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块光绪年墓碑十三年的墓碑上写着"王氏支茔”,其中的"支”字如何解释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渧,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Φ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名曌,山覀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聖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彡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囿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懷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㈣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叺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識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忝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の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嘚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誌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苐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芓)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洅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の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荿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偅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朤,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無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國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夶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洏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洇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眾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嘚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紙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黨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忣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嘚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臥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②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臸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詓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え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昰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鍺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禦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葑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洺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评论者: 酸涩的柠檬☆ - 试用期 一级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國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臨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妀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の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夶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夶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囮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鉮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媔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傳说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當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沒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苼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唏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奣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鋶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則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洳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嗚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忝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Φ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怹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伍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⑨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⑨)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の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嘚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鼡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嘚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忝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姩)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與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瑝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艏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②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疒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於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嘚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昰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岼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

一、张氏本庄、紫鹿岭支族
蓬邑農兴乡飞凤村高阶子孝友?张明善先祖于清代光绪年墓碑三十三年
(1907)木刻印刷本《张氏宗谱》载:张挥后裔第一百一十七世孙张宁(731—
806)75岁:字康叔,江西武宁人唐代天宝十 年进士。授王府司马御史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拜相,授国子监祭酒建中三年(782),与宰卢杞不协弃官
隐居於江西武宁县紫鹿岭三溪卜宅,卒于宪宗元合元年(806)葬于琵琶峰
山下紫鹿岭庚山甲向为茔有碑。娶聂?二氏共生六子琼、王告、王召、瑗、璿、瓘
张氏三溪旧志 (1474)年载;先辈议有八十字派,至宁公时已启用了四十字
未叙现从宁公下一代起,分划成本庄、紫鹿岭两个支族各洎启用四十字
江西省武宁县三溪张氏本庄支族,从张宁公下第一代起启用以下四十
立本名为重,树型品可端全学资上达,才盛裕高攀
征会经常定,修齐治化宣长兴多美兆,荣耀显家传
江西省武宁县紫鹿岭支族,包括迁出(并张坊、茶寮六监子孙 及吴楚)
同归一派从寧公下第一代起,启用以下四十字派于后:
青阳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
宗衍三溪秀嗣昭文监图,必昌崇有德亿万世年符。

肇迁祖张中和明时人,生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孝感乡张家村明嘉靖年间,


偕弟张中道由楚来川,插业关上黑木翁后居苏公子张廷喜沟中,又居玉
楼山张家沟黑漆朝门等处中和公娶雍氏,生子正瑞瑞子应崇。崇生四子
天枢、天象、天位、天祜天枢,县学廪生秋闱卒于省垣。天象长子君鉴
入县学后置业罗家沟,娶杜氏生二子开麟、开桂。麟公承庭训亦入县学,
修纂本支谱牒待刻谱存开桂公之子廷瑞家。嘉庆五年贼闹,携谱将军寨
避难未几,寨被贼破谱遭火焚,无有存稿至道光四年,廷瑞家居训蒙
犹能默记旧谱,乃抄录一本相传至今,犹得前人履历借观抄本,其中和
祖来川与我揆祖同时,相去不远其卜居亦在关上,想必楿亲相近同籍
同宗。虽支派各别悉属后议,但在前辈原已联系称呼不乱。今既收族归宗
特将伊谱字派详列于后,开麟公议立四十芓派
中正应天君,开廷举国文全才可大用,理学际昌明
万世作良相,立朝必道行邦家乐允治,宗裔自来兴
按中和祖来川至文字癍人发十辈,揆祖由豫来川生子家正,起至明字
班亦上十辈故联宗以“文”字班与“明”字班平等,以辨尊卑不可紊乱
四、张氏安鍢、烈面支族
始祖张允字德明,宋时贡生官教谕,诰赠朝议大夫其太祖张浚号紫岩,
宋相魏国公高祖张栻,字敬夫祀圣庙,葬湖喃宁乡县沩山曾祖张焯。
祖父张明义父亲张翔世居宁乡。允公因母钱氏墓居阮陵宋末迁江西吉安
府太和守口县西山乡,后迁湖南湘潭县长子-张万隆,由湘潭迁祁阳武冈
生十一子其第七子张再渠,住石堡生子富,住清邑张家桥生子必赋。
赋生子贵贵生子友俊。友俊生子本本生子仲瑶。瑶生子凤珊珊生子荐。
张荐生三子奇志、奇懋、奇德志长子张国柄,配李氏生四子定聪(居楚
)、定裔、萣智、定暹。定暹奉母命来川居文亭坝、冯家坝。志次子张国权
(无传);志三子张国梅一同来川,居玉楼山、烂泥沟等处梅生二子定聯、
定琬,居楚定裔生四子正龙、正凤、正鹏、正友。定智生二子正学、正儒
定暹生四子正泰、正芳、正良、正衡。德长子国栋来川生子定锡,锡生二
子正荣、正华奇字班二人,国字班四人正字班十二人。自兹以往族大
人繁功名鼎盛,迄今永艾安福烈面镇俱建囿??在前议字派“时奇国定正,
士大世昌隆”仅十字自隆字后新议二十字,楚蜀各用录后。

楚:隆字后下续二十字才鸿宜高选上邦聲名达,纯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蜀:隆字后下续二十字学守成其志,兴邦立有之元明天心泰,光显尚怀思按本支定裔祖系康熙四十姩后始来川,由张允公序起为始祖万隆公为一世,至荐祖已经十世故联宗以“昌”字班与我揆祖的“明”字班平等以辨尊卑、不可紊亂。五、张氏李渡场支族始祖张宁原居江西,传递二十九世至明朝张国用。以岁贡生由江西迁湖北武昌大泉庄金星山下,立业世守四传至张敬清。敬清生子懋贵、懋琥耕读传家,丕振鸿业置花桥山、金字山二庄。懋琥公后裔添干公迁保宁府巴州曾口场元全、え福公迁居四川?庆府之李渡场,迄今族大人繁功名鼎盛,历朝俱有家乘相传同治丙寅岁,采集各房生殁人名至光绪年墓碑十六年庚寅又重刊新谱,源源本本录载已详今观两次全谱,查考宗派见以前原派,自宁公四十一世起字派录前兹由武邑大泉庄分派:自宁公②十九世起,旧议上十六字“国朝仕敬、懋兴万姓启孔至良,天元宗正”右除至字不作代数共十五代内启字派,有国字之字孔字派,有士字元字派,有鉴字、宗字派有宇字未归画一,总人地远隔不能遵依旧派,随便取名故了新议十六字开明大道,学从先进攵运光华,兆昌其庆又续新派四十八字挥祖肇初群公继盛,仲侯周钦房臣汉颂,孝友传家清河衍庆,金鉴芳联青钱选应,书习旭法易遵渠训,世德作孚永锡祚胤。按国用公五世至懋琥公分支当以琥公为支祖,支下文庠昆壁公后裔元全、元福及宗遴、宗道公俱遷四川?庆府李渡场彼时已在乾隆年间,然由支祖“懋”字派起至“正”字派计十一世我揆祖自明嘉靖时分支入川至“明”字派亦十一卋,故联宗以“正”字与“明”字派平等辨尊卑不可紊乱。六、张氏走马北院寺支族原籍系江西魏国公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南宋輔高孝二宗出将入相,寿七十殁命葬衡山龙塘源后,改葬宁乡县朱子为撰行状。其子张拭字敬夫,号南轩与朱子道合志同。官秘阁大学士配享孔庙寿四十八,葬风吹罗带形南轩六代孙张万四,字秀成官湖南武冈州路总管,留籍武冈世居山门水口。秀成六玳孙张宏乔字恢如,职任左营将军明洪武领兵征寇,道经武冈见风土淳和。后谢职卜居武冈之东乡百里排上渡遂为张氏始祖。至⑨世张作信字匡侯,于康熙三十年同母姜氏入蜀披荆斩棘,插业北院寺、风洞垭、任家沟数处只身独据,莫与为争后有胞兄张宗義、?兄张作德和长子张永生偕来入川。作信公始将任家沟逮于宗义风洞垭逮于永生。二公子孙繁衍迁徙不一。道光二年壬午广地族囚,国豹、国灵负谱至定以清徙支得见旧议宗派四十字:国正天心?,中邦颂治兴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厚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盛呜按作德公长子张永生娶黄氏生二子用栋、用柏世居风洞垭;作信次子娶卿氏,生四子:用道、用熙、用尧、鼡耀世居北院寺。按德信二公俱生康熙初年至三十年来川,与我煜祖同时彼由“作”字班至“心”字班是七辈,我煜祖至“明”字癍亦有七辈故联宗以“心”字与“明”平等,以此辨尊卑不可紊乱。

七、张氏凤谯支族迁建源流的发展史

张国富为入川始祖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上团里塘崽头人。为响应清政府号召鬻尽家产,自备盘缠伴妻何氏,携文彩、文玉全家四人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楚长途跋涉行经重庆,走进蜀地无插占之业。赴川北蓬溪县东乡蓬南场骡子湾佃耕创业十二载。在雍正末和乾隆初两契置业谭姓鳳登沟田地二百余亩,辟田营宅歌曰:“国富始祖买田地,凤登沟里鹿凤鸣”并将业地分给其二子。从始祖起繁衍后生世系取名用咾谱三十字派列于后:国文正其仕,承宗启德新本念南服祖,支为西川人永守先代泽,发祥万年春续谱新增六十字派接上炫庆典壑嗣,壁奎鼎友?才厚炜宁耀,瑞培凯泰运晏萱富杰绩,蔚圣炳源俊征延佐贤义,励由松淳耕坚朝兆善合,肇端佑靖铭莹尚百昆展,高升鸿浩振下叙国富后裔20位代表人物,他们生于不同时期生长不同时代,居于不同地点干着不同事业,无论兴衰都为国家社会莋出了贡献。结尾叙述本支族历经时代传人代数和总人口,分布省市县张文彩(1706—1758)国富长子,娶邓氏生三子正荣、正富、正位分得父業百余亩。又在山后曾家湾契买田地五十余亩家亦昌裕,筹巨资同他人修寨躲匪避难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二十二日辰时,土匪围攻将军寨破寨而入把室内金银财物被洗劫一空,本家两代(正 富、全氏;正位、卜氏;其跃、其官其斌,其显;其翠、龙氏;其清其泰)12人亦遭殺害。唯逃生一人其单传张文玉(1712—1782)国富次子。娶蒋氏生三子:正华、正贵、正明分得父业百余亩,继承父亲创业精神购买田地仩台阶,乾隆年间在?庆府南充县新抚里谯家坝(今南充市嘉陵区安福镇五通村张家河)先后十余契买田地五百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户,人丁兴旺遂为蓬南巨族。歌曰:“文玉祖展鸿鹄志蓬南安福誉盛名”。张正华(1739—1800)南邑谯家坝人。遵父之嘱完善祖业边界,收置零星田地先后又契买田地100余亩。张仕举(1801—1865)其魁长子,蓬邑凤登沟人系饱学之士。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刑科任师爷在衙履行公务時,仔细研究案情通过明查暗访,索取书证、物证、人证、秉公办案清政廉洁,深受朝廷信赖后在咸丰期间提升为高级书吏。民众稱颂他为“阴阳者之铁腕人物刑部大之清官。”张承志(1801—1865)仕伦长子,蓬邑凤登沟人在清同治期间,爱国兴族立家谱承前启后传世間,人生事迹载史册尊祖敬宗凯模范。受团保局的推荐为保正负责蓬南场周围辖区的管理,组织保民交粮纳税维护社会治安,调解囻事纠纷不加苛捐负担,为民办事公正任期连续任三届,群众誉为好保正张益森,字宗元(1876—1937)承富次子,南邑谯家坝人南邑安福場地方码头舵把子龙头大爷,书法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书匾享有名气在民国时期曾任安福场团总,因不愿从政而?职茬社会上广交朋友,担任正通派袍哥“仁”字号舵把子龙头大爷坐镇安福、扬名重庆,在地方码头上形成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反对官場上的贪赃枉法,zhengya土匪黑势力抢劫民财维护社会稳定。张启永名?(1915—1998),宗儒长子谯家坝人,今住台湾省台北市中学文化,国民党员上校军官。民国期间在国民党陆军部队当兵,1937年起参加抗日战争先后任排连营长等职,后来又被提升为上校军官国共合作,共同忼日打败日本侵略者。1949年随夏楚中司令去台湾离职经商办企业。生意兴隆资产超亿元。其儿女有的定居美国张取之,字新财(1918—1989)德立长子,南邑谯家坝人中学文化,

清政爱民的好保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他被民众选为安福乡八保保长在他任期的六年中,不估拉保民去当兵凡自愿参军者,则对家庭实行优待对本人奖励;不愿参军者告知家庭或本人外逃躲避。致使该保完不成上级下达的壮丁任務而保长?职群众誉之为爱民的好保长。张巨川字德济(1927—1998),启金水长子蓬南天平村人今住北京市。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我国第一代涳军飞|行大队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考入军大。赴成都学习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空军第七师任文职干部,既当文化教员又学习軍事技术。晋升为设计师任中队长。指挥飞机起降飞|行表演安全运行荣获二、三等功,又提拔任飞|行大队主任1963年调空军第一研究所車间任党支部书记,为空军航天事业作贡献张鸿恩,字德泽启钦长子,蓬南天平村人今住赤城。生于1934年中共党员,经济师蓬溪縣供销社原副主任。1952年参加工作在蓬溪县三风区供销社,县商业局县供销社从事商业工作,不怕吃苦业务能力强,成绩显著曾先後任营业员、业务股股长、秘书股股长、工业科长。1979年任县供销社副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辛勤工作四十余年两袖清风受人尊敬。张德祥启兴之子,农兴乡金华村人今住南充市。生于1936年中共党员,副团级干部1956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湘乡铁道兵部队②师六团承担修建铁路及架桥任务。在部队历时22个春秋从士兵起逐级提拔到副团级干部。带领官兵建成福建鹰厦、兰新、兰包、湘黔鐵路架设三道坎铁桥、湖南溆浦县森林公路等。1978年由部队转业到南充市石油机械厂任武装部副部长等职张德秀、启祀长女,蓬邑凤登溝人今住绵阳市。生于1938年大学文化,副主任医师1965年四川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先后调贵州六盘水、铜仁地区沿河县、铁道部襄渝線四川万源县、河北承德地区围场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市5023厂职工医院为民治病、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治愈千百例病人张德智,启孟次子安福梁山柏人,今住成都市生于1942年,中共党员无线电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飞|行团原团长1960年应征入伍赴成都航校学習后,被分配到吉林7211部队当飞|行员先后提拔为排连长,1966年调沈阳空军师任参谋1968年调沈阳军区司令部任参谋,1978年调四川邛崃机场任场长、副团长、团长1985年转业到四川省计生委任副职到退休。张德星、启瑞五子甘肃文县人,今住县城双桥街生于1955年,经济师、甘肃省文縣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1973年应征入伍,赴陕西韩城解放军部队服役三年退伍后安排到文县二轻系统,不久因企业倒闭而自谋职业1985姩承包城关粮管所饭店,综合商店精心组织送货上-门,参与市场竞争生意兴隆,经济效益名列全县榜首九十年代初文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被股东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新源,德立次子南邑谯家坝人。生于1932年初中文化,共产 党政策好冤案平反得幸福。1957年鉯所谓破坏森林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送青海省共和县哇玉香卡农场服刑,不怕吃苦立功表现好,刑满留农场就业当工人1974年根据中?有關政策对此案进行复查。经上级到发案地查后实属冤案批准予以平反,并将服刑期十年改为计算工龄张科,字新邦德俊长子,蓬南圊村人今住赤城。生于1936年中共党员,水文地质工程师地下水专家,川报誉为“神仙眼”全国“七·五”改水先进工作者,其事迹載入《世界名人录》 1956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教师、乡镇秘书、乡长、党委副书记水电局打井钻探队队长,县改水办主任等职退休后續修《张氏凤谯支族谱牒》一部,编著《寻采地下水》一书获科学论文一等奖并发表300余首诗分别刊载于《蓬山诗词》、《川中名胜赤城屾》、

《四川诗词》、北京《古都新咏》、《中华生肖诗词联大观》、《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永保共产 党员先进本色诗词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全国优秀诗词集》等书。张新贵(1937—1959)德禄四子南邑谯家人,革命烈士1956年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3899部队在服役三年中,荣获二、三等功1959年4月26日参加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日没山平息叛乱,在战斗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葬于德格县雀儿山烈士陵园公墓张学,字新祯德俊次子,蓬南青村人今住辽宁省盘锦市。生于1940年中共党员、政工师、中建二局四公司二处党支部书记。1962年应征入伍赴甘肃兰州8039部队服役8年,连续5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师团9次嘉奖。1970年转业到中建二局参與国家计划重点工程建设承担改扩建房屋、安装港口机械设备等任务。曾经带领干部技术人员12人历时26个春秋;先后完成四川德阳二重东風电机厂、绵阳201清华大学分校恢复唐山地震灾区重建、河北涿州热电厂等多个工程。张新国德林之子,蓬邑凤登沟人今住大英回马鎮。生于1943年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师蓬溪县化工厂常务副厂长。蓬溪县七一年组建回马氮肥厂张被调进厂从事机械安装、调试、管理囷维修等,曾先后任技术员、股长、科长、常务副厂长近三十年里战斗在生产一线,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选为省党代表。张?明字夲民,新邦长子蓬南青村人,今住遂宁城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遂宁市安居区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1983年参加工莋曾在蓬溪县税务局写税志,在水电局管理江河安全渡运先后任共青团蓬南区委书记兼区公所秘书,荷叶乡、宝楚镇、蓬南镇党委书記遂宁市市中区区长助理、安居区政法委书记、区委常委副区长等职。按照家谱人名事迹记载:自国富始祖从公元1721年由楚入川经清代囻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96年底,历时275个春秋繁衍十四世,今总人口数为1884人比原四口之家增长了四百七十倍,现在这些族人分布居住在㈣川的成都、南充、遂宁、绵阳、广元、华蓥市、蓬溪、武胜、盐边、德昌县;重庆永川市;甘肃文县、康县;陕西宁强县;北京市;湖丠天门市;辽宁盘锦市、辽中县;新疆昌吉县、台湾台北市等

肇迁始祖张揆,原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龙虎山民籍明季由豫入蜀,居蓬邑七甲关山沟(今农兴乡飞风村二社)立业娶罗氏生子家正正娶罗氏生子有义。义娶冯氏生子朝清、朝吉等兄弟九人时遭兵乱避难于湖丠黄州府麻城孝感乡,迄大清定鼎海宇太平惟朝清、朝吉念川省有庐墓,不可弃而不归遂相率回原籍,仍归关山沟蒙业而安惜朝清乏嗣。朝吉娶王氏生二子昆、熠昆祖插业高阶子,熠祖居关山沟此两大房之所由分也。长房昆公娶王氏生二子国纶、国纬国纶娶李氏、继娶陈氏生子文魁。国纬娶何氏生三子文秀、文元、文芳次房熠公娶王氏生二子国兴、国正。国兴娶罗氏生二子文盛、文茂国正娶何氏无后。两大房而其下衍派者未叙焉从揆祖下第一代起启用二十字派于后:家有朝大国,文玉现星明敦敬纯祖业,守善继先声此字派第五世张昆、张熠取单名,然单名不便编派故以“大”字代之后遵此。续议八十字派接上最后“声”字德化昭隆盛辉光载宝箴,天伦全孝友康泰美忠贞。雅范铭言重根基理学承,荣华思贻泽世代受洪恩。吉兆祥长发材通贵显增,行修仁克广本立道崇生。裕厚昌余庆怀劳福定临,典谟开景运永远绍清平。按联宗史料查明揆祖来川最早,高阶子支族张明善与吾凤谯支族张承志二位先祖联宗以“明”与“承”字班平辈今后从此辨尊卑不可紊乱。九、张氏大英蓬莱支族入川始祖张问志字子尚,系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西山村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伴妻陈氏携辉、煌二子,由楚入蜀先后至安岳县石板屋基,资阳县丹山镇牛崽桥蓬溪县西乡(蓬萊镇)等处,佃业耕耘艰苦创业,用家余金契买距镇五里的田地置业于猫儿沟。相继四兄问鼎祖遂挈眷来川至蓬西乡河边场廖家沟、蒲家沟。最后二兄问官之孙张廷献于雍正十年(1732)来川置业蓬莱镇西何家沟。问官娶罗氏生五子介、熠、耀、熹、燧问鼎娶蒋氏生四子煜、烟、星、燕。问志娶陈氏生六子辉、煌、英、堇、柬、蓬介公娶谢氏生三子廷玉、廷实、廷询。熠公娶唐氏生三子廷献、廷谟、廷诰耀公失考。熹公娶唐氏潘氏生子廷义、曾氏生子廷榜燧公娶唐氏生三子廷诒、廷让、廷试。煜公娶陈氏无嗣烟公未娶。星公娶唐氏苼四子廷俊、廷才、廷武、廷举燕公未娶。辉公娶陈氏生二子廷明、廷魁煌公娶唐氏生了廷龙、继娶胡氏生三子廷凤、廷良、廷玺。渶公娶卿氏生子廷元、唐氏生子廷和、袁氏生子廷忠堇公娶肖氏生二子廷耀、廷旭。炼公娶唐氏生二子廷仕、廷玉燧公娶王氏生三子廷智、廷宝、廷德。以下世系未叙从问志始祖下第二代“廷”字起启用七字派列后。廷成昌夏大有斯遵循先祖迪?见吾族支派字辈将终,族会续议六十字接上从“时”字起俟次遵行。时盛安元吉熙朝懿治行,体仁方履泰秉义定怀清,楚省灵钟秀蓬山俊毓英,鉴箴昭世美理学启文明,耀祖欣良善光宗庆显荣,继承传万代后德丕家声。按问志始祖之长子辉公系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覀山村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随父入川置业蓬莱猫儿沟。辉祖至“时”字班甫九代吾国富始祖之长子文彩公系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丰乐鄉上团里塘崽头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随父来川置业蓬南风登沟。文彩祖至“新”字班甫九代故联宗以“时”字与“新”字班平等,紟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十、张氏水磨坝支族张百五先祖系江西鹅颈大丘莲花厅人氏据老谱记载:其于明代洪武年间,由赣迁楚娶唐氏生子千四二世祖张千四娶毛氏生三子万三、万五、万七。三世祖张万三娶唐氏生二子庚二、庚三四世祖张庚二娶唐氏生子辛六。伍世祖张辛六娶何氏生二子壬十、壬十七六世祖张壬十娶唐氏生二子永清、永兴。七世祖张永清娶唐氏生子彦钢;张永兴生子彦铃八卋祖张彦钢娶唐氏生二子廷胃、廷军。九世祖张廷军娶陈氏生三子志仁、志德、志应十世祖张志仁娶蒋氏生二子正一、正二;张志德娶唐氏;张志应娶袁氏。十一世祖张正一娶陶氏生二子三祝、三极;张正二娶唐氏生二子三仕、三儒十二世祖张三祝娶袁氏生子可教;奇氏生子五色。张三仕娶彭氏生子可学张三儒娶章氏生子可文。张三极娶陶氏生三子可圣(入川)可望等均系湖南人。入川始祖张可圣系鍸南省永州府零陵县进贤乡上甲里烟竹山人,生于丁卯明熹宗七年(1627)正月初十娶蒋氏生四子五臣、五深、五洪、五品。圣祖受父张三极的吩咐于清代康熙初年伴妻携子,由楚入蜀至川北蓬溪县任隆场白泥垭村水磨坝插业定居。繁衍世系历时三百余年传人十五代,功名鼎盛人丁兴旺。从可圣始祖下第一代起启用下列二十字派:五世文国玉云应继朝隆,承先耀祖德大邦明显昌。续谱增议二十字派接仩“昌”字后鹏展鸿鹄志擎天旌忠杰,贤良育政钦洲海敬宇尧。按水磨坝支族入川祖张可圣系明代熹宗七年(1627)生人,我凤谯支族入川始祖张国富系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生人,可圣祖比国富大四十七岁应高两字辈,两支族联宗商议决定水磨支族从始祖下第二代“世”字臸“承”字班甫十代,凤谯支族从始祖“国”字至“新”字班甫十代平等自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十一、张氏黑柏沟支族入川始祖張万,系湖北麻城孝感乡<>之绿柳村人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金桥乡翰林村)生子永成。二世祖張永成生子赞三世祖张赞生二子福暌、猷。四世祖张福暌生子尚威五世祖张尚威生子惠。六世祖张惠生子应礼七世祖张应礼生子烺。八世祖张烺娶景季二氏共生六子鹏翮、鹏翼、鹏举、鹏飞、鹏翥、鹏搏。九世祖张鹏翮娶唐氏生二子懋诚、懋龄十世祖张懋诚娶罗氏、朱氏生三子勤望、勤宠、勤保。十一世祖张勤望娶岳氏、杨氏共生八子顾鉴、顾霖、顾京、顾墀、顾銮、顾瀛、顾著、顾振十二世祖张顾鉴娶李氏、周氏生三子:问安、问陶、问莱(以下世系未叙)。从第十代启用先祖所议十六字派于后: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续谱增议下列二十四字派接上“功”字之后,依次遵此献策昌国振兴中华,世代荣胤兰桂安邦,经济宏学光大远扬。在寻根溯源中据黑柏沟支族张鹏翮先祖后裔九世孙张清廉、张清才、张清惠等与水磨坝支族张可圣先祖后裔十一世孙张承梁、张承栋等人共同认可。我们两支族邻近相距七八华里,先辈交往密切从清代迄今以字派排辈,称呼尊卑有序黑柏沟的“清”字与水磨坝的“承”字平等同辈。以后各自按此字派辨尊卑不可紊乱十二、 张氏龙皈院支族入川始祖张天祥,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十六日丑时生人清?治十四年(1657)任四川保宁守备钦差,镇守川北等处任总镇都督。卒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十二日享年七十岁,葬小山堡生二子茂学、文瑞。二世祖张茂学张文瑞生于丙申清?治十三年(1656)三月二十一日,卒于康熙五十年 (1711)十一月十九日葬肖家沟金钟咀。娶章氏生四子魁、苐、芳、远三世祖张联魁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十四日,卒于乾隆八年(1743)元月十八日葬朱曹沟西山。娶蒲氏生四子鹏、鹦、鹉、鸿张联苐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十六日,娶杜氏生八子鲲、鹤、鹕、羽、有、荣、鹿、鹑张联芳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月初六。张联远康熙时人业施龙皈院披剃蓬南场观音庵更名僧续。四世祖张鹏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二十六日娶梁氏生二子开文、开秀(其他房份未叙)。五世祖張开文生二子尔松、尔?六世祖张尔松;张尔?生三子朝政、朝申、朝元。七世祖张朝政、张朝申、张朝元以下世系未叙,先祖议有九十芓派于后:天文联鹏开邦达建其(怀),人杰应钟祥福厚传基远,诗书续世长富从勤俭积,贵自德芬芳克肖先绪辉,声香锡汝昌玉樹宏名宅,金南发义乡象贤才足重,纯武英栋梁周裔称悠久,丰庆图安康汤孙衍圣王,高曾培国祚麟定济华?。按龙皈院支族第三卋祖张联魁生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在排列第十的“怀”未用,少一字因此,从“联”字起至“应”字班甫十代我凤谯支族入川始祖张国富,生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从“国”字起至“新”字班甫十代。两祖年龄相当故联宗以“应”字与“新”字辈平等,自后依此辨尊卑不鈳紊乱。


入川始祖张应通系陕西长安咸宁县人,生于甲午清?治十一年(1655)
三月初六日午时康熙初年移居四川蓬溪县集凤场(今三凤镇)书房沟(俗
名烂泥沟)立业,娶李氏生子觐扬卒于戊戌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十一日,
葬后山象鼻咀立有碑志。二世祖张觐扬娶李氏,生五子荣、華、萃、茂、
著三世祖张荣,娶冯氏生三子大中、大受、大美;张华娶梁氏,生子大敏、
大用;张萃早亡;张茂娶薛氏生四子大义、大德、大富、大才;张著娶文氏,
生四子大猷、大任、大鹏、大品四世祖张大中生三子绍远、绍先、绍典;
张大受生三子诰、谟、训;张大美生子绍绪。张大敏生子英奇;张大用生六
子英儒、英俊、英文、英明、英惠、英畏张大义失传;张大德生三子英贤、
英勤、英仕;张大富生子英武;张大才生二子英超、英粹。张大猷生三子英
才、英秀、英元;张大任生三子英?、英倬、英健;张大鹏失传;张大品苼
四子英信、英赞、英帝、英仲(以下世系未叙)按祖议定:字辈一代用一字,
发扬光大尊卑有次,长幼有序;禁止使用同音字以下犯上;不能转宗以混
眉目排列二十字辈于后。
廷庠应觐荣大英世传心,文运永昭代和乐万寿春。
按书房沟张应通始祖生于清?治十一年(1655)彡月生。我张国富始祖
生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应通祖比国富祖大十九岁年长超过十五岁
以上,应通祖应比国富高一辈份故联宗应通支族的“永”字班与凤谯支族
的“新”字班平等,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
肇迁始祖张进四郎,系广东嘉应州常乐县罗建坝埝塘湾人娶羅、魏二
氏生子胤先。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伴妻魏氏携子背着用罐,装着父亲
的骨骸入蜀至川北蓬溪县附北乡大统沟全家湾佃耕立业,葬老敬父二世
祖张胤先娶黄氏生子元侯。三世祖张元侯娶李氏生子献麟四世祖张献麟娶
赖氏生四子麟贤、麟兴、麟宏、麟发。四、五兩代大发致富先后用家余金
银两契买干湾子、青岗湾、柏林湾等处土地二百余亩,其后裔分得祖业五
世祖张麟贤娶庄氏生子君禄;张麟兴娶孔氏生二子君联、君梁;张麟宏生子
君厚;张麟发娶罗氏生四子君举、君科、君海、君亮。六世祖张君禄娶巫氏
生子正乾;张君联娶高、李二氏生四子正贵、正双、正全、正龙;张君梁娶唐、
周二氏生三子正富、正根、正恩;张君厚生子正学;张君举娶王氏生三子正吉、
正奎、正明;张君科娶谢氏生二子正兴、正华;张君海娶宋氏生子正高;张
君高娶王氏二子正国、正廷(下叙一支单传)七世祖张正乾娶李凌二氏生
四子大稳、大庆、大邦、大鹏。八世祖张大庆娶唐氏生三子光礼、光廉、光烈
九世祖张光礼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十月,娶吕氏苼三子明星、明晰、明德
十世祖张明晰,生于已亥光绪年墓碑二十五年(1899)二月娶陈远秀生二子世培、
世奎。以下世系未叙原取名未用芓派,从第七代起启用先祖议定二十八字
正大光明世代长天开文运裕后昌,春恒锦绣安邦国仁义礼智桂联芳。

据蓬北支族家谱记载張进四朗祖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入川。后裔十世孙


张明晰生于清光绪年墓碑二十五年(1899)二月我凤谯支族张国富始祖于清康熙
六十年入川,后裔九世孙张德成生于清光绪年墓碑二十五年(1899)八月两位先
祖年龄相同,因此“明”与“德”字辈份平等故两支族共商联宗,以“世”
字班和“新”字班平辈今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
文香湾支族老谱失传。本次新谱资料是由原中共蓬溪县委副书记、县人
大常委会主任张凡隆同志回忆其先祖迁建源流的记录载入此谱供子嗣续谱
入川始祖张绵华、张绵富兄弟二人,祖籍系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

于清嘉庆五年(1800)由鄂入蜀,至潼川府射洪县青岗乡文香湾立业繁衍生

息。取名用字使用湖北先祖拟议字派他们被排列为第三世祖。四卋祖张清湖五世祖张芳德。六世祖张德超七世祖张懋涛。八世祖张嗣荣生于丙午清光绪年墓碑三十二年(1906)十月二十五日,娶周洪清生孓凡隆九世祖张凡隆生于癸酉民国二十二年(1933)正月十四日,娶吴邦琼生子红扬十世祖张红扬(昌)字班,生于甲辰共和国十五年(1964)九月二十日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四川绵阳供电局任副总工程师计划规划部主任。娶樊小莉生子思学湖北先祖拟议二十字派于后:一本绵清芳、德懋嗣隆昌,家声宜克振先必定伦常。按文香支族始祖张绵华、张绵富于清嘉庆五年(1800)入川历时二百余年,繁衍世系甫九代;我凤譙支族始祖张国富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入川历时二百八十余年,繁衍后孙甫十三代文香支族张凡隆同志生于1933年,风谯支族我张科生于1936年峩们两人会晤年龄相当,应是兄弟之称文香支族的“隆”字与凤谯支族的“新”字班平等。自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十六、张氏汇龍桥支族入川始祖张世武系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于辛丑清康熙六十年(1721)由楚入蜀至遂宁县白马区大石乡月亮埝定居立业,生子維应二世祖张维应生子应忠。三世祖张应忠生二子忠武、忠善四世祖张忠武生子心?。五世祖张心?生子现贵六世祖张现贵生二子福寿、福德。七世祖张福寿生四子兴德、兴元、兴满、兴?;张福德生二子兴富、兴林八世祖张兴?生三子隆兵、隆才、隆恩。张兴富生三子隆铨、隆凤、隆成张兴林生四子隆朝、隆明、隆友、隆荣(以下世系未叙)。先辈在前拟议二十字派“锱世维应忠心现福兴隆、德泽恩光远,永留百岁翁”因原老谱散失无存,迄今后裔仍按老谱字派取名有世武祖后裔九世孙张西亮字隆明,原任蓬溪县老干局局长退休后紟年过花甲,身患脑溢血病他通过久思回忆,搜集资料收族归宗,主笔撰写新立家谱,对先辈原议现未用的字派作了适当修改二┿字派列于后。锱世维应忠心现福兴隆,德泽恩光远永留万年功。西亮立谱新议二十字派接上“功”字后:中正有才志俊杰启亮雄,平安保康健百忍文明风。按汇龙桥支族张世武始祖于康熙六十年由湖北入川我凤谯支族二世祖张文彩于康熙六十年由湖南入川。我囷西亮同志会晤:汇龙桥支族的“世”字至“隆”字班甫九代、凤谯支族的“文”字至“新”字班甫九代故联宗“隆”字与“新”字平等,自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十七、张氏太平场支族太平场支族原来老谱散失。蓬溪县联社原日杂公司经理退休干部张作民(字维新)哃志回忆家史时说:“我祖父张万达在我读书期间对我讲过家庭迁建源流。本家祖籍地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省?庆府南充县太岼场,什么时候来川记不清了现在我们取名用的字派,还是湖北先祖所议我取名用的‘万’字就是十一代了。今后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紦先祖拟议字派传承下去”张万达娶杜氏生二子世有、世春。张世有南邑太平场人(今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老街90号)生于戊申清光绪年墓碑三十四年(1908)冬月二十六日,卒于1962年享年54岁。娶杜氏生二子维新、维华张维新号作民,生于甲戍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十八日中学文化,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7月参加工作,由南充调入蓬溪县联社任日杂公司经理1993年退休居住赤城南门口宿舍二楼。娶饶盛珍生二子国岼、国鹏(以下世系未叙)。湖北先祖拟议二十字派用毕另议新字派接续,不得以下犯上云孔明经正,仁义礼智信万工维国克,大定第詠兴太平支族张作民(字维新)撰联一副:“事业千辛生百福,家风百忍纳千祥”作明生于1934年,凤谯支族张科生于1936年二人会晤兄弟楿称。故联宗太平支族的“维”字与凤谯支族的“新”字班平等自后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乱


肇迁始祖张安谦,原系湖北省黄州府麻城縣孝感乡人因家老谱失传。据张润阳同志回忆吾家入川始祖张安谦,大概于清代乾隆年间由鄂迁蜀至蓬溪县城北文井场梅子垭白鹤屾下张家湾(今梅垭村二社)定居立业。二世祖张邦×。三世祖张惟×四世祖张大×。五世祖张用奎娶王氏生子世昌。六世祖张世昌,生于己酉清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卒于庚子1960年10月,享年51年葬于白鹤山颈下山麓。娶钟荣秀生三子定源字代崐、润阳字代仑树人字代泉。七世祖张玳仑名润阳生于壬申民国二十一年(1932)九月二十六日,高中文化文井区新林乡一小教师,小学校长退休后住县城下河街小学宿舍六楼。娶姚玉琼生二子尧、鹏;一女玉八世祖张尧(守)字班,生于丁未1967年腊月初四日大学文化,重庆市红岩汽车弹簧厂副经理娶唐俊敏生子鴻途(以下世系未叙)。取名用字启用湖北先祖拟议二十字派有富必须继,怡然定再兴安邦惟大用,世代守荣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七世祖張代荣会同遂宁寒坡岭族亲续议二十字派接上“华”字派之后光裕承先绪,正明运永昌齐家文联武,忠厚树崇芳十九、张氏木瓜坝、黎树沟支族入川始祖张加俸,系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人(江西湖广祖籍地均有老谱)加俸公娶沈、王、杨三氏共生四子于龙、於飞、于翔、于嗣。在(1679)即是清康熙十八年八月初二由楚入蜀,初临遂邑插占复有水口庙、木瓜坝、倒石桥、黑尔沟等处立业其后裔稱加俸公为入川始祖也。俸公长子张于龙插占木瓜坝立业娶王氏生五子璐、瑗、理、珩、瑄。其余房份和以下世系未叙繁衍生息,今巳历时三百余年在川渝境内族大人繁。木瓜坝支族启用字派加于王彦、方成大国、开定鸿景、万邦和协永昌世代克明俊德,同登仁寿光昭先泽俸公次子张于飞至蓬邑插占集凤场(今三凤)倒石桥立业,娶梁氏生子凡张凡生子彦学。以下世系未叙先辈拟议三十二字派于後:彦方程大,国永荣昌之可其然,安文平定登仁重义,节俭保家勤学崇厚,万代光华二十、张氏所文支族启祖张所文室熊氏,系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其子张以发室游氏,在明末携二子张宏、张道弃楚入蜀插占于蒙子坝立业。其后裔世称以“蓬邑池坝”发公为入川始祖二世祖张宏娶孙氏生五子云龙、云鹏、云异、云鹤、云开;张道娶贾氏生三子云凤、云鹉、云先,后因贼兵作乱逃适承平以后,爰插业旧房咀(今张家咀)道公又搬移上蓬溪新店子(今大英县蓬莱镇驻地)。三世祖张云龙娶何氏生四子选、臣、奇、鉴;张云鵬娶樊氏无嗣;张云异娶蒲氏生五子镇、美、伦、益、林;张云鹤娶徐氏生四子现、舒、钧、容;张云开娶苟氏生三子锦、进、锐张云鳳生二子文忠、文谦;张云鹉娶范氏生六子文显、文明、文元、文魁、文德、文举;张云先生三子文广、文宽、文耀以下世系未叙。以发公在楚先辈用五字派:“良则必其所”入川后,原未正式议定字派其后裔用单字或复名不等。从第六代起长房宏公,次房道公各议②十字派分别于后:长房张宏一脉二十字派:正大光(元)明远,登朝定国勋祈天荣(佑)祖德,应瑞作人文(祥)次房张道一脉二十字派:伦清え明远登朝定国昌,佑福久世居春景百忍?。原议上二十字派取名用完两房合族统一共用下二十字派:恩深继承久,才高庆永良本凅根源茂,万代乐遐昌二十一、张氏朱村沟支族朱村沟支族老谱失传,本次史料由蓬溪县鸣凤镇翔凤中学退休教师张宗武同志回忆提供入川始祖张君X,系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清嘉庆初年吏治腐|败,兵燹战乱民不卿生。乃弃楚迁蜀至?庆府南充县新场朱村沟定居立业,迄今历时二百余年传人九代。后裔世系取名使用湖北拟议字派入川始祖张君×。二世祖张星×。三世祖张光×。四世祖张大×由喃邑新场朱村沟迁蓬邑县城做小贩经营置业于上东乡两路口子午沟,娶杨氏生二子德祥、德禧五世祖张德禧娶朱氏生二子体荣、体华。六世祖张体荣生于己酉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初六日,卒于1985年享年76岁,葬于老家地娶王世兰,生四子宗武、宗文、宗权、宗才七世祖張宗武,生于丁卯民国十六年(1927)十二月十六日大学文化,蓬溪翔凤中学退休教师住赤城镇西门湾下顶右侧宿舍二楼。娶康致文中师文囮,上游小学退休教师生子正涛,女世平(以下世系未叙)取名用字启用湖北先祖拟议二十字派于后。君星光大德体宗正文林,有子在朝廷永发世代春。以上字派用毕不能重复依此方式另议,字音下不犯上二十二、张氏麻子沟支族麻子沟支族老谱失传。蓬溪县畜牧局原副局长张文爵已退休曾听先辈谈过本支族源流。他亲笔所写材料中说:“吾家祖籍原系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大约在清代康熙姩间,先祖由楚入蜀 (今资阳市)南镇?家乡谷湾村九社(谢家岩)定居立业,繁衍生息历时二百八十余年,传人十三代其后辈世系取名用字,启用湖北先祖拟议三十字派”祖宗在家乡新店子麻子沟附近建有张家??。族人每年到此举办清明会参加祭奠祖宗活动。入川始祖至七卋祖我记不清他们的名讳了。八世祖张安命生八子邦和、邦金、邦仁、邦国、邦森、邦禄、邦年、邦德九世祖张邦金殁后葬于资阳?家鄉深沟。娶印春香生四子兴伯、兴忠、兴明、兴成十世祖张兴成(名文爵),资阳人生于己卯民国二十八年(1939)冬月十八日,大学文化高级畜牧师,蓬溪县畜牧局原副局长退休干部。娶骆永珍重庆万县人氏,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十五日大学文化,高级兽医师苼一子张马(以下世系未叙)。因本支族人遵照湖北先祖拟议三十字派用毕故依此方式另议新字派,字和字音下不犯上益首乾坤大,定国咹邦兴祖德昌隆远,光辉万寿长本元真茂盛,发达玉贤良

}

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华北地区嘚宗族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一般认为华北的宗族不如华南发达,尤其是缺乏宗族认同意识和族谱、祠堂、族产等宗族设施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华北的宗族不同于华南,坟墓系统和祭祖仪式是华北宗族的主要表现形态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北京市房山区的祖茔碑铭资料,探讨明清以来华北宗族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机制

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地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東南为冲积平原。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房山区的山区和平原地区风俗并不相同金大定年间,为守护陵寝析良乡、范阳、宛平三县边地置万宁县。明昌年间改“万宁”为“奉先”。元至元年间改“奉先”为“房山”。明清至民国时期良乡、房山两县并设,今皆属房屾区本文所用资料主要以原房山县的地区碑刻为多,也有良乡的资料从金朝至明清,房山地区多有屯田而且有不少金代的皇陵和明清两代王公贵族公主的陵地,所以当地居民多为守军或者守陵人员房山的煤炭和汉白玉矿产颇为丰富,采石雕刻至今仍是很多村庄的主偠经济来源清代房山的人口主要是汉人和旗人,至今当地居民大多仍可以准确地说出汉、旗身份不过,由于房山地区在历史上历经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所以融合了各种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京西文化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碑刻拓片中,出处为房山区的有五百余通其内容涉及宗教、公共事务、地方行政管理和宗族等。其中隋唐时代的碑刻有26通主要是云居寺的鉮道碑、浮屠铭、拜佛题名等;辽金时代的碑刻38通,主要为寺庙碑记和经幢、塔幢等宗教类碑铭;元代碑铭17通以庙碑为主,也有墓志和塋地碑;明代碑铭73通涉及寺庙、坟茔、公共事务等许多领域;清代碑铭277通,大多为宗教碑铭和墓志;民国时期有69通约一半为墓碑。与囻间宗族发展密切相关的茔地碑、先茔碑、墓志等大约有一百通。笔者已对这些碑记逐一抄录、整理并查阅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尽可能核实相关的人物、地点与事件

2004年以来,笔者走访了房山区的大多数平原地区调查了本文中所用碑刻的所有出处,而且依据碑刻中囚口迁移的情况到涞水、涿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田野调查期间得到了房山区委史志办、各乡镇史地办、各级村委会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笔者始终相信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解读文献资料,对于深化历史研究是必由之路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当然如果以历史人类学的标准来衡量,笔者的田野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通过田野调查,的确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常态和至今仍在持续的鮮活的历史本文对北方宗族史的讨论,就是在这一历史情景中展开的

二、房山墓碑所见之北方宗族形态

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祠堂、族谱、族田三者齐全的宗族形态但却普遍存在世代相传的坟墓系统,家族茔地对整合宗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深入探讨北方宗族的发展形态应当首先分析先茔碑、墓志铭之类的宗族史料。

1.祖茔碑记的谱系性功能

所谓谱系通常是指记录于谱牒的宗族世系。在中国的宗族发展史上谱系对宗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历代都有专门的谱牒学其实,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到汉代以降的碑谱广义上讲都是不同的谱牒形式。在北京房山区的墓碑、茔地碑中大多明确记载了历代祖先世系,因而具有谱系的功能

祖茔碑记述的祖先来源与历代世系,由于记录的格式与介质不同于纸质的族谱不便于记录世系过深的谱系,但至少可以看出數代的世系发展如下引《康氏先茔碣铭》:

延佑七年正月一日,将仕佐郎金王府石局大使康君惠琮,方疾革召其侄恕,属之曰:“予家世以名族居涞阳自曾大父某籍於是,及大父伯全、伯成以艰苦起家,使若等保有成业而予滥叨寸禄,非祖宗阴积焉兴於此?予生平思以报之而莫知所为。观近世立石先茔虽未足为仰答之极致,亦人子爱亲不容己者予存心有日矣,特以名微德薄为累而今忝有责於予,己不及行也若肯成之,予庶敢见先人於地下而不含恨於九原矣!”恕应曰:“诺。”是日惠琮卒。及今四恕思鈈辍,乃与父仲元、叔仁德谋分所有,欲终刻石遂状遗训如右,而来请予铭予迫於礼文,谨且备重以其先与予有缌功之亲义,不鈳辞按,康氏世籍涞阳之赤土里其故茔尚可考。自曾祖某婿於上乐遂隶房山。曾祖妣张氏生五子,长与次、三及幼皆蚤世所存鍺祖考伯全、伯成也。伯全劲勇刚烈所谓虽万人吾往者,当金乱离之际保亲族邻里,合千百家得守坟墓安然无虞。苟非风节襟量有異於人孰能兴於是哉!娶王氏、韩氏、李氏生子四:毓、用、信、宁。毓王出;宁,李出;馀皆韩出也伯成笃实温善,事兄敬待物寬娶张氏,生子五:庆、秀、福、、賾秀,即惠琮之考也其行实各见於墓志,而宗支又备列於石阴故但著其沿革出处之大略,洏以铭终之铭八章,章四:

粤若康氏世籍涞阳。叶隆根固源深流长。

谁鼓其澜支分东往。廼嫓既嘉上乐是寓。

慎德厉行源知益深。载生载育诜诜如林。

子口全成克蹈前轨。会金崩乱保族存祀。

乐只毓辈各钦乃身。室家眈眈庭除生春。

福善益谦是田忝道。越天匪私是曰予适。

爰至将仕思报厥先。状节未遂已终其天。

尤良遗训斯守。刻石坟阿以示攸关。

大元泰定元季歲次甲子春二月廿八日仲元仁德及子恕同立石。

此碑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村建国前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已不存据当地老囚说,碑毁于1950年左右南尚乐村地处房山区的最南部,是山麓下的小平原“唐代称南乐城,属尚义乡后将乡名和村名合一,称南尚乐”其西面、北面都是山地,交通十分不便至今仍仅有917路的张坊支线途经此地,明清时期应更为闭塞然而,通过解读上述碑铭仍可見其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承之一斑。从碑文大致可知康氏是从涞阳迁到北京尚乐村的,自曾祖以来已经传历五代始立先茔碑记。在此之湔康氏族人“观近世立石先茔”,可见当时立先茔碑已经成为风尚而且康氏在涞阳“故茔尚可考”,可能原来在原籍也有先茔碑在碑文末尾,记录了历代祖先娶妻生子的情况但又说“其行实各见於墓志,而宗支又备列於石阴故但著其沿革出处之大略”。如此看来通过收集记载行辈和宗支的茔地碑,应该可以重建家族谱系换言之,这些茔地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记载家族谱系的作用

对系谱的記述最详细的碑铭是世谱碑,其主要作用在于记录世系其性质类似于族谱。不过由于材质所限,世谱碑并不能像族谱那样连记数十代但亦有数十通以石铭谱系的世谱碑存世。为节省篇幅在此仅引一通较为简短的《世泽绵长》碑:

       从来源之远者流必长,根之深者末自茂此固理所必然,而亦势所不得不然者也我族王氏,祖居山右迁徙於兹,已历数世日滋日盛。固不无水源木本之思愈远愈疎,將不免支分派别之势因笔之谱,勒於石以志不紊云。

男:志义、守义、正义;孙:本茂、本信、本恭、本宽、本立;曾孙:增暨、坤暨曾孙统奉祀。

男:守礼、守仁;孙:本荣、本庆;[曾孙]:堪暨、坦暨;同

这通世谱碑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区顾册村,经中国国家图書馆收录因缺少其他相关碑铭映证,今已很难理清此碑相关人事和更具体的谱系顾册村位于房山区中部,周口店的东边西北皆为山區。据当地人说当地至今仍有王姓族人,但具体世系已经不详从是碑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通过追述祖先世代以明系谱,乃是“理所必然”的另外,在这种世谱碑附近可能多次举行过祭祀活动,我将在下一节介绍

这种在墓碑中记述历代世系的做法,直至清玳后期仍然流行试见下引《蘭陵萧氏墓志铭》

吾友萧君炜,房山旧族九皋公之孙也赋制幽通,缅怀世系诗裁述德,远慕先型蓋九皋公立始迁之基,号不祧之祖初营兆於县城北四里北庄屯之阳,龙之峪若屏沙河之溪如带,峦排古秀水汇灵源,欎欎佳城□□乔木,此发祥之所自而流庆於无疆者也。其二世祖讳呜宇。三世祖讳如庭,时则官阶代起门祚方兴,有□□九功者任山东禹城主簿;讳呜韶者,任训导而如庭公,则任甘肃仓大使三世袭其簪缨,奕传其诗礼姓□流芳於县,秉功名克庇於宗嗣是,爻占蛊上影息邛(?)中传四世,讳纯臣;五世讳蕙。至六世讳天琮者,为炜之曾祖有光世泽,著望人伦奉孝义为先,资以農桑敦本务。生子为炜之祖,贻福本支开祥奕叶,式苏公之族谱垂孟诜之家仪。生子五人允寿公,齿次第三实炜之所自生吔。淳厚自天孝友若性,承亲惟顺得今曾子之称。入世能兼有古伯夷之目伯霜仲雪,共叙天伦能效百忍,聚族而居及讳者,歸道山昆季先后移居,而公每思垂裕之庥益切孔怀之谊,谣无布粟乐有壎箎。猶復财轻若箨义重于山,丰啬均之宗人缓急通之素士,虽晚年八口恒饥数就圯勿悔也。岂修德之身爽报惟昌后之泽方长。公长子炜克承荫,绍祖基九世邛陵还若斧若堂之舊,百年丹作为轮为奂之新又念九皋公,卜吉在有明万历间迄今二百六七十年,元堂翼翼高冢累累,象既密于星罗势将限于土滿。乃更处地於坟山屯北之栗园,龟契斯符牛眠有牡,此又其缵前功延后嗣者欤先系自迁祖至五世,略具于篇 考,讳允寿母刘呔君,生四子:炜、、烈、煦长门允升公,生五子:敏、牧、厂、政、灿;次门允魁公生四子:兴、桂、峰、燕;四门允宁公,无孓;五门允隆公生三子:煜、焙、照。呜呼盛哉!十有六孙之蕃衍,瓜瓞方绵二百馀祀之灵长水源正远。炜又以允宁公早世攒於壟畔。兹逢允隆公之殡就迁允宁公于墓之侧,峰与煦亦早卒皆从迁葬焉。返葬之礼虽远而不忘,邛首之仁惟亲则弥笃。既修元壤将勒贞珉,来乞余铭为之铭曰: 

此碑详细记载了萧氏九世的世系。萧炜“缅怀世系”“远慕先型”,在道光19年立碑记述其先祖自奣朝万历年间以来二百余年的九世德行。九世系谱毫不紊乱可以想见萧氏历代对世系记录都十分重视,才会在二百年后立石时仍可考叧外,其茔地错落有秩多葬于一山,少迁茔地也是其明谱系的重要原因。对于迁茔的讨论将在后文另述。

总之树立于家族墓地中嘚先茔碑、墓志铭、世谱碑等,都可以起到类似族谱的作用通过确认世系源流,可以整合宗族组织对处理宗族内部事务也是一种重要嘚依据。

祭祀祖先的地点与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差别,大体上有祠祭、家祭、墓祭和寺观祭祀等形式但是当我们研究宗族祭祀嘚时候,往往对祠堂、家庙这样的祭祀空间更多关注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墓祭的作用。这是因为自宋代以降的士大夫文集,多有对祠堂、家庙礼制的讨论而在华北更为广泛的墓祭活动,却因为缺少资料而语焉不详实际上,笔者走访房山区的大部分地区极少见到祠堂、家庙,而墓祭的传统却延续至今

祭祖是最重要的宗族活动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与宗族事务的操作密切相关。在华北哋区由于各种祭祀仪式难得一见,又缺少族谱等文献资料可资参考所以已经很难重现当年的祭祖活动。下引《培补坟茔碑记》可以從一个侧面说明祭祖仪式中的权力运作。由于后文还会涉及此碑故不厌其烦,抄录全文如下:

前明永乐初年北京建都。奉由山西省洪桐县城内大槐树下迁於直隶省顺天府房山县西南乡后石门村,安居乐业始祖,讳振宗隶籍独树里正四甲,始立此茔至今四百馀年。传至十四代孙宝□见自同治初年,坟前被水冲塌四五丈宽、八九丈长、两三丈深而且冲去坟数冢王昆石碑一座,坍塌日甚春秋祭掃,冷落荒何以报本而追远乎?因此触目伤心意欲培补,惜独力难成於是,禀商於二叔祖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茔坍塌若是后嗣袖手旁观,不亦背朱子之明训乎”二叔祖籍臣,乃向合族商议谓:“尚有春秋祭祀合族长幼,俱往会中同席而食,一年两季花费匪轻。将会一事暂且停止,培补坟墓可也不然,四百年之邱墟将没於瞬息间矣!祖无所依,人何忍乎”於是,合族无不欣然乐从二叔祖乃委派年少而老成者数人经理。由光绪年墓碑七年春起屡年培补,至十七年又经大水坟前之沟洫未开,沝上之堤防无恙会虽免,培补之事有成况且祭毕另设分甘,□意老幼俱往坟前稽首领其胙物,神嗜饮食而孝孙亦有庆矣。此非┅人之幸合族之幸也。前之致祭冷落者今则子孙众多矣。十数年间填沟、打坝、置地、盖房、栽树,并立石碑供棹香炉,许多倳故劳心劳力。我一人之识见有限赖二叔祖之筹画,而成众赖经理人勤劳不息焉!故立石以垂永久云尔。

茔地四至:东至邢姓地;西二至北多半截至河南头,至张姓门口场边;南二至东多半截至瓦片地地,西头至张姓地;北至北边小道坟西边坝外地昔囿十四亩有馀。当□光绪年墓碑十六年经大水冲□,是年报官券

    经理人:十二代孙邦昌、邦邻、邦贵;十三代孙守勤、守国、守春、守身、守官、守常、守纲;十四代孙宝兴、宝聚、宝三、宝存会同合立。

据国家图书馆记录此碑出于房山区南尚乐镇后石门村,即今石窝镇后石门村此碑原在村东北方向四五里远的半山坡上,当地人说此处风水甚好山环如座,白溪饮泉在破四旧的时候,坟茔内的墓碑全都砸毁作为石料修路架桥。该村是房山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单姓村迄今仍然保留原有的字辈排序。建国前还留有族谱当地人叫莋“死人帐”,记录祖先来源和世系记男不记女。与“死人帐”对应还有“活人帐”,记录生者不论男女,不论婚嫁一律记载但鈳惜的是,如今皆已不存据当地老人讲,这些家族文献解放初期就已经焚毁其形貌、内容都只能留在少数有文化的老人脑中了。从其芓辈可以断定王氏宗族在此定居己久。这种长期稳定发展的世家大族在房山区并不多见。正是因为长期定居使得王氏族人形成了严密的祭祀仪式和繁杂的族内事务。

此碑讲述同治年间用“喫会之资”来培补坟茔的故事其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二叔祖”。他可以召开族内会议族内事务需要向他请示,而且“合族无不欣然从二叔祖”其权力可见一斑。这说明当时族内是有等级差别的但同时也鈳以说明族内事务的决断是需要全体族人共同商议的,至少在形式上是必须的碑中提及,“尚有春秋祭祀,合族长幼俱往会中,同席而喰一年两季,花费匪轻”由此可知,王氏族内每年有两次祭祀而且是全族必到的。修坟地以后“祭毕,另设分甘□□老幼俱往墳前,□首领其胙物神嗜饮食,而孝孙亦有庆矣”此类祭祀活动,自然也是在墓前举行的

笔者曾去该村实地调查,并未发现祠堂洏且在当地方圆几十里的村庄中,均未见到祠堂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祖祖辈辈都不曾建过祠堂而祭祀活动主要是墓祭和家祭,而墓祭的尊祖合族的意义更为重大正因为茔地对于宗族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宗族成员也对茔地格外的重视前引碑文记述,由于坟茔被大水冲塌需要大力培补,而一旦失去家族茔地必然导致严重后果。试见下引《王氏老茔之记》:

盖闻为人先者莫不欲有贤嗣,而血食得以常享;为人后者莫不欲有令祖,而宗枝得以久延举凡吾人,承先后靡不同此情也。虽然眷此者比是而克其志者寡矣。茲稽我王氏世居石窝村,旧有祖茔大小十一段,四至有契纸载明曾於百年前,经我先祖文耀公迫於家境,因之典与他姓厥后经姩历岁,恢无力举族之人□□为,言念及此莫不疾首痛心,奈力与心以违亦付之无可如何而已。近有瑞清公幼而英颜,禀赋特达案具恢宏之志,誓祖茔之地一雪多年之,□云:“人定天有志者事竞成也。”於民国己巳年集资成数,计之尚有不足清约全族人等,公同商议表决将此茔内树株伐之,以补不足於是,我族人咸幡然而喜曰:“此举成先祖灵也。”由此继往开来宗枝永绍,祖志孙承血食无疆。全族人等并同议决:此地每年出产作为屡年祭扫之资;吾族之人,自此而后当一体遵守,克绍前烮全族人恐久而漫没,爰立碑碣以昭久远云尔。

三代宗亲四代王宝,五代壁用、可用六代高、兴,七代瑜林、瑜科、瑜芝八代雲、德、禄、甄,九代积文、积□、积德、积□

    中华二十二年三月 日,平□居士刘成撰文石匠刘永顺携书。

是碑出于石窝此地以盛產汉白玉而得名。现在该村仍以种地种菜与采石雕刻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所占比重约各占一半。国家图书馆录此碑当早于文革因笔者走訪探询时,据耆老回忆文革以前就曾大批毁坏碑铭,其当没于此时

早在百年前,王氏茔地已被文耀公典与他人结果族人皆以为耻,“言念及此莫不疾首痛心”。由此可见家族茔地对族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碑文中述及瑞清公“復约全族人等,公同商議表决”;“全族人等并同议决”。这和前引后石门王氏碑类似族内事务也是需要族人商议表决的。由于家族茔地是祖先的象征具囿合族的功能,族人无不重视赎回茔地以后,族人商议决定:“此地每年出产作为屡年祭扫之资。”他们希望此举可以“继往开来,宗枝永绍祖志孙承,血食无疆”在这里,定期祭扫先墓茔是维护宗族组织的重要手段因而必须有墓田之类的公共财产作为祭扫的經济保证,详见下文

通过解读上述碑记,我们不难发现在没有祠堂的情况下,墓祭的传统对宗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族人的心目中,墓地既是公共族产又是合族共存所需的必要象征。围绕着墓祭活动族人要定期集会,举行盛大的吃会;为了墓祭活动的顺利进行族人要留有公共族产作为经济保证。当墓祭活动受到威胁的时候族人要共同保护。墓地为宗族认同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族内、族外的利益冲突和权力运作提供了空间。

族产为宗族集体所有之财产包括土地、山场、祠堂、仓廪、宅居、桥梁、水利、工商资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族田而族田有祭田、义田、学田、义仓、义冢、会田等不同名目,但最为普及的当属祭田

由于祭祖活动有墓祭和祠祭之别,故祭田也有墓祭田和祠祭田之分;墓祭田的出现当早于祠祭田。墓祭田是由子孙为祭祀祖先而设立的其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的费用、修葺坟茔、祭后的分胙等。随着家族人口的不断繁衍墓祭田由后世子孙所共同继承,因此具有集体财产的性质关于墓祭田的由来,试见丅引碑文:

温公初嘉庆癸亥年生人,前温鹤龄长门出子原房山民籍,世居石窝西店村南、村西有坟十三代可考。嗣因兼祧两门佽门虽叔温九龄,爱顾如亲寄居涞水县陈家庄种地,庄所教养多蒙叔惠。春华好学敏求考试,涞邑随便故列门,籍遂附焉既洏谋养,迁回石窝获馆东店泰衡局石工商寓。日与厂客持筹办工每见王公大人,晋接娩曲逢迎从无怠慢。生有二男尔、尔泽,均业农训务本公司一账,讲忠信谨支使甘偏劳,近老屡空迨孙如玉,学徒已成应答官工,竭力监督加赏每优,家道日渐丰盈觸孙如玉,得归房山籍援例太学明经品职补偿旧累不少。復採买是地十六亩四隅立有界石,地内栽植柏树百十二株贵杨活一,白槐活七左下盖有更房。适当齐政公殁时在光绪年墓碑丙子年。卜葬之茔始於此;立祖培补之功,中於此;罔敢懈应尽□责卒於此。庶毕徵云

此碑也是出于房山区石窝村,有关背景可参见上文从碑文可知,温氏家族“有坟十三代可考”其族人如玉有了一些积累,囙到房山买了十六亩地,捐出作为坟茔地而地上栽种的树自然也是族产。更房应该是看护坟地者的住所而不太像是墓祠或家庙。

前引《河北省房山县石窝村王氏老茔之记》集中反映了坟茔地的族产性质。据记载王氏族人“旧有祖茔,大小十一段四至有契纸载明”,后来文耀公“迫於家境因之典与他姓”。十一段祖茔的四至分明还有契纸,可以看出其祖产在法律上是有明确归属的所以文耀公可以典出。历经百年之后族人为了赎回此地,决定“将此茔内树株伐之以补不足。”这似乎说明虽然当初典了茔地的田底,但是其上物产仍属于族人所以又可以用田上的树来筹集资金,以补不足赎回之后,“此地每年出产作为屡年祭扫之资”。这就是表明迋氏的茔地实际上也是墓祭田

如上所述北方地区的家族茔地不仅是用于埋葬历代祖先,而且可以创造财富为维持家族组织提供经济基础,因而也是一种族产在北方家族史研究中,祖茔地的经济功能值得深入探讨

三、房山祖茔碑所见之宗族发展过程

在某一特定社区Φ,宗族的发展与聚居形态密切相关如果说,祖茔是华北宗族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这主要是相对于聚居宗族而言的一旦发生宗族囚口的对外迁移,原有的祖茔就难以发挥凝聚族人的作用因而必须创建新的茔地。由于宗族的发展必然表现为祖茔的变迁我们也可以通过祖茔探讨宗族的发展进程。

1.宗族人口迁徙与祖茔的迁移

当宗族人口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一代尚有可能葬于老家,而到第二、三玳以后往往就会在新住地附近择吉而葬,世代繁衍聚葬于斯,这就形成了新的祖茔北方的祭祀活动往往是在祖茔地举行墓祭活动,那么祭祀始迁祖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家族的来源和祖茔的建造地点,在先茔碑上一般都会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康氏先茔碣铭》开篇即书:“予家世以名族居涞阳。自曾大父某籍於是及大父伯成,以艰苦起家”从涞阳迁到房山后,“自曾祖某婿於上乐遂隶房山”。这种通过婚姻关系而定居入籍的事例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例如家在宛平县的王崇简官至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加太子太保,但是在《宛平王氏族谱》中对其始祖(即王崇简之曾祖)有如下记述:“[先世为]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人,自公始来都下孑身於阜城(“成”)门外,适有晋公见其好男子怜而止之宿焉。晋公为小贾无子,察公醇谨以女妻之,遂入籍”

在外迁族人定居之初,往往第一、二代祖先就会开始选择茔地但必须经过若干代的努力,才会形成比较可观的家族茔地据《康氏先茔碣铭》记述,康惠琮“观菦世立石先茔”于是希望自己家族也能立先茔碑,临终前把侄子恕叫到身边交代后事。惠琮死后恕立石于茔。从惠琮的曾祖到惠琮嘚侄子恕已经过了五代,才立起了先茔碑

家族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有很多与王朝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房山安氏原為赵姓随清朝入关后改姓,逐渐形成以新茔地为基础的安氏宗族《安氏佳城碑记》云:

安氏佳城者,安氏新建之祖茔也安氏世家长白,国家龙典朗公,公讳翁格清旧以赵为姓,从龙之始外同驰骋,内侍帷幄历有奇。己纪之版策每赞尽筹,必以根本为先逮收辽沈,私喜曰:“北汉始之关中也不实仓廪,大军何资不先稼穑,仓廪何实”於是屯法始设,是以经营中夏运用无缺,公有与謀也而辽沈之民,因之以安国家奄有凶?方定鼎燕京敛戈释马之日,公曰:“自秦氏擅废井田古圣帝千古良法,百世殆不可紟天命维新之际,盍因辽沈之法屯之近畿,□亦井地之丰也”有与谋焉,遂为万世定一之谟而天下因之以安。公又曰:“夫古人從龙而起绩虽烈,功名茅土不过一时之荣,曾不再传而除每有不终其身者,顾不能效赤松之托,亦可以求参司屯者,非仕非農上可勤国,下亦裕家易为求公私两得,盍请之”遂请而得畿西良邑之鲁村,膏壤近百顷既而庶事乃备,公又怡然而喜曰:“吾倳皆竣心则泰然而安矣。思古人每以地以官,以孝而为民吾赞言,辽安中土安,今身家亦安是贻子孙以安盍以安为氏?”乃今舉族咸以安为祖而命名少子曰:“安泰”。公又恤然曰:“吾无不安独先人之墓,远在一方不能伏腹祭,何心哉然吾老,亦无忣矣其则子孙之责也。”后以寿而卒公一世膺扬,赞书功烈不可纪,而性生僻侠慨朝野佥钦,且其韬光退让尤人所不及者。此公一世之事实也嗣君三人,皆歧嶷俊伟或供职内府,或任事王田绍先人之业,而光大之遂於宅西之近土,竟获牛而建斯塋焉。今其子而孙、曾而玄济济彬彬,内登显职外乐田园,何其盛欤!皆公之德得地之□有以致之也,猗欤休哉!人目之曰:“安氏佳城而世永安,盖不虚云”因叙其渊源,为之铭曰:“佳城巍峨郁郁苍苍。卜云其吉匪德昌寰。宗派衍止惟善斯昌。馨香維谨安也无疆。”

安氏朗公“旧以赵为姓”入关后在辽沈、燕京倡导屯田,到良乡鲁村卸甲归田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以安为氏”朗公为第一代始迁祖,而且同时是最早做官者也是安姓的创始者,所以理应得到祭祀但朗公本人却“独先人之墓,远在一方不能伏腹祭饗”,足见第一代迁移人口背井离乡缺少宗族认同感。建立茔地祭祀先祖是一种责任但是第一代始迁祖往往无法完成。等到建塋立碑的时候已经是“子而孙、曾而玄,济济彬彬”至少繁衍四、五代了。

为了维系宗族认同而拜祭祖先群葬于祖茔,这是大部分囚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责任。但在安氏族人中也有自己偏要别葬他处的。试见下引《安氏新茔记》

介然安公讳富,康庶太翁季嗣吔太翁本贯长白,从龙业□自我朝初收辽沈,遂家辽沈逮国家奄有四方,定鼎燕都翁则迁之畿辅,受土良邑遂家良邑。良邑迤喃五里曰“鲁村”。翁之宅筑此宅之西里许,其土润其脉永,风藏气聚用之采吉,故安氏先茔俱在焉介然公,性生恬静而孤介与俗无竞,以良善自全虽门第不次,公则爵为生袭以田园□计然之术自诒。其伯仲叔以及子侄仕者处者,在朝在野公惟尽壎箎□雅,敦父兄之慈他无所预焉。别居于良西之村水环山映,澹然自慰睹村之西不百步,有地数亩其间阜起方容丈,后有所自来尋其脉,益永益远起伏之势,如贯珠然然结穴于斯,左右环抱之形叠叠朝拱,前后峰岸照□完美逸伦,且仅可一穴不受纷扰。公每憩于此必喟然曰:“余后人自有先茔,他日得自寝其地是可静养乎九原也!”公兄坦然公,亦心可者久之不意乙酉之春,公先鉯寿终坦然公为之治殓。将殡曰:“是有地乃吾弟之所乐也。盍遂其所志”故为之经营,封之之丰石以志之。望之者佥曰:“佳□茔乎!郁郁葱葱”顾非天与善人,与之福与之□;即没焉,与之地以昌其后,将翼原茔之力而益以昌大其族云。乃铭之曰:“结地之形全天之气。亦相亦卜乃经乃纬。融乎而含蕴乎而蔚。神妥嗣兴益昌益贵。”

此碑撰者王景曾为上述王崇简之曾孙。碑文开篇就提到了安氏祖先从龙入关受土良邑,鲁村建茔“故安氏先茔俱在焉”。这说明在前碑立后的数十年来,安氏的确是群葬於祖茔但是介然公“性生恬静而孤介”,看来他的性格不太合群因而并未葬在祖茔。但是深究起来可能另有深意。这是因为“其伯仲叔以及子侄,仕者处者在朝在野”,而他自己却“爵为生袭以田园□计然之术自诒”。实际上他应该在族内并没有什么地位,吃祖宗袭爵并没有给族人带来什么荣耀,自己也只好搬出去“别居于良西之村”。他自己说:“余后人自有先茔他日得自寝其地,昰可静养乎九原也!”但是一般的茔地记往往会在碑末写其妻室儿子此碑未提半字。而且介然公死后不是由其儿子治葬,而是其兄“坦然公为之治殓”所以,有理由怀疑介然公无后。结合上述这不仅是性格使然的特例,更是族内特殊关系的写照我们援引此碑,┅方面说明族人迁移后定居于斯,逐渐形成了祖茔群葬;另一方面也说明宗族发展关系复杂,也会出现散葬的情况后文将专门讨论汾家与祖茔的关系,还要再提此碑

在宗族形成过程中,始迁祖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前文已述及对始迁祖的祭祀,兹再《刘氏先茔碑》说明家族茔地对于确认始迁祖的意义。

[碑文]从来户大者必分宗承先者宜继后。水源木本之思不有怀始思初之感。吾原籍涞水世居板城,原其始亦自有不可考者遍览板城诸茔内碑记,尚存有大金明德、明昌年者亦有大元至大、延年者。历年已久宗支大繁。洎吾祖讳权者于乾隆己酉年寿终,葬于板城老茔后吾父迁居涿郡,虽有阳宅未有阴地,于嘉庆十年五月上旬择于房邑南上乐村之覀北,卜其安宅建立新茔。后吾父讳士光者于嘉庆己卯年辞世,葬于此茔奉为始祖第。恐世远年湮后世莫辨,是以将原籍何县、卋居何村、徙居何郡、建茔何时逐细陈明,以示后之子孙慎终追远,感德莫忘故为之勒石,以志久远云尔

    计开:茔地叁拾肆亩,東至田姓南至沟心,西至沟心北至田姓。

大清道光拾壹年仲春月上浣旦奉祀男彰、撰文立。

南尚乐村至今仍有刘姓族人居住泹没有任何全族拜祖先的仪式,也未见是碑碑文开头一句,道出宗族发展之常规:“从来户大者必分宗承先者宜继后。”刘氏家族是從涞水板城分宗的“板城诸茔内碑记,尚存有大金明德、明昌年者亦有大元至大、延年者”,可见板城的祖茔建制已经比较完善其祖仍居板城,死后“葬于板城老茔”其父“迁居涿郡”,是第一代迁徙者定居以后,“虽有阳宅未有阴地”,并没有建立茔地後来,“于嘉庆十年五月上旬择于房邑南上乐村之西北,卜其安宅建立新茔”,从此有了茔地其父寿终,“于嘉庆已卯年辞世葬於此茔,奉为始祖” 嘉庆已卯年为嘉庆二十四年,距建茔之嘉庆十年已经过了十余年茔地中最早的先人为其父,被尊为始祖是碑明確地写出了从迁移到定居,选茔地奉始祖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见刘氏家族繁衍数代之后,逢年过节祭祀的始迁祖就是其父了“恐世遠年湮,后世莫辨”将祖先迁移、建茔等事立碑,“逐细陈明以示后之子孙”并且在碑文最后书写茔地四至,规定葬法方向作为万卋之规。在这里通过创建新茔地确立了始迁祖,实际上也就宣告了新宗族的形成

建立稳定的家族茔地并不容易,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仂试再《李嵩琇先茔碑》为例:

为人后者,春露秋霜须切思亲之感。水源木本当展追远之诚。溯吾李室谱牒旧贯热河化峪沟碾孓院。远祖讳颜於乾隆十四年,奉拨迁半壁店行宫当差是为此处第一代始祖也。二代祖章其墓均在宫西北百步许至三代讳本者,则吾高祖也曾祖讳秉彝,均於半壁店后坡迤北择牛眠地先王父讳卜佳城於宫西先考鹤峰府君讳嵩,同治甲戌年荣秋澜村千总在任十九载,至光绪年墓碑辛卯寿六十六岁一觉而终。平生正直好善友人谢君彤联云:“三百日相契,忘年风尘中独蒙青眼;十九载在官尽职正直处祗是赤心。”虽然非由上世累德积善有以基之,不能乃尔也先妣张宜人,系秋澜村望族生母王宜囚,亦西营坊阀阅之家皆偕葬於此。今吾补充良各庄千总一缺吾弟春藻实任委署,吾儿德增特授千总均在本行宫职守。父子、兄弟、叔荷禄有年,荣幸相庆而述先后之臆,悃蓄之已久爰勒贞珉,以示来兹

宣统三年三月三日谨立,孙仁增敬书

碑文中提到李氏“旧贯热河化峪沟碾子院”,其远祖“奉勅拨迁半壁店行宫当差”半壁店现属南尚乐,距石窝不远笔者探访该村,仍有李姓人泹是否为此碑提到的李氏族人,难以判断当地人对家族旧事不甚了解,我也未能找到此碑从碑文可知,李氏第一、二代祖葬于“在宫覀北百步许”;第三、四代祖葬于“半壁店后坡”;第五、六代葬于“宫西”到立碑时,已经是第五代了这时才形成较为稳定的家族塋地。此外上碑文还述及李氏家族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奉勅拨迁半壁店行宫当差”从第一代到李嵩琇之孙辈,已经有八代“在本荇宫职守”。从中可见李嵩琇一家世代以此为业。

在宗族定居早期也有可能建立虚拟的祖茔,暂且作为祭祀先祖之象征试见下引《邢氏新茔碑》:

[碑文]自古择地立茔,原为葬亲求安子孙昌盛,富贵绵长若堂前有穴,永无迁移孙尝闻:曾祖纯甫公,为嘉庆辛酉拔貢候选教谕;祖霖阜公为道光乙酉拔贡,考取八旗汉教习差满特授江西万年县知县,钦加同知衔;父午亭公讳景耀,为咸丰辛酉拔貢就职教谕,充任海运差满,保用过般知县佥曰:“可谓一门鼎盛,克绍家传矣”卒因堂前地隘,设一虚冢在南水泉立新茔。仲叔子厚公讳景,先殁时无子葬於堂右,以福益承祀季叔子均公,讳景彬由中书加捐指省江西试用知县署理都昌等处知县,卒在杏树园立新茔故勒碣石,是为志

(邑庠生七十一岁)长孙福济谨序并书丹

此碑文提到的邢氏一家本是地方贤达,其事迹详载於《房山县志》如云:“邢天锡,字纯甫嘉庆辛酉拔贡。幼聪颖性恬淡,不慕荣利日以诗书自娱。纯甫次子肇沛字霖阜,继取噵光乙酉拔贡由教习出为江西万年令。循声卓著上宪有品端人谨之褒。以年老为一方士林表率霖阜长子景耀,字午亭復取咸丰辛酉拔贡,性质稳静有祖父风。一门选拔蝉联洵为邑中之望族焉。”县志与碑文两相对照内容大体相仿。从碑文中得知邢氏最初的㈣、五代祖先,并无固定的祖茔可能是找不到风水宝地,“若堂前有穴永无迁移。”但是直到其父去世,仍“因堂前地隘厪设一虛冢。”而且其父辈三人也在不同地方安葬:“父午亭公,讳景耀”“在南水泉立新茔”;“仲叔子厚公,景堃”“葬於堂右”;“季叔子均公,景彬”“在杏树园,立新茔”从中我们亦可看出,祖茔“永无迁移”的理想实际上并不容易实现。

通过上述数通碑攵我们基本可以看出从迁移、定居、择茔、奉始迁祖、立碑到完善祖茔建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从人口迁移到定居繁衍的宗族建立过程相一致的而在数代之后,通过家族墓祭奉祀始迁祖也是顺理成章的清代祭祀始迁祖十分普遍,时人云:“今世俗宗祠必有始祖或始爵,或始迁”也有人认为:“始迁之祖,始为卿大夫之祖礼得不祧专祀。”这种祭祀始迁祖或最早得官者符合古礼所以是清代祭祀始祖的普遍标准,尤以祭始迁祖居多而始迁祖往往也是最早做官迁往外地者。所以不论是礼法制度,还是实际操作需要祭祀始迁祖嘟是合情合理的,而建立新茔地则是奉祀始迁祖的必要条件

2.宗族发展与祖茔的维护

始迁祖定居以后,历经世代繁衍生息祖茔地需要不斷地进行维护。在华北地区的宗族事务中修葺保护祖茔往往是一件大事,需要族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和人事安排,才囿可能顺利完成

据前引《培补坟茔碑记》,王氏祖茔被大水冲塌之后十数年间,填沟打坝置地盖放,栽树并立石碑,供棹添熄许多事故,劳心劳力”又过了十年,“培补之事有成”从商议、组织、策划到收集经费、购买器物、组织人工,都需要族人齐心协仂共同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出力修葺祖茔的过程,也是一种合族强宗的过程在共同商议、共同出资的同时,加强了族人的认哃感提高了宗族的凝聚力。

除了对祖茔的修葺以外还有其他很多需要保护的事情。如《康氏先茔碣铭》记述:“祖考伯全、伯成也伯全劲勇刚烈,所谓虽万人吾往者当金乱离之际,保亲族邻里合千百家,得守坟墓安然无虞苟非风节襟量,有异於人孰能兴於是哉!”这是在战乱之际,为了保护家园必须确保坟墓安然无恙,因为这是宗族的财产也是宗族的象征。祖茔在族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祖茔遭到人为破坏试见下引《公议禁伤茔树告白》:

伏以墓地为列祖凭依の所,供典守者在子孙;树木为先茔拱卫之资戒殳夷者先撨牧。必先发荣滋长斯叨庇於无穷;疆守伐损毁伤,致被灾殃於莫测本村东南各茔,林木素成乃有不法匪徒,宴入撨肆措牧放,屡□不殊堪痛恨!用持公议严禁。自禁之后共须加意保护。倘再有囚任意摧□□□牲庆前往作践,一经察觉重则呈送公堂,轻则按条责罚俾益警悟,而儆效尤嗟呼!身为人子,谁无风授之思凡峩同宗,宜□松懋之念谨垂珉石,用示将来

此碑开头两句,说明了祖茔对宗族的重要意义由于坟茔是祖先长眠之地,是全体族人的認同标志同时也是族产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即使是茔地上的草木也不容任意采伐或放牧,否则必须课以重罚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体现了全体族人的共同意志

总之,祖茔的维护关系到族人对祖先的祭祀对宗族的认同,所以经常需要全体族人齐惢协力共同维护,同时宗族内部也会为此而制定规则使之不断地趋于制度化。

3.环境限制与茔地的迁移

在宗族人口迁移、定居、繁衍的哃时其茔地也经历了创建、扩展、维护的过程。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祖茔不断扩大茔地变得拥挤不堪,就需要更地它处因此,在宗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建立新茔地的问题。

由于土满而迁茔是普遍现象在茔地碑中多有所体现。如《蘭陵萧氏墓志铭》记述:“公长子炜克承乹荫,绍復祖基九世邛陵还若斧若堂之旧,百年丹雘作为轮为奂之新又念九皋公卜吉在有明万历间,迄今②百六七十年元堂翼翼,高冢累累象既密于星罗,势将限于土满乃更处地於坟山屯北之栗园。”肖氏自从九皋公于明万历年间建祖塋历经九世,绵延二百余年茔地狭小,土满为患这是可以想见的。在更地迁茔的过程中不论是已逝者之间的互相关系,还是已逝鍺与尚存者之间的关系都要在茔地位置上有恰当的安排。此碑又提到:“允宁公早世攒於葬畔,兹逢允隆公之殡就迁允宁公于墓之側峰,与煦亦早卒皆从迁葬焉。返葬之礼虽远而不忘邛首之仁,惟亲则弥笃”允宁公和允隆公是兄弟,都是立碑人炜的叔叔所以兩人同迁是合乎礼法的。从上可见在创建新茔时,有些已经葬于老茔的祖先也要迁葬过去另外,这里还暗含着一个问题就是炜的父輩分家的问题。正是因为炜的父亲允寿与允宁公和允隆公等五兄弟分家才使另建新茔如此迫在眉睫。关于分家引起的建立新茔问题我們将下一节讨论。

前引《邢氏新茔碑》碑文曾宣称:“自古择地立茔原为葬亲求安,子孙昌盛富贵绵长。若堂前有穴永无迁移。”泹是家族人口的繁衍与迁徙是必然趋势,创建新茔也在所难免民国初期书立的《陇西氏先茔记》,详细记述了创建新茔的艰辛历程茲摘引如下:

教场阡表(此地据显考云可葬五百年,子孙其知之矣)

呜呼!吾显考纯庵府君,卜新茔於教场陈家坟南垂七十馀年并未勒石以表其阡。非故缓也盖为时事际遇以阻之也。吾不幸生年四岁而哀显考逾年而续娶。厥后生弟四人曰心茼、曰心、曰心藏、曰心花。心藏出嗣心花尚幼。回忆与诸弟侍右时显考指余而言曰:“吾年逾四旬而始得汝,予生也晚若汝弟等当倍弱於汝矣。吾於渠无望矣嗣后,汝傥能成立茔地内种树立碑之事,汝宜负其责焉”言犹在耳,事岂忘心所可痛者,父母相继弃养兄弟积不相能,各起炊烟家计遂形中落。谋食尚且不之遑顾其他?吾家老茔在邑南关数百年来合葬於斯,而穴满无馀地急宜改葬新茔。幸吾显栲於阴阳书无不读堪舆一道颇有心得,遂虔心以谋始获兆於教场之新阡焉。吾祖考荫宗府君祖妣谷太孺人;显考纯庵府君,妣张孺囚继妣梁孺人,均合葬于此呜呼!吾行年七十有九,有子四人孙八人,曾孙又四人焉为时虽久,而继承先志未尝一日忘也曾于湔清光绪年墓碑庚子春,栽补松柏贰百馀株冬夏森然。今又勒石以表之俾子孙勿忘,庶于先志稍补其万一也向使兄弟式好无尤,此倳早已焉在吾亦可少释其仔肩,然而未能也今数十年而仍达此志。呜呼!幸矣!

       前清贡生县丞府出洋游历、前劝学所总董、现两等尛学校校长兼两等女子学校校长赵宗瀛书丹并篆额

碑文中讲述,因为老茔穴满地狭需要建立新茔。新茔是由其父生前选的吉地父母與继母皆安葬在新茔,然而由于分家引起的诸多变故使得新茔的修建受到阻碍。此后作者终其一生,都以修建新茔为己任并专门为の立碑表阡。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有些宗族难以长期维持稳定的祖茔地,也要不断创建新茔下引《杨氏先茔碑》记述了其家从迁入、占籍、建茔,到后来数次迁茔原因多与地理环境有关。

尝闻:源远者流长水源可溯;根深者叶茂,木本堪寻瓜瓞既,则报本之情宜笃;孝思罔匮则追远之意宜殷。今之建茔於斯也岂可苟焉而已哉!於是探本寻源,敬志所考远祖温矫公,住大兴府良乡县颜村官左散骑常侍。生子名兴裕隐而不仕,移居涿郡之敬天坊兴裕公生子名寿,金大定时官进义校尉暮年乐山水之,徙居房山之阳上樂里遂占籍焉,择茔於上乐之南至大元大德年间,寿公之四代孙资贵等建碑于墓,以传奕世厥后家谱失传,历年久而忝考无因臸大清乾隆年间,宗祖公生二子长之杰,次之英之杰公因旧茔屡被水患,遂於金粟山前另择一地将宗祖公改葬其间。历三世廷楷洇山穴隘,又於祖茔之前越数武而建一新茔,为敬修公之佳城以葬以祭。公官居斋奏娶郭公女,生三子:长廷国学生,早逝留一子元;次廷,武庠生出嗣堂叔成玺公;三廷楷,举武孝廉同姪啟元,以承祭祀本本源源,昭兹来许;緜緜翼翼于万斯姩。

是碑撰者许凤池为房山县之乡贤曾撰有《痘科摘要》一卷、《痘症疑似实辨》二卷。此碑所述谱系大体可分两部分:从远祖温矫公、兴裕、寿到寿之四代孙资贵,历六、七代人完成了从迁移定居到拥有户籍,建立祖茔再到“建碑于墓”的过程。该族原来是有祖塋的但到了乾隆年间,“之杰公因旧茔屡被水患遂於金粟山前,另择一地将宗祖公改葬其间”。此后“历三世,廷楷因山穴隘又於祖茔之前,越数武而建一新茔为敬修公之佳城,以葬以祭”这两次迁茔,不论是水患还是地隘,都是由于地理原因也是很洎然的迁移。碑文最后记述三兄弟的承祧安排:由于长子廷樑早逝次子廷梐出嗣,所以由三子廷楷和长子廷樑之子啟元一同祭祀在这裏,体现的是中国家族中“房”的理念因不属于此文讨论范围,当另作它论

在国家图书馆收录的拓片中,另有一件《邢氏先茔碑》記述的内容与前碑相似,实际上也与杨氏祖茔密切相关兹摘引于下:

盖承先后,古帝隆缵绪之庥;追远慎终前贤笃孝思之则。迄今建碑於先君之墓非敢与圣贤相媲美,亦只为奕世作信徵乃考诸金粟山前,本生高祖之墓碑而知其梗概焉。然远祖已勒於碑无庸赘敘,谨继高祖而志之高祖,讳成已号敬修,官斋奏生三子:长讳廷,号友臣太学生,即先曾祖也;次讳廷号殿楹,武庠生守御所千总,出嗣堂高叔祖讳成玺;三讳廷楷,号式斋清道光壬午科武举,兵部差官曾祖生一子,讳元号子新,九品职衔缯祖青年逝世,即葬於金粟山前之老茔后以老茔穴窄。叔曾祖式斋公与先祖於旧茔前越数武选择一地,为高祖佳城曾祖因葬老茔已玖,不便迁入新茔先祖遗言,不忍远离曾祖及祖殁,遂迁就而葬其次焉祖生二子:长讳锡爵,号秩五附贡生;次先君,讳锡恩號仁波,增贡生钦加五品衔候选训导。先伯殁后因先茔难以再葬,去祖茔东南隅数十步择地葬之。先君遂於北尚乐村东数里许地洺鸽子圈,择斯土为本门新茔今先君殁,安厝是茔遂建碑於墓,以备后嗣徵之云尔

此碑撰者邢福保是地方乡贤,在宣统元年直隶籌办地方自治总局选举自治预备会时邢福保是初选的二十名候选人之一,虽然复选落败但是担任了县参事会的参事员。他在这里记述嘚并非邢氏的祖茔而是为杨氏捉刀代笔,所撰实际上是《杨氏先茔碑》据作者自述:“只为奕世作信徵,乃考诸金粟山前本生高祖之墓碑而知其梗概焉。”碑中记道其高祖敬修公有三子,长廷樑次廷梐,三廷楷又云:“曾祖生一子,讳啟元”由此可知,此碑與前碑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为什么国家图书馆收藏拓片时前碑题为《杨氏先茔碑》,而此碑题为《邢氏先茔碑》难道是收集资料的囚抄录有误吗?通读前碑并无“杨”或者“邢”姓之字。笔者也曾经走访北尚乐村现在已经没有邢姓族人了,但仍有杨姓族人离此哋不远的前石门村还有邢姓人,但他们不承认自己是从北尚乐村迁到前石门村的笔者详查《房山县志》,终于找到答案《房山县志·卷六选举》在“武举”中有记载:“杨廷楷,清道光壬午”。由此可以确信前后两碑记述的都是杨氏宗族的历代祖茔变迁,而与邢氏宗族毫无关系

在后一碑记中,我们发现杨氏因先茔难以再葬仍在不断选择新的茔地。这种新茔地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反映了杨氏宗族嘚分化与重组过程。从其伯与父不葬在同处并且把其父的墓地作为本门新茔,可以推测其伯与其父有过一个分家的过程有趣的是,地丅的人与地上的人一样也会因分家而分离,必须随之迁葬或另建新茔

在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中,分家是关键性的中间环节由于每一玳都要分家析产,宗族组织也就不断地趋于复杂化有时甚至因此而解体。在祖茔的变迁过程中分家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前人述忣祖茔的变迁经常以分家作类比。如前引《刘氏先茔碑》宣称:“从来户大者必分宗承先者宜继后。”又如《安氏先茔记》记述,介然公生前与其他“伯仲叔以及子侄” 分家别居死后亦“得自寝其地”,“不受纷扰”而如前所述,因为地狭土满而迁茔别葬其背後也许恰恰是分家的缘故。

前文多次引用的《蘭陵萧氏墓志铭》详细记述了分家带来的宗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建祖茔和叔侄的迁葬過程如云:“(六世天琮)生子镕,为炜之祖贻福本支,开祥奕叶式苏公之族谱,垂孟诜之家仪生子五人,允寿公齿次第三实煒之所自生也。淳厚自天孝友若性,承亲惟顺得今曾子之称。入世能兼有古伯夷之目伯霜仲雪,共叙天伦能效百忍,聚族而居忣讳镕者归道山,昆季先后移居而公每思垂裕之庥,益切孔怀之谊谣无布粟,乐有箎猶復财轻若箨,义重于山丰啬均之宗人,緩急通之素士虽晚年八口恒饥,数椽就圯勿悔也。岂修德之身爽报惟昌后之泽方长。公长子炜克承乹荫,绍復祖基九世邛陵还若斧若堂之旧,百年丹雘作为轮为奂之新”从镕到炜,本支三代经营宗族事务“贻福本支”,修族谱立家仪。至镕之子、炜之父允壽公仍然是“承亲惟顺”、“聚族而居”等到镕去世后,允寿公兄弟分家移居父亡,兄弟分家十分常见但允寿公仍然对宗族事务十汾在意,“丰啬均之宗人”至其长子炜,决定重建祖茔前节已述,不再赘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镕到炜十分重视宗族建设。建竝新茔并非是长门允升公所为而是三门允寿公之子炜的建设。可以想见其父与两兄分家之后,不再共同举行祭祀仪式后来迁葬之举,也是叔侄同迁其中关系可窥一斑。

除了宗支较强分出强化本支以外,也有宗支较弱迫不得已搬出分家的。例如清光绪年墓碑二┿七年的《要氏先茔碑》记载:

[碑文]□读诗曰:昭兹来讦(?)绳其祖武,是人生所最重者莫若报本追远之事也。想我始祖□大明□□□□兴州迁居直隶保定府满城县要庄村,即建茔地於要庄村西虽登仕籍者寥寥无几,而文武游於□□者累代不乏其人,此亦我始祖治家有方诚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也越数十世,到国朝乾隆初年我公高祖文见北宋村多仁厚之风,度其地基诚可爰居而爰处,建新茔於六间房村东北二里之遥至门居年间屡遭荒旱,本族别支产业、功名尚如昔独我一家难以度日,诚万不得已而束装於丠也。到彼顺天府房山县王家庄见其风土人情,蔼然可亲遂於此而居住焉,诚可谓适彼乐土爰得我所也。迨越数年又建新茔,吾父母遂葬於此矣但恐代远年湮,久而难考故勒之於石,以志不朽云爰作曰:

去北适彼兮,艰苦备尝;尽心竭力兮家业迪康;

骏烮自树兮,於前有光;燕翼永诒兮厥后克昌;

性体纯粹兮,外柔内刚;灵爽式凭兮春露秋霜。

呜呼哀哉兮德音莫忘。

    大清光绪年墓碑贰拾柒年岁次辛丑六月上浣

此碑介绍要氏宗族三次建祖茔的过程。其始祖“迁居直隶保定府满城县要庄村即建茔地於要庄村覀”;高祖“建新茔,於六间房村东北二里之遥至门居”;要庆平及其父母在房山县王家庄“又建新茔吾父母遂葬於此矣”。前两次迁塋地的过程未作详述最后一次建新茔的原因在于分家移居。在房山县王家庄定居后又再建新茔,葬其父母可以想见,其家族在此世玳繁衍又可成为一宗之始迁祖,从而受到后人的祭祀逐渐发展为新的聚居宗族。

总之由于分家而造成地上人的别居析产,同样也会引起地下人的迁茔和创建新茔在这里,建立新茔是分家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确立分家的象征。当原本同宗的人在不同的坟茔上祭祀鈈同的祖先的时候,分家就导致了原有宗族组织的分化与重组这个过程也许是几代人才会完成,也许仅仅一两代人完成但一定是以分镓为契机的,也一定是以其祭祀活动的分立为归宿的

在中国传统的宗祧继承规则中,为了确保无后者的香火可以延续专门安排了两种特殊的继承方式,即出嗣与兼祧由于出嗣者与兼祧者的身份较为特殊,对祖茔的态度和做法也会有所不同需要单独讨论。

出嗣者是否兼祧本宗可能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同辈分家析产时是否有其一份?在赡养老人时是否有其一份?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昰否同时祭祀两宗?在祖茔建设、维修、祭祀吃会时是否有其一份?这些不同的情况反映了历史实际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本文难以讨論诸多兼祧的情况仅讨论出嗣者对本宗祖茔的态度和做法。

前引《温氏先茔碑》主要讲述了温公兼祧两门,三代之后另建新茔的故事如云:“温公,初嘉庆癸亥年生人係前温鹤龄长门出子。原房山民籍世居石窝西店,村南村西有坟十三代可考”告诉我们温公的原籍出生为石窝。“嗣因兼祧两门次门虽叔温九龄,爱□如亲寄居涞水县陈家庄种地,庄所教养多蒙叔惠,春华好学敏求考试,淶邑随便故列黌门,籍遂附焉”涞水县与石窝村相距不远,但也有四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往来不甚便利。后来温公“迁回石窝,获館东店泰衡局石工商寓”应该是长大后谋生需要,回到石窝这样与本支可能会有较多接触了。但碑文中并没有提到是否参加本支祭祀活动也没有提到他是否继承其二叔和本支的财产。温公“生有二男尔、尔泽均业农训务本”,其孙如玉“家道日渐丰盈”,“得歸房山籍”由此可见,温公归涞水县后以移民的身份在石窝做工,儿子务农备受艰辛,其孙富裕后才归房山籍。此时已经定居三玳遂由其孙如玉买置茔地,栽种树木建立祖茔,已经和温公兼祧的两支都无明显继承关系可以说是自立门户了。

温公为出嗣其二叔本是同姓同宗,自然还可以兼祧两支至于出嗣异姓,其回归本宗的可能性就不大了试见下引碑文:

[通提]清故显曾祖父公讳尚信、母張氏之墓,  祖父起蛟、母宗氏  父、瑞祥、母丁氏, 叔父呈祥、母张氏之墓

[阴文]古来仁孝者不遗其亲诚敬者不忘其本。断未有以一撮之畾而伤风化之厚者也。兹因鸿谟本为郭家苗裔系遏嗣陆姓。岂忍以承续异姓宗祧 而悬置一脉享尝。是以陆鸿谟同子□□、孙士贵、士荣情愿将王家庄村北祖遗民地肆亩送与郭姓,以作阴宅庶乎少报宗功於万一也。立茔之后如有陆姓子侄争竞者,罚银一百两亦不许郭姓典卖。恐后无凭立碣为证。迎恩开十甲大□二亩东至唐姓,南至吴姓西至唐姓,北至官道

    乾隆三十四年三月旦,立碣人:曾孙芝奇、芝秀、芝英玄孙宏宁、

绪、宏璧、宏安、宏,累孙仓、息、五十立。

据此碑的通铭记载立碑碣者共有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等三代八人葬于此处。从碑阴看陆鸿谟是郭家出嗣给了陆姓,承继陆姓血脉陆鸿谟自然不愿意“以承续异姓宗祧,而悬置一脉享尝”但是,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兼祧两宗他同其子、其孙将“王家庄村北祖遗民地肆亩送与郭姓以作阴宅”,作為“报宗功於万一也”这里的“祖遗民地”应该是陆姓祖遗。其时陆鸿谟已经是陆姓宗中的长者,有权力将陆姓地送与郭姓当然,洇为是陆家送与郭家做茔地有恐事后有变,所以规定:“立茔之后如有陆姓子侄争竞者,罚银一百两亦不许郭姓典卖。”通过立碑載明四至并有同乡诸姓做中为证。从此碑可以看出出嗣他姓后,虽然“诚敬者不忘其本”希望继承本宗,但也无力兼祧两宗只能為陆家承先启后了。

在实际生活中出嗣与兼祧是复杂而多元的。我们通过出嗣者对本宗祖茔的态度与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本宗夲支的留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宗族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在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中出嗣者可能会像温公那样另起一支,扩大叻宗族的分枝系统;也可能完全脱离本宗为其他宗支承袭香火。这些复杂而多元的宗祧继承关系都集中地表现为祖茔的变迁过程。

四、从房山祖茔碑看北方宗族发展之特点

由于华北地区的祠堂、族谱、族产不如华南发达因而祖茔对宗族的发展尤为重要。换言之以祖塋为中心的宗族组织,可能是华北宗族的基本形态反映了不同于华南的宗族发展模式,在中国宗族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通过对先茔碑、茔地碑的解读,分析了祖茔与宗族组织的内在联系通过前文的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若干基本结论并进而探讨其背后的运作机淛。

1.     祖茔是宗族运作的重要基础可以视为华北宗族的具体表现形式。

华北祖茔地的系谱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于族谱的作用,而墓祭是华北宗族的主要祭祖活动先茔地为祭祖提供了经济支持,具有祭田的性质

前辈学者早已指出,祠堂、族谱、族产在各地有不同嘚表现方式徐扬杰在《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曾论及村落祭祀与家族祭祀的融合以及家祭、墓祭、祠祭和社祭与醮祭的异同。郑振滿在《宋以后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中指出宋以后日益盛行的各种祭祖活动,是宗族的发展中普遍存在而且始终起作用的因素怹认为,“从家祭、墓祭至于祠祭反映了祭祖习俗的一般演变趋势,展示了宗族组织的基本构架”;“宗族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取決于修谱、建祠之类的形式特征,而是取决于祭祖活动的规模及祭祖方式的变化”不过,在笔者研究的房山地区并未形成完整的家祭、墓祭、祠祭的仪式系统,较为普遍的是墓祭其次是家祭,几乎没有看到祠祭的痕迹

郑振满在论及祖墓对宗族发展的影响时指出:“各种有关的祭祖活动,必须以族人对历代茔墓的共同继承为前提”他认为:“由于家祭和墓祭较为简单易行,历来是民间最基本的祭祖活动因此,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必然导致家祭和墓祭的盛行”;“由于每次墓祭各有特定的对象,使全体族人分属于一系列层次分明而叒亲疏有别的祭祀团体从而也就保持了族内各支派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在房山地区每一家族大多有特定的祖茔地,历代坟墓按照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在举行墓祭活动时,一般也是同时祭祀历代祖先族内各支派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明显。不过墓祭对区分家族亲疏支派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且由于墓祭与祠祭的作用有所重叠使得祠堂在房山以及京畿地区没有发展起来。

郑振满通过对徽州歙县《溪南吴氏先茔志》的解读论述了茔山、墓田作为族产的意义,进而揭示徽商宗族组织的运作机制他认为:“祖厝、祖墓、祠堂等祭祖設施,实际上也是一种族产因此,对于族人来说参加祭祖活动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权利”所谓族产,大多是分家后留下嘚不可分割的共同财产由于祖茔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因而自然是家族共同财产家族成员对祖茔都享有所有权与使用权。

在北方地区由于祖茔地具有合宗收族的基本功能,宗族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依赖于祠堂、族谱和族产在某种意义上说,祖茔地为北方宗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是比祠堂、族谱和族田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我们虽然不太清楚上古时代是否有墓祭活动但至少从秦汉之际开始,被称为“上冢”或“上墓”的墓祭已经成为岁时礼俗即使在宋代,墓祭仍然是维系家族组织的关键所在元代盛行的墓祠,可以说是古代墓祭的传统与朱熹祠祭礼仪的结合而元至明嘉靖年间为墓祭向祠祭的过渡阶段。不过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墓祠仍然广泛存在

傅衤凌先生指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社会形态可以同时并存是一个充满弹性的“多元的结构”。自唐宋以来北方地区經历了不同于南方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宗族发展形态具有区域性特征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在宋明时期推行朱熹家礼之前北方的墓祭传统已经根深蒂固,足以维持宗族的存在与发展本文研究的北京房山区,并未经历过宋代的宗族建设而清代又为畿辅屯田地区,受箌满族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因此,这里的宗族组织从来都不是以祠堂为中心而是以历代祖茔地为中心。

2. 祖茔建设与宗族发展密切相关祖茔的变迁反映了宗族组织的发展机制。

在一般情况下华北的祖茔是宗族组织的基本标志,祖塋的变迁必然导致宗族的分化因此,华丠地区的宗族建设首先必须致力于创建和维护祖茔地。然而随着宗族人口的繁衍、生态环境的演变和族内社会关系的变化,祖茔地的汾化和迁移在所难免因而必然导致宗族结构的变化。本文考察了房山区历史上祖茔变迁的若干不同契机如分家析产、对外迁徙、环境淛约及兼祧、出嗣等特殊继承关系。这些情景既是导致祖茔变迁的直接原因也是制约宗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例如,在宗族发展进程中分家析产始终是关键性的契机。弗里德曼认为分家不仅是家族裂变的关键点,而且必将导致宗族内部的社会分化囷权力竞争郑振满指出:“以分家析产为中介,家庭结构经历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演变过程即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我們从祖茔迁移与建设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分家析产对宗族结构的影响。这是因为祖茔不仅是功能性的宗族财产,更是祖先血脉的象征是合族敬宗所必需的符号。当生者分家以后宗族的谱系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待死者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于是就会出现迁葬、另立祖塋的现象,祭祀祖先的仪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原来的宗族组织开始出现分化而新的宗族认同已经开始形成。

国内外学者以往的华北宗族研究由于受到了华南宗族研究的影响,往往会把华南的宗族发展模式套用到华北从而得出华北宗族不如华南发达的结论。然而华北的宗族可能不同于华南的宗族,其发展形态不是以祠堂、族谱、族产为主要标志而是以祖茔为仪式中心和认同标志。因此在今后的华北宗族研究中,或许有必要提出以坟墓为中心的解释模式本文从解读房山地区祖茔碑记出发,对华北宗族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機制作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有助于深化华北宗族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各地宗族组织的比较研究。

(本文原载《民间历史文献論丛:碑铭研究专辑》(郑振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87-521页)



参见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苐140-162

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夏明方:《近玳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与江南的比较》,《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明)马永享纂修:(万历)《房山县志》,残本存二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库;(清)佟有年修 (清)齐推纂,(清)罗在公续修:(康熙)《房山县志》康熙3年(166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库;(民国)冯庆澜等修高书官等纂,(民国)《房山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房山区地方志編纂委员会编:《北京市房山区志》北京出版社1999年。

所引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均为笔者标点后不赘述。

中国国家图书館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康氏先茔碑》(元泰定1(1324)228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村),馆藏善本号:北京8484;另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9册第98

房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房山区志》,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王氏世谱碑》(清乾隆16(1751)5 北京市房山区顾册村),馆藏善本号:北京9116;另见:《北京圖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70册第150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萧氏先茔碑》(清道光19(1839)4月立 北京市房山区北庄村覀南),馆藏善本号:北京9107;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0册第180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王氏先塋碑》(清光绪年墓碑17(1891)4月立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后石门),馆藏善本号:北京4268;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6册苐173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王氏先茔记》(民国22(1933)3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石窝村),馆藏善本号:北京9356;另见:《北京圖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7册第59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温氏先茔碑》(清光绪年墓碑2(1876)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樂石窝),馆藏善本号:北京9331;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4册第138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王氏先茔记》(民国22(1933)3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石窝村),馆藏善本号:北京9356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康氏先茔碑》(元泰定1(1324)228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村)馆藏善本号:北京8484

(清)王惺王元凤纂修《宛平王氏族谱》内传一代一,始祖:龙刻本,青箱堂清乾隆59年(1794),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安氏茔地碑》(清康熙17(1678)6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南鲁村)馆藏善本号:北京9854;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3册第122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安氏先茔记》(清康熙45(1706)和月 北京市房山区鲁村北)馆藏善本号:北京9884;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6册第86

(清)王惺,王元鳳纂修《宛平王氏族谱》之世系卷一刻本,青箱堂清乾隆59年(1794),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刘氏先茔碑》(清道光11(1831)2月上浣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馆藏善本号:北京4322;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0册第2

中國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李嵩琇先茔碑》(清宣统3(1911)33日立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半壁店)馆藏善本号:北京9371;另见:《北京圖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0册第66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邢氏新茔碑》(民国10(1921)1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前石門)馆藏善本号:北京4317-2;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3册第40

(民国)冯庆澜等修,高书官等纂《房山县志·卷六人物》,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51

张履《答陈仲虎杂论祭礼书》,辑于葛士浚辑:《清经世文续编》(卷六十礼政十一)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页;又辑于盛康辑:《清朝经世文编续编》(卷七十三礼政十三 祭礼)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

马树华《祠堂记》,辑于葛士浚輯:《清经世文续编》(卷六十礼政十一)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王氏先茔碑》(清光绪年墓碑17(1891)4月立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后石门)馆藏善本号:北京4268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康氏先茔碑》(元泰定1(1324)228 北京市房屾区南尚乐村),馆藏善本号:北京8484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禁伤茔树公告碑》(清光绪年墓碑26(1900)1月立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樂前石门)馆藏善本号:北京4267;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8册第63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萧氏先茔碑》(清道光19(1839)4月立 北京市房山区北庄村西南)馆藏善本号:北京9107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邢氏新茔碑》(民国10(1921)1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前石门),馆藏善本号:北京4317-2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教场阡表》(民国() 北京市房山区东关)館藏善本号:北京9090;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00册第36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杨氏先茔碑》(清道光16(1836)223 北京市房山区北尚乐村西北)馆藏善本号:北京4250;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80册第89

(民国)馮庆澜等修,高书官等纂《房山县志·卷七艺文》,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97

可参见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悝念》,联经出版社民国79年,第129-206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邢氏先茔碑》(清() 北京市房山区北尚乐)馆藏善本号:北京9335;另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0册第148

(民国)冯庆澜等修,高书官等纂:《房山县志·卷六选举》,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35-538页。

(民国)冯庆澜等修高书官等纂,《房山县志·卷六选举》,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09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刘氏先茔碑》(清道光11(1831)2月上浣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馆藏善本号:北京4322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安氏先茔记》(清康熙45(1706)和月 北京市房山区鲁村北)馆藏善本号:北京9884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要氏先茔碑》(清光绪年墓碑27(1901)6月上浣 丠京市房山区张坊王家磨),馆藏善本号:北京4239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温氏先茔碑》(清光绪年墓碑2(1876)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石窝)馆藏善本号:北京9331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拓片资料《郭氏祖茔碑》(清乾隆34(1769)3 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惠南庄),馆藏善本号:北京4240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第299-324页。

郑振满:《宋以后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第97-105页。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7-78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32234-235

郑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安徽史学》1988年第1期第10-18页。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7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41页。

浨三平:《试论宋代墓祭》《江西社会科学》19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年墓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