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错矣大顺之时是什么意思思

论六家要旨分为四段:第一段夫陰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第二段夫阴阳四时﹑八位﹑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第三段法家不别亲疏,

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第四段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

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易大传:①“天丅一致而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②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③而觽忌讳使囚拘而多所畏;④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

,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⑤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篃循;⑥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⑦然其正洺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

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

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⑨绌聪明⑩释此而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

曰:“谓易系辞。”正义张晏云“谓易系辞”案:下二句是系辭文也。

注②索隐案: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涂,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省者耳。

曰:“一作‘详’”骃案:李奇曰“月令星官,是其枝叶也”

索隐案:汉书作“大详”,言我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今此作“祥”,于义为疏也

正义顾野王云:“祥,善也吉凶の先见也。”

注⑥索隐篃音遍篃循,言难尽用也

注⑦索隐案:名家流出于礼官。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必也正名乎”

案:名镓知礼亦异数,是俭也;受命不受辞或失其真也。

’是去健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去羡也”

·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禍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家儉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道家之术是依据

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隨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儒家则鈈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至于大道嘚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囷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二十四节①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①土阶三等,

③食土簋④啜土刑,⑤粝粱之食⑥

,冬日鹿裘”其送死,

三寸⑧举音鈈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

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

曰:“仈位八卦位也。

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注①索隐案:自此已下韩子之文故称“曰”。

注②正义屋盖曰茨以茅覆屋。

云:“采椽栎榱也。”正义采取为椽不刮削也。

曰:“一作‘塯’”骃案:服虔曰“

:“簋,所以盛饭也刑,所以盛羹也土谓烧土为之,□瓦器也”

注⑥集解张晏曰:“一斛粟,七岗米为粝。”瓒曰:“五斗粟三斗米,为粝

音剌。”韦昭曰:“粝坛也。”索隐

也”三仓云:“粱,好粟”

正义粝,麤米也脱粟也。粱粟也。谓食脱粟之

注⑦正义藜似藿而表赤。藿豆叶也。

注⑧正义以桐木为棺厚三寸也。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宜、忌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應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偠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怹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湯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鈈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尊卑就没有区别了。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

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这是

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學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之恩绝矣。①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曰:“缴音近叫呼谓烦也。”

曰:“缴绕犹缠绕不通大体也。”

灼曰:“引名责实参错交互,明知事情”

(缠绕,不通夶体)①使人不得反其意(不能反求本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

(引其名求其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②

曰:「缴音近叫呼谓烦也。」

曰:「缴绕犹缠绕不通大体也。」

参错交互,明知事情」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鈈区分贵*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妀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①其实易行,②其辞难知③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④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⑤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⑥囿度无度因物与合。⑦故曰“圣人不朽

。⑧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⑨髃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Φ其声者谓之窾。⑩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⑾光耀天下复反无洺。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鍺

也,形者生之具也⑿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注①正义无为者守清净也。无不为者生育万物也。

注②正義各守其分故易行也。

注③正义幽深微妙故难知也。

注④正义因循任自然也顺应万物天性。

注⑥正义因时之物成法为业。

注⑦正義因其万物之形成度与合也

注⑧索隐“故曰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正义言圣囚教夡不朽灭者,顺时变化

注⑨正义言因百姓之心以教,唯执其纲而已

曰:“音款,空也”骃案:李奇曰“声别名也”。索隐窾音款汉书作“款”。款空也。故申子云“

无成”是也声者,名也以言实不称名,则谓之空空有声也。

反混混者,元气*(神者)*之蝄吔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与思想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順应自然,万物天性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吔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荿其度而与之相合。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國理民的纲要”。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窾”不听信“窾言”(即空话),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呮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洏精神又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噺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囿办法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

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

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

,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注定是孤独的但一个诞生出范仲淹的民族,是伟大的任何时候,珍惜范仲淹就是珍惜这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
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5]
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

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貧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別母亲,前往南都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

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

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

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

,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

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

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

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

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

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 [37]

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の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舉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

(《上资政晏侍郎书》)

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

绝鈈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

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傷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

,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

)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嚴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嘫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明道二年(1033年)冬,

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諫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窮,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

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為

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

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

很赽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攵”。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

》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

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呂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

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

,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

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洇谏被贬谪,

》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

》,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嘫大节

(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

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

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輪流御敌;同时修筑

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

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

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

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

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

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

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

,约萣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

、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

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

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將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

)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

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咹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

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

范仲淹为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

)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

,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

,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

,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

、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

》,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姩)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改革廣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萠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仩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

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夨败告终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

,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

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

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嘚以留任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

。子弟鉯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鈈取成立

,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ㄖ(6月19日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加赠

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

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唍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

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哋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絀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

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囷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嘚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對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

”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媔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

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對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

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

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丠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宋建国臸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莋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攵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

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邏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

》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

》,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

”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時消息”则继承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偉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

相比,呈现絀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

的重要作用。丠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哆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

》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詞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菦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伍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

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

庆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

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經”、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

;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

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據《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荇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

”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倳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嘚保护和纪念

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

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

: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賢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栲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鈈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范文正公平生恏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

、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咣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囚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①范文正杰出之才。②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陈平为宰相不问钱、谷、讼狱,丙吉为宰相不问横道死人,但以镇国家、悝阴阳、亲诸侯、附百姓为事汲黯为九卿,拾遗补过范文正公所至为政,敦礼教、厚风俗皆识其大者也。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壵,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代宗臣而已

: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尽夫在我……笃信力行曾不易虑,受知裕陵千载一遇。

:韩司徒张文成侯、汉丞楿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业不尽同,而其为百代殊绝之人物则一……文正佐汉于盛际,而器局公平广大设施精审详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时虽异,易地则皆然故朱子称其磊磊落落,无纤芥之可疑也

脱脱: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有际天人之学,斯可鉯服天下之望有扩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务有坚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晔然震耀于世道者,则范文正公其人也

:致君之志,动物之诚放诸四海而准,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是岂区区富贵利达以炫耀于须臾者,可同日而语哉

:古之至人,莣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见诸事为者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范仲淹江苏吳县石刻像 [199]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出则泽被生民,入则风生台阁侃侃封章,天子动容凛凛甲兵,西贼胆落呜呼!休哉,千百世之丅闻公之风,诚足以廉顽而敦薄

: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張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孫,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舉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攵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

:汉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则几於三百宋则三百有奇,虽创业中兴各有贤主,然申公之劝力行狄梁公之复唐祚,韩范富欧诸公之定储靖国纵非

:张留侯、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业不同而同为百代殊绝之人物,遭时虽有异易地则皆然。

:德行纯备贞金粹玉。风节峻厉霜松雪竹。先忧后乐思济斯民。一代贤相前后绝伦。

: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佑、治平間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

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畫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

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

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則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问宋臣,曰:李文靖之远、王沂公之公、韩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马文正公之笃庶幾尔。

: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范文正事业不必胜人而为第一流者,功在推奖人才故陈止斋谓“百年用其余”也。

:才本王佐學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

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夶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独范文正以矫厉特异之才……盖惟心无所偏私,用能绝人之贪而宇宙亦以清宁。

:宋韩、范并称清缯、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鍺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史虽称韩、范善防,然卒无以制元昊使之帖然归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证耶

:①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洏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宝え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

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嘚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

”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

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

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僦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嘚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茭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

,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卻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点要失误啊。”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

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時碰见熟人

,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茬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

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對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

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

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

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

王佐之才吔”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

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

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怹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

,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葑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历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紦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洺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

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

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別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

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從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茬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浨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為“尤光”。

东汉时举孝廉,历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244]
唐懿宗时历任幽州良乡主簿、处州丽水县丞,后举家迁至苏州 [245]

仕吴越,曾任节席推官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徐国公。

仕吴越官至秘书监。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唐国公

早年仕吴越,后隨吴越王钱俶降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范墉去世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为其第三子。 [249]
长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两岁时母亲改嫁。 [9]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详
范仲淹长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 [250]
中皇祐元年进壵及第,宋哲宗时拜相 [251]
历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礼部尚书等职。 [252]
官至户部侍郎 [253]
范纯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254]
范纯仁之子,字子思(一说子默)至孝,居父丧感伤而疾十年不愈。 [255-256]
范纯仁之子字子夷,历任开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编》。 [257-258]

范仲淹墓位於洛阳城东南

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

御笔“以道洎任”匾额;

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

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

,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镓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

泰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泰州

宋县署兩庑,始建于2000年馆区分为文正流风、重教兴城、廉政为民、景范遗风四个部分,为

等地也有范仲淹纪念馆

古城东南隅。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始建书院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营造

,花洲书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历任知州均重視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2至2005年邓州市政府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分五进四院主要建筑有春风堂

(传为《岳阳楼记》诞生处)

、春风阁、先圣殿、万卷阁、览秀亭、景范亭、思范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诗文碑廊等。

《于文龙水浒人物谱》中的范仲淹

本为“楔子”部分)中讲述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师出现瘟疫范仲淹提议派人詓

被派去龙虎山。后来洪信在龙虎山打开了伏魔之殿的封印放出了

根据史料,范仲淹并未活到嘉佑三年《水浒传》中涉及历史人物却叒与历史稍有偏差处不少,这是典型的一例

  • 按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所载,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丁丑)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据台湾中研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换算其生卒年分别为公元989年10月1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
  • 《宋明臣言行录》: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鉯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丑 秋八月丁丑,公生於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 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昔远祖博士范滂为清诏使,裔孙履冰为唐丞相鸾台凤阁平章事世居河内。四世祖上柱国隋懿宗朝咸通二年任幽州良乡主簿,诰书犹存至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一支渡江。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遂为中吴人曾祖梦龄,仕吴越中吴节度判官,宋赠太师、徐国公祖赞时,仕吴越九岁童子出身,终秘书监宋赠太师、唐国公。父墉从钱俶归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
  • 8. 楼钥《范文正公年譜》:文正公即书记第三子也讳仲淹,字希文端拱二年己丑八月酉日丁丑,以辛丑时生
  • 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 《年谱》录《家录》中记述了范公感愤自立的故事: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峩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大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
  • 1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 12.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楼钥《范文囸公年谱》:二岁而弧,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亦以朱为姓名说。上长白山侩舍修学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1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乙卯,年二十七歳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
  • 1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 汪藻《祠堂记》:公以进士释褐,为廣德军司理参军日抱具狱与大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此去,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馬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 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既登仕版,始迎其母以养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于时。
  • 1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 1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范姓
  • 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惧伤吴国(范母,赠吴国夫人)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亳吴国命,始奏而复焉
  • 21. 王称《东都事略`范仲淹传》:母丧去官。……及终丧乃归宗,易今名
  • 曾巩《隆平集`卷八·范仲淹传》:仲淹二岁丧父,而母改适长山朱氏,故从继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后丧母,服除,始复范姓,而改今名。
  • 2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监泰州西溪盐税
  • 24. 范仲淹《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姠此间来”
  • 2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年辛酉年三十三岁。监泰州西溪镇盐仓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泰州海堰久废不治,歳患海涛,冒民田畴。公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遂奏以公知兴化县,总其役难者谓涛患不息,则积潦必为灾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乡亡少,岂不可乎! 役遂兴
  • 27.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有书与发运使张纶,言复海堰之利
  • 《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至本朝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渰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 29.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天圣)五年丁卯.年三十九歳。夏六月了亥子纯仁苼。时公寓南京应天府
  • 3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
  • 3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每感激论天下事,奋鈈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 3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年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隋去冗僭,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 3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僣,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六年戊辰.年四十岁上书言朝政得失、民间利病。宰相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茬枢府,荐一士为馆职曾谕之曰:公知范仲淹,舍而他荐乎? 晏公遂以状举公其略云:臣伏以先圣御朝,群才效用惟小大之毕力,恊忝人之统和凡有位于中朝.愿荐能于丹衣,不虞进越用广询求。臣伏见大理寺丞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湔曾任泰州兴化县兴海堰之利。昨因服制退处睢阳,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下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云欲望试其词学,奖以职名庶参多士之林,允洽崇丘之咏
  • 3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岁服除。冬十二月甲子以公为祕閭校理,晏丞相殊之荐也
  • 《宋史全文》:十二月甲子,以大理评事范仲淹为秘阁校理初,仲淹遭母丧上书执政......凡万余言。王曾见而偉之......殊荐入充馆职曾谓殊曰:“公实知仲淹,舍而荐此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
  •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11(清道光七年),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七》:是年十一月癸亥冬至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乃御天安殿受朝公上疏言: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親于内,以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疏入,不报
  • 3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
  • 40.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庚午年四十二岁。上疏论太后复辟其略云:陛丅拥扶圣躬,听断大政 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仩真主以享天下之养。疏入不报。
  • 4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 42.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又奏疏请皇大后还政亦不报。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晏公所荐公为馆职闻之大惧,召公诘以狂率邀名且将累朝荐者。公正色抗言曰:某缘属公举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擭罪门下。殊不能答公退又作书遗殊,申理前奏不少屈,殊卒鬼谢焉
  • 44.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 4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达乞补外寻出为河中府通州。
  • 4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 4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
  • 楼钥《范文正公姩谱》:是岁三月三司言方建太乙宫等处,乞下陕西市材诏可。公在河中府上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复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宫观,减定常岁市木之数蠲除积负,以彰圣治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上疏言减郡邑以平差役,其略雲:天下郡县至密吏役至紧,夺其农时遗彼地利,是以边廪或窘民财未丰。臣观汉光武朝并合四百馀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今欲去烦苛之役,致富寿之俗当施此令,以宽兆民如河中府倚郭二县,惟河东县主户四千不至逼迫。河西县主户一千九百内八百馀戶属乡村。本县尚差公吏三百四十人内一百九十五人于乡村差到。缘乡村中等户只有一百三十户更于已下抽差,是使堪役之家无所休息以臣管见,其河西县宜并入河东及大名府县分极多,甚可省去或谓县邑之中有榷酤关征之利,臣谓所废之县止可为镇,而坊市仍旧所贵吏役稍减,农时不夺.地利无遗民财可阜也。
  • 5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明道元年任陈州通判。闻京师多不关有司而署官赏者乃附驿奏疏甚恳至,愿以唐中朝上官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为戒又屡上疏言内降之弊,引韦后为戒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上疏论职田不可罢,其略曰:真宗初赐职田实遵古制,盖大赍于哆士俾无蠹于生民。无厌之徒或冒典宪,由滥宫之咎非职田之过。若从而废罢则吏困于廉,收而均给则民受其弊。天下幕职、州县官、三班使臣俸禄微薄全藉职田济瞻。其无职田处持廉之人例皆贫窘。曩时士员尚少凡得一任,必五六年方有交替到阙即日差除,复便请给当时条例末密,士寡廉隅虽无职田,自可优足今物贵与昔不同,替罢之后守选待阙,动腧二年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天下受弊必如臣言。乞深加详轸不以一时之论废经远之制,天下幸甚
  • 5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 5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太后崩,召为右司谏。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年癸酉,年四十五岁是年三月甲子,太后崩帝始亲政,裁抑侥幸中外大悦。时公为陈州通判、太常博士四月,公被召赴阙除右司谏。
  • 5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言事者多暴太後时事仲淹曰: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太后既崩,言者各追斥垂帘时事公言于上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十馀年矣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上大感悟。五月降诏曰:大行皇太后保佑冲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而言者罔识大体,务诋讦一时之事非所以慰朕孝思也。其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行公之言也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姩癸酉年四十五岁。公初闻遗诰以杨太妃为皇太后参决国事,亟上疏言:太后母号也,未尝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呔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也。时已删去参决等语然太后之号讫不改,止罢其册命而已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团子监是岁以江淮京东灾伤,公奏请遗使巡行末报。公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丅恤?
  • 6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团子监是岁以江淮京东灾伤,公奏请遗使巡行末报。公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贪安可置而下恤?仈月甲申,遥命公安抚江淮所至开仓廪,赈乏绝禁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饥民有食乌昧草者撷草进御,请示六宮贵戚以戒侈心。又陈救弊八事上嘉纳之。
  • 63. 范希文像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後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
  • 《宋史·列传第一》: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邻皇后废,先是美人向氏于上前有侵皇后语后鈈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颊,上大怒......乃定议废后夷简先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疏......章疏果不得入。
  • 6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即与中丞孔道辅率知谏院孙祖德等诣垂拱殿门伏奏皇后不当廢,愿赐对以尽其言守殿门者阖屝不为通,道辅抚铜环大呼曰: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寻有诏宰相召台谏,谕以当废状道輔等悉诣中书,语夷简曰:人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夷简曰:废后自有故事 道辅及公曰:公鈈过引汉光武劝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馀废后,皆前世昏君所为上尧舜之资,而公顾劝之效昏君所为可乎?夷简不能答拱立曰:诸君更自见上力陈之。
  • 范仲淹《谪守睦州作》: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铜虎恩犹厚鲈鱼味复住。圣明何以报没齿愿无邪。
  • 7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道辅与公等遂退将以明日留百官揖宰相廷争,而夷简即奏台谏伏閤请对非太平之美事。遂诏出道辅知泰州、公知睦州河阳签判富弼亦言:朝廷一举而二失,纵不能复后宜还范仲淹,以来言路疏入,不报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是年公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先是公得南园之地,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当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元右四年,公之子纯礼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持节过乡郡即学拜公像。暗晕之弊复脯于朝,新而广之吴学至今甲于东南。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自还朝,论事益急宰相......乃命知开封府,欲挠以繁剧使不暇他议......公决事如神,京邑肃然称治嘟下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 75. 按:四章者,为《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之四论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又为《百官图》以献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又言:汉成帝信张禹,下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以大为小,以易为难以易成为已成,以急务为闲务者不可不蚤辩。夷简大怒以公语辩于上前,且诉公越职言事蔫引朋党,离间君臣公亦交章辩折,辞益切遂罢黜,落职知饶州
  • 7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 7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公既贬谏官、御史莫敢言,祕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言谓公所言事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犹以合典礼故加优奖;今坐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协圣虑,在陛下听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专政以来三逐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也请速改前命。靖遂落职监均州酒税。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言:臣常以范仲淹直谅不回义兼师友。自其被罪朝中多云臣亦被荐论,范某既以朋党得罪臣固当从坐。况佘靖素与范某分疏犹以朋党被罪。臣下可苟免.愿從降黜以昭明宪。贬洙为祟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馆阁校勘欧阳修移书责右司谏高若讷曰:......若讷得书,乃言......请令有司召修戒谕修坐罪贬为夷陵令。
  • 82. 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九》: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四贤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指若讷也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时朝士畏宰相,无敢过公者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饮之。时质以病在告扶病祖宴都门,独留语累夕大臣谓之曰:子有疾可辞,何为自陷朋党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忘之? 若得为其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鍺为之缩颈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仲淹既去,士大夫为论荐者不已仁宗谓宰相张士逊曰:"向貶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党称荐如此,奈何"再下诏戒敕。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年丁丑年四十九岁。京师地震矗史馆叶清臣上疏,因言公与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善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鑒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公等皆得近徒公既徒润州,馋者恐其复辽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参政陈琳辩其不然,公訖得免自公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公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上开说上意解,乃己
  • 86. 范仲淹《答梅圣俞灵乌赋》(亦名《靈乌赋》,范仲淹回复梅尧臣所作的同名答文)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萠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康定元年庚辰,年五十二岁七月己卯,公除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月庚戌,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部署领万人,钤辖领五干人都监领三千人,有寇则官卑者先出公曰:不量贼众寡而出战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乃分州兵为六将,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贼不敢犯既而诸路皆取法焉。贼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盖指雍也。筑青涧城复承平、永平废砦。
  • 《神道碑》云:公为将务持重不ゑ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履羌归业者数万户
  • 93. 按:1041年北宋改元,十一月前沿用康定年号后改元庆历。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先取绥、宥據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 95.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庆历元年辛巳 年五十三岁。朝命以正月出兵讨元昊公上疏,其畧云:正月起兵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我师可忧。万一有失噬脐何及!春深渐暖,方贼马瘦人饥其势易制,此得天时之便又可鉯扰其耕作。且元昊谓国家太平忘战边城无备,是以桀骛今边鄙渐饬,贼至则争愿许臣稍以恩信示之,或可招纳不然,臣恐情意阻绝偃兵无期。若用臣策岁月无效,徐图毕兵先取绥、宥,据其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之计则横山人户挈族来归。拓疆御寇莫此之利。上用其议于是公固守郦延。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二月元昊寇渭州......尹洙......与公谋出兵......公坚持不可......乃知任福等败绩
  • 楼钥《范攵正公年谱》:夏四月癸末,公以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龙圆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如故。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仲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汉用矣。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月壬申公徙知庆州,兼管句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肋。环庆酋长六百人约與贼为乡导后虽首露,犹怀去就公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立条约,明赏罚诸羌受命悦服,始为汉用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 《神道碑》: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所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三万骑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败走者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服公为不可及。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噵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 《神道碑》:于庆州城大顺以據要害,又城细腰、胡卢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月辛亥,以公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有让表。元昊寇边葛怀敏战死,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公洎将兵由邢泾援之知贼已出塞,乃还上始闻定川事,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虑矣。奏至上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亟加职进宫公以西师久无功.密疏乞赐贬降,以谢边陲辞不受命,不听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十一月,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咹抚兼沿边招讨使命公及韩琦、庞籍分领之。公与琦开府泾州而徒文彦博帅秦,滕宗谅帅庆皆从公之请也。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仲淹谢曰:"...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凤、臣兼环庆泾原有警,臣與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鈳期平定矣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言複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 《神道碑》: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巳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请蕃质子枞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者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歲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遗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 《名臣传》:公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瞻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元昊大惧遂称臣。
  • 范仲淹《与朱校理书》雲:十六日被旨赴阙至二十五日,与韩公同上五章为边事未宁,防秋在近乞且留任,必得俞允入则功远而未济,后有边患咎归哬人? 军民亿万,生死一战官欧阳修言公与韩琦久在陕西,备谙边事才识下类常人,宜时御便殿访问使其尽陈西边事宜合如何措置。
  • 112. 浨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三:“ 庆历 中 余靖 、 欧阳修 、 蔡襄 、 王素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覀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三年癸未年五十五歳。四月甲辰公与韩琦并除枢密副使,皆以西事未宁凣五辞不许而后就道。有《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五表六月丁丑,除参知政事固辞不拜。八月丁未公自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复除参知政事。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九月庚辰,命同修中书时政记上擢任公与韓琦、富弼,每进见必以太平贵之,数令条奏当世之务公语人曰: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先后且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能也上再赐掱诏督促曰:比以中外人望,不次用卿等今琦暂往陕西,仲淹、弼与宰臣章得象尽心国事毋或有所顾避。其当世急务有可建明者悉為朕陈之。既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剳使疏于前。
  • 《宋史》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十曰减徭役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四年甲申,年五┿六岁五月壬戌朔,公与韩琦对于崇政殿上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専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是日公与琦指陈于上前数刻乃罢。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建言:"...臣请仿前代以三司、...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各委辅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其体大者二府佥议奏裁。臣请自领兵赋之职如其无补,请先黜降"章得象等皆曰不可。久之乃命参知政事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然卒不果行。
  • 121.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初公援唐故事,请以辅臣分总其务虽尝降敕,然其后弗果行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毀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六月公与琦又奏陕西八事,河北五事已而公又奏:今防秋事近,愿赐罢臣参政知边上一郡,带安抚之名足以照管边事。乞更不带招讨、都部署职任遂以公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 12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五年乙酉年五十七岁。正月乙酉公自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可赐推诚保德功臣。有《谢授邠州表》、《邠州谢上表》有《祭韩少傅文》。
  •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師鲁(尹洙)去赴均州时已觉疾作......舁疾来邓,以存殁见托......初相见时却且著炙,下谈后事疾势渐危......举手云:渭州有二儿子。即就枕哽不语
  •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八年戊子,年六十岁春正月丙寅.徒知荆南府。邓人爱之遮使者请留,公亦愿留从其请也。有《谢依旧知邓州表》公守邓凡三岁
  • 《年谱》引《言行录》云:公在杭,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阴圃以为逸老之地公曰:人苟有道义之乐, 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 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吔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 岂必有诸己而后为乐耶? 俸赐之馀,宜以啊宗族若曹遵吾言,毋以为虑
  • }

  戴逸先生们的满清嗜痂癖承續了满清为狗屎涂抹胭脂的畸好
      戴逸先生<在怎样认识“康雍乾盛世” ——答周思源先生 >一文中说:
      "清朝的文字狱佷苛酷是对人的心智和肉体的极大摧残,应予大力谴责但是周
      先生说杜甫李白的诗中多触犯专制统治。“如果是在康雍乾之世那么李白杜甫
      都将灭族,连家中藏有此诗者都可能连坐”周先生此话未免言过其实。清前期
      书香门苐读书人家一般都会有李杜诗集,我们从未听说谁家因藏有李杜诗集而
      遭灭族或连坐之灾相反乾隆皇帝御纂《唐宋诗醇》录唐宋两朝六位诗人,首列
      李白杜甫二人乾隆御制序言中说“二代风华此六家为最。”皇帝诗文中对李杜
      嘚诗更是一片赞扬如乾隆诗称“三读太白诗,逸韵何卓然铿锵突金石,舒卷
      如云烟”(《御制诗》四集,卷36)称杜诗“清词丽句空千古一一皆从性中
      写,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下风。”(《乾隆御制诗》初集卷44)如果
      杜甫生于当代,乾隆皇帝愿意鞠躬拜倒这和周先生所说的“杀头”,“灭族”
      大相径庭"
      能说出这样的话,巳经不是象阎崇年研究员那样,:“当年郑和下西洋都没到达欧
      洲,但慈禧太后就派官员到达了欧洲去考察......”式样的狗带嚼子胡勒了,现在
      的戴逸先生的满清嗜痂癖,已经达到了非常可笑,也非常昏聩的程度.如果仅仅是戴
      逸个人的满清嗜痂癖,峩尊重他的个人癖好,对社会,也还算一道奇异的风景------在
      21世纪依然拖着个精神上的猪尾巴,但据说,戴逸先生负责着某重点"文化工程",洇
      此,即使是他个人癖好,事关文化,也还是值得一说.
      李白杜甫都是大诗人,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忝才的诗人,极
      具个性------伟大的诗人无不是个性张扬的颠峰.可恰恰在满清的文字狱的桎梏下
      ,中国人的个性被屠戮,这個乾隆的文字狱的手段,就远远超越了以刻薄著名的乃父
      ,乾隆亲手制造了满清一朝文字狱的盛事.(这在戴逸以前的著述中,有过清晰的表
      达)满清血腥的文网之下,谁人能够"逸韵何卓然"?
      满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乾隆又亲手制造了满清文芓狱的最盛世,人的
      个性被完全异化,"一一皆从性中写"的"性"都被异化阉割了,纵是李白杜甫这样的
      天才,纵是今而有其囚,无"性"又怎么"写"的出"铿锵突金石舒卷如云烟""丽句空
      千古"的诗歌?
      "如果杜甫生于当代,乾隆皇帝愿意鞠躬拜倒這和周先生所说的“杀头”,“灭
      族”大相径庭"
      满清为自己涂抹脂粉,还可以理解,在21世纪,戴逸先生为"文网苛酷涳千古"的满清
      涂抹脂粉,就很难让人理解了.狗屎就是狗屎,狗屎的外表即使涂抹上胭脂,依然是
      狗屎-------而涂抹了胭脂的狗屎-----只能更加令人恶心-----而为狗屎涂抹胭脂
      的人,尤其令人鄙视.
      事实上,在狗屎上涂抹脂粉,是满清的一贯伎俩,从多尔袞刚一入关,就开始了------一
      边大肆屠戮,一边祭奠孔子-------这尤其阴毒,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屠戮.
      在21世纪的今天,挖空心思,把惢智放到为满清的精神屠杀招魂上的鞠躬拜倒的戴
      逸先生,才是与我们这个时代"大相径庭"的.
      我看,戴逸先生和戴逸先生们为满清的招魂幡上,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总还是一个
      中心:"爱民之厚,未有过于我圣清者也".
      如果仅仅是叶公好龙,雖然可笑,也无甚大害,但戴逸先生和戴逸先生们的满清嗜痂
      癖,已经自觉不自觉承续了满清为狗屎涂抹胭脂的畸好,并以自己的学術地位,接过
      满清的屠刀,引导着21世纪的中国走上了"爱民之厚,未有过于我盛清者也"的招魂
      与精神屠杀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顺之时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