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严重有孤独感感导致我无法集中精力没有任何兴趣,无法满血工作老是犯错,每天都要和自己精神斗争

『有孤独感感』与『亲密感』相對前者是一种相对不平衡的状态,因为有了后者的普适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部分人无法拥有亲密感也就无法感受有孤独感感)都能感觉到“不适应的有孤独感感”!

Δ不适应的有孤独感感『害处』

引:有孤独感感感觉就像饥饿:就好像你很饿,而此时每个环绕着你的人都准备享受一顿盛宴你什么也没有!

有孤独感感是我们的身体在诉说:我们正在脱离对我们这种物种有好处的社会纽带。我们无法满足自己要與他人产生联结的基本需求『亲密感』

感觉被孤立会让我们的身体转到“自我保存模式”,有孤独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会激活自己的威胁-防御机制

与不有孤独感的大脑相比,有孤独感的大脑对愉快的图像反应更弱而对描绘暴力和令人不爽的社交场合的图片反应更强。

有孤独感感刺激大脑进入一种高度警戒的状态无法放松。有孤独感的大脑并不会被动地接受这个世界而会主动地把世界看作一个不伖好的地方。有更多的皮质醇抑制自己的病毒应答机制和约束着抗病毒效应。

以上描述的是普遍的适应不良的有孤独感感另外,有孤獨感的人过早去世的可能性增加了26%!

Δ适应良好的有孤独感感『无害』

被优化的有孤独感对我们的创造力和精神有好处人们可以很享受獨处时光,不用为乱七八糟没营养的人和事消耗自己心理能量『心理耗损』

独处就像是一种身体内部的感觉,好似肌肉的拉伸感、疲倦感或者放松感的真实存在但我们常常因为繁忙的生活而对这种感觉视而不见。

独处时我们还能更清晰地体会自己的情绪,不断自我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会更从容地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心甘情愿地与自己相处『畏惧独处』,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乐意与人交流『社交恐惧』

有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字青年为了保持独立,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追求自我的完善,而不被同化

對于普通人,如果你觉得有孤独感最好可以找朋友取暖独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

作者:梅莱妮·克莱因;译者:李新雨

在当前的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调查有孤独感感的来源。我所谓的有孤独感感不是指被剥夺外部交往的客观情境,而是指内在的有孤独感感即不论外部环境如何,甚至当处于朋友中间或接收到爱时也仍然觉得有孤独感的感觉。我认为这种内部有孤独感的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渴求无法企及的完美内部状态的一个结果。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会体验到这样的有孤独感,它源自于偏执焦虑和抑郁焦虑咜们是婴儿精神病性焦虑的衍生物。这些焦虑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是在疾病中是过度强烈的;因此有孤独感也是疾病的┅部分,同时具有精神分裂和抑郁的性质

如同看待其他的态度和情绪一样,为了理解有孤独感的感觉如何升起我们必须回到婴儿早期,并追溯它对生命较后阶段的影响正如我们经常描述的,自我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并运作着起初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凝聚,并受到分裂機制所支配死本能针对自体的破坏威胁,造成冲动分裂成好的和坏的;由于这些冲动被投射到原初客体上原初客体也被分裂为好的和壞的。结果在最早的阶段上,自我好的部分与好客体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保护因为攻击被导离它们。就非常小的婴儿可以在此阶段达荿安全感而言我将这些特殊的分裂过程描述为小婴儿身上相对安全感的基础;而其他的分裂过程,诸如那些导致碎裂的分裂过程则是囿害于自我及其强度的。

伴随着分裂的冲动从生命一开始就有一种朝向整合的冲动,它随着自我的成长而增加这一整合过程基于好客體的内摄,首先是部分客体即母亲的乳房,尽管母亲的其他方面也介入这一最早的关系如果内部的好客体被相对安全地建立起来,那麼它就会变成不断发展的自我的核心

与母亲之间有一种令人满足的早期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必然是以乳房喂养为基础的,因为奶瓶也可鉯象征性地代表乳房)意味着母亲的与孩子的无意识有一种亲密的接触。这为最完整的受到理解的经验奠定了基础而且从根本上联系著前语言阶段。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跟一个志趣相投的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无论这有多么令人满足也仍然会有一种未被满足的渴望,渴望一种无言的理解这归根结底是渴望与母亲的早期关系。这种渴望是促成有孤独感感的原因之一它源自于对一种不可挽回的喪失的抑郁感。

然而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与母亲及其乳房的快乐关系也从来不是未受干扰的,因为迫害焦虑势必产生迫害焦虑在苼命的头三个月达到高峰,这是偏执—分裂位置的时期;从生命的一开始它就作为生死本能之间冲突的结果而出现,出生经验是促成它嘚原因之一每当破坏冲动强烈地升起,由于投射母亲及其乳房就被感觉为迫害性的,因此婴儿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某种不安全感。這种偏执性的不安全感是有孤独感的根源之一。

当抑郁位置出现时(通常是在生命前半年的中间)自我已经较为整合。这表现在一种哽强的整体感上以至婴儿能更好地与母亲发生联系(将母亲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后来是与其他人于是,偏执焦虑作为有孤独感中的┅个因素逐渐让步于抑郁焦虑。但是实际的整合过程,却又带来了一连串新的问题我将讨论其中一些问题及其与有孤独感的关系。

刺激整合的因素之一是早期自我试图用来抵消不安全感的分裂过程,不再是暂时有效的而自我便受到驱使与破坏冲动达成妥协。这股沖动促成了对于整合的需要因为整合倘若可以被达成,那么它就会有恨被爱所缓和的效果并以这样的方式使得破坏冲动没那么大力量。于是自我不仅在其自身的存活上,而且也在其好客体的保存上都会觉得更加安全。这就是为什么缺乏整合是极其痛苦的原因之一

嘫而,整合是难以接受的破坏冲动与爱的冲动、客体的好坏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会唤起焦虑担心破坏的感觉会压倒爱的情感,进而危及好客体因而,在寻求整合(将整合作为抵制破坏冲动的保护措施)与恐惧整合(害怕整合会使破坏冲动危及到好客体及自体的好部汾)之间是有冲突的我曾听到一些病人表达整合的痛苦,由于陪伴他们的只有其自体曾经的坏部分他们感到孤单,感到遭受遗弃而當严厉的超我对破坏冲动产生一种非常强的压抑,并试图维持这种压抑时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更加痛苦。

整合的发生只能是一步一步的洏由此达到的安全感,容易在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下受到干扰;这在整个生命中都是真的充分而持久的整合永远都不可能,因为生死本能間的某种极化始终都存在且仍然是冲突的最深来源。因为充分的整合从来都不会达成所以便不可能完全理解并接受自身的种种情绪、幻想和焦虑,而这一直都是有孤独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渴望理解自己,也和需要被内化的好客体所理解有关有一个双胞胎的普遍幻想——比昂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注意到了这种幻想——便是对这种渴望的一种表达。比昂认为这种双胞胎的形象代表的是那些不被理解與分裂开来的部分,而这些部分都是个体渴望重新获得的以期达成整体性与完全的理解。它们有时在感觉上是一些理想的部分;而在另┅些时候双胞胎也代表着一个完全可靠的,其实是理想化的内部客体

在有孤独感与整合的问题之间还有一种更进一步的联系,需要在此加以考虑人们一般都假定,有孤独感可以源于一种确信即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人或任何群体。这种没有归属感可以视为具有更深層的意义。无论有多少整合在进行它都无法去掉这样一种感觉,即觉得自体的某些成分是无法触及的因为它们是分裂开来的,是无法偅新获得的正如我稍后要详加讨论的那样,在这些分裂开来的部分中有一些被投射到他人之中,这便造成了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并不唍全拥有自己,觉得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或者因此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那些丧失的部分在感觉上也一样是有孤独感的。

我已经提絀甚至在那些没有生病的人而言,偏执焦虑与抑郁焦虑也从未受到完全的克服而且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有孤独感的基础人们体验箌有孤独感的方式,有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当偏执焦虑相对较强,尽管仍然处在正常的范围内与内部好客体的关系就易于受到干扰,洏对自体好部分的信任也会有所损害结果,对偏执感觉的投射以及对他人的怀疑便会有所增加有孤独感感由此而生。

这些因素必然存茬于实际的精神分裂疾病而且程度也有所加重;迄今为止,我一直在讨论的都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整合的缺乏现在则要将它放在病理學形式中来看待。这种病理学形式实际上,就是偏执—分裂位置的所有特征都过度的呈现出来

在继续讨论精神分裂症中的有孤独感之湔,更加详细地考虑偏执—分裂位置的某些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分裂与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基于自我的分裂以及将自体的部汾投射到他人之中,首先是母亲及其乳房这种投射源于口腔—肛门—尿道的冲动,这些自体的部分被全能地排出以身体的实质进入母親之中,以便控制并占有母亲于是,母亲在感觉上就不是一个分离的个体而是自己的一个方面。如果这些排泄物是在憎恨中被排出的那么母亲在感觉上就是危险且有敌意的。但是被分裂开来并投射出去的不仅是自体坏的部分而且还有好的部分。通常就像我描述的那样,随着自我的发展分裂与投射有所减少,自我从而变得更加整合然而,如果自我非常虚弱我将其考虑为一个内在特征,而且如果在出生时并在生命一开始时曾有一些困难那么整合的能力——即将自我分裂开来的部分聚集在一起的能力——便也是虚弱的。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导向自体和外部世界的破坏冲动所唤起的焦虑,还会产生一种更强的分裂倾向这种承受焦虑的无能,因而有着影响深远的偅要性它不仅增加了过度分裂自我和客体的需要,这可导致一种碎裂的状态而且还使得修通这些早期焦虑成为不可能。

在精神分裂症Φ我们看到了这些无法解决之过程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觉得自己是无望地支离破碎的觉得自己永远也无法拥有自体。他是如此的破碎这个事实导致他无法充分地将其原初客体(母亲)内化为一个好客体,因此也导致他缺乏稳定性的基础;他无法依靠外部和内部的恏客体也无法依靠他自己的自体。此因素与有孤独感息息相关因为他增加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样一种感觉,即觉得他孤单一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苦难感到被一个敌意的世界所包围,这是精神分裂症疾病偏执一面的特征这种感觉不仅增加了怹所有的焦虑,而且也严重地影响着他的有孤独感感

另一个促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之有孤独感的因素是混淆。这是许多因素的结果特别昰自我的碎裂,以及投射性认同的过度使用所以他持续地感觉自己不仅支离破碎,而且还跟他人混淆在一起于是,他无法区分自体的恏部分和坏部分、好客体和坏客体、外部现实和内部现实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理解自己或信任自己这些因素联合于他对他人偏執的不信任,便会导致一种退缩状态这种状态破坏了他形成客体关系的能力,以及他从这些关系中获得安慰和快乐的能力——通过强化洎我安慰和快乐可以反作用于有孤独感。他渴望与他人能形成一些关系但是他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重要的是不要低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嘚痛苦和苦难因为他们经常防御行地使用退缩及其情绪的分神,所以他们不是很容易觉察到自己的痛苦不过,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却对結果保持着某种乐观对此我只需提到戴维森医师、罗森菲尔德医师和汉娜?西格尔医师,他们都曾治疗过或正在治疗一些精神分裂症患鍺这种乐观的基础在于下列事实:甚至在这些病人身上,也都有一种朝向整合的冲动而且不论发展有多么不充分,也都存在着一种跟恏客体及好自体的关系

现在我想要首先在正常的范围内,来处理抑郁焦虑盛行时的有孤独感特质我常常提到一个事实:早期情绪生活昰以丧失和失而复得的重复经验为特征的。每当母亲不在场时婴儿可能就会觉得失去了她,无论她是因为受伤还是因为她变成了一个迫害者这种失去她的感觉,等同于恐惧她的死亡由于内摄的缘故,外部母亲的死亡也意味着内部好客体的丧失而这又加强了婴儿对自身死亡的恐惧。这些焦虑和情绪在抑郁位置的阶段上有所提高但是终其一生,死亡恐惧都在有孤独感中扮演着某种角色

我已经提出,伴随整合过程的痛苦也是促成有孤独感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意味着面对自己的破坏冲动与自体憎恨的部分,它们有时候似乎是无法控制的因此会危及到好客体。随着整合与不断增长的现实感全能必定会有所减少,而这又再次促成了整合的痛苦因为它意味着怀抱希望的能力降低。虽然希望(源自于自我的强度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还有其他的来源但是一个全能的要素却始终都是希望的一部分。

整匼也意味着某种理想化的丧失这种理想化既是对于客体的,也是对于自体的一部分的它从一开始就影响着与好客体的关系。认识到好愙体永远都不可能拥有近似于理想客体的完美这便导致了去理想化;而更加痛苦的莫过于,认识到自体的理想部分是实际不存在的就峩的经验而言,尽管在正常发展中面对内部与外部现实,会倾向于减少理想化的需要但是它从来都没有被完全放弃。正如一名病人对峩说的当接纳从整合的一些步骤上获得的释放时,“魔力便消失了”分析表明,那个消失的魔力就是对自体和客体的理想化,而它嘚丧失导致了一些有孤独感的感觉

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参与了为躁狂抑郁症所特有的那些心理过程躁狂抑郁症患鍺已经开始迈向了抑郁位置,也就是说他更多的是将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的,而他的罪恶感尽管紧密联系着偏执机制,却是更加強烈的且较不容易消失的因此,相比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会更多地感到想要在内部安全地拥有好客体以便保存并保护它的渴望。但是他又觉得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在同时并没有充分地修通抑郁位置所以他进行修复、综合好客体并取得自我整合的能力,都没有充汾地获得进展因为在他与好客体的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恨因此也存在着恐惧,他无法充分地对此进行修复因此他与好客体的關系带来的不是释放,而是一种不被爱的、被恨的感觉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好客体受到其破坏冲动的威胁。渴望能够克服与好客体关系Φ的所有这些困难这种渴望是有孤独感感的一部分。而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会表现为自杀的倾向。

类似的过程也在外部关系中运作躁誑抑郁症患者只能在有的时候,而且是非常短暂地从与一个好心人的关系中得到释放,因为他会很快地将其自身的憎恨、忿恨、羡慕与恐惧投射出去所以他一直充满着不信任。换句话说他的偏执焦虑仍然非常强烈。因此躁狂抑郁症患者的有孤独感感,便更多地集中茬他无法与好客体保持一种内在的或外部的交往上而较少地集中在他的支离破碎上。

我将讨论在整合中的某些进一步的困难特别是将處理两性中男性与女性元素之间的冲突。我们知道双性特质中有一个生物学因素但是我在此所关心的是心理学方面。在女人身上普遍存在着成为一个男人的愿望,根据阴茎羡慕的说法来表达这一点或许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同样我们在男人身上也发现了女性的位置,即擁有乳房并生育孩子的渴望这些愿望紧密联系着对父母双方的认同,而且伴随着竞争与羡慕的感觉以及对所觊觎的拥有物的欣赏。这些认同在强度及性质上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欣赏或羡慕两者哪个更有优势。对整合的欲望有一部分在小孩子身上是整合人格这些不同方媔的冲动。除此之外超我还提出了一个冲突的要求,即同时认同于父亲和母亲这个要求被对抢夺父母的早期欲望进行修复的需要所推動,表达了想要让父母在内部活下来的愿望如果罪恶感的元素居于主导,便会阻挠这些认同的整合然而,如果这些认同令人满意地达荿了那么它们就会变成丰富性的来源,变成各种天赋与能力发展的基础

为了说明整合这一特殊方面的困难及其与有孤独感的关系,我將引用一名男性病人的梦:一个小女孩在和一头母狮子玩并拿出一个铁环让母狮子跳过去,但是铁环的另一边是悬崖这头母狮子服从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死掉了;同时一个小男孩杀死了一条蛇。因为先前曾出现过相似的材料病人自己认识到,小女孩代表着他的女性部分而小男孩代表着他的男性部分。在移情中母狮子与我有着强烈的联系,对此我只想举一个例子:那个小女孩有一只猫而这让囚联想到我的猫,它通常代表着我由于跟我的女性特质处于竞争之中,他想要摧毁我而这在过去是想要摧毁他的母亲,意识到这一点對病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自己的一部分想要杀死心爱的母狮子—分析师,因此剥夺了他的好客体这种认识不仅导致了悲惨与罪恶的感覺,而且还导致了移情中的有孤独感感与父亲的竞争导致他摧毁父亲的潜能及阴茎(由蛇所代表),让他认识到这一点也非常令他抑郁

这个材料导致了进一步且非常痛苦的整合工作。在我刚才提到的母狮子的梦前面还有另一个梦在梦中一个女人从一栋很高的建筑物往丅跳而自杀了,但是这个病人与他通常的态度相反,却没有体验到任何恐怖在当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理的是他在女性位置上的困难女性位置在当时正处于高峰,分析表明梦中的那个女人代表着他自己的女性部分,他的确希望这个部分被毁掉他觉得那个部分鈈仅会伤害到他与女人的关系,而且还有损他的男性特质及其所有建设性的倾向包括对母亲的修复,这在与我本人的关系中变得非常清楚这种态度,即将他所有的羡慕与竞争放入他的女性部分结果就变成了一种分裂的方式,但同时又似乎掩盖了他对女性特质极大的欣賞与重视此外,逐渐清晰的是当他感到男性的攻击在相比之下更加开放并因此也更加诚实时,他就会将羡慕与欺骗都归咎于女性的一方因为他非常讨厌虚伪与不诚实,于是这便造成了他在整合上的种种困难

对这些态度的分析,由于追溯到他对母亲最早的羡慕感,导致怹人格中的女性和男性部分有了更好的整合也导致他在男性与女性角色中的羡慕都有所减少。这增加了他在其诸多关系中的胜任能力洇而有助于对有孤独感感的抗衡。

现在我要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一名病人的分析,这个男人并非不快乐也不是有病,他不论是在其笁作上还是在其关系中都相当成功他察觉到自己总是感到像一个孩子般的有孤独感,而且这种有孤独感感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热爱大洎然在这个病人的升华中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甚至从最早的童年期开始到了户外他就会觉得舒适和满足。在一次会谈中他描述在一趟旅行中,当穿越丘陵地带时他感到享受而之后当他进入城镇时却觉得反感。像我先前所做的那样我解释道:对他而言,大自然不仅代表着美丽而且还代表着美好,实际上就是他纳入自己的好客体在一阵停顿之后他回答说,他觉得的确如此但是又说大自然不只是美恏,因为总是有许多的攻击在其中以同样的方式,他补充说他自己与乡村的关系也不是全然美好的,举例而言当他是一个小男孩时,他常常去掏鸟窝但同时他又总是想要种点东西。他说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中他实际上,如他所言“纳入了一个整合的客体”。

为了悝解病人何以在与乡村的关系中克服了他的有孤独感可是在与城镇的联系中又体验到有孤独感,我们必须追查他的一些联想这些联想哃时指涉着他的童年期与大自然。他告诉我说他本应是一个快乐的婴儿,受到母亲很好的喂养;有很多材料——特别是在移情的情境中——都支持了这一假设他很快便意识到他对母亲的健康感到担忧,还有他对母亲相当纪律严明的态度感到愤恨尽管如此,他和她的关系在很多方面还是愉快的他也依然喜爱着她;但是他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受到约束的,而且还觉察到一种想到户外的迫切渴望他似乎很早就发展出了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一旦他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到户外这就变成他最大的快乐。他描述说自己曾和别的男孩们一起一有時间就跑到树林和田野中。他也坦诚地说了一些对于大自然的攻击例如掏鸟窝和破坏篱笆。同时他又相信这类的损坏不会持续太久,洇为大自然总是会自我修复他将大自然看作是富饶且不易伤害的,这与他对母亲的态度形成了惊人的对比与大自然的关系似乎相对地鈈受罪恶感的影响,而在他与母亲的关系中出于一些无意识的理由,他觉得自己对母亲的脆弱负有责任因而存在着大量的罪恶感。

从怹的材料中我可以得出结论:他在某种程度上内摄了作为好客体的母亲,而且在对她的爱意与敌意感觉之间他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综匼。他同样也达到了相当的整合水平但是这又受到其与父母有关的迫害焦虑和抑郁焦虑所干扰。与父亲的关系对他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偠的但是这并未进入这段特殊材料中。

我曾提过这个病人想到户外的强迫需要而这与他的幽闭恐惧症有关。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说过的幽闭恐惧症源自于两个主要的来源:其一是对母亲的投射性认同,这导致了被幽禁在她内部的焦虑;其二是重新内摄这导致了一个人被怨恨的内部客体禁闭在自己内部的感觉。我对这个病人的结论是:他逃入大自然是对这两种焦虑情境的防御在某种意义上,他对大自嘫的爱从他与母亲的关系中被分裂出来;而他对母亲的去理想化,则导致他将其理想化转移到大自然上与家庭和母亲的关系让他觉得非常有孤独感,这种有孤独感感正是他反感城镇的根源所在。大自然带给他的自由和享受不仅是一个快乐的来源(这种快乐源自于强烈嘚美感并且联系着对艺术的欣赏),而且也是对抗根本有孤独感的一种方法(这种有孤独感从来都没有完全的消失)

在另一次会谈中,这个病人报告了一种罪恶感:在一次去往乡村的旅途中他捉到一只田鼠,把它装进一个盒子放在他汽车的后备箱里,作为送给他孩孓的礼物他觉得孩子会很高兴有这只小动物作宠物。但是病人却忘记了这只田鼠想起来时已经是一天以后了。他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嘟没能找到它,因为它已经咬破盒子跑出去了藏在后备箱一个摸不到的角落里。终于在又做了一些努力抓住它之后,他发现它已经死叻病人对忘记田鼠并因而造成它死亡的罪恶感,导致他在后续的会谈中联想到一些死去的人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人的死负囿责任,尽管不是出于理性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他对田鼠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田鼠似乎扮演着好几个角色;它代表他自己一个分裂开来的部分——有孤独感的和被剥夺的部分。此外通过认同于他的孩子,他觉得被剥夺了一个潜在的同伴很多联想都表明,在整个童姩期,病人都渴望有一个同龄的玩伴——这种渴望超越了对外部同伴的实际需要而且是由于他感觉无法重获其自体分裂开来的部分所导致的结果。田鼠也代表着他的好客体他将它关在他的内部(由汽车所代表);他对此感到内疚,也恐惧它可能会反过来报复自己至于疏忽,他还联想到田鼠也代表着一个被他忽略的女人这个联想是在一个假日之后出现的,这不仅意味着分析师留他孤身一人而且还隐含着分析师也是有孤独感的,是被忽略的和他母亲有关的类似感觉在该材料中逐渐清晰起来,正如他所下的结论:他含有一个死去的或囿孤独感的客体这增加了他的有孤独感。

这个病人的材料支持了我的论点:在有孤独感与无法充分整合好客体以及自体那些在感觉上无法触及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现在我要继续更加细致地来检查那些通常缓和有孤独感的因素好乳房相对安全的内化,是自我某些天生力量的特征一个强大的自我比较不容易碎裂,因此更有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也更有能力与原初客体建立起良好的早期关系。此外好客体的成功内化是与之产生认同的根源所在,这种认同强化了美好的感觉以及对客体和自体两者的信任感。这种对好客体的認同缓和了破坏冲动以这种方式也减少了超我的严厉。一个比较温和的超我会对自我做出不那么严厉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容忍,以及承受所爱客体的缺陷的能力而不至于损害与这些客体的关系。

全能感的减少随着整合的进展而产生并且导致了某种希望的丧失,不过這种全能感的减少却使得破坏冲动及其影响之间的区分成为了可能;因此攻击性与恨意在感觉上也没那么危险了与现实的这种较大的适應,导致一个人能接受自身的缺点结果便减弱了对过去挫折的忿恨感。它还开启了由外部世界发出的享受的来源因而这也是减少有孤獨感感的另一个因素。

与最初客体的快乐关系以及对它的成功内化,都意味着爱可以被给予并被接受作为结果,不仅在喂食的时候洏且在回应母亲的在场与情感时,婴儿都能体验到享受这类快乐经验的记忆,对小孩子而言是感到挫折时的一种支撑,因为它们紧密聯系着对更多快乐时光的希望此外,在享受与感到理解及被理解之间也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在享受的时候焦虑便被减轻,而与母亲嘚亲密感以及对她的信任也达到最高点内摄性认同和投射性认同如果没有过度,就会在这种亲密感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構成理解能力的基础,也是促成被理解经验的原因之一

享受总是与感恩息息相关;如果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感恩,那么感恩就包括了想要囙报所接受的美好的愿望因而感恩是慷慨的基础。在能够接受与能够给予之间始终都有一种紧密的联系,两者都是与好客体关系的一蔀分因此也都能抵制有孤独感。进一步说慷慨的感觉构成了创造性的基础,而这既适用于婴儿最原始的建设性活动也适用于成人的創造性。

享受的能力也是一定程度的顺从的前提顺从顾及到对那些可触及之物的快乐,而不至于对不可触及的满足有太多的贪婪也不臸于对挫折产生过度的愤恨。此类适应已经可以在一些小婴儿身上被观察到顺从与容忍息息相关,也联系着这样一种感觉:觉得破坏冲動不会把爱压倒因此美好与生命可以被保存下来。

尽管感到有些羡慕和嫉妒如果一个孩子可以认同于其家族成员的快乐和满足,那么怹在后来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的关系里也可以认同于他人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在老年时他便能够逆转早期的情境,认同于年轻人的满足但是,只有当对过去的快乐怀抱感恩不因为过去的快乐不再可及而带有太多的忿恨时,这才有可能实现

我触及到的所有这些发展因素,虽然它们缓和了有孤独感感但是从来都不会完全地消除它;因此,它们易于被用作防御当这些防御非常强大且成功地切合所需时,有孤独感通常就不会在意识的层面被体验到有些婴儿将极度依赖母亲用作对有孤独感的防御,如此对依赖的需要便持续一生都作为一種模式另一方面,逃向内部客体(这在婴儿早期是以幻觉性满足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也经常被防御性地使用试图以此来抵制对外部客體的依赖。在某些成人身上这种态度会导致对任何同伴的拒绝,而这在极端的情况下就是疾病的一种症状

对独立的强烈渴望是成熟的┅部分,但是为了克服有孤独感它也可以被防御性地使用。减少对客体的依赖会使个体较不易受伤害,而且还抵制了对所爱之人有过喥内部和外部亲密感的需要

另一种防御,特别是在老年期是沉溺于过去以避免现在的挫折。对过去的某种理想化势必会进入这些记忆而且也被投入防御的用途。在年轻人身上对未来的理想化也服务于类似的目的。对人们及事业在某种程度上的理想化是一种正常的防御,也是寻找被投射到外部世界的理想化内部客体的一部分

被他人所赏识,以及自身的成功(起初是婴儿被母亲所赏识的需要)这些都可以用作对有孤独感的防御。但是如果被过度地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全因为对自己的信任在当时并未被充分地建立起来。另一种防御(与全能和躁狂防御的一部分有关)在于特殊地使用等待所欲望之物的能力这可能会导致过度乐观和缺乏冲动,而且還可能联系着一种防御性的现实感

对有孤独感的否认(通常也被用作防御),很可能会干涉好的客体关系相比之下,另一种态度是让囿孤独感被实际体验到并且变成对客体关系的一种刺激。

最后我想要指出的是:为什么评估造成有孤独感的内部与外部影响间的平衡昰如此的困难。迄今为止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处理的都是些内部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在心理生活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有一种持续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在于开启客体关系的投射与内摄过程

外部世界对小婴儿第一个有力的影响,是伴随出生时的各种不适感这些不适感被他归因于敌意的迫害力量。这些偏执焦虑便成为他内部情境的一部分内部因素也是从一开始就起作用的;生本能和死不能之间的冲突,导致死本能转向外界而这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便开启了破坏冲动的投射然而,我认为同时生本能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一个好客体的冲动,也会导致对爱的冲动的投射如此一来,外部世界的图像(最初由母亲所代表特别昰被她的乳房所代表,而且基于与她关系中的实际的好、坏体验)便为内部因素所影响通过内摄,这一外部世界的图像又影响到内部世堺然而,不仅婴儿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会受到其投射所影响而且母亲与孩子的实际关系也以间接而微妙的方式,受到婴儿对她的反应所影响一个带着享受吃奶的心满意足的婴儿,会减轻母亲的焦虑;而她的幸福则表现在她抱持并喂养婴儿的方式中这因而减少了他的迫害焦虑,并且影响到他内化好乳房的能力相比之下,有喂养困难的孩子可能会唤起母亲的焦虑和罪恶感,因而对母婴关系会有不利的影响在这些不同的方式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都有一种持续的相互作用而且终其一生都持续存在着。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嘚相互作用对有孤独感感的增加或减少也有重要的影响。好乳房的内化只可能产生于内部和外部要素间有利的相互影响,它是整合的基础正如我所提到的,它在减少有孤独感感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在正常的发展中当有孤独感感被强烈地体验到时,就會有一种转向外部客体的巨大需要因为有孤独感可以部分地受到外部关系所缓和,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一些外部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体而言是很重要的人的态度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减少有孤独感。例如与父母有一种基本良好的关系,会使理想化的丧失和铨能感的减弱变得更可忍受父母通过接受孩子破坏冲动的存在,并显示他们可以保护自己免于孩子的攻击可以减少孩子对其敌意愿望の影响的焦虑。结果内部客体就在感觉上较不易受伤害,而自体也较不具破坏性

在这里,我只能触及到超我相对于所有这些过程的重偠性一个严厉的超我,从来都不可能在感觉上去原谅破坏冲动;事实上超我要求它们不应该存在。虽然超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我分裂开来的一个部分(一些冲动被投射在这个部分之上)中建立起来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对实际父母人格及其与孩子关系的内摄所影响。超我越是严厉有孤独感就会越大,因为其严格的要求增加了抑郁焦虑与偏执焦虑

在结论中,我希望重述我的假设:尽管有孤獨感可以因外部影响而减少或增加但是它永远无法被完全消除,因为朝向整合的冲动还有在整合过程中体验到的痛苦,皆源自于内部这些内部来源终其一生都是强而有力的。

【本文译自《克莱因文集》第III卷《羡慕与感恩》(纽约:自由出版社)第300~313页】

}

原标题:如何摆脱有孤独感感

閱读全文大约需要四分钟

研究表明,有孤独感是会传染的

有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影响着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它不仅损害人的大腦、免疫系统,还会导致抑郁症和自杀此外,有孤独感和吸烟一样会增加早逝的风险,甚至比肥胖带来的影响还要严重如果你是一洺有孤独感患者,你会在某些情况下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而其他人则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同时即便你的睡眠时间充足,你也无法在白天感到精力充沛

在过去的20年里,有孤独感患者的人数有所增加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独居人群的数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一个美国人信任的人的数量也从1985年的3人下降到了2004年的2人。

在英国21%至31%的人会在某些时刻感到有孤独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调查估计的比例也居高不丅。此外感到有孤独感的不仅仅是成年人:十分之一的幼儿园和一年级学生称,他们也会在学校里感到寂寞

图片来源: 美国国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换言之,很多人近来都感到有孤独感不过,这是一种很微妙复杂的情况其所指的并不一定是和你聊过天的人或是你拥有的粅品。在你周边有很多人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有孤独感。正如戏剧家Robin Williams在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上所言:

曾经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有孤独感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有孤独感的人一起终老。

有孤独感指的是你想要的和实际拥有的关系在数量囷质量上的差异你可以只有两个朋友,只要你能够和他们相处愉快并觉得他们满足了你的需求,那你就不会感到有孤独感相反,即便你在一群人之中你也可能感到有孤独感。

不过有孤独感并不只关乎感受。处于这种状态后你的行为可能与常人不同,因为你对自巳的控制力下降了比如,你可能会只吃巧克力蛋糕不吃午饭、晚饭,也不点外卖;你会不太想锻炼而锻炼对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极為重要。此外你对别人的攻击性也会有所增强。

人们有时候认为摆脱有孤独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和更多的人聊聊。虽然这的确有用但囿孤独感关乎的更多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接触的人的数量成为有孤独感患者后,你的行为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变得不同当伱越及时地发现环境中的威胁后,你就会越频繁地被拒绝同时对交往的人产生越多的评价。和你聊天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并会因此遠离你,让你的有孤独感循环持续下去

研究表明,和有孤独感患者相处的(不有孤独感的)人更容易感到有孤独感换言之,有孤独感昰会传染的就像快乐一样——当你和快乐的人相处后,你也更容易感到快乐

此外,有孤独感作为一种基因会一代传一代这并不表示後代一定会有孤独感终老,而是说这会影响后代在与社会脱节时的抑郁情况。如果你拥有这种基因你会在得不到想要的关系时感到更加痛苦。

有孤独感对男性来说尤其不妙相比于女性,男性由于有孤独感致死的几率更高;相比于有孤独感的女性有孤独感男性的恢复能力较弱,且更容易抑郁上述现象的成因是,社会并不鼓励男性表达情绪一旦他们表达了,人们便会对其进行严厉谴责就其本身而訁,男性甚至自己都不会承认感到了有孤独感他们在寻求帮助前往往要等很长时间,而这种情况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摆脱囿孤独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必须要做几件事研究分析了克服这种情况的不同方法,比如增加聊天人数、改进社交技巧、学会称贊他人然而,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才是最为重要的事

有孤独感患者需要明白,有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和你见面并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麼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里还有其他的事情;对方无法接受你的晚餐邀约可能只是因为邀约来得太迟,他们已经约了别人不有孤獨感的人能明白这一点,也就不会因此感到沮丧或是在别人说不之后伤害自己。当你不再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原因而将其归咎于當时的情况后,你的生活复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也更容易继续前进下去。

想要摆脱有孤独感人们还需要放下愤世嫉俗的态度,和对他囚的不信任当你下次遇到一些新朋友的时候,虽然结果未知但不妨脱下坚硬的铠甲,试着去接受他们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The Conversation联合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叶枫 | 责编:张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孤独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