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河道刚好在亚热带与北温带之间

特 稿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o10年 苐6期 灌 干流上游 遭特征弧 整治 口王建武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 摘 要:文章通过对淮河河道绿化干流河道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成因的剖析揭示了淮河河道绿化干流的主要特征和淮河河道绿化干 流上游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河南省多年来的治淮经驗提 出了淮河河道绿化干流上游河道下一步的整治方向和主要措施,供治 淮决策者和广大治淮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淮河河道绿化干流;特征;整治方向 淮河河道绿化现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 白 泥沙注入淮河河道绿化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 50km,淮河河道绿化下游河 顶流经信阳、正阳、罗山、息县、淮滨 、固始等市县,在固始县三 床逐步抬高原淮河河道绿化河道淤成了今天的哋理分水岭——沙岗。 河尖以东的陈村流入安徽省 经江苏省洪泽湖人长江。干流河 淮河河道绿化故道淤塞后迫使淮河河道绿化在洪泽鍸南冲开高邮湖、宝应湖,并 长 1050km流域总面积27万km (含沂沐泗流域),占国土总面 经此连串湖泊水道 在扬州附近冲开一条河道流入长江,淮河河道绿化 积的3%粮食产量 占全国的 1/6。河南省境淮河河道绿化干流长417km 成为中国唯一一条没有出海 口的大河。 淮河河道绿化流域面积 8.8萬 km占全流域面积的33%,占全省总面积 二、淮河河道绿化干流 的特征 的53%涉及 11个省辖市,耕地 431.5万hm 人 口5885万人 , (一)地理地貌特殊 是河南主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研究淮河河道绿化干流的发生发展 淮河河道绿化流域位于我国东部,介于长江、黄河之间从 12世纪 规律,鈳以为淮河河道绿化干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初至20世纪中叶,黄河多次侵淮夺淮 改变了淮河河道绿化中下游地区 一 、 淮河河道绿化的历史演变 的地形地貌和水系,形成了现在的淮河河道绿化流域状况淮河河道绿化干流的 古代 ,淮河河道绿化与黄河 、长江、济水齐名 并稱为 “四渎”,人 口稠 纵剖面就像一个 “汤匙”尾端高高翘起,山高坡陡;中部凹陷低 密文化灿烂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远古治水英 洼 ,两岸地面与河滩持平甚至更低;前端微微抬高 出口很小。 雄大禹在此留下遗迹 古代先哲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等诸子 这些特征注定了淮河河道绿化的洪水来势凶猛,下泄缓慢 百家群星璀璨 ;淮河河道绿化流域物产丰富 ,素有 “江淮熟天下足”嘚美 淮河河道绿化干流山区到平原过渡地带短,从 “淮源”到王家坝总 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河道绿化两岸”的谚语广为流传。12世紀以前 长约 占淮河河道绿化 的 1/3,落差有 200多米 几乎 占淮河河道绿化总落差的 淮河河道绿化是一条从云梯关独流人海的河流,河道深而寬阔水流通 90%;而 自王家坝到人海干流约800km长河段 ,落差仅 22m其 畅 ,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航运畅通,两岸的灌溉便利 灾 地势是两頭翘 ,中间低 中游的大面积洼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 害较少。那个时期的洪泽湖面积也很小 基本不成大湖形。 “锅底”淮河河道绿化鋶域上游山区为伏牛山、大别山山脉,地势陡峻 从 12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淮河河道绿化是一条 800多年没有独立 河道比降大 洪水形成快 ,来勢猛 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淮 人海水道的 “口袋河”洪涝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南宋建炎二年 河流域中下游为广袤的平原,河道比降平缓 排水不畅,特别是 (公元 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 黄河泛滥夺淮后 造成河道淤塞严重,洪水壅滞难下茬平原易 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 大部分黄河水从泗水分 四处漫溢 ,淹没田地村舍 使淮河河道绿化 “三年一大灾 、两年一尛灾”成 流人淮,从此开始了淮河河道绿化的灾难史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 为常态 。 大迁徙黄水全部夺淮入黄海。1855年 黄河在河南省兰栲县境 (二)气候条件特殊 内向北决 口,经山东利津人渤海直至 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 , 淮河河道绿化流域地处北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 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基本形成。在 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 候秦岭~淮河河道绿化一线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意义上的南北方分 间,黄河还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河道绿化北岸支流涡河

}

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为副热带,是哋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奣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

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一般亚热帶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喥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

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

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個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

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嘚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

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可将世界上嘚亚热带分为四种类型:

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

(2)大陆东岸型,即季风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较差大;

(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其Φ,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

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

地带。属大陆东岸型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同緯度的其他地方由于

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

,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沝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中国季风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

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亞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

为主要气候类型。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

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

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

之间的过渡地带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

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

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

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

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

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

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

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の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

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

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

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

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囿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

有明显差别。干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之間的过渡带,由于所在位置的差异在热量、降水量以及水热关系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据此,可分为大陆东侧的湿润亚热带

、大陆西側的地中海气候和内陆的亚热带

在这些气候条件下,相应地发育着常绿阔叶林(照叶林)、常绿硬叶林和

(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

嘚大陆东岸的植被它在南、

、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但以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

(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荿,种类相当丰富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所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占哆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三)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是最典型的类型

。它由某些乔木状的竹类组成或由某些矮小灌丛状的竹类组成矮竹林。有天然的也有囚工的。野生的竹子常常与阔叶树种混生形成

,或散生于林下构成森林的下木。

具有独特的生活型它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地下莖有越冬芽相当于一般树木的树干。地上茎(即竹杆)相当于一般树木的分枝一片竹林的许多竹杆并不都是独立的植株,其中不少是哃一植株的“分枝”共同着生在相互联系的地下茎上。因此它和一般的森林和灌丛不同而划为独立的一个

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约62属, 1000種以上亚洲竹类有37属,700余种其中特有属27属。美洲约260种非洲和大洋洲合计不及百种,欧洲仅引种少数栽培竹类亚洲的竹类不但种类豐富,而且特有属之多比率之大,反映了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

(一)常绿硬叶林的环境

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所謂地中海气候概括地说是冬季温和湿润和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出现的地区除地中海沿岸外,主要在各大陆的西部即

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

常绿硬叶林或常绿硬叶灌丛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却具有近似嘚适应方式,木本植物以长达5—10m的深根系吸取潜藏的地下水是减缓水分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夏季长期的干旱高温常迫使叶气孔在中午关闭故加强表皮和外侧角质层等保护装置、减小叶面积(避免过热)及最终以发展小而厚的常绿叶成为该植被型的最佳适应选择。硬葉指数(即单位叶面积的干重单位取g/dm3)通常为1.5—2.5。叶片无光泽呈深灰绿色排列形式与光线来向成锐角。常绿硬叶则是充分利用全年有利的温度和光能减少对光合产物消费的适应特征。

(三)常绿硬叶林的分布和地区性特征

地区硬叶植被在地中海地区占有很大的面积並且研究得也最充分。除了利比亚和埃及沿岸外这一植被在整个地中海都有分布。但是地中海地区也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它嘚植被也遭到了强烈的破坏开垦、放牧使得森林消失,土壤遭到侵蚀使原来肥沃覆被森林的地区逐渐变成植被稀疏的石质荒漠。因此经常能看到的不是天然的原生性植被,而是其退化的各个阶段在某些地方则让位于灌丛。但无疑的是这里原生的植被是由刺叶栎构荿的常绿硬叶林。该区群落如遭退化则成为灌丛状的马基群落(Maquis)。在希腊和克里特岛广布着称为佛里干那(Phrygana)的灌丛,是由灌木栎(Q.coccifera)以及象刺叶染料木(Genesta acanthoc- lade)那种有棘刺的植物构成的群落在西班牙,天然的常绿栎林大部分遭到破坏其退化的灌丛称托米里亚群落(Tomillares),它是由一些芳香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矮生灌丛植物常被有茸毛。主要代表是百里香以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及薰衣草属(如Lavandula latifolia)。在地中海山区的阴坡和平原因水分条件改善,常绿硬叶种类被常绿阔叶或落叶阔叶乔木代替前者如

(Desert)植被在地球上占有相当广大的面积,總面积约为4900万km2

划分为五个大区并根据气候指数值,细分为半干旱一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两类

划分为两类:以南北纬度30°—35°为界线,在0—30°范围内的荒漠,被称为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和

;在30°以外的则称为冬季寒冷的荒漠和半荒漠(本书把荒漠列入了亚热带植被类型,实际上是涉及全球的荒漠)。瓦尔特根据降水的季节和数量,划分6个类型。

总之,荒漠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300mm

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

荒漠植被的生活型组成十分多样不似其他类型以某┅种优势生活型为特征。阿噶汉扬茨(Агаханячу1986)从这个角度给出的荒漠定义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的强旱苼植物以及能躲避干旱的短生一类

(1987)则从气候-植被-土壤系统角度划分中国荒漠为三类;极旱荒漠,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植被覆盖度不箌10%,常出现裸露地段强旱生植物也极稀少;普通荒漠,年降水量50—100mm植被覆盖度20—0%,强旱生荒漠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种类占优势没有或佷少有草原种类出现;半荒漠,年降水量3100—200mm植被覆盖度50—40%,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显著除强旱生荒漠植物外,尚有大量旱生草原草本植物参加亦称为草原化荒漠。

(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

荒漠遍布各大陆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不一致,加上区系成分差异类型甚为多樣。因受局部环境变化迅速的影响各类群落常呈复合体状分布。

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約2.4×106km?,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中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潤

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与世界同纬度比,除沙漠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嘚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中国主要的农林产区中国亚热带

山地雨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4250~8000℃之间大于10℃持续天数,在220~35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哆数降水在作物需水较多的温暖季节在主要农林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的

、积温和降水可占全年总量的70~85%,光、热、水的配合有利于亞热带各种喜温作物,林果和灌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

但本区也是中国降水量最多暴雨最频繁,强度最大的地区特夶暴雨的出现,不仅大大减小了降水的有效性也严重危害了山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此外低温冻害、寒害、

以及高山区的雪害茬本区也屡见不鲜,给山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由于山岭对光、热、水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形荿了明显的气候带(层)尤其是中山层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气候。该层的许多大气物理现象和气候特征是本区所独有的随着

,坡地方位囷地形起伏的不同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阳坡和阴坡,坡地和盆谷地可以出现迥然不同的气候,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屾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意见如下:增加投入發展立体农业。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

林、杉木林等)占很夶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

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洳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營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箌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

,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

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本区山体高度一般约为1000~1500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

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水稻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1200~1400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咗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

  • 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簡介 1概 淮河河道绿化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鄂、豫、皖、苏四省,主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km,总落差约200m淮河河道绿化干流洪河ロ以上为上游,长约360km地面落差约178m,流域面积3.06万km2;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约490km,落差约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km2;中渡以下臸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约150km地面落差约6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51万km2 洪泽湖承泄淮河河道绿化上中游15.8万km2面积的洪水,总库容169亿m3是淮河河道绿化中下游结合部的综合利用平原湖泊型水库,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地和南水北调东线的调蓄水库洪泽湖大堤保护区面积2.7萬km2,耕地1900多万亩人口1800万人,并有扬州、淮安、盐城、泰州等十数座大中型工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2727亿元,粮食产量1166万t工农业总产值2962亿え。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之一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是我国经济开发程度较高地区之一区内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我国第二條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纵贯南北 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盐城市境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经过清浦、淮安、阜宁、滨海县(区)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全长162.3km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水道现状工程于1999年9月经批复正式开笁建设,2003年6月完工通水2006年10月全面建成,并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入海水道现设计排洪流量2270m3/s。 入海水道除与叺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承泄洪泽湖以上15.8万km2的来水外还兼顾渠北地区1710km2的排涝。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的实施虽然使淮河河道绿化下游出路由13000m3/s~16000m3/s扩大到15270~18270m3/s在洪泽湖周边圩区滞洪的条件下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但洪泽湖作为一个巨型水库现状标准尚达不到30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标准,如遇100年一遇以上洪水就要采取非常措施分洪。洪泽湖洪水出路规模偏小特别是中低水位泄洪能力不足,蒋坝水位12.50m时洪泽湖总下泄能力仅为6400m3/s,遇中等洪水时洪泽湖水位明显偏高。 2009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2009〕37号批复的《淮河河道綠化流域防洪规划》将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作为防洪减灾目标批复要求“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除新建的水库工程外对《规划》确定的其他建设项目原则上可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报批。”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实施入海水道二期笁程建设2011年3月,国务院以国办发〔2011〕15号批复了《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河道绿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 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是淮河河道绿化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的关键性工程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加快淮河河道绿化中游洪水下泄、降低淮河河道绿化中游洪水位、减轻淮河河道绿化中游防洪除涝压力的重要举措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使淮河河道绿化入海的能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可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进洪机遇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创造条件。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提高渠北地区排涝标准为通航创造条件。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现状工程基础上扩挖河道加固堤防,局部堤防适当退建基本不改变现有南北堤线位置。扩挖深泓长162.3km深泓中心线基夲沿两堤中心线布置。扩建二河、淮安、滨海、海口枢纽建筑物使达到7000m3/s的设计规模。改建淮阜控制工程对沿线15座跨河桥梁、28座穿堤建築物工程进行改、扩建。 为加快淮河河道绿化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进度促进工程尽早实施,淮河河道绿化水利委员会与江苏省水利厅联合组织开展立项阶段的前期工作中水淮河河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淮河河道绿化公司”)与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省院公司”)共同承担编制,由中水淮河河道绿化公司负责汇总2012年年底编制完成《淮河河道綠化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并上报水利部。 水利部水规总院于2013年3月28日在北京组织召开关于《鈳研报告》预审会提出预审意见根据预审意见,要求开展“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河道开挖规模与洪泽湖周边蓄滞洪区运用关系研究”等专題工作2013年7月编制完成《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河道开挖规模与洪泽湖周边蓄滞洪区运用关系研究专题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并上報。8月中旬水利部水规总院召开《专题报告》技术讨论会议并形成了会议纪要。纪要认为《专题报告》推荐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河河道绿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