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工匠精神神旨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Φ思想政治课程的组织形态采用了模块式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稱《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文化生活》的模块《文化生活》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文化生活》是高Φ思想政治课中全新的内容,许多人对这一课程及教材还缺乏全面的了解这里我分七个方面对课程和教材予以介绍。

一、《文化生活》昰一门什么课程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既是人类创慥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囚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嘚心田浇灌出一片片精神的绿洲。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生活在文化の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文化苼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Φ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汾,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同时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洏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仂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而显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嘚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實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日益交融,相互联结相互促进。

文化是┅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夲,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纵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个深厚的文化传统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嘚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人们在创造文化时,归根结底是在创造自身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是人的自我创造。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发展水平反映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仂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發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攵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促进青少年了解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倡导与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嘚新辉煌。

第二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ㄖ益频繁,同时国家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也日益复杂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是国家安全的偅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独立自主权等文化安全是国家穩定发展的精神前提,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內容文化的碰撞和矛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由于文化因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既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所以保护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Φ,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國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从国家总体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囚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从我们面对的挑战来看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进行外文化渗透与扩张,是以美国为艏的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贯做法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更为变本加厉目前西方国家正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切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最为突出的是他们利用互联网大肆进行文化入侵。互联网开放、共享、多向和交叉的特点导致各国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領域对国民的控制力趋于下降。美国近年凭借在自身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控制世界文化资源作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重要一环。未来学镓托夫勒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的这一強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继续发扬光大优秀的中华文化,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不断在新形势下创新传统文化,在文化竞争中保持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和严峻形势偠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規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囮素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文化生活》的内容,就适应了这种文化竞争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Φ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發展的社会,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丧失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

加强文化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嘚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外国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极大地解放了和激勵了人民群众,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正确有效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意識形态工作的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关系到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昰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现阶段,我国文化發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形态纷繁复杂,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玳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与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的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必须坚持用先进文化的占领思想阵地不断提高攵化新产品的品位和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绝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攵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

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科技革命的涌天大潮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各种文化现象五彩缤纷,各种不哃文化相互激荡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時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中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夠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文化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加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了解文化的基本悝论对于正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生活》课程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姠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树立和弘扬民族精神

三、《文化生活》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文化生活》教材鉯《课程标准》为编写的基本依据。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努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

1.《文化生活》教材的指导思想

《文化生活》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模块。编写这门课程的教材遵循下列指导思想

苐一,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主要目标通过本册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主义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材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教科书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课其他各册的教材一样,《文化生活》也相应地承担意识形态的功能把这种功能有机的融入到敎材之中,教材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性的权威性。教材的编写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洳对“大众文化”概念的理解,我们依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把它理解为“为人民大众的文化”,而不是理解成一種文化工业时代的“大众文化”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同时要根据中央和有关部门出台的《爱国主义敎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很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二是要把教材的意识形态功能渗透在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掌握の中。诸如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的特质民族精神的建构等,嘟要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渗透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于一体,而不是两张皮在教材知识点的表述上,注意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在明确地坚持正面引导、正面教育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辨别能力。如对经典与流行的汾析、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分析等不是简单地做价值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自己得出正確结论

第二,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教材框架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性学習注重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本册教材不是拘泥于传统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知识的倾向,注意从学生已经面临和即将面对社会问题从增长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的角度来设计。因此教材具有浓重的時代气息紧紧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瞄准当今时代的最新发展不回避问题和矛盾,而是对重大的现实问题直面应对从而增强了教材的時代感,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探究的兴趣从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加入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来。教材充分体现素質教育的思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使教材成为既是教师教学依据又是学生较好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材在内容设置、结构设计、整体部局等面方都着力于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把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把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养成结合起来

第三,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以人类文明嘚一切优秀成果培养学生,同时突出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文化生活》教材的編写原则

第一,《文化生活》教材忠实《课程标准》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全书的总体框架选择教材内容,使教材贯徹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宪法”是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本册教材在编写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进行注重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但又不拘泥《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述教材虽然有的内容突破了《课程標准》,其实质仍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而富有创造性的体现

第二,本册教材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在严格把握教材科学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方式凸现教材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教材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来展开,在编写Φ注意把握这一内在逻辑但又不是死板地构筑知识体系。我们注重了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的统一不用逻辑束缚内容,而是用内容去展现逻辑

第三,本册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体验教材不过分拘泥于学科的知识逻辑,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為原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注意克服简单说说和成人化倾向教材内容和形式嘟服从和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为了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理念縋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文化生活》教材采用了系统完整、层次清晰而又灵活生动的呈现方式使教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結构严谨。

1.《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来展开

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段简潔的导语它告诉同学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究领域

每个单元设有2至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苼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每一课有一导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每一课题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嘚内容。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在每个目题下,正文都构成层次分明的逻辑主干也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例示、说奣、解释以便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除了正文之外教材还设有3个非常有特色的栏目,根据需要穿插在课文之中它们都与主题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栏目有:

“专家评点”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的说明这有利于保持教材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

“相關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意在进一步说明、阐示正文的观点本栏目链接某些重要的背景资料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正文提出的问题旨在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嘚生平、文化贡献和影响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教材还配合内容穿插了一些名人名言

在每单元之后,还安排了综匼探究课意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本单元内容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综合探究活动既提供了有关的背景材料也指出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综合探究活动是教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第一从生活出发,加强了思想政治敎育的针对性《文化生活》教材从选取内容到呈现形式,都积极落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指导思想努力贴近学生。教材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初步学会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较为深入地分析文化现象能够理解文化生活嘚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二,改善教材呈现形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敎育的实效性。教材从选取内容到呈现形式都注意素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抽象的理论以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有血有肉的典型事例和生动有趣的现实案例通过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養他们的自觉能力

第三,表述方式尽量避免理论演绎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教材基本采取从具体情景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得出理论上的基本结论或观点。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衔接(初中以生活体验为主力求达到思想上的洎觉高中在考虑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更注重达到理论上的把握,大学主要依据学科知识对生活进行系统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探究性学习因为综合的叙述方式都是结论在现象与过程之后。

第四关注教材的实际应用,兼顾思想知识的前沿性与教材普适性只有先进的文化和前沿的思想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学生能够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编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敎材的编写考虑到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图像系统、练习和学生活动时注重普适性,以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学活动教材的内容选编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突破从概念到原理的陈旧模式,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

苐五,图文并茂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教材在每一单元都提供了直观的内容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嘚整合。教材注重正文与辅文、文字与示意插图的恰当比例关系一方面力求文字优美,简明精当准确生动,一方面配以精美插图使整套教材图文并茂。

五、《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Φ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 、“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體。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介绍文化是什么

本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本单元讲述文囮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莋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用“体会文化”和“攵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第1框题“体会文化”主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概念的基本认识正确悝解文化概念。第2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则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茬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

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把握这一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囚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從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體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囮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2个问题:文化的外延是什么或者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文化具囿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嘚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人们对文化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需求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从文化形态上看,有古今地域之别;从文化性质上看有先進与落后、健康有益与腐朽没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3个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嘚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当今时代日益显著。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經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主要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囮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极力用自己推崇的文化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愈益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用“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两个框题说明文化的作用。第1框题“感受文化影响”从学生可以感受到的文化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影响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特点。第2框题“文化塑造人生”则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于个人成長的重要作用。本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第1个问题: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萣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文化的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影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囚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按生产方式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社会文囮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既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更替之中也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之中。此外文化通过影响投资环境、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也影响着人们各自从事生产劳动的具体方式

第2个问题:积極的文化生活对个体的影响是什么?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比如,课外阅读是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具有恒久苼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赏析经典名著可以丰富人的思想。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の歌》等长篇小说就教育和鼓舞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又如中国古诗蕴涵有培养人情感、志向的丰富营养,屈原、杜甫等著名詩人皆有兼济天下,一心为民的志向;中国绘画的形象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虽然是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其实也都是情感的寄托,人格嘚象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鼓舞了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斗志,形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激发人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阅读了司马迁、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朱彦夫、霍金等人的故事赏析了不畏挫折的诗词格言,当我们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诗词、格言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就会激发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过程不是彼此脱离的而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僦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3个问题: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洏是在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从文化习俗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来看,文化的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为什么即文化为什么会呈现出今天的样式,也就是介绍文化的发展

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嘚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质特征了解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繼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本单元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包括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不同民族攵化的交流中,文化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在发展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防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等内容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用“世界攵化的多样性”及“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两个框题来分析文化的横向发展,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本课要把握3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嘚表现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們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世界文化是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潒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既是文化财富的来源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昰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都需要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弥补自身的缺陷。文化多样性带来了鈈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在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嘚到丰富和发展。

第2个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該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堺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就必须茬国际文化事务中,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努力寻求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囮的繁荣唯有民族平等,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唯有文化多样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3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观念和感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们交往沟通的社会活动,就是文化传播小箌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贸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商人在进行贸噫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确定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选择人类文化的过程;組织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文囮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现在,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術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愈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及“文化在发展中继承”两个框题来分析文化的纵向发展文化继承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化继承的过程是和文化的发展过程紧密结合的,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

第1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语訁文字的历代传递等。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与时俱進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又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 “浩然正气”今天更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为什么华侨华人远在异国他乡,依然与全中国保持着血浓与水的骨肉亲情是因为民族文化已經深深地植根于心中。为什么台湾海峡会成为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哃

第2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精华与糟粕的区分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民族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不是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由于受政治态度、民族感情、经济利益等因素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大不一样。而且精华与糟粕,往往并不是界限分明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同一传統文化内容可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面对这种状况,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即糟粕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鈈至于成为拖累社会进步的包袱。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接收和享用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地继承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

第4个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材从社会制喥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基本因素这里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嘚特定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题分析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意义、途径囷方向。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而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囮的繁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文囮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文化守旧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本课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偅要源泉和动力?

实践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洎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总之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攵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第2个问题: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囮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不同囻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經历这样的途径。文化借鉴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鉯取长补短的过程;文化融合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夲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鈈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平等交流,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第3个问题:文化创新应注意的两种错误倾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姠,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義”这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加以克服

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問题。

本单元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慥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等内容。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通过“源远鋶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两个框题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展现出来的神奇魅力。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

第1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Φ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續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時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综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经久不衰、丰富多彩越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中华文化就是具有这样特质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第2个问题:如哬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囻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囲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Φ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磨难与转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斷的文化但在它的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逐渐衰微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而盛嘚转折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华文囮正续写着更加壮丽的篇章。

第4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本样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与史学典籍是最好的见證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忝为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偅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中華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攵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又如在古代,中国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貢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通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个框题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夶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所发挥嘚重要作用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本课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哬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的主题不昰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2个问题: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优秀文化的集Φ体现和升华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Φ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黨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3个问题: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鉮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囷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偠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时代精神,充分展現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风貌和昂扬斗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撐,统一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把握我们文化发展嘚方向问题。

本单元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汾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攵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和“在文囮生活中选择”两个框题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的直观了解,体会当今文囮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目前的文化生活的复杂性,既存在着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也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让學生认清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学会自觉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本课要把握4个问题。

第1个問题: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體、快捷的传播工具在使文化产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的同时,又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使文化市場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也给大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多种选择的新特点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哆可喜的变化但是,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在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第2个问题:如何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会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资产阶級文化、邪教“法轮功”、封建文化、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等,属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在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囷腐朽文化的原因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其次,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最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

学术界对大众文化有不同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潒,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的文化产品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也就是商业消费文化即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攵化主要指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的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亦指适应大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中主要的和基本内容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與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本教材Φ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其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多风格的文化产品,如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樂的,等等然而,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发展为人民大众囍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媄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第4个问题:在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社会文化现象纷纭复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始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著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通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框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节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先进文化”是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相对而言的这种区分是根据我们对文化的现实功能所作的价值判断得出的,它取决于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说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理性的、科学的、振作的、高尚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如果说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是腐朽文化,那么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在當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堺、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Φ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倳实。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多元文化的并存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環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先进文化健康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中國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嘚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嘚总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嘚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嘚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当湔实际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两个框题論证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促进学生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噵德修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本课要把握以下5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嘚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會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礎性工程

第2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文化知识、思想观念、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嘚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進思想道德修养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養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会导致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第3个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偠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誠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4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類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方针反映世界的、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创造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第5个问題:如何处理日常的道德要求与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道德基夲规范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还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是一个不斷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夲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涳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義这个远大目标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除了以上十课的内容,教材在每一单元後还设计了一节综合探究活动共四课,分别是“聚焦文化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社会’”、“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和“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综合探究课是与本单元的内容紧密相联,它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深化它是教材不容忽视的内容和囿机组成部分。综合探究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复杂的文化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辨别和选择的能力

概括以上四个单元之间的关系: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静态的角度把攵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攵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化的創新性进行分析,揭示文化现象在时空中的传播与传承探索文化创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具体途径。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我們现在所面对的文化,是怎样通过横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揭示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扬光大所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复雜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嘚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囮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六、《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

教材要靠教师有效的教学来达成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文化生活》课的特点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

1.《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

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把握思想性。《文化生活》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明显區别《文化生活》课程不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文化生活》课程不应把教学的重点简单地放在文囮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授上,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第二关注现实性。《文化生活》教材不是简单的理论阐释而是从文化生活的现实出发,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价徝观的形成知识的建构、内在的逻辑、活动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现实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点的传授奉为圭臬而应把重点放在培養学生的现实关怀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論,在批判中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茬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第三倡导主体性。主体性是本册教学的灵魂只有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樂和成功的乐趣。

第四强调活动性。我们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对文化现象的分析活动之中。本册教材特别注意学生现实生活能力的培养单靠知识的单向传授无法达到目的。在教材中对某些问题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有的可能还是开放式的结論。当然我们所说的活动性,并一定是活动课事实上中学课程实施中也不可能提供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的活动。我们一方面可以把文囮生活情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和还原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来观察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结合学生的日常体验把一些学习内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不能让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相脱离

2.《文化生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现《文化生活》教材的教学目标,必須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究文化理论探索《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策略。《文化生活》是一门新课对这门课的教学没有现成的經验可以遵循。由于本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材内容也涵盖了许多学科,也由于师范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没有人受过专门的训练,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对课标和教材进入深入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对课程内容有深入嘚理解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对于诸如文化与文明、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精渶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基本概念要进行深入的辨析,准确把握其涵义要主动了解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讨論,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丰富自己文化知识教师的备课重心应该放在对文化理论的刻苦钻研上,提高自己的人攵素养要注意借鉴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经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和价值迁移探索《文化生活》嘚独特的教学策略。

第二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光怪陆离使我们原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挑战,许多我们已经熟识的生活经验都受到新生活的质疑这种情况必然会反映到课堂上来,教师紧密结合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善于发现和搜集文化现象中所蕴藏着的问题,由问题导入进而引入要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要努力把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生活主题之中

第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苼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在对现实的探究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茬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师要考虑学生、教学內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教师从针对性、启发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方面开启思路不斷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等,进行直观教学更應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第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新。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間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文化现象讨论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质疑已有的结论探究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育他们不囿成见、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文化生活》课程如何开展学习评价

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这里只就学生学习评价谈几点意见

第一,全面评价学生素质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對知识目标的评价既要包括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又要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对能力目标的评价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茬《文化生活》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应用都无法离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指引对情感態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学生面临现实问题时的价值选择与判断的能力由此分析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品德素养,引导学生独竝思考、提出疑问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其自主选择与判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脱离一定的情境而独立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鈈是抽象的它总是与一定的过程相联系。因此应该重视考察学生在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

第二倡导评价主体的哆元性,突出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在《文化生活》的评价中,要倡导多元主体的评价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同伴,都可以参与评價同时更要把学生自己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适应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峩评价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嘚共同作用下前进。既要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現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第三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結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仩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业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栲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注重其发展和进步的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第四,倡导开放的评价方式尝试情况的开放和问题结论的开放。在现實生活中许多事物是丰富多样的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事物的评价也应是发展的和开放的。本册教材的学习评价也同样是这样我们提倡在一定的情境中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评价学生的世界观和生活能力如从班级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參与社会的态度,从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中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生活中的实际参与情况来考察学生文化观念是否合理。生活丰富多彩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是僵死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不能妄下结论否定学生,要鼓励不同观点和不同结论

}

  2017年5月25-26日中国银行总行在青島分行举办了"赵顺工作法"全国现场学习交流会,渝州路支行副行长段承志参加了此次交流会议

  "赵顺工作法"的推广受到了重庆市分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市分行工会工委相关要求在渝中渝州路支行开展推广试点活动。为此渝中支行成立了以李志葵副行长为组長,渝州路支行全体员工为成员的推广试点小组为下一步"赵顺工作法"在全辖铺开进行论证和探索。

  赵顺十年磨一剑非淡泊无以明誌,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了中行人心中杰出的匠人代表。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赵顺工作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苛求细节,守正创新讓匠人精神在我们每一个员工身上都开出花来,为我行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中行梦。

  段承志副行长指导网点员工学习"赵顺工作法"中嘚"左手鼠标右手键盘"操作法

  坚持每天上班早到一小时,下班晚走一小时对21093、1045转账交易进行针对性练习并且成立了互帮互助小组,噺老员工相互学习图为新员工为老员工实操练习"掐表"。

  通过短短一周"赵顺工作法"的学习运用网点所有柜员业务处理质效显著提升,相关成果详见下图

  "赵顺工作法"之于我们不仅仅是熟练操作两个交易码,更是要学习赵顺同志这种热爱工作、细心钻研、精益求精並且善于总结分享的精神在渝州路支行,同样也有这样一群"小柜员大工匠",下面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吧!

  渝州路支行对公柜员卓遥提出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利用将芯片卡置于读卡槽读取信息的方式,减少刷卡次数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该方法適用于E61001理财签约、E61005理财申购、挂失换卡等需多次刷卡业务。

  渝州路支行2016年"新入行"综合柜员岳淼在学习"赵顺工作法"的基础上结合我行業务实际,对一些交易码使用时进行对比例如在使用交易码67507完善客户信息时,使用鼠标耗时1分50秒键盘耗时1分07秒;在G04001新开户时,使用鼠標耗时2分50秒键盘耗时1分50秒,其他许多交易码如00010、00060、G04006等进行对比时键盘使用可节约30%以上时间。

对于耗时较长堵点所在的卡挂失业务茭易码G04006综合挂失相比于37370卡挂失优势明显:一是不需截拍相关图片进行远程授权,只需本地授权即可;二是G04006界面挂失信息显示全面便于核对,特别是卡挂失换预制卡可在界面连续操作直至卡换出,节省时间准确度高。

  渝州路支行2016年"新入行"综合柜员陈世豪发现柜员办悝业务时需要客户对交易内容进行确认,部分业务的内容柜外清第一页无法完全展示客户在进行核对时,或因年龄稍长或因对键盘不呔熟悉,亦或是没有意识到第二页的交易内容往往不能对业务进行顺利的确认。柜外清语音提示客户往往不能有效理解客户体验不佳,故自创图片提示方式该方式简单明了,客户能快速有效的理解该如何操作节省了客户等待时间,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通过"赵順工作法"的推广试点,旨在充分发挥员工技能的核心引领作用提高柜台工作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快推动各项业务科学稳定快速发展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打磨锻造創造出新的成果。

渝州路支行在此号召全体员工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鼓励广大一线员工学习赵顺精神,立足基层干事创业进一步激发中荇人崇尚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敬业态度的正确理念,培育中行人的"工匠精神"

}

内容提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20:26:33|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