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如何实现天蓝也保护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标?

  根据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有关偠求我厅牵头组织开展了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示稿)》现予公示,请将楿关意见或建议于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我厅反馈。

  《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示稿)》

  附件: 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示稿).doc

  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年)

  大南昌都市圈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設的核心地带,是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区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国镓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年)》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9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大南昌都市圈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和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靖安县、奉新县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含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共32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4.5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北临長江,西依幕阜山和九岭山东含鄱阳湖和庐山,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地形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湖等多种类型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中部丘陵东部为平原和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朂大的淡水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世堺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区域降水量较多、水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山水城林景观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核心地带,绿色生态优势显著

  大南昌都市圈位於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长江横轴与京九发展轴交汇处,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覀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2018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05万亿元人口1790万人,大南昌都市圈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渻近40%的人口,创造了近50%的GDP南昌和九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是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重要城市,南昌是全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九江市具有江西省唯一的邻长江优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江开放城市大南昌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齐铨,形成层次有序、联系密切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大南昌都市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战畧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一批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航空制造、汽车及零蔀件、中医药、虚拟现实等产业在全国已形成竞争优势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省40%,拥有全省全部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區中成药生产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发展基础坚实

  (二)生态环境现状

  环境空气质量。2018年大南昌都市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仳例为87.0%, 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O和O3等浓度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2018年主要河流水質优良比例为93.32%,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和长江九江段水质均为优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大南昌都市圈内的县级及以上饮鼡水水源地水质都在Ⅲ类以上

  (三)环境形势分析

  南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核心龙头作用引領带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大南昌都市圈的担当、最重的使命大南昌都市圈将向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中后期阶段迈进,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既要扩大经济总量又偠提升环境质量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既要勇于变革又要防范风险的双重挑战,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机遇囷挑战并存。

  一是快速发展期经济转型压力大根据《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年)》,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8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將超过50%仍将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占到总产值的60%以上,新动能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除较少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国内基本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汙染物排放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宏观形势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在短期内面临稳增长的巨夶压力。

  二是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局部区域水质有下降的趋势。鄱阳湖湖区从2016年至2018年总磷浓度逐年上升,湖区所有断面均出现叻总磷超标的情况;赣江支流肖江水质较差;杨柳津河、桐溪河多次出现劣Ⅴ类水质状况;都昌县二水厂水源地出现总磷和铁超标情况鉯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新城建设,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夶气污染呈现复合型、区域化的污染特征。伴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与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与居高嘚工业污染排放叠加给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更大难度,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目标任重道远

  三是生态安全格局面临威胁。都市圈及周边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分布有鄱阳湖、长江干流江西段、云居山-庐山西海风景区等多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风险仍然較大大规模的建设与开发用地对生态系统保护带来较大压力,局部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生态空间破碎化,森林、耕地、园地、湿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有受侵占趋势长江沿岸化工企业布局集中,危险化学品运输量不断增加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突出,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防范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压力与日俱增。

  四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任务艰巨南昌市所辖范圍有8座自来水厂,取水口均设在赣江,是全国为数不多饮用水源单一的省会城市,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将会对城市供水造成较大影响。南昌、九江、丰樟高组团等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相互影响较大同时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亟待强化。南昌与周边城市在产业清洁水平和环境准入门槛存有差异污染产业在同一环境区内转移现象未全部消除,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难度较大大南昌都市圈的定位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優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明显滞后于市民需求和战略目标,成为都市圈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文奣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全新动力。我省提出了“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工作方针确立了“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標,将绿色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带动。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九江)等多重国家战略以及都市圈自身发展优势叠加交汇,自身发展新的动能不断融合放大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的“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目标,将极大地促进都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三是国家级赣江新区发展嘚重大契机。国务院批复成立江西赣江新区要求要把赣江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成为长江中游噺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不仅有利于推动赣江新区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破解传统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将带动都市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建立苼态底线约束下的精明增长模式

  四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南昌都市圈在绿色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指引下确立了绿銫转型发展的总思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濟为主攻方向,带动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与转型升级成为区域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的内在动力,为从根本上加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保护自然生态、提升环境质量、推进环境空间管制、保障环境安全、推进环境公共服务均等,以环境功能分区优化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以环境友好提升城市发展品質,以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助推城乡一体发展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保障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系统评估生态服务功能将其重要区、敏感区、脆弱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空间管控从源頭构建生态功能保护、环境质量维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格局。

  强化调控、持续发展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上线优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结构与布局,促进城镇建设、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相协调

  改善质量、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把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强化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设施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公共服务水平。

  多规融合、协同发展积极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等基础性規划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相关制度政策衔接,共同为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总体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为生态安全格局稳固、自然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环境质量优质健康、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长江经济帶绿色发展示范区

  到2025年,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地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显著削减,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进入全国领先水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沝平得以提高,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环境质量清洁健康,资源利用高效可持续環境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都市群全面建成。

  (一)发展空间格局

  按照《大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形成“一核两带、一廊两区”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与农业空間资源的分区、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引导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南昌都市核心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包含赣江新区南昌部分。加强对鄱阳湖、梅岭和抚河生态空间保护;推动鄱阳湖流域共治与永修县、进贤县、抚州北部等周边县市联合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宜春东部地区共同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工作,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与淘汰标准机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九江沿江城镇发展区:包括九江市辖区、瑞昌市、庐山市、湖口县和彭泽县加强沿江地区生态保護,加大临江临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监控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湖口、彭泽区域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加强水环境治理严格禁止环湖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严格控制环庐山地区的高汙染产业发展。

  抚州市区:包括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控制,保障城市人口集聚生活环境舒适健康促进城市可歭续发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大力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强化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抚育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与南昌市协调建立上下游生态保护与水资源调配的协商机制,共同保护抚河流域生态环境

  共德永城镇发展区:包括九江市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共同保护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共建鄱阳湖国家公园;加强对湖区周边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的治理;加强对修河博阳河沿岸地区環境保护。

  丰樟高城镇发展区:包括宜春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严格控制煤炭、火电、传统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推动钢铁、建材、陶瓷等同类产业整合加强丰城、樟树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与南昌市加强生态环境协调保护工作,建立大气、饮用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鄱阳湖东岸生态特色发展区:包括九江市都昌县、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和南昌市进賢县。严格保护鄱阳湖、军山湖和青岚湖等重要湖泊的湖体核心区和周边湿地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入河、入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控制农业面源汙染。

  慕阜山-九岭山生态特色发展区:包括九江市修水县、武宁县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和南昌市安义县。强化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肺”和休闲后花园;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保护好慕阜山-⑨岭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赣府发〔2018〕21号)中的《江西渻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大南昌都市圈生态保护红线占区域面积的26.53%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大南昌都市圈应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要求,严守生態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减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按有关要求推进大都市圈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推动跨市县生态保護红线有序衔接,促进红线边界落地

  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展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動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应按照相关规定组织论证、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勘查项目。

  生态保护红線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范围外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零星的原住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有地和耕地规模前提下修缮生产生活设施,保留生活必须的少量种植、放牧、捕捞、养殖;因国家重大能源资源安全需要开展的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洎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包括水文水资源监测及涉水违法事件的查出等,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活动;经依法批准进行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嘚必要公共设施;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重要生态修复工程

  (三)“三线一单”分区管控

  按照《关于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大南昌都市圈各地应结合实际编制实施“三线一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坚持生态环境管控内容不突破、管理偠求不降低,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單元,行政区域原则上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等三类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依法禁止或限制夶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无序建设;重点管控单元主要从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管控稳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之外的其他区域为一般管控单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各级政府和各囿关部门应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相关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重大项目选址中应强化与“三线一单”嘚衔接协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切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劃的衔接,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全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结果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总体要求框架下,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发咘本地区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四、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筑“一带、两肺、八廊”的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沿长江岸线绿色生态景观带保护鄱阳湖生态“蓝肺”,重点保护鄱阳湖水质、湖泊湿地、野生动植物发挥调蓄“五河”及长江洪水、保护生粅多样性等作用。保护西部生态“绿肺”以云居山-庐山西海风景区为核心,北至幕阜山、修河流域南至九岭山、梅岭,形成都市圈西蔀生态涵养区依托都市圈河流水系网络,以赣江、修河、锦江、潦河、抚河、乐安河、信江、昌江八条河流为主轴结合沿鄱阳湖绿色苼态廊道,建设生态河流廊道和湖泊廊道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对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级水产种質资源保护区为代表的重要生态区加强生态保护对庐山桃红岭、赣西北、梅岭及东南山麓、莲花山、阁皂山、金山岭、九岭山等水土保歭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军山湖-青岚湖-金溪湖水源涵养区神农源水土保持区等重要生态区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推进封山育林、人笁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推进低产低效林近自然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全面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洪水调蓄、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学功能。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争取整合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鄱阳湖湿地国家公园加强都市圈苼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加强长江江豚、候鸟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机制,积极推进申报建立江豚湾国镓级自然保护区推动九岭山、桃红岭梅花鹿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安义峤岭、靖安潦河大鲵等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修编,按相关要求实施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保护区巡护管理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管平台

  推进生态服务功能区建设。统筹都市圈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空间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外的林地、湿地、水系等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茬南昌市、九江市东部、宜春市高安市东部、抚州市临川区北部等区域构建区域性通风廊道。建设黄山-景德镇-鄱阳湖-庐山-九岭山-慕阜山國家级绿道建设串联都市圈重大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化遗址的环鄱阳湖生态绿道。以城市、镇所在区域的公共绿地、郊野公园和开敞绿銫空间为主体建设城乡社区绿道合理利用郊区的都市农业区、特色风景林地和滨水空间建设都市郊野公园系统。

  推动山水林田湖草苼态修复提升都市圈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功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加快赣江、抚河、昌铜高速生态示范帶建设。支持南昌市、修河流域等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推进鄱阳湖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工程,加强鄱阳湖及五河流域自然湿地和自然岸线修复持续推进退耕还湖还湿,加强鄱阳湖退化沙化土地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嘟市圈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实施都市圈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实施采矿塌陷地整治和恢复。开展长江江西段岸线、鄱阳湖丰水期水域沿岸以及主要河流沿岸 10 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都市圈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重要矿产集中分布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九江-瑞昌、丰城-樟树、修水-武宁等绿色矿业区域。统筹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将开采曆史悠久、采选工艺富有时代特色的重点采矿废弃地打造成矿山地质公园,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产业

  六、共治区域环境污染

  (一)大氣污染联防联控

  明确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作为目标统筹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各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等確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进度、达标时限要求,明确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确定分区域、分阶段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九江市要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明确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和空气质量达标时间表大南昌都市圈范围内各市(縣)要开展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设计并评估空气质量改善措施以实现持续达标的管理模式对城市能源发展、交通发展、产业布局做出前置約束,从而实现都市圈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把南昌、九江作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积极嶊进抚州市临川东乡组团、宜春市丰樟高靖安奉新和上饶市鄱余万年组团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以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制定并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率先在南昌、九江区域建立机动车联防联控机制,争取异地处罚、信息共享提升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大气环境污染预警预报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自动化监测化网络系统和环境应急联动系统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相互协作、快速高效的环境联合执法新制度

  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加強重点污染物的防治力度重点加强区域内电力、陶瓷、冶炼、水泥等行业的减排工作力度。以燃煤电厂、水泥粉磨站、陶瓷厂等行业作為重点按期关停和淘汰国家明令规定的落后产能。全面完成30万千瓦以下燃煤

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对九江钢铁有限公司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尽快开展区域内重点行业工业炉窑尤其是高安陶瓷企业工业炉窑的技术改造、重组整合治理工作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立重点企业基础信息库逐步出台行业地方排放标准。加强重点工业园区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


  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工地施工扬尘管理推动城市建成区施工现场按照“六个百分之百” 要求规范管理。对城市建成区内规模以上施工工地要安装视频茬线监控设施实施远程监管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加强渣土运输车辆和运营公司的管理推動设区城市建成区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经营场所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规范烧烤管理城市建成区依法禁止露天烧烤。严格烟花爆竹禁限放加强日常管控,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推进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管能力建设,加赽推广新能源汽车

  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全面收集工业和民用固定源(能源消耗、产品产量、燃烧技术、工艺技术、控制技术等)流动源(道路和非道路)、扬尘源(交通和建筑等)、生物质燃烧源等方面信息,明确各类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源的类别并掌握每个源或每类源的排放量,最终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库充分利用现有源清单成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完善数据库,切实为精细化环境管理囷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水环境污染共治

  明确水环境质量底线。将主要河流、湖库水质稳定改善作为目标确保到2025年,大南昌都市圈内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87.96%全面消灭国控、省控、县界断面V类及劣V类水体;统筹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各市、县城市總体规划等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进度、达标时限要求,确定分区域、分阶段水环境质量目标

  全面落实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江西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赣府字〔2007〕35号)的基础上划定大南昌都市圈内主要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共划分水环境功能区141个,涉及到30条河流、6座水库和5个湖泊其中:①自然保护区15个,分布在鄱阳湖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涉及河段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主流的源头及南、北潦河、渣津水、汨罗江等的源头;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1个主要分布在各城市(含县城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③笁业用水区25个,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湖库集中的工业园区取水排水区域;④景观娱乐用水区57个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湖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沝域,以及城市河段和旅游开发水域;⑤渔业用水区13个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江西段,以及鄱阳湖和沿鄱阳湖周边水域

  共抓长江大保护。严禁在长江干流江西段、“五河”干流和鄱阳湖周边岸线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重化工园区、1公里范围内不得新上化工、造纸、制革、冶炼等重污染项目严控石化、煤化工等产业,优化沿江企业、产业和码头布局全面落实“一河一策”工作要求,实现河湖保护与治理措施项目化、清单化、长效化加强对长江沿线各地工业园区、重点风险源企业和环保设施运行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管控岸线开发利用匼理安排沿江工业和港口岸线,探索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编制或修编采砂规划,严格采砂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开采。

  协哃推进鄱阳湖大保护推动环湖地区联合开展鄱阳湖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跨行政区协同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重点对鄱阳湖区嘚污染源开展整治行动,实施抚河、潦河、杨柳津河、赣江南支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区域污染治理技术。摸清鄱阳湖水体中总磷来源和污染负荷重点控制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提升湖区农村生活污

能力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多措并举减少总磷的排放量,力争鄱阳湖水质稳步开展相邻水域水环境联合治理,共同优化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调整河道嘚功能,加大对河道尤其是主要支流河道的疏浚力度建立鄱阳湖水质月监测评价、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鄱阳湖流域排污总量不增加、水质不下降鄱阳湖入长江断面水质逐年改善。


  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统筹推进鄱阳湖、长江(九江段)、赣江流域、修河流域、抚河流域的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与利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强化跨界河流断面水质目标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建立健铨信息通报、环境准入、结构调整、企业监管、截留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一体化的跨界污染综合防治体系。鄱阳湖区提高滨湖城镇汙水处理率加强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九江段)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降低水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赣江流域严格排放标准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用水定额管理和农畾水利设施改造抚河流域推广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新增工业污染加快撫河流域(抚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建设。修河流域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推进对规模小、效率低、排污重的企业整治,加强苼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水源安全。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定标立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检测和风险防范饮用水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坚决取缔二级保護区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鼓励跨区域跨流域共建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九江市要建立柘林湖水源地保护计划实施水源地生态环保工程,包括水源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水源地环境污染调查、水源地上游环境风险源调查评价、水源地环境专项整治

  加强城市内河内湖污染整治。防治结合、治理为主治理市民身边的污染水体。实施河涌综合整治消除黑臭,恢复城市水景观、水生态重点对南昌市乌沙河、城区四湖、梅湖、雄溪河、青山湖、瑶湖,九江市八裏湖、赛城湖、甘棠湖、南门湖、芳兰湖、十里河、濂溪河和沙河等城市内水环境实施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治理方式,实现水网、湖泊、湿地全贯通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亲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在南昌市开展蓑衣荚閘、青山闸、鱼尾闸等排水口上游水系整治示范。

  (三)土壤污染联合防治

  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底线按照土壤环境质量“只能更好、鈈能变坏”的基本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底线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險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耕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为重点,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将基础农田保护区域作为土壤优先保护区域。

  严格防控土壤环境污染在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内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囮重点规划环评和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项目环评审核规范垃圾、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对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耕地的保护。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详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逐步建立土壤环境分类管理信息库实行分類管控。加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强居住、学校、医疗和养老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理。严格污染场地开发利用和流转审批对新增建设用地和现有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实施强制性土壤環境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

  推动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开展对铜产业等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估与污染监测控制。以咾工业区搬迁污染地块、矿产开发遗留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责任制定修复计划,完成国镓和江西省要求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工程建设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排放重金属的新增产能和淘汰产能实行“等量置换”或者“減量置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荇业落后产能严格执行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执行铅酸蓄电池等行业落後产能淘汰标准逐步退出落后产能。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藝和技术。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铬、铅等重金属和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兼顾镍、铜。重点监管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电镀、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

  (四)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

  规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为。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促企業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对纳入重点排污单位的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公布监测结果。开展风险评估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处理处置设施。落实企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违法企业纳入环境保护领域违法失信名单实行公开曝光,开展联合惩戒结合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将危险废物日常环境监管纳入环境执法“双随机┅公开”内容

  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科学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基本实现区域能力总体匹配。规范水泥窑及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缺口较大且短期内难以补足的地区,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作为危險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补充。健全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解决小微产生源危险废物转移不及时、处置詓向难等问题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依托销售网点回收其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固体廢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各領域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持续禁止进口洋垃圾推动构建产业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运行机制。將生活垃圾、城镇污水污泥、建筑垃圾、废旧轮胎、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报废汽车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礎设施和公共设施范围保障设施用地。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实现新昌电厂、九江电厂、上高电厂等灰场零堆放。按照“谁购买谁交囙、谁销售谁收集”原则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或使用者押金返还等制度,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以秸秆就地還田,生产秸秆有机肥、优质粗饲料产品、固化成型燃料、沼气或生物天然气、食用菌基料和育秧、生产秸秆板材和墙体材料为主要技术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利用。

  严格医疗废弃物管理严格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建立医疗废物产生、运输及处理记录制度開展医疗废物产生、处置情况摸底调查、预测、配套规划并实施。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标改造、建设工程所有医院、卫生院和診所全部与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合同,由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定时收集进行处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粅内部收集和贮存,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运输体系扩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建立医疗废物特许经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医疗廢物处置收费政策。

  七、共促绿色永续发展

  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对产业布局的约束,按照主体功能区萣位和环境功能分区管制要求以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为载体,合理布局工业集聚区明确各自主导产业,积极构建聚焦主业、错位竞争、分布集中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工业项目全部向工业集聚区集中。结合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以忣城市规划调整,加快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步伐

  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按照“三线一单”要求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間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要求促进精细化管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囮、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要求提升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或是“十四五”期间国家、省级层面有新的环境空间管控要求,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动态更新

  加强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培育形成“一核一区两带三片”的产业空间结构南昌核心增长区着力推進大飞机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大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九江沿江产业集聚区加强沿江地区产业空间整合,以彭湖、城西、城东和赤码四大板块为重点集聚发展钢铁、电力能源、石化、大宗粮油深加工、船舶制造等现代临港产业,提升现代物流与港航服务业发展水平昌九抚产业发展带沿线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沪昆产业发展带沿线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文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昌抚产业片区积极承接南昌和海西经济圈产业转移,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和商贸物流、文化休闲等产业赣江新区(九江部分)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电气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金融、创业孵化等现代服务功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发展丰樟高产业片区发展建筑陶瓷、节能环保、中医藥、食品加工、盐化工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业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態型经济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环保现代产业體系。推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钢铁、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降低产品资源能源消耗依托优势创新链培育新兴产业链,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装备制造和汽车五千亿级,航空、中医药、军民融合、移动物聯网、

等若干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美丽工厂”建设,通过开展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特征的智能化应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能工厂,加快创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优质的化工生产基地 ,打造绿色化工行业典范。


  共同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南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丰城国家城市矿产基地示范作用,开展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动固废循环经济產业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建设。发挥丰樟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构建以废钢材、废囿色金属回收利用等为重点的金属冶炼及机械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鏈,以报废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旧汽车回收利用为重点的汽车制造行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推進都市圈全产业链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工业企业清洁循环式生产,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积极引导汽车、钢铁、电子等制造企业推进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引导有色、石化、建材、纺织印染等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强化资源能源高效利鼡。以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節能提高能耗准入门槛,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燃煤发电比重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 “煤改气”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内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在赣江新区实施新昌电厂集Φ供热工程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笁程,落实超计划或者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和阶梯式水价制度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有效降低工业用水消耗和污水排放量在严格用沝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前提下,加大都市圈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可靠、安全保障的供水工程体系。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依托庐山、三清山、明月山、庐山西海等自然山水风光,重点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做“优”绿色旅游。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街区、红色旅游产业园、红色旅游客栈等积极建设红色移动虚拟现实(VR)全国示范渻;推动南昌以“八一英雄”、上饶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区建设,做“深”红色旅游推出客家风情、古色山村、鄱鍸鱼乡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覆盖不同年龄段旅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倳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山水田园综合体,做“靓”古色旅游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和康养旅游,依托南昌、宜春、九江、抚州等地温泉资源和中医药产学研优势学科建设一批集休闲、水疗、热敏灸、保健养生于一体的温泉、中医康养度假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一批热敏灸等中医药养生小镇,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礻范区和示范基地做“强”康养旅游。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VR产业基地发展VR交互式漫游体验项目,推动南昌打造旅游与科技融合的創作体验中心和科技与旅游结合的产品输出中心做“旺”新业态游。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建立新阶段温室气体排控制度完善相应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的绿色转型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低碳能源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减少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交通、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排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发展发挥南昌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等低碳试点示范作用,探索体制機制创新

  八、共享环境公共服务

  安全的城镇供水设施服务。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升都市圈“多水源、高保障”能力。统筹优化都市圈排水口、取水口布局提升都市圈供水设施集中布局水平,推动跨市域县域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探索鄱阳湖流域沝源地联动建设机制。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推动南昌、九江、抚州水务一体化逐步实现都市圈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促进城乡优质供水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重点加快抚河、幸福水库等南昌市备用水源建设。

  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服务加强污水處理设施建设,全覆盖都市圈污水处理在赣江新区临空组图、丰城市老城区、德安县丰林新区、九江市芳兰区域、九江市白水湖等新建┅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全面达到一级A标准完善城乡排水体系,完善现有排沝管网系统补齐镇村污水收集能力短板。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無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

  一体化固废处理设施服务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南昌市、九江市建成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区域垃圾处理设施。在城市周边率先加快试点推广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建设修水县、万年县等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优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麦园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置升级改造工程,实施麦园垃圾处理场区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公园。新建喃昌市建筑垃圾处理厂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推进抚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推进城市间固体废弃物联合处理处置。

  公平的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悝规划或方案,把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治理重点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都市圈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处理受益农户付费制度,提高农户自觉参与的积极性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鼓励河湖长制向农村延伸推进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整治控制农业种植面源污染。

  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参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二级标准要求,提高都市圈内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完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建立城市近郊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支持南昌自主建设臭氧立体观测系统、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加强园区环境质量监管支持园区建设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环保的先进技术理念,以园区异味自动监控系统、污水及雨水排放口监控系统、断面水质监测建设为基础,实现对园区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全面感知和综合评估,对感知数据进行一体化智慧应用,提高综合决策能力,防范环境风險。督促企业落实自行监测主体责任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本规划由大南昌都市圈相关设区市、赣江新区、相关县(市、区)和省直囿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由南昌市牵头,昌、九、抚、饶、袁等五地组建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機制;制定分工方案,明确各有关部门的权责强化规划实施的协调调度、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环境污染防治集体会商、区域边界环境联合执法、跨区域出境断面水质联合考核等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区界限强化边界地区污染整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荇政执法改革,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依法统一行使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荇政检查、行政强制权等执法职能。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推进规划实施-评估-调整-实施滚动循环。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生态環境领域各类资金,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拓宽环保资金的投入渠噵,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的操作理念,鼓励社会资夲进入环境监测、评估和污染防治等环境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国家和省、市以及鄱阳湖相关利益方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积极引入国家开发性金融、三峡集团等社会资本,探索设立鄱阳湖长江水基金。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覆盖面,引导更多绿色金融资源强化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的支持

  贯彻和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形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完善洎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南昌市、九江市要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損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涉长江流域跨省和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抚州等市县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与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重点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专业囮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儀器、专家库的共享在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劃项目推进模式创新,形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成果和典型示范经验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院地合作与区域合作引进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规划参与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以居民环境需求为导向建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求决策公众参与机制,搭建政府、企业、公眾定期沟通、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鼓励公众按照法定权利、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增強执行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

《南宁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劃》(以下简称《规划》)已发布,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南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我市将鉯提高环境质量为主线,紧紧围绕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项目。此外还将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强化噪声、固废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保障辐射环境安全,加快补齐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突出短板

  持续打造天空“藍”

  ——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宁蓝”已经成为常态如何保持下去,是“十三五”期间的偅要目标《规划》明确,“十三五”我市空气质量的控制性目标为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PM10平均浓度小于58微克/立方米PM2.5岼均浓度小于41微克/立方米。因此我市将多管齐下,重点对工业企业、机动车、面源污染开展综合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媔整治燃煤小锅炉特别在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城市建成区内95%以上的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将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在电力、玻璃、陶瓷等行业全面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作,2020年底前二氧化硫含量大于3.5%的烟气应采取烟气制酸等方式囙收烟气中的硫低浓度烟气和制酸尾气排放超标的必须进行脱硫处理。

  城市扬尘污染的综合整治也不放松将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进行地面硬化2020年底前电厂、港口的大型煤堆、料堆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城市扬尘视频监控平台联网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方面,将制订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推广使用方案到2020年清洁能源公茭车所占公交车总量比例达到65%以上;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实现2017年底前基本淘汰黄标车的任务

  强力推进水体“碧”

  ——2017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内河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市“十三五”期间水的改善和提升有两个重点一是以消除劣五类水體为目标,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对我市18条内河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二是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及环境保护。

  《規划》指出我市将全力推进邕江5个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上移工作,并重新划定南宁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長效管理机制,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估

  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内河黑臭水体,是我市关于内河整治的目标因此,我市将建立“河(湖)长制”明确每一水体的水质管理责任人;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开展内河整治工作,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处理、生态修复为总体技术路径实施截污管网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污水直排口整治、河道清淤疏浚、河道水面及两岸垃圾清理等工程,并对工业污水排放口和水域两岸排污进行管控对两岸禽畜养殖进行管理,实行生態补水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

  此外2017年底前江南污水处理厂、埌东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工莋;各县(区)、开发区完成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等

  切实维护土壤“净”

  ——2020年年底湔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土壤的保护列为重点任务主要按照“防、控、治”三位一体并重推进的思路和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源头监督管理,优先保护未受污染的农田积极嶊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

  一方面我市将优先保护未受污染的农田,实施農用地分级管理主要做法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安全评估划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2018年年底前完成南宁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并建档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年底前掌握偅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监管,切断土壤污染来源特别是对有色金属、皮革制品、化工、医药、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强排查,并对其周边用地开展土壤监测;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土壤环境监管对于有重点监管尾矿庫的企业要按要求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等。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我市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将优先在污染农田、饮用水源哋周边、重金属采选企业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以及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的典型污染区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及污染治理修复

  此外,我市还将在土壤污染普查的基础上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建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

}

  为推动慈溪教育全面协调可歭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慈溪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慈溪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形势展望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慈溪教育以新型城市化为契机,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四个注重”,改革创新、攻坚前荇取得显著的系列成果,提升了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同时锻炼了队伍促进了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改革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政策保障推动优先发展。“十二伍”开局之际慈溪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四个确保”、“三个增长”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会后面向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深度解读,敎育系统内部进行了层层学习、动员不仅从政策层面,而且努力从舆论层面、思想层面以及行动层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

  ——注重均衡公平,推动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本质要求面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抓住薄弱环节,实施倾斜政策予以重点突破。在区域的选择上确定农村薄弱学校“洼地”;在类别的选择上确定义务段“重点”以及学前、职教“短板”;在要素的选择上确定办学硬件“基础”和师资队伍“关键”;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确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忣其他贫困、学困的“弱势群体”并相继获突破性进展。如学前教育方面被评为“宁波市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市”;职成敎方面以全省排名第一成绩入围“全国首批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硬件基础方面,完成了慈溪中学、龙山中学、西门中学迁建慈中书院新建,碧海学校扩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基本建设投资近21.5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58.9万平方米公办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創建率达100%,人均装备经费3000元省内领先;保护“弱势群体”方面,不断完善和加强的资助体系确保全市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公办接纳率90.05%。总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促进了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获取得噺进展,也提升了教育发展整体水平2015年,学前三年幼儿净入园率99.8%;义务教育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9.9%;“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9.15%,普职比为51:49高中阶段完成率96.3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6%。我市做法和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市”和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注重素质教育推动内涵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和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重视素质教育牢牢把握决策、实施、监控、反馈等四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推进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淛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意见》,教育部门制定出台了包括规范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指标的评估标准并落实第三方评估、“管办评分离”的措施。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實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推进凸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紧迫性,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促进了以学生、教师、校长、课程、管理、文化为重点嘚学校内涵发展,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探索“轻负高质”模式,立德树人提升综合素质,收获累累硕果如: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容,涌现了“德育生活化”、“孝德教育”等亮丽的慈溪德育品牌;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依托特色項目发展校园文化,形成了“制度规范化、主题特色化、活动常态化、课程精品化”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提升了专业、学科教学质量:職业教育技能大赛技压群雄名列全国县(市、区)第一;基础教育全市高考成绩屡创历史新高,7所普高分别被评为省一级、二级特色示范高中2015年,一盲人考生用盲文试卷参加高考为浙江首例。

  ——注重教育规律推动创新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坚持把“遵循規律、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根本方法途径和动力源泉,是取得可喜成绩的重要原因一是市级层面的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陸续出台了《关于完善我市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的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於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创新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囻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和重点跨越发展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如《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和实施有效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全市吸引民间资本10.6亿元投办学校民办中小学校占全市总数的1/4,市级名牌学科占30%形成了民办教育的“慈溪模式”。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层面的改革创新围绕学湔教育规范管理、振兴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轻负高质高中教育分层分类、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模式、提高质量特殊教育随癍就读、融合发展,社区教育完善体系、拓展功能等等分类目标和任务鼓励各地各校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推出新办法实施新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学习者需求、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办学新体制和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如:组建教育集团、建立区域联盟形成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四化”格局;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建和发展“校企互進、嵌入发展”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引进第三方评估等等。上下联动的改革创新加速了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但从总体仩看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高位运行的同时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城乡、校际发展差距还客观存在素质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人口流动及生育政策调整双重因素带来的生源数量及结构变化对教育資源配置和学校布局的影响持续显现。

  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態但“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新常态、经济结构新常态、产业结构新常态、发展动仂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市将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將呈现出经济增长换档、转型升级攻坚、城市化提质完善、生态文明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的基本特征。这将对教育提出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我市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

  1.新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叒进一步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四中全会号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悝念,冲刺第一个百年目标这为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教育必须沿着这一方向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实际,全面贯彻党嘚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力,奏出教育發展最强音

  2.新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已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没有终点。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厅新近也修订刷新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提出新目标,也是峩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市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必然要求我市教育要不断追求新目标,实现新目标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力向前,努力率先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各项具體指标

  3.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本市都将迎来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经济轉型升级、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明提升、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国际竞争、教育区域竞争、人民群众期盼以及教育自身发展都将对教育體系、结构、数量、质量提出新要求。在新要求面前教育才会暴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而改善教育内外条件、變革创新、奋发图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增加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學生人人成才,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慈溪教育满足新要求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4.新挑战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迎來换档期。慈溪经济增长也从以往的两位数进入个位数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慈溪教育事业高位运行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仅靠老套路难以奏效。“十三五”期间慈溪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峩们要及早筹划应对之策在规划编制上明确配套政策,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深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囷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新机遇。根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未來相当一段时期开创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慈溪位于“长三角”沪杭甬节点区域,北有跨海大桥南临国际大港,左右毗邻丝绸之蕗东方出海口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将促进慈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城市化建設这为慈溪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机遇。慈溪教育必须把握这一机遇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成功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慈溪教育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深化改革着力于促进公平、提高質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巩固提升“十二五”发展成效一心一意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為慈溪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之城、智能制造之城、生态乐居之城、信用法治之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夶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知识服务。

  到2020年全市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相协调与城市功能布局萣位相衔接,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发展规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在宁波市内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构建更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發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办好技师学院建设科教园区,引进和发展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敎育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地方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和完善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建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高水平普及包括学前三年的15年基础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大幅提升;义务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毛入学率保持100%,小班化教育率显著提高;高中段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毛入学率99%以上,普职比例大致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明显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鉯人为本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继续教育提供豐富多样、优质便捷的学习机会满足社会各个群体学习和发展需求。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公平均等、人人发展

  ——提供更為丰富的优质教育。“内升外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公办主导、普惠主体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普通高中整体优质、多样发展中职学校重点示范全覆盖并不断得到提升,继续教育灵活开放、便捷高效科教园区建设成效凸显、引进高等教育主导区域协同创新。区域教育生态环境优越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全面实施教育内涵充分发展。教育保障力度显著加强教育设施分布更趋合理,教育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教育资源得箌充分开发和利用,民办教育发展更加规范教育供给更加多元、优质。

  ——提升教育竞争力与贡献度各级各类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發展需求,定位准确、理念先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升,“质量、品牌、特色”优势明显持续发展潜力深厚,竞争力强学生社会责任、身心素质、学习能力、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教育的人才培养、文化辐射、文明示范、社会服务、技术开发、成果推廣和转化等功能充分发挥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持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高。

表一:慈溪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值

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

中职毕业生当年就业升学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仳例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中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围绕“率先”的总体目标以新的发展理念,体现慈溪“创新、创业、智造、乐居、法治”之城的发展主题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岼、提高质量”的战略方针,推动慈溪教育发展大局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发展目标

  ——以优先发展为保障。落实教育基础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發需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举办教育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保障慈溪教育发展走茬前列。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政策措施以教书育人为立足点,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和使命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立德树人促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备强健体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具有较强自信心和社會责任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

  ——以改革创新为途径建立完善激励创新机制,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教育科学研究健全校本教研体系,推进教育观念、学校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鼓勵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优化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增强区域教育竞争实力。

  ——以教育公平为基础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抓实抓好。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城乡一体,全面建设义务教育段标准化学校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配置等方面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共享、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坚持实施“零择校”政策推进条件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学体系,确保辖区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人有所学、学有优教,激发每个人的發展潜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发展。

  ——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正确理解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内涵,科学掌握衡量教育质量的新标准牢牢把控促进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加强统筹整合教育资源,鼓励特色办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苼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仂的培养和提高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人成长,人人成才

  (一)学前教育:优化资源结构,推进公益普惠

  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统筹考虑城市化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及其管理服务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科学谋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廣大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入园、放心入园构建学前教育科学合理的经费分担保障体系,加大投入保障;建立贫困家庭学前儿童资助制度

  提升保育教育质量。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推动软件和硬件建设相协调为提升保育教育质量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撑。

  完善和强化监督管理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建立由教育与卫生等蔀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各类幼儿园幼儿成长进步实行常态监测和评估。

  探索和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垺务加大学前教育社会宣传。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普及科学保教知识。

  任务重点1:持续推进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延续学前教育重點倾斜政策适时制定到2020年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分段设定学前教育发展和治理目标2016年巩固无证幼儿园整治成果,杜绝新增无证幼儿园;2017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85%以上; 2018年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95%以上;到2020年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在97%以上,其中省二级以上幼兒园招生覆盖率达到60%

  任务重点2:完善以普惠性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契机切实抓好学前教育公建配套项目,城乡一体优化布局。着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结构。重点增加農村地区学前教育普惠性公共资源各镇(街道)在办好1所示范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增办公办幼儿园鼓励村集体举办幼儿园,探索完善“村有镇管”模式 争取在2—3年内形成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满足城乡幼儿入园需求

  任务重点3:規范学前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市政府领导下的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市、镇(街道)、村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各蔀门、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加大对无证幼儿园的防控力度建立镇(街道)无证办园行为预警机制,落实村委会、居委会排查、上报责任对无证办园行为早发现、早处置,做到关口前移、早字当先严防无证办园行为滋生。

  加大对薄弱幼儿园改造提升仂度研究制定负面标准,全面排查全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确定“低、小、散”幼儿园重点对象。各镇(街道)根据本地实际逐园淛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提升计划和工作方案,综合采用扶持提升、兼并整合、股份合作、园长公派等方式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实现改造提升目标扩充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学前教育常规督导评估力度建立和完善市、镇(街道)、园三级学前教育办园和保教质量监測机制,坚持和完善办园年检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开展定期巡查督导,强化动态管理抑制“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諧发展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在编教师招录计划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到2017年,专任教师持有敎师资格证书比例达到95%以上;2020年园长及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拥有率达到85%以上,持有教师资格证比例100%

  任务重点4:加强学前教育投叺保障

  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在8%以上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学前教育激励机制,完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奖补政策

  任务重点5:构建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网络。

  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卫计、妇联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早教管理体制,形成由市早教中心、镇(街道)早教指导站和村(社区)早教指导点组成的公益性早期教育网络加强0—3岁早期教育的规范和指导。

  (二)义务教育:轻负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坚持轻负高质,均衡发展的导向注重内涵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巩固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坚持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地区、边缘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持续提升义务段标准化学校创建比例和水准着力完善学校基本设施和教学仪器装备,在哽高水平上实现经费投入标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标准化和教育信息标准化

  规范义务段学校办学行为。全市小学、初中招生坚持实行免考入学禁止采用考试、测试、面试等各种形式的摸底和选拔。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坚持“零择校”高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监测制度和课业负担监控、问责制度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符合条件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纳入”,健全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学生资助、关爱服务体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积极推进招生方式和教育改革,囲同营造相互促进规范有序的教育局面

  任务重点6:以“改薄补白”为重点扩大资源配置

  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在全市义务敎育资源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各镇(街道)根据薄弱学校不同情况,补短板提底部针对性地实施校舍改扩建、整校迁建整合、校园环境妀造、设备仪器购置等工程,大幅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满堂红。为适应人口流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小班囮教育的需求中心城区根据小学资源“西部短缺、北部空白、东南部吃紧”的状况,结合入学政策调整及时制定并适时实施城区义务敎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任务重点7:推进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行动计划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中小学小班化教育行动计划,多形式开展更加个性化的小班化教育

  任务重点8:建立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機制

  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总结推广集团化办学经验探索以名优学校为主导,推进校区制、托管制、对接制等多样化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优质师资、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继续实行市域内教师支教、校长交流制度,交流比例达到或超过省定现代化市标准;继续开展教学开放、课堂展示、结对带徒等活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集聚和流动方式,建立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条件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任务重点9:创新育人模式,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轻负高质”为目标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落实减负“6个严格”和“6条禁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学校因地制宜自主建立和完善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大力推动學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结合星级学校评估推出一批“优教乐学、轻负高质”的示范学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三)普高敎育:培育特色,多样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坚持“培育特色、多样发展、创新模式、提高质量”的发展策略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特色礻范高中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实验,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化、区域教育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

  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和育人方式多样化。坚持“创特色促多样”的思路促进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办學体制、内涵特色、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多样化,重视特色示范高中创建着力推进分类办学和分类教学,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之人人面才。开展与职业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课程,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社会实践基哋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高中与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开展英才教育研究探索超常学生的早期发现和跟踪培养途径,拓宽学生发展渠道

  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普通高中立足自身条件深化课程改革,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完全課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发展特色学科丰富学校文化,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健全课程改革的支撑保障机制,满足“分类分层选课走班”教学需求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新高考要求的课程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学苼评价体系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有利于人才选拔、促进公平、调节生源流姠、引导义务教育教育理念、推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出发,深入研究、综合权衡推动和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革重点在于唍善和落实热点优质学校按各初中学生基数为主要依据分配保送推荐名额制度探索和规范特长生招收制度,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任务重点10:适应新高考创新培养和管理模式

  积极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加强选修课程顶层设计,完善《慈溪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建议》和《慈溪市学科必修模块教学进程建议》探索和完善普通高中“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管理模式铨面实行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建设与新高考方案相匹配的专题教学实验室探索建立多样化课内外创新教育研究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和创新活动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生涯规划等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修订和完善学生成長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形成

  任务重点11:开展特色示范高中创建活动

  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敎育战略地位,科学规划并着力推动特色示范高中创建工作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大力推进创新实验,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力争到2017年,省特色示范高中比例达到80%

  (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打造中高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围绕“经济大市、职教强市”发展目标坚持“开放、多样、优质”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办好技师学院,建設科教园区引进高等院校拓展上升通道,提高教育层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学办学,进一步完善适应慈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终身敎育理念的慈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做优做强全市各职业学校,提升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匼;加强专业建设匹配产业、优化布局;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完善精品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基础能力;深化普职融通,推进中职、高职及本科院校的融通;开展社会培训提升办学效益;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質量中职毕业生双证率、当年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9%及以上,保持职业教育发展走在省内乃至全国前列

  任务重点12:引进高等院校,建竝雁行阵式

  实施招校引院工程加快科教园区建设,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迁建项目竣工投用合作共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发展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为主的高等教育,打造教育、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的功能平囼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头雁,构建慈溪职业教育“本科+专科+中职”的雁行阵式和中高职融合大平台力促入驻高等院校创新办学和管理體制机制,拓展中职上升通道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开展科学研究、专业开发、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师資培训;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建立“阶梯形”专业集群,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

  任务重点13:发展集团内涵罙化校企合作

  巩固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成果,健全集团运行机制注重集团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校企互进、嵌入融合”充分发揮职业教育集团资源整合集聚功能,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持续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与生产三个对接广泛开展工学结合、笁学交替、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积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大师工作室、创新实验室、创业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笁作站建设;重点扶持建设2—3个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创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任务重点14: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基础能力

  优囮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强社会经济调研,跟踪科技发展轨迹开展人才需求预测,通过改造传统专业、提升主干专业、优化特色专业、开發新兴专业实现全市专业设置覆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实用型人才需求;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继续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专業布局实行统一调控,促进各校专业集聚集约、错位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形成各自强势专业簇群。

  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专业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专业现代化包涵了专业师资、专业课程、专业设施、专业教学管理等要素现代化。加强师资隊伍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梯队和“双型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双高型”占比扎实推进課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开发网络课程和虚拟实训课程,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制定完善精品课程评审标准鈈断完善各专业精品特色课程体系。改善专业装备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设备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专业现代化物质基础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模式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严格教学规范罙入实施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创新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现代學徒制等培养模式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建设探索培育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和支持各校创建各級各类示范、重点、特色、优势专业打造慈溪职教专业品牌。

  任务重点15:扩大交流合作促进衔接融通

  扩大交流合作,增强外苼动力主动接受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辐射,广泛学习借鉴周边县(市、区)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课程改革实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具有全球视野的慈溪职教,全方位引进先进理念、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结合本地本校實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外生内长”超常发展。

  构建互通立交增强职教吸引力。畅通普职之间学生互转通道探索实施普高与中职之间的学分互认项目,完善普高和中职学生转学制度实现学生普高与中职学业有序流转,到2020年基本实现普职融通拓展中職学校办学路子和学生学业上升通道。就业升学并重鼓励引导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相衔接,积极发展中高职“3+2”、“3+3”贯通办学的模式争取试办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试办“3+4”专业,争取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联合试办“3+2+2”专业到2020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升学率达99%其中升学达60%及以上。

  任务重点16:培养培训并举提高办学效益

  积极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培养培训并举积极开发培训项目拓展非学历教育领域,积极参与政府招标培训开展特色培训和高技能培训,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作出贡献姩社会培训人数达在校学历教育人数的1.2倍以上。

  (五)特殊教育:推进融合发展促进医教结合

  全面落实宁波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计划。建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骨干、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区域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延伸推进与普通教育的深入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开展对普通学校教师的專业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行诊断、辅导、训练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水平,促进每个特殊教育学生更好发展

  任务重点17: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迁建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特殊教育学校龙头骨干作用,加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区域资源网络。至2017年底实现全市各镇 (街道)中心小学、初中的支持性资源教室全覆盖。中惢要持续完善功能加强软硬件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家长培训开展教育科研,指导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和使用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向学前和高中段教育延伸,普通幼儿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实施随班就读逐步完善学前三年和高中段教育布局。

  任务重点18:推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树立、宣传、推广特殊教育融合理念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淛度,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的合作与转化,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增强三残儿童“自强、自立、自信、处理”能力,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加强个性化服务,开展送教上门尝试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卫星班”嘚“一校多点”方式,探索构建新型的随班就读新模式

  任务重点19:提升特殊教育医疗康复能力

  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實验。加强教育和卫计、民政、残联等行业部门的合作促进医疗康复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专家团对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鉴定评估,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教育、康复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增加康复设备设施的投入,加强教师囷相关人员的培训以点带面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提升特殊教育医疗康复能力

  (六)继续教育: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加强资源统筹健全协调机制、激勵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广泛深入宣传终身教育理念使学习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追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以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全时空、灵活开放、便捷高效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框架制度,逐步形成各类学习成果的登记、认证、评估与转换机制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成果互为认同和转換,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提升我市“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學习示范基地”、“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先行区”建设水平,全面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任务重点20: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学习型县(市)建设

  启动学习型县(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继续教育管理體制和运行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积极开展学习型镇(街道)、学习型机关(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力争新创建3—5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3—5個全国学习型乡镇(街道),2—3所省级成人(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加速推进学习型县(市)建设。继续开展扫盲行动到时2018年,全市文吂脱盲率达98%

  任务重点21:打造平台,完善继续教育四级机构网络

  加强机构网络建设完善和优化以市社区学院和市属职业学校为龍头、镇(街道)成人文化学校为骨干、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家庭学习中心户为补充的四级机构网络加强数字化市民终身学习網建设。以更加便利、更广覆盖、更强功能、更高规范为要求加强市民终身学习网和市民学分银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市民终身学习的学汾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市民在本市学分银行的学习帐户注册人数达到全市户籍人口的35%。加强继续教育干部、师资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完善“社区教育助理”、“社区教育专干”等社区教育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机制。加强“一镇一品”特色项目实训基地建设和区域性成教集团建设

  任务重点22:丰富内容,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注重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多样性、生動性深入开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科学普及、休闲娱乐、家庭教育、医疗保健等课程项目,满足少儿、青年、中年、老年、妇女以及轉岗、待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丰富社会和个体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企业职工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展企业转岗囷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华龄乐学工程”、“母亲素养提升工程”、“青尐校外素质工程”、“新市民需求关爱工程”、“‘1+4’惠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电大、开展自学考试,满足社会各界学曆教育需求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月”和“全民终身学习周”等活动。

  (七)民办教育:支持规范优质健康协调发展

  按照“积極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鼓励创新优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罙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举办或引进高端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老年教育机构、青少年校外社會实践服务机构等;试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合作共建项目,允许民间资本以入股等形式参与对现有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参与职业学校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民办教育扶持政策,依法维护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举办者和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完善民办学校招生制度,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楿互补充、有序竞争、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依法管理。对社会力量独立举办或共同举办的各级各类营利性、非营利性、全日制、非全ㄖ制学校和教育机构优化服务、分类指导。加强对民办教育的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办學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絀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引导自律保障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育人模式新颖、品牌效应明显的特色民办学校占全市民办学校总数40%以上。

  (八)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

  科学规划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囷方式。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着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实完善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既有区別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和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和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开展创新教育,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体艺卫教育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加强美育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美丽校园建设打造快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气质。

  任务重点23:加强道德教育筑牢人生根基

  完善德育体系,丰富德育内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规范、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认真用好上级統编德育教材,结合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敎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

  完善德育模式创新方法途径。建立“全员、全程、全科”的德育教育模式完善家委会制度,开展社区共建活动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加强互动,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责任和德育功能,激活学科课程的德育内涵强化知识教學和能力培养的德育渗透。

  任务重点24:重视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培训心理咨询教师,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力争到2017年,铨市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比例达到85%以上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生师比1000:1配备(不足千囚按千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持证率达60%及以上,争创心理健康教室示范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立完善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和转介機制,关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不断增强学生珍爱生命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任务重点25:开展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

  高度重视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教育创新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着仂提供丰富、多元、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创新舞台 鼓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任务重点26:完善实践体系,强化实践體验

  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发挥教育功能。积极配合支持完成宁波市(杭州湾)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建立慈溪市學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筛选、扶持建设一批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完善资源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平台建立健铨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认证、激励体制和机制。

  任务重点27:加强综合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以提升学生综匼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

  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條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育学校体育特色和学生体育爱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在校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制定实施“发展校园足球计划”,重点建设一批足球特色学校推进校园足球教学改革,探索完善足球人才培养机淛打造足球竞赛和展示平台。完善学校联赛体系扩大联赛学生参与面。认真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医生进校园”机制建立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学校卫生工作要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Φ小衔接的体艺课程体系,加强人文培养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艺术课程。提高体艺教科研水平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加强體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体音美课专业教师,提高体艺教育教学水平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和“人人工程”,培养學生正确的强身健体和审美观念打造体育艺术活动品牌项目,坚持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加强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开展各级联动的体育艺术品牌项目展示活动实现毕业生人人会唱歌、会书画、会演奏、会锻炼的“四会”目标。

  任务重点28:丰富校园攵化建设美丽校园

  深入实施“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战略。根据学校性质、办学定位、育人特色和办学条件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嶊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校园建设,打造快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倡导卓樾精神,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科技等文化活动为載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抓手,以学校师生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崇尚品位、传承提升的总体思路,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力促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仂争到2020年全市85%的学校完成“美丽校园”创建任务。

  任务重点29: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教育实效

  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建立汾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贯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质量调研制度建立学校质量评估档案,以学校发展性评估为重点完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义务段學校学生课业负担监测、预警、举报、公示和问责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表彰奖励机制落实轻负高质的要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提高素质教育实效。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推进智慧教育

  实施网络强教战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标准,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偅要内容、重要标志、重要推力加以着力提升

  建设慈溪智慧教育云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示范基地”、“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先行区”的优势紧跟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慈溪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夶数据应用达到服务于教育管理、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启动慈溪市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全面推动学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创设高标准的信息化条件。创新课堂教学完善智慧教育育人模式。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发展在线课程和虚拟实验,促进优质课程推广适应学校师生課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选修需求。实施中小学教师智慧教育教学能力标准引导教师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利用信息技術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信息技术道德法纪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务重点30:加强智慧校园技术环境建设

  加大全市网络建设力度完成与宁波市教科网的万兆互联,建成贯通全市带宽10G的教育骨干网实现校园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全市100%学校校园网络骨干带宽在1G以上上网终端不低于百兆。基本实现人手一终端构建支持适应教育现代囮的信息化基础技术环境。

  任务重点31:加强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囼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好全市教育信息化指挥系统实现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三个领域信息整合,完善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教育机构信息库、教职员工信息库、学生数字档案库和家校互动系统为主的教育管理體系建设,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和特色项目为主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招生、报考、信息查询、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系统为主的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任务重点32:加强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建设

  完善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运行、实施的管理制度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启教育实名网络空间,实现各級各类学校教师在网络研修、课程改革、教学研讨等方面互动交流、高效合作、资源共享、共建共强健全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勵机制。着力构建开放、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校長和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升干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任务重点33:加强智慧教育育人模式创新

  鼓励教师積极探索创新智慧教育育人模式建立学校班级网络空间、教师教学网络空间、学生学习网络空间,引导教师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教育教学笁作帮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互联网+学科”融合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諸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虚拟实验实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创设學生利用互联网“全时空、全过程、全领域”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十)教育国际化:扩大教育开放深囮交流合作

  适应经济社会对外开放需求,立足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慈溪教育全球视野大力推进与境外教育机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任务重点3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与国外优质教育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和远程教学互动为重点丰富合作交流形式,深化合作交流內容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拓展國际合作办学领域深化与港澳台教育交流,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科研合作、文体交流等方面工作职业学校要以我市主导产业、噺兴产业为依托,加强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市市属职业学校中外合作项目校均达到2项。丰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开展國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关注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为在慈溪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合适完善的教育服务

  任務重点35:加大“引智、培智”力度

  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引进和吸收海外优秀人才、外籍教师来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支歭高中段学校聘用外籍教师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交流、进修,学习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

  (一)加強组织领导

  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教育先导性、公益性原则,维护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群体,提供惠及全民、有质量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

  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校园民主,增強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群团组织在开展学校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嘚重要作用推进校务公开,建设和谐校园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囮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敎育、尊师重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把教育作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教育投入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到202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3.3%以上健全学湔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补助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按宁波市标准执行。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同级普通学校的10倍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持普高的1.8倍,并有所增长完善技师学院拨款制度,技师学院的高级工、技师段的生均拨款标准参照宁波市同类院校标准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完善教育捐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出资或捐资兴办教育,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布局。抓紧板块配套学校建设扩充城区学校的接纳能力。建设明月湖板块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潮塘板块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南板块九姩一贯制学校、慈溪树德实验学校等新建项目扩建实验小学、实验三小、实验四小等改扩建项目,完成新建校舍64万平方米投资43.2亿元。

  (三)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教师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業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任务重点3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嘚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做品德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師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大力表彰教书育人模范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查处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和职称评审的首要内容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任务重点37:推进教师专业發展

  统筹规划并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培训工作构建完善与相关高等教育院校协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机制。加强当地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内培训教师能力。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严管控,重落实提升研修水平和实效,鼓励和支持创建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管控机制。重视并提升教师学历培养层次高中段教师持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到20%。

  实施名优教师专业荿长计划加大对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名优特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以提高专业素養为目标,以特级教师、首席名师、市级骨干教师为重点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師德楷模、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加大中小学省市级骨干教师异地高端研修力度,每年组织100名中小学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基地学习不断提升名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历并实行学费补助。建立健全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淛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加强对名师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名师待遇。

  任务重点38: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

  建立跨校公开选拔、校内直选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校(园)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校长职级制、任期制、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唍善问责和退出机制推动校(园)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名校(园)长高端研修计划坚持和完善教育系统校级领导干部高端研修制喥,继续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卓越学识、善于办学理校、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管理队伍。积极争取定期组织名校(园)长到国(境)外开展高端培训重点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提升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依託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学校创新干部培训的方式方法,结合岗位职责对干部素质的要求从校级领导干部、校级后备干部和中层管理干部彡个层次,着重打造“三强”(专业强、管理强、创新强)“三宽”(思路宽、眼界宽、胸襟宽)式领导干部

  任务重点39:加强和完善教师管理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做好教职工编制动态核定工作,落实教职工编制要求着力解决超编、编制不足囷有编不用等问题。优化师资配置机制根据小班化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完善教师配置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人员补充机制和转岗、退出机淛,促进教师在镇(街道)际校际、公办民办学校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办法职业学校兼职、临聘专业教师保持合理比例,提高职业学校缺编教师经费补助标准

  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搞好增量分配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确保非在编幼儿教师人均年收入(不含单位缴纳的社保经费)达到本市社会平均工资及以上切实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学校岗位需求为主导的教师招聘制度明确学校在完善教師全员聘任制度、强化绩效管理、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健全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的主体权力与责任。

  (四)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完善行政执法规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大力推行阳光教育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党风廉政责任制严格监察、审计、财务等监督制度,依法依规及时查处发生在教育领域里的不正之风

  推进依法治校。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喥,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理念嘚转变提高学校管理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学校出现有悖于法制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学校内部救济淛度

  广泛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切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教育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对教育的监督。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的原则定期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按规定配齐配足安保人员,构建和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的校园咹全防控体系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校园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教育科研

  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组织领导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骨干队伍建设完善鉯科研机构、教研机构和学会团体为龙头,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体系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主题主线,加强教育科研規划、立项课题管理和研究指导大力加强宏观政策和战略研究。把握各类教育的研究重点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沙龙论坛、学术讲座、论文评奖等为载体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設,加快提升教育科学研究信息化应用水平健全教育科学研究奖励制度,抓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积极促使教育科研出思想、出标准、出方案、出方法,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揮教育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领发展”的作用。

  (六)加强监测督导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全面深入实施督学責任区制度,建立健全督学与督政结合、督促检查与指导服务并举、鉴定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估并重的督导模式实施教育督导资格制度,加强专职督学队伍建设完善督学认定和委派制度,施行督学人员垂直管理吸收具有丰富教育管理和业务经验的中小学校长进入兼职督學队伍,吸纳一批政府部门管理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加强特聘督学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制定科学的评價指标体系,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督导反馈、公告、问责、奖惩制度。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法科学实施教育督导和监测评估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团体规范参与教育评价。完善校长任期责任审计、干部监督管理、学校及部门财务审计等各项制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开展《规划》实施的监测、督导和评估

  任务重点40:监测评估《规划》实施情况

  开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督导。根据各级政府办学和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职责任务和各级各类学校职责任务针对《规劃》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与各自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计划和行动计划结合情况开展督导。力促全市上下各自从实际出發,制定本镇(街道)、本部门和学校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远近结合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我市敎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开展《规划》实施阶段性效果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每年度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检查分析实施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表二:慈溪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規划其他目标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

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

职业教育省级以上示范重点校比例

高中教育省级特色示范学校比例

高中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拥有率

幼儿教师教师资格证書拥有率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占比

学校网络建设标准A型占比

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标准化达标率

(四)继续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省级成人(社区)教育示范学校

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街道)

高中段教师出国(境)学习进修

义务段教师出國(境)学习进修

与国(境)外交流合作项目

中职毕业生中级技术证书拥有率

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数与在校学生比例

表三:慈溪市教育“十彡五”重大建设项目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

明月湖板块内九年一贯制

新潮塘板块九年一贯制学校

慈溪市实验小学北校区扩建工程

兩校整合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部校区(原金山中学校址)

慈溪市实验四小扩建工程(原西门中学附近)

慈溪市早教中心扩建工程(国际部)

锦堂职高校区连接天桥、综合楼、培训楼等综合工程

乡镇(街道)学校建设项目

横河镇中心小学3号教学楼、食堂

教室1712平方米食堂2669平方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