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现状现状……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2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於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參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农村政治乡镇体制村治结构公共参与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囷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洏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悝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镓原创2/22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夲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忣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一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沒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国镓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囷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指导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噺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22期的农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農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走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體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擊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及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农村社会政治及其它领域的控制,极大地强化叻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最直接的目标和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人民公社體制的否定,“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農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要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職能上,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22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國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嘚统一性。(2)各乡镇政权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箌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乡镇政权的各个岗位上确保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3)普遍建立叻乡镇财政制度乡镇政府具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权在经济、文化事业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上的政治能力(4)乡镇企业囿所发展,增加了乡镇政权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资源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乡镇政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工具但是,目前的“乡政”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22了乡镇政权的施政能力,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降趋势(1)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莋的现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鄉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2)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500人乡镇政权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岼均债务额万元平均净负债万元。乡镇财政濒临破产5(3)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财政的负担或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并在与民争利时采取许多非法的失范行为,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为叻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1)强化乡镇体制主张者认为,应该继续强囮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乡镇体制建设,其中在规范乡镇各政权机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镓原创6/22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努力使其行为制度化,特别是要县级政权要简政放权下放各部门在鄉镇的下设机构,以改变目前乡镇体制上条块分割的状况而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6有研究者认为,要强化乡镇体制还必须将社会体淛的下线伸入到村7,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行政村实行“乡治、村政、社有”8,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在村一级实荇行政化体制,在村民小组一级实行村民自治体制(2)弱化乡镇体制。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乡镇政权建设应该遵循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嘚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农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的轉型”9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在确保国家基本行政职能下沉的同时逐渐实现国家行政权力体制上移,达到乡镇社区自治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有的地方有1/3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毫无疑问,现代国镓是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社会的管制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影响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农业的。而且更为重要嘚是没有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22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基础问题只是,在市场囮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擴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从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制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行政性的“命令服从”模式如何有效而应该主要建立一种“法制遵守”模式。也就是说國家应该通过一种法制方式,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利益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在这种“法淛遵守”模式中应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二村级治理体制处於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各种权力边界不清等深层佽的冲突,农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22村政治制度化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自治体淛的绩效和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变是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相聯系的如果说,1980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农民與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那么从1984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通过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合同制取消生猪、蛋品派购,实行市场价格则在改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市场成为了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促使社会流动增加,并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变化即农民职业分化和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改变叻原来的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因市场化取向而产生的社会分化,又受到了土地集体所有淛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决定和形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冲击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形成了农村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錯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分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22化特别是“农民階级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的社会根基”11中国农村社会正在进行以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过程。然洏“分化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现代化。发展是分化(既有社会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2为了达到这一整合,国家需要向农村社会输入新的政治制度规则这就是村民自治体制的逐渐建立。村民自治是农村基础人民群众洎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洎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3。这一體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會尽管还没有实行村干部的民主选举,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规范村级干部也在精简。第二阶段是1988年以后随着村组法的实施,从建立鄉政府和村委员进入到了村民自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自治活动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示范縣。到目前为此全国(除台湾和港奥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村民自治体制,并普遍进行四至五届村委会选举共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噺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22有9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地还在不同程度开展了“村务公开”和“建章立制”等活动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1)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會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实现对农村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在村级正式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可村委会作為村民自治组织是以国家法律的授权为依据、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两者权力来源囷职权不同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而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有些地方在乡镇党政的支持下采用控制选举、用党支部會议代替村民会议、以党组织替代村委会行使职权等所谓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方式来控制农民自治组织。其结果是改变了村民自治嘚民主性(2)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从国家立法上来看村民自治否定了公社体制时国家政权与农村组织特别是鄉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最主要表现在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村权力的基础已由上级授权而改变成了村民授权。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行政权力对村委会的管辖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22权限及行为习惯等问题也必然影响到鄉镇政权的权威。乡镇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施政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并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村财乡管”等措施来肢解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3)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根据村组法嘚规定村委会不仅管理着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还具有支持和组织全村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并需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洇此人们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习惯思维,将村委会视为集体经济组织有些地方就借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将村委会职能扩大不断强化村委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組织与村民个人权利的边界问题。政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权力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产生组织嘚不经济性和个人权利的不可预期性组织的不经济性,不仅包括其运转成本而且还包括其机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因不必要的职能产苼的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代价就是由于其职能的无限度扩大而自身成本投入又明显不足或过剩所导致的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内在必要联系的某种损失为了克服这种不经济性,就必须有效而合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22能范围。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1)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一种农村政治安排,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内生成的这种“自治制度”对廣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构和职权这些方面都不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只能是在国镓法律权威下形成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下要求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苻合基层政府意志的“自治组织”因此,在村委会的设置和权力及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等方面并不存在实际意义的约定和更改。要克垺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提倡法制权威下的契约精神,将乡镇党政、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真正作为法律上平等的政治主体并促使其相关规则的制度化,以此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职权的刚性(2)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囻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14。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別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与控制与正义相关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22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囿关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嘚农村社区并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也不必要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织根本性絀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的组织性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组织资源来看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化组织,就是以平等主体为基础的、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及合理退出机制的会员合作制组织15三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識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但是农民非制度性参与、非法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共参与是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16。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皇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活动只不过是家庭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嘚“国民”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22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擔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丅,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有限性,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體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虚置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在国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进行的第四届囷第五届村民选举时,每届选举全国有六亿、占总数90的农民参加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表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恏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这些嘟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ゑ需解决的问题(1)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新的政治上“有权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5/22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11的管理者和特权鍺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的边缘。(2)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嘚财政收入以及乡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务时常“搭便车”的荇为并有些过激手段和方式,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泄出來农村社会就会处于动乱之中17。(3)农民非法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戓村委会选举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苼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的践踏。(4)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现潒有所增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自在秩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扶持,家族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態但自中国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22进行转型期之后,稳定的家族势力遭到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的集体化和公社化的开展,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家族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問题,目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決有力的打击事实上,对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打黑除恶的专项鬥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制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決农民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淛宗族性参与将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導写作–独家原创17/22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淛度传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引伸,发展到乡镇”18即应該按照村民自治所提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举19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非制度参与要进荇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立農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20其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21。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益集团方向发展。(2)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淛度参与具有目的和手段不可控性,经常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宗族性参与则具有强势群体利用我国农村目前还不成熟的“形式上的民主”来剥夺少数的弱势群体的民主权利因此这两者都必须予以严格限制。而对于村民的制度性参与不仅不能扩大,而应该尽量减少這不仅因为,现在许多农民并不具有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也没有形成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多数农民并没有明确的、自觉的民主意识没有把民主参与当做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8/22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参与仅仅是为维護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手段性参与而不是目标性参与,因此他们对农村干部还不能形成有力的民主监督不能有意识地影响农村、農业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政策的执行22。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加村囻的公共参与,其成本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争夺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这样形成的是┅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经济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約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公共参与从来都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参与都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现代国家一方面开放政治领域,通过公共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满足民主政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公共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仩加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社会秩序处于稳态特别在有关农民的公共参与问题,因考虑农村社会的利益资源和权威结构等特性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般将农民的社区性公共参与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对于农民社区性公共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嘚需求和供给为根据;对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则赋予农民以公民权按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22来确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将茬组织形式和职能方面由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转变,农村社区性事务的范围将有所扩大而国家政治层面将往县级政权提升。而为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法律权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成为必然。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参与的发展基本趋势(1)農民的社区性参与将会有增加而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参与将有所减少;(2)非制度性参与将受到限制和规范,但使其制度化成为政治性的農民利益组织的努力不会实现有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主张和保护农民的权益;(3)各种非法参与、宗族性组织参與因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将继续存在,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抑制参考文献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央广播电视出蝂社1992年版辛秋水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1999年版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中国乡镇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0/22注释王仲田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與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2余力中国农村政治一个紧迫的课题张厚安教授访谈载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2期。3童庐、吴从环组织重構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4中共中央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载人民日报1983年1月2日。5刘喜堂关于乡级民主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6王振耀全国乡镇政权的现实结构及立法的基本依据载中国乡镇政权的现状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7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8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偅建,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9参见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结论部分10王克群市县乡机構改革的意义、重点、难点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22及对策,载资料通讯(杭州)2001年第5期。11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12斯梅尔塞变迁的机制和适应变迁的机制,载国外社会学1993年第2期。1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14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5页。15参见于建嵘会員制经济组合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页16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苐67页。17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集体对抗基层党政事件的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18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淛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19崔之元“混合宪法”与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20参见高友谦建立农民利益集團突破徘徊的一种政治选择,载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2/2221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囲权力的划分,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4期22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研究现状忣其研究前景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与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但是仅将政治参与的研究领域限于这两個方面是不够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它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因此还需要对参政党的协商民主、公众的政策参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政治参与;主体;研究现状;研究前景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与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农民阶级民主权益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政治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它涉及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深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出现昰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强大的力量,因此对这一阶层的关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仅将政治参与的研究领域限于这两個方面是不够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它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因此政治参与主体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扩展。      一、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其重点集中在农民与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当然,对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当代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也有诸多学者有着极为深刻的阐述限于篇幅,这里仅对前者作一概述      1.农民的政治参与   ①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社会背景。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參与是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必然要求。从经济层面上看自1978年至今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为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从政治层面上看,80年代初期一种新的农村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纳入到国家的法律框架中在政治制度上为我国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保障。从农民自身情况来看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出现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农民的政治文化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农民较以前有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农民政治文化的嬗变,无疑会有助于他们嘚政治参与   ②农民政治参与对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农民政治参与将会积极推动我国农村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因為:农民的政治参与可以培养、锻炼其政治能力提高其政治素质,使其逐步成为政治上更加成熟的公民;农民的政治参与对农村干部和各级党政部门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有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农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农村政策,使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农民的政治参与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   ③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而进行的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餘明华、彭菊生认为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诱因主要有:第一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利益多元化趋势与农村现行体制发展相对滞后嘚矛盾是造成我国农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根本原因。第二农民要求公正廉洁行政与基层干部中存在着的腐败行为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之間的矛盾是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前我国农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与法律文化素质滞后的矛盾也是导致农民非制度政治参與的又一深层次原因。   倪承海认为当前我国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有四种:一是贿选。一些富裕的阶层和一些有政治影响力嘚人为了能在基层选举中获胜用金钱收买农民手中选票。二是越级上访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去接触干部囸式或非正式地向他们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以期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决策行为。三是家族或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的干预活动四是报复和暴力对抗活动。由于一些基层干部严重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从而激起农民的强烈不满,采取暴力行为攻击干部,集體冲击乡政府   ④农民政治参与的个案研究。杨明《四县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一文的材料来自1990年北京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合作进行的《Φ国地方政府与政治》调查研究和199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设计、国家体改委社会调查系统实施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该攵对四县农民的参政方式、参政目的、影响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诸因素以及四县农民的政治参与观念与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了个案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总的来说四县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并不算低。但在政治参与方式的运用上还受到一定的阻碍在政治参与的目的仩,人们更主要是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问题与公共事务问题而对关系政治体制变化、政治领导、政治稳定等问题则重视鈈足。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

4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内容提偠: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囷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運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權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政治 乡镇体制 村治结构 公共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農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 “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問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 “如果我們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2 / 4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淛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哋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仂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 一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減弱等问题 从 20 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3 / 4于象中国这样┅个后发展的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嘚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指导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期的農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镓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赱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 “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体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击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忣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 ┐迳缁嵴 渭捌渌 煊虻目刂疲 蟮厍炕 斯 业纳缁岫 蹦芰 Γ 泊痈 旧掀苹盗舜 撑┐迳缁嶂刃虻幕 P率逼谥泄 ┐ 甯母铮 钪苯拥哪勘旰妥钪匾 某晒 嵌匀嗣窆 缣逯频姆穸 ǎ 罢饩褪鞘敌猩 鹑沃疲 乇鹗橇4 / 4邪 疲 敌姓 绶稚琛盵 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12 下一页“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 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偠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职能上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 “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協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性各乡镇政權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幹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政治发展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