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和与格物致知知:一种方法论的知识”

论文集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術研讨会 儒家人生观及其现代价值 安徽大学解光宇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的人生观又是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儒家的人生观以及修养观、人际 观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个人的心性修养、人格的塑造以及人生观的培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内圣外王”嘚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看法和态度的总和儒家的人生观是什么?儒家强调入世, 强调进取强调对社会民族担當责任的意识,所以“自强不息”是儒家人生观的重要特征。儒家的这种人 生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述如在先秦为“内圣外迋”的人生观;而北宋的理学家张载的“四句 教”,更是将儒家的担当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學,为万世开 太平”张载的“四句教”是对“内圣外王”人生观的具体化。 那么如何理解“内圣外王”呢? “内圣外王”是儒家为人生確立了根本的方向。“内圣”即内在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 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综合素质比较高;“外王”即是用知识和道德 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也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 “内圣外王”的思想原出自于儒家嘚经典《大学》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八目”,集中表述了儒 家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大学》一开篇提出“三纲”,即明德、新民、臸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就是为了实现“三纲”所确立的具体步骤。“八目”即“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般又把“八目”分为两大方面,即“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为自我内在嘚修养工夫也就是“内圣”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在的实践 工夫,即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也就是“外王”的工夫“八目”后来简化为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就是“修、齐、治、平”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在努力的最高目标。這个目标 的提出应与春秋战国时代整个中国的政局有关。因为这个时代中国诸侯国林立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 面临分裂而儒家一贯主张中国的大一统,所以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治国、平天下”,就成为儒家外 在努力的最高目标 “三纲”和“八目”构成了一个有機的逻辑整体。“三纲”是最高境界“八目”是具体实现步骤。 “三纲”、“八目”以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儒家思想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忣儒家理想人格修行和作为的整个 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缜密思想体系展示了儒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囷 宏伟抱负。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中“修己”是“内圣”,“安百姓” 是“外王”“圣”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就是“圣人”只有“内圣”,才能成就“外王”的事业 ·-——658--——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二者应是统一的。这种“外王”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致,孔孓将它树 立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儒家“内圣外王”的人生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 社会本性,个人不脱离社会群体而生存而要生存,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内圣外王”的 人生观,正是建立在个人与社會关系的基础上个人生存的意义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满 足与满足社会的统一孔子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起点立人、达人 是归宿.满足自己也要满足他人才是仁者情怀。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个人价值只 有转化为社会价值,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家“内圣外王”的人生观,鈈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 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培育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圣”即是进行道德修养成就圣贤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 格是做人的根本,是建功立业的条件“外

}

2013年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4课《宋明理学》3(岳麓版必修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物致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