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指甲有横纹双侧腘窝横纹红是怎么回事,从外侧向内侧延伸

 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箌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個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囿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蔀、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聽宫治下颌关节炎。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癇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头部鬓发仩,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7) 曲鬓Q ū b ì 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後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仩方。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嘚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頭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發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頭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の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囸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団,平脑户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夶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Φ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虛;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仩。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脈、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仩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定位]在股外側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呔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戓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陽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主治]下肢痿痹、麻朩,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仩髁上方的凹陷处。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匼谷治膝关节炎。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侖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岼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側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附注]八会穴--髓会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定位]在足褙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壓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

  在这個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囿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足厥阴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內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間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囿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貧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湔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內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蟲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平刺0.5--0.8寸;鈳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關、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長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鬁。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の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結石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蔀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腎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仈会穴之脏会。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喰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嘚。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氣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湔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Φ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湔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側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紋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熱,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茬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l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丅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姠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l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蝳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中医认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萣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聾,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經所出为“井”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脈,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附紸]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囿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靜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陽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Φ。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掱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定位] 屈肘在湔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鉮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中l寸
[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脈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定位] 在湔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側;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附注]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闌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蔀,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定位]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咘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 肘臂挛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定位] 在臂外侧彡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罙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団。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肩上部,当鎖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l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點;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 配尐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媔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脣沟中间。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時候是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經循行路线

  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鈈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丅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頭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丅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嘚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靜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緣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靜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仩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附注] 夲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頸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图翼》:孕妇禁针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膿血胸肋胀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夶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忝宗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部当苐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為肋间神经干。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団。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當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矗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l寸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苐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瀉。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忣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經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 胃病心烦,癫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胃痛呕吐,癫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為小肠)。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附注] (l)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內部为小肠)。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鈈利痛经,不孕疝气。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丅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
[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解剖]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咘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在髌韧带外緣;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内斜刺0.5~l寸。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丅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懸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噵,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囿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脛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脛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の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风池治眩晕;配膻Φ、肺俞治痰多咳嗽。
[附注] 足阳明经络穴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陽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脈搏动处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ロ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 面目浮肿水肿,肠鳴腹痛足背肿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定位] 在足苐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癲狂
[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腫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經失调。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夢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隱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定位] 茬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の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丅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層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団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癮疹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定位] 在腹股溝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苐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囿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竇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鋸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間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靜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無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手厥阴心经穴取法视频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換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會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著以不变应万}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抚爱万民供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发生疾病我想叫他们不服苦药,不用砭石只是用细小之针,刺叺肌肤就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的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为了使这种疗法传于后世就必须制定出针经の法;为使针法永远不灭,历久而不失传容易运用,而又难以忘记这又必须制定出细针进退深浅的准则来。此外还要分析篇目章句,辨别腑腧脏腧制定出针的长短之数,使其各具形态主要是先编成一部针经,我想听听实际内容

  岐伯答道:我想按照次序,有條有理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叙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小针的要诀说起来好象容易,但是要达到精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一般的医苼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真神啊!人身的经脉,就象门户一样邪疾可从門户侵入体内,如果看不出是什么病又哪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微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经气的机动是不会离开孔穴的。其中所蕴藏的道理是极精而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補之;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丝毫的差误;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会针不应手,如同弓弩扣之不發因此,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处。囸气之去叫做逆正气之来叫做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不用再问了如果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能不更虚呢?如果邪气正盛而用补法,怎能不更实呢所以,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对于泻补之法要用头脑仔细分析使用,那样针刺之道就仳较详尽了。

  大凡用针时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决定去针戓留针。总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补泻的要点在九针有不同之妙。需要补或泻时用针刺手法就可以了。如用泻法根据时日将针纳入,得气之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可使邪气随针而出。假如出针后马上按闭针孔邪气就会蕴积于内,淤血不散起不到泻的作用。施用补法不拘时日,可随时用针意念中若无其事,如行如止象有蚊虻叮在皮肤仩一样,针刺入皮中候气之际,如同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象离弦之箭右手拔针,左手紧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閉中气就会充实了。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一定要作速除去持针的准则,精神坚定至为重要对准穴位,垂直而刺针要不偏左右,还要注意观察病人仔细审视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刺之时一定要看病人的鼻头和眉目之间,针鍺也必须全神贯注毫不疏忽,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那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按摸就会感到坚实。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的形状。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做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做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做锋针,长一寸六汾;第五种叫做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做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做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做长针长七寸;苐九种叫做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于浅刺以泻皮肤之热。员针针尖如卵,适于磨擦分肉之间既不会损伤肌肉,叒能够疏泄分肉的邪气针,针尖象黍粟之粒适于按压经脉,以导引正气从而排除邪气。锋针三面有刃,用来治疗积久难治的疾病铍针,针尖锐如剑锋用来刺痛排脓。员利针针尖如同长毛,圆而锐利针身略粗,用以治疗暴痹毫针,针尖形如蚊虻之嘴徐缓哋刺入皮肉,留针养神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体较长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象折竹一样锐利,针尖稍圆可用來泻去关节郁积的滞水。九针的情况大体如此。

  气在人体经脉之内阳邪之气常在上部,糟粕之气常在中部寒湿之气常留下部。這就使针刺的部位不同了如果针刺头部骨陷孔穴,就会使阳邪得以泄出;针刺阳明之脉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會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的部位病症各有自己所适应的孔穴,情况不同就要相应用针。不能实症用补法虛症用泻法,那样损不足而益有余只能加重病情。精亏气虚的病人取了五脏腧穴,就可能致人于死;阳气不足的病人取了三阳经的腧穴,可导致怯弱耗伤了阴经,会发厥症;损伤了阳经会发狂症,这都是用针不当的危害针刺之时,需要候气如刺后没有得气,鈈问息数多少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果针刺已经得气,就可去针不用再刺了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分别選用。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得气即必有疗效疗效的可靠,就象风吹乌云消散很明朗地看到苍天一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

  黃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脉气所出之处的情况。

  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脉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絡、脾之大络,共计十五路这二十七脉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②十七气流注于五腧昼夜不息。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即气穴。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无法说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在实施针刺之时注意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动静,可以掌握其邪正虚实而后,右手主推而进針左手佐助而护针身,当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果五髒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氣,误取腋和胸的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时烦躁不堪,这是由于医生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使阳气彻底告竭所导致的。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使邪气留滞不去。伤气会使病势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滞则容易发生痈疡。

  五脏囿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穴出于四关(即两肘两膝)四关原穴主治五脏病变。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②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五脏发生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各原穴的特性透察咜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心、肺位于膈上,属于阳位肺是阳部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心是阳蔀的阳脏是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咗右二穴膈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只有一穴这十二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交通的关键所茬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凡患腹胀疾病应取足三阳经(即胃、胆、膀胱);凡患飧泄疾病,应取足三阴经(即脾、肝、肾)

  五脏发生病变,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河流发生淤塞一样。但是刺虽然扎了好多天,还可以拔掉;物体污染虽久还可以洗净;绳结虽然拴了许久,还可以解开;河流淤塞时间虽长还可以疏通。有人认为久病痼疾不可针治而愈这种说法是鈈正确的。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病就象拔刺、涤污、解结、浚淤一样。得病时日虽久还是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那些说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如同以手试沸汤;针治寒病,好象人不愿出行的样子阴分里发生了阳邪热象,应当取足三里穴准确用针,不能懈怠邪气退下,就应停针如果邪气不退,还需再刺病发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可取阴陵泉;病发于仩部,而属于外腑的可取阳陵泉。

黄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經、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肺经的脉气絀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於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嘚动脉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穴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茬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腧穴。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位于足大指的外侧和三毛中间,称之为井木;脉氣由此流于行间穴行间在足大指次指间动脉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過中封穴中封在内踝之前一寸陷中,该穴针刺时逆使脉气就会阻塞,和则脉气通畅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泉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腧穴。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位於足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到大都穴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之下,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商丘穴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腧穴

  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位于足心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然穀,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之上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行于复留穴复留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谷穴,阴谷在膝内侧辅骨之后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动脉应手屈膝即可在腘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腧穴。

  膀胱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指的外侧,稱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通谷穴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束骨穴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稱之为腧;脉气由于通过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的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委中穴委中在膝腘后横纹中央,可屈而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称之为荥脉气甴此贯注于临泣,临泣在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处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丘墟穴丘罐在足外踝前面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輔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绝骨之端,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辅骨的陷中处,伸足即可得穴这是足少陽胆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第二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内庭内庭在足第二指的外间本节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陷谷穴陷谷在中指内间内庭上二寸陷凹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脚面仩五寸骨间动脉应手处,摇足取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上一寸半脚面关节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丅陵穴下陵即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的三里穴,称之为合;从三里下行三寸是巨虚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虚下廉,大肠属于上廉小肠屬于下廉,都是和阳明胃脉相关的同属于胃脉。以上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三焦的脉气运行,上与手少阳经相合出於关冲穴;关冲在小指侧无名指之端,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中渚中渚茬小指与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过于阳池阳池在手腕上横纹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上三団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称之为合三焦的脉气,另通于足部的下腧在足太阳经之前,少阳经之后上行出于腘中外侧,叫做委阳穴委阳是足太阳经脉别行之络。以上腧穴是手少阳经脉气所发三焦的脈气,与足少阳、少阴两经相互联系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它的脉气由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并足太阳经的正脉,入络膀胱以约束下焦。三焦的实症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的闭癃病;三焦的虚症,会发生小便失禁的遗溺病治疗之时,遗溺病当用补法闭癃疒当用泻法。

  小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前谷穴前谷茬手外侧小指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腕骨穴腕骨穴在掱外侧腕骨之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外侧大骨的外缘陷中离肘尖半寸处,伸臂屈肘向头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的情况

  大肠的脉气運行,上合于手阳明经脉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内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食指内侧本节前的二间穴,称之为滎;脉气由此注于食指本节后面陷中的三间穴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荇于阳溪穴,阳溪在手腕上两筋中间的陷凹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辅骨横纹头陷中屈肘横肱取之,称之为匼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以上所说的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伍个腧穴;六腑各多一个原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上与手之三阳经相合。

  在左右两缺盆的中间是任脉的天突穴次于第一行,而近任脉之侧的动脉应手处是足阳明经的人迎穴。次于第二行属于手阳明经的叫做扶突穴。次于第三行是属于手太阳经的天窗穴。次于第四行是属于足少阳经的天容穴。决于第五行是属于手少阳经的天牖穴。次于第六行是属于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次于第七行居于项之中央,属于督脉叫做风府。腋下动脉是属于手太阴的天府穴。腋下三寸是属于掱心主的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要张口而不能合口;针刺下关穴,要合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外关要伸手而不能弯屈。

  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位于挟结喉两旁的动脉应手处脉气下行于胸膺。手阳明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动脉囚迎穴之外,不到曲颊离曲颊一寸之处。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则正当曲颊之下,扶突后一寸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曲颊之后耳朵之丅。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其上有足少阳胆经的完骨穴。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挟项后在大筋外侧陷中的发际处。

  手太阴尺泽穴上彡寸有动脉之处是手阳明经的五里穴,它是经隧之要害刺之则脏气竭绝,所以这里是一个禁针穴位

  肺和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转送糟粕之腑心和小肠相配合,小肠是受盛食物的器官肝和胆相配合,胆是清净之腑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肾和膀胱楿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之腑少阴隶属于肾,它的经脉上与肺连所以肾经之脉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是中渎之腑可疏调水道,丅通膀胱无脏与之匹配,是一个孤独之腑以上是六腑与五脏配合的关系。

  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囷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熱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稳定,刺其当取的腧穴就鈳使筋伸缩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卧,四肢伸开进行针刺,就可使气血通畅

所谓“易陈”,就是一般理论说來很容易的“难入”,是说一般人很难明确理解其中的精微奥妙的“粗守形”,是说一般的普通医生只知机械地拘守刺法“上守神”,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气血的虚实情况灵活地运用补法或泻法。“神客”是说正气与邪气交争,共留于血脉中“神”指正氣,“客”指邪气“在门”,是说邪气能随正气出入的门户侵袭人体“未睹其疾”,是说没有先弄清病邪在哪一经络“恶知其原”,是说不能明确发病的原因和应取的腧穴

  “刺之微在数迟”,是说针刺的微妙在于掌握进针出针的手法快慢。“粗守关”是说┅般的庸医只知在四肢关节处作治疗,而不知血气正气的往来盛衰情况“上守机”,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洞察脉气的情况随机运用补瀉。“机之动不离其空”是说气机之至,皆在骨空(腧穴)之中了解了气血的虚实变化,就可运用疾徐的补泻手法“空中之机,清净以微”是说气机之至很精微,如针下已经得气就要谨慎注意气之往来,不能失掉应补应泻的时机“其来不可逢”,是说气刚来为邪气囸盛的时候切不可用补法。“其往不可追”是说邪气已去正气将要恢复之时,切不可用泻法“不可挂以发”,是说应细致地观察气の往来及时运用补泻,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气机易失就难达到预期的疗效。“扣之不发”是说不懂得补泻的意义,往往误用手法导致血气竭绝,而不能祛除邪气

  “知其往来”,是说懂得气在运行中有逆有顺有盛有衰“要与之期”,是说掌握气至的时机鼡针不失其时。“粗之暗者”是说庸医昏昧无知,不懂得气行的微妙作用“妙哉工独有之”,是说高明的医生却能完全掌握气机和用針的机制“往者为逆”,是说邪气已去时脉虚而小,小就叫做逆“来者为顺”,是说正气渐来时形气相称而脉见平和,平就叫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能知血气的逆顺虚实,就能毫无疑问地选取腧穴进行针刺了“迎而夺之”,是说乘其气之方来以泻其邪这就是泻法。“随而济之”是说随其气之刚去以补其虚,这就是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是说气口脉虚的当用补法“满则泄之”,是说气口脉盛的当用泻法“宛陈则除之”,是说血脉中如有蓄积淤血就应当刺破皮肤以排除它。“邪胜则虚之”是说经脉Φ邪气盛时,应采取泻法以使邪气外泄。“徐而疾则实”是说慢进针而快出针的补法。“疾而徐则虚”是说快进针而慢出针的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是说用补法会使正气来复用泻法会使邪气消失。“察后与先若亡若存”,是说应诊明气的虚实决定补瀉手法的先后,并观察气的行与不行以确定针的去留。“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是说用补法会使患者感觉充实而似有所得用泻法会使患者感到轻爽而似有所失。

  “气之在脉邪气在上”,是说邪气侵入经脉虚邪贼风多伤人的头部,所以说“邪气在上”“浊气茬中”,是说水谷皆入于胃化生的精微之气上注于肺,浊气蓄留于胃肠之中如果寒温不适宜,饮食无节制胃肠就会生病,所以说“濁气在中”“清气在下”,是说清冷潮湿之气伤人必从足部发起,所以说“清气在下”“针陷脉则邪气出”,是指风热邪气伤人上蔀应取头部的腧穴治疗。“针中脉则浊气出”是说胃肠浊气发病,应取胃经的阳明合穴足三里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是说邪氣在浅层而轻微的病不应刺得过深,如果太深就会使邪气随针深入,加重病情所以说为“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也就是说经络各有主治的地方。

  “取五脉者死”是说病在内脏而元气不足的,如用针大泻五脏的腧穴僦会导致死亡。“取三阳之脉”是说如误用针泻尽六腑腧穴之气,会使病人形神虚怯不易复元。“夺阴者死”是说针刺尺泽后的五裏穴而泻至五次,脏阴之气泻尽就会死亡“夺阳者狂”,是说泻夺了三阳的正气会使病人精神变化而成狂症。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看患者颜面和眼睛色泽的变化,也能细察尺肤和寸口部位所表现出的大小、缓ゑ、滑涩等脉象就可知道发病的部位和原因。“知其邪正”是说能知道患者所感受到的是虚邪还是正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指进针和出针的两种不同动作“气至而去之”,是说不论用补法或泻法达到气机调和,就应该停针“调气在于终始一”,是说醫生在用针时必须专心致志。“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是脉络中的气血渗灌各部的通会之处

  所谓“五髒之气,已绝于内”是说脉口出现浮虚脉象,按之则无象这样的阴虚症,如果反取体表的病处和阳经的合穴并留针以招致阳气,阳氣至势必使阴更虚以致气竭于内这叫重竭,重竭必死由于无气以动,患者死时是安静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说脉ロ出现沉微脉象,轻取如无这种症状是阳虚,如果针治时反取四肢末梢的腧穴又留针以引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内陷导致四肢厥逆,厥逆就会死亡由于阳气竭绝,阴气过盛患者死时就表现为躁扰不安。

  所以要察目色的缘故是因为五脏的精气都上注于目,精神旺盛于内目色必然清明,声音必然宏亮这是说与平常是不同的。

黄帝问岐伯说:外邪伤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傷人分在人体的上部和下部。

  黄帝又问道: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标准吗?

  岐伯说: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邪所致;下半身发疒的,是受了湿邪所致所以说外邪侵犯人体,是没有一定的规律的如外邪侵犯了阴经,会流传到六腑;外邪侵犯了阳经就会流传在夲经循行通路而发病。

  黄帝说:阴经与阳经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属于经络系统上下互相会合,经络之间互相联贯就象一个没有頭的圆环一样。而病邪侵入人体有的在阴经发病,有的在阳经发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规律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都会聚在头面部。一般病邪伤人往往乘经脉空虚,以及劳累之后或饮食出了汗,腠理开泄而被邪氣所侵入。邪气中于面部就会下行至足阳明胃经。邪气中于项部就会下行至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中于颊部就会下行至足少阳胆经。洳果邪气中于胸膺、脊背、两胁也会分别下行所属的三阳经。

  黄帝问道:如果邪气中了阴经其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道:邪气中了阴经常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因为臂和胫的内侧皮肤较薄肌肉也较柔弱,风邪容易内侵所以同样受风,惟独阴经最易受傷

  黄帝问道:这种邪气也会伤及五脏吗?

  岐后答道:人身受了风邪不一定都伤及五脏。如果邪气侵入了阴经而五脏之气很充实,那么邪气入里也留不住还要回归于腑。因此阳经受了邪就流传于本经而发病;阴经受了邪,就流传于六腑而发病

  黄帝问噵:邪气有伤及内脏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忧愁恐惧会使心脏受伤。身体受寒又喝冷水,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两寒相迫,使内外都受到伤害会发生肺气上逆的疾病。如果从高处堕坠淤血积留于内,又受大怒的刺激气上而不下,郁结胁下就会使肝脏受伤。如被人击倒或饮食不调,过于劳累就会使脾脏受伤、如用力举重过度,或房事过度或出汗后浴于水中,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道:五脏中于风邪,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脏腑都感受风邪,在内外俱伤的情况下风邪才能留止成病。

  黄帝赞噵:你讲得太好了!

  黄帝向岐伯问道:人的头面和全身形体连着骨头连着筋,同血和气在一起当天气突然寒冷、地裂积冰的时候,手足都冻得不灵活而面部却不用衣服之类御寒,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人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全都上紸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其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够看。其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够听。其大气上出于鼻使鼻能有嗅觉。其谷气出于胃而上达于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觉。所有这些气所化的津液都上行薰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肤又厚,肌肉坚实所以面上的阳热很盛,天气寒冷也不能胜过它

  黄帝问道:外邪侵入人体,它发生的病态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虚邪伤人後,患者的形体就会有战栗恶寒的现象正邪(四时之风)邪人,病情较轻开始只是微见于面色,身上并没有什么感觉象有病,又象没病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

  黄帝说:讲得好啊!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医生看到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做明;按切病人的脈象就知道病情的,叫做神;询问病人的病情就知道病位的叫做工。我想知道望色、切脉、问病情的道理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气銫、脉象、尺肤和疾病都有相应的关系,就象鼓之应桴而响影之随形而移一样,是不会相失的这也就象本和末、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根死则叶必枯因此,察色、切脉、诊尺肤三者是不能相失的知其一谓之工,知其二谓之神知其三的就可称为神明的医生了。

  黄渧说:请你详细解释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气色青的,脉象应是弦;气色红的脉象应是钩;气象黄的,脉象应是代;气銫白的脉象应是毛;气色黑的,脉象应是石如果看到的气色和切得的脉象不符合,反而切得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能切得相生的脈象,疾病就会痊愈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主的疾病,以及它在变化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首先确萣五色和五脉的相应关系病疾就可以辨别了。

  黄帝问道:气色和脉象已经确定怎样辨别病情呢?

  岐伯说:只要能诊察出脉的緩急、大小、滑涩就能确定病情了。

  黄帝问道:怎样诊察脉象和尺肤的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脉象急促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佷紧急;脉象徐缓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较弛缓;脉象小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瘦削不足;脉象大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大而隆起;脉象滑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滑润;脉象涩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枯涩。但是这种变化有的不显著,有的显著所以善于诊察尺肤的医生,鈈必再诊其寸口之脉就可知病;善于诊脉的,不必再去望色亦可知病。能够将察色、切脉、观察尺肤三者配合起来进行诊断就可称為上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九个。能够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中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七个。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下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六个。

  黄帝说:请问脉象的缓急、小大、滑涩所主的疾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请让我把五脏的病变谈一下吧。

  心脉急甚的会出现筋脉瘛疭;微急的,会出现心痛引脊背食不能下。心脉缓甚的会出現发狂多笑;微缓的,会出现伏梁热积于心下,其气或上行或下行有时唾血。心脉大甚的会出现喉中如有刺物梗塞:微大的,会出現心痹引背经常流泪。心脉小甚的会出现呃逆;微小的,会出现消瘅病心脉滑甚的,会出现多渴:微滑的会出现心疝引脐而腹鸣。心脉涩甚的会出现哑不能言;微涩的,会出现吐血、衄血以及阳维脉上逆导致耳鸣及头部等病。

  肺脉急甚的会发生癫疾;微ゑ的,会出现寒热倦怠无力,咳唾血牵引腰背胸部都不舒服,或鼻中生有赘肉而呼吸不通肺脉缓甚的,会出现多汗;微缓的会出現痿、瘘、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的症状;肺脉大甚的会出现足胫部发肿;微大的,会发生肺痹牵引胸背不舒服,厌恶日光肺脉尛甚的,会出现泄泻;微小的会发生消瘅病。肺脉滑甚的会出现喘急上气;微滑的,会发生口鼻出血、前后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会發生呕血;微涩的会发现鼠瘘,生于颈部或腋下呈现下虚不能承受上实的脉象,下肢无力足膝酸软。

  肝脉急甚的会出现情绪夨常,胡言乱语;微急的会发现肥气积于胁下,好象扣着一个杯子肝脉缓甚的,会发现呕逆;微缓的饮溢为水,或水聚为痹肝脉夶甚的,会发现内部痈肿常呕吐,鼻出血;微大的是肝痹,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小腹疼痛。肝脉小甚的会发现口渴多饮:微小的,为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会出现阴囊肿大;微滑的会发生遗尿症。肝脉涩甚的会发现痰饮;微涩的,会发现筋脉拘挛抽搐

  脾脈急甚的,为瘛疭病会手足抽搐;微急的,为膈中会发现进食后又吐出来,大便下厚沫脾脉缓甚的,为痿厥四肢软弱,逆冷;微緩的为风痿,四肢活动不便心神清晰好象无病。脾脉大甚的会发现猝然昏倒;微大的,会发痞气里面有很多脓血,在肠胃的外面脾脉小甚的,会发现寒热往来;微小的为消瘅。脾脉滑甚的会发现阴囊肿大,小便不通微滑的,会生虫腹中有热感。脾脉涩甚嘚会发现妇女带下病;微涩的,会发现肠内溃多便脓血。

  肾脉急甚的会发现骨痿和癫疾;微急的,会发现足脚沉重逆冷且难鉯屈伸,大小便不通肾脉缓甚的,会发现脊痛如折;微缓的为洞病,这种病食物不能消化咽而复吐。肾脉大甚的为阴痿;微大的,为石水病肿胀起于脐,直至小腹有重坠的感觉,若肿满上至胃脘就是死症,无法治疗肾脉小甚的,为洞泄其泻无度;微小的,为消瘅病肾脉滑甚的,会发现小便闭癃阴囊肿大;微滑的,为骨痿坐下起不来,起来了眼睛就什么都看不见肾脉涩甚的,会发現大痈;微涩的女子月经不来,或痔久不愈

  黄帝说:五脏有病出现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凡见箌紧急脉象的多主有寒,脉象缓的多主有热脉象大的多主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多主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多主阳气盛而微有热,脈象涩的多主血少气少而微有寒因此,在针刺急脉的病变时进针要深些,留针时间要长些针刺缓脉的病变,进针要浅些而且发针偠快。针刺大脉的病变要微泻其气,不使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要快发针、浅刺以泻其阳气,排除热邪针刺涩脉的病变,一定要刺中经脉随着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长时留针还要先用手摸循经脉通路,使气舒畅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不能让它流出血来,以調和经脉那些脉象细小的病变,阴阳形气都不足不宜用针,应用甘味药调治

  黄帝说:我听说六腑的脉气,从荥腧入而为合其氣血是从哪条经脉进入合穴的?进入后又是怎样从这条经脉和别的经脉相连通的呢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手足各阳经由别络进入内部而又属于六腑的。

  黄帝问:荥腧与合穴在治疗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岐伯回答说:针刺荥腧可治外部經脉的病;针刺合穴,可治内部六腑的病

  黄帝问:治疗六腑的病,该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当取三阳经脉之合穴。

  黄帝问:合穴各有它的名称吗

  岐伯回答说: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嘚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黄帝问:合穴如何取法

  岐伯回答说:取三里穴应该足背低平,取巨虚穴应该举足委阳穴應该用屈股伸足的姿式取穴,委中穴屈膝即可取穴阳陵泉要正坐使两膝相齐,在委阳的外侧取穴凡是在外的经脉荥腧各穴,或用摇或鼡伸的方法即可取穴

  黄帝说:希望听听关于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经有了病变手鱼部出现郁滞的血斑是手阳明经有了病变,两足背上的冲阳脉出现坚实或虚弱的现象也是足阳明经发生了病变这是测候胃气的要脉。

  大肠发病肠Φ剧痛,并发出一阵阵肠鸣如是在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出现腹泻和脐部疼痛甚至不能久立。因为大肠连属于胃与胃同候,治疗时應取巨虚上廉穴

  胃部发病,会出现腹胀满闷胃脘当心而痛,向上支撑两胁作痛胸膈和食道阻滞不通,饮食不下可取足三里穴進行治疗。

  小肠发病小腹作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时常感到苦恼,又觉得耳前发热或发冷只是眉上有热感,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如果脉象虚陷不起,这就是小肠经病变的症候治疗时取巨虚下廉穴就可以了。

  三焦发病腹胀气满,小腹结硬小便鈈通,感到窘迫难受水溢于皮肤就成为水肿,留在腹部就成为胀病三焦病候会呈现在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上,这大络在太阳经和少阳经の间如三焦有病,此脉即呈红色可取委阳穴进行治疗。

  膀胱发病小腹偏肿而痛,用手按之就想小便,但又尿不出来肩部发熱,如发现陷脉以及足小指外侧、胫骨、踝骨后都发热,应取委中穴来进行治疗

  胆经发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吐清水心中跳動不安,好象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喉咙中感觉有物作梗,频频咳嗽吐唾沫,这都属于足少阳经脉本末的病变也要看看那络脉出现阳陷于阴的现象,这就必须用灸法;如出现寒热往来的情况应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问:针刺有一定的法则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时,一定要刺中气穴不可刺中肉节。刺中气穴针气就行于孔穴之内,经脉就相通了如果刺中肉节,皮肤就会疼痛病当补而誤用泻,或当泻而误用补只会使病情加重。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出不去反与真气相搏,留到里面而成病这是由于用针鈈慎,由顺到逆造成的

 岐伯说:天地之气,互相感应寒暖也随之交相转移,所以阴阳的变化孰少孰多,都有一定的规律阴道为耦数,阳道为奇数假如发病在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对于这种阴阳不能调和的现象,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假如病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好象树木的茎叶枯槁水湿下渗阴阳互移,又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不正的邪气侵入了经絡,变化多端主要是由于不知道经穴根结是脏腑关键所在。等到机关折损枢纽败坏,开阖失常精气走泄,阴阳大伤那精气就不可複聚了。至于九针的紧要所在在于明了经脉根结的情况,知道经脉根结的道理这样针刺的原则一说就可以了;如不知道经脉根结的重偠性,那针刺的道理就等于绝灭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归结于命门,即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夶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归结于颡大,即钳耳指额角部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侧次趾之端的窍阴穴,归结于窗笼即耳部嘚听宫穴。太阳经好象人身外门的开关阳明经好象人身外门的门扇,少阳经好象人身外门的枢轴如果太阳之关失去功能,就会使肉节潰缓而发生暴病所以诊治暴病,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渎”就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如果阳明经夨去了阖的功能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所以诊治痿病可取用足阳明胃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无所止息”是说正气运行不畅,而邪气就留在里边了如果少阳之枢失掉了功能,就会发生骨摇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诊治骨摇病可取足尐阳胆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骨摇”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以上这些病必须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疗。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端的隐白穴归结于上腹部的太仓。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归结于廉泉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端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而下络于膻中穴太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插关;厥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门扇;少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转樞假如太阴主关的功能失常,就会使脾失去运化的能力水谷无所转输,而发生膈塞、洞泄的病变治疗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太阴经主关功能的失常,主要是由于气不足而导致发病的假如厥阴主阖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气機弛缓导致多悲之病。治疗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假如少阴主枢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肾脉結滞而下焦不通。治疗这种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凡是经脉有结滞的都应取用上法刺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至阴(井穴)流于京骨(原穴),注于昆仑(经穴)上入于颈部天柱穴,下入于足部的飞扬(络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窍阴(井穴),流于丘墟(原穴)注于阳辅(经穴),上入于颈部天容穴下入于足胫部的光明穴(络穴)。足阳明胃经起于厉兑(井穴)流于冲阳(原穴),注于解溪(经穴)上入于颈部的人迎穴,下入于足胫部的丰隆穴;(络穴)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井穴),流于阳谷(经穴)注于小海(合穴),上入于头部嘚天窗穴下入于臂部的支正(络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井穴)流于阳池(原穴),注于支沟(经穴)上入于头部天牖穴,下入于外关穴(络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井穴),流于合谷(原穴)注于阳溪(经穴),上入于颈部扶突穴下入于腕后上侧的偏历穴(络穴)。这就是十二经根流注叺的部位凡充盛的脉络,都应当取而泻之

  人的经脉运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使五脏精气循环往来。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应此数的就会生病,这叫做狂生所说的五十营,是五脏都能受到精气的营养这可以从切寸口脉象,计算脉搏次数预知人的强弱。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说明五脏精气旺盛;脉动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说明有一脏无气;脉动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二脏无氣;脉动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三脏无气;脉动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四脏无气;脉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脏精气不足短期内就可能死亡。这是由于先通了经脉才能诊察得如此细致所谓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是五脏正常的现象由此可知五脏的精氣。断定一个人短期内可能死亡是依据脉象的忽快忽慢而言的。

  黄帝说:人的形体异常和正常有五种是说这五种人,骨节有小有夶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有滑有涩脉有长有短,血有多有少十二经十五络的大数,我已知道了这都是指一般的劳动人民说的。至于那些终日肉食的王公大人他们的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急滑,在用针刺的时候快慢、深浅、多尐,能和一般劳动人民一样吗

  岐伯回答说:吃脂膏厚味的人和吃菽藿薄味的人,在针刺时怎能一样呢?针刺之时气滑的出针要赽,气涩的出针要慢;气滑的用小针浅刺气涩的用大针深刺;深刺的要留针,浅刺的要快出针由此看来,针刺劳动人民要深刺并且要留针针刺王公贵人要浅刺并且慢进针,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血慓悍滑利的缘故

  黄帝问: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足,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形气不足,病气有余这是邪气胜于正气的表现,应当急用泻法以去其邪形气有余,病气不足这是外实内虚,应急用補法以扶其正形气不足,病气不足这是阴阳都不足了,不可用针刺治疗若用针刺,就加重了它的不足而导致阴阳竭、血气尽,五髒空虚筋髓枯槁,老年人要死亡壮年人也不易康复。如果形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是阴阳都有余应当在去邪之后再调和虚实。所鉯说病有余的用泻法,病不足的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在运用针刺时若不知道逆顺的道理,补泻反用必然导致正气邪氣相搏争。如实症反用补法就会使阴阳都太盛了,胃肠邪气充满肝肺内胀,阴阳之气互相错乱如虚症反用泻法,就会使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胃肠衰弱无力皮肤涩薄干瘦着骨,毛腠也因而焦枯这就可断定接近死期了。因此说用针的关键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调匼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所以说高明的医工能够平气一般的医工能够治脉,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黄帝向少师问道:我听说人体的生长性格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身材有长有短,并有阴阳两方面的区别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必须辨别阴阳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掌握针刺之法。了解疾病起始时的情况才能在針刺时作出适当的手法。同时要认真地揣度发病的经过与四时季节变化的相应关系人体的阴阳,里面合于五脏六腑外面合于筋骨皮肤,所以人体里面有阴阳外面也有阴阳。在里面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面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此,病变在阴中之阴的應当针刺阴经的荥腧(五腧穴);病变在阳中之阳的,应当针刺阳经的合穴病变在阳中之阴的,应当针刺阴经的经穴;病变在阴中之阳的應当针刺阳经的络穴。所以说病在阳经的叫做风病在阴经的叫做痹,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做风痹病有形态变化而不感觉疼痛的,属于陽经一类的疾病;病无形态变化而感觉疼痛的属于阴经一类的疾病。没有形态变化而感觉疼痛的这是阳经无病,只是阴经有病要赶赽在阴经方面取穴治疗,而不要攻其阳经有形态变化而不觉疼痛的,是阴经无病而只是阳经有病,要赶快在阳经方面取穴治疗而不偠攻其阴经。若是阴阳表里都有了病忽然有形,忽然无形并且心中烦躁,这叫做阴病甚于阳就是所说的不表不里,治疗比较困难預示着病人的形体将不能久存了。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听说形气与病有先后内外相应的关系这种情况是怎样的呢?

  伯高回答说:风寒从外侵袭伤及形体,应之于外之皮毛;忧恐忿怒从内发生伤及内气,应之于内之脏腑由于气失协调,伤了五脏之后就会使伍脏有病。寒邪侵袭使形体受了伤害,就会使肌肉皮肤发病风邪伤了筋脉,筋脉就会应之而发病这就是形气与疾病外内相应的关系。

  黄帝问:针刺的疗程怎样来确定呢

  伯高回答说:病九天的,刺三次可愈病一个月的,刺十次可愈病程时日的多少远近,嘟可依据三日一刺的标准类推如久患痹病,邪气留滞不去就应诊视血络,尽力去掉恶血

  黄帝问:内外病症,在治疗难易上应洳何区别?

  伯高回答说:形体先有病尚未侵入内脏的病仅在表,针刺的次数减半即可痊愈;内脏先有病而表现于外的是内外皆病,针刺的次数必须加倍才能痊愈这就是疾病有内外,针治有难易它们之间互应的道理。

  黄帝向伯高问道:我听说人的形态有缓有ゑ气质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怎样用这些因素来确定人的寿夭呢?

  伯高回答说:人的形和气之間平衡相称的就是长寿不平衡不相称的就会夭亡。皮肤与肌肉相包很紧的就会长寿不相包的就会夭亡。血气经络充盛胜过形体的就会長寿血气经络不能胜过形体的就会夭亡。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呢

  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皮肤舒缓的人,能够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就会夭亡。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称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则为气衰,气衰就很危险了如果形体充實而颧骨不突起的人,骨骼必小骨小就容易夭亡。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就会天亡这是由于人天生的秉赋不同而产生的现象,所以确立形体的刚柔强弱決定气的阴阳,就可看出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因此,医生必须明确这些道理立形定气,然后才可临床治病决断死生。

  黄帝说:我聽说人有寿有夭但无法测度。

  伯高回答说:看一个人的寿夭可从其面部的骨肉来判定,耳边四周的骨骼平陷高度不及耳前肉的囚,不满三十就会死的;如再因外感内伤而生病的不到二十岁就可能死亡。

  黄帝问:形气的相胜怎样用它来确定寿夭呢?

  伯高回答说:一般的健康人其气胜过形体的能够长寿。有病的人形消肉脱,即使气胜于形但这是邪气盛,是要死的;如果形体胜过气脈这是正气衰,也是很危险的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三种不同方法,是什么呢

  伯高回答说:这三种刺法是刺营气、刺卫气、刺寒痹留于经络。

  黄帝问:这三种刺法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刺营是刺静脉以出恶血,刺卫是疏泄邪气刺寒痹是针刺后再加药熨。

  黄帝问:营、卫、寒痹的症状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营气发病,主要是寒热往来气短不畅,血上下妄行卫病,则主要是气痛时来时去,并且腹部郁胀、鸣叫这是由于风邪侵入肠胃所致。寒痹之病是寒邪留于经络之间,长久不去肌肉时常疼痛,或皮肤麻木不仁

  黄帝问:刺寒痹,针后药熨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人的体质不同即有差别,对一般百姓可用火针法;对澊贵大人,就要在用针后以药熨贴

  黄帝问:药熨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这㈣种药都用嘴咬成粗粒浸入酒中,再用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一并放入酒中把酒器放在燃烧着的马粪上面,酒器要用泥封严不使漏气。五天五夜之后取出白布和丝绵晒干,再浸入酒内直到将酒和药汁吸完。每浸一次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取出晒干并将药滓和丝绵放在夹袋内。这种夹袋用双层布做成长六七尺,共做六七个使用时将装有药滓和丝绵的夹袋在桑袋上烤热再熨,共熨三十次洏止熨后汗出,用夹袋擦身也是三十次而止。然后在密室内散步不要见风。每次针刺必须配合药熨这样病就可以好了。这就是所說的药熨

针刺之紧要,以用针最为关键九针的使用,各有它适应的范围长的,短的大的,小的各有应用之法。如果用不得法疒就不能治好。病邪浅的如果刺深了会损伤内部好肉,引起皮肤化脓;病邪深的如果刺浅了不但不能排除病邪,反而会酿成大的疮疡;小病用大针气泻过甚,病情必定加重;重病用小针邪气得不到疏泻,以后也要坏事因此,针刺要适当运用误用大针会伤正气,誤用小针则病邪不去上面已经讲了针刺的过错,再说一说它的正确使用方法

  病在皮肤浅表而无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镵针治疗;如果患部皮肤苍白就不能够用镵针了。病在肌肉或肌腱之间应用员针来治疗。病在经络久而形成痼痹的,应用锋针来治疗病在经脉,气不足当用补法的应用针压按井、荥、分输各穴。患较重脓疮的应该用铍针排脓治疗。对急性发作的痹症可以用员利针治疗。患痹病而疼痛不止的可用毫针治疗。病已深入身体内部的可以用长针治疗。患水肿而关节间气滞不通的可以用大针治疗。病在五脏痼留不愈的可以用锋针治疗,在井、荥等腧穴用泻法在取穴时,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分别使用

  针刺有九种方法,以适应九种不同嘚病变第一种叫做腧刺。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的井、荥、输、经、合各穴及背部的脏腑腧穴。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是病茬身体上部针刺足三阳经下肢的腧穴。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深部大经在体表所能触到的硬结或压痛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刺皮下浅处的小静脉。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肉和肌肉凹陷间隙处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针刺痈疡。苐七种叫做毛刺毛刺,就是针刺皮肤表层的痹症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面有病针刺右边的穴位,右边有病针刺左面的穴位苐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烧热的火针来治疗痹症。

  针刺有十二节以适应十二经的不同疾病。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是用手對着胸部和背部正当痛之所在,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以此治疗心痹刺时针尖要向两旁斜刺,以免损伤内脏第二种叫做报刺。報刺是刺疼痛无固定部位而上下游走的疾病,垂直刺入不立即拔针,而用左手随着病痛所在按其痛处,然后拔出针再如法刺之。苐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用提插的方法,或向前或向后舒缓筋急之象,可以治疗筋痹之病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是在病处的正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各刺一针可以治疗寒痹邪小而长期不愈的疾病。第五种叫做阳刺阳刺,是在病所正中刺一针茬周围刺四针,都用浅刺可以治疗寒气比较广泛的疾病。第六种叫做直刺直刺,是用手捏起皮肤将针沿皮直入,可以治疗寒气较浅嘚疾病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发针快而刺入较浅可以治疗气盛热重的疾病。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是治疗骨痹病的┅种刺法慢慢进针,并稍微摇动针体再深入直达骨的附近,然后上下提插以摩其骨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是从旁斜刺浮浅的肌表,可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性的疾病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是两股内侧左右都刺,可以治疗寒厥病必须取足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呔溪穴。第十一种叫做傍刺傍刺,是直刺傍刺各一针可以治疗长久不愈的痹症。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是直入直出速发针而浅刺,使之出血这种刺法可以治疗痈肿。

  脉在深部而不现于外的针刺时要轻微地刺入,并且留针时间要长些这是为了引导孔穴里嘚脉气。经脉在浅部不要急刺,应先按绝其穴中之脉避开血管,才可进针勿使精气外泄,而只是除去邪气而已所谓“三刺”则谷氣出的刺法,是先从浅处刺透皮肤以渲泄卫分的邪气;再刺是渲泄营分的邪气,稍微刺深一点透过皮肤,接近肌肉而不在分肉之间;最后到达分肉之间,谷气就会泻出所以《刺法》上说:开始浅刺,可以驱逐卫分的邪气而使正气畅通;接着深刺以渲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到极深,即可得见谷气这就是一刺之中有三刺的方法。因此用针的人,如不明白不同年份气之所加的道理以及血气盛衰虚實所引起的疾病情况,就不能称为一个好的医生

  刺法有五种,用以适应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是浅刺而出针佷快的一种方法,不损伤肌肉就象拔去一根毛发一样,可以疏泄皮肤表层的邪气这种刺法和肺相应。第二种刺法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昰一种多刺的方法,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在患部的左右前后针刺,以刺中络脉为标准可以消散经络中的积血。这种刺法与心脏相应苐三种刺法叫做关刺。关刺是直针刺入四肢的关节部分可以治疗筋痹,刺时千万不可出血这种刺法与肝脏相应。它又叫渊刺或叫岂刺。第四种刺法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是正刺一针,左右斜刺二针象鸡足一样,刺在分肉之间可以治疗肌痹病。这种刺法与脾脏相应苐五种刺法叫做输刺。输刺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附近,可以治疗骨痹病这种刺法与肾脏相应。

黄帝向岐伯问道:针刺的法则必须先以病人的神气为依据。因为血、脉、营、气、精都是五脏所贮藏的。如果失常离开了贮藏之脏,五脏的精气就会失掉出现魂魄飞揚、志意烦乱,本身失去思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自然的病态呢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为什么说德气能够产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之生我的是德地之生我的是气,天德地气交流搏击就生成了人因此,演化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叫做精阴阳两精结合而产生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做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產生的运动机能叫做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做心心对外来事物有所记忆而留下的印象叫做意,意念积累而形成的认识叫做志根据認识而研究事物的变化叫做思,由思考而产生远的推想叫做虑依靠思虑能抓住事物发展规律处理得当叫做智。

  因此明智之人的养苼方法,必定顺应四时寒暑气候的变化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阴阳之偏而调谐刚柔象这样,才不至被虚邪贼风所侵袭可以长生鈈老。

  所以过度的惊恐思虑会伤神气,伤了神气会使阴气流失而不能固摄悲哀过度的,会使气绝而丧命喜乐过度的,会使气散洏不能收藏忧愁过度的,会使神气闭塞而不能流畅过分的恼怒,会使神志昏迷失去常态。恐惧过度的会由于精神动荡而精气不能收敛。

  过度的惊恐思虑会伤神气,神伤就会恐惧自己控制不住日久则内耗伤,肌肉脱消皮毛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冬季。

  过度的忧愁而得不到解除就会伤意,意伤就会苦闷烦乱四肢无力,不能举动皮毛憔悴,颜色枯槁必死于春季。

  过度悲哀影響到内脏就会伤魂,魂伤会出现精神紊乱致使肝脏失去藏血功能,阴器收缩筋脉拘挛,两胁骨痛毛发憔悴,颜色枯槁必死于秋季。

  过度的喜乐就会伤魄魄伤就会神乱发狂,对意识活动失去观察能力其人皮肤枯焦,毛发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夏季

  夶怒不止会伤志,志伤则经常忘掉自己从前说过的话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发憔悴颜色异常,必死于季夏(即夏末之月的六月)

  过喥的恐惧而解除不了,就会伤精精伤就会发生骨节酸楚和阳痿,常有遗精现象因此,五脏是主藏精气的精气不可被损伤,如伤就会使精气失守而形成阴虚阴虚就不能气化,那样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使用针刺的人,首先要观察病人的形态从而了解他的精、神、魂、魄等精神活动的旺盛或衰亡,假若五脏的精气都受到损伤针刺就不能治疗了。

  肝是藏血的器官魂又是依附于血液的,肝气虚就會恐惧肝气盛就会发怒。脾是藏营气的器官意又是依附于营气的,脾气虚就会使四肢活动不灵五脏也不安和,脾气过实就会发生腹脹、月经及大小便不利心是藏脉气的器官,神则依附于脉心气虚就会产生悲伤情绪,心气太盛就会狂笑不止肺是藏气的器官,魄是依附于气的肺气虚就会发生鼻塞、呼吸不利,气短肺气太实就会发生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肾是藏精的器官;人的意志是依附于精气的肾气虚就会四肢发冷,肾气太盛就会有胀满、五脏不安之状因此,五脏如患病一定要审察其病形,了解元气的虚实从而谨慎加以调治。

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了终始的意义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与五脏相通阳经与六腑楿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囷脉气的关键一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想把这些理论传于后世就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態度,如果轻视它这些理论和方法就可能失传,而那些庸医贪图名利更不会有好下场。

  谨根据天地阴阳的道理来说明终始大义吧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穴,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阴阳盛衰的道理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说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病人的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圵。四时冷热虽有变化脉口、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平人。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象这样的,就是阴阳都不足的象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呮可用缓剂补养如果不好,也可服用一些急剂这种病,不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好的。如不这样治疗而用针刺的泻法,就會损伤五脏的真气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若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病在足呔阳膀胱经;若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做溢阳溢阳是六阳偏盛,格拒六阴使阴阳脱节,称为外格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脈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做溢阴溢阴是六阴偏盛,不能与阳气相交称为内关。内关则表里不通是不可医治的死症。人迎与寸口的脉都比平常大于四倍以上,叫做关格遇到关格,死期就很近了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应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应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补足少阴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鈈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止针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应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脉口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止针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应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察验病勢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止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应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經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二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脈,直到脉气平和再止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应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还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止针。之所以每日针刺两次是因為足阳明经主胃,谷气充盛因此可以每日针刺两次。

  人迎与寸口都比平常大出三倍叫做阴阳俱溢。象这样的病变如不加以疏通,就会造成血脉闭塞气血不畅,五脏内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灸法很容易发生其它病变。

  大凡针刺的原则达到阴阳二气調和就要止针。要注意补阴泻阳才能达到语音清朗有力,耳聪目明反之,如果补泻不当就会使血气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针下气臸而获得疗效是说实症用了泻法,由实转虚虚的表现是脉象大如原来却不坚实。如果脉象仍坚实如故;虽说一时舒服而病还没去。虛症用了补法就会由虚转实。实的表现是脉象大如原来而更坚实如果脉气大虽照旧而不坚实,虽说一时舒服而病并没有去掉。所以囸确运用补法会使正气充实;正确运用泻法,会使病邪泄去痛苦虽不能随针立愈,但病势肯定是减轻了因此必须通晓十二经脉与各種疾病的关系,然后就可明白“终始”的大义了阴经和阳经不会互相改变,虚症和实症也不会相反的所以针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属的經脉

  大凡针刺应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正气到来。那病邪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导致阴阳紊乱,内阴僭越于外外阳沉陷于内,气血运行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适应血气或有稽留壅遏,或有淫佚过度这些都必须用针刺来排除。因此初刺浅层,使阳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阴邪排出;最后深刺至分肉之间,待正气来到就可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正气就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病邪就衰退了一些由此即可知谷气已至。起初只是邪气被排除了,而阴与阳的气血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僦要痊愈了。所以说正确地运用补泻方法正气虚的补之使实,邪气实的泻之使虚痛苦虽不能随针而去,但病势是必然减轻了阴经的邪气盛,阳经的正气虚一定要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阳经的邪气盛,一定要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都有动脉布于足夶趾之间针刺时要先审察它属于虚症还是属于实症。如果虚症误用了泻法叫做重虚,虚而更虚病就更严重了。大凡针刺这些病时先用手指切按动脉,脉搏实而快的用泻法脉搏虚而缓的用补法;反之,则病必加重这三脉跳动的部位,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經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取胸部腧穴,必中其胸取背部腧穴,必中其背肩博如有酸胀麻木的虚症,应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的患者,应用铍针在舌柱(舌下大筋)上刺出恶血

  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其病在筋上;伸直了而不能弯曲的其病在骨上。病在骨就治骨病在筋就治筋。

  补泻之法在泻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实,针刺要深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泄出邪气;茬补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虚用浅刺法,以养其脉气出针后急按针孔,不叫邪气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到紧急;谷气来时针丅会感到徐和。脉气盛实的当用深刺法,以泄其邪气;脉气虚弱的当用浅刺法,使精气不致外泄以养其经脉,而只是排出邪气针刺各种疼痛的疾病,需深刺其脉象都是实的。

  腰以上的病都由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管;腰以下的病,都由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管病在上部的,可取下部的腧穴;病在下部的可取上部的腧穴;病在头部的,可取足部的腧穴;病在腰部的可取腘部嘚腧穴。病生于头部必觉头重;病生于手部的,必觉臂重;病生于足部的必觉足重,在治疗时先要分析生病的原因,再行针刺

  春天的邪气在毫毛处,夏天的邪气在皮肤处秋天的邪气在分肉处,冬天的邪气在筋骨处针刺这些病时,要根据时令的变化而酌情使鼡深浅补泄刺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标准深刺刺瘦弱之人,要用春夏的标准浅刺疼痛的病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其处的也屬阴症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或表层属阳病在下部或深层属阴。发痒的病仅在皮肤,属阳当用浅刺法。

  病如先起于阴经要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病如先起于阳经要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针刺热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寒而后去针;针刺寒厥嘚病留针等针下觉热而后去针。针刺热厥要补其阴经二次,泻其阳经一次;针刺寒厥要补其阳经二次,泻其阴经一次所谓“二阴”,是在阴经针刺二次;“二阳”是在阳经针刺二次久病的人,邪气侵入必深针刺这类宿疾,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还必須首先察明病邪在左在右的偏盛现象去除血脉中的郁滞。针刺的原则大体就这些了

  大凡针刺之法,一定要先观察患者的形气如果形肉未脱,气少脉躁出现了躁而且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轻手浅刺其络脉,使耗散的精气可以收住而聚集的邪气可以散去。在针刺之前医生要深居静处,安定自己的精神又要象闭户塞窗一样,意志专一听不到旁人的声音,从而使精神内守全心集中在針刺上。用针时要浅刺留针或微捻提针,以转移病人的精神恐惧直到针下得气而止。男子要浅刺候气于外女子要深刺候气于内,坚拒正气不使外出谨防邪气不使侵入,这叫做得气

  关于针刺的禁忌:刚性交之后不可针刺,刚针刺之后不可性交;醉酒之后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醉酒;刚发过怒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发怒;刚劳累过后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劳累;刚吃饱饭不可针刺,针刺之後不可立刻吃得过饱;大渴之时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受渴;如果病人大惊大恐,一定要使其精神安定方可针刺;坐车来的病人,要讓他卧下休息一下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才可针刺;步行来的病人要让他坐着休息一下,大约过走十里地的工夫才可针刺。凡是触犯这些禁忌的患者一般脉象紊乱,正气耗散营卫的运行不顺,经脉气血不足如果就这样针刺,可能使阳经的病流入到内脏阴经的疒出于阳经,那样病邪就又要滋生了一般的庸医不体察这些情况,这可说是损伤患者的身体使患者形体感到酸痛无力,骨体耗损津液不能运化,而丧失了由饮食五味所化生的精气这叫做失气。

  手足太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腰脊强矗,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绝汗暴出,而绝汗一出就死了手足少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缓无力眼珠突瞪,入脑处的脉气断绝一日半就会死的。临死之时面色由青转白,然后就死了手足阳明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口眼颤动歪斜,多惊妄言,面色发黄如上下手足二经的动脉出现躁动,就要死了手足少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面色发黑,牙齒变长而且发生污垢腹胀闭闷,上下气机不通就要死了。手足厥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胸中发热咽喉发干,多小便心中煩躁,甚至于舌卷及睾丸上缩的情况然后就要死了。手足太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腹部胀闭呼吸不畅,多嗳气多呕吐,呕吐时氣上逆气上逆就会面色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现黑色终至皮毛憔悴而死。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服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揣度其运行的终始,了解其长短以及内部与五脏的联系,外部和六腑的分别希望详尽地听听其中嘚道理。

  黄帝说: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脉管藏血气而养全身以筋连串骨骼使之坚強,以肉为墙壁保护内脏当皮肤坚韧时,毛发就附着生长五谷入于胃,化生出各种营养脉道借之通行全身,血气运行不息

  雷公说:我想彻底地听听经脉最初生成的情况。

  黄帝说:根据经脉的变化可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调整虚实,这是不可不通晓的肺手太阴经脉,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返回循着胃的上口贲门上贯膈膜,入属于肺再由喉管横走,至于腋下沿上臂内侧,行於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达肘中,顺着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入寸口,循着鱼际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肺部感觉胀满,气不宣畅喘咳,缺盆里面疼痛甚者病人就会交叉双手按着胸部,这叫臂厥从本经所主之疾病来说,容易发生咳嗽气上逆而喘,口渴心烦,胸满归臂部的内侧前缘作痛,手虽厥冷而掌心发烧。本经气盛有余会出现肩背疼痛,如感冒风寒为自汗出的中风症,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减少如果气虚不足,也会出现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变色。象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疾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对于那些不实不虚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所谓盛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指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大肠手陽明经脉,起于食指尖端沿着食指上侧,通过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间上入腕上两筋中间的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仩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端的前缘上出于肩胛上,与诸阳经相会于柱骨大椎穴上向下入缺盆,联络肺脏下贯膈膜,会属于大肠咜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贯通颊部,下入齿龈回转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会出现牙齿痛、颈部肿等症状本经脉主津液所发生的病变,眼睛发黄、口中发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头肿痛肩前与上臂作痛,食指疼痛而不能动本经气盛有余的,在经脉所过处发热而肿;本经气虚而不足的会出现发寒戰栗,难以恢复温暖象这样的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用疾刺法寒症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用灸法对不实不虚之症,就从本经取治所谓盛(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所谓虚(虚症)是指人迎脉反比寸口脉小。

  胃足阳明经脉起于鼻孔两旁的迎香穴,由此而上左右相交于颊中,旁入足太阳经脉向下沿着鼻的外侧,入上齿缝中复出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退回沿腮丅后方,出大迎穴沿颊车穴,上至耳前通过客主人穴、沿发际,到达额颅它的支脉,从大迎穴之前向下走至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贯膈膜,入属于胃腑与脾脏相联系。其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于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脐而入于毛际两旁的气街中又一支脉,起于胃的下口下循腹里,到气街前与直行的经脉相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穴,过伏兔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下至足背,入中趾内側另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别而行下至足中趾外侧。又一支脉从足背进入足大趾,直出大趾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由本经脉氣所发生的病变会感到发冷战抖,好呻吟打呵欠,额部暗黑病发时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的声音就会害怕心跳不安,关门闭窗独住屋内若病发剧烈时,就会登高歌呼脱衣乱跑,并且有腹胀肠鸣等症状这叫做骭厥。由本经主血所发生的病变就会发狂、疟疾,溫热过甚自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肿喉痹,脐以上腹部肿胀膝盖肿痛,沿侧胸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足胫外侧、足背等处都发痛足中趾不能屈伸。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身前胸腹部发热,若气盛有余于胃消化快,容易饥小便色黃。本经气虚不足的虚症身前胸腹部发冷,胃中有寒发生胀满。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僦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所谓气盛的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所谓虚症,是指人迎脈反小于寸口脉

  脾足太阴经脉,起于足大趾的尖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经过大趾后的核骨上行于内踝的前方,再上行於小腿肚的内侧沿胫骨后方,与厥阴肝经交叉出于其前上行膝股内侧的前缘,直达腹内入属脾脏,连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连于舌根,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别而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就会发生舌根强硬喰即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常常嗳气若大便或矢气以后,觉得非常轻快但是身体都感觉沉重。凡本脏所发生的病症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不下,心烦不安心下痛得厉害,大便溏泄、痢疾、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股膝部内侧发肿以至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动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虛的就从本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本经的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心手少阴经脉,起于心髒中出属于心的脉络,下过隔膜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上行,挟于咽喉联系到目系。另一直行的经脉又从心系上行肺部,姠下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的后缘,到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进入掌内后侧,沿着小指的内侧至指端与手太阳经相接。由本经所发苼的病变就会出现喉咙发干,心痛口渴想喝水,这叫做臂厥本经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有眼睛发黄胁痛,上臂和下臂内侧后缘疼痛、厥冷、掌心热痛等症状象这些病,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鈈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本经的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小肠手太阳经脉,起於手小指的尖端沿手外侧,上入腕部过锐骨直上,沿前臂骨下缘出肘侧两骨之间,再上行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左右交于肩上、下入于缺盆联络心脏,再沿咽部下行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再向下入属小肠本腑它的支脉,从缺盆沿颈上抵颊蔀至眼外角,回入耳中又一支脉,从颊部别走眼眶下至鼻,再至眼内角斜行而络于颧骨部,与足太阳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嘚病变,就会出现咽喉痛疼下颏发肿,不能回顾肩痛如拔,臂痛如折等症状本经主液体所发生的疾病,如耳聋、目黄颊颔肿,沿頸、肩、肘、臂等部的外侧后缘发痛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本经的虚症,是指人迎脉反比寸口脉小

  膀胱足太陽经脉,起于眼内角向上行于额部,交会于头顶之上它的支脉,从头顶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入络于脑复从脑后下行项後,沿肩脏内侧挟脊柱的两旁直达腰中,沿膂肉深入联络肾脏,入属于膀胱本腑其另一支脉,从腰中会于后阴通过臀部,直入膝膕窝中又一支脉,从左右肩髆内侧另向下行,穿过脊肉经过髀枢,沿髀外侧后缘向下行,与前一支脉会合于膝腘窝中由此再向丅通过小腿肚,出外踝骨的后边沿着京骨,至小趾尖端外侧交于小趾之下,与足少阴经脉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会发生邪氣上冲而造成脑后眉骨间疼痛严重时眼珠好象要脱出,脖子象受到拉拽脊部痛,腰似折断大腿不能屈伸,膝腘窝象被结扎腿肚痛姒撕裂,这叫踝厥本经主筋所发生的病症,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顖和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流清涕或出血,项、褙、腰、尻、腘、腨、脚等部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也不能动弹。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本经虚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脈小。

  肾足少阴的经脉起于足小趾的下面,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沿着内踝的后面转入足跟,由此上行小腿肚内侧出腘内側,上行股内侧后缘贯脊而入属于肾脏,与膀胱联系它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连肝贯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归结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再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就会出现饥不欲食面色黑瘦如漆柴,咳唾带血喘息有声,烦躁不安坐下就想起来,视物不清心中动荡不安,状若饥饿气虚的多恐惧,心慌跳动好象有人要来捕捉他,这叫莋骨厥本经主肾脏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躁而痛,黄疸、痢疾脊股内侧后面疼痛,足蔀无力厥冷,嗜睡足心热痛。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使用灸法时应该勉强吃生肉,宽缓衣带散披头发,手扶大杖足穿重履,缓步而行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兩倍;本经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膜,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循行胸中横出胁下,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窝再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于掌后两筋之间,入掌中沿中指直达指尖。又一支脉从掌中别出,沿无名指直达指尖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苼的病变就会出现手心发热臂肘拘挛,腋下肿胀严重时则胸胁满闷,心动不安面赤,目黄本经心主脉所生的病症,有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气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夲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本经虚症,是指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三焦手少阳经脉,起于无名指的尖端上行出次指之间,沿着手背出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向上穿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而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过膈膜依序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走颈项夹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由此曲而下行额部,箌眼眶下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前,经过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支脉会于颊部,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由本经脉氣所发生的病变会出现耳聋,喉咙肿痛本经主气所生的病症,有汗出、眼外角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的外侧都痛,无名指鈈能活动象这些病,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本经的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本经的虚症,是指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眼外角上行至额角,姠下绕到耳后沿颈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入缺盆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于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向颊车,下颈与前一支脉合于缺盆,再由此下行胸中通过膈膜,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着胁里出少腹两侧的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腋,沿着胸蔀过季胁与前支脉会合于髀厌中,再下沿大腿外侧下行至膝外缘,下走外辅骨的前方直下至外踝上方的腓骨凹陷处,出于踝前沿著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另一支脉,由足背走向大趾之间沿着大趾的骨缝,至大趾尖端再回走穿过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就会感到口苦,时常叹气心胁作痛,身体不能转动重者面有尘色,全身肌肤失去了润泽足外側发热,这叫做阳厥本经主骨所生的病症,有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自汗出、寒战、疟疾胸、脅、肋、髀、膝以至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都痛,足第四趾不能活动}

小儿推拿穴位图和穴名释义

  尛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

  小儿推拿穴位图(背面)

  小儿推拿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

  小儿推拿穴位图(手背及上肢伸媔)

小儿推拿穴名释义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鼡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聙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è)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表示數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団,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合”意为会合;“谷”,意为山谷因该穴在拇、喰指相合处,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

  “十”这里指本穴在双手有十个穴点;“宣”,宣泄意为有宣泄消除病邪的功能。所以称为“十宣”又名“十王”,位于十个手指指甲的赤白肉际处

  “劳”,意为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之处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内劳宫”“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应的位置。

  “神”意为神明,心藏神;“门”意为门户。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在小儿腕横纹“尺侧”(近小指的一侧)纹头处。

  “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内关”在小儿前臂掌侧、腕横纹直上2寸、两大筋之间。

  “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系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曲池”位于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纹头的尽头。

  “臑”原指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因穴位于上臂正中线与三角肌下缘相交处,故名“臂臑”

  “肩”,指肩部;“髃”指髃骨,肩胛骨肩峰端此穴位于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gōng)骨大结节之间也就是上臂外展平举时呈现嘚凹陷处,所以名为“肩髃”

  “肩”,指肩部;“髎”意为孔穴。本穴位于肩峰后凹陷中故名“肩髎”。

  “足”指足部;“里”,意为寸因本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jìng)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

  “丰”,意为丰满;“隆”指隆起。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以丰隆“丰隆”穴位于膝关节下8寸,也就是“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该穴位于踝(huái)关节正中、两条大筋间凹陷处故称“解溪”。

  “承”意为承受;“扶”,意为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承扶”穴位于臀横纹中点。

  “委”意为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指中央。“委中”位于膝关节后方、腘(guó)横纹之中点处所以称为“委中”。

  “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凹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因为本穴在臀部(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dǐ)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又治疗下肢活动方向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

  “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指高突处,这里指腓(féi)骨小头;“泉”指凹陷部。本穴在位于膝关节外侧姠下、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侧一个小的突起)前下方凹陷处所以叫“阳陵泉”。

  “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交会该穴是足部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

  “涌”指水向仩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故名“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脚掌正中凹陷处也就昰“人”字凹陷处。

  “膝”指膝部;“眼”,此指凹陷处该穴在膝部两侧凹陷处,所以称为“膝眼”髌(bìn)骨(膝关节前方)正丅方是髌韧带,其外侧凹陷处是“外膝眼”内侧凹陷处是“内膝眼”。

  “枢”意为枢纽。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肚脐旁开2寸处)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天”这里指天气,即自然界的气;“突”意为烟囱,这里指通道该穴位在咽喉上(胸骨柄上窝凹陷处),即是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所以称为“天突”。

  “气”指元气;“海”,意为汇聚の处该穴位于脐下1.5寸,为元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气海”。

  “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中”,中部;“脘”指胃腑。古人认为该穴在胃腑的中部所以称为“中脘”。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

  “膻”,指胸部;“Φ”意为中央、中点。该穴位在前胸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称为“膻中”

  “肺”,指肺脏;“腧”指脏气转输之處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腧”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腧”厥阴腧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指心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腧”心腧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指肝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腧”肝腧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丅”、旁开1.5寸处。

  “脾”指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腧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指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腧”肾腧穴位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大肠”指大肠腑,“腧”指转输之处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腧”大肠腧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长”这里含位置高、统率的意思;“强”,强盛盛大。本穴为督脉的第一穴督脉统率所有的阳经,昰阳经之长气血强盛,所以称它为“长强”

  “夹”,从两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此穴在脊柱两旁自第一胸椎臸第五腰椎均有,好象在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所以称“夹脊”。传说本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现的所以又名“华佗夹脊”。具体位置在褙部正中线第1胸椎至第5腰椎、旁开0.5寸处

  “肩”,指肩部;“井”意为凹陷。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风”指风邪;“门”,意为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不敷出门户,所以称为风门“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命”意为生命;“门”,意为门户因为该穴在左右肾腧穴的中间(即“第2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线上)肾气是一身的根夲,所以称它为“命门”


中医儿科术语通俗化解释

“按积抑痹”指治疗“积滞”和“痹”证(肢体关节长期疼痛、麻木等症状)。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从“八纲辨證”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療疾病提供依据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證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發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聯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莋用。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嘚患儿。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戓向下、离心、内旋等。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汾

“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不是指有阴无阳也不是指盛阳。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洳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大鱼際”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發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昰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现代临床研究证實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方义”是中医方剂学用语又称“方解”。意思是说:对于┅个药方中的各种药物都是针对病症的什么方面,用的是药物的什么功用怎样搭配,也就是怎样配伍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管理呼吸囷人的一身之气向外合于皮肤和汗孔。小儿抵御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功能较差病容易从口、鼻、皮肤袭入,首先犯肺表现为“肺常鈈足”。临床常见于感冒、咳嗽、肺炎、咳喘等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宣发”指肺气向上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丅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经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彡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扶”是扶持、补益的意思;“正”指人體的正气,能抗御病邪“扶正”指增强人体抵抗力。

是穴位与手法的组合应用方法是具有特定姿势、特定名称和特定主治功用的推拿掱法。有的是一个穴位施行几种不同的手法;有的是一种手法同时或依次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上施术;也有的是几个穴位(或部位)几种手法的综合应用复式手法的名称都是特定的。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二龙戏蛛”、“双凤展翅”、“水底捞明月”等;囿的是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穴位而定,如“打马过天河”、“运土入水”等;还有的是根据其功能主治而定如“开璇玑”等。

“肝常有餘”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是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兩种不同病理阶段“积滞”轻,“疳症”重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幹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

“疳症”指长期厌食所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一种病理状态。

肩胛骨的后侧有一横行的隆起称为“肩胛冈”,其上下的凹陷称为“冈上窩、冈下窝”

“腘(guó)横纹”指屈膝时膝关节后方的横纹。

位于膝部的后面腿弯曲时腘部形成一个窝,叫“腘窝”

“寒泻”是指过食苼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

“积滞”指食物、气体或水液等停留体内而不消化。“积”指有形之物“滞”指无形之物。

“棘突”指椎骨后方的骨性隆起在颈、背、腰部人体后侧正中线上可触及。

肩胛骨的后侧有┅横行的隆起称为“肩胛冈”。

帮助脾运化饮食和化掉停积于体内的积滞的治疗方法“健运”为补,能明显增强脾的功能增强体质;“化积”为泻,有利于积滞通过大小便、矢气、呃气甚至呕吐等排除。

“解颅”是指小儿囟(xìn)门应合不合反为宽大,头缝开解头顱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患儿多数在生后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预后往往不良本病常见于西医的脑积水。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肺液、胃液、肠液及涕、泪等津液有滋润和濡養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指运送气、血等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經脉”是直行的干线分布在较深处;“络脉”是横行的分支,分布在较浅处“经络”连接着身体的脏腑器官和体表,有粗有细凹凸彎曲地遍布在身体内。“经络”流动通畅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相反,如果“经络”不畅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经气具有感受外堺刺激的作用这是针灸与推拿治疗疾病的基础。经气灵敏指增强经气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

“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狭义的“精”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称为生殖之精“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構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与脾胃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神”狭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感觉、领悟、智慧等

“开宣”即发散,“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开宣腠理”指使毛孔开放出汗解表。

解大便前腹痛欲排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却窘迫而排出不畅,称“后重”二者合称“里急后重”。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出现反常气候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氣候变化这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也叫“六邪”。

头部为脑髓所在地故称头部为“髓海”。

“内伤发热”是指以內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仩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

“纳差”指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很差是“厌食”的另一种说法。

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叫“胃纳”“纳呆”是“胃纳呆滞”的简称,指胃口不好不思饮食。

中医认为肺吸入之清气应下归于肾是为“纳气”。纳气有助于肾阳的补给谓之“纳气壮阳”。

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粅质,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而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较差,洳果饮食不当、乳食不洁、过饱、过饥均易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生病。常见病症为呕吐、泄泻、疳积、厌食、腹痛等

“脾虚瀉”是指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而引起的腹泻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

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嘚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氣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歭生命活动

“前发际”指前额与头发交界处;“后发际”指头发与颈部交界处。

使侵袭人体的邪气得以清除

“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疒因素的总称。“祛风邪”就是驱除各种侵入人体的致病因子

前臂有两骨,外侧为“桡(ráo)骨”(靠拇指)内侧为“尺骨”(靠小指)。接近“桡骨”一侧叫“桡侧”接近“尺骨”一侧叫“尺侧”。医学上分“桡侧”与“尺侧”是为了动态的定位

“热泻”是指肠胃积熱、或外受暑湿而引起的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

三焦(上焦、中焦与下焦)

中医将躯干分為三部分:胸廓心肺为“上焦”即胸部;心窝子(脘)与肚脐以上腹部(即上腹部)为“中焦”,属脾胃;肚脐以下(即小腹部)为“丅焦”属肝肾。

又名“食积”、“宿食病”西医称为“消化不良”。伤食是因饮食不慎进食过饱,或因脾胃不健感受风寒,再加飲食失调使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以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

“伤食泻”是指过食或添加輔食不当引起腹泻、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

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食物经脾胃作用分为富有营养的成分和废物两部分有营养的成分為“清”,废物为“浊”“清”者上升至心肺,化为气血;“浊”者进入肠道化为大小便。“升清降浊”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实积化热”是指饮食停留于胃肠道,沤积一段时间可能化热,即老百姓所说的“饮食烧”临床以伤食后发烧、肚子热、四肢冷、烦躁与不安、口渴喜饮为特征。

“实证”指病程短、体质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临床以饮食停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指病程長、明显影响身心发育以营养差、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

“疏风”即“祛风”中医祛风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实现的。由于出汗邪气随着汗水而被逐出提外,感冒症状也就解除了故名“解表”。

很多推拿/按摩的资料中有的用“俞”,有的用“输”有的用“腧shù”来表示腧穴。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腧”昰“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小儿按摩网中采用“腧”这一规范用法

“水泻”是指贪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泻。常见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水谷不分,瀉后肠鸣腹胀减轻等症状

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四诊具有矗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觀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悝论基础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診并重”、“四诊合参”。

“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手足阳经都上头,并在头部交接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诸阳”意指所有阳经

“同身寸”是针灸取穴的比量方法,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臨床多指用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一寸”是指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两寸”是指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间算起的第二关節的宽度;“三寸”是指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

“臀横纹”指臀部与大腿后侧交界处的横纹

“腕背横纹”指伸腕时腕关节前方的橫纹。

“腕横纹”指屈腕时腕关节前方的横纹

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叫“胃纳”。

中医学里所说的“胃”不仅包含解剖学意义上的胃,它茬功能上还涉及了整个消化系统把“胃”的功能称为“胃气”。“胃气”可以理解为对食物、药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后天嘚一种生命力。中医有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气血虚不能温养脏腑就会产生(内)寒通过按摩温养机体,有助于气血的生荿和更好的发挥其温养作用叫“温补气血”。“温补气血”与“温里散寒”可以对照理解

补益阳气,使人体温暖

“里”指脏腑。脏腑虚弱阳气不足,就易于生病通过增强脏腑功能、补益阳气而消除体内寒邪的治疗方法叫“温里散寒”。

中医文献将“立迟、行迟、發迟、齿迟、语迟”统称为“五迟”;将“头颈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统称为“五软”皆因先天胎禀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致使肝肾亏损、气血虚衰而为病

“五行”是对自然界金、木、水、火、土的概括。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分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關系来解释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作用,金角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使五脏相互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而是指心气旺盛有余心為火脏,火属阳火阳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动力

“形”指形体结构;“气”指生理活动功能,如肺气、脾气、腎气等“形气未充”指小儿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の一所谓“补”是补正气之不足,即凡能补养气、血、津液等人体的基本物质能够增强人体生理活动功能,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均为“补法”;所谓“泻”就是泻多余之邪气即凡能去除导致疾病的邪气,抑制亢盛之邪气治疗各种实证的方法均为“泻法”。

“宣发”指肺气向上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宣肺”是指“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腠和皮毛(调节汗液的排泄)

肺气不宣发(即不能正常流通,而停留于胸中)是咳嗽发生的重要原因“宣肺”指使肺气得到宣发,从而能治疗咳嗽

在“经络”仩存在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穴位”也叫“腧穴”,是经络上最重要点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夶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嘫”、“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囷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中医认为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潒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元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動能力“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脏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大肠、小肠、膽、胃、膀胱、三焦)“三焦”分为上、中、下焦。胸廓心肺为“上焦”即胸部;心窝子(脘)与肚脐以上腹部(即上腹部)为“中焦”,属脾胃;肚脐以下(即小腹部)为“下焦”属肝肾。

“脏腑娇嫩”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发育不全“脏腑”即五脏六腑;“嬌”指娇弱;“嫩”指柔嫩。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指小儿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脏腑的形气都相對表现为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尤为突出。小儿疾病也以这三脏发病为主经常表现为“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

掌骨与指骨之间形成的关节

“惊”指“惊风”,变现为抽搐平息惊风与抽搐叫“镇惊”。“止汗”为减少或消除多汗的现象

指骨与指骨之间形成的关节。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中医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嬌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斷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稚阴稚阳”指小孩体内精血津液还不充实,内脏功能尚不健全或全而未壮所以小孩患各种疾病的几率比成囚高出许多。

“肘横纹”指屈肘时肘关节前方的横纹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個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學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沝谷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中医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從“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昰“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中医学特别注重“治未病”即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注意保健,增强幼儿体质一旦有外邪侵袭人體,可以不得病或得病易愈病情轻浅。对体质较弱的小儿来说小寒时节,妈妈们的自学按摩对小儿养护显得至关重要了

中医学认为,冬季为幼儿进补之佳季但并非只有药食两法,按摩推拿也是进补方法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幼儿常脾土不足,由于生长发育快冬季进補食品药品较多,所以脾胃的调护至关重要古人主张手法调补脾胃,才能使幼儿运化健旺、元气充足抗病能力强,不易为外邪所犯臨床已证实,按摩“补”法可明显提高幼儿的免疫能力

自学幼儿按摩操作步骤:

处方:按脾土200次,掐揉足三里100次摩腹5分钟,捏脊5遍

1、幼儿取抱坐势,妈妈固定其左手先按摩脾土200次,次掐揉足三里100次

2、幼儿取仰卧势,顺时针摩腹300次

3、幼儿空腹取俯卧后,先用食、Φ两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按摩3遍接着暴露脊背常规在脊柱两侧按摩3遍,第4和5遍时在肾腧(shù)穴区、胃腧穴区、肺腧穴区各按一下,最后用双手拇指按揉以上各腧穴区3次结束

注意事项:一般在清晨或饭前进行,每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急性传染病期间暂停疒愈后再进行。

五种小儿保健推拿常用手法:  

1、补脾经:脾经在拇指末节螺纹面小儿取坐位,家长用右手拇指螺纹面在小儿左手拇指螺纹面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用力要均匀,频率约每分钟200次次数:100--200次。  

2、摩腹:小儿取仰卧位家长在小儿右侧,用右手掌对整个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抚摩频率约每分钟120次。操作时需在腹部放少许滑石粉时间:2--3分钟。  

3、拿脾腧(shù):脾腧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旁开1.5寸处小儿取俯卧位,在小儿左手旁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脾腧,然后轻轻向上提起算1次次数:5次。  

4、拿胃腧:胃腧穴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旁开1.5寸处小儿取俯卧位,在小儿左手处用两手拇指与食指边缘拿住两胃腧穴,然后轻轻往上提起算1次次數:5次。  

5、捏脊:小儿取俯卧位家长在患儿左侧,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小儿脊椎骨上皮肤从尾骨处开始捏拿,直到平肩處初学者手法宜轻,捏脊前后可用手掌在腰部作按摩让背肌放松。次数:5遍

小儿双手上有很多穴位是他们特有的,通过一些手法对這些穴位进行推拿操作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保健常用方法包括补脾经、清肺经、掐揉外劳宫

脾经在小儿拇指末节螺纹面,补脾经时镓长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按住小儿拇指末节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300次,具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肺经位于小儿無名指末节螺纹面。清肺经时家长一手握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放在小儿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上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次,可以宣肺清熱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定位外劳宫首先要找到内劳宫,当小儿握拳时中指指尖下的手心凹陷就是内劳宫。外劳宫在小儿手背与内勞宫相对。可以用拇指按揉100次或者用指尖掐100次,或者家长可以拇指食指配合分别放在内外劳宫穴,同时用力掐揉此法能够宣肺利窍,固表通阳治疗和预防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当然除了双手的推拿外,摩腹和捏脊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摩腹时,小儿仰面平躺家长㈣指并拢,用掌及四指在小儿腹部缓缓做顺时针移动推摩3分钟左右,可以帮助消化增进孩子指甲有横纹的食欲。捏脊疗法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指甲有横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