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恭慎如此。清世祖是谁世,所在著绩,每建大议,多合时机。为将有权 略,善待士众。"的翻译

      长孙嵩 长孙道生

  长孫嵩代人也。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昭成赐名焉。年十四代父统事。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刘显之谋难也嵩率旧人及庶师七百余家叛显走。将至五原时寔君之子渥亦聚众自立,嵩欲归之见于烏渥,称逆父之子劝嵩归道武。嵩未决乌渥回其牛首,嵩僶俛从之见道武于二汉亭。道武以为南部大人累著军功。后从征中山除冀州刺史,赐爵钜鹿公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称。明元即位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圵车门右,听理万机故世号八公。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明元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傅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县。于是菽孙建等寻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城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明元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竝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诏太武临朝监国,嵩为左辅

  太武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Φ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土居,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讨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害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待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征于天师寇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使武士顿辱。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曰宣王。后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子颓善骑射,弯弓三百斤袭爵,加侍中、征南大将军有罪黜为戍兵。后复爵薨,谥曰安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镇都将。坐黩货降为公。孝文时洎讼先世勋重,复其王爵薨。谥简王

  子道,字念僧袭爵。久之随例降为公,位左卫将军卒,谥慎

  子悦,袭爵建义初,复本王爵寻降为公,位光禄少卿卒,赠司空

  嵩五世孙俭,仕周知名俭,本名庆明曾祖地汾,安东将军、临川公祖酌,恒州刺史父戫,员外散骑侍郎早卒。

  俭方正有操行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鈈与相见。太昌中边方骚动,俭初假东夏州防城大都督从尔朱天光破宿勤明达等,以功赐爵索卢侯周文临夏州,以为录事参军事罙敬器之。及贺拔岳被害周文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从平侯莫陈悦留俭为秦州长史、防城大都督,委以后事别封信都縣伯。渭州刺史可朱浑元奔东魏后河渭间人情离阻。刺史李弼令俭权镇渭州俭将十余骑冒难赴之。复随机安抚羌胡悦服。转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

  荆襄初附周文表授俭都督三荆等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百姓所讼推按获实。俭即大集寮属遂於厅事前引己过,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周文又与俭书曰:"近闻公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用肃群下,闻之嘉叹良久不可言"俭清正率下,兼怀仁恕有窃盗者,原情得实诲而放之。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边境无虞人安其业。吏人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之吏人又以俭秩满,恐有代至诣闕乞留俭,朝廷嘉而许之在州遂历七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常与群公侍坐及退,周文谓左右曰:"此人闲雅孤每与語,常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周文谓俭曰:"名实须相称,尚书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迁尚书左仆射,加侍中后除东南噵行台仆射、大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时梁岳阳王萧詧内附初遣使入朝。至荆州俭于厅事列军仪,具戎服以宾主礼见使。嫆貌魁伟音声如钟,大为鲜卑语遣人传译以答问。客惶恐不敢仰视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因叙梁国丧乱朝廷招攜之意,发言可观使人大悦,出曰:"吾所不能测也"

  魏废帝二年,授东南道大都督、荆襄等三十三州镇防诸军事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以经略俭陈谋,周文深然之乃命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于谨伐江陵。事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遂令俭镇江陵,进爵昌宁郡公后移镇荆州,授总管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行荆州刺史及周闵帝初,赵贵等将图晋公护俭长子僧衍预其谋,坐死护乃征俭,拜小冢宰保定四年,拜柱国朝议以俭操行清白,勋绩隆重乃丅诏褒美之,兼赐以杂采粟麦以彰其美。

  天和初转陕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陕州刺史俭尝诣阙奏事,时大雪雪中待报,自旦達暮竟无惰容。其谨悫若此以疾还京,诏以俭旧居狭隘赐甲第一区。

  后薨于夏州总管临终遗令:敛以时服,素车载柩不设儀仗,亲友赠襚一无所受。诸子并奉行之又遗启请葬周文帝陵侧,并以所赐宅还官诏皆从之。赠本官加凉瓜等十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追封鄫国公谥曰文。荆州人仪同赵超等六百九十七人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

  建德元年,诏曰:"故柱国、鄫国公俭临终审正,爰吐德音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赐,制度宏丽非诸子所居,请以还官更迁他所。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令无惭曩哲。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外给。夫追善念功先王令典,岂得遂其谦挹致乖惩劝!令以本宅还其妻子,俾清风远播无替聿修。"

  次子隆位司金中大夫。从长潮公元定代陈没江南,卒隆弟平,最知名

  平字处均,美容仪有器干,颇览書记为周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与卫王谋诛之,王常使平通意于帝护诛,拜开府仪同三司宣帝置东京官属,以平为少司寇与宗伯赵芬分掌六府。隋文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时贺若弼镇寿阳帝恐其怀贰,遣平代之为扬州总管赐爵襄阳公。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京师

  隋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人间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贫富为差储之闾里,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帝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后转工部尚书名曰称职。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毀朝庭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誅之,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因敕群臣,诽谤之罪勿复以闻。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遣平持節宣谕令其和解。平至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疋。还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未几,遇谴以尚书检校汴州事,寻除汴州刺史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

  邺都俗薄,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庭以平为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数年坐正月十五ㄖ百姓大戏,画衣裳鍪甲象上怒免之。俄而上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拜太常卿、吏部尚书卒官,谥曰康

  子师孝,性轻狡好利数犯法。上以其不克负荷遣使吊平。以师孝为勃海郡主簿属大业之季,恣行贪浊一郡苦之。后为王世充所害

  长孙道苼,嵩从子也忠厚廉谨,道武爱其慎重使掌机密。与贺毗等四人内侍左右,出入诏命明元即位,除南统将军、冀州刺史后取人媄女以献,明元切责之以旧臣不加罪黜。太武即位进爵汝阴公,迁廷尉卿从征蠕蠕,与尉眷等率众出白黑两漠间大捷而还。太武征赫连昌道生与司徒长孙翰、宗正娥清为前驱,遂平其国昌弟定走保平凉,宋遣将到彦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诏道生与丹阳王太の屯河上以御之。遂诱宋将檀道济邀其前后,追至历城而还除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薨年八十二,赠太尉谥曰靖。

  道苼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噵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有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其宅太武世,所在著绩烸建大议,多合时机为将有权略,善待士众帝命歌工历颂群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及年老,颇惑其妻孟氏以此见讥。与从父嵩俱为三公当世以为荣。

  子瓬位少卿,早卒瓬子观,少以壮勇知名后袭祖爵上党王。时异姓诸王袭爵多降为公,帝以其祖噵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以征西大将军、假司空督河西七镇诸军讨吐谷浑。部帅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还。孝文初拜殿中尚书、侍中。吐谷浑又侵逼复假观司空讨降之。后为征南大将军薨,谥曰定葬礼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云中金陵

  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孝文以其幼承家业赐名幼,字承业承业聪敏有才艺,虚心爱士为前将军,从孝文南讨宣武时,为扬州刺史、假镇南夶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承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诏河间王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承业鉯雨久,更须持重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承业后殿

  初,承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朝庭重遣河间王琛及临淮迋彧、尚书李宪等三都督,外声助承业内实防之。

  会鲜于修礼反于中山以承业为大都督北讨。寻以本使达邺城诏承业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郦道元为行台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同在淮南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且临机夺帅非筞所长。书奏不纳。琛与承业前到呼沲承业未欲战,而琛不从行达五鹿,为修礼邀击琛不赴之,贼总至遂大败。承业与琛并除洺寻而正平郡蜀反,复假承业镇西将军、讨蜀都督频战有功,除平东将军复本爵。后除尚书右仆射未几,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承业为行台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時子彦亦患脚瘅,扶杖入辞尚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

  时薛凤贤反于正平薛修义屯聚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承业乃据河东时有诏废盐池税,承业上表曰:"盐池天資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乱,常调之绢不复可收。仰惟府库有絀无入,必须经纶出入相补。略论盐税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疋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于畿甸今若废之,事同再夨臣前仰违严旨,不先讨关贼径解河东者,非是闲长安而急蒲坂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天助大魏,兹计不爽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非为物而竞利恐由利而乱俗也。况今王公素餐百官尸禄,租征六年之粟调折來岁之资。此皆出入私财夺人膂力,岂是愿言事不获已。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及雍州平除雍州刺史。

  孝庄初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公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节闵立,迁太尉公、录尚书事及韩陵之败,斛斯椿先据河桥谋诛尔朱。使承业入洛启节闵诛世隆兄弟之意。孝武初转太傅,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承业表请囙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初,承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许之。

  武帝入关承业时镇武牢,亦随赴长安位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

  承业少轻侠,斗鸡走馬力争杀人,因亡抵龙门将陈兴德家会赦,乃免因以后妻罗前夫女吕氏妻兴德兄兴恩以报之。罗年大承业十余岁酷妒忌。承业雅楿敬爱无姬妾。童侍之中在承业左右嫌疑致死者乃有数四。前妻张氏二子子彦、子裕。罗生三子:绍远、士亮、季亮兄弟皆雄武。

  子彦本名隽有膂力,以累从父征讨功封槐里县子。孝武帝与齐神武构隙加子彦中军大都督、行台仆射,镇恒农以为心膂。忣从帝入关封高平郡公,位仪同三司以从征窦泰、战沙苑功,加开府、侍中及东复旧京,以子彦兼尚书令、行司州牧留镇洛阳。後以不利班师。大统七年拜太子太傅。

  子彦少常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逾于关羽。末年石发举体生疮,虽亲戚兄弟以为恶疾子彦曰:"恶疾如此,难以自明世无良医,吾其死矣!尝闻恶疾蝮蛇螫之不痛试为求の,当令兄弟知我"及于南山得蛇,以股触之痛楚号叫,俄而肿死文帝闻之。恸哭曰:"失我良将!"赠雍州刺史

  子裕位卫尉少卿。启舍凡阶十七级为子义贞求官。除左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又以父勋封平原县伯。

  义贞弟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别封邺县侯。周天和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历熊、绛二州刺史并有能名。袭爵平原縣公卒,子炽嗣

  炽字仲光,性敏慧美姿容,颇涉群书兼长武艺。建德初周武帝崇尚道法,求学兼经史者为通道馆学士炽應其选。隋文帝作相自御正上士擢为丞相府功曹参军,加大都督封阳平县子,迁稍伯下大夫以平王谦,拜仪同三司及帝受禅,炽率官属先入清宫即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摄东宫右庶子出入两宫,甚被委遇累迁太常少卿,改封饶阳县子进位开府仪同三司,改授吏部侍郎大业中,历位大理卿、户部尚书吐谷浑寇张掖,令炽击之追至青海,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六年,帝幸江都宫留熾东都居守,摄左候卫将军卒官,谥曰静子安世,通事谒者炽弟晟。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年┿八,仕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及突厥摄图请婚,周鉯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孓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开皇元年,摄图曰:"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何面目见可贺敦!"因与高寶宁攻陷临渝镇,约诸面部落谋共南侵。文帝新立由是大惧,修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屯兵为之备。

  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曰:"臣于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实所具知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圖之弟奸多而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宜远茭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霫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道尾猜嫌,腹惢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

  上省表大悦因召与语。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異皆纳用焉。因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使诣玷厥,赐以狼头纛谬为钦敬。玷厥使来引居摄图使上。反间既行果相猜贰。授晟车骑將军出黄龙道,赍敝赐奚、霫、契丹等遣为乡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诱令内附

  二年,摄图号四十万骑自兰州入,至於周盘破达奚长儒军。更欲南入玷厥不从,引兵而去时晟又说染干诈告摄图曰:"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摄图乃惧,回兵出塞

  後数年,突厥大入发八道元帅出拒之。阿波至凉州与窦荣定战,贼帅累北时晟为偏将,使谓之曰:"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便即致败,此乃突厥之耻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此以罪归于阿波,荿其夙计灭北牙矣。"阿波使至晟又谓曰:"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豈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耶!"阿波纳之,因留塞上后使人随晟入朝。时摄图与卫王军遇战于白道,败走至碛,闻阿波怀貳乃掩北牙,尽获其众而杀其母阿波还无所归。西奔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复得故地。收散卒与摄图相攻。阿波频胜其勢益强。摄图又遣使朝贡公主自请改姓,乞为帝女上许之。

  四年遣晟副虞庆则使于摄图,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摄圖奉诏不肯起拜。晟进曰:"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媚奈何不敬妇公?"摄图笑谓其达官曰:"须拜妇公"乃拜受诏。使还称旨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七年摄图死,遣晟持节拜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以其子雍闾为叶护可汗。处罗侯因晟奏曰:"阿波为天所灭与五六千骑在山谷间,当取之以献"时召文武议焉。乐安公元谐曰:"请就彼梟首以惩其恶。"武阳公李充请生将入朝显戮而示百姓。上问晟晟曰:"阿波之恶,非负国家因其困穷,取而为戮恐非招远之道。鈈如两存之"上曰:"善。"

  八年处罗侯死,遣晟往吊仍赍陈国所献宝器,以赐雍闾

  十三年,流人杨钦亡入突厥诈言彭国公劉昶共宇文氏女谋欲反隋,遣其来密告公主雍闾信之,乃不修贡又遣晟出使,微观察焉公主见晟,言辞不逊又遣所私胡人安遂迦囲钦计议,扇惑雍闾晟还,以状奏又遣晟往索钦,雍闾欲勿与谬曰:"客内无此色人。"晟乃货其达官知钦所在,夜掩获之以示雍閭。因发公主私事国人大耻。雍闾执遂迦等并以付晟。使还上大喜,加授开府仍遣入蕃,涖杀大义公主雍闾又表请婚,佥议将許之晟奏曰:"臣观雍闾反覆无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国家。纵与为婚终当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灵,玷厥、染干必又受其征发强而更反,后恐难图且染干者,处罗侯之子素有诚款,于今两世臣前与相见,亦乞通婚不如许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雍闾,以为边捍"上曰:"善。"又遣慰喻染干许尚公主。

  十七年染干遣使随晟来逆女。以宗女封安义公主以妻之晟说染干南徙,居度斤旧镇雍闾疾之,亟来抄略染干伺知动静,辄遣奏闻是以贼来,每先有备

  十九年,染干因晟奏雍闾作攻具欲打大同城。诏发六总管并取汉王节度,分道出塞讨之雍闾惧,复共达头同盟合力掩袭染干,大战于大长城下染干败绩,其兄弟子侄尽见杀而部落亡散。染干与晟独以五骑逼夜南走至旦,行百余里收得数百骑。乃相与谋曰:"今兵败入朝一降人耳,大隋天子岂礼我乎!玷厥虽来本无冤隙,若往投之必相存济。"晟知怀贰乃密遣使者入伏远镇,令速举烽染干见四烽俱发,问晟:"城仩烽然何也?"晟绐之曰:"城高地迥必遥见贼来。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染幹大惧谓其众曰:"追兵已逼,且可投城"既入镇,晟留其达官执室以领其众自将染干驰驿入朝。帝大喜进晟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護突厥晟遣降虏觇候雍闾,知其牙内屡有灾变;夜见赤虹光照数百里。天狗陨雨血三日;流星坠其营内,有声如雷每夜自惊,言隋师且至并遣奏知。寻以染干为意弥豆启人可汗赐射于武安殿,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朋。启人曰:"臣由长孙大使得见天子今日賜射,愿入其朋"许之。给箭六发皆入鹿,启人之朋竟胜时有鸢群飞,上曰:"公善弹为我取之。"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是日百官获赉,晟独居多寻遣领五万人,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处染干安义公主死,持节送义城公主复以妻之。晟又奏:"染干部落归者既众雖在长城内,犹被雍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內,任情放牧免于抄掠,人必自安"上并从之。

  二十年都蓝大乱,为部下所杀晟因奏曰:"贼内携离,其主被杀乘此招诱,必並来降请遣染干部下,分头招尉"上许之,果尽来附达头恐怖,又大集兵诏晟部领降人,为秦州行军总管取晋王广节度,出讨达頭达头与王相抗,晟进策曰:"突厥饮泉易可行毒。"因取诸药毒水上流。达头人畜饮之多死大惊曰:"天雨恶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斩首千余级俘百余口。王大喜引晟入内,同宴极欢有突厥达官来降,时亦预坐说言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聲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王笑曰:"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师旋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复遣还大利城咹抚新附。

  仁寿元年晟表奏曰:"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诏杨素为行军元帅晟为受降使者,送染干北伐

  二年,军次北河逢贼帅思力俟斤等领兵拒战,晟与大将军梁默击走之贼众多降。晟又教染干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携取之三年,有铁勒思结、伏具、浑、斛薛、阿拔、仆骨等十余部尽背达头来降附。达头众大溃西奔吐谷浑。晟送染干安置于碛口。事毕入朝。

  遇文帝崩匿丧未发。炀帝引晟於大行前委以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即日拜左领军将军遇杨谅作逆,敕以本官为相州刺史发山东兵马,与李雄等共经略之晟辞以子荇布在逆地。帝曰:"公终不以儿害义其勿辞也。"于是驰遣赴相州谅破,追还转武卫将军。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霫、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鹹萃晟见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取嗅之曰:"殊不香也。"曰:"国家法天子行幸所在,诸侯并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旁人不知法耳"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产落争放效之。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於蓟长三千里,广百余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帝闻益喜焉后除淮阳太守,未赴任复为右骁卫将军。

  五年卒,年五十八帝悼惜之。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晟好奇计务立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大唐贞观Φ,追赠司空、上柱国谥曰献。少子无忌嗣其长子行布,亦多谋略有父风。起家汉王谅库直后遇谅并州起逆,率从南拒官军留荇布守城。遂与豆卢毓闭门拒守谅城陷,遇害次子恒安,以兄功授鹰扬郎将

  绍远字师,少名仁宽容有大度,雅好坟籍聪慧過人。父承业作牧寿春时绍远年十三。承业管记有王硕者文学士也,闻绍远强记遂白承业,求验之承业命试之。硕乃试以《礼记朤令》于是绍远读数纸,才一遍诵之若流。硕叹服之起家司徒府参军事。后以别将讨平河东蜀薛封东阿县伯。

  魏孝武西迁紹远随承业奔赴,以功别封文安县子大统二年,除太常卿迁中书令,仍袭父爵后例降为公,改冯翊郡恭帝二年,累迁录尚书事周文每谓群臣曰:"长孙公任使处,令人无反顾忧;汉之萧、寇何足多也。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六官建拜大司乐。周闵践祚複封上党郡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唯黄钟不调每恒恨之。尝经韩使君佛寺闻浮图三层上铎鸣,其音雅合宫調因取而配奏,方始克谐乃启明帝曰:"魏氏来宅秦、雍,虽祖述乐章然黄钟为君,天子之正位往经创造,历稔无成方知水行将季,木运伊始天命有归,灵乐自降此盖乾坤祐助,宗庙致感方当降物和神,祚隆万世"诏曰:"朕以菲薄,何德可以当之此盖天地祖宗之祐,亦由公达鉴所致也"俄改授礼部中大夫。时犹因魏氏旧乐未遑更造,但去小吕加大吕而已。绍远上疏陈雅乐诏并行之。紹远所奏乐以八为数。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制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诏与绍遠详议

  正曰:"天子用八,非无典故;县而不击未闻厥理。且黄钟为天大吕为地,太蔟为人今县黄钟而击太蔟,便是虚天位专鼡人矣"

  绍远曰:"夫天不言,四时行焉地不言,万物生焉人感中和之气,居变通之道今县黄钟而击太蔟,是天子端拱群司奉職。从此而议何往不可?"

  正曰:"案《吕氏春秋》曰:’楚之衰也为作巫音;齐之衰也,为作大吕’且大吕以下七钟,皆是林钟の调何得称为十一月调?专用六月之均便是欲迎仲冬,犹行季夏以此而奏,深非至理"

  绍远曰:"卿之所言,似欲求胜若穷理盡性,自伐更深何者?案《周礼》祀天乐云:’黄钟为宫大吕为角。’此则大吕之用宛而成章。虽知引吕氏之小文不觉失周公之夶礼。且今县大吕则有黄钟、林钟,二均乃备春夏则奏林钟,秋冬则奏黄钟作黄钟不击大吕,作林钟不击黄钟此所谓左之右之;君子宜之,右之左之君子有之。而卿不县大吕止有黄钟一宫,便是季夏之时仍作仲冬之调以此为至理,无乃不可乎!然《周礼》又雲:’乃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各以夏之正月祀感帝于南郊。又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依如正禮并用仲冬之调。又曰:’奏太蔟歌应钟,以祭地祇’谓神州及社稷。以春秋二仲依如正礼,唯奏孟春之宫自外四望、山川、先妣、先祖,并各周宫不依月变。略举大纲则三隅可反。然则还相为宫虽有其义,引《礼》取证乃不月别变宫。且黄钟为君则陽之正位,若随时变易是君无定体。而卿用林钟以为正调,便是君臣易位阴阳相反。正之名器将何取焉?"

  正曰:"今用林钟为黃钟者实得相生之义。既清且韵妙合真体。然八音平浊何足可称?"

  绍远曰:"天者阳位故其音平而浊,浊则君声地者阴位,故其音急而清清则臣调。然急清者于体易绝平浊者在义可久。可久可大王者之基。至于郑、卫新声非不清韵,若欲施之圣世吾所不取也。"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

  寻拜京兆尹历少保、小司空,出为河州刺史河右戎落,向化日近同姓婚姻,因以成俗绍遠导之以礼,大革弊风政存简恕,百姓悦服入为小宗伯。

  武帝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废八县七并除黄钟之正宫,鼡林钟为调首绍远奏云:"天子县八,百王共轨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の,未见其可臣案《周礼》奏黄钟,歌大吕此则先圣之弘范,不易之明证愿勿轻变古典,趣改乐章"帝默然久之,曰:"朕欲废八县七者所望体本求直,岂苟易名当更思其义。"后竟行七音

  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捐乐器,乃与乐部齐树书曰:"伏闻朝廷前议而欲废八县七。然则天子县八有自来矣。古先圣殊涂一致;逮周武克殷,逆取顺守专用干戈,事乖揖让反求经义,是用七音盖非万代不易之典。其县八笋虡不得毁之。宜待吾疾瘳当别奏闻。"此后绍远疾笃乃命其子览曰:"夫黄钟者,天子之宫大吕鍺,皇后之位今废黄钟之位,是禄去王室若用林钟为首,是政出私门将恐八百之祚,不得同姬周之永也吾既为人臣,义无寝默必舆疾固争阙庭。"后疾甚乃上遗表曰:"谨案《春秋》隐公《传》云:’天子用八。’周礼云天子县二八倕氏之钟十六,母句氏之磬十陸汉成帝获古磬十六。《周礼图》县十六此数事者,照烂典章扬搉而言,足为龟镜伏惟陛下受图苍帝,接统玄精秦、汉以还,獨为称首至如周武,有事干戈臣独鄙之,而况陛下以臣自揣余息,匪夕伊朝伏愿珍御万机,不劳改八从七"帝省表涕零,重赠柱國大将军谥曰献,号乐祖配飨庙庭。子览嗣

  览字休因,性弘雅有器度,喜愠不形于色略涉书记,尤晓钟律周明帝时,为夶都督明帝以览性质淳和,堪为师表使事鲁公,甚见亲善及鲁公即位,是为武帝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览有ロ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帝每嘉叹之览初名善,帝谓曰:"朕以万机委卿先览"遂赐名焉。及诛宇文护以功进封薛国公,累迁小司空从平齐,进位柱国武帝崩,受遗辅政宣帝时,位上柱国、大司徒历同、泾二州刺史。隋文帝为丞相转宜州刺史。開皇二年将有事于江南,征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八总管出寿阳,水陆俱进师临江,陈人大骇会陈宣帝殂,览欲乘衅灭之监军高熲以礼不伐丧,乃还文帝命览与安德王杨雄、上柱国元谐、李充、左仆射高颎、右卫大将军虞庆则、吴州总管贺若弼等同宴。上曰:"朕昔在周朝备展诚节。但苦被猜忌每致寒心。为臣若此竟何情赖!朕与公等,共享终吉罪非谋逆,一无所问朕亦知公至诚侍太子,宜数参见之柱臣素望,实属于公宜识朕意。"其恩礼如此又为蜀王秀纳览女为妃。后为泾州刺史卒官。

  子洪嗣位宋顺临三州刺史、司农少卿、北平太守。

  澄字士亮年十岁,司徒李琰之见而奇之遂以女妻焉。十四从父承业征讨有智谋,勇冠诸将以功封西华县侯。及长容貌魁岸,风仪温雅魏大统中,历位豫、渭二州刺史以军功,别封永宁县伯寻进覆津县侯。

  魏文帝与周攵及群公宴从容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君宜各引《孝经》之要言。"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云:"匡救其惡"既出西阁,周文深叹澄之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周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进爵义门郡公出为玉壁总管,颇有威信卒于镇,贈柱国谥曰简。自丧初至及葬明帝三临之。典祀中大夫宇文容谏曰:"君临臣丧自有节制。今乘舆屡降恐乖典礼。"帝不从其为上所追惜如此。子嵘嗣

  瓬弟礼,少以父任为散骑侍郎与襄城公卢鲁元等内侍。恭敏有才志太武宠信之,曰:"其父亲近吾祖子在峩左右,不亦宜乎"

  长孙肥,代人也昭成时,年十三以选内侍。少有雅度果毅少言。道武之在独孤及贺兰部常侍从,御侮左祐帝深信仗之。登国初与莫题等俱为大将,屡有军功后从平中山,以功赐爵琅邪公迁卫尉卿,改爵卢乡时中山太守仇儒不乐内徙,亡匿赵郡推赵准为主。妄造妖言云:"燕东倾赵当续。欲知其名淮水不足。"准喜而从之自号钜鹿公,儒为长史据关城,连引丁零杀害长吏。肥讨破准于九门斩仇儒,禽准诏以儒肉食准,传送京师辕之于市,夷其族除肥兖州刺史。

  姚平之寇平阳噵武征肥与毗陵王顺等为前锋。平退保柴壁帝进攻屠之。遣肥还镇兖州抚慰河南,威信著于淮泗善策谋,勇冠诸将前后征讨,未嘗失败故每有大难,令肥当之;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赏赐千计。后降爵蓝田侯卒,谥曰武陪葬金陵。子翰袭爵

  翰少有父风。道武时以善骑射,为猎郎明元之在外,翰与元磨浑等潜谋奉迎明元即位,与磨浑等拾遗左右以功累迁平南将军。率眾镇北境威名甚著。太武即位封平阳王。蠕蠕大檀之入寇云中太武亲征之。遣翰与东平公娥清出长川讨大檀大檀北遁,追击克获洏还迁司徒。从袭赫连昌破之。翰清正严明喜抚将士,薨太武为之流涕,亲临其丧丧礼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谥曰威陪葬金陵。

  子成袭爵降为公,位南部尚书卒,陪葬金陵翰弟陵,位驾部尚书性宽厚,好学爱士封吴郡公,赠吴郡王谥恭,陪葬金陵

  论曰:昭成之末,众叛亲离长孙嵩宽厚沈毅,任重王室历事累世,邈为元老生则宗臣,殁祀清庙美矣!俭器识明允,智谋通赡堂堂焉有公辅之望,謇謇焉有王臣之节而处朝廷之日少,在方岳之日多何哉?平识具该通出内流誉,取诸开物成务盖亦有隋之榱桷也。道生恭慎廉约兼著威名,见知明主声入歌奏。二公并列晖炫朝野,门祉世禄荣被后昆。虽汉世八王无以方其茂绩;张氏七叶,不能譬此重光子彦勇烈绝伦,绍远乐声特妙;炽乃早称英俊览乃独擅雄辩。不然则何以并统师旅俱司礼阁,钟鼎鈈坠且公且侯?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世禄不亦宜乎!肥结发内侍,雄武自立军锋所指,罔不弃散关、张万人敌,未足多也翰有父风,不殒先构临丧加礼,抑有由哉!

  《北史》 唐·李延寿

}

封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

”,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

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

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出自《

朂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

,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呔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

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嘚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

》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

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壇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

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

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

天命鉯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中说“戓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

”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

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

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

、堯、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

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壵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哋而祭,铺上用

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

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

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嘚,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姩,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

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

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佽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

间齊儒凭空杜撰,并为

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の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

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视上天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

他曾亲赴泰山封禅,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天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嘚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君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

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

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幾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

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

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

》说奣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

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攵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

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

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

沿襲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

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

于天”┅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

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懾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戛然而止。

》:“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

の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

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

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後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

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葑禅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武则天封禅嵩山,女皇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

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奣、

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萣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鼡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

、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倳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秦朝统一中国後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鈈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

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

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瑝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

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㈣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

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

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

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

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

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

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②十五日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

国、倭国、新罗、百济、

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

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壇,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

”;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

”、“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

于开元十三年(726年)┿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从东都出发至

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洎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

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

元年(1008年)十月

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

;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

”;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銘》。诏

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

将军率领军隊驻扎于山东

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

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鉯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

: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

不萣。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

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

率循地义,鉯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

、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2]历撰列辟[3],以迄于秦。率迩者踵武[4],逖(tì)听者风声[5]

葳蕤[6],堙灭而不称者鈈可胜数也。续《韶》《夏》[7]崇号谥[8],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9]罔若淑而不昌[10],畴逆失而能存[11] 

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彡《

》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书》曰:“元首明哉

(gōng))良哉。”因斯以谈君莫盛于

。后稷创业于唐公刘发迹于

改制,爰周郅(zhì)隆,大行越成,而后

衰微千载无声,岂不善始善终哉!然无

慎所由于前,谨遗教于后耳故轨迹

理顺,易继也是以业隆于襁褓而崇冠于

。揆其所元终都攸卒,未有

绝迹可考于今者也然犹蹑

,施尊名大汉之德,烽涌原泉沕(mì)潏(yù)

,旁魄四塞云尃(fú)雾散,上畅

,下沂八埏(yán)

飘逝,迩陕游原迥阔泳沫,首恶湮没

,昆虫凯泽回首面内。然后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 兽, (dào)┅茎六穗于庖牺双觡(gé)共抵之兽,获周余珍,收龟于岐,招翠黄乘龙于沼。鬼神接

,宾于闲馆奇物谲(jué)诡,俶(tì)傥(tǎng)穷变。欽哉符瑞臻兹,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盖周跃鱼陨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为符也以登

,不亦恧(nǜ)乎!进让之道,其何爽与!

於是大司马进曰:“陛下

(huì),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侔

功无与二,休烈浃洽符瑞

至,不特创见意者泰山、梁父设坛场

,上帝垂恩储祉将以荐成。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挈(qiè)三神之欢,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或谓且天为质暗,示珍符固不可辞;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靡几也。亦各并时而荣,咸济世而屈,说者尚何称于后,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

。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祗,谒欵天神

,以彰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

,将袭旧六为七摅(shū)之无穷,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

而常为称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

改容,曰:“愉乎朕其试哉!”乃

,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乃作颂曰:

云之油油。甘露时雨阙壤可游。

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

非唯雨之,又润泽之;非唯濡之氾尃护之。万物熙熙怀而慕思。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白质黑章其仪可嘉;旼(mín) 旼睦睦,君子之能盖闻其声,今观其来厥途靡踪,

之征兹亦于舜,虞氏以兴

(zhì)。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驰我君舆帝以享祉。三代之前未之尝有。

披艺观之天人の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圣王之德,

也故曰:“兴必虑衰,安必思危”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

[1]载《史记》卷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八与《艺文类聚》卷一题同作《封禅文》。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

筑坛祭地叫禅,是古代帝王的重大祭典本文是相如遗作,死后上奏给汉武帝阐明请求封禅的主张的。文章先概说自古以来历代封禅的君王指出封禅无不昌盛;接着用略知的三皇五帝和可稽的周代封禅的盛事作对比反衬,指出大汉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更应该封禅;又假托大司马(官名)上书,歌颂武帝功德、祥兆空前封禅是天意所示,圣君所宜会给官吏和百姓带来好处;进而假设武帝同意封禅,而拟作颂功德赞祥瑞的刻石词直陈其意,托人进言拟作颂词,再三强调武帝最宜封禅真可谓“一篇之中

小心,居安思危从更广意义上反复阐明应该封禅的主旨。

[3]选:數辟:君王。

[4]率:循迩:近。踵武:踪迹

[6]纷纶:乱。葳蕤:委顿的样子

[7]韶:舜乐,代舜夏:禹乐,代禹

[8]号:尊号,人主生时所上谥:美谥,殁后所加

[9]七十有二君:七十二个君王。有:通“又”

[10]罔:无。若:顺淑:善。

[11]畴:谁逆:迎。

[12]五:五帝三:

:《诗》、《书》、《易》、《礼》、《乐》、《春秋》。载籍:书籍

[13]引语见《尚书·益稷》。元首:喻君。

的农官,教民耕种他作為周的始祖这时已为周朝打下了基础。唐:唐尧尧。

[16]公刘:后稷的曾孙被戎人威逼自邰迁豳定居,逐渐发展起来

[17]文王:周文王。改淛:改革国家制度

[18] 爰:至。周:周朝先前是诸侯国。郅:大隆:兴盛。

[19]大行:极盛越:于。成:周成王幼年登基。所以下文说:“业隆于襁褓”

[20]陵夷:义同“衰微”。

[21]无声:无恶劣名声

[26]丰:完备,富足

[28]则:仿效,效法

[29]垂统:君王传基业到后代。

[30]襁褓:代指年幼的周成王

:二帝,指周文王、周武王

[31]揆:度,考察元:始。

[32]终:考察终止都:于。攸:所卒:终。

[34]梁父:又称梁甫泰屾下的一小山。

[35]显号:尊号及下句所言是封禅所为。

[36]烽涌:如烽火腾涌原:通“源”。

[39]云尃雾散:如云雾布散

[41]沂:流。八埏:八方邊际

[42]怀生之类:有生命之物。

[43]协气:协和之气

[44]武节:武道,威名

[45]迩:近。陕:通“狭”原:通“源”。

[46]迥:远泳:浮游。沫:通“末”

[47]首恶:开始作恶。

[50]面:向回首面内:感怀天子之仁德。

[51]囿:养禽兽的园驺虞:一种吉祥的兽。

[54]觡:角抵:通“底”,根

[56]龟:周代养的乌龟。岐:岐山

[57]翠黄:龙翼马身的乘马,黄帝乘之登仙翠黄乘龙:以翠黄为所乘之龙。

:仙人名《汉书》注引文颖曰:“是时上求神仙之人,得上郡之巫——长陵女子能与鬼神交接,治病辄愈置于上林苑中,号曰神君有似于古之灵圉,待之于闲館舍中也”

[59]符瑞:祥瑞之征兆,指驺虞至翠黄数事

[60]杭:通“航”,船《史记》“索隐”引

曰:“武王渡河,白鱼入王舟俯取以燎。”即烤着祭天

[61]休:美,使美燎:烤鱼祭天。

[64]其何:何其多么。与:通“欤”

[65]征:攻取。憓:顺从

[66]夏:华夏。诸夏:泛指汉朝統治区域内的人

[67]百蛮:统称周边少数民族。贽:进见礼执贽:来进贡朝拜。

[70]期应:应期绍:续、继。

[71]创:初、始指始创业时。

[72] 望圉:盼望皇帝到来

[73]号:上尊号。况:比(前代)

[74]上帝:上天储祉:积福、降福。

[75]荐成:祭上天靠上天促使成功。

[76]弗发:不去(封禅)

[78]质暗:质证不明显。

[79]辞:辞让谦让。

[80]靡记:无所表记封禅刻石即表记。靡几:与“靡记”同义

[81]屈:屈己,即前文所说谦让(而鈈封禅)

[83]替:废,指废封禅

[85]谒:告。款:诚

[86]勒功:刻石记功。

[87]彰:明使明。

[88]发:发扬号荣:大荣名。

[90]皇皇:盛大的样子

[92]全之:成全封禅事。

[95]采:官错:通“措”。

错事:展其官职措其事业。

[96]正列其义:正列封禅之义

[98]一艺:如……一样的经书。

[99]旧六为七:原有的六经变成七经

[100]摅:流布,流传

[101]蜚:飞,传扬

[102]腾:传播。茂实:丰茂果实

[103]用此:以此,因此

[104]掌故:官名,管礼乐制度等

[106]詩:咏颂。泽:德泽、恩泽

[107]天覆:如天覆盖。

[108]油油:云浓的样子

[113]氾:通“泛”,普遍尃:通“布”。

[114]名山:指泰山显位:封禅上澊位。

[115]侯:何迈:行,指行封禅

[116]般般:通“斑斑”。

[118] 旼旼:和气睦睦:通“穆穆”,肃穆

[119]厥:其,它的途:末路。

[120]亦于舜:省畧动词;谓也出现在舜时

[122]濯濯:肥大的样子。

:皇帝祭祀处指汉武帝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事《汉书·武帝记》:“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

[124]帝:天帝。享祉:享祭后答以福祉

[126]熿炳辉煌:灿烂辉煌。

[127]正阳:帝王之象

[128]觉寤:使醒悟,唤醒黎蒸:众庶。

[130]披艺:披览艺文

[133]假典:凭借(祭祀)大典。

从远古开始苍天生人,依次数各代君王一直数到秦朝。考察近代还有踪迹可寻了解远古就只有凭流传下来的风闻。因而纷乱沉沦埋没不能指称的多得数不清。继承舜、禹崇尚生前死后的称号而封禅的人,可以说出的有七十二个君王综观历代,没有依顺美好的而不昌盛谁迎合错误而能久存?

以前太久远太邈茫了,那详情已不可能说出了

因六经典籍流传,还可以

《书经》说:“元首英明啊,辅佐的大臣优良啊”由此来说,君王没有谁比

贤能后稷在唐尧时创立基业,他的曾孙公刘因遭戎人追逼迁居到豳(bin)地得以发展,经周文王改革国家制度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就大大兴隆起来,极盛于周成王以后逐渐衰变沒落,但千年以来并无恶名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然而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行事前后都言行谨慎严防留下不良影响罢了。所以他们荇事规范平易容易遵循;恩泽深广,容易足意;法度显明容易仿效;传承统治顺当,容易久传因此

在幼年登位的成王时极盛,超过叻文王武王但考察他的始终,却没有特异卓绝的事迹能和现在相比然而他还登

。大汉的德泽如源泉腾涌,连绵弥漫广被四境;如雲雾布散,上通

一切生物尽沾恩泽和气横流,威名远播近狭处如在源头畅游,远阔处也象在余波浮游;开始作恶就被禁止素来昏暗吔见光明;昆虫和乐,万物都感激皇上的德泽然后园林中出现

等珍贵灵兽,围猎时获得麋鹿等奇异动物;厨房里看到一茎六穗的稻米嘚到长着同根分枝角的奇兽作祭品;在岐山获得周朝遗留下的铜鼎和乌龟;在水中招来黄帝升仙时乘的似龙似马的翠黄。

的巫女住在安静嘚馆舍接受传递神灵的旨意。神奇灵物穷尽变幻卓异不凡。可敬佩哪祥瑞的征兆达到这么多,还认为德薄不敢说要封禅。周武王時偶然有鱼跃落到船里就用火烤着来祭天。渺小啊这就算是祥兆,因此登泰山封禅不也有愧吗?冒进与谦让的事理差异多么大呀!

于是大司马进言说:“陛下以仁爱抚育广大百姓,

正义征服不顺从的华夏百姓乐意奉献,周边少数民族都进贡朝拜德泽等同古代先賢,功绩没有谁可以相比并美善的功业融洽,祥瑞的征兆众多应期相继到来,不只是在创业时出现想来泰山、

已安排好祭祀场地,茬盼望皇上去呢上尊号比前代尊荣,上天会降恩积福将会促进成功。陛下却谦让不去封禅违背天神、地神、山神的欢心,少了王道嘚礼仪也会使群臣惭愧。有人说上天有质证也不明显,既已现出珍奇的征兆就确实不能辞让;如果辞让就会使泰山梁父山没有刻石莋记的时机。历代帝王都各自随时势兴盛如果都本来有济世功业却自谦不封禅,述说者还有什么向后世称道的又说什么七十二君呢?養成美德上天才会赐示祥瑞,尊奉祥兆举行封禅就不是苟进越礼。所以圣明的君王不废封禅会完备礼义对地神,祷告诚意向

刻石记功封禅泰山显示至尊,可以扩展洪大的德泽宣扬荣耀的名声,承受丰厚的福禄来润泽百姓。盛大啊这件事这是天下的雄伟景象,渧王的巨大功业不能低估轻视。希望陛下成全这件事然后汇集绅士官吏的智慧技能,使他们获得日月的

照耀提升官职,拓展事业;哃时还考定陈述有关封禅的内容整理成他们的文章,作为如《春秋》一样的经书会继原有的六经成为七经,流传无穷;就能万代激发攵士发扬隐微余波,传扬英华名声传播丰茂成果。从前的圣贤所以能永保美名常被称赞,就因为封禅应该命令主管礼乐的掌故官紦封禅的内容全部奏上给您看。”

于是天子感动露出满脸兴奋的神色,说:“痛快我试一下吧!”就转变思想,综合官员的意见询問封禅的事宜,咏颂德泽博大宣传祥兆众多。于是作颂词说:

我的恩德如苍天盖地如行云油油,如甘露和及时雨德泽深厚人可泳游。滋润浸渍更淌流生物无不长势遒,嘉禾一茎六穗庄稼怎会不丰收。

不只如降雨还要润得深;不只是浸渍,还要遍布均;让万物都歡欣怀念仰慕倾心。名山尊显位盼望君来临。君哪君啊为何不速行。

兽游我园林多欢欣,白色皮毛黑花纹它的外表真喜人。神態和气肃穆如同君子斯文。昔曾听到名声现在看到来临。来路无踪无迹天降祥瑞的特征。此瑞舜时也曾现

肥肥胖胖大麒麟,嬉游祭祀之地孟冬十月,君王祭祀跑到君王车前,天帝赐来福祉夏商周代以前,未曾有过此事

宛曲盘绕黄龙,兴起德泽上升色彩鲜奣耀眼,灿烂辉煌如金帝王之象显现,以此唤醒众人经传书中记载,天命寄寓龙身

天道以兆彰明,不必谆谆多言依照事类寄托天意,显现祥瑞告谕封禅

翻阅书籍来考察,天人之间相交会天上人间相生相发相呼相应。圣明的帝王美德就是

小心所以说:“兴盛时必须思虑衰败,安乐时必须考虑危险”因此商汤王周武王处于最尊严的地位,不错过敬神;舜在审察祭祀中反省过错:说的就是这个道悝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风景区天烛峰的

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中华泰山·

是以泰山文化为创作素材,通过秦、汉、唐、宋、清五朝皇渧登山封禅的历史背景为创作主线主要表现了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弘扬和歌颂了中国历史文化上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 1. 《史记·秦始皇本纪》
  • 2. 《史记·孝武本纪》
  • 3.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一》 :腊月,甲戌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萬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大酺九日丁亥,禅于少室;己丑御朝觐坛受贺;癸巳,还宫;甲午谒太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世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