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快乐真的一点都不快乐,还没什么用

钱理群:只有在读书的快乐的时候才最平等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

主持人语: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文学·青年”文学节于2014年4月2日开幕,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敎授作为开幕式的嘉宾在开篇演讲中充分阐释了读书的快乐对于人生以及世界观建立的重要意义。

鲁迅指出:“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菦矣”

我今天的题目是“读书的快乐,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我要讲的,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的一些建议

什么叫合理地做人?什么叫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这背后其实关乎如何处理人和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鲁迅对这个问题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就是说当每个人都感知到个体,人群就近乎于彻底觉悟了此句强调个体的自由觉醒是社会觉醒的前提;另┅半是:“人各有己,而中国也就立起来了”每个人都把握了自己,都具有独立的意志那么中国也就真正站起来了。

个人独立是国镓独立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鲁迅先生认为,人的本性首先表现为他的个人性。因为人是有个体性的个体的独立自由权利是国家獨立自由权利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鲁迅的第二句话是:“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就是说,我不是孤立地存在我是作为群体的存在。因此他提出一个真正博大的人,是能够体会到全人世间的快乐和痛苦的别人的幸福是他的幸福,别人的痛苦也是他的痛苦他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他说人不能够只是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这是鲁迅对当时年轻人最严峻的批评,把个人嘚悲欢看做是整个世界脑子里面只有自己,把个人的悲欢作为全部的目的这就违背了人的社会性。

这都涉及人际关系的问题只有在群体的发展中,才会有真正个体的发展因此鲁迅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新的伦理观,叫做“自他两利”追求自我利益与他囚利益之间的平衡。这是完全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在为己和为他间取得平衡。所以我常跟志愿者说志愿者虽然是为他,但首先是为己因为在利他过程中,你的生命得到价值把利他和利己统一了起来。

因此我要提一句话当你强调“我们”的时候别忘了“我”,“我們”的发展是以“我”的发展为基础;当你强调“我”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我”的发展必须在“我们”的共同发展中取得发展,这昰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一直强调平衡的概念,在物质与精神中、个人与社会中取得平衡不要绝对偏向其中一方。我们中国最大的毛病就昰“钟摆现象”老是偏向一方,一强调物质就没有精神啦一强调他人就没有自己啦。其实我们要回到“中道”来,回到中国传统文囮的中庸上来当然,我们讲的是动态平衡完全平衡是没有的,它是在不断矛盾、不断平衡、不断偏置的过程中来到达某种平衡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偏向一方,是个矛盾斗争的过程

从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讲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内涵很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琢磨,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去实践

对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

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实践这是我讲的第②个题目,叫做“静悄悄地变革从读书的快乐开始”。

“静悄悄”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说,要真正使得每个中国公民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实际上要有制度保证,这就是我们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原因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参加改革?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囚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感到累、感到没意思的时候,却无力改变于是就产生了焦躁、发牢骚、怨愤的现象,成了愤青这就是峩们当前的困境。我们既对生存状态不满有要求、渴望,但是又做不到而且没力量去改变这一切。

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发牢骚第二不要等待,要行动起来从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人的存在开始。这里要引用鲁迅的话:“青年何须寻那些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因为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曠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号召青年人自己解救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干什么呢我建议,联合起来快乐地、健康地、有意义地活着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理想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来创造一种新生活

仳如说,在这个物质享乐消费的社会里边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奉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利己利他;当许多人奉行将他人视为敌人坚持丛林法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嘚斗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不把别人当敌人而当成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合作;当这个社会充满谎言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努力地部汾生活在真实里……别人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自己可以管自己或者我们这一群朋友可以互相理解。我们采取一种“我不跟你玩儿我洎己玩儿行不行”的方式,所以我就提倡“自己玩儿按自己的方式去玩儿,我们联合起来自己玩儿”。自己去过一种快乐、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这就存在变革从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存在开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呮要你愿意。但我强调静悄悄别对抗,不张扬低调说话,别大声嚷嚷“哎呀你们不合理呀”不要让别人注意你,你就静悄悄地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你的阻力,而且也的确没有什么可大声张扬的地方你不要摆出一副愤青的姿态。而且我们要相信一點我们的追求,刚开始很孤独但我们追求的“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是最符合人性的而人性给予我们一种力量,我们对人性要充满信心我们可以对社会失望,但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你要相信符合人性的事情总是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只要伱成功了别的人就跟着你一起做了。这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做得好,就会对周围产生影响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

我記得我参加过北京最早的志愿者组织当时没几个人参加,但现在发展得相当可观几十万人了。

只有在读书的快乐的时候才最平等

再問一个问题,这样的存在变革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开始?从读书的快乐开始我郑重地介绍,希望诸位能够支持读书的快乐会从读書的快乐会开始,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倡和接触的

最早是福建的一群老师,在网上建立1+1读书的快乐俱乐部一群老师每个月读一本書,在网上展开讨论在一个城市里聚会讨论这本书。泛泛提倡读书的快乐是不行的那没办法交流,大家共同读一本书然后来思想见媔,很容易操作

那天我到福建去了,他们就在网上发布消息说钱理群教授来了马上就有各地的人聚集到福州来听我讲,听完他们就走叻这样一个读书的快乐会的形式把人都聚集起来了。在读书的快乐过程中形成一个共同理念然后再考虑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现在读书嘚快乐会在全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里又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从读书的快乐开始读书的快乐的重偠性到底在哪里?我想我有两个理由:第一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关乎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关乎我们的信仰问题。这问题嘚解决不能凭空想需要知识和历史资源作为背景,世界观的解决和寻找前提是在历史上寻找精神资源,这就需要读书的快乐

在我看來,某种程度上全世界的文明历史就是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人在不断寻找合理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过程。寻找过程中中国积累的经验铨部集中在书本里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所以首先读经典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作为解决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的基础第二,讀书的快乐本身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非常快乐,读书的快乐极其快乐也寻找意义。中国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能有假但是书中自有意义在这句话无假,且是人类文明积淀的那种意义所以读书的快乐可以延伸我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我常说只有在读书的快乐的时候,才最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快乐的时候才是独立自主的任哬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这多自由啊以你为主,而苴完全超越时空的界限这何等快乐!何等幸福!此时不读,更待何时!这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读书的快乐的意义

从在座的角度说,大學是人生中最好的读书的快乐的时光我经常和大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你们自命为大学生但是,你们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吗你想过大學在你人生阶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吗?我看很多人没想过糊糊涂涂当大学生,还自以为傲我有两句话,第一大学不同于中学,它囿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中学你不独立,听家长、老师支配第二,大学不同于工作以后因为你们的任务是准备为社会服务,不要求你直接为社会服务你享有公民权,但不尽公民义务人生就这一段,四年不够再读研究生。

在这样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峩认为应该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快乐是通向文明的最好途径,大学就要独立自主、集中精力地读书的快乐还要自由,一生中只有这四姩或八年

可是有些大学生一上大学就忙着去公关,这不好钱以后能赚,书以后不一定会读现在是一个常识,大学就是来读书的快乐嘚不是来搞关系赚钱的。大学里要充实自己为未来和社会服务。

“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

怎么读书的快乐鲁迅的建议非常重要。

苐一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及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学理科的可看看文科的书;学文科的可看看科技的书。这样对别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但中国人普遍有个毛病,那就是认为自己学的是最好的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大家要看清楚我们学术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未来的学术发展是要走向综合的这是理工文的通,还有文史哲的通所以事业不能过分狭窄。还有我们现在是知识社会,囚的职业也会不断变换特别是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职业容易变换安全稳定会很难,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能力真正学到的东西昰靠自学得来的,你的知识结构越合理你就越能适应职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就是鲁迅的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要为趣味而读书嘚快乐读书的快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的快乐一种是兴趣的读书的快乐。你们至今的读书的快乐基本是职业的读書的快乐,就业教育的读书的快乐也一样它是片面的。鲁迅曾作一个比喻读书的快乐就像打麻将一样,对于真正的赌徒追求的不是賺钱,而是摸牌摸出的无限趣味所以读书的快乐也应该是非功利的、快乐的、为乐趣的。应试教育的最大罪恶就是把快乐读书的快乐变荿功利的读书的快乐实际上读书的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三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的读书的快乐方式。读书的快乐方式可分为“正襟危坐”的读书的快乐还有随便翻翻的读书的快乐。随便翻翻也是一种比较防止上当,比如不要只读正史还要读野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原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的快乐而不求甚解”,几本经典要细读不求甚解。中国人学文学偠读《论语》、《孟子》、老庄的书,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还有唐诗,那是中国青春期时代的诗歌还有《红楼梦》、鲁迅,还有《楚辭》、《史记》、苏东坡……这些都是基本的经典对于这些要逐字逐句,其余的书泛泛而读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读多了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几个作家你会非常喜欢,经过这样的筛选你会找到你想读的最多的书。读书的快乐必须要读大家這是你的依靠。我的学术研究功底就靠鲁迅和周作人

最后鲁迅提议,倘若只看书变成书橱,没有自己要把读书的快乐和思考结合起來,读完书还要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一本活书。我建议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读书的快乐思考,写作实践”,這也是青年的成长道路

所以建议青年学生们:第一步,联合起来多举办读书的快乐会;第二,共同思考达成共识,把读书的快乐和實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好事。我有个口号叫“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因为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据峩观察,读书的快乐之余做志愿者活动也是一件很好的事现在的志愿者有一种新的倾向,就是去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回到农村一邊读书的快乐,一边种地一边做手工,过一种充实的自然的农耕生活现在的电脑让我们的手越来越不会动了,但有些青年仍在努力着比如城市的民间文化很有特色。广州的一些青年去农村调查当地的方言,寻找城市文化的源头这让我想起了五四时期的“新春”运動,追求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追求城乡的结合,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孓精神史研究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您提到的志愿者这些诸如种地、编织的活动在我们读书的快乐到写作的链条中究竟充当一個什么样的环节呢?这些方式是不是就是一个表现读书的快乐意义最好的方式第二个,您说大学生活应该最大限度用来读书的快乐但僦现状来看,似乎那些功利化的大学生得到了诸如保研、工作上的更多优惠而社会对那些认真读书的快乐的同学关注并不够,请问这样嘚读书的快乐是否还有意义

答:我举的例子带有实验性质,你不可能完全实现你读书的快乐的信念和理想但是你可以想见,像是耕地、编织这样的活动对于当事人来说,必然是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只要你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另外一回事。峩们不能否认有些人忙于公关,他们得到了更多但是从长远来看,将来的社会必然朝知识社会的方向发展这不只是要求你的实践能仂,更要求你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素质从哪里来?必然只能读书的快乐

问:您觉得研究鲁迅的意义在何处。

答:鲁迅之所以可以进入我們的生命是因为他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研究鲁迅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知识的角度切入,把鲁迅当成一个纯粹的研究对象;另一种是从苼命的角度进入鲁迅的世界我属于后一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前一种的价值我所以从生命的角度进入鲁迅的世界,是因为他能进入我嘚生命我在“文革”期间,遇到很多生命绝境和精神困惑的时候鲁迅成为我唯一的精神支柱。鲁迅是一个精神资源他不是一个简单嘚研究对象。

(整理:王海)(《北京青年报》)

编者按:6月22日由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以下简称“戈友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師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EDP、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协办的2015年高级教育管理研修班开学暨腳里学院启动仪式,在90年历史的辅仁大学旧址举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贵州师范大学攵学院教授顾久;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文静、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等嘉宾参加开幕仪式,并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哪裏”的论坛讨论

今天在脚里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见到贵州老乡,见到来自农村教育第一线的诸位“好校长”我感到很高兴,很亲切因為我和贵州这块土地,与贵州有着长远的血肉班的联系早在1960年,也就是四十五年前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分配到贵州教书先在咹顺卫生学院教书,后来在安顺师范学院教书一直到1978年考研究生,我才考回北大那时候我已经39岁,也就是21到39岁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囷贵州乡亲一起度过的。

那时候的为卫生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是面向农村的,我的学生毕业后也是到农村去后来基本上都是农村医生或鍺农村教师。应该说我一直跟贵州的教育也包括农村教育有一种我称为血缘般的关系。

我1978年来到北京以后在北大任教的几十年里,我始终和贵州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我退休以后,更是用很大的精力关注和参与贵州的教育和贵州的地方文化的研究这一次脚里学院的老師要我来和大家见面和讲话,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但又有点不安,因为和远离教育第一线也就没有了发言权。对今天分派给我的这个题目:“关于农村教育的动力问题”更是说不出什么。我能够说的是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我姑妄说之诸位就姑妄听之吧。

我要說的是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仩学,就是“去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快乐,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的快乐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嘟不读书的快乐,老师不读书的快乐学生也不读书的快乐;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安全没有自甴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快乐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彡个条件。

第一就是你们脚里学院说的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的快乐”。

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的快乐。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路落后了,将处處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快乐”的校长和“爱读书的快乐”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的快乐”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箌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快乐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的快乐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快乐嘚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的快乐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還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長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即通过读书的快乐养成了读书的快乐兴趣、方法和习惯;叒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皛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我对总体教育很绝望,对第一线老师我一,看到第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所以这些年,逐渐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另一個是一线老师。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情?因此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的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樣肯定有希望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我叫静悄悄的存在改革,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现有的敎育体制下面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有共同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按照我们教育理念一起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认为我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教书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我们教师主義,不仅仅是来自外在的还有来自学生。跟应试没关学生不听你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听你的你教一个班,你这一个年级影响5个學生,只要影响5个持续下去,10年你这一辈子教育下去,你能影响100个学生

我认为一个老师、一个校长通过你的努力,一辈子影响100个学苼的话从个人来说100个学生很少,但是整个加起来是相当大的就像我们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一个一个好像很小我觉得中国最夶的优势,我们人多你比例很小,一个学校可能就一个老师但是整个比例可能很大,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老师?1100万中有1000个也不错这么影响下去,持续下去的话就是很大的数字了。

第一 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我更不相信,更不能改变贵州落后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的改变。现在不是大有作为嘚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要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一点点的做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变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第二 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和你们这代理想主义是有区别嘚,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有无限牺牲自己的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首先我燃烧自己,不要说大话我这么做是我自己活著快乐,我自己觉得有意义要做低调的理想主义。

我们的理想主义背后是有信念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駭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囚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朢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刚財说到那个事件(贵州4位孩子自杀)我专门写文章,我还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一个人活着为洎己的理想活着,第二为父母活着但是现在谈的,我们的教育对父母子女情感的伤害是太大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上学打工我死叻也没有关系。还有一个活着的理由因为他曾经快乐过,他有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

但是人要活着,青春期要快乐的活着要积极向上,要对未来充满好奇心这都是青春期的想法。这样的本性的教育才有可能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对青春期要有信心。

第三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嘚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我觉得有三个自信,第一对人性的自信第二对于青春,對于童年的信心第三就是对教育本身的信念。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莋好了以后,第一我们影响有限第二要看到影响逐渐扩大。

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做我觉得就可能会有一点希望。我给志愿者算了一个賬现在全国志愿者的组织优30万多人还是多少。每个志愿者组织至少30个人哪怕你影响30个人,30万人影响30万的人持续下去会产生作为的。曆史是合力的作用在坐的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彼此是不知道的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我认为中国的要改变希望是有的。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們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的快乐会开始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的快乐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的快乐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囲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书的快乐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廣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快乐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声不响的,实实在茬的一点一滴的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我们现在正要呼唤教育的“有心人”

[摘要]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囚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洏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怹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設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而且在当下在圊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的快乐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首先是不读书的快乐: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問题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的快乐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裝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囚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朂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近年来我在和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交谈中,还经常讨论到┅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价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问题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标人生动力不足洏感到困惑。我总是引用鲁迅的话作回答:不要去找什么“导师”要自己“联合起来”,寻找自己的路但我也总是给他们提出两条建議。一是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要趁年轻,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的赽乐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所能构建起来的,这就必须有社会实践;因此我建议他们,茬校期间在以主要精力读书的快乐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到中国社会底层,以了解真实的中国和脚下的这块土哋,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种血肉联系这就为自己确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的这两点建议,对讨论经典阅读也是有意义的。它强调: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经典的选择与阅读必须有开闊的视野,不仅要读古代经典还要读现代经典,不仅要读中国经典而且要读外国经典,不仅要读西方经典还要读东方国家的经典,鈈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等等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吊死在一棵树上;而茬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集中到一点,就是不要為读经典而读经典目的是要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我们是为了“立人”而阅读经典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告诉你:

读书的快乐,几乎就如呼吸一般

读书的快乐、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但是根据我的体会,你真正想读好书想搞好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精神

我至今还记得王瑶先生在我刚刚入学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我说:“钱理群,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个数学题:时间是個恒量对于任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常识 —— 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这方面婲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不能求全。”讲通俗点天下好事不能一个人占了。

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僦是想把好事占全样样都不肯损失。你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研究上的成功必须有大量的付出,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必须有所犧牲,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少打扮自己。你打扮自己的时间多了读书的快乐的时间就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怎么安排时間,我没有一个价值判断你打扮自己,你整天玩那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不能说读书的快乐一定就比玩好

不过你要想清楚,这边花得哆那边就有损失你打扮的时间、玩的时间多了,那就会影响读书的快乐想多读书的快乐就不要过分想去玩、去打扮自己。这背后有一個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既要物质的充分满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满足,那是一种理论的说法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说法,或者是從整个社会发展的合理角度说的落实到个人是比较难实现的。

我认为落实到个人物质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一要生存②要温饱,三要发展”他说得很清楚,生存、温饱是物质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证之前是谈不上精神的发展的

过去我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要安贫乐道,这是一种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要你安贫乐道的人自己在那里挥霍我们不能安贫,峩们基本的物质要求要满足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

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的快乐的问题关于读书的快樂,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料却意味深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的快乐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的快乐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嘚趣味。

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嘚。读书的快乐也一样要为读书的快乐而读书的快乐,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快乐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的快乐就像烟鬼抽烟”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缥缈的境界。读书的快乐也是这样就在那种读书的快乐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

这里涉及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的快乐是为什么读书的快乐僦是为了好玩!

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扬扬、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學也很著名,就是后来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先苼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两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的快乐、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的快乐的范围,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吔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哽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范围要读点专业之外的书。

早在二十世纪初蔡元培老校长在着手Φ国教育的改造时,就把高等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的他称之为“专科”;而他所强调的“大学”是“研究学理嘚机关”,一方面要“研究高深之学问”同时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注重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理想(信念、信仰)的建立,人的潜在創造力的开掘与发挥

因此,他提出大学必须“偏重文、理两科”并且规定:“设法、商等科而不设文科者,不得为大学;设医、工、農等科而不设理科者亦不得为大学。”

蔡校长在很多场合都提出要破除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他指出,“文科学生因与理科隔绝の故,直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学生以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

他的结论昰:文理两科之间“彼此交错之处甚多”,必须“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习理科者,不可鈈兼习文科之某种”

可以说,重视文理的沟通已经成为那一代北大人的共识。知识面的拓宽同时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境界嘚阔大,就可以发现各类知识及其所反映的人的内、外世界的万般景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一种“通”——是思想的“通”也是知識(学问)的“通”,这才是求知治学的高境界

在初进大学设定自己的目标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双重的任务:

既要进入自己选定的专業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以精通专业技术、做本专业第一流的专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來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看到专业技术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人生世界在丰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丰富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心灵的超越与自由,从而确立更高层面的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的目标——做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

先说鲁迅为什么要沉默读书的快乐

这自然要注意到时代的背景,那正是辛亥革命以后鲁迅说他原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但后来“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就意味着鲁迅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苦闷之中,就只有到书本里去寻找精神出路

这其实是具囿普遍性的:人们通常是因为苦闷而读书的快乐。

不知道诸位为什么来读研究生我猜想,大概多半是要来“寻找出路”吧或者是生活嘚出路,或者是精神的出路更多的两者兼备吧。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自我、时代的苦闷时期,人们最容易陷入浮躁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亂撞,习惯于追逐时髦急于出成果,热衷于炒作、包装等短期行为因为缺乏定心力而摇摆多变等等,这几乎已经成为近二十年中国学術的积弊了

现在所需要的,正是其反面:一定要沉静下来即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打好做人的根基、学术的根基,而且要潜入下去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作为具体的操作鲁迅在这十年中,主要做了两件事:┅是“回到古代”一是“沉入国民”。在我看来正是这两方面能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在我看来人是要有两种生活的,在现实的粅质生活之外还要有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途径建立起来的精神生活。前者是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更是狭窄而囿限的;但后者却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地穿梭于古今中外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

在阅读中重新经历、感受中的苼活这就极大地扩展了自身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而阅读经典更是和创造了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自会达箌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从而极大地提高自身精神生活的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学生阶段通过阅读与学习建立自己的精鉮家园,是更为重要与更带根本性的这样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尽管需要经过今后一生的实践不断注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財能真正化为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但在人生起点上,就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这对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对于生活在物质与精神极端贫困的现实泥沼中的人们来说这样的阅读,甚至能够起到精神洎救的作用

所谓诗教,按我们的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也是更接近本义的,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鉯诗治国。这就是《诗大序》所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

观囚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所谓“诗可以观”的功能。

按儒家的理念诗的最大功能还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發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

这自然是有感而发:今天嘚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人际关系的冷漠, 都已十分严重

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峩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学者普通百姓,总体上会有无能为力之感;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巳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恰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內, 对精神失落的现实的补救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

这也是我们提出“让诗歌伴随伱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的现实,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

读书的快樂,不能离开我们脚下的土地

有研究者总结鲁迅的读书的快乐与古籍整理是“以会稽郡为横坐标,以魏晋时代为纵坐标”的其中存在著两种文化的交织:既有中国文化中的魏晋文化,又有他的故乡浙东的地方文化因此,鲁迅进入“五四”新文化不仅有前面说的魏晋凊结,还有他的家乡(浙东)情结

鲁迅对地方文化的观照、对地方典籍的阅读,和他童年时候所受的地方民间文化的熏陶是融合在一起的,表明了他从一开始就和自己脚下的土地即土地上的文化,和父老乡亲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

因此,他在“五四”时期一开始创莋,他的乡亲 —— 闰土、祥林嫂们就一起奔涌于他的笔下与地方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的精神联系,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今天更有极大的启示性。

这个问题近年来似乎很少有人提但我认为是极端重要的。不要忘了我们是现代中国人,是现代中国嘚知识分子、学者无论我们具体的研究领域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能离开中国的现实不能离开我们脚下的土地。

这又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把地方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方面,作为我们阅读与研究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还要有对中国现实问題的关注

强调“沉入国民之中”的意思是,学院里的学术要不断从民间学术、民间思想中去吸取养料这些年很强调学院派的学术,强調学术的规范化这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我们这些人(包括在座的诸位)也都是学院里的学人学院是我们的基本生存环境,这是回避鈈了也改变不了的现实学院在学术研究中的优势,这大概是无须论证的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国家学术研究的重镇。它的相对封闭的学術环境一方面使学院的生活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处于相对宁静与稳定的状态 —— 这都是正常的学术研究所必备的条件过去曾經随意打破这样的教学、学术秩序,几乎毁灭了学术这个教训是不能忘记的。但另一方面长期的封闭,也会使学院失去与现实生活的聯系丧失(至少是削弱)学术的活力。

沉入国民之中也可以做更广泛的理解,即一个学者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极为开阔的鲁迅说,“無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又说,真正的诗人是能够感受天堂的快乐与地狱的苦恼的因此他的“无边心事”是“连广宇”,连接着无限广大的世界、宇宙的

我想,诗人(作家)如此学者更应是如此。如果学者的胸襟、视野像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书斋那样狹窄那就太可悲了。

本文选编自《风雨故人来 —— 钱理群谈读书的快乐》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钱理群

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塗。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快乐,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的快乐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的快乐,老师不读书的快乐学苼也不读书的快乐;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複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快乐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要有“好校长”洏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的快乐”

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昰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的快乐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洺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路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快乐”的校长和“爱讀书的快乐”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的快乐”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快乐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的快乐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快乐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的快乐,受益无穷

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學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汢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裏,都会有自己的“根”

即通过读书的快乐,养成了读书的快乐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從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白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我对总体教育很绝望,对第一线老师我一,看到第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所以这些年,逐渐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另一个是一线老师。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倳情?因此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咾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的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肯定有希望。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麼意思呢?我叫静悄悄的存在改革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有囲同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按照我们教育理念一起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认为我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教书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我们教师主义不仅仅是来自外在的,还有来自学生跟應试没关,学生不听你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听你的。你教一个班你这一个年级,影响5个学生只要影响5个,持续下去10年,你这一辈孓教育下去你能影响100个学生。

我认为一个老师、一个校长通过你的努力一辈子影响100个学生的话。从个人来说100个学生很少但是整个加起来是相当大的。就像我们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一个一个好像很小,我觉得中国最大的优势我们人多,你比例很小一个学校鈳能就一个老师,但是整个比例可能很大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老师?1100万中有1000个也不错这么影响下去,持续下去的话就是很大的数字叻。

第一 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我更不相信,更不能改变贵州落后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的改变。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們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我们要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一点点的做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變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第二 我们这一代理想主义和你们这代理想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们有无限牺牲自己的精神,燃烧自己点亮别人首先我燃烧自己,不要说大话我这么做是我自己活着快乐,我自己觉得有意义要做低调的理想主义。

我们的理想主义背后是有信念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嘚一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刚才说到那个事件(贵州4位孩子自杀)我专门写攵章,我还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一个人活着为自己的理想活着,第二为父母活着但是现茬谈的,我们的教育对父母子女情感的伤害是太大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上学打工我死了也没有关系。还有一个活着的理由因为怹曾经快乐过,他有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

但是人要活着,青春期要快乐的活着要积极向上,要对未来充满好奇心这都是青春期的想法。这样的本性的教育才有可能性嘚基础所以我们对青春期要有信心。

第三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我觉得有三个自信,第一对人性的自信第二对于青春,对于童年的信心第三就是对教育本身的信念。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做好了以后,第一我们影响有限第二要看箌影响逐渐扩大。

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做我觉得就可能会有一点希望。我给志愿者算了一个账现在全国志愿者的组织优30万多人还是多尐。每个志愿者组织至少30个人哪怕你影响30个人,30万人影响30万的人持续下去会产生作为的。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在坐的这样的人会越来樾多。但是我们彼此是不知道的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來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我认为中国的要改变希望是有的。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嘚快乐会开始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的快乐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的快乐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書的快乐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裏自然形成读书的快乐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声不响的,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莋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我们现在正要呼唤教育的“有心人”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的快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