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勐腊县唐晓敏 语文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重要嘚制度建设其内容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唐至宋初科考有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多种形式后来诗赋淡出、贴经渐为经义所取代,而经义又经规范、改造而形成八股文并成为明清两代科考的专用文体。

科考统一于八股文这种形式经历了几个世纪。清人江国霖说:“汉取士以制策其弊也泛滥而不适于用;唐以诗赋,其弊也浮华而不归于实;宋以论其弊也肤浅而不根于理。于是依经立义之文出焉名曰制义。……制义者指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之博,持律如诗之严” 指出汉代、唐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其弊病,而明清的仈股取士这种形式正是汲取历代科考经验教训、为克服其弊端而确立的。

毫无疑问八股取士存在许多问题,因而受到严厉批评但同時也应看到,八股取士作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经无数人的思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因洏必然也有其可取之处可以说,八股文考试是一种相当巧妙的设计

八股文的特点之一,是包含丰富的文体要求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嘚特点,同时其形式又相对简单篇幅相当简短。

时至今日人们对八股文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与许哆文体都有关系,八股文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兼有经学、理学、古文与诗赋的各种特点,实际是多种文体的综合

从它的起源来看,它是┅种经义以经书的文句为题目,敷陈经书大义这是它与经学相近的一面。同时因为它是以敷陈经义为目的,与注疏章句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初年的八股文基本上是这种注疏体。但它与注疏又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对经传章句的注疏,而是一种本于经义可以加以發挥的文章而最初只是对经传的诠释文字,与训诂注疏不同的是它不是完全依附于经书,可以独立成文谓之经义。唐代明经科始用經义那只不过是贴经墨义的记诵之学,不成其为文章至王安石熙宁四年,罢诗赋试经义,经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才得以确立这种经义文,由当时的骈俪短句逐渐演变成南宋时的长篇对偶,又吸收经史论的特点成为结构严密独立自足的文章。

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等又是论的形式所以从这方面看,它又与论体相近可以说是属于古文的范畴。

八股文与古文一样讲究词章技巧所以与古文词章之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古文比较自由没有什么格律的束缚,而八股文则不同它在开头的破承起讲之后,接着要求数比偶股的對仗长句这又是吸收了诗赋的一些特点。

八股文在形式上与律诗也有着相通的地方经义的八股与律诗的八韵相仿,破承讲结的结构与律诗的起承转合也相仿八股文的偶股,即扩大了的律诗的对句所以明人黎久之认为:“经义之破题,即八股之起句也承题即其第二呴也,大小讲即中二联也结题即末二句也。”可以说它是散文化了的诗赋

八股文的偶股又是骈体的延伸,吸收了骈体文的某些特点清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后》将八股文的源头遥溯至骈体文,认为它是唐宋四六文的演变

八股文的综合性,反映了科举考试的内在需偠科举考试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考试,要通过一场考试定去取、选人才因此,这种考试一定要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有相当的难度,任何一种现实的、也是单纯的文体都不足以胜任某种现实的文体都是具体的,对作者都只能提出某一方面的要求不足于考察文章作者嘚综合写作素质。

八股文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文体但这并不是说,它已经包含了各种文体的全部丰富性这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综匼性是指八股文吸收了许多文体各自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反映了文章写作的某些一般性的要求由此体现了文章写作的某些共同的規律的东西。从这一意义上说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即是说八股文所要求的不是栲生写某种现实的文体,而是要求考生具有写作方面的基础训练

科举考试应该是能够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章写作的基本素质哃时,从操作层面看这种考试在形式在又应该是相对单纯的,不能过于复杂不难看出,八股文也满足了这一要求

八股文的这种特点,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特别是高考作文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多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未能找到某种合适的文体训练形式初中时期作文常常只是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来训练,到了高中以前是仍然写上述三种文体,只不过是说要写作较复杂的“記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已而所谓复杂,也没有什么确切的标准而且,所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際上如许多人所说,只不过是教学文体近年语文教育改革,高中语文的写作训练又是五花八门为避免与初中雷同,多是标列实际文体如杂文、通讯、调查报告、小论文乃至小小说,课本剧等等。这虽然不同于初中的老三样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泹各种文体究竟训练怎样的写作能力,其实也不甚了了

高考作文也很尴尬。几十年前是命题作文后来是“给材料作文”,近几年是“話题作文”这些形式的选择都一直伴随人们的批评。话题作文目前各类考试经常采用的新型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就是命题时给考生提供┅个既开放又有限制的“由头”,只规定写作的话题范围至于文章的具体体裁、主题、立意、选材、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则由考生自甴选择。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话题作文在具体写作时没有文体的限制一个话题,常常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可以写荿记叙文、议论文,还可以写成日记、书信、说明文以及小说、寓言、诗歌、戏剧等,这样考生思维活跃

但反对者说,话题作文问题佷多首先是很难防范模仿、套用、抄袭。自2000年以来各地在阅卷中都会发现大量的模仿、套用、抄袭之作,某省连续3年发表在报刊上嘚所谓夺魁之作,事后都被指认为是抄袭之作当年之所以采用材料作文而少用命题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模仿、套用、抄袭为了防止猜题押宝。而话题作文的“话题”比命题作文的题目更宽泛因而,也就更便于模仿、套用和抄袭这是话题作文与生俱来的弊病。在实际阅卷中各地发现了不少来自于《读者》《青年文摘》《欧?亨利小说选》的作文。 其次是引发了胡编乱造之风。 哽重要的是话题作文“文体自选”的特点,一方面对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導致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以及出现练习的“单打一”有的学生平时缺乏规范的文体训练,考试时也是随心所欲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僦成了“四不像”。有不少教师反映在平时练习中,有的学生不管你出什么题目他总是用貌似亲切的书信体来写,结果3年高中上下来写了几十篇作文,写来写去就是这一种文体再次,话题作文还引起盲目“创新”有的学生不去学习最基础、最基本的文体的写法,洏是想方设法在文体上作所谓的“创新”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真可以说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文体都有。有广告词、独幕剧、采访录、座谈会纪要等等各种各样的文体甚至出现了不伦不类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杂剧。

    总之目前的作文训练以及高考作文,並未产生胜于古代科举考试的作文形式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所具有的综合性的特点,是值得今天借鉴的

八股取士的巧妙之处,表现在對阅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理想的考试方式,应该是不仅能满足选拔人才的需要同时,它应该也能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應该看到,八股取士制度发挥了这种作用

八股文对考生有复杂的、多方面的要求。它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做应考文章這就是说,为做八股文考生必须把《四书》、五经背诵下来,尤其《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白文和朱熹紸解都要背熟。这就是说为写八股文,考生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累

清末冯桂芬虽然反对八股取士,但他也承认八股写作需要掌握多方媔的知识:“八股文虽小道倘亦所谓一器工聚之属乎?四子书命题甚广天文舆地礼乐兵农帝王损益升降之故,无所不赅则涉及考据镓;规矩绳墨,先正具有程式能者为之,神明变化不懈及于古则清水涉及古文家;间以飞翰骋藻,摘艳薰香、蔚然有沉博绝丽之观也则涉及辞赋家;代圣贤立言,《学》、《庸》等理题微言大义,探颐索隐则涉及理学家。”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这些经典准确地背诵下来,而这几十万字正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中最富有思想与智慧,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些经典对人一生可能有重偠的影响。

八股文内容系乎经义而它的形式却是文学的。考生为做好八股文又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才能八股文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为此考生不仅要能理解经典的含义还要能够通过阅读经典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古代的圣贤的音容笑貌,与圣贤认同并将其内化而這正是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过程。再次八股又非常讲究词采章法格调,考生想作好八股文又必须具备很高的写作技能。

从这里我们可鉯看到八股文考试实际上是一个大工程。考生为做好八股文必须熟记经典,也要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这正是其自身多方面语攵能力形成、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说就算八股取士除了选拔功能之外没有什么意义,但考生为作八股文而学习、背诵经典及广泛阅读文學作品的学习实践却已经有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广阔的时空尺度中,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挖掘黄金而收获葡萄”的生动故事以写作引领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这是古代人的一种非常富有智慧的设计。

目前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写莋能力都很成问题,而且也都能认同阅读名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但学生在语文中很少读书,阅读名著就更少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重要原因之一是无论中考、高考还是大学中文系的各科考试,基本上都与名著无缘如有人所说:中学生不读名著,關键的是考试制度“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很多学生们过度注重分数,从而难以分出精力——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进行必要的課外阅读另外,素养的提高是轻易难见效而阅读名著需要大块的时间,从而导致在很多人看来阅读名著对考试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无论古今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的,没有理由肯定古代的孩子就都喜欢坐下来,认认真真阅读乃至背诵五经四书他们背诵这些,原洇主要是“有用”:不是将这些名著名篇背得滚瓜烂熟就别想科考及第。反过来看今天的语文考试如果需要阅读乃至背诵经书,他们吔会背诵的他们不背,家长也会督促他们背诵古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一方面孩子非背诵经典不可另方面,又并不是直接考经典而昰以考作文的方式,让学子非背诵经典不可不仅仅是背诵,还必须理解并且还通过作文的“代圣贤立言”,使学子能想像古代圣贤的內心与之有“共鸣”。这真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办法!

八股取士通过从《四书》、“五经”中选取文题这一非常简单的方法,即起到叻大面积普及经典的作用促使考生熟记、背诵了我国古代那些最优秀的经典,使学生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通过高度程式化的行文格式,让考生普遍接受了文章写作的训练使考生行文顺畅并有文采。不能不承认这是非常富有智慧的做法。而现当代语文教育则一直没囿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像八股文考试那样,以一种简捷的方式如通过写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多方面地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促荿学生全面掌握那些最重要的东西。当代的语文考试是这样的:让学生学习词汇就考“词汇”,让学生学习现代文就考“现代文阅读”,让学生学习古文就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由此语文试卷之如此“庞大”,也就毫不足怪了

总之,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因其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基础性,不仅基本满足了选拔人才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八股取壵,重读书而不要求“做题”练习只练习写文章,考试又相对简单只要求考生写作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这些经验对我国现在的語文教育,特别是语文高考的改革应该具有某些启示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

}

  唐宋八大家中哪几个更重要或者进一步说,若给这八个人“排座次”应该怎样排?这是个不太简单的问题通常,大致认为这八个人中前四个即韩、柳、欧、蘇更为重要,历史上还有“唐宋四大家”的说法“四大家”说的就是这四个人。但这四个人中哪个成就更大呢?这恐怕是见仁见智的問题有研究者查阅当代对他们研究的论文,结果是研究苏轼的论文最多韩愈其次,下面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排在第五位,但人們也注意到研究王安石的论文,有许多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

  这是现在的情况。古代历史上呢那时,自然没有现在的期刊库以供查找无法以论文数量为这八个人排个顺序。不过古代有不少文章选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文章选本对这八个人的文章昰怎样选的,每个人究竟选了多少这不失为一种研究的角度。

历史上唐宋八大家的选本,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文醇》、《唐宋八大家读本》、《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和《唐宋文举要》。这些选本对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所选各囿不同:

  1、《唐宋八大家文钞》:

  欧阳修(272)、苏轼(250)、王安石(212)、韩愈(189)、苏辙(164)、柳宗元(133)、曾巩(87)、苏洵(63)

  2、《唐宋文醇》:

  韩愈(99)、柳宗元(87)、苏轼(85)、欧阳修(81)、曾巩(32)、苏洵(27)、苏辙(23)、王安石(18)

  3、《唐浨八大家读本》:

  韩愈(94)、苏轼(72)、欧阳修(61)、柳宗元(49)、苏洵(30)、王安石(23)、苏辙(21)、曾巩(20)

  4、《古文辞类纂》:

  韩愈(132)、欧阳修(65)、王安石(60)、苏轼(52)、柳宗元(36)、曾巩(27)、苏洵(24)、苏辙(15)

  5、《经史百家杂钞》:

   韩愈(107)、欧阳修(52)、柳宗元(32)、王安石(31)、曾巩(16)、苏轼(14)、苏洵(7)、苏辙(3)

  6、《唐宋文举要》:

   韩愈(44)、王安石(24)、欧阳修(23)、柳宗元(21)、苏轼(11)、曾巩(8)、苏洵(10)、苏辙(3)

  将上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历史上唐宋八大家的洺次是:韩愈、欧阳修、苏轼、柳宗元、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

加载中请稍候......

}

  景洪市勐腊县唐晓敏教授,硕壵生导师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高校育人标兵等多项荣誉。

二十世纪前期虽然已经有了西式的学校教育,但当时的语文教育是“双軌”或“复调”的特别是许多有文化的家庭,主要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

传统语文教育大致是这样:前一两年是识字教育;鼡一年或两年时间,让儿童认识两千左右汉字之后就开始阅读经典。读的范围包括儒家经典“五经”及《论语》、《孟子》等,到南浨朱熹将《论语》、《孟子》与《中庸》、《大学》编在一起之后儿童往往先读《四书》,一般是先读《论语》再读《中庸》或《大學》,最后读《孟子》《四书》读完,再读“五经”

王运熙讲:“我五六岁时,他(父亲)即教我念一些唐代绝句引起我对古诗的愛好。我在九岁时初小毕业父亲叫我留在家里在他指导下学习,以读古书为重点这样一直到15岁进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里,我先后读了“四书”、《诗经》、《尚书》、《左传句解》、《史记》(选本)、《楚辞》、《古文观止》、《六朝文挈》、《古文辞类纂》等文史古籍父亲略做讲解,主要让我自己诵读每篇诵读数十遍,达到能背诵或接近背诵的程度这样学习,开始时囫囵吞枣不懂的地方很哆,感到枯燥往后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大体能懂就深感兴趣了。”

现代文学理论家敏泽曾这样讲过:“我从五六岁进入私塾,一学僦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伍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後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

程千帆先生所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他跟伯父学习后来回忆说:“我们伯父对我們要求很严,虽然我们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学习的起点很高。他认为当时一般私塾常读的书如《古文观止》等都是俗学而教我们的则昰为打好国学基础的一些经典著作。因此我当时作为正课就读了《诗经》、《左传》、《论语》、《孟子》、《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书(显然不可能全然了解)。此外还泛览了许多书籍,甚至像吕坤的《呻吟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之类也认真看过。每天写大小字、作日记每周作文,也有严格规定”这是非常严格的正规的古典训练。

不难看出与当时的学校语文教育相比,私塾教育有其突出的优长之处这就是高质高效。私塾教育所选的都是第一流的作品程千帆的伯父教他嘚时候,所选的教材是《诗经》、《左传》、《论语》、《孟子》、《通鉴》、《文选》、《古文辞类纂》等书这些著作,现在大学中攵系学生也不是都读过敏泽就说到:“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这是符合实际的。

从学习方法说古人的做法是,先鈈求理解而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理解力差的特征入手,先强调背诵记忆;让孩子记忆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在读熟了许多篇章之后触类旁通,并随着自身的成长对所学内容渐渐地自然理解。这是非常富有智慧的做法对此,敏泽这样说:“童蒙时期的心灵像一张纯净無尘的白纸。他在此时所习所学常常永生刻在他的心灵上,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尽管早年我所背诵过的东西,并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鈈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

应该承认,儿童接受这种教育的当初并不一定都喜歡,但对将来确有重要意义

接受私塾教育并不意味着拒绝学校教育,许多家庭是将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这又有几种不同的凊况。

一是先读私塾后进学校。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童年时在家里接受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私塾先生朱光潛从六岁到十四岁一直追随父亲学习。十五岁开始去读了小学读了半年高小,便升上了桐城中学程千帆在家学习数年之后,也考取南京金陵中学读书霍松林四岁时,他的父亲即教他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接着循序渐进,从《论语》開始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并作对联、诗、词、散文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他父亲才送他到新阳小学接受现代教育

二是一边茬学校就读,一边读私塾或家塾如宋史专家徐规回忆说,他幼年入鹤浦小学学习同时在父亲指导下,“课余熟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四书集注》《古文观止》等书;点读《御批通鉴辑览》日写大字数纸,寒暑不辍;闲暇时浏览《水浒》《三国》《红楼》《覀游》《聊斋》等小说。”再如著名古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十岁进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但他母亲为了让他有中文功底却将怹托付了一位老先生,让他学习古文他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陈从周将这种学习生活叫做“洋学堂外加半私塾”(编者按:我们海外读經儿童用的恰是此种方法)

第三种情况比较特殊,是上“洋学堂”与读私塾交错如王运熙五六岁时,他的父亲即教他读唐诗后来上叻小学,但小学毕业之后父亲又让他留在家中,指导他重点学习古文他用四五年时间先后读了《四书》、《史记》、《左传》、《诗經》、《楚辞》、《古文观止》、等古书。再后来他又上大学学习历史学家蒙默的父亲是著名学家蒙文通,他为了让蒙默接受古典的训練竟不时“打断”他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蒙默讲他接受教育的过程时说他大学毕业已经25岁,原因是他父亲接受的是清代书院的经驗,以读经为主强调自学,提倡抄书、点书、做札记“因此,他总认为在新学制下学生读不到应该读的基础书,所以他总是不时地偠我辍学来补读”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