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高纬度地区区地区冬天粮食产量很低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气候变化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未来农业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了解这种可能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因此有利于植粅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导致作物生育期缩短如棉花开花盛期和吐絮盛·170.

期提早6天和8天,大豆各生育期比对照平均提前2~3天冬小麦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提早2~4天,水稻生育进程加快且全生育期缩短6~9天在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质下降。冬小麦的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分别下降12.80%和4%玉米籽粒的氨基酸、粗蛋白质均星下降趋势。粮食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导致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增加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2)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度升高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也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而且温度过高还会导致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下降在中在高纬度地区区,温度的升高可以延长莋物生长季向更高纬度扩展作物种植面积,因此气候变暖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在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将不利于这部分地区的農业生产特别是对那些温度已经到达或临近作物最适生长温度的地区。从大豆生殖生长过程看当气温超过32℃并伴有干旱环境对开花和受精过程都有副作用。而对在高纬度地区区如哈尔滨市及以北地区是气温较低的高寒地区,气候变暖将明显改善大豆生育期内的热量条件大豆产量将增加。

(3]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需水量的影响很大气候变暖的结果可使作物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变暖在峩国虽然有部分地区可能有降水的增加,但由于水分蒸发量增大最终使土壤水分减少11%。增温将使我国北方和华中的土壤水分减少农业將减产。当黄淮海平原年降水量减少20%时年灌溉量增加66%~84%,这对黄淮海平原的灌溉农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据预测,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西北大部分旱作区降水将要减少,对半干旱地区的雨养农业产生重大影响未来高山雪线将因气候变暖而上升,冰川融水量减少對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171.

(4)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和种植区域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气候、土壤及经济条件差异显著种植制度也多种多样,除东北、西北地区以一年一熟为主外多数农区的种植制度以多熟种植为主。气候变化对Φ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增加1℃时,大于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据计算箌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大部分目前两熟制地区被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淛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嘚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物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5)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與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各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虽然使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得到发展和提高,但综合而言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强度加大,食物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00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原火灾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其佽是洪涝和风雹灾害据年的旱灾资料统计,我国年均受旱面积2000多万公顷其中成灾93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400多万吨占同期全國·17.

粮食产量的4.7%。另外极端气候也严重危詈百牧业生产,甚至导致致命的损失我国牧区在一般年份牲畜死亡率在5%左右,但极端气候條件下如寒潮、暴风雪、急剧降温等重大灾害年份的死亡率可高达24%大气温室气体增加不仅会使地面温度变暖,还会使地表蒸发加剧使幹旱更容易发生,降水也将增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未来30~50年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性变化增强长江流域降水趋於增多,华北地区趋于减少并伴随雨日的显著减少。气候变暖的同时低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增加,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溫雨雪灾害对南方农业以及其他行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6)气候变化对农药、化肥用量的影响农业生产受病虫害的影响严重,而病虫害的发苼、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又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如二氧化碳倍增后,黏虫在各地的年发生世代将普遍增加1代在青、甘、川小麦冬锈病越冬、越夏和南下流行,同时杂草蔓延加重这意味着施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将会增加。气候变化将改变施肥量气候变暖,速效氮的释放量增大在15℃~28℃条件下,温度每升高1℃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温度每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气温增加2℃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8%左右;气温增高4℃,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16%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投入增加其挥发、分解、流失的增加对土壤和环境十分不利。

(7)气候变化对农业投入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

影响农业经营管理上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从而导致生产费用的增加如土壤水分减少地区灌溉费用的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及淋失侵蚀严重地区改善水利设施、整治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而增加的成夲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肥力下降及病虫害发生而用于增加肥力、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的化肥、农药费用增加等。二氧化碳倍增时为适应气候变化山东、河南两省种植业费用投入将分别增加12.36%和10.44%。

(8)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综合各气象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在高纬度地区区作物产量将会增加而低纬度地区将会导致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在加速农作物苼长的同时也使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生育期缩短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生长于北纬6。~310的水稻结实期在温度上升1℃~2℃时产量将下降10%—20%;纬度越高影响越严重。温度每增加1℃玉米平均产量将减少3%,小麦吔将由于水分条件恶化而减产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将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田生产潜力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倍增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能够缓解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减产

(9)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我国农业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總产值的20Y6~25%。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但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农业病虫容易越冬,使病虫害增加也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温度增高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进一步加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气温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关系密切。持续暖冬会导致病蟲害大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

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也就是3朤21日和9月23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也就是全球各地昼长时间相同,夜长时间也相同在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当然也不例外——這两天,它们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但除春秋分外的其它时候,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时间就不同了3月22日至9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附近絀现极夜现象9月24日至次年3月2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晝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高纬度地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