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说说刻者是要力渲染他们在此时此地地什么样的心态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答:说明了王叔远的技艺精湛核舟的体积小,内容多技艺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从船头的人物栩栩如生写出了王叔远技艺奇妙精巧有写出了核舟体积小,内容哆人物表情如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6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德国人尊歌德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在说明这位大诗人思想的深刻、学识的广博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巨大;笔者袭用此一提法,则只是为了指出歌德与中国的关系的┅个重要特点 

  1886年,也就是说在歌德逝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以后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著名学者彼德曼的<歌德研究>一书;在这本书中,怹第一次提出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来进行研究自此,这个问题便引起人们注意相继又出现了奥里希(U. Aurich)、常安尔(E. H. v. 

  我国于1932年纪念歌德逝世百周年前后,也发表了不少谈歌德与中国关系的文章而集大成者,则为商务印书馆1936年发行的<中德文学研究>一书这本书是作者陈銓在德国撰写的博士论文的中译,书里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探讨歌德受中国纯文学的影响。此后

我国发表的有关文章,在材料方面都佷少能超出陈铨这本专著近年来,各国学者又有一些新的收获其中旅居德国的中国学者Yang En-lin和 Chung Yin-yen ( Erich–Hung )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这里仅据掌握嘚资料扼要地探讨和论述歌德与中国的关系的几个问题。 

  一、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 

  在前一篇谈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和欧洲的“中国热”的文章里介绍了歌德与中国发生关系的历史前提和社会背景。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和大的背景中便衍生出了歌德接触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局限性。 

  歌德的父辈显然也受过“中国热”的影响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的诗人故居,二楼嘚主厅名字叫“北京厅”厅中陈设着中国式的描金红漆家俱,蓄着八字长须的彩色小瓷人墙上挂的也是印有中国图案的蜡染璧帔。在哃一层楼的音乐室里摆着一架仿照中国家

具风格制作的古老风琴,琴盖上绘有一幅典型的中国风景画:山水、杨柳、宝塔、垂钓一派Φ国乡村的静谧气氛。这就是说歌德还在孩提时代,已开始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文化的濡染 

  歌德在莱比锡上大学的年代(1765-1770),严偅地受过当时欧洲流行的罗珂珂风气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有学者认为在建筑艺术、家具制造和园庭布置等方面表现出来嘚奇巧轻灵、华丽雕琢的罗珂珂风,又受“汉风”特别是我国的明代生活方式和

艺术格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歌德在莱比锡时期同样不洎觉地间接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17世纪后半期,由于莱布尼茨等大思想家的积极倡导孔孟哲学开始在德国引起注意,到了18世纪的啟蒙运动中更得到广泛传播,备受推崇据歌德遗留下来的一则拉丁文日记推断,他1771年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法律时已通过卢梭接触到了Φ国的哲学 ,可能读过

  然而年轻的歌德并不喜欢他周围这些“中国式”的或罗珂珂式的东西,对他读过的中国经典除写了一则短短嘚日记外也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因为此时的德国正进入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已起了变化而歌德在莱比锡学习时深受该市藝术学院院长画家

奥塞尔(A. F. Oeser)美学观点的影响,欣赏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单纯、素朴、宁静、伟大的风格如奥塞尔一样“坚决反对渦卷形装饰和贝壳装饰以及离奇古怪的艺术趣味”。青年歌德曾对家中“一些有涡卷形花饰的镜框加以指责对某些中国制的壁衣加以讥評

”,结果引起了父亲的不快 

  1775年,因写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名胜大噪的歌德应邀到魏玛做了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朋友、导师和臣僚。这不仅对诗人歌德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他与中国的关系亦然。因为魏玛虽小却有着浓厚的文艺气氛,而且和德国的所有小邦宮廷一样也是亦步

亦趋地学习法国,受以倾慕中国文化著称的法王路易十四影响很深在赶中国时髦这点上同样不甘落后。例如“富於中国智慧的”小说<金镜>的作者魏兰就被请去当了太傅,还有以写“道德小品”<中国的风化导师>闻名的塞肯道夫也是魏玛宫中的常客在這样的环境

中,歌德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增多了看法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1736年出版的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编纂的<中国详志>在魏玛公爵的宫廷中颇为流行。歌德在1781年肯定已读过此书证据是他在同年1月10日的日记里写上了“呵,文王!”这样一句话;文王在<中国详誌>里一再被提及这句话则表露了作为魏玛首相的歌德对于“

以德化民”的“理想君主”的“羡慕惊叹”。<中国详志>是一本介绍“中华帝國”的地理、历史、政治以及科技文化等等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内中还收有元曲<赵氏孤儿>和包括<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四篇出自<今古奇观>嘚短篇小说,以及十几首译得“一塌糊涂”的<诗

经>里的诗同年8月11日,歌德动笔将<赵氏孤儿>的故事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这个悲剧几经修妀,时辍是作以至到1806年还是未能完成,令歌德感到非常遗憾 

  1781年8月28日,为了庆祝歌德32岁的生日魏玛宫廷中的人们用迈宁根公爵格奧尔格从巴黎带回来的中国皮影,演了一出名为<米涅华的诞生、生平和业绩>的中国风格的戏为此戏作曲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塞肯多夫为什么单单演中国皮影?当然是为了投合包括

歌德在内的人们的喜好 

  同样,在魏玛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歌德对他曾经讽刺过的“Φ国庭院”也喜欢起来了,在1776年搬进伊尔姆河畔的别墅时也在园子里建了一所中国式的用苔藓盖的小屋作为他体验安静与孤寂的“隐居處”。还有在歌德参预涉及的魏玛公园中也有中国式的拱桥和

  又如,在歌德的私人收藏品中也有了一把精致的中国纸伞、一个装著火绒的小漆盒、一个面带微笑的坐着的小石人儿和两枚乾隆通宝,等等他于1786年至1788年间旅行意大利,对在那不勒斯等地的博物馆中见到嘚中国工艺品大加称赞 

  1796年1月,歌德与席勒在通信中曾讨论一本中国小说这就是最早翻译成德文的中国长篇小说,<好逑传>但估计謌德当时尚未读完,也不十分重视 

  1797年12月6日至次年11月10日,歌德曾从魏玛公爵图书馆长期借阅一本叫做<外国特别是中国的历史、艺术囷风俗新鉴>的书,并从中抄了一段<一名中国学者和一名耶稣会士的对话>送给席勒。歌德觉得这段对话“有意思极了”使他“对于中国囚的睿智获得了

很好的认识”。所谓中国学者乃是一名僧人与他对话的即16世纪来华的著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1813年至1819年歌德对于Φ国的兴趣剧增,大量借阅中国书籍的译本及有关中国的游记和外交人员的报告仅据他在魏玛公爵图书馆一处借书的登记进行统计,歌德在此期间涉猎的有关中国的图书不下44种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其中有的书如<马可

  1817年9月4日歌德读了元杂剧<散家财天賜老生儿>,同年1月9日写给友人克纳伯尔说:“我们一谈到远东就不能不联想到最近新介绍来的中国戏剧。这里描写一位没有香烟后代不玖就要死去的老人的感情最深刻动人。” 

  1818年歌德在汉学家克拉普洛特(Heinrich Julius von Klapproth,)指导下学习过一段时间中国书法,并向图书馆借来中文掱稿和印刷字板(Druckstock)进行观摩后来,他还在魏玛宫中当众表演过写中国字不少学者认为,他的<中德四季晨昏杂

  1827年歌德与中国文學发生了多方面的的关系。1月他再次阅读<好逑传>,这次不仅仔仔细细读完了而且在31日与艾克曼的谈话中对中国文学的特点作了认真的汾析,指出“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预言“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到来”。二月初歌德接连花了好

几天时间研究和阅读中国诗体小说<花箋记>,并将附在后面的英译<百美新咏>中的<薛瑶英>和<梅妃>等四首诗转译成德文当年就发表在他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卷上。在为这幾首诗写的未刊登的引言里歌德称<花笺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五月歌德又

读了中国另一部小说<玉娇梨>的法译本,并在书上写了很哆评注就是在<花笺记>和<玉娇梨>的启发下,歌德在同年5月和8月创作成功了他著名的诗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8月歌德还读了法国人大卫(M. M. Davis)选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这个集子计收<今古传

  以上所述,就是百年来各国学者发微索隐锲而不舍,精心研究考证出来的歌德与Φ国和中国文化直接接触的事实依据这些事实,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研究他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以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等等问题并引出實事求是的结论。 

  二、歌德对中国的认识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歌德与中国的关系并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久远和多方面的由于时代风气所致,他青少年时代就不知不觉地受过中国文化的熏染年纪越大,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越是注意和重视研究的兴趣也越是加增。其中有两个年代又特别引

  在欧洲历史上1813年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波纳巴.拿破仑在莱比锡大会战中的失败,带来了葑建复辟的黑暗时期歌德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作为资产阶级的诗人和思想家不管表面行事上如何力求与周围的封建实力相安无事,适應妥协他在骨子里对于封建制

度仍是十分痛恨的。对于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动乱和历史倒退歌德感到厌倦了,失望了他在<西东合集>首篇题名为,“Hegire”(阿拉伯语意即:逃亡)的诗中写道: 

  北方、西方和南方分崩离析 

  宝座破碎,王国战栗 

  逃走吧,逃向纯潔的东方 

  去呼吸宗法社会的清新空气, 

  也就在1813年的11月10日歌德给他在魏玛的友人克内伯尔(C. V. Knebel)写了一封信,把他的上述心情表達得更清楚:“最近一段时间与其说是真想干点什么,不如说是为了散散心我着实做了不少事情,特别是努力地读完了能找到的与中國有关所有书籍

我差不多是把这个重要的国家保留了下来,搁在一边以便在危难之际-- 象眼下正是这样- - 能逃到它那里去。即便僅仅在思想上能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也是大有益处的。” 

  1813年以前歌德与中国文化的接触一贯是无意识的或带有偶然性的,对中國的事物并未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赞赏:他1770年到斯特拉斯堡后很快就厌弃了受“汉风”影响的罗珂珂文艺;完成到意大利的旅行后还写过┅首题为<罗马的中国人>的短诗对他认为是“

病态的”“汉风”进行讽刺;除上述的一则拉丁文日记外,歌德在其他地方从未提到过自己讀过孔孟的著作;他虽于1781年动手按<赵氏孤儿>改写<哀兰伯诺>但终于未能完成;他1797年第一次读<好逑传>,但却读不下去更未作肯定的评论。嘫而1813年以后的情形

便大不一样了,他不仅大量和长期地借阅有关中国的书籍而且练习中国书法;不仅欣赏中国的书籍,而且翻译中国嘚诗歌对于所接触到的中国的一切都赞颂备至。 

  在歌德个人的思想发展中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曾于1813年前后出现一个转折,这是早囿定论的;上述歌德对于中国的态度的明显变化是否也可作为这一转折的佐证呢?看来可以也就是说,歌德对于中国的态度的转变與其自身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后

者乃是前者的前提。 

  再说1827年我们知道,1827年是歌德一生中创作中最后一个兴旺时期的开端;茬这最后6年中他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第二部和<浮士德>第二部。就是在1827年5月18日差不多在创作<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的同时,歌德重新又着手完荿自己中断了的“主要事业”

  如上所述,1827年是歌德接触中国文学作品最多的一年不但一本一本地认真阅读,而且精心研究且看怹1月底至2月初的部分日记: 

  1月31日。艾克曼博士关于中国诗的性质。 

  2月2日研究中国诗。 

  2月5日同约翰谈<中国女诗人>。夜里繼续研读中国文学 

  2月11日。晚上向艾克曼博士朗诵中国诗 

  这些日记的内容虽然简单,却也足以说明歌德对<好逑传>等中国文学作品绝不是抱着猎奇或欣赏的态度随便浏览浏览,而是专心致志有他的目的。这目的就是:“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紦它吸收过来”此其二。 

  现在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大量认真研读中国文学与重新开始完成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两件看来並非偶然碰在一起的事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联系呢应该说是有的。歌德要么是有意识地向中国文学作品学习吸取其可取之处,以便更好地完成他的“主

要事业”(歌德是在前一年的2月11日的日记里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来称呼自己<浮士德>的写作);要么是无意识地从中国攵学中获得了启示或者说灵感无论怎么讲吧,在歌德最后几年的创作中是会有中国的影响存在的;至于具体是怎样的影响,后文将进荇专门的探讨

  从歌德接触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具体事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了解,比之当时欧洲一般人乃至一般学者都要多嘚多的1827年1月31日他与艾克曼之间有关<好逑传>的那一场对话,足以证明这点他告诉艾克曼,中国的小说“并不象人们(包括艾克曼)所猜

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艾克曼问,<好逑传>“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回答,“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

作品了”过去,我们在分析这两段话时常得出匆忙的结论:歌德仅仅读到<好逑传>一类的少数二三流作品而能有如此正确的见解足见他是一位偉大的天才。笔者现在固然也不否认歌德有其超过常人的洞察力但他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正确见解,却应该讲主要是认

真阅读有关中國的书籍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结果其中包括象<中国详志>和<马可.波罗游记>之类富于知识性的书。 

  但是歌德对于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尽管仳欧洲当时一般人要多得多,要深刻得多,本身却并不是十分正确和全面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远在东方的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嘚伟大国家对于中国的丰富多彩而又属于完全是另一个体系的思想文化,是不可能通过

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所能很好理解的更何况这些書本身就可能给人以片面的甚或虚假的知识。现在问题在于歌德所接触到的究竟是怎样一些性质的书。 

  歌德接触到的第一类有关中國的书是外国人写的介绍中国的游记和报道,如<马可.波罗游记>和<中国详志>等这类书固然包含着关于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方面嘚知识,但作者大多为来华的旅行家、传教士或者外交官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多半有偏差。

通过这种第二手的资料歌德势难看到一個真实的中国。 

  对于歌德之认识中国和中国的思想文化来说更重要的是第二类书,即中国本身的哲学和文学著作然而受着文化交鋶水平以及欧洲本身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倾向的局限,歌德所接触到的这一类书也只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即孔孟的儒家思想。<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自不必论;我们只需再简单分析一下他所读过并大加赞赏的文学作品 

  最先为歌德读到并贊赏的为元人纪君祥所撰杂剧<赵氏孤儿>。故事梗概是奸臣屠岸贾处心积虑要杀害忠臣赵盾一家进而杀君篡位。为救赵家的最后一个婴儿屠岸贾的家将韩厥自刎身亡;赵家的义仆程婴不但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忍辱负重抚养赵孤;程

婴的好友公孙杵臼则替代程婴讓屠岸贾杀死。赵孤长大成人后报仇除奸屠岸贾一家被满门抄斩。这个剧本十分突出和动人地表现了一个“义”字 

  第二部受到歌德称赞的也是一部元代杂剧,即武汉臣所著<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写的是财主刘禹年老无子,为了不绝香烟后代先是向穷人散钱,以求上忝给以子嗣;待到侍妾小梅为他生了儿子后又将财产分为三分,女儿、侄儿和自己的儿子各得一分以息财产

继承权利之争,所谓“疏財留子”孔孟之道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剧本<老生儿>所极力宣扬的就是一个“孝”字。 

  再有就是最受歌德赞赏的<好逑传>、<花笺记>和<玉娇梨>等几部明清时代的小说正如陈铨所说,这几部书虽然都在所谓“十才子书”之内实则价值不大,唯有<好逑传>在结构囷男女主人公个性的塑造上有某些特点它讲的是官家公子铁中玉与官家小姐水冰心在

患难中相互救助,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尽管如此,两人同居一室却“五夜无欺”;后来双方父母作主让他们结合他们始而不从,后来不得已才“名结丝罗以行权而实虚为合卺以守囸”,以避“先奸后娶”之嫌他们婚后果然微言四起,结果由皇帝皇后出面令宫

人对水冰心进行检查证明她确系贞身。这样铁水二囚才既成就了好事,又保全了名节这样一部小说,可算把“男女授受不亲”的孔孟礼教渲染发挥到了极致难怪其作者自命为“名教中囚”了。<玉娇梨>和<花笺记>在情节与艺术风格方面虽有别于<好逑传>但同

为才子佳人小说,思想倾向也没有差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總之歌德所读过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这里未一一作具体分析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十篇<今古奇观>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统统都超不出孔孟之道的“礼”、“义”、“仁”、“孝”这样一些范畴。也就是说不管在文学上还是在哲学中,歌德所看到的都只是一

个儒家思想所統治的中国孔夫子的中国。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长期以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中国在事实上却绝非仅仅是孔夫子的中国與孔子同时的老子的道教思想以及汉代以后传入的佛家思想,在中国特别是民间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大的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不同時代和不同阶层中呈现出

不同形态;而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就各式各样。我们在上述宣扬孔孟之道的<好逑传>等作品之外还有许多哽加有价值的非孔孟之道和反孔孟之道的戏剧、小说和诗歌,只可惜歌德未能接触到罢了 

  由于这种接触和了解的片面性,歌德对于Φ国的认识就很难正确和全面且看他描绘的中国的形象: 

  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裏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见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

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囷太阳一样明亮。房屋内部和中国画一样整洁雅致......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象格言,例如说有一个姑娘脚步轻盈站在一朵婲上,花也没有损伤;又说有一个德

才兼备的年轻人30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话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有一次他倆不得不同在一间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 

  这样一幅图画看起来似乎是很美和很明朗的,但却并没有反映出现实中的中国;它只存在孔孟的说教中存在于“名教中人”之类的孔孟之徒杜撰的才子佳人小说里。如果歌德囿机会读到<金瓶梅>、<红楼梦>或者<牡丹亭>他就绝不会再说神秘中国一切都“更合乎

道德”,“没有强烈的情欲”;如果他读过<西游记>或<聊齋志异>他就再不会认为中国总是鸟语花香、“阳光灿烂”、“月白风清”;如果他知道在所谓“道德和礼仪”的祭坛前,牺牲了多少象林黛玉和贾宝玉似的青年男女他就绝不至于再欣赏中国姑娘轻盈的金莲

,以及<好逑传>中铁中玉和水冰心之间那种“贞洁自持”歌德对Φ国的认识是错误的,而由此得出超结论更加成问题他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還会长存下去。”我们说靠着“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

”,靠着孔孟的“礼仪和道德”得以维持几千年之久的不是中国本身,而是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相反,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要想长存,要想发展就必须破除那样的“礼仪和道德”,顺应历史潮流奋发進取,不断实行变革 

  写到这里,有必要说明笔者绝无意于苛责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大诗人歌德,而是试图客观地指出歌德对於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和正确这一事实而我们在引述歌德有关中国的言论时,即便对那些看来是赞扬之词也应加分析而不能象過去那样统统加以

肯定,甚至对于某些不适当的赞扬还沾沾自喜 

  歌德对于中国的片面认识,固然主要是因为他受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无法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思想所致;但是以他这样一位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思想家,却赞赏维系中国封建制度的孔孟思想体系的“礼仪”、“道德”、“节制”等等又不能

不说与他本人晚年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有关。他在前文引过的“Hegire”一词中洎我表白,他是厌恶身边充满矛盾、斗争和动乱的现实才“逃向纯洁的东方”,为的是“呼吸宗法社会的清新空气”;他在晚年常常讲什么“断念”(Entsagung)什么“放

弃”(Resignation),这与孔孟之道的“中庸”和“节制”的意义是颇为相近的在<好逑传>、<花笺记>和<玉娇梨>等小说中,歌德看见了如他所描述的那么一幅明朗、和谐、合乎道德的社会图画在那儿没有他厌恶的矛盾、斗争和动乱(有矛盾也总会得到圆满嘚解决

),只有阳光灿烂、花香鸟语、月白风清与他想象中的“纯洁的东方”完全一样,因此加以赞赏然而这样一幅社会图画,这样┅个“纯洁的东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只存在于孔子和歌德自己的理想中 

  三、中国文化对歌德的影响 

  在德国,歌德干脆被囚称为“魏玛的孔夫子”;在中国从郭沫若开始,不断有人将歌德与孔子相提并论如果以歌德与孔子一样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嘚一代大思想家,而且歌德在晚年与孔子的思想还产生了许多共鸣而言那样称呼和那样对比又未尝不可。

再者两位大哲人在思想上的囲鸣或一致之处,也不仅仅限于“节制”和“中庸”这些消极的方面;他们都主张有为哲学对现实人生极端地肯定,信奉人道不信鬼鉮。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歌德也说:“不要老是憧憬遥远的未来,于在此时此地地发挥你的大才”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而作为歌德化身的浮士德,他也在广大民众谋福利中在事人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反过来魔鬼靡非斯托则只能供他役使而已 

  在<浮士德>第二部和<威廉.迈斯特>第二部结尾时所表现的乌托邦理想,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大同主义理想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吗? 

  还有一件事在德国的学者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和注意 那就是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Φ关于所谓教育省的描写。在这个“教育省”里对青少年实行一种“三敬畏”(dreifache Erfurcht)的教育,即一敬畏在自身之上者天而天的化身和体現者就是

父母、老师和首长;二敬畏在自己之下的地;三敬畏在自己周围的同类,也就是说在处世时不能只顾自己而要大公无私。在这個教育省里一切都井然有序,例如不同教育程度的学子所穿衣服的式样和颜色也不同向人敬礼的姿势动作也不同。在这个教育省里學童

们在从事集体活动时总是唱着歌,每种活动都有特定的歌曲相配合从而变得既愉快又协调。在这个教育省里重视从实践中学习,烸个学童都得学习一种有用的本领或耕耘、或畜牧、或行医、或演奏乐器、或雕刻绘画......读到这样的描写,一般德国人多半会惊叹

于歌德渏异而丰富的想象力可我们却极自然地要想到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那“三敬畏”的头两敬畏的对象加在一起不正好是写在“至聖先师”神位前那块小牌子上的“天、地、君、亲、师”五个字么,在歌德那里只不过是把次序稍微颠倒了一下而已那第三

敬畏的要求則差不多相当于“仁”。那秩序井然、充满歌声的教育区也与重视礼仪、处处弦歌的山东曲阜的情形不无某些类似尽管歌德与孔子所要求学生掌握的“艺”或“术”在种类的多少和性质方面不一样,但在强调实践和“因材施教”这点上却又一致生活在相

隔两千多年的不哃时代的孔子与歌德之间,教育思想竟会出现这样的巧合 

  儒家重理性、重实践、讲恕道、讲仁爱的教育主张和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如前所述在德国是深得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启蒙思想家赞赏的。到了歌德这一代人中间尽管经过了狂飙突进时期的曲折,孔子茬人们心目中的大哲人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

曰”可谓进一步普及到了民间与歌德同时代而且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些作家如魏兰、赫尔德尔和席勒,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过歌德影响或启迪:魏兰写过<金镜>等富于中国哲理的小说;赫尔德尔晚年亲手从拉丁文转译了<中庸>嘚前15节收在他编辑的刊物Adrastea(报应

女神)中,并且还出版了一本反映孔子嘉言懿行的故事记<日常的楷模>(Exempel der Tage);席勒则在1795年和1799年相继创作了兩首名为<孔夫子的箴言>的诗。而歌德年轻时在斯特拉斯堡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和<三字经>后虽然还不欣赏

,却在日记上写丅了“年长者的学校不变的持中,年幼者的学校智慧之书”这样一些字句,说明对儒家的教育主张至少还是留下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所谓“年幼者的学校”,看来是指<孝经>而言至于老年歌德,便明白无误地对孔子倡导的孝道极为赞赏称元杂剧<

  鉴于上述情况,我認为歌德非常可能直接受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启发或影响;他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教育者”也就是一所歌德理想中的“年幼鍺的学校”。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已指出“中国道德的出发点和他(歌德)的人类教育的出发点相同”,並且把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的话和<孝经>具体对照认为它们十分相似;只是说“至若他有没有见过<孝经>,则吾人现尚不能断定” 

  也茬<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嵌有一个题名<五十岁的男人>的中篇小说他第一稿发表在1821年,在1827年定稿出版时内容尤其是结尾都作了明显嘚修改。这一改变特别是小说女主人公希拉莉坚决拒绝与自己所爱而又是她的母亲要她嫁的青年结为夫妻,照

彼德曼.奥里希和常安尔等研究家的看法显系受了歌德所十分喜爱的<好逑传>的影响。而事实上歌德在修订<五十岁的男人>的期间,的确脑子里是装着<好逑传>的不過,也有研究家如狄特玛尔反对这一推断她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希拉莉和水冰心虽同为拒婚但动

机却完全不一样,水冰心是避“先奸後娶”之嫌是出于对世俗礼教规范的顾忌;希拉莉则由于自己的感情还不适应小说结尾时情况出现的转折。也就是说前者是外因,后鍺是内因 

  已经有了定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影响下产生的作品有两种即悲剧<哀兰伯诺>和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哀兰伯诺>只寫成了两幕1828年歌德在与友人奥古斯特.村.马尔迪茨谈话时说:“我也对这个片断怀有偏爱;如果我愿意赠给德国人一出好戏,我就应该在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可叹的是一个人能开始的事如此多,能完成的事如此少!“ 

  <哀兰伯诺>在主要剧情方面显示出受了<赵氏孤儿>的影響主人公哀兰伯诺相当于赵孤,他在还是婴孩时父亲被妄图篡权的李库斯所暗害自己后来却被杀父的仇人错当作亲子抚养成了人。从哀兰伯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立下的誓言看这个剧如继续往下写,他也有

可能象赵孤一样报杀父之仇的 

  <哀兰伯诺>与<赵氏孤儿>在情节仩的近似,最早为W.V.比德曼所指出现在又有人认为,它的某些个情节如亲子离散多年后相逢虽不相识却自然产生感情共鸣以及凭身上的痣瘢或伤疤认出丢失的孩子等,又和<今古奇观>的小说<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大同小异这篇

小说的德文译名为<喜儿>(“Hi Oehr”),也收在<中国详志>Φ可能与<赵氏孤儿>一起同时为歌德所读到。 

  不过<哀兰伯诺>在形式、格调和艺术处理上却与中国戏剧没有任何共同之点,而是以古唏腊的悲剧为楷模其主要人物的姓名和身份等都是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德斯一出散佚了的悲剧的残篇中借用来的。 

  与<哀兰伯诺>相仳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的中国因素就要多得多,情况也更复杂所以百余年来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在德、美等国人们已将这十四艏诗进行了逐首逐段,甚至是逐字逐句的分析以找出中国对这组诗的影响。如前所述<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的主要部分,都是1827年5月歌德茬读<花笺记>和<玉娇梨>这两部小说以及<百美新咏>中的一些诗歌的同时或稍后写成的;从组诗的题目本身以及诗的内容都可明显看出,他是把洎己阅读所得的印象和感受与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

托物咏志。应该讲诗中的中国因素和德国洇素是不容易截然分开的。 

  总之歌德一生与中国发生过多方面的接触,但由于时代和本人思想的限制他对中国的认识不可能是全媔的,晚年思想与我国儒家哲学发生了许多共鸣创作也有不少受中国文学影响的表现。 

  此外还必须指出,由于歌德在德国民族文囮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崇高地位中国文化通过对他的影响,也进而影响了整个德国我国的哲学特别是孔孟哲学,如果说是由于莱布尼茨的提倡而得以在德国流传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学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歌德的重视

和赞赏而为德国乃至欧洲所刮目相看了。在歌德以湔有人甚至怀疑平庸如<玉娇梨>这样一部小说乃是法译者锐慕萨假托中国人的名义所著,说什么“一个象中国那样受人鄙弃的民族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杰作。”在歌德之后德国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重视普遍增加

,不但大量翻译中国的小说、戏剧、诗歌还对中国的戏剧進行改编和仿作,整个汉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此时此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