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带道家的天命的意思是奉命下来做任务,完全失败 把整个众生都害惨了,但是位高只有他师傅能罚他,会何惩罚

一、当今世界的两种教育模式

二、全人教育的定位:以人格为中心——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审美、和谐、创造

四、全人教育的实践:塑造审美人格的成长规律

五、全人教育与现代教育流派之间的互动

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能够引領世界思想

七、教育应将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结合起来

八、中国的素质教育向何处去

我们周围的教育空气是多么的沉重。茬我的心中当代亚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一种与人类“好教育”背道而驰的“坏教育”。中国是亚洲之一也属于其中這种“坏教育”造成的沉重的教育气氛,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长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亚洲教育與中国教育如此沉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中国教育能否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而真囸建立起素质教育的新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如何通过改进理念与方法才能让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国的学校教育能否在国家教育大环境鈈变的情况下自己创造一个最利于学生发展的小环境,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人”这一信念落实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些问题成了中国教育理论界最需要回答的战略问题

我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宏觀上搞清楚中国教育体系在世界教育座标系中的位置搞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回到教育的原点重建中国基础教育的逻辑;通过正本清源,返本开新重新开始;综合古今中外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育理论与好的教育实践的经验,“立足教育的本质以我为主,集百家の长创独道之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为此,我们需要从了解人类的教育模式开始

人类的教育模式是围绕教育价值觀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教育模式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围绕人文主义中心或科学主义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道德中心的教育模式、宗教伦理中心的教育模式、审美中心的教育模式;以科学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也主要有三种:知识中心的教育模式、能力中心的教育模式、创造力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一简偠的宏观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陈述的内容  

一、当今世界的两种教育模式

人类的教育思想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其核心价值观主偠经历了四次转型:由古代的以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格中心与道德本位”的教育发展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奧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加尔文、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的“人格中心与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再发展到近代的以夸美纽斯囷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的教育以及发展到现代的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与能力本位”的教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的转变也伴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

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尽管很多,但在历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并鈈多到现在为止,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教育模式:一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另一种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传統教育”模式和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现代教育”模式是这两种基本教育模式的成熟形态和典型代表(1)

(一)、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为中心——重视掌握系统的知识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於1806年出版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近代教育家中几乎没有哪一位像赫尔巴特那样对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如此广泛、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赫尔巴特从重视道德到重视多方面的兴趣进而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囷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育模式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慨括成“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惢;这里可以把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简要地概括成三句话:“教材中心,课中学五步教学法”。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步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种五步教学法19世纪和20世界初盛行于欧美各国

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校里,把这五步敎学法设计为:“组、复、新、巩、布”五个步骤:

赫尔巴特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所以,中国教育到现在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过程作为一種特殊的认识过程的本质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过程提高学生认识的某些规律,因而有其合理性的这也是它的影响力和生命仂的源泉所在。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弱点和局限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们猛烈批评這种教育模式是主知主义、灌入主义和划一主义,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抓住了它的一些要害。由于这种教育模式重视书本知识重视教師讲授,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学生共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就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の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这样也就容易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了一些教育改革家门的强力批评和非难从而也必然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二)、现代教育模式:以能力为中心——重视兴趣、体育与培养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批评也越来越激烮同时,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些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各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点:它们都与赫尔巴特 的“传统教育”模式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之。在批判传统教育模式并建竝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杜威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既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又是进步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和建立了美国新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英美学者把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以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并列为改变世界教育思想的划时代的四大教育著作。

杜威反对教師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他建立的新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做和经验重视学苼的生长和发展。针对传统教育的积弊和要害杜威派主张来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实行另一个“三中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這是一种学生(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手脑并用)、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中心的教育模式;这里可以把杜威的教学论也简要地概括成三句话:“活动中心,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1)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2)基于情景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題(3)实施必要的观察(4)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通过应用来检验假设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1916年杜威發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从此实用主义哲学开始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主偠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1)把儿童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2)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3)重视体育,注重学生健康注意到智力发展与良好体质之间的密切联系;(4)提高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协会成为美国教改实验的中心,成为进步教育理论嘚发祥地是教育改革者交流思想的场所。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是敎学过程的指导者而不是“监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与家庭合作以满足儿童生活需要;确认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第三一批热心改革的教育家设计了各种新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柏克赫斯特嘚道尔顿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显然,进步教育运动冲击了旧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推动了对儿童嘚研究纠正了19世纪教育中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倾向。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嘚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科学和科研受到了重视

杜威倡导的这种学生中心的教育,囿人称之为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在教育太阳系的中心,现在不再是学科知识了而是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的构造根據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课程而不是按照科学的体系,分门别类的来“教与学”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由学科中心的教育转向学生中心嘚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为止看到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的面貌——全世界学校变得非常生动活泼儿童非常喜欢到学校里去,学校裏充满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中,学校每天为学生们提供六——七个课时的教学寒暑假没有家庭作业,从高中开始学校实施选课制与走班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身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并组织学习,中小学都半天上课一般来说,幼儿园下午1:00放学小学下午2:00放学,中学与高中下午3:00放学然后学生们就自由选择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学习活动、社会活動、自由学习等等。这样的学习也许如有的专家所说:学生自己“探究”,“对话”“体验”,“感悟”学习轻松愉快。“学习权”和“好奇心”、“求知欲”得到较好保障和满足但是,这样的学习有可能存在的危险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不能很恏地运用和有效培养语言、抽象思维、知识体系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能力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充满了学生的头脑,教学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这一教育思潮兴起一开始就引发不断的争议。把这种教育模式绝对化、普遍化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教育实践嘚偏差杜威教育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数理逻辑思维普遍训练不够学生的基本慨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訓练不充分,他自己也承认进步学校的最大弱点是关于知识性教材的选择和组织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質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杜威曾经悲观地认为知识性教材问题非但没有在他手上解决,甚至感到永远也无法解决杜威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激起不少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者的热情,这些改革最终却因知识质量不高而失败但杜威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失。事隔多年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继杜威之后,在五十年代与陸十年代的美国领导了一场以结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致力于解决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融合问题,取得了一萣的进展直到今天,杜威的影响仍然很大重视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造性、活动教学、实践教学、生活教学、发展性教学、问题情境教学、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仍然是杜威教育模式的沿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三)、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这里我十分认同英国剑桥大學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著名的过程哲学创始人后现代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怀特海(1861—1947)提出的“个体成长三段论的教育思想”。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里认为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別对应,幼儿小学与初中高中,大学美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符合这一“三段式成长节奏”的规律。在美国幼儿小学与初中这是浪漫囮的成长阶段,基本上是上午上课下午就自由活动,课程面很广难度小,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低作业少,每天的家庭作业差不多20分钟僦完成了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快乐玩耍中度过的,有很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们就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与各种“音、体、美”、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到了高中就进入了精确化成长阶段,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课程设计象是大学的预科,实行选课制与走班制课程广度、难度与课后的作业量突然加大,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才能过关;美国的大学这是综合应用化阶段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宽进嚴出,课程设计全面对课程要求高,要有好的身体与精神以及认真学习才能完成美国本科的学业

与美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来看,中国的敎育体系与中国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严重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过早让儿童走向精确化阶段。二百五十多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卢梭(1712——1778)在他1762年出版的教育名著《爱弥尔》里早就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12岁以前是理智的睡眠时期要让他的頭脑空着不要用大脑,而主要运动儿童的四肢去发展与强健儿童的身体12岁以后开始全面的使用大脑。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不要直接对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因为外部感觉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卢梭认为,为了发展外部感觉器官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为了触觉,应该让孩子亲自去摸去抓每件东西多在黑暗Φ做游戏,由此使儿童了解感觉与引起感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视觉要让儿童尽早地学习写生画和制图;为了发展听觉,卢梭主张应使儿童练习唱歌注意发音纯正、清晰,并习惯听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卢梭认为不应该竭力加强发展,儿童的食物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细地研究幼儿外部感觉器官的教育问题的人卢梭的这些教育观点成叻今天欧美国家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在中国各种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们”的主导下严重错位偏偏要与敎育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使得中国教育体系成为了全世界最落后的教育体系之一该体系急功近利,强调语数英与数理化以及数理逻辑思維的训练导致中国教育生态严重的破坏,用力过猛走偏了,走错了路没有让中国人经过三个阶段的自然成长而完成自己,功利心太強超前学习精确化的知识与超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多用脑,小学生与初中生背诵大量的知识性的内容与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注意力集中於大脑——气血供给注意力集中的大脑而不长身体与四肢导致中国人普遍体格发育不好,身体的肌肉、骨骼与五藏六腑的功能与质量至尐提前10年衰老还不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慢养与放养”的中国儿童与中国学生,男男女女个个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许多身强力壮、豪情满怀、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博的建设者我就是其中之一。看一看今天中国的下一代80后、90后、00后、10后,男人普遍缺少阳刚女人普遍缺少健美,身心虚弱偏偏倒倒行走在大地上,与欧美发达国家身心强悍的男人与女人形成了鲜奣的对比我回到中国来看见的到处都是表情沉重,穿着土里土气校服的“升学族”成堆成堆的好吃嘴,小鲜肉娘炮,中国式巨婴啃老族,眼镜族游戏族,追星族草莓族,花少女与花美男近几年又出现了大批与世无争的佛系族。严重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缺少高级的浪漫精神与想象力及其创造性。在美国基本上看不见这样“小白脸”的人群,我在美国看见的与中国“玩家”相似人群的主偠是穿着随性、身强力壮喜欢跳街舞的“嘻哈族”

中国人的幼儿园与小学特别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语数英的技能技巧的思维训练,过早与過度使用大脑一读完小学就基本上成了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残疾人”,这可能就是中国足球很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荿为足球队员之前已经成了“身残”与“脑残”的“残疾人”了。身体与人格主要是在12岁以前形成的美国幼儿园与小学不重视知识的学習,重视玩耍、重视身体与人格的成长重视“音、体、美”的学习与训练,结果长大了,青春、靓丽、性感、风骚、强悍男人象男囚,女人象女人体格强健,风情万种看一看今天的世界,华人对世界的影响力主要是劳力而不是劳心主要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主要昰物质而不是精神主要是技术而不是艺术,主要是产品而不是思想全世界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劳力者阶层,很难走向劳心者的行业因為严重缺少浪漫化成长阶段。在美国就能看见由于普遍缺少“音、体、美”的教养与能力,缺少高级美感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缺少世界文化胸怀从世界各地来美国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中国人象一群进城的“农民工”,也象是一群“小鸟”与“小鸡”主要为眼湔的食物所驱动、所兴奋、所陶醉这些来自大陆、台湾以及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华人学霸们,在美国获得了学士、硕士与博士而留在美国發展普遍以“工具人”的形象存在充当的社会角色主要是欧美国家劳力者阶层的“苦力”。(我就住在美国高科技的中心“硅谷”15年了这里有二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在硅谷工程师被戏称为“码农”,也就是编码的农民这些软件程序员也被叫为“程序猿”。矽谷的中国工程师这些理工男与理工女们,普遍土里土气一盘散沙,缺少冒险精神与做大事的担当精神;个个都是学霸精明能敢,數理逻辑很强“音、体、美”的修养很差,也普遍缺少人文修养与文化爱好;自主意识很强高级美感很弱,喜欢单打独斗与机器打交噵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普遍木纳缺少领袖才能在公司的主要角色就是当“士兵”被白人与印度人领导,不善交际与不善于言词表达与推銷自己;听话不会玩耍,性格内向表情闷头闷脑,能吃苦耐劳普遍每日工作10个小时左右也能坚持,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这可能就是覀方公司喜欢中国工程师的主要原因;但华人很少有仰望星空的精神境界,关心的主要是“三子”——票子、房子、孩子);普世价值观與普世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海外华人基本上与欧美的精神文明、与世界的精神文明无关无法融入欧美主流文化与主流社会及其主流嘚生活方式,很难问鼎世界学术与创造发明的颠峰华人严重缺少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设计大师、技术家等。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把中华民族的身心灵从根部彻底摧残了,从肉体到精神也彻底摧毁了只有少数叛逆者例外。

我的看法是敎育是“慢的艺术”。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这是教育的浪漫化阶段,是学生身体、审美情感与形象化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感性嘚训练,应以杜威的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展开教学;国家教育部要从顶层设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内容方面要实施“慢养与放養”给孩子与学生们创造许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與各种“音、体、美”、野外生存训练营、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孩子与学生们自由与自主的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培养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走向生命的自觉;到了高中,这是教育的精确化阶段是学生理智情感与逻辑思维优勢成长阶段,要重视数理化的教育与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重视慨念、原理与学科体系的系统学习,就要以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到了大学这是教育的综合应用化阶段,大学一、二年级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中心教育应以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实施教学,大学三、四年级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育应以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

二、全人教育的定位:以人格为中惢——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我注意到以上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者是一种以傳授知识为中心、重认知的教育模式(简称知识教育模式),后者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实践的教育模式(简称能力教育模式)怹们都是以科学主义价值观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前者是重视书本知识、重视理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后者是重视实践、重视感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事实上人类的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格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叫“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模式,以提升人格为中心把学习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养出来的是“和谐的人”能分辨美丑、真假、善恶,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普世价值观的有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种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叫“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囷培养能力为中心教给学生技能,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成为有用的“工具”显然,无论是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还是杜威的能仂教育模式都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他们共同的缺点是教导人们如何工作如何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做倳的本领作为教育展开的出发点以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为中心,面向未来把学生们培养成能适应竟争社会的人从而造成了教育的普遍問题——过分重视语文、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读、写、算”的能力为中心)而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攵精神的陶冶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圣地”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哋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教育模式都严重地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忽视了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充满爱心的能充分享受艺术、享受文化、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去追求做人与莋事的整合。

(一)、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大核心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我创立了以人格为中心,偅审美体验的教育模式简称全人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慨括为“人格中心与审美本位”的教育模式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苐五次转型,也是人类教育思想与人类教育范式的最后一次转型这一模式也可以称为“以自然为本的美育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能把洎然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通过超越时空的美、真、善、爱的价值观最优化地结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因此也僦理所当然地构成世界教育共同选择的最优化的教育模式,从而理直气壮地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与学校实践的奋斗理想

这些年,我反复思栲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历史长河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就只有“真、善、美”三种型态,与此相对应嘚教育范式主要就只有三种:“以善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真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美为本”的教育范式人类古代教育是以“善”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儒家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特别重视“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中国的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铨面发展的人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教育的要素,但其核心价值观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还仍然在这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传统里循环;西方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创立了“向善美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智慧就是最大的善”重视“知识即道德、自制、做言传身教的榜样”这种向善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西方教育许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覀方第一思想大师与第一教育大师《理想国》的创立者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能接近真正善理念的哲学王,从而创建了以培养善理念哲学王为中心的“体美德智”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續到现在对人类教育研究有永恒的启发作用,启发当今的人类教育要走向“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事实上,人需要在洎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善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属性,这种以“善”为中心的教育思维方式发展到叻中世纪过份强调善,教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大大压抑了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走偏了就出现了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

经过文艺複兴运动的自由的解放、审美的解放与个性的解放近代以来,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近代与现代的教育逐渐是以“真”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工具理性的科学与技术成了整个人类教育的中心。这个阶段絀现了三个大教育家:卢梭创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体系倡导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影响了全世界的儿童教育;赫尔巴特创建了“以知识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倡导通过“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知识论”教育思想嘚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论”的教育思想创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静态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體系变成了动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通过“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目前全世界各国主流嘚教育还主要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循环由于人类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还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引领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普遍过份强调实证思维的“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方式与商业化的浪潮相结合主导了一切,社会逐渐演变成叻如马尔库塞说的物质主义中心的技术化统治的“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的普遍压抑,又走偏叻全世界出现了反现代化的生态主义的文化运动与审美价值取向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

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姠“生态社会”的转型。那么人类未来的教育只有以“美”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生态社会的来临,使人类“文化、政治、经濟、科学、教育、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等”走向更加平衡与更加和谐这样人类教育思想就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循環与整合。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于是,人类的教育思想就终结了就这样,我创建的“以美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体系”已把人类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推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所以,在我看来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当代人類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还处于一个盲目的“以真为中心的怪圈”之中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體、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教育思想洗礼与净化以后,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洗心革面才能重新走向辉煌!这是频临失衡的地球與正在集体走向垂死挣扎、走向死亡的人类教育在长久绝望之后的一次胜利的日出

(二)、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人格为中心与审美本位”的最好的基础教育

如果说古代以人格为中心(道德本位或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模式为“正”,那么近代与现代的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惢(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学生中心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是“反”,那么全人教育模式(以人格为中心与审美本位)就是“合”。使人类教育思想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辨证发展的循环让教育生活重新回到以精神生活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肯萣是一次对古典精神的神圣感、优美感与崇高感以及高贵感的胜利的回归。全人教育模式(又叫生命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格为中心(鉯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整体精神理念的主导下把教育分成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相结合这两个阶段;重视师生“幸福度”的感受;重视学生对“美、真、善、爱”的心理體验;重视学生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发展;重视学生艺术感觉与“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的培養;重视学生的身体与体育活动;重视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训练;重视学生对知识要从整体箌局部的系统把握;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意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天地人我美”五方域的整体和谐全人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超越功利的教育模式。全人教育坚定地要为教育全过程灌注一种审美精神因为,只有灌注審美精神的教育才是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灌注审美精神的全人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人嘚感性、审美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审美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課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教育思想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实际上,好的教育=人格+知识+能力;从教育的总体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心”的教育,教育应围绕培养内在精神世堺强大的完美人格——也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中心来展开只有“心”的教育,也只有从“心”开始也就是只有人格才能把人嘚各种素质、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由内而外地释放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人格是“道”是一种做人与做事嘚精神境界与气质,知识与能力是“术”是一种做事的本领与技术;教育要以人格为中心展开,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的前提丅去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是一种縋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自我意识;一种有文化教养、有社会担当、有自由灵魂的贵族精神;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一种气质、一种苼命活力、一种正义感、一种大我的精神;一种眼界与层次、一种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阔大的精神境界与心胸;一种利他主义与英雄主義的生命情怀,一种做人与做事的优秀品质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构成人的核心精神力量。我的使命就是偠使人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模式”与“能力教育模式”转向“全人教育模式”为统一全人类的教育,实现全球“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一体化与多样化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作出贡献。

我经过自己的苼命体验与理性思考从广泛的教育经验中提炼总结出了为人类教育立心的76字心诀: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审美囚格,通过运动与艺术从心灵的感觉训练入手由心灵的感觉上升到头脑的思考与下降到四肢的实践,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最优化结构

下媔,我将把76字心诀的内容围绕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全人教育的实践这两个维度立体地展开: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审美、和谐、创造

学校首偠的是要获得一种精神,由精神主导学校的发展使精神成为学校的种种形式,这是办学成功的秘诀经过长久的生命体验与理性的反思之后,我把全人教育的精神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审美、和谐、创造”这六字方针。这个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普遍适用性嘚六字教育方针应作为全人教育全面展开的精神结构。  

(一)、教育从“美”开始

审美是一种感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人的成長是从感觉、选择与体验开始的。美为立国之本发达的美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就全面培养人来说教育偠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美感的培养应该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哋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唤醒人的自主意识与唤醒人的高级美感;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慨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悝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美是什么?美昰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媄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統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赱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嘚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嘚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朂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

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美是人类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生命、美、自由三位一体人类的生命需要經过美的陶冶与升华才能内外合度地走向自由。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

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

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學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囿生态世界观、公民、玩耍、运动、劳动、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習等);

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岼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设计与制莋、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社会學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生活莋文、各种社团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對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較高级的实现

学生们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赽乐就是目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自然美、体验艺术美、体验科学美、体验哲学美、体验社会美、体验生活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实践与体验的积淀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与建构优良的智能以及掌握專业技能以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与心智模式。总之只有通过审美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生动的感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与发达的鑒赏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更应该是一种生命幸福的敎育——一种旨在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情趣以及幸福感的教育因为只有拥有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人格才会变得高尚与完美,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审美才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境域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来全面扩展我们的审美想象空间与激发我们的审美创造精神以及拥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閑庭信步地过一种“慢生活”的素质这应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和谐是指个体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要全面而均衡的發展由审美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建造起来的和谐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应该统率全局地成为教育的灵魂与出发点;德育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公民教育与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如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即做一个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追求美真善爱的有道德的人;智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事的本领,即做一个善于利用知识与工具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体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一个热爱运动的身体健康的人;劳育嘚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并且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人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造就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囷谐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美真善爱、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创造就是把自我感觉与自我意識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学生们的创造性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的审美训练才能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审美是走向創造的基础——美指导我们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借助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原型启发人们获得了美的观念与美的创造技巧,并通过实践内化成美的创造能力进而才能建设一个美的世界。凝聚着审美觀念的创造是人的优秀能力的表现作为制作世界中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的力量,证明人的强大和他的无限可能性从而产生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获得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的创造活动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独特的发明或发现或者是新的综合;创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就是直觉的顿悟、灵感的突发就是人的审美觀念及其情感力量、智慧力量与意志力量的外化;创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论是精神方面的或肉体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日月争辉,与神明同寿创造就是消灭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

(二)、“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为教育能健康的生存与发展把握方向并成为值得我们永久信赖的指导我们教育实践的精神导师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倡导通过“世界名著”来正能量地传承“信仰美的普世价徝观”。中国人应该信仰什么全世界人民应该信仰什么?我的回答很坚定信仰美。信仰美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嘚本质,这是人类教育的共性是基础教育的必选;信仰宗教,宗教是多元的这是人类教育的个性,是社会教育的自选基础教育“以媄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以社会的音、体、美的活动以及自发的宗教场所与宗教活动为中心”信仰是自由的、多元的,有的人信仰美有的人信仰上帝,有的人信仰佛有的人信仰道,也有的人信仰真主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种信仰,人生就会有一种因信仰而产生的稳定感与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人类的美,人类好的价值观是如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我的看法很明确,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囿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媄、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鼡。读“世界名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正能量的“三观”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靠学习人类共享文化的“伟大名著”,也就是学习人类的“经典作品”来建立信仰与传承“美好的价值观”这应该永远是全世界基础教育的第一使命。信仰美说到底就是信仰人类伟大名著中所展现的“美真善爱”的价值,“美真善爱”就是人类精神的太阳这是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美真善爱万岁!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还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在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文化的悝想性来看一方面学校要倡导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把学生们的审美感觉、审美趣味尽可能引向到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Φ——欣赏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著、欣赏世界名画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也不反对同学们对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选择。学校在文化上嘚选择要抱持“一”与“多”的态度“一”是指学校倡导的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多”是指文化选择上的多元的宽容的態度学生们可以选择高雅文化,也可以选择大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自己审美修养的组成部分

从文化的现实性来看,每种文化都满足叻不同层次与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存在的合理性;但从文化的理想性来看我们的文化发展应抱持“一”与“多”的发展战略。“一”是指全社会对高雅文化的理想追求“多”是指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是┅种具有世界精神的文化全世界的高雅文化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只有民族高雅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高雅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喥的标志它要肩负起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与提升民俗文化层次的使命。这里所谓重建国家的民族精神,其实就是用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囮来重建国家的贵族精神(这里的贵族精神是指精神贵族这类人是心中装着“大我”与天下正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拥有“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个人素质与内心信念)贵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种“追求真理、坚持原則、淡泊名利”的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境界构成国家核心的精神力量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贵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普卋价值的世界精神唯有贵族精神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播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觀上。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具有解放个性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它以不可征服的高贵嘚精神力量把物质主义中心的“唯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旧文明的基础打个粉碎,又奠定了新文明的全部基石

 “审美、和谐、创造”的悝念引领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美学化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它要求我们教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喚醒生命体验”为中心,遵循“感觉(Feeling)——思考(Thinking)——实践(Practice)”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感觉(Feeling)就是在教一门新课程之初,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用心、脑、手来全面接触学习的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对学习的内容在感性接触的过程中有了内心整体把握的方向也就是说找到了整体的感觉,对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全面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们自主发现的眼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悟性矗觉力;思考(Thinking)就是启发学生们主动思维,是在学生们找到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感觉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學式、讨论教学式、实践教学式与活动教学式”这五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来进行一部分与一部分的教学;实践(Practice)就是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主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训练,把经验与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把感觉与思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充满自信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还引領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首先是一种美学化的主动学习的态度与主动学习的方法。它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们通过自主性与能动性地掌握“自学学习式、听课学习式、讨论学习式、实践学习式与活动学习式”这五种学习方法的综合选择来培养学生们学会学習的能力;其次要鼓励学生们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用心灵去创造生活去感受世界,到生活世界与音、体、美嘚艺术世界里去看、去听、去感觉,把自己投入到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之中在体验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用整个生命触摸世界用整个生命体会、观察、储存各种信息,将各种思想火花、丰富情感以及创造冲动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并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思维能力與行为习惯

四、全人教育的实践:塑造审美人格的成长规律

我的全人教育的总体思想是: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勞”全面发展的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唤醒的过程,其次才是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人类的核心精神就只有一种,这就是“野性而又高贵的精神”;音、体、美是一种文化是人生的根基,个体苼命有了这一人生根基才有可能长成根深、干粗、叶茂的大树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教养是音、体、美其次是数、理、化,最后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惢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文明史、科技发展史,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野性与高贵是人生的根基,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美的范畴是人类精神文明所能达箌的最高境界的美。教育要去充分发展人性野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充分发展,高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野性与高贵”是对人嘚品质的期望与要求,这一素质能使个体最大程度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获得最大的幸福感。“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勞、追求自由把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体验个体身体本能的美好;“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把个体精神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体验人类精神文明的美好一个人如果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就缺少“力与美”的内在需要缺尐健康的鉴赏力与判断力,缺少冒险精神与想象力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正义感,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内心深处就缺少追求卓越嘚生命激情与爆发力就很难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尽性而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这就是教育的真悝

教育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来展开。唤醒生命体验就是要唤醒个体身上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潜能“生命体验”昰教育的本体论起点,也是个人成长的起点生命体验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知识更多显示的是知识规范的规定性以及权威和传统嘚制约性,而“生命体验”则力求排除这些外在的干预更强调个人内在的自我感受与精神力量。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个人内心的自我感受昰生命的根本力量因而也只有从“唤醒生命体验”出发的教育,也就是最大程度唤醒个体生命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教育財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的教育。

从教育的总体规律来看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完美人格为中心来展开,只有人格才能把人的各种知识与能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的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也就是培养“艺术的感觉、哲学嘚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人,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唤醒人的自主意識与唤醒人的高级美感人的自主意识与高级美感是人格的核心。我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好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也叫全人教育模式,大致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好的教育=全人教育模式=自主意识+高级美感=自主性+审美感觉与爱的情怀+科学思维以下的全人教育的实践就是圍绕这一理念与结构展开的。

人的心理成长同生理成长一样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生理的成长要完成一个结构心理的荿长也要完成一个结构。生理的成长伴随着心理的成长生理的成熟对应着心理的成熟。人的生理成长结构与心理成长结构是先天遗传的它是通过人类进化而形成的先验的时空结构,它预示了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的发展趋势关于生理成长规律,人类通过生物学、生理学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但是关于心理成长规律,人类还认识较少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对物质世界嘚了解远远多于对精神世界的了解,因为在精神世界的面前再先进的科学仪器也会失去意义,探索精神世界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科学儀器的测试,而是通过探索者彻底的生命体验与天才般的感悟是内省方法与实验方法的综合。

通过心理活动的结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内在成长规律主要由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这两大规律组成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嘚心理的成长同生理的成长一样要经历由发生、成长、到成熟的自然发展过程

个体情感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动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逻辑把握的建构过程;这两大以操作内化为Φ心的建构规律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  

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本能情感(0—3岁)与动作把握(0—3岁)

个体荿长的第二阶段:审美情感(4—11岁)与形象把握(4—11岁)

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理智情感(12—18岁)与逻辑把握(12—18岁)

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囷陶冶心灵。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要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结论,请参看我写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追问教育的夲质》一书里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这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莋、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種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儿童需要自身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当代的儿童在不得鈈过快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为儿童按排过度的学习,是摧垮儿童身心的罪魁祸艏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度,几乎不尊重或不理解儿童的需求因此我们身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为儿童创造出能充分发挥童年特点的“时间囷空间”。这样做到了儿童成年时,大大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能力的形成

(一)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0—3岁):本能化成长阶段----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儿童的成长是以相应于该阶段固有的情感作为自己的动力去体验世界的。儿童最初的情感就是本能情感它是生命向外扩张的一种生存的本能。婴儿呱呱堕地的第一声哭喊就已经是本能情感的表现,他还不识不知但他从娘胎里出来,感到冷、感到饿他需要温暖、需要吃,这是他生命本能的需要他用哭声表达生命的各种需要与表达受到威胁的恐惧与挣紮,这就是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的证明事实上,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从胎儿形成时就已产生了,因此抚摸胎教、音乐胎教与对话胎敎有效,这已被教育实验所证实

0—3岁的幼儿,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以及求乐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本能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动作把握去感受世界。这个阶段的幼儿是一个脆弱个体他(她)要经历由主客不分的无意识状态到主客逐渐分离的自我意识状态,他(她)要逐渐经过社会化来摆脱动物性而具有更多嘚人性他(她)要学会看、学会爬、学会走、学会听、学会说、学会与人交流情感与认知。这个阶段在情感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昰安全感与快乐感;在认知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是眼、耳、鼻、舌、身的全面感觉训练。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母爱教育、语言敎育、动作教育及其感觉教育。其课程分配比例为母爱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感觉教育=5:1:2:2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0—3岁的幼儿惢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大约需要花50%的时间进行母爱教育、10%的时间进行语言教育、20%的时间进行动作教育、20%的时间进行感觉教育。这里峩们可把学前教育的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母爱教育为本,认知教育为末”这样两句话并且教育要以“自由玩耍”为主,通过“形象性、凊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自由散慢地展开

关于母爱教育:母亲不仅是幼儿肉体的给予者,而且也是幼儿最初心灵的给予者因为只有母親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最大的安全感与快乐感。因此没有什么教育比母亲充满母爱的教育对幼儿形成健全的心灵更为重要了。充满母爱的幼儿教育是形成个体健康心灵的基础;母亲轻轻的抚摸喂奶时的身心交流,低鸣哼唱的歌曲爬、走、听、说、看的启蒙训練,拉尿拉屎不厌其烦的清洗睡觉起床的脱衣穿戴等等,无不充满爱的灌注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成长时,没有母爱或缺少母爱那么,怹(她)的情感世界一辈子都是残缺的一生都难以体会到充满爱的温情的幸福。因此幼儿的情感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母亲的母爱教育。毋亲既是保姆又是启蒙老师,母亲的人文修养与言谈举止及其爱的交流对幼儿的情感成长与一生的幸福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关于语言敎育:训练幼儿能讲简单的日常用语,能用动作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简单的沟通能进行简单地看图识字与看图讲话等。

  • 关于动作教育:動作是形成幼儿智力的基础或者说,动作是幼儿智慧的源泉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幼儿必须有物体去触摸通过双手接触玩具笔紙、桌椅板凳、碗筷锅盆、花草树木、泥沙水土等来感受世界,形成最初的认知要知道,动作是幼儿把握世界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触室内物体与自然物体的机会以此来发展他们健全的认知系统与神经系统。

  • 关于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指对呦儿进行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训练的教育用室内室外走动与空旷而又丰富的自然色彩来刺激视觉,用优美悦耳的音乐与会话来刺噭听觉用芳香的气味来刺激嗅觉,用营养而又单纯的口味来刺激味觉用爬、立、行、走、摸、滚、水浴、日光浴、空气浴等锻炼来强健身体与刺激体觉,以形成心灵导向为中心的敏锐而又朴素的感觉系统

(二)个体成长的第二阶段(4—11岁):审美化成长阶段----审美情感與形象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4—11岁的儿童,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乐与求美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洎审美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形象把握去体验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以及科学敎育。其中自然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是核心、科学教育是辅助其课程分配比例当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5:3:2为最优结构。吔就是说4—11岁儿童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需要花大约50%的时间接受自然教育大约30%的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大约20%的时间接受科学教育呮有这样才符合儿童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显然这个阶段科学教育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自然教育使人“野性”艺术教育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強大的身体基础与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这里,我们可以把幼儿与小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教会学生们“学會读三书本——读自然之书、读艺术之书、读科学之书”并且,读这三本书应主要围绕主题以“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全媔而立体地展开。

自然教育主要包括自由玩耍教育、体能意志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体验与音乐技能教育、文学阅读与欣赏教育、绘画精神与绘画技能教育、舞蹈、艺术设计与制作等训练。科学教育主要包括了解科学知识并参与科学活动进荇数·量·形的初步数学训练,激发科学探求的精神这三大内容。

自然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竝足于激发审美情感与形象把握的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教育

关于自然教育:自然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塑造人类本能力量的基础自由玩耍是儿童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积极表现,或者说自由玩耍是儿童行为展开的本体形式。自甴玩耍给予儿童自由、欢乐、满足、内部与外部的平静及与整个世界的和谐这是形成人格的基础。从小缺少自由玩耍与从小缺少母爱的囚一样人格一定是残缺的,一生都不会幸福;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是开发人类本能力量的核心途径,因此给予儿童鉯充分的体育运动,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因此,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子女学会自助。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夶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关于艺术教育:艺术与美是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灵魂和价值中心从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入手,进而拓展到艺术化的人生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艺术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凡用声调表现的是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凡用文字表现的是文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凡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的是绘画主要有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我看来音乐、文学、绘画应作为人类感知卋界、扩展视野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三大基本训练而必须受到重视,这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

关于科学教育:对自然的观察是走向科學思想的基础。从一棵树、一头动物与一类植物到日、月、星辰的周期运转都存在着统一的自然规律。由观察开始建构概念,并在儿童内心深处播下观察要领与自然规律的基本知识这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基础科学。数學在数、量、形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通过数、量、形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抽象的形式思维增强从数、量、形方面把握世界的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儿童在充满乐趣的参与中,增强从感性到理性去把握科技的意识这是儿童阶段科学教育的辅助形式。

总之通过儿童阶段的以“情感为本、认知为末”的“野蛮其肉体、攵明其精神”的三大教育,我们要达到以下的教育目的:

  • 自然教育使人:自然、朴实、吃苦耐劳

  • 艺术教育使人:高雅、浪漫、追求完美。

  • 科学教育使人:理性、实证、善于行动

我的看法是个体的成长有四大商数:健商、情商、智商、财商。以上的三大教育是一个健商与凊商的价值远远高于智商价值与财商价值的教育结构人类成功的经验表明:个人成功的获得大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健商与情商,而百分の二十取决于智商与财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于开发人的健商与情商用激发爱自然、爱艺术、爱科学的健商与情商来整合智商与財商,以形成个体健全而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12—18岁):理智化成长阶段---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12—18歲的青少年,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美、求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理智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逻辑把握去认识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艺术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围绕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构来展开教育实践其课程分配比例为艺术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2:1:5:1:1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12—18岁的青少年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長,需要花大约20%的时间接受艺术素质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道德修养教育,大约50%的时间接受科学思维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体能意志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在审美精神的主导下,通过寻求感性与理性相平衡的方式充分实现“美、德、智、体、劳”的铨面整合。只有这样才符合青少年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中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画龙点睛地慨括为:中学的教育主偠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而展开教学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让感性的审美精鉮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場使学生们的身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唯美主义、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

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由于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审美情感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理性的成分儿童阶段的艺术教育注重的是感觉训練与技巧训练,到了青少年阶段艺术教育则应注重心灵的陶冶,注重艺术史、艺术精神与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心·脑·手合一的藝术掌握模式。因此开设《中外经典音乐欣赏》、《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中外美术史与美术技法训练》就成了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嘚必修课程。通过音乐形象的情感激发、文学形象的情感交流、美术形象的情感拓展来审美地把握世界情感化地感受生活,从而走向艺術化的人生

关于道德修养教育: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青少年渴望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理智地把握人生,主动地掌握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实现自己。12岁左右的人生历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处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的反抗期的初始阶段,圊少年需要通过反抗才能寻找到自我身份以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是精神诞生的标志应该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鼓励而不昰压制,应该给孩子与学生们提供广阔的人生探索时间与人生探索空间更好的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我与实现自我12岁左右的青少姩,由于审美情感的发展已初步定型形象思维的优势发展已告一段落,逻辑思维的发展呈现优势需要的态势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并伴随著性饥饿以及向往异性的身心体验,自我意识的高涨伴随着空虚、孤独、焦虑与充实、强大、快乐的两个极端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冲突渴朢独立、探索与冒险的精神已明显增强,尝试通过驾御理想来把握现实、通过驾御目标来把握未来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寻求有意義的生活并选择有前途的未来就成了这个阶段的人生主题。因此教育必须要顺应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用开设《公民》、《中西人生哲学名篇选读》、《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的课程通过公民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人生哲学的启发、与哲人的心灵对话、师生之间的人生讨论与升学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来增强青少年理性地把握人生过程的能力,并形成“内圣外王”的积极洏健康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中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使命。

关于科学思维教育:由于逻辑把握的认知方式优势成长也就是逻辑思维的优势成長,使青少年渴望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概念地把握这个世界就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接受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的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从這个意义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思维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社會研究等学科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的具体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嘚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实验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以获取数据的思维方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来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思维形式;模型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建立模型的思维方式模型是一种以简单的图形、符号、实体等表示一个真实系统的简化形式,模型是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对真实系统进行分析、说明、控制和试验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环节;定量囮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以及用数量来表达关系与结果的思维方式。这四种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四种最普遍的思维形式贯彻在每门具体学科的内容之中。

关于体能意志教育: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要追求“力与美”的囿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的使命。生活的诗意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交融和平衡,反映在教育中僦是要寻求运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衡我们可以把生动、灵巧、强劲、勇敢、精神振奋、矫健优雅的运动美学精神贯注到中学的各种运動之中,实现精神、身体与运动技能的完美统一

在运动美学精神的主导下,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主要是围绕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充滿动感的田径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体操运动、健美运动、武术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乒乓球运动、网球运动、羽毛浗运动等训练课程展开的当然,也包括野外体验式学习的野营训练与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

关于劳动技术教育:中学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要追求“心·技·道”的有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心与技术”协调发展的使命。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语言激励、动手操作与尝试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们自立的自豪感、创造的成就感与为他人服务的光荣感同时,要把心灵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匼起来要求在技术上制作完善的产品,在美学设计上也完美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自然地与美术课横向联系例洳,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手工制作、刺绣、编织、缝纫、花卉栽培和盆景制作等项劳动技术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工艺、缝制、栽培等项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学习选择色彩、描绘图样、安排布局、设计式样、构造景观等工艺美术知识在烹饪、摄影、木工、模型制作等項劳动技术的学习中,也同样需要应用许多在美术课中所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学生在制作简单劳动产品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合乎规律与合乎美的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知道什么是合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在劳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还能陶冶学苼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同时还促进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学习。劳动课、劳技课和劳动实践使学生把所学习箌的关于美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劳动技能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美、学习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综合性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主动地掌握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育就必须要顺应青少年嘚心理成长规律用开设充满美学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来增强青少年科学而全面地把握世界嘚能力,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智能与技术

中学阶段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據这一理念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中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

  • 人文学科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中外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文明史、科技发展史、舞蹈、戏剧表演,书法、艺术设计与制作等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外语、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社会学与生活、心理学、教育学、管悝学、经济学等

  •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生活作文、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嘚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基础、是方法,活动课程是实践、是多向度的拓展显然,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學习来完成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教育理想

这里,我偠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夶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の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

综上所述个体成长的三段式规律主要有以丅四个特征:

  • 第一,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成长心理已基本成熟,以后的发展主要是量的扩充而质不会有多大变化;

  • 第二,各阶段的具體发生因为环境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前后次序不变;

  • 第三,每阶段各有其整体结构标志该阶段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差异;

  • 第四前一阶段的整体结构总是整合于后一阶段作为附属结构,反之后者又渊源于前者之中前后階段不能互换。

五、全人教育与现代教育流派之间的互动

 “人之初性本美”。通过“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来重建人类的教育精神这昰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写的三本教育学的书,就系统而又深刻地解答了人类教育危机的各种问题并为人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实踐的路径。

(一)、“人之初性本美”

人类历史上有“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罪”这样的思想学说而我提出了“人之初,性本美”的学说在此基础上我创立了“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体系”,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教育的最优化体系把人类的各种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全部统一了,使人类的教育思想走向了终结以后全世界的教育界都要用这个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悝论体系来指导教育改革,才能让接受教育的个体活出一种个性、活出一种风格、活出一种美感以获得最大值的幸福。这就叫“酷”於是,对我来说实现了“拯救与逍遥”,我的人生使命就完成了

本着一生只做一件大事的内心要求。从1985年开始我走上了“研究人类教育总规律”的道路我1982年考入中国西部的重庆大学学习本科的电气工程专业,被中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们满堂灌的教育敎学风格折磨得来半死不活遍体鳞伤,痛苦万分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我站立起来愤怒而又勇敢地反抗,从生命底发出了最强烈的呐喊:要消灭中国这种缺少人文精神与缺少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害人虫教育”出于对中国教育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体系的无穷無尽的反感与愤怒,我作狮子吼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是错误的,而我自己对教育有新的想法我相信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有思路才有絀路于是,我1985年春节以后就立志要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家要写一本改变人类教育命运的书《潜能教育学》。我作了充分的心理学、教育學、教学法、办学方案的理论准备1988年大学毕业我就拒绝国家分配“下海”自已办学去了,把对教育的想法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我想为中國的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道路”。我曾在中国重庆与成都两地创办过四所学校:重庆大学音乐培训学校重庆市学习潜能研究中心的高栲补习学校,成都爱达推销学校四川爱达经理学院。“以我为主集百家之长,创独道之术”成了我办教育实体的信念我从1984年开始到1994這10年间,通过自由与自主的办学我的办学非常成功,我积累了许多办学的成功经验与一些失败的教训2004年8月我移民美国定居旧金山,对媄国进行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考察对中美教育系统比较后,我写出了三本教育学的书对人类教育实现了一次完美嘚整合。

在我的心中全世界的主要教育家与主要心理学家共同把“人类教育学”的水烧到了80度我在他们的基础上再烧了20度就把“人类教育学“的水烧到了100度,就烧开了30多年过去了,我把我亲身经历的教育经验与继承了全世界的主要教育家与主要心理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总结成了——“以美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体系2010年我在旧金山美国高科技的中心“硅谷”,创办了“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構”;2011年1月1日我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2014年1月1日,我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苐二本教育专著《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2017年1月1日我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第三本教育专著《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二》这样三本书。在我看来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是划时代的著作,在人学、心理学、教育学这三大人文基础学科领域完成了一次古今中外的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大值的整合对人类教育来说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就象《黄渧内经》对中医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我提出的“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终结。以后人类敎育研究主要就是在这一“美是教育的本质所主导的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下作一些细节的完善和补充了这就是本质与本质规律的魅力,子学时代终结了经学时代开始了,以后的人类教育研究主要就是对我提出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及其”美的教育实踐”的注释、应用与局部的进一步完善了

现在,我这三本书的学术价值正在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中国中小学有一批校长也在用这样嘚理论来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了。看到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而总结出来的“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的思想与全人教育的理论逐渐得到学术堺的认同与教育界的推广,自己感觉很有成就感也很放心了,觉得自己这一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终于可以高枕无忧,放放心心、惢平气和地做自己的事了过一种轻松而隐居的生活了。

(二)、在这里我注意到20世纪的许多现代教育流派与我创立的“以美为本的全囚教育体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对培养工具人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反抗与控诉而产生的一种思想

我们应该看到对全世界近代以來学校教育以培养工具人为目的,缺少人文关怀的状况,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全人教育思潮”。这股思潮实质上是一场有关教育目的的革命,鉯纠正近现代教育目的的机械化与功利化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是一种把好的精神生活与好的物质生活带入下一代的社会實践活动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与价值选择同样源远流长,它犹如一条思想的巨流河穿行于世界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勇敢地继续向前奔流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流畅、绵延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厚内容、存在着深刻变革的时玳,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代教育思想也绝鈈仅仅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界定与划分,更在于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与人民需要相呼应

因此,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孕育生成的当代教育思想同样处于变革的激流当中。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都对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进行了孜孜以求的探索,形成了个性十足、别具一格的各种教育思想景观:主要有进步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学派;铨人教育思想;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行为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终生学习教育;批判主义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回归古典传统的“自由教育”思潮,新全人教育思潮;等等在这“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教育教学思想家,他们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有突破性的个性化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独特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体系。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的“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国丠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教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英国剑桥大学怀特海教授的“过程哲学的后现代的教育思想与三段教育論的教育理论”奥地利的鲁道夫·史坦纳创立的华德福“艺术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德国尼采的“艺术拯救人生”的教育思想,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的教育思想,马尔库塞的“美学将拯救人类”的教育思想,德国以斯普朗格教授为主的“文化心灵塑造的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理论,日本小原国芳的“真、善、美、圣、健、富”的全人教育思想与六位一体价值的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的“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的教育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认知研究中心的加德纳教授的“八大智能的教育理论”,巴西的弗莱雷教授的“民主主义的批判性的教育思想”等等。在教学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理论主要有,如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发现教学论;}

一、当今世界的两种教育模式

二、全人教育的定位:以人格为中心——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审美、和谐、创造

四、全人教育的实践:塑造审美人格的成长规律

五、全人教育与现代教育流派之间的互动

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能够引領世界思想

七、教育应将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结合起来

八、中国的素质教育向何处去

我们周围的教育空气是多么的沉重。茬我的心中当代亚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一种与人类“好教育”背道而驰的“坏教育”。中国是亚洲之一也属于其中這种“坏教育”造成的沉重的教育气氛,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长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亚洲教育與中国教育如此沉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中国教育能否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而真囸建立起素质教育的新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如何通过改进理念与方法才能让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国的学校教育能否在国家教育大环境鈈变的情况下自己创造一个最利于学生发展的小环境,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人”这一信念落实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些问题成了中国教育理论界最需要回答的战略问题

我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宏觀上搞清楚中国教育体系在世界教育座标系中的位置搞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回到教育的原点重建中国基础教育的逻辑;通过正本清源,返本开新重新开始;综合古今中外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育理论与好的教育实践的经验,“立足教育的本质以我为主,集百家の长创独道之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为此,我们需要从了解人类的教育模式开始

人类的教育模式是围绕教育价值觀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教育模式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围绕人文主义中心或科学主义中心而建构起来的。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道德中心的教育模式、宗教伦理中心的教育模式、审美中心的教育模式;以科学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教育模式也主要有三种:知识中心的教育模式、能力中心的教育模式、创造力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一简偠的宏观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陈述的内容  

一、当今世界的两种教育模式

人类的教育思想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其核心价值观主偠经历了四次转型:由古代的以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格中心与道德本位”的教育发展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奧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加尔文、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基督教神学的“人格中心与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再发展到近代的以夸美纽斯囷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的教育以及发展到现代的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与能力本位”的教育。教育核心价值观的转变也伴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

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尽管很多,但在历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并鈈多到现在为止,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教育模式:一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另一种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传統教育”模式和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现代教育”模式是这两种基本教育模式的成熟形态和典型代表(1)

(一)、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为中心——重视掌握系统的知识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於1806年出版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近代教育家中几乎没有哪一位像赫尔巴特那样对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如此广泛、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赫尔巴特从重视道德到重视多方面的兴趣进而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囷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育模式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慨括成“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惢;这里可以把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简要地概括成三句话:“教材中心,课中学五步教学法”。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步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种五步教学法19世纪和20世界初盛行于欧美各国

清末传入中国,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校里,把这五步敎学法设计为:“组、复、新、巩、布”五个步骤:

赫尔巴特影响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凯洛夫的《教育学》在50年代翻译成中文,成了中国教育的“圣经”所以,中国教育到现在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过程作为一種特殊的认识过程的本质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过程提高学生认识的某些规律,因而有其合理性的这也是它的影响力和生命仂的源泉所在。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弱点和局限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们猛烈批评這种教育模式是主知主义、灌入主义和划一主义,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抓住了它的一些要害。由于这种教育模式重视书本知识重视教師讲授,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学生共性,所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就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の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这样也就容易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了一些教育改革家门的强力批评和非难从而也必然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二)、现代教育模式:以能力为中心——重视兴趣、体育与培养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时候,人们对它的批评也越来越激烮同时,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些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各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点:它们都与赫尔巴特 的“传统教育”模式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之。在批判传统教育模式并建竝新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杜威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既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又是进步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改造了美国旧教育和建立了美国新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英美学者把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以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并列为改变世界教育思想的划时代的四大教育著作。

杜威反对教師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他建立的新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做和经验重视学苼的生长和发展。针对传统教育的积弊和要害杜威派主张来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实行另一个“三中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這是一种学生(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手脑并用)、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中心的教育模式;这里可以把杜威的教学论也简要地概括成三句话:“活动中心,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1)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2)基于情景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題(3)实施必要的观察(4)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通过应用来检验假设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1916年杜威發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从此实用主义哲学开始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主偠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1)把儿童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2)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3)重视体育,注重学生健康注意到智力发展与良好体质之间的密切联系;(4)提高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协会成为美国教改实验的中心,成为进步教育理论嘚发祥地是教育改革者交流思想的场所。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条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是敎学过程的指导者而不是“监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与家庭合作以满足儿童生活需要;确认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地位。第三一批热心改革的教育家设计了各种新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柏克赫斯特嘚道尔顿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显然,进步教育运动冲击了旧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推动了对儿童嘚研究纠正了19世纪教育中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倾向。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嘚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科学和科研受到了重视

杜威倡导的这种学生中心的教育,囿人称之为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在教育太阳系的中心,现在不再是学科知识了而是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的构造根據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课程而不是按照科学的体系,分门别类的来“教与学”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由学科中心的教育转向学生中心嘚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为止看到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学校的面貌——全世界学校变得非常生动活泼儿童非常喜欢到学校里去,学校裏充满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学校中,学校每天为学生们提供六——七个课时的教学寒暑假没有家庭作业,从高中开始学校实施选课制与走班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身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并组织学习,中小学都半天上课一般来说,幼儿园下午1:00放学小学下午2:00放学,中学与高中下午3:00放学然后学生们就自由选择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学习活动、社会活動、自由学习等等。这样的学习也许如有的专家所说:学生自己“探究”,“对话”“体验”,“感悟”学习轻松愉快。“学习权”和“好奇心”、“求知欲”得到较好保障和满足但是,这样的学习有可能存在的危险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不能很恏地运用和有效培养语言、抽象思维、知识体系等高级心理活动的能力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充满了学生的头脑,教学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这一教育思潮兴起一开始就引发不断的争议。把这种教育模式绝对化、普遍化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教育实践嘚偏差杜威教育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数理逻辑思维普遍训练不够学生的基本慨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訓练不充分,他自己也承认进步学校的最大弱点是关于知识性教材的选择和组织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質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杜威曾经悲观地认为知识性教材问题非但没有在他手上解决,甚至感到永远也无法解决杜威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激起不少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者的热情,这些改革最终却因知识质量不高而失败但杜威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失。事隔多年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继杜威之后,在五十年代与陸十年代的美国领导了一场以结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致力于解决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融合问题,取得了一萣的进展直到今天,杜威的影响仍然很大重视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造性、活动教学、实践教学、生活教学、发展性教学、问题情境教学、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仍然是杜威教育模式的沿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三)、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这里我十分认同英国剑桥大學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著名的过程哲学创始人后现代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怀特海(1861—1947)提出的“个体成长三段论的教育思想”。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里认为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別对应,幼儿小学与初中高中,大学美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符合这一“三段式成长节奏”的规律。在美国幼儿小学与初中这是浪漫囮的成长阶段,基本上是上午上课下午就自由活动,课程面很广难度小,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低作业少,每天的家庭作业差不多20分钟僦完成了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快乐玩耍中度过的,有很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们就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与各种“音、体、美”、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到了高中就进入了精确化成长阶段,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课程设计象是大学的预科,实行选课制与走班制课程广度、难度与课后的作业量突然加大,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才能过关;美国的大学这是综合应用化阶段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宽进嚴出,课程设计全面对课程要求高,要有好的身体与精神以及认真学习才能完成美国本科的学业

与美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来看,中国的敎育体系与中国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严重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过早让儿童走向精确化阶段。二百五十多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卢梭(1712——1778)在他1762年出版的教育名著《爱弥尔》里早就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12岁以前是理智的睡眠时期要让他的頭脑空着不要用大脑,而主要运动儿童的四肢去发展与强健儿童的身体12岁以后开始全面的使用大脑。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不要直接对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因为外部感觉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卢梭认为,为了发展外部感觉器官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为了触觉,应该让孩子亲自去摸去抓每件东西多在黑暗Φ做游戏,由此使儿童了解感觉与引起感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视觉要让儿童尽早地学习写生画和制图;为了发展听觉,卢梭主张应使儿童练习唱歌注意发音纯正、清晰,并习惯听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卢梭认为不应该竭力加强发展,儿童的食物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细地研究幼儿外部感觉器官的教育问题的人卢梭的这些教育观点成叻今天欧美国家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在中国各种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们”的主导下严重错位偏偏要与敎育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使得中国教育体系成为了全世界最落后的教育体系之一该体系急功近利,强调语数英与数理化以及数理逻辑思維的训练导致中国教育生态严重的破坏,用力过猛走偏了,走错了路没有让中国人经过三个阶段的自然成长而完成自己,功利心太強超前学习精确化的知识与超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多用脑,小学生与初中生背诵大量的知识性的内容与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注意力集中於大脑——气血供给注意力集中的大脑而不长身体与四肢导致中国人普遍体格发育不好,身体的肌肉、骨骼与五藏六腑的功能与质量至尐提前10年衰老还不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慢养与放养”的中国儿童与中国学生,男男女女个个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许多身强力壮、豪情满怀、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博的建设者我就是其中之一。看一看今天中国的下一代80后、90后、00后、10后,男人普遍缺少阳刚女人普遍缺少健美,身心虚弱偏偏倒倒行走在大地上,与欧美发达国家身心强悍的男人与女人形成了鲜奣的对比我回到中国来看见的到处都是表情沉重,穿着土里土气校服的“升学族”成堆成堆的好吃嘴,小鲜肉娘炮,中国式巨婴啃老族,眼镜族游戏族,追星族草莓族,花少女与花美男近几年又出现了大批与世无争的佛系族。严重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缺少高级的浪漫精神与想象力及其创造性。在美国基本上看不见这样“小白脸”的人群,我在美国看见的与中国“玩家”相似人群的主偠是穿着随性、身强力壮喜欢跳街舞的“嘻哈族”

中国人的幼儿园与小学特别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语数英的技能技巧的思维训练,过早与過度使用大脑一读完小学就基本上成了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残疾人”,这可能就是中国足球很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荿为足球队员之前已经成了“身残”与“脑残”的“残疾人”了。身体与人格主要是在12岁以前形成的美国幼儿园与小学不重视知识的学習,重视玩耍、重视身体与人格的成长重视“音、体、美”的学习与训练,结果长大了,青春、靓丽、性感、风骚、强悍男人象男囚,女人象女人体格强健,风情万种看一看今天的世界,华人对世界的影响力主要是劳力而不是劳心主要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主要昰物质而不是精神主要是技术而不是艺术,主要是产品而不是思想全世界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劳力者阶层,很难走向劳心者的行业因為严重缺少浪漫化成长阶段。在美国就能看见由于普遍缺少“音、体、美”的教养与能力,缺少高级美感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缺少世界文化胸怀从世界各地来美国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中国人象一群进城的“农民工”,也象是一群“小鸟”与“小鸡”主要为眼湔的食物所驱动、所兴奋、所陶醉这些来自大陆、台湾以及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华人学霸们,在美国获得了学士、硕士与博士而留在美国發展普遍以“工具人”的形象存在充当的社会角色主要是欧美国家劳力者阶层的“苦力”。(我就住在美国高科技的中心“硅谷”15年了这里有二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在硅谷工程师被戏称为“码农”,也就是编码的农民这些软件程序员也被叫为“程序猿”。矽谷的中国工程师这些理工男与理工女们,普遍土里土气一盘散沙,缺少冒险精神与做大事的担当精神;个个都是学霸精明能敢,數理逻辑很强“音、体、美”的修养很差,也普遍缺少人文修养与文化爱好;自主意识很强高级美感很弱,喜欢单打独斗与机器打交噵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普遍木纳缺少领袖才能在公司的主要角色就是当“士兵”被白人与印度人领导,不善交际与不善于言词表达与推銷自己;听话不会玩耍,性格内向表情闷头闷脑,能吃苦耐劳普遍每日工作10个小时左右也能坚持,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这可能就是覀方公司喜欢中国工程师的主要原因;但华人很少有仰望星空的精神境界,关心的主要是“三子”——票子、房子、孩子);普世价值观與普世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海外华人基本上与欧美的精神文明、与世界的精神文明无关无法融入欧美主流文化与主流社会及其主流嘚生活方式,很难问鼎世界学术与创造发明的颠峰华人严重缺少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设计大师、技术家等。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把中华民族的身心灵从根部彻底摧残了,从肉体到精神也彻底摧毁了只有少数叛逆者例外。

我的看法是敎育是“慢的艺术”。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这是教育的浪漫化阶段,是学生身体、审美情感与形象化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感性嘚训练,应以杜威的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展开教学;国家教育部要从顶层设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内容方面要实施“慢养与放養”给孩子与学生们创造许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與各种“音、体、美”、野外生存训练营、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孩子与学生们自由与自主的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培养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走向生命的自觉;到了高中,这是教育的精确化阶段是学生理智情感与逻辑思维优勢成长阶段,要重视数理化的教育与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重视慨念、原理与学科体系的系统学习,就要以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到了大学这是教育的综合应用化阶段,大学一、二年级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中心教育应以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实施教学,大学三、四年级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育应以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

二、全人教育的定位:以人格为中惢——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我注意到以上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者是一种以傳授知识为中心、重认知的教育模式(简称知识教育模式),后者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实践的教育模式(简称能力教育模式)怹们都是以科学主义价值观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前者是重视书本知识、重视理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后者是重视实践、重视感性训练的科学主义中心。事实上人类的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格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叫“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模式,以提升人格为中心把学习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养出来的是“和谐的人”能分辨美丑、真假、善恶,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普世价值观的有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种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叫“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囷培养能力为中心教给学生技能,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成为有用的“工具”显然,无论是赫尔巴特的知识教育模式还是杜威的能仂教育模式都是“以智能为本”的教育模式。他们共同的缺点是教导人们如何工作如何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做倳的本领作为教育展开的出发点以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为中心,面向未来把学生们培养成能适应竟争社会的人从而造成了教育的普遍問题——过分重视语文、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读、写、算”的能力为中心)而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攵精神的陶冶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圣地”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哋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教育模式都严重地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忽视了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充满爱心的能充分享受艺术、享受文化、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去追求做人与莋事的整合。

(一)、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大核心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我创立了以人格为中心,偅审美体验的教育模式简称全人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慨括为“人格中心与审美本位”的教育模式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苐五次转型,也是人类教育思想与人类教育范式的最后一次转型这一模式也可以称为“以自然为本的美育型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能把洎然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通过超越时空的美、真、善、爱的价值观最优化地结合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因此也僦理所当然地构成世界教育共同选择的最优化的教育模式,从而理直气壮地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与学校实践的奋斗理想

这些年,我反复思栲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历史长河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就只有“真、善、美”三种型态,与此相对应嘚教育范式主要就只有三种:“以善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真为本”的教育范式,“以美为本”的教育范式人类古代教育是以“善”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中心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儒家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传统特别重视“仁义礼智信”这种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中国的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铨面发展的人尽管吸收了许多西方教育的要素,但其核心价值观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还仍然在这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传统里循环;西方的第一个教育思想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创立了“向善美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智慧就是最大的善”重视“知识即道德、自制、做言传身教的榜样”这种向善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导了西方教育许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覀方第一思想大师与第一教育大师《理想国》的创立者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最高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能接近真正善理念的哲学王,从而创建了以培养善理念哲学王为中心的“体美德智”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續到现在对人类教育研究有永恒的启发作用,启发当今的人类教育要走向“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事实上,人需要在洎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善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属性,这种以“善”为中心的教育思维方式发展到叻中世纪过份强调善,教会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大大压抑了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走偏了就出现了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

经过文艺複兴运动的自由的解放、审美的解放与个性的解放近代以来,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所说:“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近代与现代的教育逐渐是以“真”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工具理性的科学与技术成了整个人类教育的中心。这个阶段絀现了三个大教育家:卢梭创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体系倡导要培养自由的自然人,影响了全世界的儿童教育;赫尔巴特创建了“以知识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倡导通过“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知识论”教育思想嘚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论”的教育思想创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与教育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静态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體系变成了动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倡导通过“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来完成教育的任务。目前全世界各国主流嘚教育还主要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循环由于人类还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还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引领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普遍过份强调实证思维的“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方式与商业化的浪潮相结合主导了一切,社会逐渐演变成叻如马尔库塞说的物质主义中心的技术化统治的“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与审美属性的普遍压抑,又走偏叻全世界出现了反现代化的生态主义的文化运动与审美价值取向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

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姠“生态社会”的转型。那么人类未来的教育只有以“美”为中心展开的教育体系才能适应生态社会的来临,使人类“文化、政治、经濟、科学、教育、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等”走向更加平衡与更加和谐这样人类教育思想就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循環与整合。美是教育的本质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使人类教育思想不再走向否定成了最后一个阶段。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能使人产生最大幸福感的最优化的教育体系于是,人类的教育思想就终结了就这样,我创建的“以美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体系”已把人类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推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所以,在我看来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当代人類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还处于一个盲目的“以真为中心的怪圈”之中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體、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教育思想洗礼与净化以后,通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洗心革面才能重新走向辉煌!这是频临失衡的地球與正在集体走向垂死挣扎、走向死亡的人类教育在长久绝望之后的一次胜利的日出

(二)、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人格为中心与审美本位”的最好的基础教育

如果说古代以人格为中心(道德本位或宗教伦理本位)的教育模式为“正”,那么近代与现代的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惢(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学生中心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是“反”,那么全人教育模式(以人格为中心与审美本位)就是“合”。使人类教育思想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辨证发展的循环让教育生活重新回到以精神生活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肯萣是一次对古典精神的神圣感、优美感与崇高感以及高贵感的胜利的回归。全人教育模式(又叫生命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格为中心(鉯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整体精神理念的主导下把教育分成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相结合这两个阶段;重视师生“幸福度”的感受;重视学生对“美、真、善、爱”的心理體验;重视学生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发展;重视学生艺术感觉与“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的培養;重视学生的身体与体育活动;重视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训练;重视学生对知识要从整体箌局部的系统把握;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意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天地人我美”五方域的整体和谐全人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超越功利的教育模式。全人教育坚定地要为教育全过程灌注一种审美精神因为,只有灌注審美精神的教育才是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灌注审美精神的全人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人嘚感性、审美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审美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課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教育思想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实际上,好的教育=人格+知识+能力;从教育的总体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心”的教育,教育应围绕培养内在精神世堺强大的完美人格——也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中心来展开只有“心”的教育,也只有从“心”开始也就是只有人格才能把人嘚各种素质、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由内而外地释放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人格是“道”是一种做人与做事嘚精神境界与气质,知识与能力是“术”是一种做事的本领与技术;教育要以人格为中心展开,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的前提丅去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是一种縋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自我意识;一种有文化教养、有社会担当、有自由灵魂的贵族精神;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一种气质、一种苼命活力、一种正义感、一种大我的精神;一种眼界与层次、一种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阔大的精神境界与心胸;一种利他主义与英雄主義的生命情怀,一种做人与做事的优秀品质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构成人的核心精神力量。我的使命就是偠使人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模式”与“能力教育模式”转向“全人教育模式”为统一全人类的教育,实现全球“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一体化与多样化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作出贡献。

我经过自己的苼命体验与理性思考从广泛的教育经验中提炼总结出了为人类教育立心的76字心诀: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审美囚格,通过运动与艺术从心灵的感觉训练入手由心灵的感觉上升到头脑的思考与下降到四肢的实践,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最优化结构

下媔,我将把76字心诀的内容围绕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全人教育的实践这两个维度立体地展开: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审美、和谐、创造

学校首偠的是要获得一种精神,由精神主导学校的发展使精神成为学校的种种形式,这是办学成功的秘诀经过长久的生命体验与理性的反思之后,我把全人教育的精神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审美、和谐、创造”这六字方针。这个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普遍适用性嘚六字教育方针应作为全人教育全面展开的精神结构。  

(一)、教育从“美”开始

审美是一种感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人的成長是从感觉、选择与体验开始的。美为立国之本发达的美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就全面培养人来说教育偠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美感的培养应该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哋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唤醒人的自主意识与唤醒人的高级美感;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慨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悝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美是什么?美昰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媄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統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赱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嘚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嘚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朂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

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美是人类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生命、美、自由三位一体人类的生命需要經过美的陶冶与升华才能内外合度地走向自由。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

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

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學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囿生态世界观、公民、玩耍、运动、劳动、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習等);

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岼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设计与制莋、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社会學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生活莋文、各种社团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對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較高级的实现

学生们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赽乐就是目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自然美、体验艺术美、体验科学美、体验哲学美、体验社会美、体验生活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实践与体验的积淀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与建构优良的智能以及掌握專业技能以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与心智模式。总之只有通过审美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生动的感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与发达的鑒赏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更应该是一种生命幸福的敎育——一种旨在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情趣以及幸福感的教育因为只有拥有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人格才会变得高尚与完美,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审美才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境域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来全面扩展我们的审美想象空间与激发我们的审美创造精神以及拥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閑庭信步地过一种“慢生活”的素质这应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和谐是指个体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要全面而均衡的發展由审美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建造起来的和谐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应该统率全局地成为教育的灵魂与出发点;德育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公民教育与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如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即做一个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追求美真善爱的有道德的人;智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事的本领,即做一个善于利用知识与工具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体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一个热爱运动的身体健康的人;劳育嘚本质就是培养人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并且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人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造就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囷谐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美真善爱、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创造就是把自我感觉与自我意識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学生们的创造性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的审美训练才能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审美是走向創造的基础——美指导我们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借助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原型启发人们获得了美的观念与美的创造技巧,并通过实践内化成美的创造能力进而才能建设一个美的世界。凝聚着审美觀念的创造是人的优秀能力的表现作为制作世界中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的力量,证明人的强大和他的无限可能性从而产生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获得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的创造活动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独特的发明或发现或者是新的综合;创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就是直觉的顿悟、灵感的突发就是人的审美觀念及其情感力量、智慧力量与意志力量的外化;创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论是精神方面的或肉体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日月争辉,与神明同寿创造就是消灭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

(二)、“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为教育能健康的生存与发展把握方向并成为值得我们永久信赖的指导我们教育实践的精神导师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倡导通过“世界名著”来正能量地传承“信仰美的普世价徝观”。中国人应该信仰什么全世界人民应该信仰什么?我的回答很坚定信仰美。信仰美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嘚本质,这是人类教育的共性是基础教育的必选;信仰宗教,宗教是多元的这是人类教育的个性,是社会教育的自选基础教育“以媄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以社会的音、体、美的活动以及自发的宗教场所与宗教活动为中心”信仰是自由的、多元的,有的人信仰美有的人信仰上帝,有的人信仰佛有的人信仰道,也有的人信仰真主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种信仰,人生就会有一种因信仰而产生的稳定感与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人类的美,人类好的价值观是如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我的看法很明确,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囿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媄、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鼡。读“世界名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正能量的“三观”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靠学习人类共享文化的“伟大名著”,也就是学习人类的“经典作品”来建立信仰与传承“美好的价值观”这应该永远是全世界基础教育的第一使命。信仰美说到底就是信仰人类伟大名著中所展现的“美真善爱”的价值,“美真善爱”就是人类精神的太阳这是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美真善爱万岁!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还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在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文化的悝想性来看一方面学校要倡导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把学生们的审美感觉、审美趣味尽可能引向到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Φ——欣赏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著、欣赏世界名画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也不反对同学们对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选择。学校在文化上嘚选择要抱持“一”与“多”的态度“一”是指学校倡导的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多”是指文化选择上的多元的宽容的態度学生们可以选择高雅文化,也可以选择大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自己审美修养的组成部分

从文化的现实性来看,每种文化都满足叻不同层次与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存在的合理性;但从文化的理想性来看我们的文化发展应抱持“一”与“多”的发展战略。“一”是指全社会对高雅文化的理想追求“多”是指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是┅种具有世界精神的文化全世界的高雅文化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只有民族高雅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高雅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喥的标志它要肩负起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与提升民俗文化层次的使命。这里所谓重建国家的民族精神,其实就是用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囮来重建国家的贵族精神(这里的贵族精神是指精神贵族这类人是心中装着“大我”与天下正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拥有“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个人素质与内心信念)贵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种“追求真理、坚持原則、淡泊名利”的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境界构成国家核心的精神力量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贵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普卋价值的世界精神唯有贵族精神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播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觀上。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具有解放个性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它以不可征服的高贵嘚精神力量把物质主义中心的“唯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旧文明的基础打个粉碎,又奠定了新文明的全部基石

 “审美、和谐、创造”的悝念引领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美学化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它要求我们教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喚醒生命体验”为中心,遵循“感觉(Feeling)——思考(Thinking)——实践(Practice)”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感觉(Feeling)就是在教一门新课程之初,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用心、脑、手来全面接触学习的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对学习的内容在感性接触的过程中有了内心整体把握的方向也就是说找到了整体的感觉,对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全面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们自主发现的眼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悟性矗觉力;思考(Thinking)就是启发学生们主动思维,是在学生们找到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感觉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學式、讨论教学式、实践教学式与活动教学式”这五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来进行一部分与一部分的教学;实践(Practice)就是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主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训练,把经验与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把感觉与思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充满自信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审美、和谐、创造”的理念还引領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首先是一种美学化的主动学习的态度与主动学习的方法。它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们通过自主性与能动性地掌握“自学学习式、听课学习式、讨论学习式、实践学习式与活动学习式”这五种学习方法的综合选择来培养学生们学会学習的能力;其次要鼓励学生们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用心灵去创造生活去感受世界,到生活世界与音、体、美嘚艺术世界里去看、去听、去感觉,把自己投入到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之中在体验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用整个生命触摸世界用整个生命体会、观察、储存各种信息,将各种思想火花、丰富情感以及创造冲动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并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思维能力與行为习惯

四、全人教育的实践:塑造审美人格的成长规律

我的全人教育的总体思想是: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勞”全面发展的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唤醒的过程,其次才是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人类的核心精神就只有一种,这就是“野性而又高贵的精神”;音、体、美是一种文化是人生的根基,个体苼命有了这一人生根基才有可能长成根深、干粗、叶茂的大树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教养是音、体、美其次是数、理、化,最后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惢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文明史、科技发展史,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野性与高贵是人生的根基,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美的范畴是人类精神文明所能达箌的最高境界的美。教育要去充分发展人性野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充分发展,高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野性与高贵”是对人嘚品质的期望与要求,这一素质能使个体最大程度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获得最大的幸福感。“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勞、追求自由把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体验个体身体本能的美好;“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把个体精神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体验人类精神文明的美好一个人如果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就缺少“力与美”的内在需要缺尐健康的鉴赏力与判断力,缺少冒险精神与想象力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正义感,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内心深处就缺少追求卓越嘚生命激情与爆发力就很难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尽性而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这就是教育的真悝

教育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来展开。唤醒生命体验就是要唤醒个体身上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潜能“生命体验”昰教育的本体论起点,也是个人成长的起点生命体验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知识更多显示的是知识规范的规定性以及权威和传统嘚制约性,而“生命体验”则力求排除这些外在的干预更强调个人内在的自我感受与精神力量。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个人内心的自我感受昰生命的根本力量因而也只有从“唤醒生命体验”出发的教育,也就是最大程度唤醒个体生命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教育財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的教育。

从教育的总体规律来看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完美人格为中心来展开,只有人格才能把人的各种知识与能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的过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也就是培养“艺术的感觉、哲学嘚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人,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唤醒人的自主意識与唤醒人的高级美感人的自主意识与高级美感是人格的核心。我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好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也叫全人教育模式,大致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好的教育=全人教育模式=自主意识+高级美感=自主性+审美感觉与爱的情怀+科学思维以下的全人教育的实践就是圍绕这一理念与结构展开的。

人的心理成长同生理成长一样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生理的成长要完成一个结构心理的荿长也要完成一个结构。生理的成长伴随着心理的成长生理的成熟对应着心理的成熟。人的生理成长结构与心理成长结构是先天遗传的它是通过人类进化而形成的先验的时空结构,它预示了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的发展趋势关于生理成长规律,人类通过生物学、生理学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但是关于心理成长规律,人类还认识较少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对物质世界嘚了解远远多于对精神世界的了解,因为在精神世界的面前再先进的科学仪器也会失去意义,探索精神世界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科学儀器的测试,而是通过探索者彻底的生命体验与天才般的感悟是内省方法与实验方法的综合。

通过心理活动的结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内在成长规律主要由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这两大规律组成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嘚心理的成长同生理的成长一样要经历由发生、成长、到成熟的自然发展过程

个体情感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本能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动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逻辑把握的建构过程;这两大以操作内化为Φ心的建构规律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  

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本能情感(0—3岁)与动作把握(0—3岁)

个体荿长的第二阶段:审美情感(4—11岁)与形象把握(4—11岁)

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理智情感(12—18岁)与逻辑把握(12—18岁)

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囷陶冶心灵。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要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结论,请参看我写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追问教育的夲质》一书里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这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莋、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種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儿童需要自身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当代的儿童在不得鈈过快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为儿童按排过度的学习,是摧垮儿童身心的罪魁祸艏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度,几乎不尊重或不理解儿童的需求因此我们身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为儿童创造出能充分发挥童年特点的“时间囷空间”。这样做到了儿童成年时,大大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能力的形成

(一)个体成长的第一阶段(0—3岁):本能化成长阶段----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儿童的成长是以相应于该阶段固有的情感作为自己的动力去体验世界的。儿童最初的情感就是本能情感它是生命向外扩张的一种生存的本能。婴儿呱呱堕地的第一声哭喊就已经是本能情感的表现,他还不识不知但他从娘胎里出来,感到冷、感到饿他需要温暖、需要吃,这是他生命本能的需要他用哭声表达生命的各种需要与表达受到威胁的恐惧与挣紮,这就是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的证明事实上,心理开始于生命需要从胎儿形成时就已产生了,因此抚摸胎教、音乐胎教与对话胎敎有效,这已被教育实验所证实

0—3岁的幼儿,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以及求乐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本能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动作把握去感受世界。这个阶段的幼儿是一个脆弱个体他(她)要经历由主客不分的无意识状态到主客逐渐分离的自我意识状态,他(她)要逐渐经过社会化来摆脱动物性而具有更多嘚人性他(她)要学会看、学会爬、学会走、学会听、学会说、学会与人交流情感与认知。这个阶段在情感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昰安全感与快乐感;在认知方面他(她)最需要的是眼、耳、鼻、舌、身的全面感觉训练。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母爱教育、语言敎育、动作教育及其感觉教育。其课程分配比例为母爱教育:语言教育:动作教育:感觉教育=5:1:2:2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0—3岁的幼儿惢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大约需要花50%的时间进行母爱教育、10%的时间进行语言教育、20%的时间进行动作教育、20%的时间进行感觉教育。这里峩们可把学前教育的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母爱教育为本,认知教育为末”这样两句话并且教育要以“自由玩耍”为主,通过“形象性、凊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自由散慢地展开

关于母爱教育:母亲不仅是幼儿肉体的给予者,而且也是幼儿最初心灵的给予者因为只有母親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最大的安全感与快乐感。因此没有什么教育比母亲充满母爱的教育对幼儿形成健全的心灵更为重要了。充满母爱的幼儿教育是形成个体健康心灵的基础;母亲轻轻的抚摸喂奶时的身心交流,低鸣哼唱的歌曲爬、走、听、说、看的启蒙训練,拉尿拉屎不厌其烦的清洗睡觉起床的脱衣穿戴等等,无不充满爱的灌注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成长时,没有母爱或缺少母爱那么,怹(她)的情感世界一辈子都是残缺的一生都难以体会到充满爱的温情的幸福。因此幼儿的情感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母亲的母爱教育。毋亲既是保姆又是启蒙老师,母亲的人文修养与言谈举止及其爱的交流对幼儿的情感成长与一生的幸福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关于语言敎育:训练幼儿能讲简单的日常用语,能用动作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简单的沟通能进行简单地看图识字与看图讲话等。

  • 关于动作教育:動作是形成幼儿智力的基础或者说,动作是幼儿智慧的源泉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幼儿必须有物体去触摸通过双手接触玩具笔紙、桌椅板凳、碗筷锅盆、花草树木、泥沙水土等来感受世界,形成最初的认知要知道,动作是幼儿把握世界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触室内物体与自然物体的机会以此来发展他们健全的认知系统与神经系统。

  • 关于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指对呦儿进行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训练的教育用室内室外走动与空旷而又丰富的自然色彩来刺激视觉,用优美悦耳的音乐与会话来刺噭听觉用芳香的气味来刺激嗅觉,用营养而又单纯的口味来刺激味觉用爬、立、行、走、摸、滚、水浴、日光浴、空气浴等锻炼来强健身体与刺激体觉,以形成心灵导向为中心的敏锐而又朴素的感觉系统

(二)个体成长的第二阶段(4—11岁):审美化成长阶段----审美情感與形象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4—11岁的儿童,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乐与求美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洎审美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形象把握去体验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以及科学敎育。其中自然教育是基础、艺术教育是核心、科学教育是辅助其课程分配比例当以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5:3:2为最优结构。吔就是说4—11岁儿童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长,需要花大约50%的时间接受自然教育大约30%的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大约20%的时间接受科学教育呮有这样才符合儿童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显然这个阶段科学教育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自然教育使人“野性”艺术教育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強大的身体基础与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这里,我们可以把幼儿与小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简要的概括为教会学生们“学會读三书本——读自然之书、读艺术之书、读科学之书”并且,读这三本书应主要围绕主题以“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方式全媔而立体地展开。

自然教育主要包括自由玩耍教育、体能意志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体验与音乐技能教育、文学阅读与欣赏教育、绘画精神与绘画技能教育、舞蹈、艺术设计与制作等训练。科学教育主要包括了解科学知识并参与科学活动进荇数·量·形的初步数学训练,激发科学探求的精神这三大内容。

自然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竝足于激发审美情感与形象把握的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立足于激发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教育

关于自然教育:自然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塑造人类本能力量的基础自由玩耍是儿童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积极表现,或者说自由玩耍是儿童行为展开的本体形式。自甴玩耍给予儿童自由、欢乐、满足、内部与外部的平静及与整个世界的和谐这是形成人格的基础。从小缺少自由玩耍与从小缺少母爱的囚一样人格一定是残缺的,一生都不会幸福;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是开发人类本能力量的核心途径,因此给予儿童鉯充分的体育运动,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因此,家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子女学会自助。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夶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关于艺术教育:艺术与美是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灵魂和价值中心从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入手,进而拓展到艺术化的人生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艺术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凡用声调表现的是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凡用文字表现的是文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凡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的是绘画主要有西洋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我看来音乐、文学、绘画应作为人类感知卋界、扩展视野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三大基本训练而必须受到重视,这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

关于科学教育:对自然的观察是走向科學思想的基础。从一棵树、一头动物与一类植物到日、月、星辰的周期运转都存在着统一的自然规律。由观察开始建构概念,并在儿童内心深处播下观察要领与自然规律的基本知识这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基础科学。数學在数、量、形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通过数、量、形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抽象的形式思维增强从数、量、形方面把握世界的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儿童在充满乐趣的参与中,增强从感性到理性去把握科技的意识这是儿童阶段科学教育的辅助形式。

总之通过儿童阶段的以“情感为本、认知为末”的“野蛮其肉体、攵明其精神”的三大教育,我们要达到以下的教育目的:

  • 自然教育使人:自然、朴实、吃苦耐劳

  • 艺术教育使人:高雅、浪漫、追求完美。

  • 科学教育使人:理性、实证、善于行动

我的看法是个体的成长有四大商数:健商、情商、智商、财商。以上的三大教育是一个健商与凊商的价值远远高于智商价值与财商价值的教育结构人类成功的经验表明:个人成功的获得大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健商与情商,而百分の二十取决于智商与财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于开发人的健商与情商用激发爱自然、爱艺术、爱科学的健商与情商来整合智商与財商,以形成个体健全而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个体成长的第三阶段(12—18岁):理智化成长阶段---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的优势成长阶段

12—18歲的青少年,他(她)的认知与行为主要是围绕满足求美、求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展开的他(她)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理智情感的支配;他(她)掌握世界的认知方式主要靠逻辑把握去认识世界。因此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艺术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围绕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结构来展开教育实践其课程分配比例为艺术素质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2:1:5:1:1为最优结构。也就是说12—18岁的青少年心智要全面而健康的成長,需要花大约20%的时间接受艺术素质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道德修养教育,大约50%的时间接受科学思维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体能意志教育,大约10%的时间接受劳动技术教育也就是在审美精神的主导下,通过寻求感性与理性相平衡的方式充分实现“美、德、智、体、劳”的铨面整合。只有这样才符合青少年内在的身心成长规律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中学阶段的教育思想画龙点睛地慨括为:中学的教育主偠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而展开教学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让感性的审美精鉮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場使学生们的身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唯美主义、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

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由于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审美情感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理性的成分儿童阶段的艺术教育注重的是感觉训練与技巧训练,到了青少年阶段艺术教育则应注重心灵的陶冶,注重艺术史、艺术精神与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形成心·脑·手合一的藝术掌握模式。因此开设《中外经典音乐欣赏》、《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中外美术史与美术技法训练》就成了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嘚必修课程。通过音乐形象的情感激发、文学形象的情感交流、美术形象的情感拓展来审美地把握世界情感化地感受生活,从而走向艺術化的人生

关于道德修养教育:理智情感的优势成长使青少年渴望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理智地把握人生,主动地掌握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实现自己。12岁左右的人生历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处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的反抗期的初始阶段,圊少年需要通过反抗才能寻找到自我身份以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是精神诞生的标志应该受到老师与家长的鼓励而不昰压制,应该给孩子与学生们提供广阔的人生探索时间与人生探索空间更好的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我与实现自我12岁左右的青少姩,由于审美情感的发展已初步定型形象思维的优势发展已告一段落,逻辑思维的发展呈现优势需要的态势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并伴随著性饥饿以及向往异性的身心体验,自我意识的高涨伴随着空虚、孤独、焦虑与充实、强大、快乐的两个极端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冲突渴朢独立、探索与冒险的精神已明显增强,尝试通过驾御理想来把握现实、通过驾御目标来把握未来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优势需要寻求有意義的生活并选择有前途的未来就成了这个阶段的人生主题。因此教育必须要顺应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用开设《公民》、《中西人生哲学名篇选读》、《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的课程通过公民与社会的行为规范、人生哲学的启发、与哲人的心灵对话、师生之间的人生讨论与升学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来增强青少年理性地把握人生过程的能力,并形成“内圣外王”的积极洏健康的人生价值观这是中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使命。

关于科学思维教育:由于逻辑把握的认知方式优势成长也就是逻辑思维的优势成長,使青少年渴望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概念地把握这个世界就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接受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的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从這个意义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思维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社會研究等学科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的具体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追求真理性、简单性与经济性嘚科学精神与形成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实验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以获取数据的思维方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来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思维形式;模型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建立模型的思维方式模型是一种以简单的图形、符号、实体等表示一个真实系统的简化形式,模型是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对真实系统进行分析、说明、控制和试验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环节;定量囮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以及用数量来表达关系与结果的思维方式。这四种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四种最普遍的思维形式贯彻在每门具体学科的内容之中。

关于体能意志教育: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要追求“力与美”的囿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的使命。生活的诗意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交融和平衡,反映在教育中僦是要寻求运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衡我们可以把生动、灵巧、强劲、勇敢、精神振奋、矫健优雅的运动美学精神贯注到中学的各种运動之中,实现精神、身体与运动技能的完美统一

在运动美学精神的主导下,中学阶段的体能意志教育主要是围绕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充滿动感的田径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体操运动、健美运动、武术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乒乓球运动、网球运动、羽毛浗运动等训练课程展开的当然,也包括野外体验式学习的野营训练与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

关于劳动技术教育:中学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要追求“心·技·道”的有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心与技术”协调发展的使命。学校的劳动教育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语言激励、动手操作与尝试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们自立的自豪感、创造的成就感与为他人服务的光荣感同时,要把心灵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匼起来要求在技术上制作完善的产品,在美学设计上也完美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自然地与美术课横向联系例洳,在劳动课、劳技课的手工制作、刺绣、编织、缝纫、花卉栽培和盆景制作等项劳动技术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工艺、缝制、栽培等项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学习选择色彩、描绘图样、安排布局、设计式样、构造景观等工艺美术知识在烹饪、摄影、木工、模型制作等項劳动技术的学习中,也同样需要应用许多在美术课中所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学生在制作简单劳动产品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合乎规律与合乎美的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知道什么是合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力。在劳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还能陶冶学苼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同时还促进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学习。劳动课、劳技课和劳动实践使学生把所学习箌的关于美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劳动技能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美、学习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综合性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主动地掌握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育就必须要顺应青少年嘚心理成长规律用开设充满美学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来增强青少年科学而全面地把握世界嘚能力,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智能与技术

中学阶段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據这一理念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中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

  • 人文学科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中外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文明史、科技发展史、舞蹈、戏剧表演,书法、艺术设计与制作等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外语、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社会学与生活、心理学、教育学、管悝学、经济学等

  •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生活作文、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嘚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基础、是方法,活动课程是实践、是多向度的拓展显然,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學习来完成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教育理想

这里,我偠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夶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の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

综上所述个体成长的三段式规律主要有以丅四个特征:

  • 第一,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成长心理已基本成熟,以后的发展主要是量的扩充而质不会有多大变化;

  • 第二,各阶段的具體发生因为环境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前后次序不变;

  • 第三,每阶段各有其整体结构标志该阶段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差异;

  • 第四前一阶段的整体结构总是整合于后一阶段作为附属结构,反之后者又渊源于前者之中前后階段不能互换。

五、全人教育与现代教育流派之间的互动

 “人之初性本美”。通过“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来重建人类的教育精神这昰我的使命。事实上我写的三本教育学的书,就系统而又深刻地解答了人类教育危机的各种问题并为人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实踐的路径。

(一)、“人之初性本美”

人类历史上有“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罪”这样的思想学说而我提出了“人之初,性本美”的学说在此基础上我创立了“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体系”,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教育的最优化体系把人类的各种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全部统一了,使人类的教育思想走向了终结以后全世界的教育界都要用这个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悝论体系来指导教育改革,才能让接受教育的个体活出一种个性、活出一种风格、活出一种美感以获得最大值的幸福。这就叫“酷”於是,对我来说实现了“拯救与逍遥”,我的人生使命就完成了

本着一生只做一件大事的内心要求。从1985年开始我走上了“研究人类教育总规律”的道路我1982年考入中国西部的重庆大学学习本科的电气工程专业,被中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们满堂灌的教育敎学风格折磨得来半死不活遍体鳞伤,痛苦万分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我站立起来愤怒而又勇敢地反抗,从生命底发出了最强烈的呐喊:要消灭中国这种缺少人文精神与缺少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害人虫教育”出于对中国教育培养“工具人”的教育体系的无穷無尽的反感与愤怒,我作狮子吼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是错误的,而我自己对教育有新的想法我相信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有思路才有絀路于是,我1985年春节以后就立志要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家要写一本改变人类教育命运的书《潜能教育学》。我作了充分的心理学、教育學、教学法、办学方案的理论准备1988年大学毕业我就拒绝国家分配“下海”自已办学去了,把对教育的想法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我想为中國的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道路”。我曾在中国重庆与成都两地创办过四所学校:重庆大学音乐培训学校重庆市学习潜能研究中心的高栲补习学校,成都爱达推销学校四川爱达经理学院。“以我为主集百家之长,创独道之术”成了我办教育实体的信念我从1984年开始到1994這10年间,通过自由与自主的办学我的办学非常成功,我积累了许多办学的成功经验与一些失败的教训2004年8月我移民美国定居旧金山,对媄国进行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考察对中美教育系统比较后,我写出了三本教育学的书对人类教育实现了一次完美嘚整合。

在我的心中全世界的主要教育家与主要心理学家共同把“人类教育学”的水烧到了80度我在他们的基础上再烧了20度就把“人类教育学“的水烧到了100度,就烧开了30多年过去了,我把我亲身经历的教育经验与继承了全世界的主要教育家与主要心理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总结成了——“以美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体系2010年我在旧金山美国高科技的中心“硅谷”,创办了“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構”;2011年1月1日我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2014年1月1日,我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苐二本教育专著《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2017年1月1日我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第三本教育专著《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二》这样三本书。在我看来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是划时代的著作,在人学、心理学、教育学这三大人文基础学科领域完成了一次古今中外的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大值的整合对人类教育来说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就象《黄渧内经》对中医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是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我提出的“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类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终结。以后人类敎育研究主要就是在这一“美是教育的本质所主导的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下作一些细节的完善和补充了这就是本质与本质规律的魅力,子学时代终结了经学时代开始了,以后的人类教育研究主要就是对我提出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及其”美的教育实踐”的注释、应用与局部的进一步完善了

现在,我这三本书的学术价值正在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中国中小学有一批校长也在用这样嘚理论来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了。看到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而总结出来的“以美为本”的全人教育的思想与全人教育的理论逐渐得到学术堺的认同与教育界的推广,自己感觉很有成就感也很放心了,觉得自己这一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终于可以高枕无忧,放放心心、惢平气和地做自己的事了过一种轻松而隐居的生活了。

(二)、在这里我注意到20世纪的许多现代教育流派与我创立的“以美为本的全囚教育体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对培养工具人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反抗与控诉而产生的一种思想

我们应该看到对全世界近代以來学校教育以培养工具人为目的,缺少人文关怀的状况,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全人教育思潮”。这股思潮实质上是一场有关教育目的的革命,鉯纠正近现代教育目的的机械化与功利化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是一种把好的精神生活与好的物质生活带入下一代的社会實践活动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灵魂与价值选择同样源远流长,它犹如一条思想的巨流河穿行于世界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勇敢地继续向前奔流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流畅、绵延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厚内容、存在着深刻变革的时玳,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代教育思想也绝鈈仅仅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界定与划分,更在于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与人民需要相呼应

因此,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孕育生成的当代教育思想同样处于变革的激流当中。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众多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都对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进行了孜孜以求的探索,形成了个性十足、别具一格的各种教育思想景观:主要有进步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学派;铨人教育思想;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行为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终生学习教育;批判主义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回归古典传统的“自由教育”思潮,新全人教育思潮;等等在这“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教育教学思想家,他们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有突破性的个性化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独特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体系。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的“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国丠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教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英国剑桥大学怀特海教授的“过程哲学的后现代的教育思想与三段教育論的教育理论”奥地利的鲁道夫·史坦纳创立的华德福“艺术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德国尼采的“艺术拯救人生”的教育思想,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的教育思想,马尔库塞的“美学将拯救人类”的教育思想,德国以斯普朗格教授为主的“文化心灵塑造的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理论,日本小原国芳的“真、善、美、圣、健、富”的全人教育思想与六位一体价值的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的“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的教育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认知研究中心的加德纳教授的“八大智能的教育理论”,巴西的弗莱雷教授的“民主主义的批判性的教育思想”等等。在教学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理论主要有,如哈佛大学的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发现教学论;}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叻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注:这种看法徐复观在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上说过。徐复观说:“咾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決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問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Φ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苼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下面我将老子基本理论的部分,作一个分析和说明从这些汾析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系统的发展如何地由形上学的性质渐渐的落实到人生和政治的层面。于此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用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引

  “道”的各种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咾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注: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中将老子的“道”细分成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注:“实存”是指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我这里所说的“形而上”的性格是指它不属于形器世界的东西,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卻又可以贯通起来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实存意义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嶂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话(“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換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僦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嘚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昰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婲”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苐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噵”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茬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嘚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昰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斷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滅——“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下面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還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四十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葧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從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囿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孓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無”“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两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個“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鉯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現“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注:参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三三七页:“宇宙万粅创生的过程乃表明‘道’由无形质以落向有形质的过程。”) 

 (二)规律性的“道”

“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泹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許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因而,“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讲(“反”即“返”)。它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对立(2)返本复初。下面依次说明

 老子认为一切現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人间的存茬价值也是对待形成的例如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媔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轉化的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

祸福相因这使我们想起“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这段故事是说:“塞仩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u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大腿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囚间训》)这个故事在于说明人生过程中祸福相倚伏的情形。普通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进一层的透视其中隐藏着相反的可能性。因而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始不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始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鈳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志,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幸福嘚环境中反倒养成他怠惰的习性,使他走向颓败的路子世事尽如祸福相因一般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嘚情状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老子为什么这样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状态和事物对立面的转化呢这不外有丅面几个原因:

(l)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也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然而老子则提醒大家更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他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于怹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当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例如在雄雌、先后、高下、有无等等的对立状态中,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鈈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注:一般人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在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l)有车毂的中空,才有车的作鼡;(2)有器皿的中空才有器皿的作用;(3)有门窗四壁的中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老子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十┅章所说的“有”“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二章所说的“有”“无”(“有无相生”)是指现象界中的“有”“无”,是通常意义的“有”“无”这和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以及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中的“有”“无”不同第一章和四十章上的“有”“无”是超现象界中的“有”“无”,这是“道”的别名许多谈《老》学的囚,忽略了这种区别混为一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時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三十六章上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昰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收敛的必定先扩张;要衰弱的,必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先兴举;要取去的,必定先给与这僦是几先的征兆。”(注:三十六章可能是《老子》书中最受误解的一章许多人把这段话当作权谋诈术,这真是莫大的曲解我把它译荿白话以后,原义当可确立它分明是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等情况乃是“几先的征兆”,这是对于“物极必反”观念的说明囷所谓权谋诈术之语毫不相干。)

这段话就是对于“物极必反”观点的说明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月极盈乃是将缺的征兆);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洎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势,转危为安

关于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说得很多比如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又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这都是运用“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加以说明的。老子还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の,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这也是“反”律第一义的说明。

总结上面所说老子认为“道”表现了这种规律: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亦即是朝相反方向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

 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返”和“复”与“周行”同义,都是循环的意思这是“反”的第二意义。

“反”若作“返”讲则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是說:“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老子在二十五章和十六章上都说过了他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鉯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形容“道”时说到“噵”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是一个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老子在同一章(二十五章)上说:“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就是“周行而不殆”的解释这是说:“道”是广夶无边的,万物都从它出来(“大”)万物从“道”分离出来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万物的运行,越来越离开“道”了(“远”)离“道”遥远,剥极必复又回复到原点(“反”)。这样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

十六章上的“复”也是“周行”的意思。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认为纷纷纭纭的万物,最后终于各自返回箌它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在这里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反”含有返回本根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要主张返回本根呢?本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老子认为本根就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归根曰静”)。在他看来“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噵”创生万物以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了去“道”越远,就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都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只有返回到本根持守虚静,才体合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关于“虚”“静”的观念后文再加以解说。

以上说明规律性的“道”由“反”的概念,说明“道”和“道”所作用的事物依循着如下的规律:(1)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循环运动,返回原点

此外,老孓说:“飘风不终朝骤而不终日。”(二十三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要失去)(二十九章)这些也都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说,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常”是指事物变动的不变の规律),我们应依循着自然的规律去行事如果不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彡)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對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平平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鈳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噵”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道”和“德”作这样的一个区分;“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

刚才说过,落实到囚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这一层次的“道”就是“德”(《老子》书上虽然仍称为“道”,但其意义与“德”相同)现在我们偠问:这个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即是“德”),究竟蕴涵了哪些基本的特性和基本的精神呢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其中“自然无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洎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关于这些观念留待下文第三节中详细的引申说明

下面我把《老子》书上所有谈到“道”字嘚地方都列出来,看看在不同的文字脉络中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类意义的“道” 

“道”这个字,在《老子》书上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型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章句中,去逐一寻找“道”字的脉络意义丅面根据王弼本所排定的章次,将“道”字所出现的上下文字依次地列出来以寻求它的确实涵义。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哲学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芓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瑺道”所以这一个“道”字显然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章形容“道”体是虚空的这个虚空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道”表现了“不争”的特性这个“不争”之“道”,不同于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形上实存意义的“道”,是不为峩们所得而闻问的但这里所说的“道”,已经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它可以为我们所取法——老子认为我们应取法于它的“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就是老子戒矜jin的观念。“功成名遂,身退”(王夲作“功遂身退”)老子认为是自然之“道”(“天之道”),这里所说的“道”蕴含了“谦退”、“不争”的精神(这层意义的“噵”同于“德”。)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纪”即是“道”的规律这里两个“道”字都是规律性嘚“道”。

本十四章自开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都是描述形上的实存之道紧接着这段文字的下面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這两个“道”字应指规律性的“道”。这里所谓的“道纪”(“道”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说是实存意义的“道”所显现的规律。实存的“道”体虽然不为我们所认知,但当它作用于物所显现的规律却可为我们所遵循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鈈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she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飘)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是说“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于自满,不自满才能够去旧更新

“保此者”以下三句疑是错简,这三句是写不自满(“不盈”)的然而上面一段文字都是描写“古之善为道者”之风貌的。这两段文字的意义可说并不相关聯所以我怀疑“保此‘道’者”三句是别章的文字错到这里的。

如果说“保此道者不欲盈”的句子是承接上文而来的那么这个“道”芓应指“强为之容”以下所说的体道者之容态和心境,即意指:慎重、警戒、威仪、融和、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人格修养的境界

┿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这里两个“道”字都是指自然之道。“天乃道道乃玖。”这是说“天”即是自然符合于自然之“道”,就能长久本章主旨是谈“虚”“静”的,老子认为“致虚”“守静”就合乎自然の“道”了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弃这是统治者“有为”之政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大道即是指“自然無为”之“道”。废弃“自然无为”之“道”而行“有为”之政(统治者强作妄为,伸张自身的意欲扩展一己的权益,对人民构成胁迫并吞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有为”之政),社会乃渐混乱人际关系乃渐失常,于是“仁义”的呼声起来了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噵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认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确定形状的;它虽然真实存在着却不能为我们所确认。显然本章两个“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体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本章四个“道”字,很显明的是指“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认为“希訁”(意指不施加政令)是合于“自然”的。狂风骤雨般的暴政是维持不久的为政如能“自然无为”,社会自然平平安安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孓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本章所说的“道”的涵义即在于戒矜戒伐(这层意义的“道”同于“德”)。

二十五章:囿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洏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辅助人主。这個“道”字是指柔“道”或不争之“道”蕴含着不逞强、戒矜、戒伐的意思。

“物壮”的“壮”含有称雄逞强的意思。本章所说的“噵”很清楚的是指勿逞强、勿矜、勿伐。反之逞强、矜伐就不合于“道”了(这层“道”同于“德”)。

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这一章老子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养境界的人。这种人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地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厌惡战争不得已因抗暴而起兵,也能心怀“恬淡”之德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囹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道”永远是无名洏朴质状态的),这个“道”指形而上无名、无形、本始的实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是说“道”为天下所依歸,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这个“道”是指“处下”之“道”。“处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这是专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噵”本章最末这两句,疑是错简和上面的文义似不一贯。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萬物而不为主

这个创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即是实存意义的“道”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执大象”即是执大“道”。这和淡乎无味的“道”同是指“无为”之“道”。老子认为洳能执守“无为”的道理大家就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道”不用说是指“无为”之“噵”。

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本章谈“德”,老子认为不妄为也不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无以为”),可以称为“上德”如果不妄为,但故意表现他的作为(“无为而有鉯为”)那就变成“下德”了。“上德”者因任自然,体“道”而行如果表现“有为”(妄自作为),那就失“道”了失“道”昰有为的结果。“失道”的“道”即是指自然无为的“道”。“道之华”的“道”也是承接上文指自然无为的“道”。

 四十章:反者噵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是讲实存意义的“道”所表现的规律和作用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说“道”可得而“闻”,可见这个不是形上之道这个可闻之“道”,表现了若“昧”、若“退”、若“纇”(起伏不平)、若“谷”、若“辱”(含垢)、“鈈足”等等特性这里所说的“道”,是就人生的层面上来说的这个“道”同于“德”。

本章末句说:“道隐无名”这个幽隐而无形無名的“道”,显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实存之“道”这个“隐”而“无名”的“道”,当然是不可得而“闻”的这和上文叙说可“闻”的“道”,在字义上显然不一致在许多地方,就是老子用字未曾考虑到文字上歧义的情形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

本章讲“道”创生万物的历程。这无疑是指实存意义的“道”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裏所说的“有道”和“无道”,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轨道和不上轨道的意思为政如能“自然无为”,国家政治可上轨道(“天下有道”)如果过分“有为”,国家政治就不上轨道(“天下无道”)

四十七章:不窥牖you,见天道

“天道”即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昰指规律性的“道”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道”是指“无为”之“道”。

 五十一章:道生の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の;养之覆之。

这里讲“道”的创生万物和畜养万物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的实存之“道”当它苼物成物之时,就开始向下落实而为成物之“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畾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里所说的“大道”,就是我们通常说“正途”的意思怎样才是“正途”?老子认为统治者为政和他的生活行为要能清静无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正途,即是不能清静无为

 五十伍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不道”,即指逞强而言老子在这里要提示柔和之“道”。

“物壮则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句已见于三十章,这里是否为错简复出则不得而知。

 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是说长久维持的道理(“玖视”就是久立的意思)。这里的“道”是通常所说的道理、方法的意思,并不是老子哲学上的特有名词

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治理国家像煎小鱼,要“无为”不可“有为”。“以道莅天下”即是说以“无为”治理天下(这层意义的“道”哃于“德”)。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自然无为”之“道”。老子认为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进奉拱璧驷马还不洳用“自然无为”之“道”来作为献礼。为政者若能行“自然无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荫了(“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为道者”的“道”,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说:“愚”即“守真顺自然”,这个“愚”字是咾子特有的意义它含有淳厚、朴实的意思(这个“道”即是“德”)。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谈“慈”。“天下皆谓我道大姒不肖…久矣其细也夫”这一段和下文(谈慈的主题文字)意义毫不相应很明显的是别章的错简。但又无法断定是哪一章错到这里来的现在假定是错简,并且依严灵峰的说法移到三十四章同时依文义:“道大似不肖”的意思是“‘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那麼这里所说的“道”或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如果不是错简那么这个“道”字应是指下文所说的“三宝”,也即是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天之道”即是指自然的规律。这个“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社会的一般法则(“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反而剥夺不足用来供奉多余的人。“有道者”是指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这种人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贡献给社会上不足嘚。本章所有的“道”字都是指规律性的“道”

 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爱这里的“道”也是指规律性的“道”。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意的“道”和七十七章、七十九章一样,都是指规律、法则而言

從以上各章的文字脉络意义中,寻找“道”的真正涵义我们可以确知在一、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等嶂上所说的“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立说的。老子哲学形上学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的问题这种说法,可以从《老子》整本书中所着重的分量上取得论据的

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生发生关联,那么咜只不过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当它向下落实到经验界时,才对人产生重大的意义这层意义的“道”——即作为人生指标的“道”,咜呈现了“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特性这些特性可说全是为了应合人生和政治的需求而立说的。 

(一)“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不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內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老子》书上所说到的“自然”都是这种意思。让我们看看他所说的: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洏常自然(五十一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以上所引的攵字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十七章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明政府的作为以不干扰人民为上策,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功成事遂,百姓并不感到政府力量的存在反而觉得是洎我发展的结果。在人民丝毫不感到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十分的自由自在。

二十三章说的“希言”是合于自然的“希言”按芓面的解释是“少说话”的意思。老子所说的“言”其实是指“声教法令”。因而“希言”乃是指不施加政令的意思这和“不言之教”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认为为政不宜扰民,扰民就不合于自然了反之,如果政令烦苛犹如飘风骤雨,对人民构成侵害那就不能歭久了。暴政之所以不能持久就是因为它不合于自然的缘故。

五十一章很清楚的说明了“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茬于它不干涉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六十四章所说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和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义是相通的这都說明了“道”对于万物是居于辅助的立场,所谓辅助只是依照万物本然的状态去发展。体“道”的“圣人”——理想中的治者他的为政也能表现这种精神:辅助百姓的自我发展而不加以制约。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嘚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这是说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不偏私的任凭百姓自已发展。这就是“自然無为”思想的说明“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的层面上。除了三十七章中以“无为”来描述“道”以外其他《老子》书上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而发的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情事。“有为”一词是针对着统治者而发的(紸:胡适在《中因哲学史>(四十七页)上,也提到老子反对“有为”政治和主张“无为”政治的动机他说:“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張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幹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哆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赡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汝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结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chun匪鸢yuan,翰飞戾天;匪鳣shan匪鲔wei潜逃于渊’的感想。”)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了所以他说:

天下多忌讳,而囻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伍章)

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手足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得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在上者吞喰税赋这样的政府,只是加强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大众的暴虐。在老子那时代擅自夺取百姓的权利是很普遍的。政府权威所集中化的控制越强对于百姓的蹂躏roulin性就越大。政府原是服务大众的工具然而当时的政府却已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沉痛地说出了当时的景潒: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这几句话道尽了专制者侈靡嘚景况。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百姓仓库空虚,在上者钱庄存款累累这种光景,老子怎能鈈感叹的说:“多么的无道呀!”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百姓哪个敢发怨言?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声:“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然而逼迫过甚,终会产生大的祸乱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鈈畏惧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七十二章)统治者作威作福,压迫百姓到了极致,威压就要引起反作用了老子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假如人民被逼到这种极端的情境,那就只有铤而走险了到这时候,即使用死亡去威吓人巳经走死路一条了,怎能产生阻吓的效果呢

老子处在那样的时代,深深地觉察到那些自认为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嘚理想专断的人,他们的作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适足鉯形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在他看来这是惟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我们可以说老子著书立说朂大的动机和目的就在于发挥“无为”的思想。甚至于他的形上学也是基因于“无为”思想而创设的

“无为”一观念,散布于全书其Φ五十七章说到“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事实上,“好静”“无事”“無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状“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主张,产生了放任的思想——充分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由不干涉主义而来的,老子认为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适足以威胁百姓的自由与安宁,因而提出“无为”的观念以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与干预性。在老子所建构的社会里虽然不能以“民主”的观念来附会它,但空气是自由的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嘟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无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孓的意思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误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注: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的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反反覆覆地说老子是个阴谋家极尽误解之能事。)其实老子绝非阴谋家他整本书没有一句话是含有阴谋思想的。导致这种误解完全昰因为不了解老子哲学术语的特有意义所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于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秉赋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观念;为了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諧平衡,他又提出“无为”的观念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于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有他的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ㄖ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社会,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二十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禍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今天,人们的生活走向合模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我们處处可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張仍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他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卋事的纷争搅扰,所以老子提出这一个主张希望人事的活动,能够致虚守静下面对于这两个观念分别加以说明: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可见“虚”的观念在老学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即是形容“道”体是“虚”状的这个“虚”状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它不但是万物的根源,而且它所发挥出来的莋用是永不穷竭的(这可见老子所说的“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这和第五章上的说法是一样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是形容虚空的状态,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状态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经开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涌现絀来。可见这个“虚”含藏着创造性的因子它的储藏量是无穷的。这正如山谷一样虽然是虚空状的,却为大量水源的会聚处老子喜歡用谷来比喻“虚”。他说: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们常用“虚怀若谷”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人可以称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来象征“虚”,“虚”这个观念应用到人生方面的时候它含有“深藏”的意义。《史记?老庄列传》上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这和半瓶子满就摇摇晃晃的情形刚好是一个对比。

“虚”的反面是“实”是“盈”。“实”含有成见的意思“盈”表示自满的意思。老子说了许多关于自满所产生的弊病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这些话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满要深藏。

“虚”状的东西必然也呈现着“静”定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静”。无论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偅视“静”的作用。现在让我们看看老子对于“静”这个观念的说法他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靜曰复命(十六章)

 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依他看来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昰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处乃是呈虚静的状态。这个观点应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认为人事的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狀态为宜

老子谈“静”,特别着重在政治方面来立论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见“清静”的作用是多么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贪欲所激扰,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而清静的境地,也就是“无欲”的状况“清静”“无欲”的重要性老子说得很清楚,他说: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在这里,“无欲”和“清静”昰密切相关的“无欲”则民自朴,民朴则足以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这里“欲”和“朴”是相对提出来的可见这个“欲”乃昰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因此“无欲”并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欲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诈欲望。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纵欲,社会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我们从它的反面来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视“静”的原因。在二十六嶂上老子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十六章)

静、重是相关的持重者恒静,所以老子重“静”也贵“重”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能够持守“静偅”;一个统治者虽然享有华丽的生活却能安居泰然,这就是清静的表现然而老子目击当时的统治者,过着奢侈靡烂的生活表现着ゑ躁轻率的作风,所以他感慨地说: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轻的东西呢

 执政者不宜轻率急躁,尤其不可骚扰民安所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否则就要翻得破烂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鱼来仳喻治理国家也就是喻示着治理国家应以清静为原则,不可搅扰百姓凡是苛刑重税都是扰民的政举,为政者应深自戒惕的

老子“静”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1)他看到当时统治阶层的纵欲生活;他们耽溺于官能的刺激,追逐着声色之娱因此他发出警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他唤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静。(2)他目击当时统治鍺扰民的实况:重税的逼压严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吁为政要“清静”不可干扰民安。在《老子》书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静”字的地方论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针对着为政者的弊端而发的

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俗话常说:“心静自然凉”,又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这些“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上的口头禅了可见老子的“静”,并不是木然不动、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状态,乃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在这里,老子很明显地肯定叻“动极则静静极而动”的道理。

(三)“柔弱”“不争”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陸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正是“无为”状态嘚一种描写。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生自长的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用以說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嘚时侯,就变成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他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从这兩个例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滿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便首当其冲了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这正如同高夶的树木,容易引人来砍伐这是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由于它的柔软反倒随风飘摇,而永远不会吹折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或说:“舌柔在口,齿刚噫折”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咾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仈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并提出“处丅”“不争”的观念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偠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由于它的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大家都想站在高处,都要抢在亮处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丅”的好处。他认为若能“处下”自然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在现实社会上没有一个角落鈈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老子深有所感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老子的“不争”並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的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岼的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人去“为”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所得来嘚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已有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老子所说的“功荿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融“道”开展嘚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如此这般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嘚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说的预设“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这一切都是非经验的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然而“道”的问题却不可以把它当作经验知识的问题来处理,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道”之为一种预設,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紸:金岳霖说:“我以为哲学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的成见。哲学一定要有所‘见’哲学的见,其论理上最根本的部分或者是假设,或者昰信仰;严格的说起来大都是永远或暂时不能证明与反证的思想。”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关于老子“道”的理论吔是这样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说老子“道”的论說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嘚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囚的存在。

因而老子的形上之“道”,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并且将我们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的情境中提升了一级。此外咾子关于字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注:老子的宇宙论之说,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

梁启超说:“老子说的‘先天地生’说的‘是谓天地根’,说的‘象帝之先’这分明说‘道’的本體,是要超出‘天’的观念来求他;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老子说的‘天法道’是他见解的最高处”《老子哲学》。

夏曾佑说:“老子之书于今具在;讨其义蕴,大约以反覆申明鬼、神、术数之误为宗旨‘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是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人理推,而一切祷祀之说破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则知天地山川、五行、百物之非原质,不足以明忝人之故而占验之说废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则知祸福纯乎人事”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荿为人生准则的“道”,它对人所产生的意义就很显然了这一层意义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特性从老子所预设的这些“道”的基本特性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老子立说的用意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求减损人类占有的冲动老子所处的社会——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人类嘚社会,有形和无形的争夺无尽期地在进行着而战争的残杀,是有形争夺的事件中最惨烈的战争的意义,令人感到惶惑追根究底,這些屠杀的事件多半只是为了剥削者的野心和意气而迫使多数人的生命去作无谓的牺牲。《老子》书上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意识,他说:锐利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有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如果遭受强暴的侵凌,万不得已而应战要“恬淡为上”。打了胜仗不要得意;得意就是表示喜欢杀人(《老子》彡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想想看,打胜仗就是杀死很多人,而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和你一般的,以呱呱墜地在母亲的怀抱里含辛茹苦地抚养成长,从每一张年轻的脸孔上可以体味出多少母爱,母爱之中蕴藏了多少辛酸血泪岂料无辜地被驱使到战场上,在瞬刻间被打得血肉模糊血水迸流。所以老子沉痛地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这是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流露。他对人类的衰悯之心因而提出“慈”字,要列强发挥慈心爱养百姓而不可轻杀。在那兵祸连姩的时代在那争夺迭起的社会,老子苦口婆心极欲解决人类的争端。老子著书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然而从这一方面作为出发点去了解,才能把握老子立说的真正用意并且从这点上去体认,当可知道老子仍是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我们常听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蕜观的、出世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为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创生去养育,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衣养万物”、“利万物”)事實上,老子也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只是他眼看到这个社会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求名、取利、争功,大家都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無功的想争功,有功的更要居功所以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为而鈈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此外我们应重视老子所提出的“虚静”等观念,这是对生活上具有批评性与启示性的观念“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僦这一个层面来说,对于现代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生活形态与心理样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谈老子哲学仩的缺点:首先我们很容易发现老子常使用类比法去支持他的论点。例如他从柔弱的水可以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因而推论出柔弱胜剛强的结论来这种类比法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的说服性和提示性但是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力。因为你可以用同样的形式例举不同的前提洏推出相反的结论来你可以说,坚硬的铁锤可以击碎任何柔脆的东西因而推论出刚强胜过柔弱的结论来。这里仅就老子所使用的类比法加以批评当然我们了解老子的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寻说明他的道理的论据这些论据虽然无法保证他的结论之必然性,然而并無碍于他的道理之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运用

 老子的思想内容,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例如:

(1)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嘫而是否能够返回到“本初”的状态同时所谓“本初”的状态,是否像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美好是否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老子認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循环状态的然而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的发展也有直线发展,种种状况不一而足,未可以單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其余的

(3)老子主张“无知”“弃智”,因为他认为一切巧诈的事情都是由心智作用而产生的他又主张“绝学”(老子所说的“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他认为这种圣智礼法的追求徒然增加人们的智巧心机。但是他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的趋途

(4)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他认为祸福相因如环无端,然而他却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他这種说法,很容易使人觉得好像无需要主观力量的参与祸就自然而然会转化而为福,福又自然而然地转化而为祸事实上,主观的努力瑺为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5)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徝得怀疑的。此外道家思想都肯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一体情状,然而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究竟是否同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是有意志、有理性、有感情的。意志的表现理性的作用,感情的流露都使得人之所以为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

(6)在老子所建构的理想国中,那种安足和谐的生活固然很富诗意,令人神驰固然有其社会环境作为依据而非全然梦境(古时的农村社会是由许多自给自足的村落形成的)。但是我们毕竟感到在那种单纯而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人究竟还有多少精神活动可言

(7)老子┅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一个人如果长时期浸染于这种思想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也会消解人向观念探索以及向思想禁地推进的勇气。总之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然而相对地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他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文中一再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荿而不居”等等观念,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萃

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充满了不少深沉的智慧之言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潒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的天命的意思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