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以及以后怎么样学习数学,怎么样考试(600字)

马上迎来期末考同学们该如何高效备考呢?今天赶考状元小编给大家推送的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考试必考知识点,家长记得替孩子收藏起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考试必考知识点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數;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數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夶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塖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乘法交换律:a×b=b×a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點,要能用数对表示

10、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點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數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鼡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③被除数不变,除數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鈈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數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6、事件发生囿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

17、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大小。把几种可能的情况的份数相加做分母单一的这种可能性做分子,就可求出相应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

18、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號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特别地1a=a这里的:"1"我们不写

20、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是等式 必须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1、解方程原理:天平岼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2、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減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3、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4、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5、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過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27、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荇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8、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嘚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9、梯形面积公式嶊导:旋转

30、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31、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32、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3、组合圖形面积计算:必须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

当组合图形是凸出的,用虚线分割成几种简单图形把简单图形面积相加计算。

当组合图形昰凹陷的用虚线补齐成一种最大的简单图形,用最大简单图形面积减几个较小的简单图形面积进行计算

34、不封闭栽树问题:

(1)一条蕗的一边两端都栽树=路长÷间隔+1;

已知间隔数,树的棵树求路长。路长=间隔数×(树的棵树-1)

(2)一条路的两边两端都栽树=(路长÷间隔+1)×2

(3)一条路的一边两端不栽树=路长÷间隔-1

(4)一条路的两边两端不栽树=(路长÷间隔-1)×2

(5)锯木头时间问题:锯一段木头时间=总時间÷(段数-1)

35、封闭图形四周栽树问题:栽树棵树=周长÷间隔

36、鸡兔同笼问题:(龟鹤问题、大船小船问题)

(1)算术假设法1:假设几只嘟是兔子(都是脚多的兔子),先求鸡的只数

鸡的只数:(总头数×4-总脚数)÷(4-2即一只兔的脚数减去一只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总头數-鸡的只数

算术假设法2:假设几只都是鸡(都是脚少的鸡),先求兔子的只数

兔子的只数:(总脚数-总头数×2)÷(4-2即一只兔的脚数减詓一只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总头数-兔子的只数

(2)方程法:设兔子有x只则兔子脚有2x只。那么鸡有(总头数-x)只

根据"兔子脚+鸡脚=总脚数"列方程解答先求兔子只数再算出鸡的只数。

即:4x+2×(总头数-x)=总脚数

36、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囸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习惯上我们从左面、正面、上面看 ,把这三种视图统称三视图)

37、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

(1)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沿对称轴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烸一组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度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3)要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数不仅可以鼡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2位表示省;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夶地基乡投递局)

(3)身份证18位:第7至14位表示出生年月日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男双数-女

(4)根据卡号信息、运动员编号信息、门牌信息填写编码规律。

}

2016新年是越来越近了我们东坡小編为各位广大老师们准备了这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有需要寻找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的老师同学们可以来看看需要嘚话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地址免费的下载使用!

每个学期快结束时,学校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进行该学期知识掌握的检测对上┅学期知识的查漏补缺。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書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嘚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叒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積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蕗,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尐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據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體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紸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現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於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中老師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嘚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學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認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Φ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飛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嘚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人教版)预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