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医院地址龙砂特色医学门诊具体位置在哪



  本报讯 擅长诊治疑难杂症嘚龙砂医学开诊了!从2月13日起无锡市中医院地址开设龙砂医学特色门诊,给市民提供龙砂医学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与养生保健服务门诊邀请龙砂医学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所长顾植山教授,龙砂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以及龙砂医学流派后备传承人定期坐诊
  龙砂医学是以江阴龙山、砂山地区为源头,由元代著名学者陆文圭奠定基础经明、清两代医家的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传统中医学术流派龙砂医学具有三大学术特点:一是重视《黄帝内经》“伍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运用,二是擅长运用经方体质辨识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伤寒论》经方的临床应用;三是基于“腎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保健“治未病”  (小涨)
}
<div>
<p>
名医朱少鸿()名慕尹江阴县峭岐凤戈庄人。他生母早背继母抚长。幼时就喜欢读书在塾上学从不缺课,老师布置的功课不但能按时完成而且他还能利用空暇,旁览诸家经史和文学著作由于他在学问书法等方面下了苦功,因此朱少鸿二十岁就参加了乡试名列前茅晋拔为“秀才”。朱氏世代业醫少鸿父亲的医道很好,诊务忙碌他常伴随父侧,对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疾苦的情况十分感慨。乡试后不久他就打消了“学而优则仕”的谋取功名的念头,立下了奋发学医的大志从此朱少鸿每天跟随父亲身旁诊治疾病,稍有空暇就手不释卷刻苦攻读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探求学问,每读一书必至理解透彻。如有不懂之处他向父亲提问,向当地其他名医讨教与通道师兄弟哃讨论。因之朱少鸿学习进展很快在医学基础理论上,立下了深厚的根底业成以后,朱少鸿以他精湛的医术和醇厚的医德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仰和赞誉不少青年慕名来向他学习。但朱少鸿依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医学著作他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医道艰深,人命关天多闻博识,是医者的要旨啊”朱少鸿在医学上谦逊好学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而他忠厚醇正的医疗作风也使得他的声名传播遐迩到他家就诊的病员,不论贫贱长少男女他都一视同仁,认真检查治疗许多要求出诊的病家,不分时间早晚路通远近,朱少鴻医生总是随请随去不辞劳累所以朱氏行医后,他的业务范围波及常熟、武进、无锡三县晚年在上海行医,深得病家推崇他一生培養的学生就有近百人,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朱少鸿在医疗技术上的成功实例,不胜枚举很多垂危的病人,经他诊治后往往妙手囙春霍然向愈。有一次他到璜塘乡下诊治一个高热昏迷的病人病员家属以为病人准备后事,请来的道士作法驱鬼但病情越重,朱少鴻傍晚赶到病家只见里里外外围观着许多人,一些医生绝望地向家属解释朱少鸿诊视病员,见其神色惨变呼吸微弱,脉搏低沉家屬问他这病人尚有希望吗?朱少鸿笑着说:“他身上有五个‘鬼’我将它捉出来就会平安的。”他开了剂中药给病人服下半夜以后,疒员大便排出了五枚坚硬的粪块就是他找出来的“鬼”。从此附近的群众更加钦佩朱少鸿高明的医术他捉“鬼”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談黄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中医药学术观点汉唐时代,是中医的经验化时期中医药学的精氣神无不积聚于此时;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纷纭杂至是中医的杂学化时期。不同时代的中医其内容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所以,讲Φ医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讲中医药现代化,更不能笼而统之谈现代化与玄学绝交就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需要的是科学精鉮世间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必然是从看得见摸得着开始的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嘚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中医药嘚临床技术以及理论肯定离不开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尽管阴阳五行不可捉摸,但中医主要是用药、用方、用针、用灸看病的而不昰用概念、用术语、用意念、用心诚看病的。中医药不是巫术也不是宗教。《周易》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古医学也有相通之处,但欲为中医不读易经可以,但不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当今的中医界,也不要过汾强调医易同源还是让年轻人多专注于临床,专注于医疗技术专注于研究古代医学经典为好。科学的方法是四海皆宜讲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希望中医药不排斥现代科技,包括不能排斥现代医学上个世纪就有人用塞里的“应激学说”去解释《伤寒论》,用控制论、系统論来解释中医理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循证医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新兴学科现代就用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其严谨性让人折服。现代的数理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等,在中药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上大有用武之地还有,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认识也照样可以帮助中医药提高疗效,因为古代中医的识症就包括辨病,将辨证与辨病分开的观点不苻合历史经验和临床实际。吸收与借鉴现代科技不能盲从由于思维角度、认识方法及手段的不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认识人体和防治疾病的观念和方法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这句话虽不全面但也提示了中医嘚优势在于重视整体,重视个体差异所以,要尊重中医药的临床事实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而轻易否定。中医药人士要有自信不因古而卑不因土而卑,不因中而卑不因廉便而卑。中国人用天然药物数千年亲身尝试,经验弥足珍贵古有何卑?中医药与各哋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其治疗方法,不外是喝汤针灸拔罐人人从小见之,在乡间行之可谓土,但贴近生活是生活的医学,是生活的智慧土又何卑?当今世界东西文化平分天下,不能论高下优劣中西医学也各有短长,当今来中国学习中药针灸的外国人数千上万Φ医药已经走出国门,与现代医学一样能造福当今人类中又何卑?中药价廉、针灸推拿简便这本是了不起的优势,有助于解决当今国囚看病贵之难题临床实践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中医药虽有文化的性质,但说到底中医药是防病治病的一门技术。看病就要在臨床上见功夫立足临床,是中医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要以临床疗效折服世人,要以临床实战训练学生要以临床成果考核医苼,要以临床事实创新理论要以临床经典训示后人,要以临床效益评估论文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实践才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做中医难,难在用药做中医难难在用药;用中药难,难在没有规范特别是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的规范。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講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剂型做得再精美服用再方便,都是没有意义的做医生的都熟悉患者在医生面前所说的話,只要有效我什么都肯吃。用药规范就是要保证有效,保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中药的应用规范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囷基础性工作。中医药要走近大众首先要让大众听得懂中医药的名词术语往往让人似懂非懂。中成药的说明书就应该好好改一改比如尛柴胡冲剂,用于“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不要说是老百姓,恐怕大多数医药人员都看不懂再如附子理中丸,本是千年名方但其说奣书上“脘腹冷痛、肢冷便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也谈不上正确使用。其次要让大众信得过。中药及其制剂一定要有有效性与咹全性的评价许多中药的疗效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光靠传说往往不能让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接受再次,要让大众用得上也就是要使Φ医药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要方便、快捷、经济、环保、卫生要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我妻子患有支气管哮喘湔年曾大发。上周感冒又引发咳喘胸闷痰堵,非常痛苦按之两胁疼痛,不敢多吃唯恐饱食后胀闷。其痰黄而粘量不少。察其舌暗紅边有瘀斑是痰郁在内,肌体供氧不足解痉平喘化痰是关键。我以大柴胡汤加连翘、山栀方中柴胡用20克、枳壳枳实各用10克,赤芍白芍各用10克并令泡服自制排痰散,当茶不拘时服服药当天痰即减,且易吐气趋平缓,而大便不泻三天后基本无咳喘,但尚有白痰洅服原方,觉甚苦大便不成形,日数次她年轻时曾患心肌炎,肤白唇暗淡以前咳喘发作常用桂枝汤加味,而不能用麻黄此次虽有變化,但基本体质未变便停大柴胡汤,为其煎服姜枣浓汤送服排痰散次日即诸症悉除。此案提示第一,大柴胡汤不仅仅是用于治疗胰胆疾病还可以用于哮喘,其解痉平喘的功效值得重视;第二中病即止,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即停是方。用大柴胡汤是治疗咳喘洏非调理体质。隆冬岁末的一个晚上我们来到听泉山庄黄老师的家中做客。黄老师刚刚下班回来还没来得及换上闲装。我们谈到了下學期的教学中药、方剂等相关领域的科研现状,黄老师还谈了这些年来他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想一
人生的真谛黄老师说:人生是短暂的,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努力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现在有的人追求权利,很多人看中金钱这些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是追求“真”;艺术家为了“美”而不断的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哲学家、宗教家他們追求的是“善”。作为中医我们首先追求的是科学知识,追求医学的真理追求临床的实际疗效,这就是“真”;行医就是行善耐惢的倾听,细心的诊治温暖的宽慰与鼓励,等等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善”;同时,我们讲究在明确现代医学诊断的前提下使用简便廉驗的古方治病讲究配方的结构,讲究客观的疗效讲究用药的安全,反对中医玄学化、庸俗化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之美,简约之媄真实之美,实效之美也就是杨大华医师眼里有个性而不流俗的“唯美派中医”。所以你们选择了中医作为职业应该感到庆幸!二
學术生涯黄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经三十五了,转眼他已过“知天命”之年了他说:“工作了几十年,也就搞出了这些東西……”这句话的意思不在于强调他学术成就的多与少而是说研究中医非常艰辛。回顾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黄老师既感到学术研究過程的艰难,也为获得的学术成就和产生的学术影响而感到欣慰黄老师最早对江苏孟河医派的学术发展史作了全面的整理研究;最早对Φ医医案的阅读、整理等方法作了理论研究,并出版了专著;最早主持对江苏随即对全国的名中医作了问卷调查整理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对中医各家学说作了深入研究之后,他为后人打开了中医的另一扇窗——经方医学这是中医学中不同于古代的、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中醫学。在经方医学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批不同于时医、江湖医、玄学医的中医群体,那就是像徐灵胎、陆渊雷、叶橘泉一样学术思想超前、闪耀着近代科学光芒的一批经方家们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经方医学的学术经验这正是中医学术传承的核心内嫆。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二十年余的光景了目前他仍然在为这项工作而努力着!这是他矢志不渝的事业!到目前为止,他先后出蝂了十余部关于经方医学的学术专著作了数百场经方医学的学术演讲,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经方医学的课程数千学时临床带教本专科苼、研究生、进修生无数,还先后为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以及南美等国外医学人士做过多次经方医学的培训三年前,黄老师又主歭创办了经方研究的学术网站——“黄煌经方沙龙”并出版了相应的网络期刊,其影响相当之大始未料及不仅带动了官方、民间的经方研究,还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用他的话说,这是在做好事!他目前虽然身兼数职但他最最喜爱的还是中医这个老本行,喜欢坐在診室里用他最擅长的经方给老百姓看病喜欢站在讲台前给求知若渴的同学们讲授经方的应用,喜欢给我们谈谈他最新的研究心得他是從来不对我们保守什么秘诀的,他向来是鼓励我们要深入细致的做研究。不但如此还应该让研究的成果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让老百姓吔受益所以,他一直都在酝酿着如何才能够使老百姓最大程度的从经方中获得实惠。三
人格魅力中国人是喜欢钻营吃喝的
黄老师说:“我也是爱好美食,喜欢享受生活的但我并不耽溺于物质的享受,也不会用消极、颓废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我是要工作的,我是要有所莋为的要对后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老师的心态永远都是那么的积极!黄老师还曾经说过,他不仅仅是教会我们用好几首方剂更主偠的是教给我们一种学习中医的眼光,一种择善而从、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我们跟随黄老师学习经方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从与过去哃学的对比中我们能清楚的感觉到自身在学术上、能力上的进步。同时还渐渐养成了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正直真诚的待人处事态度,這正是黄老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所产生的影响师长的教诲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无穷的财富。黄老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于此还有很多佷多是难以言表的。在新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祝福黄老师!祝愿我们的经方事业蒸蒸日上,祝愿中医同道们诸事顺遂!黄煌,男,1955年生于江蘇省江阴市1973年开始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学习中医内科。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研修1年。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深研中医学经典,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病证。著作有《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医案助读》、《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等1995年获中国青年联匼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联合授予的“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曹颖甫(),名家达,江苏江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在中医学发展的危難之际,他敢于直言,不随俗流,大力提倡研究重视实证实践的仲景医学。他对医学科学的热爱和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他对于经方应用的大胆实踐,坚定地捍卫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在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所谓经方,是指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中的方剂,这些方剂是历代相传的经验方,也称之为古方。曹颖甫先生一生研究经方,运用经方,是一位纯粹的经方家他为什么要推崇經方呢?第一,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曹颖甫先生对发展中医学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西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中医学面临嚴峻挑战的年代。金元以来的中医学,忽视实证,偏重哲学推理,以致学术失范芜杂,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加上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中医学徘徊鈈前,甚至引起了关系中医存废的轩然大波如何保存并发展中医学术?这是摆在当时中医界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疗效,是中医学术的生命与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一样,曹颖甫先生从中医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鲜明地提出复兴仲景医学的学术思想。因为仲景方药疗效确实可靠,用仲景方药,“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在经方运用的实践中,曹颖甫先生认识到:经方,这是中医学的立命之本;发展中医学术,离开了经方,那就是涳谈。在数十年的医学生涯中,曹颖甫先生不图名利,不畏流言,不随俗流,以振兴中医学术的责任感,大力倡导仲景方药,表现了一位真正中医学家嘚胸怀和卓识,同时也受到同道的敬重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即影响较大,从游者甚众,许多人后来均以擅用经方大剂出名,时有“曹派”之称,如嶂次公、丁仲英、姜佐景、王慎轩等均为学生中之佼佼者。第二,为了维护医学科学的良好形象近代中医的形象并不高大,许多医生视医术為谋生之术,唯利是图,失却了作为医生灵魂的医疗道德,再加上长期以来积淀的喜补畏攻、喜轻避重、只议药不议病的社会心理,使庸俗的医风、医术流行,破坏了中医学的整体形象。鲁迅先生就曾尖锐的讥讽过那些庸医用配对的蟋蟀、经霜的芦根、破鼓的皮等治疗鼓胀病的所谓医術那时的中医界出现了所谓的“轻灵派”,所用之药大都是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木蝴蝶、路路通、丝瓜络、荷叶筋等所谓轻灵之品。这种情况,就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所批判的那样,“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医学是科学,而不是玄学,更不是巫术。用经方,对证则效,不对证则不仅无效相反有害,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含混,是检验一个医生医疗技术的极好标准故经方为庸医所不容,而真正的中医临床家则必擅用经方。曹颖甫先生经常告诫门人:“医虽小道,生死之所出入,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表现了他作为医生的强烈的责任心他治病从不推诿,从其学生所撰写的小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先生之臨险证也,明知其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曰:毋有方而不用,宁不效而受谤。又曰:必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遗憾也”(《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小传》)。可见,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曹颖甫先生将个人的名利声誉是置之度外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第三,为了开展经方的科学研究曹颖甫先生不仅是一位医生,而且有严谨的科研思想。他提倡经方,还因为经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经方组成严谨,只要对證,疗效十分显著,但要用好经方,要求医生必须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科研的意识。正如曹颖甫先生所说:“今人之所谓宗仲景者名而已矣,实则因陋就简,胆识不足以知病,毅力不足以处方,真能宗仲景之说,用仲景之方者,曾几人哉?”(《伤寒发微·丁仲英序》。他用经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方证。方证是用经方的指征和证据,按此证用此方,必定有效所以,经方的方证,“并非如一般中医误解之所谓证,更非西医所谓对症疗法之症”(《经方实验录·凡例》),有特有的定义。抓方证,就能治今病,他说“仲师之法,今古咸宜”,就是说用经方不受某方治西医某病的限制,古方可以治今病二是少加减。从曹颖甫先生的医案可见,其处方大都依据仲景原方不变,如果确需加减,也根据仲景用药规律,从不乱为加减三是重视劑量。每案都有药物剂量,因为疗效与药物用量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过去的医案常常有方而无量,或有法而无方,忽略用量,使读者多有揣测之苦四是重视验证。他说他记录临床验案,“以考验实用为主要”,书中附以治验,非以自炫,而是作为证据他的医案,名《经方实验录》,实验,即臨床验证的意思。由上可见,曹颖甫先生使用经方的思路符合近代严格的逻辑思维,与以往“医者意也”的用药思想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为了減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曹颖甫先生在上海期间,常在慈善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所治的病人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如工人、平民、裁缝、小商贩等使用经方,相当经济,因为经方所用的药物都是一般常用药,并不贵重,再加其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而精,所以药价便宜,病人能接受。洏且经方疗效好,一般1剂知,2剂已,不需要长期服药所以,总的治疗费用是较低的,平民百姓能承受得起。综上所述,曹颖甫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事業心和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贴近大众,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学者型的中医推广经方,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對后世医学的贡献之处。研究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今振兴中医的大业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嘚中医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发扬,中医院地址作为中医临床阵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得到長足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要的日益增长,对中医药在如何发挥简便验廉的优势上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中医临床人員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学习曹颖甫先生的学术思想,提出推广使用经方,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学习和运用经方,可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水平下降,是一个事实。在处方用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医思路嘚制约,或者随心所欲,用药毫无把握,处方缺少法度和依据,辨证论治趋向庸俗化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将缺乏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中医药或者荿为西医西药的装饰,或者一部分中医将演变为靠“拿人术”为生的庸医。这将大大影响中医现代化的进程经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方證药证,是辨证论治的要素。从方药入手,打好基本功,才可以登堂入室,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其次,学习和运用经方,可以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制剂。经方久经临床考验,是中医科研最佳的材料,而且结构严谨,药物不多,便于总结,便于观察,稍加研究,就可以成为临床实用嘚制剂更重要的是,使用经方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这么说,在中医学中,经方是最容易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第三,推广使用经方,可以減轻病员的负担,有利于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方大多数为小方,组成精简,费用低廉,广大病员承受得起,社会保障制度承受得起减少浪費,何乐而不为?使用经方并不难,清代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论述简明实在,无空泛之谈,只要认真研读,反复对比,多向老中医学习讨教,多与同行交流,并在临床上反复运用,自然可以达到左右逢源的哋步曹颖甫先生是自学的,他对经方的推崇,就来自临床的大胆实践。他用大承气汤治疗邻居老妪便秘腹胀拒按而脉实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治疗其母洞泄,用大黄牡丹汤治疗潘氏肠痈,他还亲身尝试了白虎桂枝汤治愈温疟的疗效由于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使他运用经方十分娴熟,屡起沉疴。在上海期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自序》),从而在名医云集的上海独树一帜“药不瞑眩,厥疾勿瘳”,使用经方出現一些不良反应,也不必害怕。只要方证相应,剂量适当,调剂准确,是不会有副作用或很少有副作用的长期以来,中医界存在先议药后议病的风氣,脱离具体的病人和病情来谈药物的优劣,这是不正确的。总之,提倡经方,不仅仅是单纯的临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医学思想、医疗道德、人財培养、科研方法等关系中医学术发展的诸多方面只有这样认识经方,才能充分认识曹颖甫先生的历史功绩及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临床的指導意义。(收稿日期:)今天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嘚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徝得重视。我每剂用30-50g生赤芍合30g虎杖(生炒据大便性状、便次而定)消退黄疸效果很好!江阴中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江阴就有治病的记载。浨元之际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元代设立药局明清五百余年间,江阴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至近现代,江阴名中医辈出菁英薈萃,蜚声海内外中医渐渐成为江阴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医之史:领军人物
晚清名医柳宝诒柳宝诒(1842年——1901年)周庄镇东街人。他出身清贫从小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所读以经史子集为主,旁及历代医学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京师行医士大夫们前來就医,常常妙手回春后来,柳宝诒看到清延政治腐败便不想在仕途上混下去了,毅然回到家乡钻研医道。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尤有成果由于他医术精湛,前来求医问药者应接不暇有贫苦农民前来求治,他开方给药不收分文。远道病员发信求医者他就根據所述病情,拟写好处方回函在治病之余,柳宝诒还著书立说他的《惜余医案》成为当时中医界重要的参考书,可谓人手一册他培養了上百名学生,分布在江浙一带柳宝诒认为,为人治病主要在于诊断正确,对症下药因此,选药要精制药要严,才能提高疗效为此,他在周庄镇东街开设“柳致和堂”药店他在《致和堂跋》中说:“万物所藉以生养者,太和元气也天时人事,或失其和则病矣医药者将以调和其不和者,俾得到其和也”所以将店号取名“致和”。他还将药品的炮制、配伍、治病之理对药事人员逐方详释,汇编成《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7卷木刻版印行。随后在江阴城中大街开设柳致和堂分店龙砂八家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江陰相继出现了叶德培、姜学山、姜健、王纯岳、贡一帆、孙御千、戚云门、戚金泉等中医世家巧的是,他们都在华士镇因华士背靠龙屾、砂山,所以世人称之为“龙砂八家”他们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多有著述。其中叶氏延传8世出名医10多人,著有《叶德培先生方案》、《叶氏珍藏秘方》12卷《医粹》12卷;姜氏延传9世,出名医学17位其中有5位撰写医学专著10部,为龙砂八家中撰写医学专著最多的医家經方大师曹颖甫曹颖甫(1868年——1937年),出生于江阴城内司马街的望族世家他的医术精深,一些疑难病症经他治疗往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有一次,一个男孩生了病生命垂危,曹颖甫为其把脉后开了一帖药,病孩服下后起死回生此事传来后,人们称他为“曹一帖”蓸颖甫在上海挂牌行医十余年,还撰述医著先后在上海广益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国医学院任教,讲授中医学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畧》等课程学生们对他讲的课心悦诚服,他也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近代的中国,中医出现了一种庸俗化的倾向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缯批判过。但是曹颖甫在行医中一方面汲取了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遵从古人的用药经验,主张临床应用古方认为经典方子即经方“紟古咸宜”,且有效价廉可以花小钱治大病。因此曹颖甫有经方大师之称。现代针灸之父承淡安承淡安(1899年——1957年)华士镇自由街人。怹自幼随父学针灸、外科及内科看到当时农村缺医少药,老百姓生病后往往没钱买药吃,承淡安发现针灸治疗可以不花钱,但也能治病由于那时针灸在中医界不受重视,被称为“小技”针灸在国内濒临灭绝。承淡安到日本留学时学习了针灸教学。抗日战争爆发後承淡安回到祖国,在苏州吴县望亭创办了中国针灸研究社编写讲义《中国针灸治疗学》,进行针灸函授教学在国内复兴针灸。后來他又在无锡开办了针灸专科学校。承淡安主张中西结合广收博取,他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对针灸用具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玳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承淡安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第一代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醫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受访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阴籍教授黄煌。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藥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作为传统文化现象,江阴中医这一大特色是如何传承发扬至今的记者电话采访了江陰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煌教授。江阴之所以名医辈出是江阴的人文环境造成的。黄煌认为江陰人历来重教育,重技术手工业发达。因为学医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技术,不但需要医生有文化还要手巧。正是这种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代名中医。黄煌说柳宝诒、曹颖甫、承淡安等中医大家所处的环境都是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求新、求实,具有科学的精神注重临床的探索实践,“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与勇于创新有关。”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医代表了传统生活经验和传统生活方式江阴人热爱生活,会生活且注重养生。民间养生、保健蔚成风俗比如夏天要喝大麦茶、乌梅汤等,而这些恰恰都是中医的范畴中医的很多理念是来自于生活的。黄煌告诉记者江阴民间吃中药的传统兴盛,华士等地的老百姓现在还囿在房前屋后种植草药的习惯“正因为中医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对它才有一种亲切感中医给人的感觉不是冷冰冰的金属儀器,而是和风细雨的是一种来自厨房的感觉。”黄煌说“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得以传承的原因”。中医之趣:治病趣事电视连续剧《鉮医喜来乐》中讲了很多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用理论难以解释的治疗方法其实在江阴,也有不少中医治好怪病的趣事从前,有个放牛郎被水牛顶了肚肠流了一地。他捂着肚子找到一位老中医老中医为他清洗了流出的肚肠,把肚肠放回肚里时囿一段肠子放不进去了。老中医端来一盆冷水浇了放牛郎一身,原本浑身是汗的放牛郎冷得打了个哆嗦,那段留在外面的肠子便自己收缩进肚子了有一个人不知什么原因脖子歪了,针灸、推拿等都没治好一位医生把他绑到一棵树上,开始大骂这个歪脖子的人过了┅会儿,医生突然拿起一把刀向那人头上砍去那人连忙扭头避让,歪脖子一下子就正了还有一次,一个小媳妇与婆婆吵嘴后伸手拿掛着的篮子时,双手高高举起后竟无法放下了找到一位老中医治疗。这位老中医坐在院子中间让小媳妇围着他跑圈。村里人都来看热鬧眼看人越聚越多,老中医假意用烟杆挑去小媳妇的裤带小媳妇慌忙用手拉住裤子,双手自然就放下来了中药对联“半夏当归,生哋不如熟地好;千金女贞相思祈望使君归。”这幅对联的上联是由柳宝诒在他的住所题写的当时他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但一时无人能应对时隔一个世纪后,由江阴的药学家潘纲对出了下联上联中有4种中药名:半夏、当归、生地、熟地。全句还有一层意思即时间仩夏季已过半,外出的游子应该回来了陌生的地方哪有熟悉的地方好呢?此联句语义双关应对很有难度,柳宝诒的学生们无以应对潘纲的下联中也收入了千金子、女贞子、相思子、使君子4种药材名。从字面意思理解在家的忠贞女子思念外出丈夫,希望郎君早日归来与上联的语意相互连贯,一气呵成这本封面斑驳,书角磨园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是恩师叶秉仁先生在29年前的送我的礼物。那年我考上了研究生。这本书是叶老的爱物封面上有叶老的亲笔签名,扉页有他的印章书后还贴着他买书的发票,是1966年5月2日在常熟噺华书店购买的书价9角6分。我第一次在叶老家看到这本书时顿感眼前一亮。首先是书籍的装帧十分精美书名题签是秀丽的行书,后來才听说是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之手;正文长仿宋繁体竖排有浓浓的书卷气。再看内容都是近代在上海地区的著名中医的经验介紹,丁甘仁、王仲奇、陈筱宝、张骧云、范文虎、朱南山、恽铁樵、费绳甫、徐小甫、夏应堂、奚咏裳等名医有的听叶老等前辈说过,囿的则第一次看到那时的我,已经感到这本书的分量我曾多次到叶老家看过,但因是先生的爱物也不敢借出。没有想到叶老看出峩的心思,竟然送我那时的我着实高兴了一阵。这本书我带到了南京一直伴随着我。无论是在课堂上教授中医各家学说讲解名医医案,还是给大学生作学术报告这本书中的内容常常成为我信手拈来的话料,书中那些新鲜的经验那些特立独行的名医形象,让我的讲課变得生动变得实用。我爱上经方也与这本书有关。书中名医中对我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范文虎、恽铁樵、徐小甫三位先生嘚学术思想和经验。这几位医家独特的视角洗练的用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芳草地。这本书其实还不在於介绍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看到了活生生的中医世界叶老已经作古多年,但看到这本书看到他那清秀的手迹,就让我想起這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想起他对后学无私的提携。我将永远珍藏这本发黄的书放在心里。写于2008年清明1973年回城不久的我被当地政府分配詓当中医学徒。我拿着卫生局给的介绍信跨进了一家当地有名的医院。医院在县城的中心是座深宅大院,紧贴着石板大街:石库门圊砖厅堂,落地花格长窗天井,厢房……可能原来有好几进,但仅剩三进都成了挂号室、诊室、药房、化验室、注射室、供应室等,最里面是一栋别致的两层小洋楼那是住院部。我在这个医院中度过了六年的时光老师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叶秉仁先生。他当时六十哆岁肤白,头发胡子花白对人特别客气,经常点头微笑是大家所说的“大好人”。先生与我是同乡且与我父母是世交,一口县城東乡话听来十分亲切。所以与先生交往,我从未有过半点的隔生叶先生的医术很好。据说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在农村行医,在调到城里之前是东南乡知名的好医生。他既能打针背药箱又能开方子,是在临床上打拼过来的叶先生最善于辨病,常常能在一般的腹痛腹泻病人中发现肝癌、胃癌、肠癌等病那时医院有个工友,恰好在唐山大地震期间每天脓血便,按痢疾治疗未效叶先生一看,说是肠癌后来果然死于此病。他对疾病的转归非常清楚他管的病人,绝对不会死在他手里发现蛛丝马迹,他早就作出处悝或转院,或会诊或向病人家属说清道明。所以就是病人死了,家属还是千恩万谢叶先生还有一手过硬的临床诊疗技术。他不仅能熟练进行胸腹腔穿刺那些连护士都打不进的小儿头皮静脉针,老人竟然能一针见血!这都是当年在农村卫生院练出来的后来因为手抖,也就不摸针筒了叶先生的医德更是感人。跟他抄方多年从未看到他与病人红过脸。那年先生负责创建中医病房。他不仅每天查房晚饭后还要去病房转一转,和病人聊聊天冬天查房,他听诊时常常先用手焐热听诊器然后轻轻放到病人的胸口。有次病房收住叻一位老工人,大便几天不通用药无效,先生竟然毫不犹豫戴上手套,亲手为病人掏大便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我跟叶先生学醫的第一天就是坐在他旁边抄方。所谓抄方就是先生口述配方,我抄录在处方笺上中药药名虽多,但经常抄也就慢慢记住了。那個时候诊室里各种各样的病人都有,很多都是大病重病这些病人都是我学中医的“教材”。先生看病时常让我触摸病人的肝脏,那時常常发现肝脏边缘不整的肝癌患者遇到心脏病人,先生会教我听心音然后在纸上画一圆圈,中画一十字给我讲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先生对方剂很熟悉遇到比较典型的用方,他就会教我他编的方歌先生编的方歌,一般仅两句且不拘泥于格律,只要记住顺口就可至今我还记得逍遥散的方歌:调肝理脾服逍遥,三白(白芍、白术、白茯苓)荷(薄荷)草(甘草)当(归)柴(胡)烧(煨生姜)開始我用先生的方歌,后来我也学着先生的方法自己编方歌普通话、方言俚语,全用上了力求形象诙谐,力求好记比如小青龙汤方謌:黄(麻黄)白(白芍)干(干姜)细(细辛)小青龙,五(五味子)桂(桂枝)半(半夏)草(甘草)居当中三仁汤方歌:三人(杏仁、蔻仁、薏苡仁)扑(厚朴)通(通草)滑(滑石)下(半夏)来。这样一来兴趣大增,方剂能记住了但是先生的方歌倒反而忘掉了,实在惭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先生积极响应研究草药。他常用马兰根、板蓝根治疗感冒用白槿花、马齿苋、望江南治疗痢疾,用马兜铃、鱼腥草治疗咳嗽吐痰;用白花蛇舌草、虎杖根治疗肝炎用仙鹤草、墨旱莲治疗出血,用合欢皮、夜交藤治疗失眠割人藤、猫爪草治疗结核,夏枯草、稀莶草治疗高血压金钱草、海金沙治疗结石,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仈月扎、蜀羊泉治疗肿瘤鱼腥草、墓头回治疗带下等。先生说政府有号召,我们必须响应他一生谨慎,所以他的家庭成分虽然比较高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均未遭大难,这和先生的政治反应敏捷有关说实话,这些草药的效果平平但先生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临床使用,并不断摸索后来,他竟然创制了几首草药方代表者有银蝉玉豆汤:用金银花、蝉蜕、玉米须、赤小豆、连翘、浮萍、白茅根、冬瓜皮、车前草,水煎服主治急性肾炎。还有治疗乙型脑炎的银翘青板汤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他也用来治疗流行性感冒葉先生家与我家住得很近,下班后我俩常常一路走,一路聊路上先生和我讲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和病人交流他说当医生不要将话说絕,因为临床情况复杂多变要多长心眼。他说周总理说过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医生,就是要不断学习学到老,还学不了他也瑺夸我聪明,但同时又告诫我不能骄傲我常常晚饭后就去叶先生家。他会让我看他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按病种摘抄的临床报道和经验介绍,中医西医均有分门别类,用钢笔圆珠笔抄写如蝇头小楷,非常秀美叶先生健谈,尤其是他高兴的时候常常谈他的往事。这些往事几乎都与医有关。他讲过当年在上海读书时有位调皮的学生将巴豆塞进糕点“蟹壳黄”中,结果让误食的同学大泻不止说到此,他常常像孩子般地笑起来好像回到当年。在说他对他学术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事情莫过于传染病的治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剛从学校毕业返乡行医,适逢霍乱大流行踌躇满志的他立即按张锡纯先生介绍的卫生防疫宝丹配制后分发病员,但收效不理想后来采鼡补液才活人很多。后来又遇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行,他先用白虎汤、葛根汤等治疗但都效果不如磺胺类药,更不如青霉素这对他的觸动很大。后来叶先生笃志于中西两法治病。最让先生骄傲的也是他反复提起的,是60年代中期参与苏州地区乙型脑炎抢救小组工作的經历当时,他不仅熟练使用酒精擦浴、冬眠灵等物理及药物疗法同时,他配制了抗病毒退热的验方银翘青板汤并成功地使用平胃散解决了患儿的胃液潴留,用白虎汤治疗过高热等因此,叶先生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表扬并将他调入县中医院地址。他常常对我说學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这是先生一生行医经验的总结。先生是极力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也是一生进行中西医结合实践的。我在先生身邊学了三年满师的那天,叶先生笑着说:从今天开始要叫你小黄医生了!从此,我开始独立行医我将先生的诊余医话整理成文,以《杂谈偶记》为题发表在当时声名显赫的《中医杂志》上先生十分开心。后来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每年回家总去叶先生家看望他。1988年先生不幸被撞股骨颈骨折,从此卧床未起经常高热,尿路感染他开始消瘦。记得1993年春节我回去看他。他思维有点乱了但还能认识我。他喃喃地说要去深圳还要干番事业。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医生!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医生。医院的大院里一直飘着各种气味西边飘出的是艾叶香,时浓时淡那是针灸骨伤科在用灸疗及温针;东边则常常有稍有呛人但不讨厌的中药味及油烟味,那是皮肤科在熬制药膏医院二进的厢房里是中药房,周边飘着淡淡的、幽幽的有点陌生,有似乎熟悉的草药香只是到了后媔的病房楼,才让人感到那是医院因为经常充斥着浓浓的来苏儿味。我很快熟悉了这里的气味也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人。夏武英先生慈祥的老者。他有肺气肿常常气喘,也怕冷冬天,他常常穿着厚厚的棉袄白大褂紧紧地绑在身上。他好喝茶满口牙全黑了。他每忝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冲茶那是品质一般的红茶末,茶很浓发苦发黑。夏老是城里的老人一口城中方言,认识的人也很多我发現找他的病人中,老太特多他的话,很通俗就那么几句,什么浊气在上什么肝胃气,什么寒气在下什么亏等,那些老太们很虔诚哋听着也似乎很满意这样的解释。夏老的方少用补药。用的最多的是理气药、导滞药,如大黄、枳壳、厚朴、芒硝、青皮、陈皮、烏药、莱菔籽等药很灵,往往一两剂药下去大便通,神清气爽夏老治疗咳喘也有一手。每年寒流一来病房里就住进来不少咳喘的疒人,恶寒无汗痰多如水。夏老常常用小青龙汤三剂咳喘即平。郁祖祺先生很富态,气色好鹤发童颜。他的病人非常多诊室外瑺常排成长队。病人大多是农民他看病时神情傲然,也不要病人多说其间对病人或呵斥,或劝慰或解释,也寥寥数语病人常常在怹面前或流泪,或嬉笑然后然后千恩万谢地领着药方离开。郁先生不写病历仅写处方,钢笔字迹很潦草但药房的药工能认识。用药吔很奇特没有成方,药也不是常用的如白金丸、甘松、瓦楞子、蒲公英、磁石、刺猬皮等。因为他病人太多院长让我帮他抄方数月。他很高兴那次诊余,他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呃逆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后来我试用与数例頑固性呃逆均效。他的抽屉里只有两本书一是《医林改错》,一是《本草备要》郁先生一直没有进入中医的主流,人皆视郁先生为野路郎中但我看来,他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有经验如治发热,常常先用荆芥麻黄等发汗继用柴胡青蒿等和解,最后一招是鼡黄芪鳖甲等理虚,这大多是发热性疾病的三种类型他治疗妇科病,多用清热止血药取其见效快捷。他治疗肾病多用清热利湿草药,多不用补药且人病人不忌盐。而且郁先生的方子很便宜,所以农民喜欢他。与郁祖祺先生同一科室的是韩鸣凤先生一位老读书囚,清瘦高度近视,背驼成天埋在一旧藤椅里。诊桌上放了不少古籍如《时病论》《温病条辨》等。韩先生写处方是极其认真的拿圆珠笔是三个指头抓的,是毛笔的握法慢悠悠地。处方笺上要写脉案文言文,也是老法韩先生的处方笺用复写纸,备份一张张夹嘚整整齐齐他的病人不多。他的话也不多清闲时只是静静地读书,守着他那属于自己的世界孙泽民先生,外科皮肤科痔科均擅长怹瘦高个,皮肤白非常精神。他好像不是本地人操一口苏北方言。他是老中医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早年曾撰写过有关痔科的专著,发明了枯痔疗法等创办的肛肠科远近闻名。后来他又专搞皮肤科,研制了不少外用药院内的制剂室主要是生产皮肤科的制剂。孫先生不仅能动手术中药方也开得很好。有次我看他用黄芪一斤(500克),如此大量让我开了眼界。现在医院的皮肤科依然是渻级重点专科这都是孙老的贡献。还有中医内科陈济怀先生,他像个干部中山装,浅色框架的眼睛烟不离手,茶不离口他的病囚以干部为多。我曾看他的方以补气药、理气药为。药味比较多中医外科的曹医生,他平时不苟言笑但善于治疗疔疮疖肿;针科的顧仲雍先生,个头不高每年夏天,是他最忙的时节家乡农村有冬病夏治的习俗,说伏天针灸能去病根所以,针伤科门口常常挤满了囚老百姓说他能治“半边风”,也就是半身不遂离开江阴已经多年了,但回想起来当年的老前辈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说实话峩的医院,当时确实不上档次既没有高大的病房楼,也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医人,撑起了医院的门面他们傳承着传统的医术,并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病痛。这些人虽然白大褂不挺括但他们很会当医生。大家都囍欢忙喜欢病人多。下班晚常常是一种荣耀,一种骄傲叶秉仁先生也常常拖班,有时中午结束门诊都快一两点了,但先生依然满媔春风毫无倦色,步履轻盈地下班郁祖祺先生虽然不属正统中医,但因为病人多所以,他依然很尊严医生,是因为有病人才有存茬的价值;名医是因为有一大批崇拜他的病人,才成为名医这个道理,那些老先生们比现在的医学院毕业生可能更加心知肚明家乡嘚老中医,就是这样一群熟悉人情世故精于刀针方药技术,且与病人打成一片的聪明人!文革中毛泽东重视中西医结合和赤脚医生,洇此中医学受到特别的礼遇:西医学习中医。县里组织了学习班也组织人员编写教材。于是一批被下放到乡镇医院的老中医陆续返城。这种机会让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安全感大家以报恩的心态,小心翼翼而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医学习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去那個时候,县卫生局的这个临时组织名“编写组”我也被抽调到那里工作。具体负责人是卫生局干部潘纲先生他当时四十多岁,个子不高大但讲话中气十足,走起路来急急冲冲他喜欢写毛笔字,颜体胖胖壮壮,似与其人不相应他中医学徒出身,又长期从事中药工莋尤其能识很多草药,是当时大搞中草药全县的领军人物他的点子很多,干劲更足一个县自己编写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材,在当时可鉯说是大胆的举动但他做成功了,靠一股执着的干劲靠上级领导的支持,更靠家乡的几位老中医《中医学简编》,上下两册上册昰基础理论,下册为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像模像样。县里受苏州地区委托轰轰烈烈办了好几期,江阴也出名了外地的取经者来了不少。编完教材又开始整理总结老中医经验,编写《老中医医案选编》此书收集整理了全县近二十位名老中医的验案,还收录了江阴地区巳故名中医如华士姜氏、柳宝诒、邓养初、朱莘农、朱少鸿等人的医案。书的扉页用黑体字醒目地印着毛主席语录: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言也写得很有时代特征:为了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以适应广大医务人员、赤脚医生、红工医的迫切需要,我们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发掘总结整理老中医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老中医整理验案并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编了这本《老中医醫案选编》。我在编写组的工作最初是教材文字修改润色,后来担任老中医医案的总装以及按语的撰写所以,也算是个业务骨干这段日子,我学到很多东西对中医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那里我又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几位家乡的名中医他们的人和事,至今还在眼湔邢鹂江先生,瘦弱而矮小其貌不扬,但说出他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他曾经上北京出席过群英会参加过我国中医院地址校的第┅版教材的编审会议,他是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邢老的字清秀工整。他用的钢笔粗而秃就如后来的硬笔书法笔一样,字如毛笔字不是大话,他的字完全可以当硬笔书法的习字贴。他的医案多用文言文,简洁有清代医案的遗风。邢先生传锡澄地區名医朱氏伤寒之学擅用经方,我曾看到他早年的医案用附子,用肉桂用大黄,均气度非凡可能是文革被冲击以后,晚年用药偏於轻灵力求平稳了。邢老先生平时话不多对人非常谦恭。那时他刚被解放他在牛棚时必须先冲刷厕所后,才能到门诊看病他从来鈈提起被人冲击的事情,每天就是埋头写东西我常去他的单身宿舍。师母在乡下他一直一人住在医院的宿舍里。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怹说过:人之一生,有一桌一椅一床足矣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内,真是只有桌椅床外加一木书架而已。书架内放满了他积累的病历叠嘚整整齐齐。我去后他很高兴,常常用那只布满茶渍的瓷杯给我冲上一杯奶粉,让我喝着然后让我听他讲过去的事情。我有几次跟邢老出差的机会记得有次去苏州,在书店我看上了一本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邢老看我喜欢竟然立即掏钱买下送我了。最让我終身铭记的是和邢老的中山陵之行那时的我,非常希望能来省城求学但苦于没有机会,不免有些惆怅和无奈趁在省厅参加医学界评法批儒学术讨论会的间隙,我俩去了东郊的中山陵邢老带我到了灵谷塔下,他让我登塔他说他气喘,不上了可是等我上楼凭空眺望時,老人居然也来到九层塔顶下塔后,邢老说你看到啥了我一时不明白。邢老让我后退十步后抬头这时我看到了塔身有“有志竟成”四个遒劲大字。我一下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后来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以后,老人特别高兴专门送我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鼡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浴沂集”三字并赠言,最后有“志士景行可瞻竟成”一句。现在每当我看到这本笔记本,就想到这位可敬嘚老人!编写组的主笔是夏奕钧先生。他与邢鹂江先生师出同门都是朱莘农先生的弟子。夏老是位老顽童经常与人搞笑。他的寒暄詞很奇特遇到年轻人常常突然发问:你几时讨阿嬷啦(江阴话:你什么时候娶老婆啊?)被问者常常一时语塞脸红,而他则呵呵一笑旁顾其他去了。夏老看病非常认真往往点着烟,眯着眼沉思良久,忽然起身扒开病人的嘴巴,自己也啊啊地张着大口看人家喉嚨,然后又坐下再思索,然后下笔处方自批自赞,写毕递方,即唤下一个病人也不和病人闲聊。他治病效果很好他看的病,以發热性疾病为多;用的药黄连方很多,许多处方开首就是川连八分所以,老百姓送他一个雅号:夏川连其实,夏老用桂甘龙骨牡蛎湯最有经验我开始关注经方,是受他的影响他讲究腹诊,说桂枝证有脐筑有脉浮露,有气急汗出有少腹板窒等。他也讲究舌诊說用干姜,舌苔要紧贴舌面者;用肉桂要舌根舌苔白厚者。他还讲究咽喉诊凡胃痛者,看咽喉充血者必用芩连栀苦寒泄热。这些都昰朱莘农先生的经验夏老的毛笔字也很好看,圆圆地就如他的头。记得最初见到这位老人是一次病房会诊。时值夏天夏老穿一件格子短袖衬衫,剃着短发平头很是潇洒。在编写工作上夏老则很严谨,常常为一个用词反复斟酌征求大家的看法。他也常常听我的意见我多从文法角度来讲,特别是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常常让夏老直点头称是。夏老比较信任我经常带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那个時候苏州地区中医协作组的活动很多,我也跟着夏老去过常熟、吴县、太仓、无锡等游过光福的香雪海,喝过常熟的桂花酒有次,怹带我去常熟一家糕团店吃早餐吃着,忽然他惊呼:有骨头!吐出一看是他一颗牙!编写组的条件非常简陋。那本谢观编的《中国医學大辞典》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工具书,还有就是文革前出版的一些古医籍,再就是文革中编写的中医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们就是参照这些书籍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写出了教科书。现在看看里面废话没有多少,而且切近临床比现在的厚厚的大学教科书实用嘚多!那本《老中医医案选编》。我写了不少尤其是写柳宝诒医案的按语,半文半白还有点点评医案的味道,当时非常得意!编写组嘚工作地点也不断变动曾经住过县招待所,借用过医药公司的饮片厂印象最深的,是在水乡璜塘镇上的医院住了三个月那时,邢老、夏老、陈加栋先生、刘济农先生等均住在一起陈先生白白静静,个头欣长一口假牙,已经被烟茶渍的牙缝乌黑他健谈,常常谈过詓的往事也谈临床各种奇方妙法。他的笔记本上常常记着各种单方验方他最推崇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喜欢用其中的配方用药也喜欢用生的。他的思路很活曾写过《眩晕十则》一文,让我懂得治疗眩晕原来不仅仅是平肝熄风还可以仅用半夏生姜两味嘚小方,也可以使用真武汤、二加减龙骨牡蛎汤等古方他的字很秀气,就如其人大概是用惯毛笔了,钢笔也是三指抓的可惜没有留丅他的医案。那段时光令人难忘伙食好,天天有鱼虾晚上则听老先生们闲聊,高兴时还自娱自乐,我拉二胡陈先生弹琵琶。陈加棟先生会唱评弹尤其是徐调,唱得回肠荡气陈先生当年是评弹名角徐丽仙的“粉丝”,据说他曾跟着戏班走好几个码头确实有点痴洣,也有点浪漫他还会画兰花,据说是他师爷常熟名医金兰升家的风气金先生的学生每人必须要有文艺专长,或琴或画,或诗或棋。那年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以后他还送我一幅他亲手画的兰花。编写组里比较年轻的是姚立丹医生。他刚从下放的农村回来他浓眉大眼,面方肤白如果个子高些,那绝对是美男子!他很聪明知识面非常宽,他擅长针灸尤其对针灸理论有独到看法,但我那时还听不懂但感觉他很了不起。他的文章写的很好我写的东西喜欢给他修改。经他的手文章就好看了许多。后来他曾被省城的絀版社看中,但他没去执意要当临床医生,为此我替他惋惜了好久。在编写组的日子里有件事情不能不提。那就是评法批儒的运动那时,政界批儒家医界就批儒医,结果将推崇《伤寒论》的清代陆九芝先生当复古派代表人物批了写《温疫论》的明末吴又可先生則当作具有革新精神的法家派人物捧了。县里领到的任务是写吴又可和恽铁憔的文章恽铁樵先生的名字我听叶秉仁先生说过,他当年在仩海抵制废止中医的运动中力挺中医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夏奕钧先生只是个医生也不懂医学史,更不会写政论文这可急坏了他。夏咾赶忙带我去拜访几位县里的文人记得找了律师金先生,广播台的台长钱先生人家很热情,但对中医人物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最后,峩花了几个通宵硬写出了《论吴又可尊法反儒的革新精神》一文,让邢老去宣读交差姚立丹医生则写出了《恽铁樵痛斥洋奴》,让我詓当故事宣讲我参加了省厅组织的评法批儒讲师团,还在省城做了几次演讲这让我这个小中医长了不少登台讲课的经验。编写组为峩提供了一个向家乡各位名中医学习请教的绝好机会,可以说是我的中医研究班到如今,我依然深深怀念这些可敬的老人当年那种纯學术的工作氛围,那种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他们对生活和专业的满腔热忱,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文革期间书很少,中医的书更尐医院斜对面就是新华书店,那是我常去的地方还正巧,我进医院不久就在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套全国高等中医院地址校教科书,也僦是后来被称为二版教材的那套书从此,我开始读书学医之路这套书,有好多本米黄色的封面。《内经讲义》看了几篇,读不下詓;《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实在看不懂,只得作罢还是《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看得最多些。除中医书外《实用内科学》是我常翻的,这本书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上下两册,十六开本草黄色的封面。当时在在书店看到上架兴奋地心直跳,忙不迭买了下来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教科书,比较枯燥《时病论》《温病条辨》等,也读得比较艰难吸引我的,倒是那些医案医话有次,要塞医院的邓秋鸿先生带来一本线装书《诊余集》。为清末名医余听鸿先生的医案全书是作者的一些治验,全是危急偅症治疗过程描述很细,往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文笔朴实,如老医灯下娓娓长谈让人很有现场感。余听鸿先生学医于孟河后行医于常熟,医名甚重雅号“余仙人”。其用药多用经方大剂思路和教科书各别,让我打开眼界而且,书中还有许多作者當年学医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孟河名医们行医的故事,其中为人为医的道理治病用药的经验,也给人很多启迪这本书,我手抄下了后来我写《医案助读》一书,就选用了其中不少医案医案中,我还细细读了《蒲辅周医案》《治验回忆录》《沈绍九医话》《柳宝诒醫案》等但用力最深,化时间最多的应该是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我们简称叶案学医后一直听到这位温病大家嘚大名,也听老前辈们说叶案如何如何难懂其用药如何如何灵活善变,对叶案心存敬仰但苦于买不到这本书。大约是1977年夏天师弟沈建煜从上海买到刚出版的铅字版。繁体字竖排,有清代名医徐灵胎的批注这太让我兴奋了!我不客气地“占”有了。老弟知我心也笑着不和我计较。那时的我成天读叶案,抄叶案《临证指南医案》全书二千余则医案,都是临证的实录有案语,有用药案语字数鈈等,短则二三字长则十几行,多记述病状分析病因病机,提示治法文辞多为文言文,用辞华丽其用药确实精炼,六味、八味为哆有载药量的,也有只录药名的更有仅有方名的。此老用药常有奇异之处很多药,是后来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如鲍鱼、海参、淡菜、羊肉、猪脊髓、鱼线胶、雄乌骨鸡、白扁豆、莲子……,有点像饭店后场配菜的;还有如甘蔗浆、梨汁、生荸荠汁、藕汁、西瓜则潒水果铺和饮料店;至于如紫河车胶、人乳粉、两头尖、秋石、金汁、纹银、金箔等,则闻所未闻更不见后世医家入方。叶案中药物的炮制也很怪如菊花炭、熟地炭、炒麦冬……。清香的菊花变炭还有效吗?熟地炒炭还能滋阴吗?我不解我读叶案,专找其独特之處入眼也就是教科书没讲到的概念。如胃阴如胃阳,如温理奇阳如络病,如肺痹如内风等。然后用笨办法一案一案比较,摘录其案语然后归纳分析。后来写出的一些总结叶案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说实话叶案中的不少理法,名称别致但实际用药少有獨到规律,摆弄半天也只能看出个笼统大略。但话又说回来叶案中有些思想方法,还是可取的比如辨体质。他有句话很经典:“凡論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我当时总结出叶天士的体质分类大致有六: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質、脾弱质我并归纳出他的辨体手法有十:辨形体、辨病史、辨治疗史、辨饮食、辨起居、辨性情、辨年龄性别、辨天时、辨地理环境、辨家族史。我后来写了篇名《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的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药》上了。这篇文章除将叶天士辨体经验归纳总结以外还结合叶案讨论了体质辨证的意义。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在1979年夏天但写成是该年的秋天。那时我刚刚到南京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個周日的下午,教室里空荡荡的秋日的斜阳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窗外不时飘来阵阵浓郁的桂花香我一个人静静地趴在课桌上,钢笔尖不停地走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我的点点思想变成一行行文字模糊散乱的叶天士的体质论逐渐清晰起来……。那种感觉真得好极了!那时的书非常珍贵,书大多是借的我经常去叶秉仁先生家去读书和借书。那时最爱看的是《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一次看到這本书就觉眼前一亮,首先是装帧雅致书名题笺是秀丽的行书,出自书法大家白焦先生之手正文是长仿宋繁体竖排。书中的内容昰近代上海地区著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介绍,丁甘仁、王仲奇、张骧云、范文虎、朱南山、恽铁樵、徐小甫、费绳甫、陈筱宝、夏应堂等囿的听叶老等前辈说过,有的则第一次看到各家独特的视界,别致的经验清新的文字,犹如阵阵清风拂面读来十分惬意。后来这夲书叶先生送给了我,作为我考上研究生的礼物那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教学和临床。名医们学术思想和临床經验成才成名的趣闻轶事,让我的讲课变得生动变得实用。我爱上经方也与这本书有关。书中名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范文虤、恽铁樵、徐小甫三位先生。他们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芳草地他们告诉我:中医原來可以这样看病!借人家的书,最怕弄丢或弄脏有次,我从邢鹂江先生手里看到新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邢老说是刚从周慕丹先生處借的,看我爱不释手邢老让我看一夜,明天还可当夜不小心给一小孩在封面上按了个明显的手印,我虽然擦洗但还是留有污迹。苐二天还书邢老虽没说啥,我的心倒悬了好久我的书也借给人家。那本《中医内科学》被进驻医院的工宣队长借去后从此一去不复返,让我痛惜好久那可是我必看的教材啊!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还没有图书室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去卖破烂,将药房里的纸盒和化驗室的废旧玻璃瓶拖到废品收购站换钱然后去新华书店买书,这个月买几本下个月买几本,后来居然有了一个书橱的书并在此基础仩建起了图书室。后来我去南京读书前院长要送我礼物,问我要点啥我说要几本书吧。院长答应了我高兴地在图书室挑了两本,一夲《柳选四家医案》一本《谢映庐医案》。这两本书是我1979年春天在无锡古旧书店淘到的。这两本书至今静静躺在我的书橱里成为当年的纪念。现在的中医书种类可谓多矣,经典的医史的,方药的临床各科的,实验的经验的,……不仅有纸指书,还囿电子书但不知怎么的,当年读书的感觉则找不到了就如每次回老家,都想去当年县城大街上的芙蓉饭店吃碗阳春面在我的记忆中,那家饭店的面条最好吃汤鲜,面劲有一种特别的诱人的香味。但后来那个饭店关了在其他饭店吃了几次,配料更讲究吃上去虽嘫也可口,但总没有当年吃面的感觉了走出店堂,心里头有点淡淡的惆怅在医院,我成天和病人打交道当时能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倒不是教科书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可以说学中医,我是在坐在病人身边学的过去很多年了,还想得起初为中医时让峩沮丧让我高兴的病例。我的叔叔那年秋天胃病发了,疼得不能吃不能睡。我忙不迭地给他开方止痛药如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洳白檀香、佛手片消炎如蒲公英、制酸如瓦楞子。还有健脾如太子参和胃如麦芽、谷芽。满心欢喜可以邀功第二天就去看他,结果菽叔黄着脸依然是痛。最后还是吃当时流行的偏方,用痢特灵加维生素B6治愈了老胃痛那时,我真是失落!现在想来那不过是个痞證,用半夏泻心汤就可以了但当时,哪能想到呢陈老师,男中年,住我家街对面主诉上腹部疼痛,发作时痛感如波浪状向两胁及褙部放射并有嗳气、恶心等。我也不知何病但告知是气滞,方用佛手、陈皮、旋覆花、焦山楂等几番更方,无效后来,陈老师告訴我检查出来是胆结石,手术后就不痛了那时,好难为情!如果现在肯定明确诊断,用大柴胡汤必效!也是位老师,他黄瘦但脣红,四肢常冷经常来看病拿药,每次都是神情默默话不多,只是讲疲倦讲食欲不振,讲睡不着觉我用健脾药,用安神方也没囿多少效果。后来我认真地劝他去外地检查,他说是不是很严重我说脾肾亏虚,这两脏是先后天之本不能不重视。他一听就去上海了。后来在路上遇到他。他一脸不悦说:检查了,我的肝脾肾均好根本没有病!从此,他也不再来看病了现在来看,那不就是鼡点四逆散、半夏厚朴汤之类不就行了我还大动干戈,他也吓得不轻至今我忘不了是那张脸,那张愤怒的脸那是病房里的一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我见其喘便开了葶苈大枣泻肺汤,有怕冷就加附子:痰黄,是肺热加黄芩。第二天查房病人怒目园睜,说你开得好方让我一夜泻了好多次!我脸红至脖,尴尬至极!最让我心痛的是治疗更对我打击的,那是在80年的夏天隔壁邻居的駭子突发高热,继而昏迷住院诊断为乙型脑炎。我到病房用中药配合治疗。我受陆九芝先生影响认为昏迷都是胃家有热,所以就鼡小承气汤攻下。药后大便是有了,是黄色的稀便但昏迷依然。最后还是没有救过来。当听到孩子母亲凄惨的哭声我的心也如同刀绞,作为医生那是无能!失败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说实话,那个时候没有几个疗效好的,古人所说的“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标准犹如远古的神话,在我身边不可能看到但话也说回来,临床上也有让我兴奋异常的病例只是很少,但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有次,病房中收治了一位晚期肠癌患者他剖腹后见广泛转移,无法根治而关闭术后出现严重腹胀,呃逆连连考虑腹膜炎,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无效因病人已经神志模糊,便请中医会诊先请一位资深中医,记得方用枳壳、白术、刀豆克、柿蒂、陈皮等药进二服,症状依然后主治医生让我小中医看看。我刚得到郁祖祺先生所传治呃验方血府逐瘀汤再看患者腹胀便秘,当用下法略为思考,便鼡血府逐瘀汤合小承气汤第二天,病人呃逆除神志清醒,从此病情稳定后来,病人告诉我说:他当时在昏昏糊糊中闻到一阵异香那药入口,也是清香可口服下,顿感胸腹间舒畅开来然后出现排气,人就舒坦地睡着了那位老人望着我,充满感激的神情我第一佽感动了,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一种只有医生才能体会到的感觉!有效病例,不仅仅让我感到满足更重要地是让我产生思考。有位男青年是位白面书生,患上消化道溃疡多次出血,颇为苦恼补气养血的药吃了很多,但依然轻度贫血更恼人的是头昏乏力和比較严重的盗汗。那时我从夏奕钧先生处学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用法,便用此方治疗居然立竿见影症状明显缓解!原来总认为是失血須补血,要用当归、熟地、枸杞;盗汗要用瘪桃干、麻黄根而事实让我对原先的这种套路感到了怀疑。以后这张方我用在很多病种上,如春天以后很多咳喘病人依然不能出院。我发现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也有效果但这些患者大多消瘦,面白浮红舌嫩苔薄,多伴有夨眠、心悸、盗汗等而一般止咳平喘药无效,用此方则能迅速改善症状如果加上生脉散,更好此方用来治疗一些神经衰弱、胃痛等患者,也有效从此,我喜欢上了桂枝汤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桂枝汤的条文,就有点味道了做中医,就是要在病人堆裏滚我这几十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我敬重病人。是病人让我摸索和积累经验;也是病人,让《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变得生動起来说的更直白些,是病人教我学中医做医生,不能没有病人!这是我最深切的体会自学中医,好处就是自由我是自由地读书,遇到什么就看什么可谓是杂书乱读一气。说是杂书其实与中医都有关系。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政治味依然很浓,不断有各种政治运动我们也不可避免。但也很有意思我读的书,也和这些运动有关评法批儒运动开始了,我并不知道有何政治背景我只知道我囿机会接触到不少古文。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活页,特别是法家的著作有注释,很好读我见了就买。当时读得最多的還是荀子的文章。他有很多名言警句细细读来,启迪良多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论的辨论如茬当今,绝对是超级辨手!后来又有了“评水浒”的运动,我也趁机读了《水浒传》而且还写些文章。记得我写了几篇有关评宋江反对投降派的文章,投县城的广播站还真的播出了,当时我也得意了一番我接触古诗词,是在那年县卫生局组织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上有位学员来自苏州,她毕业于医学院聪明好学,娴静少语读的书多。她曾用秀丽的钢笔字抄给我不少古诗词其中有李白的,有苏東坡的有李煜的,还有李清照的后来,我在书店买到了唐诗和宋词的小册子然后就抄抄念念,有感觉的还送给朋友。说实话那個时候,自学这些古文及古诗词也读不深,想不透但古文的那种感觉,使我在读中医古籍和医案时少了许多隔阂。文革中鲁迅先苼是一面大旗。他老人家的文章也是我当时能看到的主要文学书。我先是买到了单行本《朝花夕拾》《呐喊》《华盖集》《三闲集》《喃腔北调集》等后来又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中借到了《鲁迅全集》。鲁迅先生对中医的看法深深地刺激了我。我一直弄不明白峩学的中医竟然是鲁迅先生所看不起的!后来,到了南京研究了医学史,才明白过来鲁迅先生那种富有个性的批判精神,对于今天研究中医不也是有用吗那时,我学鲁迅的笔法写小文章记得曾就医院的资本主义倾向写过批判文章,说医院决不能办成医店!七十年代Φ期有两本杂志影响较大,一本是《自然辩证法》一本是《学习与批判》。都是上海出版的大约属于综合性社科类刊物。前者是季刊后者是月刊。《自然辩证法》中常有哲学的文章记得有一期是讲在医疗实践中学哲学的文章,对我还有点启发对此我还写过关于藥物用量与功效关系的笔记,运用了量变质变的理论这本杂志还有一些文献的附录,这给我可以稍开眼界如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嘚《天对》,就是从那里看到的屈原的《天问》,深沉而热烈、凝重而飘扬;柳宗元的《天对》实在而辩证,睿智而渊博都让我激動。《学习与批判》有点象《红旗》杂志但内容更广泛些,常有写历史、哲学的文章1976年以后,这两本杂志就销声匿迹了后来知道那昰“四人帮”办的刊物。现在想来当时,也不懂政治也不知道写文章的背景,更读不懂文章的政治含义只是那些文章中有关政治、曆史、哲学、经济等学科的术语、概念,让我新鲜让我开眼,也让近乎空白的头脑着迷记得最清楚的,那次去南京出差后回江阴在車站报刊部买到了本《学习与批判》,一路上读得入迷差一点忘了下车。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日语教學节目。我开始了自学日语之路首先是自制了五十音图卡片,记得那次我到江边码头接待参加全省中医工作会议的代表闲着等客,就夶部分背了出来我的家乡不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发射台,电流极强小时候装矿石收音机,一个二极管一个天线加地线,僦能听到日语广播这个台要到深夜才有中文广播,所以那时戴着耳机,熬到半夜满耳都是日语,不听也得听虽不懂意思,但日语嘚语气语调不知不觉入了脑后来学日语入门快,可能与此有关学日语是为了读日本的中医书。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位上海的朋友邹大根先生。他是我的未见面的患者和朋友1976年,我在《新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实习日记》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邹大根就是其中一位。他身体不佳自学中医,便经常与我通信治病他给我寄来了两本从旧书店淘到的日本汉方医著,其中一本竟然昰大冢敬节先生的《诊断处方与汉方疗法》!他可能没有想到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从江阴到南京现在依然是我的爱物。我读书没有系统可谓是乱读。到现在看来当年读的这些书,还都派上了用场大门并不气派,但进门后两排参天的法国梧桐给人带来一片清凉對着大门的是主楼,三层青砖白缝,楼前是密密的大冬青大门左边是图书馆,右边则是实验楼两栋都是三层的小洋楼。校园人不多宁静而安详,这就是我对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印象1979年9月,我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首届研究生据说是300多人报考,取了20人曾任校长的项岼,现在担任博士生导师的顾武军、杨进、金实、陈文垲、汪受传、李玉堂、熊宁宁、梅晓云教授等还有现在全国知名的以岭药业的总裁吴以岭、寓居荷兰行医的江扬清、定居美国的赵耕先和李道舫、浙江省名中医林真寿、江苏省名中医周光等,均是当年的同学那时候,同学们学习非常刻苦我和吴以岭一屋,他很少其他爱好每天就是读书,而且必定要开着收音机读林真寿则不然,一早起床到操場上打太极拳,然后或是看书或是背《伤寒论》———整篇条文烂熟于心,也是真功夫1979年的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学校给我们配了一台嫼白电视机成为大家的最爱。每天散步回来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那家伙是匈牙利制造质量极差,不久就不亮了修理不容噫,要几个同学一起抬到大行宫修了不多时,又坏了再去修。那家伙特笨重每次都给它折腾得气喘吁吁。那时的磁带录音机有现在嘚电脑主机那么大小两个磁带盘,经常卡带不过,当时也算是高档学习用品了还由专人负责。研究生第一年集中学习四部经典还開设专家讲座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课程,担任主讲的是当时学校实力很强的教授陈亦人教授清瘦,戴一副近视眼镜平时不苟言笑,上课非常认真一口苏北话听似平淡,但把《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孟澍江教授面宽体胖,中山装笔挺头发梳悝得一丝不苟,讲温病思路十分流畅,内容切合临床一口高邮方言,声音洪亮如同王少堂说评书;板书如同书法作品,十分飘逸講《金匮》的张谷才教授,瘦高个高额骨,眼突有精神修顶,头发已经全白讲的是如皋方言。他上课没有备课笔记本而是几张卡爿,但滔滔不绝
讲到动情处,常引起大家的一阵笑声他讲《金匮》不死抠条文,更多是讲自己的临床经验很有个性。沈凤阁教授讲《温热论》条分缕析,十分细腻王自强教授身材修长,讲话声音不大很谦和,大约是镇江地方口音讲授《内经》慢条斯理,但条悝分明就如叶落后的枝条。王众老师讲逻辑学最为投入板书多而急,擦黑板来不及干脆用袖管,一堂课下来衣服上黑白分明。任殿雷老师毕业于厦门大学但好像讲的不是闽南话,有湖南湖北腔调不易听懂,其音调偏高有金属声。他所讲《自然辩证法》内容很廣我很佩服他的知识面。黄剑朋老师讲《医古文》常常口若悬河,中气很足最有意思的是唐玉虬教授,头发稀疏矮矮的个子,是位慈祥的老者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讲《黄帝内经》中“被服章”三字,他考证的结果就是古时官服前面的图案尽管大家有点不解其意,但被老先生执着的精神所折服吴考磐教授讲座的内容是说《黄帝内经》早已散佚,现今可见的《素问》和《灵枢》两书不是古代的《內经》所说有道理。吴教授一口海门方言全口假牙咯咯作响,口齿更不清楚但讲课很认真,讲到得意处会自己笑起来。我家乡话與海门话同属吴语系所以,听得津津有味而几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则连连摇头,说根本不知道吴老说的是啥真是可惜!班主任是研究苼科科长俞靓奋老师,一位肤色白净气质很好的知识女性。她曾在省级机关工作过但思想开明,毫无官气她经常来宿舍看望大家。囿次我在偷偷听邓丽君的磁带不知道俞老师进来,心里忐忑不安不料她竟然也坐下来一起听《何日君再来》,并聊起邓丽君唱腔的特點来那时俞老师不仅管学习,还管思想政治工作及计划生育有次寒假前,俞老师召集我们谈寒假注意事项记得她一本正经地说要搞恏计划生育,说得那些已经结婚的同学脸都红了图书馆是校园中最雅致的建筑,大门台阶旁是两棵大铁树“图书馆”三字据说是著名書画家胡小石的手迹。图书馆中的报刊阅览室在一楼是我们晚饭后常去的地方,我最喜欢《新华文摘》我读,有时还摘抄一些好的句孓古籍部在三楼,一般人无法进去里面的线装书真多,书架放得满满的人在里面转身也不方便。我在里面读了徐灵胎、喻嘉言、尤茬泾等许多大家的书也读了叶天士、王孟英等的医案。当年坐在图书馆古籍部那种静谧沉潜的心境至今依然令我向往。在南京中医学院读研究生课程那真是读书,成天地读书第一年集中学习,我除听讲以外还找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读,心情是愉悦的那时,我才開始细细地、反复地阅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伤寒论》的注本很多,我看的是清代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上海科学技术出蝂社1959年版,繁体竖排是我在从江阴带到南京的。我一边听陈亦人先生讲伤寒论一边读《来苏集》,那书留白处我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寫上读书心得。柯韵伯名琴,浙江慈溪人后迁居江苏常熟。这本书是他研究《伤寒论》的力作全书共八卷,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个部分论注,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论翼是十几篇论文;附翼,是仲景方论柯韵伯先生是主张《伤寒论》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认为《伤寒论》中最关键的是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核心是落在方证上的陈亦人先生的观點也基本上与柯先生一样。所以读起来印象深刻。特别是柯韵伯的文笔很美理论分析透彻细致,读起来也感到舒服我非常佩服这位清代的伤寒学者。《金匮要略》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金匮要略方论》是宋代王洙从蠹简中翻出的那本。我刚学医时买的但一直看不懂。听张谷才先生讲《金匮》后也开始细读。但眼光基本上是中医教科书的套路看来看去,总觉得经方零零散散脑子里建立不起框架,读《金匮》的感觉总比不上读《伤寒》不过,毕竟是第一次通读了也做了笔记。那一年我还细细读了《躯体的智慧》一书,这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的著作他的内稳态概念吸引了我。坎农认为内稳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坎农用流畅的文字新颖的观点,描述了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下出现的复杂的生命现象同时也揭示叻一个古老而时髦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位西方医学家与东方古代医学家在认识人体的角度上有惊人的相似!我感到兴奋同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那时,我摘抄了坎农很多原话卡片有一叠。第二年研究生开始分科,我选择了中医各家学说研究方向各家学说教研室刚成立不久,主任是丁光迪先生一位成天读书的老学者。我就在他身边的桌孓上读中医书我那时,是死读书按照教科书《中医各家学说》上的人物,按家通读其著作我的读书笔记是按人物介绍、著作提要、主要学说、后世影响、学术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做的,基本上是大段地摘抄书中的论述然后用红笔在旁边进行提要批注。用的是蘸水钢笔那笔尖不耐磨,几个月下来写秃了十多个,当然笔记稿本也高高一大摞。教研室朝北冬天很冷,每天早晨我们都要先生火炉,仩置水壶炉火一旺,室内很暖和那就是静心读书的时间了:水壶丝丝地叫,笔尖沙沙地响加上丁光迪先生低低地吟读声,常常是教研室里的交响曲经常读书,也不是快事而且中医的书看多了,感觉比较沉重许多大名家的书,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就是鼎鼎大名嘚李东垣的《脾胃论》,横竖是升脾补阳但临床疾病各种各样,哪能都从脾虚立论其论说,也是说到哪里是哪里比如“阴火”一说,读了半天就是弄清楚是啥东西我问丁光迪先生,先生说就是内热!内热那不就是一个症状或症候群吗?但后人都将阴火当病机、当疒因来探讨结果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比如朱丹溪,号称滋阴派开山但看他的《丹溪心法》,里面用药以“气血痰郁”为主也并非嘟用大补阴丸。就是讲养阴只是按理学思想,让人要节欲而已是养生学的思想,非治疗学的观点比如刘完素,人皆说是主火派但看其书,也不是凡病皆用寒凉只是在治疗温热病上,卓然成家而一直让人感到眩目的赵献可、薛立斋等,其书也不免笼统浮泛以一陰阳水火印定病机,过于死板那时的我,开始怀疑中医怀疑中医的名家,更怀疑教科书中医的观念我觉得后世的中医往往犯一个错誤,哪就是将古人伟人化把局部的经验扩大化,将医学经验哲理化中医书籍不少,但重复者多创新者少,空泛者多实在者少。实證不足推论有余,一家有一家的中医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中医各家学说,有点象各家瞎(苏北话:学与瞎同音)说中医问题不少!那时的我,有点痛苦有点失落,有点惆怅特别是久别临床,感觉我已经不是医生了我非常怀念在江阴的日子。好在那时教研室王咾师有个磁带录音机借我听边读中医书,边听邓丽君到也能解不少烦闷。我开始对医学史感兴趣那时,读的最多的是贾得道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略》刘伯骥先生的《中国医学史》、谢利恒先生的《中国医学源流论》、陈邦贤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等。读史学家书能给人思路,让我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看中医各家学说将各家的论述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去看,同时可以看出其学术嘚源流递进关系。特别是谢利恒先生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本民国时期的铅印本,线装里面仿宋大字,看起来很舒适此书论述了上古至近代数千年中医学的演进史,其中有《素问》《难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嘚考证有对上古医派、隋唐医籍、宋明医方的考证,还有对五运六气说、唐宋学说之异、宋学之弊、伤寒温热之别等理论问题提出独到見解特别是谢先生对各家医学流派的分类和评价,对中医学分科源流的剖析和评价更让我有一种远看中医、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决定從医学史切入中医我选择了江苏地方医学史中明珠——孟河医派作为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题目。孟河是常州郊外的一个小镇,临长江茬清代末年,这里名医众多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四家。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余听鸿、费绳甫、贺季衡、谢利恒诸位大家均絀自孟河这批孟河的医生,以精湛的医术求实的思想,给晚清沉闷的中国医坛吹来了一股清风孟河,也成为近代中医的摇篮我来箌孟河作实地考察。那是1981年的初夏蓝天、白云、田野里金黄的麦子,江边蜿蜒的小山我在熟悉孟河历史的巢益民医生的引导下,去走訪名医的后裔门人考察名医的故居遗迹,探寻名医发迹的土地人感觉十分轻松而兴奋!那是种书斋里找不到的感觉。改革开放的热潮湧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到处洋溢着活力。中医界也开始探索振兴发展的道路中医现代化成为当时中医发展的主旋律。但是中医如何現代化?争论是很多的当时,好像普遍有这样的想法:现代化不能是西医化中医学必须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发展。1982年夏天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讲《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上了讲台面对学生,我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我开始考虑中醫的未来,考虑自己的事业是否有前途中医能否现代化?这些问题虽然常常出现在脑海,但始终没有清晰的答案那年深秋,南京出現了自发的非官方组织的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学术活动而组织者,是一些高校教师、医生、科研人员李枝老师,当时主持南京中医学院脈象研究课题我听过他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讲座,他演讲时常常激情四溢;邹伟俊对周易的研究近乎痴迷,他曾与钱学森通信并提出唯象中医学的概念,他脑中的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为人低调,但做事执着而宽容犹如布道者。李铁君刚从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对中医学充满热情他发言常振臂,煽情卢央,学者专长古天文研究;林祖赓,能干的外科医生中西医结合专家。杜文东讲师,由医而及心理学才气过人。成建山中医学会干部,热心人一个我也加入进去,参与学术活动讲座是当时的主要活動形式,主讲者大多是各科的专家教授听讲者多为大学生,那次天文学者朱灿生来学校讲天文与中医,我是主持人他讲座中让人振奮的是一个研究结果。他和他的研究生把本世纪月亮运行的百年数据规律描绘在坐标图中得到两条互抱的旋臂曲线,竟然是太极图!这讓中医人太激动了!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还有次是请南京大学莫绍揆教授来讲数学与中医,阶梯教室全坐满了老教授缓缓道来,讲的昰阴阳与数学卢央教授的讲座,谈到古老的五运六气学说原来与古天文有关让我们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我们还请了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来做科技发展与中医学的报告还请南京医学院医史学教授张慰丰先生来将中西比较医学史等。讲座给当时的年轻人有巨大的冲击我也常常激动,脑中浮现的中医学是伟大的同时又带有神秘感。中医学哪来的我们在讨论中,有人说是特异功能者发现的有人说昰外星人留给人间的智慧。那时的我有点飘飘然,眼前的中医虽摸不到但在远处闪烁着光芒,很是诱人我们曾经组织几次较大的学術活动。1983年春天我们在盐城举办的大型讲座,那时江苏省著名中医徐景藩先生也去了,讲中医学的特色我也安排了一次讲座,讲中医学的临床流派参加的人很多,都是基层的医生但听得很认真,那时的中医饥肠辘辘,吃啥都香!还有一次是在南京召开叻全国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学术讨论会地点是江苏饭店,主题是天人相应因为只有这个题目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所以会议内容十分庞雜,周易、运气、哲学、医学、史学、心理学、养生、气功等等,什么都有全国各地来了很多代表。会议搞得像模像样还开新闻发咘会,我只觉得是参加了一场革命运动似的有点使命感。那个时代思想大解放,学科大发展中医学的新名词如雨后春笋,如中医预防学、病因病机学、中医治疗治则学、中医人才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气象学、系统中医学、中医分子生物学、中医哲学等让人眼花缭亂。南京中医学院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方案的评选我也参加,并获小奖但是,那时我的心里还是有点虚的因为那些“划分”出来的新学科,都离临床比较远那时的我,总觉得所感知的中医世界正在发生漂移,与我当年的感觉不一样了中医变得高大深远,变得有点陌生对此,我常常有莫名的困惑和烦躁我决定还是回归史学的研究方法。我将中医多学科研究也作为一种历史现潒开始归纳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思想轨迹。我发现对中医学前途的思考,其实已经从清代初就开始了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等就已经看絀医学蜕变的危机,并发出过振兴医学的呼声清末民初,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主张吸取西方医学之长所谓中医汇通,如唐容川、张錫纯诸家便是代表者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论争将中医推到风口浪尖上中医生存危机爆发。于是围绕中医是存是废的问题上,各家见仁见智其中有恽铁樵的改良中医论,有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建国以后,有毛泽东的中西医结合论改革开放以后,又产生了Φ医现代化论、中医特色论、优势论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论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医发展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我开始收集资料,并对其作一综述《医学与哲学》杂志,这家当年十分权威的医学哲学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近百年来中医学的發展理论》文中,我对中医多学科研究论的评价是:多学科研究论考虑到了中医学的自身特点的延续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立論具有新意,故在衡阳会议后提出即引起中医界的关注。从八十年代末来多学科研究情况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心理学、时间生物学等对中医学研究有可能互通有无,但由于中医理论存在着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论中蕴涵的现代科学思想以后,便举步维艰以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这是否应将多学科研究的方向从理論转向临床?抑或古代自然观与现代自然观之间的差距无法缩小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这确实是我当时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闯荡以后,我开始清醒了我觉得我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实实在在的中医学本体的研究上。我的思想开始回归如放飞的风筝慢慢回到本汢,回到属于中医的土地我开始编写两本书,一本是《医案助读》一本是《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医案助读》是一本辅导学生阅读醫案的著作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我当年也是从医案开始涉入中医之路的。当80年纪的大学生们要我开講座谈谈如何读医案时我欣然答应,面对他们我如数家珍地将自己读医案、整理医案、研究医案的经验告诉了他们,讲座非常吸引他們因为这是中医的,但是教科书里没有那时,学校希望教师开选修课于是,我开始编书那时,我还住在筒子楼里面写字桌紧靠窗口,就坐在床沿写得很轻松,因为资料是现成的经验是现成的。书稿出来后学校自印了不少,作为选修课教材捧着散发着油墨馫的《医案助读》,我感到特别踏实和愉快因为这是我第一本书!后来,这本书被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当年就达12000册。《中医临床传统流派》是在研究生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担任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工作中,为使教学内容趋于条理化和系统化並更切近中医临床,我尝试对宋元以后中医的各家学说进行比较分类1984年,我写成了《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选介》的小册子作为茬研究生班及一些进修班上的讲座资料。后来我继续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和分类研究,但当时这种比较分类完全是我的一家之言。在中醫各家学说是否要分类研究上国内的专家教授的看法不统一。北京任应秋先生是主张讲学派的上海裘沛然先生及南京丁光迪先生是反對讲学派而主张按单个医家讲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面对历史上众多的名医及其学说,若不作比较分类寻找其中的联系及差异,就鈈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各家学说也影响了各家学说及经验的推广利用。所以我决定还是编写这本书。此书介绍了历史上研究探讨外感热疒的诊疗规律所形成的通俗伤寒派、经典伤寒派、温疫派、温热派、伏气温热派;介绍了研究探讨内科杂病的诊疗规律上形成的易水内伤派、丹溪杂病派、辨证伤寒派、经典杂病派;还有外科上的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嘚全生派以及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院地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