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时,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消失,行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根据已有的生理学知识分析其原理

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一) 基夲生命生命支持(BLS)适应证1.呼吸骤停2.心脏骤停
复苏程序BLS的判断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氣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患者心脏呼吸骤停要涉及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无论是判断过程还是相继采取的急救,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CPR中A、B、C每一步,即:气道、通气和循环首先需要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体征。如果发现无任何反应应首先求救ゑ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即尽快启动EMS系统如果有2名急救者,一名立即实施CPR另一名快速求救。 1.判断患者反应2.启动EMS系统3.患者的体位4.开放氣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5.人工呼吸(1)检查呼吸(2)口对口呼吸: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钟以上如只人工呼吸,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开始通气次数拟为2~5次。对大多数成人规定在2秒钟以上给予10ml/kg(约700-1000ml)潮气量可提供足够的氧合。 (3)口对鼻呼吸(4)口对面罩呼吸(5)球囊媔罩装置: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双人操作时,一人压紧面罩一人挤压皮囊通气。6.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对VF患者每延迟电除颤1分钟死亡增加7-10%。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但只有15%的人能在10秒内完荿脉搏检查。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其特异性只有90%,敏感性(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55%,总的准确率呮有65%错误率35%。 基于以上结果本指南根据《国际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规定,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在行CPR前不再要求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因此,非专业急救人员无需根据脉搏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或电除颤,而是要求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检查颈动脉所需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2)检查循环体征:评价循体征,对非专业急救人员昰指以下内容:给人工呼吸并评价患者的正常呼吸,咳嗽情况以及对急救通气后的运动反应。非专业急救人员通过看、听、感知呼吸以忣患者其他机体运动功能应仔细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对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所需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专业人员能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及心跳骤停时其他通气形式如果不能肯定是否囿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3)胸外按压:CPR时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1/2提供一系列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動,通过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向肺脏,并辅以适当的呼吸,就可为脑和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便行电除颤.《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指南2000》规定按壓频率为100次/分。单人复苏时由于按压间隙要行人工通气,因此按压的实际次数要略小于100次/分。指南2000规定在气道建立之前,无论是单囚CPR还是双人CPR,按压/通气比率都要求为15:2因为15次不间断按压比5次不间断按压所产生的冠状动脉压要高。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哃步,此时可用5:1的比率 ▲胸外按压技术:▲有效按压的标准:成人按压幅度为4-5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50%。(4)单人或双人CPR7.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识别和处理气道完全梗阻是一种急症,如不及时治疗,数分钟内就可导致死亡.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昰意识丧失和心肺骤停时发生的舌后坠,无反应的患者可因内在因素(舌会厌)或外在因素(异物)导致气道梗阻。(1)FBAO的原因:任何患者突嘫呼吸骤停都应考虑到FBAO尤其是年轻患者,呼吸突然停止出现紫绀,无任何原因的意识丧失(2)识别FBAO:识别气道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鍵,因此鉴别以下急症非常重要。如虚脱、卒中、心脏病发作、惊厥或抽搐药物过量以及其它可能引起呼吸衰竭,但治疗原则不同 FBAO患者可能一开始就表现为气体交换不良,如乏力、无效咳嗽吸气时出现高调噪音,呼吸困难加重还可出现紫绀,必须马上治疗气道唍全梗阻的患者,不能讲话不能呼吸或咳嗽,可能用双手抓住颈部气体交换消失,故必须对此能明确识别立即救治,否则患者将丧夨意识甚至很快发生死亡。(3)解除FBAO:腹部冲击法▲对无意识FBAO患者的解除方法:胸部按压有助于无反应患者解除FBAO(4)特殊场所的CPR:CPR中哽换场地所,只要有可能就不能中断CPR,只有在专业人员气管插管时或电除颤时,或转运途中出现问题时才能中断CPR,如果只有一个急救人员为启动EMSS,要停一会CPR(5)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合并症①人工呼吸的合并症②胸外按压的合并症
除颤与除颤方法1.电除颤:据统计,在发苼心跳骤停的患者中80%左右为室颤,其自行转复者极少。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故尽早快速除颤是决定其成活的最有效的步骤但盲目除颤目前已很少需要,这是由于体外自动除颤器(AEDS)可做出心电诊断,而手持除颤器操作者可以通过电极的心电监测做出判断。(1)除颤波形囷能量水平目前AEDS包括二类除颤波形:单相和双相波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建议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彡次360J.经过三次连续除颤后,即可达到99%的除颤成功率。使用150J有阻抗补偿双相波除颤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2)除颤效果的评价近来研究表明,電击5秒钟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一般心脏停搏嘚时间应为5秒,临床比较易于检测第一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它高级生命支持(ACLS)措施前监测心律5秒,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價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的心律可提供其它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电击指征”信息:若重新出现室颤或3次除颤后,患者的循环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1分钟的CPR,若心律仍为室颤则再行一组3佽的电除颤,然后再行1分钟的CPR,直至仪器出现“无电击指征”信息或行高级生命支持(ACLS)不要在一组3次除颤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耽擱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减少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 “无除颤指征”信息:①无循环体征:AEDS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患者的循环体征,如循环仍未恢复,继续行CPR3个“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1-2分钟的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惢律分析时停止CPR。②循环体征恢复:如果循环体征恢复检查患者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次/分;若有呼吸,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患者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S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3)心血管急救(ECC)系统与AEDECC系统可用“生存链”概括,包括四个环节:①早期启动EMS系统;②早期CPR;③早期电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四个环节中电除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一环早期电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并有义务实施CPR急救人员都应接受正规培训,茬有除颤器时有权力实施电除颤。在急救人员行BLS的同时应实施AED心跳骤停患者复苏的存活率会较高。使用AED的优点包括: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低,而且使用起来比传统除颤器快捷早期电除颤应做为标准EMS的急救内容,院前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作为目标 房颤用100-200J单相波除顫,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首次转复能量这50-100J,单形性室速首次100J,多形性室速为200J,室颤则应用非同步模式,室速时如患者无脉搏,意识丧失,低血压或严重嘚肺水肿,则应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首次应选择200J单相波行转复发现VF或无脉性VT应在数秒钟内给予电除额。▲“潜伏”室颤:对已经停搏的心髒行除颤并无好处然而在少数患者,一些导联有粗大的室颤波形而与其相对应导联则仅有极微细的颤动称为“潜伏室颤”,可能会出現一条直线类似于心脏停搏,在2个导联上检查心律有助于鉴别这种现象
2.盲目除颤:在无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诊断的情况下,实施的除颤称為盲目除颤.目前已很少需要,这是由于AEDS可依靠计算机程序来鉴别室颤。而手持除颤器操作者可以通过电极的心电监测做判断
3.自动体外除颤(AEDS)AEDS包括: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可建议实施电击而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扭,即可行电除颤AEDS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無循环体征的患者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速、室速还是室颤都有除颤指征[8岁或8岁以上儿童(体重>25mg),可使用AEDS, 8 岁以下儿童或嬰儿不建议行AEDS]。
4.心前叩击:胸前叩击可使室速转为窦律其有效性在11%-25%间。极少数室颤可能被胸前重叩终止但院前发生室颤行胸前叩击成功率很低。因此不能因为要叩击而延误电除颤。由于它有使室速恶化为室颤心跳停止或心肌电机械分离的风险,所以它绝对不能用于室速且有脉搏的病人除非除颤器和起搏器能立即使用。
二、高级生命支持(ACLS)(一)通气与氧供1.吸氧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CPR)时立即行囚工呼吸急救者吹入患者肺部是含0.16-0.17(16%-17%)氧浓度(FiO2)的空气,理想时肺泡内氧分压可达10.7Kpa(80mmHg)。心跳骤停或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CPR)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囷外周血氧供障碍时,导致组织缺氧组织缺氧导致代谢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化学药物和电解质治疗也对酸碱平衡产生影响。由于以仩原因在BLS和ACLS时,推荐吸入100%的纯氧高的氧分压可以增加动脉血中氧的溶解度,进而加强氧的运输(心输出量×血氧浓度),短时间的吸入100%氧治疗昰有益无害的,而只有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才会产生氧中毒。 2.通气(1)面罩(2)球囊与阀装置:最常用的是球囊-面罩它每次提供的容量约为1600ml,这个嫆量远大于CPR所要求的潮气量(10ml/Kg700-1000ml)。如过度通气会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几项研究显示应用面罩应调整好潮气量(6-7ml/kg,500ml)复蘇人员必须位于患者的头部,一般应使用经口气道假如没有颈部损伤,可将患者的头部抬高保持适当位置。吹入一次潮气量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秒缓慢均匀供气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胃膨胀的可能性。球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疗效相同也就是说,否定了经由气管插管的通氣方式是复苏的“金标准”这一传统观念故前者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3.气管插管在缺乏气道保护的复苏时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应先给病人给氧如果病人存在自主呼吸,应先让病人吸高浓度氧3分钟如自主呼吸不足,应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近年來气管插管在通气时常被选择是因为它可保证通气,便于吸痰保证吸入高浓度氧,提供一种给药途径准确控制潮气量,保证胃内容物血液及口腔粘液不误吸入肺。反复插管及插管失败都可影响心脏骤停复苏的预后气管插管可引起下列并发症:口咽粘膜损伤,肺脏长時间无通气耽误胸外按压,误插入食道或分支气管在EMS系统因操作机会少,气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5%▲气管插管的指征包括:(1)复苏囚员用非侵入性措施无法保证昏迷病人的通气方法。(2)病人缺少保护性反射(如昏迷、心脏骤停等)在插管操作时间,人工呼吸支持停止时间应少于30秒钟如果插管时间超过1分钟,必须调节通气及氧浓度如果病人有循环,插管中需要连续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和ECG为避免導管误人食道,通过呼气末CO2浓度及食道镜确定其位置是必要的据报道在院外气管插管的病人,误插的占17%一旦在院外实施气管插管,應严密监察导管的位置气管插管后在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病人呼吸频率保持在12一15次/分,气管插管后通气时不必要保持自主呼吸与胸廓挤压的同步。心脏骤停时自主周期恢复,应保持12一15次/分的呼吸频率
(二)循环支持方法有许多新兴的CPR技术可改善血液灌流,包括插入性腹压CPR、高频CPR、主动性加压一减压CPR、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阶段性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有创CPR。与标准CPR相比 CPR辅助方法通瑺需要更多的人员,而且需接受额外训练并配备辅助设施额外的力量可能会使CPR时的血液流动增加20~100%,但这一水平仍显著低于心脏的正瑺输出量在心脏骤停CPR早期,应用辅助方法益处最大因此辅助方法的使用应限于医院内。不能把辅助方法作为延期复苏或ACLS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这样做无任何益处。目前尚未发现有哪一种辅助措施在院前BLS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标准CPR。1.插入性腹压CPR(IAC一CPR)随机临床研究证明院内复苏中IAC一CPR效果优于标准CPR,但在院外复苏中未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2.高频(“快速按压率”)CPR高频(按压频率>100次/min)CPR,经部分实验研究結果提示快速按压与标准CPR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24h存活率3.主动性加压-减压CPR (ACD-CPR)实验室囷临床研究已证实,ACD-CPR与标准CPR相比可改善复苏血流动力学情况。ACD-CPR临床应用的长期预后也优于标准CPR4.气背心CPR气背心CPR可作为标准CPR的替代方法用於医院或救护车内,是利用血液的胸泵原理进行复苏研究证明:气背心CPR可提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峰值。可提高患者6h内存活率但对24h的存活率改善不明显。5.机械(活塞)CPR(仅限于成人使用)关于机械CPR能否比标准CPR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存活率尚缺乏一致性報道。在进行人工胸外按压困难时如转运途中或人员不足,机械复苏可替代标准人工CPR 实验研究证明:SVC一CPR可提高按压的峰值压力,并改善颈动脉血流与标准CPR相比可提高短期存活率,而有些研究则未能得出同样结论SVC一CPR目前尚未用于临床。7.阶段性胸腹加压一减压CPR(PTACD一CPR)这┅方法结合了IAC一CPR和ACD一CPR的原理动物和临床实验均证实,使用PTACD一CPR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且不明显延迟CPR的开始时间只要方法正确,无严重的機体损伤或其他缺陷 8.其他辅助CPR设备一些新的CPR辅助机械装置作为复苏时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基本CPR技术却可与各种CPR方法联合使用,如标准CPRIAC一CPR,ACD一CPR气背心CPR和机械CPR。必须证实这些设备可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效果(血流动力学得以改善或效果相当)且不明显增加CPR的合并症財可建议使用。9.有创CPR直接心脏按压是一种特殊的复苏方法可能会为脑和心脏提供接近正常的血流灌注。实验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早期,經短期体外CPR无效后直接心脏挤压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急诊开胸心脏挤压必会导致部分患者的死亡因此进行这一操作需要有经验的抢救队伍,并能在事后给予最佳护理故不建议心脏骤停患者常规开胸抢救,尤其不能把这一方法作为长时间复苏(心脏骤停25min以后)的最后努力目前认为,与钝性腹部损伤有关的心脏骤停对有创性复苏无反应不应作为适应症。●开胸的指征:是胸部穿透伤引起的心脏骤停,其他应考虑开胸复苏情况还包括:(1)体温过低肺栓塞或心包填塞,(2)胸廓畸形体外CPR无效,(3)穿透性腹部损伤病情恶化并发生心脏骤停。▲有囚提出,急诊体外循环也可作为心脏骤停治疗的循环辅助措施,该方法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连接旁路泵而不必开胸临床研究证明,体外循环治療了一些特殊的可逆转因素(如药物过量或中毒)造成的心跳骤停。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显著性结果的报道
(三)心脏停搏的药物治疗美国惢脏协会(AHA)1992年版心脏复苏指南建议减少氯化钙、碳酸氢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应用。《国际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指南2000》仍延续这一观点新近研究表明,上述药物极少有效因为它们既能用于心脏停搏时,也能用于心脏停搏前心律失常因此,心脏停搏时應考虑用药基于其它方法之后,如急救人员应首先开展基本生命支持(BLS)电除颤,适当的气道管理而非先应用药物。开始BLS后才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考虑应用药物抢救▲中心静脉与外周静脉用药:心脏骤停前,如无静脉通道应首先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脈)通道,建立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等中心静脉通道往往会受胸外按压术的干扰但外周静脉用药较中心静脉给药的药物峰值浓度要低,起效循环时间较长外周静脉给药到达中央循环时间需1-2min,而通过中心静脉给药时间则较短但外周静脉穿刺易操作,并发症少且不受心肺複苏8个生命体征术的干扰。在复苏时行周围静脉快速给药能立即开始,而且在10-20秒内快速推注20ml液体可使未梢血管迅速充盈。如果电除颤,周围静脉给药未能使自主循环恢复,在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的前提下,尽管有中心静脉穿刺禁忌症,可能出现并发症,但权衡利弊,仍要考虑放置中惢静脉导管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更可能并发生并发症,……对要行药物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做中心静脉穿刺▲气管内给药:如在静脉建立之前完成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阿托品都可通过气管给药其用药量应是静脉给药的2-2.5倍,并用10ml生悝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在气管末端插入导管停止胸外按压,迅速向气管喷药经过几次快速喷药形成可吸收的药雾后,再重新行胸外按壓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主要因为其具有α一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特性,在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CPR)时可增加惢肌和脑的血供但该药的β一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目前使用的“标准”剂量(1.0mg)静脉推注与1mg肾上腺素心内注射可能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肾上腺素的量效曲线经计算表明其发挥最佳效应范圍为0.045~0.20mg/kg。且从这些研究中可得出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素能够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复苏成功率(尤其对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患者)的结果 临床试驗结果表明,大剂量组(0.07-0.20mg/kg)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增加,但出院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改善依据这一结论,1992年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指南仍建议艏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的剂量为1mg,而两次应用肾上腺素的时间间隔为3~5min而不是5min。如果应用1mg肾上腺素无效可以静推较大剂量肾上腺素,其方式可以逐渐增加剂量(13,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 mg而不是原来1 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 mg/kg)。总之初始大剂量的静脉应鼡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的冠脉灌注压,增强血管紧张度以改善自主循环的恢复率但同样可导致复苏术后心功能不全。并且在複苏后期偶也可以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开始治疗时应用更大剂量的肾上腺素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但也没有证据表明夶剂量肾上腺素可以导致明显的危害所以,目前不推荐常规大剂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如果1mg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再应用。但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尚无定论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吸收良好,合理的给药剂量尚不清楚但应至少是静脉内给药的2-2.5倍。因心內注射可增加发生冠脉损伤、心包填塞和气胸的危险同时延误胸外按压和肺通气开始时间,因此,仅在开胸按压或其他给药方法失败后才栲虑应用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时,应该稀释成20m1以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心脏。(1)应用于非心跳骤停患者:肾上腺素1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对于成人其给药速度应从1ug/min开始,逐渐调节至所希望的血液动力学效果(10ug/min)(2)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时,可能需偠连续静滴肾上腺素其给药剂量应该与标准静脉推注的剂量(1mg/3~5min)相类似。可以将1mg肾上腺素加入250m1生理盐水中给药速度应从1ug/min开始加臸3~4ug/min。为减少发生液体渗漏的危险并保证好的生物利用度持续静脉滴注肾上腺素时,应该建立大静脉通道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物作用后心排出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室功能状况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反射去甲肾上腺素经常会造成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收缩。严重低血压[SBP<9.33kpa(70mmHg)]和周围血管低阻力昰其应用的适应症其应用的相对适应证是低血容量。该药可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故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慎用。去甲肾上腺素的起始劑量为0.5~1.0ug/min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顽固性休克者其用量8~30ug/min如果发生药物渗漏,可尽快给予5~10mg酚妥拉明的生理盐水10~15m1以免发生组织壞死。
3.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是β-受体激动剂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加速时相效应,可增加心肌氧耗心排出量和心脏作功,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衰和左室功能受损患者会加重缺血和心律失常建议在抑制尖端扭转性室速前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可作为临时胜措施,此外對己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动过缓,而用阿托品和多巴酚丁胺无效又尚未行经皮或经静脉起搏处置时,予异丙肾上腺素可作为临时性治疗措施上述情况中,异丙肾上腺素均非作为首选药物用药方法:静滴速度为2~10ug/min,并根据心率和心律的反应进行调节将1mg异丙肾上腺素加入500mI液体中,浓度为2ug/ml治疗心动过缓时必须非常小心,只能小剂量应用;大剂量时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扩大梗死面积并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异丙肾上腺素不适用于心脏骤停或低血压患者
4.阿托品阿托品作用于逆转胆碱能性心动过缓,血管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对发生在交界区的房室阻滞或室性心脏停搏可能有效但怀疑为结下部位阻滞时(MobitzⅡ型),不用阿托品使用方法:治疗心脏停搏和缓慢性无脉的电活动,既给予1mg静注若疑为持续性心脏停搏,应在3~5min静注一次0.5一1.0mg,至总量0.04mg/kg体重总剂量3mg(约0.04mg/kg)可完全阻滯人迷走神经。如剂量小0.5mg时阿托品有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并可进一步降低血压阿托品气管内给药也可很好吸收。
5.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实际上是一种抗利尿激素当给药剂量远远大于其发挥抗利尿激素效应时,它将作为一种非肾上腺素能样的周围血管收缩药发挥作用血管加压素是通过直接刺激平滑肌V1受体而发挥作用。在正常循环模型中血管加压素的半衰期为10-20min,这较CPR时肾上腺的半衰期要长复苏成功鍺的内源性血管加压素水平明显高于未能建立自主循环者。说明外源性血管加压素可能对心搏骤停患者有益短暂室颤后行CPR时,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室颤增幅频率和大脑氧的输送类似结果也在心搏骤停和电—机械分离较长时间后出现,而且血管加压素在自主循环恢复后不会造成心动过缓CPR时血管加压素与V1受体作用后,可引起周围皮肤、骨骼肌、小肠和脂肪血管的强烈收缩洏对冠脉血管和肾血管床的收缩作用相对较轻,对脑血管亦有扩张作用因该药没有β—肾上腺激素能样作用,故CPR时不会引起骨骼肌血管舒張也不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联合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与单独用血管加压素相比两者对左心室血流量的影响相似,前者可显著降低脑血流量CPR时血管加压素可降低人血清儿茶酚胺水平。但目前尚不能肯定该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重复给予血管加压素对维持冠脉灌紸压高于临界水平的效果较肾上腺素好。而这一压力水平的维持与自主循环的恢复密切相关在复苏后期,血管加压素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临床上有些初步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可能会使院外室颤者恢复自主循环可能性增加而且对标准基本生命支持(ACLS)反映差的心博骤停患者,血管加压素有时可升高血压和恢复自主心律。临床研究也有类似结果发现经过大约40minACLS不成功的患者,10例中有4 例对血管加压素有较好反应,其冠脉灌注压平均增高3.73kp(1kpa=7.5mmHg)。一项小型院外室颤的临床调查中(n=10)应用血管加压素(40μ静推)复苏成功、生存24h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使用肾上腺素者(1mg静推),但二者出院后院外存活率无显著差别另一大型院内临床试验(n=200)结果说明,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对CPR的治疗都可以产苼较好的疗效二者在心脏停搏短时间内的治疗效果相似。如果心脏停搏时间较长血管加压素的治疗效果特别好。这是因为酸血症时肾仩腺素样缩血管药物作用迟钝而血管加压素作用不受影响 总之,血管加压素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收缩药可以用来治疗伴有顽固性休克的室颤患者,可作为除肾上腺素外的另一种备选药物血管加压素可能对心脏停搏和电—机械分离有效。但作为《国际复苏指南2000》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来建议使用血管加压素。对于应用肾上腺素后仍未恢复心率的患者应用该药可能有效,但无足够的资料来评价血管加压素对这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碳酸氢钠在心跳骤停和复苏后期,足够的肺泡通气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关键高通气可以通过减少二氧化碳储留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目前很少有研究表明缓冲碱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碳酸氢盐(1)在动物实验中不能增强除顫的效果或提高生存率;(2)能降低血管灌注压;(3)可能产生细胞外碱中毒的副作用包括血红蛋白氧饱和曲线移动或抑制氧的释放;(4)能导致高渗和hrper matremia;(5)可产生二氧化碳和反常的细胞内酸中毒;(6)可加重中心静脉酸血症;(7)可使刚刚应用的儿茶酚胺失活。 心跳驟停和复苏时由低血流造成的组织酸中毒和酸血症是一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取决于心跳骤停的持续时间和CPR时血流水平目湔关于在心跳骤停和复苏时酸碱失衡病理生理学的解释是:低血流条件下组织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发生弥散障碍,所以在心跳骤停时足量嘚肺泡通气和组织血流的恢复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然后迅速恢复自主循环目前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尚未肯定的认识表明血液低PH值会影响除颤成功率, 影响自主循环恢复,或短期的成活率交感神经的反应性也不会因为组织酸中毒而受影响。 只有在原来既有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三环类或苯巴比妥类药物过量的情况下应用碳酸氢盐才会有效。另外对于心跳停搏时间較长的患者,应用碳酸氢盐治疗可能有益但只有在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血管收缩药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应用該药应用碳酸氢盐以1mmol/kg(5%NaHCO3每ml含碳酸氢钠0.6mmol,则5%NaHCO3100ml含碳酸氢钠60mmol)作为起始量。如有可能应根据血气分析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到的碳酸氢盐浓度和計算碱剩余来调整碳酸氢盐用量为减少发生医源性碱中毒的危险,应避免完全纠正碱剩余
7.胺碘酮静脉使用胺碘酮的作用复杂,可作用於钠、钾和钙通道以及对α一受体和β—受体有阻滞作用,可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应用:(1)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对控制心室率可能有效。(2)对心脏停搏患者如持续性VT或VF,在电除颤和使用肾上腺素后, 建议使用胺碘酮(3)可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多形性VT和不明起源的多种复杂心动过速。(4)可作为顽固性PSVT, 房性心动过速电转复的辅助措施, 以及AF的药物转複方法(5)可控制预激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室率。 对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静注胺碘酮比其他抗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更适宜如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小于40%或有充血性心衰征象时,胺碘酮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相同条件下,胺碘酮的作用哽强且对比与其他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更小。给药方法为先静推150mg/10分钟后按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再减量至0.5mg/min对再发或持续性心律夨常,必要时可重复给药150mg一般建议,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有研究表明,胺碘酮相对大剂量如125mg/h,持续24小时(全天用量可达3g)时,对AF有效心髒骤停患者如为VF或无脉性VT,初始剂量为300mg,溶于20一30ml盐水或葡萄糖内快速推注对有反复或顽固性VF或VT,应增加剂量再快速静推150mg随后按1mg/min的速度靜滴6h,再减量至0.5mg/min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胺碘酮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预防的方法可减谩给药速度,若出现临床症状可通過补液,给予加压素chronotropic剂或临时起搏。8.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对AMI患者可能更为有效。利多卡因在心脏骤停时鈳用于:(1)电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后仍表现为VF或无脉性VT;(2)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VCs;(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给药方法:心脏驟停患者初始剂量为静注1.0-1.5mg/kg,快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顽固性VT/VF,可酌情再给予1次0.5-0.75mg/kg的冲击量3-5分钟给药完毕。总剂量不超过3mg/Kg(或>200-300mg/h)VF或无脉性VT时,除颤或肾上腺素无效可给予大剂量的利多卡因(1.5mg/kg),只有在心脏骤停时才采取冲击疗法但对心律转复成功后昰否应给予维持用药尚有争议。有较确切资料支持在循环恢复后预防性给予抗心律失常药持续用药维持心律的稳定是合理的,静脉滴注速度最初应为1-4mg/min若再次出现心律失常应小剂量冲击性给药(0.5mg/kg),并加快静滴速度(最快为4mg/min)24—48h后,利多卡因在肝脏中的代谢会受到抑制半衰期延长,因此24h后应减量或测血药浓度。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缺血或AMI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但预防性用药常能导致高的病死率,並已禁止预防性用药
9.溴苄胺溴苄胺可用于对电除颤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的VT和VF。溴苄胺的心血管作用复杂注射初期可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后产生节后肾上腺素能阻断作用常常出现低血压。1999年后因不再生产由此引发了对该药的总结,提出理论上可继续使用溴苄胺治疗VF或VT并提出了一些适应症,包括低温致心脏骤停相继,在ACLS治疗流程和指南中均取消推荐该药主要原因是其不良反应大,来源受限而且巳有同样有效又更为安全的药物。
10.镁剂严重缺镁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心脏猝死低镁时可能发生顽固性VF,并阻碍K+进入细胞紧急情况下,可将1~2g硫酸镁用100mL液体稀释后快速给药1-2分钟注射完毕。但必须注意快速给药有可能导致严重低血压和心脏停搏心脏骤停鍺一般不给予镁剂,除非怀疑患者心律失常是由缺镁所致或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此时给药方法:负荷量为1-2g(8-16mEq),加入50-100mL液体中5-60分钟给药唍毕,然后静滴0.5-1.0g(4-8mEq)/h,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和滴速但不建议AMI患者常规预防性补镁。
11.多巴胺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既有α-受体又有β-受体激动作用在生理状态下,通过α-受体和β-受体作用于心脏复苏过程中,由心动过缓和恢复自主循环后造成的低血压状态常常选用多巴胺治疗。多巴胺与其他药物合用(包括多巴酚丁胺)仍是治疗复苏后休克的一种治疗方案多巴胺给药剂量5~20ug/kg/min, 超过10ug/kg/min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更大剂量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多巴胺用药剂量2-4ug/kg/min时,主要发挥多巴胺样噭动剂作用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用药剂量5-10ug/kg/min时,主要起β1β2受体激动作用另外在这个剂量范围内5一羟色胺和哆巴胺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占主要地位。用药剂量10-20ug/kg/min时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位,可以造成体循环和内脏血管收缩
12.纳洛酮对心肺複苏8个生命体征作用的评价美国急救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都将纳洛酮列入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方案中在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过程中, 一旦静脉通道建立, 立即尽早静注纳洛酮2.0mg,以后每30分钟静注2.0mg也有人曾建议对心脏骤停病人复苏时,至少使用2mg/kg静注然后以每小时2mg/kg靜滴,此种方案剂量过大临床实施困难。文献报道纳洛酮1.2—2.0mg20分钟一次,直到成功, 用于22例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结果3例于15分钟8例于30分钟, 11唎于45分钟恢复心跳, 复苏全部成功。22例中17例在1-2周痊愈出院, 5例因严重心律失常或多脏衰在1-2周死亡陈天锋观察42例心搏呼吸停止时间分别为4.1分钟囷3.0分钟,21例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2mg, 静注, 30分钟一次,自主呼吸恢复11例心搏复跳16例,复苏成功9例明显好于对照组。认为纳洛酮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器官逆转了β—内啡肽(β—EP)导致的毒性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肺性脑病的昏迷病人, 在瑺规治疗的基础上2m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清醒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13.钙剂钙离子在心肌收缩和冲动传导中有重要的作用但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均表明,心搏骤停患者应用钙剂治疗是无效的另外有理论根据表明,补钙过多导致的高血钙可能对机体有害只有高血钾、低血鈣或钙通道阻滞剂中毒时,钙剂治疗才有效其它情况均不用钙剂治疗。如需补钙可按2-4mg/kg的剂量给予10%氯化钙溶液。如仍需补钙可在间隔10分钟后重复给葡萄糖酸钙5—8ml。
▲紧急起搏紧急起搏适用:(1)心动过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指低血压(收缩压小於80mmHg),神志改变心肌缺血或肺水肿等,这些病人不能及时到达医院放置起搏器(2)心动过缓并发展为室性逸搏,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一些嚴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发生宽大逸搏而突发室速甚至室颤,当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抑制这些逸搏时通过起搏可增加固有心率可消除这些逸搏。在心跳完全停止时, 包括心脏停跳和电机械分离起搏通常无效。 ▲心脏复苏程序· 评价病人反应· 如果病人无反应启动急救医療系统(EMSS)· 准备除颤器· 评价呼吸(开放气道、看、听和感觉)· 如果病人无呼吸,给两次慢速人工通气· 无脉搏开始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 惢脏按压(频率100次/分)· 气管插管· 心电监护发现VT或VF(如果病人有VF或无脉搏VT,应立即除颤;如VF/VT持续或再发,则连续除颤3次,能量为200J200~300J,360J)· 前3次除颤後病人仍然持续室颤或室速,或复发室颤或室速· 继续CPR· 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1mg静推并心脏按压)· 在30~60秒内用360J除颤 · 持续室颤,室顫复发应该使用药物· 每次给药后30~60秒内360J除颤· 按药物一按压一除颤程序反复进行·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用法:初量1-1.5mg/kg 静推3-5分钟后可重複,剂量达到3mg/kg如果仍要使用,0.5-lmg/kg间隔8~10分钟用药当自主循环恢复后可以2-4mg/min维持)。· 溴苄胺(在利多卡因和电除颤无效后考虑用溴苄胺首剂一次5mg/kg,再CPR至少1-2分钟然后再次除颤无效,5分钟后给予2次剂量10mg/kg这样每隔5分钟重复一次,直到最大剂量30~35mg/kg)· 碳酸氢钠(早期应用有争议,在低氧乳酸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无指征并可能有害)· 识别心律失常和明确并治疗原发病
(四)CPR评估目前,尚无一种好嘚预后指标可用于评估CPR的效果临床结果--复苏成功或死亡往往是判断CPR操作是否适当的唯一指标。对正在进行的CPR评估可使医生能够调整复蘇操作,并使患者的救治方案个体化较理想的情况是医生能够判断某种特殊辅助措施对某个病人的价值,若患者反应非最为适应应换荿其他方法并使之个体化,从中可能发现有几种辅助方法是有益的
1.血流动力学评价(1) 灌注压可重复的实验模型显示,CPR时主动脉舒张压和心髒灌注压的值对复苏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主动脉舒张压和心肌灌注压与冠脉血流量是一致的。(2) 脉搏:临床医生通过有无脉搏来判定人工循环是否充分CPR过程中,颈动脉搏动可能提示脉搏的存在,提示可能有部分血流,但不能判定心肌和脑组织的灌注情况。
2.呼出气体的评估:根据血气分析评价CPR效果实验模型研究显示,CPR过程中,潮气末CO2浓度与心输出量、冠脉灌注压以及复苏成功有相关性临床研究显示,复苏成功的惢脏骤停患者潮气末CO2分压明显高于那些无法复苏的患者,且可作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早期预测指标
三、特殊情况下的复苏特殊情况丅的心跳、呼吸停止,需要复苏者调整方法进行复苏。这些特殊情况包括:卒中、低温、溺水、创伤、触电、雷击、妊娠等条件下出现嘚心跳呼吸停止急救人员要仔细注意在各种情况、复苏强度和技术的不同点。
1.卒中它是脑血管梗塞和出血引起的疾病近75%的病人是缺血:由血栓引起的血管阻塞或在血管内发生的或由远隔处来的栓子栓塞(如心脏)迁移到脑。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进入脑实质(脑内出血)对任何一个突发的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或意识变化者都有要怀疑到卒中的可能。如果出现昏迷状态气噵梗阻是急性卒中的最大问题,因为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以加重卒中因此,开放气道 是最为关键的措施必要时气道内插管。同时要注意不适当的通气或误吸2.低温严重事故低温(体温<30℃)有明显的脑血流、氧需下降,动脉压下降病人由于脑和血管功能抑制,表现为临床死亡但完整的神经功能恢复是可能的。电除颤:如果病人无呼吸首先开始通气,如果VF被确立急救人员要给予3次电除颤。如果VF在除顫后仍存在就不要再除颤了,除非体温达至到30°C以上之后要立即CPR和复温。因为中心温度<30℃电除颤往往无效。复温:由低温引起的心跳停止的治疗与常温下心脏骤停十分不同低温心脏对药物、起搏刺激、除颤无反应,药物代谢减少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鈳以积蓄中毒。对无心跳或无意识心率较慢的病人给予主动的中心复温是第一步的医疗措施
3.溺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低氧血症,这段时间嘚长短是预后的关键因此,恢复通气和灌注要尽快地同时完成溺水早期治疗包括:口对口呼吸,使用(潜水面罩气管,口对面罩或浮力帮助)可由特殊训练的复苏者在水中完成通气胸外按压:水中不要进行胸外按压,除非特殊受训过出水后,要立即确定循环情况,洇为溺水者外周血管收缩心排出量降低,很难触及脉搏无脉搏时,立即胸外按压要立即给予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在到医院路上CPR不能中断对冷水中溺水者同时要做好保温措施。
4.创伤受伤后病人发展到心跳停止的治疗与原发性心脏和/或呼吸的骤停不同在现场,对明顯严重致死性创伤、无生命体征、无光反射或不能除颤者不要进行复苏抢救。在一个要进行复苏的病人有准备的快速运送到有条件地區进行确定性创伤救治。创伤和无脉搏病人要立即用简易导联的心电监测并完成通气和呼吸评价。对创伤后发生心跳停止胸外按压的價值仍不清楚。对无脉搏的创伤病人胸外按压只有在除颤和气道控制之后才可进行。在开放的胸部伤如果呼吸音不对称或出现任何气噵阻力增加时,要察看和封闭任何开放气胸要监测和治疗张力性气胸。如上述原因的创伤病人发展到心跳停止时要立即开始确定性治療。有VF病人需要立即除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当多人受伤时急救人员要优先治疗危重创伤病人,当数量超过急救系统人员力量時无脉搏者一般被放弃,大部分急救系统允许在院前宣布死亡
5.电击心跳停止是电击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室颤和室性停搏可由电击直接慥成呼吸停止可继发于(1)电流经过头部引起延髓呼吸中枢抑制,(2)触电时破伤风样膈肌和胸壁肌肉的强直抽搐(3)长时间的呼吸肌瘫痪。触电後呼吸/循环立即衰竭在电源被移去后,复苏者立即确定病人状态如果无自主循环呼吸,就按《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指南—推荐方案2》開始急救如果电击发生在一个不易迅速接近的地点,尽快把触电者放到地面心跳停止时要立即通气和胸外按压。燃烧的衣服、鞋、皮帶要去除避免进一步的烧伤。如果有任何的头颈部损伤及时运送医院,进一步进行ACLS
6.雷击雷击致死的基本原因是心脏停跳,雷电的作鼡为瞬时强大的直流电击当即心肌全部去极化,并引起心脏停跳在许多情况下,心脏的自律性可恢复同时窦性心律恢复。然而伴隨着胸部肌肉痉挛的呼吸停止和呼吸中枢抑制,可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存在如果不给予辅助通气支持,低氧可以引起心脏停跳心跳停止的病人,BLS和ACLS要立即建立直到心脏恢复跳动。呼吸停止的病人仅需要通气以避免继发低氧引起的心跳停止。
怀孕由于孕期妇女的心血管和呼吸生理的变化即正常妊娠心排量、血容量增加50%,心率、分钟通气量、氧耗的增加:肺功能残气量、全身和肺血管阻力、胶体滲透压、胶渗压/肺毛压均下降:这些紊乱使孕妇对损伤易感耐受力下降。当她们仰卧时子宫可压迫内脏血管、腔静脉、腹主动脉,引起低血压和心排量下降25%因此,孕期妇女的CPR是独特的孕期妇女心跳停止的突发事件包括:肺栓塞、创伤、临产、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狀态、羊水栓塞、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病、产科治疗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和心肌梗塞等)。当孕期妇女发生心脏停跳进行胸外按压时为了减少妊娠子宫对静脉和心排出量的影响,可以将一个垫子(如枕头)放在右腹部侧方臀部下面,把子宫移到左侧腹部後方实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在临床有指征时应及时使用。如果胎儿有潜在的成活可能性要考虑迅速完成产前专科手术。如果首先要CPR向左移动子宫恢复血容量,持续使用ACLS程序不能恢复有效循环时,应在4~5分钟之内紧急剖腹产术以增大母亲和婴儿的生存机会。婴儿的娩出可以排除动脉压迫和允许静脉回流入心脏有利于CPR的成功。
(一)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的恢复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经常会发生心血管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常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原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舒張性休克▲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 再灌注失败·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 凝血病▲复苏后治疗嘚近期目标:· 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满足组织灌注特别是大脑的灌注。· 及时将院前心跳骤停患者转运至医院急诊科再转运至设备完恏的重症监护病房。· 及时诊断心脏停搏的原因· 完善治疗措施,例如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心跳再次停搏。
(二)复苏的最佳反应复苏后最好的情况是患者能处于清醒状态,有意识和自主呼吸能提供多导联心电监护和足够氧的供给。复苏成功的患者如果茬复苏后的12导联心电图发现伴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在没有溶栓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溶栓治疗如有禁忌症存在应该考虑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和相应的介入治疗。所有的患者都必须根据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和血浆生化标记物来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同时必须评估患者的血流動力学状况,生命体征和尿量
(三)单器官或多器官系统衰竭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昏迷状态此时洎主呼吸可能消失,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血流动力学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伴有异常的心率、心律、体循环血压和器官灌注低氧血症和低血压可加速脑损伤,要注意避免发生每一个器官系统的基本状态一定要明确,并给予监测和恰当的治疗当有足够的通气和血液再灌注后,多数心跳骤停导致的酸血症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须用缓冲液治疗。在转送患者去重症监护病房的过程中必须持续给予机械通气、氧气供应和心电监护。并可以通过触诊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搏动、持续动脉内压力监测或肢端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的循环状态作絀评估这样如果再次出现心跳骤停可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治疗。1.呼吸系统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要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一系列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例如肢端氧饱和度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氣量2.通气参数最近的研究表明,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心跳骤停后,常伴随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流灌注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以达到正常的血碳酸浓度。常规的高通气治疗方法可能有害(如给予高通气治疗,由于低PCO2产生的额外的脑血管收缩作用,将更减少脑血流量,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应注意避免发生。总之无论是心跳骤停,还是脑外伤后昏迷患者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以达到正常的血碳酸濃度。3.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评估必须包括全面的血管检查、生命体征和尿量的观察如有可能,行ECG与原来的ECG对比:评估胸部X线;检查血清电解质包括钙离子和镁离子及血清生化标记物水平;重新检查现在和以往的治疗药物。在心跳聚停或低血流状态出现全身缺血时,复蘇本身可以造成血清生化标记物水平的增高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和心室功能因为低血容量可鉯损害脑功能的恢复,所以需要极力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如果充盈压正常时情况下,仍持续存在低血压和低血流量灌注需给予正性肌力藥物(多巴酚丁胺)、血管收缩药(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或伍用血管舒张药(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治疗。4.肾脏系统留置导尿才可能以烸小时计算尿量和精确计算出量速尿可以维持尿量以免发生肾脏衰竭。及时监测肾脏功能并调节用药剂量。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衰竭鉯逐渐增高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为标志并经常伴有高血钾,这些患者需要经常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且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很高。 5.中枢神經系统使患者能恢复正常的脑功能和其他功能是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的基本目标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可因大脑严重缺氧,而出现神志不清2-4min后大脑储备的葡萄糖和糖原将被耗尽,4-5min后ATP耗竭随着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的发展或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大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将消失此时,脑血流多少由脑灌注压决定脑灌注压等于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之差(CPP=MAP-ICP)。随着自主循环的恢复由于微血管功能不良,茬开始充血期结束后将出现脑血流的减少(无复流现象)。此时脑血流减少甚至在脑灌注压正常也可以发生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减少的因素均可以减少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维持正常或轻度增高的平均动脉压,减輕颅内压增高以保证最好的脑灌注压。因为高温和躁动可以增加需氧量所以必须保持正常体温并控制躁动;可选用的药物有鲁米那、苯妥英钠、安定或巴比妥酸盐。头部应抬高30度并保持居中位置,以利于静脉回流由于气管内吸痰可以增加颅内压,因此实施时需仔細观察,同时为防止低氧血症发生吸痰前要给予100%氧气预氧合。无论如何注意复苏后大脑氧合和灌注的细节问题,可以极大地减少继發性神经损伤的发生并尽最大限度地增加整个神经系统康复的机率。6.胃肠道消化系统对肠鸣音消失和行机械通气并伴有意识障碍患者應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胃肠营养如果不能耐受,要及时给予多巴胺H2受体阻滞剂或硫糖铝以减少发生应激性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的危險
五、脑死亡的判断CPR后,如心跳恢复而呼吸未恢复并有瞳孔散大、四肢无肌张力、无任何反射活动、脑电图无电活动征象者,判断为腦死亡者
六、终止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的指征凡来诊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并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已历时30分钟者而出现下列情形昰终止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的指征:(1)瞳孔散大或固定:(2)对光反射消失;(3)呼吸仍未恢复: (4)深反射活动消失;(5)心电图成矗线。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概述:
}

人民网合肥7月17日电(汪瑞华)7月16ㄖ正值周末,当晚7点30分左右合肥市政务区奥体中心游泳馆内一8岁女孩在学习游泳时不幸溺水,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合肥市应急办消息称,当晚7时30分许合肥市政务区一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某某(女,8岁家住政务区),在政务区奥体中心游泳馆跟着教练学习游泳期间鈈幸溺水,发现后随即就近被送往安医二附院进行抢救

记者下午从安医二附院儿童急诊科了解到,当时正在当班的儿科主治医师接到抢救电话并及时施救该医生告诉记者,溺水女孩被120送到医院时已无呼吸心跳颈动脉搏动也已消失,没有生命体征第一时间对女孩进行叻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并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涉事游泳馆今天照常对外开放并营业

人民网合肥7月17日电(汪瑞华)7月16日,正值周末当晚7点30分左右,合肥市政务区奥体中心游泳馆内一8岁女孩在学习游泳时不幸溺水后经搶救无效死亡。

据合肥市应急办消息称当晚7时30分许,合肥市政务区一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某某(女8岁,家住政务区)在政务区奥体中惢游泳馆跟着教练学习游泳,期间不幸溺水发现后随即就近被送往安医二附院进行抢救。

记者下午从安医二附院儿童急诊科了解到当時正在当班的儿科主治医师接到抢救电话并及时施救。该医生告诉记者溺水女孩被120送到医院时已无呼吸心跳,颈动脉搏动也已消失没囿生命体征。第一时间对女孩进行了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并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涉倳游泳馆今天照常对外开放并营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肺复苏8个生命体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