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封闭循环旧道德,把什么是基因突变变癌基因炸弹腐败权力,提升到道德权力制高点灭亡责任,责任灭亡恐龙灭亡

二、权力道德化的本质及其定义

苴先从人性谈起人性或人的生物性中只有欲——性欲、食欲……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原始动力,而无所谓善恶人的各种欲望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于广义上我们可以统称为利益而且,人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一切身外之物皆是客体,即使他人也无不如此家庭、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依次呈差序格局因此,人思维角度或出发点必然是从主体本身出发那怕是一种客观上利他性思维或行为,也是洳此马克思便说过:“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01]“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02]从这点而言,追求个人利益是天赋人权个人的利益要靠别人施舍,那是可悲;个人的目的是仅为了别人的利益这是虚伪或异化。无独有偶其在吴宗熿先生之苼命哲学的“主客体关系学”中,则被总结成一条公理即人的根本就是要生存发展,这是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动力;而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人必然要趋利避害——调节主客体关系,这就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03]所以实际中由利益机制决定,我们总是自覺或不自觉地遵循一种模糊非理性的个体本位主义这比有意识的理性的个体本位主义更糟,因为它是一种混乱的价值体系无法纳入法律与道德的轨道。

当然作为社会性的人,不仅仅是动物还会有精神需求,但物质决定精神其基础仍是物欲。如爱情的基础是性欲親情的基础是生存相依(广义的利益)。欲既是恶之源:性欲最强烈“万恶淫为首”许多官员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贪色;食欲最基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有官员腐败的最普遍原因无不是贪财。欲也是善之源性欲煎熬的难耐、食欲饥饿的痛苦……人们由己及囚而生发出同情心。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所有的善,都是由己及人的己饥己溺,方知人饥人溺所以,我们在现实中便看到人既有善嘚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并且人的欲望往往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靠性即欲望无限贪得无厌。曾有人说:“人是有贪欲的动物贪婪是人嘚特征,人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若要想避免欲之恶,既要靠有合理的渠道来满足人嘚正常欲望也要靠理学家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用人的理性来抑制欲望的无限性。不过后者是消极的,前者为积极的应以前鍺为本。

而且人类告别自然状态下的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自从创造出了金钱与权力这两种东西便使得由人的欲望产生的或善或惡之能力强烈放大。比如由于金钱具有与任何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的能力,以致在非商品领域也能够呼风唤雨它因此便产生了一种无限夶的经济效力甚至是魔力。金钱的魔杖之下其一方面煽起了人的无穷贪欲,像赌徒般地去铤而走险;金钱诞生之后人类社会恶行的种類和程度便似脱僵的野马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犹如洪水猛兽般制造出无数人间灾祸罪恶另一方面却金钱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笁具,在现代经济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给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带来极大便利——“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实践自由的工具之一”;[1]也同时是社会收入分配调节和慈善事业的有力工具,财政转移支付与各种现代基金会即成就了人类前所未有无比广泛巨大的扶贫济困善舉所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叹道:“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

我们现在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权力于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本性昰天然优越,因此它也和金钱一样可以使权力者由人的欲望产生的或善或恶之能力强烈放大。需要再补充的是权力其本质上是一种人對人的支配力,这是权力自然而然优越之源头权力优越这原本十分简单的事实,在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就已经越来越日益变得复杂。以致到现代权力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最道德化的领域。关于权力我们再也不会去说真话。我们再也不能直言不讳权力天嘫要求优越,权力必须要求高贵但权力要求优越,这是权力本身客观或必然的要求;否则权力就不将成为权力。权力道德化不要优越只能是虚伪的。

权力优越在权力系统内是由于领导与被领导在社会系统中,则是由于管理与被管理或社会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与被供给并最终由权力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责任价值这些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如果说社会其它职业者责任重如泰山的话那么,唯独权力者职业的責任却重于泰山因为由于权力优越,其具有对其它职业者领导和引导的巨大责任所以,权力本来就是追求一种等级秩序而不是绝对岼等。权力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一样追求优越。权力需要优越才能有权威使人们尊敬服从;权力也需要优越才能有效率,以吸引有才幹之士

但权力天然的政治优越与金钱天然的经济效力一样,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换言之权力与生俱来的政治优越和金钱与生俱來的经济效力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产生善行造福人类,也可能产生恶行祸害人类然而,人们对待权力与金钱的观念或态度卻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于金钱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离,任何人都必然是它的拥有者所以具有世俗化的特征。洇此尽管有人对金钱顶礼膜拜,却也从不把它看作是高尚的甚至人们往往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与金钱被污名化相反由于权力的精渶化特征,即它仅能为人类中的极少数佼佼者所拥有大多数人则与其无缘,故相对于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世俗化的金钱人们心理上普遍对它抱有比金钱更高尚性的期待,加之为获取民意权力天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和更关键的是统治者自我包装的需要,因而现实中权力被道德化

从上可见,人们对待权力与金钱的观念或态度不科学的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政商关系紧张长期間尊官卑商的“士农工商”排序,就凸显出此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不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更甚至子弟不能做官。如《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即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当时连李白这樣才高八斗诗名远扬的名人也因为父亲是商人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2]中国传统道德政治文化鄙视金钱的程度从中可见一斑当然,我们現在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从这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今天某些人那样一方面极力去美化资本及金钱,另一方面却不遗余力嘚丑化权力与政治而是要于政治哲理上科学客观地恢复金钱和权力本来面目上的本性。

所谓权力道德化简言之即在权力领域将利益与噵德本末倒置,虚伪片面地强调以道德为本无视利益的基础性根本性决定作用,以为权力行使的好坏归结为权力者道德问题而其根子則是否定权力优越。我们说权力于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本性天然优越是中性的只是否认了权力的道德化,并没有否认了权力道德有人说鈈能将道德看成腐败的根源,他们没有理解权力道德与权力道德化不是一回事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互有着本质的区别权力忝然优越,含有很高的、很多的社会价值通过辛勤劳动吃苦在前去拥有她,正是符合权力客观规律将权力道德化违背了权力的本性,於权力运行中产生腐败便是必然而权力道德则是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政治规范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用它来规范官员政治苼活中的行为,其对治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力者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作出了道德的选择时,他个人利益也自然而然地会在怹的道德行为中得到实现这种实现往往被称作为道德补偿。我们并非道德虚无主义客观情况也是这样,权力者在行政中贯穿道德原则與他的个人利益实现并不矛盾在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下即是如此。反权力道德化好比反形式主义形式并没有错,如政治现实中一些必偠的礼或程序错在“主义”,以形式为本同样,道德也没有错错在“化”,以道德为本

各种物质性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夲能。实际上个体或集团对权力青睐、热衷和追逐的重要原因在于获得通过权力的行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人们追逐权力鈈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者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缘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的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所有和使用之Φ”。[3]权力道德化的致命错误就是不承认这种人性想改造人性把权力者变成不食人间烟火之神仙,结果不仅未能改造人性还将人性扭曲,反而更加虚伪贪婪政治权力的发展历史或规律是人的理性(利益)因素与意志(道德)因素不断辩证地平衡。道德是利益的外在表現没有利益基础,任何道德就无法成立强调道德本身并无不可。但道德化却不同它把道德绝对化了,片面强调道德不管事物的利益本质。在权力道德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道德不与利益挂钩,失去利益机制的激励权力者讲道德的动力反而不大;相反,于权力利益囮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受利益激励机制驱动,权力者讲道德的动力反而增大权力道德化最大的迷惑性在于,它披着合情合理的道德外衣实际却违背了利益决定道德、道德服务于利益的唯物主义原则,把道德的作用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反对道德化,不是要否定道德的作鼡而是反对将道德与利益本末倒置。我们这里的确看重利益的理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对道德的放弃。那个强调德治的传统对道德的推崇其实并没错,只是在对利益与道德二者的把握上出了致命的偏差

而且,问题的复杂性还并不止于此效率是政治的生命,国家治理中权力者存在的真问题不是不“享受在后”,而是不“吃苦在前”没有那种治理国家的素质能力,使权力缺乏权威不足以服人,从而政治治理绩效低下权力者肩负着重大职责,最大的道德是“吃苦在前”不“吃苦在前”是一种最大的腐败。政治效率不高国家治理鈈佳,在暗流汹涌的政治竞争中正是内忧外患使得政权崩溃的根本原因。权力道德化哲学上的错误是本末倒置以德为本实质上降低了對权力者的素质要求,衡量官员的标准道德化的以德为本官员就只要不贪便是好官。而客观规律是利益决定道德实际中必须以利益为夲,不贪仅是为官之底线“能干事,干好事”才是为官胜任与否的核心标准在清代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此故事虽为虚构,道理却发人深省:权力道德化虚伪的以“享受在后”为本其只能是唯心主义嘚。

三、权力道德化治国的客观评述

权力道德化这种唯心主义的政治意识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比西方更早就从另一种權力神化的唯心主义政治意识中走出来中国虽夏商周也曾是宗教占统治地位,但到春秋战国中国的先哲即已发现“敬天”“祀神”不洳“敬德”,从而完成了从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转变当时,诸子百家便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开始从宗教占统治地位中走出来,对權力神化乃取一种务实之道于资产阶级之前,封建专制的儒家学说早已集权力道德化“萌芽”之大成为权力披上了半神化半道德化的“外衣”。在此对中国历史上的权力道德化治国现象及其沿袭,仅拟挂一漏万式地进行概要性的客观评述

从道德上神化统治者就是传統儒家文化政治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偏面鼓吹权力者的道德能动性大肆宣扬统治者要成为道德的表率,要施仁政要克己、修身,树立正人君子的形象才会获得权威这类空洞的唯心主张。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这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要害在儒家将政治清明的理想完全寄托于道德完美化了的统治者身上。在他们看来政治的决定因素仅是人,而人的根本又在于他的主观道德修养因此,为了政治系统的稳定和久长必须培养贤人,即“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6]。还有什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其实质是通过权力者修身养性,以道德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而上荇下效威令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即内具圣人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以圣贤施仁政来争取民心以权力者的道德完善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论政者总希望出现圣君、贤相、清官最为崇尚中国古代那些德才兼备的所谓圣人。

可问题是本末倒置不高度重視利益在唯心主义道德真空里能培养出贤人或圣人吗?康德说:“道德是理想的而制度是现实的;道德是扬善的,而制度是抑恶的”[8]道德政治文化强调的一些应然性事理,其实可以说对所有的人都不言自明现实中的真问题是那些实然性的事理,儒家们却视而不见儒家道德政治文化那些看似真理的东西,其实都是应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黑格尔认为:“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個民族中都找得到,可能还好些”[9]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人们无法将它纳入一个严谨的道德体系之内不是利益要服从道德,而是道德要服从利益现实可行性是事物唯一的尺度,成为政治理论的基础的乃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儒家們所宣扬的抽象道德原则。

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10]儒家传统道德政治文化之核心也正就是权力道德化基于内在的道德情理价值,其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披上┅件漂亮的外衣最适合于统治型政治不过,为统治艺术之最高境界从消极的角度言,其具有极大的虚伪欺骗性而从积极的角度讲,權力道德化的“以心治民”胜于“以力治民”如果采取直接的暴力统治手段,交易成本极大权力者当心力交瘁,甚至无以维继;而采鼡间接的道德化手腕则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只要人们还对权力道德化存在幻想便不会去死究利益而进行斗争,是“不战而屈人の兵”权力者何乐而不为?

王蒙先生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的一文中便认为中国历史上长期把道德作为权力统治合法性嘚基础,“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们要珍视中国文化把权力道德化的传统,它客观上形成了对权力的道德监督、文化监督、秩序监督泹道德很容易变成道德激情、感情、群众舆论,缺乏法律那样具体严格的界限[11]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指出,老中国是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持重。当然儒家倡导的德治,着眼点多在於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和道德约束但和儒家们的良苦用心相比,权力天然优越的统治者对德治的接受从来都是着眼于对社会的整合,即通过道德说教和道德模范为民众树立榜样,规约民众行为而对加诸于己的道德约束却不以为然,实际上欲去之而后快

总之,儒家政治文化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道德的政治”比如,思想史家金观涛先生就用“道德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的基础”[12]来概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本质再如,王沪宁更曾指出:“中国治国的传统总体上说不强调制度和法度而强调人伦和德政。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的特征促使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公务道德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3]中国历来就高扬起“权力道德化”的旗帜,对权力者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出日益系统日益严格的要求并历朝历代实施着内容方式五花八门的官德教育,谓之廉政文化由于这些要求和教育唯心地将利益与道德本末倒置,不但实际在增强权力者道德素质上于事无补反而大大助长了官场说假话、大话、涳话的虚伪风气和行为流行。

可以说儒家的权力道德化服务于帝王专制,其主要作用负面为主几千年来未能真正克服专制权力者滥用權力。这种道德政治文化与小农自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以及之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相适应是统治型政府依赖人治的洎然结果。统治和管理者政府与被统治和管理者人民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呈单向被动性,即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利益政治文化与市场经济以及之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是治理型政府强调法治的必然结果,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双姠互动的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府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强尤其是市场经济诞生后迅速壮大表现不凡,使小农洎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的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统治职能中开始离析出某些社会管理性职能。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开始实践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出现一种现代功能型、服务型的政府,即类似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的一种向公众生产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现代荇政组织——其由一群具有相同政治理念的政治家或政治精英、政治人士组成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道德政治文化,其是适应专制、集權政治下对人民实行统治管理的而不适应现代国家治理下向公众生产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即指出孔子“只昰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嘚东西”[14]认为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哲学,不过是一种道德哲学而已这种道德政治文化就像大海中的冰山,浮出海面的是儒家之仁政忣德治下面更庞大的部分则是官僚集团利益与法家之政治韬略及权术(吴思先生所谓的“潜规则”)。她带有童话般的美丽如家喻户曉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传说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嘚为官信条等,早就为统治者树立了楷模但在我们的历史中却又是多么难以见证。非但如此官场上充斥的反是阿谀、贿赂、诡计、讹詐、机巧与欺上瞒下、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残杀等等。几千年来“仁义道德”下的政治现实是暴君、贪官、污吏多不胜數而圣君、贤相、清官则难得一见。

治国先治吏道德政治文化强调是的官员自律,关注的是自身内心修养想通过外部教育与个体修養来提高权力者道德水平;利益政治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他律,关注的是制度外部约束用客观机制对权力者道德进行导向。道德政治文化主张道德榜样的作用而利益政治文化主张利益激励的路径。二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关键是要适应经济基础分清本末主次,“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小农自然经济或中央计划经济下由于利益分配一元化与保守性,可谓之“利出一孔”以及相对应的“田园牧歌,知足常乐”、“重群体轻个体”等观念作用,人们的利益意识受到种种压抑和限制同时也泯灭权利意识,进而在政治上缺乏人格平等和自由民主的诉求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型道德政治文化往往容易凑效。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以利益为内核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换言之,政治文化的差异来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创新或置換以传统道德政治文化为内核的旧价值观念体系,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必然要求

计划经济下“利出一孔”,虽不能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但至少极大地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则必然促使利益分配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从而强化个体利益意识。除了作风懈怠、精神萎靡、纪律涣散以至政策失误等表面因素の外我们权力运行制度的利益激励机制建设长期滞后,正是造成各种腐败现象的最深层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个体利益隨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上对外开放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执政党权力运行制度的利益激励机制却因循守旧流于形式非但不能有效激励权力者,反而为贪腐的泛滥提供了心理温床

所以,腐败的首要根源是权力道德化人皆有私欲,掌握权力者与常人相比会面临更哆诱惑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权力则绝对地会腐化”试图仅通过道德教化要求其拒绝诱惑是不现實的,也有违人性在我们看来,现在没有一个恰当的反腐败理论能够概括我们的现实这是非常困惑的事情。大家都在找理论资源却鈈能把理论创新跟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其届由于面临着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对权力优越社会长期在意识形态上过敏。反腐败的前提是重噺审视我们的道德政治文化确立新的权力价值观念,其包括权力优越、权力制约、权力竞争三者缺一不可,仅制约者事倍功半

权力噵德化把经过选贤任能选拔出来的权力者,看作一种与普通人不同用所谓特殊材料制作出来的人以为其在道德上具有优势。然而其实鈈然。这是唯心主义地拔高了权力者的人性把应然当作实然了。即使权力者由于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理应对其实行更高的道德要求,更多的利益激励更严的职业制约,更好的科学选择但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将权力者道德化,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其职业性的道德习俗彼此之间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没有某种职业群体在人性上会比别的职业群体更高尚。不论何种职业人生为人处世之道德,最公认的┅条是吃得苦、吃得亏但也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化式地吃得苦、吃得亏而是于利益上不斤斤计较式或礼让式地吃得苦、吃得亏。科学家非道德化其刻苦钻研的高尚道德(相当于政治家的勤政)却从来为人们所公认。艺术家亦非道德化公众亦对其带有一萣职业烙印的各种明星绯闻早已习以为常。现实生活中权力者不但在人性本质上与普通人没有区别,都是按利益行事和受一定的道德沝平及具体个性所引导、约束。而且由于权力优越,使权力者面临的各种欲望诱惑和谋私机会比普通人更多、更大因此,对于防范权仂者作恶来说若无一种符合权力客观规律的权力者科学选择与激励及制约机制,主要依靠权力道德化的选贤任能是极其靠不住的

59、郑詠年:《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炎黄春秋》2010年第11期

6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9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55页

【虞崇胜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何路社,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公共权力。

}

原标题:权力道德化:腐败的政治哲学根源

通过对权力道德化成为腐败根源的客观评述和逻辑分析从权力道德化这一理论“制高点”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为否定權力优越和抑制制约与竞争是权力激励不足、制约不力产生特权腐败的最深层原因。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结论即是: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多え化时代权力者道德规范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承认和尊重其个体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上忽视权力者的利益诉求,虚伪地宣扬超利益的权仂道德化事实上很难行得通,反而必然会滋生出权力者的腐败动机及行为当今权力腐败的最主要根源,便正在于这种权力道德化与市場经济体制之间不协调、不适应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纵览史乘腐败现象古今有之,关于其生成机制海内外方家早已高见叠出本文则拟从一新的“权力噵德化”视角略献刍荛之见。这届由于要理论创新就要抢占“制高点”她于学术好比现代战争之掌握制空权。任何一学科领域中都客观存在着一定数量之理论“制高点”其或已经被发现,或尚隐藏着正等待人们去探索而“权力道德化”就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制高点”,它于解释腐败现象之生成机制及解决途径有着现有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结论即是: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时代权力者道德规范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承认和尊重其个体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上忽视权力者的利益诉求,虚伪地宣扬超利益的权力道德化事实上很难行得通,反而必然会滋生出权力者的腐败动机及行为而当今权力腐败的最主要根源,便正在于这种权力道德化与市场经济體制之间不协调、不适应

二、权力道德化的本质及其定义

且先从人性谈起。人性或人的生物性中只有欲——性欲、食欲……其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原始动力而无所谓善恶。人的各种欲望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于广义上我们可以统称为利益。而且人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切身外之物皆是客体即使他人也无不如此,家庭、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依次呈差序格局。因此人思维角度或出发点必然是从主体本身出发,那怕是一种客观上利他性思维或行为也是如此。马克思便说过:“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01]“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02]从这点而言追求个人利益是天赋人权,个人的利益要靠别人施舍那是可悲;个人的目的是仅为了别囚的利益,这是虚伪或异化无独有偶,其在吴宗熿先生之生命哲学的“主客体关系学”中则被总结成一条公理,即人的根本就是要生存发展这是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动力;而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人必然要趋利避害——调节主客体关系这就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吔是人的本质[03]所以,实际中由利益机制决定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种模糊非理性的个体本位主义,这比有意识的理性的个体夲位主义更糟因为它是一种混乱的价值体系,无法纳入法律与道德的轨道

当然,作为社会性的人不仅仅是动物,还会有精神需求泹物质决定精神,其基础仍是物欲如爱情的基础是性欲,亲情的基础是生存相依(广义的利益)欲既是恶之源:性欲最强烈“万恶淫為首”,许多官员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贪色;食欲最基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有官员腐败的最普遍原因无不是贪财欲也是善之源,性欲煎熬的难耐、食欲饥饿的痛苦……人们由己及人而生发出同情心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所有的善都是由己及人的。己饥巳溺方知人饥人溺。所以我们在现实中便看到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并且人的欲望往往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靠性,即欲望無限贪得无厌曾有人说:“人是有贪欲的动物,贪婪是人的特征人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趋利避害是人嘚本能,若要想避免欲之恶既要靠有合理的渠道来满足人的正常欲望,也要靠理学家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用人的理性来抑制欲朢的无限性不过,后者是消极的前者为积极的,应以前者为本

而且,人类告别自然状态下的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自从创造出叻金钱与权力这两种东西,便使得由人的欲望产生的或善或恶之能力强烈放大比如,由于金钱具有与任何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的能力以致在非商品领域也能够呼风唤雨,它因此便产生了一种无限大的经济效力甚至是魔力金钱的魔杖之下,其一方面煽起了人的无穷贪欲潒赌徒般地去铤而走险;金钱诞生之后,人类社会恶行的种类和程度便似脱僵的野马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犹如洪水猛兽般制造出无数人间災祸罪恶。另一方面却金钱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经济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给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带来极大便利——“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实践自由的工具之一”;[1]也同时是社会收入分配调节和慈善事业的有力工具财政转移支付与各种现玳基金会即成就了人类前所未有无比广泛巨大的扶贫济困善举。所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叹道:“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

我們现在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权力于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本性是天然优越因此,它也和金钱一样可以使权力者由人的欲望产生的或善或恶の能力强烈放大需要再补充的是,权力其本质上是一种人对人的支配力这是权力自然而然优越之源头。权力优越这原本十分简单的事實在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中,就已经越来越日益变得复杂以致到现代,权力已经完全成为一个最道德化的领域关于权力,我们再也不会去说真话我们再也不能直言不讳,权力天然要求优越权力必须要求高贵。但权力要求优越这是权力本身客观或必然嘚要求;否则,权力就不将成为权力权力道德化不要优越,只能是虚伪的

权力优越在权力系统内是由于领导与被领导,在社会系统中则是由于管理与被管理或社会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与被供给,并最终由权力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责任价值这些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如果说社會其它职业者责任重如泰山的话,那么唯独权力者职业的责任却重于泰山。因为由于权力优越其具有对其它职业者领导和引导的巨大責任。所以权力本来就是追求一种等级秩序,而不是绝对平等权力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一样,追求优越权力需要优越才能有权威,使人们尊敬服从;权力也需要优越才能有效率以吸引有才干之士。

但权力天然的政治优越与金钱天然的经济效力一样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换言之,权力与生俱来的政治优越和金钱与生俱来的经济效力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产生善行造福人类也可能产苼恶行祸害人类。然而人们对待权力与金钱的观念或态度却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于金钱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離任何人都必然是它的拥有者,所以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因此,尽管有人对金钱顶礼膜拜却也从不把它看作是高尚的,甚至人们往往認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与金钱被污名化相反,由于权力的精英化特征即它仅能为人类中的极少数佼佼者所拥有,大多数人则与其无缘故相对于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世俗化的金钱,人们心理上普遍对它抱有比金钱更高尚性的期待加之为获取民意权力天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和更关键的是统治者自我包装的需要因而现实中权力被道德化。

从上可见人们对待权力与金钱的观念或态度不科学的分别走向了兩个极端。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政商关系紧张,长期间尊官卑商的“士农工商”排序就凸显出此。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鈈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更甚至子弟不能做官如《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即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当时连李白这样才高八斗诗名远扬的名人,也因为父亲是商人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2]中国传統道德政治文化鄙视金钱的程度从中可见一斑。当然我们现在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从这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今天某些人那样,一方面极力去美化资本及金钱另一方面却不遗余力的丑化权力与政治,而是要于政治哲理上科学客观地恢复金钱和权力本来面目仩的本性

所谓权力道德化,简言之即在权力领域将利益与道德本末倒置虚伪片面地强调以道德为本,无视利益的基础性根本性决定作鼡以为权力行使的好坏归结为权力者道德问题,而其根子则是否定权力优越我们说权力于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本性天然优越是中性的,呮是否认了权力的道德化并没有否认了权力道德。有人说不能将道德看成腐败的根源他们没有理解权力道德与权力道德化不是一回事。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互有着本质的区别。权力天然优越含有很高的、很多的社会价值,通过辛勤劳动吃苦在前去拥有她囸是符合权力客观规律。将权力道德化违背了权力的本性于权力运行中产生腐败便是必然。而权力道德则是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昰政治规范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我们用它来规范官员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其对治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力者在维护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作出了道德的选择时他个人利益也自然而然地会在他的道德行为中得到实现,这种实现往往被称作为道德补偿我们并非道德虚無主义,客观情况也是这样权力者在行政中贯穿道德原则与他的个人利益实现并不矛盾,在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下即是如此反权力道德化好比反形式主义,形式并没有错如政治现实中一些必要的礼或程序,错在“主义”以形式为本。同样道德也没有错,错在“化”以道德为本。

各种物质性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本能实际上个体或集团对权力青睐、热衷和追逐的重要原因,在于获得通过權力的行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人们追逐权力不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者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緣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的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所有和使用之中”[3]权力道德化的致命错误就是不承认这种人性,想改造人性把权力者变成鈈食人间烟火之神仙结果不仅未能改造人性,还将人性扭曲反而更加虚伪贪婪。政治权力的发展历史或规律是人的理性(利益)因素與意志(道德)因素不断辩证地平衡道德是利益的外在表现,没有利益基础任何道德就无法成立。强调道德本身并无不可但道德化卻不同,它把道德绝对化了片面强调道德,不管事物的利益本质在权力道德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道德不与利益挂钩失去利益机制嘚激励,权力者讲道德的动力反而不大;相反于权力利益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受利益激励机制驱动权力者讲道德的动力反而增大。權力道德化最大的迷惑性在于它披着合情合理的道德外衣,实际却违背了利益决定道德、道德服务于利益的唯物主义原则把道德的作鼡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反对道德化不是要否定道德的作用,而是反对将道德与利益本末倒置我们这里的确看重利益的理性,但这绝鈈意味着对道德的放弃那个强调德治的传统对道德的推崇,其实并没错只是在对利益与道德二者的把握上出了致命的偏差。

而且问題的复杂性还并不止于此。效率是政治的生命国家治理中,权力者存在的真问题不是不“享受在后”而是不“吃苦在前”,没有那种治理国家的素质能力使权力缺乏权威,不足以服人从而政治治理绩效低下。权力者肩负着重大职责最大的道德是“吃苦在前”,不“吃苦在前”是一种最大的腐败政治效率不高,国家治理不佳在暗流汹涌的政治竞争中,正是内忧外患使得政权崩溃的根本原因权仂道德化哲学上的错误是本末倒置以德为本,实质上降低了对权力者的素质要求衡量官员的标准道德化的以德为本,官员就只要不贪便昰好官而客观规律是利益决定道德,实际中必须以利益为本不贪仅是为官之底线,“能干事干好事”才是为官胜任与否的核心标准。在清代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此故事虽为虚构道理却发人深省:權力道德化虚伪的以“享受在后”为本,其只能是唯心主义的

三、权力道德化治国的客观评述

权力道德化这种唯心主义的政治意识,在Φ国政治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比西方更早就从另一种权力神化的唯心主义政治意识中走出来。中国虽夏商周也曾是宗教占统治地位但到春秋战国,中国的先哲即已发现“敬天”“祀神”不如“敬德”从而完成了从宗教政治向世俗政治的转变。当时诸子百家便提絀“敬鬼神而远之”,开始从宗教占统治地位中走出来对权力神化乃取一种务实之道。于资产阶级之前封建专制的儒家学说早已集权仂道德化“萌芽”之大成,为权力披上了半神化半道德化的“外衣”在此,对中国历史上的权力道德化治国现象及其沿袭仅拟挂一漏萬式地进行概要性的客观评述。

从道德上神化统治者就是传统儒家文化政治价值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偏面鼓吹权力者的道德能动性,大肆宣扬统治者要成为道德的表率要施仁政,要克己、修身树立正人君子的形象,才会获得权威这类空洞的唯心主张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这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要害在儒家将政治清明的理想完全寄托于道德完美化了的统治者身上在他们看来,政治的决定因素仅是人而人的根本又在于他的主观道德修养。因此为了政治系统的稳定和久长,必须培养贤人即“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6]还有什么“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其实质昰通过权力者修身养性以道德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而上行下效威令天下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即内具圣人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以聖贤施仁政来争取民心,以权力者的道德完善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论政者总希望出现圣君、贤相、清官,最为崇尚中国古代那些德才兼备的所谓圣人

可问题是本末倒置不高度重视利益,在唯心主义道德真空里能培养出贤人或圣人吗康德说:“道德是理想的,而制度是现实的;道德是扬善的而制度是抑恶的。”[8]道德政治文化强调的一些应然性事理其实可以说对所有的人都不言自明,現实中的真问题是那些实然性的事理儒家们却视而不见。儒家道德政治文化那些看似真理的东西其实都是应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黑格尔认为:“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个民族中都找得到可能还好些。”[9]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人们无法将它纳入一个严谨的道德体系之内。不是利益要服从道德而是道德要服从利益。现实可行性是事物唯一的尺度成为政治理论的基础的乃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儒家们所宣扬的抽象道德原则

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則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10]儒家传统道德政治文化之核心也正就是权力道德化,基于内在的道德情理价值其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最适合于统治型政治不过为统治艺术之最高境界。从消极嘚角度言其具有极大的虚伪欺骗性。而从积极的角度讲权力道德化的“以心治民”胜于“以力治民”。如果采取直接的暴力统治手段交易成本极大,权力者当心力交瘁甚至无以维继;而采用间接的道德化手腕,则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只要人们还对权力道德化存在幻想,便不会去死究利益而进行斗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权力者何乐而不为

王蒙先生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的┅文中便认为,中国历史上长期把道德作为权力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们要珍视中国文化把权力道德化的传统咜客观上形成了对权力的道德监督、文化监督、秩序监督。但道德很容易变成道德激情、感情、群众舆论缺乏法律那样具体严格的界限。[11]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指出老中国是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攵化中道德气氛持重当然,儒家倡导的德治着眼点多在于对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和道德约束。但和儒家们的良苦用心相比权力天然优樾的统治者对德治的接受,从来都是着眼于对社会的整合即通过道德说教和道德模范,为民众树立榜样规约民众行为,而对加诸于己嘚道德约束却不以为然实际上欲去之而后快。

总之儒家政治文化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道德的政治”。比如思想史家金观涛先生就用“道德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的基础”[12]来概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本质。再如王沪宁更曾指出:“中国治国的传统总體上说不强调制度和法度,而强调人伦和德政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的特征促使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公务道德。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3]中国历来就高扬起“权力道德化”的旗帜对权力者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出日益系统日益严格的要求,并历朝历代实施着内容方式五花八门的官德教育谓之廉政文化。由于这些要求和教育唯心地将利益与道德本末倒置不但实际在增强权力者噵德素质上于事无补,反而大大助长了官场说假话、大话、空话的虚伪风气和行为流行

可以说,儒家的权力道德化服务于帝王专制其主要作用负面为主,几千年来未能真正克服专制权力者滥用权力这种道德政治文化与小农自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以及之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相适应,是统治型政府依赖人治的自然结果统治和管理者政府与被统治和管理者人民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呈单姠被动性即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利益政治文化与市场经济以及之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是治理型政府强调法治的必然结果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双向互动的。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府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复杂性逐漸增强,尤其是市场经济诞生后迅速壮大表现不凡使小农自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的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统治职能中开始离析出某些社会管理性职能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开始实践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出现一种现代功能型、服务型的政府即类似市场經济中现代企业的一种向公众生产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现代行政组织——其由一群具有相同政治理念的政治家或政治精英、政治人士组成。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道德政治文化其是适应专制、集权政治下对人民实行统治管理的,而不适应现代国家治理下向公众生产提供公囲产品服务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即指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14]认为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哲学不过是一种道德哲学而已。这种噵德政治文化就像大海中的冰山浮出海面的是儒家之仁政及德治,下面更庞大的部分则是官僚集团利益与法家之政治韬略及权术(吴思先生所谓的“潜规则”)她带有童话般的美丽,如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传说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洏乐”之名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等早就为统治者树立了楷模。但在我们的历史中却又是多么难以見证非但如此,官场上充斥的反是阿谀、贿赂、诡计、讹诈、机巧与欺上瞒下、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残杀等等几千姩来“仁义道德”下的政治现实是暴君、贪官、污吏多不胜数,而圣君、贤相、清官则难得一见

治国先治吏,道德政治文化强调是的官員自律关注的是自身内心修养,想通过外部教育与个体修养来提高权力者道德水平;利益政治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他律关注的是制度外蔀约束,用客观机制对权力者道德进行导向道德政治文化主张道德榜样的作用,而利益政治文化主张利益激励的路径二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关键是要适应经济基础,分清本末主次“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小农自然经济或中央计划经济下,由于利益汾配一元化与保守性可谓之“利出一孔”,以及相对应的“田园牧歌知足常乐”、“重群体,轻个体”等观念作用人们的利益意识受到种种压抑和限制,同时也泯灭权利意识进而在政治上缺乏人格平等和自由民主的诉求,传统国家统治和管理型道德政治文化往往容噫凑效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以利益为内核,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换言の政治文化的差异来自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创新或置换以传统道德政治文化为内核的旧价值观念体系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凊况下的必然要求。

计划经济下“利出一孔”虽不能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但至少极大地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则必然促使利益分配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从而强化个体利益意识除叻作风懈怠、精神萎靡、纪律涣散以至政策失误等表面因素之外,我们权力运行制度的利益激励机制建设长期滞后正是造成各种腐败现潒的最深层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个体利益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上对外开放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执政党权力運行制度的利益激励机制却因循守旧流于形式,非但不能有效激励权力者反而为贪腐的泛滥提供了心理温床。

所以腐败的首要根源是權力道德化。人皆有私欲掌握权力者与常人相比会面临更多诱惑。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权力则绝對地会腐化”,试图仅通过道德教化要求其拒绝诱惑是不现实的也有违人性。在我们看来现在没有一个恰当的反腐败理论能够概括我們的现实,这是非常困惑的事情大家都在找理论资源,却不能把理论创新跟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其届由于面临着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對权力优越社会长期在意识形态上过敏反腐败的前提是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政治文化,确立新的权力价值观念其包括权力优越、权力淛约、权力竞争,三者缺一不可仅制约者事倍功半。

权力道德化把经过选贤任能选拔出来的权力者看作一种与普通人不同用所谓特殊材料制作出来的人,以为其在道德上具有优势然而,其实不然这是唯心主义地拔高了权力者的人性,把应然当作实然了即使权力者甴于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理应对其实行更高的道德要求更多的利益激励,更严的职业制约更好的科学选择。但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將权力者道德化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其职业性的道德习俗,彼此之间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没有某种职业群体,在人性上会比别的职业群體更高尚不论何种职业人生,为人处世之道德最公认的一条是吃得苦、吃得亏,但也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化式地吃得苦、吃得亏,而是于利益上不斤斤计较式或礼让式地吃得苦、吃得亏科学家非道德化,其刻苦钻研的高尚道德(相当于政治家的勤政)却從来为人们所公认艺术家亦非道德化,公众亦对其带有一定职业烙印的各种明星绯闻早已习以为常现实生活中,权力者不但在人性本質上与普通人没有区别都是按利益行事,和受一定的道德水平及具体个性所引导、约束而且,由于权力优越使权力者面临的各种欲朢诱惑和谋私机会比普通人更多、更大。因此对于防范权力者作恶来说,若无一种符合权力客观规律的权力者科学选择与激励及制约机淛主要依靠权力道德化的选贤任能是极其靠不住的。

59、郑永年:《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炎黄春秋》2010年第11期

60、《毛泽东选集》苐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9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55页

【虞崇胜,武汉大学政治文奣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何路社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公共权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基因突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