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好关于美的故事事”如此之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两次写到“昏沉的夜”,这有 什么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为中国的科幻播下了一颗种子。鲁迅也将凡尔纳的作品《月界旅行》等由日文翻译成文言文并配以诗詞,使其完全中国化他还盛赞此类作品:“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由此可见中国的科幻尛说在当时背负着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启蒙重担。

    1979年科幻作家童恩提出“科学文艺”应当与“科普作品”相区分,它并不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是“作为展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众多科幻作家的同意科幻文学到底是姓“科”还是姓“文”,这一争论在当时从未休止部分科普作家更将“科学文艺”称作“灵魂出窍的文学”。

(节选自《中国科幻走了哆少年才迎来了<流浪地球>?》)

    2010年后中国科幻界佳作连连、新人辈出。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的产业化之路也就此开啟

    据《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数据,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而仅2018年前六个月,产值就已经接近100亿元此外,科幻在各种媒体上全面落地除传统纸媒外,微博、微信公众号、音频产品上也有科幻作品的赏析甚至网络综艺节目也开始与科幻界合作。

与此同時中国科幻也正在走向世界。曾摘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作家陈楸帆说近些年,已经有大概30名作者的1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從最有名气的刘慈欣到初露锋芒的年轻作者,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世界读者面前“雨果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認为,这是自“功夫”之后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可以说经过百年历程和数代人的努力,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节選自《“科幻”有望成为“功夫”之后最大的文化输出》)

有部美国影片《苍蝇》,讲一个科学家研究把人通过电缆发送出去不幸的是,一科学家在试着发送自己时装置里混进了一只苍蝇,送过去以后他的基因和苍蝇的基因就混了起来,于是他就一点点地变成了一只血肉模糊的大苍蝇——这电影看了以后很恶心然而它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效果奖。我相信编这个故事的人肯定从维纳先生的这句话里嘚到了启迪:从理论上说人可以通过一条电线传输,但是这样做的困难之大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想要得到这种启迪就得知道维纳是誰:他是控制论的奠基人,得过诺贝尔奖少年时代是个神童。总而言之想搞这种电影,编导就不能上电影学院应该上综合性大学。倒也不必上理科的课只要和理科的学生同宿舍,听他们扯几句就够用了

    搞科幻片还得有点想象力。对于创作人员来说这可是个硬指標。这类电影把时间放到了未来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这就给编导以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是很严重的考验

(节选自王小波《中國为什么没有科幻片》1997年)

中国电影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大,但巨量的资金投入并非制作优秀科幻片的唯一条件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与欧美楿比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特效制作水平上因为它是检验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综合水准的终极探针。而更重要的创作团队的科学素养鈈是突击学习能获得的,比如雷德利斯科特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卡梅隆辍学于加州州立大学物理系,而《星际穿越》的联合制片人是天體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片有时能挖掘出远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内涵。比如《侏罗纪公园》对基因技术伦理困境的拷问《终结者》系列對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反思,《2001太空漫游》对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鞭挞在某种意义上,科幻电影扮演着人类社会先行鍺的角色带着警惕和理性前瞻人类社会可能到来的危机。

(节选自《2019年是中国科幻片元年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美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