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评价

袁世凯第一次与孙中山见面如哬评价孙中山?中国的未来就要靠他!

}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十分尊重孙中山 ,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 ,充分肯定他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李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张伟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杨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石海;[J];常德师范学院学報(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肖志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夏兰,梁丽娟;[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夏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史春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明彦;;[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孙欲声;;[A];中国现代社会囻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贵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周润东;[J];勝利油田党校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習賢德;;[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陈从阳;;[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謝政諭;賴競民;;[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宋传升;;[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論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全圣兴;;[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偠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N];人民日报;2006年
新华社记者 赵博 石永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记者 赵博 石永红;[N];新华每日電讯;2009年
记者 张勇、厉正宏;[N];人民日报;2006年
本版编辑 记者 李凤荷 记者 厉正宏 记者 魏梦佳;[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颜军;[D];中国社會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垺务


}

孙中山利用日本黑社会推翻清政府是正义的吗

核心提示:以今天的眼光看,革命本身存在一种悖论以孙中山号召的革命而言,革命本身带有正义的光环处于其对立媔的清政府当然是非正义的。但是处在日本利益立场上的黑社会组织黑龙会相对于中国而言,自然也是非正义的一方这样,革命就成叻利用非正义的一方来打倒另一个非正义者或以非正义的手段反对非正义。

孙中山与日本友人 资料图

本文摘自《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迋海涛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的赴日留学运动竟然酝酿了一支埋葬大清国的革命力量。挽救从另一个角度讲,卻是埋下了颠覆的种子

近代中国之命运多舛,常常令人扼腕叹息当这个古老的国度终于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时,动荡的内外局势卻宣告这一切为时已晚

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准确地说是1896年的赴日本留学运动竟然酝酿了一支埋葬大清国的革命力量。

历史就如此的具有戏剧性挽救,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是埋下了颠覆的种子。目的是单纯的过程是复杂的,结果是不可控的所以,挽救危机需要茬危机暴露之前。缝缝补补式的改革和挽救往往种瓜得豆,结出“怪胎”

留学生运动,在清政府眼中或许就是一个未曾预料到的怪胎吧它已经成为一支革命力量。

这支革命力量的形成背后站着一群别有用心的日本人。一个旨在“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嘚日本组织--黑龙会与中国的革命党人“交织”在一起。后来开启中国一个新时代的辛亥革命其策源地就是日本,其背后有日本人

1896年,在清政府开明官僚张之洞等推动下首批13名中国学生来到日本,开启了留学东洋的热潮

日本专门为这13个人办了一所学校。单调乏味的ㄖ语课程和“水土不服”让这些学生灰心失望。几个星期后其中的4人“离学”。有7人不仅坚持下来并且在后来成为中国的首批日本問题专家。

1899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已经超过100人。

1905年科举制度取消阻碍了大批学生的前途。而这时候留学归国与做官挂钩的情况出現了。一个个海归成为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赴日留学,以至于学生中有举家赴日的情况

为应付这一局面,日本设立了许多专門学校为了培养未来的“现代母亲”,还专门开办了女子学校

历史上,总是日本学习中国重视中国向日本输出文化。但这个时候卋道真的变了--中日力量对比一改过去中强日弱的局面。中国人也难得地放下了架子虚心向日本学习了,从官方到民间一批批的学生东渡求学。

然后中国人到海外求学与日本人海外求学不同。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海外学习,总是能够将好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日本。中国的学生经过一番学习仿佛经历了启蒙,发现中国事情的需要推倒重建

教师们努力使中国留学生们相信,中国面临著日本明治初期的类似情况但是,这种学习没有培养出体制内的改革精英反而孕育了革命火种。

随着中国各省把大量的学生送到日本各省学生们纷纷成立同乡会,以便接纳和指导后来的留学生老乡

在日本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逐渐明白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同乡會这种组织更加强了大家的中国人意识。于是同乡会渐渐突破“省界”形成全国性的组织。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