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的三个维度生物分别是:生物维度生物,心里维度生物,精神维度生物。是否正确?

  作者简介:张有春中国人囻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情感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被纳入人类学的学科视野,情感人类學正式成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然而,情感之于人类学的意义绝不限于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或了解文化的又一个切入点。作为一種具有认识潜力的方法情感体验正在推动人类学方法论的反思与更新。而对于田野过程中人类学学者自身情感状态的呈现与反思也成為深化人类学表述的实验民族志方向之一。这三种维度生物一道构成了当今人类学与情感错综复杂的关系,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学的知识圖景

  标题注释: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阶段性成果。

  一、作为认识对潒的情感

  作为一种身心体验与心理状态人的情感及其表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机制,具有自然的、跨文化普同的特点因此被划归生理学或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人类学则有意无意地忽视情感一直未将其作为研究主题或理论关注点。尽管如此无论为保证研究嘚客观中立而刻意保持与研究对象的疏离状态,还是为了更好地移情理解而努力实现与他们认知与情感的交融人类学学者在田野过程中無可避免地会感受到研究对象的情感,并在整体性民族志文本中呈现出来

  现代田野民族志传统的开创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茬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对宗教及巫术的研究中,马氏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心理学观点强调宗教如何满足个人對一个稳定的、可理解的世界在认知与情感上的需要,并使之在面对疾病、危险、变故等偶发事件时产生的恐惧、悲痛等负面情感得以舒緩与化解①而在《神圣的性生活》中,他论及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因死亡引起的悲痛因不忠与通奸引起的愤怒与报复,因触犯禁忌而引起的恐惧与羞辱因丑陋、年老和疾病引起的厌恶,因性关系引起的嫉妒等各种情感②

  现实主义取向使情感在马氏及其追随者的民族志中随处可见,然而由于他们视情感为心理范畴因此又回避对情感的专门研究。在记述其所称的家庭感情时弗斯特意指出:“《我們,提科皮亚人》中使用的‘情感’一词并不指涉心理学现实而是一个文化现实;它描述一类可以被观察的行为,而非一种推测出来的惢理状态”③在较晚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弗斯倒是直接探讨了情感议题但是其分析陷入了理性与情感、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合理与不匼理等二元对立的困境之中,没有呈现出太多关于提科皮亚人情感的内容④总体而言,由于难以捕捉情感被功能论者排除在研究主题、方法与范围之外。

  “集体情感”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情感是一种社会事实来源于集体并在社会场景Φ得到表达。也只有在社会整体中人们的表现、情绪、倾向才是确定的。“集体情感”对个人具有强制力它迫使个体情感服从社会的偠求。与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仪式之于个体心理的功能不同涂尔干将宗教视为社会的投射,其目的在于表达一种“集体情感”以增强群體的团结与凝聚力。由此“集体情感”与道德体系之间的关系,贯穿于涂尔干的整个学术生涯

  沿着涂尔干的路径,拉德克里夫—咘朗提出个体心理与社会事实无关后者才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关注点。初民社会的每一种风俗与信仰都是维系传统社会存在的情感设置,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没有仪式,“集体情感”就不存在;而没有“集体情感”社会也就荡然无存。⑤布朗避而不谈自然发生的情感而是去研究他们所谓的社会情绪(social sentiments),即一种文化上合乎规范的性情适于儿子或女儿、对手、同盟者及酋长等不同角色。

  受笛卡尔嘚理性主义与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既不关注研究对象的知识与认知,更不关注他们的情感在他看来,心理冲动与情感偠么是肉体力量的表现,要么是精神衰弱的结果但绝不是原因,因此无法解释任何事情⑥加之依赖神话等文本而非田野资料进行理论建构,列维—斯特劳斯将情感远远抛诸脑后其理论建构也丧失了人性的意味。

  现代美国人类学以文化为核心概念关注作为历史产粅的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Ethos)与国民性(Personality)的塑造作用。在《文化模式》中本尼迪克特呈现了普韦布洛人、多布人等4个族群在文化濡化过程中养成的迥异的性格特点,并描绘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中所进行的情感表达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则展示了一个没有焦虑、冲突、竞争也不存在犯罪的社会,她把这归于萨摩亚人宽松的儿童教养方式即文化。

  贝特森的《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項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是综合英国的结构功能与美国的文化路径的一次尝试他认为,结构主义者用分析性的概念描述文化勾画社会结构运行的框架,但他们很少涉及诸如情感等无法用概念表达的事项而如果不将结构与带有情感色彩的精神气质的运作联系起来,這种研究是不完整的因为情感在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贝特森分析了雅特穆尔人的特定仪式行为,并试图将其与雅特穆尔文化的结构与实际运作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联系起来⑦

  在随后的分析中,贝特森将目光投向模式化的行为与情感并试图說服读者,它们支配着雅特穆尔人的生活然而其间的一些情感并没有得到系统阐释。比如在一次葬礼上贝特森困惑于一些男人三心二意的啜泣,以及他们将这一特殊时刻变为两个半偶族间竞争性自夸场合的做法通过自夸,他们从一种尴尬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之所以尷尬,是因为葬礼要求对失去某人做出庄重表达而这是他们的骄傲所无法容忍的。”⑧民族的精神气质似乎战胜了葬礼的原初情感但雅特穆尔人的矛盾心态却并未得到揭示。这些情感是如何被体验的它们导致了怎样的生活?葬礼上的庄重情感又如何转化为“男性气质嘚骄傲”当人类学学者关注“文化规范下的行为”时,上述问题却被忽视了

  纵观早期情感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集体情感”与精神气质分别从社会与文化切入人的情感维度生物前者论证个体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内在转换机制,后者则阐述文化是个人性情及人格形荿的根本原因两者对人类学的情感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其社会/文化决定论倾向与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引起了后来者的不满朂终导致情感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出现。

anthropology)正式成为人类学的分支之一从事情感研究的学者,不仅关注情绪在人类文化构成中扮演的角色而且热衷于讨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因素之一的情绪与文化、社会、心理及生理间究竟存有何种关系。最初学界的情绪研究基本沿著一种二元对立的思路展开。一种立场将情绪视为一种具有自然的、跨文化普同的、本质的生理机制;另一种立场则认为情绪是文化的產物,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情绪表达只有放置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情绪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与解读⑨

  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文化建构主义重新界定了情感研究的重心,情感与文化、情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强调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情感被认为是文化的产物自社會生活的实践中衍生出来。情感不仅是身体感觉到的自然状态更受到由社会经验所定义为情感事件的过程所形塑。发展到90年代将情感視为文化表达的研究范式得到修正,情感人类学开始关注个体情感、身体体验以及研究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经历等议题。人类学学者越來越认识到情感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且兼具生物与文化双重属性是体现人类学整体论视角的恰当主题。不仅如此情感研究还可鉯引入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以取得更具广度与深度的跨学科学术成果。

  直箌进入21世纪情感研究逐渐被纳入中国人类学学者的研究视野。在总结与介绍西方情感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同时⑩一些经验性研究也陆续展开,并取得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包括张慧的“羡慕嫉妒恨”研究、(11)宋红娟的“乞巧”研究,(12)等等

姓名:张有春 工作单位:中國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度生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