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虚假事实属于什么罪进行借钱不还是否构成犯罪

《刑法修正案(九)》第35条规定了虚假诉讼罪罪名表述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处或者单处罚金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是虚假诉讼罪的实行行为,认定“捏造事实”是讨论本罪犯罪构成的前提和关键步骤

民间借贷类案件中的虚假诉讼行为高发一直是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签订空白格式借款合同是该类案件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本文将在论证“捏造事实”的考量因素及认定思路的基础上,以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行为与捏造借贷事实的关联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该行为在何种情況下、何种程度时,符合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的构成进而可被列入犯罪的讨论范畴,以期能为“捏造事实”之认定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一、现象: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为了对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司法现状有总体把握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检索,以表1所示从左到右层级检索的方式一共获得有效裁判文书1040份,均为被告到庭且在答辩意见中阐述有签订空白格式借款合哃情形的案件1

1:层级检索方式概要

笔者从这些文书中随机选择10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数据:

100个案件中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为78件,均为判决结案;未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为22件含判决结案6件,裁定结案16件(以原告不适格为由驳回起诉的为9件以借贷行为涉嫌刑事犯罪为由驳回起诉的为7件)。如图1







上述案件中,被告主张仅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的借款人或担保人处签名的为22件主张合同有部汾空白处非本人填写的为78件(其中合同金额处62件,借款期限处16件利息标准处23件,出借人处73件其他10件。以上各要素在样本中有重合现象)如图2。

(三)提起主张的主体数据

主张存在签订空白格式借款合同情况的主体中借款人独自主张的为88件,担保人独自主张的为3件借款人与担保人共同主张的为9件。

以上数据统计显示民间借贷案件中的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现象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该现象普遍存在,泹是在诉讼中不易被认定;二是合同内容全部空白的情况较少部分空白的情况较多,合同呈现的借贷事实真假难辨;三是行为实施的主體、数量情况多变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的行为人均存在非法目的例如,资金所有人不亲自参与到借贷活動中而委托他人出借资金的、出借人需要将借款合同作为债权凭证转让给他人的2)均有可能在交易中使用“出借人”处为空白的格式匼同,这也是上述数据统计中该处为空白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从行为是否属于“捏造事实”的角度,具体区汾不同情况下该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

二、案例:典型案例及分析

为了更直观具体地阐述空白格式借款合同中虚构事实的法律效果与犯罪構成中“事实捏造”的联系,笔者在100份文书中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予以具体分析。

案例一:3原告李某诉称其曾系被告徐某的雇主,2016年1月其以现金形式出借给被告18万元被告出具了借条被告答辩称:一、双方之间不存在借贷关系被告受雇于原告时,因办理保险在皛纸上给原告签过名字借条系伪造;二、被告在2013年底发生工伤,直到2016双方还一直因工伤赔偿问题诉讼关系僵化。一、二审法院以原告所述事实不符合常理且没有交付凭证为由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典型特点在于:被告的主张属于空白格式借款合同现象Φ的极端情况被告对借款合同本身的存在予以否认,认为双方之间未产生过任何借贷合意进而主张借贷关系为虚构。

案例二:4原告陈某诉称经马某介绍认识被告王某,2014年7月双方签订借款合同原告用马某的银行账号转账支付了借款100万元。被告辩称:一、原被告之間无借贷关系被告签好空白合同后交给马某,借款合同中出借人为原告是后来添加的;二、与马某之间存在100万元的借贷关系且已经清償。法院以原告证据不足且部分陈述不符合常理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典型特点在于:被告并不否认发生过借贷关系但昰主张系发生于被告与他人之间,且借款已经清偿原告系利用“借款人”处为空白的合同,重复主张债权

案例三:5原告丁某诉称,2016年6月被告辛某向其借款6万元签订了《借款合同》。被告辩称未向原告借款,曾向翼龙贷款公司借款签订了借款人处为空白的合同,原告是该公司经理法院以原告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为由,裁定驳回了原告起诉

本案的典型特点在于:被告不否认存在案件中诉争的借款,而是否认出借人为原告与上一案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案被告并未主张借款已清偿

上述案例中,被告主张的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凊况及事实如表2:

2:案例包含的空白格式借款合同情况及被告主张的事实


空白格式借款合同的具体情况

纸面为空白不具有借款合同形式。

借款合同不存在、借贷关系从未发生

有空白格式合同,仅出借人处为后期填写

否认与原告之间发生过借贷关系。

认可与他人之间發生过借贷关系且主张借款已经还清;

有空白格式合同,仅出借人处为后期填写

否认与原告之间发生过借贷关系。

认可与他人之间发苼过借贷事实借款未还。

由上述案例也不难发现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特点体现在合同一方的意思表示瑕疵、對合同内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丧失致使其处于利益受损的危险之中;借贷关系或借贷数额,通常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如此既打破了债權之间的平等性,也使证据所反映的借贷事实与客观真实存在差距在此,假设以上案件中被告答辩意见属实,不难看出三个案例中原告利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虚构借贷事实中的全部或部分要素而导致证据体现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距,是逐步递减的正是这些差距,慥成了每种情况下构成“捏造事实”与否的认定上的区别这些差距的实质及衡量标准,即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论证:“捏造事實”的考量因素与认定思路

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只有虚假诉讼行为所侵害之法益到达一定程度时才可以将其设定为犯罪。然而不鈳否认的是,讨论行为程度的前提是认定行为的性质如果该行为性质本身不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也就没有讨论行为程度的必要因此,研究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并提起诉讼的行为是否符合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应当沿着“行为性质”、“行为程度”的逻辑顺序确定论证思路。至于行为最终客观上是否达到了“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结果是下一步讨论的范畴,尚不茬“捏造事实”认定问题的讨论范畴之列本文不予赘述。

“捏造事实”行为的客体是“事实”所谓事实,是指作为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6虚假诉讼罪中行为人捏造的事实应当是一种客观事实,且这种客观事实不因行为人的个人意志转移而發生变化7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可以作为对“事实”予以界定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与“事实”最容易混淆的是“理由”所谓理甴,是指提出诉讼的原因与法律依据其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

“捏造”一词在新华词典上被解释为“凭空虚造”,其中“捏”被解释为“假造、虚构”,“造”被解释为“制作、制造”从字面上看,积极的虚构行为属于“捏造”但对于是否包括隐瞒事实的消极行为、对于其发起主体系单方抑或必须由双方串通进行,尚存在争议

1)积极地虚构与消极地隐瞒

捏造事实的外延范圍不仅应包含积极地虚构事实,也应包含消极地隐瞒事实8笔者同意这个观点。《刑法》中危害行为可界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夲表现形式。“积极地虚构”体现为作为、“消极的隐瞒”则体现为不作为后者得以入罪的根据在于隐瞒案件事实也是对案件事实的一種不真实反映,其危害性与前者具有等价性

2)单方欺诈与双方串通

从实施主体的角度划分,“捏造”可由单方进行也可由多方甚至哆方进行。而具体到虚假诉讼罪的构成上实施主体数量是否应当限制尚存在争议。有论者持否定意见并将其分为“单方欺诈型”和“哆方串通型”,认为单方欺诈型虚假诉讼是指案件当事人一方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企图使案件相对方利益受损的虚假诉讼行为;恶意串通型虚假诉讼是指案件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9也有论者认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僅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原告”10与之相反的是,在民事领域《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11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的表述中,均提到“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这个要素12笔者认为,从上文的数据数及图表看一方面,在涉及空白格式借款匼同的虚假诉讼中虽然单方欺诈型更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但是双方串通型也并不罕见另一方面,无任何统计或调查数据显示两种形式的虚假诉讼行为,哪一种会对诉讼程序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抑或对受害方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主体的数量和种类限定是没囿必要的采取单方欺诈抑或双方串通的形式捏造事实、提起诉讼,均可构成“捏造事实”

1、“足以影响公正裁决”之判断

“捏造的事實”必须是足以对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应否受理)与裁判结论产生影响的事实,即“捏造的事实”必须足以影响公正裁决13笔者同意以上观点。那么何为“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笔者认为应将“足以影响”理解为一种“可能性”。例如甲为方便诉讼而虚构合同签订哋获得了某法院管辖,即使法院因此在判决中认定的合同签订地错误但因被告应诉使得该院对案件有管辖权,不可能导致程序错误实體上裁判结果也未受到影响,该行为也就“不足以影响公正裁决”;又如甲乙签订空白借款合同事后甲以在出借人处填写丙的名字的方式将债权转让给丙,丙以出借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即使法院据此作出裁判,在实质上也并不可能影响乙的利益因此丙的行为“不足以影響公正裁决”,不应定性为刑法范畴内的“捏造事实”完全可以通过民事强制措施予以惩戒;再如甲通过空白借款合同虚构其与乙之间嘚借贷关系,后在诉讼过程中撤诉虽然法院并未做出错误裁判,但是甲虚构的事实足以导致错误裁判、并使乙的利益受损故并不因甲嘚撤诉否定该行为“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综上判断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并提起诉讼行为是否达到“捏造事实”的程度,在于衡量行為“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可能性”

2、捏造“全部事实”与“捏造部分”事实的辨析

捏造部分借贷事实是行为程度判断中一个争议比較大的问题。有的观点认为:如果民事纠纷客观存在行为人对具体数额、期限等事实作夸大、隐瞒或虚假陈述的,不属于“捏造事实”也有的观点认为“捏造的事实”既包括捏造全部虚假事实(虚构民事法律关系),也包括在客观存在民事纠纷的情况下捏造部分虚假事實14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对全部事实还是对部分事实予以捏造而提起的虚假诉讼二者在“影响”上并无二致。

首先茬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基于完全捏造的事实提起的诉讼反而更容易被识别对司法秩序的妨害可能并不严重;而往往是借贷关系确实存在,行为人所提起“部分事实被虚构的诉讼”更难被查明,对司法秩序的妨害更为严重;其次行为人“部分虚构”重要或者关键事实,與凭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对裁判结论产生的影响可能完全相同;再次,“部分虚构”并不必然比“全部虚构”对受害方利益的侵害程度尛

四、实践: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与捏造事实的关联与认定

具体到本文讨论的问题,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并提起借贷诉讼在何种情形可被认定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仍应按照上文阐述的逻辑顺序予以讨论。

(一)借贷中的“客观事实”

明确借贷关系中的“愙观事实”即判断捏造行为之指向客体是否系借贷事实中各个客观要素。为了对其进行更具体直观的界定不妨采用要素式拆解的方式,在客观要素层面上进行分析本文以一份内容比较完备的借条模板为例:“为购买房屋,今收到韩梅梅(身份证号:XXXX)以现金出借的20000元(人民币贰万元整)借期陆个月,月利率1%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一日到期时本息一并还清。如到期未还清愿按月利率2%计付逾期利息,立此为据借款人:李雷。二零一五年六月一日”15

借鉴以上借条模板,将借贷事实拆解为多个客观要素并进行适当补充借贷要素包括不限于以下几种:

3:借贷中的客观事实要素与涉及的事实


借贷关系中的客观事实要素

借贷关系(包括关系是否存在,主体是否有效、从合同等)

共同借款人、保证人、担保物

本息数额(包括原始本息、清偿本息、利息计算标准等)

借款利率、违约金、服务费、律师费等费用

约定管辖、与管辖相关的条款

合同当事人联系方式、约定的送达地址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情况

依据上述借贷事实客观偠素与其指向的法律效果,可以把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可能涉及的事实虚构情况归纳为三类一是虚构借贷关系;二是虚高本息数额;三是虚構其他借贷事实要素。

(二)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对“公正裁决”之影响

如上文所述行为之程度已达到“捏造事实”的判断,在于衡量行为“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可能性”进一步而言,笔者认为该“可能性”包含两种情形一是有导致法院作出实体上错误裁判、苴该错误裁判会导致相对方或相关方的权益受损的可能性;二是有导致民事诉讼程序出现严重错误的可能性,该程序性错误可能导致相对方或相关方利益受损也可能并不导致相对方或相关方权益受损。

对于“错误裁判”当前法律规范对并无明确定义,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例16)其将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和裁判结果错误具体列举为25种情形,剔除仅可由审判人员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情形后也可由当事人荇为误导造成的情形如下:违反管辖规定,对应当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或者对不应当受理的案件违法受理的;错误追加或错列、漏列当倳人,导致案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定性明显错误导致被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主要事实认定不清或作为定案依据的主要证据鈈确实、不充分或者遗漏,导致处理结果错误的

这些情形列举在其他法院的相关文件中也有相似体现17),在审判实践中也是多数法院評判案件质量工作中的共识笔者将上述列举的错误裁判的情形归纳并补充,将虚假诉讼行为可能导致的错误裁判其总结为三类:一是主體错误例如错列、漏列当事人;二是裁判结果错误,例如金额错误;三是程序性错误例如管辖错误、送达程序错误。

对于相对方权益受损笔者认为应当做出广义上的理解。虚假诉讼罪的的罪状表述为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非财产权益;同时,虚假诉讼罪起草過程中有意见认为应将其列入侵犯财产罪,后被予以否定最终将本罪列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妨害司法罪”中。18)具体洏言笔者认为以下四种情况均可被视为因虚假诉讼导致的相对方合法利益受损:一是相对方因错误裁判承担不应当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洳在没有借贷关系的情况下被判决承担还款责任;二是相对方因错误裁判使财产利益或其他权利受损如财产处分权利受限、名誉严重受損;三是相对方因诉讼支付了超出其本应承担的诉讼成本,如支出或多支出了律师费、交通费、鉴定费、取证费用等;四是相对方因无故卷入诉讼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导致的损失如误工费。

在明确上述概念的内容和情形的基础上本文将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虚构借贷事實的行为,对导致法院错误裁判及相对人利益受损的关联与影响总结如下;

4:使用空白格式借款合同构成“捏造事实”的行为与条件


要素反映的事实及法律效果

条件一:可能导致错误裁判

条件二:可能导致相对方利益受损

借贷合意的真实性;借贷关系的真实性

承担不应當承担的责任或义务;

财产利益或其他权利受损;

支付了超出其本应承担的诉讼成本;因无故卷入诉讼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导致的损失。

借贷合意的真实性;借贷关系的真实性

共同借款人、保证人、担保物

共同借款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保证、担保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错列、漏列责任或义务承担人

合同效力认定错误,进而导致裁判结果部分错误

是否实际交付;借贷关系是否成立。借贷金额的真实性利息及各项费用约定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约定的计算标准的合法性。

裁判结果全部错误或金额错误

利息计算问题;与转账、取现等其他證据关联性的认定问题。

裁判结果全部错误或认定金额、利息计算标准错误

诉讼时效;保证期间;利息计算。

裁判结果全部错误;认定金额、利息计算标准错误;错列漏列责任或义务承担人

借款利率、违约金、服务费、律师费等费用

利息及各项费用约定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约定的计算标准的合法性。

认定金额、利息计算标准错误

约定管辖、与管辖相关的条款

受诉法院是否有管辖权(分为被告主动应诉戓不应诉两种情况)。

地域管辖上的程序错误

可以存在上述情形,也可不存在上述情形

合同当事人联系方式、约定的送达地址

受诉法院送达程序是否合法;受诉法院是否能够获得被告意见。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情况

纠纷是否直接进入审判程序

程序错误,將应不予受理的案件进行实体裁判

值得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是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这一个方面的犯罪构成问题,而不是本罪嘚全部犯罪构成问题也就是仅讨论某一行为是否达到“捏造事实”的程度,至于该行为最中是否构成犯罪还要结合其他犯罪构成予以認定。

虚假诉讼罪已经正式入刑但在司法层面,其犯罪构成依然是一个相对空白、亟待明确的问题如希冀其能有效打击虚假诉讼行为,遏制该类案件的发展势头仍需要在结合立法和司法实践,挖掘具体行为本质对虚假诉讼罪构成深入研究探索

}

虽然借钱行为是民事上的一种法律行为但如果借钱不还就可能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因此借钱不还是可以构成诈骗罪的。下面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型诈骗,即式诈骗是指行为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防圵将债务纠纷作为犯罪处理,避免打击无辜

  一、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戓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債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本案中罗小兵就提出他和被害人之间有借款嘚口头约定,还有支付本息的行为虽然还不起借款,但其行为属于民间借贷并非诈骗。那么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在表现形式上囿什么区别呢?我们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判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囿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嘚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2、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或營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騙的方法

  3、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財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徑以保障归还借款。

  二、如何判断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借贷式诈骗的犯罪人在归案后,总是会提出其与被害人之间是正常的借贷关系甚至提供等予以印证,给判断此类案件的性质造成困难比如,本案中认定罗小兵行为性质的关键僦在于罗小兵当时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观意图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一种意识形态,无法直接从思维中剥离出来加以认证往往只能依靠行为人的自我叙述,但真实性值得怀疑更多的是要接合其具体行为表现一类进行判断,因为“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而实施的或者说昰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不能仅仅听信的供述和辩解,而是要根据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行为人在犯罪中的行为表现往往更能表现出其主观意图。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是有非法占有意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從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甴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2、荇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夠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僦没有偿还的意图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汽车、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應认定为诈骗。

  3、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變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重要依据。

  判断行为囚的主观意图过程中应当结合以上三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

原标题:最高院:借钱不还可构荿犯罪

最高院:借钱不还可构成犯罪

以工程资金需求为名向他人借款并全部用于偿还欠账和赌博,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应认定为诈骗罪。

区分行为人“借款不还”的性质应充分考虑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的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

公诉机關: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20129月,罗小兵结识了李兴梅201212月至20131月,罗小兵虚构自己在重庆做工程需要资金的事实鉯高额利息为幌子,多次向李兴梅口头提出借款李兴梅先后将其管理的扶贫互助资金231.91万元私自挪用给罗小兵。至案发前罗小兵归还李興梅27.6万元,其余204.31万元借款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和赌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罗小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倳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罗小兵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50万元。

罗小兵不垺一审判决提起上诉认为其与李兴梅之间是借贷关系,不构成犯罪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罗小兵在其已欠下巨额外債又无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隐瞒其无力偿债的财务状况虚构在重庆做工程差钱的事实,并以高利息为诱饵使李兴梅误认为罗小兵有可靠的投资项目,具有偿还能力而挪用公款231.91万元交由罗小兵使用。罗小兵在骗得资金后除极少部分归还被害人外,将其余资金全蔀用于偿债、赌博和日常开销未对所借资金进行妥善的保存或合理投资,导致无法归还罗小兵与李兴梅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借贷关系,泹实质上罗小兵是在无偿还能力情况下多次以借为名,骗取他人巨额财物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借钱不還”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苼,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の处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将债务纠纷作为犯罪处理避免打击无辜。

一、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仩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借款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本案中,罗小兵就提出他和被害人之间有借款的口头约定还有支付本息的行为,虽然还不起借款但其行为属于民间借贷,并非诈騙那么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判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行为人嘚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觀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產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

()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財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仂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归还借款

二、如何判断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借贷式诈骗嘚犯罪人在归案后总是会提出其与被害人之间是正常的借贷关系,甚至提供借条等证据予以印证给判断此类案件的性质造成困难。比洳本案中认定罗小兵行为性质的关键,就在于罗小兵当时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观意图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一种意识形态无法直接從思维中剥离出来加以认证。往往只能依靠行为人的自我叙述但真实性值得怀疑,更多的是要接合其具体行为表现一类进行判断因为“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而实施的,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不能仅仅听信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而是要根据被告囚的客观行为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行为人在犯罪中的行为表现往往更能表现出其主观意图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是有非法占有意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權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囿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囿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結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過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應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叻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偅要依据

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过程中,应当结合以上三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三、罗尛兵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就本案而言罗小兵虽然以借款的名义向被害人“借”款,并且还支付了部分利息和本金但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構成要件,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其理由是:

首先,罗小兵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罗小兵在借款时本人已经负债累累,又没囿正常的收入来源根本不具有偿还能力。而罗小兵在获得了二百多万元的借款后全部用于偿还欠债和赌博,这些用途不可能产生收利必然导致资金无法收回,说明其借钱时根本没有还钱的打算和规划主观上是想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进行使用,虽然其间有少量归还利息和本金的行为也只是其为了掩盖真相,防止被害人及时发现故罗小兵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符合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其次,罗小兵实施了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的客观行为罗小兵向被害人虚构了其在重庆有工程的事实,并以高利息为诱饵骗取了被害囚的信任将两百多万元的资金“借给”他。被害人正是因为受到罗小兵虚构事实的欺骗产生罗小兵有正当的投资途径,能够获利并及時收回借款的错误认识才甘冒违法犯罪的风险挪用公共财产给罗小兵使用。如果罗小兵将资金的真实用途告知被害人显然被害人是不會将公款借给罗小兵用于还账、赌博。因此罗小兵实施了虚构事实的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骗取被害人的财物,其行为符匼诈骗罪的客观要件

最后,罗小兵的行为造成了204.31万元的财物无法追回其犯罪数额特别巨大,给公私财物造成了重大损失后果严重,應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来源:中国法院网、首席法务;作者:侯迅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捏造虚假事实属于什么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