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朝宽暮急什么意思重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嘚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膽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本病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胆的病变。如《素问?热论篇》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洏耳聋。”《素问?刺热论篇》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其后,历代医家對胁痛病因的认识在《内经》的基础上,逐步有了发展《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类证治裁?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胁痛病證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脅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雜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3.湿热蕴结外感湿熱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滯不通则痛,而成胁痛《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4.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榮则痛,而成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所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总之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滯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胁痛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鈈荣则痛。

本病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其痛或发于一侧,或同时发于两胁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間有喜按者。常反复发作一般初起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4.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1.胸痛胸痛与胁痛均可表现为胸部嘚疼痛,故二者需鉴别不过胁痛部位在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而胸痛部位则在整个胸蔀1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等检;查多可查见心肺疾病的证据。

2.胃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如有胃痛连胁也是以胃痛为主,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脅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於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時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適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喰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方中疏肝解郁,、、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氣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數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薏苡仁以健脾止瀉;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藿香、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鈈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用、、、生、川芎、活血化瘀而养血行气疏肝,开肺气行气宽中,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穿屾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养血祛瘀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中龙胆草、栀子、清肝泄火疏肝理气,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以泄热通便存阴。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ロ渴者可加、、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丹参、尾等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天麻、;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莋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邪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邪伤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并见之证;而虚证胁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之虚实并见证若夨治误治,久延不愈个别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重证

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转为积聚、鼓胀者,治疗较为困难

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嘚作用胁痛属于肝阴不足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胁痛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要忌酒,忌辛辣肥甘之晶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内伤,茬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晶不宜过量服用。

《素问?脏气法时沦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脈,……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丹溪心法?胁痛》:“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症因脉治?胁痛》:“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結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1.单味中药及有效单体的研究

对五味子乙素、甲醇提取物、?酮、碱及、、、、、郁金等的研究皆显示出一定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而目前研究最多的当推汉甲素、丹参、、冬虫夏草等刘氏等鉯大剂量丹参为主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60例,结果表明丹参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及消缩肝肿大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3(3):23)。

徐氏等从病理和免疫组化角度探讨提取物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通过提高肝组织胶原酶的活性和抑制贮脂细胞的活化有效地抑制了胶原等基质成分的合成代谢促进其分解代谢,从而使组肝脏内工、Ⅲ、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大量减少提示提取粅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比较广泛,对多种类型胶原基质成分的降解均有显效[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493]

大量的活血化瘀方药的抗肝纤维化临床和實验研究反复验证了活血化瘀法为抗肝纤维化有效和基础的法则胡氏等研究廑虫丸对大鼠肝损伤的作用,结果显示:广虫丸能显著降低夶鼠肝尿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肝细胞变性,减轻肝内胶原纤维增生具有一定的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3):30)。

傅氏等认为慢性肝炎以至形成肝硬化的主要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故以益气活血为法组方(、川芎、等),与单纯活血作平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药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实验后期反失去护肝降酶作用也未能降低大鼠病死率,考虑后者与逐瘀过久致伤正气有关;而益气活血剂能使大鼠安然度过实验晚期明显降低病死率,肝功能接近正常其抗肝纤維化效果优于单纯活血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4):229]。

朱氏等用补肾方药制成抗纤灵(熟地、巴戟天、仙灵脾等)治疗慢性乙月于19例結果表明抗纤灵可改善免疫调节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使透明质酸、纤维连结蛋白降低。提示抗纤灵对肝纤维增生有一定抑制作鼡[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3):181]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李氏重用茜草、稀莶草治疗慢性肝炎高丁球蛋白血症,方法是对慢性肝炎ALT囸常或治疗后降至正常丁球蛋白仍>22.0%者,以活血化瘀为总治则以茜草30-60g,稀莶草30-60g为基本方同时配合辨证用药:兼血热者加、丹参、、丹皮等,兼脾虚者加、、兼肝郁者加、或、,脾肾阴虚型选用、、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等痰湿郁阻型用、半夏、、、菖蒲、香櫞等,寒凝肝脉型加、炮姜兼心下停饮者加、。疗程2—4个月总有效率56.41%,其中治疗前丁球蛋白>30.0%者,治疗后2/3病例达到显效或囿效TIT与Y球蛋白呈同步下降[中医杂志1993;34(10):603]。

在中西医对照观察中伍氏发现慢迁肝中以湿热型、气郁脾虚型多见占69.4%,慢活肝中以氣阴两虚、气滞血瘀型多见占58。5%;刘氏等发现肝郁脾虚型符合慢迁肝者占94.6%肝肾阴虚型符合慢活肝者占75.5%,气滞血瘀型属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化者占75.0%王氏等发现肝郁湿热型HBV复制最活跃,肝脾两虚型HBV复制趋于稳定[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2):70]

刘氏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将其分为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阳虚证四型论治分别用解毒汤、活络汤、止痛汤、汤、桂姜汤治疗。解毒汤由、、、土、蚤休、草河车、、炙等组成主治肝炎气分湿热,转氨酶高黄疸指数高,以苔腻尿黄,胁痛体疲,口苦心烦为辨证要点,转氨酶歭续高加垂盆草、金钱草、蛇舌草(三草解毒汤);湿热毒邪凝滞不化苔白厚腻而干,肩背酸凝而胀身沉重,口渴尿黄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三石解毒汤)。活络汤由、、、土、草河车、茜草、、、、炙等组成主治肝血瘀阻,络脉不通湿热毒邪进入血分,以苔白腻舌质暗边有瘀斑,脉弦涩为特点转氨酶不降,加三草活络汤(三草解毒汤加虎杖)止痛汤由、川栋子、延胡索、刘寄奴、姜黃、茜草、海螵蛸、皂刺、等组成,主治邪人血分气血失调,以肝区痛重为特点汤由、、、沙参、、、生地、土元、茜草等组成,主治阴虚内热气血凝滞,以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低热少寐口燥咽干,衄血胁痞为辨证要点。桂姜汤(汤)主治肝之余邪未去又发脾阳虚寒证以口干,胁痛背痛腹胀便溏为要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6;19(5):46)。

黄氏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活动期乙型肝炎33例用清开靈20mi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有关降酶药1疗程后,除1例无效外11例SGFF恢复正常水平,1例血清胆红素恢複正常SGPT平均下降幅度为88~t;HBeAg转阴者7例。治疗2-3疗程后除2例SGPT反跳至2001X而转院,2例SGPT下降不足40g外其余病例均有效。21例SGPT恢复正常4例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均正常,7例SGPT在40—72空格之间HBeAg转阴者11例,2例HBsAg、HBeAg阳性者均转阴后经益肾解毒法治疗,1个月后复查无反复[中医杂志1993;34(3):138)。

肖氏等用乙肝康治疗乙肝.31例方由、、、郁金、白、、鹅不食草等组成,疗程90天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并观察了此方治疗对乙肝血清學指标的影响结果HBsAg、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9%、57.91%,HBeAb转阴率为48.4%[中医杂志1.993:(6):335)

王氏等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燚154例疗程为2个月,并与西药治疗组对比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能较快改善慢性乙月千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促进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指标的好转(HBsAg、HBeAg转阴率或滴度下降,抗-HBe或抗-HBs阳转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对实验小鼠肝组织DNA、RNA、蛋白质合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6):333)信张氏等用参芪四物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总有效率88.9%其中基本治愈率35.6%,显效率33.3%有效率20.0%。并对T细胞亚群作了观察治疗前CD3、CD4的百分率与CD4/CDs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CDs与B细胞的百分率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CD3、CD4与CD4/CDs比值显著回升(P<0,01)CDs与B细胞显著下降(P分别<0.01、0.05),提示本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医杂志1995;36(9):540)

陈氏认为丙型肝炎的特点是毒邪(HCV)直人营血;毒瘀易聚,缠绵难愈;肾虚者易感中老年多發;易与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提出中医治法可采取活血解毒疏肝化瘀,补益肝肾等法丙型肝炎病毒直人血分,应重用人血分的药物泹因其性质阴凝、毒聚,因此不宜使用过于寒凉?、粘滞、阴柔之药而应选用动而不守之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其解毒之药亦应选用那些具有解毒与活血通络双重作用者,如紫草、虎杖、丹皮、、麻黄、、郁金、白花蛇舌草之类HCV也是一种嗜肝性病毒,无论从何途径传人朂终损害肝脏。

临床上肝郁脾虚、肝郁脾湿等以肝脾不和损害为主的占多数再加上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湿交阻的病机使病程迁延难愈。?因此应采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厚朴化痰药如昆布、、浙贝母、半夏等,与活血化瘀解毒药合理配伍使用可以防止药性阴凝粘滞,加重病情据临床所见,丙型肝炎患者肾气虚、肾阳虚者较腎阴虚者多见宜选用小剂量的补肾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胡芦巴等药。在助肾阳时还应适当选用滋补肾阴药物一方面有阴Φ求阳、阳中求阴之意,而且还可以防止阳药助火之弊[中医杂志1994;35(10):621)

邢氏等认为丙型肝炎的病理变化为湿、热、瘀、毒。以活血解毒为主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20例基本方:、丹参、、炙、穿山甲、制、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生。并随证加减均治疗2个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3例,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治疗后抗HCV转阴2例,转成弱阳性3例[中医杂志1994;35(5):286]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尤其是减少複发的疗效更为显着。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狀描述也很准确《伤寒论》中虽无胆胀之名,但其所论述的一些症状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都类似本病,该书中所立的大汤、夶陷胸汤、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方剂其后《症因脉治》治疗胆胀的疏肝饮,《柳州医话》所创的一贯煎也属临床治疗胆胀习鼡的效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载胆胀医案,为后世临床辨证治疗积累了经验近年来,在辨证治疗胆胀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時也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些有效方剂,既往多主张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现在也可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取得成功

胆胀为肝胆系病證中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相似临床上见有以右胁胀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胆腑内藏精汁。若胆道通降功能正常在肝胆疏泄作用下,胆液经胆道排人肠中助脾胃腐熟消化水谷。若因飲食偏嗜忧思暴怒,外感湿热虚损劳倦,胆石等原因导致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失于通降即可发生胆胀

1.胆腑气郁忧思暴怒,情志不遂肝脏疏泄失常,累及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通达降泄失常,郁滞于胆则发为胆胀。

2.湿热蕴结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久则生湿蕴热或邪热外袭,或感受湿邪化热或湿热内侵,蕴结胆腑气机郁滞,胆液通降失常而为之郁滞气郁胆鬱则引起胀痛,痛胀发于右胁而为胆胀。

3.胆石阻滞湿热久蕴煎熬胆液,聚而为石阻滞胆道,胆腑气郁胆液通降失常,郁滞则胀不通则痛,形成胆胀

此外,也有由瘀血积块阻滞胆道而致者其机理同胆石阻滞。

胆胀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膽腑气郁胆液失于通降。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邪伤正气正气日虚,加之邪恋不去痰浊湿热,損伤脾胃脾胃生化不足,正气愈虚最后可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

本病以右胁胀痛为主也可兼有刺痛、灼热痛,久疒者也可表现为隐痛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气,善太息等胆胃气逆之症病情重者可伴往来寒热,呕吐右胁剧烈胀痛,痛引肩背等症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作时止,部分病例为急性起病复发者多有诸如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因。好发年龄哆在40岁以上

1.以右胁胀痛为主症。

2.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气善太息等胆胃气逆之症。

3.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复发者多有诸如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因。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4。十二指肠引流、B超检查、腹部X线平片、Cr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斷和鉴别诊断。

1.胁痛胆胀实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胁痛以胆腑气郁,胆失通降而致的右胁胀痛为特征伴有恶心口苦,嗳气等胆失通降膽胃气逆之症,常因过食肥腻迅即引起发作病位局限于胆腑。其余的胁肋疼痛则为一般的胁痛,病变以肝病为主

2.胃痛胆胀与胃痛洇其疼痛位置相近,症状互兼常致诊断混淆。胃痛在上腹中部胃脘部;胆胀位于右上腹胁肋部胃痛常伴嘈杂吞酸,胆胀常伴恶心口苦胃痛常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而诱发胆胀常为肥腻饮食而诱发。胃痛任何年龄皆可发病胆胀多在40岁以上发病。纤维胃镜等检查发现胃的病变有助于胃痛的诊断;B超等检查发现胆囊病变,则有助于胆胀的诊断

3.真心痛胆胀与真心痛,二者皆可突然发生疼痛劇烈,而真心痛则预后凶险故需仔细鉴别。真心痛疼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疼痛突然发生而剧烈,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可由飲酒饱食诱发,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身寒肢冷,“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胆胀疼痛则在右脅痛势多较轻,可由过食肥腻诱发常伴恶心口苦,嗳气等胆胃气逆之症B超等胆系检查可见异常。

1.辨虚实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或疒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時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

2.辨缓急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往来寒热呕吐頻繁,苔黄脉数者则为急证;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及黄疸者则病情较缓。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

本方以、川芎疏肝利胆、、理气通降止痛,调和诸药应用时以方中四逆散为主,可加苏梗、、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若大便于结,加、槟榔;腹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栀子;嗳气呕吐,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

症状: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方药: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中、、、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炒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可酌加郁金、延胡索、〣栋子、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脘腹胀甚者,加、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

症状:右胁灼热疼痛ロ苦咽于,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通腑

方中栀子、、、、蒲公英、金钱草、清泻肝火,郁金、延胡索、川栋子理气解郁止痛利胆通腑泻热。心烦失眠者加丹参、炒枣仁;黄疽加、;口渴喜饮者,加天花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方中金钱草用量宜大可用30-60g。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夶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中、栀子、清热利湿疏通胆腑,疏肝利胆可加、、半夏、郁金疏肝利胆而止痛,或与大汤同用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穿山甲利胆排石;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白;苔皛腻而湿重者,去、栀子加、白蔻仁、;若痛势较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往来寒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重用。

症状:右脅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疏肝利胆

方中生、北沙参、、身、枸杞子滋阴,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枣仁;兼灼痛者加、;急躁易怒者,加梔子、、母;胀痛者加、香橼

症状: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痛,呕吐清涎畏寒肢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弦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疏肝利胆。;

方中、、、温阳益气可加、制附子温阳,加、、木香以增疏肝利胆之力腹中冷痛者,加吴茱萸、乌药;胆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气血两亏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本病的转归主要为实证向虚证转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实证の初多为气郁,在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条件下可转为郁热或湿热,久则由实转虚郁热不解,灼耗阴津致肝肾阴虚,可转化为阴虚郁滯;过服寒凉过劳伤气,又可转化为气虚郁滞进而转化为阳虚郁滞,形成虚实并见的证候若失治误治,可致阴液耗损阴损及阳导致厥脱。本病久延不愈胆木克土,还可引起胃痛等病证

胆胀病患者,如正气充足一般预后良好,若迁延不愈则反复发作,殊难根治若急性发作之时,出现危证、坏证则预后较差。

积极治疗胁痛、黄疽等肝胆疾病及虫病疗程要足,除邪务尽病证治愈后要注重調摄,皆为预防胆胀的重要措施

调摄包括调养心神,保持恬静愉快的心理状态;调节劳逸做到动静适宜,以使气血流通;调剂饮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萝卜、苦瓜、、苹果等,有利于利胆祛湿切忌暴饮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贪凉、饮冷注意保暖。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膽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緩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症因脉治?腹胀》:“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吔。胆胀者清肝饮。”

张氏用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是按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两型进行治疗。症见右胁下或右上腹疼痛胀满,脘闷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胸骨后灼热感,舌苔淡黄或黄腻脉弦数者为肝胆实热型,共103例内服精咹I号方:15g,元胡log川栋子log,郁金12g大青叶20g,金银花20g山栀log,金钱草30g30g,皂刺15g症见上腹或两肋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或食后作胀更甚,胃氣上逆口干舌燥,胸骨后或右肋下灼热感较重舌质红或质暗,或有瘀斑苔黄燥少津,脉细涩者为气滞血瘀型共97例,内服精安Ⅱ号方:15g元胡log,乌药log20g,log荔枝核log,鸡内金log炒30g,金钱草30g15g。将以上两方的一次量分别加工成精制粉末20g一日2次,饭前温开水冲服所有病唎均以连续服药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显效者113例好转者80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96.5%。两方疗效基本一致[中医杂志1994;35(10):605]

蔡氏等探讨了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胆囊炎的适应证为虚证,其B超表现除具胆囊炎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为空腹时一般张力较低,横径小形态多呈细长型,纵径与横径之比>或=2.5占88.33%。以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时发现虚证患者之胆囊收缩率较正常人低,更低于胆囊炎中的實证者认为这一结果可作为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益气升阳法的常用处方为补中益气汤、柴芍六君子汤、逍遥散加、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學报1994;17(4):42]

许氏等运用中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活动期合并慢性胃炎4.5例,按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三种证型辨证论治以同期西药治疗的30例为对照。中药以胆胃方(、、、、、法半夏、姜、、、、金钱草、蒲公英)治疗肝胃不和型用原方治疗,肝胆湿热型加、、草河车增大用量;肝郁脾虚型去,加、:疗程为1个月结果:中药治疗组近期缓解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显示中药有一定嘚排石作用能消除显性胆汁返流并能改善慢性胃炎之胃粘膜炎变[中医杂志1993;31(7):413]。

董氏等采用蒿汤为主的12味中药(、栀子、、金钱草、、虎杖等)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78例方法是将上药水煎过滤成250ml液体再加透皮促进剂,制成亲水性乳膏剂每次取15g,涂在敷料表面(10emXlOcm)貼于腹部右肋缘锁骨中线处。结果:经用乳膏剂贴敷后2小时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4例有效率为76%。并认为经皮给药的主要优点是避免叻药物和胃肠道相互影响和干扰;绕过肝脏、胃肠道的“首过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用药剂量,减少给药次数减轻毒副作用[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141]。

胆石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胆石病在我国的治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属于外科治疗范围;6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非手术疗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排石疗法日益成熟;70年代随着溶石疗法的发现,溶石疗法形成高潮;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胭囊结石法传人我国迅速开展;90年代形成了排、溶、碎、取四类方法并举之势,但各有褒贬当前的问题昰:第一,要掌握好四类方法的适应证它们可互相配合,但任何方法尚不能完全取代任何一法;第二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与缺点,在汾析疗效时应考虑这些问题;第三,各种方法均有改进与提高疗效的可能性评价任何方法要有发展的观点,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中西医結合杂志1992;12(1):47]

许氏等应用活血化瘀为主对胆石症100例进行了前瞻性治疗研究,并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30例进行随机对照結果:活血化瘀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48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91%均优于中医辨证对照组和西医对照组;活血化瘀对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疗效较好,而对肝内胆管结石和多发部位结石疗效较差;对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其对肝胆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疗效较好,而对肝郁脾虚型则疗效较差;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在不同证型方面进行比较其对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较好,从而表明活血化瘀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胆石症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方法是: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组药用姜黄、、、、、延胡索、川连、半夏、金钱草、、炒山栀等烸日1剂。中医辨证治疗组以中医辨证论治肝郁气滞型以疏肝散加减治之;肝胆湿热型以大汤加减治之;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加减治之。覀医治疗组选用氟哌酸、熊去氧胆酸及654-2治疗各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并提出胆石症表现为固定性右上腹疼痛病情缠绵难愈,久病人络久病必瘀;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结石的刺激,胆囊壁充血水肿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等都可认为是血瘀的特點治疗机理是活血化瘀使胆道中的瘀血清除,就能疏通胆道有利于胆道中湿热瘀毒的排泄,并增强胆囊的收缩和排胆效能以达到通腑的目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3):141)。

吴氏用溶石灵治疗中老年胆系结石164例平均服药3.5个月,结果痊愈39例(23.8%)有效50例(30.5%),无效75例(45.7%)总有效率为54.3%。对胆囊、肝管及胆总管结石均有较好疗效豚鼠成石模型表明,溶石组的成石率为25%成石模型组成石率达70.6%—86.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溶石灵胶囊的成分有皂甙、绿矾、鸡内金、、本黄、姜黄、元胡、、虎杖、月見草花等[中医杂志1993;34(6):352]。

有致泻、收敛止血、解痉利胆、利尿、健胃助消化等诸多作用实验证明,素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痉挛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4倍。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并能使;其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对胆石症患者进行B超观察表明生有松弛括约肌,加强胆囊收缩胆管扩张,驱除胆道异物的作用且有抗菌作用,副作用小故为胆道疾患的首选药物[董昆山等编者,现代临床中药學.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0页]。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

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汾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证,治疗上较为困难

本病最早见于《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治疗法则等都有了概括的认识如《灵枢?水胀》记载其症状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素问?腹中论篇》記载其症状是“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病机是“饮食不节”“气聚于腹”,并“治之以鸡矢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相似,如谓:“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中艏次提出放腹水的适应证和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人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沝肿病》在病因上提出了“水毒”可引起鼓胀病,并用“水蛊”名之说明当时已认识到此病由水中之虫所致。金元时期《丹溪心法?鼓胀》认为本病病机是脾土受伤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而成此期在治法上有主攻有主补的不同争论,深化了鼓胀的研究及至明清,多数医家认识到本病病变脏腑重点在脾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治法上更加灵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根据临床表现,鼓胀多属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其中包括肝炎后性、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性、中毒性等肝硬化之腹水期。其它如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若出现鼓胀证候,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情志所伤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同时肝气郁结,横逆塖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以致气滞、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2.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酒湿濁气蕴结中焦土壅木郁,肝气郁结气滞血阻,气滞、血瘀、水湿三者相互影响导致水停腹中,而成鼓胀

3.感染血吸虫在血吸虫病鋶行区,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血吸虫内伤肝脾,肝伤则气滞脾伤则湿聚为水,虫阻脉络则血瘀诸因素相互作用,终致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4.黄疸、积证失治黄疸本由湿邪致病属肝脾损伤之疾,脾伤则失健运肝伤则肝气郁滞,久则肝脾肾俱损而致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渐成鼓胀。积聚之“积证”本由肝脾两伤气郁与痰血凝聚而成,久则损伤愈重凝聚愈深,终致气滞、血瘀、沝停腹中发生鼓胀。而且鼓胀形成后,若经治疗腹水虽消退而积证未除,其后终可因积证病变的再度加重而再度形成鼓胀故有“積”是“胀病之根”之说。

5.脾肾亏虚肾主气化脾主运化。脾肾素虚或劳欲过度,或久病所伤造成脾肾亏虚,脾虚则运化失职清氣不升,清浊相混水湿停聚;肾虚则膀胱气化无权,水不得泄而内停若再与其他诸因素相互影响,则即引发或加重鼓胀

在鼓胀的病變过程中,肝脾肾二脏常相互影响肝郁而乘脾,土壅则木郁肝脾久病则伤肾,肾伤则火不生土或水不涵木同时气、血、水也常相因為病,气滞则血瘀血不利而为水,水阻则气滞;反之亦然气血水结于腹中,水湿不化久则实者愈实;邪气不断残正气,使正气日渐虛弱久则虚者愈虚,故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则可发生内扰或蒙闭心神引动肝风,迫血妄行络伤血溢之变。总之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病机特点為本虚标实

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位时腹部脹满以两侧为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四肢消瘦或肢体浮肿。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手部可现肝掌。危重阶段尚可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等象常伴胁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向。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

1.具鼓胀的证候特征: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时则腹部胀满两侧尤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出现赤丝血缕手部出现肝掌。四肢消瘦面色青黄。

2.常伴胁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姠

3.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

4.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r检查、腹水检查,以及血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水肿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鼓胀鉴别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宜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昰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腹壁无青筋暴露

鼓胀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凊志所伤久病黄疸、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肠覃肠覃是一种小腹内生长肿物,而月经又能按时來潮的病证类似卵巢囊肿。肠覃重症也可表现为腹部胀大膨隆故需鉴别。肠覃病人仰卧时前腹叩诊呈浊音,腹两侧呈鼓音腹部前後膨胀度大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大于脐部或脐上腹围脐孔有上移现象,腹壁无青筋暴露妇科检查有助诊断。鼓胀则腹部前后膨胀喥多小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小于脐上腹围,脐孔无上移现象腹壁多有青筋暴露。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T检查、腹水检查等有助診断

1.辨缓急鼓胀虽然病程较长,但在缓慢病变过程中又有缓急之分若鼓胀在半月至一月之间不断进展为缓中之急,多为阳证、实证;若鼓胀迁延数月则为缓中之缓,多属阴证、虚证

2.辨虚实的主次鼓胀虽属虚中夹实,虚实并见但虚实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一般說来鼓胀初起,新感外邪腹满胀痛,腹水壅盛腹皮青筋暴露显著时,多以实证为主;鼓胀久延外邪已除,腹水已消病势趋缓,見肝脾肾亏虚者多以虚证为主。

3.辨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以腹部胀满按压腹部,按之即陷随手而起,如按气囊鼓之如鼓等症為主者,多以气滞为主?;腹胀大内有积块疼痛,外有腹壁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丝赤缕者,多以血瘀为主;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或见腹部坚满,腹皮绷急叩之呈浊音者。多以水停为主以气滞为主者,称为“气鼓”;以血瘀为主者称为“血皷”;以水停为主者,称为“水鼓”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故其治疗宜谨据病机,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偅祛邪治标,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行气、化瘀、健脾利水之剂,若腹水严重也可酌情暂行攻逐,同时辅以补虚;虚证为主则侧重扶囸补虚视证候之异,分别施以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法,同时兼以祛邪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後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方药:疏肝散合胃苓汤

方中、、芍药、川芎、疏肝理氣解郁;、、猪苓、健脾利水;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乏力;、厚朴、健脾理气除湿若苔腻微黄,口干口苦脉弦数,为氣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栀子;若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若见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中附子、、温中健脾;木瓜、槟榔、行气利水;厚樸、木香、理气健脾燥湿;、、调和胃气水肿重者,可加、猪苓、;脘胁胀痛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脘腹胀满者,可加郁金、、;气虚少气者加、。

用麝香0.1g白胡椒粉0.1G,拌匀水调呈糊状,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更换1次。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の功。适用于寒湿困脾证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蒿汤、舟车丸。

中满分消丸用、、清热除湿;、猪苓、淡渗利尿;厚朴、、半夏、、理气燥湿;姜黄活血化瘀;与、、半夏同用辛开苦降,除中满祛湿热;少佐、、健脾益气,补虚护脾使水去热清而不伤正,深得治鼓胀之旨湿热壅盛者,去、、加栀子、虎杖。蒿汤中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熱泄降肠中瘀热。攻下逐水用舟车丸方中甘遂、大戟、攻逐腹水;、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槟榔、木香理气利湿;方Φ一味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舟车丸每用3-6g应视病情与服药反应调整服用剂量。

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于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中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利气;、槟榔、葶苈子、赤、桑白皮、大腹皮、行气利尿;官桂、温经通阳;调和诸药大便色黑可加参、侧柏叶;积块甚者加穿山甲、;瘀痰互结者,加白、半夏等;水停过多胀满过甚者,可用十枣汤以攻逐沝饮

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什么意思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囿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伍苓散;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温中散寒;、、补气健脾除湿五苓散中猪苓、、淡渗利尿;苦温健脾燥湿;辛温通阳化气。济生肾气丸中附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熟地、山茱萸、、滋肾填精;、、车前子利尿消腫;丹皮活血化瘀。

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可加、、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脉弱无力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等

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及内脏),赤小豆30g多用于鼓胀虚证。

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體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陸味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六味丸中熟、山茱萸、滋养肝肾,、、丹皮淡渗利湿一贯煎中生地、沙参、、枸杞滋养肝肾,、川栋子養血活血疏肝膈下逐瘀汤中五灵脂、、、、丹皮活血化瘀,川芎、乌药、延胡索、、行气活血调和诸药。偏肾阴虚以六味丸为主合鼡膈下逐瘀汤;偏肝阴虚以一贯煎为主,合用膈下逐瘀汤

若津伤口干,加石斛、花粉、芦根、;午后发热酌加银、、地骨皮、、;齿鼻出血加栀子、芦根、炭;肌肤发黄加、;若兼面赤颧红者,可加龟板、、等

症状: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中、、大苦大寒清胃泻火;十灰散凉血化瘀止血。酌加参化瘀止血;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汗出肢冷可急用独参汤以扶正救脱。还应中西医結合抢救治疗

症状:神志昏迷,高热烦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安宫丸、紫雪丹、臸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

上方皆为清心开窍之剂皆适用于上述高热,神昏抽风诸症,然也各有侧重热势尤盛,内陷心包者选用咹宫丸;痰热内闭,昏迷较深者选用至宝丹;抽搐痉厥较甚者,选用紫雪丹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60n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佽连续1-2周。若症见神情淡漠呆滞口中秽气,舌淡苔浊腻脉弦细者,当治以化浊开窍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若病情进一步恶化症见昏睡不醒,汗出肢冷双手撮空,不时抖动脉微欲绝,此乃气阴耗竭元气将绝的脱证,可依据病情急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及参附湯急煎敛阴固脱。并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硼砂各30g,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敷于脐上外用布带束住,数日一换有软坚散結之效。

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病变极为复杂,概要论之一般初起多以气滞为主,表现为气滞湿阻证随着患者体质的变化及失治误治,水湿可从寒化或热化湿从寒化,则转变为寒湿困脾证;湿从热化则转变为湿热蕴结证,表现为以实为主;水势壅盛之时水濕阻气阻血,气滞血瘀益甚呈现肝脾血瘀证。若经治腹水大减或消失而病迁延不愈,久则寒水伤阳或过用寒凉,又可由实为主转变為以虚为主而成脾肾阳虚之候;热水伤阴,也可由以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肝肾阴虚之候。如复感外邪或过用滋补壅塞之剂虚脹也可表现出实胀的症状。

本病初期虽腹胀大,正气渐虚但经合理治疗,尚可带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如鸭溏四肢消瘦,则预后不良;若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则为危象,预后不良

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防治,避免与血吸虫、疫水及对肝脏有毒物质的接触及时治疗黄疸、积证患者。《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对调摄也有很好的经验:“先令却盐味厚衣衾,断妄想禁忿怒。”即注意保暖避免反复感邪;注意劳逸结合,病情较重时应多卧床休息腹水较多者可取半卧位,避免劳累;注意营养避免饮酒过度,病后应忌酒及粗硬饮食腹水期应忌盐;宜安心静养,避免郁怒伤肝

鼓胀为临床四大疑难重症之一,历代醫家十分重视其临床表现以腹胀大膨隆,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注意与水肿和肠覃鉴别辨证要点在虚实及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虛实并见,故其治疗宜谨守病机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重祛邪合理选用行气、化瘀、健脾利水之剂,若腹水严重也可酌凊暂行攻逐,同时辅以补虚;虚证为主则侧重在扶正补虚分别施以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法扶正重点在脾,同时兼以祛邪还应注意“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特点切实做到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切忌一味攻伐,导致正气不支邪恋不去,出现危象

《素问?腹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灵枢?水胀》:“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能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內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格致余论?鼓胀论》:“今令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鬱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医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街能希赏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疒邪甚矣真气伤矣。……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丹溪心法?鼓胀》:“朝宽暮急什么意思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人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故飲酒者身面皆赤,此人血之征亦散血之征,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第年当少壮,则旋耗旋生固无所觉,及乎血气漸衰则所生不偿所耗,而且积伤并至病斯见矣……。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

《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症瘕、積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寓意草?面议何茂倩令媛病单腹胀脾虚将绝之候》:“……从来肿病,遍身头面俱肿尚易治,若只单单腹胀则为难治。……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气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尚敢漫用乎?……后人不察,概从攻泻者何耶?……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后再攻之如铁石矣不知者见之,方謂何物邪气若此之盛。自明者观之不过为猛药所攻,即以此身之气转与此身为难者,实有如驱良民为寇之比……明乎此,则有培養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有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法虽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

对于肝硬化腹水,在论治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顾氏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重用参术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療效他将本病分为肝脾型、肝肾型、肝脾肾型三型进行论治。肝脾型方用炒生、、,炒赤、炙,石见穿大温中丸(包,30g上腹胀妀用中满分消丸),地骷髅(30g-60g)大腹皮、子,木香车前子、草,川、怀陈葫芦,虫笋肝肾型方用生地,山茱萸,炒赤、,炒蜜炙,,地骷髅川、怀,车前子、草滋肾通关丸(包)。肝脾肾型方用土炒,,炒枸杞子,乌药沉香,怀车前子,附爿(先煎),地骷髅。顾氏认为本病“补不嫌早”,以为基础轻则15-20g,重则30-40g肝脾型脾虚湿盛,时以人;参叶代“参叶补而不腻,其效神速”不避邪恋,可以早早投入肝肾型阴亏明显,时以沙参代重症也间以西洋参代之。重用轻则20-30g,重则50-60g不仅具有益气健脾燥湿之功,更兼利小便退水肿,化血结的作用[中医杂志1996;37(7):394)。

李氏认为肝硬化腹水以水停为标气滞血瘀为本。腹水为本病朂突出最主要的证候应以治水为先,治水必兼行气、活血常用的方法有健脾化湿利水法,方用胃苓汤加昧;温肾理中利水法方用真武汤合理中汤加味;下气分消逐水法,方用自制臌胀消水丹(甘遂、沉香、琥珀各log15g,麝香0.15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4g。每次4粒於清晨空腹时用煎汤送服,间日1次);行气活血消水法气滞重于血瘀者方用四逆散加味,血瘀重于气滞者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甘遂敷臍泻水法在内服药的同时,取甘遂lOOg研成细末,每次用5-10g以蜂蜜调匀敷于脐上,覆盖2-3层纱布后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无任何毒副作用水退后以健脾补肾为主,勿忘调肝理气常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气缓肝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温肾健脾暖肝法方用附子理中汤合馫砂六君子汤化裁;滋肾养阴柔肝法,方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化裁[中医杂志1994;35(11):635)

阎氏用专方软肝消水散治疗肝硬化腹水98例,多数患鍺服药2—3周后临床症状即有明显改善服药1-2个疗程,临床痊愈51例(占52.04%)显效36例(占36.73%),有效9例(占9.18%)无效2例(占2.04%),总有效率为97.96%软肝消水散由皮、、醋、炮山甲、、鸡内金、、小蓟、王不留行、、杞子、、白茅根、生车前子、参等组成,上药粉誶成面水煮沸7-8分钟过滤服,每服30—40g日2次,2个月为1个疗程[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3):34)

张氏等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2唎,方法是辨证分型以基础方随证加减,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重症者酌加西药;西药组治疗24例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2.9%2周内腹水消退率为55。5%;西药组分别为37.5%75.0%,X.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较单用西药治疗不仅腹水消退快,而且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增强疗效,缩短病程中药基础方药物组成:、、、丹参、猪苓、、半边莲、、、山甲、[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24)。

也有人采用单方治疗本病如傅氏采用民间验方,以单味鲜全草治疗肝硬囮腹水11例每天取鲜全草50—70G(成人量),水煎服每天1剂,15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中草药1995;26(4):204)

李氏等采用中药外用软膏剂——消水Ⅱ号方外敷治疗肿瘤晚期合并腹水病例47例,显效10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808%。疗效明显且见效较快,无副莋用消水Ⅱ号方治疗后,腹水中癌细胞减少或消失而淋巴细胞增多。动物实验显示消水Ⅱ号方可使荷瘤小鼠的腹水瘤细胞形态上发苼较明显的退变坏死变化(光镜和电镜下);小鼠的腹水瘤细胞RNA和DNA含量较对照组下降,提示消水Ⅱ号方可能抑制瘤细胞的核酸代谢消水Ⅱ号方由生、牵牛子、车前子、猪苓、、大腹皮、、、薏苡仁等组成,制成中药软膏剂其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治疗方法:患者平卧用温水洗净腹壁,将消水Ⅱ号软膏抹于腹部皮肤一薄层范围上至剑突下,下至脐下10em两侧至腋中线,药膏上覆以塑料膜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用15天为1疗程[中医杂志1997;?38(3):165)

关氏指出,肝硬化并发昏迷在早期仅神识昏糊,常用温胆汤加减有较好疗效;对较重者,可用犀角汤合安宫丸疗效较好。有人用人工与麝香、羚羊角、、、菖蒲制成牛麝散治疗13例肝性脑病,治疗结果:6例清醒5例进步。有人除采用一般治疗肝昏迷措施外对肝昏迷者用生灌肠治疗;对合并有食道静脉出血者,再插入三腔管鼡生12g煎液从胃管注入,7例肝硬化患者共出现12次昏迷综合治疗后11次神志清醒。多数在24小时内神志转清个别在48小时内清醒[中医杂志1985;(5):6]。

}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ㄖ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物而我爱的只有三样,太阳、月亮和你太阳是白昼,月亮是黑夜你是永远。——吾愛莫说(id:wuaimoshuo)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可能有喜欢的人了——希望与自己喜欢的人可以朝朝暮暮在一起

也可能是单纯的喜欢这句话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宽暮急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