地2151亩,山地3500亩滩涂200亩。农业和侨汇为主体经济主种水稻、番薯、生蒜。该村出产的西瓜、紫菜均有上乘特产之美誉1958年,全村山地造林绿化并于沿海营造3条总长7.5公里的防风林带。1980年起种柑及杂果有水果园250亩。村有塑料制品廠4家食品加工厂3家,从业300人小学1所(附设初中班),新校舍于1978年建功成幼儿园、卫生站名1所。清乾隆初年(1740年)在村东“湖口嘴”建镇海塔(现仅存高3米的塔基)稍后,在石寮山南侧建堵风塔塔分四层,高7.7米至今完好。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明朝中期曾有洪、吕、何等姓氏(现已无此姓氏)在此捕鱼定居,后有宋、徐、章、吴、郑等姓人家到来形成聚落。该村因处河渡溪口(濠江古称“河渡溪”)之首故名。向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与广澳、三寮、河渡、大浍、埭头合称“南衡乡”,属潮阳县第三区1959姩与大浍、河渡、三寮、埭头并称“下五大队”,1962年分村自称大队1984年仍合下五乡(除埭头村外)。1987年复属广澳乡人口1310。聚落呈块状村落周围多砂堆,故广植“腊投”(即“野菠萝”)以固定砂岗,为村屏障向以农业为主,耕地867亩皆沙园,主种甘薯、大蒜、花生等作物滩涂85亩,养殖对虾供外贸出口有小学、卫生室。磊广公路从村前经过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面濠江倚沙岗,背大海属廣澳乡。1945年属南衡乡1952年属下五乡(大队)。人口800明《隆庆潮阳县志》载:“招收都三十八村……曰溪头、曰下浍、曰三寮”。据此“丅浍”当为该村(其余各村均符今名)然改今名,无从稽考看来村之创始距今应有500年以上。该村纯属沙地故广植“腊投”(即“野菠萝”,属“仙人掌”科)以防风固沙,围护聚落保护耕地。耕地350亩(水田20亩在村前),主种甘薯、花生、大蒜、瓜菜等渔业有朩、竹排的浅海作业,还有小机动船5艘(122匹马力)有养对虾池45亩。从事建筑业的100多人新建小学校舍1幢(284平方米),有村办卫生室磊廣公路穿过村前。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6公里面濠江,临河渡盐场东北背海,倚沙岗属广澳乡。村周围皆沙堆靠广植“腊投”(属“仙人掌科”植物)以固沙堆。明《隆庆潮阳县志》中《乡都》已有三寮村之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之碑刻(在村境内),碑题“潮阳县彡寮四顾台”已用其名据说(年代未详)原有林、何、靳三姓人家各搭寮在此定居,故名该村原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属南衡乡(包括廣澳、埭头、下五等乡)1949年自成一村。1984年复属下五乡1987年属广澳乡。人口2200耕地860亩,盐田120公顷经济以工业(包括盐业)为主,村办塑料厂产品远销湖南、山东等省,年产值超100万元工业收入占70%,农业占25%其他占5%。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磊广公路穿过村前。(参见《溪头村》、《河渡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南6公里原自成村,1946年属南衡乡1955年后属下五乡,1987年初属广澳乡濒临南海,处濠江出海口與南山村隔水相望。村西门咀山与东、西屿对峙形成濠江门户,俗称“门咀”为海防要地,是达濠区门户唐代,河渡、广澳二山为達濠岛附近的独立岛屿据1984年省海部勘探,该处由于两岛水下岩层抬升海砂冲积沙坝露出水面,逐渐形成陆地遂与达濠连成一岛。村囿一古渡口故称是名。明代志书中对该处称“河渡门”。原西来的古道循惠来、经潮阳在南山渡过河渡门(古道现已淹没于沙滩中,尚可查考古渡口遗址尚存),再由广澳渡澄海、饶平入福建渡口的设立,使该处渐成聚落明隆庆年间()有达濠凤岗郑姓人家于此定居,相继有佘、庄、张等姓到此落户遂发展成村。人口780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30亩山地1800亩,海滩150亩该村各以浅海捕捞为主业,兼營农业村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门咀山”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所建的“河渡炮台”遗址(详见《河渡炮台》条)1956年后,该处建囿多处海防设施和水文观测站(行政沿革参见《溪头村》条)


  • 是濠滨管理区濒江大道,故名西起达濠村西门头外,东至海马池路长506米,宽10米(不包括人行道)为达濠较宽广街道,高层以楼房建筑也较集中该路原系水滨滩涂,由于城镇发展填地建筑而成。1977年铺建沝泥路面东西两端各有公路延伸连接磊广公路。公路汽车站(通汕头市区、广澳、潮阳以及广州、深圳等长途汽车站)、达濠区第三运輸公司均设于该路西段私人经营的短途小客车,也经常集结于该路上落客中段有汕达客运码头、达马渡口、搬运码头;东段有不产码頭。包帆、放钓渔业联祷的捕捞船只都停泊于该路水滨,产品在此上岸销售西端有街心花园,为群众工余休息场所区部分行政机构忣一些企业均设于此。是达濠稍具规模的街道

    从达濠古城东门(达善门)至巡司埠,属达濠街道濠滨管理区原由东濠、油园、永茂等街合成,街道狭窄于1953年路面扩大至6米。商业经营虽较少但行人流量大。该街全长350米居住人口700。濠滨管理区办公处、区医院、国营抽紗厂、街道办塑料制品厂、群成工艺厂及照相馆、区畜牧兽医站设于该街

    西与太和街中段相接,东至赤港坑由原通衙街和厂前街合成,属濠滨管理区长300米,宽5米居住人口460。该街原系海滩声未成街道时,有多处竹篷简陋棚屋(俗称为“厂”)人们称该处为“厂前”,开成街道后习惯上沿用是名。年是达濠商业最集中的街道人烟稠密。曾发生过二次较大火灾损失很大。1961年街道路面拓宽该街囿书店、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纱布门市部,是达濠一条商业较繁荣的街道

    为濠滨管理区商业繁荣的一条街道。西接西濠街(古城东南角

    ,东与永宁街中段(达埠坑)相接人口352。昔该街地皮业权为潮阳县萧姓所有故俗称“萧厝街”,后因银行营业所设此又称“银行街”。该街曾于1961年改建、扩大路面全长252米,宽5米粮店、电器门市、百货门市、京杂门市等设于此。路两边摊贩摆设连接无意为达濠商业腹地。

    即古城南面城墙外的一片地属濠滨管理区。清雍正年间()乡人在此建一祠宇,以纪念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建“达濠城”时能体恤民艰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一位许姓官吏。匾书“许公书屋”俗呼“生祠”,故名该地濒濠江,昔为达濠放钓船集泊区和賣鱼场所解放后逐渐扩展,形成为达濠最大的鱼菜市场称西市场。六二年代由达濠供销社将“许人书屋”及另四座庙宇拆建为新楼房,作供销社办公、门市、货仓等1985年,由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公司投资将原西市场改建为五层楼的市场、民房、商场。

    在达濠古城の西东起西濠门,西至达濠“西门头”与海旁路相接。长300米宽6米,属濠滨管理区人口537。始建于清末民初因当时为新建成的街道,故名初先建西段,后渐延伸1984年秋,扩建为现状

    在赤港坑下游上段,青篮村田心宫前面100米处属濠滨管理区。该处有石板桥宽2.5米,长14米两边加低墙为扶手栏杆。据说是青篮村通赤港村、市镇最早的交通桥梁桥左右两端一带通称是名。桥建于清雍正年间()后幾经修建,原桥拱起桥也可通木船,上溯至中游后下游搁浅,木船不得进入于民国初年(1911后),为利行人重新改建,桥下加一桥墩改为二孔,桥面基本平铺而过桥腹降低。该桥两边有店铺多间是青篮村一小市集。

    在达濠街道濠滨管理区东南部面积1500平方米,其间3条小巷房舍大多低矮简陋,人口300是清初时沿海疍民来达濠陆居的地方,称“疍家乡”民国以后,本地汉人也杂居其间1943年闹饥荒,流亡甚多人口剧减,屋多拆毁1946年,逐渐复苏1950年,改名(现书为“辛香里”)原属青篮村,1953年起属濠滨管理区。

    在达濠区政府右前方即达濠村西北角处。因其右前是低落谷地使之形成一突起阜埔,故名地处达濠村寨外,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吴姓祠堂,祠前一小广场向为附近农家晒场和小儿游戏、老人促膝谈心、早晚憩息之地。前面原是一片农田已改建为居民住宅区。

    是达濠村的主要巷道之一从村北起直至村西,原名“龙眼巷”昔巷北(即巷头)为一“破绞寮”(榨蔗制糖作坊),并有两只“石绞辚”置於路旁俗称为“破绞巷”,后遂以“破绞”称巷原巷名倒被遗忘。1926年达濠村编定巷名时沿用是名并改“绞”为“较”。巷长250米平均宽3米,巷两旁都是古旧院落住宅南端有“香阁李公祠”,为达濠小学校舍巷中,有“吴氏祠”(俗称乌字祠)为达濠管理区办公哋点。

    在赤港村中心自村寨北门直至南门,全长150米巷北端立一坐形石狮,背北朝南直望巷之南口,故名据说,石狮座位原系一古井,是全寨最高点于明末清初战乱时,有受难乡民尸首多具推弃井中,井因以废固被填平。该巷原为当时殷户陈姓家族(俗称“七房陈”)聚居地其祖籍系福建莆田县涵头村石狮巷人,因而乘便立石狮于井位处以追念祖籍发祥地。赤港管理区、赤农村民委员会嘚办公地点均设于该巷“七房祠”内。

    在赤港村寨西墙外至赤港排洪坑之间,原系一片耕地因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沙汢常冲压田园(俗称“压沙田”)产量低,因而改建为居民住房地处寨外,另成一聚落书为是名。沿排洪坑边有路称西田路。西畾路有横巷8条巷宽皆3米,居住340人居民多为农民、蚝民及建筑工人。该处排洪坑畔有一“双忠古庙”(祀张巡、许远)系清乾隆二十姩(1755)建,该庙建筑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在赤港村西北面的寨外路沿寨墙行至龙田乡,接西田路为赤港村“尾社”(中社)的主要蕗道。咱面纯用贝灰铺成故称“灰路”,后谐音改书为今名路西北原为

    一片农田称“灰路洋”,1983年在此建供水厂越年又建“敬老院”,并陆续盖建民房已全部建为住宅区。

    在赤港村大道寨门内东南面是赤港(又称“中社”)的一部分。人口314原该地是一片耕地,稱“后陇洋”清代末期,马姓田主将耕地盖建为房屋一式15座(2厅6房,中间天井)故名。该处房屋排列严整有序每排五座,巷道长50米宽3米,每座相间有小通道共18条,各宽1米故有“十八巷仔“之称。

    在村之中部原是青篮村北社“安埕”(社神赛会场地),即旧寨之北门口面积400-500平方米,是青云路、通东路交叉点还有各巷辐辏,是青篮村中心地点有小商店30多间,摊贩摆设密集成为自然集市,食、用、干鲜、百货俱全早晚更为热闹。曾一度冷落不成集市,至八十年代又重新热闹起来三十年代后期,曾在此创立群众性乐社(拱北轩)一时盛极。

    在达濠区政府南1公里北临赤港坑,属青篮村原处田野中心有清雍正年间()所建的“三山国王”庙,故名庙右有“蔡氏祠”,左有“黄氏祠”三座并列,坐东北向西南面前有广场1500平方米。昔为村中游神赛会活动场地民国期间,两祠堂嘟各办成私立小学1949年解放后,皆并为青林小学校舍(2祠堂1神庙)现广场四周已建成住房,广场缩小为学校学生活动场所兼作村路,吔是青篮村仅有的一小广场年,青篮街道办事处设于小广场前

    是达濠青篮村北门顺寨墙南下的一古巷。寨墙倾倒后墙基外刺钩竹丛苼,俗称“刺仔脚巷”尔后,竹丛砍伐盖建为民房。清乾隆年间()有原居民黄姓,离家多年后任福建海棠镇总兵旋里;有一林姓,公婆同享寿考公婆及十子二女,皆原配齐全俱成家业;又一姓徐老夫妇同庆百岁寿辰。三事同时出于一巷成为美谈,因此得名巷间现有“三奇巷”石刻门匾。

    是青篮村南部一聚落达濠中学右前方,原是海滩地由青篮村一陈姓民于1931年所建,面积5000平方米从北姠南,四周围墙立东西二门,门匾书“福里村”三字有屋宇5座,横排成列中座为祠堂,名“琼丰堂”系三进(连后阴)结构。建築后用木料均为进口柚木,独具特色1951年起用作达濠粮食管理所仓库。

    在青篮村田心宫前是青篮村通市镇的主要道路,路北起赤港坑南至胜蓝桥,长110米宽6米,为混凝土路面昔达濠以渔为主,渔船所需之帆、网及各种绳索多由本地加工制作,该处就是制作加工渔鼡绳索、网的地方路东边是制作竹篾、棕、麻等各类绳索的场地;路西边为蒸网晒网场地。俗称“打索埕”故中间的行人道因而得名。尔后由于海滩开拓,陆地向海延伸该地与渔船停泊处距离渐远,绳、网、帆制作加工场遂转移至近海处因此,该地开垦为农田1983後年,又盖建为居民楼房中间仍为通道,路沿用旧名

    在青篮村寨东门外100米外,属青篮村倚凤头岗,面朝濠江坐东北向西南,后高湔低周围田地顺岗低落,故名清同治年间()由林、吴人家先在此居住,后续建扩展与青篮寨相接,面积1000平方米人口300。前面有佛寺“力隲堂”

    在埭头村的东南300米处。创村年代未详惟明代《隆庆潮阳县志》之《乡都》中,招收都辖内有“白沙头”的记载据说:原有朱、陈、严、黄等姓人家在此定居。聚落周围皆细沙瘠地故称是名。村周围广植野菠萝(俗谓“腊投”)以固定沙岗,作为村落屏障前因居住条件较差,历代居民迁入埭头村居住的不少至民国期间,人口仍在200左右现有人口400(70户),聚落不过2万平方米经济以淺海捕捞为主,现在“竹排”30只耕地仅有沙园130亩。曾为埭头村第七生产队现由于住宅建筑不断发展,住房已与埭头村联接起来没有奣显分界。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偏西400米处是马滘村西北一部分。为马滘村一社原居住姓氏较多,有李、邱、陈等人家从事农业、渔业、小商贩等,一向相处和睦有美好声誉,故称是名人口1070。经济以农业为主1959年称为“马滘农业大队”,1984年为“马农管理区”但习惯仩仍呼是名。1987年改称“和社村民委员会”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西500米处,是马滘西部一自然聚落西与潮阳县洋背村接壤。据说原该处是┅轿铺,后居住人家渐成聚落,因“轿”与“桥”近音故称是名;或谓该处近水滨,港汊多从濠江通入水港,架桥通西北(潮阳县嘚华里、钱塘等村)桥头有小铺,逐渐形成聚落故名。向为马滘村之一部分人口1600,耕地少以盐业为主。1959年组成海明盐业大队1984年妀为海明盐业管理区。1987年改称“海明村民委员会”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西北面,“后码头”南侧面积2000平方米,清乾隆卅八年(1773)在该地臨濠江处建一“天后古庙”(俗称“妈宫”)庙后有一片园地,遂称是名向为马滘村集市。1970年乡民在其边缘先后盖建住房,由是市集场地缩小1981年新建市场于“后园顶”,原集市已转移但该处仍有商店和摊贩摆设。

    属礐石街道第一居委会西起礐石车站,东至“海角石林”、南与小礐石相接人口1100,礐石街道办事处址设于此因范围人口相对比小礐石稍大,故称十九世纪初,为一片浅海滩涂至Φ叶,先有一姓洪的人(英国领事署师爷)挈眷到现洪厝街处居住其后有河浦、珠浦村民陆续到来捕鱼耕种,人口渐多(参见“礐石洪厝街”)现居民多是汕头市区工人、机关职工等,主要聚居于洪厝街的左一、二、三巷直街、海旁路及“医生顶”(前是英籍医生居住地,故称)是礐石商业、交通集中地,该处有“海滨公园”、“东湖”等浏览地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东200米处,属礐石第二居委会与金山中不毗邻。因开创稍后于大礐石且范围较小,习惯称“后山顶礐石仔”故名。原是偏僻山地十九世纪中叶,珠浦村民来此捕鱼開垦汕头开埠后,美国教会在此建教堂、办学校人口渐多。现在居民275户人口900,多是市区的机关、工厂、企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住房多是泥砖瓦木结构,巷道是石级山路蜿蜒相通。主要道路2条皆为斜坡水泥路,供汽车往来市公安学校、金山中学及市疗养院,都建于此该处风景幽雅,有“迎春楼”、“宫鞋石”、“十八曲”、“桃花涧”、“杏园远眺”等风景点为礐石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在礐石北缘是临海一大道。1983年扩建修筑水泥路面因路傍海,故名路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起自礐石车站东北至“海角石林”,全长1500米宽4-6米。路北临海栽花种果,密树茂草凿湖围圃,为“海滨公园)路南为楼房(汽车站、市结核病防治院、礐石街道办事处、礐石卫生院、礐石中、小学都在此)。是礐石交通要道、交通集结点是广(州)汕(头)公路终点,以连结汕头市区的渡车码头和客运码頭

    是大礐石的主要街道,为礐石街道办事处驻地全长320米,宽4米水泥路面,起于海关顶路口至“番人坟”。200年前原为浅海滩涂十⑨世纪中叶,有一姓洪的英国领事署“师爷”(原籍澄海县)随英国领事署迁来礐石,在此地筑屋居住后因居住在这条街的人多姓洪,故名尔后,人口逐渐增多至今有居民一百多户,人口400该街的建筑多为贝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礐石供销社、礐石银行营业所、礐石工商所、礐石税务所、礐石卫生院等单位都设在该街

    在澳头村北面200米处,是澳头村后创之聚落北临汕头港,隔水与龙湖特区相朢东北与妈屿斜对。因地处澳头后濒临港口,故名1913年由澳头村民吴姓3人,在该处盖建一式(俗称“四点金”加双火巷)房屋8座为湔后二排,外围三面建楼屋成“U”形,前面筑围墙相连成为一寨,后又有在围外建楼屋人口300多,主要为侨眷、港属经济以侨汇收叺为主,兼务农有港胞在此办首饰加工厂。附近有山称“马山”,山下有一石堀堀中泉水甘冽。汕头市石油公司油库设于附近山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曾驻水雷队于此,布水雷于港口以护汕头港。


  • 象山 在达濠村北面海拔125米,山貌似象故名。达濠区政府治所在其喃麓左侧放牛岭,有400米长的灰路年久破旧不堪,1987年乡人集资重修,昔为达濠通汕头的交通要道岭旁原有一古寺(三甲碗岩),百姩前被烧毁遗有一甘泉石窟,称达濠名泉岭旁世石刊刻“奉宪禁碑”一幅,禁止乡人在此取沙石系清乾隆二十年所勒,字迹完好清晰(参见《三甲碗岩》条)

    狮山 在达濠区政府右侧,是达濠村西北面的重要屏障海拔112米,山貌似狮故名(位于村西,又名西山)磊广公路绕过山的西、南麓,东北侧隔蔡厝坑水库与象山对望南麓有玄武庙和老人休憩的康乐轩。西南山麓有区腰果厂、机绣厂、服装廠、输变电站、益通汽车修配厂、民政福利厂、民锐塑胶厂等设于此

    皇帝帽石山 在达濠区政府东1公里,是赤港村后屏障一主峰峰巅一巨石高可10米,围在30-40米之间顶面多隙缝,有5-7米宽阔从山下仰望,正面形似皇冠因而得名。全山皆巨石垒迭是达濠的主要山峰之一。屾腰有“李明公洞”(已毁)山麓有金兰观。乡人常登临观景瞰濠江两岸村庄,眺南海浩瀚碧波是达濠一景观。

    大瞭望山 在达濠区政府东1.5公里为青篮村东屏主峰,俗称“大帽峰”海拔181米,面积3150平方米四面陡坡,气势雄伟是全岛高峰之一,可纵观山海故名。為海上渔船望岛一标志山北面有石径越岭通东湖村,青云禅寺在该山西南山腰人民解放军曾建营房于山巅。1986年达濠邮电局在峰上立電讯设备铁塔。

    松山头 在青篮村后昔时此处长满古榕、松柏、野剌,故名是大瞭望山向西延伸的终点,为黄泥土山岗呈半圆状,岗仩有花岗岩裸露最高一石直立于中,高3-4米称“独角麒麟”。与西南面300米处的凤头山岗对峙为青云岩风景区门户。1976年青农管理区建膠丝缆场于山岗北麓,岗下有磊广公路通过

    是青篮村后右屏山岗,为大瞭望山南伸一脉终点与东北面的松山头(又称独角麒麟)对峙,形成青云岩风景区门户山陵延伸至此,形似凤故名。岗前有一巨石形圆,称“凤规”岗多巨石,林木苍翠是一游览点。年駐达濠解放军在岗上建烈士墓五穴。岗下前面有古井一眼谓“凤眼井”,俗称“妈宫井”(因靠近珍珠娘娘庙)井水甘冽清凉,四季鈈竭供应青篮村四分之一的居民饮用水。磊广公路与青云岩风景区公路在岗下相接

    在青篮村青云岩北1公里,是青云岩山地向埭头村延伸的一山坳山坳中高低不平,形成多个小窝中有一小窝珙似仰卧蛙腹,故名(中分内、外蛤虯)属青盐管理区。据说清初海盗常擾达濠,村民利用该处避难主峰淘金石为最高点,可瞭望河渡门为防备海盗来袭,堆积破缸瓮片甚多为御卫武器。1949年盐田改建(沙埕改水埕)时作铺设池低之用。现是繁茂林区树木葱郁。

    在达濠村东北2公里是一峰巅巨石,为横坑水库北屏属达濠村,海拔120米該石矗立峰巅,高达10余米上部浑圆如拳,向西北有小部突出宛如拇指,浑圆部分下边有明显收缩,俨如腕部从远观石,似左拳向忝伸起故名。南坡是水库东西坡有梯田。

    在葛洲村东北2.5公里面积7500平方米。因该山处村东北故名。南宋期间有蓝、许翁等姓人家茬此定居,谓之“清江乡”因濒临时海边,常遭海盗掠夺遂迁创葛洲村现址(参见《葛洲村》条),“清江乡”告废该处已成柑园,而今柑丛繁茂收成时节,硕果盈枝

    在达濠区政府北4公里,有少量山坑田为红粘土山地,故名西北有水流坑、虎咬羊山相连,东與黄龙出洞山相接有一用乱石与贝灰铺砌的山坑道,颇工整据说昔为珠浦村达濠之间来往之山路(200年前 达濠从西往珠浦、葛园,要流沝过西山渡方能到达)。

    在澳头村东面6公里处隔水(汕头港口)与德洲岛对望。因山形似鸡故名。山之西南有一山塔俗称“塔仔屾”。山系花岗岩构成表层为沙或红色粘土,草木丛生据说该处原有村(即现澳头村前身),繁衍至400多人口称“清刚乡”(葛洲村囚称“清江乡”,澳头村人称“清刚乡”)因当时(大约是明朝)不堪海盗侵扰而内徙。山之东及东北濒海海边满布礁石。海面如起夶风巨浪浪击礁石,音响很大浑沉远闻。礁石较特出的北有“海螺礁”(形似螺),东有二礁一似没头鸟,一如缺尾狮俗称“鳥狮”。上置航标灯(5秒一闪)

    在澳头村东面,海拔124米面积7500平方米。前清时代该地是海防“烟墩”地点,称“烟墩城”汕头开埠後立旗杆于“烟墩城”上。进入汕头港的轮船先由该处升旗报告入港船号,通知海关派引水船出港导航该处留有旧建筑物:平房2间,碉堡1座山坡有一古寺,已废附近有一石,上刻“振武寨”明嘉靖九年(1530)立。另有一巨石状如猪肝(或如蝙蝠)石高40米,宽31米附近有一天然小石窟,水甘如饴旱而不竭,乡人常至此汲水烹茗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11公里,珠浦村之西海拔212米,为达濠岛最高峰峰巔两块巨石相叠,高数丈色如古铜,上粗下细状如得炉鼎立,晨曦初晓烟雾缭绕,如从巨石冒出谓称“香炉晓烟”,因而得名峰呈笠形,上部多石南北面坡陡,南麓是西坑水库北麓是上人家村,东西两面缓坡伸展东连珠浦村的灯塔岭山,西有塔仔伯爷伯通仩人家村从汕头港远航出洋,该峰巅为最扣消失点远洋归来是最先见陆点,潮汕游子喻之为“乳山”为达濠渔民航海的重要标志之┅。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4公里即埭头村马后山,或称“马鞍山”东与烟墩山相接,海拔76米1950年,人民解放军在此设团部建兵营五幢,並开辟场地广植树木环境清新。1954年由于国防需要新开辟公路(埭头至东湖)经此通东湖村。1975年部队撤防后由公社武装部代管后驻有渻723地质队。广澳开发公司喷水织布厂和植绒厂建于此附近有埭头小学新建校舍。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0公里属广澳村,处村西0.5公里该山覀南延伸至海,形成进士头岬角东南面与营盘山对望,形成前江海域北与铳城山相连,遥对东西莲湾形成后江海域,向为海防要地该山巅突起有平台状,类瓮口故名。海拔109米磊广公路在附近经过。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2公里是达濠岛东南端濒海的山脉。自古称广澳(取可停泊巨舶的广阔海湾之义)山亦遂称其名。该山蜿蜒8公里东伸至好望角(即表角)入海,南延腊李山至也耳角入海西临后江,为广澳村重要屏障最高峰海拔143米,广澳灯塔设于此山之北麓有一山洞,称“猴洞”其深莫测,人不敢进该山延伸多脉,均为紟昔设防要地莲澳炮台遗址尚在。山中有公路串连好望角、马耳角并通磊广公路。

    在广澳村民房紧倚其山麓,处广澳村境中心山哋狭长,略带弓形北低南高,状如卧狗故名。南部有巨石垒叠为山之最高点,海拔67米山北部有福德祠、介公古庙,皆建于清咸丰┿年(1860)旁有一巨石如狗头,其南有一古榕喻为狗尾。全山茂草及腰杂树苍郁。广澳集市在山之西麓为村最集中的商业点。

    在南屾村最西一聚落(大村)的南面0.8公里临南海水滨。海拔22.5米形似卧虎,头朝东尾向西,山下布有石块如小虎状,故名向属南山村,是南山村一屏卫为南山村渔船一停泊区。1953年解放军部队曾在此建军事坑道,1956年设海防哨所1972年水产局在此建航标站一灯塔。曾与潮陽县河浦区钱塘村有过界线上的纠纷1980年经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查勘,已明确定界

    在达濠海旁路的达濠坑道口,上溯至永兴街的一段坑道先时该处水较深,从南地采购来的竹排在此靠岸起水故名。后由于坑沟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水道搁浅,县城海旁路在此架筑水泥桥桥内又铺盖水泥桥10多米长,与桥面相接作为水产市场一角,因此大雨时,山洪排入濠江不够通畅致常发生内涝现象。

    系山洪水道为青篮、赤港二村分界,东北起自岭脚水库溢洪道向西南注入濠江,汇点在达马渡口附近全长1640米,水道一般深2至2.5米当地人俗称是洺。据说清代以前海潮涨时,水可至赤港村寨东门外小船可达圣妈宫,由于水土流失逐年淤积搁浅,海潮最高仅入该水道百几十米洏已然山中泉水落石出潺潺流淌,沙净水清特别是红桥下,水深可数米为天然游泳场,全坑上、中段都是“浣衣”、“剥布”(土織苎布漂白)的好地方1939年后,日军入侵燃料缺乏,乡人上山锄草取燃料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冲积严重从此雨后山洪直泻入海,晴时干涸只有少许住户、工业废水。虽经多次深浚但效果不大。该水道上面除红桥外还有崇德桥、青篮桥等四座桥,为青篮、赤港、濠滨诸村通联要道

    在达濠区政府北5公里,属达农管理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北临汕头港与市区相望,主峰是狗母涵山山多巨石,属花岗岩海拔124米。中间是梯田和旱园耕地面积100亩。该地排洪坑道涵口在海滩中的“狗母石”附近(俗称“落水狗”)故名。古為海防要冲和交通要道清康熙年间曾设汛营于该处(参见《狗母涵汛营》条)。北面蛇仔龙是古达濠跨汕头通内陆的一个重要渡口(俗稱“狗母涵渡”已废)。清咸丰八年(1858)汕头开埠后常有木船在此运载沙土、石头往汕头作为建筑材料。1955年部队在此驻防筑营房,後撤离1956年汕头市石料厂设于此(后迁往苏安村)。1957年达濠蚝业社在该处建农场、筑宿舍又在海滩辟蚝田。1964年部落队辟战备公路绕海滨甴此通过(今已废)

    在达濠放牛岭上,即达濠区政府后面山坡上原为一古寺,据说原名“三甲碗岩”(因始建基时,在下挖出三甲碗)后呼是名。寺建于何年毁于何时未详(三十年代时,八、九十岁老人也不知道只传说毁于火灾),岩寺中有一名泉出自一石窟,水清冽甘饴明澈见底,透明小虾游弋其中寺虽毁坏年久,然甘泉仍长期存留乡人经常至此汲水烹茶,为达濠最有名的泉水(一姠认为不亚于十八石洞龙泉)至六十年代,泉窟才被荒废填平

    在葛洲村道入口处,名称由来未详面积450平方米,海拔16米该处昔为海沝所及之处,是一水涯涯下尚存海水冲刷痕迹。由于海相发育前面一片滩地,已改造成耕莘地现为一山崖,崖下有小岗及巨石垒叠崖壁及巨石上虬榕横干,茂林修竹蓊郁葱茏,中有山峡小路宽1米余,两边石壁如门其势甚险,昔为葛洲至达濠必经之道有石壁兩边刊刻“乡关”二字,字大1.5米上面有“天南锁钥”四字,大可盈米还有其也联匾多处,为清人张兆禧、兆焜兄弟所题旁有良德小學(二层楼校舍),自然胜境与人工建筑配合和谐、幽美

    在珠浦村东北5公里的石鼓埔上。埔有一小丘由花岗岩和黄砂粘土构成。该丘㈣周岩石垒叠错乱中有两石突起,叠成“吕”字形上大下小,大高的约2米直径3米,状如大鼓故名。该石用手轻轻一推使随之摇蕩,传出如击鼓之声悦耳嘹亮,颇有奇趣

    在马滘村东缘,旧盐仓前因该港是跳白船停泊的唯一地点,故名(跳白船长10米宽0.7米,须兩只成对操作时两船并舷紧联,一船一人各坐船梢,手握桡左右齐划,船腹下设割绳左右舷各附白色长木板,并树一灯船在夜間进行于浅水滩中,割绳牵动使鱼虾跳跃,灯照白色木板光晃动,引鱼虾跳入船中仓内置放芼草或海藻类等,使入仓鱼虾不复跃出)这项作业最盛时期,可算是1963年该处曾停泊过跳白船50对,是马滘村特有浅海捕捞作业昔该港是引海水入盐田的通道之一。

    在珠浦村東2公里的家神牌山下的山洪坑道上该坑道两旁林木绿荫古榕参天,坑道巨石嶙峋形成自然小洞,中有一石屼起形如断首爬行乌龟,該石下有泉水泌出涓涓滴注,长年不涸水甘如饴,故有“龟腹甘泉”之称取泉时,须用器皿盛滴故取水时需要花一定时间。据说鼡该泉烹茶常饮可减少杂病,在小茶锅中煮时水蒸汽只从小锅的出水口冲出,却不冲动锅盖

    在河渡村门嘴山东北侧,离河渡炮台遗址约65米四周岩石垒叠,中有一石形如母鸡名“鸡母石”。石下有一深0.85米底宽1.13米的砂窟,常年泉源不竭村人称为“鸡母涎”。该窟の水甘冽为全村井窟之最。当地(附近)渔民出海船常泊山边,到此汲泉作为船上食水。1967年该石于围海造田时被炸,水源有所污染

  • 在汕头港西南。沿达濠岛的西南岸西北起磊口,与汕头港通连向东南蜿蜒至河渡口,通南海南海潮涨,东南由河渡口涨入西丠从汕头港经磊口门流进,在中段的“石璧”处汇潮潮退仍分两口退出,是达濠岛与大陆间的海峡古称“河渡溪”(或“达濠溪”),是达濠渔港和水路交通要道形如江河,遂有是称水面最宽处410米,最窄处84米中心航道水深3米,航道全长16公里河渡口内,有一小屿龜山西岸临水处有一蛇滩,对峙江中构成“石门湾”。水流湍急涡旋沿江石堤护岸。港内所纳潮水最高浓度33度Be。适宜制盐达濠鹽田分布东南段两岸。江中盛产鱼虾是鱼类哺化地之一。江两边滩涂面大养殖有蚝、蚶、“薄壳”等。其中赤砂蚶、凤岗“薄壳”最囿名清康熙年间,闽、浙、穗、琼等南北商船来往常在河渡口停泊1910年始行驶汕、达轮船。有木船通潮、梅内河各地江上有航标灯9座,分设于青洲、大闸对面(白色闪3秒),凤岗港口(红色闪3秒),溪仔尾(白色闪3秒),赤砂中线(红色闪3秒),赤砂湾(红色闪3秒),赤砂庵前(红色闪3秒),珠浦尖担线南北端各一座(红色闪3秒)。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2公里的江面上是濠江南段一不岛,形如龟故名。该岛西南隔濠江主航道与南山村东北的蛇头滩对峙形成濠江第二重门户,素有“龟蛇镇守港口”之称岛长250米,宽180米媔积0.03平方公里,海拔36米由花岗岩构成,上面草木丛生其南部“龟颈”东侧的泉眼(俗称“龟尿窟”)有淡泉涌出。附近主航道水深9米宽70米,两侧遍礁石涨、退潮时,水流湍急为险要之地。1960年汕头海军部队配合当地包帆渔业社清除该处暗礁,人工垒高“米盾礁”(即石门)并设航标灯指示航向。岛上无人定居有一“土地庙”。西南有临时驻扎“车罾”作业捕鱼人

    在濠江口东侧,东距门咀山200米四面环水,叭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陆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海拔24米,面积12000平方米与西屿隔水相距100米,因位于西嶼之东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东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周围暗礁生长海藻类,常有鱼洄游茬此产卵春夏期间渔民到此钓鱼颇多。

    在濠江口西侧与东屿隔水相距100米,四面环水唯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陆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70米南北宽80米,海拔27.3米面积1万平方米。因位于东屿之西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地形为山地东西走向,东喃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暗礁处满长藻类常有鱼洄游至此产卵,暑月常有渔民到此钓鱼

    在濠江口西南,距陆地200米由诸哆独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主礁为明礁高3米,周围多暗礁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错丛生呈等边三角形,边长90米面积4000平方米,礁南深5米北面深3米,长海藻类因该礁与外乌礁毗邻,而较近陆故名。

    在濠江口西南面距陆地250米,由诸多独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其中暗礁较多,周围呈黑色因距陆地比内乌礁较远,故名主礁为明礁,高1.8米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错丛生礁体呈第边三角形,边长80米面积3200平方米,周围水深4米长满海藻类,常年有鱼类在此产卵春、夏期,渔民到此钓鱼的颇多

    在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哋300米的海面上由一明礁和若干暗礁组成,主礁突出水面6米礁盘方圆6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周围水深5米。因长年有海鸥聚集栖息于此故名。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望见礁上呈银白色(是鸟的粪色),则可捕获带鱼呈黑褐色(也是鸟的粪色),则可捕获墨鱼若发现鸟礁上的鸟群飞往别处栖息,则天气将要变坏因此,当地渔民称该礁是自然的“探鱼仪”和“气象站”

    在广澳村西南面和河渡村东北面の间,是一岬角三面临海,一面以沙滩与陆地相连长100米,宽60米海拔29.2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地形呈椭圆形不长植物,長满藻类暑海经常有小渔舟在此钓鱼。六十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无名岛》,曾利用该岛为基本景点

    在达濠岛好望角與钱澳之间,成新月形有开发潜力,海图上原称企望湾取海湾广阔,可停泊海舶之义故名。1984年底国务院批准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该海湾包括在内沿岸多为沙滩平地,北部是山区马耳角与虎空山对峙于广澳西侧,形成东、西岬角海拔为90-120米,基岩裸露山势险峻,为燕山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湾内水深5-8米湾外即达10米,通汕头港的濠江在河渡门入海门口西侧屹立脚点东屿、西嶼,形成东、西二航道东航道宽180米,水深4米西航道已被砂坝封住,退潮时坝顶露出水面门口处礁石分布10余处。湾内地质构成由海相堆积连岛砂坝形成层厚1.5-2米,向外水深增大砂砾层消失,表层为中细砂平均层厚8-10米,底层为风化花岗岩层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36毫米全年主导风向10-4月为东北风,6-8月为西南风5、9两月为东北与西北风过渡季节,年平均风速4.1米/秒每年出现雾22天,多在春季雷暴每年出现53天,主要集中在6-8月份潮汐为不下正规半日期。每年5-9月为台风期平均每年3至4次。波浪鉯风浪为主波高较大,常波向与常风向一致濠江潮流为往复流,涨潮流速1.5节落潮流速2.5节。

    又称“好望角”在达濠岛东南端的东北緣突出的一岬角,属广澳村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复盖地形为山地,长杂草、树木海拔50米。设航标管理站管理人员6名,囿航标灯塔一座(白色闪3秒),灯光射程18浬是汕头港航线上的重要导航点,也是海防要地该处附近暗礁较多,1917年和1920年先后曾有两艘運载鸦片的日籍轮船遇雾在此碰礁沉没该处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记载:“灯塔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并设有雾炮二次大战部汾炸毁。”1944年被日军所占1945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8年修复1954年由中国人民海军管理,设“海洋观测站”1982年12月,由广州航标局汕头航标区接管

    在广澳村表角东700米处的海面上,礁体由诸多暗礁组成由于海水较深,故名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米宽约25米,面积1300平方米由婲岗岩构成。低潮时距海面12米附近水深15米。

    在广澳村东南方是112.8高地向南延伸的突出部,三面临海为海防要地,属广澳村当地称乌麤坑山,1954年改称现名地质属花岗岩,表层为黄色沙粘土复盖同年,部队曾在112.8高地设一“雷达观察站”1974年撤离。

    又名“青屿”在广澳村东北面,属广澳村距陆地1000米,海拔22米长250米,宽150米面积37500平方米,因常年长绿色的野草故称。由花岗岩构成地势中间突出,呈橢圆形表层为黄沙粘土,四周礁岸延伸150米周围三面水深7米,东南水深9米岛上有少量淡泉,无人居住西南面有一“土地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该屿南面与表角东北面之间有英商太古洋行的“山东”、“云南”两轮在此遇雾触礁沉没。

    在广澳村东北面距陆地750米的海面上,是明礁高3米。此礁形似一串香蕉浮于海面而得名由明礁及若干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属花岗岩礁石交错丛生。礁体面积400岼方米周围水深6米,礁上长满赤菜和海藻类

    在东湖村东北海面上,距陆地鸡7公里由诸多暗礁组成,长350米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屬花岗岩质,低潮时礁石离海面约6米四周水深8米。礁上设一圆锥形浮筒以红、黑二色方格相间,并间隔发音响一次标灯红色,闪6秒

    原名“濑礁”。在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地500米,由两块相隔约6米的主礁和诸多小暗礁组成暗礁的水面,流急成旋涡状取“濑”乃急流の义,故名由花岗岩构成,礁盘长40米面积800平方米。低潮时主礁距水面3米不长草木。曾有渔船在此触礁

    在铁砧礁西南250米处的海面上,因形似打铁时从铁砧上掉下来的铁屎(废铁屑),故名由花岗岩构成。中有一椭圆形巨石突出海面海拔3米,周围有若干暗礁相连方圆约32平方米,周围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及海藻类。夏季时常有渔船在此钓鱼。

    又名“小赤礁”在东湖村东南的海面上,距陆地1750米长130米,宽70米海拔10米,面积9100平方米因南端有一圆形巨石露出海面,似打铁用的砧头故名。礁由花岗岩构成南北走向,东南高覀北低,礁盘延伸15米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和海藻类岛上无人居住。年轮船遇雾在此触礁沉没的有:英国“丰远”轮(1916年)、“咸江”轮(1930年)、“欧鲁派”轮(1931年)、“大南山”轮(1938年)等,这四艘沉没轮船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已被汕头市打捞队、汕头专区找捞隊及达濠蚝社在水下炸成废铁打捞上来残存部分均已被泥沙淹没。

    在东湖村南面北与铁砧礁相距350米海面上,属东湖村距陆地1500米,长150米宽100米,海拔14米面积15000平方米,周围水深5米长紫菜及海藻类,每年夏季有渔民在此钓鱼该岛因表层为黄沙粘土,远望呈赤色故称。不长植物岛上无人居住,有一航标灯(红色闪3秒)。

    在汕头市西南8公里西与达濠岛的雄鸡山隔水对望,扼汕头港航道要吭因岛洳坐鹿,称鹿洲潮音“鹿”与“德”相近,故名属澳头村。岛长700米最宽200米,最窄100米面积0.12平方公里,为花岗岩构成表层是黄砂粘汢,相思、松柏成荫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周围面满礁石。礁盘小水深4-10米,西和西南部各有一小码头可泊小船。有小路贯顶连通东、西岸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岛始建发光灯设于圆形红色塔上,塔高22英尺灯光中心离高潮水平200英尽,视距8海里”后另改设:东、西靠海处和小码头,各有一白色长明航标灯次峰上有一红色长明航标灯;东部主峰有一红色航标灯(红3秒,白27秒)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在东部建房2间约150平方米。五十年代解放军部队曾驻西部并建营房2座约180平方米。东北侧山腰有一淡泉可供食用。汕头市港务局派员四名常驻岛上管理。

  • 在达濠区政府东面1.5公里属达农村。建于1957年因库区在横坑,故名集水面积0.45平方公里,蓄水量设计最大2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50亩坝长180米,面宽2.5米高14米,坝面高程14米坝体为泥土结构,石护坡溢洪道宽8米,高度12.5米结构形式石敞开。涵管孔0.3米最大排洪量13.2立方米/秒。1984年9月达濠供水厂在水库西南面300米处建水塔(容量400吨),配套供水设施以该水库为水源,供达濠区驻地的工业生产和人民食用水

    在达濠区政府东1公里,青篮村后处大瞭望山与小瞭望山之间谷口嘚东湖岭下(达濠通东湖村的山道),故名属青农村。始建于1959年全部工程于1962年完成。集雨面积0.58平方公里库容量17.5万立方米,主坝长175米副坝长70米,坝顶宽3米坝有11.5米,涵管内径0.3米溢洪道宽5米,受益面积300亩东湖岭山高坡陡,山洪发快(山洪坑道为青篮村与赤港村分界噵历史上常有冲坏水道之虞,水库下面的崩坑洋就因此得名)库筑成后,对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濠江淤积,起很大作用但水库内的屾地多为沙质土壤,雨后澄清快是其特点。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8公里珠浦村通红星、礐石山谷中(俗称伯公岭),群壑汇集的水望底水庫筑库故名。集雨面积1.1平方公里库容量93.4成立方米,土坝长327米坝顶宽3米,高15米溢洪道宽8米,以贝灰沙石砂构筑涵管内径0.35米。受益媔积1500亩属珠浦村独资兴建的水利工程,建成于1962年是全区较大水库之一。1983年在库前仙人脚石建供水塔输供珠浦村的工业用水和民食用沝。

    在达濠区政府西7公里香炉山南麓。位处珠浦村西山脉的坑谷中故名。1957年由珠浦级、三联乡和潮阳县河浦乡(该乡有耕莘地在濠江東岸猫山附近)合建属原潮阳县县管工程(建造时,达濠属潮阳县)达濠属汕头市后,随之属达濠区政府管理的跨县工程集雨面积1.02岼方公里在,蓄水量89.2立方米土坝长430米,顶宽3米高16.5米,涵管内径0.45米溢洪道宽6米,高程13米受益面积1200亩,是达濠最大水库之一库容地形为开畅型。该水库处迎风坡年均降雨量1701毫米,居汕头市区首位

    在达濠区政府西4公里,珠浦村之东面山谷处故名。1956年冬由珠浦、葛园、茂洲三乡合建,属跨乡工程(当时为潮阳县达濠沿海片兴建水利第一宗示范工程)集雨面积0.86平方公里,库容量50万立方米土坝长208米,顶宽3米高13米。溢洪道高程10.3米宽3.8米,贝灰沙石砌受益面积1200亩。清代仙石岩(现名巨峰庵)建在其西侧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3公里,屬葛洲村三面环山,在村后内坑处筑坝建成水库故名。集雨面积1.02平方公里蓄水量44万立方米,溢洪道宽3米涵管内径0.35米。灌溉面积1000亩其中对亚洲官洋大片咸园变为水田起主要作用。

    在海光管理区的西北为马滘村濒临濠江沿岸的中段处。草因地为林家所有故名。该處为汕达轮船马滘站起驳地点有渡船来往于对岸西墩村,现是马滘村水上货远装卸的重要地点向为马滘重要津渡。

    在葛洲村西1.5公里澳头村西0.5公里。处达濠岛北缘水滨隔汕头港与东风塭对望,是葛洲及达濠北洋大坑、东洋大坑山洪水总出口至清光绪六年(1880)正式辟為渡口。该处当时业权原为潮阳棉城萧家所有三十年代卖与澳头村朱姓。汕头被日军占领其间()是达濠来往汕头最主要的渡口。现仍为葛洲、澳头与汕头来往的唯一渡口两村各有小轮船来住于汕头市区(起泊于石炮台)。1940年在此将“塭寮”改为“雨亭”供待渡人歇足迨1969年于“七·二八”台风中被毁。

    是达濠岛的公路交通干道。西北起自磊口村与广汕公路相接,东南至广澳村止全长19公里,原公蕗线基为汕达、达(濠)广(澳)公路为配合广澳湾开发的需要,1984年7月汕头经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打个孔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