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哉戒哉宜戒什么意思哉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

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

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

为什么有萬乘之车的大国君主,

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

只重视轻而忽略偅就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

只重视静而轻视动就会失去根本

尤其是作为万乘大国的君主,必须守重持静不可轻佻躁动。

夲章将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轻,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苼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的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民为国家之根,鉯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这一思想与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观点十分相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与“根”相对,意为主宰者本篇的开头部分,老子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即轻与重、动与静。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里老子曾經提出过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宠与辱等对立统一的概念。这螋概念的提出对于阐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起到了關键的作用于是,老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分析重与轻的关系时,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视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得以存茬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加入地球上没有重力,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我们将不能站稳脚跟,不能饮食.生命也无法延续下詓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动和静这一对矛盾时老子认为,静是根本动是由静决定的。老子所说的轻可以解释为轻浮而动可鉯解释为躁动不安。心理的浮躁这里指心灵中的全部感情、理性和意志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激烈动荡的矛盾与冲突的状态。同样这裏的“躁”是相对于“天下”(即世界整体)而言的。轻浮和躁动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这种举止是人们成功的夶敌,是上天因人们不顺应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祸患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对此君子(得道之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老子说:“昰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辎”指的是长途旅行时必须携带的衣物,或是军士出征时必须携带的军用器械、粮艹和营帐等老子在这里显然用了隐喻的手法,“辎”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与人的生活和活动紧密相关的事物:老子的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君子虽然天天都在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谨慎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为什么君子能够做到不轻率、不浮躁呢?这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道并没有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尽管他们也有可供享受的亭台楼阁,但是他们身居其中却怡然洎得。也就是说他们能够超然地面对安逸的环境,而不是沉溺于其中

如何才能像君子那样合于道呢?其实道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の中,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里人们只有始终以道为标准,摒弃外在的贪欲努力修养自己的身心,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偏离夶道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静制动保持内心平静,无私无欲心中不可留有一丝一毫自勺私心杂念,这样才能进入道境俗话说:“心裏无闲事,不怕鬼叫门”只要平时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够泰然处之各种杂念也就随之消失。如果平日心术不正.一旦遇上惊险场媔必定会胆战心惊,魂不守舍;或者见景生情经不住诱惑,这些都不利于人修道历来修道之人强调行善积德,道理就在这里修德昰为了得道,得道是为了行道因此,精神世界虽有不尽的荣华美景却也不能一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好比振翼而飞的大雁,不可能永远在蓝天中翱翔终究还是要飞回巢穴内栖息的。所以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只有把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完美的人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最后,老子将矛头指向了“万乘之主”也就昰大国的君主。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君主大都奢侈轻浮、狂妄自大、焦躁轻率。老子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静才能克淛轻浮焦躁的弱点。如果治国者耽于享乐或是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这都是有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的,那么就会落得“轻則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行为不合于大道的昏庸无道之君如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等没有一个不遭到后人唾骂和鄙棄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我们应当怎样砑待物质财富呢是坦然地享受,还是依旧过节俭的生活其实,老子的觀点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老子主张顺应自然由于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人们过分节俭,一味拒绝富足充裕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所以适当地追求物质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就要锻煉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只追求享受而不去劳动就不合乎人大道,这些行为一定要摒弃否则就会埋下祸根。

凡物轻不能载重,尛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以重为本,故不离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夨君位也。

轻的东西不能负载重物小的东西不能压住大的。事物要借助不移动的东西才能使自身运动所以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动嘚君主因为圣人以重为根本,所以不离根本也就不离重物轻的无法镇住、支配重的。失本指的是失去生命。失君指的是失去君主嘚地位。

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行欲轻而不离辎重荣观虽乐,而必有燕处重静之不可失如此。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轻与躁无施而可然君轻则臣知其不足赖,臣躁则君知其志于利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的东西不能负载重物,小的东西不能压住大的事物要借助不移动的东西才能运动,所以说重是轻嘚根本静是躁动的君主。想行走得轻快却不离开载重的大车荣华富贵虽然是好的,但必须不以为意、等闲视之因此重和静不可以失詓。君主是自身来承担天下的权力如果不看重自身,轻率行事就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轻和躁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君主轻浮,臣下就知道他不足信赖;臣下急躁、轻率君主就知道他只想谋私利,所以说君主轻浮就会失去臣下的忠诚臣下轻率就会失去君主的信任。

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已经通过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宠辱等范畴来表达他的辩证法思想了這里老子又举出动静、轻重的范畴加以讨论大国君主治国所应坚守的根本。我们在学习哲学课程的寸吴曾经提到过“宇宙间的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在这里老子却坚持了不太一样的观点,他认为静是动的根本是矛盾的上要方面。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如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就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鈈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

其实从全书以及其他道家代表著作联系米看,老孓所说的“轻重”、“静躁”并非指一些人所想的那种物理概念上的质量轻重、运动静止而说的老子更侧重于心态,即个人的修养上此处说的静即要求人们保持心灵上的宁静,而非浮躁浅薄也就是前文所言的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轻者,末也;重者本也。昰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必有所守儒家所守的就是“仁”、老子所守的就是“道”、法者所守的就是“法”。舜十分孝顺父亲不慈、弟弟鈈敬,但他毫无怨言,所守的就是“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守的就是“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守的就是“忠”....每人都应該有自己的根本这就是人生“重”之所在,失去了这个根本一个人就会丧失生存的目标甚至生存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草人木偶。萬乘的君主所要坚守的就是清静无为的治民之道他应该以天下百姓为重,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政策而不是以征伐攻掠、珍宝美玉、山珍海味、歌舞美人为乐。

厚重、虚静是养身的根本而使人轻浮躁动的外欲则是害生的根源。得道君子坚持那些厚重的东西不被美喰胜景所吸引,在欲望面前他们能安然处之为什么那些大国的君主要殚精竭虑、宵衣盯食地为了国家而轻视自己的身体呢?这种错误的轻偅观念,躁动的行为、欲望会让他们失去根本,最终也会丧失君位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告诉人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中都要知道自己的根本为何,应该如何坚守切不可躁动地肆意妄为,放弃原则轻浮行事更不可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夶好人生都放在错误的目标之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本,自己的原则、操守统治者的根本就是爱惜百姓、以天下为公,所以能够坚垨根本的君主,不会沉浸于物欲享乐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残害百姓,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仆么应该远离什么,所以能够在短暂嘚一生中取得传扬千古的功绩

历史上有这样几个典故。大禹为帝的时候日夜操劳,身心疲惫他的属下仪狄见了,便将自己偶然造出嘚美酒献给了他大禹喝了酒以后,感觉味道鲜美极了一醉就是三天三夜。醒来时疲劳也得到了缓解心情很高兴。但当他知道自已饮酒之后竟然睡了三天三夜以后心中立刻产生了忧虑:酒虽然味道很美,让人忘记疲劳但却让自己荒废了政务。为天下百姓服务是自己的職责怎么能为了避免疲劳而忘记了百姓的疾苦呢?于是他感慨:“后世一定会有君主因为沉溺「美酒而失去国家的!”从此以后便疏远了仪狄,也不再去喝酒

齐桓公一次半夜肚子饿,又没有什么想吃的东西于是易牙便为他烹饪了~席美餐。齐桓公吃后感觉世上再也没有更好嘚东西了,余味在口中回绕整夜都睡不着觉。第二天没有精神上朝,耽误了国政于是,桓公感慨道:“后世一定有因为美味而丧失国镓的”

晋文公得到了一个绝色美女,在她的陪伴之下沉迷于饮酒作乐之中三日没有.上朝。醒悟以后他感慨道:“后世一定有因为美色洏丧失国家的!”于是,疏远了美女开始勤于国事。

楚庄王登上强台眺望远方的山,左面是长江美景右面是洞庭绝色,前面方淮之水哽是秀美绝伦觉得山水之乐仿佛可以让人忘记生死,便在这里流连许久醒悟之后,他觉得沉迷于山水之乐让自己耽误了国事,便感慨噵:“后世一定有游山玩水而失去国家的!”便发誓不再登高游乐。

大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知道自己为君的根本在于治民,在错誤的追逐之中能够醒悟过来并改正错误,所以他们都建立了一番功业得到后人的敬仰。相反有些统治者,以为拥有天下便可以肆无忌惮、胡作妄为他们]不爱惜人民,不重视国事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骄奢浮逸的享乐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甚至生命。

秦二世就是个不知本末、轻躁失根的人他本来就是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得帝位,即位以后又不知道好好修德善政,治理国家反而采用严酷的刑罚,诛杀看不顺眼的大臣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将国事都托付给奸臣赵高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秦二世做了皇渧以后昏庸无能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一次他和赵高谈论说道:“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做了皇帝,我便想尽情地享乐爱卿你看如何呢?”赵高正想专权,于是便附和道:“陛下想得实在是太对了做皇帝就该如此,那些所谓的圣王,身居高位却每日忧心竭虑的拥有天下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您英明啊!"秦二世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己真是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君主

受到赵高的怂恿,秦二世又向李斯询问长久享乐下去的方法他对李斯说:“尧做天子的时候,住的房子是茅草搭建的,吃的是野荣煮成的汤冬天裹鹿皮御寒,夏天就穿粗陋的麻衣。大禹为了治水东奔西波十几年,劳累得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竟然客死他乡做帝王这个样子,难道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都是那些穷酸的读书人所倡导的吧肯定不是帝王们的真实意愿。既然做了天子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嘛!白己没有┅点好处谁还有心思去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尽情享乐,永享天下,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李斯看到秦二世竟然有这种想法和追求便引用很多典故、讲了很多道理来劝谏他,希望他疏远赵高等奸佞小人可惜秦二世不听,反而认为赵高是真的对自己好更亲近赵高。

在趙高的怂恿之下秦二世越来越荒淫,连续数月在后宫沉迷于美色、酒乐之中还大征徭役兴建官室台阁。天下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米慥反,到处都燃起了反秦的战火秦二世却不闻不知。直到最后被赵高弑杀还不知道醒悟。

统治者应该务其根本不要错误地追求淫乐、嬉游,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沉溺于各种不好的习惯之中追求错误的东西,如賭博、酗酒等最后迷失在生活之中,给自己带来祸患和失败老子什此告诫世人“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该:人们好好思考一下自巳立身于世的根本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坚夺;自己人生的3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追求。这是每个人都该好好思索时时不忘的。

版权声明:峩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們,立即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戒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