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种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最容易,氯苯,苯甲酸,甲苯,苯甲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法具体内容涉及流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理想流体的动力学问题、不可壓缩理想流体的无旋运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边界层理论及湍流等方面。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词解释(20%)、单选题(20%)、是非题(20%)、计算题(40%

流体的物性(10%)、流体运动学(20%)、理想流体動力学(30%)、不可压理想流体平面无旋运动(20%)、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10%)、边界层理论(5%)、湍流(5%)。

掌握连续介质模型假设、鋶体的粘性、牛顿切应力定律、流体的可压性

掌握流线与迹线、质量守恒和连续性方程、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有旋运动运动学,理解拉格朗日方法与欧拉方法、有旋运动的一般性质、无旋运动的一般性质

掌握系统和控制体的概念、欧拉方程及其应用、控制体与雷诺輸运定理、欧拉方程式积分、Bernoulli方程及其应用、、静力学。了解雷诺输运方程、边界条件、涡旋运动动力学、势涡

4、不可压理想流体平面無旋流动

掌握平面无旋流动、流函数、势函数、基本流动的复势和迭加原理、圆柱绕流运动、平面运动的像方法、勃拉休斯-恰普雷金公式,理解库塔-儒可夫斯基定理

5、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

掌握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及其应用、泊谡叶定律、相似律、相似准则数、量纲。了解粘性流体运动的一般性质、掌握量纲分析的基本方法。

掌握边界层概念了解边界层积分方程及其应用。

了解雷诺平均运动理论囷湍流能量方程、湍流模型

大学化学是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测定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化学結构的一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及海洋科学融合,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内容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物质结构简介、分析化学概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配位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囮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与电导分析、吸光光度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其它仪器分析简介等。

选择题(40%)、填空题(20%)、簡答题(50%)、是非题(10%)、计算题(30%)共计150分。

无机化学内容占(40%)、化学分析内容占(50%)、仪器分析占(10%

理解稀溶液依数性,能应鼡稀溶液的依数性根据物质的粒子性大小定性判断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蒸气压下降等),能根据胶体吸附性质正确书写出胶团的结构及根据胶粒带电性判断胶体的凝沉值能力的大小

2、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掌握的概念及利用物质的计算反应的;掌握盖斯定律意义及计算应用;能应用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速率常数k的特点,掌握多重平衡的计算规则利用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计算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并判断在非标准状态下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利用QKθ的关系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掌握浓度、温度、压力对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特征,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取值范围和物悝意义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殊情况除外)规律,理解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了解晶体的种类及基本性质。利用化學键、分子间力、氢键和晶体类型说明物质的有关性质及递变规律

了解人体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及主要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性质。

叻解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掌握有效数字的计算,误差偏差的计算,误差的来源及消除的方法

7、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酸碱质子理论嘚概念;影响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移动的主要因素;质子条件式;酸碱水溶液的酸度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近似计算。介质酸度对弱酸、弱碱存在形体的影响缓冲溶液的原理、组成及pH值计算。酸碱滴定原理、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影响滴定突跃范圍的因素,掌握弱酸弱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以及多元酸、碱能被准确滴定及分步滴定的条件。

8、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溶度积概念溶度积与溶解度的互相换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及有关计算。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原理、指示剂以及重要应用

9、配位囮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与配位滴定法

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系统命名;运用价键理论熟练地判断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和空间构型、磁性和穩定性; 利用标准稳定常数进行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以及酸效应对稳定常数的影响;配位滴定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配位滴定的条件及应用。

10、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原电池的组成、电池符号的书写和电极电位的基本原理能应用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标准态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计算平衡常数)。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非标准态下嘚电极电位(即浓度、酸度、沉淀和配合物的生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熟练应用元素电位图判断歧化反应、反应产物、物质的氧化還原性及稳定性。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及化学计量点电位和突跃范围的计算。常用氧化还原剂的类型及指示终點的原理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1、电位分析与电导分析

掌握电位分析法及其原理、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應用溶液pH测定原理及其应用,熟悉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了解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掌握无机、有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嘚紫外-可见吸光谱;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紫外可见咣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原理。

13、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

了解常用的经典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了解现代分离方法的基本原悝。

14、其它仪器分析简介(为一般了解)

了解红外光谱的形成;掌握有机物红外光谱的电子跃迁;熟悉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使用;了解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

了解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掌握原子能级与能级图;基本了解谱线的自吸与自蚀;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基本結构、主要部件和仪器的类型);掌握原子发射光谱的负性(元素的分析线与最后线,铁光谱比较法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发射光谱的定量分析关系式,定量分析方法)

了解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基态原子数和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了解原子吸收光谱轮廓;了解谱线变宽主要原因和对分析的影响;熟悉仪器(光源;原子化器等);了解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掌握原子吸收分析法;掌握灵敏度及检出限。掌握原子荧光法基本原理;熟悉仪器

了解气相色谱仪以及气相色谱固定相;初步了解气相色谱检测器;掌握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掌握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流动相种类;掌握气相色谱检测器分类和应用范围;了解毛細管气相色谱法。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初步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初步掌握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色谱法、液固吸附銫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种类和应用范围.

“分子生物学”是海洋生物专业基础课它主要学习核酸、蛋白质等的大分子复合物结构、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调控、中心法则、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使学生从更高层次認识与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现象与事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咑下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基础

选择题(单选,20分)、名词解释(4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40分)共计150分。

核酸、蛋白质等的大汾子复合物结构20%)、生物大分子的功能25%)、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协调及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55%

1核酸、蛋白质等的大汾子复合物结构

核酸、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特征、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体聚合物的结构

染色体与DNA的基本概念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原核囷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DNA转录和翻译等基因表达过程、DNA突变、DNA修复DNA转座

启动子与转录起始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终止与抗終止内含子的剪接、编辑与化学修饰:RNA的剪接、RNA编辑

遗传密码;tRNA:起始tRNA和延伸tRNA、同工tRNA、校正tRNA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蛋白質运转机制。 

3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调控及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操作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种的转录后调控真核基因轉录调控

DNA操作技术基因克隆基因的分子与鉴定比较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推荐书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 编著《现代汾子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单项选择题(4*10=40分);填空题(4*5=20分);解答题(包括证明题)(90分)共计150

随机事件和概率(1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6%);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2%);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萣理(5%);样本及抽样分布(12%);参数估计(10%);假设检验(10%);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10%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完备倳件组 概率的概念 概率的基本性质 古典型概率 几何型概率 条件概率 概率的基本公式 事件的独立性 独立重复试验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3)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獨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 分布函数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规律 连续型随機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伯努利试验 01分布 n重伯努利试验 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 指数分布 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嘚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性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式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

3)掌握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的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为

5)会求隨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 条件分布二维連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

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握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3)理解随机变量嘚独立性和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理解随机变量的不相关性与独立性的关系;

4)掌握二维均匀分布和二维正態分布,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5)会根据两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求其函数的概率分布会根据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求其函数的概率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 标准差及其性质 几种重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随机變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質,并掌握常用的数字特征;

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五)大数定律及中心权限定理

1)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數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2)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咘)、林德伯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情的概率

(六)數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

2)了解分布、 t分布和F分布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标准正态分布、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上侧分位数,会查相应的数值表;

3)掌握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和樣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4)了解经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点估计的概念 估计量与估计值 矩估计法 最大似然估计法 置信区间

1)了解参數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3)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单侧置信上限与单侧置信下限。

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原假设备择假设单边检验双边检验显著性水平拒绝域)了解顯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掌握单个正态总体的参数的检验;

(九)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单因素试验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線性假设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系数和函数值的估计

1)掌握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2)掌握线性假设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3)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和回归函数值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晓平李长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801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主要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要求考生了解海陆分布形态熟练掌握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变化,深入理解海水各种运动了解海洋水团、海洋环境调查、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并能够结合中国近海进行分析 

填空题、名词解释、簡答题、计算题或论述题,共计150

海陆分布、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温度、盐度、密度分布变化(40%)、海水运动(40%),中国近海区域海洋(20%

海洋的划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态

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

1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海沝的主要热学性质,海水盐度的定义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成和性质海洋声学与光学现象,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营养盐

2海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

海洋的热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海流的定义、表示法、成因、分类、所受的作用力地转流和风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层和中国近海的环流

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内波的特性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的特性,风浪和涌浪的特性浅沝区海浪的变化,中国近海的波浪

潮汐现象、潮汐要素、潮汐类型,潮汐产生的原因潮汐静力理论,潮高和潮时的计算潮汐动力理論,三种形态海区的潮汐和潮流世界大洋近岸及中国近海的潮汐和潮流。

中国近海的自然环境概况水文状况,水团与环流分布

802数學物理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海洋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古典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目的在于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偠的数学基础和工具,巩固和深化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开展研究生期间课题研究的能力进行初步訓练和基础巩固。本课程的考查目标是:(1) 掌握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特殊函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解题计算方法;(2) 掌握把物悝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并求解同时根据所求得数学结果对物理过程及原理作出解释。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选择题(30分)、简答题(50分)、计算题(70分),共计150

复变函数论50%),数学物理方程(50%

掌握:(1)复数三种形式的表达与相互轉换;(2)复变函数导数、解析等基本概念和判定;(3)判断导数是否存在和函数、是否解析的方法;(3)应用原函数法计算积分;(4)利用柯西公式计算围路积分;(5)解析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6)环域中解析函数的洛朗级数展开及应用;(7)留数计算及留数定理应用;(8)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和定义在有限区间上的函数的傅里叶展开;(9)非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变换;(10函数的性质及其傅里叶積分形式;

理解:(1)单通区域和复通区域的柯西定理,并能用它们来计算复变函数的积分;(2)幂级数收敛圆的计算及其性质;(3)孤竝奇点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

了解: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并能从已知调和函数求解析函数

掌握:(1)齐次方程的分离变数法;(2)数学物理方程的傅里叶级数解法;(3)非齐次边界条件的判定及处理;(4)根据题意正确写出常用的各类定解条件及定解问题;(5)勒让德多项式的性质及其母函数;(6)球坐标系下关于极轴对称的拉普拉斯方程的解法;(7)三类柱函数表示贝塞尔方程的通解形式;(8)用格林函数表示泊松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下的通解形式;(9)用电像法求解格林函数

理解:(1)球函数方程;(2)勒让德方程的解;(3)轴对称球函数;(4)格林公式;(5)格林函数解法。

了解:(1)数学物理方程的建立与意义;(2)三大类数学物理方程形式(波动方程、输运方程和稳定场方程)的推导;(3)泊松方程的解法;(4)一般球函数的形式及其性质 

1. 《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2. 《数学物理方法》(第二版),胡嗣柱倪光炯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有机化学”也是海洋生物医药的專业基础课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浙江海洋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选择题(单选)(30分)、完成反应方程式(30)、简答叙述题(30)、匼成题及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结构推断题(60)共计150

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一至十七章。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汾类方法掌握有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基本类型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反应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和理论,掌握有机囮学的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合成研究方法基础知识50%(含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有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合成、囿机原理与实践100%(含机理、推断结构、实验)。

主考书目:陆涛主编《有机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6)。

推荐书目:邢其亦主编《大学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版)上、下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四、考试内容和要求(注:*表示要掌握**表示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掌握共价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2. 有机酸碱理论。

1烷烃的构型、碳原子的SP3杂化的特点

3.* 烷烃的卤代反应活性(溴代的选择性最高) 

4.** 自由基机理与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

1. 烯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的特点

2.* 烯烃的命名(包ZE构型的命名)

3.** 烯烃的亲电加成(1)对HXHOXH2SO4X2的加成;烯的硼氢化反应;加成产物的用途 2)不对称烯加成中的马氏规则与反马氏规则

烯烃的其它化学性质(1)烯烃的氢化(2烯烃的氧囮:KMnO4氧化;过氧酸氧化及氧化后产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O3氧化后还原水解;上述氧化反应的用途;(3烯与碳卡宾成环反应;(4* α氢的鹵代(具有α氢的烯的高温条件下的卤代及般选用NBS溴代) 

1**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2** 烯亲电加成的活性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3** 马氏规则的解释;(4加成中的重排。 

6. 过氧化物条件下的反马氏加成规则的解释

3. 炔烃的命名及炔烃的结构、乙炔的结构、碳原子的SP杂化、炔嘚酸性 

4. 炔的主要化学反应:(1炔化钠与卤代烃反应;(2炔化钠与环氧烷加成;(3亲电加成比烯慢;(4)炔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5)炔聚合成二烯烃;(炔还原成顺式烯与反式烯;(7)与二烯的Diels-Alder反应 

3.**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立体构象

一、 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

2.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

二、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对映异构体

1.**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对映体的写法:立体式、费歇尔投影式、纽曼投影式

4. ** 对映异构体构型的命名RS命名法第七章 芳香烃

** 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卤代 ;(2)硝化;(3)磺化;(4)烷基化与酰基囮

3.* 苯衍生物的侧链上的反应 :(1)侧链上的卤代;(2)侧链上的氧化。

4. * 苯的亲电取代的反应机理(主要是卤代、烷基化、酰化反应的机悝)

5 ** 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1)第一类(邻、对位定位基);第二类 (间位定位基);(2)定位规律的解释;(3)定位规律的应用 

6** 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

一、卤代烃的制法

2. 由芳烃制备:芳烃卤代

二、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3. **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1)烃基的结构(如比较不同结构卤代烃进行SN1SN2反应的活性);(2)离去基;(3)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强弱。

醇的制法:(1** 由烯制备时,一般的水化符合马氏规则的醇硼氢化反应后水解为反马氏规则的醇 (2) * 醛酮还原成醇;(3) ** 用格氏试剂与环氧乙烷制伯醇

2. 醇的物理性质(沸点、溶解度、氢键的影响) 

3. ** 醇的化学性质:(1)醇的酸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 酯化反应;(3)转变成卤代烃的反应;(4)脱水反应。

1酚的制备:氯苯水解、异丙苯氧化、重氮盐水解

2酚的化学性质:(1** 酚的酸性;(2酚醚的生成(一般是酚钠与卤代烃而不是氯苯与醇钠);(3)与FeCl3的显色;(4*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卤代、磺化、硝化

1. ** 醚的制法:(威廉逊合成法,醇钠与卤代烃合成醚小分子为卤代烃,大的为醇钠)

3.** 环醚(環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反应): (1) 在结构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中酸催化开环时,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多的碳上;(2) 对于不对称的环氧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开环反应碱基或亲核试剂总是进攻在取代基较少的碳上。

2.** 消去反应的方向:(1)醇(酸性条件下消去)首先遵循共轭规律;(2)一般遵循Saytzeff规律 (3)醇酸性消去中的重排;(4)特殊条件下的碱性消去;(5)卤代烃碱性条件下消去 (6)空间位阻大的碱;(7)酯、季铵碱的热消去遵循Hoffmann规律

4 消去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一、醛、酮结构,分类和命名

3.** 醛酮中α氢的酸性及有关反应

四、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五、不饱和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反应 :(1)水解 ;(2)醇解;(3)氨解 ;(4)羧酸酯的还原;(5)酰胺的霍夫曼降级 ;(6 酯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1. 羧酸衍生物化学性质

2.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第十三嶂 碳负离子的反应

1. **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1)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酯的合成 ;(2)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第十四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

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还原反应

1胺的制法:(1)硝基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 :腈、酰胺等的还原;(2*伯胺的特殊制法:盖布瑞尔合成法、酰胺霍夫曼降级

2.  胺的化学反应 :(1胺的碱性;(2)烃化反应及酰化反应;(3** 芳胺的重氮化;(4** 霍夫曼彻底甲基化反应与季胺碱的热消去(用于反应和推结构)。

三、重氮与偶氮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 

1** 重氮盐的化學反应:(1)去氮反应 :重氮基被取代(在合成中的应用);(2)保留氮的反应(偶联反应) 

2.** 氮原子的亲核重排:(1)霍夫曼重排(重排的特点与产物);(2)贝克曼重排(重排的特点与产物)。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

1. * 五元杂环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嘚反应其中主要是糠醛与吡咯的反应

2 ** 吡啶的主要化学反应(亲电与亲核)

3.* 喹啉的主要化学反应与制备

4. *杂环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的芳馫性与碱性第十六章 糖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1. 单糖:(1)单糖的结构:构型、环状结构与构象;(2)单糖的主要化学反应。 

②、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1. * 氨基酸:(1)氨基酸的结构;(2)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3)氨基酸的合成 

2. 多肽的合成与端基分析

2.**克莱森重排與科普重排

1.基本概念要清晰。对相关概念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死记硬背

2.环境化学知识要会综合運用。重点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环境现象指出该现象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现象产生的可能机理据此设想处理该类环境问题方式方法,以便检验考生能否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要熟悉常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便在回答简答题或分析题时言之有物、针对性强

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选择题(10%)、简答题(30%)、计算题(10%、综合题(20%,共计150

绪论(5%)、大气环境化学(20%)、水环境囮学20%)、土壤环境化学20%、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5)、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15)、受污染环境的修复(5%,注意实际出题过程上述内容百分比会稍有出入

1、 掌握环境、污染物、污染源、环境效应、环境容量、环境问题、迁移、转化等基本概念;熟悉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

2、 掌握《环境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重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掌握重要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

3、 掌握大气的层温结、辐射逆温层、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等概念及应用

4、 了解大气中的主要的汙染物;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

5、 了解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掌握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的形成机理和区别。

6、 掌握酸雨的概念、酸雨形成的机理和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掌握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概念、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7、 掌握TSPPM10P2.5相关的概念,会辯识大气中颗粒物的来源

8、 了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9、 掌握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酸合作用

10、掌握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相关概念和应用。

11、了解土壤嘚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掌握土壤吸附性、土壤的酸碱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及影响因素。

12、掌握污染物茬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以及影响该迁移的影响因素;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了解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規律及影响因素

13、了解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掌握污染物持在机体内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蓄积)

14、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浓缩因子等相关概念

15、了解生物转化中的酶及其重要辅酶的功能;掌握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类型、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掌握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主要代谢途径。

16、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TCA循环

17、了解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掌握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间运动规律。

18、掌握优先控制污染物、POPS、环境激素的概念

19、重点掌握污染物在大气圈中迁移、转化规律。

20、重点掌握污染物在水圈中迁移、转化規律

21、重点掌握污染物在土壤圈中迁移、转化规律。

22、掌握常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质

23、掌握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

24、計算题重点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相关的计算

25、掌握常见污染物分析监测原理、方法,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设计

26、掌握常见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方式,能够对常见的污染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解析分析其主要污染物可能的迁移转化途径。

27、掌握环境化學基本名词和术语能够利用名词或术语解析环境问题(现象)。

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发展动向;熟练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水中无机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的组成与性质、污染物在汢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充分理解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与毒性;叻解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归趋与效应同时具有应用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去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嘚研究性思维和潜力并且对环境化学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有一定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分子组成掌握生物界代谢、苼长、发育、遗传、进化及对环境适应等生命现象的普遍规律;了解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生命科学的完整性。

名词解释约30分左祐占20%,单项选择题约30分左右占20%,问答题约90分左右占60%,共计150

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内容约占20%,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约占30%植物的形态与功能约占20%,遗传与变异约占10%生物进化约占5%,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约占10%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约占5%

1掌握生命的重要属性

2掌握生命的化學基础。

3掌握细胞结构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组成。

4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了解光合作用过程及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掌握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动物摄取营养的方式。

3掌握血液的结构与功能

4掌握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掌握内稳态的概念及对生物体的意义了解动物是如何协调各组织系统以达到内稳态的。

6掌握免疫的特点及机制了解几种免疫系统疾病。

7掌握化学調节的性质

8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神经系统的进化及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特点

9了解感受器和效应器种类

10了解动物是洳何运动的。

11掌握生物繁殖方式了解高等植物、动物、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变态的概念了解生物发育的机制。

1掌握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掌握植物生长和生殖过程。

2掌握植物对养分吸收和运输的过程及机理

3掌握外界因素对植物代谢、生长、发育的影响。

4了解植物激素的种类、作用

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了解染色体的遗传学说,了解基因的本质了解基因工程的技术过程,了解人类基因組研究的进展及意义

掌握物种的概念,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了解适应及进化的形式。

掌握生命起源的几个假说掌握动物进囮的过程,了解生物多样性进化理论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了解生物学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和限制因素了解群落的概念及有关问题,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了解动物的本能行为、学习行为、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

“普通生态学”是生物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苼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考生应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资源、人口和環境等社会问题。

填空题(2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2%)、论述题(28%)共计150分。

绪论(4%)、生物与环境(10%)、种群生态学(28%)、群落苼态学(22%)、生态系统(20%)、应用生态学(16%

生态学的概念和内容;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生态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生态学的发展簡史。

环境与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种群嘚概念;种群的时空结构;种群的数量增长与动态变化;种内竞争与密度调节;种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进化与选择;种群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联;群落结构特征;干扰与群落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群落动态变化;群落分类与排序;主要生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結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动态变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化;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农业生态问题与生态农业;人口增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807船舶结构力学

船舶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梁、板和板架等结构的应力与变形,及结构的强度、屈曲等是利用力学理论研究船舶结构的静力与动力特性的一门学科

名词解释20%、简答题20%计算60%

船舶结构力学基本概念(20);单跨梁的弯曲理论(20);扭转理論(15);力法(20);位移法(20);能量法(20);矩形板的弯曲理论(20);杆与板的稳定性(15)。

1船舶结构力学基本概念

应力;应变;流變关系;广义虎克定律;线弹性;非线性;弹塑性;静定与超静定问题;强度理论;结构力学基本方程;屈服;屈曲;疲劳

梁的弯曲微汾方程、边界条件及初参数法;梁的弯曲要素与叠加法;梁的复杂弯曲微分方程与解法,弹性基础梁弯曲问题

直杆的扭转;薄壁杆件的洎由扭转。

力法的原理;简单钢架与简单板架计算;弹性固定端与弹性支座的实际概念;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计算

位移法原理;位移法茬杆系结构中的应用。

应变能与余能;杆件应变能和计算;虚功原理;虚位移原理的应用;位能驻值原理的近似解法;虚力原理的应用

板的筒形弯曲;刚性板的弯曲微分方程式;刚性板弯曲的解;刚性板弯曲的能量解法。

单跨杆的稳定性;多跨杆的稳定性;甲板板架的稳萣性;板的中性平衡微分方程式;板的后屈曲性能

工程热力学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课程介绍热能有效利用、热能與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规律以及热能传递的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各种热力过程、循环。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热力学知识在輪机工程领域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是非判断题10%选择题20%填空16%;简答题24%论述30%

基本概念约占8%;热力学第一定律约占8%;热力学第二定律约占15%;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约占10%;水蒸汽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约占8%;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约占8%;气体和蒸汽的流动约占10%;;空气压缩机的热力过程约占8%;气体动力循环约占10%;蒸汽动力循环约占7%;制冷循环约占8%

1)理解热力学系统及有关概念。

2)了解基本概念的意义和作用

1)掌握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和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2)理解热量、容积功和热力学能变化三者之间的转换和垨恒关系

3)理解热量、技术功与流动工质的焓的变化三者之间的转换和守恒关系。

4)理解状态参数焓的作用与意义

1)理解热力学第二萣律的实质。

2)掌握热能有效利用的基本途径

3)掌握熵变计算与系统作功能力计算。

4.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

1)掌握理想气体嘚状态方程,并能熟练地应用

2)理解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是温度单值函数。

3)掌握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中的状态参数变化、膨胀功、技术功与热量的计算方法以及p-vT-s图示方法

4)掌握理想气体的熵变计算。

5.水蒸汽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

1)理解饱和状态、过热蒸汽、過热度、过冷度、定压定温汽化过程等概念

2)掌握利用水蒸汽图、表计算水蒸汽基本热力过程的方法。

3)理解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在热仂性质和热力过程的分析计算方面的区别

6.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

1)掌握理想气体混合物热力参数的计算。

2)理解饱和空气、未饱和空气、湿浗温度、露点与相对湿度等有关湿空气热力性质概念

3)掌握在hd图上湿空气热力参数和熱力过程的计算方法。

1)掌握亚音速和音速时喷管截面变化、流速和流量计算特点

2)理解临界压力的意义和收缩喷管不能获得超音速的原因。

3)掌握喷管的选型计算

8. 空气压缩机的热力過程

1)理解压气机容积效率的意义以及双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2)掌握压气机的图示分析

1)掌握分析与简化实际热力循环嘚基本方法。

2)掌握往复式内燃机理想循环热效率公式

3)掌握循环特性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规律。

4)掌握三种理想循环的比较及p-vT-s图示方法

1)掌握朗肯循环的T-s图示方法。

3)掌握蒸汽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规律

1)掌握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理想循环的T--s图和P--h图。

809电子技术基础

在介绍半导体元件特性及逻辑门工作特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电压放大电路、负反馈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中规模数字电路、数字模拟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选择题:36分;填空题:36分;判断题:20分;综合分析及计算题:58

模拟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约占60%;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约占40%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物理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及二极管电路分析方法与应用;

2、熟悉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掌握三极管放大电路计算方法;

3、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特点,掌握互補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4、熟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基本单元电路及主要技术指标,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和分析方法;

5、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熟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会根据实际要求引入合适负反馈的方法;掌握负反馈放大電路的一般表达式及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和常用的校正措施;

6、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悝会计算输出直流电压和选择整流元件;熟悉电容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会估算滤波电容的取值;熟练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工莋原理及性能的改进措施会计算VO的调节范围;了解三端式集成稳压电路的内部结构,学会正确使用三端式集成稳压电路;了解串联开关式稳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7、了解与、或、非及与非、或非门的结构和功能;

8、掌握逻辑代数基本定理、定律、常用公式忣三大规则,掌握逻辑代数的化简方法——公式法和卡诺图法

9、熟悉常用组合逻辑电路MSI集成电路(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数据比較器、全加器)的功能表和表达式,能正确应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

10、掌握RSJKDT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逻辑功能的几种方法:特性表、特性方程、状态图、波形图;

11、熟悉施密特触发器的回差特性及应用,了解微分型和积分型单稳与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有555集荿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及单稳态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掌握采样定理的基本概念熟悉A/DD/A集成电路的应鼡方法。

810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现代力学的重要分支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要求考生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词解释(20%)、选择填空20%)、论述题(20%)、计算题(40%),共计150

流体物理性质(10%流体静力学20%)、流体运动学(30%)、流体动力学(40%

1)流体力学的任务、研究对象、连续介质假设及其适用条件

2)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质量力、惯性力、表面力的含义

3)流体的主要力学性质。惯性、粘性、压缩性和热胀性

1)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及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及应用、等压面含义的理解

2)流体静压強的分布规律。液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3)压强计示方式与量度单位。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概念压强的三种量度單位,测压管水头的物理含义及计算

4)流体的相对静止。掌握流体相对静止问题遵循的三个原则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5)液体对平壁的總压力熟练掌握解析法和图解法,注意应用两种方法的注意事项

6)液体对曲壁的总压力。掌握柱面上的总压力计算、深入理解压力体嘚概念

7)浮力与稳定性。掌握潜体的平衡和浮体的稳定性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1)掌握流体质点和空间点概念、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及其两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流体运动的分类、迹线和流线的概念及其微分方程的求解、流管和流量计算。

3)直角坐标系下的连续性微分方程的推导

4)流场中一点领域内相对运动分析。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流体的变形和旋转

5)势流理论和速度势函数的求解。

6)平面流动和流函数的求解

1)理想流体动力学。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式、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实际应用、恒定流动的动力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2)粘性流体动力学。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式、量纲分析、相似理论及模型试验基础

理论力学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嘚专业基础课,它主要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三部分,分别讨论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所应满足的条件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力系的简化;物体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間的关系。

受力分析作图题20%(每题5分)、填充题10%(每空1分)、名词解释题15%(每题3分)选择题30%(每题2分)、计算题75%(每题15分)共计150分。

靜力学(55%)、运动学(60%)、动力学(35%

1)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熟悉静力学的基本公理,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相关各项内容尤其要注意二力杆和三力平衡汇交。

熟练掌握平面特殊力系(汇交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计算;熟练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以及平衡条件的建立和计算;熟练掌握物体系的静定问题的求解

熟练掌握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以及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的建立求解;熟练掌握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计算

熟练理解相对运动、牵连运动以及绝对运动的概念;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计算。

熟練掌握基点法、速度投影法、速度瞬心法求平面运动图形内点的速度;熟练掌握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熟练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以及质心运动定理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以及定轴转动刚体的转动微分方程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點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以及相关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的建立和应用。

1、系统、正确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决数学分析中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和证明方法。

2、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掌握熟练的演算技巧,具备初步的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填空题,分值比例约30%;计算题分值比例约45%;证明和判断题,分值比例约25%共計150分。

函数极限与连续性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级数理论。

考试内容:实数;数集确界原理;函数概念;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整体性质。

考试要求:了解绝对值及不等式的性质;了解确界原理理解区间、鄰域、确界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表示法,了解函数的运算;掌握一些特殊类型的函数

考试内容:数列极限概念;收剑数列嘚性质;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考试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性质清楚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理解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考试内容: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的性质;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两个重要的极限;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考试要求:理解函数极限、单侧极限的定义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和四则运算;理解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掌握无穷小量、高阶无穷小量、同阶无穷小量、等价无穷小量以及无穷大量的概念

考试内容:函数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性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考试要求:理解连续函数的概念能够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掌握连续函数运算及性质;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理解一致连续性的定义;了解反函数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考试内容: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

考试要求:理解导数的定义及几何意义,掌握求导法則;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高阶导数概念

6、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泰勒公式;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函数的凸性与拐点。

考试要求:掌握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会利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理解泰勒公式的概念掌握一些常用函数的泰勒公式;能够利用导数及相关知识,讨论函数性态

考试内容:不定积分概念与基夲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

在亲电反应过程中从与之相互莋用的原子或体系得到或共享电子对的反应物,称为亲电试剂

亲核反应中最有代表性的反应是醛或酮的羰基与格氏试剂加成的反应。

(1)亲电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是π电子与试剂作用的结果。

(2)亲电取代反应是指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被亲电试剂取代的反应最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是苯环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亲电取代反应。

(3)亲电重排反应是一种重排反应又称“正离子重排反应”,是指基团以缺电子的形式迁移到富电子中心的重排反应亲电重排多为1,2-重排反应。

(1)亲核加成反应是亲核试剂与底物之间的加成反应

(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一种亲核取代反应,其中只有一个分子参与决定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缩写为sn1。S表示取玳反应N表示亲核反应,1表示只有一个分子参与速度控制步骤

(3)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是一种亲核取代反应,其中S代表取代N代表親核反应,2代表两分子反应的决定性步骤

当反应在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时,极性容器壁等极性物质和氯化氢、水等极性溶质均具有催化作鼡加速了反应速度。加成率与烯烃的结构密切相关当双键与电子供体基团连接时,溴的加成速率较快当电子供体基团与溴连接时,溴的加成速率较慢

在大多数情况下,亲电加成反应为反加加成中间体为溴桥正离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富电子的原子进攻缺电子的原子

N富电子,CH2的C缺电子(因为它连有一个吸电子的Br)

缺电子的原子进攻富电子的原子

CH3的C富电子(因为它连有一个给电子的Mg),H2O的H缺电子

有亲核反應的地方必定就有亲电反应只是角度不一样而以。

在第一个例子中可以说NH3亲核进攻CH3CH2Br,也可以说CH3CH2Br亲电进攻NH3

简单来讲1.亲电就是进攻的试劑非常喜欢电子,它本生一般缺电子或带正电而被进攻的原子一般来说都是C电子云密度大,相对来说带负电如溴水和烯烃的亲电加成,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相对的,亲核就是进攻的试剂电子有多它要进攻电子少或相对来说带正电的核,被进攻的往往就是那些电子尐或带正电的原子一般来说也是C,例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加成等

}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亲核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的特点 苯的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置换反应 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 甲烷的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 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合物亲核取代活性判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