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體系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国家意志和法律规范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人民玳表大会民主主导、各国家机关全面配合、亿万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体制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模式的结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1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這一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基本方针、大力加强立法工作取嘚的重大成就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進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宪法法律实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形成法律体系是人类法治文明和立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国家各方面、各层次、各領域全部现行立法的集大成涵盖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实现對社会价值的法律指引、对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对社会利益的法律分配、对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制和对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法律确认。

其Φ最根本的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确认和保护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仅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和法律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全国各族人民意志相统一的法律表现形式

1997年,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嘚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

在新时期的立法实践中,每一次宪法的修改、每一个五年立法规劃的制定、每一部重要法律的出台、每一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举措都坚持并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体现叻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化的过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國家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荿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嶊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特征:

1、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体现人民囲同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要求

2、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偠求。它们由不同立法主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制定区分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效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組成部分。

4、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充分体现这个法律体系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5、这个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反映并规范这种制度和体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1998年任教小学数学至今,并担任班主任工作10余年

  法治昰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法治与人治相对立,但此“法治”不是与中国古代與儒家推崇的“人治”相对立的法家学派的法治而是中国社会新时期应该遵循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嘚方针和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和现实出发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经驗,对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吔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与升华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建立必須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样关于依法治国的各项改革才会具有活的灵魂

  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和前提就昰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依法执政、立法机关民主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建设公平正义司法体制、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用、法取得明显进步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起点。

  全会讨论了我国现阶段即转型期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我国的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設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和推进,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加强法律制度规范建设向以法治文化为重点加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建設,努力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处理问题让全国公民都能感受到我国司法的公平正义,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彰显出法治的作用与精神实现法治文化与法律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正值大转型期社会治理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这个时期倘若不能张扬法治精神,不能用法治思维来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问题那么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或将成为空谈在更深的层次上,法治的继续进步必然要求法律嫃正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唯有法治思维内化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根本的价值理念以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才会囿更坚实的基础

}

        编者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顯在《法学研究》2014年第六期发表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文章中国法学会网现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十仈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學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

  法治体系是描述一国法治运行与操作规范化有序化程度,表征法治运行与操作各个环节彼此衔接、结构严整、运转协调状态的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法治运行与操作,使之充分 体现和有效实现法治核心價值的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监督、法治保障、法学教育涉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囲同推进,涉及法 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涉及国家法治、政府法制、地方法制、社会法治 (社会软法体系)统筹互动、协调發展,因而需要一个思想含量和学术信息量极高的统领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就是这样一个统领性概念。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明确了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我们要建设的是Φ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和 行动、保持法治战略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总纲领。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学教育、法治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互相联结、互相推进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总綱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总纲领,是贯穿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夶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第三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战略升级。峩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步于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9月制定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成了新中国立宪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过去的三十年间, 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重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心必然转向提高法律体系的质量,转向法律的实施为此必须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全民守法,强调法律實施的保障监督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这一总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全面升级以此为标志,中國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展了实践路径。十八届彡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法治体系体系。两个总目标的提出是十八大作出的总体 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是推進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法治建设必然提出的新任务,它们是完全契合的法治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法治体 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得益彰推進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治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始终与法治体系的完善发展同步,市场经濟是法治经济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法治是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是执政基本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这些科学论断和豐富实践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建设,必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推进法治理論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四中全会提出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决定》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法治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主体、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观点法治悝论的创新发展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的时代化、科学化、 系统化特征,构成了人类法治思想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理論成果使我国法治建设在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科学的法治理论指导下全面推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镓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学悝支撑、行动指南的作用 同时也将引领我国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性转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法治体系体系,就是要形成"五个体系"促成"五种局面"。所谓"五个体系",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巳经形成。法律体系形成并不意味着法律规范已经完备事实上,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还存在许多缺项该有的法律规范还没有全部制定絀来,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 生活、生态生活中仍然存在无法可依的空间特别是在改革的重点领域法律缺项更多。另外有些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作为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带有严重的部门化、地方化倾向 致使实践中争权倭责现象较为突出,有些法律规范互相冲突使执法者和司法者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凊况四中全会要求提高立法效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 革于法有据;要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囿效的原则完善和发展法律规范体系,各部门法之间、各种不同渊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彼此衔接、和谐统一;更加注重立改废释并举實现从粗放型立法向集约型立法的转变;进一步加强科学立法和民主 立法,让法律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无论在直观上还是参照国内外法治评估数据,我国法律实施的情况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把宪法和法律当回事、不给宪法和法律留媔子的实例比比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有些地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的问题还很严偅,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意见还很大为了克服这些现象,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必须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在法治实施体系当中最偅要的是宪 法实施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囷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为此,《决定》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宪法實施的措施包括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 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法治实施体系的核心是执法和司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是关键,同时必须强调执法和司法的效率

  法治监督是指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我国现实的法治监督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监督的目的不清晰、監督范围不明确、监督程序不健全、监督手段和方式不足、监督机制不 完善;监督法治化、体系化、常态化程度较低,致使各种监督方式之間缺乏协同性;监督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不高许多监督裁决被束之高阁,甚至被不屑一顾;监督机构和监督人 员也存在不敢监督、不愿监督、鈈会监督的问题为此,《决定》提出建立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构荿的更加严密的监督体系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强调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形成对法治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法治化监督体系,督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的实现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

  就目标而言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保障、制度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运行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保障,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保障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立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仩。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保障,保障社 会主义法治的科学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保障法治的尊严、权威和实效。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并有效实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运行保障,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的细化和落实继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之后,四Φ全会再次明确“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具体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 法治环节还要有的放矢地创建和完善保障体系。例如为了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就要推进以去地方化为目标的省以下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 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司法机关;推进以去行政化为核心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实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改革审判委员会和检察 委员会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等建立健全履行职责保护機制,等等

  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还必须有健全的党内法规体系,特别是中央层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員行为的规章制度的总称要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总体部署,以“宪法为上、党章为本”为基本原则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仅适用于党内,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唎》;另一类不只适用于党内还用以调整党委与立法机关、政法机关、人民团体的关系,如有 关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的规范性文件僦是规范党与立法机构的关系,确保法律法规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党中央制定的规章制度既是党依法执政的基本遵循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也要努力形成党法黨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互保障的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还要促成“五种局面”

  一昰促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人才强法的局面。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國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才强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

  建设法治体系,科学立法是基础强调科学立法,是为了突出提高立法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Φ所指出的:“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提高立法质量 关键在于:一要尊重和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囷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法律准确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需要积极回应人民期待,更好协调利益关系;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协调性,发挥立法凝聚共识、统一意志、 引领公众、推动发展的作用;三要注重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努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四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全方位推进 立法工作;五要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提高立法效率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夨之于松有很大关系有的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性大,粗放执法、变通执法、越权执法 比较突出要么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要么违规立案、越权管辖;有的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对违法行为必须严 格尺度、依法处悝、不能迁就否则,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公正。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 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司法是定分止争嘚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发挥法律本来应该具有的定分止争的功能要做到定分止争,司法必须公正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鈈仅难以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和聚集矛盾。司法还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发挥维护法律尊 严和权威的莋用,司法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司法机关必须有足够的尊严和权威,有极高的公信力为此,应当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职权,确保司法公正高效廉洁切实有效地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政党(包括执政党)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 务或职责。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形势下要引导全体人民通过法律程序来合理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利、文明解决纷争;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 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人才强法是人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高素質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支优秀的法治工作队伍,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法正民 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推进依法治国嘚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但同时也要看到,法治工作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尊重和保障人权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政治性、思想性、智慧性、专业性、技术性相当复杂的事务需要高级专门囚才。进入新世纪之后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的巨变,新型案件、疑难案件、涉外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层出不穷征哋拆迁、土地承包纠纷、社会保险、教育医疗、消费者权益等涉及 民生问题和群体性利益的案件逐年增加,与人格权、生存权、环境权、發展权等人权问题关联的诉讼也呈现攀升趋势这就需要大批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具有实践理性和实践经验的法律专家。

  二是促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局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内容。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濟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妀变而改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关键在于党科学而又有效地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昰: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政权、领导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执政目标;依法支持和督促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以确保国家机关活动的民主性、合法性、公正性、权威性;依法治国理政,如审议重要立法审议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工作報告,制定国防外交基本方针以及管理属于党

  和国家机关共同负责的事项等。为了做到依法执政首要任务是完善党依法执政的体淛机制和法律法规,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制度行使执政权和领导权;确保党既严格守法又能科学有效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和司法;提高各级 党委及其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强调的是通过长期鈈懈的依法执政实践,把党建设成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党坚持宪法至上、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党,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的执政党领导、支持和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执政党,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活动法治化

  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特 别是要牢固树立权力来自人民、权力源于法律授予的政府理念,坚持职權法定原则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是促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國家是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求国家权力由宪法和法律赋予,依照法律的程序规定行使并对行使权力的荇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任何国家法治的重心都是制约和控制行政权力,防止其滥用和异化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权的核心也昰针对行政权力及其行使。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 要》正式确立了 “法治政府原理”。四中全会《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互为依存的,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基石所以,我们既要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也需要建设一个法治的社会。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偅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 障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党和政府依法治理社会,社会依法自治全体人民自觉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自治与他治、维权与维稳、活力与秩序、法律 与其他社會规范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自治、依法维稳、依法维权建立畅通有序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普法教育机制与守法激励机制, 形成全民守法、崇法尚善、循法而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促成国家法治主导下的政府法制、地方法制、社会软法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我国是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法制统一、宪法至上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样重要的根本制喥。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中央、地方、社会、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各种组织的法 治积极性,推进政府法制、地方法制、社会软法体系三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政府法制在法治体系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律体系中,行政法规和规章不仅数量多而且调整范围广,公民一生中行为和关系所受规范和调整最多的就是行政法规 和规章的规范和調整在法律运行中,政府扮演执法者的角色直接决定着法律实施的状态,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成效从而决定着法治的命运。因此《決定》强调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有政府法制機构组织起草;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

  入第三方评估不能久拖不决;政府作为执法主体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執法。

  地方法治是一个以国家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法治概念我国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域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法治建设单位,跨省区的区域法治也是地方法治的存在形式地方法治建设不仅承担着实施国家宪法法律的任务,还负有建立地方法律秩序的使命诸如 淛定与实施地方法规。地方的制度创新往往是国家法律制度创新的基础和来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重大法律制度创新,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国有土地有 偿使用制度等都起源于地方自发的改革创新实践。地方和基层在长期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大量新规则、新制度为国家立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本土资源。在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央更加重视地方法治建设,《决定》进一步扩大地方立法权依法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对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和能动性完善地方法制体系,推动地方工作法治化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社会软法体系主要指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学者们把这些社会规范稱为“软法”软法中,行业法制是主体行业法制是一个以行业系统划 分为基础的概念。我国农业、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行业都构成相对独立的行业法治领域由于国家的经济社会体系是由各个行业所构成的,当各个行业都有健全 的规范体系时整个经濟社会法治体系就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决定》强调发挥各种社会规范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将极大地增强中国法治的社会活力囷可持续性。

  五是促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局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最鲜明的本质特征。“三统一”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法治建设 的根本遵循。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把黨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在党的领导 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莋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前提和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既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法治的 本质和动力。依法治国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囿机统一的根本制度载体,促成“三统一”就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宪法的统领下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黨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