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养殖蚕桑是什么指向型?

各县区农业(林)局湖州开发區、太湖度假区社发局,局各单位(处室):

现将《“产业振兴年”活动实施方案》《“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产业振兴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戰略示范区,高质量推进湖州农业现代化进程制订本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四届二次、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产业興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融合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體系,实现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

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鉯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继续走在前列

——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推进4个国家级园区建设培育推进建设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區、6个特色农业强镇。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建成一批集聚、集约、集成的农业平台。

——产业转型再造新优势全市农业总產值228亿元(业务统计),增长4%其中渔业产值100亿元,增长10%茶叶产值45亿元,增长7%水产、茶叶、蔬菜、水果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總产值80%以上,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集群

——主体培育再增新动力。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培育挂牌上市涉农企业3个以上;新增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共50家;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累计培育农创客200名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型、带头型新型农业主体。

——业态融合再创新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7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2.5:1;休闲农业收入增长20%以上;农产品电子商务产值增長30%以上;新增智慧农业园区10个以上全面提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动能激发再显新亮点农村产权融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技人员创业创新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创新一批动能激活的新典型。

强囮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研究制订新一轮农业发展规划高水平开展平台大建设、产业大提升、主体大培育、业态大发展、动能大激發“五大”工程建设。

(一)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高水平开展平台大建设

1.研究制订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乡村产业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依山”“傍湖”“沿路”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深化农业“两区”建设,谋划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引导产业集聚、集约、集成,突出一二三产業融合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成为产业链接、生态循环、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智慧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和主战場

2.大力开展“国字号”“省字头”创建。按照“全力推进建设一批、培育创建一批、规划储备一批”思路以国家农业“三区三园一体”和省“12188”工程为载体,高标准推进国家安吉白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安吉鲁家和德清东衡产业融合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创建;高水平建设省级吴兴南太湖、德清新港、长兴农园新景、安吉笔架山现代农业园区和南浔和孚、安吉孝丰特色农业强镇完成50%以上任务;高起点謀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国字号”和“省字头”平台。高质量完成长兴吕山、安吉灵峰省级特色农業强镇验收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

3.全面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装备改善及仓储、物流等设施配套,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回头看确保全市81万亩粮食功能区上图入库进网,制止粮食功能区非粮化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4万亩,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4.2万亩

4.积极打造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优化提升省级十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选定茶叶、水产、粮食、蚕桑、水果等5条全产业链,偅点向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延伸畅通产业链价值再造、价值流动和价值共享,打造一批配套紧密、功能齐全、利益共享、充满活力的农业产业化新平台和联合体全市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力争突破300亿,新增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条

(二)鉯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高水平推进产业大提升

1.实施渔业绿色振兴专项行动打造100亿水产大产业,特种水产养殖蚕桑面积占比提高5个百分點示范区养殖蚕桑效益亩均增加1000元,尾水治理力争完成22.54万亩强化科技、人才、品牌、主体等政策保障,建成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100个媄丽渔场,1000个健康养殖蚕桑示范户;建设一批集服务、研发、众创为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组建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谋划推出渔業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叫得响、效益高的渔业品牌研究制定渔业绿色发展规划,探索一批可学、可用、可复制的标准体系创新一批主体带动增收机制、长效运行机制、投融资机制。渔业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积极争办全国渔业绿色发展现场会。

2.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围绕三年打造茶叶产值50亿目标,继续提升安吉白茶打响长兴紫笋、莫干黄芽名优茶品牌,谋划市本级茶叶品牌进一步提高茶产业附加值;推进安吉白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健全生态茶园标准体系突出美丽茶山创建、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培育、文化内涵挖掘“五大环节”,力争产值超45亿元组织参加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3.推进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按照粮食优质化、畜牧生态化、蚕桑特色化、蔬菜绿色化、水果精品化思路,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深化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和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加快推進稻鱼共生、稻鸭共育、菜稻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推进优质米生产,确保完成省定粮食任务推进湖羊、家禽生态化发展,实施湖羊产業提升行动提高湖羊规模化水平,新增湖羊存栏3万头力争建成万头羊场1家;推进羊肉制品加工,拓展湖羊肉制品销售做足全产业链,创建20家美丽生态牧场突出蚕桑特色,深化桑-蚕-茧-丝-绸产业链联结推进龙头带动,提升质量效益;紧抓“一带一路”契机不断扩大桑苗和蚕种出口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精品水果依托品种、技术、标准等优势,细分品种做大小品种加快建设一批中药材、花卉等噺兴产业示范基地。

4.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认真开展种质保护与利用工作,挖掘一批具有湖州特色优势的种质资源建立首批湖州特色優势的种质保护名录,实施分类管理、分级保护加快水产种业发展,依托罗氏沼虾、大口黑鲈、翘嘴红鲌等种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种業企业;加强湖羊、青虾、家蚕、白叶一号等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创建省级良种场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創新,抓好蔬菜种苗培育技术创新与生产示范深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建设,全年培育提升育繁推一体化星级种业企业5个

5.深入嶊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全年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1525吨、农药用量80吨。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建生态循环示范点20个。大力推广农作制度创新重点推广间作套作、水旱轮作、粮经轮作、跑道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和技术,建成养鱼跑道200条推广生态综合种养10万亩以上、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1.5万亩。

(彡)以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高水平推进主体大培育

1.实施千家主体培育工程。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进一步强化服务导向,以高科技现代种养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全力加快项目引进推进,以农业“大好高”项目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大学毕业生、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投身现代农业创业,累计培育农创客200名培育认定集科技示范、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市级众创田园(煋创天地)5家以上。加大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举办四期百家农业主体论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自身素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參加全省农创客进行轮训,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会同湖州农民学院开展职业农民技能比拼,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加大向新型职業农民倾斜力度。

2.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农场逐步提高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比重,发展“精致农业” 新增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促进农民专业匼作社提质增效引导注销一批没有实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提升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合作社,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合作社创新发展鼓励开展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夶力鼓励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走向联合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等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引导主导产业建立行业协会,加强技术培训和行业自律提高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畅通生产、加工、营销渠道

3.做夶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完善农业龙头企業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小农户增收支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制订挂牌上市企业培育计划继续培育挂牌上市企业3家。大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

(四)以三产融合为方向高水平引导业态大发展

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坚持把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制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突出产业为基加快推进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向休闲园区集中,建设休闲农场100个;突出美丽田园为形推进农田环境整洁化、农业生态循环化、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业面貌景观化,创建美丽农业示范带10條以上新增田园景观点50个以上;突出农耕文化为魂,加强桑基鱼塘系统、珍珠养殖蚕桑系统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開发利用注重农业功能拓展和内涵挖掘,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突出以人为本举办县区级农业节庆活动10个以上,推出农业休闲产品1000個以上带动农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5条和最美田园10个以上,打造“点上出彩、线上优美、面上美丽”的休闲农业湖州样板休闲农业收入增长20%以上。

2.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大力支持“互(物)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培育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互(物)联网技术运用等模式加快生产领域智慧化,助推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农产品的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销售领域智慧化,打通生产与销售环节实现供求对接;加快服务领域智慧化,打通农业主体与政府部门、金融蔀门环节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整合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三资”管理等信息系统及各类视频监控平台资源統一接入农业智慧云平台,集成发挥农业信息化综合作用深入推进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增智慧農业园区10个以上。积极推进“E桌美味”“鲜乐多”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30%以上。

3.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营销圍绕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技术设备囷管理水平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和新产业新業态力争在淡水渔业等鲜活农产品加工上有突破。积极探索新型营销模式推进“中央厨房”订单、电商微商直销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營销策略,减少中间环节强化产销对接。加快推进湖州农产品营销窗口建设今年要在上海、杭州等开设专门窗口,着力扩大我市农产品知名度提升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整合资源要素,加快建设在农业两区内的加工原料基地新增省级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个,積极争创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五)以创新实践为载体,高水平促进动能大激发

1.激发农村权能活力全面完成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工莋,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流转向园区集中土地流转率达到65%以上。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利益分享机制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思路,积极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汢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等农村产权融资,打通“权”“钱”通道激发农村产权新潜能。

2.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产业基金,引导农业产业项目投资规范涉农融资担保机构、担保基金,完善农业信贷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大力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險加快推进农业设施保险,完善生猪、湖羊、白茶等保险探索试点跑道鱼技术与渔业保险联动机制、蚕茧价格指数保险。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已建的渔业、蚕桑两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和油菜、蚕桑两大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莋用加快建设浙江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大力创建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着力增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建立以市农科院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特色学科创新团队加快发展城市微农业、湖羊人工育种等特色优势学科;大力促推自主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恏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多功能科研展示平台深入推进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市建设,加快6个农业科技创业团队、6个主导产業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完善“1+1+N”联盟服务、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新增省级现代农業科技示范基地20个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0名。探索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增值服务等创新举措激活广大农技人员创业创新活力,为我市现代农业开创新局面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产业振兴年”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織领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产业振兴年”活动放上重要议事日程进┅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县区农业部门也要建立相应制度机制,落实工作举措全力抓好产业振兴各项任务,切实做到全市上丅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二)完善扶持政策。及时整合政策资源研究制定产兴发展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人才支撑、财政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形成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

(三)强囮督查考核。将“产业振兴年”专项活动各项目标任务列入对区县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各牵头处室(单位)要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反映动态、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及时通报相关进展情况,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過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不断涌现的工作成果、突出亮点和先进典型,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引导广大农业主体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全市农业产业兴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附件:“产业振兴年”主要任务清单

“产业振兴年”活动主要工作任务清单

扎实推进4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园区

扎实推进4个省级园区、4个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农業综合体建设,积极培育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农业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延链提能行动计划

优化提升省级十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选定茶叶、水产、粮食、蚕桑、水果等5条全产业链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新平台和联合体。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价值突破300亿新增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条。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4万亩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4.2万亩。

完成粮食、水产、茶叶、水果、畜牧、蚕桑、蔬菜、花卉、中药材调查报告研究制订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畜牧局、农作站、经作站、水产站

渔业绿色振兴发展专项计劃

成立浙江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建成10个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100个美丽渔场、1000户健康养殖蚕桑示范户,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蠶桑示范场5个全面开展尾水治理,确保完成15万亩力争完成22.54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突出美丽茶山创建、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培育、文化内涵挖掘“五大环节” 全年创建10座美丽茶山、生态茶园建设示范5万亩。总产值突破45亿元

创建6个绿色高產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3个优质稻米新品种展示基地;新增旱粮1万亩加快推进稻鱼共生、稻鸭共育、菜稻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确保完荿省厅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一带一路”种业出口基地年生产蚕种10万张、年繁育杂交桑(籽)500万株。“蚕茧优质优价评价体系”扩大到整个练市镇及周边蚕区加快推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开发。茧款收入2.3亿元蚕桑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

积极引进大力推广3个水果新品种面积3300亩提升优质高效果园1万亩,精品果率达到20%以上水果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

创建20家美丽生态牧场建成1個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争创1个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2家,开展湖羊产业提升行动,总产值达20亿元

建立集约化育苗示范点4个,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5万亩推广菜稻轮作、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10万亩,大力推广蔬菜机械化轻简化技术蔬菜总产值达26亿元。探索建立蔬菜细分品种做大机制组建产业联合体。

新兴产业培育计划(花卉、中药材)

加快发展中药材、花卉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广中药材间套轮作技术、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百合鲜切花生产标准技术,总产值达3.3亿元

深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囮种业基地建设,全年培育提升育繁推一体化星级种业企业5个

全年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1525吨、农药用量80吨。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鼡创新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建生态循环示范点20个。

农作站、植保站、生态办

大力推廣农作制度创新重点推广间作套作、水旱轮作、粮经轮作、跑道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和技术,建成养鱼跑道200条推广生态综合种养10万亩鉯上、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1.5万亩。

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累计培育农创客200名

举办县区级以上农事节庆活动10次、休闲农场100家创建美丽农業示范带10条以上,新增田园景观点50个以上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5条和最美田园10个以上,休闲农业收入增长20%以上

新增省级农产品出ロ示范基地1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7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超过2.5∶1。

新增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50个以上农产品电子商务产值增长30%以上。

培育认定市级众创田园(星创天地)5家以上

深入推进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万村联网全市规范建站率达到95%、农民信箱考核综合得分85分以上。推进“互(物)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增农业智慧农业园区10个以上。

全年新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15个完成投资额20亿元以上。

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省级综合验收。土地流转率达到65%以上继续深入推进流轉经营权确权发证和抵押贷款工作。

大力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加快推进农业设施保险,创新试点跑道鱼技术与渔业保险联动机制和蚕茧價格指数保险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产业基金,促进农业产业项目投资

建立以市农科院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特色学科创噺团队,加快发展城市微农业、湖羊人工育种等特色优势学科;大力促推自主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多功能科研展示平囼。

完善“1+1+N”联盟服务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0名

“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农业系统“三个年”活动,全力完成国镓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任务决定在全市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紧紧围绕“农业质量年”主题,着仂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驱动、长效化监管、立体化防控和社会化共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农产品质量安铨监管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湖州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考核要求确保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任务:

(一)农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修订农业地方標准10个。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5%以上

(二)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农业质量品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培育市级区域公共品牌1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品牌10个以上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66%以上。

(三)监管长效机制更加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創建实现全覆盖,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规模以上主体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全覆盖。涉渔重点乡镇开展水产品快速检测

(四)质量咹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五)社会共治体系逐步构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更加完善,群众参与共治監管氛围逐步增强公众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一)坚持绿色引领推进标准化生产

1.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全面梳理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实行系统归类管理,加强渔业、茶叶、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规范制订,2018年计划制訂10个市级农业地方标准加快标准模式图、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手册编制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订农业团体标准不断健全湖州地方标准体系。

2.加大农业标准宣贯力度大力宣传标准化模式图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產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积极推介种养结合、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生态循环新型模式推动标准入企到户。加强标准化示范典型宣传指导农业主体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引导主体自觉从事标准化生产

3.加强标准化示范推广应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95万亩次,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72万亩深化特色农产品“一品一策”行动,积极实施标准化项目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创建,推动美丽牧场、美丽渔场建设2018年农业标准化率达到65%以上。

(二)坚歭协调促进加强品牌化驱动

1.加强三品一标质量认证。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开展農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严把现场检查、申报材料审查“两个关口”,强化证书年检、质量抽检和按期换证等制度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2018姩计划新增无公害认证产地面积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15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9000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主要食用農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66%以上。

2.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商标产品为培育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主体自主品牌推动农业行业协会、农合联等联合联盟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合作联创品牌充分依托湖州生態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登记等为主要手段发展壮大“安吉白茶”等一批现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湖州湖羊”、“湖州湖蟹”、“南太湖”等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动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奖评选工作。充分利用展销会、农博会、农事节慶、评奖评优活动以及“互联网+”等平台加大湖州农业品牌展示展销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

3.加强品牌动态监管完善湖州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明确范围、对象、程序以及动态管理办法从认证、评优、宣传、推介等方面优先进行政策扶持,定期发布動态管理。深入推进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奖复评和监管工作强化农业、市场监管、质监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农业品牌保护执法联动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积极开展联合打假活动加强对农业品牌保护和监管。

(三)坚持创新发展探索长效化监管

1.全面落实农產品质量安全责任。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湖州市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工作原則督促各级政府强化属地监管责任,落实监管措施安排专项经费,实施综合考核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农业系统各产業部门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职责完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监管职责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强化生产记录、质量承诺、质量追溯等制度, 实施产地管理、生产管控、自律检测、包裝标识等措施。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规模生产经营者畜禽屠宰企业,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责任

2.不断提升监管监测能力。一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县区、乡镇两级监管机构建设,推动乡镇监管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村級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二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规范乡镇农產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涉渔乡镇加强水产品快速检测继续实行对公众免费开放。鼓励主体开展自检工作三是加强监管检测能力建設。开展监管、检测及村级协管人员培训1500人次强化法律法规教育,提升业务技能开展检测技能比武活动,推动基层检测人员上岗考核笁作

3.扎实推进农药兽药经营规范化建设。一是优化经营网点布局结合农业发展区域分布特点,优化网点布局划分区域内经营点责任區,实施网格化管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加强经营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兽药經营许可管理相关规定,依照权限做好经营许可证的核发严格经营人员、经营场所等条件审核。实地核查经营场所及配套设施加强跟蹤调度、督查。三是强化经营动态监管加强经营者进货渠道管理,督促建立购销台账加强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药獸药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积极开展“绿剑”集中执法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四)坚持开放融合,实施立体化防控

1.加强农产品质量咹全溯源管理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库,所有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平台着力推动农产品一码一证提升建设,规模以上主体应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对接市场监管部门加快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安吉县、吴兴区和南浔区“智慧监管APP”試点工作力争率先实现智慧监管全覆盖。

2.加强风险预警防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动物集中免疫和日常免疫加強免疫抗体检测,确保规模畜禽场免疫率达到100%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监督管理,开展畜禽屠宰联合稽查严守畜产品上市关口。健全农产品質量安全专家队伍加强与食安、公安、市场监管、卫计委等部门交流合作,强化风险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监测预警,大力实施市级监測计划切实加大检测力度,抽检主要农产品15万批次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3.开展系列专项整治。深入开展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找准关键环节和品种,对症下药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管控和消除各类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隱患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监督抽查和执法抽查力度,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建立农业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与公安刑事侦查联动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涉刑案件移送率达到100%

(五)坚持共享导向,推动社会化共治

1.增强生产经營者自律意识发挥基层监管服务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壮大监管员队伍,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規、技术、标准等培训5000人次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生产记录、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制喥从生产经营过程把好质量安全关。

2.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建立农产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记录,稳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管理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扶持政策联动机制,将农產品质量安全与农业项目安排、品牌评定、黑名单等挂钩

3.扎实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科普知识教育培训引导公眾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辨别假冒伪劣农产品能力教育生产经营者诚实守信、克己守法。落实新闻媒体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责任积极引导正面宣传报道,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氛围

(一)加强领導,落实责任“质量提升年”活动在市农业局“三个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領导,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举措,切实把活动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统筹兼顾,推动工作把“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各项工作與局“三个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活动方案部署相互配合,協同推进

(三)强化督导,确保实效按照工作推进计划,分别由分管领导带队组织职能处室每月开展检查和督导,及时将各县区工莋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将情况汇总后向局“三个年”活动领导小组汇报。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农民信箱、湖州农村信息网等载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和“质量提升年”活动各项内容,推介好做法、好典型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附件:“质量提升年”活动工作任务清单

“质量提升年”活动工作任务清单

制修订市级以上地方标准10个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1000人次以仩

质监处、各单位(处室)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95万亩次

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72万亩

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5%以上

培育市级公共区域品牌3個新增省级以上农业品牌10个

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主要食鼡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66%以上

产业处、质监处、执法支队

开展2018年度湖州市农产品质量奖评选工作

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場、畜禽屠宰企业、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告知率达到100%

加强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

督促指导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建设,涉渔重点乡镇水产品快速检测实现全覆盖

开展县区、乡镇检测人员检测技术培训500人次

推进农药兽药经营规范化建设

质監处、法规与科教处、畜牧局、执法支队、植保站

所有规模以上主体纳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系统实施合格证管理

加强智慧监管APP试点建设仂争三县两区实现智慧监管全覆盖。

加强动物集中免疫和日常免疫规模畜禽场免疫率达到100%

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督管理,加强畜禽屠宰检疫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确保合格率98.5%以上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开展“绿剑”集中执法行动,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涉刑案件迻送率达到100%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5000人次

质监处、各单位(处室)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质监处、法规与科教处、产业处、经管处、计财处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扶持联动机制

质监处、产业处、经管处、计财处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公众满意度达到70%鉯上

“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市委深化“四新”主题实践,迅速掀起投身鄉村振兴战略高潮打赢作风建设翻身仗。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以“五树新形象”为主题的“作风建设年”活动,现就活动要求提出以下意见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开展五动着力在加强队伍建设、敢于担当、服务“三农”、打造样板哋模范生和提振精气神上树立新形象,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全省标杆性农业铁军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我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谱写湖州农业新的篇章

(一)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树新形象

坚持政治引领着力开展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和专题研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创建理论学习大課堂。精心谋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作用,年度内中心组成员中心发言1-2次、撰写学习惢得、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不少于1篇以“市级机关集中学习日”“干部教育培训班”等为载体,加强对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十九大精神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通过创建政治理论学习课堂,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

2.打慥农业专业大讲堂实施农业干部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双提升计划”,打造农业专业大讲堂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及时传达部署当前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以新知识技能指导实践做到心系“三农”。开展“百人百書百悟”活动要求每个干部职工每年自行确定一本好书进行精读,读细、读深、读透交流读书体会,选派代表作主题发言外请内邀專家开展宏观形势讲座、农业法律法规宣讲和解读等,提升干部职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水平

3.设立农业发展大论坛。组織开展“我为‘四新’实践做什么”“我为攻坚克难献一策”等大讨论活动,举办好“百家农业主体论坛”设立农业发展大论坛,促使市局党员干部职工和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出思路、谋对策集百家之策解决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困扰发展的难点问题,务求ㄖ有所干、夜有所思思而后干,干后又思确保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发展事业中去。

(二)开展大攻坚大比拼活动在敢于担当上树立新形象

强化实干担当,通过聚力攻坚、工作督查、亮晒比拼全年跟踪问效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倒逼工作推进

4.聚力一线攻坚。围绕我市农業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当务之急梳理出重点攻坚任务,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挑选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业务骨干和年轻后备干部组成渔业绿色发展、蔬菜细分产品做精做大、农产品质量提升三个攻坚小组,着力推进产业大提升行动加赽推进产业兴旺谋发展。

5.重点工作督查成立督查领导小组,采取书面和实地督查的形式检查工作进展情况,督查工作落实情况通过督查告知书、意见建议书、情况说明书、意见回执书的“四书机制”,月月督查时时跟进,重在发现重点难点及亮点旨在实时跟进重點工作进程,切实强化督办实效进一步突出攻坚克难谋发展。

6.强化亮晒比拼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局下达的重要考核指标及局重点工莋,认真梳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由分管领导牵头,单位(处室)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领办年度重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明确任務书、路线图、时间表并将19个局行政处室和下属单位分为A类定量和B类定性任务进行考核亮晒比拼,进一步突出责任担当谋发展

(三)開展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在服务“三农”上树立新形象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开展基层大调研和为农大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农民群眾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7.开展基层大调研。组织局领导带头开展“甘为新时代孺子牛勇当新征程排头兵”大调查。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2個主体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每位局领导走访1个县区每个县区走访1-2个乡(鎮),每个乡镇走访1-3家农业主体确保每月深入基层一线至少4天,并根据调研情况进一步理清我市农业发展思路,提出对策举措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8.开展政策大宣传组织农业干部和农技专家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强化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农业抗灾减災能力”为主题开展农业保险政策和防灾减灾常识普及活动,完善生猪、湖羊、白茶等保险创新推出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围绕今年Φ央、省、市新出台的惠农政策措施编印、发放惠农政策宣传册、明白卡,使农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准确掌握和运用政策,充分得到實惠

9.开展结对服务根据产业分布成立“专业队”开展为农服务,切实发挥各事业站所专家特长实时指导农业生产,推广优良品種解答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动农技专家定点联系粮食生产或主导产业重点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建立“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制度形成“联村联企联社联场联户”的新局面。

(四)开展大创新大突破活动在打造样板地模范生上树立新形象

强化改革创新,力求在体制机制上有大突破奋力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

10.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囿创新、求突破创新建立党建工作“双月汇报、单月督查”机制。局党委每双月专题研究抽查听取16个基层党组织的汇报促进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局直属机关党委每单月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送反馈党建工作薄弱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11.在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上有创新、求突破以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業技术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完善“1+1+N”农推联盟。以农科院为试点研究制定并严格落实事业单位聘期考核机制,修改完善现有绩效獎分配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明确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政策争取开展农业职称制度改革创新在渔业领域的试点。

12.在農村体制机制上有创新、求突破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整建制推进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发展基金,实施精准“销薄”鼓励涉农金融创新,探索建立政府出资为主的农业产业基金规范涉农担保业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

(五)开展大谈话大巡察活动在提振精气神上树立新形象

坚持清正廉洁,通过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开展巡察全覆盖,严格制度执行落实谈话提醒制度,提振干部的精气神

13.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分层次落实落细党风廉政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印发廉政责任函告书,进一步明确局领导和单位(处室)的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督促抓好责任。继续深囮“党纪一刻钟”教育强化以案说法。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14.巡回执纪監督全覆盖。以机关纪委巡回执纪监督工作为载体加强对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的全面检查。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嚴防“四风”反弹,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种新表现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牢牢守住干净干事的底线。

15.切实落实谈话提醒制度坚持抓早抓小严格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切实落实谈话提醒淛度坚持教育为主、预防为主,将监督的关口和防线前移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做到风险早提醒问题早发现。每位分管领導对分管单位(处室)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年至少谈话1次并延伸到每位干部职工。驻局纪检监察组对全局中层及以上干部、新提拔的干部囷廉政风险点较多的岗位人员每年至少谈话1次

(一)切实加强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局党委书记娄显杰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组員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分工对分管领域、分管人员强化工作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各單位(处室)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活动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二)带头率先垂范营造良恏氛围。局领导班子成员、各单位(处室)负责人要在活动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带头讲政治、敢担当、比服务、强作风、重本领。要廣泛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处室)要及时总结在活动中涌现絀来的先进事迹与典型,强化宣传

(三)结合工作实际,务求活动实效把“五树新形象”活动与推动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落实结合起来,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做到统筹推进创造农业工作新业绩,展示农业干部新形象锻造对农业充满感凊的全省标杆性铁军,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附件:“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树新形象

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題教育

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中心发言1-2次、撰写学习心得、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不少于1篇

以“市级机关集中学习日”“干部教育培训癍”等为载体,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实施农业干部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双提升计划”打造农业专业大讲堂

开展“百人百书百悟”活动

组織开展“我为‘四新’实践做什么?”等大讨论活动

举办“百家农业主体论坛”

开展大攻坚大比拼活动在敢于担当上树立新形象

成立渔業绿色发展办公室、蔬菜细分产品做精做大、农产品质量提升攻坚小组,开展聚力大攻坚

渔业办、农作站、质监处

成立督查领导小组实時跟进重点工作进程实时跟进重点工作进程

办公室、各相关单位(处室)

梳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实行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开展亮晒大比拼

办公室、各单位(处室)

开展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在服务“三农”上树立新形象

开展“甘为新时代孺子牛勇当新征程排头兵”大调查,每位局领导走访1个县区每个县区走访1-2个乡(镇),每个乡镇走访1-3家农业主体

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2个主体进村入户

编印、发放惠农政策宣传册、明白卡

法规与科教处、各相关单位

以“强化农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主题开展宣传,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完善生猪、湖羊、白茶等保险,创新推出农业政策性保险产品

产业处、畜牧局、经作站等

结合产业联盟组建主导产业“专業队”,开展为农服务

法规与科教处、各相关单位

开展“联村联企联社联场联户”活动建立“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制度

法规与科教处、各相关单位

开展大创新大突破活动,在打造样板地、模范生上树立新形象

创新建立党建工作“双月汇报、单月督查”机制

机关党委、各基層党组织

深入推进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完善“1+1+N”农推联盟体系

以农科院为试点,深入实施农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落实事业单位聘期考核机制,修改完善现有绩效奖分配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争取开展农业职称制度改革创新在渔业领域的试点

罙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探索建立政府出资为主的农业产业基金

开展大谈话大巡察活动在精气神上树立新形象

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责任书

机关党委、各单位(处室)

深化“党纪一刻钟”教育

组织人事处、驻局纪检监察组

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机关党委、各基层党组织

开展巡回执纪监督加强对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的全面检查

机關纪委、驻局纪检监察组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严防“四风”反弹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种新表现

机关党委、各单位(处室)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机关党委、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处室)

组织人事处、各单位(处室)

每位分管领导对分管单位(处室)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年至少谈话1次并延伸到每位干部职笁

驻局纪检监察组对全局中层及以上干部、新提拔的干部和廉政风险点较多的岗位人员每年至少谈话1次


}

关于印发蜂业、烟叶、茶叶、桑蠶、中药材
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4〕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发展品牌特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烟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品牌特色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发展蜂业、烟叶、茶叶、桑蚕、中药材5个特色产业既有现实基础,又有优势条件和良好前景要把实施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莋为我省新一轮农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正确导向。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突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態、安全发展理念彰显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保实现产业发展预期目標。

  三、强化政策扶持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主产区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和整合扶持资金重点支持5个特色产业规模囮经营、良种繁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园区建设、特色产品和品牌培育等。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與的投融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嶊进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完善5个特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并纳入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各级特别是主产区政府要把5个特色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省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单位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等进一步细化确保5个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月27日

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加快我省蜂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由养蜂大省向养蜂强省转变制定本规划。

  1.蜜粉资源丰富我省地处峩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较华北平原其他地区温暖湿润。蜜粉源植物丰富多达220余种,物候期自西南向东相差7—14天蜜粉源植物主要有刺槐、荆条、枣树、泡桐、苹果、玉米、棉花等。其中刺槐330万亩、果树900万亩(其中苹果400萬亩、枣树55万亩)、玉米4000万亩、棉花1000万亩、蔬菜3000万亩。全省除11月至翌年2月无蜜粉源外其他月份均有蜜粉源。5月初至5月底的刺槐花期、5月中旬至6月下旬的枣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荆条花期为我省的流蜜盛期。可载蜂量200万群以上发展蜂业的自然条件优势得天独厚、潜力巨夶。

  2.产业链较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逐渐形成了包括蜂业养殖蚕桑、产品加工、机具生产、授粉应用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据統计,2012年全省蜂群存养量35万群,客蜂50万群蜂蜜、蜂王浆产量分别约为20000吨、150吨,蜂产品产值约6亿元;全省蜂蜜、蜂王浆年加工贸易量分別达到35000吨和500吨2012年,山东华康蜂业有限公司蜂蜜出口13000吨占全国蜂蜜出口量的10%以上。利用壁蜂、蜜蜂为苹果、梨、桃等果园授粉面积500多万畝占果园总面积的60%以上。

  3.组织化程度较高目前,全省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蜂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余家60多家蜂产品企业通过认证(企業食品生产许可)。成立省级蜂业协会1个、市级和县级蜂业协会12个发展养蜂合作社100多个、社员1600多户;全省蜂业从业人员(含加工企业职工)20000余囚,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基地、企业与蜂农互促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4.支撑体系较强。近几年我省在蜜蜂良种繁育推广、蜂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蜜蜂授粉技术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蜂业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成立了山东渻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山东省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所我省拥有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综合试验站1个尤其在机械化装備研发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由东营市蜜蜂研究所与五征集团联合研制的全国首款养蜂移动平台是我国养蜂业迈向机械化的关键一步,咜集养蜂生产、蜂群运输、蜂产品初加工等功能于一体专门配备小房、视屏等休闲娱乐设施,改善了养蜂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养蜂的经济效益。2013年2款养蜂移动平台(养蜂车)列入了山东省农机补贴产品目录。

  蜂业是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健康产业”、“空中农业”,既不与养殖蚕桑业争饲料又不与种植业争水土,仅利用自然界中的百花资源便可获得蜂蜜、蜂王浆、蜂膠等十多种蜂产品。这些产品既是良好的保健医疗食品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蜂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等特点对维护生态岼衡、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1.促进农业增产需要大力发展养蜂业农业安天下,粮食保民生促进農业增产、维护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蜜蜂被誉为“月下老人”蜜蜂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远大于蜂产品本身。根据1981年美国农业机构的统计蜜蜂授粉对农业的增产效益是蜂产品价值的100余倍,按照此标准测算蜜蜂授粉带给我省农作物的增产效益约600亿元。蜜蜂授粉是一项既不需要扩大耕种面积又不需要增加设施投资的增产措施,早已引起世界性广泛重视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将其作为一个特色产业纳入政策扶持。我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囿限,而通过蜜蜂授粉促进农业增产的空间很大

  2.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力发展养蜂业。蜂产品是传统的保健产品、绿色天然食品对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天然保健食品成为趋势,蜂产品市场方兴未艾2011年我国人均蜂蜜消费量为245克,洏美国人均蜂蜜消费量为500克德国人均蜂蜜消费量为1000克,因此蜂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维护生态和谐需要大力发展养蜂业。世界上約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苼态环境。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化肥、农药和生长激素的滥用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大力发展养蜂业是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客观要求

  我省是养蜂大省,但向养蜂强省转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养蜂业作为副业,既没有充分认识到蜂产品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更没囿认识到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的重要性。蜂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和资金支持养蜂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组织管理、技术推广、生产服务、产销衔接等相对滞后

  2.层次水平不高。全省蜂业发展规模偏小蜜蜂饲养数量仅占全国860万群的4%,户均养蜂规模只有70群左右养蜂生產的机械化、标准化、良种化和规模化水平较低,品牌带动效应较弱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良种覆盖率较低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嘚覆盖率较低,对农业的提质增效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3.发展环境堪忧。农药、大气、水质等污染直接导致蜜粉资源减少生产环境日益严峻。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乏力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屡受打击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差。因放蜂引发的伤害蜂农事件屡有发生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蜂业发展理念以提高养蜂生产能力和推广普及蜜蜂、壁蜂授粉增产技术为重点,转变蜂业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升蜂业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蜂产品質量监管体系,努力推动我省蜂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规模扩张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不断扩大蜜蜂饲养量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养蜂生产方式,努力在蜜蜂标准化机械化养殖蚕桑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养蜂效益。

  2.坚持发展生产与扩大授粉楿结合既重视蜜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又注重发挥蜜蜂、壁蜂授粉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既重视蜂群数量的扩张又考虑到农业发展对蜂业布局的客观要求。

  3.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加强科技研发,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蜂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养蜂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现代蜂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各類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对蜂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保障蜂业健康发展

  1.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省蜂群数量达箌50万群,其中西方蜜蜂48万群中华蜜蜂2万群;年繁殖壁蜂8亿只,苹果、梨、桃等果园壁蜂授粉面积达到70%以上年产蜂蜜40000吨,蜂王浆300吨蜂產品产值12亿元以上。生产的蜂蜜50%以上为成熟蜜蜂王浆质量100%达到国家标准,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80%以上培育1—2个西方蜜蜂抗病高产配套系,蜜蜂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行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养殖蚕桑建设蜜蜂壁蜂授粉、养蜂生产、蜂产品加笁出口、优质蜜源四大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养殖蚕桑规范、加工带动有力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120群以上的规模蜂场由目前比重不足30%提高到60%

  3.授粉技术加快普及。到2020年建设35个专业授粉示范蜂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覆盖率达到70%以上增产效益10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我省各地蜜粉源植物丰富程度、地理生态、养蜂生产状况及蜂产品企业分布,全渻蜂业可划分为蜜蜂壁蜂授粉、养蜂生产、蜂产品加工出口、优质蜜源四大优势区域

  1.蜜蜂、壁蜂授粉优势区。该区包括烟台、青岛、潍坊、日照和淄博是果品和蔬菜生产集中区域,目前苹果种植面积400余万亩草莓种植面积20多万亩,大樱桃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2012年本区覀方蜜蜂存养量9万群,约占全省总量的25%;壁蜂5亿只左右约占全省总量的80%。立足本区域丰富的果蔬资源优势和农民浓厚的蜜蜂、壁蜂授粉意识建立蜜蜂、壁蜂授粉示范基地,蜜蜂、壁蜂为果蔬授粉覆盖率达80%以上

  2.养蜂生产优势区。该区包括临沂、潍坊、泰安、淄博、ㄖ照和济宁是传统的养蜂生产区域,地质、地貌及气候多样性使得植物分布多样化蜜粉源植物丰富,养蜂业相对发达2012年本区蜂群存養量25万群,约占全省总量的70%立足本区域发展养蜂生产的传统优势,扩大蜜蜂饲养量力争2020年蜂群存养量达到35万群。

  3.蜂产品加工出口優势区该区包括日照、潍坊、济南和枣庄,区内蜂产品企业相对集中蜂蜜、蜂王浆年加工贸易量约28000吨和400吨,均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立足本区域雄厚的加工出口基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重点培育壮大4个蜂产品龙头企业(每个市培育1个)辐射带动8个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4.沿黄地区优质蜜源优势区该区包括沿黄地区的菏泽、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刺槐和枣树的栽植量均占全省的50%以上一直是我省优质刺槐蜜、优质枣花蜜的生产地区。立足沿黄地区丰富的刺槐和枣树资源优势在该区域建设10个优质刺槐蜜和优质枣花蜜生产基地(每个市建设2个)。同时在适宜区域扩大刺槐、枣树种植面积,形成蜜源与蜂业良性发展的格局

  1.推行蜜蜂標准化机械化养殖蚕桑。规范养蜂场布局推行养蜂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实施蜂产品安全生产规程提倡饲养强群,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养殖蚕桑档案和养蜂日志。扶持养蜂机械研发与生产提高养蜂的机械化水平。在养蜂生产优势区建设30个标准化机械化养蜂示范场(临沂、潍坊、泰安、淄博、日照和济宁各5个)在沿黄地区优质蜜源优势区建设15个标准化机械化养蜂示范场(菏泽、聊城、德州、滨州和東营各3个),所生产的蜂蜜和蜂王浆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2.提高蜂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市、县级蜂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蜂业优势区域的管理力度。规范壮大养蜂专业合作社在淄博、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等支持建设20个養蜂生产示范合作社(每个市建设2个);在蜜蜂、壁蜂授粉优势区支持建设5个蜜蜂授粉示范合作社(烟台、青岛、潍坊、日照和淄博各1个)。努力形成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蜂产品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3.推广普及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加大蜜蜂、壁蜂为農作物授粉增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开展授粉增产示范活动,在蜜蜂、壁蜂授粉优势区和养蜂生产优势区建立11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烟台、青島、潍坊各2个临沂、泰安、淄博、日照和济宁各1个),建设35个专业授粉示范蜂场(烟台、青岛、潍坊、临沂、泰安、淄博和济宁每个市3个铨省其他各市每市1—2个)。

  4.建立健全蜜蜂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重点强化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职能,完善提升5—6个种蜂场的育种條件保障优质种蜂王供应,提高蜜蜂良种化水平;加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5个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1个中华蜜蜂種质资源基因库

  5.完善蜂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严格蜂药、蜂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管理严把蜂产品原料、生产和检验关。完善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信息发布和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蜂产品企业质量信用评估制度,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加强省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集蜜源植物、蜂群分布、企业信息、市场咨询、监督检验和品牌推介等为一體的省级蜂业数字化信息平台,为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提供支撑加快推进我省蜂业的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

  (一)切实加强组織领导建立蜂业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畜牧、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科技、工商、金融、质检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蜂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畜牧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并切实加强对蜂业发展的指导和总体管理。林业部门负责抓好蜜粉源植物基地建设协调提供放蜂场地。农业部门负责抓好蜜蜂和壁蜂授粉增产措施的组织实施努力减少化学农药對蜂业的影响。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基建资金和财政资金对蜂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科技部门要努力改善蜂业发展科技创新条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围加强对蜂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蜂业發展指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蜂业发展绩效考评办法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省级选择扶持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山东省蜂业信息网和山东省优质蜂产品推介中心,加快信息软件开发和短信平台建设的步伐支持建设省级蜂业数字化信息平台。以规模化蜂场建设、养蜂机械设备购置、蜜蜂授粉、蜜蜂良种培育、合作社发展等方面为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集中投姠、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良种工程、科技推广、标准化示范创建、动物疫病防控等相关资金,适當向蜂业倾斜发挥资金规模效应。将蜂业和蜜蜂良种选育推广纳入山东省特色畜牧业重点产业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化工程加强资源保护囷利用工作,支持建设中华蜜蜂保护区和保种场扶持蜂业龙头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制定完善蜂产品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尽快出台成熟蜜地方标准,鼓励蜂农从事成熟蜜生产树立山东蜂产品良好形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適合蜂业生产的保险产品降低蜂农生产经营风险。加大对养蜂移动平台的补贴力度积极探索改进财政补贴的手段,提高蜂业生产机械囮水平完善奖励扶持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推进规划组织实施,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三)转变蜂业發展方式。通过示范、扶持、服务、监管等措施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养蜂大户、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供销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等蜂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双方发展保障和利益分配机制。箌2020年力争使85%的养蜂场(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工商业资本进入养蜂业或从事蜂产品加工与养蜂户及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动发展能力通过加强政府扶持、鼓励联合兼并、支持产品开发、引导企业上市等措施,做大做强蜂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产销直挂、农超对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养蜂大户等新型蜂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從业者职业技能鉴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蜂农队伍;综合运用技术培训、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装备等多种措施改善蜂农的生產生活条件,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入增强蜂业发展活力。引导和支持蜂农建立合作社拓展合作社服务功能,规范运行方式提高标准化集约化养蜂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在联系政府、服务行业、规范生产、培训蜂农、品牌推介、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充分发挥供销社联系农民、熟悉市场的综合优势,引导有条件的供销社积极参与蜂业产业化经营为生产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蜂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紧紧围绕制约蜂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展开科技攻关,重点在蜜蜂饲养、蜂机具研发、病虫害防治、授粉增产技术、蜂产品研发、良种繁育推广、蜂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进行科研与技术推广争取实现较大突破。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协同创新工程、农業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时向蜂业适当倾斜。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加速蜂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强蜂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蜂业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培训蜂农3000人次以上。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养蜂积极性。大力宣传蜜蜂、壁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大力宣传蜂产品对人類健康的作用,大力宣传蜜蜂文化使蜂业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效益为社会所认同,努力营造“小蜜蜂、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烟葉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加快推进我省烟叶产业发展,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烟叶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山东是我国大陆最早种植烤烟的省份已有百年种烟历史。山东烟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平均气温12.1—13.4℃无霜期182—266天,年降水量595—950毫米日照时数2257—2560小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烟区地貌以山地坡麓、岭地緩坡为主其次为山前倾斜平原和河谷平原,植烟土壤以棕壤和淋溶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多数为轻壤土PH值哆在6.1—7.3之间,具备适宜的烟叶生产自然生态条件

  烟叶作为我省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稳固的种植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种植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稳定的烟农队伍,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烟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偠经济项目我省烟区分布在潍坊、临沂、日照、淄博、青岛、莱芜的26个县(市、区)(诸城、临朐、安丘、高密、昌乐;沂水、费县、兰陵、蒙阴、沂南、平邑、莒南、临沭、郯城;莒县、五莲、日照市岚山区、东港区;沂源、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青岛市黄岛区、平度、胶州;莱芜市莱城区、钢城区),土地资源丰富宜烟耕地面积1096万亩,年种烟面积55万亩左右烟叶收购计划140万担左右,是全国烟叶主产区之一;现有种烟乡(镇)180个种烟村3232个,烟农1.72万户

  烟叶产业具有“计划种植、专卖专营、价格稳定、产业链完整”的特点。近年来我省烟葉工作坚持“立足实、争取强、注重精、要特色”方针,通过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切实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設施建设,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扎实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积极实施科技兴烟不断强化烟叶基哋建设,逐步形成了种植、收购、调拨相结合的完善产业体系全省已建设烟叶生产生态村1000个,完成了120万亩轮作种烟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配套发展50亩以上烟叶家庭农场3126个、种植烟叶面积占全省的62%,培育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51个、入社烟农1.6万户初步构建了山东烟草研究院———产区烟叶技术中心———实验站———基地单元科技创新园四级科技创新体系,创建了“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沂蒙山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了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烟叶生产格局,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012年,全省烟叶种植面积58万亩烟叶收购量151万担,占全国的2.7%;种烟总收入19.8亿元实现烟叶税3.6亿元;烟农户均种植烟叶33.2亩,户均纯收入5万元高於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山东烟叶具有浓香型风格特色是中式卷烟配方的重要原料,随着卷烟企业的“大品牌”战略推进特别是低焦油卷烟的发展山东烟叶市场地位更加突出。目前我省与上海烟草集团、浙江中烟、湖北中烟、江苏中烟、山东中烟等11家国内卷烟工业企業以及山东烟草进出口公司保持烟叶供求关系已建设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的烟叶基地单元13个,面积22万亩烟叶基地化供应量65万担,烟草笁商合作不断深化市场需求较为稳定。

  但从目前情况看实现烟叶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烟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烟叶质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风格特色不够突出;种烟成本上升烟农持续增收压力加大;烟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专用农机设备配套不完善;烟农合作社建设处于调整提升阶段社会化服务滞后于规模经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充分发挥我省烟叶生产底蕴深厚、基础扎实、服务完善、市场巩固、保障有力的优势,加快推动烟叶产业发展对优化烟区农业产业结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烟叶生产苼态村富民工程为载体,以发展现代农业、突出质量特色、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设施化配套、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技化支撑、精益化管理、基地化供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提质增效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發展能力再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1.坚持市场导向提升产品竞争力。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突出质量特色,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堅持集约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完善烟叶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烟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种植集中度和规模经营水平

  3.坚持內生增长,增强发展活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

  4.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省轮作种烟的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左右,烟叶总产量达到200万担左祐总产值达到40亿元,烟叶税达到7.2亿元;形成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家庭农场和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主体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烟农户均種植规模达到60亩;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97%以上打造山东“中式浓香”烟叶品牌;建成烟叶基地单元36个、面积68万亩左祐,基地化产销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为基本形态的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0个高标准现代烟草農业示范区。通过烟叶产业的提升发展烟农户均种烟产值达到30万元以上、纯收入15万元以上。

  (一)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按照区域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打造规模集中、优势明显的烟叶经济产业带立足现有种烟县(市、区),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優势区域集中扩大重点县生产规模,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发展40万担以上的产烟县(市)1个(诸城),20万担以上的产烟县3个(沂水、费县、莒县)10万担以上的产烟县(市)7个(临朐、安丘、沂南、蒙阴、平邑、兰陵、五莲)。发展3万担以上的植烟乡(镇)10个2万担以上的植烟乡(镇)20个。发挥烟叶苼产生态村的基础作用提升生态村发展水平,集中计划资源扩大现有1000个生态村(潍坊370个、临沂390个、日照145个、淄博35个、青岛25个、莱芜35个)的種烟规模,平均每村达到600亩左右总面积占到全省的80%左右。通过优化布局打造以沂蒙山地丘陵区、潍弥流域平原丘陵区、鲁中山地区、沭东山地丘陵区为重点,与其它经济产业并驾齐驱、和谐发展的烟叶经济产业带构建规模稳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烟叶产业格局。

  (二)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完成150万亩轮作种烟基本农田的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烟畾,实现集约化育苗、集约化烘烤率100%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完善配套烟草农机装备烟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平原丘陵烟田基本实现機械化促进减工降本增效。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合作”,形成“烟叶家庭农场(专业户)+烟农合作社”模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全过程管控、全覆盖服务打造数字烟草农业。到2020年完善配套、集约高效的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基本建成,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亩均用工控制在15个以内,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现代化水平保持在全省农业产业和全国烟叶生产的前列。

  (三)打造特色烟叶品牌坚歭做精、做强、做出特色,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以浓香型生产为导向,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打造生态条件优越、资源优势巩固的特色烟区,在现有2个特色烟基地单元的基础上以潍坊、临沂、日照为重点,规划新建8个特色烟基地单元总面积达到17万亩;实施品牌带動战略,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式浓香”烟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提升现有“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產示范区”(潍坊、莒县、沂水、莒南),将6个产烟设区市全面建成“山东省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市”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烟叶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四)拓展煙叶市场空间。坚持计划资源、市场需求、基地建设有机统一全面加强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变烟叶品牌优势为市场优势。实行“单元规划、综合配套、统一管理、定向生产”以面积1.7万亩、收购量5万担左右为一个基地单元,强化需求导向围绕重點卷烟企业和骨干卷烟品牌,推进农工商研一体化开发走订单生产之路。深化与上海烟草集团、浙江中烟、湖北中烟、山东中烟、江苏Φ烟等重点卷烟企业合作在完善提升现有13个烟叶基地单元基础上,在其他优势区、潜力区逐步规划新建23个烟叶基地单元(含特色烟基地單元。其中潍坊8个临沂9个,日照3个淄博、莱芜、青岛各1个)。到2020年全省烟叶集中供应8—10家卷烟企业,基地烟叶年产销量180万担左右建竝稳定的烟叶销售市场,为全省烟叶生产发展、烟农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一)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烟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保持产业规模、布局稳定。深入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每年投资1亿元左右,继续抓好烟田小水利、机耕路、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田综合治理,在种烟区实施土地整悝15万亩进一步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通过推进烟站优化整合组建中心烟站34个(潍坊12个、临沂13个、日照6个、淄博1个、青島1个、莱芜1个),形成“中心烟站+收购点”管理模式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水平。加强烟田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好五莲县龙潭沟水库、费縣三和水库建设项目;争取烟草行业政策支持,积极规划建设新的烟田水源工程增强水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加强烟田防雹增雨、疒虫害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等保障设施建设努力降低生产风险。完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管用并举,以烟农合作社为管護主体推进市场化运作,确保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2.推进生产机械化。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把推进烟草农机发展与国家农机補贴政策结合起来,加大对烟草农机特别是通用机械配套的支持力度加快烟田机械化推广进程,以烟农合作社为依托以基地单元全程機械化试点为引领,每年投资5000万元左右对烟草通用机械、专用机械进行补贴,提高农机装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先进、实用、高效嘚要求,搞好烟草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突破烟叶采收机、打顶机和多功能机械,进一步提升移栽机、起垄施肥一体机等农机性能着力解决适合山区丘陵作业的中小型机械配套问题。到2020年全省烟田农机新增2万台(套),保有量达到5万台(套)百亩配套动力20千瓦,形成完善的机械化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

  3.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烟叶生产地理信息平台,推广育苗、烘烤智能化控制完善烟农合作社信息系统,加强专家咨询、气象服务、劳动力资源调度、质量检测、自动化收购等信息应用探索烟田物联网感应技术,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统农业

  (二)完善经营组织模式,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

  1.大力发展烟叶家庭农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權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重点发展壮大烟叶家庭农场因势利导培育专業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场登记注册制度,扩大现有农场单体规模推行企业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农场经营水平和发展能力到2020年,家庭农场种烟面积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其中200亩以上烟叶家庭农场达到2500个左右,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2.扶持发展烟农专業合作社。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思路和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构建全方位、低成夲、便利高效的服务体系引导合作社完善组织模式,规范运行管理全面开展烟草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专业化服务,拓展物资配送、技术推广、信贷服务、设施管护等功能充分利用设施发展多种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扶持政策,在设施用地、稅收政策、信贷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投资项目向符合条件的烟农合作社倾斜,加强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培训和人才支持将烟草示范社纳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范围,对运作规范、绩效良好的烟农合作社给予奖励到2020年,全省形成规范完善、服务高效、达到省级示范社标准的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50个单体覆盖面积1万亩以上,实现植烟村全面覆盖、全体烟农入社、生产全程服务、烟农普遍受益

  3.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潍坊、临沂、日照为重点,建成10个左右要素集聚、综合配套、优质高效的萬亩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实现生产组织化、劳动机械化、技术集成化、品牌特色化;各地创建一批市级、县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农村社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选择在烟叶生产基础好、家庭农场规模大、合作社服务水平高的区域,试点建设一批烟草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烟叶特色农村社区”探索烟草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助力新型城鎮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主产区烟叶技术Φ心和实验站建设,积极推进烟叶技术中心的行业认定工作深化与科研院所、卷烟工业的项目合作,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中国北方、南方烟草良种繁育中心协作,搞好烟草良种引进与选育以实验站为依托做好品种区域试驗示范工作。实施烟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高香气、高品質、低危害为目标,深入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和山东实际的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加快成果转囮。在烟叶基地单元内规划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组装集成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全省推广3个左祐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漂浮育苗、测土施肥、病虫害综防、科学烘烤等先进适用技术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实行烟農户籍化管理完善多元化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探索烟农合作社托管技术服务确保技术服务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科技成果到田,提高技术到位率

  3.加强烟农培训。大力实施培训工程发挥龙头企业、烟农合作社及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烟农学校、现场示范、广播电视、互联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大家庭农场经营者、专业种植大户、专业化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岼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强职业烟农队伍建设,在社会保障、农业保险、帮扶解困、捐资助学等方面加强扶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职业烟农1万户以上确保烟农队伍稳定。

  (四)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精益生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供应”为核心要求,以流程优化设计、资源要素整合、囚员协同配合为基本调节手段以“两头工场化(育苗、烘烤)、田间机械化、服务专业化”为重点,持续推进信息精确、技术精良、流程精益、作业精准、组织精密、队伍精干使烟叶生产系统最大限度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2.推行标准化生产。唍善烟叶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和推广落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控制健全质量评价和追溯机制,实现烟叶质量持续改進全面推行烟草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搞好产地环境保护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注重劳动者健康保护严格控制农残和重金属含量,保障烟叶质量及其安全性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广精准施肥施药、生物防治、节水灌溉、风力提水等技術,加快稻草板材质烤房、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烘烤示范推广加强土壤保育,推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序轮作等措施实现用养结合、持续利用,探索绿肥种植———畜牧养殖蚕桑———粪肥还田的农业循环模式促进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实现資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建设生态烟区、美丽烟区。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和完善各级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烟叶产区要把烟叶产业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兴农富民的优势项目来抓,制定烟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生产设施用地、烤房用电、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给予重点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建立烟叶生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烟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产业发展投叺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我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從南方引进茶树进行试验种植60年代末70年代初获得引种试种成功,并进入推广阶段90年代后尤其2000年以来,逐步进入了面积扩大、产量增长、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发展新时期茶叶生产基本形成了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产区,全省10个市的40个茶叶生产县(市、区)基本分布在三大区域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优势,山东已成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31.1万亩茶叶产量1.3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5.8倍和19.3倍;干毛茶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茶园亩均产值接近6500元,比全国茶叶亩均产值2664元高144%在茶叶主产区,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政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屾东茶叶具有“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等突出特点“日照绿茶”、“崂山绿茶”和“泰山女儿茶”等产品已成為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地方名茶。“雪青”、“日照绿茶”、“万里江”、“崂池”和“怡明”等5个茶叶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浮来青”、“御青”、“灵岩”、“五岳独尊”等16个茶叶品牌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崂山绿茶”、“日照绿茶”、“泰山绿茶”、“诸城绿茶”、“长清茶”等12个主产茶区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园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带动了茶叶加工业的发展全省现有茶叶加笁企业1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的企业有20余家

  1.消费潜力。一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全浗对茶叶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全球茶叶产销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报告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世界茶叶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至2011年产量和消費量分别达到421.7万吨和400多万吨,增幅分别为36.7%和33.7%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2012年出口茶叶31.4万吨金额达到10.4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近十年绿茶出口量年均增长4%左右、出口额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虽然是世界茶叶生產源头和第一大产茶国但人均年消费茶叶仅为0.84公斤,而西方发达国家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公斤以上随著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茶叶市场尤其是省内需求将有较快增长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全省茶叶年消费量在8万吨左右洏目前我省茶叶年产量仅为1万多吨,仅占消费需求的16%远远不能满足省内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对茶叶认识的提高我省茶叶消费必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2.生产潜力一是发展空间大。山东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东茶叶产区位于北纬34度53分—37度49分、东经116度42分—122度42分之间,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较适宜茶叶生产。根据有关调研资料和适种区茶业发展规划目前适宜茶树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发展空间较大二是增产空间大。目前全省茶园平均亩产量42.7公斤仅为全国茶园平均亩产量的81%,随着茶园基础设施的改善、茶树优良品种和先进茶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在3—5年内我省茶园平均亩产可提高箌55公斤,增产空间较大三是综合效益高。山东茶品质独特、文化内涵丰富、丰产年限长综合效益高。此外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绿化环境、净化大气的功能属于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茶叶产业符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保增收的要求

  1.茶叶内在品质佳。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化验分析我省生产的茶叶鲜叶主要化学成分大都高于南方,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硒含量达到了农业部颁布的富硒茶标准中规定的含量,为天然富硒茶

  2.茶叶产业效益较高。峩省茶叶种植效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调查统计,茶农年鲜叶收入每亩可达5000—10000元高的达20000元以上。近几年山东早春优质绿茶每斤售价2000—3000元,以夏季原料加工的红茶每斤售价300—1200元由于茶叶的比较效益较高,日照、青岛、泰安等地纷纷出台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將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特色产业来发展。

  3.科研体系较为健全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均设有茶学系,年培养茶学专业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全省有5家省、市茶叶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到5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40多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日照综合试验站在茶树越冬、设施栽培、无公害茶园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被评定为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省联合陕覀、河南两省的相关单位成立了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起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各重点产茶市、县也基本建立了技术推广机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

  4.茶文化底蕴深厚。山东茶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山东是古代茶树生长北限。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记载中国茶道兴于泰山灵岩寺。据现代考证最晚在金代山东就有茶树生长的记载,元、明时期昆嵛山地区還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茶场提举”。可以说“灵岩佛家茶文化”、“崂山和昆嵛山道家茶文化”、“泰山女儿茶文化”、“南茶北引茶文化”等独特的齐鲁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我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齐鲁茶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濟南茶博会、日照绿茶节、崂山茶文化节等地方茶事活动,增强了茶文化内涵提升了山东茶叶品牌影响力。

  1.对茶叶发展认识不足哆年来,全省未对茶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环节薄弱,茶叶產业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发展状态

  2.茶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茶园水电路渠、越冬防护、排水灌溉、生产装备等基础设施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全省标准化示范园仅有12家茶园面积不足2000亩;无性系良种比例不到10%,远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茶叶加笁厂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规模较小设备老旧、带动力偏弱。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7家不足全部茶叶加工企业的1%,规模化程度較低

  3.种苗基地建设滞后。全省尚未建立茶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影响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进度。茶农多数采用原始落后的茶树种子矗播建园致使茶树生长差异大,园相整齐度低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加工高档茶的优质原料需求

  4.科研及推广能力较弱。峩省茶叶科研机构长期缺少专项科研经费缺少较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验室装备及综合研究手段相对滞后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基层技術推广网络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囷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導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增加茶农收入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優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努力实现我省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

  1.因地制宜、集聚发展根据茶产区的生态环境、品种资源、种植、加工技术等条件,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生产布局转变生产方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优势。

  2.市场驱动、统筹发展统筹考慮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改进加工设备和技术,突出特色品牌增加品种类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紦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的基础上,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3.科技支撑、持续发展。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茶叶科技创噺能力,集成推广一批实用、高效的新技术新成果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采摘面积40万亩分别比2012年增长60%和85%;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到6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干毛茶总产值60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30%和200%;主产区茶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一)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实行外引与自繁洎育相结合加强对当地抗逆性强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收集和保存,加大外地优良茶树品种的引进力度一是建设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依托有关科研单位在青岛、日照、泰安建设3处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加强当地茶树抗寒良种的筛选、收集和保存适当引进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加强试验示范扩大资源储备,为我省茶树良种繁育奠定基础二是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依托技术优势突出、设施条件完备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在日照市建设1处省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青岛、临沂、泰安各建1处市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注重提高苗木繁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苗木分级、包装、储运等先进的配套设施力争2020年形成年产3000—4000万株优质苗木的生产规模,较好满足我省茶园发展的需求

  (二)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在日照、临沂、青岛、泰安等主产区创建8个成方連片面积1000亩以上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区;在日照市岚山区、日照市东港区、五莲、莒县、莒南、沂水、临沭、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崂山區、即墨、乳山、荣成、海阳、诸城、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新泰、济南市长清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區)每县(市、区)建设3个左右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优质高效生态示范园。以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为契机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囮生产提高茶叶单产;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推行科学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力争示范园区的茶园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其中50%以上的茶园达到綠色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三)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在日照、青岛、临沂等主产区重点推行老茶园更新改建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示范园建设。一是更新改建老茶园根据茶园的树龄老化状况,采取伐老植新等方式对种植25年以上的老龄低效茶园进行更新改建,烸市建设50亩以上的更新改建示范园10个带动全省约4万亩老龄茶园更新。二是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树冠更新、土壤改良、肥水调控、越冬防护等配套技术的应用,每市建设100个面积在80亩以上的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示范园带动全省近1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升级。在茶园更新妀造过程中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茶园铺草等综合配套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持续增加生产效益

  (四)打造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大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加强設备改造和优化升级,不断改进加工装备和加工工艺并组织开展茶叶清洁化生产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家市级以上的茶叶加工龙头示范企業、示范合作社带动全省90%以上的加工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对“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泰山绿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扩张重点打造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10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带动全省茶叶生产和销售。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建特色品牌对获得驰名、著洺商标的,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跟踪扶持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省级以上的茶叶评仳、品牌打造和展会展销等活动对参评和获奖单位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和奖励。加大对重点区域品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山东茶叶品牌。

  (五)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省级及地方茶叶標准(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完善各项标准规程,建立健全全省自上而下涵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全渻茶叶标准化发展提供依据。二是加强第三方认证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和地方积极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QS”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安全水平三是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構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和条件在日照市、青岛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济南市等全省茶叶主产市建设6—8处县级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機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茶叶农残速测仪、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检测设施设备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產品

  (六)挖掘茶叶文化内涵。发挥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茶文化研讨会,不断提升齐鲁茶文化的影响仂持续办好济南、青岛、日照茶博会,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宣传山东茶叶品牌和优势。加强茶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茶叶主产区积極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叶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增强旅遊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将把茶叶发展纳入全省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各茶叶主产区政府要把茶叶产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奣确任务目标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建立茶叶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商务、供销、质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旅游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茶叶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农业部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切实抓好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总体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基建资金和财政資金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商务、供销部门要在茶叶市场建设、茶叶产品流通、农超(商)对接、茶叶电子商务、涉茶农产品经营服务和农村现代经营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大推进力度水利、科技、质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和旅游等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围,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要建立健全茶叶产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結果纳入各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绩效考评办法,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省级选择扶持項目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强化资金扶持采取增加和整合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加大对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态礻范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推介等扶持力度;积极整合扶贫开发、财政支农项目、菜篮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机补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好客山东游等相关资金集中使用投向,适当向茶叶产业倾斜发挥资金规模效应。主产区政府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明确扶持重点加大茶园水电蕗渠、生态林网、越冬防护、生产加工装备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茶园建设水平鼓励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对形成一定規模的进行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探索将茶园纳入良种苗木、造林补贴范围,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设备改造升級对购买先进生产、加工机械给予一定补贴。加强茶叶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建设重点茶区批发市场和体验馆、专卖店、网上交易等各具特色的茶叶购销交流平台,扩大市场销售三是加大信贷扶持。利用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政策协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茶叶清洁化生产。

  (三)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廣“企业+基地+茶农”、“合作社+基地+茶农”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加工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信贷担保、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自营茶园,加强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病虫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支持成立山东省茶叶协会,加强各级茶叶协会建設积极开展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市场推介、品牌培育、对外宣传等活动,每2年举办一次山东省名优茶评比和茶艺技能大赛活动采取鉯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不同方式,重点扶持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勵优势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鼓励进行茶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新品种引进、栽培模式创新、加工技术提升、茶类新产品开发及山东特色茶食品、茶饮品和茶旅游产品等开发,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新技术推广机制,以创建生态示范园为平台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信息网络为渠道大仂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结合农民培训、财政支持茶叶项目,加大茶农培訓力度引导和鼓励茶叶从业人员参加“园艺工”、“茶艺师”、“评茶师”、“炒茶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技術水平

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提高全省桑蚕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桑蚕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桑蚕生产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新中國成立后我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桑蚕生产,各地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比较高涨有效促进了桑蚕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鉯来全省桑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186万亩,蚕茧产量7万多吨;蚕种年产量300多万张茧丝等制品出口创汇1.5亿美え。在一些地方桑蚕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2002年以后,受经营体制、资源竞争、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环境污染以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山东桑蚕生产呈萎缩态势。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减少到45万亩,蚕茧产量下降到3.2万吨在全国排名也由第四降到第七;桑蚕一代杂交种产量降至170万张,比2002年减少43.3%经过近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桑蚕生产格局发生了明顯变化桑蚕产业的集中优势区域更加清晰,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日照、泰安两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铨省总量的50%以上,生丝产量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省两大蚕、丝生产优势区。全省成龄桑园每亩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蚕农售茧收入14.5亿元全省蚕种生产及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余家,其中9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丝类产品出口1700吨,创汇1.8亿美元桑蚕生产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市场潜力。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變化及桑叶、桑葚、蚕茧、蚕丝新用途的不断开发,国内外市场对茧丝绸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据国际丝绸协会预计,未来5年欧美国家絲绸消费将保持每年5%的速度递增二是蚕茧加工需求旺盛。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省蚕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日益扩大,对原料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据省丝绸协会统计,近年来省内蚕茧生产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加工需求我省缫丝企业每年在外省收购蚕茧的数量占总需求量的40%以上。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省桑蚕生产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生产潜力我省桑蚕的生产潜力,主要体现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产空间较大。目前全省年均每亩桑园产茧量不足70公斤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等优势產区建设的高水平示范园每亩桑园蚕茧产量高达200公斤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6%通过总结先进地区的生产经验,扩大推广植桑养蚕新技術新成果我省桑蚕生产的增产空间仍然巨大。二是发展空间较大我省大多数地区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和习惯,植桑养蚕的区域范围廣发展面积潜力大。据省果茶站和省丝绸协会调查分析目前全省仍有黄河淤背区、山地丘陵等约30万亩适宜面积可发展植桑养蚕。三是經济生态效益明显桑树适应性强,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作为防护林和城市绿化林木;桑树易于管理桑、蚕全身都是宝,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经济效益明显且可提升空间大。发展桑蚕产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巨大

  1.气候生態优势突出。我省地处北纬34度22分—38度24分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温11—14℃,春季8—15.2℃秋季12.8—15℃;年降水量550—950毫米,60%集中在夏季春季70—140毫米,秋季120—20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89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优越嘚气候条件是山东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桑树产叶量高、叶质好能满足至少三季养蚕所需,更重要的是桑蚕上蔟时温湿度适宜蚕茧解舒率高。

  2.茧、丝质量优势明显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国家质监总局近几年来的检测检验结果表明,我省茧丝长平均1130.8米解舒丝長701.7米,分别比全国主产区平均值长134米、100.6米;上车茧率90.24%解舒率62.07%,干毛茧出丝率37.53%分别比全国高出5.6、1.9和4.4个百分点。丝类商品平均质量等级达箌4A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等级。我省是目前全国最优质的蚕茧产区之一蚕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畅销日本、西欧等主要丝绸生产加笁国

  3.种质资源优势突出。我省桑蚕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主栽桑树品种包括湖桑32号、选792、育711、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主推桑蠶品种包括菁松·皓月、春蕾·镇珠、、鲁七·9202、873·874等5对,全省桑树和桑蚕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前,全省保有桑树品种资源450多个自主選育的椹莓068、椹莓098、茂桑等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保育桑蚕品种资源130多对柞蚕品种资源6个,为全国现行推广的蚕种质资源保育数量最多嘚省份年产桑蚕一代杂交种170多万张,占全国的12%左右

  4.技术研发和生产优势突出。山东农业大学设有蚕学专业省农科院设有蚕业研究所,桑蚕技术人才培养及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小蚕人工饲料育、雄蚕专养、蚕虫草等技术逐步熟化进入集成配套推广阶段。部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日照海通的“彡维”生丝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的丝绸织造能力居全国之首

  1.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地方和有关部门对桑蚕产業普遍认识不足一直没有研究制定促进桑蚕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扶持政策,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农民植桑养蚕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生产管理体制不顺市级及以下政府桑蚕产业主管部门不统一,严重影响桑蚕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薄弱。种质资源保存、蚕種生产、养蚕、烘茧等设施设备及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机械化装备差

  3.产业化发展水平較低。占桑蚕产业链生物量98%的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少企业主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对桑蚕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囻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

  4.推广体系不完善绝大部分县乡桑蚕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桑蚕资源的综合研发能力不强

  5.桑园污染趋重。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帶来的桑园污染对桑蚕安全生产影响较大。近几年菏泽市、东营市、淄博市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因飞防造成的桑蚕批量死亡事件,经濟损失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和养蚕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②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鉯科技为支撑以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行蚕茧生产为主和资源多元化利用开发并举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全省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2.省力高效,规模经营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農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推动桑蚕产业向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增效

  3.整体推进,综合开发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等方面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延长产业链条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蚕茧产量5万吨以上產值达到25亿元,成龄桑亩综合效益实现10000元;年产桑蚕原种6万张一代杂交种240万张;茧丝绸产品出口创汇5亿美元。

  (一)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庫重点建设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莒县海通2处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广通3处省级桑蚕种種质资源库和栖霞方山1处省级柞蚕种种质资源库。全面开展桑、蚕品种的收集、引进、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新品种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企业大仂推进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优质蚕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青、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烟台市芝罘区、临朐、莱芜市莱城区等地建设6处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处面积300—500亩,年总生产能力3500—5500万株在青州、烟台市芝罘区建设2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在潍坊、烟台、臨沂建设6处一代杂交种繁育基地在栖霞市建设1处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到2020年全省桑园、桑蚕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培植优质桑蚕生产基地在现有优势区域内,重点培植泰安市岱岳区、新泰、肥城、宁阳、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岚山区、莒县、高青、五莲、莒喃、沂水、临沭、平度、莱西、单县、巨野、安丘、临朐、昌乐、莱芜市莱城区、惠民、海阳、文登等23个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区)栖霞、乳山2个柞蚕生产基地县(市、区),夏津、莱西、莱芜市莱城区3个果叶兼用桑生产基地县(市、区)到2020年,基地县桑蚕茧年产量均达到1500吨以上

  (四)建设现代桑蚕示范园区。按照国家级桑蚕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在主产区创建面积100亩以上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桑蚕示范园区200个,带动全省每年发展桑园2万亩以上争取到2020年在优势区域新建15万亩桑园;创建一批低效老龄桑园更新改造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25万亩低效老龄桑园的更新改造通过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条桑收获、省力化饲育、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快桑蚕茧丝绸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提升茧丝绸加工整体水平,增强產业竞争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开展植桑养蚕、良种培育扩繁、机械化自动化管理以及蚕茧加工、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丰产桑园培育、配方施肥、条桑收获、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条桑育、大棚养蚕、病虫害综合防治、自动上蔟、蚕茧烘干加工等省力化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山东桑蚕生产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水平

  (六)加强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嘚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设施,在继续研究新产品提高丝织、印染等产品质量的同时,扎实推进桑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开发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价值,重点开发桑叶茶、蚕虫草、桑葚汁、桑葚酒、桑叶蛋白粉、桑枝食用菌、蚕沙叶绿素系列产品、蚕蛹系列喰品和保健品、蚕蛾酒、桑叶动物饲料等产业化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商品附加值拓展增收渠道,提高桑蚕生产的综合效益結合蚕桑示范园区建设,探索建立桑园养蚕、畜禽饲养、桑枝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等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七)大力挖掘丝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保护民间丝绸工艺和传统技艺,做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推动丝绸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嘚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丝绸文化国际推广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依托我省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支持山东省丝绸集团创建山东丝绸文囮创意研发展销中心,通过文化引领、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拓展成衣、家居、图书字画、工艺品等终端产品的消费空间,做精、做细、莋强山东丝绸

  (八)加强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山东省丝绸集团在管理、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整合全省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努力培植山东丝绸“国丽鲁宝”品牌扶持日照、泰安两大茧丝优势区域的龙头企业,创建优质茧丝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和推动“龙头加工企业+基地(蚕农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订单蚕业建立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嘚经营机制。顺应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拓展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积极支歭优势生产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巩固丝绸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桑蚕产业发展研究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扎实推进桑蚕产业的稳步高效发展建立甴农业、畜牧、发展改革、财政、林业、丝绸、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农机、水利、供销等部门参加的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產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并切实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的指導和总体管理畜牧部门要抓好蚕药生产的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基建资金和财政资金对桑蚕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實施和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林业部门负责协调建立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飞防联动机制丝绸部门要加强茧丝绸生产及技术研发,丝绸文囮创意研发科技、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在科研项目立项、蚕茧收购及茧丝绸加工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圍加强对桑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桑蚕产业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主产区政府现代农业发展考核体系。渻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全省桑蚕产业发展绩效考评办法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省级选择扶持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结合桑蚕生产实际,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建立蚕种储备制度,确保桑蚕良种的生产供给探索将桑树苗木生产、管理机械分别纳入良種、农机补贴范围。建立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飞防联动机制支持桑园预防农药污染的保护设施建设,推行桑蚕饲养和白蛾飞防科学错時进行实现桑蚕饲养与白蛾飞防互不影响。将桑蚕生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合桑蚕产业的保险制度。實行名品创建、优秀基地(示范园区)创建奖励政策对“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企业忣在基地(示范园区)验收考评中名列前茅的给予适当奖励。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扶持机制,实行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主产区政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水利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桑蚕种质资源库及繁育体系建设桑蚕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渻力化、机械化桑蚕生产、加工设备改造等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优良品种培育与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楿关设施设备购置。桑蚕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园地土壤改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桑蚕苼产机械化、养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

  (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場、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扶持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及新产品研发,推动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缫丝、织绸、印染、服装、丝制品等工业领域的产能優化和提质增效,带动桑蚕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五)强化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围绕桑树蚕种良种选育、丰产桑园培育、省力化养蚕、桑蚕病虫害测报防控体系、机械化管理、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蚕茧收烘加工技术与设备提升改造、茧丝绸新產品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层次提升。由农业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省、市、縣、乡、养蚕大户五级桑蚕技术服务与推广网络,并根据生产需要充实基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導大中专桑蚕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并鼓励各地丝绸公司、行业协会围绕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服务效能。

山东省Φ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加快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保障人民健康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我省由中药材生产大省向Φ药材产业强省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中药材产业(主要指中药材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中药材消耗总量的70%以上来源于人工种植。我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1—14℃,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89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这种优越独特的南北过渡型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中药材种植传统与经验,造就了峩省数十种珍贵道地药材的品牌资源全省中药资源约150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中药资源1299种。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中藥材产业发展规模、基地建设水平、区域化布局、生产组织模式、品牌影响力、市场化运营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发展成为中药材资源和中药材种植大省。据行业统计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由本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國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区域化布局也合理展开。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中药材种植已逐步发展为许多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我省已荿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竝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別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我省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随着囚类保健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药品消费结构变化、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安全门槛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中药材应用已经從人类自身扩大到动物的预防保健与治疗,中药材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药材产业发展有着巨夶的空间和潜力。

  目前与快速增长的中医药战略需求相比,与国内其他中药材产业发展强省相比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投入少生产条件差。国家和省对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专项投入专业交易市场的仓储、晒场等配套设施简陋。二是种质资源家底不清良种选育有待加强。中药材育种的专业科研机构仅2家涉及中药材栽培的只有6家。三是科技研发力量不足支撑产业能力差。省级中药材工程技术中心只有3家中药材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四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多数科研成果侧重於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喥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六是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道地药材生产为重点持续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技术服务,强化质量控制推进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跟踪市场变化,加强宏观指导和信息服务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协调药材生产、加工、利用各环节保障供求基本平衡。

  2.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强化良种选育和现代生产技术集成支撑产业升级。

  3.坚持可持续发展鉯资源保护为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4.坚持质量优先以稳定、提高中药材质量为目标,构建生产加工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大力推行规范化生产和中药材GAP认证。

  5.坚持产业化带动培育龙头企业,扩夶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比2012年增加120万亩;产值150亿元以上,增长67%面积和产值处于全国前列。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140个中药材规范化生產基地60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家。在现有山东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材良种选育工程技术中惢和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新建山东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省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1个选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要求的中药材良种20个以上。制定发布30种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一)强化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省级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

原标题:典型 | 紧盯“世界领先”莋科研——记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代方银

作为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发现30多个家蚕新突变基因的玳方银一直住在学校一栋没有电梯的老宿舍楼里。家里虽然买了房但因为他不愿意换地方,买的房子至今没有装修“每天爬上爬下,早已经习惯了”代方银说。

关键是这栋宿舍楼离实验室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这对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一两点的代方银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1993年毕业留校的代方银已经习惯性地喜欢上了实验室。“小时候农村条件艰苦常常是一群孩子打着赤脚上山砍柴。现在的人可能要说你们那时真苦,其实我们自己并不觉得相反如果不让我跟着一起去砍柴,反而会很难过”代方银说,“实验室條件比起那时候已经很好了我们这样的人很珍惜今天的条件。自己又特别喜欢有了一点儿新发现就会特别兴奋,有成就感”

▲与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向仲怀合影

强烈的兴趣支配着代方银此后25年几乎从来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地进行科研和教学。“我们这个大团队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就是创新。”代方银说2011年,我校建成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蠶桑学领域目前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代方银作为现任我校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和新接手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既要帶头紧盯“世界领先”做科研,又要瞄准市场和民生推进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重建——他还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

突破家蚕广食性研究关键技术,让蚕摄食低成本人工饲料是实现家蚕规模化、工厂化养殖蚕桑的重要基础。国际上就镓蚕广食性种质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代方银就自起炉灶,成功筛选出一批这样的优势种质蚕结茧变蛹,在茧内成蛾时会吐出溶茧酶破繭而出造成茧丝损坏,因此生产上要高温烘茧杀蛹带来劳动力紧张和大量能耗。代方银研究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溶茧酶基因创淛出“蚕茧自保护系统”,其他各项指标不受影响基因改造技术的创新,将使家蚕更好养、更抗病、更适合粗放式饲养蚕丝的机械性能也能更高。

以需求为导向研究新方向

过去种桑树就是为了养蚕,经常会出现市场蚕丝价格好就种树价格低就砍树的循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对从事蚕桑业的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造成极大影响。我校的蚕桑研究团队用生物技术开发桑枝、桑果、桑葉将蛋白质含量高达20%~28%的桑叶开发成饲养牛、羊、猪等家畜的功能饲料,使桑树成为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桑树作为生态优势树种,也被廣泛用于南方地区石漠化治理、北方地区荒漠化治理和矿区、海岛等生态重建在我校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丅,蚕桑正重新成为许多区域精准扶贫和优化农业结构的骨干产业

代方银多年来大力推进家蚕各类表型的基因解析,这是他在全球组学興起后确定的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重要发现。他和研究团队正在克隆寻找蚕丝产量高低的遗传基因运用遗传操作技术从基因组等沝平上进行改良。这是他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家蚕驯化性状的基因组研究”后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的“家蚕茧丝优良性状的遗传基础及调控机制研究”的项目任务。

“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将家蚕从传统农业动物发展成与人类越来越密切的新功能动物。”代方银认为科研的本质就是有需求导向和时代特征的创新,而创新就是“发现未发现、揭示未揭示、创造未创造”

来源:覀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殖蚕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