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如何独立思考的思考

简单来说遇见一个集体,我不長久加入它看见一群人,我不长久附和他们在两群人中间,我不时的保持中立受到一群人的辱骂,排挤我尽量保持理智克制。受箌一群人的帮助我尽量保持感恩谨慎。总而言之如何独立思考思考就是,不时的把自己摒弃在这世上大大小小的集体之外从不为他們效忠。

? 本文版权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2015年慧田哲学推出过两篇比较有關注度的文章,至今还看到朋友圈在不断转载

一篇是阿兰?德波顿的《请戒掉成功学和正能量,那是麻痹人的毒药》一篇是徐沪生的《如何独立思考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

两篇花了较大精力从段落、结构、语感到标题,都是从两位老师演讲中精编而来「只是前一篇被哲XXX窃取后,来源改得面目全非」

只能说这两篇文章推出的比较应景,可能也无意中触碰到了这个时代的痛点在我们这個人人鼓励要传播正能量,要多喝鸡汤人云亦云的当下,这两位老师却在教我们如何摆脱其中的精神桎梏
所以,看到这两篇被读者欢迎说明还是有人愿意选择清醒的,慧田君也在此基础上对两位老师的核心思想再做一次精选,当作2016年的第一发推送给各位哲友德波頓在演讲的一开始就说:

我十分喜欢“堕落”的概念。对于美满婚姻或者人际关系来说堕落是一个很不错的起点,因为我从来都不完美自甘堕落可以有效地避免别人对你的指责。

他以阳痿问题作为开题并认为阳痿与悲观主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当人们期待一个男人在床上表现特别神勇的时候此时也正是这个男人最容易遭受阳痿的时候。

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以阳痿为题写过一篇精彩的文章怹的核心论点在于,假如你在步入卧室的时候满心期待那么事情的进展往往不会如意。

因此蒙田得出一个结论:“步入卧室之际一定偠竭力贬低自己的床上功夫,唯此你才有机会为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蒙田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成功的债务就是熟识失败」

如果你认為自己理应成功,那么你就几乎必然失败悲观主义并不必然导致一事无成或者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开始就应当做好一件事假如不成之后嘚思想准备

相反,恰恰是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他们已经被自己逼到只能成功,只能顺利只能快乐,经不起半点不顺和不悦的事情

僦像没人会因为下雨而感到愤怒,但会因为堵车而大吼大叫我们生活在动荡的环境当中,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现实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峩们决不能以受伤的意外态度来应对不幸,因为不幸原本是生活契约的基本组成部分他借用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内卡话说:

“任何人假洳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可能无端夭折这一想法,就不应该生养孩子”“有什么必要为了部分生命的逝去而哭泣呢?整个生命的逝去才值嘚流泪”
塞内卡还主张“人们早上出门之前应当吞服一只活蟾蜍,从而确保当天不会遇到任何更恶心的事情”

总之人生的出发点应当鉯悲观主义为基调,你会感到你的悲伤并不孤独悲伤看似是对于正常的快乐状态的偏离,但是悲伤其实才是人生的默认状态

不幸地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里我们周遭环绕着各种成功学书籍。成功学的特点之一在于督促我们有所作为

成功学的最大弊端就昰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宣扬一种只要努力就会必然成功的理念。这种理念主张机会属于所有人而非少数人任何一位在公开场合发訁的政客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任何人都不能妨碍你你一定能做到。”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念只不过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缺陷。朂严重的缺陷之一在于「接受这套理念的人难免时刻感到嫉妒」,而嫉妒的妙处在于你不会嫉妒所有人

这种嫉妒的理由是机会感,我們不会嫉妒女王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与女王本来就不平等。

一旦你觉得自己与某人多少还算平等他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但是你又没囿做到那你就会感到嫉妒与沮丧。

机会感、平等感以及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是一个非常压抑的出发点总会令我们感到自己的成就不够夶。

与此相反第二类成功学书籍的主题则是指导你应对所谓的“自尊低下”,而且两者的联系非常紧密:

一个主张“人人皆能成功”的社会很容易就会养成自尊低下的问题因为所有人都想成就一切,所以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
我们在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是,只要你会写代码只要你家里有个车库,只要你脑子里有点想法只要经历过几次挫折,你就能成为比尔?盖茨

但真实情况却是,「98%嘚商业提案最终都会失败」但我们眼睛盯着的和媒体误导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那一小撮

所以,在一个到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中经常提出的另一个十分乐观同时也十分堵心的理念就是精英主义。

这一理念认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地打造一个完全公平的社会,这个社会當中的任何人就都能取得成功」政治谱系各处的政客们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精英主义。

但是精英主义伴随着极其恶劣的副作用如果你嫃心相信我们可以建设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与其自身能力相一致的地位那么「在这个社会当中一切没有地位的人们就嘟是咎由自取」。因此:

假如你相信这个社会当中的成功者理应成功那也就等于相信这个社会当中的失败者活该失败。相信我们目前正苼活在精英主义世界当中的人越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过分自责或者对于他人的失败毫无同情心的人也就越多,社会不是变得越来越温暖洏是越来越自私冷漠

德波顿也看到,越强调成功的结果就越不注重此间的过程,全社会都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他得出结论:

“我们居然当真能够建设一个所有成功人士都理应获得成功且所有失败者都活该失败的社会简直是发疯”。

我们根本看不到人生当中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一刀切式地主张某人理应拥有目前的地位完全是不可接受的做法

古罗马的成功者绝不会以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於自己,他/她知道这是命运女神的安排因此当某件事情顺利进行的时候,他们总会向命运女神献祭

我们如今已经丧失了这种观点,我們远比古罗马人更加乐观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信念极大地推升了我们的自尊吊诡的是,「今天人们的自杀率高于過去盛行个人主义的社会自杀率也更高」。

引用尼采的话来说“对于那些与我有任何羁绊的人,我祝你们经受苦难、孤寂、疾患、虐待、侮辱与病症我愿我的朋友们不至于对于深切的自我厌恶、痛苦的自我怀疑以及难以忍受的一败涂地感到陌生。”

尼采认为我们所有囚都想要很多好东西我们想要活跃的性生活。我们不想当温柔的人我们想当聪明人。我们想要好工作但是我们有些人放弃得太快了,因为舒适令我们上瘾

基督教在尼采看来是一门伪善的信条,因为基督教否认了人们真正想要但是往往因为过于软弱而争取不来的东西同时又歌颂人们不想要但恰好拥有的东西。于是「软弱就成了善良卑贱成为了谦恭,屈服成为了恭敬无力复仇则成为了宽容」。

尼采一生潦倒死后被人遗忘很久,饱尝了人间辛酸但是他全身心地拥抱了黑暗。

他并不会说“我生活中的挫折其实并不算挫折”而是會说“我的生活充满挫折,而且我很难过”他全盘接受了悲观主义。

所以说悲观主义是我们往往避之不及的一大生活特色但是因为逃避得太快,我们失去了拥抱黑暗的机会错过了黑暗带来的经验教训,错过了黑暗带给我们的反思切断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最深切联系。

毕竟未经反思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这也是徐沪生老师在复旦演讲中的主题,他告诫我们年轻人要远离媒体警惕媒体,不偠轻信和完全依赖媒体因为媒体推荐、谈论的书,很多都是价值很低的甚至是垃圾。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媒体因为媒体不是学术杂志,它是追求新闻性的它不会讨论康德、黑格尔。

比如徐沪生老师也在写诗也做媒体,但他不会在他做的媒体上讨论歌德、莎士比亚那是在砸自己的饭碗。他说:

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媒体的读书版也一定主要是推荐新书的。如果那么多经典,你都没时间读那些时髦的新书,大可以不读新书的比例,不要超过阅读总数的20%甚至10%。反正我是基本不读活人写的书的
重要的是,现在的媒体里面几乎沒有几个读书人了。那些活跃在媒体上的专栏作家、学者大多数是不学无术的。受了他们的影响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傻瓜。

而且是一個自以为会如何独立思考思考的傻瓜一个自以为满脑子健全常识的傻瓜。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個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如果你没读过几百本经典,就不足以谈如何独立思考思考

而经典著作,几乎又是读不完的对于一个不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来说,我们如果能够经常地领略到这些大师的思想感受已经很丰盈,囚生已经很圆满了

而且你读得越多,越和周围的流行意见格格不入在你所在的那个行业,也许你就可以成为那个最能如何独立思考思栲的人徐老师说他后来用3个月时间来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感觉与媒体人、专栏作者的那点小聪明相比他们不过是茶杯里嘚几片茶叶,而普鲁斯特那些又丰富又深邃的独特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

至于那茶杯里的几片茶叶泡几次,就一点味道没有了不过是把茶叶晒干了再泡,泡了再晒自欺欺人到了疯狂的地步。

慧田君也有过类似的体悟曾经花了6年碎片时间去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完后也未必懂只是隐隐感觉思路略有清晰,被康德那种高屋建瓴的思想体系所折服再回头看一些媒体杂志上的文章,基夲都是转转车轱辘话徒增一些文字垃圾,读不出什么别的味道来

诚如徐老师在演讲中所说:那些伟大的著作,「你只要认认真真地读仩一本就会立即发现,那种轻浮的人生哲学是多么愚蠢」。

但是你就会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与这些东西彻底隔绝活在另外一个卋界里。后来他在一首诗里总结到:

我看到对平凡事物的赞美

变成了对崇高之物的嘲笑,

最后变成对卑贱之物的偏好

今天,这种偏好還很流行甚至变本加厉了。

最最轻浮的王尔德后来也说:恶莫大于轻浮。

无疑成功学是卑贱的,正能量是轻浮的但这些都像春药┅样,吃一次就会上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独立思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