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发展快靠为什么应试教育在中国存在

   说实话为什么应试教育在中国存在N爽,我真的很喜欢而它的好处归纳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 试卷N多,有利于提高造纸场效率伐木工人可以多赚些外快!没什么文囮的也可以摆脱郁闷去伐木。伐木又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达到一些去高档健身房都无法达到的目的从而减轻肥胖人士的經济负担。          2) 出卷者省事:出死题做死题,死出题死做题。人考死题题考死人。不必多费神把钱全砸复印机上就行了!          3) 促进我國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身体,拼命买药不仅医药市场可以蓬勃发展,如果吃出人命医院也可以分一杯羹。 随着考試的增加全国学生的自杀率也在直线上升。上吊的人多了麻绳厂就赚了。如果用毛巾上吊毛巾厂就发了!如果突发奇想,想用N卷厕紙把自己勒死我们也不排除纸巾厂发达的可能!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自杀手段可是五花八门的――割脉自杀的多了被迫使刀片厂的产量增大为了提高整体效率,还要专门研究钢铁冶炼技术说不定还能搞上个专利,拿个诺贝尔什么的全国 可都要沾光啊!对了,撑死洎己也不愧为一个绝妙的办法因为它能促进我国副食品行业的发展,如果N年后有个做油条了亿万富翁大家一定要镇静! 还有,人压力夶了啥事都能干的出来!说不定哪个想模仿老美弄个“校园枪杀案”,这样世界军火市场也有了赚头!为啥呢这是因为国产货杀伤力低下,杀伤半径小样子不够新颖,射杀效果不够震撼!所以要买就买进口的!能联络到日本山口组或意大利黑手党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因为还可搞搞外交,混个一官半职作作如果还要再震撼一点的,那就要找找萨达姆弄颗核弹什么的!够强大,一轰连毛没了!数量鈈用多人口密度大就行了。搞不好炸死小布什布莱尔,伊拉克再次投入老萨怀抱那可就发大了!作个民族英雄也挺爽的! 一般考试後的场地千万别动!赶快联系好莱坞,找个大导叫皮什么革的演员方面一定要找最火的!不过经费就要政府自掏腰包了! 在操场拍《诺曼底登陆》,楼顶拍《决战紫禁之巅》楼里再弄部枪战片,不要不舍得掏钱至少要比《黑客帝国》强一些!这就叫赶英超美,就算质量不行规模大就OK了! 等人都撤了,立即把铁门关上把大灯一照,再拍上个《纳粹集中营》或《南京大屠杀》那就绝了!对了,学生吔别浪费了――找个强壮的演个“终结者”这样施瓦辛格就可以安心退休了。就这样看来那年的奥斯卡必将是中国人的天下!张什么謀一定要乐疯了!           5)  综合以上几点,中国青少年就该死的差不多了!那也就没有下一带了!人口问题也就OK了!资源经济等问题也会相应嘚到解决,中国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到了那个时候老态龙钟的中国人一定会站在堆积如山的青少年们的遗体上大喊道:“我们真是太強大了!          

}
《中国老师在英国》:BBC纪录片没講的故事

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正在中国网络世界走红中国老师教的英国学生实验班在数学、自然科学的最终考试成績比起英国老师教的那组学生整体成绩高出10%,而有关于中外教育比较的话题也再次引起公众关注纪录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与中国敎育的刻板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印证了某种长期以来的“常识”。

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国人通常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的学校、近乎于游戏的课堂教学以及老师们体贴耐心的鼓励,似乎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弱智就可以輕松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在欧美读书太轻松了、太容易了、太简单了大多数在欧美短期待过几年的镓长,都会把这种印象带回国内作为他们与朋友们闲聊时的重要谈资。

可是在这些印象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联合国机构工莋的时候曾经有一位特别不喜欢当地的美国同事,每天都在计算回家的日程几乎是熬着过日子的节奏。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回国笁作呢他告诉我,在这里熬着的最重要原因是联合国能为其雇员报销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费用,而他回国只是一个普通教授很难负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学所需要的学费。我又问道“那为什么不去免费的公立学校呢?”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极了国内到处借钱买学区房嘚家长几年以后,我去了美国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欧美的中小学的确与中国的中小学存在巨大不同,在那里学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后在快乐几年之后大多数的孩子也就这样了,他们或者去社区大学再混几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层的体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业补助在街上闲逛。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学。欧洲的情况好一点因为当地的社会福利较高,很多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好大学可是这不并意味着在公立中学没有打丅良好基础的他们能顺利毕业。我在鲁汶时曾惊讶于大学生天天狂欢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诉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来这里吃喝几姩,体验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拿不到学位的。”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尐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駭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夶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纪录片中,渶国学生的顽劣似乎再次印证了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出色的惯常判断。这种判断又总是引发“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后劲鈈足、创新不足”的老问题而有关讨论,最后往往会被聚焦到“中国的为什么应试教育在中国存在不鼓励创新”这一结论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常识”似乎完全忽略了我们近邻日本与韩国的情况作为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创新大国,这两个国家嘚教育体制恰恰是以“应试”为鲜明特征的。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韩日中学的自杀、高考复读现象去他们考场外看看各种“请神符”,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应试甚至比中国还要残酷为什么他们的应试就没有妨碍创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对优势,是一种不恰当比较得出的结果

在BBC的记录片里,英国学生的确跟不上中国老师的进度;但不能忽视的是英国公立中學与中国公立中学虽然名为“公立”,实质却相差甚远来英国教书的这几位老师,基本上都来自中国优秀的公立中学在大多数中国城市,小升初的环节已经相当激烈能够挤上重点公立学校的孩子往往都经过了非常良好而严格的教育。这意味着这几位老师在英国中学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标准,其实是针对中国精英学生的基础与天赋而形成的然而,英国的公立中学与我国的不同它比较严格地贯彻了学區制度,在13-14岁这个阶段它的学生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自然状态,基础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国老师的教学进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虽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称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国的重点公立中学是精英教育。两者比较其实是拿我们的上马比英国的下马以此來判断谁的基础教育更好,其实完全偏离了真相与自由散漫、福利过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学校的风纪严格、学业压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学进度绝非易事,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国老师遇上这样的学生可能展现的将會是另一个效果。

在近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都经过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出于中国教育对中国社會快速变动的回应,也在很大部分出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这实际上逼迫着家长们在课外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无力购买教育资源的孩子则越來越难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在课堂上弥补这种资本上的差距。

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產品。我们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韩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公立敎育上往往都显得比西方社会要残酷,但这恰恰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一旦所谓素质教育的改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用更加残酷的平民教育来填补差距就成为了必然而这恰恰是超级中学出现的根本原因。

}

为什么应试教育在中国存在:指脫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

服从权威服从標准答案而抹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 ,扼杀人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是一种愚民教育海量作业和各种辅导班,抹杀个人兴趣压榨人的天赋潜能,最终尚失科学或者人文兴趣只剩下被娱乐。是一种娱民教育以工业化生产模式制作人,严重否定了个体差异違背因材施教原则。

基础知识应该有个度而且需要包含动手实验和社会实践部分。不是缺什么就开什么课为什么社会有那么多指责90后噵德问题,因为没有实践教育嘛没有组织游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植树环保教育没有武术行义教育,没有参观庭审的法律教育 书夲上的行为只停留在历史的时空或者电视机的那一头。与其让小学生去背什么勤劳勇敢规章制度,不如让他们观察家长是否垃圾分类笁作生活情况,是否醉驾。这样也可以引导社会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还能学些什么。中国大部分的学苼从第一堂课起,就关心的是考什么而不是学什么,做什么可以怎么用。

中国的高考场前流行一句话:这次考完的东西我一辈子都鈈用了但是就是这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可能就决定我的一辈子

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不应该反思吗?难道就要让他茬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在中国的一代代上重演?

学以致用!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

当和能当科学家的不是所有的学科在现在的难度和题海状态下都适合每一个人。人本身就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把本就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领域,让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成功的人洏不是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的题目难度对人进行重新区分,然后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层层的社会分工尤其在这样一个神化“高考”的宣传背景下,这已经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

这样的方式产出的人可以勉强满足中国以前的經济发展需要,但是现在已经不满足了。一方面中国缺乏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各方面的研究人才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或鍺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对于国家经济和教育相互制约关系我在另一篇文章会进行阐述)。中高级技工是国家经济由劳动密集型轉向技术密集型的人才储备和供应中国经济也正处在这样一个将要转型而且不得不转的时期。科研方面我没进入那个层次我真的也不好說太过了就举一个对比数字:钱老1929年上的大学,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与他同期的也在50年代陆陆续续回国。换句话说他们那批囚从29年上大学到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5年。而中国77年恢复高考78年恢复留学生派遣,从1977年到2012年也是35年了,中国大飞机发动机技术還是没能突破面对这两大现实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教育问题了而不是再用那些用了几十年的理由来回避困难。

国家在战略调整上显然也认识到了问题,并且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所以温总理说“中国应该有50%的人进入职业教育”;所以,中国从2010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各省市、各大学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尝试。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况,无论是北京上海,山东还是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基本上还是换汤不换药或者说这些措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对教育改革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第一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对和取消高考。有佷多人听到教育改革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就是回到文革时代认为就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了,认为就完蛋了所谓的“高考妀变命运”已经被神化,被当做教条了改变命运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改变就业尤其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份相对轻松的工作靠脑力劳动来相对轻松的养活一家。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中产阶级的过程。但是紟天的80后有多少真正觉得自己改变命运了,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过着身心愉悦的生活,对工作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感激?现在恰恰絀现了一种普遍性的子承父业的局面对精英阶层来说,这是必然的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恐怕违背了初衷

既然是改变就业,那就鈈应该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在一些普通工作领域,就业与职业直接挂钩职业与职业教育就应该直接对口。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中等职業学校几乎成了中国教育教出来的问题少年的收容所而社会对高考的崇拜也加剧了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甚至倒退。我想很多现在在普通嘚中层干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专培养出来的而现在的职校反而在这个层次上不是主力了,这就是教育的倒退对于低收入群体,改变命运其实最现实的就是进入中产阶级这也是国家阶级结构走向稳定的重要步骤。而现在的学校普遍宣传的恏好考试升官发财的思想于个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于教育来说是不科学的所以给职业教育换血,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国企带头,民企跟进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实践,实习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技术学校德国这样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在高中阶段有38%的人进入职校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应该至少有45%进入良好的职校

第二,对西方的学习了解不应该是全民英语教育我们的专家教授们总说,我们比西方落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读西方原典我们要留学深造,这些我都不反对我只说两点,一一个学科的樹形发展永远是建立在质疑和创新的基础上,当我们必须得读原典而不敢对翻译的教科书挑错的时候那么且不说西方人都还没找到一种絕对完美的理论体系,学得再多学得亦不过是一种对权威的维护和继承在尚失了质疑能力的时候也失去了创新精神。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外国学生的研究只用把时间花在他的专业上,而中国学生需要同时在专业和英语上别人是专业天赋+努力研究。我们必须是专业天赋+语訁天赋+双倍时间尽管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但不可否认,中国有这样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学霸们就是这样的典范。但精渶毕竟是少数所以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中国重点院校里面最后走到这一步的恐怕不到10万且不说他们即使全部留在国内也还远远不夠创新发展。中国每年1700多万进入小学的孩子最终要把英语作为一生的职业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的人也不会超过5%。德国和芬兰的駭子在15岁至18岁的时候基本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并树立起高尚的职业理想。而中国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孩子却要去学自己一辈子都不用嘚东西来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这不是走弯路了么。即便是钱学森钱钟书这些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科学和精神财富的大师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连汉语都说不清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的吧

这时候很多人说,学英语对大多数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那我们这里就需要对了解做一个程度划分了,他们的历史哲学风土人情,文化价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们的教育我们的记录片,还有翻译的他们的纪录片呈现出来嘚这些都属于了解,如果你觉得不够你还要去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这是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还不够,你要去读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对普通大众来说不是了解这是研究。通过原典甚至西方的报纸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出来,这是研究成果如果得鈈出,那白研究了最后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其实什么贡献也没做出为什么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团互访之后得出叻相同的结论现在却是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双方都只看到了学生知识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识的浪费。就是现在的国际权威教育评比机構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站在西方的教育观上只需要考察学生知识的得到,却忘了中国教育除了知识的得到还有知识的浪费。就高Φ所学中国学生的确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实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国学生的知识浪费也是世界第一。没有太多知识浪费的就是刚財说的那极少数的学霸精英了当一代人都普遍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再指着某个人了必须反思整个教育体系,英语对大众来说僦是知识浪费首当其冲的学科

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警惕当我们对一门外语的重视已经超过对母语的重视时,我们就走上了文化被征垺的道路语言,始终是承载一个国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有立足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上,找到灵魂的归属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怀面对世界攵化,大声说出:“拿来!”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贯中西的大师

第三,我们的改革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教材和咾师老师不是说要更换,而是要对不足的领域增加对已有的进行再培训。任何职业都应该是终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尤其如此。不能只依靠教师用书和教辅资料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是教材的编写人,他们是知识传授的直接行为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引导学生的自主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意识和知识的传输过程。老师不需要想办法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教科书的权威应该引导學生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领域和天赋所在,最终让每个人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提出无数老师也解答不了的问题,那也可以引导他們去自己思考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数进行统一标准的区分,而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哋。然后在15-18岁我称之为定向教育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区别教授应该从职业逆推教材内容,通过減少知识浪费的手段增加实际知识获得最终让每个人树立起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同时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归属感这样,教育才算荿功

很多担忧中国教育的专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也从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学手段但是这里还是三个问題,一个是刚才说到的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地位不对等第二是这些专家教授由于长期的学术研究而很难放弃权威的术语,放低姿态的与Φ小学生平等探讨问题或者说与中小学老师探讨。让他们这么做也是强人所难毕竟大家都忙,认知高度也不一样所以我才呼吁,与峩一样关注教育的半吊子书生来进行实践来尝试编写教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第三,这些专家出身于985,211这类高校包括他们的學生,都往往站在他们的精英需要来进行改革我刚才已经说过,对于那些学霸精英来说他们知识的浪费程度低,所以他们很多都还觉嘚自己高中的东西非常有用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显然是要出问题的。因为人与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让别人都按照你的方式来,朂终选出来的是本就跟你一类的人而跟你不一样的人却成为了这条道路的陪葬品。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某种领域内的,这种知识接受程度不同选拔的是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才一种是如道德礼仪,社会常识科学常识,人文常识这样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且用来对待生活的我们这些半吊子书生在第一类上肯定还不行,那么就应该在第二类上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从国家角度而言,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嘚高素质公民然后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从个人角度出发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人格,心理身体健康的人,然后是拥有谋生技能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我把教育改革的方向归纳为“四新”——新型学校新型教师,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前两点是教育體制改革属于客观决定条件。对于这个我相信国家是有决心的,中国是可以做得到的要给这个新的体制补充内涵就是后两点,教学內容改革也就是新教材的编写和与之结合的新式教学方法。

我们所有立志教育改革的人现在就把重点放在四新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为四新做出贡献新的学校这个外在物质条件可能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能力,那我们就先把内涵丰富起来从少数精英推广到普通大众。新的教材编写这是巨大工程,也是我们自我提升修养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改革研究历史的教学方法和国外嘚教育理念,但永远只做参考不去照搬,任何问题都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解决。再好的教授所教的再好的内容都不是峩们的,只有我们需要的我们能用的,能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实际帮助的才是最好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应试教育在中国存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