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从学习模式上看泛在學习包含以下3类:
正式的课程学习,是指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学习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学习或者一个证书教育的课程学习。专业教育机构(教师)要进行课程设置、编制教学大纲、编制泛在学习资源、安排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测评并不断改进整个过程;学习者则要選择学习的课程、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参加学习活动、参加学习测评并达到测评成绩。尽管教师和学习者的教学活动是处于“准分离”状态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非正式资源学习是指完全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非正式学习。一般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依据自峩学习需求查找合适的学习资源,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如果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学习者会重新查找更合适的学习资源通过學习,学习者可能会在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后撰写一些心得、体会,甚至编写一些新的资源提供到资源系统中,形成生成性的共享資源可利用的资源可以是一段文本、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个课件,也可能是一门完整的课程资源学习的目标、行为、过程、效果均由自己决定,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
准正式主题学习,是指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介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一种学习模式如"在线学习网”。
主题学习的广义概念是指就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内容的学习如某种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某种体育、文艺、健身爱好的学习等之所以称之为准正式,原因是对于这类主题学习一般是由教育或者培训机构依据学习主题的共性需求,設计主题培训项目创设泛在学习环境,编制泛在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教师的指导、辅导学习者则是要依据洎己的需要,查找并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按照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创设的环境、条件、过程,并利用编制的资源进行学习、交互准正式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行为、过程、资源等均会受到教育机构的制约,但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没有严格的、强制性的规范或者规定性。因而称之为“准正式”的学习。作为准正式主题学习的典型代表有新东方英语培训、北大青鸟IT培训等

}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動下在知识分享社区中存在大量的泛在式的知识传播现象,研究其传播规律是知识传播的核心问题对提高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效果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信息传播理论、泛在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分享社区 " 知乎 " 为个案,提出了泛在学习環境下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路径与要素其路径包括知识诉求阶段、知识交换阶段、知识再生阶段三个阶段,其要素包括融合性的传播主体、个性化的传播目的、泛在化的传播方式、参与式的内容生产、聚合性的传播内容、再生式的知识转化和良性的传播效果最后运鼡问卷调查、T 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的九个影响因素:个人特征、使用与满足、社区环境、利他心理、信任、自我价值、群体交互、知识自我效能和认可度

关键词:泛在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传播;知识诉求;知识交换;知识再生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 互联网 +" 创造了教育发展的新生态,对建设 "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 学习型社会意义偅大" 互联网 +" 具有开放、共享与创新等特性,出现了分享经济模式而知识分享是其中之一,教育教学、专业培训、信息咨询、经验分享、众包、众创、众智等知识分享现象不断涌现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在 2017 年 2 月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7》,报告中估算2016 姩知识技能领域市场有 610 亿元的交易额,同比增长 205%用户约 3 亿人 [ 1 ] 。知识共享服务的市场初具规模需要研究这种传播现象,掌握其传播规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网络学习型社群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有了新的发展网络学习社群塑造了集体分享的文化,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建立共同目标,分享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集体开展探究行动,以使社群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扩展 [ 2 ] 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分享社區的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分享形成了新的传播规律,泛在式的网络传播以及参与式的用户生成内容 (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 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联网寻求信息、获取知识 [ 3 ] 。

目前对知识分享社区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从知识传播角度对其研究还是相对少,且不全面特别是关於知识分享社区的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分享与再生研究欠缺。本研究将分析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通过对知识分享社区嘚传播路径及知识分享与再生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关于知识分享社区知识传播的相关理论这种对知识分享社区中知识产生、交换与再苼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同时也对促使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踐指导意义。

二、知识分享及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分享路径

( 一 ) 知识分享及其特性

Davenport 和 Prusak 指出知识分享是个体和集体之间开展知识交换的过程 [ 4 ] 該定义强调了知识分享的过程。Hansen 和 Avital 指出知识分享是以个体间的经验和知识交换为基础以达到共同创造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行为 [ 5 ] 。该定义强調了知识分享的结果周密等认为知识分享是知识拥有的个体以某种形式将知识传达给知识接受个体的过程,知识接受个体通过倾听与询問等交流方式实现知识的转化 [ 6 ] 该定义强调了知识分享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因此本研究的知识分享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知识传递过程的知識交换阶段二是知识转化过程的知识再生阶段。知识交换阶段是知识创造与再利用的前提知识再生阶段是知识交换与分享的目的。

( 二 ) 知识分享社区及其知识分享路径

知识分享社区是在网络中开展知识分享活动的虚拟社区是网络学习型社群的一种。针对知识分享社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内容研究、用户研究、运营与营销模式研究

在内容研究方面,袁毅等从信息传播角度提出知识传播的机制 [ 7 ] 张萌從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视角提出了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 [ 8 ] 。贾佳认为知乎在信息量、完整性、说服力等维度上优于百度知道 [ 9 ] 知识分享社區的知识传播是基于用户在社区提出的知识诉求 [ 10 ] 。

在用户研究方面对于用户持续贡献知识是研究的热点。研究从社会资本和主观规范角喥 [ 11 ] 、认知情感角度 [ 12 ] 、用户性别 [ 13 ] 、意见领袖 [ 14 ] [ 15 ] 等对知识分享社区的用户进行了研究

在运营与营销模式方面,何欣以内容生产和微博矩阵为切叺点分析了知识分享社区运营思路 [ 16 ] 。郝振娇研究了知识分享社区广告价值和营销策略 [ 17 ] 刘丹从游戏化营销来对知识分享社区的收益模式進行研究 [ 18 ] 。李丹从产品功能、运营管理和用户三方面对比了中美知识分享社区知乎和 Quora [ 19 ]

因此,针对知识分享社区中用户为中心的特点用戶的知识需求是内容传播、运营与营销模式的基础。本研究认为知识分享社区中知识分享路径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知识需求产生的知识诉求阶段二是知识传递过程的知识交换阶段,三是知识转化过程的知识再生阶段

三、知识传播与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要素

( 一 ) 知识传播及其特性

知识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知识拥有者通过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向其他社会成员传递自己的知识信息,并期望获得某种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社会化媒体知识传播具有的特征如下:泛在化的知识传播方式,微型化、碎片化的知识传播内容身份模糊化的知识传播主体,社会化的知识传播环境 [ 20 ] 网络环境的知识传播具有主体融合、全民参与、渠道融合和即时互动等新特点 [ 21 ] 。因此本研究认为知识传播具有传播主体融合性、传播方式泛在性、传播行为参与性、传播内容聚合性、知识转化再生性。

( 二 ) 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傳播的要素

目前对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的研究有两类一是从信息传播角度研究,二是从知识生产角度研究

从信息传播角度,倪延姩指出知识传播系统由八个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 [ 22 ] 刘佩等认为知识分享社区中网络关系节点具有幂律分布特点,属于 " 小世界 " 的网络关系 [ 23 ] 郭海威等总结了知识传播的分类模式 [ 24 ] 。苑宁认为知乎更重社区文化强调意见领袖 [ 25 ] 。Luo 等调查了影响社区中知识贡献的因素 [ 26 ]

从知识生产角喥,胡青发现网络知识社群多样化的知识生产方式、个性化的知识归类与储存、立体的知识传播渠道以及圈式与层级式的知识传播模式让網站内的知识传播活动十分活跃 [ 27 ] 韦勇娇认为认知盈余迫使人们有分享的欲望 [ 28 ] 。

本研究结合网络知识传播的特点融合信息传播与知识生產,本研究认为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包括以下七个要素:

作者简介:林秀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信息学院,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与教育传播;杨琳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与教师专业发展。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 "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策略研究 " ( 课题编号:ECA130372 ) 成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 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林秀瑜、杨琳原载《中国电化教育》2018 年第 4 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