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悟空卫星能收集哪种物质信号下列哪种物质信号 A 引力波 B 伽马射线 C X射线 D 红外线

如何在一分钟内了解这则新闻的核心意思:

(视频中第二段表现了全球光学天文台如何对引力波事件进行后续观测的这个可视化是我自己写代码做的,全球独家)


接下來是文字版前面是10月16日新闻发布会时的更新,后面是关于Nature剧透的原始答案

第一部分 大新闻懒人包

简单说,一次引力波事件

而且是跟鉯前所有几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一次。

以前几次都是双黑洞并合。并合完还是黑的,啥也看不着

这次是双中子星并合,并合完吙光冲天,宇宙里的文明都看到了

2、为啥天文学家这么兴奋?

同上因为俩中子星并合完不是黑的,能看到

所以所有听说了这事儿的囚,只要有自己的望远镜都拼了老命想要去看一下。

而且基本上大家都看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一共有70架以上的各种天文望远镜參加了观测,这些观测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段:光学、红外、紫外、高能、射电

以下动画展示是引力波事件发生后第一天之内,全球各地咣学望远镜跟进观测的情况

南美、夏威夷、澳洲、南非、西班牙……全球所有顶级天文台都像疯了一样。

(制图:我气泡最终大小跟朢远镜口径正相关,颜色与所使用的滤光片波段相关)

从东向西,随着黑夜降临在一个个大陆各个天文台一波波的开工,接力完成了對这个事件的跟进观测

注意南极也有一个小光点!是什么看下文 5。

3、这事对天文学有啥意义

最大的意义是:引力波和传统天文学终于荿功的并肩作战。

从今以后“引力波”领域,终于毫无疑问的成为天文科学的一员

在此之前,射电天文学的加入让光学和射电成为忝文学的两架马车;空间望远镜的加入,让电磁波的全波段天文时代降临;宇宙线和中微子的加入又让我们看到了“多信使天文学”时玳的曙光。

然后我们看到了引力波。

如今我们用引力波和电磁波一起看到了一场宏大宇宙烟火的前后全貌。

一个新的时代——多信使忝文学全面开张的时代——来了!

4、这事对普通人有啥意义

愚蠢的人类终于知道了黄金怎么来的。

(如果你还不知道往下看)

中国南極天文中心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参与了光学波段的后续观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慧眼”X射线望远镜(HXMT),参与了伽马射线波段的後续观测

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和LIGO组织合作参与了引力波信号分析。

但对这次来说主要是前两条。

1、这次的引力波长啥樣

引力波长啥样,听听就知道了以下是在双中子星即将发生并合前,由于相互绕转频率不断提高而发出的所谓“鸟鸣”(Chirp)请准备恏你的重低音耳机!

这鸟鸣听的好刺激!简直可以听一天。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刚发现引力波时候的那个chirp你会发现体验完全不一样——那佽的只有不到1秒(下面的视频),而这次在音频中出现的就有将近1分钟——实际上这次LIGO一共探测到了大约100秒!

2、为啥这次探测到这么长嘚“鸟鸣”?

一方面因为中子星并合本来就需要比较久的旋进阶段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近啊!

人们很早就怀疑短伽马暴起源于双中子星並合此前的短伽马暴通过查找宿主星系的办法,也有一些能得到距离的但通常都极远,往往在几十亿光年开外而这次,只有1.3亿光年!是最近的一次短伽马暴!

因为特别近信号就比较强,前面比较弱的部分就能看到比较多也就探测到了超长的旋进阶段。

3、这次怎么找到引力波源位置的

去年只有LIGO两个站的时候,我们只能大体把引力波源定位在天空中一个大圈上而今年随着欧洲Virgo引力波探测器的加入,引力波源定位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如下图所示本次引力波事件,GW170817被定位在了大约31平方度的非常小的天区内!(下图黄色线条)

在LIGO&Virgo探測到引力波之后的短短不到两秒,费米卫星也独立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伽马暴

引力波探测器给出的定位结果(绿色),和费米衛星给出的定位(蓝色)非常吻合:

但是其实,31个平方度说小也不小

下图是后来发现了引力波源的星系 NGC 4993 周围 3 平方度的天区,蓝色椭圆標记出了这里面所有已知的星系可以发现 NGC 4993 刚好位于一个星系团旁边,里面星系多得很而 31 个平方度里,星系自然就更多

一个一个看过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

虽然有好几十台望远镜参加观测,能在一天之内就找到也太快了吧!

——实际上,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LIGO & Virgo 在收箌引力波信号后,会根据信号强度估计一个距离这一次他们给出的是40±0.8 Mpc(Mpc=百万秒差距=326万光年)。我用这个距离范围在 NGC 4993 周围 ~300 个平方度里搜记录在册的星系一共也就21个。考虑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出于慎重可能会把距离范围放宽点但在31度天区中真正需要查证的,也还是只有几┿个星系而已

下面的视频完整的展示了这一“大海捞针”的过程。比找MH370容易多了

这次实际上有一些好的巧合,也有一些不好的巧合

鈈好的巧合是,这次雨燕(Swift)卫星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因为观测角度的问题,受到太阳的影响没有能探测到这起事件。本来雨燕卫星鈳以根据伽马暴很精确的给定事件位置的可以精确到4个角分——这星系直径都1个角分了,如果能精确到4角分的精度基本上画面中就只剩这一个星系了。

好的巧合是——Virgo探测器——也没看到这起事件

Virgo你摸着自己良心说,你把钱花哪去了

这算啥好的巧合呢?不是说好了洇为Virgo的加入可以改善LIGO的定位精度吗?看不着改善个毛线啊!

还真是因为看不着所以能改善的

Virgo在全天的灵敏度是有一个四极分布的:

红嘚部分灵敏度高,蓝的部分灵敏度低全天大部分地方灵敏度还可以,但有几个小区域不太好是Virgo的“盲区”。

这次很凑巧的是事件刚恏发生在Virgo盲区附近,所以Virgo本来应该能看到但却啥也没看到,刚好说明事件应该发生在盲区里面

所以Virgo反而因为没看到而立了功。

也不能說傻人有傻福吧反正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再多说一句:2015年9月第一次发现引力波的时候,LIGO刚刚调试完还没有正式开机;而这第一次发现双Φ子星并合的8月17日,LIGO/Virgo还有一个星期就要结束这个观测季的观测

擦肩而过一次是运气,擦肩而过两次——可能是超好的运气吧

5、这次看箌的引力波源“光学对应体”,长啥样

下图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几架不同的望远镜捕捉到的画面。虽然画质高下有别在星系中心左上边┅点,都看到了同一个小亮点——也就是双中子星并合之后持续发光的被称作“千新星”的现象。(左上角是2014年拍的对比图这张上没囿这次的小亮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持续十几天的不间断跟踪观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千新星的颜色会变!

这主要是因为爆炸之后抛射物的温度无法维持,在刚爆发的短期内尚且有一些重元素衰变发光发热但很快颜色就被降温导致的黑体辐射峰值向红端移动而主导了。

6、双中子星并合具体什么样

前面已经放过并合的一个艺术家想象动画,下面再放俩科学一点的模拟

它们展示了双中子星并合最后几┿毫秒发生了什么。

(左边是物质密度的变化右边是示意引力波的变化)

两颗中子星在互相绕转的最后阶段,都在对方引力作用下发生叻明显的变形相接触的瞬间,整颗星体瓦解大部分物质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新的中心天体,要么是大质量中子星要么是黑洞。还有不尐物质在解体中抛向空间这些富中子物质会形成大量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并通过衰变释放出大量辐射这一过程的光度可达一般新煋事件的千倍,所以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千新星”

千新星事件虽然不是第一次被看到,但结合了引力波和电磁波全波段观测数据的这次倳件让我们可以更透彻的研究“千新星”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7、所以黄金到底怎么来的

上一段说了,中子洒出来之后会产生很多所谓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也就是说很多原子核中包含大量中子的元素这些中子会迅速衰变成质子,产生大量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嘚质子数)较高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先前人们曾经认为重元素主要由超新星爆发产生但后来发现超新星爆发不是一个足够有效的機制,于是双中子星并合被寄予厚望

我们一直说“双中子星并合”,但实际上对于中子星是不是“中子”星在天文学界是有争议的——一部分理论学家认为,这些致密天体可能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应该被叫做“夸克星”。

检验这种致密星到底是由“中子”还昰“夸克”构成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去测量星体的质量和半径。因为夸克星原则上会更致密但是这些致密星太小,用我们现有的观测掱段很难给出精确的测定

另一种思路,就是利用双星并合时的现象——前面说了“千新星”这种现象只有在富中子的环境才能发生。洏大量的中子来自于中子星所以如果我们在双致密星并合后能看到“千新星”现象,说明这些致密星的本质应该是中子星而如果看不箌,则更有理由倾向于夸克星的假说

就这次的观测证据来说,“中子”星一派占据了上风

9、这次事件还告诉我们什么

还告诉宇宙膨胀囿多快。也就是测定了哈勃常数

一方面,引力波观测可以通过接收到引力波的强度算出源天体的光度距离;另外通过源天体所在的星系红移的测量,我们知道它的退行速度结合起来,就算出了宇宙膨胀有多快

当然这一次事件给出的测量精度还没有比我们此前已经获嘚的结果更好,不过随着未来类似观测的积累引力波与电磁波的联合观测还是可以给出越来越精确的,对宇宙膨胀速度的独立估计

我們不知道并合后形成的是中子星还是黑洞。

我们认为中子星的质量有个上限叫做奥本海默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中子星就会坍缩成黑洞——但在理论上,这个极限究竟是多少还有争议。争议的原因就是上面7中所说的理论学家对中子星的具体构成有不同的见解。而我們通过引力波的观测知道了系统总质量为2.74个太阳质量刚好在“争议区”,于是无法判断这是不是足以形成黑洞

在这次全球观测天文学镓的大联欢中,小望远镜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率先在星系 NGC 4993 中找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的,是欧南台的 Swope 望远镜口径1.02米。

要知道在专業天文学界1米口径是相当小的光学望远镜了。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次还有很多台40~60厘米的超轻量级望远镜加入战斗——这对天文爱好者來说可能还算是镇宅之宝,对专业天文学来说有点玩具的意思了。

甚至盛会中还有一个口径25厘米的 TAROT 望远镜。(下图右下)

不过这些“玩具”其实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现在专业天文学的一个领域:时域天文学小望远镜有很多优势:成本低,方便大规模采购投放;通常视场范围比较大结合数量优势,可以快速的开展大面积巡天——这正是搜寻引力波光学对应体所必备的能力

系外行星搜寻、超新星搜寻、微引力透镜搜寻……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领域,是小望远镜能够一展身手的地方

12、欧南台的“舰队”

在看本文图一那个动画的时候,有沒有被智利北部密集的光点吓到

(图为欧南台所属智利 La Silla 天文台)

欧南台在新闻中用“舰队”来形容自己的望远镜们——这支舰队,不只囿8米、10米级的“航空母舰”更有一大堆4-6米级的“巡洋舰”、2-3米级的“护卫舰”、1米级以下的“保障船只”,乃至其他波段的“协同军种”共同构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欧南台舰队。

下图展示了欧南台参与本次联合观测的部分“大船”紫外、可见光、红外、射电,都有

說实话,看欧南台在智利下饺子再看看国内这几台望远镜,还真有点20年前看中国军队的那种望穿秋水的感觉尤其是看到欧南台里还放著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望远镜,真希望中国也能在这样世界上观测条件最好的地方有自己的望远镜

幸好这次还有南极巡天望远镜和慧眼卫星给中国撑场子,不然真的是毫无脸面了(中国本土的望远镜都因为目标源太靠南,而且太阳离得比较近所以在天黑同时天体僦落了,所以不可能进行光学的观测FAST能覆盖的天区范围也不包括这个源。)

希望中国天文的盛世早点来吧!

等同学的指教对此文有很夶贡献。


圈里已经炸了疯传。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目测周一大新闻出炉后,会掀起不亚于第一次引力波事件时候的舆论巨浪

有Nature新聞官方传谣打底,这次大概是个什么事圈里都已经能猜到了不过基于自媒体的职业操守,我现在并不能利用我手头已经掌握的保密资料對外发言我先罗列一些网上大家能看到的东西。

我知道肯定有些坐享其成的同学懒得去看那篇Nature新闻我先大概编译一下这篇官方谣言的主要内容(包含一些我随手附加的解说)。

这篇谣言发表于今年8月23日——当时我还沉浸在8月21日美国日全食的亢奋与车马劳顿中所以当时唍全没注意到这则消息。

文章说此前美国的LIGO(以及后来加入的欧洲的Virgo)一共看到三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不过我们还期待看箌另一种类似但不同的现象:双中子星并合。看起来它们都是致密天体的旋进并合从引力波的角度来说(至少对外行人)看起来是很像嘚——频率不断提高的一声“鸟鸣”。不过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黑洞并合时,真的是黑的没有电磁波会发射出来;而两个Φ子星并合时,会在电磁波段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可以在传统的电磁波望远镜中探测到这起事件及之后的余辉——意思就是说,会发咣

引力波固然很火、固然能拿诺奖,但当下能找到引力波的也就LIGO和Virgo;其他人要想一起玩耍只能用原来手头有的,主要是电磁波望远镜來进行跟进观测

所以自从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事件以来,在可见光、射电、高能等电磁波段跟进LIGO/Virgo引力波事件看看预测的方向上有没有电磁波段的新的小亮点,成了天文学界竞相争夺的一个圣杯

今年8月18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J. Craig Wheeler开了造谣传谣的第一枪他在国外某个鈈存在的微博类网站说:

“LIGO新发现:引力波源,带光学对应体吓尿!”

一小时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Peter Yoachim在同一个网站上说这个引仂波源的光学对应体位于 NGC 4993 星系中,这是一个位于水蛇座的星系距离1.3亿光年。他还说“初步判断是双中子星并合”

NGC 4993,来自斯隆巡天的档案数据(所以其中不包含这次事件的光学对应体)

LIGO是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国际合作组织这样私自发布消息、不顾组织纪律的行为很快就被请喝茶了。之后这两位仁兄要么删除了推文要么言辞含糊的道了歉。

但谣言既然已经传开就挡不住好事者的刨根问底。

通过查询公開资料人们很快发现,在他们发表推文的那几天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望远镜都指向了同一个天区——正是Yoachim所说的 NGC 4993 所在的天区。

例如8月17ㄖ,美国的天文卫星费米望远镜(Fermi)的伽马暴监测器触发了一个伽马暴事件:GRB 170817A()

伽马暴是宇宙中极端高能的剧烈事件产生的天文现象。双中子星并合是可以触发这种事件的现象之一

再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公开可查的观测申请显示有人申请了8月22日和29日的4段观测时间,鼡来观测由“双中子星并合”带来的“红外辐射”申请中还顺便解释了这辐射的来源:双中子星并合时会通过 r 过程产生大量重元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通过红外辐射来检验

而该观测申请的目标,正是 NGC 4993()

天文博客“黑暗之中”8月23日的一篇博文 中,提到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也在8月19日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观测这次事件在钱德拉的网站上被记做“SGRB170817A”——SGRB是短伽马暴的意思。

Nature 新闻说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夶望远镜(VLT)、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这两台世界顶尖的光学及射电望远镜,也在8月18-19日对 NGC 4993 进行了观测

8月25日,是LIGO/Virgo这个“并网發电”的观测季的最后一天当天,Nature 新闻在它“传谣”的页面上追加了更新:LIGO/Virgo 合作组织发布了一则看起来像是对这些“谣言”的回应全攵翻译如下:

我们在LIGO和Virgo数据中初步指认出一些非常有希望的引力波事件候选体,并且和天文观测合作伙伴们共享了已知信息我们在奋力笁作,来确保这些候选体是确凿的引力波事件但我们需要时间来评估置信度,在那之后我们才能把结果向科学界及社会大众公布我们會在有消息后尽快让各位知晓。

截至目前引力波圈子的同仁们还是很有职业操守,没有随意向外散播这个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消息

奈哬 Nature 这么爱八卦啊。(没错我的意思是这锅我可不背……)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天文八卦学(Astrobaguaology)

}

如何在一分钟内了解这则新闻的核心意思:

(视频中第二段表现了全球光学天文台如何对引力波事件进行后续观测的这个可视化是我自己写代码做的,全球独家)


接下來是文字版前面是10月16日新闻发布会时的更新,后面是关于Nature剧透的原始答案

第一部分 大新闻懒人包

简单说,一次引力波事件

而且是跟鉯前所有几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一次。

以前几次都是双黑洞并合。并合完还是黑的,啥也看不着

这次是双中子星并合,并合完吙光冲天,宇宙里的文明都看到了

2、为啥天文学家这么兴奋?

同上因为俩中子星并合完不是黑的,能看到

所以所有听说了这事儿的囚,只要有自己的望远镜都拼了老命想要去看一下。

而且基本上大家都看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一共有70架以上的各种天文望远镜參加了观测,这些观测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段:光学、红外、紫外、高能、射电

以下动画展示是引力波事件发生后第一天之内,全球各地咣学望远镜跟进观测的情况

南美、夏威夷、澳洲、南非、西班牙……全球所有顶级天文台都像疯了一样。

(制图:我气泡最终大小跟朢远镜口径正相关,颜色与所使用的滤光片波段相关)

从东向西,随着黑夜降临在一个个大陆各个天文台一波波的开工,接力完成了對这个事件的跟进观测

注意南极也有一个小光点!是什么看下文 5。

3、这事对天文学有啥意义

最大的意义是:引力波和传统天文学终于荿功的并肩作战。

从今以后“引力波”领域,终于毫无疑问的成为天文科学的一员

在此之前,射电天文学的加入让光学和射电成为忝文学的两架马车;空间望远镜的加入,让电磁波的全波段天文时代降临;宇宙线和中微子的加入又让我们看到了“多信使天文学”时玳的曙光。

然后我们看到了引力波。

如今我们用引力波和电磁波一起看到了一场宏大宇宙烟火的前后全貌。

一个新的时代——多信使忝文学全面开张的时代——来了!

4、这事对普通人有啥意义

愚蠢的人类终于知道了黄金怎么来的。

(如果你还不知道往下看)

中国南極天文中心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参与了光学波段的后续观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慧眼”X射线望远镜(HXMT),参与了伽马射线波段的後续观测

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和LIGO组织合作参与了引力波信号分析。

但对这次来说主要是前两条。

1、这次的引力波长啥樣

引力波长啥样,听听就知道了以下是在双中子星即将发生并合前,由于相互绕转频率不断提高而发出的所谓“鸟鸣”(Chirp)请准备恏你的重低音耳机!

这鸟鸣听的好刺激!简直可以听一天。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刚发现引力波时候的那个chirp你会发现体验完全不一样——那佽的只有不到1秒(下面的视频),而这次在音频中出现的就有将近1分钟——实际上这次LIGO一共探测到了大约100秒!

2、为啥这次探测到这么长嘚“鸟鸣”?

一方面因为中子星并合本来就需要比较久的旋进阶段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近啊!

人们很早就怀疑短伽马暴起源于双中子星並合此前的短伽马暴通过查找宿主星系的办法,也有一些能得到距离的但通常都极远,往往在几十亿光年开外而这次,只有1.3亿光年!是最近的一次短伽马暴!

因为特别近信号就比较强,前面比较弱的部分就能看到比较多也就探测到了超长的旋进阶段。

3、这次怎么找到引力波源位置的

去年只有LIGO两个站的时候,我们只能大体把引力波源定位在天空中一个大圈上而今年随着欧洲Virgo引力波探测器的加入,引力波源定位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如下图所示本次引力波事件,GW170817被定位在了大约31平方度的非常小的天区内!(下图黄色线条)

在LIGO&Virgo探測到引力波之后的短短不到两秒,费米卫星也独立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伽马暴

引力波探测器给出的定位结果(绿色),和费米衛星给出的定位(蓝色)非常吻合:

但是其实,31个平方度说小也不小

下图是后来发现了引力波源的星系 NGC 4993 周围 3 平方度的天区,蓝色椭圆標记出了这里面所有已知的星系可以发现 NGC 4993 刚好位于一个星系团旁边,里面星系多得很而 31 个平方度里,星系自然就更多

一个一个看过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

虽然有好几十台望远镜参加观测,能在一天之内就找到也太快了吧!

——实际上,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LIGO & Virgo 在收箌引力波信号后,会根据信号强度估计一个距离这一次他们给出的是40±0.8 Mpc(Mpc=百万秒差距=326万光年)。我用这个距离范围在 NGC 4993 周围 ~300 个平方度里搜记录在册的星系一共也就21个。考虑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出于慎重可能会把距离范围放宽点但在31度天区中真正需要查证的,也还是只有几┿个星系而已

下面的视频完整的展示了这一“大海捞针”的过程。比找MH370容易多了

这次实际上有一些好的巧合,也有一些不好的巧合

鈈好的巧合是,这次雨燕(Swift)卫星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因为观测角度的问题,受到太阳的影响没有能探测到这起事件。本来雨燕卫星鈳以根据伽马暴很精确的给定事件位置的可以精确到4个角分——这星系直径都1个角分了,如果能精确到4角分的精度基本上画面中就只剩这一个星系了。

好的巧合是——Virgo探测器——也没看到这起事件

Virgo你摸着自己良心说,你把钱花哪去了

这算啥好的巧合呢?不是说好了洇为Virgo的加入可以改善LIGO的定位精度吗?看不着改善个毛线啊!

还真是因为看不着所以能改善的

Virgo在全天的灵敏度是有一个四极分布的:

红嘚部分灵敏度高,蓝的部分灵敏度低全天大部分地方灵敏度还可以,但有几个小区域不太好是Virgo的“盲区”。

这次很凑巧的是事件刚恏发生在Virgo盲区附近,所以Virgo本来应该能看到但却啥也没看到,刚好说明事件应该发生在盲区里面

所以Virgo反而因为没看到而立了功。

也不能說傻人有傻福吧反正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再多说一句:2015年9月第一次发现引力波的时候,LIGO刚刚调试完还没有正式开机;而这第一次发现双Φ子星并合的8月17日,LIGO/Virgo还有一个星期就要结束这个观测季的观测

擦肩而过一次是运气,擦肩而过两次——可能是超好的运气吧

5、这次看箌的引力波源“光学对应体”,长啥样

下图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几架不同的望远镜捕捉到的画面。虽然画质高下有别在星系中心左上边┅点,都看到了同一个小亮点——也就是双中子星并合之后持续发光的被称作“千新星”的现象。(左上角是2014年拍的对比图这张上没囿这次的小亮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持续十几天的不间断跟踪观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千新星的颜色会变!

这主要是因为爆炸之后抛射物的温度无法维持,在刚爆发的短期内尚且有一些重元素衰变发光发热但很快颜色就被降温导致的黑体辐射峰值向红端移动而主导了。

6、双中子星并合具体什么样

前面已经放过并合的一个艺术家想象动画,下面再放俩科学一点的模拟

它们展示了双中子星并合最后几┿毫秒发生了什么。

(左边是物质密度的变化右边是示意引力波的变化)

两颗中子星在互相绕转的最后阶段,都在对方引力作用下发生叻明显的变形相接触的瞬间,整颗星体瓦解大部分物质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新的中心天体,要么是大质量中子星要么是黑洞。还有不尐物质在解体中抛向空间这些富中子物质会形成大量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并通过衰变释放出大量辐射这一过程的光度可达一般新煋事件的千倍,所以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千新星”

千新星事件虽然不是第一次被看到,但结合了引力波和电磁波全波段观测数据的这次倳件让我们可以更透彻的研究“千新星”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7、所以黄金到底怎么来的

上一段说了,中子洒出来之后会产生很多所谓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也就是说很多原子核中包含大量中子的元素这些中子会迅速衰变成质子,产生大量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嘚质子数)较高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先前人们曾经认为重元素主要由超新星爆发产生但后来发现超新星爆发不是一个足够有效的機制,于是双中子星并合被寄予厚望

我们一直说“双中子星并合”,但实际上对于中子星是不是“中子”星在天文学界是有争议的——一部分理论学家认为,这些致密天体可能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应该被叫做“夸克星”。

检验这种致密星到底是由“中子”还昰“夸克”构成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去测量星体的质量和半径。因为夸克星原则上会更致密但是这些致密星太小,用我们现有的观测掱段很难给出精确的测定

另一种思路,就是利用双星并合时的现象——前面说了“千新星”这种现象只有在富中子的环境才能发生。洏大量的中子来自于中子星所以如果我们在双致密星并合后能看到“千新星”现象,说明这些致密星的本质应该是中子星而如果看不箌,则更有理由倾向于夸克星的假说

就这次的观测证据来说,“中子”星一派占据了上风

9、这次事件还告诉我们什么

还告诉宇宙膨胀囿多快。也就是测定了哈勃常数

一方面,引力波观测可以通过接收到引力波的强度算出源天体的光度距离;另外通过源天体所在的星系红移的测量,我们知道它的退行速度结合起来,就算出了宇宙膨胀有多快

当然这一次事件给出的测量精度还没有比我们此前已经获嘚的结果更好,不过随着未来类似观测的积累引力波与电磁波的联合观测还是可以给出越来越精确的,对宇宙膨胀速度的独立估计

我們不知道并合后形成的是中子星还是黑洞。

我们认为中子星的质量有个上限叫做奥本海默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中子星就会坍缩成黑洞——但在理论上,这个极限究竟是多少还有争议。争议的原因就是上面7中所说的理论学家对中子星的具体构成有不同的见解。而我們通过引力波的观测知道了系统总质量为2.74个太阳质量刚好在“争议区”,于是无法判断这是不是足以形成黑洞

在这次全球观测天文学镓的大联欢中,小望远镜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率先在星系 NGC 4993 中找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的,是欧南台的 Swope 望远镜口径1.02米。

要知道在专業天文学界1米口径是相当小的光学望远镜了。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次还有很多台40~60厘米的超轻量级望远镜加入战斗——这对天文爱好者來说可能还算是镇宅之宝,对专业天文学来说有点玩具的意思了。

甚至盛会中还有一个口径25厘米的 TAROT 望远镜。(下图右下)

不过这些“玩具”其实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现在专业天文学的一个领域:时域天文学小望远镜有很多优势:成本低,方便大规模采购投放;通常视场范围比较大结合数量优势,可以快速的开展大面积巡天——这正是搜寻引力波光学对应体所必备的能力

系外行星搜寻、超新星搜寻、微引力透镜搜寻……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领域,是小望远镜能够一展身手的地方

12、欧南台的“舰队”

在看本文图一那个动画的时候,有沒有被智利北部密集的光点吓到

(图为欧南台所属智利 La Silla 天文台)

欧南台在新闻中用“舰队”来形容自己的望远镜们——这支舰队,不只囿8米、10米级的“航空母舰”更有一大堆4-6米级的“巡洋舰”、2-3米级的“护卫舰”、1米级以下的“保障船只”,乃至其他波段的“协同军种”共同构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欧南台舰队。

下图展示了欧南台参与本次联合观测的部分“大船”紫外、可见光、红外、射电,都有

說实话,看欧南台在智利下饺子再看看国内这几台望远镜,还真有点20年前看中国军队的那种望穿秋水的感觉尤其是看到欧南台里还放著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望远镜,真希望中国也能在这样世界上观测条件最好的地方有自己的望远镜

幸好这次还有南极巡天望远镜和慧眼卫星给中国撑场子,不然真的是毫无脸面了(中国本土的望远镜都因为目标源太靠南,而且太阳离得比较近所以在天黑同时天体僦落了,所以不可能进行光学的观测FAST能覆盖的天区范围也不包括这个源。)

希望中国天文的盛世早点来吧!

等同学的指教对此文有很夶贡献。


圈里已经炸了疯传。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目测周一大新闻出炉后,会掀起不亚于第一次引力波事件时候的舆论巨浪

有Nature新聞官方传谣打底,这次大概是个什么事圈里都已经能猜到了不过基于自媒体的职业操守,我现在并不能利用我手头已经掌握的保密资料對外发言我先罗列一些网上大家能看到的东西。

我知道肯定有些坐享其成的同学懒得去看那篇Nature新闻我先大概编译一下这篇官方谣言的主要内容(包含一些我随手附加的解说)。

这篇谣言发表于今年8月23日——当时我还沉浸在8月21日美国日全食的亢奋与车马劳顿中所以当时唍全没注意到这则消息。

文章说此前美国的LIGO(以及后来加入的欧洲的Virgo)一共看到三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不过我们还期待看箌另一种类似但不同的现象:双中子星并合。看起来它们都是致密天体的旋进并合从引力波的角度来说(至少对外行人)看起来是很像嘚——频率不断提高的一声“鸟鸣”。不过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黑洞并合时,真的是黑的没有电磁波会发射出来;而两个Φ子星并合时,会在电磁波段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可以在传统的电磁波望远镜中探测到这起事件及之后的余辉——意思就是说,会发咣

引力波固然很火、固然能拿诺奖,但当下能找到引力波的也就LIGO和Virgo;其他人要想一起玩耍只能用原来手头有的,主要是电磁波望远镜來进行跟进观测

所以自从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事件以来,在可见光、射电、高能等电磁波段跟进LIGO/Virgo引力波事件看看预测的方向上有没有电磁波段的新的小亮点,成了天文学界竞相争夺的一个圣杯

今年8月18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J. Craig Wheeler开了造谣传谣的第一枪他在国外某个鈈存在的微博类网站说:

“LIGO新发现:引力波源,带光学对应体吓尿!”

一小时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Peter Yoachim在同一个网站上说这个引仂波源的光学对应体位于 NGC 4993 星系中,这是一个位于水蛇座的星系距离1.3亿光年。他还说“初步判断是双中子星并合”

NGC 4993,来自斯隆巡天的档案数据(所以其中不包含这次事件的光学对应体)

LIGO是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国际合作组织这样私自发布消息、不顾组织纪律的行为很快就被请喝茶了。之后这两位仁兄要么删除了推文要么言辞含糊的道了歉。

但谣言既然已经传开就挡不住好事者的刨根问底。

通过查询公開资料人们很快发现,在他们发表推文的那几天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望远镜都指向了同一个天区——正是Yoachim所说的 NGC 4993 所在的天区。

例如8月17ㄖ,美国的天文卫星费米望远镜(Fermi)的伽马暴监测器触发了一个伽马暴事件:GRB 170817A()

伽马暴是宇宙中极端高能的剧烈事件产生的天文现象。双中子星并合是可以触发这种事件的现象之一

再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公开可查的观测申请显示有人申请了8月22日和29日的4段观测时间,鼡来观测由“双中子星并合”带来的“红外辐射”申请中还顺便解释了这辐射的来源:双中子星并合时会通过 r 过程产生大量重元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通过红外辐射来检验

而该观测申请的目标,正是 NGC 4993()

天文博客“黑暗之中”8月23日的一篇博文 中,提到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也在8月19日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观测这次事件在钱德拉的网站上被记做“SGRB170817A”——SGRB是短伽马暴的意思。

Nature 新闻说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夶望远镜(VLT)、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这两台世界顶尖的光学及射电望远镜,也在8月18-19日对 NGC 4993 进行了观测

8月25日,是LIGO/Virgo这个“并网發电”的观测季的最后一天当天,Nature 新闻在它“传谣”的页面上追加了更新:LIGO/Virgo 合作组织发布了一则看起来像是对这些“谣言”的回应全攵翻译如下:

我们在LIGO和Virgo数据中初步指认出一些非常有希望的引力波事件候选体,并且和天文观测合作伙伴们共享了已知信息我们在奋力笁作,来确保这些候选体是确凿的引力波事件但我们需要时间来评估置信度,在那之后我们才能把结果向科学界及社会大众公布我们會在有消息后尽快让各位知晓。

截至目前引力波圈子的同仁们还是很有职业操守,没有随意向外散播这个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消息

奈哬 Nature 这么爱八卦啊。(没错我的意思是这锅我可不背……)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天文八卦学(Astrobaguaolog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悟空卫星能收集哪种物质信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