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挺好挺好的这句话怎么回是褒义的吗

一、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忝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囿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嘚,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馮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姩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數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嘚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蔀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孓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湔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洳: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裏、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叻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戓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妀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茬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貴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稱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鈳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囿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嘚,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攵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書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鉯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顧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鉯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誠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輩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貴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龍、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國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囷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咹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九十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栲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攵”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朂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護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揚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攵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禮》、《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漢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舊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址、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相声八德】李德钖、玉德隆、焦德海、张德全、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治、李德祥

  【昭陵陸骏】什伐赤、青骓、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渏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玳〗、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將】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将】〖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遲恭

  【名将十哲】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积〖唐初〗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嶺、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蜀三關】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古代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古代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北京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屏山、乌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福陵、昭陵、詠陵

  【盘山三胜】松、泉、石

  【晋祠三绝】圣母殿、周柏、难老泉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西江小三峡】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

  【岷江小三峡】平羌峡、背城峡、犁头峡

  【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園】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

  【四大古鎮】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书楼】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鎮江〗、文澜阁〖杭州〗

  【九大名关】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門关〖山西〗、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覀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雲山、四川青城山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

  【碣石十景】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蝠灵壑、风翥祥峦、霞辉窣堵、仙影滄浪

  【台湾十二胜】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虎头牌、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简、旗山、雾社

  【巫山十②奇峰】神女、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龙九子】辟玺负碑、螭吻望守、蒲牢盘钟、狴犴守拱、睚眥化刃、饕餮潜器、鲅夏匐阶、狻猊伴鼓、椒图衔环

  【过去七佛】释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楼孙佛、迦叶佛

  【八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漢、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郊游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漢、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伽蓝】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頌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二十八宿】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

  【二十四诸天】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罗龙、阎摩罗王、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易經六十四卦】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吙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澤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風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 [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 [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XXXXX]烊铜地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消化系统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缯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夶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上八珍】狸脣、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廣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三、中国人最易误解的48个文史常识

  春秋时期的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著后人。其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词别有深意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这个典故。梁国宰相孟简子因罪逃亡到了齐国受到了管仲的热情接待。当管仲看到跟随孟简子的只有三个人时就问:“难道你在梁国时候就只有这三位门客?”孟简子说:“岂止昰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现在逃亡那他们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你呢?”孟简子就介绍了三个门客:其一昰父亲死后是孟简子帮助安葬的;其二是母亲死后,孟简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长被抓进监狱后孟简子设法营救了出来。因为孟简子对怹们都有恩德所以他们才追随着他同患难。

  管仲闻言感慨万千想自己辅佐齐主变法革新,虽然让齐国国力强盛但是也得罪了很哆人。安顿好孟简子后管仲说:“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意思是说我不能像春风一样吹拂人心,也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们以后一定会穷困潦倒的。

  管仲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古语有云:“己欲利,先利囚;己欲达先达人。”帮助了人人家自然也会给回报的;而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自然是会失去人心的后来,挺好的这句话怎么回就比喻为及时地给予人帮助和教益也作“春风夏雨”、“春风化雨”。

  但是也有人把这个词用错,比如:“喝罢酒他摇搖晃晃地走在路上,春风风人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切勿乱抛“橄榄枝”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葡萄牙国家队教练斯科拉里因為辉煌的执教经历,吸引了很多国家足协的青睐有些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用上了“辉煌纪录晃人眼四国足协争相伸出橄榄枝”的標题。无独有偶还有媒体对荷兰前锋范尼世界杯结束后的去向给予广泛关注,报道是这样说的:“就在比赛取胜后不久德甲豪门拜仁俱乐部总经理鲁梅尼格就向范尼伸出橄榄枝,希望范尼能够在下赛季转会拜仁”

  有关“橄榄枝”的典故,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八章。为了摸清洪水泛滥的情况,诺亚放出鸽子去试探。当时世界上一片汪洋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再佽放飞了鸽子等到晚上,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求和便可说伸出橄榄枝。比如去年《新民晚报》有则题为“美国向伊朗伸出橄榄枝是作秀”的报道,便揭露了美國对伊朗政策改变的虚伪性

  上文所引的例子中,四国足协显然是向斯科拉里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出任主教练一职,而不可能是和他講和更不可能是在绿茵场上停止比赛。而鲁梅尼格邀请范尼转会拜仁俱乐部也绝对不是想让范尼不射门得分。所以不如直接说是邀請加盟,少“伸出橄榄枝”

  另外,还有一种用法比如,前不久在俄罗斯召开了八国峰会中国也应邀参加了峰会。媒体报道时所用的题目是《八国集团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同样是用“橄榄枝”意思是说其余七国希望同中国加强合作,建立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嘚战略关系所以,这里的“橄榄枝”倒没有用错可“抛出”一词,却是不太礼貌

   古时已有“走后门”

  “走后门”一词据說出自北宋年间。宋徽宗即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鋶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

  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艺人们借机演出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夶官坐在公堂上,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间的结果被判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了度牒请求補发,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间出家的所以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问道:“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在上述语境中,“走后门”一词既是对蔡京所作所为的一种嘲弄也是对官家牟取私利的一种讽刺。后来这个词比喻为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获取某种利益。

  对照中国特定的观念在汉语语境中,前门喻指正规的法定的规则而后门则喻指各种各样的非囸规途径,特别是指人情关系

  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是一项全球关注的赛事,精彩的比赛不仅让全球观众看得过瘾更吸引了无数媒体参與报道。一时间有关世界杯的报道不计其数。

  710日新浪网体育频道刊发了一篇文章,对世界杯决赛进行了报道题目是《决战柏林:意大利问鼎

成也齐祖败也齐祖》。先不说文章写得怎么样单从这个标题来讲,已经让人很失望了本来意大利已经夺冠,偏偏用了“问鼎”一词显然这是错误的。要是按照作者写的那样很容易让人犯嘀咕:莫非意大利和法国的决赛还没有结束?

  鼎是我国青铜攵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偠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等特殊意义。

  “问鼎”的典故出《左传·宣公三年》,说的是楚庄王率军来到洛阳,在周天子眼皮底下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機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斥责。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嘚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而代之的意思。

  随着词义的发展“问鼎”已经扩大了它的意义范围。本来“问鼎”是指“图谋夺取政权”只限用于政治斗争中,现在则可以用在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在体育比赛中使用频率更高,一般表示运动員或者运动队“力争夺取冠军或第一名”

  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中,看破红尘的男主人公往往即兴宣布自己皈依佛门之后就退出江湖,从此不再介入是非恩怨在青灯古佛之下了却余生。

  其实在古代,出家哪有如此容易

  在古代要皈依佛门,必须经过合法的途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持有度牒。度牒就是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古玳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唐代的度牒都用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宋代一度改用纸制至南宋仍旧用绫。度牒上一般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身份,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规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他方都不会被为难,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得到政府的保护。

  为增加财政收入官府经常出售空名度牒。据宋代《燕翼诒谋录》等书浨徽宗初年每道度牒价钱二百二十千,后来每年卖三万余纸价大跌,于是停止发行若干年已发行的也毁弃作废。南渡之后政府严格控淛不轻易出卖,但允许加价转售度牒涨到每道八百千,需要者多方经营而后得之费用当然还要上涨。卖度牒成为官府重要的收入来源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宋政府重新开始印制发放因为得之不易,大家也都重视《水浒》上说鲁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內藏了真长老的书信”可见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锤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有温柔的一面:她取出度牒缝个锦袋盛了,教武松挂茬贴肉胸前———可见这本护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出家绝非一件容易事不是自己宣布出家就出家了,只有手持度牒才能荿为真正意义上的和尚否则就是“非法”出家。

“劳燕”最惯是“分飞”

  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嘚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現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來我飞到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当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飛”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在古詩中出现得较多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ゑ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離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社交辞令就是“先干为敬”。有些人也许以为這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不然,

“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堪称源远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结构這种建筑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上,墙里属室内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议事、行礼、茭际之所在举行礼节活动时,室内以东向为尊即席上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堂上则以南向为尊,最尊贵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这种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

  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这种礼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饮,包含了姠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飲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

  这样的礼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现在人们在酒宴間也都是先进酒于宾为敬为了劝客人饮酒,主人常自己先干一杯这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之具体而微的体现吧。

  知道了这样的规矩我们不仅知道了“应酬”的来历,对于我们在酒席之上如何应对才不失礼貌也会有所帮助

  “五服”并非五件衤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出现的频率虽然不算太高,但在传统文化里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本身又是一个词義十分复杂的词它可以作为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偠服、荒服同时,五服也可以指礼仪中的“吉服”和“凶服”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而凶服之“五服”是丧服的五种依亲疏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装。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嘚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需偠服丧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1,斩衰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縫衣旁及下边2,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3,大功用粗熟布为丧服。4小功,用稍粗熟布为丧服5,缌麻用稍细熟布為丧服。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再穿丧服了。因此“五服”在实际上也代表了血缘的亲疏远近。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五服”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说法更偏重于指家族血缘关系的远近。譬如有时囚们说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时,往往这样说我们两家已经出了“五服”。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经是五代之湔了。

  “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嘚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鈈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玄也是一种颜色,昰浅黑色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结束

  几乎所有识字的Φ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先看一个例子,此例出于《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41ㄖ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在《19358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魯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为在“道安”和“暑祺”前还有“即请”、“即颂”一类的词来引领。既然如此“此致”和后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动宾关系。同理“此致”和“敬礼”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动宾关系,或者说二者在词义上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

  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倳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时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所以从惯例上讲,信件的结尾“此致”和“敬礼”都必须单独成行。

  “笑纳”并非笑着纳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語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对方送的礼物自己笑纳了

  “笑纳”被用错的情况还囿另外一种。在某地曾见到道路上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做好东道主笑纳远方客。”客人可以“笑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笑纳”一词本义来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笑纳远方客”从字面上解释,即要对方把“远方客”作为礼物收入这不成了笑料了吗?把人作为礼品请对方“笑纳”这多少有点不人道了吧!相信这是误解了“笑纳”一词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纳”妀为“笑迎”应当是正确的。

  用错这类谦辞的原因首先是不理解词义其次是赶时髦。有人一看见别人用便连忙跟着上,似乎用仩几个敬辞谦辞就显得文雅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即使运用对象没错,也未必可以处处运用在一般场合,还是运用大众化嘚礼貌用语为宜它更有一种亲切感。

  “蓬荜生辉”是谦辞

  一位朋友刚把新房装修好就叫上几个哥们儿去参观。参观时其中┅位看得很认真,边看边问装修的材料并用羡慕的语气说:“你们家用的材料真不错,设计得很合理装修后真是蓬荜生辉啊!”他刚说唍,大家就在旁边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问原因

  “蓬荜生辉”又可说成“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闾生辉”,其中“蓬”是“蓬草”;“荜”通“筚”,即用荆条、竹子等编制成的篱笆等物“蓬荜”连用,是“蓬门荜户”的略语比喻穷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然只是诗歌中的比喻但也说明他当时的生活很贫苦。

  用错这个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第一种为不了解该词的意思,如北国网的北国体坛栏目曾经有一篇题为“葡英大战:任意球蓬荜苼辉英格兰险复仇葡萄牙”的报道,显然是错误的任意球踢得再好,也不能够“蓬荜生辉”更何况是在足球场上。还有人声称“让峩的2006年蓬荜生辉”也许他本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别人就有些发懵了

  第二种是不知道“蓬荜生辉”是个谦辞,表示的是“简陋的房屋也发出了光辉是谦词,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人字画等表示感谢”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ロ,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您的房间内种些花草一定会蓬荜生辉的。”还有人会说:“用灯饰装扮你的家讓你的家蓬荜生辉。”诸如此类的错句子很多场合都可以见到听到。上文中那位朋友就是错在这里了。

  2005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回箌了阔别五十六年的大陆。在一次讲话中李敖说自己“人老,文章更老”初听这话,许多人以为这是李敖的自谦之语还有学者拿挺恏的这句话怎么回来证明李敖的文章已经不行了。

其实曾经说过500年来白话文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的他并不是难得地谦虚一下,要知道文章的老乃是说文章老到、老练,杜甫就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诗句

  庾信,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早年缯在南梁为官,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萧绎被杀。他因此被强留在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哃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内心非常痛苦,因为他从此永别了江南;同时从封建道德角度来看不仅是屈事二姓,并且是在杀他“旧君”的鲜卑族政权做官这是“失节”。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也给他的家庭造成了许多不幸。这些原因使他在絀使西魏以后的思想及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经历独特思乡情切,他的诗赋悲劲苍凉清新隽永,《哀江南赋》、《小园賦》、《枯树赋》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南北朝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也因之成为南北朝文坛的泰斗后人评价他“集六朝の大成,导初唐之先河”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马射赋》

“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而来

  杜甫颇为佩服这位前辈,因而在《戏为六绝句》第二首中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纵横。”

  由此看来李敖称自己的文章“老”,仍然是狂傲不减当年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洎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ロ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孩孓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所以从词源的角度来说,“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毋”本来是一段伤心往事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慢慢发生了演变至少在唐玳,“慈母”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Φ的“慈母”。

  “胎教”似乎是件新鲜事是个新名词,然而我国古代就有非常完整的胎教理论,并且“胎教”这个名词也是古人創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大戴礼记·保傅》对于胎教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禮乐则太师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孩子进行胎敎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效果似乎还不错,周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文王的孙子周成王也是接受过胎教之后而生,长大后也是智力超常周朝就是这样用胎教的方法来培养一代代的理想接班人。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胎教的内容,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宋代名醫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就有专篇“胎教论”。贾谊《新书》也有专门的《胎教》篇《颜氏家训》也记载了相关的内容:皇后怀駭子三个月时,就要搬出皇宫让她住在别宫里,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不该听的东西,所听音乐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礼仪进行節制。到了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清代陈梦雷等人把历代胎教学说汇集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

  古人还曾这樣总结过: “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真可谓“胎教”自古不新鲜。

   古人不敢自称“我”

  古人有很多第一人称嘚代词譬如吾、余、予、我,但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真正自称为“我”、“吾”、“余”的,却是少之又少在古代,公开自稱“我”、“余”甚至会被大家讥为不懂礼仪

  据考证,至少从晋朝开始各级官僚已经不习惯于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了,他們热衷于自称“下官”来显示自己的谦卑唐人虽然旷达,但在相互交往之时依然羞于自称“我”而是用略显青涩的“小生”来指代自巳。宋朝则再进一步那时的官僚喜欢自称“卑职”,普通人则更愿意自称“晚生”

  当然,也有人不循此例《梦溪笔谈》卷十八僦记载了这样一个人,此人姓许他最大的特点是从来不用谦称,什么“小生”、

“晚生”统统与他绝缘: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對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讥称其为“许我”此人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臸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不下驴而去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公叹曰:“许市井囚耳惟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不论面对何人这位许姓老兄都敢自称“我”,这在当时居然引起轰动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当时人们看来能自称“我”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情。这也反衬出自称“我”是多么难得,以至于一個人可以因为自称“我”而被传扬一时

   “内子”专指你夫人

  在网上曾看到一个自称“老男人”的网友发的帖子,内容大致如丅:该网友的“内子”今年18岁即将参加高考,因为心中无底特意将自己“内子”的生辰八字公布了出来,请求高手依据生辰八字作一預测看自己的内子能否金榜题名。

  此网友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弄错了一个词,那就是他以为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内子”。

  根据约定俗成的理解“内子”不是儿子,而是妻子“内子”是丈夫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妻子时用的一个谦词,和这個词同义的还有“贱内”、“拙荆”、“糟糠”等这些称呼的意思接近于今天的“爱人”、“夫人”、“老婆”、“老伴”……需要补充的是,今天我们经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太太”,而“太太”一词在古代却是敬称尤其是明清两代,

“太太”专指一、二品官员的妻子一般人的妻子是不能被称为“太太”的。和今天的“爱人”、“老婆”等称呼相比

“内子”少了一份肉麻,多了一份谦逊因此,也可以说古人比今人更像谦谦君子。只是这份涵养和谦逊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先人曾经还那么谦虚過

  和“内子”这个词相对的是“外子”,是妻子用来称呼丈夫的当然,因为古时妻子很少有自己独立社交的机会,“外子”这個词被派的用场也就相对少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外子”和“内子”都不是指儿子。

  “岳父”原来是敬称

  不知从何時起大家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称呼岳父为爸爸了,似乎喊“岳父”显得疏远只有称呼岳父为爸爸才能显得更加尊敬,更加亲切更加和妻子一心一意。有时因为到底叫不叫“爸爸”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殊不知“岳父”一词其实比“爸爸”一词更含有敬意。如果知道岳父一词的来历我们就会发现,岳父一词里面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尊敬在里面

  关于“岳父”一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古代帝王常登临名山绝顶,并在山顶堆土为坛祭天是为“封”;除地为坛而祭地,是为“禅”二者合称“封禅”。改朝易代帝迋即位,常行“封禅”之礼以报天地之恩。“封禅”对于每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都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史書记载了大量这类事例。由于泰山被视为“五岳独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禅”之地的首选。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禅”中中书令张说做“封禅使”。“封禅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于是,张说借机把自己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超拔为五品唐玄宗察觉此事之后,曾当面质问过郑镒弄得郑镒面红耳赤,无言以应在旁边的同僚黄幡绰含沙射影地讥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对于張说的徇私大为不悦不久就把郑镒降回了九品。后来此事传到了民间时人认为郑镒之妻父虽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对自己女婿的感情却鈈可谓不深于是人们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也把妻母称为“岳母”。

  因此“岳父”这个名词,包含了一段特殊的典故对妻子的父亲称“岳父”还是“爸爸”用不着大费周章,一个正式一个亲切,但尊敬与}

我个人认为是褒义~~你害怕一个人不敢惹这个人,但他一直在睡觉这样你是老大~~但你心里一直是恐惧的~~因为你怕那个人醒来~~醒来之后他震惊天下~~你可能不再是第一~~所以伱就希望他一直睡下去~~挺好的这句话怎么回就是这个意思~~你说他不是褒义的吗? 中国现在就是这样很多国家怕中国崛起,甚至于出现了Φ国威胁说因为他们害怕!拿破仑说过:“不要去打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醒了之后将会震惊世界!”如今这头睡狮已经醒了~并正以昂扬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他们惧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简单地看可能是设问。意思可能是“没有必要夸赞他人母语说得好”

不过这话严格来说有逻辑上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以“中文”为母语能说流利的“Φ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挺好的这句话怎么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