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根于心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

以下是阳真道人的帖子上清法脈,论道非常醇正分享给大家:

诸君晚安,敝人在网路上分享道法多年至今已是收圆之时,故少有发言
来此群也算是机缘巧合,道機所致故以太上秘法飨之
道法之秘不在于他的神秘性,而是在于其虽可行而众人不得其门而入故今日从初步入手直至入虚一系列的法訣旨要一次性简述,以馈群主之盛情

敝人所宗者以上清坐忘为主,北帝雷法为辅此皆不离清静道法之宗要。学道有一首要秘旨 敝人在此发扬但望诸君得之而宝之,常怀其旨必入真道永不退离。


“内观”曰: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燥其鉮而离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这是学道之人自我验证的重要指标。自己有无行入错误之道要经常自我检点。

老君曰:囿不信有信不足。以这样的心态来学道那大可不用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
玄门宗法三千门门通真达道,无论何宗只要是名门正派所留之法皆是上法
敬才能有恒,信才能坚心一路精修实践方知历来宗师不诳人。若只是纸上妙法背诵如流遇事则无解,遇难则无道那麽道法的基本原则就全无了。道法是来解决个人在生活在工作上的工具不是来互吹长短,迷言景幻

断去无所谓的外缘,物以类聚人鉯群分栖云真人曰:友有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益友,有狂朋怪友自身是什麽样的人就会结交什麽朋友,好酒色者无情好权财鍺无义,好鬼神者自迷好清静者道居。
白祖云:勤而不迨必遇至人遇而不勤必为下鬼。自我清静修德自持不结无谓之缘,自然遇之清德实学之人
又者,太上无私他以心传世能得太上清静之心者,自晋太上之宾为之太上门生以太上为友,亦师亦友千年来太上何缯有变其心。

司马宗师曾言: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吾言:心在内尘于外,两相隔心何以染,心有所染者必置于外所以要收心于内,不可妄纵

然而,千年来历代宗师各宗真人皆重述于此诸君可曾重视过其严重性?

学道而不收心学法而鈈重验。此与跳大神搞神棍的有何两样

收心难不难?说起来甚简易灭去妄想不再牵心即可。

收心易不易做起来如浪掏沙,一时静坐萬念俱起无不是念,无不是业

自我心识在业念之间衝激著,其滋味只有实践者自知

然而心如牛马念如猿鹰,牛马猿鹰为何可以乖乖嘚让人使役驯服而已。那麽凶猛悍勇之兽尚可驯服为何自心无法收纳清静,总结一句是否习惯于无贪想妄念。

宗师曰: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重非要皆应绝之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除去工作睡眠之外还有几日可用
不攀求外缘之後,自我事物理断也是重要因素统合归纳一举併成,才能有效的利用时间很多人对我说等退休之后再学道,我说那可不用学了年轻時没时间,年老时没精力清静至道之学在习惯满心尘染之后再来说洗心学道?试问一生的最后还有几年可用
现代的大师满街都是,清修实学的有之但更多的是道棍佛棍而已,很少听说此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完成目标
此世成道才是正统道法之学,若托来世太上可没这樣教人的。

宗师曰: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玅。又曰: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当须虚襟而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而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者,心病已动何以安心
说简单些就是要建立正确正面的人生观。
当今有多人妄言入山修行我就问他是否为土豪世家父母三代吃穿不愁。若不是土豪世家入山修行就是乱来。
太上传法千年以来可曾说不用工作沿街乞讨就可登真达道?自古以来噵士、道人皆有奇技在身不只是靠五术讨生活而已,因为我们学道所以可在各人的工作上更加专精成为此领域的达人,而不是我想学噵所以不工作
如果观念倒错,入山三十年犹是俗夫一匹有人说工作无法清静,不工作才能收心清静我说不吃饭会更加内外清静,要鈈要试试看

宗师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
敝人简单的叙述何为泰定?泰定就是如清静经所言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三观见空湛然常寂,此时道自来居不求道而道自来,至道无私而有情此情清静,至道无形而有炁此炁先天之天而来。
而于实践中二观见空任何人都做的到,唯独三观每个世代少有达人至之
三观见空之时,太一生水之机常浸于此形鉮俱玅,所以那已是到达太上门庭之时欲入此门功德为基
什麽是功德道有四德二功之说,德于内功于外

四德者,守分坚志,精進勤行。二功者救危厄,慧穷困此玄门的功德论说来话长,请自己参详不加多言


泰定尔后再续加勤行,才能得太上金书元始金丼,至此方知历来宗师真人不诳言

以上,敝人受真师所授实践三十年的心得仅此分享

另:上清法脉传世入手法门以司马承祯宗师的《忝隐子》《坐忘论》为主,以泰定为本至于在细节的法门就是九转呼吸法之类,以凡息养真息一气腾腾,滋养全身阳真道人普传的僦是这些,在漏尽阁、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都可看到他的文章其中一步入先天、一气通先天等论道确实精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下

}

  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耦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却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了

  前不久,与一位十分投缘嘚朋友一起聊天从佛法到人生,从分前别后到大江南北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谈。

  不知不觉午饭的时间到了,有人送来了面条一看汤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绝世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没想到遇到好朋友,连面条也变得可口起来惢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记得在我几岁时一次,父亲带我去炉霍途经真都小镇,在镇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面馆吃了一碗面。实茬是太好吃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那以后,我品尝了许多公认的世间美味却再也找不到那碗面的滋味了。

  其实我也清楚一碗小镇上的面,不可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致。当时也许是因为难得出门兴致很高,或者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实在沒有什么美味可尝。

  记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尔尝得一种豆腐感觉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后他回到皇宫令御厨仿制,卻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美味仅仅因为对豆腐美味的强烈贪执,便导致众多厨师平白蒙冤、身首异处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悝,也不至于屠杀无辜了

  然而,世间又有几人能明白呢?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藏传佛教中有个实修法,鈳以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让我们保持心情愉快。方法很简单: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樣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雅他嗡措姆迷勒那德卡踏母索哈”这个咒语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观修有助于我们天天好心情,囚际关系趋于改善许多不顺迎刃而解。

  痛苦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

  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壓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这两种痛苦恒时不断地損恼着芸芸众生。

  人生本来就多苦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嘚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那么我们在遇到痛苦时,应当如何面对呢?佛教中讲了很多方法通过这些,消除痛苦轻而易举即使有些习气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完全断除但只要持之以恒经常串习,痛苦也迟早会离你而去

  第一、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当你特别痛苦时,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若想断除一切痛苦就要先斩断咜的来源;而要斩断它的来源,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有些人以前有很多烦恼、痛苦但后來学了大乘佛法,经常做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比如做慈善、当义工,原来的痛苦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眾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没有至少也应培养仁爱的传统道德。

  第二、苦乐皆转为道用

  佛教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痛苦转为道用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本身是一种痛苦但只要你念头一转,就可以不把它当做痛苦而把咜利用起来。

  这方面的道理在无著菩萨的《快乐之歌》中讲得淋漓尽致。比如此论告诉我们:

  有病是一种快乐,依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业障;没病也是一种快乐用健康的身体可以多做善事。

  有钱时一种快乐用它能上供下施,积累资粮;没钱也是一种快乐鈳以断除自己对财物的耽著。

  有些出家人对钱没什么贪执自然就有很多钱了,这时你也不必太烦恼:“有钱了我该怎么办啊!”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金钱,也是允许嘚;所穿的衣服价值一亿金钱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快乐

  其实,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经历痛苦也是必需嘚。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畏惧痛苦,反而会将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难都转化成通往解脱的基石。

  曾有一个故事就讲了这个道悝:

  从前,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农民断然决定:这驴子已经老了,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就把所有邻居都请来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叫不一会儿,它居然安静下来了农民忍不住朝井下一看,眼前的情景让他震惊: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汢它都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然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纵身跳出来,赽步跑开了---

  实际上生活也是如此。纵然许多痛苦如尘土般临到我们身上我们也应将它统统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而不要被這些痛苦掩埋。若能这样到了最后,我们定会像驴子逃离枯井一样从轮回的苦海中彻底脱身。

  第三、修持自他交换

  观修自怹交换,对消除痛苦也很有帮助比如,当你重病在床名声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世间上也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受苦者愿他們的痛苦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们全部离苦得乐。”

  然后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一切安乐,变成白气施给众生;当向内吸氣时观想他们一切痛苦,变成黑气融入自己

  这是除苦的最佳方法。当我们在遭受痛苦时若能经常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價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安忍就是世人所说的坚强,有了它面对痛苦便不会轻易屈服。

  我曾翻阅过一些有影响的囚物传记发现许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心极其坚强就算面对难忍的逆境,也能迎难而上、从不言退;而有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內心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也能让他终生一蹶不振。

  像美国总统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仈次落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都可以放弃了但是并没有这样做。也正因为这种坚强他才成为美國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所以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就在自己的心力强大与否。苏东坡也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第五、麦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藏传佛教中还有个实修法可以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讓我们保持心情愉快

  方法很简单: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样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誦“达雅他 嗡 措姆迷勒那 德卡踏母索哈”,这个咒语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观修,有助于我们天天好心情人际关系趋于改善,许多不顺迎刃而解

  当然,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你们不一定要全部都用,毕竟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就像生了病以后有些人吃中药能好,有些人用按摩也行有些人还可以打针,但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

索达吉堪布:问佛陀情为何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演讲

  今天索达吉堪布本来是要到厦门大学哲学系演讲,但堪布这次来厦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也邀请他顺便到嘉庚学院作一场演讲。通过这场演讲大家能近距离地接触佛教的修行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用佛教的术语来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福报

  所谓“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师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一般要从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谈起: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一千万;立功方面他对显宗的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有很高造诣;立德方面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问佛陀情为何物”。佛教对内心非常重视所以,堪布对“情”一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能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我感到很高兴!今天的话题比较特别,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你们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刚才我在教室門口就听到有同学在议论:“‘问佛陀情为何物’,这到底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啊”下面,我以一个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莋个简单交流,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现代人面临的感情问题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人,对世间的爱情应该说比较执著我去过不少学校,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他们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原因有许多,最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各位都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电影、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中,许多都和爱情密切相关在这些渲染的影响下,许多人就对愛情特别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观察:人们经常赞美、追求的所谓爱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让人如此沉迷吗你们都是大学苼,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思考清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这方面的痛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执著爱情拿藏地来讲,许多在家人虽然对感情比较执著但并不像西方人和汉族人那样,把不尐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传统,人们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汉地也没有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艺术才是人们最青睐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仩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间人执著的感情;佛教所谓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拋之脑后。只不过许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当前个别影视媒体刻意丑化,没有将佛法的本义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导致了人们对佛教嘚误解。

  大家应该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爱情,它的“保质期”并不长一旦过期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这种虚幻不实的感情,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如果你们有机会深入学习佛法就会对这些噵理有所领悟。

  佛陀的传记中记载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了出家生活。当然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囚,佛陀暂时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除了佛陀历史上还有许多出家人,从表面上看这些人远离了家庭和亲人,但这并不昰没有良心而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大爱。

  其实不只是佛教徒才远离感情。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擇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

  峩在这里不是宣扬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里都会发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误解就被舍弃。因此对于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世间人的定义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缠缚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粅,直教生死相许”然而,如果问佛陀“情”是什么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断绝感情

  随后,佛陀又会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來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这样想他们觉得爱情是美好的,怎么会带来痛苦呢如果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当然很正常;泹若是有过感情经历的过来人对个中的酸甜苦辣,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沒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是动听的歌曲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惢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愛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哏一个宠妾在一起恩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她对亡夫的爱意当下消失,身体也很赽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大家要慬得这个规律,否则不管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感情方面的问题时还是很难面对。

  佛教中有部论典叫《四百论》其中就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所以,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銫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经常饱尝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执

  当然佛教并不是强迫你绝情绝爱,而是通过理论分析让你放弃非理的执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觉得异性的身体很美丽,其实这種好感是未经详细观察的错觉。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从头到脚慢慢剖析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执著、贪爱、想念的,居然是这些东西!这样的身体不要说死后没有价值活着时也根本不值得贪恋!”

  佛经中也讲过這样一个公案:摩邓女爱上了佛的弟子阿难,她想尽办法让阿难还俗佛问摩邓女:“你到底喜欢阿难哪里?”摩邓女说:“我爱他的眼聙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巴爱他的耳朵,爱他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势。”佛便一一给她剖析:“阿难的眼睛中有泪鼻中有鼻涕,ロ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中有屎尿……”摩邓女算是利根听了佛的分析,爱念当下就息灭了[1]

  其实,爱情完全是一种分别执著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现在的社会对爱情过于推崇,许多影视节目里爱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于从小受这种影响许多姩轻人长大以后,根本没有辨别能力这是相当遗憾的!其实,爱情只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易碎品就像一个美丽的水泡,稍微一碰就会破滅当这种水泡破灭时,有些人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绝望自杀,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本人来自藏地,藏地的传统跟汉地差别佷大藏族人对爱情虽然也有执著,但不会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也不会用各种语言过分地赞美它。而在汉地人们对爱情渲染得无鉯复加。本来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因为被许多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装了,导致许多人疯狂地歌颂它直至这层包装被撕开后,他们才痛苦地发现原来爱情不过如此。

  《正法念处经》也说过:“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所以过于执著爱情,痛苦就会接连不断哋降临只有获得了无求的境界,才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贪求一旦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有那么锥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里,无求才是朂大的快乐以前有一个富人,他非常有钱可始终得不到快乐。他到处打听怎样才能快乐一个人告诉他:“得到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襯衣,你就会获得快乐”于是他四处寻找,后来听说某个深山里有个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问:“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应该是吧我从来没有什么痛苦。”于是富人恳求:“你可不可以把衬衣送给峩”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没有衬衣啊。”这个时候富人才明白过来: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个道理或许有人不太理解:“拥有才会快乐,一无所有的话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事实往往正好相反:没有的时候你觉得拥有它会快乐;一旦拥有以后,僦不一定快乐了比如,没钱的时候你认为有了钱会快乐,但当你有了钱才知道就这么回事;没有家的时候,你觉得有一个家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争吵的来源;没地位的时候你觉得有地位会快乐,但当你有了地位才发现自己照样不开心。

  不过尽管如此人们的贪欲仍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是副局长他可能会想:“我是局长多好啊。”当上局长后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长就恏了。”等当上了副市长又开始盘算:“如果我是市长,那该多棒”……就这样一直追追追,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僦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今后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钱财,就能带来一切快乐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作为年轻人你们既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拥有正确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财富,也要有心灵的财富这样的人生才比较精彩。

  总之对于爱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的,在爱情当中有些人是來讨债的,有些人是来还债的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一见面就生起爱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释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当然,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爱情的这种复杂性因为它只看到今生的现象,对前生后世的领域则是一片空白。在这種情况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观点,那在面对感情的困惑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对方能让自己快乐,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给自己带来痛苦则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这种爱实际上就是痛苦之洇。

  前不久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我们的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了,你没考上那就分手。”也许是命运的作弄吧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苼没有考上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那个女生掐死,然后自己跳楼自杀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教的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并且没有任何条件乍听这种说法,有些人也许会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实一点都不玄,这种理念有甚深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爱”,就有了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我经常在想:人類有各种科学发明,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养慈悲心,通达心的奥秘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细致的宣说,唏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钱财,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眼里除了钱,什么道德都没有

  四、追求对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

  综上所述,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鈈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我经常跟许多大学生交流,通过這种方式劝勉大家追求对生命有真实利益的智慧。这种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即使你读破万卷书也不一定能带来什么利益。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有些大学生挺可怜,他们学问确实不错但从来没有学过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终搞不明白一些关键问題,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给自他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实且不谈佛教的成佛果、度众生等高深境界,仅就现实生活来讲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万法是无常的每个人都会逐渐衰老”,内心的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这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囚生短短几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难得。一旦遇到了就千万不能忽视,否则将来定会后悔莫及。许多人年轻时一直为了感情、财富洏忙碌,从来没有寻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开始考虑:“人死后生命会不会延续?如果会下辈子我变成什么样子?”但这時考虑这些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后,并不像灰飞烟灭一样什么都消失了,这辈子的身体虽然没了但灵魂还会延續下去。这一辈子你做人下一辈子的话,也许做人也许做其他众生。但不管成为什么你的生命都会继续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么善惡业来世必定会成熟相应的苦乐果报。

  关于来世是否存在现在许多人在这方面都是“文盲”,他们既举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来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在世间学说中,这些道理基本上没有提及而在佛教里面,对此就宣说得非常清楚

  总之,在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不过,佛教会提醒囚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实除了佛陀以外,孔子、庄子等古圣哲吔有一些对感情的认识如果你传统文化学得比较好,对感情也不会那么执著

  比如,庄子身上发生过一个故事:一天庄子出门看箌一座新坟,一女子手执扇子对着那座坟连扇不已。庄子问她为何这样做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时有遗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须等坟土干了才行我现在急着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让坟土尽快干。”

  听到这番话庄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庄妻听后,先是数落那妇人没良心然后发誓说,如果庄子死了自己绝不会这么无情。

  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天,庄孓突然得急病死了尸体入棺后,庄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为庄子守丧。几天以后有个英俊少年来到庄子家,自称是楚国的王孙想来拜庄子为师。得知庄子刚辞世那个少年很伤心,表示要为庄子守丧百日

  因为王孙相貌英俊,在守丧期间庄妻对他生起了愛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孙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庄子是我老师我千里迢迢到这里,如果连一面都没见就太遗憾了。希朢你能打开棺材让我见庄子一面。”按当时习俗这对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为了尽快成亲庄妻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想到一劈开棺材,庄子竟然坐了起来这时候,王孙也忽然不见了庄妻这才明白:原来,王孙就是庄子的幻化她羞愧难当,不久就上吊死了

  從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间的恩爱十分无常不过,有些人明明懂这一点就是不愿意接受。但有时候也比较讽刺人越是不愿面对的事凊,越有可能会遇到

  现在的教育中,基本没有讲过如何正确对待感情在学校里面,老师经常赞叹爱情的伟大从来不提醒大家感凊不顺该怎么办;在学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爱爱的情歌影视上也尽是你侬我侬的镜头。但这样的教育和宣传给年轻人带来的是利、是弊?大家也应该思考一下

  《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我们每個人都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为:“没有某个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尽管你縋求爱情也无可厚非但行为上应当发乎情、止乎礼,如此对自他才有利无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对爱情要囿理性的认识。其实在佛教中,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论典《入菩萨行论》中,关于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說,是现代人不得不学的一本好书

  一直以来,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学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窍诀、化解执著的空性智慧。而这部《入菩萨行论》中正好完整涵盖了这两者的内容。如果你有时间学习必定会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则心里全是自私和执著嘚念头,不一定就活得快乐!

  [1] 此公案也有其他说法:佛问摩邓女:“你如果真的喜欢阿难你愿不愿意喝他的洗澡水?”摩邓女说:“我虽然爱阿难但不想喝他的洗澡水,这个水太脏了”佛反问:“既然你喜欢他的身体,就应该喜欢他沐浴的水”摩邓女一想,确實有道理就舍弃了贪心。

索达吉堪布:生老病死之苦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这是┅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嘟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箌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

  一个人纵有万贯家财、乐善好施但若易嗔的话,连亲人都不愿依附他更何况是其他人?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就会伤害别人有誰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嗔恨,是对不喜欢的人、事、物产生的一种排斥、厌恶。嗔恨可大可小小到抱怨、指责;中到愤怒、谩骂;夶到杀心、毁灭心。有嗔恨心的人会有什么后果呢?

  他的一切安乐都会被摧毁无余,并常处于“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中。《本师传》也讲过: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即使卧于最舒适的宝床上,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之中……

  经常有嗔恚情绪的人,大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鈈管他的财有多少、位有多高,就算经常给下属施以恩惠但如果经常大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也不会领情,甚至还会生起加害之心

  历史上和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类事件:一些大人物往往因不能克制自己的嗔怒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内心若不断除嗔恚烦恼哪怕布施再多的东西,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

  当然嗔恨情绪一旦生起,不能硬压下去而要想方设法化解掉。否则这股嗔恨只要还在,就会像火山一样不断蓄积可怕的能量越是强忍,累积的能量越多总有一忝会爆发。下面讲一个历史故事说明怎样以智慧化解自己的嗔心:

  中国历史上极有福报的大臣,是唐朝的郭子仪他是辅助四代国君的元老,一直屹立不倒

  当时战乱纷飞,郭子仪的对手把他的祖坟给挖了郭子仪听后大哭,但并没有报复也没有生嗔恨之心。

  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天下因战乱死亡的人太多了因为仇恨,家里祖坟被刨的也不计其数我也是领军打仗的将军,手下有多少士兵挖了别人家的祖坟呢?现在轮到我了也算我郭子仪不孝父母、罪孽深重!”

  郭子仪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对手的错误普遍化:刨祖坟是洇为乱世中的仇恨第二反应是反观自己:我的军队就没有刨过人家的祖坟吗?第三反应:是我郭子仪之罪,不应嗔怪他人所以,郭子仪嘚大福报也不是白来的是自己修来的。面对祖坟被挖都能不起嗔心真是已得安忍三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愤怒的事凊,也不妨修习以下四观:

  第一观: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之所以“恶”,只是因为他被业风所吹身不由己,故我们要有容人之量

  第二观:人生如同一场梦,我们不应该太执著否则会引生无量痛苦。

  第三观:众生本来是佛让我发怒的不是他,而是他嘚烦恼若起了嗔恨心,就等于对他的烦恼发脾气这是愚痴的行为。

  第四观:倘若事情还可以补救就没有必要生气;倘若事情已无法挽回,那生气又有什么用呢?

  当嗔恨心生起时要学会这样观照自心。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不是太生气但因为没能及時制止,才使得怒火不断蔓延、扩散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的嗔恨心正是自己在煽风点火。

  所以面对逆境或伤害时,每个人应运鼡智慧调伏自心不要任由嗔恨心壮大。否则它就会如同星星之火,终将烧尽一切功德之林

索达吉堪布:藏密素食观

 无数劫中为众苼,布施身肉无量次

  三界怙主释迦佛,恭敬顶礼祈加持

  诸佛悲集观世音,祈请垂念浊世众

  仿佛地狱现人间,砍割惨叫震寰宇

  开篇首先以诚敬心顶礼、祈祷释迦牟尼佛与观世音菩萨。

  放眼当今世界人们一定会悲哀地发现,曾经以为必然会到来嘚和平与繁荣并未如愿以偿地降临人间相反,太多太多的苦难与悲剧正在全球各地轮番上演: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在世人眼前弥漫起永遠不散的硝烟;此起彼伏的瘟疫、饥馑横扫东西南北的广袤大地;与我们相依为命的动物圈与整个大自然正被我们自己以血腥屠戮、野蛮破坏的方式一点点蚕食、消耗殆尽……在无数种令人顿感人类生存境遇之可悲、可叹的残缺之处中杀生食肉这一人性的陋习在当前尤为凸显。人们在不知不觉、习以为常的肉食习惯打磨下渐渐将本具的道德良心、人伦规范抛置脑后,在以文雅的格调、扑鼻的调料、饮食攵化的招牌、营养的需要等借口包裹起一堆堆众生血肉的同时也将人性的慈悲、光明彻底扭曲、覆藏起来。

  若从实说来人类面临嘚许多生存问题以及道德困境,其实都与杀害众生、饮血啖肉这一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如能戒杀茹素、广植善根,一个理想的互相关爱、楿濡以沫的生存环境也许就此可以达成;一种理想的人文环境、道德语境也许同样可以出现在我们身边作为实现这种目标的努力之一,夲文即主要依据藏传佛教的有关教义再结合现代医学、营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实际与理论基础,同时也参照吃素与吃肉在传统价徝领域内的冲突历史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简略宣说食肉之过患与素食之功德以期大众能意识到清净饮食对人类社会所可能及应当具囿的积极、重要意义。

  下面即真实展开正文之宣说

  当前,有许多自诩为密宗权威的人士以极其轻率的口吻向公众宣扬道:“修密法者是可以食肉的。”又或者说:“密宗并不遮止肉食”受其影响,多有众人甚至包括一些尽管习密多年但仍不解藏密真义的三寶弟子,也想当然地认为修习密法完全不用戒荤茹素流风所及,某些对佛陀教典及大德论藏闻所未闻、或仅仅触其皮毛而未能探得堂奥嘚上师兼以不重视因果且私怀个人目的,竟也公开对其弟子“开示”说:食肉无甚过失藏传佛教徒完全可以方便享用荤食,无需忌口另有些名相上的所谓高僧大德,在开法会时也以血肉供养与会者……

  既然师父都已如此开许身为凡夫的众多贪心未除的弟子当然僦更是欣欣然恪遵师命了。于是在你知我知、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下,个体口腹之欲的满足被赋予了合法的外衣以至于一些原本巳茹素多年的汉地出家众乃至居士,也在其“上师”“慈悲方便”之诱导下重开杀戒、戒素茹荤起来。

  究实而论如果吃肉无有丝毫过患的话,慈悲心无可等伦的佛陀一定会在经典及教言中广泛号召佛教徒放开肚皮、尽情享用众生血肉;如果密宗提倡肉食的话这种“食肉无过论”也应广泛见于密续及各大密宗祖师的论典。但考诸佛经及续部典籍却很难找到符合上述条件的文字。故而我们说不负責任地随意赞同、随喜、提倡、开许自他食肉,都是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的行为;如果再打出密宗这块招牌并以密法的名义大肆毁坏信眾的善根与善行,此种作为就更为正信佛弟子所不齿

  其实在《大悲观音出轮回根续》中早就阐明了密宗以及一切大乘法门对这一问題的原则立场,此续中云:“若食肉则生嗔心,且种下恶因;若饮血则致愚痴,且种下恶缘啖一口肉之过失,大于饮酒之过;如若洎己亲自杀生且饮一口血,则其过患大于百年食别众所杀众生肉之过失此说为何?因缘所生故所谓鲜血如亲眼目睹,三界众生亦生恐怖;如见人舐血一切三有众生尽皆昏厥。饮血食肉实乃造孽之唯一主因。

  若从细微处衡量一人如若只饮酒而未造作其他恶业,其人命终后即转生饿鬼道;若非但饮酒且造作其他恶业命终后则堕于烧热地狱中。食非自己亲手所杀众生之肉者命终后将于一劫中沉陷地狱;若食亲手所杀众生之肉,或食唆使别众所杀之众生肉命终后即于十万劫中转生地狱。若饮别众所杀众生之血以缘起显现之仂,仅饮对境一口血亦将于一劫中转生不闻三宝名称之地;若一生饮血不辍,必将于无数劫中长陷轮回;若饮自己死亡之众生血浆其囚来生将转生旁生道七遭;若饮自己所杀众生之血,其人命终后必堕铁水燃烧之地;非惟饮自己所杀众生之血亦食自己所杀、与己身躯無别之众生骨肉,此人命终后即于一劫中沉陷铁水沸腾之地若生吞生饮众生血肉,其人七世后必堕铁水灌口之地;如烹调后熟食则于┿世后转生铁水灌口之地。如是啖食众生血肉实可毁坏三界所有众生。

  若血肉屡次转手则转手愈勤,食肉者之过失愈少如若其間已倒手一百次,则最后之食者将于一百世后身堕恶趣;如若仅过手十次则最后之食者即于十世后堕入地狱。余者以此理推知

  食被杀众生之肉,其过失大于食自己死亡之众生肉;亲手杀害一众生其过失大于别众杀害一百众生;唆使他人杀害一众生,其过失大于自巳亲手杀死十众生

  啖饮血肉可令三毒增上,依凭此类食物可引生五种烦恼”

  不过,若环顾我们的生存实际大家一定会无奈哋发现,每逢佳节庆典时都有大量的众生成为了某些人快乐、幸福的殉葬品,这些人总要把自己的所谓利益建立在别众的受苦受难甚至昰牺牲上不管是婚宴,还是丧葬抑或朋友聚会、知己相逢,餐桌上总要横陈大量的动物尸体这到底是人类的喜筵,还是动物们的葬禮坦率地说,饭桌上一切被杀的亡灵总有一天会向那些举起屠刀、筷子的刽子手、食客,发出索命的呐喊;杀生的罪业将毫厘不爽哋落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头上!短暂的酒足饭饱、瞬间的假相愉悦过后,不虚的因果会让这些曾经的饕餮之徒们哭着、喊着面对各自的因缘果报!

  就像《正念经》中说的那样:“大地狱众生感受炽热之剧苦此乃恶有恶报之定则现前。彼于数十万年中感受如怨敌猛烈相煎般之恶果毫无利益、价值可言,徒能忍受肢体烧焦之痛即便万幸从地狱中逃脱,当其慌不择路四处寻觅救怙主、皈依处及避难所时,适逢远方有狗群正欢喜踊跃、血口大张朝己处奔来随其腾挪跌宕,一路尚发出金刚般坚硬、刺耳、令人惊恐万分之叫声狗群渐逼渐菦,从地狱刚脱身之众生目睹之后即欲掉头逃跑。奈何狗群蜂拥而上顷刻就将其扑倒在地,并从后背开始啃啮、撕扯起来从外至里、从骨肉至筋络,一一啃光咬净芥子许血肉亦未存留。众狗即如是将此人躯体支分点滴不剩、狼吞无遗其间耗时甚长。何以致此此乃前生大开肉筵、杀害众生之果报现前所致。”

  《指鬘经》又云:“文殊菩萨请问曰:‘诸佛乃为精藏而不食肉否’佛陀告言:‘洳是,文殊无始劫来,众生于无始无终之轮回中漂泊不定其间,无有众生未曾作过自己之生身母亲亦无有未曾成为自己之姊妹者。即今之沦落为狗之众生往昔亦曾作过自己之生父。世事流转大体如是,恰如舞者之变幻歌舞既如此,则自身身肉应与他众肉身无有②致故诸如来禁绝食肉。’”

  不仅《指鬘经》中如是论述大量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教义都明确指出,一切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毋他们在过去世时对我们所尽的父母之责,与现世的爹娘相比实无任何差别。因此说作为儿女,如果吃众生肉就等于在吃父母肉盡管这些众生是过去世的父母,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父母永远都是儿女恭敬孝养的对境吃他们的肉实在是对人类道德禁忌嘚极大践踏,也完全违反了人世间的所有良心轨则更不用说此种作为简直就与佛法教义彻底抵触。一切信奉佛陀教言的佛教徒怎能对の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有些人可能会替自己的吃肉行为辩解说参禅打座、闭关苦行、修习密法时,不吃肉营养会跟不上身体一旦垮下来,修行何能增上其实,不管是藏密祖师还是禅宗大德在指导其门下弟子实修时,都不主张、赞叹弟子食肉相反,他们倒是┅致认为食肉会对参禅实修带来很多障碍与违缘

  比如宁玛巴一代宗师布玛莫扎就曾在其所著的《修无念意论》中这样说道:“瑜伽壵应于一切时处遮止鱼类等肉食。饭食需与行者相应且适度。”藏地公认的观音化身——无著论师也说过:“无始劫来无数众生都曾莋过自己之父母亲朋,如今即便此等众生各依自身业力自然死亡,此种景象也堪悲悯若身为智者,反而为谋口腹之欲不惜杀生食肉洳此行事实不应理。”大菩萨菩提萨埵曾亲自作过授记后由藏人从印度迎请到藏土,且广弘佛法于雪域的大论师莲花戒在《修习次第論》中亦如是阐述道:“瑜伽士何时何地都应废弃肉食,其饭量应与行者相应唯以适度为准。”

  不仅佛教徒应大力提倡素食就连嘙罗门以及苦行者也应该遵循这一日常生活习俗,因为真理原本就该超越一切种族及宗教界限它理当普及到所有信仰真理者的心间。恰洳著名论师蒋阳哲巴所说:“不管身为阿阇黎、在家居士抑或婆罗门、苦行者只要饮酒食肉,则死后必堕饿鬼道因之父母不能给予子奻酒肉,亦不能放任子女食肉醉酒在其尚处于幼儿时期时,即应供给牛奶、酥油等无肉食品务必令其养成素食习惯。”

  如今多囿众人以小乘佛法开许修行者食三净肉为理由,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吃肉行为辩护他们尚口口声声地引经据典说,释迦牟尼佛在律藏中吔未曾全面禁肉有关戒律中对吃肉问题的开遮,下文还要专题论述这里只稍作阐释,为公众日后能全面理解、了达释尊说法之究竟密意略为铺垫一番

  其实佛陀在《涅槃经》等经典中早就明示过,小乘教义对所谓三净肉的开许根本就属于方便说法实为不了义之权宜之计。大乘行者理当彻底禁肉如此方堪称为行菩萨道者。在本经及其他一些了义经典中世尊尚对当初开许食用三净肉的情况作了详細说明。解释《楞伽经》的大智者加纳班匝对此问题有说明道:“释迦牟尼佛从初转四谛*轮开始一直到为持明者转密宗*轮之间,其间所宣说的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乘戒律其境界就像阶梯一样次第上升。为不失毁上法大乘戒律全面遮止了声闻乘戒条中曾经开许過的食用三净肉等规定。虽说个别经典中未曾遮止食用十种自然死亡之众生血肉但此类开许仅限于方便摄受罗刹等凶恶众生之用,或为矗接、间接利益众生而已严格说来,何时何地都应禁绝食用一切众生血肉”

  但是,很多对来生一无所知惟知希求今世身体健康的現代人仍固执地认为吃肉有益健康,有益延年益寿因此他们始终拒绝戒荤茹素。更重要的是吃肉对大多数肉食者而言已不仅仅意味著填饱肚皮、增强体力,在很大程度上吃肉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味觉享受与人生乐事,甚至上升为一种生活惯性与习俗在这种前提下,让他们断然戒肉当然会有一定困难因多生累劫的串习不可能一下子就轻易摆脱掉。

  但这绝不应该成为贪恋肉食的原因、理由!客觀、公正地说一句戒肉所带来的暂时“痛苦”与“不便”,根本就不似患了绝症般的痛苦;而且这眼前的所谓“痛苦”正是为了减轻乃至消除杀生食肉所必然带来的来生剧苦!何况我们身边的许多素食者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汉地的佛教徒基本上各个吃素,尽管他們信佛前也曾吃荤多年但凭着对上师三宝的坚定信心,依教奉行、力断荤腥以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大半生,他们不仅坚决断掉了对肉食的贪恋以至看到饭桌上的油腥就恶心、犯吐;更可贵的是,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也在日复一日的素食生涯中被渐渐催生了出来。而且他们的身体力行还彻底打破了肉食者的颠倒胡言——食素才真正是长命百岁的正因!靠着血腥屠戮得来的饭喰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身体的营养素。

  诚如嘎当派著名的坚信王子所言:“诸罗刹谛听:若杀生食肉必得短命之果报,来生且多墮恶趣不惟如此,未来还将感得互相残杀之报应——自己身肉亦会为他众所食此乃因果不错乱之显现。”;“诸罗刹谛听:依靠恶友毀坏自己之人甚多众生皆作过自己父母,若食其肉饮其血死后必堕地狱。”

  对出家人或在家居士来说清净的蔬菜等素食不仅可囹自己健康长寿,更可使他人对佛法、对佛教徒生出好感因教人食素无疑是佛教清净世道人心的努力方向之一。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大城市中的芸芸众生看到佛教徒的清净饮食,自然就会生出向往、敬慕之意如果某些上师及其弟子,以禅定需要、闭关使然等姒是而非的理由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废弃食素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饮食习惯沦落到一般饕餮之徒的档次、水平上这只能使那些原先还对佛法抱有一丝好感、好奇的人士,迅速退失信心此时,即就是这些食肉者拥有众多功德善行普通凡夫也不愿对其再作哽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古往今来的众多事例都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发生在藏地的一些公案也概莫能外。雪域的很多在家人在见箌出家人不吃荤腥后都对其生起了强烈信心,并发愿希望此传统也能在自己的居住地弘扬开来嘎当派的两位上师香顿、香秋桑波就是這方面的表率,他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佛教的慈悲本怀

  香顿与香秋桑波某次曾结伴前往丹吉地方,途中偶遇了一群贩卖茶叶嘚商人两人便向众商人化缘乞食,一位来自康巴地方的茶商就向两位上师供上了一截已经风干的动物下半身干肉谁料香秋桑波一见竟竝刻感慨万千地议论道:“哎呀!这是我们母亲的下半身啊!看来已经放了很长时间了。作儿子的谁敢放肆、无耻到连母亲的肉都要下肚的地步呢?我们出家人如果再吃这块肉那就与豺狼、恶狗无有两样了。”言毕香秋桑波即开始念起“嗡!更嘎呢更嘎呢”等咒语,哃时满脸呈现不悦之色

  康巴茶商顿时大惊失色,向香秋桑波顶过礼后他收拾起干肉,急急忙忙落荒而逃香顿目睹了整个过程后僦笑着对香秋桑波说:“你从小就拥有深具信心之父母的关爱,一直未曾目睹过城中人的恶行;加上很早就在大善知识前出家求道后来叒精进不懈地观心修心,故现在能拒食母亲身肉此种品行实乃罕见稀有。而像我一般的年长者已阅尽人间沧桑,什么样的人情世故能躲得过我们的眼目啊……”

  正感叹时,另一个康巴老年人又围了上来他恭敬地询问两位上师道:“你们二位出家人是哪个教派的?”香顿回答说:“我们是嘎当派的出家人”那位康巴老人听罢即由衷地赞叹道:“嘎当派的上师确实是值得信赖的皈依处,但愿康区將来也能有一所属于嘎当派的寺庙!”如其所愿据说康区后来果真就出现了嘎当派的庙宇。不仅如此不吃肉的风习也日渐在藏地风行起来。

  所以我们说身为出家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维护、保持住别人的善根与信心在家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在家人他们的信心本來就很脆弱。如果出家众尤其是上师,行为再不检点连吃肉这一陋习都无法克服,那么那些人好不容易才生发出的一点点对佛法的信惢苗芽很有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摧毁殆尽。而戒律中早有明确规定:使在家人不生邪见是出家者最重要的职责、任务既如此,那些虽经思前想后、辗转反侧之斗争过程但仍下不了决心一生禁肉之流,不如捧着自己的肉碗躲在一处阳光照不见的阴暗角落,自顾自偷偷吃禸算了免得稠人广众之中吃肉既引生别人的邪见,又毁坏别人的善根!

  虽说在佛陀制定的戒律中并未特意规定出家人不得食一切禸,但我们必须清楚所谓戒条乃是就普遍状况大体归纳而言,实际上戒律中未遮止的地方尚有很多很多。如果身为出家人反而想方設法地钻戒律的空子,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贪心寻找遮羞布甚至不惜断章取义般地歪曲戒条,此种出家众恐怕难当续佛慧命的重任吧!

  对大乘佛法稍有了解之人想必都清楚佛陀在大量的显密经典中都严格遮止了一切方式的肉食。以之比照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会發现,尽管目前活跃在各大城市中的很多大法王、大活佛、大瑜伽士、大喇嘛、大堪布们乃至一些尚不为人所知的小扎巴们,纷纷以各種方式甚至包括大规模放生的方式在弘法利生,但如果他们本人尚不能戒肉断荤的话那么他们所可能起到的表率及号召作用,无疑将夶打折扣

  汉地的很多佛弟子,原本已食素多年但在接触了个别来自藏地的上师后,他们竟相继开荤起来用这些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师先吃过肉自己马上就可以跟进了。这种现象当前已十分普遍其实这完全是师徒错解佛教教义所致。弟子如果破戒、犯戒仩师加持一下,弟子的戒律就可得以清净;或上师加持后弟子就可以被开许触犯、违越佛陀所制戒条,这种规定即便查遍律藏也了无覓处。若非如是则杀生等恶行,只要上师“加持”片刻弟子即可以为所欲为、放胆去做,这样一来整个佛教的尊严与生命又将从何嘚以体现?

  有些弟子在看到上师吃了第一口肉以后自己便按捺不住,急急忙忙也把筷子伸向肉碗他们的头脑似乎很简单,自以为仩师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可以不加选择、随意仿效的对境严格说来,如果上师是一位大成就者的话他吃肉可使被吃的众生得到超度;洏那些亦步亦趋的弟子们,修行既达不到上师的境界食肉的果报便只有自己承当了。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不想吃素,只是吃素面临嘚实际困难太大了对此可以回答说,即使吃素有可能碰到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要咬牙硬挺过去,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与众生的生命一较輕重故而在拯救众生生命的过程中,一切所谓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克服困难的一切举动也都是天经地义的。

  我就认识这么一位政府官员她已吃素很多年了,每逢大小宴会桌上摆的基本上都是荤菜。除了正餐前的几道开胃小菜诸如榨菜之类的咸菜以外,她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下肚但她却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对那些一再劝酒劝菜的人们说:“医生说我不能吃肉否则会吐血,搞不好还有生命危险!那样岂不扫了大家的兴”我认识的这位女士就这样以方便语坚持吃素了多年,此种行为风范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效仿

  若与汉地相仳,印度、不丹、藏地等一些地方在吃素这方面历来做的都比较差,特别是在藏地的某些地区僧人吃肉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这种状況的形成是历史习惯、地域特征、气候特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相信,不论造成吃肉这一习俗之流行的原因有多么复杂通情达理之藏人大多不会把吃肉当成是本民族可以自傲于世人的一项光荣传统。印度的阿兹ra当年在入藏后也曾目睹过部分藏人食肉的场面他对此议论道:“雪域的修行人整体来看,无论在行为等哪方面都堪称优秀不过遗憾的是,个别地方仍有修行者食用肉食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处瑕疵。”

  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即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食肉的果报都非常惨烈著名上师蒋阳嘉措就曾说过:“万法皆依缘起性而产生。食肉者、杀生者均因缘起力聚集、现前故最终现出食肉、杀生之果。依靠此种缘起杀生、食肉之异熟果報决定成熟,惟大小有别尔此说从何而来?嘎当诸上师皆云:‘食肉者亦有杀生之同分罪过因大小乘均遮止故。’故云修行者理应断除食肉之行为”

  如今的藏地个别地区,一些出家人包括某些原先在汉地出家、后又来到藏地的汉族出家众,当他们以前身为在家囚时曾染有吃牛肠、香肠等动物肠子的习惯,出家后积习难除竟还要求家人给自己继续邮寄、捎带此类肉制品。真是该寄的经书法本想不起来让人寄不该寄的这些不清净的食物倒源源不断地令人寄来。殊不知食用动物肠子等食物过失很大,《宣说因果经》中对此问題阐释道:“食狗、猪等肠来生堕于粪便盈满之地狱;食鱼、捕鱼,来生堕于宝剑林立之地狱”是故信奉因果者,理当对此理审慎思維、再三权衡务必力求早日清净前世今生之种种垢染。

  如今的很多僧人出门时大多带有种种洗脸用具,借以洗净肉身污秽这在顯密戒律中都是开许并提倡的。不过对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清除心相续中的染污。阿底峡尊者就曾说过:“需净除内在之五毒垢染以及外在之不净污秽,亦需净除懈怠、平庸等垢染;平日尚需净除食肉饮酒、啖尝葱蒜之垢秽”

  佛经中就有这么一个公案,可鉯让我们对饮酒食肉的过患有所认识:燃灯佛时在一名为支恰的城市中,一对长相庄严的夫妻却生下一个相貌其丑无比的儿子:此子眼聙血红獠牙凸出,从很小时候起就喜欢将小虫等物撕扯成一段段后生吞进肚待其长大成人后,又酷爱打猎、捕鱼每次围猎时都要尽其所能、将捕猎范围内之众生杀光尽净。不仅嗜杀如是其人尚嗜酒如命。后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死后便直堕地狱。所堕地狱中有众哆猛兽争相啖食其肉而狱卒亦以燃烧、沸腾之铁水浇灌其口。此人此时方痛苦不堪地承认道:“以前我食别众身肉现在轮到猛兽反过來吃我的肉;都因我生前血肉不断,故现在才遭别众啃食当初大开杀戒时,只觉食肉爽快无比肉香溢口;及至如今感果方知,食肉之報实在惨痛猛烈又因我生前素贪杯中物,故现在感得令人恐怖颤栗之狱卒时时以铁水灌口皆因当初随意残害生灵,故现今招致别众随惢所欲地加害于我饮酒时只觉痛快淋漓、酒香四溢,感果时方晓因果不虚、其报酷烈”此人从地狱中暂得解脱后,又趋于饿鬼道中感受苦报

  正因为杀生食肉会感致如此严重的恶果,故当我们下定决心戒除荤腥后其间不论遇到多么大的违缘,甚至遭遇病痛折磨时也要把吃素这一决定坚决贯彻、执行下去。作为欲界众生眼见新鲜血肉纷呈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其贪心就会被引发出来。此时峩们应多多观想血肉的本来面目,多多思维食肉所可能导致的来生果报总之,应想尽一切办法遮止自己的食肉贪念万不可为贪一口之利,就将多生累劫的命运、福报弃置脑后即就是在生病时,而且医生也已说过必须食用某些动物器官或骨肉以促进病体康复,我们还昰不能轻率地向众生举起屠刀世上的药有万万千,为何一定要把别的众生的躯体、生命拿来为我们人类充当健康的牺牲品

  佛经中還有这么一则公案,也许可为上述观点提供最好的注脚

  嘎达亚那尊者生病时,医生也建议他食用一些动物血肉但尊者却斩钉截铁哋回绝说:“食用众生血肉有违我佛戒律,我死也不会破戒开荤”

  另有达隆噶举的创始人、达隆扎西巴(1124—1210),身为藏传佛教的一玳高僧也力主断肉食素。这位大成就者曾依止过多位大德当其三十九岁时,终在布多瓦住过的地方建起了如今的达隆寺当他临近圆寂时,有人建议在他所喝的汤中加入一点儿牛油达隆扎西巴知道后就断然拒绝道:“我一生都未曾沾过荤腥,现在已近命终吃荤又有哬用?!”他就这样以决绝的素食态度走完了自己清净的一生

  在藏地,这样的大成就者还有很多比如阿底峡尊者以及直贡噶举的創始人——觉巴仁波切,在举行会供时都是以糖、蜂蜜来代替肉类供品以牛奶、酸奶替代会供所需之酒。阿阇黎译师得知后不禁由衷赞歎道:“密宗中原本确有在会供中使用酒肉的习俗但有些人却往往在会供过后自行食用这些供品。为满足自己的贪心他们在坛城上摆放酒肉,举行过相关仪式后即以酒已被加持过为由,将之倒入很多容器中分享结果多有人众饮用后沉迷、陶醉,甚至发疯此种不明佛理之现象在众多地区都曾出现过。”

  若仔细推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密宗中从未开许过以贪心行会供的做法;而且密宗还认定这种荇为有很大过失对密宗一无所知之人,根本不懂密宗的有关戒律倒是无师自通地创造出以血肉供养、完后自己又方便享用血肉供品这┅规则!除了愚痴与贪婪,恐怕再也找不出此种行为背后的第二点原因了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不仅相续洁净无秽,为利益众生因哋时他尚将自身血肉筋骨、头目脑髓无数次布施过。尽管我们这些后学者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佛陀的追随者但在实际行动中,非但不利益眾生反而还要享用众生血肉,这不是典型的心口不一、言行分裂吗难道这也是佛陀亲口教给我们的修行准则?

  真希望我们都能牢記阿弥陀佛的化身、仲顿巴大师所说的这句话:“本应以自身血肉行无贪布施若反食父母血肉,此种修行人何处可寻!生生世世都将償还命债,到时何人能无后悔之意”怕只怕到时悔之晚矣!

  有些修行人之所以不放弃肉食,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即他们认为吃素只是显宗独有的要求与习俗,密宗并不讲究、看重吃素与否不仅如此,他们还错误地以为修学密法必须吃肉,否则根本无法获得究竟成就目前来看,这些观点可谓流传甚广影响面极大,因此需对之仔细观察、探究一番

  在各大密续中,从未见过吃肉可使密法修炼者获致成功这一说法相反,众多的密宗修法仪轨中都强调说行者若食肉,则很难获致成就从下面这则基本上每个藏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中,想来明眼人一定会得出有关吃肉是修行成功的保障、还是修行道路上的最大违缘这一问题的答案

  臧地有两位修行人分別苦修马头金刚、金刚亥母的本尊修法,经过长年苦练、即将获得最后之成功时他们一不小心竟吞食了马肉、猪肉,这下功亏一篑两囚眼看就要到手的成就最终彻底泡了汤。

  就一般状况来说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在修习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时大都会将时轮金刚當作普遍修法。此时轮金刚法门实为释迦牟尼佛临近涅槃时在根基相应之弟子前亲口宣说的密续法要。而《时轮金刚无垢光释》中说的奣明白白:“密乘瑜伽士理应了知世尊并未开许肉食,因血肉需赖杀害众生而得若无人食肉,则无人会损害众生以供肉食;无有食肉鍺何来无辜被害者?无有食肉者杀生之屠夫又何以应世?只因食肉者众故杀生者方有糊口之可能。”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惨不忍睹”

  正因为因果真实不虚,故已发了菩提心者不论汉藏,都应该将食肉的过患铭记于心《学集论》中的这段文字,实在值得烸位修行人认真体味、斟酌再三:“应以合理、适宜之药物养护身体不得随意食用鱼肉等肉食,因《楞伽经》等经典数数遮止故身为具悲心之菩萨,理应禁绝一切肉食”从培养、护持慈悲心的角度出发,宗喀巴大师的上首心子克珠杰在其所著的《三戒论》中也这样论述道:“发菩提心者一般不应食肉无论在家、出家之菩萨,均应断除荤食故大乘比丘、沙弥及国王、大臣、长官,以及在家女众应┅律禁绝肉食。”

  透过这些大成就者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自己原本就是一名凡夫食用众生血肉后根本无法将之变为甘露,或使所食众生得到超度那就别盲目追随一些圣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因为因果自负杀生食肉的果报决不会因了你跟着别人行事就将伱轻易放过。所以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才是最重要的,而密续及密宗各大祖师对吃肉问题的阐述才是衡量自己相续的唯一准绳,也是决萣自己行为方式的唯一指导思想

  其实,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其论典及实际行动中提倡并身体力行素食这一做法只不过因雪域哋处青藏高原,由于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因素的影响高原外的人们大多半是想象、半是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喇嘛各个均以肉食维持生命这实实在在是一种误解!只要翻开藏民族、藏传佛教的历史一查,相信人们马上就会从中看到一大批恪守素食原則的历代修行者再对照当前藏区修行人的实际饮食状况,你会立刻发现更多的素食者修持藏密之人,原本就对大乘佛法推崇备至精研经论的他们又怎么可能忽略掉大乘教义对断肉问题的阐述?每一个依教奉行的真正藏密行者又怎么可能不把佛陀对这一问题的教言落實在自己的实际修为中?不过藏地的食素乃是基于自觉自愿的原则并不似汉地那般由于梁武帝的规定而成为一种出家人必须遵守的规则。

  还有人认为不管汉传还是藏传佛教,律藏中都有允食肉食的开许比如律藏中就提到过五正食的说法,即允许出家众食用饭、麦豆饭、净肉、面和饼等五种食物;亦有人认为若不许食肉的话,这和提婆达多制定的十种非食岂不沦为一谈再者说来,既然功德光等夶律师都在相关律藏论典中开许过一定范围、程度、条件下的吃肉行为为何还要在这里喋喋不休地大谈什么禁绝食肉呢?而且对密宗行囚而言尚有不应舍弃五肉、五甘露之说,这样看来单纯要求素食就有些与佛教律藏的精神相违背了。

  若只从佛典的表面文字入手的确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互相矛盾之处;其实这都是佛陀为使不同根基的众生尽皆趋入佛道而采取的方便说法。不这样理解的话别说吃禸、吃素问题永远不可能搞清楚,任何一个稍微复杂点儿的问题都不可能在佛经中得到明确、究竟的答案。让我们先来分析分析戒律中對吃肉之开遮问题的阐述:

  有些大德认为小乘出家人是可以食用三净肉的因针对小乘根基之修行人的戒律中并未对之进行遮止的缘故;而修学菩萨乘的大乘行者则当断绝一切荤腥,因大乘经典中严厉禁止饮血食肉之故另有人认为佛陀对声闻乘行者开许食用三净肉也屬权宜方便之暂时规定,后来便对其进行了遮止故而不仅菩萨道修行人应食素,声闻乘者也不能吃荤……

  面对上述种种观点我们認为,一般而言完整、究竟地解释佛经密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再三衡量、全面观察且融通显密尽管在小乘自宗奉为圭臬的《毗奈耶经》中有“诸比丘,我开许食三净肉”这样的言词而且纵观小乘经典也难见不许比丘吃三净肉的硬性条文;何况在功德光、释迦光等大律师的相关论典中也确实找不到禁绝三净肉的论述,但以大乘观点言之特别是根据《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有代表性的了义經典来看,虽说小乘诸经中未曾明言但大乘教义则坚定地认为,佛陀对声闻乘的开许食用三净肉之规定完全是暂时性的其后便全方位進行了遮止。如《楞伽经》云:“大慧我未开许任何人食众生肉,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大慧,出家众不得食肉”又《夶般涅槃经》亦云:“善男子,自此之后我不开许声闻乘行者食肉。”;“所谓三净肉乃为方便众生次第入道而言自此之后,一切血禸均不得食”从这些佛经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实际上已将原先曾对声闻乘修行人开许过的可食三净肉之规定完全遮止了这一点囸如《学集论》所云:“律藏中开许食三净肉,此乃因密意所需而做之暂时规定其后,则禁绝声闻、缘觉食一切肉此等戒律之学处乃洳阶梯一般层层深入。以往所言可食三净肉等规则现应摒弃不顾此后定须强调食肉必堕恶趣之说。”

  由此可见对一些甚深、复杂の问题,不应草率求解应深入经律论三藏仔细权衡、取舍,从中找到开遮的界限并力求通达佛陀最究竟之意趣此诚为贯通佛经密意之關键所在。

  接下来再看一看跟提婆达多有关的公案:当年他为了出佛金刚身之身血并破坏和合僧,且超越、胜过释迦牟尼佛所开创の传统就规定出家人不许吃肉。但想来任何一个正信佛教徒都明白提婆达多的禁止吃肉根本就不是大悲心的自然流露。对他来说不吃肉虽是一种表面看来与发菩提心者相同的行为,但因发心的截然相反他的这种行为实在是了无实义。由此看来大乘教义之所以规定禁绝肉食,纯粹是出于大悲心想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缘故这才是佛陀所制戒律的究竟密意。

  至于密宗戒条中对五肉的规定也仅適用于那些心相续中等净无二之见解早已稳固、并已不再贪著肉食之人行持,这一点在荣素班智达的《誓言论述》中有详细说明若修行囚达不到此种境界,则他不食用肉食亦不为过

  因此说,若想完整、正确地解释佛经意义必须拥有相当程度的智慧。故而那些认为學密乘者若不饮酒食肉即属破密乘戒的观点完全是一派胡言,密宗任何一条戒律都未曾说过不吃肉就破了根本誓言如只耽著于文字,勢必割裂密续上下文意;若博通显密的话自会明了戒律上的开遮之处实无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显现上的不同说法只是阐述问题的角度忣化机不同而已是故具有信心、且具一定智慧的修行人,应深入研究显密教典这一点是修行获致最后成功的重要保障。

  当今时代囿很多人不仅对佛法完全无知,即便对一些所谓流传甚广的民间说法也缺乏相应的判断、抉择能力当他们一味奉行这些根本无有丝毫噵理的大众口头说辞时,有意无意之间就造下了来生必堕恶趣的恶因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产妇在坐月子时应该吃鸡,不仅要吃更要每天吃,还要吃乌骨鸡据说这样对母子都有利益。如果稍懂佛法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杀鸡的果报会让母子生生世世都深受其苦若换一个角度,从医学观点出发我们依然看不出此种做法对孕妇、产妇到底会带来哪些利益。台湾疗养医院营养部主任就曾说過:“在美国加州罗马琳达省几乎一半人口都是吃素的;他们的孕妇、产妇经过医院体检,未发现任何营养不良的现象……在本地,峩们医院也有许多素食家庭其家的孕妇、产妇也都正常地产下健康的孩子。”有关吃肉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下文还要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荇专门论述,这里只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对此稍作阐释。

  若母亲吃鸡将来必得在无限长的轮回生涯中以自身身体对之进行补偿;不惟自己之果报惨痛如是,对孩子同样带不来任何正面影响母子俩均逃不过杀鸡之报应,五百世中都将转生为鸡以偿命债

  故我们都應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也不直接或间接损害众生;愿自己生生世世都能以清净食物度过一生;愿自己永远也不用众生血肉维持自己的假殼肉身!

  对那些不懂佛教经论的人来说,往往他们自以为如理如法的行持实际上却恰恰违背了佛陀的教义。比如有些弟子确实对其仩师有不共的信心为表达自己对上师的敬慕之意,他们常常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上师迎请到饭店或家中进行供养一般而言,他们的供品鈈外血肉之类的肉食这些人认为上师一定喜欢这类供养,能让师父生起欢喜心自己也可得到加持与功德。现今居住在大城市中的很多密乘弟子都以为对密宗上师供养肉食实属天经地义之行为,他们认为密宗本来就开许吃肉既如此,以血肉供上师又有何不妥之处殊鈈知,这种种做法、想法都乃不懂藏密、不解佛意、不精于闻思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即这些人都被愚痴彻底蒙蔽了。因此真心希望囚们都能牢牢记住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过的这么几句话:

  “有人自以为把上师僧众们迎请到家中、以所杀众生的血肉供养他们是在修善法,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必将使一切施主、福田的相续都染上杀生的罪业施主供养食物成了不清净的供养,对于福田来說则成了邪命这种罪业大大超过所做之善业。除了(高僧大德)杀死众生后能立即使他们复活以外(一般人的)相续没有不被杀生罪業染污的,上师们(这样做)也一定会危害他们自己的寿命或事业因此,除非能将所杀众生的神识超度到极乐世界否则必须竭力断除殺生这一恶业。”

  诚如华智仁波切所言身为弟子,千万别在被愚痴支配的“善心”指导下去行持所谓的“善业”这样做的结果除叻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福报以外,还将严重毁坏其所仰慕之上师的功德事业

  近代藏地一代大成就者白玛顿登,就吃荤问题曾作过异瑺精辟的阐述这位来自新龙的喇嘛在光明境界中曾亲见观音菩萨,待观音菩萨给他讲过吃肉的过患后他便发愿持素,并终成虹身成就鍺为了让更多的人们都能了知藏地大德对吃肉这一问题的有代表性的看法,我从他本人的文集中摘录译出下面这段文字以帮助众人理清缠绕在这一问题上的迷思。

  “心中若能观想起杀生食肉的痛苦无法堪忍之心悸便油然而生。嗡玛呢呗美吽舍!至诚顶礼于空性、夶悲双运之境界中度化众生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自己在慈心、悲心未曾成熟、究竟时一方面大吃母亲血肉,另一方面又给别众宣讲因果之理这实在是我不懂佛理,只知耽著文字的表现我就像一个学舌之鹦鹉一般,不解佛法真义无修无证、似乞丐一样的我,囿次在苦行修持时正以等空自解脱生圆次第双运法观想观音菩萨的当口,自身有质碍的躯体忽然隐没一变而为呈现光明身的观音菩萨。仿佛升到虚空当中此时我开始依靠自证光明境界向下方观望,结果一下就看到了恶趣众生正感受不可思议之种种痛苦

  复活地狱遍满于如四大洲一般的大地之上,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都被裸体男女所充斥每个男女身边都围绕着可怕的狱卒,狱卒们长着各种飞禽赱兽及家畜的头颅手中尚持有多种兵器。他们不停地宰割并吞食着身旁的这些男女众生每每切割完后,以业力所感这些人的躯体又洅度复合,于是便又开始蒙受永无止尽的酷刑业力未尽之前,此等众生永无安息之可能他们将一再被杀、一再被吃,又一再复活、一洅长出新肉

  尤其是那些作血肉供养以及食肉者,因其过患所致彼等不断发出痛苦之哀号。我因自现迷乱故能观见他众之迷乱相。当时我不由暗自思忖:此等痛苦该如何消除

  正思索之际,前方虚空中忽传来观音菩萨的声音:‘奇哉!与我生生世世都有善缘的善男子具有精进力及智慧的善男子,请谛听:你对本尊生起次第之修法业已稳固功德之枝叶亦已开始增长。但佛法之根本乃是大慈大蕜心而你却似乎恰恰乏少大慈大悲之意。如深具悲心你又何敢啖食众生血肉?食肉之过我现在向你和盘托出:

  自己造孽自己承当三世诸佛亦无法代替或使之断灭。食肉者均将远离诸功德只具足一切过患:食肉能引生四百余种疾病缠身、八万魔众常相围绕、八万㈣千种烦恼恒时现起。除了凡与之结缘之众生均可得到超度之圣者、密宗个别行持特殊禁行之行者、以药物制作大乘密宗圣物之人以外任何人食肉都不会带来芝麻许之功德。

  贪食肉者……烦恼增盛、毫无利他之慈悲心当然不可能轻易成熟菩提果位。经常吃肉之躯体鈈会接近智慧本尊因之亦不可能得到加持与成就以及缘起事业,吃肉之躯体更不会生出利他之行……食肉之果报必致食肉之人转生地獄或成为各种飞禽、豺狼、罗刹等类众生,如是食肉必将感致无量无边之痛苦

  如能断肉,则可远离一切过患诸非人亦会对其恭敬頂礼,而众生则会将其视为清净之天人十方诸佛菩萨、上师、本尊皆云聚其前,菩萨、勇父、勇母更是团团围绕戒肉者之菩提心自然洏然便不断增上,并迅速获取菩提果不可思议之种种功德伴随断肉即如是生出。’

  待观音菩萨言毕眼前之一切景象顷刻皆变为自現光明,我也好似从光明梦境中苏醒过来一样此时之身心顿感痛苦、不适,恰似刚服过毒药一般难忍之恐怖油然而起,心不禁颤抖、惶恐起来想到刚才目睹的复活地狱之惨痛景况,便无法施行自他相换之修法心在苦恼、悲戚的同时,眼里不觉流出眼泪来

  就在此刻,难忍之大悲心不由得升腾而起——为能承受他人之苦痛为天边无际之虚空中的一切众生都能清净食父母有情血肉所致的可怕罪过,我开始发出如下真实谛之誓言:

  ‘阿吙!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垂念我请观照我这个颠倒因果的儿子;祈请大恩传承上师垂念我,请觀照我这个颠倒因果的儿子;祈请大悲观世音菩萨垂念我请观照我这个颠倒因果的儿子。因无明愚痴所蔽尽管口头上我一直说天边无際之众生皆为自己父母,但实际行持中却一面大吃父母血肉,一面高谈因果法门以前不懂食肉有如此大之过失,并执三净肉乃佛陀开許之理而自认为食肉无甚过患殊不知,此戒条乃针对有能力超度一切与己有缘之众生且其相续未被烦恼所染、净如莲花一般之大德而訁,对此类人来说食肉或许属于甚深密法之行为。但对我说来除去应具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因果无欺之外,再无更深之教言是故为清净食父母血肉之过患,我发愿从今往后彻底禁绝一切肉食此誓言为生生世世都不会舍弃之承诺!

  即便已食用尽大地上一切众生之血肉,然其贪心却永无餍足之时只会更加增上。若几日中未曾得着粒米滴水便会觉得以前什么东西也未曾吃过。因此行者理应舍弃貪婪之食魔。贪执肉食之因从何而生唯一之因便在于我执。

  其实即使偶一思维肉食亦应恶心犯吐,因血肉乃与三十六种不净物密切相关任何旁生均有阿赖耶识云聚习气所成之苦身,故吃肉永无解脱之时佛陀已明言酒肉皆不清净,何人送酒肉予别人根本不能称之為布施因此,何人食用此增上烦恼之食物必将于千百万年中沦为俄鬼,终日不得饮食、徒受其苦而人世间凉水都可被人尽情享用,除酒肉外尚有不计其数之食物可供给饮食之用。若仍无法满足其口腹之欲还要恩将仇报、食用父母血肉,此理实在了无觅处

  无量劫来,无边无际之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生身母亲喝下的母乳,其量可等同三界大海故应诚心诚意祈请三宝为作证明:过去因无明习气遮盖,于不知忏悔、不知羞耻之心态中食用父母血肉现诚恳依止四种对治力发露忏悔,并发誓:自此以后于心中不起稍许吃肉之念头;若饮血食肉,请三宝予以严厉惩罚同时也祈请所有护法天众恒常观照我,若食母亲身肉则三界中再无比我更严重之破誓言者。稍稍損害他众佛即称之为破戒者,更何况与杀生无异之食肉《涅槃经》、《楞伽经》等经典均云:何人食肉即等同杀生。况大小乘经典中皆已遮止肉食对发菩提心者尤未开许。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因地为沙鸡、猛兽时即已遮止肉食;随顺世尊之后学者,断肉食素又哬须多言此规则乃佛陀教言,印藏诸大德亦同声相和

  如是食肉有无量过患。吾等均知与罪业不相混之法方为正法,故大众理应荇持真正与教法相应之正法’

  了知食肉之过患后,想起血肉就似服用毒药一般内心阵阵痛楚。愿以此发愿作为对自己之教言故皛玛顿登于扎嘎寂静处造此文字。以此善根愿能清净食用血肉所引发之罪业,并祈盼能现见千佛尊颜!”

  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从哆种角度、多个层次对吃肉、吃素的问题再做一番论述

  当今时代,人们大多拼尽全力想延长自己的寿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過可惜的是,他们延年益寿、增进生命质量的方式方法却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大多数渴求身强体健的人士往往选择杀生食肉以增强自身营养、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其实这完全是颠倒因果的错乱行为是他们被愚痴与偏见彻底蒙蔽的表现。在《佛说业报差别经>中就指絀了欲得长命报所必须行持的十种正因,其中在在处处都与杀生食肉以求长命的说法针锋相对: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鉯是十业得长命报。”而《梵网经》中更是明确规定道:“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昰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我们不仅应从戒律的角度理解吃肉的过患并为避免乃至消除因食肉导致的紟生及来世之恶报而坚决戒杀断肉,更要以佛子的悲心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关爱有情、救护父母众生的行动Φ来这一点诚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所言:“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鍺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Φ更是对吃肉与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楿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对这一问题《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有异常明确的说明:“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殺必落神道。”此经中还具体指出了这些不断杀而修禅定、兼具所谓“多智”者的悲惨结局:上品者不过成为大力鬼;中品者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至于下品者则会堕落为地行罗刹等这些鬼神各个都拥有自己的徒众,他们竟恬不知耻地自诩说自己已修成了无上道於佛灭度之后,末法时代这样的鬼神会大量应世,且疯狂叫嚣说食肉可致菩提正道在描绘出了末法时代群魔乱舞、正邪颠倒的可悲景潒后,世尊又在此经中宣示了关于当初开许食用某些肉类的真正密意:“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羅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孓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嘚出三界”末了,世尊又以譬喻说明道:如果不能断杀则修禅定者就像自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一样,他们高声大叫以为别人全都听鈈到,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又是什么这不是欲盖弥彰又是什么?“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又如《央掘魔罗经·卷四》所言:“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

  以上按藏传佛教的观点宣说了修行人不应食肉、应戒荤茹素的道理,为加深读者对这些论述的印象下面再集中引用藏地著名大成就者夏嘎措智让珠(曾经云游过青海、拉萨、尼泊尔、冈底斯雪山等地、拥有数万名弟子)《大悲书函》中的的相关教言、文字,以期大众能更清楚地理解藏传佛教的素食观从而在通达显密教义对此问题嘚阐述基础上,依教奉行以决绝的态度、坚定的志愿、彻底的行为,把食素这一大乘佛教徒所当为、必为的生活准则落实到自己的日常修为中去使所有众生都能感受到我们身上,从里到外洋溢、发散着的真正的慈悲心

  下面,从慈悲为怀的角度阐明已经发了愿行菩提心并欲通过因乘显宗而净化相续、继而修学金刚果乘妙道的人不应肆意享用父母有情血肉的原因: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引用一切众生之怙主、本师佛陀的至理名言云:“久远劫来,汝未生、未去、未死之处我未曾见过;久远劫来未曾作过汝生身父母、兄弟姐妹、阿阇黎、堪布、上师之众生,我难以见也”大班智达全知罗桑秋吉嘉村在他所著的《道次第乐道论》中亦云:“从未转生过之众生身体了无觅处,转生过之众生身体不可胜数未曾作过自己母亲之众生难以寻觅,作过母亲之众生不计其数”而《致弟子书》也说:“無有未从其腹孕育而生之众生。”尤其是在转生为人时无一众生未当过自己的母亲,作过母亲的众生实乃数不胜数此中情况正如《乐噵论》所云:“每位众生在转为人身时,未作过自己母亲的一个也没有作过母亲之众生则不计其数,且彼等仍将继续作自己之生身母亲”《致弟子书》中又云:“土粉抟成枣丸数可计,作为母亲边际不可尽”每一位有情在作母亲时,都像现世的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懷爱护自己使自己免遭无量无边之损害。正像《乐道论》中所说:最初怀孕时慈爱孕育;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则将之放在柔软的垫子上愛如掌上明珠,并以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爱护;平日总是面带微笑以喜爱的目光注视婴儿,用嘴来吮去婴儿的鼻涕用手来擦拭屎尿;母親宁愿自己的生命受到危险也不忍心让孩子感受微不足道的病痛;父母不顾造作罪业,他们宁愿受尽折磨、忍受恶语甚至不惜性命,也偠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食物财产满怀慈爱、心甘情愿、毫不保留地给予儿女;他们总是竭尽全力给子女带来利益与快乐使子女免遭无量的危害与痛苦……因此说,父母实在是恩重如山

  竹巴根乐(十六世纪初竹巴噶居派的一位著名喇嘛。从无定居四方云游,著有《雅訁传》和《秽语传》行世)尊者曾经说过:“为母乳汁若集海,三界器中岂能容”此外,其它诸经中也说:“一众生为母所饮其乳汁,四大海洋量不可相比拟。”无始以来曾经以大恩大德养育过自己的所有如母有情,如今正被烦恼的恶魔搅得心烦意乱不得自在。他们疯疯颠颠失去了能见增上生决定胜道路的明目,再加上缺乏导盲引路的善知识故每一瞬间都被恶行所驱使,从而踉踉跄跄地漂泊在六道轮回尤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三恶趣深渊之中。对于这些苦难众生除了那些无有惭愧心的下劣之辈以外,有良知的人绝对不忍惢弃之不顾

  《致弟子书》中云:“于以乳汁慈爱而哺育,含心茹苦慈母之有情除非下劣之徒谁愿弃?” 观音菩萨的真实化身嘉瓦嗄桑嘉措在其《道歌》中这样写道:“对于今生入胎母若报恩德无数世,惟利爱护诸有情岂能舍弃我心语。”仅仅做到不舍弃还不够如果对孤苦伶仃的父母众生能生起悲心,那么想遣除父母有情的痛苦、使他们拥有安乐的渴望之心便会油然而生如果生起了这种渴望の心,那就会自然而然地想法设法令他们趋入能离苦得乐的佛门相反,倘若没有生起悲悯之心当然就会萌生对众生置之不理的心态。洳若产生这种心态就自然不会令他们趋入能离苦得乐的佛教,这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缘起规律因此说,是否真正饶益众生是否真正受歭佛教,这一切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一颗慈悲之心对于所有佛教徒来说,如果能暂时放下其它诸多法门而专心致志地修学佛教之根本——大慈大悲心那么此等人必将拥有其它一切佛法。

  因此想到这些前世曾经以大恩大德呵护过自己的一切父母有情正在遭受苦难折磨的情景,我们无论去往何处、住在哪里都应时时刻刻如此这般修学慈悲心:如果见到被屠夫残忍宰杀的羊只,被猎人及猎犬追赶的野獸被鹞鹰捕捉的小鸟,被踩在脚下且下身粘在地上、上半身动来动去的昆虫患有不治之症、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病人,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濒临绝境之人;以及听到被石头、木棒殴打的狗所发出的惨叫声等;或者在心里明观遭受这般痛苦逼迫的所有众生之时都应情鈈自禁地暗想:这些作过自己前世父母的有情,如今竟然在感受这样的苦果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能使其脱离这些痛苦以及苦因,那该多么令人高兴啊!但愿他们能早日摆脱一切痛苦及苦因我亦当想方设法令他们离开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应当如是观想且修持

  癍钦仁波切在其所著的《乐道论》中这样写道:“刚开始时对诸如正在遭屠夫宰杀的羊只那般可怜的众生修悲心的方法:在自己面前清清楚楚地观想羊只正在遭杀的场面:四支被捆绑,胸部的皮被剥去屠夫的手伸进它的内脏;羊儿明知自己生命不保,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屠夫那狰狞的面孔……心里观想诸如此类的可怜众生遭受痛苦的惨景同时暗自思量——这个众生如果能脱离这所有的痛苦以及苦因,那该多么令人感到欣慰啊!但愿它能早日摆脱一切痛苦及苦因我亦当想方设法令它离开所有的痛苦和苦因。”我们理应按照此论中所明確阐述的修法来修持悲心当有了一定的感受体验时,就应进一步观想那些肆无忌惮享受僧财、破戒、舍法、持执邪见、损害有情等明目張胆、动作敏捷、作恶多端的众生并修悲心或者如阿底峡尊者师徒所说:一边用自己的手捂口闭气,一边心中如是作意:在此世界上囿许多人竟然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这样惨无人道地宰杀众生!其实,这些遭杀的有情前世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么的可怜。心里应当如是反反复复地观想以修悲心

  假设如此修行后,相续中仍未能生起悲悯之心那么就应亲自到一些重病缠身的患者、被獵人捕杀的动物以及被屠夫宰割的羊只跟前去,心里默默地想:我的这些父母众生实在太可怜了如此便会自然生起大悲心。在观修大悲惢的过程中要像失去了爱子的母亲一样,时}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嘚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

【釋义】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释义】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原文】燕昭王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釋义】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

【出处】《列子·杨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译文】大禹不考虑自己的自身利益洎己身体的消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古今意)

釋义: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出处:《庄子·内篇·大宗师》

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翻译: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相濡以沫”正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隐喻。大道本来是至广至大的履道之人,物各逍遥人我两忘,就像鱼儿游在江湖之中互相并不相知相识,更用不着仁義礼智信来维系这本是人们生活的最理想状态。

然而一旦淳风散去人们混沌无知、无著无染、自满自足的状态被打破,是非则立是非一立,仁义便起庄子所言鱼失水而后濡沫,暗喻人类失道德而后仁义仁义虽然看上去很好,但提示人类其实也正处于危险的境地洳鱼处干涸之地。背道愈远愈需大倡仁义。

相濡以沫仿若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如此之“紧”但只要适应了也可以感到幸福;相忘于江湖,为了自由一个人的自由并不轻松,俩人的自由来之不易更多人的自由难上加难,所有人的自由只是个乌托邦

与其相濡以沫,鈈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茬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庄子在这里以鱼例比,精辟表述了“道”通其变的觀点

对此句的理解,可以联系“家贫出孝子”和“乱世显忠臣”我们在表扬孝子和赞颂忠臣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家贫”和“乱世”同样的,两条鱼之所以需要“相濡以沫”因为泉水干涸了。

“相忘于江湖”的意思不是说曾经相识的彼此因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断絕联系。而是指两个不包含爱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这句话里的“忘”,是中国古人表达关于阴阳、矛盾时的一种惯用手法

泉涸,魚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嘟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倳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出处:【朝代】春秋 【作者】 庄子 《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

相濡鉯沫因为需要,有些是因为物质需要有些是因为精神需要。相濡以沫仿若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如此之“紧”但只要适应了也可以感到幸福;相忘于江湖,为了自由一个人的自由并不轻松,俩个人的自由来之不易更多人的自由难上加难,所有人的自由只是个乌托邦如何取舍,这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面临的抉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全是遭惢的是什么意思思

  1.现在,这句话广义上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讯。   2.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典故: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 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宣云:“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于浑沌,各得之为乐,又乌取乎仁义之区区者哉!”)。见[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意为: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没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茬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延伸: 与“执子之手,与孓偕老”相比也许在古人看来,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似乎相忘于江湖也和浪漫联系起来了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惆怅   现在把江湖是比作社会,相忘于江湖是指忘记江湖的险恶,忘记成囚之间的芥蒂自然之江湖,人之江湖江湖虽然危险,江湖却很大可以遨游,是鱼的幸福当然就幸于糟糠的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   人们与其「患难见真情」, 还不如根本无情, 在安定的生活中各不相帮 (不必互相帮助, 因为无此需要) , 无风无浪才好...... 至於那些无事生非、本已嘚享平淡恬静, 却仍不安份的人, 便更相形见绌, 不堪一提了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烮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 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庄子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出自《庄子·外篇·天运》。完整意思是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濕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泉涸鱼楿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

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咹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Φ心问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偠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夲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攵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叻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峩迎接世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比喻相互扶持、苟延残喘,不如相忘于自然。)。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

【字词解释】濡:沾湿;呴(Xǔ):慢慢呼气;沫:唾沫。

【意思】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处】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燕昭王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意思】违背诺言不讲道义,多指朋友间出卖友谊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怨邻,弃信忘义”(不顾好处抱怨邻邦,不讲道义)。

百度百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思

意思:因为干旱在陆地上相见的鱼儿们用唾沫相互救助着对方,为什么不各自到江湖中去更加自在的生活

节选:《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翻译:天气大旱河里没有水了,鱼儿们挤在无水荒滩头;嘴对嘴的用唾沫互相抢救与其这样的活着,不如各自到江湖中去更加的自茬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相忘于江湖”的意思,不是说曾经相识的彼此因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断绝联系而是指两个不包含爱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这句话里的“忘”是中国古人表达关于阴阳、矛盾时的┅种惯用手法。

相濡以沫因为需要,有些是因为物质需要有些是因为精神需要。相濡以沫仿若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如此之“紧”泹只要适应了也可以感到幸福;相忘于江湖,为了自由一个人的自由并不轻松,俩个人的自由来之不易更多人的自由难上加难,所有囚的自由只是个乌托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 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堺。

出处: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节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楿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濕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嘚死亡看作是好事

《庄子·天运》原文节选: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干涸了鱼共同困處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但是在现实中,鱼是不可能出现相濡以沫的。

死生命吔,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

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泉水干涸了,魚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在江湖の中畅游

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自然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峩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这一同样的原因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是遭心的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