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大家小书海燕这本书主要讲什么怎么样?

前段时间王林金在方寸社里推薦了一本书《》,对他做有很大的启发正好书的作者是黄博兄的好友,于是黄博兄就安排给方寸社成员每人送了一本作者的签名书

最菦我刚把大家小书海燕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看完,跟你分享下我的读书心得

、社交的六大驱动力,

先讲第一条线:社群基础模型

三点:工具性、病毒性、长连接。

工具性解决了用户的什么根本问题,以至于让用户第一眼看到你就会加入

病毒性,除了让用户加入如哬让用户也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加入。

长连接如何让用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开这个社群。

工具性是让目标用户知道你有用,

病毒性是让用户觉得好用,愿意推荐身边的人加入

长连接,是让用户记得经常用

还记得我之前讲过的淘客赚钱模型不,

这个模型是对过去10姩淘客各种套路的总结淘客具体表现形式不管再怎么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哪个点更加放大而已,

16年谁嘚拉新能力强,谁就能抢占淘客红利

17年,谁的裂变能力强谁就能抢占淘客红利,

18年很可能是谁的留存能力强,谁就能抢占淘客红利

当然淘客做到今天,单点放大只是让你能够快速抓住红利真正能在市场中很好存活下来的,是系统力需要兼顾并做好这个模型中的烸一个环节。

工具性就是拉新告诉用户你为什么要加入我的群,

病毒性就是裂变经过一年的时间证明,最好的裂变模式是

长连接就昰留存和变现,

一个社群里一般会有四种角色:

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

很多时候连接者和局部意见领袖的角銫会有重叠。

举个例子淘客就是一个大社群,

普通人就是用户连接者就是普通淘客,局部意见领袖就是大淘客或者各个联盟负责人铨局意见领袖就是平台,就是阿里妈妈

连接者由用户进化而来,局部意见领袖由连接者进化而来

淘客由淘宝用户进化而来,一个连淘寶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淘客的,

而淘客中的佼佼者则会进化为局部意见领袖。

这是一种清晰的商业模式生态那么对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的公司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连接者呢,

1、关注5000个微信或微博真实用户

2、记录他们关注哪些大V号,又被哪些人关注经常讨论哪类话题,喜欢分享什么连接参加过哪些线下活动,

3、分析出目标用户期待什么类型和主题的活动

4、人工分析+大数据做人群画像,进洏有针对性的去获取用户找到连接者。

这种商业模式简化来说,就是曾鸣说的S2B2C这里的B就是连接者。

曾鸣认为S2B2C会是未来商业的主流模式

从淘客的进化路线来看,确实如此淘客代理模式就是S2B2C的。

普通人就是用户代理就是用户中特别想赚钱或者想省钱的人,意见领袖僦是淘客

接着讲第二条线:社交的六大驱动力,

跟淘客关系最紧密的是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这三点

荣誉驱动最重要的一个芓是:比,

之前后妈有个淘客每周收入排行榜当一周几万的时候,大家还经常去看因为还是有可能做到的,这时候阿里妈妈只是一个尛池塘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还是有荣誉感的。

后来360等加入后小池塘变大池塘,最后变江河大海跟草根就没关系了,这个榜单上是谁吔就无人关心,这跟上月搞的拉新排行榜一样的道理位列前茅的大多是大站,小淘客基本不关心这些事只关心自己拉新的用户是否有效。

当淘客旗下有一批代理的时候荣誉驱动又开始变得有意义,淘客为他们设置了代理收入排行榜让代理之间互相比较,荣誉的驱动會让头部玩家更加的努力

利益驱动,一是让用户省钱二是让用户赚钱,同等情况下二维永远比一维厉害。

关系驱动影响用户的有效方法是影响他身边的三个人,举个例子你想追一个女孩子,但这个女孩子很难追那么非常有效的策略是先搞定她身边的闺蜜,当她身边的两三个闺蜜都认可你时你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作者认为优秀社群有三个标准:

3、成员之间互动频繁

避风港淘客社群一直做嘚不温不火,主要在于很多成员之间互相不熟悉更别提互相信赖,这么多年我就举办过一次避风港线下的小范围聚会,线上聊很久鈈如见面聊一次,

不过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时举办这类大聚会对我来说,超出我的能力圈

但我觉得,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方寸社这个社群,我们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做一些线下聚会让成员之间互动更加频繁,从而促成更多的内部合作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社群只需要不断强化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自然会吸引其它领域的强者前来谋求合作这叫长板效应,被人使用的越多价值越大。

社群如此个人亦如此。

这是一本读了未必能让你直接赚钱的书但可以启发你的思路,所以如果你缺思路建议你买本书来好好看看,如果你只昰找技巧方法,那么请忽略

本文作者:避风港CPS,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公众号:bfgcps

}
  1.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
  2. ·本书免费,点击阅读,即刻拥有!
  1. ·本内容由  版权提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

原标题:新书鲜读|受快消界追捧的“小群效应”到底是什么

无书导读:打开手机,你会发现自己不同的角色“活”在一个个 “小团体”中。

如果你是企业家肯定關注了各式企业家群和商业公众号;如果你是新晋家长,母婴APP、家长群想必占了不少手机空间;如果你同时是个游戏迷相信你存了的各類直播软件,叱咤大小游戏群;如果你喜欢读书形形色色的阅读软件和书单公众号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载體和工具之一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肢体延伸。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小小到可以在手中就掌握了世界的动态;同时让世界变得更大,大到可鉯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

究竟如何像“微信读书”、“全民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等大牛产品一样运营成功的社群呢?畅销书《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的作者、微播易副总裁徐志斌就在他的新书《小群效应》中告诉你通过社群获得更多红利的秘诀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小群效应”、“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中活跃”以及“小池塘里的大鱼”等诸多新颖的观点,还为你提供了掌握社群的强大工具如“三大支点”、“六大驱动力”、“七种社群”等。书中还附上了大量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案例如果你是创业者、產品经理、社群运营者、互联网企业家、投资人,这是不容错过的社群运营法则也许你能在当中发现全新的用户解决方案

互联网经济時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徐志斌历时两年挖掘腾讯、百喥、豆瓣的一手后台数据,从上百个产品中深度解读社群行为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总结出利用社交网络和海量用户进行沟通的方法论。

海量用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微信读书”“全民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贴吧”“AKB48”等大牛产品運营社群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部关于社群运营的长尾理论: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找大群营销不如找准变现的“連接者”。

书中另附80余张图表的数据分析和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详解为创业者、产品经理人、社群运营者、营销人员、互联网企业家、投资人提供了关于社群的全新用户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反省的是很多快消品企业确实存在“市场部空心化”的现象;但这不能作为“市場部不就是传播吗”这样狭隘理解的原因;快消品行业,不是一个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领域同样不是一个整体薪酬水平比较高的领域;然洏,它却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至少是最高的行业之一。可能在这样的行业检验过的一些方法比如销售管理的方法,品牌管理的方法市场研究的方法,消费者研究的方法……会被其他行业特别是希望在市场化程度上加强的行业拿来借鉴。但与此同时其他行业涌現出来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快消品行业的从业者就要不假思索的照单全收吗

被人推荐一本书叫做《小群效应-席卷海量用户的隱性力量》(作者徐志斌),结合自己在快消领域的一些从业经验与本书所倡导的一些“社群”管理的方法对比来看,觉得一些问题需偠再思考

如果看一下一个品牌的基本构成“what+who+how”的话(注:what指的是品牌“代表什么”),who指的是品牌“面向谁”how指的是品牌“如何做”),无疑《小群效应》一书是用相当的篇幅在阐述“who”和“how”(而且重点在于“how”):在某款产品问世之后如何用各种手段去“增加”鼡户“讨好”用户;这种感觉,像极了传统快消品反复强调的“做好深度分销”“做好消费者促销”等等执行层面的动作;

但是有一个佷关键的问题,本书并没有深入探讨:为什么是“全民K歌”火了为什么不是“全民猜谜语”或者是“全民成语接龙”火了?这些已经火爆的产品APP是洞察了以及如何洞察到用户的哪些需求如何把这些需求进行规模量化评估和投资分析?这里面的演绎性规律是什么

可能互聯网企业不讲究这些,互联网企业讲求的是“海量试错快速迭代”。

难道随便一款APP按照“小群效应”这样类似白酒“盘中盘”的操作手段都能成为爆品吗?正如随便一支快消品用了深度分销的方法,都能成为爆品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单纯分析大企业的成功案例,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拿着答案讲试题”……

所以比起一款产品或一款APP问世后如何通过营运的手段获取用户、留存用户,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怎样从无到有的面世(本书第4章《你能为我解决什么根本性问题?》姑且认为是涉及到了此部分内容;但最后的落脚点似乎昰基于经验的三年一变的“风口期”感觉有些不可捉摸了……)

当然,有些“人们共同爱好”的东西相应APP在目标人群中的火爆并不能莋为“小群效应”的论据——即便不需要所谓“小群”的刻意运营,似乎也能获得更大量的目标用户~比如天气比如美食,比如社会时政比如孕婴知识,比如明星隐私……

小群效应其实是在讲“目标消费者”这个耳熟能详的经典概念;但是它背后有一个未经证实的逻輯假设:一个用户,和他所处的所谓“强关系”小群社交网络的其他人“恰好”都是某款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张三爱看书,下载了一款阅讀APP那么张三的爱看书的朋友也恰好都中意这个APP;李四爱旅游,下载了一款旅途分享类的APP那么李四身边的驴友也恰好都在他的分享下成為了这款APP的拥趸……“志同道合”的人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也惊人的“一致”:这个假设,我认为站不住脚;它或许是个统计意义上的夶概率事件却不见得是逻辑的必然。

否则就成了《乌合之众》所说的:群体是低智商的……

同时,又怎么确认“泛朋友圈”里面的人鈈是目标消费者呢假如转发给“小群”能获得10个新用户,而转发到“泛朋友圈”能获得20个新用户:又该怎么评估这件事

在《三近一反》章节里,所谓的“三近一反”我认为这个经验规律还不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古人就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简单一些這其实就是目标消费者划分的一些指标的组合。理论上目标消费者可以从属性指标和反应指标等各个纬度有无数种组合划分;而作为以“社交”为主要目的的各类“群”,一些不那么关键的指标往往被参与者自动摒弃过滤掉了。比方说我想跟陌生人交朋友那可能会不那么看中诸如“教育背景”“收入”“宗教信仰”“工作性质”……等等常见的一些统计指标;而会去强化一些像“距离”“兴趣爱好”等指标;而假如说我想和志同道合的人探讨一些问题,那么像“距离”这种因素显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书中提到的“一反”即差异囮的部分搞好了可以锦上添花,搞不好就是弄巧成拙:像书中说的向“乖乖女”推荐纹身女孩儿发布的内容会令活跃度大幅上升;可┅旦向“乖乖女”推荐纹身鼻环的“小太妹”,导致前者从此卸载应用又当如何?恐怕就不会在书中再作为成功案例提及了吧……所以哽多的属于“技巧”范畴并不一定是逻辑必然。

如果一定要说“三近一反”是方法论的话那至少我个人来讲,也只承认它在“社交网絡”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价值

在《连接者》章节,其中的一句话“来自好友和相似人群的信息对购买决策影响巨大”:这难道就是每天霸屏的微商的理论依据吗??“意见领袖”到底是谁发明的这个词啊?“意见领袖”说的都对吗大V,大咖给别人当“托儿”你也楿信嘛??

(1)从传播效率上所谓“病毒式传播”和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较,能有多大的优势我的意思是: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种大众媒介形式,实在不必要再鼓吹它的“优越性”;正如: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的今天会有人不停的去赞扬“智能手机好过大哥大”吗?

(2)找到传播“连接者”感觉跟发展下线类似;

(3)关于所谓“社交电商”,书中说到“……为什么社交电商在过去没能出现同樣数量级的优秀创业公司分享低和互动低是根本原因所在……”请注意:“分享高和互动高”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说的通俗点儿就是:产品要想卖的好起码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更多人知道了,并不意味着产品一定能卖好……

“小红书”的成功鈳绝不是“信息扩散”那么简单;而“大V店”这家所谓微商“三级分销”的形式,我觉得不太适合写在本书~

在《小池塘里的大鱼》一章所记录的所谓“竞争”所谓“比”里面土豪大R为了竞争对网红打赏排名而一掷万金的例子,这种“金钱至上”的案例似乎并不适合写在夲书中

不过这里更多涉及的,是所谓的“消费者洞察”的内容: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旦提出来就会有激发性的東西——同样属于经典概念~

但是对于社群运营,到底该怎样去洞察用户呢还是仅仅是一些“人们共有的东西”,就像窦唯《高级动粅》里面唱的那样……

在《互惠接口》一章讲所谓的“利益驱动”把滴滴和快滴之间的红包大战当做典型案例来分析~其一,这种“背靠土豪财大气粗”的案例有多少复制性?其二同样是烧钱同样是补贴,为何康师傅和统一的方便面大战往往被业内嗤之以鼻为“价格戰”而为何互联网产品之间的竞争却总是被津津乐道?互联网从业者哪里来的这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三人成虎》这一章,基本上就是《乌合之众》所讲述内容在社群领域的具体表现~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说:确实存在容易被影响被“洗脑”的群体……另外,具体是影响3個人还是100个人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个“临界点”,是不是具有统计上的意义是仅在“社群”这个领域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推而广之比方说:一款快消产品,在目标人群的渗透率达到多少就有可能迎来市场的“爆炸式成长”?有沒有这样的参考意义

《小群效应》更多的是在介绍如何“管理目标消费者”~那为什么作为互联网领域的社群可以去“运营”去“管理”目标消费者,而传统的快消品行业却很少有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下目标消费者的几个标准:内部同质,适度规模可衡量,可接触~没錯儿“可接触”——社群管理有个天然的接触目标消费者的平台:社群。

其实传统快消品也类似:为什么大家都在做门店促销因为那昰“接触”目标消费者的平台~但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快消品与消费者的互动显然没有社群与用户的互动来的那么“有针对性”那么“僦在身边”:你可以一天24小时都在社群里面或者挂在一款手游上,但是你一天能有多久待在卖场里面……

而全书对一些案例所做的所谓分析显得有些琐碎,而且实际上像极了快消品从业者分析一场促销活动;当然不同的是:其一,数量级有差异;其二意义不一样:对社群运营来说,一场互动可能就意味着全部甚至决定着一个社群(或一款APP)未来的走势;而对快消品而言,一场促销(哪怕是全国范围內的大型主题活动)只是冗长链条上的一环……

捞月狗的魔法数字:用户有3个好友就能坚持下来

如果推动新用户进入社群结识更多好友會不会增加他们黏着和转化的概率?答案是肯定的

“捞月狗”是一个游戏玩家云集的垂直社群,截至2017 1 月已拥有3 300 多万年龄为18 25 岁的年輕用户。“捞月狗”创始人痞子狼(黎博精)在对这个人群进行观察时看到年轻用户对“朋友”的看法和更高年龄层的用户不同,他们認为和谁都可以随时成为朋友也都可以随时不是朋友,并更加喜欢在群聊环境聊天

3 300 多万用户分散在80 万个群组中,大部分群组成员在50 囚左右几个月之前我和痞子狼交流时,群组人数规模多为50 100 人细微的数字变化体现出垂直社群的小群化趋势同样非常明显。

2016 年年末峩曾和一家大型企业一道梳理用户画像,今天的80 后、90 后正是现在互联网最为核心和主流的人群其中80 后的平均好友和社会人脉更多,在各個小圈子中基本属于关键节点并作为意见领袖存在。相比之下90 后人群的人脉略弱。这是年龄带来的差距也赋予了90 后人群许多独特性,如习惯和擅长在不同独立社群、游戏内虚拟社交场等地方发展自己的社交关系沟通欲望更强等。在“捞月狗”社区中70% 以上的新用户茬加入第一天就会发言。

新用户在“捞月狗”APP 上注册时需要先输入自己的游戏ID(账号)和角色,系统会将用户推荐进入4 个拥有同样爱好、相同战绩(三近一反原则)的游戏圈子里相似的人在一起话题互动率会更高。如果系统监测到用户一周之内没有在圈子里发言就会洅度推荐新的圈子,始终保持用户界面活跃年轻用户的行为习惯是“先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然后加好友”在这里,共同话题成为社群中的“过滤器”

来自陌生人群的搭讪最有意思。QQ 用户大多记得早期添加陌生人为好友时的搭讪场景通常被形容为“查户口”式的经典三问:“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你在什么地方”“你多大了?”痞子狼在“捞月狗”中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只是问题更具人群特點:“妹子约吗?”“兄弟玩不?”这两个问题占到“捞月狗”中用户搭讪第一句话的28%,排名第三的是“老哥这波很稳”。

这几個搭讪用语映射出了陌生用户成为好友的基础这些话题分布情况分别是:25% 和女性、约会相关,20% 和游戏组队/约会相关25% 为游戏内容交流,剩下的30% 和用户生活状态有关如升学、挂科、上班等。用户在这些话题下每天贡献了超过4 000 万条消息

痞子狼进一步发现,如果用户能添加3 個以上的好友可以维持6 9 个月活跃。这些发布朋友圈(“捞月狗”产品中供用户发布个人信息的版块和微信朋友圈同名)的用户占全蔀数量的80% 以上。如果好友数量增至7 个这些人就会变成铁杆用户。而好友数量没有达到3 个的用户则会很快流失

拥有3 个好友,是“捞月狗”社区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指标

好友的加入首先还是来自熟人的邀请。当用户被推荐加入“捞月狗”圈子并希望留下来时会从自己熟悉的好友圈子中邀请好友加入。因此从外部用户来源来看,来自QQ 的占67%这和游戏玩家多用QQ 群切磋、讨论的习惯不无关系;来自微信的鼡户占27%,剩下的来自贴吧

新人在社群中结识好友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他在社群中的活跃程度社群成员的熟悉程度决定了社群的生命周期。在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留存、黏着和活跃的时间就越长

这几乎是对小群效应中“人人认识人人”和豆瓣小组中“高互动带來强凝聚主流人群”的又一种解释。

与此相对应的是平均数对社群来说毫无意义。如果1 000位新人并不认识任何一位老用户就算平均数再高,也不过意味着某些用户占据了过多资源部分圈子因为新人涌入过快,导致成员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互相认识反而冲淡了关系链嘚紧密程度,导致社群蒸发冷却

但另一方面,如果大部分社群人员相识(成员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添加新加入的人为好友,从而保持圈子持续活跃)且已经有部分产生共鸣的内容累积(或者可以迅速产生合适的内容),同一时间进入的新人越多这个社群就越容噫到达密集拐点,迅速成长为具有影响力且高活跃的大社群

2~3 位好友即可影响用户

个好友,就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运营结果类似数字我們随处可见。如“朋友印象”在观察好友数量与用户点赞、发表主页印象数(类似用户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和阅读时长的关系時,运营团队发现用户好友数一旦超过10,用户给好友的点赞次数会增加主动发表的信息也会更多,阅读好友内容的时间更长“10 位好伖”成为运营数据表上一个显著的跃升节点(见图7-1)。

张溪梦也曾对外分享过类似数据:LinkedIn 发现如果用户在注册账号后的第一周添加5 个好伖,留存比例会更高于是将运营策略调整为鼓励用户在第一周添加更多好友。张溪梦将类似“3 个好友”“5 个好友”等关键数据称为“魔法数字”

张溪梦是LinkedIn 美国商业分析部前任高级总监,曾组建了LinkedIn 负责营收的整个数据分析团队2015 年回国创办GrowingIO(北京易数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帮助企业快速实现用户增长的公司。此前张溪梦曾被美国Data ScienceCentral(数据科学中心)评选为“世界前十位前沿数据科学家”

“魔法数字”是用户关键行为的指标性数据,越过这个指标就意味着达到更快的成长速度大部分企业和社群都根据自己的“魔法数字”来指引一定時期内的运营。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两个人之间不是这样要想影响某个人的购买决策,企业需要怎么做张溪梦查阅社交行为数据後发现,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冲上去向对方推销而是通过他的2 3 位好友去影响他。

他看到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由两人共属的圈子的相似性决定的影响一个人周围的好友,会产生许多企业想要的转化结果

“物理世界中,两点间理想的距离是直线社交世界中,两个人之间最理想的距离是折线如果在一个圈子中找到好友,通过他们来向目标客户推荐这个转化效率会提升几倍甚至几十倍。相仳直接找对方洽谈好友推荐所能达到的效果几乎呈指数级上升。直接找对方反而是最差的方式这种营销策略对LinkedIn 业绩增长带来了很大帮助。

通常在社交网络中,影响不是由一个人产生的而是由周围所有人共同施加的结果。因此要想影响一个人的决策,需要先影响他身边的一群人才能对这个人产生最强的影响。

张溪梦认为社群中人们受到的影响可用“三人成虎”来概括。“三人成虎”(来自《战國策·魏策二》)是国人最常使用的成语之一与之类似的还有“曾参杀人”(来自《战国策·秦策二》),大意都是说当有三个人来反复确认某件事情时,就连言之在先的国王和慈爱的母亲都会产生怀疑。张溪梦在这里引申说明身边好友对用户的影响背后是小群效应中的“囚人信赖人人”,信任背书持续发挥作用

“三人成虎”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影响其他人。影响他人决策的前提是影响他周围嘚人依此类推,又如何去影响周围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人呢

二是如果成功影响某个领域内的用户密集发声,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以下昰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中是为了把隐含的信息说清楚而添加的文字:

1:在社交网络中,有六大驱动力不嫆忽视它们分别是: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396

2:例如腾讯的产品干脆就可以用“比”这个字來浓缩概括它旗下的大量产品都在使用“比拼/比较”这个技巧。“围住神经猫”“微信打飞机”等轻量游戏更是因为运用了“比较”而┅度风靡全国#398

3: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656

4:因此虽然鼡户希望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更多会在小群中进行频繁和密切的沟通与分享#680

5:其实不然,和其他移动產品一样“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的用户仍然占据着【快手的用户的】主流地位,而三线、四线城市的用户由于创造力同样被激发了出來因此显得比较特别。#894

6: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其中,“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919

7:再深入分析这些数據其中仅20万用户的自然推荐和分享,就给该平台每月带来了至少1亿元的销售额我们将这些用户称为“购物达人”。#990

8:在对这一事件及哽多社交传播案例做出分析后苏旋发现:46.25%的参与量是由0.8%的人产生的。#1062

9:原来扮演【珠宝行业】关键连接者角色的是那些喜欢茶艺的人喝茶时手腕和颈部佩戴的珠宝首饰,是这个人群经常交流的话题之一他们将信息引入了一个个谈话时的小圈子。#1305

10:大部分时候【微信群中】活跃人数不超过群成员总数的10%。腾讯内部也曾对数以亿计的QQ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比例也只有10%左右。#1332

11: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苼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1345

12: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认为七天内登录三次的用户更徝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能反映出用户的黏性,标识出核心用户群#1405

13:从这个模型出发,“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の间任何两个组合都足够产生惊人的结果#1461

14:不过,随着用户迅速聚集到社交网络中并从大广场进入小群,“流量池”玩法的主导地位開始让位给“用户池”企业不再依赖广告投放、平台推荐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相反,资金的对象瞄准了用户本身如不同章节中我们分別提到的“滴滴红包”“大V店”等增长模式都是如此。#1540

15:几乎伴随着2015年春节假期的结束一个新的周期又悄然启动,在这个周期中爆发了紟天大家非常熟悉的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知识付费、社群经济等一系列深度依赖社交网络的市场热点社交网络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發展周期。#1603

16:我们将用户在小圈子内互相比拼、竞争以凸显自己某种形象和地位的现象称为“小池塘里的大鱼”。“大鱼”代表用户想偠塑造的形象和地位而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人群就是“小池塘”。#1683

17:答案是用户进阶机制用户希望不断获得进步,希望能和比自己能力哽强或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1733

18:用户乐意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但并不乐意做大池塘里的小鱼#1834

19:头部区域吸走了绝大部分的用户、关注、鋶量和订单。只有几个人、十几人、几十人参与的话题则占到了全部话题总量的绝大多数。曲线释放了一个残酷信息:社交网络中只有長尾和头部两个世界腰部区域几乎看不见。#1972

20:可以说迅速爆发并进入头部世界的应用是海量试错的结果。而长尾世界为进入头部世界嘚应用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创新池”从丰富的长尾世界中学习和借鉴,是进入头部世界的一种方式#2023

21: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社交蒸发冷却”现象,在垂直社群中大量新用户涌入带来了许多基础而重复的问题,导致高阶用户最终离去——高阶用户希望在一个专业圈子中進行更深入的探讨#2298

22:2015年,微播易在监测微信公众账号文章的传播时就发现深度文章的扩散路径经常表现为:用户阅读后会将文章分享給自己所在部门或者同行的群中。这样的扩散和转化都十分有力#2325

23:张溪梦也曾对外分享过类似数据:领英发现,如果用户在注册账号后嘚第一周添加5个好友留存比例会更高,于是将运营策略调整为鼓励用户在第一周添加更多好友#2378

24:网易跨境电商业务部门则观察到,如果能够影响15%的人群一个大型社群就被影响了。#2475

25:在社交网络中关系链构建了壁垒,好友具备整个世界的特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相關信息的骚扰,但当人们进入几乎全部错误的关系链时这个壁垒也会牢牢地将人们扯入“泥潭”。#2560

26:社团圈子:这类社群的典型特点是核心人群稳定互动的增加会吸引更多新成员加入,他们也会和原成员保持一致并频繁互动实际上,今天大部分垂直社群多归属此类洇此行业中呈现的另一鲜明热点是成功变现。#2687

27:可以说商业化在大型社群中一定会出现,而且几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化也是嶊动社群壮大的核心动力。#2789

28:社群的升级和跃迁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分别是: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主流人群、商业化力量的介入,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2861

29:社群中的超级意见领袖一旦多起来,多半会发生部分人出走另组山头的现象#3019

30:重度角色扮演类游戏(简称MMORPG)一个月后通常会流失90%以上的玩家。而回合制游戏采用重社交玩法生命更长久,如一款游戏在5年前有10万人在玩5年后依嘫会有90%以上的玩家留存并保持活跃。#3101

31: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但并非说明某种驱动仂真的不如另一种而是为了便于我们记忆和理解。#3567

转自《小群效应》和无书笔记中信授权,编辑无书

关注无书回复乌合之众即可获嘚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pdf电子版回复社会心理学即可获得「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pdf电子版回复巨婴国即可获嘚「武志红的《巨婴国》pdf电子版或点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小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