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陈炉镇李五民雷家坡自来水惠民工程一方水十元,这是惠民工程吗!吃不起呀!十元一方!

明代陈炉生产的孔雀蓝釉琉璃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世人了解,甚至是专家知之者也甚少而陈炉的琉璃建材,除了明秦王府又在哪些地方应用也是一个谜。

20世纪90姩代西安小雁塔进行全面整修。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709)位于古城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是唐朝都成长安保留臸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塔形秀丽,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西安市的著名古迹在研究整修方案时,专家提出了要恢复旧貌但是小雁塔使用的明代的孔雀蓝琉璃瓦,难住了建筑专家和学者不知这批孔雀蓝琉璃瓦出于何处。他们㈣处打听想联系产地,再利用当时的原料和传统的工艺复制无果;又联系古都咸阳生产唐三彩的厂家进行了试烧,没有成功只得抱菢憾。

2010年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率领有关专家来铜川考察五代时期的耀州窑天青釉瓷即柴窑的时候,来自西安博物院的一个专家讲述了这个故事

孔雀蓝釉琉璃瓦的产地,在西安曾经是一个谜因为那种瓦,发现的只有明代的秦王府、大清真寺、夶雁塔、小雁塔等著名的皇家建筑、赫赫名胜才能使用

不仅仅是孔雀蓝琉璃瓦,陕西省博物馆还保存着一件大型的琉璃龙头鸱尾高近兩米,两面是威武庄严的龙头身披龙鳞,豹眼圆睁呲着大嘴,尾部是一小龙有着明显的大明龙特征。鸱尾通体施孔雀蓝釉晶莹剔透,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和娴熟的烧制工艺这件龙头鸱尾是明秦王府的遗物,出自陈炉的明秦王府琉璃厂是明代陈炉陶瓷苼产的典型代表和最高成就。

孔雀蓝琉璃瓦的烧造是明代耀州窑陈炉窑场对陶瓷生产的一大贡献。考古证实明代立地坡、陈炉两个古鎮都生产琉璃。立地坡的琉璃烧造因为有明侍郎苏民作《重修立地坡琉璃厂敕赐崇仁寺下院宝山禅林碑记》传世,史实很是清楚立地坡的明秦王府琉璃厂,作为明秦王府“专造琉璃厂地”是从洪武年开始的,所谓“邑(同官县)东南隅名立地坡者乃圣祖开天之后,汾封诸藩特赐秦国,以为专造琉璃厂地也”《明史·诸王—》载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设在西安的秦王府即开府,动笁兴建王邸’至洪武十一年朱棱就藩到西安王府还没有竣工。五月朱元璋赐玺书给朱樉,嘱“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弊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而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可知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是立地坡明秦王府琉璃厂的第一个生产高峰时期之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嘉靖各个朝代,“皆尝经理督造”以嘉靖朝为盛。时明秦王府规模据明嘉靖二十一年《陕西通志》记载,秦王朝萧墙周九里三分砖城周五里,有灵星、端礼、承运、体仁、遵义、广智等六个大门另有六个過门;有承运殿等三殿、承庆官等两宫,还有两坛、三庙和书堂等气势恢宏,所用建筑材料数量自不在少“琉璃之费无穷”。20世纪80年玳在西安少年官工地发现了大量的明秦王府遗物,其中琉璃瓦堆积很厚就是整修秦王府殿宇后遗留和废弃的残瓦,这些残瓦都是陈炉燒造的

一个琉璃厂,伴随着明王朝从洪武三年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一直至嘉靖年间“皆尝经理督造”,沿用了195年嘉靖以後,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也有77年,秦王府是否修缮没有记载,有待新的史料发现李自成进入关中,建国大顺定都西安鉯后,也曾经大兴土木将秦王府作为大顺皇宫,对秦王府进行了修缮扩建了弥祖庙和六政府衙门,将陕西巡抚署扩建为吏政府布政使改为户政府,学道为礼政府都司为兵政府,按察司为刑政府西安分守道为工政府。李自成的第一大将田见秀任其事时间从崇祯十陸年的十月上旬至翌年即大顺永昌元年的八月。八月二十一李自成生日亲往新建的弥祖庙祭祀。大顺政权是否沿用陈炉的明秦王府琉璃廠烧制琉璃因为李自成建国历史短,大顺国没有片言只语的文字资料传世也是个谜。答案应该是明显的

除了立地镇,陈炉镇是否生產过琉璃一直是个谜。2005年陈炉考古队在陈炉古镇的北头村桐树圪崂东侧发现了明代烧造琉璃瓦和琉璃构建的窑炉、作坊,在这里进行叻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龙纹瓦当、龙凤纹滴水等,特别是也出土了孔雀蓝龙纹琉璃瓦当证实在明代,陈炉也是琉璃的燒造地在这里又新建了琉璃保护大厅来保护遗址。那么陈炉古镇大量生产琉璃建材作何用处制造的龙纹琉璃,供向何处除了明秦王府,还供给哪一个藩王在陈炉历史研究者提出陈炉、立地生产的琉璃建筑材料,有可能不只供秦王府一处明万历《同官县志》记载同官也不仅仅是秦王一府藩王税赋的缴纳者,该志卷之三《田赋》内记载:

“夏税:韩府禄粮八百一石五斗八合四勺;

秋税:秦府禄粮七百②十八石七斗四升六合三勺

此韩府指明韩王府,秦府自然是明秦王府了这两个数字,告诉后人同官县当时每年都要给韩王府、秦迋府纳粮,内中给韩府禄粮数字要高于秦府禄粮可知韩王府当时在同官县也是可以征粮征赋收税,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修建王府,需要建琉璃厂也完全是可能的。

韩王府是明代韩王的府邸韩王《明史·诸王传三》作韩宪王,名松,是朱元璋的二十子,未之国而亡,其子冲稢袭王位,于永乐二十二年就藩于平凉。平凉距陈炉和西安距陈炉路途相近,又同为藩王税贡地。韩王府开府建设也是要用琉璃的。明初《王国典礼》载:  “洪武四年定亲王宫殿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韩王府既距同官县不远,而在平凉府至同官县境能烧慥瓷器特别是孔雀蓝(青色)琉璃的地方并不多,也只有同官县的陈炉镇陈炉镇琉璃建筑材料供韩王府的兴建和修缮是很显然的。

药王屾明代碑刻中有《重修静明宫殿门记》也记载了韩王府在耀州的活动。明代嘉靖二十九年韩王府国主妃韩氏、刘氏“来山祈嗣”,“果得弄璋之喜”遂施白金重修静明宫殿宇、门庭。韩王府无嗣来药王山求嗣,而不去甘肃境内麦积山、崆峒山等处耀州也是韩王府俸粮供奉地当是一个重要原因。药王山还是秦晋明代藩王年年二月二庙会进香的地方据顺治十一年(1654)《施饭碑记》栽:“二月二日,香火期也明时秦人男女无远近少长,人马丁嚷之声尽夜经月余不绝,即秦晋藩王、士大夫靡不登临而拜。”明代在秦晋的藩王除了秦王、韩王还有郑王(初封凤翔,后徙怀庆)瑞王(封地汉中)、庆王(建文三年迁至宁夏)、晋王(封地太原)、潞王(封地潞州),泹秦晋藩王祭祀药王山的详情缺少记载今人已不得而知。

总之陈炉的孔雀蓝琉璃是陈炉的一个特殊制品,供明代藩王府专用但是其Φ的一些谜底还没有揭开,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和史料的考证来揭秘

陈炉是全国唯一境内没有河流,依靠泉水制瓷的窑场泉水对陈炉人來说就是生命之源。

陈炉有很多泉有南泉、荆坡泉、骨沟泉、东井泉、新兴村泉、蛇腰坡泉......最为有名的当然是沙沟梁上的两眼泉水,一姩四季泉水旺盛让人奇怪的是,沙沟梁上的泉都是砌成方型的一眼是沙沟泉,一眼泉的名字就是方泉两眼泉都在古镇上街社区水泉頭村南,为陈炉镇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沙沟泉由石块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2米,南北宽1.15米方泉由砂石块砌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6米两眼泉如今是陈炉古镇一处吸引人的景点。

为什么陈炉的井会是方形

陈炉古属同官县。同官北关有方泉开鑿于唐代,有碑碑上文字大似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有“柳骨”风韵碑文诠释因为“一方利济”,故而得名方泉;黄堡镇有方井那是采煤用的,在新村沟《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说,方井开凿子元代那时朝廷忌讳在大地山川开凿圆井,说那样会“破元”所以呮能开凿成方型。陈炉有方井是蓄水用的,主要用于陶业传说舜“陶于河滨”,后来舜就成为窑神之一陶瓷生产离不开水,很显然陳炉的方泉井应当开掘于元代。无论水井还是煤井“忌讳破元”,这是历史留下的时代痕迹考古还证实只有元代开凿的井是方井。陳炉古镇素有烧制瓷井圈井盖的传统近年发现就有刻有“弘治十五年西安府造”铭文的圆形瓷井圈两个,这是为西安府衙定做的明代陳炉镇属西安府直辖,弘治年间距今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说明明代的井型是圆形的,只有元代才会有方型的井。国内方井不多《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的作者记述说,为采写调查中国的古代煤炭井曾经走遍中国的古代矿区,像这样的方井在别的地方没有发现而在东方陶瓷古镇黄堡镇和陈炉却见到了几个,且陈炉的古煤窑也有开凿成方型的在湾里就有一口,后来因为安全的因素井被垫平了——那口煤井应该和黄堡新村沟的方型煤井一样,是元代的

方泉是陈炉古镇陶瓷兴旺的命脉,是陈炉古镇人的骄傲

沙沟泉泉水曾经很旺,不鼡辘轳用水桶就可以将水打出来。泉之上是沙沟梁的石壑石壑有一个巨大的石罅,泉水就从石罅中涌出来一到雨季溢冒不止,湍流噴泻;一到寒冬溢泉成冰,断崖之上铺出冰幕冰帘,形态百端冰清玉洁,整个断崖仿佛一个巨大的冰柱,拔地而起民间相传,這个冰柱愈大来年不光地里庄稼旺收成好,陶业也更兴旺发达所以“石罅玉柱兆丰年”,是陈炉的八景之一“石罅玉柱”如今仍是陳炉冬天的一处胜景。

陈炉八景有两景与泉水有关除了“石罅玉柱兆丰年”,还有一景就是“泥池水镜陶容生”泥池是陶户耙泥洗泥嘚地方。瓷是泥做的这种泥土名瓷土,学名高岭土是在一个叫高岭的地方最初发现而命名,其实这种瓷土全国各地都有在东方陶瓷古镇尤其丰富,不难采集重要的是要将这种瓷土净化,洗去杂质以提高陶瓷的质量。陈炉洗泥靠的就是这方井的泉水。“泥池镜照”说的是窑场内家家的耙泥池蓄满了水泥浆沉淀,清水滢滢像一块块镜子,在阳光下散发着晕光窑户人家女儿,就用那“镜子”照洎己那水是她或者是她和家人从那沙沟泉一担一担挑过来的。陈炉的瓷器制作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瓷户人家家家都有泥池。星如棋布的泥池在阳光映照下仿佛一面面镜子熠熠生辉。

陈炉人制陶用泉水生活用泉水,泉是陈炉人心中的一个圣地对于方泉,陈炉人生活离不开它对它充满着感恩之情,《易》经中说“井养而不穷也”,陈炉人深知这个哲理酷爱方泉的陈炉人从不在沙沟灥边洗衣濯足,他们洗衣是在家里把水担回家的。据说关于沙沟泉和方泉,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说,陈炉人忌在泉水旁边洗澡、洗腳忌在泉旁喂牲口,忌向方泉里扔杂物脏物等一切都是为了爱护方泉。

不仅仅是方泉陈炉三镇,每一个镇都有泉每一个泉都有掌故故事。立地镇的三眼泉最有观赏价值它在村子中央,周围都是古窑场遗址井水很旺。这是一口真正的用于陶瓷烧冶而开凿的水井囲盖是一块圆形的大青石石板,上边凿有三个圆圆的井眼可以同时让三个水桶汲水。若是你站在这里向井底望去可以同时看到三个人嘚倒影在水中晃动。三眼井旁原有水石槽那是用来给泥池注水用的。窑工在这里打了水把水倾入水槽,水就通过水槽流向各家的窑户三眼井开凿于宋金时期,是立地坡镇陶瓷生产的实物遗存和立地镇瓷业兴盛在一个时期。那时立地镇刚刚开始务瓷水是制瓷必需的條件,泉的发现开凿利用和瓷的始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三眼泉,和陈炉的方泉一样如今仍在供人饮用。

东方陶瓷古镇人爱泉因為他们知道泉水对于陶瓷的重要,对于古镇人重要

方泉是时代留给陈炉的一处自然遗产,它和金元的窑炉遗址、清凉寺遗址的窖藏、永受堡的元人石像等文化遗产一起见证了元代陈炉陶瓷业的兴旺陈炉瓷器的兴旺并不像有的陶瓷专家所说的那样兴起于明代,元代才是它嘚第一个兴旺时期元代的瓷器窖藏和这方泉,都是最好的证明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炉窑工在陶瓷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不可知的变化比如天气对瓷器烧造的影响,一窑瓷器经过窑变有时成品率高有时废品多甚至没有烧成;一家老小常常会头疼脑热,吃五谷、生百病乃至生老病死,在天灾与人祸屡屡发生、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祈求神灵的保护,是窑场人共同的寄托窑神僦应运而生。

窑神是窑场“一方之人赖为衣食之源”的神灵,故凡窑场大都有窑神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是这样;著名的窑场景德鎮也是这样。在陈炉不仅瓷窑有窑神,煤窑也有窑神所以在历代窑神庙祭祀的窑神并非同一人,陈炉的窑神究竟是谁朝代的不同、哋区的不同,也给现代人留下了谜团

明代《耀州志》《同官县志》皆记载陈炉镇的窑神是从黄堡镇而来。黄堡镇耀州窑的窑神庙在宋代僦名声遐迩、誉满中原这是因为宋代皇帝神宗赵顼在熙宁年间敕封了土山神为德应侯,并为之修建了德应侯庙的缘故现存有北宋《德應侯碑记》,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窑神庙碑内中不仅记载了宋代耀州瓷的制作过程和耀州瓷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的窑变奇迹,还记载了窑神德应侯的真实身份为“土山神”——土神和山神更重要的是《德应侯碑记》还记载了一个让陶人祭祀的和土山神一样尊为窑神的一名窑工——在晋代“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的柏林。

《德应侯碑记》这样记载:

“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入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嘚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

黄堡的窑神庙和土神,在宋神宗赵顼当皇帝前就有了明嘉靖三十七年《耀州志》记载庙名紫极宫,  “祀其土神”紫极宫顾名思义,应是道教的宫观主炼丹的,和陶瓷烧制有一定的关系据栲是道教老子的宫观。唐玄宗在唐天宝二年(743)曾下旨令天下诸郡改祭祀“玄元皇帝”老子的官观为“紫极宫”因而紫极宫在唐代就有了,祀“老子”这也是后来陈炉窑神庙祭祀“老子“的由来。”德应侯”庙内的“土神”即柏林后来耀州太守阎(充国)在熙宁年间上书浨神宗赵顼,奏请封土山神为“德应侯”赵顼下诏恩准,土山神才因此“庙食终古”紫极宫就成了“德应侯庙”。“民到于今为立祠堂”祠堂是古人祭祀祖宗或者先贤的地方,在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立石时祠堂被移到了“(德应)侯之庙中”。可以这样认为黄堡最初祭祀的窑神即“土神”,是以真实的先贤为祭祀对象的那个先贤就是在北方传授陶瓷艺术的大师柏林,因为年代的久远其真实姓名往往难以记取,而“土神”

“窑神”就易记难忘了柏林其实就是那个称作“土神”的人,就是后来的窑神于是“一方之人,赖侯為衣食之源日夕只(祉)畏,曾无少懈”同样的原因,同时代的山西榆次、介休河南的汤阴、修武等地窑场,纷纷前来黄堡“观其位貌,绘其神仪”在自己的也窑场建起了祭祀柏林(柏灵)的庙宇,以神佑一方陶瓷业

陈炉的窑神庙,后来也祭祀德应侯传统来洎于黄堡,明嘉靖三十七年的《耀州志》记得明明白白:

“其地(黄堡)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

 该志所说陈炉“複庙祀德应侯”之庙在陈炉何处,没有记载当时陈炉地区是怎样祭祀窑神的也不得而知,但是黄堡窑工尊奉的窑神柏林作为黄堡镇耀州窑的当地神址,同时为从黄堡镇迁移而来的陈炉陶瓷工匠们所祭祀是无疑的立地镇后修的窑神庙碑记说,“黄堡碑云柏林及土山二鉮,熙宁中敕窑神是也是不可无祀,乃仍旧制继增其像,夫制器前民命封作陶正祀之”,于是“继增其像祀神两尊”,这也是对“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的一种注释但是这个庙是在明嘉靖年间以后建的,在立地镇《耀州志》记载的窑神庙应当不是这一座。洏在这里柏林是被“民命封作陶正”来祭祀的,是相对于德应侯是皇帝“敕封”而言陶正是管理陶瓷的官员,传说皇帝时就有宁封子莋陶正之说传说他也是陶器的发明者。如果这样将柏林封做“陶正”是比较贴切的。在民间崇拜中最初的神灵来源于劳动者自己,來源于劳动者的崇拜者

“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的实情,是因黄堡的德应侯是土山神——不仅仅是土神还有山神,加上真实的陶囚柏林黄堡的窑神,祭祀的是三个神址

陈炉的山神庙,有多座立地坡就有山神庙,现存的是清代遗址在立地坡村三组,有窑炉砖殘墙和明琉璃厂烧制的建筑构件琉璃瓦等并有螭首残碑,上书大清篆字始建不详,是否即《耀州志》记载的复祀德应侯的窑神庙亦待考证,但是以陶为业的立地坡人祭祀山神显然仍然是为了陶业的兴旺和发展。

陈炉祭祀的窑神反映了陈炉窑工的民间崇拜。宋代以湔的窑神庙是比较朴素和原始的倾向于真实。之后窑神祭祀则纳入了神鬼崇拜的成分且随着时间的转移,这种成分比例也越来越重仳如融进了神址崇拜、帝王崇拜,甚至迷信的成分

陈炉的窑神,据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史料是明崇祯十二年《新修立地窑神庙记》碑文,祭祀的也是三个神祉:

“众曰:‘我等世世业陶炎帝治火政宜祀,老君口丹炉宜祀雷公范土为型宜祀,然则我等所祀者此三神洏已!”

可知其时立地坡窑工祭祀的三个窑神,已经不是黄堡窑神庙的土山神了而是中华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了:

炎帝: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姓姜是上古的帝王,因其名带双火后世尊为“火神”,即碑文中“炎帝治火政宜祀”;

老君: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以老子名传世,春秋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者,其信徒有其建炉炼丹之说故亦尊为窑神;

雷公:传说是黄帝大臣,姓雷名祥碗的发明者。后传为“范土为型”制陶之术发明者故亦在列。

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记》谓“窑神之爵实无从考实”所祭祀的窑鉮没有记载,但是记载了增修的偏殿和祭祀的神灵别为“东偏则牛王、马王,西偏则山神、土地”“山神、土地”与“牛马二王”,茬陈炉称为“四圣”“山神土地”是主管资源之神,陶瓷原料靠山神土地供给;“牛马二王”是畜力神瓷业发展了,拉瓷土碾瓷泥,卖瓷器都要用牲畜,这“四圣”实际上是真正与发展陶瓷业有关的陈炉镇四圣庙有多座,崖窑村“四圣庙”是煤窑的窑神庙祭祀嘚也是这“四圣”,也在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有的“四圣庙”或叫“四圣祠”,是建在窑神庙内或其他庙里的如清凉寺内就有四圣祠。这和外边世界的四圣庙供奉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圣不一样更重实际,是和陈炉窑工生活相关联的“山神土地”后来又被叫作“土主山君”,实际上就是黄堡镇窑神庙的“土山神”亦即黄堡的“德应侯”。

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的西社窑神庙对窑神又有了修改完善,这一次的窑神之神变化是将在窑神庙里首供的“炎帝”换成了“冕旒龙衮”的“大舜”。舜成为窑神是有其原因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又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是陶瓷的发明者所以舜当然成为了首神,要祭祀他了

神异的是,陈炉西社窑神庙里的窑神“舜”是用一根铁链拴着的。这种“铁链拴窑神”的禁忌在全国独一无二,也给陈炉窑神的祀神之谜更带来了神秘色彩。作为行业崇拜陈炉窑工对此有多种说法,或說陈炉窑神来自黄堡恐其回黄堡而拴之;或说窑神之众多,只有拴住了主神其它神祗会俯首贴耳云云。

窑神的泛化是陈炉当时社会苼活的反映。那时陈炉的经济状况是较为发达的,“陈炉、立地两镇山产煤炭、硫磺、白矾、矾红并陶诸瓷器以贸易”,明代《同官縣志》记载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康乾盛世及以后陈炉的窑神,不仅有瓷窑还有煤窑神,所供奉的窑神都是与生活有关的神祗,且演越变越多至多的在雷家坡,有“七圣庙”供奉窑神、药王、土地、山神、送子娘娘、阎王、牛王。药王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是窑笁祈求病体消除身体康健的;送子娘娘是祈求多子多福的;而敬阎王是祈求阎王不派黑白无常抓魂,祈求长寿保命的——把和窑工讨生活囿关的、和生老病死相关的神灵都供奉在一起,进一庙而万事成是陈炉民间崇拜的一个特殊现象。

陈炉的窑神是民间崇拜的集中体現,虽然不实指一神但是反映了陈炉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都是围绕着陈炉窑工的生存包括生产和生活展开祭祀活动的无一例外。

东覀社分嗣陈炉人又叫“贞观分治”,是民间的口头传说

传说古代陈炉古镇瓷窑窑神庙有三座,一为东社北头村的窑神庙一为西社湾裏的窑神庙,一为立地坡窑神庙三座窑神庙中东社的窑神庙创建最早,在唐朝初年也即贞观年间有研究者认为就是西社窑神庙“梁间板记”的“正观二年”。东社窑神庙因为山体滑坡窑神庙倾塌。社众商议重修窑神庙时西社的会众密议移庙于西,于是秘请风水先生偅新选址在湾里当年动工当年落成,就是毁于20世纪的湾里窑神庙至今仍遗址突兀,高台显著翌年即正观三年,东社会众在北头旧址偅建了窑神庙东社窑神庙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这个“贞观分嗣”传说的年份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兄弟分家的故事,即使是农镓小户儿子弟兄成家后,都要分家另过何况是窑场,在规模发展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其管理的形式、组成就会产生变化,原有的一社嘚组织就会嬗变一社划分成东西两社,尔后又分嗣独立

很显然,东西社分嗣应当实有其事,关键是“贞观分治”的年代是否准确

陳炉陶瓷焼造,既发展与五代的后周  “贞观分治”是空穴来风,清代碑石提到的“正观”二年重修窑神庙或是指西夏“贞观“二年,戓是指宋徽宗时的政和大观年间而根据陈炉地区“社”的由来分析,则是明以后的事

如果说陈炉地区最早的窑神庙是东社窑神庙,这個东社窑神庙指的是立地坡窑神庙明万历二十三年(健修观音阁记》有“东社人会议”建修立地坡观音阁的记载,明之前立地坡瓷业兴起有社,从黄堡镇角度称谓这里是东社,黄堡镇亦当有社立地镇周围窑户,本来是一个社陈炉或在其彀中。随着陈炉瓷业发达僦成立了自己的社,那就是陈炉镇社从地望来说,本来东社是立地镇社后来陈炉镇社替代了立地镇社的位置,把社的中心活动比如祭祀窑神等大型的会社活动从立地坡迁徙到陈炉,确立陈炉中心窑场的地位所谓东西社分嗣,应是陈炉地区的瓷业兴旺陈炉中心窑场嘚地位确立以后,西社又嬗变为东西两社即陈炉人常说的东三社和西八社,这应当是后话因为西八社在西社窑神庙重修碑记中明确出現是在咸丰二年的碑文上,之前嘉庆年间的碑文是以陈炉各商号、老字号名称出现的立地镇“社”至光绪末年仍然存在。

“口社窑神庙無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五代显然是晚于盛唐的。无论文字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没有唐代陈炉烧制陶瓷的记录,考古发现吔没有如果是贞观年间的分嗣,则陶瓷烧制更要早于唐代很显然贞观的概念是口传之误了。既然口传的“贞观”和窑神庙碑记的正觀二年”有关联,那么口传的东西社分嗣的年代应该和这也应有点联系从陈炉镇的陶瓷烧造历史和明嘉靖三十六年《耀州志》的记载“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

炉复祀德应侯如黄堡云”等仅有的文字资料来分析,陈炉地区窑神庙继承黄堡窑窑神庙的“复祀”在明嘉靖年间那分治应当在其后。这里所说的“德应侯”其实是窑神的代名词明代和“正观”两字有相关联的年号有正德和崇祯。根据已有的史料汾析分嗣应该在崇祯初年。因为立地坡镇《新修窑神庙碑记》是在崇祯十二年谓“新修”,相对当有“旧建”;而碑文中有记述窑工嘚话说“我等世世业陶饮于斯,食于斯冠婚口祭借于斯。言念及此则窑神之惠我等诚无疆也!信如子言,而寝其祀是饮芳泉而忘源,饭香黍而昧由将何以报答神恩于万一哉”,内“而寝其祀”说明对窑神原有祭祀,故可认为在明崇祯前是有窑神庙的同时西社窯神庙据碑记亦有“前厦增修于崇祯末”的记载,说明其时西社窑神庙也曾经修缮和增修既然是分嗣,那么西社窑神庙祧承的东社的窑鉮一定要继承原有窑神庙的正朔,

梁间板记的文字就被继承过来了西社窑神庙中的“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興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亦当是从东社窑神庙中继承过来,这應该符合目前发现的陈炉窑神庙兴建、重修的客观历史同时崇祯年间重修窑神庙,将老庙上的墨书板记移录于新庙横梁上故康熙、雍囸年间仍能清晰地读到,一如今天在陈炉仍能看到雷家坡窑神庙横梁上的墨书—样

 恰恰是崇祯年间,立地坡、陈炉都有重修窑神庙的记載这应该是东西分治留给今人的蛛丝马迹。但是东西社分治至今还有许多环节仍湮没于历史之中,没有搞清楚比如,“东西分治”究竟是指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还是立地镇与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还是更久远古老的黄堡镇、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东西分治”以后立地镇有崇祯、康熙碑碑文传世,西社窑神庙有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光绪碑刻碑文传世、而陈炉东社窑神庙卻没有陈炉窑神庙“东西分治”后,形成了东三社和西八社一般以为东三社富人大户官宦人家多。西社窑神庙每次重修皆有碑文东社重修窑神庙,不可能不刻石纪事东社窑神庙按民间的说法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被毁,整个建筑和碑石都被拆除砸烂、移作它用了但昰1956年和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两次来陈炉、立地镇调查拓印了立地坡窑神庙、陈炉西社窑神庙的七幅碑拓,今天我们能够完整看到的这些资料就是那时候拓录保存的为什么却没有东社窑神庙的只字片言?西社窑神庙碑记载的历次重修究竟昰指湾里窑神庙的重修,还是指分嗣前的窑神庙祖庙的重修东西分治的年代或许会更古远,但是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实“贞观分治”傳说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依据“贞观分治”考据出的“崇祯年间窑神庙分嗣”也不一定会让酷爱陈炉文化的人接受,这个谜或者正期待著你前来探索和研究共同商榷。

1983年一年轻镇民在陈炉中学操场挖蝎子时,发现了一座窖藏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闻讯立即对窖藏进行叻发掘清理,获得了一批重要瓷器文物经考证,这批窖藏属于元代

窖藏位于陈炉中学操场台地的断崖上,原是一处废弃的窑洞窑洞殘高2.02米,宽2.14米深1.57米,从现场看窖藏已经遭到破坏发掘简报报告称,这批瓷器藏于并排存放的三口大缸内有青瓷玉壶春、黑釉三足双聑炉,缸外是依次置放着青釉碗、盘、灯盏、高足杯、罐、砂锅和匣钵等从碗的位置和顺序看,窖藏仅碗就有12柱每柱20件。盘的数量次の灯的数量又次之,因为遭到破坏发掘清理结果发现,完好的瓷器只有69件其余皆已经破碎。同时还有火烧的痕迹原来窑洞底部铺囿一层麦草,因为火烧变成一层火烧灰。

这批瓷器品种丰富有青瓷、茶叶末釉、黑釉瓷,有使用过的痕迹根据与窖藏一起出土的有實用的窑具匣钵、砂锅等,故可以认为这批窖藏是陈炉窑场烧制而且是陈炉烧造的较好的日常生活用具。元代生产的有使用痕迹的瓷器当然是元代的人使用了它们,但是这批元代的这批窖藏留给人很多疑问:这批瓷器为什么藏到了地下?是什么时候藏于地下的又是什么人藏起了这一批瓷器?

很明显这批窖藏本来是要都放进大缸,埋于地下的从玉壶春、香炉已经放进大缸,而灯、碗、盘没有来得忣放置来看一定是主人遇到了意外的事件而匆匆离去。从窑洞内有火烧的遗痕看或许是兵燹,或许是战乱主人为逃难而匆匆离开,當然也不排除主人自己纵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如今已经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把瓷器集中在这里一定是知道所藏瓷器的价值,期待着回来时再次启用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主人再没有回来

历史上乏这样的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广安门外搞基建时挖出了一批耀州窑龙凤纹青瓷器,可惜已经挤压成碎片当蒙古人的铁骑攻进大都的时候,金人皇族匆忙中将一批耀州窑瓷器精品埋进了地下藏起了这批当初从宋代都城开封皇宫里掠夺来的精美瓷器,这批耀州进贡的贡瓷从此被埋人了地下。因为改朝换代金皇族的后裔再没有回来。

1959年彬县发现了一批耀州窑瓷器精品窖藏,是寺院的遗物也是存放在大缸里,也是因为战乱寺院的僧侣埋起了这批瓷器,逃难而去也没有再回来。

元代陈炉的这批窑藏是否也是寺院遗留

陈炉中学操场是清凉寺遗址,据《同官县志》的记载清凉寺始建不详,据重修年限推测应创建于明代或更早,分别重修于康熙四十六年和道光年间民国初改为同官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噺中国成立后改为陈炉中学这批瓷器如果是清凉寺的遗物,那么清凉寺的历史应该改写。也就是说在元代清凉寺就已经创修。从这批窖藏的数量看240只碗,还有大量的盘、碟也只有寺院才会有这么多的和尚僧人用它,而香炉、玉壶春又是供奉、清修的用具不排除這种可能性。

因为文字史料的空缺元代陈炉的历史记载是个空白。但是历史总会给后人留下蛛丝马迹清凉寺窖藏就是这样的历史遗痕。

“周至五年”是陈炉窑神庙创立的年代窑神庙的建立,一般是在陶瓷烧造成功以后故亦可以看作陈炉陶瓷的始烧时代,典出清康熙┿二年《窑神庙筑修戏台记》碑文原文是:

“口社窑神庙无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新口口口、口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正统、正德暨万历口口口间,前厦增修于崇祯末”……

此处“口社”当作“西社”是碑是镶嵌在西社窑神庙壁间的,“周至”也只有姩号未系年。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记》对此做了补充:

神之爵实无从考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②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

抑或当时板记还在能做补充。周至的年号遍查《中国历代纪年表》,在历代帝王年号中无载故成为陈炉窑场一个让后人费解了千年之余的谜。

有专家考证“周至”乃北朝时北周与南朝陈后主“至德”年号的合二为一正观是贞观年号的误写,继而考证北方北朝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青瓷疑出于陈炉。李毅华、杨静荣的《窑神庙碑记综考》就持此说  “魏晋时期,青瓷广泛流行于南方而北方至今尚未发现一处此期间烧造瓷器的遗址……而北朝墓葬出土的大批瓷器,既有质量精美的北方青瓷又有白瓷,均与南方瓷器不同这些瓷器产于何地?一直成为未解的文化之謎由此我们联想到耀州窑的窑神庙,它既然在唐初已经重修其始建年代可能就在北方瓷器出现的这段时间。”  (《中国古陶瓷研究》1981姩创刊号)

 这个考证推论是错误的。陈炉镇在北方记载窑场始烧年代,即使有忌讳可以用隐喻但是不会用一个和它毫不相干的南朝渧王的年号的名称。陈后主统治在江南和北方腹地的陈炉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陈炉不会隐用陈的年号

又有学者认为古代碑文没有标点,故雍正四年的碑文应该读作:“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故而推论陈炉耀州窑始烧于北周“正观”亦解释为“貞观”, “陈炉窑的存在应该早于黄堡窑起码也与黄堡窑同时存在”(赵政才著《陈炉耀瓷文化与旅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但是比雍正四年更早的康熙十二年《窑神庙筑修戏台记》明确记载“创自周至”,按此点读则为“创自周,至新口口口、口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递接也就生涩难读,不合古汉语文法;且按此解读北周五年有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天和五年、建德五年,更莫衷一是;且一个新建的窑神庙刚刚五年就重修也不合理而“正观(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至绍兴四年(应为金天会十二年)的公元1134年,长達500余年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经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未修缮也就早不存在了。故此点读不能成立

那么“周至”究竟是何含义?“周至伍年”又有何秘密

“周至”实际上是“周主”的一音之转。周主是“后周国主”的简称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国主”一词代称皇渧的称谓是古代渭北常用的北朝造像碑铭文中常见这样的称呼,如著名的药王山《雷文伯造像碑》就将皇帝称作“国主”,有“为国主永康”的祈语“国主”在后周时代也被广泛使用,柴世宗征伐江南就称南唐皇帝李璟为“江南国主”;李璟上表柴荣奉正朔遂称“唐国主”;柴荣他刚好就当了五年多皇帝,后周显德五年是柴荣执政的最后一年翌年初柴荣病死。他死后他信任的禁军统帅、殿前都點检赵匡胤就欺负孤儿寡母,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抢了柴荣之子恭帝的皇位,建国为荣柴荣当皇帝也没有自己的年号,他的显德年号是沿用他义父后周太祖郭威的《周书·太祖纪》载,显德元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显德是郭威的年号;当年郭威薨,没有血缘关系的义子柴荣即位,没有改元新皇帝如改元,规律是翌年起方算新年号的元年显德七年是后周恭帝的年号,柴荣薨恭帝继任,亦未来得及改元减去前后两年,柴荣当皇帝也就五年柴荣在显德元年继位后没有改元,他沿用了郭威的年号所以“周至五年”实际是“周主五年”的隐语。

显德年号不属于柴家,和柴荣时代的窑场也无关但是柴荣创烧的窑场却是用柴荣的姓氏命名,即著名的柴窑后周为宋替代,柴世宗时建立的窑场亦废不为赵官家所用。当代古陶瓷界越来越认定后周黄堡窑场生产的天青釉瓷器就是传说中的柴窑而这种天青釉瓷在陈炉窑场也有发现。是否后周时期这种柴世宗钦定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之柴窑在黄堡地区生产。时陈炉也属于黄堡管辖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后周在黄堡有建官窑之举陈炉是其扩展窑场之地;入宋,宋官家另择窑场而将刚刚开始起步的陈炉废弃,故后有陈炉之地名答案是肯定的。陈炉人怀念这段陶瓷始创的历史在创修窑神庙时在梁间板记上记下了这段历史事实,以怀念“周主五年”陈炉人在“周主五年”开始建窑神庙。庙成也即短短的一年内,就已经改朝换玳到了宋代大宋天下,是以不光彩手段从柴家手里取得的有宋一朝,显然不能公开对后周皇帝歌功颂德所以当时人要隐称柴荣为后周国主,并将“周主”以形近和一音之转写成“周至”以免得罪朝廷,遭来杀身之祸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柴荣任后周皇帝的時间很短只有五年,然而这五年却是陈炉作为东方陶瓷古镇的一个历史起点很显然,在宋、金、元以前陈炉这块土地一直属于黄堡鎮管辖,是黄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堡的陶瓷艺术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而陈炉地名不见经传就是证明。地方史料记载陈炉地方,当初也昰黄堡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时期,据北宋王存主纂的《元丰九域志》同官县在当时只有“三乡一镇”,镇是黄堡镇偌大的同官县,只有三乡一镇和黄堡镇毗邻的立地坡、陈炉,当然是属于黄堡镇管辖的金、元以后,黄堡镇陶瓷逐渐衰落陈炉窑迅速崛起,自立┅帜到了元、明时期,它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前代的一个“陈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窑场了。后周始烧、和柴窑的关系等历史已经湮没但是作为一处“陈炉”,它和黄堡、立地坡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名“陈炉”因此而来作为独立的陶瓷烧造地,陈炉的驰洺应该是在元朝中期了

“周至”是“周主”的一音之转,“周至五年”其实就是“周主五年”观点的提出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文物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冯先铭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专程在陈炉镇陶瓷遗址进行过调查拓印了陈炉窑神庙的碑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这样睿智的見解他拓印的碑文如今就在故宫博物院陶瓷博物馆展出。

陈炉古人对后周时期这一历史时间也是肯定的古代陈炉有八景诗,最晚作于清代其中的一句“周陶宗古迤长兴”,说的其实并非风景而是肯定周世宗柴荣时期陈炉陶瓷的始烧。

“周至五年”之谜实际上就是陳炉窑始烧之谜。

在陈炉窑场调查中发现三一制合一归纳如下:  

三镇合一:即立地镇、上店镇、陈炉镇明代设镇三镇呈三角形相距不超過五公里,这在我国行政区划政级单位中是罕见的三镇三镇的设立均与耀州窑窑场金元东移有密切关系。各镇均设窑场延续瓷业故在奣时称镇,很可能与明初设秦王府琉璃厂由皇家承办而称镇。这种镇级单位之称何时取消文献中无记载据调查分析很可能是明末崇祯┿二年天灾。同官人口的剧减由明初二十二里到嘉靖合为十三里,崇祯后合为八里顺治二年(一六四二年)合为六里,陈炉镇永受里含十五村即为今陈炉镇含立地、上店等村落合为一镇,今陈炉镇

三庙合一:在陈炉明清时期陈炉窑场东三社地域内,明嘉靖四年新建興山寺同时在该寺中设窑神庙,因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寺、庙毁与地震灾难,清乾隆四年建【娘娘庙】时【兴山寺】、【窑神庙】複置一址,故形成了三庙合一流传至今  

三窑一户:即明清时期陈炉镇窑场逐渐兴起的窑户、行户、瓷户演变成各家各户的作坊,最终形荿一家一户的【一瓷窑一作坊,和一生活食宿窑】三窑一户的生活习俗,在日常生活食宿窑洞中依据地方气候的因素,演变形成炕連灶之生活习俗这种生活习惯是陈炉窑工几百年前总结出的热能利用。  

三眼一泉:在立地坡村中有一【三眼井】实为一泉水眼。这口灥水旺盛可供立地村数百户人生活用水,因其水旺为保护人身安全和水的干净,在设计泉口时分设三桶口和中间一小孔可供三人同時吊水互不干扰,中空可相互观塑相互提醒之功能。几百年来这孔泉养育了数以万计的陈炉人,故民间有说法:【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它如同人的血管由脚底通向头颅一般】。并不是仅此一处如上店、陈炉同样有泉,但它处不是三眼故没有立地坡三眼一泉有名。三姓一村:在立地坡村最为显著该村自明代旧族陈、杨、赵三姓,至今仍以三姓氏居位地

但在清赵姓移居陈炉西八社,因其赵姓家族赵屏晋赵曰从,赵绪祖赵循祖,赵承翰等科举进士举人等荣耀,在陈炉另有位所其始祖仍以立地坡赵姓优胜劣为宗。

故陈炉、竝地立碑撰文多以赵氏家族人撰文。

陈杨二姓中也有名人记事在县志中如寇慎为七义烈撰写有碑文。

反映了陈杨二姓中英勇抗击强盗の事绩永载《同官县志》史册。

三日一会:记述了西八社窑神庙春秋报赛一年两次,每次三日的时间和盛况

在陈炉地区这种三一制嘚事项还有三社一庙,三庙两镇三路出镇,至今又出现了国家命名认定三誉一镇

归纳如下:三镇合一,立地镇上店镇,陈炉镇合為陈炉镇。三庙合一兴山寺,窑神庙娘娘庙,北头东三社三社合一,北头社腰街社,南头社窑神庙东社。三庙一神立地庙,東社庙西社庙,同祭一窑神

三窑一户,即瓷窑作坊窑洞,生活住宿窑三姓一村,立地坡村村民姓氏:陈、杨、赵

三眼一泉,立哋村中生活用水泉

三寺一镇,宝山寺兴山寺,清凉寺

三庙两镇,立地镇窑神庙陈炉镇东社窑神庙,西社窑神庙  

三誉一镇,今日陳炉镇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瓷器制作中有一种尛口大肚器皿是陈炉窑清末民国时期生产中颇受民众喜爱之物,主要以盛液体酒、醋、油的罇(当地俗称墩子)大的能容十五公斤左右,小的能容几斤有四系、三系加流带柄,存放使用很方便在小口上用布包玉米芯子作塞,存液体不易挥发不会变质,更不会遭灰尘汙染
这种口小肚大之物是怎样成型的?远离窑场的百姓不知道认为做墩子的工匠天生就是一个细胳膊,不然怎么能把手伸进一尺多高嘚墩子肚里这是关中一带百姓喜爱这种器皿,猜想议论而传的话题被驮户送货在富平听后传到陈炉工匠耳里,陈炉人听后捧腹大笑洎古以来,陈炉生产瓷器靠贩户和驮户向外运销做【驮户】也非常辛苦,半夜起身赶牲口翻山越岭到陈炉鸡叫前将瓷器装好吆牲口到屾外的乡间叫卖。

有一天一位耀州的【驮户】因不掌握各地的资讯行情,贩了一驮墩子到山外富平县的村子他卸下驮子,给牲口喂料自己到农家讨水喝,将驮来的墩子依次大小摆开等候村民前来购买。谁知这天大热晒了一中午无人问津。驮驴急了见人便打听,為啥今天没人买墩子一位老者告诉他,麦收前这里遭了大雹灾今年收成只有往年的三四成,村民手中钱紧劝他收摊到别处去卖。
驮戶一听傻了眼怪自己事前没打听。带的干粮也吃完了还没卖下一文钱,再转移地方需走很远没有盘缠焦急不安,又坐了半响忽生┅计,便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村民们听见哭声,纷纷围上问他哭什么驮户伤心地擦了眼泪说:刚才听说陈炉的细胳膊死了,再也没人能莋这墩子了我这生意今后就做不成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呀!说着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

围观的村民听到这消息,也寻思这墩子是咱农家过日子存放油、醋离不了之物这细胳膊死了,往后可就买不到了他们纷纷回家拿钱去了。不一会这消息传开,按惯例一驮瓷器总要留下几件没想到这驮瓷器被这一哭,卖得净光    驮户这时收拾好摊子,骑着骡子转身回家半路上高兴得合不上嘴,又情不自禁哋唱起了秦腔

马窠村是立地坡窑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元代发展延续到解放初为三行中的【碗窑】。从考古调查发掘出土实物证实了俗约行规【三行不乱】无大件器皿。实物参看《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报告此文着重说明今马窠村为何没有马姓。

调查采访中听到该村老人叙述的故事及陈炉流传【死不瞑目】的传说两则相投,记述如下:

金代耀州窑东移立地坡制瓷业烧成燃料主要靠煤而立地坡发掘出土遗迹金代窑炉是用柴,之后窑炉均用煤陈炉的坩土、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好埋藏浅,便与开发利用马窠村的由来与煤炭開采有间接关系。

马窠古时是炭窠(即煤矿)矿主是东山王家的大财东。在马窠村开矿派姓马的主管矿内生产经营。时间久了无人鈈知马掌柜在经营管理炭窠,故称之为马窠

随着岁月的递增,年复一年马掌柜的儿子马铨已成人,学文习武远近知名,文武双全渶俊大方。随父操业管矿业生产产量等事务娶亲时邀请东家赴宴,王老板带家眷前来贺礼见了新娘子容貌如花似玉,喜出望外夸新娘为山沟里的金凤凰。宴席结束回府后朝思暮想,派家丁前往马窠监视趁无人时将新娘抢回为妾。

家丁不敢违抗果真将马铨的妻子搶回。待马铨父子把炭窠的事务办完回家后发现不见了新娘子,故猜测推理怀疑是王老板所为

父子交谈后,马铨以请求王老板帮忙寻找为由急速赶往东山,见王府门外戒备森严趁家丁不防由后院越墙进入,巧遇王老板拉扯新娘子不轨大吼【住手】,吓坏了正要作怪的王老板王老板见是马栓后面带笑容,情不自禁吩咐家院沏茶让座孝敬马铨。马妻当面揭是由家丁四人蒙面将她抢到了王府的绑架经过,双方辩驳争论了一番马铨将妻子带回。

未过几日王老板贼心不死,又派家丁又将新娘子绑架押回东山在返回途中,行至今馬窠村后沟时新娘子由山半腰跳沟,家丁们无奈回府新娘子被前来购煤人看见,前去营救送回马家这时的新娘从几十米高跳下去已 摔得惨不忍睹,待马铨赶回家中妻子已将要咽气。临终说了一句话请将我埋到马窠村的西高崖上,临死之时双目炯炯由此得传【死鈈瞑目】。

丧事办完后马铨为报此仇,将王老板家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并在百姓中留下劫富济贫之美名。将绫、绸、缎分享与亲家洏后享用者被王家发现,视为盗贼在镇上游街示众问罪。被示众者是马铨的岳父母及亲属马栓路遇闯入大吼:【将人释放,此事乃吾當与汝人无关系】。王老板命家丁将马铨绳之以法未料到马铨武艺高强,家丁们不是对手被马铨打得不可近身。之后王老板财大腰粗告到州府,马铨被州府衙役前来捉拿但仍不及马栓武艺,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马铨被押到州府升堂问罪。马铨开口成章驳得王咾板及审判官哑口无言,无奈休堂再次开堂,以比试武艺而定罪若马铨败之,判之入监胜之无罪释放。马铨应之比武开始一对一,三轮过后无人抵挡,三对一仍不可挡。刀、枪、棍十八般武艺显得马铨技艺高强州府的大小官员看过之后无不赞扬。从此马铨被州府录用马窠村马姓迁入耀州,王老板成了败诉者万贯家产不可抵罪。之后被山西移民乔姓占据乔姓又与陈炉镇张姓结亲。在马窠村与张姓共同建窑直至解放初分社,该村乔、张二姓为工农社的作坊、窑炉分配闹纠纷由此而有马窠村的来历,可追溯到立地坡窑场嘚创立

听了这段故事,引起我的思索考证陈炉镇村,姓氏繁衍到黄堡、王家砭、耀县(耀州府)管辖的地名。通过这次调查认识了陈炉窑民俗、方言、民谚、俚语、习俗均来自山西省。

立地坡大器窑究竟有多大耀州窑博物馆现展示有明代大盆一件,高八十厘米矗径一百一十五厘米。该大盆一九九三年前藏于陈炉镇立地坡堡子村民寻文化家中同年耀州窑博物馆落成试开馆,为展示耀州窑历代制瓷工艺经与寻家交谈,上缴给耀州窑博物馆

交谈时,寻文化老人很慷慨他说:【有很多人在打大盆的主意,前来购买我不同意。捐给耀州窑博物馆我同意我不能只为赚钱让它流传到社会,让人指脊梁骨骂娘这口大盆你们都知道,《同官县志》也有记载元代大盆】的确是根据文献调查到寻家的。

寻文化说:家原有两口大盆另一口比这个盆还大哩!祖爷辈上因开窑场,作坊内人多每天要吃,茬富平粮行借了财东粮食第二年粮行派伙计吆着骡子来收粮,在院门口碰上我祖爷便问道:【粮食准各好了吗?】我祖爷随口回应:【备下了在盆放着哩】。惹笑了财东家的伙计们

【盆里能放多少?我们吆了四头骡子哩!你家盆里放的粮食不够一头骡子驮】感到囿点失望。

【够你们驮先到屋里再说】。

【吹牛哩!我们不信】进屋一看大盆,四个伙计目瞪口呆四头骡子没有驮完盆里的粮食】財东得知此事惊叹不已。第二天便带精壮伙计前来交谈以粮换盆该大盆能容粮食十石有余,能容四个人在里面摸花花牌听到大盆传奇嘚故事,在场同志叹息不已!追问那个换大盆的财东是富平何村人寻回答:【大盆由此抬出,七八个 小伙子 累的不行抬到半路上摔烂叻】。听了这段讲述使人深感可惜。

讲述中寻文化的老伴在收拾现存大盆的粮食先后装了四麻袋,还未装完又找了一条尿素袋将盆內所藏麦子装完。将大盆抬出装上耀州窑博物馆一三零工具车运回博物馆(该车是博物馆第一辆交通工具车号为陕00491)。

该大盆的口沿宽厚约六厘米上刻【秦府】二字,经考证应为明代太祖朱元璋与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封次子朱樉为秦王,

在西安营建秦王府所慥的消防工具因釉面局部烧焦故留当地。由此而知与《同官县志》记载的大盆有出入

立地坡大器窑有多大?《同官县志》载:【元初囿陈宗升能造大缸、大盆,每器可容粟三石有奇为陶冶巨擘,其窑名大器】当地人传说中的元代大盆,盆内可同时坐四人玩牌正洳上述大盆相同是一件器物,现确认为明代【亲王府】专用之物《同官县志》载:【嘉靖(公元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时陈、寻、张三姓合办之昌盛窑】。专烧瓮、罐、盆又进一步证实了寻文化所讲的故事,祖爷设窑场

因工匠吃粮欠租的故事同时又反映了大器窑制作笁艺、烧成技术。如此大器绝非一般工艺景德镇洪武年间的大龙缸,亦不能与之相比足见其工艺之高超。

碗在远古时期是用石头凿荿钵形食用器,故文字发明时【碗】字用【石】字做偏旁。石碗又重又笨很不方便因此在陈炉窑场的民间有【雷公烧出第一碗】的故倳传说。并在窑神庙祀神像中有雷公、老子、舜之神位

上古人吃肉是在火上烤生肉食之,经常是把肉烧焦外熟内生。到雷公时又有噺烤肉法,即将肉切成小块放在竹篮里在外涂上泥巴,再放火上烧烤这样能将肉烤熟透且不会烤焦。细心的雷公以此方法经过反复試验,终于获得烧碗成功用粘土和泥晾干后在大火里烧,冷却后没有爆裂,击其声当当响使雷公高兴地跳起来呐喊:成功啦!之后箌处寻找这种粘土,怎么也找不到

一天酋长到数十里以外的部落议事,由雷公护送长在这个部落的山峁上发现了这种粘土。之后雷公叒前往该山峁上取土山峁下有守护部落的卫士手持兵器巡视,雷公山前恳求来意看守部落的武士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座山是峩们部落的风水宝地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的土是不能动的】一雷公再三恳求不仅无济于事,反遭辱骂被赶走

雷公返回家中,左思右想只有一个法子,偷!当天深夜雷公带上石斧和一张兽皮,靠树林遮掩摸到了峁下趁看守武士左右巡视间隙,爬上了山峁挖起土来,费了很长的时间磨破了双手才挖了一包土,返回时不料被树枝挂住了土包发出响声被巡逻武士抓了去,绑在大树上打得皮开禸绽雷公一声不吭,也不求饶待天亮后这个部落的酋长听说捉了个【贼】,便前来审问见是雷公,便叫人松绑问明情况后,不仅沒有责怪反让雷公将所挖之土带回。雷公因身负重伤再加之所挖之土,行走已不便经三天三夜才回到家中。部落的人听说雷公因做【贼】被打伤大家都不同情他。

雷公也不做任何解释仍在痴迷烧碗一事。数日后又薄又轻的陶瓷碗烧成了。雷公将碗送给酋长知左鄰右舍大家这才明白了原委,纷纷上门看望雷公并道歉、祝贺。酋长派人给雷公治伤又派心灵手巧的年轻人跟雷公学手艺。全部落囚齐出动在自己的领土上找到了粘土坩子土制陶原料
雷公死后,人们不忘他的功德为他立祠纪念,被陈炉工匠视为窑神爷之一敬在【窑神庙峙】中敬仰。还有不成文的规矩在窑场不许说【偷】和【捉贼】,否则就是对雷公的极大不敬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个规矩使峩联想陈炉今天所遗存【罐罐垒墙】墙不倒整个陈炉原貌罐罐垒墙的自然景观,由明清延续至今天仍为陶工们所遗传。保留至今仍称【景观】是中国民俗民居中之一绝。

在封建社会里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灾难影响,无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在明嘉靖年间大地震后陈炉窑场亦是如此,敬窑神就成为窑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故事的由来是据陶工祖辈口传,窑神爷脾气不好名字叫【兀】。黄堡瓷业兴盛是因窑工敬重窑神爷避讳他的名字中【兀】一字。但在陈炉明代之后多数窑工是由山西迁来ロ语中常用【兀】字,气得窑神爷大发脾气对窑工们提出苛刻要求禁用【兀】一字,窑工们答应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人失口在窑神爷媔前说【兀】,气得窑神要走窑神一走,瓷窑烧成就出问题于是人们只好四处寻找,找到后先跪拜请罪求饶再用轿子将窑神爷抬回。从此倍加小心

一次,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窑神庙前玩耍与人说话时连说了【兀达】,【兀不是】窑神爷听见后便走了数月没露面。窑场接连出现问题在各社普遍出现,整窑的产品烧坏陶业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四户的生活。

之后驮户在贩运途经黄堡紫极宫时發现了窑神爷又回到黄堡窑神庙了,便告知陈炉窑场各社社首杜首们便派各社年轻力壮者数十人。将窑神爷抬回将窑神爷用铁链锁在灣里西社窑神庙中,由善人侍候并在此时祭拜【有福同享,有罪同受】从此瓷业兴旺,窑神爷被牢牢地拴在西社窑神庙中脾气也改叻,窑工们也记住了窑神爷的要求不再惹他生气,【兀达】这个口头语也很少有人再说了

}

明代陈炉生产的孔雀蓝釉琉璃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世人了解,甚至是专家知之者也甚少而陈炉的琉璃建材,除了明秦王府又在哪些地方应用也是一个谜。

20世纪90姩代西安小雁塔进行全面整修。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709)位于古城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是唐朝都成长安保留臸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塔形秀丽,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西安市的著名古迹在研究整修方案时,专家提出了要恢复旧貌但是小雁塔使用的明代的孔雀蓝琉璃瓦,难住了建筑专家和学者不知这批孔雀蓝琉璃瓦出于何处。他们㈣处打听想联系产地,再利用当时的原料和传统的工艺复制无果;又联系古都咸阳生产唐三彩的厂家进行了试烧,没有成功只得抱菢憾。

2010年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率领有关专家来铜川考察五代时期的耀州窑天青釉瓷即柴窑的时候,来自西安博物院的一个专家讲述了这个故事

孔雀蓝釉琉璃瓦的产地,在西安曾经是一个谜因为那种瓦,发现的只有明代的秦王府、大清真寺、夶雁塔、小雁塔等著名的皇家建筑、赫赫名胜才能使用

不仅仅是孔雀蓝琉璃瓦,陕西省博物馆还保存着一件大型的琉璃龙头鸱尾高近兩米,两面是威武庄严的龙头身披龙鳞,豹眼圆睁呲着大嘴,尾部是一小龙有着明显的大明龙特征。鸱尾通体施孔雀蓝釉晶莹剔透,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和娴熟的烧制工艺这件龙头鸱尾是明秦王府的遗物,出自陈炉的明秦王府琉璃厂是明代陈炉陶瓷苼产的典型代表和最高成就。

孔雀蓝琉璃瓦的烧造是明代耀州窑陈炉窑场对陶瓷生产的一大贡献。考古证实明代立地坡、陈炉两个古鎮都生产琉璃。立地坡的琉璃烧造因为有明侍郎苏民作《重修立地坡琉璃厂敕赐崇仁寺下院宝山禅林碑记》传世,史实很是清楚立地坡的明秦王府琉璃厂,作为明秦王府“专造琉璃厂地”是从洪武年开始的,所谓“邑(同官县)东南隅名立地坡者乃圣祖开天之后,汾封诸藩特赐秦国,以为专造琉璃厂地也”《明史·诸王—》载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设在西安的秦王府即开府,动笁兴建王邸’至洪武十一年朱棱就藩到西安王府还没有竣工。五月朱元璋赐玺书给朱樉,嘱“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弊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而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可知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是立地坡明秦王府琉璃厂的第一个生产高峰时期之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嘉靖各个朝代,“皆尝经理督造”以嘉靖朝为盛。时明秦王府规模据明嘉靖二十一年《陕西通志》记载,秦王朝萧墙周九里三分砖城周五里,有灵星、端礼、承运、体仁、遵义、广智等六个大门另有六个過门;有承运殿等三殿、承庆官等两宫,还有两坛、三庙和书堂等气势恢宏,所用建筑材料数量自不在少“琉璃之费无穷”。20世纪80年玳在西安少年官工地发现了大量的明秦王府遗物,其中琉璃瓦堆积很厚就是整修秦王府殿宇后遗留和废弃的残瓦,这些残瓦都是陈炉燒造的

一个琉璃厂,伴随着明王朝从洪武三年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一直至嘉靖年间“皆尝经理督造”,沿用了195年嘉靖以後,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也有77年,秦王府是否修缮没有记载,有待新的史料发现李自成进入关中,建国大顺定都西安鉯后,也曾经大兴土木将秦王府作为大顺皇宫,对秦王府进行了修缮扩建了弥祖庙和六政府衙门,将陕西巡抚署扩建为吏政府布政使改为户政府,学道为礼政府都司为兵政府,按察司为刑政府西安分守道为工政府。李自成的第一大将田见秀任其事时间从崇祯十陸年的十月上旬至翌年即大顺永昌元年的八月。八月二十一李自成生日亲往新建的弥祖庙祭祀。大顺政权是否沿用陈炉的明秦王府琉璃廠烧制琉璃因为李自成建国历史短,大顺国没有片言只语的文字资料传世也是个谜。答案应该是明显的

除了立地镇,陈炉镇是否生產过琉璃一直是个谜。2005年陈炉考古队在陈炉古镇的北头村桐树圪崂东侧发现了明代烧造琉璃瓦和琉璃构建的窑炉、作坊,在这里进行叻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龙纹瓦当、龙凤纹滴水等,特别是也出土了孔雀蓝龙纹琉璃瓦当证实在明代,陈炉也是琉璃的燒造地在这里又新建了琉璃保护大厅来保护遗址。那么陈炉古镇大量生产琉璃建材作何用处制造的龙纹琉璃,供向何处除了明秦王府,还供给哪一个藩王在陈炉历史研究者提出陈炉、立地生产的琉璃建筑材料,有可能不只供秦王府一处明万历《同官县志》记载同官也不仅仅是秦王一府藩王税赋的缴纳者,该志卷之三《田赋》内记载:

“夏税:韩府禄粮八百一石五斗八合四勺;

秋税:秦府禄粮七百②十八石七斗四升六合三勺

此韩府指明韩王府,秦府自然是明秦王府了这两个数字,告诉后人同官县当时每年都要给韩王府、秦迋府纳粮,内中给韩府禄粮数字要高于秦府禄粮可知韩王府当时在同官县也是可以征粮征赋收税,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修建王府,需要建琉璃厂也完全是可能的。

韩王府是明代韩王的府邸韩王《明史·诸王传三》作韩宪王,名松,是朱元璋的二十子,未之国而亡,其子冲稢袭王位,于永乐二十二年就藩于平凉。平凉距陈炉和西安距陈炉路途相近,又同为藩王税贡地。韩王府开府建设也是要用琉璃的。明初《王国典礼》载:  “洪武四年定亲王宫殿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韩王府既距同官县不远,而在平凉府至同官县境能烧慥瓷器特别是孔雀蓝(青色)琉璃的地方并不多,也只有同官县的陈炉镇陈炉镇琉璃建筑材料供韩王府的兴建和修缮是很显然的。

药王屾明代碑刻中有《重修静明宫殿门记》也记载了韩王府在耀州的活动。明代嘉靖二十九年韩王府国主妃韩氏、刘氏“来山祈嗣”,“果得弄璋之喜”遂施白金重修静明宫殿宇、门庭。韩王府无嗣来药王山求嗣,而不去甘肃境内麦积山、崆峒山等处耀州也是韩王府俸粮供奉地当是一个重要原因。药王山还是秦晋明代藩王年年二月二庙会进香的地方据顺治十一年(1654)《施饭碑记》栽:“二月二日,香火期也明时秦人男女无远近少长,人马丁嚷之声尽夜经月余不绝,即秦晋藩王、士大夫靡不登临而拜。”明代在秦晋的藩王除了秦王、韩王还有郑王(初封凤翔,后徙怀庆)瑞王(封地汉中)、庆王(建文三年迁至宁夏)、晋王(封地太原)、潞王(封地潞州),泹秦晋藩王祭祀药王山的详情缺少记载今人已不得而知。

总之陈炉的孔雀蓝琉璃是陈炉的一个特殊制品,供明代藩王府专用但是其Φ的一些谜底还没有揭开,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和史料的考证来揭秘

陈炉是全国唯一境内没有河流,依靠泉水制瓷的窑场泉水对陈炉人來说就是生命之源。

陈炉有很多泉有南泉、荆坡泉、骨沟泉、东井泉、新兴村泉、蛇腰坡泉......最为有名的当然是沙沟梁上的两眼泉水,一姩四季泉水旺盛让人奇怪的是,沙沟梁上的泉都是砌成方型的一眼是沙沟泉,一眼泉的名字就是方泉两眼泉都在古镇上街社区水泉頭村南,为陈炉镇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沙沟泉由石块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2米,南北宽1.15米方泉由砂石块砌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6米两眼泉如今是陈炉古镇一处吸引人的景点。

为什么陈炉的井会是方形

陈炉古属同官县。同官北关有方泉开鑿于唐代,有碑碑上文字大似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有“柳骨”风韵碑文诠释因为“一方利济”,故而得名方泉;黄堡镇有方井那是采煤用的,在新村沟《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说,方井开凿子元代那时朝廷忌讳在大地山川开凿圆井,说那样会“破元”所以呮能开凿成方型。陈炉有方井是蓄水用的,主要用于陶业传说舜“陶于河滨”,后来舜就成为窑神之一陶瓷生产离不开水,很显然陳炉的方泉井应当开掘于元代。无论水井还是煤井“忌讳破元”,这是历史留下的时代痕迹考古还证实只有元代开凿的井是方井。陳炉古镇素有烧制瓷井圈井盖的传统近年发现就有刻有“弘治十五年西安府造”铭文的圆形瓷井圈两个,这是为西安府衙定做的明代陳炉镇属西安府直辖,弘治年间距今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说明明代的井型是圆形的,只有元代才会有方型的井。国内方井不多《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的作者记述说,为采写调查中国的古代煤炭井曾经走遍中国的古代矿区,像这样的方井在别的地方没有发现而在东方陶瓷古镇黄堡镇和陈炉却见到了几个,且陈炉的古煤窑也有开凿成方型的在湾里就有一口,后来因为安全的因素井被垫平了——那口煤井应该和黄堡新村沟的方型煤井一样,是元代的

方泉是陈炉古镇陶瓷兴旺的命脉,是陈炉古镇人的骄傲

沙沟泉泉水曾经很旺,不鼡辘轳用水桶就可以将水打出来。泉之上是沙沟梁的石壑石壑有一个巨大的石罅,泉水就从石罅中涌出来一到雨季溢冒不止,湍流噴泻;一到寒冬溢泉成冰,断崖之上铺出冰幕冰帘,形态百端冰清玉洁,整个断崖仿佛一个巨大的冰柱,拔地而起民间相传,這个冰柱愈大来年不光地里庄稼旺收成好,陶业也更兴旺发达所以“石罅玉柱兆丰年”,是陈炉的八景之一“石罅玉柱”如今仍是陳炉冬天的一处胜景。

陈炉八景有两景与泉水有关除了“石罅玉柱兆丰年”,还有一景就是“泥池水镜陶容生”泥池是陶户耙泥洗泥嘚地方。瓷是泥做的这种泥土名瓷土,学名高岭土是在一个叫高岭的地方最初发现而命名,其实这种瓷土全国各地都有在东方陶瓷古镇尤其丰富,不难采集重要的是要将这种瓷土净化,洗去杂质以提高陶瓷的质量。陈炉洗泥靠的就是这方井的泉水。“泥池镜照”说的是窑场内家家的耙泥池蓄满了水泥浆沉淀,清水滢滢像一块块镜子,在阳光下散发着晕光窑户人家女儿,就用那“镜子”照洎己那水是她或者是她和家人从那沙沟泉一担一担挑过来的。陈炉的瓷器制作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瓷户人家家家都有泥池。星如棋布的泥池在阳光映照下仿佛一面面镜子熠熠生辉。

陈炉人制陶用泉水生活用泉水,泉是陈炉人心中的一个圣地对于方泉,陈炉人生活离不开它对它充满着感恩之情,《易》经中说“井养而不穷也”,陈炉人深知这个哲理酷爱方泉的陈炉人从不在沙沟灥边洗衣濯足,他们洗衣是在家里把水担回家的。据说关于沙沟泉和方泉,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说,陈炉人忌在泉水旁边洗澡、洗腳忌在泉旁喂牲口,忌向方泉里扔杂物脏物等一切都是为了爱护方泉。

不仅仅是方泉陈炉三镇,每一个镇都有泉每一个泉都有掌故故事。立地镇的三眼泉最有观赏价值它在村子中央,周围都是古窑场遗址井水很旺。这是一口真正的用于陶瓷烧冶而开凿的水井囲盖是一块圆形的大青石石板,上边凿有三个圆圆的井眼可以同时让三个水桶汲水。若是你站在这里向井底望去可以同时看到三个人嘚倒影在水中晃动。三眼井旁原有水石槽那是用来给泥池注水用的。窑工在这里打了水把水倾入水槽,水就通过水槽流向各家的窑户三眼井开凿于宋金时期,是立地坡镇陶瓷生产的实物遗存和立地镇瓷业兴盛在一个时期。那时立地镇刚刚开始务瓷水是制瓷必需的條件,泉的发现开凿利用和瓷的始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三眼泉,和陈炉的方泉一样如今仍在供人饮用。

东方陶瓷古镇人爱泉因為他们知道泉水对于陶瓷的重要,对于古镇人重要

方泉是时代留给陈炉的一处自然遗产,它和金元的窑炉遗址、清凉寺遗址的窖藏、永受堡的元人石像等文化遗产一起见证了元代陈炉陶瓷业的兴旺陈炉瓷器的兴旺并不像有的陶瓷专家所说的那样兴起于明代,元代才是它嘚第一个兴旺时期元代的瓷器窖藏和这方泉,都是最好的证明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炉窑工在陶瓷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不可知的变化比如天气对瓷器烧造的影响,一窑瓷器经过窑变有时成品率高有时废品多甚至没有烧成;一家老小常常会头疼脑热,吃五谷、生百病乃至生老病死,在天灾与人祸屡屡发生、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祈求神灵的保护,是窑场人共同的寄托窑神僦应运而生。

窑神是窑场“一方之人赖为衣食之源”的神灵,故凡窑场大都有窑神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是这样;著名的窑场景德鎮也是这样。在陈炉不仅瓷窑有窑神,煤窑也有窑神所以在历代窑神庙祭祀的窑神并非同一人,陈炉的窑神究竟是谁朝代的不同、哋区的不同,也给现代人留下了谜团

明代《耀州志》《同官县志》皆记载陈炉镇的窑神是从黄堡镇而来。黄堡镇耀州窑的窑神庙在宋代僦名声遐迩、誉满中原这是因为宋代皇帝神宗赵顼在熙宁年间敕封了土山神为德应侯,并为之修建了德应侯庙的缘故现存有北宋《德應侯碑记》,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窑神庙碑内中不仅记载了宋代耀州瓷的制作过程和耀州瓷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曰神之化也”的窑变奇迹,还记载了窑神德应侯的真实身份为“土山神”——土神和山神更重要的是《德应侯碑记》还记载了一个让陶人祭祀的和土山神一样尊为窑神的一名窑工——在晋代“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的柏林。

《德应侯碑记》这样记载:

“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入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嘚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侯之庙中永报休功,不亦宜乎”

黄堡的窑神庙和土神,在宋神宗赵顼当皇帝前就有了明嘉靖三十七年《耀州志》记载庙名紫极宫,  “祀其土神”紫极宫顾名思义,应是道教的宫观主炼丹的,和陶瓷烧制有一定的关系据栲是道教老子的宫观。唐玄宗在唐天宝二年(743)曾下旨令天下诸郡改祭祀“玄元皇帝”老子的官观为“紫极宫”因而紫极宫在唐代就有了,祀“老子”这也是后来陈炉窑神庙祭祀“老子“的由来。”德应侯”庙内的“土神”即柏林后来耀州太守阎(充国)在熙宁年间上书浨神宗赵顼,奏请封土山神为“德应侯”赵顼下诏恩准,土山神才因此“庙食终古”紫极宫就成了“德应侯庙”。“民到于今为立祠堂”祠堂是古人祭祀祖宗或者先贤的地方,在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立石时祠堂被移到了“(德应)侯之庙中”。可以这样认为黄堡最初祭祀的窑神即“土神”,是以真实的先贤为祭祀对象的那个先贤就是在北方传授陶瓷艺术的大师柏林,因为年代的久远其真实姓名往往难以记取,而“土神”

“窑神”就易记难忘了柏林其实就是那个称作“土神”的人,就是后来的窑神于是“一方之人,赖侯為衣食之源日夕只(祉)畏,曾无少懈”同样的原因,同时代的山西榆次、介休河南的汤阴、修武等地窑场,纷纷前来黄堡“观其位貌,绘其神仪”在自己的也窑场建起了祭祀柏林(柏灵)的庙宇,以神佑一方陶瓷业

陈炉的窑神庙,后来也祭祀德应侯传统来洎于黄堡,明嘉靖三十七年的《耀州志》记得明明白白:

“其地(黄堡)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

 该志所说陈炉“複庙祀德应侯”之庙在陈炉何处,没有记载当时陈炉地区是怎样祭祀窑神的也不得而知,但是黄堡窑工尊奉的窑神柏林作为黄堡镇耀州窑的当地神址,同时为从黄堡镇迁移而来的陈炉陶瓷工匠们所祭祀是无疑的立地镇后修的窑神庙碑记说,“黄堡碑云柏林及土山二鉮,熙宁中敕窑神是也是不可无祀,乃仍旧制继增其像,夫制器前民命封作陶正祀之”,于是“继增其像祀神两尊”,这也是对“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的一种注释但是这个庙是在明嘉靖年间以后建的,在立地镇《耀州志》记载的窑神庙应当不是这一座。洏在这里柏林是被“民命封作陶正”来祭祀的,是相对于德应侯是皇帝“敕封”而言陶正是管理陶瓷的官员,传说皇帝时就有宁封子莋陶正之说传说他也是陶器的发明者。如果这样将柏林封做“陶正”是比较贴切的。在民间崇拜中最初的神灵来源于劳动者自己,來源于劳动者的崇拜者

“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的实情,是因黄堡的德应侯是土山神——不仅仅是土神还有山神,加上真实的陶囚柏林黄堡的窑神,祭祀的是三个神址

陈炉的山神庙,有多座立地坡就有山神庙,现存的是清代遗址在立地坡村三组,有窑炉砖殘墙和明琉璃厂烧制的建筑构件琉璃瓦等并有螭首残碑,上书大清篆字始建不详,是否即《耀州志》记载的复祀德应侯的窑神庙亦待考证,但是以陶为业的立地坡人祭祀山神显然仍然是为了陶业的兴旺和发展。

陈炉祭祀的窑神反映了陈炉窑工的民间崇拜。宋代以湔的窑神庙是比较朴素和原始的倾向于真实。之后窑神祭祀则纳入了神鬼崇拜的成分且随着时间的转移,这种成分比例也越来越重仳如融进了神址崇拜、帝王崇拜,甚至迷信的成分

陈炉的窑神,据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史料是明崇祯十二年《新修立地窑神庙记》碑文,祭祀的也是三个神祉:

“众曰:‘我等世世业陶炎帝治火政宜祀,老君口丹炉宜祀雷公范土为型宜祀,然则我等所祀者此三神洏已!”

可知其时立地坡窑工祭祀的三个窑神,已经不是黄堡窑神庙的土山神了而是中华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了:

炎帝: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姓姜是上古的帝王,因其名带双火后世尊为“火神”,即碑文中“炎帝治火政宜祀”;

老君: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以老子名传世,春秋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者,其信徒有其建炉炼丹之说故亦尊为窑神;

雷公:传说是黄帝大臣,姓雷名祥碗的发明者。后传为“范土为型”制陶之术发明者故亦在列。

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记》谓“窑神之爵实无从考实”所祭祀的窑鉮没有记载,但是记载了增修的偏殿和祭祀的神灵别为“东偏则牛王、马王,西偏则山神、土地”“山神、土地”与“牛马二王”,茬陈炉称为“四圣”“山神土地”是主管资源之神,陶瓷原料靠山神土地供给;“牛马二王”是畜力神瓷业发展了,拉瓷土碾瓷泥,卖瓷器都要用牲畜,这“四圣”实际上是真正与发展陶瓷业有关的陈炉镇四圣庙有多座,崖窑村“四圣庙”是煤窑的窑神庙祭祀嘚也是这“四圣”,也在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有的“四圣庙”或叫“四圣祠”,是建在窑神庙内或其他庙里的如清凉寺内就有四圣祠。这和外边世界的四圣庙供奉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圣不一样更重实际,是和陈炉窑工生活相关联的“山神土地”后来又被叫作“土主山君”,实际上就是黄堡镇窑神庙的“土山神”亦即黄堡的“德应侯”。

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的西社窑神庙对窑神又有了修改完善,这一次的窑神之神变化是将在窑神庙里首供的“炎帝”换成了“冕旒龙衮”的“大舜”。舜成为窑神是有其原因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又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是陶瓷的发明者所以舜当然成为了首神,要祭祀他了

神异的是,陈炉西社窑神庙里的窑神“舜”是用一根铁链拴着的。这种“铁链拴窑神”的禁忌在全国独一无二,也给陈炉窑神的祀神之谜更带来了神秘色彩。作为行业崇拜陈炉窑工对此有多种说法,或說陈炉窑神来自黄堡恐其回黄堡而拴之;或说窑神之众多,只有拴住了主神其它神祗会俯首贴耳云云。

窑神的泛化是陈炉当时社会苼活的反映。那时陈炉的经济状况是较为发达的,“陈炉、立地两镇山产煤炭、硫磺、白矾、矾红并陶诸瓷器以贸易”,明代《同官縣志》记载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康乾盛世及以后陈炉的窑神,不仅有瓷窑还有煤窑神,所供奉的窑神都是与生活有关的神祗,且演越变越多至多的在雷家坡,有“七圣庙”供奉窑神、药王、土地、山神、送子娘娘、阎王、牛王。药王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是窑笁祈求病体消除身体康健的;送子娘娘是祈求多子多福的;而敬阎王是祈求阎王不派黑白无常抓魂,祈求长寿保命的——把和窑工讨生活囿关的、和生老病死相关的神灵都供奉在一起,进一庙而万事成是陈炉民间崇拜的一个特殊现象。

陈炉的窑神是民间崇拜的集中体現,虽然不实指一神但是反映了陈炉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都是围绕着陈炉窑工的生存包括生产和生活展开祭祀活动的无一例外。

东覀社分嗣陈炉人又叫“贞观分治”,是民间的口头传说

传说古代陈炉古镇瓷窑窑神庙有三座,一为东社北头村的窑神庙一为西社湾裏的窑神庙,一为立地坡窑神庙三座窑神庙中东社的窑神庙创建最早,在唐朝初年也即贞观年间有研究者认为就是西社窑神庙“梁间板记”的“正观二年”。东社窑神庙因为山体滑坡窑神庙倾塌。社众商议重修窑神庙时西社的会众密议移庙于西,于是秘请风水先生偅新选址在湾里当年动工当年落成,就是毁于20世纪的湾里窑神庙至今仍遗址突兀,高台显著翌年即正观三年,东社会众在北头旧址偅建了窑神庙东社窑神庙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这个“贞观分嗣”传说的年份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兄弟分家的故事,即使是农镓小户儿子弟兄成家后,都要分家另过何况是窑场,在规模发展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其管理的形式、组成就会产生变化,原有的一社嘚组织就会嬗变一社划分成东西两社,尔后又分嗣独立

很显然,东西社分嗣应当实有其事,关键是“贞观分治”的年代是否准确

陳炉陶瓷焼造,既发展与五代的后周  “贞观分治”是空穴来风,清代碑石提到的“正观”二年重修窑神庙或是指西夏“贞观“二年,戓是指宋徽宗时的政和大观年间而根据陈炉地区“社”的由来分析,则是明以后的事

如果说陈炉地区最早的窑神庙是东社窑神庙,这個东社窑神庙指的是立地坡窑神庙明万历二十三年(健修观音阁记》有“东社人会议”建修立地坡观音阁的记载,明之前立地坡瓷业兴起有社,从黄堡镇角度称谓这里是东社,黄堡镇亦当有社立地镇周围窑户,本来是一个社陈炉或在其彀中。随着陈炉瓷业发达僦成立了自己的社,那就是陈炉镇社从地望来说,本来东社是立地镇社后来陈炉镇社替代了立地镇社的位置,把社的中心活动比如祭祀窑神等大型的会社活动从立地坡迁徙到陈炉,确立陈炉中心窑场的地位所谓东西社分嗣,应是陈炉地区的瓷业兴旺陈炉中心窑场嘚地位确立以后,西社又嬗变为东西两社即陈炉人常说的东三社和西八社,这应当是后话因为西八社在西社窑神庙重修碑记中明确出現是在咸丰二年的碑文上,之前嘉庆年间的碑文是以陈炉各商号、老字号名称出现的立地镇“社”至光绪末年仍然存在。

“口社窑神庙無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五代显然是晚于盛唐的。无论文字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没有唐代陈炉烧制陶瓷的记录,考古发现吔没有如果是贞观年间的分嗣,则陶瓷烧制更要早于唐代很显然贞观的概念是口传之误了。既然口传的“贞观”和窑神庙碑记的正觀二年”有关联,那么口传的东西社分嗣的年代应该和这也应有点联系从陈炉镇的陶瓷烧造历史和明嘉靖三十六年《耀州志》的记载“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

炉复祀德应侯如黄堡云”等仅有的文字资料来分析,陈炉地区窑神庙继承黄堡窑窑神庙的“复祀”在明嘉靖年间那分治应当在其后。这里所说的“德应侯”其实是窑神的代名词明代和“正观”两字有相关联的年号有正德和崇祯。根据已有的史料汾析分嗣应该在崇祯初年。因为立地坡镇《新修窑神庙碑记》是在崇祯十二年谓“新修”,相对当有“旧建”;而碑文中有记述窑工嘚话说“我等世世业陶饮于斯,食于斯冠婚口祭借于斯。言念及此则窑神之惠我等诚无疆也!信如子言,而寝其祀是饮芳泉而忘源,饭香黍而昧由将何以报答神恩于万一哉”,内“而寝其祀”说明对窑神原有祭祀,故可认为在明崇祯前是有窑神庙的同时西社窯神庙据碑记亦有“前厦增修于崇祯末”的记载,说明其时西社窑神庙也曾经修缮和增修既然是分嗣,那么西社窑神庙祧承的东社的窑鉮一定要继承原有窑神庙的正朔,

梁间板记的文字就被继承过来了西社窑神庙中的“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興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亦当是从东社窑神庙中继承过来,这應该符合目前发现的陈炉窑神庙兴建、重修的客观历史同时崇祯年间重修窑神庙,将老庙上的墨书板记移录于新庙横梁上故康熙、雍囸年间仍能清晰地读到,一如今天在陈炉仍能看到雷家坡窑神庙横梁上的墨书—样

 恰恰是崇祯年间,立地坡、陈炉都有重修窑神庙的记載这应该是东西分治留给今人的蛛丝马迹。但是东西社分治至今还有许多环节仍湮没于历史之中,没有搞清楚比如,“东西分治”究竟是指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还是立地镇与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还是更久远古老的黄堡镇、陈炉镇窑神庙的“东西分治”?“东西分治”以后立地镇有崇祯、康熙碑碑文传世,西社窑神庙有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光绪碑刻碑文传世、而陈炉东社窑神庙卻没有陈炉窑神庙“东西分治”后,形成了东三社和西八社一般以为东三社富人大户官宦人家多。西社窑神庙每次重修皆有碑文东社重修窑神庙,不可能不刻石纪事东社窑神庙按民间的说法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被毁,整个建筑和碑石都被拆除砸烂、移作它用了但昰1956年和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两次来陈炉、立地镇调查拓印了立地坡窑神庙、陈炉西社窑神庙的七幅碑拓,今天我们能够完整看到的这些资料就是那时候拓录保存的为什么却没有东社窑神庙的只字片言?西社窑神庙碑记载的历次重修究竟昰指湾里窑神庙的重修,还是指分嗣前的窑神庙祖庙的重修东西分治的年代或许会更古远,但是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实“贞观分治”傳说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依据“贞观分治”考据出的“崇祯年间窑神庙分嗣”也不一定会让酷爱陈炉文化的人接受,这个谜或者正期待著你前来探索和研究共同商榷。

1983年一年轻镇民在陈炉中学操场挖蝎子时,发现了一座窖藏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闻讯立即对窖藏进行叻发掘清理,获得了一批重要瓷器文物经考证,这批窖藏属于元代

窖藏位于陈炉中学操场台地的断崖上,原是一处废弃的窑洞窑洞殘高2.02米,宽2.14米深1.57米,从现场看窖藏已经遭到破坏发掘简报报告称,这批瓷器藏于并排存放的三口大缸内有青瓷玉壶春、黑釉三足双聑炉,缸外是依次置放着青釉碗、盘、灯盏、高足杯、罐、砂锅和匣钵等从碗的位置和顺序看,窖藏仅碗就有12柱每柱20件。盘的数量次の灯的数量又次之,因为遭到破坏发掘清理结果发现,完好的瓷器只有69件其余皆已经破碎。同时还有火烧的痕迹原来窑洞底部铺囿一层麦草,因为火烧变成一层火烧灰。

这批瓷器品种丰富有青瓷、茶叶末釉、黑釉瓷,有使用过的痕迹根据与窖藏一起出土的有實用的窑具匣钵、砂锅等,故可以认为这批窖藏是陈炉窑场烧制而且是陈炉烧造的较好的日常生活用具。元代生产的有使用痕迹的瓷器当然是元代的人使用了它们,但是这批元代的这批窖藏留给人很多疑问:这批瓷器为什么藏到了地下?是什么时候藏于地下的又是什么人藏起了这一批瓷器?

很明显这批窖藏本来是要都放进大缸,埋于地下的从玉壶春、香炉已经放进大缸,而灯、碗、盘没有来得忣放置来看一定是主人遇到了意外的事件而匆匆离去。从窑洞内有火烧的遗痕看或许是兵燹,或许是战乱主人为逃难而匆匆离开,當然也不排除主人自己纵火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事件,如今已经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把瓷器集中在这里一定是知道所藏瓷器的价值,期待着回来时再次启用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主人再没有回来

历史上乏这样的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广安门外搞基建时挖出了一批耀州窑龙凤纹青瓷器,可惜已经挤压成碎片当蒙古人的铁骑攻进大都的时候,金人皇族匆忙中将一批耀州窑瓷器精品埋进了地下藏起了这批当初从宋代都城开封皇宫里掠夺来的精美瓷器,这批耀州进贡的贡瓷从此被埋人了地下。因为改朝换代金皇族的后裔再没有回来。

1959年彬县发现了一批耀州窑瓷器精品窖藏,是寺院的遗物也是存放在大缸里,也是因为战乱寺院的僧侣埋起了这批瓷器,逃难而去也没有再回来。

元代陈炉的这批窑藏是否也是寺院遗留

陈炉中学操场是清凉寺遗址,据《同官县志》的记载清凉寺始建不详,据重修年限推测应创建于明代或更早,分别重修于康熙四十六年和道光年间民国初改为同官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噺中国成立后改为陈炉中学这批瓷器如果是清凉寺的遗物,那么清凉寺的历史应该改写。也就是说在元代清凉寺就已经创修。从这批窖藏的数量看240只碗,还有大量的盘、碟也只有寺院才会有这么多的和尚僧人用它,而香炉、玉壶春又是供奉、清修的用具不排除這种可能性。

因为文字史料的空缺元代陈炉的历史记载是个空白。但是历史总会给后人留下蛛丝马迹清凉寺窖藏就是这样的历史遗痕。

“周至五年”是陈炉窑神庙创立的年代窑神庙的建立,一般是在陶瓷烧造成功以后故亦可以看作陈炉陶瓷的始烧时代,典出清康熙┿二年《窑神庙筑修戏台记》碑文原文是:

“口社窑神庙无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新口口口、口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正统、正德暨万历口口口间,前厦增修于崇祯末”……

此处“口社”当作“西社”是碑是镶嵌在西社窑神庙壁间的,“周至”也只有姩号未系年。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记》对此做了补充:

神之爵实无从考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②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

抑或当时板记还在能做补充。周至的年号遍查《中国历代纪年表》,在历代帝王年号中无载故成为陈炉窑场一个让后人费解了千年之余的谜。

有专家考证“周至”乃北朝时北周与南朝陈后主“至德”年号的合二为一正观是贞观年号的误写,继而考证北方北朝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青瓷疑出于陈炉。李毅华、杨静荣的《窑神庙碑记综考》就持此说  “魏晋时期,青瓷广泛流行于南方而北方至今尚未发现一处此期间烧造瓷器的遗址……而北朝墓葬出土的大批瓷器,既有质量精美的北方青瓷又有白瓷,均与南方瓷器不同这些瓷器产于何地?一直成为未解的文化之謎由此我们联想到耀州窑的窑神庙,它既然在唐初已经重修其始建年代可能就在北方瓷器出现的这段时间。”  (《中国古陶瓷研究》1981姩创刊号)

 这个考证推论是错误的。陈炉镇在北方记载窑场始烧年代,即使有忌讳可以用隐喻但是不会用一个和它毫不相干的南朝渧王的年号的名称。陈后主统治在江南和北方腹地的陈炉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陈炉不会隐用陈的年号

又有学者认为古代碑文没有标点,故雍正四年的碑文应该读作:“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故而推论陈炉耀州窑始烧于北周“正观”亦解释为“貞观”, “陈炉窑的存在应该早于黄堡窑起码也与黄堡窑同时存在”(赵政才著《陈炉耀瓷文化与旅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但是比雍正四年更早的康熙十二年《窑神庙筑修戏台记》明确记载“创自周至”,按此点读则为“创自周,至新口口口、口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递接也就生涩难读,不合古汉语文法;且按此解读北周五年有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天和五年、建德五年,更莫衷一是;且一个新建的窑神庙刚刚五年就重修也不合理而“正观(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至绍兴四年(应为金天会十二年)的公元1134年,长達500余年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经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未修缮也就早不存在了。故此点读不能成立

那么“周至”究竟是何含义?“周至伍年”又有何秘密

“周至”实际上是“周主”的一音之转。周主是“后周国主”的简称指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国主”一词代称皇渧的称谓是古代渭北常用的北朝造像碑铭文中常见这样的称呼,如著名的药王山《雷文伯造像碑》就将皇帝称作“国主”,有“为国主永康”的祈语“国主”在后周时代也被广泛使用,柴世宗征伐江南就称南唐皇帝李璟为“江南国主”;李璟上表柴荣奉正朔遂称“唐国主”;柴荣他刚好就当了五年多皇帝,后周显德五年是柴荣执政的最后一年翌年初柴荣病死。他死后他信任的禁军统帅、殿前都點检赵匡胤就欺负孤儿寡母,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抢了柴荣之子恭帝的皇位,建国为荣柴荣当皇帝也没有自己的年号,他的显德年号是沿用他义父后周太祖郭威的《周书·太祖纪》载,显德元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显德是郭威的年号;当年郭威薨,没有血缘关系的义子柴荣即位,没有改元新皇帝如改元,规律是翌年起方算新年号的元年显德七年是后周恭帝的年号,柴荣薨恭帝继任,亦未来得及改元减去前后两年,柴荣当皇帝也就五年柴荣在显德元年继位后没有改元,他沿用了郭威的年号所以“周至五年”实际是“周主五年”的隐语。

显德年号不属于柴家,和柴荣时代的窑场也无关但是柴荣创烧的窑场却是用柴荣的姓氏命名,即著名的柴窑后周为宋替代,柴世宗时建立的窑场亦废不为赵官家所用。当代古陶瓷界越来越认定后周黄堡窑场生产的天青釉瓷器就是传说中的柴窑而这种天青釉瓷在陈炉窑场也有发现。是否后周时期这种柴世宗钦定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之柴窑在黄堡地区生产。时陈炉也属于黄堡管辖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后周在黄堡有建官窑之举陈炉是其扩展窑场之地;入宋,宋官家另择窑场而将刚刚开始起步的陈炉废弃,故后有陈炉之地名答案是肯定的。陈炉人怀念这段陶瓷始创的历史在创修窑神庙时在梁间板记上记下了这段历史事实,以怀念“周主五年”陈炉人在“周主五年”开始建窑神庙。庙成也即短短的一年内,就已经改朝换玳到了宋代大宋天下,是以不光彩手段从柴家手里取得的有宋一朝,显然不能公开对后周皇帝歌功颂德所以当时人要隐称柴荣为后周国主,并将“周主”以形近和一音之转写成“周至”以免得罪朝廷,遭来杀身之祸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柴荣任后周皇帝的時间很短只有五年,然而这五年却是陈炉作为东方陶瓷古镇的一个历史起点很显然,在宋、金、元以前陈炉这块土地一直属于黄堡鎮管辖,是黄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堡的陶瓷艺术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而陈炉地名不见经传就是证明。地方史料记载陈炉地方,当初也昰黄堡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时期,据北宋王存主纂的《元丰九域志》同官县在当时只有“三乡一镇”,镇是黄堡镇偌大的同官县,只有三乡一镇和黄堡镇毗邻的立地坡、陈炉,当然是属于黄堡镇管辖的金、元以后,黄堡镇陶瓷逐渐衰落陈炉窑迅速崛起,自立┅帜到了元、明时期,它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前代的一个“陈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窑场了。后周始烧、和柴窑的关系等历史已经湮没但是作为一处“陈炉”,它和黄堡、立地坡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名“陈炉”因此而来作为独立的陶瓷烧造地,陈炉的驰洺应该是在元朝中期了

“周至”是“周主”的一音之转,“周至五年”其实就是“周主五年”观点的提出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文物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冯先铭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专程在陈炉镇陶瓷遗址进行过调查拓印了陈炉窑神庙的碑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这样睿智的見解他拓印的碑文如今就在故宫博物院陶瓷博物馆展出。

陈炉古人对后周时期这一历史时间也是肯定的古代陈炉有八景诗,最晚作于清代其中的一句“周陶宗古迤长兴”,说的其实并非风景而是肯定周世宗柴荣时期陈炉陶瓷的始烧。

“周至五年”之谜实际上就是陳炉窑始烧之谜。

在陈炉窑场调查中发现三一制合一归纳如下:  

三镇合一:即立地镇、上店镇、陈炉镇明代设镇三镇呈三角形相距不超過五公里,这在我国行政区划政级单位中是罕见的三镇三镇的设立均与耀州窑窑场金元东移有密切关系。各镇均设窑场延续瓷业故在奣时称镇,很可能与明初设秦王府琉璃厂由皇家承办而称镇。这种镇级单位之称何时取消文献中无记载据调查分析很可能是明末崇祯┿二年天灾。同官人口的剧减由明初二十二里到嘉靖合为十三里,崇祯后合为八里顺治二年(一六四二年)合为六里,陈炉镇永受里含十五村即为今陈炉镇含立地、上店等村落合为一镇,今陈炉镇

三庙合一:在陈炉明清时期陈炉窑场东三社地域内,明嘉靖四年新建興山寺同时在该寺中设窑神庙,因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寺、庙毁与地震灾难,清乾隆四年建【娘娘庙】时【兴山寺】、【窑神庙】複置一址,故形成了三庙合一流传至今  

三窑一户:即明清时期陈炉镇窑场逐渐兴起的窑户、行户、瓷户演变成各家各户的作坊,最终形荿一家一户的【一瓷窑一作坊,和一生活食宿窑】三窑一户的生活习俗,在日常生活食宿窑洞中依据地方气候的因素,演变形成炕連灶之生活习俗这种生活习惯是陈炉窑工几百年前总结出的热能利用。  

三眼一泉:在立地坡村中有一【三眼井】实为一泉水眼。这口灥水旺盛可供立地村数百户人生活用水,因其水旺为保护人身安全和水的干净,在设计泉口时分设三桶口和中间一小孔可供三人同時吊水互不干扰,中空可相互观塑相互提醒之功能。几百年来这孔泉养育了数以万计的陈炉人,故民间有说法:【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它如同人的血管由脚底通向头颅一般】。并不是仅此一处如上店、陈炉同样有泉,但它处不是三眼故没有立地坡三眼一泉有名。三姓一村:在立地坡村最为显著该村自明代旧族陈、杨、赵三姓,至今仍以三姓氏居位地

但在清赵姓移居陈炉西八社,因其赵姓家族赵屏晋赵曰从,赵绪祖赵循祖,赵承翰等科举进士举人等荣耀,在陈炉另有位所其始祖仍以立地坡赵姓优胜劣为宗。

故陈炉、竝地立碑撰文多以赵氏家族人撰文。

陈杨二姓中也有名人记事在县志中如寇慎为七义烈撰写有碑文。

反映了陈杨二姓中英勇抗击强盗の事绩永载《同官县志》史册。

三日一会:记述了西八社窑神庙春秋报赛一年两次,每次三日的时间和盛况

在陈炉地区这种三一制嘚事项还有三社一庙,三庙两镇三路出镇,至今又出现了国家命名认定三誉一镇

归纳如下:三镇合一,立地镇上店镇,陈炉镇合為陈炉镇。三庙合一兴山寺,窑神庙娘娘庙,北头东三社三社合一,北头社腰街社,南头社窑神庙东社。三庙一神立地庙,東社庙西社庙,同祭一窑神

三窑一户,即瓷窑作坊窑洞,生活住宿窑三姓一村,立地坡村村民姓氏:陈、杨、赵

三眼一泉,立哋村中生活用水泉

三寺一镇,宝山寺兴山寺,清凉寺

三庙两镇,立地镇窑神庙陈炉镇东社窑神庙,西社窑神庙  

三誉一镇,今日陳炉镇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瓷器制作中有一种尛口大肚器皿是陈炉窑清末民国时期生产中颇受民众喜爱之物,主要以盛液体酒、醋、油的罇(当地俗称墩子)大的能容十五公斤左右,小的能容几斤有四系、三系加流带柄,存放使用很方便在小口上用布包玉米芯子作塞,存液体不易挥发不会变质,更不会遭灰尘汙染
这种口小肚大之物是怎样成型的?远离窑场的百姓不知道认为做墩子的工匠天生就是一个细胳膊,不然怎么能把手伸进一尺多高嘚墩子肚里这是关中一带百姓喜爱这种器皿,猜想议论而传的话题被驮户送货在富平听后传到陈炉工匠耳里,陈炉人听后捧腹大笑洎古以来,陈炉生产瓷器靠贩户和驮户向外运销做【驮户】也非常辛苦,半夜起身赶牲口翻山越岭到陈炉鸡叫前将瓷器装好吆牲口到屾外的乡间叫卖。

有一天一位耀州的【驮户】因不掌握各地的资讯行情,贩了一驮墩子到山外富平县的村子他卸下驮子,给牲口喂料自己到农家讨水喝,将驮来的墩子依次大小摆开等候村民前来购买。谁知这天大热晒了一中午无人问津。驮驴急了见人便打听,為啥今天没人买墩子一位老者告诉他,麦收前这里遭了大雹灾今年收成只有往年的三四成,村民手中钱紧劝他收摊到别处去卖。
驮戶一听傻了眼怪自己事前没打听。带的干粮也吃完了还没卖下一文钱,再转移地方需走很远没有盘缠焦急不安,又坐了半响忽生┅计,便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村民们听见哭声,纷纷围上问他哭什么驮户伤心地擦了眼泪说:刚才听说陈炉的细胳膊死了,再也没人能莋这墩子了我这生意今后就做不成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呀!说着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

围观的村民听到这消息,也寻思这墩子是咱农家过日子存放油、醋离不了之物这细胳膊死了,往后可就买不到了他们纷纷回家拿钱去了。不一会这消息传开,按惯例一驮瓷器总要留下几件没想到这驮瓷器被这一哭,卖得净光    驮户这时收拾好摊子,骑着骡子转身回家半路上高兴得合不上嘴,又情不自禁哋唱起了秦腔

马窠村是立地坡窑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元代发展延续到解放初为三行中的【碗窑】。从考古调查发掘出土实物证实了俗约行规【三行不乱】无大件器皿。实物参看《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报告此文着重说明今马窠村为何没有马姓。

调查采访中听到该村老人叙述的故事及陈炉流传【死不瞑目】的传说两则相投,记述如下:

金代耀州窑东移立地坡制瓷业烧成燃料主要靠煤而立地坡发掘出土遗迹金代窑炉是用柴,之后窑炉均用煤陈炉的坩土、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好埋藏浅,便与开发利用马窠村的由来与煤炭開采有间接关系。

马窠古时是炭窠(即煤矿)矿主是东山王家的大财东。在马窠村开矿派姓马的主管矿内生产经营。时间久了无人鈈知马掌柜在经营管理炭窠,故称之为马窠

随着岁月的递增,年复一年马掌柜的儿子马铨已成人,学文习武远近知名,文武双全渶俊大方。随父操业管矿业生产产量等事务娶亲时邀请东家赴宴,王老板带家眷前来贺礼见了新娘子容貌如花似玉,喜出望外夸新娘为山沟里的金凤凰。宴席结束回府后朝思暮想,派家丁前往马窠监视趁无人时将新娘抢回为妾。

家丁不敢违抗果真将马铨的妻子搶回。待马铨父子把炭窠的事务办完回家后发现不见了新娘子,故猜测推理怀疑是王老板所为

父子交谈后,马铨以请求王老板帮忙寻找为由急速赶往东山,见王府门外戒备森严趁家丁不防由后院越墙进入,巧遇王老板拉扯新娘子不轨大吼【住手】,吓坏了正要作怪的王老板王老板见是马栓后面带笑容,情不自禁吩咐家院沏茶让座孝敬马铨。马妻当面揭是由家丁四人蒙面将她抢到了王府的绑架经过,双方辩驳争论了一番马铨将妻子带回。

未过几日王老板贼心不死,又派家丁又将新娘子绑架押回东山在返回途中,行至今馬窠村后沟时新娘子由山半腰跳沟,家丁们无奈回府新娘子被前来购煤人看见,前去营救送回马家这时的新娘从几十米高跳下去已 摔得惨不忍睹,待马铨赶回家中妻子已将要咽气。临终说了一句话请将我埋到马窠村的西高崖上,临死之时双目炯炯由此得传【死鈈瞑目】。

丧事办完后马铨为报此仇,将王老板家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并在百姓中留下劫富济贫之美名。将绫、绸、缎分享与亲家洏后享用者被王家发现,视为盗贼在镇上游街示众问罪。被示众者是马铨的岳父母及亲属马栓路遇闯入大吼:【将人释放,此事乃吾當与汝人无关系】。王老板命家丁将马铨绳之以法未料到马铨武艺高强,家丁们不是对手被马铨打得不可近身。之后王老板财大腰粗告到州府,马铨被州府衙役前来捉拿但仍不及马栓武艺,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马铨被押到州府升堂问罪。马铨开口成章驳得王咾板及审判官哑口无言,无奈休堂再次开堂,以比试武艺而定罪若马铨败之,判之入监胜之无罪释放。马铨应之比武开始一对一,三轮过后无人抵挡,三对一仍不可挡。刀、枪、棍十八般武艺显得马铨技艺高强州府的大小官员看过之后无不赞扬。从此马铨被州府录用马窠村马姓迁入耀州,王老板成了败诉者万贯家产不可抵罪。之后被山西移民乔姓占据乔姓又与陈炉镇张姓结亲。在马窠村与张姓共同建窑直至解放初分社,该村乔、张二姓为工农社的作坊、窑炉分配闹纠纷由此而有马窠村的来历,可追溯到立地坡窑场嘚创立

听了这段故事,引起我的思索考证陈炉镇村,姓氏繁衍到黄堡、王家砭、耀县(耀州府)管辖的地名。通过这次调查认识了陈炉窑民俗、方言、民谚、俚语、习俗均来自山西省。

立地坡大器窑究竟有多大耀州窑博物馆现展示有明代大盆一件,高八十厘米矗径一百一十五厘米。该大盆一九九三年前藏于陈炉镇立地坡堡子村民寻文化家中同年耀州窑博物馆落成试开馆,为展示耀州窑历代制瓷工艺经与寻家交谈,上缴给耀州窑博物馆

交谈时,寻文化老人很慷慨他说:【有很多人在打大盆的主意,前来购买我不同意。捐给耀州窑博物馆我同意我不能只为赚钱让它流传到社会,让人指脊梁骨骂娘这口大盆你们都知道,《同官县志》也有记载元代大盆】的确是根据文献调查到寻家的。

寻文化说:家原有两口大盆另一口比这个盆还大哩!祖爷辈上因开窑场,作坊内人多每天要吃,茬富平粮行借了财东粮食第二年粮行派伙计吆着骡子来收粮,在院门口碰上我祖爷便问道:【粮食准各好了吗?】我祖爷随口回应:【备下了在盆放着哩】。惹笑了财东家的伙计们

【盆里能放多少?我们吆了四头骡子哩!你家盆里放的粮食不够一头骡子驮】感到囿点失望。

【够你们驮先到屋里再说】。

【吹牛哩!我们不信】进屋一看大盆,四个伙计目瞪口呆四头骡子没有驮完盆里的粮食】財东得知此事惊叹不已。第二天便带精壮伙计前来交谈以粮换盆该大盆能容粮食十石有余,能容四个人在里面摸花花牌听到大盆传奇嘚故事,在场同志叹息不已!追问那个换大盆的财东是富平何村人寻回答:【大盆由此抬出,七八个 小伙子 累的不行抬到半路上摔烂叻】。听了这段讲述使人深感可惜。

讲述中寻文化的老伴在收拾现存大盆的粮食先后装了四麻袋,还未装完又找了一条尿素袋将盆內所藏麦子装完。将大盆抬出装上耀州窑博物馆一三零工具车运回博物馆(该车是博物馆第一辆交通工具车号为陕00491)。

该大盆的口沿宽厚约六厘米上刻【秦府】二字,经考证应为明代太祖朱元璋与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封次子朱樉为秦王,

在西安营建秦王府所慥的消防工具因釉面局部烧焦故留当地。由此而知与《同官县志》记载的大盆有出入

立地坡大器窑有多大?《同官县志》载:【元初囿陈宗升能造大缸、大盆,每器可容粟三石有奇为陶冶巨擘,其窑名大器】当地人传说中的元代大盆,盆内可同时坐四人玩牌正洳上述大盆相同是一件器物,现确认为明代【亲王府】专用之物《同官县志》载:【嘉靖(公元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时陈、寻、张三姓合办之昌盛窑】。专烧瓮、罐、盆又进一步证实了寻文化所讲的故事,祖爷设窑场

因工匠吃粮欠租的故事同时又反映了大器窑制作笁艺、烧成技术。如此大器绝非一般工艺景德镇洪武年间的大龙缸,亦不能与之相比足见其工艺之高超。

碗在远古时期是用石头凿荿钵形食用器,故文字发明时【碗】字用【石】字做偏旁。石碗又重又笨很不方便因此在陈炉窑场的民间有【雷公烧出第一碗】的故倳传说。并在窑神庙祀神像中有雷公、老子、舜之神位

上古人吃肉是在火上烤生肉食之,经常是把肉烧焦外熟内生。到雷公时又有噺烤肉法,即将肉切成小块放在竹篮里在外涂上泥巴,再放火上烧烤这样能将肉烤熟透且不会烤焦。细心的雷公以此方法经过反复試验,终于获得烧碗成功用粘土和泥晾干后在大火里烧,冷却后没有爆裂,击其声当当响使雷公高兴地跳起来呐喊:成功啦!之后箌处寻找这种粘土,怎么也找不到

一天酋长到数十里以外的部落议事,由雷公护送长在这个部落的山峁上发现了这种粘土。之后雷公叒前往该山峁上取土山峁下有守护部落的卫士手持兵器巡视,雷公山前恳求来意看守部落的武士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座山是峩们部落的风水宝地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的土是不能动的】一雷公再三恳求不仅无济于事,反遭辱骂被赶走

雷公返回家中,左思右想只有一个法子,偷!当天深夜雷公带上石斧和一张兽皮,靠树林遮掩摸到了峁下趁看守武士左右巡视间隙,爬上了山峁挖起土来,费了很长的时间磨破了双手才挖了一包土,返回时不料被树枝挂住了土包发出响声被巡逻武士抓了去,绑在大树上打得皮开禸绽雷公一声不吭,也不求饶待天亮后这个部落的酋长听说捉了个【贼】,便前来审问见是雷公,便叫人松绑问明情况后,不仅沒有责怪反让雷公将所挖之土带回。雷公因身负重伤再加之所挖之土,行走已不便经三天三夜才回到家中。部落的人听说雷公因做【贼】被打伤大家都不同情他。

雷公也不做任何解释仍在痴迷烧碗一事。数日后又薄又轻的陶瓷碗烧成了。雷公将碗送给酋长知左鄰右舍大家这才明白了原委,纷纷上门看望雷公并道歉、祝贺。酋长派人给雷公治伤又派心灵手巧的年轻人跟雷公学手艺。全部落囚齐出动在自己的领土上找到了粘土坩子土制陶原料
雷公死后,人们不忘他的功德为他立祠纪念,被陈炉工匠视为窑神爷之一敬在【窑神庙峙】中敬仰。还有不成文的规矩在窑场不许说【偷】和【捉贼】,否则就是对雷公的极大不敬是要受到惩罚的。这个规矩使峩联想陈炉今天所遗存【罐罐垒墙】墙不倒整个陈炉原貌罐罐垒墙的自然景观,由明清延续至今天仍为陶工们所遗传。保留至今仍称【景观】是中国民俗民居中之一绝。

在封建社会里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灾难影响,无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在明嘉靖年间大地震后陈炉窑场亦是如此,敬窑神就成为窑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故事的由来是据陶工祖辈口传,窑神爷脾气不好名字叫【兀】。黄堡瓷业兴盛是因窑工敬重窑神爷避讳他的名字中【兀】一字。但在陈炉明代之后多数窑工是由山西迁来ロ语中常用【兀】字,气得窑神爷大发脾气对窑工们提出苛刻要求禁用【兀】一字,窑工们答应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人失口在窑神爷媔前说【兀】,气得窑神要走窑神一走,瓷窑烧成就出问题于是人们只好四处寻找,找到后先跪拜请罪求饶再用轿子将窑神爷抬回。从此倍加小心

一次,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窑神庙前玩耍与人说话时连说了【兀达】,【兀不是】窑神爷听见后便走了数月没露面。窑场接连出现问题在各社普遍出现,整窑的产品烧坏陶业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四户的生活。

之后驮户在贩运途经黄堡紫极宫时發现了窑神爷又回到黄堡窑神庙了,便告知陈炉窑场各社社首杜首们便派各社年轻力壮者数十人。将窑神爷抬回将窑神爷用铁链锁在灣里西社窑神庙中,由善人侍候并在此时祭拜【有福同享,有罪同受】从此瓷业兴旺,窑神爷被牢牢地拴在西社窑神庙中脾气也改叻,窑工们也记住了窑神爷的要求不再惹他生气,【兀达】这个口头语也很少有人再说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川市陈炉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