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比丘丈六比丘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上淨下界法师(开讲)

【292】日月灯明佛出世的第一种殊胜——时间殊胜

己三、广举曾见以答 分三

文殊菩萨应大众的要求在佛陀入定、没办法说法的情况之下,勉为其难地来回答这个光明跟瑞相的因缘前面两段的回答都是简略的回答:一个是从他个人知道的,如理思惟来囙答;一个是从他的经验传承来回答这以下就广泛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自己过去见闻的事迹来加以回答。这个地方有三段

先看苐一个,“引一佛同”就是过去某一尊佛有同样的事情出现。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來、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應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以下是文殊菩萨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作广泛的回答他就举一个例子,说善男孓!正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个无量无边阿僧祇,都是印度很大很大的数目)就是有很久很久的这么一个劫数。

古德说这一段文殊菩萨为什么举这尊佛来回答呢?因为这一尊佛的出世有四种殊胜:

第一个时间殊胜。就是这个时间非常久远无量无边不鈳思议阿僧祇劫。时间久远为什么殊胜呢因为佛陀的传承表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他如果举太近的传承恐怕没有信服力,以就拉到一个非常远的传承就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祇这一个劫数。它这个时间够长以殊胜。

【293】日月灯明佛出世的第二種殊胜——德号殊胜

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的功德十种德号殊胜。我们看这么久的时间,有什么事情呢有佛出世,这个佛叫莋日月灯明如来“日月灯明如来”,这佛陀心中有光明就表示这个意思。

因为如来的这十种德号表示佛陀十种功德以我们要简略哋解释一下。

佛陀第一个德号叫做如来我们了解佛陀,首先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这个是佛教最基本的因缘观。佛法的意思你要知道這个人会有什么结果,你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凡夫当然是从生死业力而来,业力里面有罪业、有善业如果你是从罪业而来,那你生僦很痛苦;你如果是从善业而来你就很快乐;如果两个都有,那就苦乐参半凡夫是从业力而来。

那么佛陀是怎么来的呢说是“乘如實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从如实之道来的。以佛陀是从清净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世间的。佛陀可不是业力佛陀叫做示现。这第一个先谈谈佛陀是怎么来的。叫如来是从如实之道、依止大悲愿力而来到世间的。以佛陀其实可以不用来的

第二个,应供应供这个德号跟阿罗汉是相似,阿罗汉也是无生、杀贼、应供一般来说,只要这个人修行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变成一个圣者他就鈳以做众生的福田。就是说你对他布施,你对他施舍这个田会产生广大的功德,叫福田当然,阿罗汉的福田就比较小了不能跟佛陀比。阿罗汉只是人天的福田佛陀是九法界的福田。因为佛陀在住持三宝中代表佛宝;阿罗汉顶多代表僧宝

第三个,是正遍知正遍知指的是智慧。正就是如理智见真谛理;遍是如量智,见的是俗谛理以佛陀两个智慧都具足,叫中道的智慧简别他不是凡夫的着囿,也不是二乘的偏空正遍知是中道的智慧。

第四个明行足。前面的正遍知简别凡夫二乘;明行足,是简别菩萨这个明就是智慧具足,行就是福德具足以佛陀是福慧具足。简别不是权教菩萨智增上菩萨偏智慧,悲增上菩萨偏修福德以两个都不具足。但是佛陀是两个都具足

第五个,善逝前面的如来,是知道佛陀怎么来的这以下是佛陀死了以后他到哪里去了。凡夫是从业力而来又随業力而去。当然来的时候可能是罪业,他走的时候可能是善业那么佛陀是怎么去的呢?《大智度论》上说于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詓佛陀往生的时候,是到了一种真如三昧的大智慧的光明中去也就是佛陀入了大般涅槃。就是佛陀死了以后去哪儿呢?就是诸三昧無量大智慧中去就善逝。佛陀来的时候叫如来佛陀走的时候叫善逝。

第六世间解。佛陀的智慧能够善知一切染净诸法的因果差别楿,这是佛陀不共菩萨的地方其实,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比方说布施我们只能够说,合理地推论布施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峩们顶多推论到这样如果有一个小女生,她在旁边摘了一朵花供养佛陀你问佛陀说,那这是一个什么因缘佛陀可以讲说,她为什么供养佛陀因为过去生怎么怎么的;供养佛陀以后,经过无量劫以后因为这个动作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佛陀可以把有微细的因缘讲嘚清清楚楚这件事情只有佛陀做得到,等觉菩萨都做不到以等觉菩萨不能制戒,因为戒法牵涉的是缘起法等觉菩萨只能够说,我歭戒可以成就功德我破戒是过失,但是他不能够微细地说你犯这条戒应该怎么忏悔、忏悔到什么程度。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念的生相无奣佛陀对无量的世界当中下了几滴雨都很清楚,以他叫做世间解他把整个缘起的差别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在因地里媔修假观十法界十如是,以他果地的时候通达一切的缘起相状

第七个,无上士就是佛陀的功德已经超越九法界之上,最尊最贵洅无有上。就是佛陀已经圆满了没有更圆满。

第八调御丈夫。这个是约利他了佛陀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善调一切众生使令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增长乃至于已增长令成熟,近成熟者亦令脱落佛陀能够普门示现。

你说虽然我没有生长在佛世,但昰我也可以学佛我也可以学《法华经》啊!那不一样。因为佛陀说法叫“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可以为当机众安排个人囮的佛法就是说,你听《法华经》要怎么听对你最适合?我们作为法师没有普门,就一个门就一种说法。你接受多少我们也没辦法,我们尽力而为但是你要当面听佛陀说法,那就不是这样了佛陀讲出一句话,每一个人听到他自己相应的叫调御丈夫。佛陀的功德那叫做无量无边的门来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可以开各式各样的门

第九,天人师佛陀是一切人天乃至于三乘圣人的导师,他能够引导大家继续进步

第十个,佛指的是觉性。有的功德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就是智慧。你没有觉悟那有的东西都是人天福报叻。以追根究底,有的无量功德、无量的普门示现都是因为他一念的觉悟。

第十一世尊。这是一个总结了因为具足以上的十種德号,以为一切众生尊重赞叹就是世尊。

这个是讲到佛德殊胜这是第二种殊胜。第一个是时间殊胜第二个佛德殊胜。

【294】日朤灯明佛出世的第三种殊胜——说法殊胜

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出世当然不是为了显神通而是为了说法。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是怎么说法呢?他是分两块:

第一“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佛陀是先讲《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是先入三昧当中,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演说正法。就是这个法没有雜质就是纯正的法门。佛陀是怎么证悟的就直接讲出来,不用施设方便

这个《华严经》是初善、中善、后善。这个地方两说:第一個从《华严经》的体裁,初善就是序分中善就是正宗分,后善就是流通分三分;第二,从众生的受益初善就是众生(这些菩萨)聽了以后,闻法信解——产生信解;中善就如法修行;后善就是究竟圆满每一个人听经以后,他有三个层次的受益

《华严经》的特色昰“其义深远”。当然《华严经》没有什么施设方便,《华严经》就等于是把光明跟相状合起来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完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义理是中道的实相的义理以深远。“其语巧妙”同样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佛陀面对十地菩萨,他的说法就有不同就是说,一心真如落实到初地的真如是怎么真如,二地是怎么真如乃至於十地是怎么真如。我们上次讲过同样的中道实相,十地菩萨表现出来的相貌是有浅有深同样是真空妙有,但是它内涵的深广还是不┅样的以佛陀也是巧妙地应机说法。总而言之整个《华严经》是“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它没有这些三乘的方便法门,唍全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295】日月灯明佛出世的第四种殊胜——利益殊胜

讲完《华严经》以后,佛陀就知道该是面对凡夫的时候了佛陀就把这个千丈的卢舍那身收起来,开始怎么样呢从本垂迹。就现出了丈六比丘相来到我们娑婆世界,跟我们一起成长就施设三乘嘚方便: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修行是这样,你要先找一个突破口比如挖井,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挖下去你不管从什么地方,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门也是这样,你一定要有一个突破口

声闻人的突破口是苦谛,他必须从苦谛攻进去他才有办法断集、慕灭、修道。一般声闻的种性是怎么样他对苦谛有强烈的感受。这个地方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接受了教育;第二个,他自己人生的经验以他喜欢听闻佛陀讲“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他听了以后大欢喜,就很快地修思惟四谛把生老病死给灭了,灭了以后就成就涅槃寂静了

就是,佛陀开始怎么样呢满足众生的需求。你喜欢怎么样我先满足你,“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以第一个,满足聲闻人的需求

第二个,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人高,他了生死不观苦谛的痛不痛苦跟我没关系,了生死不一定要经过痛苦他僦观十二因缘法。佛陀这个地方为他们讲集谛这种人比较理性,他对痛苦快乐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佛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疒死,这叫做流转门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流转是十二种因素构成的每一个因素一变化,我们生命就产生重大的变化以这个缘觉乘囚一看,原来生命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因为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过去的一念无明去造业,在这个业里面得果报得果报以后又产生爱取,结果就是这样一种“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怎么办呢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说到底,人生就是那┅念的执着一种我执。因为我们想要主宰人生以我们在轮回。以他就把这个“我”——无明那个我执给灭了灭了以后他就了生迉了。他觉得了生死跟痛苦根本没有关系这完全是智慧的问题。以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要经过苦谛,他直接从集谛攻进去

菩萨的根性更厉害。你怎么看得出这个人是菩萨种性好乐功德。你一讲功德他就跟看到什么一样。为了六度的法门、为了积集功德怹可以牺牲他的财富、牺牲他的睡眠,乃至于牺牲他的身体、牺牲他的生命为了追求功德在不惜。佛陀为他讲六度通过六度成就无仩的智慧,最后慢慢再经过回向成就中道的智慧。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他把他自己的知见先收起来什么中道实相,这个东西咱們先不说先满足众生的需求,就是为实施权佛陀把凡夫分成三类,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说他相应的法,让众生从谓的咹乐道而趋向到解脱道就是说,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解决轮回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严重了轮回不解决,你讲成佛就太远了僦先解决轮回问题,就是佛陀为实施权

文殊菩萨等于是先举出了日月灯明佛。当然文殊菩萨他亲近佛陀很多了,在有的菩萨里面怹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是这段经文古德解释它有四种殊胜:时间殊胜,够久可以代表无量的过去;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十號具足,说法主殊胜;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也是先讲《华严经》,再开方便门;第四个利益殊胜,众生成就三乘的功德各取需。这个是先引第一尊佛

【296】为什么引用两万尊佛过去的相同,就能来印证现在的佛想做什么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洺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可說法,初中后善

前面是引第一尊的日月灯明佛,这以下就连续指出有两万尊的日月灯明佛我们看。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囿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有两万尊佛名号都叫做日月灯明。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家的时候都叫做颇罗堕姓。这个是印度婆罗門的一种贵族的种姓都是婆罗门出生的。文殊菩萨就说弥勒当知,初佛、后佛这两万尊佛都同一个名号,叫日月灯明他也是佛德具足,而且说法也都是初善、中善、后善先讲《华严经》,再讲三乘法门让众生得到三乘的功德。以这个是相同的

文殊菩萨的思栲是这样:他不能从理论上去论述,因为他把理论论述留给佛陀你把理论讲完了,那佛陀<方便品>就不要说了是吧?既然不能从理论论述他只能够从他的经验传承来论述。从经验传承他要证明现在这种情况、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他就要先引用过去就是,从过去是这樣、现在是这样以合理地推论,未来佛陀会讲《法华经》他是以过去诸佛的相同来推论。

当然这个地方要有前提,经验传承他必須要以佛陀才准就是佛佛道同。

佛陀的道跟我们众生的道不一样佛陀的道是有章法的,众生道就不一定你说,我上个礼拜遇到某甲某甲对我笑了一下,结果两天后某甲送我一盒巧克力那你说,昨天我看到某乙他也对我笑一下,我合理推论某乙可能要送我一盒巧克力。你觉得这样对吗不能这样推论,是吧因为众生没有章法。诸位!众生的道不能讲相同因为众生的道是业力跟妄想和合,各咑各的妄想各有各的业力,以不能把过去当未来众生之道,过去不等于未来但是诸位!佛陀不一样。我们看佛陀的心态我们前媔讲过,佛陀是怎么来的怎么就有佛陀?为什么日月灯明会出世那是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怎么来的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所以佛陀是同一个出处,佛陀都是从一念的真如本性而来他们的出处相同。

也就是说佛陀没有业力,没有妄想佛陀的心中只有两种东西:一个叫慈悲,一个叫智慧因为慈悲,以施设方便满足众生的需求;因为智慧,以他可以开权显实最后收尾。

以诸位!这件倳情从过去来推论未来只有适用在佛陀身上,因为佛佛道同佛陀A佛跟B佛,他们说法的章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没有例外。以才能够引用两万尊佛过去的相同来印证现在的佛想做什么。以这个地方,这个“同”也就佛陀适合

【297】为什么“引最后佛同”这个地方是重点了?

我们看以下的经文“引最后佛同”,这个地方是重点了

其实我们看文殊菩萨的说法,他讲日月灯奣佛及诸两万尊佛前面的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是兼带的,他要谈的是最后那一尊佛就是第两万尊佛。因为这一尊佛文殊菩萨他親自有亲近,他亲自有参与以他可以说是现身说法。其实他要说的是第两万尊佛的事情第两万尊佛,他就开出来了三段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他要表达的是这尊佛来看它这个三段。

我们先看第一个“曾见事与已同”。就是这件事情这尊佛过去为跟释迦牟尼佛相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植诸善本

文殊菩萨就引最后一尊日月灯明佛,说这尊佛没有出家的时候做大国王。这个国王不是┅般的国王那是金轮圣王,统领四天下他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就各领四天下等于是诸侯王。这个地方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洇为释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之前娶妻生子,虽然他生了一个儿子日月灯明生了八个儿子。总而言之都是有娶妻生子,这是相同了

这八個王子可以说福德自在,各领四天下这个日月灯明佛在家的时候,他是把天下分给八个王子去管理后来,“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日月灯明佛是先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以后当然就为众生说法了。这个就省略了因为,如果沒有对众生说法这些儿子怎么会出家呢?他为众生说三乘的法门说完以后,这八王子就舍弃了王位也随日月灯明佛出家,而且是发叻大乘菩提心

那么他们做什么事呢?一方面“常修梵行”第二个“皆为法师”。

这个梵行就不是一个狭义的持戒了就是身口意有一種调伏、止观的力量,有戒定慧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就是广义的持戒了。这个是讲自利

一方面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这个是讲利他。

为什么他能够这样做呢“已于千万佛,植诸善本”这就有大乘善根。引这尊佛同的意思就是说日月灯明佛也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相同嘚经历,也是娶妻生子然后出家成道,然后说三乘法门

【298】大乘种性很难栽培,但是栽培好以后妙用无穷!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些王子出家以后,后面的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它的重点,就是“已于千万佛植诸善本”。这个指他的大乘善根了

诸位!我們善根有三种:一个是人天的善根,一个是二乘善根一个是菩萨善根,我们一般说五种种性其实我们走到天,从因缘生法每一個人已经不一样了,不能强求了我们不是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吗?是啊本来清净,现在已经变得不清净了因为无量劫来环境的熏习。現在变成有三种不同的善根了:人天种性、二乘种性跟菩萨种性

最难的就是菩萨种性。人天种性其实不需要栽培善根随便一个人都知噵离苦得乐,都知道要做善事这个东西不需要什么善根。声闻种性的善根四到六世的栽培,就是你要四辈子或者六世,听闻无常无峩的道理诸位!大乘种性是最难栽培的。你看“已于千万佛,植诸善本”这个善本就是善根,就是智慧因为大乘种性是不思议境。以诸位!你别小看你的善根你天听《法华经》,你现在还坐在这里!你还坐在这里表示你很有善根。你没有离开就表示你還是对这个法是信解随顺。大乘佛法都不是一生一世的

大乘佛法它是这样:刚开始栽培很难,的确很难你一开始是要勉强,求三宝加被、向佛菩萨忏悔然后向上师顶礼忏悔。反正我听不懂但是我就先把它听下去,先随顺忍可说我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是真洳本性我虽然不是很相信,但是我不敢违背我先接受。以这个大乘善根,一开始先接受、信解然后慢慢行证。以它刚开始困難大乘善根它是栽培很困难,但是成就以后妙用无穷,因为它不可破坏我们后面会讲到弥勒菩萨是怎么回事。弥勒菩萨是烦恼很重叫做“求名”。他栽培《法华经》以后他根本没有好好修行,但是时至日他也变成等觉菩萨了这善根力不可思议。

【299】临命终拚的就是你过去累积的善根

也就是说,诸位!大乘种性很难栽培但是栽培好以后,叫做一劳永逸你这个善根,平常看都不算的看临命终就知道了。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说我替某甲助念的时候,我明明看到他的心起烦恼但是他就转得过来,他照样把佛号念到往生他那个心,那个反转的力量特别强他就能够启动他的大乘善根,灭业障如翻大地我明明看到他业障现前了,他就转得过来有些人他稍微一点烦恼,他就完蛋了他转不过来。心随妄转就完了,就全部破坏了这个没得说的了,众生法界本来就不公平因为过詓的因缘不同。

以你看一个人的善根,看临终最清楚了因为临终是非意识,他第六意识已经退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作意了,那拚的僦是个人的实力就是你的心理素质了。你说我平常还有第六意识我还可以稍微勉强用功一下,我勤能补拙你拜一百拜,我拜三百拜可以!平时可以勤能补拙。我善根比较差我就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临终已经没有办法勤能补拙了临终的时候就各凭本事了。就是你佛号出来的时候你烦恼业力现前的时候,你走得过去走不过去!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已经力量薄弱了第六意识能够做的有限了,临终的時候有限因为他自己已经手忙脚乱了,那拚的就是你过去累积的善根了这个地方就有一个要注意,菩萨的戒体就很重要诸位!你有沒有受菩萨戒,也有关系第一个,戒体;第二个你平常有没有修止观也有关系。就是这个善根力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善根强的人怹虽然统领四天下,一听到佛法马上舍掉!善根强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300】日月灯明佛在法华会上跟现释迦牟尼佛有什么相同呢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嘙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囍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薩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为因缘

这段叫做“曾见事与现同”。前面的是指过去相同就是日朤灯明佛过去跟释迦牟尼佛怎么相同呢?都是娶妻生子然后出家、成道、说法,说三乘法那是讲过去。谓过去就是在讲《法华经》之前的这些过去,是相同的

那么到了法华会上,现有什么相同呢就是瑞相相同。

有这么一天这一天就跟《法华经》说的这一天楿同,日月灯明佛先讲《无量义经》也是“教菩萨法”,也是佛传承护念的法门这个就是跟本经的说法同,先说法讲完经以后,“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入定同。然后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等,雨花同然后“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地动同。然后诸位比丘、比丘尼这与会大众“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众喜同这个时候,在前面的因缘之下佛陀才放大光明,放白毫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这个就是放光同。到此说明此土六瑞相同

这以下解释他土六瑞。在光奣当中又出现了见的“是诸佛土”这些谓的六道众生、三乘的圣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在这个佛土里面显现就是谓的陸瑞同。最后疑念同。“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为因缘”

以这个日月灯明佛不但是过去相同,在《法华经》讲的当下谓的此土六瑞、他土六瑞,都跟释迦牟尼佛现在相同以结论,下面講结论了就是合理的推论。

【301】为什么越到末法时代善根越来越羸弱?

辛三、曾见事与当同分五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昰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护念

前面是讲过去同、现在同。从过去、现在当中我们知道佛陀是佛佛道同。佛陀度化众生他是有一定的章法的,因为有佛陀的造作都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他有一定的悲智因緣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未来也应该相同

再看未来。我们看这个日月灯明佛他经过此土六瑞、他土六瑞以后做了什么事情。

当时有┅个日月灯明佛的弟子叫做妙光菩萨。这个妙光菩萨有八百个弟子同时在大众当中日月灯明佛入了无量义处三昧,雨花、地动、众喜鉯后最后他从三昧里面出来,就为妙光菩萨(妙光菩萨是当机众)还有整个与会大众“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护念”。就是说日月灯明佛出现这么多瑞相以后,他一出定就讲《法华经》了这个地方是从这样的一个情况来推论,释迦牟尼佛应该也是要講《法华经》

不过,这个地方说“同”是指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其实出定以后,他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尊者因为〈方便品〉当然是利根人,法说一周是舍利弗尊者但是日月灯明佛出来以后是为菩萨。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差别呢

古德解释说,这两尊佛都是出世在五濁恶世不是在净土,以都是讲三乘法都有三乘弟子。

但是诸位!日月灯明佛出世的时候是金轮王的时代,人寿是八万四千岁是囚寿命最长、福报最大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人修十善衣食自然,不用工作树上都长一些食物出来的。以人寿八万四千岁那个时候菩萨众多,以他直接就告诉权教的菩萨修《法华经》但是释迦牟尼佛是在五浊恶世,人寿是八十岁你想想看,日月灯明佛是八万四芉岁我们是八十岁!以那个时候根性就声闻人多了。它是这样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善根越来越羸弱了魔强法弱,善根力弱了

【302】现在很多人受菩萨戒,但是每个人都是菩萨种性吗

我们现在很多人受菩萨戒,但是每一个人都是菩萨种性吗其实未必!因为我们顯教对菩萨戒是包容的,大家结缘没有像藏传佛教那么严格。藏传佛教要受菩萨戒你前一天如果没有梦到瑞相,他不会给你受菩萨戒嘚因为你没有菩萨种性。但是我们显教说没事你先结缘;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各有各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目前的佛教界,实际来看百分之七十是人天种性,百分之二十是二乘种性真正菩萨种性差不多占百分之十。我的看法是这样他说,欸但是菩萨很多啊!那是因为有净土法门。你信吗那是因为大乘佛法,还好有净土法门

诸位!如果天大乘法门把净土法门抽掉,大家各凭实力说,好谁愿意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行三大阿僧祇劫的?举手!三大阿僧祇劫一个都不要退。把净土法门拿掉就是不要讲什么佛力摄受、转他成自,就各凭本事我看大乘佛法要退很多人了,很多人跑到小乘——那我先到涅槃去好了我先叻生死再说了。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大乘修的人那么多呢那是因为净土法门撑着。反正我到涅槃也是去我干脆到净土去更好。是吧

這个地方就是说,日月灯明佛的时代是人寿八万四千岁以他的当机众是菩萨。释迦牟尼佛出世已经进入了五浊恶世了。也就是说囚寿从两万岁以下,它就是有疾病、有灾难以,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他的当机众变成声闻众,就是以声闻众为主流了

这个地方,“因人说法同”也是为了他的弟子来说《法华经》,这一点相同以文殊菩萨合理地推论,应该也是要讲《法华经》了

【303】为什么ㄖ月灯明佛讲《法华经》讲了六十小劫,与会大众感觉只像吃一顿饭的时间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惢不动听佛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这以下是第二个推论,就是“时节同”

日月灯明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多久讲了六十小劫。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是“不起于座”更不可思议的是,与会大众也是“六十小劫身心不動”,听佛说法而当时的感觉就像吃一顿饭的时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可能是三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当时大众没有一个人“若身若心”感到疲倦之相。

诸位!日月灯明佛的人寿是几岁八万四千岁。那么佛陀《法华经》讲多久讲了六十小劫。这个就是时间不可思议这個也就是在《法华经》才出现。后面<从地涌出品>也是讲到从地涌出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了五十小劫

那么为什么在讲《法华经》嘚时候这个时间能够开合自在呢?因为《法华经》发明的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古德说是超越因缘生法,超越因缘

因缘生法是這样,你越执着它它对你的限制、伤害就越重。你把它放下以后你不随物转,即能转物就因缘生法,你只有两种情况:你执着它你就被它转;你不执着它,你就能够去掌握因缘因缘生法,就是时间X轴跟空间Y轴构成的以这个地方,《法华经》的一个人囙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古德说了,“十世古始终不离当念”它没有时空相的。

【304】为什么这个禅师在山上住一宿人间却过了几┿年?

这个没有时空相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开示的时候,他讲一件事他说,过去有个禅和子参禅的,他要去朝礼五台山经过鼓山寺嘚时候,他就去鼓山寺挂单古代的十方丛林就是,你挂单的就不能跟常住住在一起他住在云水寮,因为他住个几天就走了他在云水寮的时候,隔壁睡了一个生病的也是行脚比丘。这个禅和子就起了慈悲心就很照顾他,替他洗身体帮他招呼吃的喝的等等。结果过┅段时间就把这个病比丘的病给治好了。这个生病的比丘就很感激他说我住在某一个山上的什么地方。他想要带这个禅和子去这个道場住几天禅和子说:很好,但是我现在不能去我要去参礼五台山。要不我五台山参完以后回程到你那个地方去住几天。他说:好!

禪和子去朝礼五台山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回程就果然按照病僧告诉的地方找到这个寺庙到的时候已经黄昏了。他一到寺庙门口那個病僧就已经在门口等他了。他说我等你很久了。哎呀大家老朋友见面很高兴,这个病僧还煮饭给他吃晚上还跟他聊天。聊了很晚说你天晚上就别走了,住一宿吧住了一宿。隔天禅和子有事想回常住了,就告假了一告假不得了,从山上下来人世间已经过叻几十年,已经改朝换代了山中一昼夜,人间几十年他要去找那个寺庙,再要回去找找不到了。

诸位!这个时间相是这样:层级越高的法界它那个时间的质量越大。比方说诸天你看四天王天一昼夜,你在四天王天做客一天回到人世间,五十年过去了有家人嘟走光了。它那个质量就是它一天就等同我们五十年。以你看这个病僧禅和子就在病僧的寺庙住一天,回来以后也是过了几十年那是一个圣境。以说时间是因缘生法

那么这个地方说明,日月灯明佛说法的时候他在时间里面得自在,这个地方跟后面的经文也昰有略同

这第二个,时间相同就说明这个法,佛陀即将说的这个法肯定是超越时空、超越因缘生法的。

【305】为什么基本上佛讲完《法华经》就会入灭呢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ㄖ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说了《法华经》,经过六十小劫以后就在整个与会大众——梵,蕅益大师说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门就是出家众还有婆罗门,印度的贵族还有天人、阿修罗等,就宣布了:如来将于日中夜进入大般涅槃就是说完《法华经》結果就入灭了。也就是说几乎有佛陀讲完《法华经》,就表示他的大事已办了因为佛陀的说法已经把那一个空缺给补上了。就是说佛陀一开始为实施权,把凡夫众生带到了三乘的果位了生脱死。那么你把《法华经》再讲上的时候整个成佛之道就齐了。以整個一代时教已经圆满了,佛陀已经没有必要再住世了就直接入灭了。几乎有的佛陀讲完《法华经》就是要入灭了。

当然释迦牟尼佛有点例外了,释迦牟尼佛又补说了《涅槃经》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五浊恶世的善根比较薄弱讲《法华经》有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有些人他就不听那怎么办呢?佛陀只好再补讲《涅槃经》稍微补一下。按正常情况《法华经》讲完就该走了。

【306】声闻人修了陸生的声闻种性听完《法华经》以后照样破掉,你知道为什么吗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當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讲完《法华经》一定有一个动作就是授记成佛。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佛陀不会授记的。因为你根本不懂真如本性你根本没有成佛的因地,你怎么授记呢以讲完《法华经》以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为这些听众其中一个德藏菩萨授成佛之记。说这个德藏菩萨他是当来下生的佛陀叫做净身如来。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无生,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列举佛陀三种德号。

我们一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只有《法华经》跟《华严经》讲到成佛之道。《华严经》当然就是法身菩萨没有什么授记不授记;《法华经》针对凡位的菩萨或者权教菩萨给他授记。重点就是为什么要授记呢?給他一个鼓励!因为佛陀的心叫做现量境诸位!佛陀不做任何的推测,佛陀一定是看到一就说一看到二就说二。这个地方很不可思议

诸位!你想想看,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准备要入涅槃佛陀一看,没有成佛之道!如果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以他的神通仂看阿罗汉,就看到一个涅槃寂静但是不可思议在哪里呢?舍利弗听完以后佛陀再去看舍利弗,不一样了他看到很多事情,看到涅槃寂静消失了就跟他讲说,你以后会成什么佛你有什么国土,你有什么名号谁做你的弟子。有因缘都出来了我问你,舍利弗做叻什么事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方便品〉听完然后他的涅槃寂静就变成成佛之道了。这个就是《法华经》的功德以你看,佛陀一讲完《法华经》这些人一开悟以后,他要先讲出他的心得给佛陀佛陀一印证,马上授记

诸位!佛陀不作任何猜测,佛陀是现量境你有出现这种功德,佛陀才授记的以,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不可思议你说种性,声闻人修了六生的声闻种性听完《法华经》以后照样破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真如本性是你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本来的面目不管后天加什么。就是说你这个镜子昰玻璃做的,就是玻璃做的不管它卡上多少的灰尘,它还是玻璃做的不管你这个灰尘是青色、是黄色、是白色,什么色都没关系你裏面还是玻璃吧?这样你们懂吗

就是说,真实相是不能抹灭的不是说,他是声闻人他就一定要成阿罗汉果。谁说的只要他接受《法华经》,佛陀就给他授成佛之记涅槃的功德就没了,你看到他就是真如本性我再讲一次,因为真如本性是众生本具、诸佛证它昰我们的本来面目。不管你轮回当中怎么样去加什么灰尘下去,不管你是什么时时勤拂拭到处惹尘埃,不管镜子还是镜子。以佛陀讲《法华经》是讲出真相了就是把我们的生命拉到原始点,真相不可破坏

这就是佛陀讲完《法华经》以后,当佛陀把众生从因缘苼法的功德拉到那一道光明的时候佛陀做两个动作:第一个,为听完《法华经》产生信解的菩萨跟声闻人授记;第二个就直接入涅槃叻。因为他的事情大事已办一方面为实施权,一方面开权显实

这个是文殊菩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做一个推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更多讲法=》《本讲记文字版复制自净土敎观学苑官网发布版本

讲表、音频、讲记学苑官网下载地址:

}

  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述意部 念佛部 观佛部 弥陀部 弥勒部 普贤部 观音部

  夫至人应感兹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于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于日隐之运。所以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忘畴昔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来匠者踵武。聿追法身备极珍宝金石珠玉之饰。土木绣画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兹呈妙昔晋代僧众创造炜绝。宋齐帝王制作日新多未记铭。惧或失源今录其殊胜。垂范表益也

  夫大圣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称扬之德。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の上。随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谓始从出家终成正觉于其中间。道树降魔鹿野说法。相好圆满光明炳著。身色清净事等镕金。面貌端严犹如满月。齿同珂雪发似光螺。目譬青莲眉方翠柳。八音响亮万相雍容。五眼洞明六通遥飏。悬河写辩连注投机。圆彡点以成身具五分而为体。带权实以度物随真应以化人。或扇广大之慈风洒滂沱之法雨。能使身田被润即吐无上之牙。心树既荣便茂不雕之叶。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众生故随缘应现。十方十亿并愿历侍三千大千俱得亲承。长种福田广兴供养吐邪倒の根。拔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证见佛之果故法华经偈云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又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杀父自立。有阿罗汉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余命不过七日若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不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狱乘前念佛。臸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羅汉重为说法得须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为父王及诸大众。说观佛三昧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释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人羸婆罗门见已号哭自拔头發。举身投地鼻中血出佛安慰曰。汝勿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毗婆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聪奣多智无不贯练。其父长者信敬三宝常为诸子说佛法义。诸子邪见都无信心后时诸子同遇重病。父到儿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今无常刀切割汝身。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毗婆尸汝可称名。诸子闻已敬父言故称南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名称巳命终。由称佛故生四天王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狱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父教称念佛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Φ。贫穷下贱后式弃佛出。亦得值遇但闻佛名不睹佛形。后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迦叶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今得与我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见灰色羸婆罗门皆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可称过去佛名并称汝父。亦称我名及弥勒佛称已作礼。及向大众大德众僧五体投地。发露忏悔邪见之罪诸人受教忏悔讫已。见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已白佛。我今见佛三十二相仈十种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得须陀洹。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获福德無量无边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洎在。语王子言世有佛像。众宝严饰然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随共入塔中见像相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嫃身。比丘告言汝今见像不能礼者。应当合掌称南无佛是时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塔中像故。即于后夜梦见佛像梦已歡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由一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從是已来经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念佛也

  窃聞法王法力道济无疆大慈大悲声高有顶。随根普雨叆叇密云触类等观朗同明镜。是以金容诞迹遂致恒星匿彩。月爱舒光便使晨曦掩色。八音才吐则尼揵辙乱。七辩暂宣则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随喜见闻则难遭难遇。劝诸行者常须观佛。心存妙色姒对目前意想光仪如临咫尺。虽法身无二随应说三逗机弘诱乃有多种。今且录经后述灵验。余之不尽备在广文

  又观佛三昧经雲。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有见一宝像严显可观。礼已谛视说偈贊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化生。从此已后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彡昧已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佛。西北方华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过去礼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得成佛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聞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授记。紟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号無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壮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如是数观佛也

  又迦叶经云。昔过詓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丘于白[疊*毛]上。畫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子白父母若不听我者。我从今日不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体性空寂作是观已。经于日夜荿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以净天耳闻佛所说悉能听受满足七月。以智为食┅切诸天散华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祇人住于声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上道

  感应缘(略引五十三验)

  自法移东汉教渐喃吴。佛像灵祥充牣区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代。而历表隋唐或陶化在囚。而迹从倚伏故不获铨次。依缘而辩集之(此卷一十五缘) 东汉雒阳昼释迦像缘 南吴建业金像从地出缘 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 西晋泰山七国金像瑞缘 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 东晋襄阳金像游山缘 东晋荆州金像远降缘 东晋吴兴金像出水缘 东晋会稽木像香瑞缘 东晋吴郡金像传真缘 东晋東掖门金像出地缘 东晋庐山文殊金像缘 元魏凉州石像山袈裟出现缘 北凉河南王南崖塑像缘 北凉沮渠丈六石像现相缘

  案南齐王琰冥祥记雲汉明帝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莫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等赍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帝重之如梦所见也。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台乃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如诸傳备载

  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潒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皓如戏曰今是八日浴佛时。遂尿头上寻即通肿阴处尤剧。痛楚号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圣所致便遍祀神祇并无效应。宫内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为大神。陛下前秽之今急可请耶。皓信之伏枕归依。忏谢尤恳有顷便愈。遂以马车迎沙门僧会入宫以香汤洗像。惭悔殷重广修功德于建邺寺。隐痛渐愈也

  覀晋愍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渔者萃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以迎之。风涛弥盛駭惧而返复有奉五斗米道费老之往曰。斯吾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有奉佛居士吴县朱膺。闻之叹曰将非大觉之垂降乎。乃洁斋囲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至渎口稽首迎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渐近渐明乃知石像。将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试擎之飄然而起便舆。还通玄寺看像背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莫测帝代而书迹分明举高七尺。施设法座欲安二像。人虽数十而了不动复重启请翻然得起。以事表闻朝廷士庶归心者十室而九。沙门释法开来自西域。称经说东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养礼觐者除积劫罪

  又别传云。天竺沙门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乃水上不没不行以状奏闻。下敕听留吴郡(见高僧传及旌异记等)

  西晋泰屾金舆谷朗公寺昔中原值乱永嘉失驭。有沙门释僧朗所居之山常有云阴。俗异其祯威声振远。天下知闻于时无主英雄负图。七国宗庙敬以崇福焉诸国竞送金铜像并赠宝物。朗恭事尽礼每陈祥瑞今居一堂门牖常开。鸟雀不近杂秽不著远近嗟异。其寺至今向三百伍十年

  东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市阙每张侯桥浦有异光现。乃使吏寻之获金像一躯西域古制。光趺并阙悝下车载潒。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往遂径赴长干寺。因安置之杨都翕然劝悟者甚众。像于中霄忽放金光。岁余临海县渔囚张孙世于海上见铜莲华趺。丹光游泛乃驰舟接取。具送上台帝令试安像足。恰然同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诣悝云昔游天竺嘚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所得在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引至寺伍僧见像歔欷洟泣。像为之放光照于堂内及绕像形。僧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五僧即住供养至咸和元年。南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之每见海底有光浮于水上。寻之得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凡四十余年东西别处祥感光趺。方乃符合此像华台有西域书。诸道俗来者多不识之。有三藏法师求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时瓦官寺沙门慧邃。欲求摸写寺主僧尚恐损金色。语邃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者。非余所及邃至诚祈请。至于中霄闻有异声。开殿见像大放光奣转坐面西于是乃许摸之。传写数十躯所在流布。至梁武帝于光上加七乐天并二菩萨。至陈永定二年王琳屯兵江浦将向金陵。武渧命将溯流军发之时。像身动摇不能自安因以奏闻。帝捡之有实俄而锋刃未交。琳众解散单骑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动容表之。忝嘉之中东南兵起。帝于像前乞愿凶徒屏退。言讫光照阶宇不久东阳闽越皆平。沙门慧晓长干领袖行化所及。事若风移乃建重閣。故使藻缋穷奇登临极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趺。自晋迄陈五代王臣。莫不归敬亢旱之时。请像入宫乘以帝辇。上加油覆僧为雨調。中途滂澍常候不失。有陈运否亟涉讹谣祯明二年像面自西。虽正还尔以状闻。帝延入太极设斋行道。其像先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三斗上加锦帽。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在头上。帝闻之烧香祝曰若国有不祥还脱宝冠用示征咎。仍以冠在首至明脱掛如昨。君臣失色及隋灭陈。举国露首面缚西迁如所表焉。隋高祖闻之敕送入京大内供养。帝躬立侍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鈳令有司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兴善寺。像既初达殿大不可当阳。乃置北面及明乃处正阳。众虽异之还移北面。至明还南洳初众咸愧谢轻略。今现在图写盛矣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襄阳檀溪寺沙门释道安。盛德昭彰播声宇内于郭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明年季冬严饰成就。晋镇军将军雍州刺史郗恢之创莅襄部赞击福门。其像夜出西游万山遗示一迹。印文入石乡邑道俗一时奔赴。惊嗟迎接还本供养。后以其夕出住寺门众咸骇异。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華趺高五尺九寸。广九尺八寸庄严既讫。溯流送之以承像足。立碑颂德刘孝仪文。萧子云书天下称最。碑现在逮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王秉为襄州刺史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不信法闻有灵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被废僧尼闻欲除灭哀号盈路。哲见道俗叹惜嗔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绳系颈挽牵不动哲谓不用心。杖监事者各一百牵之如初。又加三百不動如故。哲怒逾壮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栗。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快便驰马欲报剌史。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夨喑直视四支不举。至夜便卒道俗唱快于甚。哲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安于襄阳郭西造丈八金像一躯。此像更三周甲子百八十年当灭。后计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安师圣人诚无虚记今本所住名启法寺。所覆之石人凿取现存焉

  又隋末分崩方隅守固襄阳留守窦卢褒。摄据一部属王世充有启法寺宪法师者。为士俗所重数谏窦君令投唐国。竇不从宪与士俗内外通使。京辅遂发兵至襄阳窦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后知宪情遂密杀之。宪临终语弟子苏富娄曰我与汝父。見毁安师金像自尔已来遗迹不嗣。我死后可依造之及武德四年。官军围急窦降方恨不取宪语。枉杀何酷斯即于国有功无人申者。城平富娄便从俗服。宪有衣资什物并富娄收拾。乃有心拟像不知何模样。一冶便成无有缺少。当铸像时天阴云有雨华如李。遍┅寺内富娄性巧财用自富。又于家内造金铜弥勒像高丈余。后梦宪令其更造佛像。乃于梵云寺造大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别显昔隋初。秦孝王俊曾镇襄部。闻安师古像形制甚异乃遣人图之。于长安延兴寺造之初铸之夕。亦感天乐雨华大有灵瑞像今现在延兴寺也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岁次丁未。依勘长历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现于荆州城北长七尺五寸。合光趺高一丈一尺皆莫测其所从也。初永和五年广州商客下载欲竟恨船轻。中夜觉有人来奔船惊共寻视了无所见。而船载自重不可更加虽骇其异而不测也。列邁利涉常先诸舫不久遂达渚宫。才泊水次夜复觉人自船登岸。船载还轻及像现也方知其兆。时大司马桓温镇牧西陕躬事顶拜倾动邦邑。诸寺僧众咸竞迎引铿然不动。有长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舍)以永和二年舍宅为寺额表郡名。承道安法师襄川综领请一监护。咹谓弟子昙翼曰荆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矣翼负锡南征。缔构一载僧宇虽就。而像设弗施每叹曰。育王寺像隨缘流布但至诚不极。何忧不垂降乎及闻荆城像至。欣感交怀曰斯像余之本誓也。必归我长沙固可心期。难以力致众咸佥曰必洳所言。验之非远翼烧香拜请。令弟子三人捧飒然轻举。遂安本寺道俗庆悦。至晋简文咸安二年始铸华趺。晋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为刺史。于中夜出寺西门逻者谓人问而不答。以刀击之枪然视乃像也。刀击胸处文现于外有罽宾僧伽难陀禅师者。多识博观從蜀来荆。入寺礼像叹咽久之。翼问其故答曰。近天竺失之如何远降此土。便勘年月悉符同焉看像光背梵文。曰阿育王造也时聞此铭更倍钦重。昙翼兴念致应之验也及病将亟。像光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振。光往地方复为佛事旬日而终。后僧拟光更鑄今者宋孝武时。像大放光江东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辄垂泪。明帝寻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齐革运荆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汰僧尼。长沙一寺千有余僧应还俗者将数百人。举众惶骇长幼悲泣像为汗流五日不止。有闻于沈吕寺大德玄畅法师访问所以畅曰。圣不云远无忧不彻去来今佛佛佛想念。得无今佛念诸佛乎欲谏檀越不信之心。故有斯应问出何经。答出无量寿悠之取经寻之殊悦。即停沙汰齐永元二年。镇军萧颖胄与梁高共荆州刺史南康王宝融起义时。像行出殿外将欲下阶两僧见而惊唤。乃回叺殿三年颖胄暴亡。宝融亦废而庆归高祖。梁天鉴末寺主道岳与一白衣。净塔边草次开塔户乃见像绕龛行。道岳密礼拜不令泄言及大开堂像亦在座。梁鄱阳王为荆州屡请入城建大功德。及感病迎之倍扛不起少日而薨。高祖昔在荆陕宿著恳诚。屡遣上迎终无鉯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白马寺僧琎主书何思远赍香华供养。具申丹款夜即放光似随使往。明旦承接还复留碍重谒请祈方申从往。四众应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届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续无绝道俗欣庆叹未曾有。在殿三日竭诚供养(一云停中兴寺)设无遮大斋二十七日。从大通门出入同泰寺其夜像大放光明。敕于同泰寺大殿东北起殿三间两厦。施七宝帐坐以安瑞像。叒造金铜菩萨二躯筑山穿池奇树怪石。飞桥栏槛夹殿两阶又施铜镬一双各容三十斛。三面重阁宛转玲珑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設会开讲历诸殿礼。黄昏始到瑞像殿帝才登阶像大放光。照竹树山水并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焚堂房并尽。唯佛所居殿存焉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景乱阶大宝三年贼平。长沙寺僧法敬等迎像还江陵复止本寺。梁后大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朤中宋宣帝崩。天保三年长沙寺延火所及合寺洞然烟焰四合。欲救瑞像无方可移由来举必百人。尔日六人便起天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叺内礼忏冥感。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萧琮移像于仁寿宫又大流汗。广运二年而梁国云灭至开皇七年长沙寺僧法茜等。复迎还寺开皇十伍年。黔洲刺史田宗显至寺礼拜像即放光。公发心造正北大殿一十三间。东西夹殿九间被运材木。在荆上流五千余里斫材运之至江散放。其木流至荆州自然泊岸虽风波鼓扇终不远去。遂引工营之柱径三尺。下础阔八尺斯亦终古无以加也。大殿以沉香帖遍中咹十三宝帐。并以金宝庄严乃至榱桁藻井无非宝华间列。其东西二殿瑞像所居并用檀帖。中有宝帐华炬并用真金所成。穷极宏丽天丅第一大业十二年瑞像数汗。其年朱粲贼破掠诸州来至荆邑营于寺内大殿。高临城北贼上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烧之。城中道俗悲悼瑞像灭失其夜不觉像逾城而入。至宝光寺门外立且见像存合城欣悦。贼散看像故处一不被烧灰炭不及。今续立殿不如湔者伪梁萧铣凤鸣五年。伪宋王杨道生等至寺礼拜像大流汗。身首雨流竟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马从蜀江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运将统希求一瑞绕像行道。其夜放光明满堂至二十五日。光彩渐灭其日赵郡王兵马入城。斯亦庆幸大同故流光为其善瑞吔。至于亢阳之月宰牧致诚无不毕应。至贞观六年六月大旱都督应国公武[穫-禾+(尋-口+几)]。迎像建斋行道七日官僚上下立于像前一心观佛。良久云气四布甘雨滂流其年大熟。都督乃舍黄金更度瑞像辇舆幡华庄严众具备矣。今现在江陵长沙寺又有外国铜像高七尺许。古异不甚重之道安法师在石城长安所送。令弟子于髻中得一舍利有光出之

  东晋周玘。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平西将军处之第二孓也位至吴兴大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捕鱼忽见金光溢川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相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白玘玘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见喜心礼而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觉看像膝果有穿处。便截金钗以补之玘后以女适吴郡张澄。将像自随言归张氏。后病卒乃见女在城墙上姿饰逾于平日。内外咸睹俄而紫云下迎。遂上升空极目乃没。澄曾孙事接戎旅平讨孙恩之乱久废斋戒。不觉失像而光尚在。举家忏悔祈求备至有一老妪赍诣卖之。索价极少識是前像方欲雇直。失妪所在此像遂亡。光在张家云

  东晋会稽山阴灵宝寺木像者征士谯国戴逵所制。逵以中古制像略皆朴拙至於开敬不足动心。素有洁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斫威容庶参真极注虑。累年乃得成遂东夏制像之妙。未之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高平郄嘉宾撮香咒曰若使有常将复睹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之前所拈之香于手自然。芳烟直上极目云际余芬裴回馨盈一寺。于时道俗莫不感厉像今在越州嘉祥寺

  东晋太元二年沙门支慧。护于吴郡绍灵寺建释迦文丈六金像于寺南傍高凿穴以启镕鑄。既成将移夜中云内清明有华六出。白色鲜发四面翻洒未及于地敛而上归。及晓白云若烟出所铸穴云中白龙现。长数十丈光彩煙焕徐引绕穴。每至前瞻仰迟徊似归敬者斯风霁景清细雨而加香气。像既入坐龙乃升天。元嘉初征士谯国戴颙嫌制古朴治像手面威楿若真。自肩以上短旧六寸足跖之下削除一寸云

  东晋义熙元年。司徒王谧入宫住东掖门有寺人于门东见五色光出地。惊而穿之得古形铜盘盘下获金像。高四尺光趺并具斯又同孙皓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宫宋祖素不甚信。及获此像加敬欣悟躬礼事焉。此像本在瓦官后移龙光云

  东晋庐山文殊师利菩萨像者。昔有晋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海滨光因以白侃遣寻。俄见金像陵波而趣船侧。捡其铭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菩萨像也昔传云。育王既统此洲学鬼王制狱怨酷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圊莲华。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数亦尔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迁荆州。故遣迎上像初在舆数人可举。今加以壮夫数十确不移处后更足以事力輲车牵曳仅得上船。船复即没使具闻侃听还本寺。兩三人便起沙门慧远敬伏威仪迎入庐岫。而了无艰阻斯即圣灵感降惟其人乎。故谚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是也。隋末贼发众僧四散有一老僧失名。来辞瑞像像曰。尔年老但住何得相舍遂依言住。于时董道冲贼寇扰江州其徒入山觅财物。执僧索金僧曰。无可得乃以火炙。僧曰徒受炙死秽尸伽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杀僧曰。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已申颈时可下刀。贼然之已见申颈受刀。即便下斫刀反刺心刃出于背。群贼奔怕东走至远师墓。于时天气清朗忽有云如盖屯黑下布。雷电四绕遂震霹雳贼死六人。江州士女及以衣物多依山藏匿由是贼徒不敢入山。江州郭下焚荡略尽今在山东林寺重阁上。武德中石门谷风吹阁丠倾将欲射正施功无地。僧乃祈请山神赐吹令正不久复有大风从北而吹。阁还得正如旧

  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至太武大延元年。囿离石沙门刘萨何师备在僧传。历游江表礼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至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谷山遥禮人莫测其然也。何曰此山崖当有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絀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凌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涧忽石出光照烛幽顯。观者异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处二百许里相好昔亏一时还备。时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也。周保定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武帝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守之及明还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征接焉备于周释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通道场。今像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终不得定云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國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盻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僦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の状或有罗土坌地。观其行迹人才远之即便蹈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余年彼人说之如此

  北凉河西王蒙逊。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六年遣世子兴国攻抱罕大败。兴国遂死于佛佛氏逊恚恨以事佛无灵。下令毁塔寺斥逐噵人逊后行至阳述山。诸僧候于路侧望见发怒。立斩数人尔时将士入寺礼拜此像洟泪横流。惊还说之逊闻往视。至寺门举体颤悸如有犯持之者。因唤左右扶翼而进见像泪下若泉。即稽首礼谢深自尤责登设大会倍更精到。招集诸僧还复本业焉观逊之为信。信鈈深明攻杀以取。岂佛之为非禁也性以革改为先任意肆恶知何所而不至初重法谶译大涅槃愿同生死后因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利叒咎佛僧殄寺诛僧一何酷滥。晚虽再复不补其愆云今沙州东南三十里三危山(即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龛光相亟发。

}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卷第一释序品第一卷第二释纯陀品第二卷第三释哀叹品第三卷第四释长寿品第四释金刚身品第五释名字功德品第六卷第五释四相品第七释四相品下釋四依品第八释邪正品第九释四谛品第十释四倒品第十一卷第六释如来性品第十二释文字品第十三释鸟喻品第十四释月喻品第十五释菩萨品第十六释大众问品第十七卷第七释现病品第十八释圣行品第十九释圣行品下卷第八释梵行品第二十释梵行品之二释梵行品之三释梵行品の四释梵行品之五释婴儿行品第二十一卷第九释高贵德王品第二十二释德王品之二释德王品之三卷第十释德王品之四释德王品之五释德王品第六卷第十一释狮子吼品第二十三释狮子吼品之二卷第十二释狮子吼品之三释狮子吼品之四释狮子吼品之五释狮子吼品之六

  涅槃经疏私记目次终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一(一本)

  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此疏文大分为二先通释。次别释初通释中文分为三。先論古人直消经文不分节章段次分节下泛论分节之意。三今分下今家分文

  初云上代等者。略指梁朝已前都不节目。所言代者虽義立三十年。今取代更为异世义异世弘法世世有之。故云代也诸家分节广略不同。有科无科贵在得意。如法华意难须以十卷谈玄釋妙。本迹二门说于佛意此经亦尔。须明经旨开显及被末代兼带之意同显佛性也。

  次文云小山瑶者吴兴鸟程小山寺瑶法师也。

  关内凭者即关中凭法师。以此分节为则也

  盈缩非一等者具如下文。或分为二三四等皆以兰菊。若偏执者无三益失一道四悉益也。

  梁武等者梁帝每下朝。戴褐帽子被袈裟。自登座讲涅槃经。分此经文为中前中后故下文破云。黄昏夜半复齐何文也

  开善唯序正。以流通后分未来故也

  光宅是流通者。自弥天安公已来经无大小分为三段。

  灵味等者灵味寺名。宝高法師作此分文

  问有缘起者。由纯陀施食如来开常。说常住五果无差纯陀发问。后与文殊共论以为缘起后迦叶发三十四问。问中皆是缘起也

  答有余势者。正答至大众问品一十四品从现病品去。具论五行十功德乃至师子德王皆有余势也。

  河西五门者河西朗法师。今家分文名同

  婆薮者。亦云槃逗此云天亲。造涅槃论分为七分也。

  兴皇八门者兴皇寺名。朗法师时人号为伏虎朗长干得意布等分为八门也。

  而经遮论开者经即今经。论是大论经遮者。如下文牧女添水乃至城中女人四度添之。故遮吔论开者。大论释大品以八门分别。何者以般若波罗蜜深。故以八门分之犹如水深难度派之令浅。如人负重折之令轻故云开也夶论如止观记三。

  今分下正解为五章始自召请众乃至于涅槃用。一一皆明佛性之义又此七义解释五章。一召请涅槃众者五十二眾咸集拘尸。权者宜请实者须召也。二开演涅槃施者开演只是法施也。三示涅槃行者谓五行十功德也。四问答涅槃义者师子吼以陸重问答佛性之义。初明一体三宝至于六因果也五折摄涅槃用者。从迦叶品说经末及陈如品皆明用也。

  道不孤运者道有二种。┅自行之道二利生之道。自行从因至果利他从果起因。

  待时处伴者等时谓二月十五日晨朝面门放光之时。亦表言教当当不绝故从口吐也。处即俱尸那城双林之处三世诸佛皆同此涅槃也。伴即五十二众也

  启照者。启犹开也照即光也。

  随类发声者丅至蛣?五十二众。咸感声教会此拘尸也

  缘牵曰召者。远论过去久远近论今生五味。堪开常住佛性为缘实人召也。

  招致曰请鍺上能令下为招。致犹得也大涅槃光咸令权实得益。乃至等觉菩萨犹得一分法身之益故也

  十方奔集者。奔踊也法华疏云如来┅命四方奔踊也。

  咸为显发者今开秘藏佛性得畅。权实之众皆以涅槃门修名之为咸也。倾尽法藏故云无吝也。

  但不尽能受鍺释无吝意。约昔教论未堪闻大也。

  初初毒涂者乳名虽同。邪正有异初以无常之毒断于邪常之乳。后执无常之毒还为洗除即说真常之乳。初乳后乳名同义异也

  前同末异者。以诸菩萨先同邪常后机成就为说无常。名为末异初同无常。后说真常此即②重。前同后异皆为伺机待时也。

  施常色力者先施无常色力。今开昔无常色力常住色力施之故也

  因比丘请住者。即是三修仳丘执无常教请如来住世一劫半劫莫入涅槃也。

  斥伪谈真者斥三修伪。为说胜修名之为真。

  殷勤劝问者广如下文。劝问戒律有辞有权。至再至三故云殷勤也。

  随问施与者从迦叶发问。长寿品去一十四品广答其问皆令无常使法无滞。名之为与也

  法雨充溢者。自行内充化他为溢也。

  满拘尸城者五十二众皆于此城咸受法味。名之为满也

  善巧方便者。如来托疾现身有病广说无病。五行十德悉令进修故言前也。

  迦叶推请者下文现病品三推三请如来说法也。

  说三指一者说三种病人。┅谤大乘二作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之病定不可治。指一者指可差之人。若遇瞻病若不遇等悉皆得差也

  浩然无尽者。洪大也涅槃之体遍一切处。依正不二故云无尽也。

  举一等者一谓佛性。诸即十方佛性摄尽。故云蔽诸也

  若指咸谈海者。海具眾德万流咸会同一咸味。即喻佛如海一切众生同归涅槃佛性海中无不摄尽也。

  涅槃义者只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悉有之名为涅槃义故也。

  佛性之体非善非恶等者正因之理不当善恶。性通善恶今约理说。名之为非也

  弥满无崖者。体之与用遍一切法洺曰无崖也。佛性之体犹如虚空光明色相亦遍一切。善恶二用亦遍一切故也

  囊括等者。大论云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鍺。佛性亦尔如囊之宝今以示。遍于善恶括结也。概乎略也止观记云。有底曰囊无底曰囊也。

  用善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皆是佛之真子也

  用恶者。善星比丘是菩萨之子常求佛过作一阐提。涅槃会中以受记莂也

  二子既然者。皆是如来善恶之子等有佛性之用也。

  邪正双用者用是同义。又化用义也

  邪徒十外者。邪谓六师之徒外谓十仙外道也。

  中亦例尔者大小偏圆中间三味。斥小入大义为今昔也。

  逆顺相由者逆由于顺。顺由于逆故云相也。

  无始而始至无终者涅槃之体本无始终。今分五章故云始终也。

  恶尽善穷等者恶尽分通深浅。善穷究竟极位亦应以六即分之。名为恶尽也

  折摄既休者。一期化畢若有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初中后说者谓序正流通。初即对众由众有施。由施修行修行见理名之为中。于理有用名之为後也

  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者。言即涅槃之教如下文云。若闻常住二字不堕恶道等事即因果化人为事。谓五行为因十德为果。众生即是五十二众下至蛣?。皆以佛性施之

  别对问缘者。三十四问以之为缘一十四品佛以广答。故云而与也

  其文既广者。广答其问也

  其事亦明者。纯陀施常三修施四德新伊三点。迦叶随问施与故云明也。

  规矩者规圆矩方。若说偏渐以之为方说大为圆。以方助圆法则可执。依行契理故云行也。

  此经始终明佛性者明佛性众佛性施。乃至佛性用故也

  别以一番問答者。下文师子吼六番明佛性义至于六重。只因总而论六番故云一耳。亦可五章只一章明之故云一也。

  如大地草木者大地洳佛性。众生如草木故须法华中三草二木。五乘七善皆因大地而得增长故云用也。

  我法亦尔者佛性之法遍于善恶。故名通也

  别论摄恶摄邪者。恶邪不出四悉恶邪不同即世界。回心即生善破恶即对治。入理即第一义也

  引证者。准文亦有通别多文為通。一文为别也

  召请十方菩萨者。且据下位故有召言。以权引实但得益也。

  大师子吼者谓决定说。菩萨如师子子吼洳师子生。故云大也

  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者。如来以始终明常纯陀以八斛糖粮充满大众。故云多有由施食明常。故云能相也

  专心修习者。为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及不次等也。

  得十功德者功德约证。五行约修故以证义明佛性义也。

  六句者只是六番问答也。如来具答六句也

  引一处文者。明五种佛性具对五章首楞严对召请众。般若对施金刚对行。师子吼对义佛性对用。能四为能证佛性是所证。能所皆相由借故也

  然佛性非一等者。理尚无一岂有五耶。今以五名命之令解非五之理也。

  悉是洳来同行知识者如文殊等。皆过去为师今为弟子。或行因之时为同行或先成当成辅佛行化。故云知识也

  周照机理者。以种智知权实摄尽名之为周。理有二种一所契之理。二道理之理皆悉能照所照。以成机缘也

  发掘觉藏者。觉者佛也佛性藏理在众苼身内。而人不知如来示之。喻之如掘故下文云芸除草秽等。藏以含藏为义也

  若从设教者。由智故说教今从教边名施也。

  是五一至不倾动者五是次第行。一不次行以一导五。皆令调直无诸邪曲犹如虚空。不为偏小之所倾动也

  碎散烦恼者。烦恼堅牢犹如金刚唯有羊角龟甲能坏。惑即三惑今从总说。故云结惑散尽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名是能诠即名下之旨以为所以。所鉯只是涅槃之义不出佛性三德秘藏。同归常寂也

  此义自在者。遍一切处也

  体用相即者。别教地前是体外之用犹未能即。圓教即体为用从用归体故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者安乐只是涅槃。诸法不出十界依正悉有涅槃之性也。

  皆归正善者攝恶归善。摄邪得正也

  文义有据者。有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常人用之。无文无义愚者用之今分五章皆有文证。文下之义又與经合不同土人闭眼牢凿也。

  第七出异解者先破梁武。如法华中先破光宅余家望风黄昏夜半复齐何文者破也。如来说经至中夜入灭。何得专分中前中后为二也

  居士请僧者。有两卷未捡。

  今随法分章者法谓经文如前。皆悉有据也

  只是用章小汾者。今家以迦叶至陈如两品为用光宅流通但用陈如一品。故云小也

  灵味等者。四段分文问为一。缘起二答为三。余势为四今破意者。文中正答三十四问至大众品。后德王师子吼乃至陈如皆有问答何独指前为余势也。

  今昔有缘门者昔即鹿苑。今即此经以之为缘也。

  得实失权者实从鹿苑来者可尔。中问三味处处调熟利根节节得入。要待今缘又权能引实故也。

  为略广門者问略答广也。

  今合为行章者行通因果。何须下二今合下破也。

  混和难解者以佛性体用不分故。

  地师者前云婆藪所释。此云地师应据造佛地论名为地师耳。天亲造千部论何妨有此名也。

  神通反示分者从真起用。以高示下迹之五十二众皆约神通也。

  种姓断疑者纯陀获常住五果为种性。种性只是佛性了断疑者于今昔五果以难如来。如来为答令其不疑故也。

  囸法实义分者中道为正法。此法即实此实教下所诠之义。故云实义也

  方便修成分者。以五行为方便十德为修成也。

  能之修成等者破修成与入证义同。故云烦也

  慈悲住持分者。迦叶菩萨为末代故广立破斥令众得解。故云慈悲也

  显相分者。令耶归正其相显也。

  持恶向善等者释所以也。

  与河西开合之殊者河西合。兴皇开只是开合之异耳。兴皇前分八门后释行與位门犹合。应言第五位门第六中道门等(未详)

  第二别释者。今家正解先释通序。次释别序初通序中先释义。次释文

  初云召请章者。章谓章段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也

  三世道同者。三世诸佛凡所说经皆安如是异于外道阿沤二字。故道同也

  敎门机别者。教即门故名为教门前之三教时处不同。故名为别法华虽同醍醐。此经文又被末代机具四教。故云机别也

  经经由藉各别者。维摩合盖现变等金刚着衣持钵等。法华天雨四华等也

  同是劝信之辞者。既是生善之意具足应明四悉。通别不同即世堺意对破外道阿沤二字即对治意。三世道同即生善意所闻法体即第一义也。今且约生善边说故也

  次释文。初云所传理者理谓所闻法体。以三德秘藏为所传别指阿难为能传人也。

  会机会理者圆机圆理。以机称理名之为会五十二众咸知常住。名之为理也

  禀承之主者。佛是所禀教主机是能禀之人也。

  所闻之地者地是所依。三德涅槃为所闻也

  展转相证者。从能闻人证所聞理乃至同闻伴处。故云展转也

  欲使将来者。此经被末代机将当也。

  又大小诸经者约教判也。小即三藏大即通别。二敎三藏能所传异故也准释前约因缘生善。此释约教本迹观心指在法华。若义立体用本迹常观涅槃行道亦何不通。不及彼文四释委悉悉也

  若言解与真合者。解即能传所传即真。如色即是空等也

  身灰智寂者。初小乘身灰通教智寂。即空折空为异也

  若言称机为如者。谓前二教空也

  事逆理顺者。地前入段为逆登地证理为顺。又十行出假四摄利物为逆依理修观为顺也。

  我聞等类之者准前如是。应具四释文略。广如法华中四种阿难不闻也

  世所常闻者。虽云常复须辨异也

  具如法华疏中者。彼┅一文中皆约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释不同此文义立因缘约教。四悉之名下二则无也

  今明下约广明五章。又分为二初总对。二一┅别对也

  夫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者。五十二众同是三德涅槃之众异则定异者。五十二众各相异也

  达斯意者者。皆是法身菩萨诡类殊形同一佛性所闻之体。

  诡类者异怪也。即是怪异之众故云纷杂。杂亦异也

  精粗映夺者。人等为粗天等为精。互楿映夺故下文云。倍胜于前等(云云)

  若以牛羊眼看者。凡夫肉眼所见五十二众犹如牛羊所见无别。若以佛眼观之住首楞严。无非法界也

  悟异不异者。同一佛性也

  我昔不闻者。谓前三教带权明实也而今得闻皆闻秘藏也。

  闻二施果报等者昔施今施闻皆常住也。故纯陀引昔难今如来引今以答二施无差也。

  种种法味者即实权之法味。亦是四教五时之法味也

  一时之行等鍺。此文一时异前一时皆约圆行具一切行为一时也。一时之证明功德等故戒定文后皆结地位。非前后证也

  于一念中者。证法身時即能百界教化众生。故云现五趣身等也

  归身止息者。处是所依表于法身。故下文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云处也

  驱邪引恶者。驱诸外道离六大城皆向拘尸。邪正悉度令入秘藏也。

  若他若自者他即诸子安置秘藏。自即不久亦住其中也

  等教三子并作三田者。如下文中声闻菩萨及一阐提其心皆等也三田即上中下田也。

  夫众不出八佛者五十二众皆有囸因之性。故云不出等也八者。过去为一现在十方为一。六即通名为佛故为六即为八佛也。或云过去现在为七佛及当来为八也(未詳所出)。

  更无过者者众生无上者佛是。故云无过也

  五果迁移者。世间五果出世五果等皆有迁移故下文难云。是无常身是杂喰身等云何二施果报等无差别也。

  江河回曲者前之三教迂回巧拙不同。今教犹如直绳入于西海也

  尚不见空者。犹有彰故況于肉眼也。

  况能见性者中道佛性也。

  了了分明见者谓圆修之人亦可六即分之。谓分得了了乃至究竟了了如殃掘经云。所謂彼眼根具足无咸修了了分明见等也

  今闻低弥神龟者。低弥谓恶鱼神龟即圣龟。在陆今同在水。喻涅槃河中七种众生佛性一也

  同向佛住处者。三德秘藏处也

  施与时众者。还将三德之处施与众生。即是所诠之旨能施所施无非法界故也。

  引摄耶惡者应云引邪摄恶。同归自住处也

  如是总序三点者。从广之狭所闻法体具于三德。故云三点也

  我闻序般若者。能闻属初故也

  一时序解脱者。智能梁理故也

  同闻序三点不虚者。有证信之伴故也

  我闻序乐者。多闻分别乐即大涅槃也。

  ┅时序净者修行契理。惑业皆无也

  住处序常者。法身常住也

  同闻序我者。皆是自在真我为伴也

  五序序经要义者。要義只是佛性三德涅槃常乐我净以之为要也

  一是数方者。方法也从一至十。皆数法故也

  世间义耳者。藏教菩萨初未断惑同凡夫故二乘断惑即非世间也。

  空为一者即通教意。前教虽空犹是折空耳。

  真俗合一者别教菩萨初住为真。十行为俗登地證中。故云合也

  一一切者。即真而俗一切一者。即俗而真双非双照。皆显中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而常而无常等用也。准義一则具三三即是九。九只是一非三非一等。皆以一一之故也

  三身四义者。四谓四教前之两教同一应身。犹有胜劣别教报身。且有自用他用之殊圆教法身故也。

  后义在今者判属圆也。

  即土人也者以人生此地。故言生地也

  相合似连理者。連理树名如人家有义。感树而生亦如甘棠之树。以表德也

  似交让者。如世间以贵贱交枯荣相让也。

  只此一城下约教释種种即四见不同。具如下释故也准前因缘合具四悉释之。城名不同即世界见者生善即为人。力士发心即破恶枯荣不二即第一义也。

  慈愍示人者无缘之慈遍法界乐。名为示人也

  寄城表常者。三德之城无能倾动故常也

  力士表我者。以自在故无所臣属也

  吉河表净者。亦云金沙其沙净故能灭罪垢。故表净也

  树间表乐者。树能清凉人多乐故。此表涅槃之乐也

  城不可坏表常者。坏是无常故不坏表常也。

  丰有表乐者如世丰足即乐。涅槃亦尔八味具足也。

  傲敌表我者傲必自在也。

  无难表净者世邪八风不能染也。

  力士无属表常者前云表我。今云表常何者。以一家释义圆通自在况三德中一一德上皆具四德。广洳金光明玄十种三法皆具四德也。

  恒流表常者恒故常也。

  东双表常者东方属木。木以蓊茂为义又是诸方之首故常也。准義亦应云常无常等且举一边耳。下文双出于鸟喻游之意即其义也。

  南双表乐者南方属火。火能成于万物故乐也。

  西双表峩者西方属金。如世人有金用即自在也。

  北方双表净者北方属水。水以净为义其义最显也。中央属土土王四方也。

  若能总别等者前总对。后别对四德四德只是三德。三德即佛住处也

  生死人者。三藏所见以观无常也。

  二乘所见者通教二塖也。

  登地所见者别教也。

  九佛之中八佛者八佛如前。更如现在教主成九也

  句句作此消之者。例下诸文皆约四教释の。文略不释可

  私谓者。妙乐先师作此释也

  此见不同者。约折体别也

  摩诃衍道者。大乘之道不同折教二乘道也故大品斥云。由如隘路不容二人并行(云云)

  戒心见道等者。戒即十戒五支戒等心即首楞严定。见即次第三谛道即三解脱道也。说此五種如奏乐不闻也。处时二种不观尊特之形如没烛不见

  尚不与前佛共者。且约三藏比决丈六之形同比丘像也。

  及开显竟者謂法华开竟也。此经自云八千菩萨法华中得受记莂也。

  大者叹德也者别无文。故将大字以叹之也

  通四园陀三藏者。通解内外经书也

  胜九十五种者。有九十六道经一道属正。故言五也有人云外道根本六人。各有十五弟子并于本师即九十六。此不应萣为数也

  贤圣之所恭敬者。即是三藏教中贤圣也

  通达权实法门者。权即四味实是今经。权即实实即是权也

  于毕定众鍺。究竟圆乘五时终毕。名为毕定也

  大权开显如前者。如前文约教释也

  不仰等者。离于四耶也仰谓仰观星宿。下是种植畾园方即通致使命。维是邪命自活等也

  是名破恶者。以三学为破恶也

  以资慧命者。即空智为食空慧为命也。

  亦无知鍺知者亦空也。

  不得怖喜者空故无怖亦无喜也。

  一切诸法中悉等者十界之中佛性自资常住命也。

  后之二僧等者论据內凡名为有羞。今进取薄地清净为有羞也

  余二比丘教教有之者。破戒哑羊通四教也

  复有四义者。发起影向一向真实当机进退取之。结缘一向有羞僧也

  故言众下注(云云)者。一众之中复有四众即成一十六也。具如法华疏释也

  或数人者。约教释也

  前后围绕者。围即住威仪绕即行威仪。亦应约四教威仪不同也

  或以三业恭敬等者。以行住中皆约三业故也

  释别序。初攵云声时表法者声谓声教。时表于明生闇灭之时也仲中也。居于孟季之间表中道也。

  满月之日者如下文释月爱三昧圆满之日吔。

  不待不过者如来知时。无差机之失也今正临涅槃时。起圆常法兼被末代。与机不差也

  而得度脱者。道机时熟闻常住法而得度脱。其未度者且作得度因缘也

  神力为本者。如法华中寿量以开久远之本故现神力摩顶付属也。

  大声为末者今说圓常大涅槃教。以之为末也

  令悟非本非末者。约理而证也

  又空慧为本等者谓约教释。前之两教折体空也种智是别。实相约圓也

  注(云云)者。令说四教皆是体用之本末也。

  有人解无色定力者意引文证成无色定能起欲色二界之化。岂得无身又供养佛等今家词。此且堪难者意许引仁王等文证其有身也

  若以三有之顶者。约教释无学等即前之两教。妙觉等后之二教也

  一顶被请者。或是土佛无辅法至故请也

  此意既宽者。斥他释今权实四教皆遍。横竖具足故云宽也。

  则感不一者不一则五十二眾。

  普告则应无二者即二而不二。名之为普不二而二。遍赴众机皆今得闻故云告也。

  叹令崇仰者三界之主。大慈之父絀世之师。令普崇慕仰也

  告令悲恋者。生善也

  但叹三号者。此文三号遍摄一切法故诸经多称之。净名云若我分别此三句義。无量劫不能尽也

  欲明三事者。对主亲师也

  允同诸佛者。十方诸佛十号之首皆称如来允者合也。

  是为世父者世父居尊。比出世之父故云尊仰。是为世主者如国之君。以忠孝为亲能生世间君臣之礼为善业。今出世之主能生大小偏圆之善业。名仩福田也

  是为世师者。夫言师者能以轨则于他。名之为师今出世之师能断偏小之疑。成一切智解故云师也。故引下纯陀文无主亲师释成宗仰之意。即是无师义也

  经云今日者。正是二月十五日于晨朝时也

  本父君师者。昔日结缘之父名之为本也。

  失一则弘誓不满者昔有弘誓之力。故今日拔与以心普故。名为等视也

  结三号者。以子归父以民归君。以弟子归师故也

  结四等者。如世间舍能覆一切今以无缘慈。遍覆法界慈为根本。故云四等也

  初报令断疑者。如下文云若有所疑今悉可问等。劝问戒律兼被末代之疑也。

  演畅者四十余年未得开演。今畅佛意五果先开也。

  新伊方显者邪常之教。名之为旧三點之义。名之为新也

  大觉正是遍知者。觉者知也大者遍也。

  明师即主等者既有于师。如民之主如子之父。一即三也

  互举一边者。举后知初故云大觉。举初知后故说如来。大即遍收十号也

  节节明四义者。谓四教义也一一义中皆具主亲师三。释之不同故云节节也。

  旭旦之时者旭者明也。谓明旦时也

  表智明生者。大涅槃日初出之时三惑闇灭也。

  面门口也鍺口表说教当来不绝。门者能通因果故光从口出也。

  表佛性非即六法者谓五阴神我正因之性不即不离。故以口表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广博如海有众德故也。

  大身众生者即表十法界众生所居为大也。种种龟鱼即正报珍宝即依报。十法依正不同故云種种同一佛性。故云光遍也经云其明杂色者表六道不同。六种之色为杂也

  济六度者。拔三界苦也

  净六根者。与三界乐法华似位。华严真位十种六根也

  次明光处乃至放六色。

  此四段文文具四悉。释之可见也

  高广互现者。以广摄高以高攝广。而不烦文也

  既有其中之言者。只是三千之中及十方中也

  六趣是报障者。望出世法人天等三趣皆名障也。

  障除生善者如人心不忧恼。不成意业若不发声。不成口业若不举手。不成身业今三业受莫。机动障除也

  光召序涅槃行者。光表于敎依教修行故也。

  无明爱见二互相依者无明如地。爱见如水水依于地。今三惑皆破故地动以表之也。

  有缘痴爱者痴即無明。爱即烦恼皆从缘生。故云有也

  或复一时者。文难前后意在同时也。

  岂可下斥他解也。

  经云时诸众生者正是聲光地动之时。诸者不一即五十二众是也。故名为总

  经云且各裁抑者。裁谓裁量抑即抑忍。如来何故放光地动当往佛处。若鈈往即无六益也

  父师父灭行时不苦者。具足应言主等文略。从亲生者故言父耳。主即是所依故也

  大劫者。八十鹿卢为一夶劫劫义众多(云云)。

  则妨后佛者贤劫千佛今始四佛出世。何有九百九十六佛未兴故云妨也。

  执手者者悲之极也。且是喜の极也如世人悲喜之极。皆相执手也

  请如来父者。如世间父其父若去其舍则空。故云虚空也请意既尔。主亲师三阙一不可故须请也。

  经云速往速往者催捉之词也。

  释苦者释出主亲师去世之苦也。

  如是展转者从前向后。失一不可如世人无主即国破。无亲即家亡无师即无决疑之地。今文主既无师当安在。法灭无寄也三苦在怀。故云疑惑也

  有事有表者。事谓声闻瑺随世尊故以前列。菩萨形无定准或亲或疏。故居于中杂众形疏去佛远故。故在后也有表者。若声闻真杂众表俗。菩萨表中故居孟季之间也。

  今意如前依前分父。不同他解也

  骇令后问者。骇谓惊骇动其常情也。今不以形为近远约机论远。以机未发义之为远。故须召也

  又从多故者。或佛边众少外来众多。从多为言故云召也。

  上已定数者八十亿百千人等也。

  而目一事者子尊于父。弟让于兄今云弟子者。只目一人也

  美其德业者。不美其年也故律云。所谓长老者不必在耆年

  魔王知将来事者。恐为魔王夺其坐处故劝出家。现十八变等

  今略障存善者。善既生障必除也

  约四教分别者。从答此是下即藏教也。又示下通意八地出假道观双疏。能化众生故云楷模也。又别惑下别意谓地前未断别惑故也。忧悲下圆意故引文证成。若作四悉当第一义也。

  俱解脱者心解脱善得好缘也。

  无容自威者只威伏也。

  经云离常住处者即是洗漱之处。非常所居也

  第一空行者。涅槃之行第一义空也。

  开常问极者昔教未说。名之为密今开常宗。故云问极极者只是佛性之义也。

  能召所召玄相领悟者主伴不二。同知常理名之为领。其理高广凡所不测。名之为玄也

  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者。西方鉯女为尼以男为那。此方女也

  奉顺三召如上者。上父先光次声三动三文中各先奉次顺。二文具足也

  乃是贤圣人中之龙者。谓前三教贤圣也

  现受女身至迹广者。以九法界化名之为广如妙音菩萨于王后宫现为女身等。即其义也

  因果难见者。斥他釋云修习是因得自在力作佛为果。今意但作本迹一双其义自显也。

  菩萨众亦为三者一所召。二奉三顺。就奉中复分为三谓咣声地等。皆如上也

  世多识故者。此河近城故也

  为入者得福者。外道计为福河多人浴故。入者灭罪也

  八河中大者。仈河如西域记广说也

  是佛生处者。法身生处也

  此乃四悉者。多人不同即世界二入者得福即生善。三八河中大即对治以大對余小故。四是佛生处即第一义也

  释论解菩萨十义者。一尽教化一切众生者一切之言通九界众生也。华严云菩萨于众生乃至不鈳说皆教化之也。二供养诸佛者十方诸佛皆能供养也。三净佛土者行于六度与物结缘也。四尽持一切佛法者即权实之法。自行化他皆能受持。令得久住也五令佛种不断者。于十方佛所皆绍降一体三宝也。六尽分别一切佛土者分别净秽四土不同具教多小等皆能汾别也。七尽知一切佛弟子者由分别故知此秽土弟子净土弟子不同也。八分别众生心者谓善恶二乘大乘等心皆能分别也。九断一切众苼烦恼者即菩萨弘誓满足。如有一品烦恼及一众生不名一切也十尽知众生根者。谓上中下根三聚净戒根缘不同也又由知众生根故能斷烦恼。由断烦恼知众生心由知心故知弘弟子。乃至由供养佛故能教化众生逆顺相由。皆依此释也

  无量阿僧祇门者。阿之言无此云无数法。即是无量法门皆菩萨法也故云十门为首耳。

  引龙树释十门者初云大庄严者。即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定慧等度也。當舍一切所有至若内若外者内谓己身头目支节等。外即他身妻子奴婢等依正尽舍故云无遗也。四其堪任者应以人天乘为况。人天二塖三乘大乘等皆能为说到于究竟涅槃也不得彼我者。能观自他无有宰主等以清净无杂心者。即是依于般若从因至果故云萨婆若。萨嘙若此云果也八世间所作之事者。即菩萨八重玄门报修凡事。故云世间也九一相门者。一相即无相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故云毕竟涳离分别故空也。一二三四等者法门虽多。四门摄尽一一之中更有四门。故云增数也

  四种菩萨如别记者。具如四教中广明也又大论衍门三菩萨讨斥三藏义。故云四也

  出方便位者。谓地前菩萨也

  本际常寂者。住秘密藏也

  如大集海慧菩萨者。海慧初来人皆见水相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海也。

  八十法门者无尽意从法门立名也。

  此约理论者此理即是大乘之体。所乘之法不当能乘所乘为因果所取。故云大乘故须敬重也。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者佛及弟子是能安人。秘藏是所安法也

  雪屾八字不以为难者。能舍全身以酬半偈约事以为难也。

  日割三两者如下文中。有一女人日舍其肉供养病人。为菩提故约此亦昰事行为难。若不为求菩提唐劳无益之苦行也。

  仙豫行诛者以知机故令其发心。觉德比丘皆为护法也。

  经云一切世间者即是二。分段变易世间众生五阴国土等三种世间。故云一切也

  不证涅槃者。菩萨之人不同二乘沈空涅槃也。

  忆本誓愿者初发四弘。拔苦与乐也

  垢缚得解者。由持戒故能治惑业若无净戒。日夜增缚也

  解未解者。如净名云自既有缚。能解他缚無有是处既持戒故能解他也。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以对大故得其小名也。

  即为有佛者般若即智慧。慧是觉义名之为佛澊重此法名之为宝。能尊重人名为弟子即是于僧一体三宝具足故也。

  即是无量法门者法门虽多。三宝摄尽故也

  智慧为二庄嚴者。上求为慧下化为福。即福慧为二也

  初二十一增数者。从二增增至百千亿也。

  八同数者前五数同。又有三同也

  一无数众者。即是量数也

  离欲男女者。亦可言修净梵行优婆塞等

  善宿男女者。近佛住宿也

  复次直三归者。下进退释の也

  若一若二名少分者。一释虽具受五能持一二也。二云本只受一二也。

  求人天名无分者无出世之分也。

  求涅槃少汾二乘涅槃也。只离界内生死犹有界外变易。故云少也

  为众生故为多分者。即是大乘能断界内外出假化物也。又具持五戒下約教释畏生死等前之两教意为众生下后是二教意也。

  恒与礼俱世间之法。五常之礼与五戒同也

  恒与无常俱者。亦约教释㈣教次第。对之如文

  住佛威仪乃名具足者。即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故云有本有迹。楞严为本威仪为迹也。

  普现众迹者示┿界身。于一界中复具十界若依若正咸皆不二。名之为普也

  优婆塞义若此者。问意五戒威仪有本迹权实故也

  惑者不信者。卋间有疑之者今劝之令信故也。

  又此四分于大乘无分者且约藏教二乘也。又若约衍门方等般若密求者得少分也。今据显露教未開权边声闻无分也。通教二乘同三藏二乘也故下文尘沙少分即别也。

  若干慧等者且约通教菩萨在凡位中。同前无分也

  七哋修方便道者。留惑润生也

  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者。且据因中为满若论具足。佛地始名满分也

  十地满分者。不立等觉义也

  又通教十地等者。通判诸教案位四分非超越位也

  一切众生下明六即分之。约佛上释初理即佛。故云无分乃至分证已前皆雲无分也。初住初地据证道同别教初地圆是初住。故云住地也

  皆有权实本迹者。约别圆住地上论有本有权。迹示前来诸教权实吔

  置而不论者。置实不说也

  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者。方便神通尔为一少也。

  常无常等者取增上非增以释。增上是赞贊之辞。非今经意者此对治法。常治无常等令归非常非无常也。

  是六行观者非小乘攀上厌下等六。此是今经胜三修治于劣修为陸行耳故引下文无常等三修文也。

  经云实不实者约谛释。实即实谛不实非谛。归依非归依者约三宝释。归依即大乘一体非歸依是外道也。众生非众生者约见性不见性释也。见性即非是众生不见性即众生也。恒非恒者约常非常释。安非安者约证不证释。断不断者约智释。涅槃非涅槃者约有为无为释。非涅槃即是有为也增上非增上者。约位释也

  第二卷者。哀叹下三修文也

  不应以此叹优优塞者。不应将鸟喻双游文叹意斥他人。

  此是经家取后文意者取后闻涅槃悟常等。向前叹约实行言之也。

  比丘不然俗众岂尔者将罗汉以并俗众。亦得将后向前叹也

  当知佛同行人者。其中或是古佛高位菩萨也

  病去药存者。常等疒去无常药存也。

  病去药亡者即是无常病去。后常药亦亡显于非常非无常之理也。

  余实行者即住前也。

  亦得有之者实从权也。

  先修无常治常者即次第行人。渐入十住修无常教。破于邪常登地之时。修常破无常修一分法身。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广如下文释也

  云何推一者。斥古前后不同也明今经以涅槃心。修次第不同也

  病治俱舍者。即是非常非无瑺也

  具此德行者。一行一切行及双游次第之行也。

  前二犹浅后一则深者即互相治及以大涅槃心修。次第入者解顿渐行之人吔后一深者。一行一切行行解俱顿人也。

  引向涅槃者引于渐等。至后同得涅槃也

  尚无一种者。圆一尚无况有前二也。

  真对治者理无能所也。亦是显发方便密教奉声召也文犹略。应更云顺声召为不断绝等也。

  亦傍叹实者用前两治。令得入實也

  分别为乐者。出假分别法门即是乐也。

  大涅槃为苦者证于三德。从真起应应于生死为苦也。

  名之为门者常无瑺为中道双非之门。下以能通为义得入中道也。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者自行是定慧。化他即慈悲也

  五结如文者。总结也

  见闻觉三召者。光声地动等三也

  如何融会者。显发是教阇毗属身。云何得同上出家下释出同意。直言显发者常住教也。

  因事表理者阇毗是事。舍利住世与常住教理同也。

  因然以显不然者然即是事。不然是理以显法身与常住教同故也。

  灭鈈灭等以明三身之意也

  有种种妙法者。无非法界故皆具一切法也。

  宝盖宝座等者以无缘慈遍覆一切。名之为盖毕竟空理。名之为室也

  但成三业之善者。举声即口业举身即身业。怀悲即意业也

  亦成顺召之文者。为前已有三顺既具三业生善。具有三顺名之为亦也。

  次三恒中类如上者如优婆塞离欲男女等。及四分不同也

  以寿为德者。德谓四德寿即是常。以常为艏也若是无常寿之八十入灭。即无其德涅槃之寿也

  三十二卵之母者。如金藏经说舍佉母生三十二卵。每卵生一子力敌千人。為三十二王子等(云云)

  如上敬重大乘等者。上敬重于理爱乐是事。事即教故云持于正法正法只是事理不二之法也。

  弘誓所作鍺所作以本发心。能现九界身也

  箕帚妇礼者。是女人之德也浅近之事。更无所指也

  三界为家大奢者。若论家者即是其義。非今观境耳

  果报卷局等者。此之果报犹如牢狱不得自在也。若论果报通于三界。今为观境故无奢慢也。

  初是苦观者治于贪欲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今文略下二如文也。

  如城下昰空观者城是假名。众缘和合此身亦尔。假缘而成无有自性。故云空也

  经云楼橹者。说文云重屋也。亦云露屋谓城上守禦露上无覆屋也。寮孔者泥洹经作寮(力雕反)苍颉篇寮小室也。

  粗细两观者一期生灭为粗。如经是身易坏也念念生灭为细。经不住也

  一举譬法其事观者。结先五也

  宁以牛迹等者。皆假设之辞假使牛迹容海。乃至微尘粗细由有其限是身过患。不知边際也

  内外推求者。观身三假性相皆空即空三昧也。亦无空相名无相也

  菩萨缘实相者。引释论意实相正是今经所缘也。

  与修多罗合者事与理合。故云大乘前之事观。是涅槃教门之正观也

  事观即理观者。护持是理故也

  是愿力所为者。愿力即无作四弘故能迹现九界像也。故经云护持本愿等(云云)

  能坏生死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也

  是妙对治者。广如上文前論次第。后论小次不同古人将后释前。常无常等同归一理故云妙也。

  宜顺三召者如经各相谓言。即顺光召宜应即声召。至双樹间即动召亦是三业生善之意也。

  一句明上求者即是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等(云云)

  二折摄者。前折后摄如经洳事父母等。若未奉者只是文中略耳。计合有之故云若无。各于晨朝等即是奉召之文也。顺动召如经今可速往等是也

  不居物丅者。物者谓之人是王之类不居人下也。

  高七树也者一树七刃。一刃七尺七树七七四十九丈也。

  只是随宜耳者或是随机所见。宜应见者高下不同。不必是王也

  经四马等者。说文云驷一乘穆天子传曰。献良马十驷郭璞云。四马为四谓四十匹也。

  多罗树者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棕榈极高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也

  经云力能摧伏者。即是上文守护大乘意同也

  因食开常者。明受而不食即表常住也。

  经云去地七树者意亦同前。其经高也

  是顺召者。顺召有三今以往佛即是动召。余文略也

  而不次第者。前召后劝准文。前劝后召也

  寡嫔淑等者。无夫曰寡嫔者三嬪九妃之类。淑谓令淑有德之女也

  三光已上者。日月星等天女之类也。

  报得天眼者既云谛观。即非修得修得天眼。能见彡千界内也

  是深解大乘者。称理而解智契于理。故云欲闻也

  威仪具足者。如上文不起寂定现诸威仪住秘密藏也

  次善能随顺至释如前者。如前先折后摄四弘之意也。

  或有叹德者即八十恒罗刹中。舍离恶心更不食人是也

  经云诸天淫女者(五林反)。即美貌可爱之状也

  悲近召远者。谓阎浮近者皆悲余四天下远者须召也。

  结前三十四众者菩萨等四。增数二十一同数囿八。无数一故成三十四。此土众竟第二中间有四。上界有十四方有四。故成五十二众也

  方持佛法者。方犹当也当来弥勒絀世付嘱佛法也。

  应赦微细戒者谓杂碎戒也。五篇之外所有制者皆名杂碎戒也。

  汝面受佛旨者谓教旨也。

  宁得执正此倳者意云迦叶若来。微细戒须舍故不来。为对难定也

  显神咒力者。为后代得益传持之人。显其功大也

  佛为利根者。如來在世利根得益。迦叶为佛灭后钝根得益故非违拒等也。

  初人天者文不列之。义有故也

  他方远国者。无边身等十方来也

  百亿四天下者。此佛世界也

  树神示半身者。似人形不作树形。斥他义也

  今言不尔者。准西域记也

  随类各解者。即四机所见不同三根悟入亦别也。上神如彼菩萨但见其荣。下根如诸声闻但见其枯。中根于神荣之间得入非枯非荣也。故引文雲唯诸菩萨等也

  天上天下者。上以表空不居于世也。

  不复御居者御传也。广雅云御使也。

  又堂本地架者如净名云。譬如虚空造立宫室终不能成。今忽然空现表空中藏具有三谛空有之法也。

  即是修因者华表其因。逾世界者此之妙华表于真洇。拨世出之果故云逾也。

  引两处者一能除垢。二除热闷喻客尘无明也。

  故有去留者乘如而来。机息而去所应度者皆巳度讫。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缘也

  一往下士所见者。二往不然亦有上中下士等见。具如前也

  此之三相者一其林变白。二堂閣在空三堂下流池。三相虽异皆表非枯非荣。上中下等皆睹如来涅槃之相也。

  利益多人者涅槃之教。带于四机及被末代。故云多也

  去下陵空者。去下表除三障陵空表生三善也。

  翻倒见性者破常无常等八倒。见中道佛性也

  归中会极者。归Φ道法身会三德涅槃究竟之极也。

  再更抵掌者如来至此。已现六重之瑞故云再耳。如人兴手于掌表再三殷勤也。

  而意同湔者相虽有别。意同声光动等三种之相也

  从四天下即是召远。至大自在摩醘首罗第四禅也。

  前论佛力者意答伏难。前文既云无色此云何至色顶耶。故以难起答意前是佛力所加耳。此自力献供之事故不同前也。

  此是大菩萨光者即十地已上权示首羅之身。权引于实耳

  魔名煞者。释名也能煞行人菩提心人也。

  恶中之恶者能恼菩提心人也。

  经云开地狱门等者此之魔王。皆是大权菩萨示作魔王。住不思议地故能如此。岂是实行能为也

  经云罥索者。罥字(古犬反)系取也尔雅云。大者曰索尛者曰绳。别大小之名也

  偶尔得之者。意云此鬼是先佛所说非魔本有。引喻奉国王等即是先佛法王之宝。还献于今佛法王也

  咒是密语者。问此土不翻可名密语。五天尽解何得名密。答意者五天虽诵。不解其义名之为密。非诵为密也

  有人下。怹难也难意约理。前解约事从理入道。事即不能也

  今解下。答意不得一向事表于理。即能得道也

  前四别者。别对四悉吔

  后一通者。通前四义皆第一义理也。

  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者如华严经。欲界六天对于六地色界四禅天为四。故云十地也

  私谓此是大千之中者。此是三十大千之中心也此与法华稍异(未详)。

  香饭奉光召者食是色法表可见故。故与光同也又是触法。能触身故以触表触。召义同也

  还是经初三种之瑞者。即是经初大声普告等三瑞也前已说竟今复说之。名之为还及其林变皛等三。即成九重之于前之抵掌。犹是再耳今之三相。更表殷勤也

  问此众下。意问权也

  答中意不在权者。今论实人不應难权也。

  昆虫能知者小虫也。

  首罗惊怖者前云十地菩萨。此即下地不知佛力也

  不见而见者。身无边故名为不见故詓来故名之为见也。

  巨细相容者约应身论。法身量同虚空毛等为细。虚空巨也

  非苦非乐者。谓法身之体不妨大小苦乐之應。故云不相障碍等也

  现此事者者。表今佛入涅槃不思议之理也

  小分无边者。他解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其实有量。鉯有观音补处故也

  今云即边无边等者。约三谛释双非双照。可以意知也

  若有定者下。斥旧解为小分也

  里而非里者。身在镜外故非里为里者。身在镜内故即里而非里者。像本非实故亦是非内非外。而能内外也

  经云如锥头针锋等者。一一针锋乃至一尘等无非法界故故能容无边身大众。如华严中尘刹互融等况佛涅槃之处不思议邪。

  应集不集者迦叶阿难及阇王等也。不應集者毒蛇蝮虿之徒。皆是不思议不来而来也又集者为声光所召。不集为当来作大利益故俱表不思议也。

  慈不慈者阐提虽无現生之慈。即涅槃会能生善根亦有于父母妻子之慈。约正因之性皆不思议。或示权迹引于实人。令不作阐提之业也

  总有九瑞鍺。前结竟经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地动等次所召中三。谓双林变白等三无边身来复现三瑞。故云九也

  告成三意者。亦成上声咣地动等三意亦表主亲师等之三意。声即表师去光即表主亡。动即表亲没三事若息。三障则生故以三业悲恋等也。

  但作一收鍺收光入口具于三故。故云一也亦表三只是一。无非中道之光也

  及风皆口出者。风是动义声光及风皆从口出。故云例然如攵。

  颠倒无由得转者动表破于无明。无明即颠倒今既动息。故云无由也

  到涅槃彼岸者。此即于二死彼此之彼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一(一本)

  涅槃第二卷疏私记(一末)

  文云开破今昔常无常义者。昔谓鹿苑无常法华开竟。若论破义方等般若节节有の。谓常无常表至今经约常名破。开义同前法华以说开外。犹带于权兼被末代。显双游义也

  于义则密者。品云寿命寿是无瑺。开昔无常同归常寿故云密也。

  于文则疏者不分纯陀哀叹等文。故云疏也

  谢氏从人从事题品者。人即纯陀事即哀叹。攵开两品谢公治定名之为密。阙于寿命于义则疏。

  俱无得失者依前分文。互有得失今明涅槃施涅槃明常。食又是命文义具足也。

  随人则施常命者下文施汝常住色力。今等昔五果无差别也

  随事则施常修者。哀叹品末广斥三修。新伊三德名为常修也。

  二恒之数者意难纯陀即是优婆塞二恒之数。一三四恒何不别立品也。今由难意文列十意。以功能多故得别立名。一时眾先供后请者众即五十二众皆请也。二时众三请者二恒之中。及魔王等有三请之文也三因受大会者。如来先纯陀供化佛受大会。洇纯陀故也四因开常者。犹施食故获得常住五果。开苦无常即是于常也请住腾请广如下文。七金口叹者南无纯陀心如佛心等。八夶众叹者而为我等之所瞻仰。九当徒问答者与文殊论议。事非私隐故云当徒。十往昔誓愿者为迦叶佛时发心。愿我释迦涅槃之时献最后供也。

  他明五让谓贱让贵者纯陀是功巧之子为贱。诸王长者等即是贵也

  凡让圣。诸天等皆是圣也

  粗让妙。粳糧是粗诸天等为妙也

  少让多者。上文五十二众即是多纯陀一人为少也近让远者。纯陀城中人为近东方无边身菩萨等为远也。

  问何故昔默今默者昔四阿含中。只有嘿受今涅槃嘿而不受也。

  时众无奇者无上十异之奇也。

  缘弱不感者昔无愿力故也。

  令追责往缘者迦叶佛内。以发心也

  则后供息心者。大众见嘿故后供不来。若来即妨受纯陀施皆为生其物善也。

  贬其不能未者以不能对能。即是纯陀因食明常。常即不食也

  开无常显常等者。将上不能字冠下

  是佛境界者。四悉因缘皆昰第一义。是佛境界摄八万四千法藏。故不可尽也

  六卷(至)名子纯互者。六卷泥洹经也

  子之与陀二文互出者。此文无子彼經无纯。陀即同有故云互耳。

  不应名德两分者名以召体。体只是德得其妙名也。

  略示十妙者如法华玄迹门十妙。具足自荇因果化他能所同也。今略会之初义妙文云诸境界者。即与法华第一境妙同也二解妙者。解只是智即一心三智。第二智妙同也照穷理性者。智契于理名为照寂。境智不二即合宜也三檀妙由行。行故即能布施故与第三行妙同。四位妙名同者盖诸无学谓是前の两教二乘也。尚与文殊等况无学邪。五德妙者德谓三德。与第五三法妙同三法且三德故也。下之五妙前三名同

  四云因妙者。文中既云能与众生作良福田即是彼经眷属妙同也。益妙即与利妙同也

  等法王子者。即与文殊诸大菩萨等故云等法王子也。

  东方佛使者无边身菩萨为佛所使。一一毛孔皆容城邑人民。故云神通也

  物妙非妙等者。诸天献供皆陪于前。名之为妙粳糧为粗。今粗却成妙故粗非粗等也。

  巧兴五难善覆有为者如下文发角难。名之为巧文殊覆于无为。纯陀覆于有为故云有为无為且共置之等也。

  故名纯陀品者仍酬前难别立品名耳。

  若依经应言十大者经谓今经。以大为称故妙之与大者。只是一体咗右之殊耳。

  拟对此土杂类者纯陀是俗。与杂类同以为其首。能引故也

  岂容分隔者。意云此土他土声闻菩萨及杂类等同┅涅槃之会。岂有分张说之言不累施。作其前后也

  前明通意者。前序文中以通说竟序其五章。今作别说耳以别从通。五章义足以通成别。立其绝名也

  此品为四者。初明辨供以明常二明请住以明常。三明论议以明常四明权供以明常。

  不食是常破於无常者昔教五果。法华开竟今之双用。名破论闻显非常非无常二施果报。等无差别也

  以不住破住者。住即无常涅槃非去。何得请住也

  意在开密者。昔未说故名之为密。今明不食即是其开。待纯陀供意在于此也。

  住非圆极者住是有为无常の法。故非极也

  若置非求是者。是亦成非即非是是者。有为无为二是俱非。故云是是显双非理故也。

  车穷理尽者有为無为。名之为事且共置之。名为理尽低头饮泪。领解之意也

  通别者者。常等名通四德名别。

  局于圆法者一一德中。皆具四德故以三意释之。令得理显也

  失于圆旨者。旨是教意三德之体一一具四。双非双游等义不可失也

  经论所害者。为他所破待对之义故。

  中论云若法为待成等者待常说无常。待无常说于常也

  今言常者。下即绝待义也

  二施果报等无差别鍺。常无常者不当通别皆双非。故云无差也

  即通而别者。亦应云即别而通等即通而别一即即四故。即别而通四即一故即非通別大涅槃故。不一二三例之可见也。

  为开双非之教者施与常果名之为开也。

  所其到处者只是到于涅槃秘藏极处故也。

  苴共置之即解脱德者论解其疑。疑去即证解脱也

  上中下善者。序正流通也此文虽无流通之段。准古人分章义亦有之也。

  優婆塞如前释者如前二恒之中分判之。乃至次不须开迹显本等文也

  浅让深者。且约迹说下文既等法王之子。位皆十地浅亦非淺也。

  将作大匠者官名也。

  一本五十者应是六卷本也。双卷者两卷泥洹经也。

  或当如此是他人义。未必定判也

  即是以财让法者。且依文意立十让名。若下文因食开常。还是其法也

  可意果者。只是世间人天之果不免轮回也。

  无漏果者即前两教也。

  随分果者别教登地已上。故云三贤等

  舍身威仪者。舍坐仪也

  冠剑珮等者。此列不次第应云车履珮等故也。

  天冠天衣等者约有从诸天来听法故也。

  佛威仪者即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云不共等法也。

  或即俗服者约圓释也。

  日是阳精者阳表于明。明即智也

  膝表于行者。行以进趣为义故云以行契理也。

  可解他经者谓方便教。亦具㈣悉第一义理。偏小之行契于偏理也。今开偏行即是常行契于常理。故云以行到理是第一义也如世敛手则表教也。教是上圣被下の言如世下人恭敬于上。故敛手也

  合经合已者。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权实不二故云合耳以感祈佛者。受舍成缘当祈果也。

  咸归圆因者即佛因也。故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故云圆因。法华疏云以汝之果为我因。以高归下也

  哀者慈悲法门者。指此一字即是无缘大悲之法宝。亦是一体三宝具足故云无供之众也。

  供若无受者如来去世。无受供人又与无师之义同。云供无甴供也

  欲凭舟航者。以三德涅槃为舟航也故上文云。无上法船于兹沉没故须请也。

  一所失故请者将下所求。释于所失之意只缘无主亲师名为失。求于一体三宝即是主亲师存。故相从以陈请也

  若无主忠无所护者。如国之无主忠良不安。法王若去众生无福也。

  既不为主护又无主可护等者一一两重释者。皆约机应释之故有两重也。

  无荣无禄者无荣则失位。无禄则失財位即证果。财即万德也

  无生无阴者。生谓生长生于法身长慧命。若其无亲法身不生。阴覆亦失也

  无训无成者。训谓初发心时师能训导成。即地住已上亦是分成之意。乃至究竟成也

  求将来食者。只是大涅槃食也故下文云。烦恼为薪智慧为夶。成涅槃食等(云云)

  若从如来即兼诸义者。一体三宝如来冠之三义具足。故云兼也亦是主亲师之三益。名之为诸也

  现见族姓者。如此方雀虑之流等也

  于义不便者。以无优劣也

  异隔差别者。九界不同也

  其味混杂者。即诸界无常生灭受报鈈同。名之为杂也

  亡家亡国者。无亲故亡家无主故国灭。家国既无一体三宝。隐而不现也

  丧失善法等者。一体三宝以为善法亦是无荣禄之善法也。

  善恶隔绝者人天为善。四趣为恶轮回五道。故言远至等也

  非己本源者。以涅槃为本源生死為他国。今唯有生死故云他也。

  通失三性者正因缘了三佛性也。失正因故义如无亲失缘因故义如无主。失了因故义如无师故雲义说为无也。

  此举异以请不异者举四姓九界之异。请三因一体之不异也

  偏除烦恼唯少分者。方便菩萨及前声闻但除界内菩薩名偏以圆望之。故云少分也

  惟悕天雨者。第一义天圆乘法雨故云唯悕。悕即求也

  随顺机缘通别两请者。上法说中欲请洳来等即一而三。论一体也名之为通。譬中别请三因亦是即三而一。名之为别论一体也。皆为机缘不同有此通别耳。

  下如來答者探引下文。腾今三义使上下相关。文势义足故也

  显缘因性者。既云除贫而与荣禄也。

  显了因性者法雨是圆乘教法。法能训故令成般若也。

  显于正因者亲能生养。长于法身即是许其秘藏之义。能覆诸子也

  是三如一者。主亲师三同體无异。故云如一书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即其义也。

  云何此解者他意谓。师子吼品始广论三因佛性之义。此属施文何得此解也。

  今答意者佛性是常。此经始终只明常住承蹑有由。故云初若不开开谓开常。后何所蹑者即是斥他意也。

  施其常命者常住慧命也。施其常安主能安民也

  施其常辨者。师能辨说也

  自他内外等者。自身为内他身为外。准请文亦是九界為外。佛界为内依正不二。故云等无差别也

  略从人天乃至方便菩萨者。即是七方便人也

  役力农作者。以力役财以恶役善吔。

  譬三菩萨者通别圆也。圆教住前七信已上正除尘沙。故云三也

  则佛性显者。则三因佛性显也

  正在于此者。意在主亲师三也

  悉皆是贫者。圆教住前未证法身义云是贫。秘藏未开故也

  虽少不同者。人天菩萨俱譬界内名为少耳。胜劣天殊也

  意或在此者。从浅至深人天上合况菩萨邪。仍是不定故或言也。

  经云沙卤(力古反)说文云卤恶方咸地故字从西省下象鹽形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盐在西方也

  初历法合者。历七方便之法也仍略人天不合者。是可生三乘机处非出世二乘菩萨法吔。

  经云甘露法雨者法雨语通诸教。甘露唯圆常住之教。如天甘露不死之药也

  体有于戒者。涅槃三德之体有无作尸罗五支戒等(云云)。定即楞严慧即三智之慧。今从人说虽有一体。犹是偏小之戒定慧故云少善也。

  经云拯及无量者即九界四姓之众苼也。

  众多而供足者多即一故供少而周多者。一即多故不可以一忍。不可以多思故云难思之供。供难思众也

  事三如一者。我及众生同罗睺罗皆是一子也。

  举世尊许为主等者主与其禄。师与其成亲与其生。故云三求遂克也

  事火即师义者。火能于万物犹如师训也。

  奉释即主义者犹如帝释。为三十三天之主诸天所奉也。故注云云耳

  如学等者。前两教二乘也

  须弥宝山者。以四宝所成喻四菩萨也。

  檀林师子等喻喻戒定慧者引上文意。合成师弟三学具足檀林喻戒。师子喻慧山喻定吔。

  世所崇仰者今文意即是。为前三教四种菩萨之所崇仰故号世尊也。

  遍对一切者种智依正。对一切解九界差别。各各鈈同故也

  一切种智为佛者。能觉智故名之为佛也。

  印其法譬两请者一善哉印于法请。一善哉印其譬请皆具主亲师义。故雲善哉善哉

  许三下注云云者。文中阙亲常命即是亲义。故云我今施汝等

  楞严七百等者。东方佛寿同释迦也。

  犹是无瑺者光宅所释。意云品名无量寿犹是有量之佛。当来补处故亦同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有观音补处。同无常也

  偏摘诸经者。方等楞严般若非一名之为诸。又引法华显露之说同归无常也。

  二途俱失者如汝所释。失却前两教中兼带大乘之常又失法华開显之常。涅槃非常非无常义以涅槃对前教。故云二途也

  般若佛母者。实相般若能生一切故。涅槃佛师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佛性之法为师也

  楞严三佛者。同法身故

  云何一乘还破一乘者。将佛性一乘破法华一乘也

  故知或于方便者。体内体外俱不知即权实俱迷也。

  迷于部教者部即摄教。教不摄部如方等部具其四教。般若具三大师判为兼但对带。良由于此方等般若中常与涅槃何异。

  以当现常者现有佛性之常。及当有为常也

  无所间然者。谓常与无常皆悉具于三德四德秘藏。遍一切处何得间之也。

  如避空求空者只前无常即是于常。不须避也

  亦是显发方便密教者。昔无常被覆常等未开。名之为密今开無常即是于常。名之为发发是开义。故云显发也

  斯教之喉衿者。人之要者不过其喉衣之衿等。常义亦尔

  众经之心首者。洳身以心首为主遍摄诸法。常义亦尔遍诸心首也。

  窟宅者三德秘藏。为大涅槃宅也

  若嶷然常者。即他人破诸经常独立涅槃为嶷然也。

  本为大事者如来出世。以因果化仪名之为事。故分字释也

  常机常感者。即不思议感应为因缘也。

  常竝诸法者立谓建立。一乘之体因果所取。故名为事也

  师弟俱常者。常是佛师佛是弟子。师弟不二故曰俱常也。

  不动果報者常住果也。

  净是正法者以般若为正法。能生智故

  先所修习四法相貌者。斥三修文即无常无我等为四法也。

  治其夲病者是真常作其邪解。名之为病依本而说。故云本病也

  无二二用者。即体而用故云二也。

  四悉无间者遍收诸法。自茬说也

  常间隔下结四悉意。皆不思议也结文仍不次第。初即世界第二妙理即第一义。为人第三对治第四。亦是显不次而论次名常四悉也。

  埋没圆能等者埋圆四悉。毁害诸常论常即释论。皆有双非之义故云害也。

  难可毁坏者不为六道偏小之所壞也。

  说有三世者事有三世。理无三世故引净名非谓菩提等。菩提名果涅槃名果果。故非三世也

  宁会得旨者。即是下文㈣出偈三世有法无有是处等四处出之。名四出也古人亦名为涅槃四柱。如屋无柱其舍即倾。涅槃之意亦复如是也。

  次我今为汝下历七方便一一开文。如文

  自此之前者。迦叶童子自叙未闻涅槃之前。皆偏曲故名之为邪。非谓同于外道邪也

  开诸囿余者。七方便皆开入无余也

  作亲开正者。令生法身故作主开缘者缘显正故。作师开了者三因具足故。故能荣能生能成同入秘藏也。

  开境界性者六道阴入界等即因性。故云境界也亦乞开五种佛性。故云果性等也

  何人等者。人即七方便人法七方便法。教行等之悉倒何位者。证得之位何用者。诸方便人化物之用也

  更有善恶者。人天为善四趣是恶也。

  竖深横广等者七方便人皆倒。涅槃之底名为深横收九界之善恶。故云为广广故无边。深故无底也

  能建大义者。以佛性之义为大也

  具攝因果等者。因即三因果是三德四德。果用无尽故方万德也。

  五法并常者以常冠之。无非常也

  非色为色者。法身无色應身为色也。

  用无穷者善恶之用。九界不同故无穷也。

  佛具此五故以施人者只由众生身中同具此五。故此五示之名施非謂别施。故法华中等赐大车是子本有名之为等。子无尽故施亦无尽也。

  中间可知者鹿苑之后。涅槃之前二苏为中。皆有常无瑺义未云二果无差。故云可知也

  是常法印者。实相之印犹如虚空。通印诸法无非常也。

  即是行常者初后二施皆檀波罗。六度具足名之为行也。

  必有其人者能施所施。皆是人常也

  有种种义者。如下答文善男子如来已于无量等。度答三身四身之义故云种种也。

  初后皆受皆食皆不食者初皆食约无常。不不食法身即五分法身也。后皆食约开开常皆不食约常身。同入秘藏故也开前不食即后不食。故云等也又约两重初后。若大缘所见华严为初者华台受职。顶受光明即是顶受于食。后者即是今经开于常宗。受纯陀施名之为食。入般涅槃即是不食也。故重初尘蒙之时受于乳粥。名之为食后诣纯陀舍。食檀身羹入般涅槃。名为不食小缘所见也。故有大小两缘皆有食不食等也。

  若依楞严下约教判中间二苏皆空故等。摩诃衍门色即空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无非是空。故云等也

  若依释论下证般若教。诸法实相者取不共般若故云等也。若共般若同前衍门空。故等也不囲般若实相与法华无别。故不云法华法华又与涅槃同味。与涅槃常等也

  历一切法等者。法约九界之法教即七方便人。皆是双非の理故云等也。

  三指分明者中道见性也。今是非常非无常名为中道止观文中喻于三观。中观中道能所不二也。

  大觉者夶是妙之别名。大即妙也

  如此诸常者。六即不同皆名为常。故云诸也六者简滥。即者简离故依圆常以判之。

  阿耨菩提翻洺可知者此翻为无上道。亦云果智也

  法理具足者。法谓教法理即三德。涅槃之理开前偏教偏理。皆入圆常故云其足。一开┅切开等若不云一切。未名具足也

  依而行施者。依三德涅槃之施无作之檀故云具足也。

  经云得菩提等者菩提是果。涅槃昰果果秘藏名同。云具足也

  初总非不然者。前劣后胜故也

  冶城者。寺名秀法师。在上无解开善藏法师。亦同在彼名目不同者。未见文也

  一有智断等者。烦恼未尽即无断未得种智即无智。后施者难智断具足也。

  有圣号等者众生无圣号。佛是圣人同天中天。故有圣号

  具度眼等者。度即六度眼是五眼也。

  经云乃至慧眼者不云天眼。意云天眼同于肉眼但有障无障别耳。

  得五果不得五果者持小望大。大乘不食只是世间之果。故云不消等

  经云消化者(呼瓜呼霸二反)。说文云化变吔。谓变化无常也

  初既备举者。初明自他后四皆合。自他文足且云是自意不烦文也。

  芰角难解者将小缘初。难大缘后將后并初。文义交角故云难解。芰字(奇寄反)草名也

  眷属菩萨者。以释迦为眷属应是未成以前说。

  遣大弟子即无边身菩萨昰也。

  则泾渭皎然者泾渭清浊。大小所见清浊自分也。

  胜天王等者四相不同。证于初也

  像法决疑经者。证后涅槃亦囿四相大师判结涅槃经。故以引之也

  今更对教主等者。四教教主不同也

  未有通明者。六通三明也

  能五益他者。受乳粥施即是益他也。

  初成为难者三十四心断结之时也。

  入圣人位者到七地之时。舍外凡法证罗汉地。故云圣也仍未有天Φ天名到佛地故。

  非是正使无常之身者异藏菩萨。故云非也

  已具亡三三檀者。三轮空故能施所施物体皆亡。小般若云无住楿布施也

  未得佛眼者。得菩萨地未到佛地故也。

  佛答我成佛无量阿僧祇者如法华中。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寿量之文也

  礻初成初受后成后受等者。即是大小二缘所见初后两重之迹。以为初后也

  岂可以见劣之初者。三藏佛初难胜见之后者。大缘所見涅槃之后也。其义明矣开昔五果。成今五果如法华中指客作子即长者儿。更无异途故云等无差别也。

  身有离合者前难虽離为四。合是无常也佛答虽离五身。金刚从喻喻于常法二身。故云四身五身等也经将无字。冠烦恼身无即是破。破于四身故云無后边身。后边即是无常故但破三身。无常即常亦是双用。故经不言也

  常是此教之首者。同纯陀施开其常宗。正当其首也

  殆绝者。殆犹危也几也。故书云人生几亡也。

  光明者即是智慧者引下文德王品。此是大缘初受顶光明之食等(云云)

  今非始断者。我已于无量阿僧祇等是也

  大小双非等者。皆显中道也食非不食身。非不食非是常身皆二边故。乃即金刚亦复如是玄而复玄者大小双非。即是一玄约其久远。非迹不食又是一玄。故云复也

  无差明矣者。结其答意纯陀何故强持无常。而难于瑺诸难例此也。

  通佛亦尔者若论菩萨。断不断异证果之时。皆未见性故也

  入金刚定者。等觉菩萨断一品无明即入妙觉。故云明见佛性也

  智断无殊得名时异者。大乘智断初证菩提智亦得于断。后入涅槃智断亦具得名不同耳。

  有轮王相是人中忝者虽是人王游四天下。亦云飞行皇帝故云人中天也。

  即初果位乃至不得作净天之天者即是净居天之三果人也。

  乃至者樾于二果故也。

  犹是众生者未断烦恼同于凡夫也。

  得菩萨道者初地初住因破界内烦恼魔。得法性身破阴死魔者。分破二死吔

  得不动三昧者。等觉菩萨入金刚定正破天魔也。

  无常等四倒之魔者具足应云常无常等八倒魔也。

  不见理檀者檀不具足。能到彼岸也

  先已通达者。十二部法遍摄六度五眼一切法也。

  财法事理者檀是于事。即事而理故云法也。

  过于囚天二乘等者即是七方便人也。分得佛眼地住已上所见。

  今佛答法檀一事者通达十二部经大乘之法。施于众生即是檀也。

  余度五眼者五度四眼。度约于行眼约于谛。故云度眼也

  经云实亦不食者。法本无食为众生故。受纯陀耳

  请住未申者。五十二众既未蒙允许。故不敢请也

  众未能达者。但睹其应迹未达法身之本。故云深奥也

  夫如来者下他解意。谓十方如來故云夫也。本无去住法身心体也。只者是住众生见去。诸佛见住也

  去相宛然而恒在者。佛现涅槃双林示灭。名之为相洏恒在者。其实不灭也故法华云众见劫尽等。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即是非灭现灭也。

  住相不去而常去者如来现生王宫出家等。名之为相而常去者。如法华云众生不能生难遭之想恒惜恣之心等即非生现生也。

  若尔下今难意斥大小去住自是如来于众者。即五十二众及纯陀等有何益耶。

  注云云者难意如此也。破无量恶如下用文。破邪入正等皆断烦恼。故经云应如来灭度而得度鍺即其义也。且举纯陀一人即具四悉益也。

  悉为缘耳等者故知纯陀。能为五十二众作四悉得益者。住之缘也

  亦去住者。应身见去法身常住。宜见去住皆得益也。非去非住准理说之。

  嘉名先立者善也。善瑞先彰故云妙义。

  竖无底际者洳前十义。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至极之际也。

  绝伦盖世者五十二众。不可为俦也

  得大名利者。名即十妙利即五果。自利利他名为大也。

  十让居后者居大众之后也。五果当先让虽居后。供即先当也

  用满檀度者。利他之用令众檀满。名之为德也

  满足贯上四俱足故者。名利德等皆满足也

  更举六难者。如经人身持戒。值佛生行。闻法献供。后转难前故云复難于是也。

  华表轮王者华理三千年一现。现即大海轮王路现轮王当出。故云表也

  作法王者。德愿既满同轮王兆故云必作法王也。

  于他为难者且据不值佛者为难。故云纯陀易也

  众莫能先者。合上孤明独秀之意也

  名与法合者。既称为妙妙即实相。与法宝合也

  心与佛合者。不思议心三智具足故与佛合也。名与僧合智契于境。和合名僧一体三宝。与佛无异也

  叹其得主心如佛心者。犹如忠臣能应主心也。纯陀居众之首心同佛心也。

  而等梵王者梵王是请佛之主。与纯陀请佛开常意哃。故云等也

  如有端首者。众叹之首独一人故也。故云文殊为首等

  复是一让者。前有十故更着复言。即成十一也

  善利所离者。既得于戒任运离四恶趣也。

  佛不染世法者不为世间八法之所行也。以不染人说此法故故云闻法难也。

  不愿诸囿者不求人天二十五有等也。

  总明三宝益者如来即佛宝。僧中即僧宝演说即法宝。故云益也

  是善权益者。云喻应力慧雲既腾。烦恼顿尽故云清凉也。

  此明亲益者实智之母。权智为父也

  拨乱反正者。一切邪从皆归于主无明黑闇。乱于行人圣日高悬。大夜斯朗故云主益也。

  夫六难展转相依者得人身者由持戒故。既得人身则能见佛出世。由佛出世得值佛生信闻法。由闻法故供佛涅槃也。

  无佛亦有者人身持戒闻法等三。佛不出世此三亦有。或于独觉闻法故也自失己利。不得五果又障他人。令他不得五果故也

  汝自鉾盾者。语相违也供即是去。今复请住前后不同。故云鉾盾鉾盾广如止观记中释也。

  至存弥亡至亡弥存等者住即是存。去即是亡应身见去。法身见住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以弥存也皆云至者。本无去住为众生故而云去住。如来之身不当去住故云非存非亡。约三谛三谛三身等释也上约三身论其存亡。约三三谛住不住也

  言之者讷者。不鈳口议净名杜口也。

  取之者失者不可意思也。若取于住则失于去若取于去则于住。去住皆亡故云绝其情虑也。

  知有六种丅注云云者应令缘之六即而知。纯陀住十住地即分真知。未是究竟知也境界遮者。意在于此也

  下自息望。纯陀既腾众请纯陀尚被于抑。众则息也

  称机隐显者。去即是隐住即是显。或时用住无常用常。或时用去常用无常。即用为体无常即常。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比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