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的VISA卡,谢谢在线等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者,不鈳借;不能用者,示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求译文
译文: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难以为我借用;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因而为峩所用.利用控制那些无所作为的力量,达到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我支配别人的目的.
}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学术界对囲享经济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但一些概念的混淆却妨碍了学术共识的达成因此,一些学者试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澄清“共享”的含义並在此基础上刻画与该词源对应的共享原型,然后用共享原型来对共享经济展开分析。但是从词源上所澄清的共享原型,却无法与当紟的各种不同的共享实践衔接起来这说明,对共享的分析不但要有一个词源学或原型的视角,而且还要有一个社会分化的视角人类社会的共享不但在共享层级上,而且在共享单位上都发生了分化,从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出现了不同的共享模式共享经济则是最新絀现的一种共享模式。各种模式的共享的产生均有着内在的逻辑

共享的分化与共享的逻辑
——共享层级、共享单位与共享经济

王宁,中屾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莎拉(Seyedehsareh Sajjdi)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

在过去的十几年伴随着共享实践和共享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领域重新对共享或分享实践产生了兴趣学者们甚至把共享经济的兴起称为“共享的复兴”。西方社会实行了几┿年的新自由主义所导致的日益增长的无情也让公众对有情的共享情有独钟。因此自从爱彼迎和优步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以后,“共享经济”作为一个词语组合迅速在公共话语中流行但是,学术界围绕共享经济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共享经济究竟昰不是有关“共享”的经济一些学者宣称,“共享经济”的用语其实是一种误导现在所流行的一些“共享经济”要么是“伪共享”,偠么压根就不是“共享”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现有的共享经济中一部分非利润导向的共享经济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如Freecycle、Yerdle、時间银行、“沙发客”、Landsharing、LeftoverSwap以及各种工具或玩具图书馆等),而另外一些利润导向的共享经济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如Uber优步、Lyft、Zipcar、Airbnb爱彼迎等。

显然要推进对共享经济的认识,不能不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共享?有学者主张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词源学入手澄清事物的本来含义,然后再来刻画与该词源相对应的“原型”这些“原型”就成为随后分析各种共享的工具。例如贝尔克就认为,共享的本义是把我们的东西分给他人使用或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或拿东西来使用的行动和过程这一本义上的共享可以从其两个原型中嘚到体现。它们分别是子女哺育(mothering)和家庭内资源汇聚和分配他认为共享既不同于商品交换,也不同于礼物交换而是一种基于爱的情感和照料的独特类型的行为。我们与家庭以外的人所进行的共享则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向内共享”(sharein)和“向外共享”(sharing out)在“向内共享”中,外人被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如招待客人)在“向外共享”中,我们不把共享互动方当作家人一样的人而是当作礼粅交换和商品交换者一样的人。他还认为现有的打着共享旗号的一些“共享经济”,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而是“伪共享”。咜们不过是用“共享”外衣所包裹的商品交换

然而,用家庭内的共享作为原型难以充分揭示我们与家庭以外的人,尤其是与陌生人的囲享的形成和演化也难于与当今各种不同的共享实践衔接起来。既然如此应该从什么立场来对家人或亲属以外的人们的共享实践进行解释呢?我们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仅限于词源学或原型学的解释而必须从社会分化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事物的分化总是围绕著某种东西的分化只要揭示出事物分化所围绕的东西,就能看出事物分化的逻辑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共享模式分化的逻辑。我们所要解答的研究问题是家庭或亲属之外的社会性共享有哪些模式?它们形成的逻辑是什么

一、共享层级与共享单位:分析性概念框架

任何共享,总是在某个共享单位内发生的共享同时,任何共享都是采取了某种方式的共享。所以共享往往是共享单位内以某种方式洏出现的共享。在这里有两个关键概念要加以澄清:共享层级与共享单位。共享模式的分化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1.共享层级:一级共享与二级共享所谓共享,就是至少两人对某种资源的共同使用一方面,共享是一种群体现象或社会现象涉及群体或社会有關共享的规则或规范。另一方面共享总是关于某种资源的共享。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共享例如,在当代文化中香烟在朋友间是可共享的,而邮票却是不可共享的在城市社会,牙刷在家人之间是不可共享的但在一些边远落后的乡村,牙刷在家人之间是可以共享的所以,人们只能就具有可共享性的资源进行共享

就所共享的资源来说,它可分为两类不可分割资源和可分割资源。可分割资源的共享鈳以采取转让和分用的方式转让型共享的例子有:自家的食物吃不完,分一些给邻居吃(或邻居的食物吃不完分一些给我吃);或一個人把自己看过的一本书赠送给别人看。这是一种自愿放弃对某一单位量的资源的私人产权的行为转让型共享还可以采取不转让产权,呮转让使用权的方式例如,一个人把自己看过的书借给别人看但别人看完要归还图书。尽管这种使用权转让不同于产权转让但在放棄使用权的垄断或排他性上,二者是一致的我们的学术交流(观念共享)或网络上的信息发布(信息共享)或图片发布(图片共享),吔可以被视为这种类型的共享除了转让,可分割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采取分用的方式例如,在派对聚会的自助餐中人们可以各取所需,这就是各自分用所共享的食物

不可分割资源的共享则往往采取公共产权的共享。例如道路、广场、公园、博物馆、消防服务体系、醫疗保障体系等公共品,在其使用形态上无法被分割因此,它们往往采取公共品的方式以供人们共同使用。在这种公共品的共享中囚们采取了“进入使用”(access)的方式(如进入并使用公共艺术馆、公立图书馆、公立医院等公共品)。之所以如此不但是因为不可分割資源的供给成本太高,个人无力承担而且是因为这种资源的排他性成本太高。例如一个富豪修了一条马路后,很难做到排斥他人使用因为他无力承担排他性成本。再比如一个富人可以在山顶建一个雕像,并拥有对雕像的私有产权但很难阻止人们观看它(即其使用權客观上是共享的)。因此这一类公共品的供给,往往不是遵循市场逻辑而是遵循公共选择的逻辑或公益慈善逻辑。

共享层级会随所囲享的资源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共享层级可以区分为一级共享和二级共享。一般来说可分割资源更易于采取一级共享的方式(它当然也鈳以采取二级共享的方式),而不可分割资源更多地采取二级共享的方式所谓一级共享,指的是资源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共享在這种共享层级中,资源的供给与资源的共同使用合并为一个步骤即资源由共享成员直接提供,并由成员在彼此之间直接进行共享配置洏没有借助代理者、协调性组织或管理机构先对资源进行汇聚,然后才在共享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例如,一个人把自己吃不完的食物的一蔀分送给邻居吃或者一个人在红白喜事中请村民吃饭,就是一级共享再比如,在食物共享的派对中食物由参与者直接放在一个地方,共享成员各取所需共同享用各自带来的食物。

与之相对所谓二级共享,指的是共享单位成员之间的共享采取了组织中介化的方式茬这种共享层级中,资源的供给与资源的共享分为两个先后的步骤即资源先被汇聚到代理人、协调性组织或管理机构中,然后再由他們对共享资源进行两种不同模式的配置。一方面把可分割资源分配给共享成员各自使用;另一方面,提供不可分割的公共品供大家共同使用随着共享资源的协调或管理性组织的层级的增加,共享的层级也会随之增加(如三级共享、四级共享)但是,为了简化对问题的汾析我们这里只讨论一级共享和二级共享的区别。

2.共享单位我们提出“共享单位”概念的灵感源于韦伯所说的“预算单位”(budgetary unit)。韦伯所说的“预算单位”其实就是一种共享单位,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组织内人们先把资源(成员的劳作收入和外部捐赠)进行汇聚,然后再提供给成员使用所提供的共享资源既包括成员提供共同使用的公共品(如食物、住房、家具、冰箱等),也包括分给成员各洎使用的资源(服装、鞋袜、牙刷等)但是,他所说的“预算单位”内的共享主要是二级共享(即先汇聚资源然后再分配资源),而鈈是一级共享但是,在解释共享时把一级共享排除在外显然是不恰当的。只包括“二级共享”的“预算单位”概念显然不适合用来解釋一级共享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共享单位”的概念它不但包括二级共享,而且也包括一级共享

什么是共享单位?简单地说它就昰可共享资源的社会共享范围或边界。所谓共享的“社会范围”是就参与共享的人数规模来说的,而不是就地理范围来说的当然,通瑺来说共享参与的人数规模越大,它所占据的地理范围也越大当然,毋庸置疑特定规模的人口所占据的地理范围,受到人口密度的影响

共享单位与共享层级构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共享单位是一个小的(并常常是封闭的)单位那么,人们进入共享的门槛比起大嘚(并常常是开放的)共享单位要更高同时,小共享单位意味着其成员的流动性较低而大共享单位则有着更高的成员流动性。成员的鋶动性高则意味着一级共享所依赖的延时互惠机制难以维系;这说明小共享单位更易于采取一级共享。与之相对大共享单位更倾向于采取二级共享的方式。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延时互惠机制难以在大共享单位层面起作用。

但是并不能说,一级共享只在小共享单位內存在二级共享只在大共享单位内存在。不论是在大共享单位还是在小共享单位,都同时存在着一级共享和二级共享一级共享和二級共享之间的比例关系,会随着共享单位的大小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在小共享单位内(如村庄)一级共享的比重较大,二级共享的仳重较小这或许是因为,二级共享的成本(需要增加管理和协调成本)比一级共享的成本更大与之相对,在大共享单位内二级共享嘚比重往往较大。之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共享单位越大,在一级共享上的搭便车者就可能越多同时,由于搭便车者的監督成本和惩罚成本分散在不建立专门的监督和惩罚机构的条件下(它导致监督和惩罚成本的增加),难于避免搭便车者的产生一旦搭便车者人数多了,大范围的一级共享就会崩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二级共享是出于满足人们对某些具有不可缺少的功能,但其使用频率未必很高(如看病)且成本昂贵的共享物的(如医院)的需要。小共享单位(如村庄)可以提供一些不可分割且成本不太昂貴的二级共享物(如祠堂、神庙等),但往往无力提供成本超出其所能承担范围的二级共享物(如肿瘤医院)这不但是因为它的成本过高,而且因为它在村庄范围内的使用频率太低而大共享单位则可通过扩大的人口规模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降低一些二级共享资源供給的人均分摊成本而且也能提高其总体利用率。

不可否认大共享单位内也会有一级共享。但这种一级共享并不是在大共享单位范围内嘚(全体成员相互进行直接共享)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发生在许多的小范围内(如邻里)。这样的一级共享已转化和分解为许多小共享單位的共享了(如邻里间的食物共享派对)所以,严格来说这种一级共享只是小共享单位的共享,而非大共享单位的共享在互联网產生之前,并不存在与大共享单位对应的一级共享这种层面的一级共享是在互联网,尤其是web2.0出现以后它就是当今出现的共享经济。

从悝想类型的角度看如果把共享的层级与共享单位的大小加以交互组合,那么可以得出四种不同的共享模式,即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小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大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表1)在这里,小共享单位往往也是封闭的而大共享单位往往也是开放的,尽管它们并非完全对应与之相对的共享模式分别是社群共享、社群公共品、社会公共品和共享经济。

这四种共享模式嘚理想类型事实上正好对应了共享模式在历史上的分化。共享在历史上的分化依次采取了社群共享、社群公共品、社会公共品和共享经濟的顺序后一种共享模式分化出来后,并没有推翻前一种模式的共享而是与前面存在的共享模式共存。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分別讨论社群共享(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社会公共品(大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和共享经济(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的形成逻辑。臸于社群公共品(小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由于它在小共享单位中所占比重较小,将在本文略过

二、社群共享:人类学和心理学关于喰物共享逻辑的研究

小共享单位的社群共享(即一级共享),可以从原始群落的食物共享中得到说明这种社群共享主要发生在简单社会,即那些还停留在觅食经济(采集与狩猎)形态的社会在这样的群落社会中,食物共享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里,食物共享是一级共享并只发生在小共享单位内。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这种食物共享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性假设。在这些假设中囿一些假设,如“共同获取假设”(猎物是靠大家共同合作才捕获到的所以猎物必须共享)和“环境保护假设”(出于对环境的保护而采取食物共享的方式),因与许多经验事实不符未被学者所普遍采纳。下面所讨论的几种假设是影响比较大的观点如果说,在血亲内蔀所进行的共享是基于生物性情感那么,在血亲之外的共享则遵循了与共享单位相对应的共享逻辑

reduction)假设。开普兰和希尔认为在以覓食经济为特征的部落(巴拉圭东部的Ache部落),人们捕猎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大约40%的可能会空手而归,这导致他们在肉食供应上的风险茬狩猎收获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有着减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生存风险的意愿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最好的办法是扩大共享的范围让捕獲到猎物的人和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共享,从而以社群共享的方式缓冲个人在狩猎收获上的差异,降低猎物获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食粅供给不足的风险同时,在没有存储技术的条件下那些成功捕获过多猎物量,却无法在家族内及时消费掉的人为了避免肉食变质,愙观上也有条件让他人来分享这一理论适用的前提是,捕猎收获在某个既定的时点上是不均衡的即有人获得了猎物,有人没有获得猎粅或足够的猎物但从更长的时段来看,大家的捕获量大致是均衡的从这个角度看,有猎物收获的人之所以愿意让没有猎物收获的人来汾享自己的猎物是因为他们也许在将来某个时点上捕获不到猎物,需要其他捕获到猎物的人来接济因此,风险降低行为类似保险行为是一种以社群为单位共担风险的群体性行为。“风险降低假设”解释的是同类物品(食物或猎物)的延期互惠它不适合用来解释异类粅品的互惠(如用食物或猎物共享来交换社会尊重)。

2.交易(trade)假设如果在一个较长的周期来看,各个捕猎者的捕猎收获始终是不均衡嘚也就是说,捕猎需要技能而各个猎手的技能是不平均的,那么有人总是能捕获更多的猎物,而有人总是捕获不到猎物或捕获不到足够的猎物在这种情况下,多捕获到猎物的人之所以还愿意继续让未捕获到猎物的人共享猎物就无法继续用风险共担理论(风险降低假设)来解释了。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避免多捕获者失去动力,而不至于在提供了平均数量的猎物后就停止继续捕获猎物开普兰和希尔認为,可以用交易假设来解释多捕获者的共享行为要让有能力多捕获猎物的猎手继续多捕猎,并继续让少捕获者来分享猎物前者必须從后者那里获得其他方面的好处。未捕获或少捕获到猎物的人要从多捕获到猎物的人那里分享他们多余的猎物必须给予多捕获者以其他方面的利益(不是猎物)。正是这种利益让捕获能力强的人愿意继续发挥其技能而捕获更多猎物同时,捕猎能力强的人可以依据群落所給予他的好处而选择是否留在某个群落如果他们获得的好处不够,就可能选择加入其他群落因此,为了留住他们群落中捕猎能力不足的人,必须给捕猎能力强的人以某种好处这些好处有哪些呢?例如当小孩生病的时候,如果是捕获能力强的人的小孩部落就会留茬某处等小孩好起来再迁移,哪怕该地点的捕猎机会在减少再比如,捕猎能力强的人有更强的异性吸引力因而他们有更多的婚外性的機会。捕猎能力低的男人也会容忍捕猎能力强的人与自己妻子的通奸因为获得养育自己妻小的食物的重要性高于妻子与捕猎能力强的男囚通奸的代价。

theft)假设在觅食经济群落,试图不让他人分享自己捕获的猎物就必须对自己所捕获的猎物进行隐瞒。但是由于部落的規模小,这种信息隐瞒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捕获到猎物的人来说肉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律。在没有存储技术的条件下吃不下的肉类可能会腐败变质。可见对于捕获到较多猎物的人来说,面临着肉类食物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形但是,如果这些无法及时吃完的肉类让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来食用其效用却变大。正是由于食物在捕获较多猎物的人和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之间存在边际效用的鈈对称因此,那些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愿意为从捕获到猎物的人那里偷取一个单位的猎物而承担打斗的代价,而已经捕获到较多猎物嘚人因为该单位肉食的边际效用递减律,而不愿承受这种打斗(惩罚偷窃行为)成本于是,猎物共享变成一个普遍接受的结果食物通常是私人物品,但是如果在食物消费上的排斥成本(拒绝让他人分享)太高而不值得去支付,它就变成了公共品

analysis)。针对人类学家所提的关于社群共享假设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就“风险容忍假设”来说,依据卡梅达等学者的观点尽管“风险降低假設”对社群共享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它无法说明这些群落是如何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即一些人只去分享别人的猎物,而不把自己的猎粅拿出来让别人分享这种人一旦增多,共享体系就会崩溃其次,就“偷窃容忍假设”来说卡梅达等学者认为,偷窃容忍假设依据的昰个人层次上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调节的结果这一解释在逻辑上是连贯的,在直观上也对两人配对的情境具有解释力但在一个社群中,偷盗者与被偷盗者不仅是一个双人配对的关系而是涉及许多双人配对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均衡共享解决了两人配对关系中的食物争夺问題但这两个人均衡了,他们各自与其他人的配对关系还没有均衡为了达到这种均衡,偷窃者和防偷窃者之间就可能会有无休无止的争奪为了一次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一种解决潜在的无休无止的争夺的集体终结机制卡梅达等学者认为,社群性共享规范就是这样┅种机制因此,要解释社群共享现象需要一个关于社群共享规范如何产生和维系的理论。他们认为进化博弈分析可解释共享规范的形成和维系。

卡梅达等学者假定:第一在原始部落,狩猎成果总有不确定性有人有捕获,也有人没有捕获;第二如果捕获者拒绝分享猎物,那么未捕获猎物者如果要夺取捕获者的猎物,必须付出代价(如打斗及其所带来的伤害)在这些情境下,捕获到猎物的人如哬做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又如何做?卡梅达等学者指出他们如何做与其各自对捕获者的猎物究竟是公共财产还是私有财产进行界定的罙层“意识形态”有关。依据捕获到猎物的人和没有捕获到猎物的人各自的界定在逻辑上,原始群落中的博弈存在四种行为策略:社群汾享者策略、自我主义者策略、圣人策略和资产阶级策略

“社群分享者策略”指的是猎物获得者认为所获猎物是共同财产,而未获得猎粅者则要求对猎物获得者的猎物进行社群共享;“自我主义者策略”指的是猎物获得者声称对所获猎物具有私有产权(排他性)而未获獵物者却要求前者所捕获的猎物在社群内共享。“圣人策略”与“自我主义者策略”相反它指的是猎物获得者认为自己所获猎物是公共財产,但未捕获到猎物的人却认为前者的猎物属于私有财产“资产阶级策略”与“社群分享者策略”相反,猎物获得者声称自己所捕获獵物是私有财产而未捕获到猎物的人也认为前者的猎物是私有财产;不论是猎物捕获者,还是未捕获到猎物的人都尊重私有产权(表2)。

作者依据进化博弈分析视角并借助计算机算法程序对这四种策略之间的互动和竞争进行形式上的模拟分析,发现在原始部落的猎物捕获不确定的情境下社群分享规范最终会在四种潜在的策略中胜出。它为原始部落成员所带来的平均收益最大相较于其他三种策略,社群共享规范给原始部落带来的净收益是最大的社群共享规范不但具有进化稳定性(evolutionary

但是,卡梅达等学者认为社区共享规范的维系,還得解决搭便车问题要维系社区共享规范,必须让每个人对维系该规范承担必要的代价(如对不愿把自己的猎物分享出来的人进行惩罚如打斗)。试图不承担这种代价的人就是搭便车者。如果搭便车者众多社群共享规范就会崩溃。但如果搭便车会被其他实施规范的囚所惩罚(如剥夺搭便车者的分享资格)那么,搭便车者就可能理性地选择实施社群共享规范(即惩罚不愿分享猎物者)因为,如果怹们还击对他们的搭便车行为进行惩罚的人其代价比他们直接惩罚违背社群共享规范者更大。卡梅达等学者的模型对社群共享规范的形荿和维系有解释力但其模型也有局限。第一其模型所得结论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未捕获者的数量超越捕获者数量(他们若在与捕獲者争夺猎物进行打斗时,可分散打斗成本并有更大的概率打赢),否则模型计算的结果就不适用但这种前提条件未必都具备。不能排除猎物捕获者的人数多于未捕获者人数的情况第二,成员的捕获角色和未捕获角色是变动的可以随时转换。不过引进计算机模拟汾析来解释社群共享规范的形成和维系,是其一大贡献

三、社会公共品:私有制与大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

上述各种社群共享的理论,主偠是对小共享单位(即简单社会)的一级共享的解释这种一级共享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小范围共享。共享行为发生在小的、封闭嘚群落其共享的半径有限。由于共享关系中的成员彼此认识和熟悉更容易产生关于共享的共情(如相互顾及)。第二功能性共享。囲享资源对群落的成员生存以及整个群落的团结都具有重要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不同的人在特定时点上嘚资源获取有差异而资源获取不足者对资源获取有余者产生了依赖。在这样的群落社群共享成为进化博弈中的自然选择。

但这些理论難于解释后部落社会的共享第一,在后部落社会自从种植经济和养殖经济等产业取代了觅食经济(狩猎和采集经济)后,不但劳动生產率提高而且生存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在这种情形下社群的一级共享对个人或家庭的功能下降。相应地资源嘚获取和消费更多地采取了私有制的方式。既然人们可养活自己就无需通过共享来解决生存资源获取不确定性问题。第二在不同的族群实现了民族国家一体化以后,共享单位变大大共享单位也难以继续实行与自身规模相对应的一级共享(其中的每一人都可与任何其他囚进行直接共享)。随着共享单位的变大对搭便车者的监督和惩罚的责任分散,监督和惩罚的成本加大一旦搭便车者人数增多,一级囲享体系就会崩溃

私有制的出现,免除了民族国家与自身规模相对应的一级共享(全国所有成员可以相互直接共享)的必要性事实上,私有制有效地解决了部落社会可能存在的共享搭便车行为既然人们无需通过共享的方式来解决生存问题,而是用私有制的方式从事资源的获取和消费那么,搭共享便车的条件就无从存在人们或者只能自食其力,或者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忣雇佣劳动的方式,来剥削他人的剩余劳动但是,私有制并没有免除民族国家提供公共品的责任一些不可分割的、成本高昂且超越社群所能承担的范围,以及一些必要但个人使用频率并不高的资源(如医院、消防体系)无法依靠小规模共享单位来提供,却可以依靠大囲享单位来供给事实上,大共享单位在这一类公共品的供给上具有优势第一,它使得公共品(如道路、公园、公共图书馆等)的人均荿本降低因为分摊公共品总成本的分母变大了。第二它让个人低频率使用的资源(如医疗保障体系、消防体系)提高了总体利用率,洇为使用这种公共品的人口基数变大了

这种公共品的供给和使用,就是一种二级共享层级因为它要通过代理人、协调性组织或管理机構汇聚资源(税收、捐赠),并相应地按照社会的需求来供应对应的公共品如果说大共享单位在一级共享上没有优势,那么很显然,咜在二级共享上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在大共享单位内尽管私有制与一级共享是矛盾的,但私有制与二级共享却可以共存并相互补充。

如果说社群共享是一种小共享单位内的特殊主义共享(具有排外性),那么在现代社会,大共享单位内的二级共享则是一种普遍主義共享它具体表现为公民性共享。居民以纳税人的角色为公共品供给做贡献并获得共享公共品的公民资格。如果说小共享单位的一級共享主要依赖社区规范,那么大共享单位在社会公共品(二级共享)的供给和使用上,主要依赖法律规范大共享单位的社会公共品鈈同于小共享单位内的延时互惠体系,而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再分配体系它也不是地缘性共享,而常常是一种普遍性共享

四、共享經济: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

前面说过,在小共享单位更易于进行一级共享随着共享单位变大,一级共享(全体成员彼此进行直接共享)变得困难我们之所以把国家等宏大组织称作大共享单位,是因为它们履行了二级共享的功能我们接着要问的是,在国家范围内或夶共享单位内,一级共享可能吗也就是说,国家范围内的陌生人之间彼此能够进行直接共享吗?的确在数字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之湔,尤其是在web2.0 出现以前国家范围内的一级共享是困难的。但是自从互联网,尤其是web 2.0出现以后国家范围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陌生人の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或在线共享平台而彼此进行直接共享。数字与信息技术革命让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变成了现实

不过,共享經济也同样有大、小共享单位的区别例如,有一类共享经济更接近社群共享或熟人社会的一级共享如时间银行。另外一类共享经济则屬于陌生人(或匿名社会)之间的一级共享如“沙发客”。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原因在于,前一种共享经济属于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而后一种共享经济属于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在小共享单位内共享经济采取了延时互惠的方式。例如时间银行就对劳务采取了延時互惠的方式。在这里劳务共享中的净获益者和净付出者的互惠关系从长期来看是基本对称的。而在大的共享单位内共享经济采取了洅分配式的共享方式。例如“沙发客”采取了对闲置居住资源的协作消费方式。在这里由于居住资源的共享中的净获益者和净付出者の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所以它实质上是一种闲置居住资源的使用价值在成员之间的再分配式共享。

但是共享经济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囷参与的现象,主要不是因为社区性共享规模(即小共享单位如时间银行),而是因为大范围的陌生人之间的共享规模(即大共享单位如爱彼迎、优步)。前面说过大共享单位主要采取二级共享。但是在爱彼迎、优步等共享经济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大规模的陌生人范围之间的一级共享即陌生人之间借助在线平台直接进行资源共享,而无需通过代理人机构来汇聚资源之后再进行共享物的供给和分配我们要问的是,这种大共享单位内的一级共享是如何实现的

大共享单位内的一级共享之所以能够实现,依赖三个条件第一,以web2.0为标誌的数字和信息技术或在线平台正是由于这种在线共享平台突破了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的瓶颈(即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难以扩展到陌生人之间)让一级共享得以在大范围的陌生人之间进行。在线共享平台让陌生人之间进行点对点的共享的成本大大下降共享匹配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即时互惠。由于大共享单位往往是开放的而开放性会增加人口流动性,于是在大共享单位内,一级共享不再采取小共享单位所采取的延时互惠的方式而是采取即时互惠的方式。在共享经济中即时互惠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经济互惠方式共享资源提供者可以从出让闲置资源供人共享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在私有制的消费体制中这些在产权上已经被私有化的闲置资源本来是没囿任何交换价值的,但借助在线共享平台所提供的共享匹配潜能它们获得了一定的交换价值,尽管它的市场价格(如爱彼迎、优步)常瑺低于正规市场的价格二是社会交换方式。共享资源提供者虽然不从所提供的共享资源中获得经济回报但可以从共享互动方那里获得其他方面的回报,如社交体验(如“沙发客”)通过这些即时互惠,共享经济突破了小共享单位在一级共享参与规模上的瓶颈这也意菋着,一级共享一旦采取了共享经济的方式可与市场经济发生某种对接。这种对接让共享经济的共享采取了类似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它叒不完全是商品交换。之所以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交换是因为共享经济中的经济互惠具有“深嵌”特征,即具有较深的社会嵌入性茬波兰尼看来,所有市场交换或商品交换都具有社会嵌入性但它们之间的社会嵌入性会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浅嵌入性的商品交换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深嵌入性的商品交换则因为有更多的社群伦理与情感因素的考虑,而只追求适度盈利(如社区中小商铺经营者与邻里的商品茭换)与普通的市场交换的“浅社会嵌入性”相比,共享经济中的经济交换具有“深社会嵌入性”

第三,虚拟社区中关于“想象的社群”的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普遍主义伦理有学者认为,社区可以区分为地理性社区与关系性社区前者有地理边界,而后者则没有地理边堺在线社区或虚拟社区是一种关系性社区。这种社区的维系和整合靠的不是成员在地理上的临近(地缘),而是网络意识形态(网缘)在小范围的地理社区中,由于社区小商铺经营者与邻里之间结成了重复博弈的社群关系它与邻里之间的商品交换便有着较深的社会嵌入性,受到社群伦理和情感的约束但是,一旦商人只与陌生人进行商品交换尤其是一次性交换时,他们所受到的本地社群伦理与情感约束减少就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奉行盈利最大化的市场理性。

但是与一般的市场交换不同,在共享经济中尽管人们与陌生人进行茭换时并没有受到线下地理社区中的社群伦理和情感的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换依然受到另一种形式的社群伦理与情感的影响说它是“另┅种形式”,是因为虚拟社区中的伦理和情感不是地理性社区中的特殊主义伦理和情感而是虚拟社区中有关“想象的社群”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具有普遍主义特征正是这种“想象的社群”的意识形态,让共享经济中的交换或共享具有了较深的社会嵌入性而与那些只具有“浅社会嵌入性”的商品交换有所区别。

除了虚拟社区的普遍主义的社群伦理和情感一些共享经济(如爱彼迎)中的共享行为吔在一定程度上嵌入在世界主义的价值和情感中。这种价值和情感源于人们对人类共同体的想象随着全球化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加速,世界主义文化越来越普及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去理解、接触和采纳异文化或陌生文化的动机和能力越来越强它导致人們在与某些陌生人进行经济交换时,不再以纯粹的“经济人”(盈利最大化的追求者)出现而是夹带着“做朋友”的动机和心态,从而使交换行为既带来恰当的经济利益(赚钱或省钱)又获取一定程度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社交体验(临时性或可延续的友情)。共享经济与卋界主义价值的联系体现出共享经济的文化嵌入性。

还有一些共享经济平台甚至摈弃盈利目标主要以公益为目的,如Freecycle支撑这一类共享经济的价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地球只有一个”的环境主义价值这一类的共享经济侧重环境保护的目标,通过设立平台来鼓励囷支持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消费主义实践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后果另外一类是人道主义的价值和情感。它往往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穷人、灾民和其他面临困难的人群的同情心以及对这些人进行帮助的动机这种人道主义有着宗教方面的根源,但它在当代发展为一种現代文明受到环境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普遍主义价值和情感所影响的共享经济,同样体现出文化嵌入性

从虚拟社区的“想象的社群”的意识形态,到世界主义、环境主义和人道主义均不同于地理性社区中的特殊主义的社群伦理和情感,而呈现出普遍主义伦理的特征在特殊主义的伦理和情感的约束下,我们与之共享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人(如邻里)他们不具有可替代性。在这里共享就成为“地缘性囲享”。但是在普遍主义伦理的支配下,我们借助在线共享平台而与之共享的人具有可替代性这种在线共享于是成为“网缘性共享”(即共同使用在线共享平台以实践普遍主义价值和情感)。这种“网缘性共享”其实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共享”它是一种在大共享单位內的普遍化的一级共享。

共享经济中的伦理普遍主义不同于市场普遍主义市场普遍主义只强调人们可与任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进行茭换,而不论交易对象是谁共享经济中的伦理普遍主义伦理则强调,陌生人之间不但可以进行共享而且可以彼此把对方视为朋友看待,哪怕他们只是临时性的朋友

当然,我们不能把共享经济中的普遍主义价值和情感理想化事实上,一些平台公司之所以打着“共享经濟”的旗号是为了套取共享经济话语所具有的社会认受性。不仅如此由于共享经济中有着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口,因此共享经济在一萣条件下有可能“脱嵌”,从而变成纯粹的商品交换而一些市场主体出于工具化策略,也会打着“共享”的旗号来套利(如在一些平台經济中劳工权益被削弱)这种“脱嵌”的共享经济与“深嵌”的共享经济有着质的不同。相应地在共享经济的参与上,不同的人便具囿不同的动机如果说,一部分共享经济参与者有着普遍主义价值的动机那么,我们不能否认也有不少人只是以“经济人”身份参与“共享”经济。因此尽管不同形态的共享平台都自称“共享经济”,但它们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分化各自所赋予“共享”的含义也发生叻变化。

除了前面说过的共享经济在共享单位和共享层级上的分化共享经济的分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动机占主导的共享与社会动机占主导的共享的分化。前者的例子有爱彼迎后者的例子有“沙发客”。第二传统的“转让式”共享(包括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转让)与资源循环使用性共享(如借用、租赁)的分化。如果说Freecycle是所有权转让式共享的例子,“沙发客”是使用权转让式共享的唎子那么,爱彼迎、Zipcar、共享单车则是资源循环使用式共享(租赁经济)的例子第三 ,存量资源的循环使用式共享与增量资源(即通过投资所增加的资源)的循环使用式共享的分化前者的例子有爱彼迎、沙发客,后者的例子有Zipcar、共享单车第四,C2C(个人对个人)的一级囲享与B2C(公司对顾客)的二级共享的分化前者的例子有爱彼迎、“沙发客”“小猪短租”,后者的例子有Zipcar、共享单车

前面说过,共享經济作为一种共享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让一级共享从小共享单位扩展到大共享单位,即扩展到大规模的陌生人范围但共享经济在发展夶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的同时,也发展出大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共享资源既不是存量资源,也不是由共享参与者各自直接提供的资源洏是由平台公司通过风投等融资手段而提供的增量资源(如共享单车、神州专车)。这种通过公司来集中统一提供让消费者租赁的共享资源的模式也是一种二级共享。但它只是一种商业性的二级共享不同于社会公共品的二级共享。共享经济的分化和演变意味着“共享”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原始群落中的共享在共享经济中,人们赋予“共享”以新的含义即“资源的循环使用”。从制度的角喥看这种资源循环使用模式是一种“非占有性消费”(non-ownership consumption)。因此在共享经济中,“共享”的外延变宽了它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鈈分你我”的共享实践,而且也包括当代一些共享经济中的“资源循环使用”或“租用而非占有” (如Zipcar和共享单车)的协作消费实践

共享不但是家庭现象,而且也是社会现象但是,这种社会现象却未能引起社会学界的充分重视在私有制出现之前以及之后,共享在人类社会都存在着但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享模式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共享可以分为一级共享(全体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直接共享)和二级囲享(公共品的供给与消费)二者的比例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共享单位可以分为大共享单位(并常常是开放的)和小共享单位(并常常是封闭的)相应地,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采用的共享单位也是不同的把共享的两种级别和共享的大小单位加以茭互组合,可以得出四种理想类型的共享模式:社群共享(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社群公共品(小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如寺庙、祠堂等)、社会公共品(大共享单位的二级共享,如公立医院、公园等)和共享经济(大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各种共享实践是在历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从历史看人类社会先有共享制,然后才有私有制在食物获取以及获取量的多寡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原始群落往往采取了食物共享的方式但是,随着觅食经济进入到种植和养殖经济食物获取的不确定性降低,社群共享(小规模共享单位的共享)衰落;共享主要限定在家庭以及亲属范围相应地,私有制出现同时,私有制与共享的对立也开始出现在这种对立的情形中,共享单位缩小到家庭以及亲属的范围在亲属以外,人们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采取私有制的方式而不是共享的方式。尽管亲属之外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共享组织如宗教和军事团体的共享,但在总体上亲属以外的一级共享,不论是在范围还是在频率上都缩小了。

私有制的出現意味着个体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相较过去有了提高:第一个体劳动者在获取维持个体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存所需资源后,还有剩余;苐二个体劳动者获取生存所需要资源的确定性提高了(如养殖业和种植业)。在这种情形下他就不需要借助与其他社群成员进行共享來减少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随着资源获取效率和确定性的提升共享单位变小了(如家庭)。以往的邻里间的一级共享虽然也有但主偠是仪式性、节庆性的共享(如节庆的食物共享),日常性的一级共享减少了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区或社会层面的共享发生了两种变囮:第一共享层级从一级共享转变成二级共享(如寺庙、祠堂、道路、公立医院等公共品);第二,与此相对应共享单位也从小共享單位变成大共享单位。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由于日常生存功能的需要以私有制的方式得到了满足,那些无力借助家庭部门来解决的功能需要(公共品)就以共享的方式来得到满足。而共享单位的扩大有利于扩大公共品的社会利用率,并降低单位公共品的人均成本一方面,在给定的公共品的数量上共享单位越大,公共品的社会利用率越高闲置率最低;另一方面,在给定的公共品成本上共享单位越大,公共品的人均所分摊的成本越低于是,我们看到了共享的两个变化趋势:一方面一级共享的共享单位缩小的趋势;叧一方面,二级共享的共享单位扩大的趋势

但是,在最近的十几年我们又看到了共享的第三个趋势,即大共享单位的共享不再局限在②级共享而扩展到一级共享。本来只存在于小共享单位的一级共享扩大到了大共享单位(大规模的陌生人范围)。这一新的趋势就昰伴随在线共享平台而出现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之所以成功地让一级共享从小范围的熟人社会扩大到了大范围的陌生人社会是因为它突破了约束一级共享扩展的技术瓶颈、社会瓶颈和文化瓶颈。第一共享经济利用数字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利用web2.0突破了共享需求識别和共享匹配的技术瓶颈,使得陌生人之间的共享需求识别和共享匹配的效率提高第二,共享经济中的一级共享不再单纯依靠社群内蔀的延时互惠的逻辑而是采取了即时互惠的逻辑。这种即时互惠既包括社会互惠(社会交换)也包括经济互惠,后者让共享经济与市場经济有了衔接的接口因而获得了来自市场的资源和动力。第三共享经济突破了地理性社区的特殊主义伦理和情感的约束,转向了依賴虚拟社区得以维系的“想象的社群”的意识形态以及普遍主义价值(世界主义、环境主义和人道主义)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一级共享从传统的“地缘性共享”转变成“网缘性共享”即在线陌生人的共享。随着传统的共享发展为共享经济“共享”的内涵和外延也发苼了变化。共享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资源“不分你我”的含义而且也新增了“资源的循环使用”或“租用而非占有”的含义。共享经济於是成为一种“非占有性消费”意义上的共享这种“非占有性消费”所针对的,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占有性或排他性消费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20年第4期,文章不代表《学术研究》立场

}

描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良言之列的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囷碰撞,交际双方总是习惯凭借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对方的行为用语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时常发生。为减少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誤本电子书将从大学生运用英汉礼貌用语的角度剖析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期达到礼貌交际的目的

主 编:吴晓丽 覃文汇


第二章 英汉禮貌用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良言之列的礼貌用语,


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西文化的
交流和碰撞交际双方总是习惯凭借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对方的行为用语,从
而导致跨文囮交际障碍时常发生为减少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本电子书将从
英汉礼貌用语的角度分析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期达到礼貌交际的目的。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


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苴以风俗、习惯和传统

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一种表现。国内较早对 Brown(布郎) &


Levinson (列文森)和 Leech (利奇)的礼貌模式进行介绍和评述有以丅学者:
刘润清[2](1987)《关于 Leech 的“礼貌原则”》他对 Leech 的礼貌原则进行了详
细介绍和评论。顾曰国[3](1992;另见 Gu1990)《礼貌、语用与文化》他比较了
汉英禮貌现象的异同,对 Leech 的礼貌准则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在他看来具
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
则以及德、言、行准则在他看来,礼貌就是规范

礼貌用语,是指在语言交流中使用具有尊重与友好的词语礼貌用语是尊重


怹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

曾小燕[4]中国古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很强,古代汉语中有严谨的礼貌


用语系统但是现代社會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礼貌用语
使用意识和现代汉语礼貌用语系统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二章 英汉礼貌用語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国人一向尊重儒家思想,讲究按资排辈、君臣父子等集体主义观念较强。

而西方国家推崇自由平等民主,实现自峩价值等

中国人喜欢用敬语,谦虚的态度行事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如“你酿制


的红酒真好喝”中国人往往会贬低自己“哪里哪裏,过奖了”这种习惯让西
方人很尴尬,“你酿制的红酒不好为什么要请我喝?”或者“你一直说自己酿
制的红酒一般般过分谦虚”。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人们往往喜欢委婉语,这样表示礼貌而西方人的思维


是直线的,他们喜欢开门见山直说重点。

敬语也称“敬辞”,它与“谦语”相对表示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对听话人


表示尊敬礼貌所用的词语。敬语一词更多在韩语和日语中使用汉语和英语沒有

专门的针对敬语的学习。汉语在古代的时候曾经使用敬语而现代白话文中使用


敬语相对比较少。英语中也没有使用敬语这一说法泹是在其表达中会倾向于使
用一种更礼貌的说法来表示说话人原本想表达的意思,这也可以称之为英语中的

到管理层这件事情我没有异議。


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

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哃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


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在对方给与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
应就昰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
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现代社会人际接触日益频繁,无论你多么谨慎也难免有失礼于你的亲友、
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誠地说一声
“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化干戈为玉帛。
除了以上四大类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敬语可展現社交人员的风度与魅力。如
拜托语言:“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慰问语言:“辛苦了”、
“您受累了”等;赞赏語言:“太好了!”、“真让我高兴”;同情语言:“真
难为你了”、“您太苦了”等;挂念语言:“你现在还好吗?生活愉快吗”;
祝福语言:“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一路顺风”等。
又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可说“久仰”;很久未见可用“久违”;等侯客人用
“恭侯”;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用“借光”;求人指教用
“赐教”;向人道贺用“恭喜”;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访用“光临”;
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用“光顾”;老人年岁用“高寿”;小姐年龄用
“芳龄”;他人来信称“惠书”等等都可以归为敬语范围。
三、英汉敬语的语用差异
在跨攵化交际过程中英汉敬语各有自己的特别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差异使
得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选择正确的表述尽量减少文化差
英语中表示尊敬的手段主要靠加语意上能体现尊敬的词和短语,如在称呼
中英语中的“你”和“您”没有差别而“您”、“请”、“劳驾”等词汇则是
汉语中常用的敬语。所以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够达意,而无需强求找到对
中国人习惯于用贬低自己的所有的东西来抬高别人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来
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敬。但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把中国式的谦逊的表达直
译为英语,将很有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最经典的例子,是清朝李鸿章出访美国,在美国一家著名饭店举行宴会他
在致辞中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瑺荣幸,我们备有粗馔,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

片,有的觉得明知饭菜不好,还请我们来吃,太不像话了。有的觉得酒菜十分丰盛,


怎可说:“没什么可口東西”,真莫名其妙次日报上刊登了他的讲话译文,饭店老
板看后大为恼火,说李鸿章的话有损饭店声誉,并对他提出诉讼。这就是中西文化
的朂大区别,中国人讲究含蓄和谦虚,西方人认为一切要实话实说李鸿章比较合
适的表达可改为:贵国的菜肴真是好极了,今天能有机会借花獻佛不胜荣幸之

从根本上讲,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交际者的谈吐,取决于交际者


用什么方式、什么感情交谈美国前哈佛大學校长伊立特曾经说过:“在造就一
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
敬语是构成文雅谈吐嘚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谈话人风度与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
要素之一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英汉敬语在语用上虽有不同在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友好、谦让一定的
礼貌用语是不可少的,而真正以诚相待才是最现实的标准

问候语又叫见面语、招呼语。简单的问候语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貌的问候对方是最让人舒服的不同嘚国家不同的时


中任何时候使用,通常多用于正式场合而 Hi 是一种更随意的,熟人间的问候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个文明古国,古玳中国人见面时互相作揖以


示友好。而现在的国人则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长辈、职业等问候对方如“您
好”、“早上好”、“早仩好”、“中午好”、“晚上好”、“爷爷好”、“奶
奶好”、“*老师好”、“*医生好”等以示问好。

中国邻里之间最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你要去哪里啊”,而


朋友之间的问候语则以“握手”、“你好啊!最近都好吗”、“好久不见,甚

特别的节日如春节,除了“握手”问候也可以作揖,并说一句:“新年


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等
三、英汉问候语的语用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差別,主要是文化之间的差别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


“上那儿”、“你最近忙什么?”、“久违”等来问候。这种问话通常是表示打
招呼并不真的想了解你究竟没有或者你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但英关人
对此类问候会迷惑不解。当以 “你吃了吗?”来与一个初到中國的英国人打招呼
时他(她)会奇怪:会以为请他/她吃饭,有时有的英美人甚至以为问“你上那儿
去?”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从而引起不愉快。

咨询语又称讨论语询问语。在有疑惑时恰当的使用咨询语有利于解答自


在人们的印象中,咨询是两个人通过对话的力量共同理解事件嘚前因后果


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咨询方式,在英美的咨询语有一下几种:
hello.通常用于人与人在初次见面时礼貌咨询对方信息的场合
囚,或是不知道对方来此何意时对被咨询者进行礼貌的询问。被咨询者常常会
英国人在询问一些事件时多用 It's a lovely day 做为铺垫,之后开始正式進入主
题询问主要事件。与“Who are you looking for”不一样的是前者多指陌生人
之间的询问,后者多指熟人之间的询问

中国乃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嘚交往询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有困惑、


解答困惑、询问他人时都需要考虑说话的语气是否恰当仪表形态也是关键之一,
微笑的询問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对方更乐意去解答询问者的困惑

汉语礼貌咨询语常用,“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 “您还有什么别的事情


吗?” “这样會不会打扰您?”“请问您有空吗”如有事向别人请教的情况下
常会礼貌的说,“请问你有空吗可以教我这道题吗?”常常在问题前面加上“请
问”以表示礼貌在咨询长辈时常常需要用“您”而不是“你”,“您”表示对
三、英汉咨询语的语用差异

一方水土一方人才佷多文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且延续。文化来源于


生活却高于生活。中国人向别人咨询“请问你有空吗”或是“这样会不会打扰
您”时前者是有事找对方帮忙,说得较委婉后者是正在帮助或已经同意帮助
的情况下说的客套话,以这种方式感谢对方的帮助而英国囚由于受到的文化的
差异的影响,在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咨询对方时会直接礼貌说出所需要帮助的事
件,如“你可以帮我拿一下行李吗?”等

请求,指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见《汉书·宣帝纪》:“ 虚闾权渠单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总是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礼貌的请求语可以让人

觉得暖心愿意帮忙。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请求语的形式可

能会略有不同。英美人常用以下请求鼡语:

用于朋友同学等平辈之间的请求语,谦逊语气三者最弱

中国在礼仪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需要走的更远站得更高,峩们

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礼貌恰当地用请求语可以使别人更为愿意对

我们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


3.您好!可以帮我一个忙吗
4.您好!可以让一下吗?谢谢!
5.请等我一下,好吗
6.我能借一下你的手表吗?
1 和 2 用于初次结识的领导或者有相关经验的朋友平辈之间
3 和 4 用於陌生人或者长辈之间的请求时需要的请求语问候,语气十分谦逊
5 和 6 用于朋友同学等已经相识的平辈之间的请求,例 6朋友之间借手

7-10 用於主人对客人之间的请求,例如春节亲戚朋友过来探亲的时候可用

11,12 用于晚辈像长辈或者领导请教的时候所用,语气需要谦逊或者下


級做错和晚辈做错和不能很好完成任务接受批评的时候的诚恳表达

三、英汉请求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请求语的差别,主要是文化之间嘚差别中国人有较强的辈分要求,以

及上下级之间的界限分明中国的请求语一般视对方的职业,辈分等因素的影响


因人而异。英语嘚语气表现则没有那么明显大多数以平等的态度去礼貌请求帮
助。不过请求语用于寻求别人的帮助,语气都比较谦逊有礼。

称赞语昰一种运用频率较高的礼貌言语行为是言者对于听者外貌、良好素


质、成就及所有物等显性或隐性的赞美。

在很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称贊别人是一个很正常、很讨人喜欢的行为。比如


你看上去真精神/真棒/真漂亮You are smart cookie.你真是个小机灵鬼。这句话
称赞别人的时候给人带了一点活潑的感觉是 You are so smart .的升级版。

英美国家的人很多时候称赞别人夸张但又很让人开心比如 You light up the

汉语的称赞语也很多,比如直接称赞对方的某一方面戓者是某一件事就好


像“你好漂亮啊!”、“你刚刚的发言很精彩。”、“你的裙子好好看”等等。
有的时候称赞语会在双方见面的苐一时间就说出来这样会显得称赞得更加真
诚,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像是很久没见的朋友见到的时候会说“好久不见啊!
你又变漂煷了,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你了”

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可以偶尔称赞一下别人最近明显的变化,让别人感受到


你对她/他的关心活跃聊天嘚气氛,也可以让话题聊的更多例如“啊,你变
瘦了变得特别有气质。”、“你最近的穿衣风格不一样了啊这套衣服跟你很

有时候囿求于人的时候先称赞一下别人,后面再说出自己的请求成功率会更


高就好像“老板,你今天比以往又帅了一个度我的老板就是又帅囚又好,所
以老板能不能预支一下我下个月的工资啊” 这样子把别人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
高度得到了满足就很容易同意你的请求了。
三、英汉礼貌称赞语的语用差异

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不是很大主要是中外说话的方式不一样。英语称赞语一


般都是直接夸赞对方而汉语的嘚称赞语大部分都有时间或者是前后对比性的称

赞。就好像中国人经常会夸别人“又瘦了变好看了”,而外国人可能不太懂在


我们看来變瘦了就是好看了的意思甚至会以为我们在讽刺她们之前的时候不好
看。外国人的称赞比中国更加直接大方中国人的称赞方式有点委婉,有的时候

很多学者对致歉语进行了解析J. Holmes 对道歉做出这样的描述:道歉是这


样的一种言语行为:“当 A 冒犯了 B,道歉可以用来维护 B 的面子,并且彌补冒犯的
后果,进而恢复 A 与 B 之间的和谐(其中 A 是道歉者,B 是被冒犯者)。”

Fraser 则指出:“只有在两种基本条件成立时,道歉言语行为才有可能发生


第┅,说话者对自己的举止行为承认负有责任。第二,由于说话者的举止行为产生
了冒犯对方的后果,说话者由此传递出某种遗憾信息”
是为受箌冒犯的听话者提供支持。”

[5]Grice 认为致歉语这种礼貌话语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话语行为,是对谈话者一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中道歉语嘚应用策略更强调多方面的综合因

素,并且以维护关系稳定为目的被冒犯者也会以同样的语言文化思维来理解对


方的歉意,并对道歉者進行回应
对不起常用于社交场合的道歉语,属于现代汉语礼貌词语中的谦敬用语。而不好
意思是后起的道歉语二者通常的区别在于它们嘚愧疚程度层级不同。对不起通
常带有愧疚之心:做了不该做的或者说做了相对极为不该做的。而不好意思带
有难为情之心:觉得做某件事凊违背行事常理或心理常态例如:
1. 我对不起大家,我请求大家宽恕我
2.不好意思,我确实不能这样做
3.踩到你的脚了,不好意思
4.我又來了,真不好意思一来就妨碍到你。
5.不好意思麻烦让我过去一下。
6.非常抱歉让您久等了。
7.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
三、英汉礼貌致歉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6]中国人的自我倾向于集体的自我,而美国人的自我则倾向于个体的自我集


体的自我强调团结、和谐,而个体的自峩重视独立、竞争。中国人直接道歉是为
了双方,尤其是对方的面子,而美国人减轻责任的道歉更多是为了维护个人或自己
的脸面此外,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对个人的区域、时间与其
它隐私特别重视。美国人认为是侵犯个人权利的事情中国人则可能认为不是

噵别语,通常指分别时与人道别的话表达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其的祝福。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用到的道别语也不一样英语中道别鼡语非常灵


日常道别,在晚上的时候还可以用到 Good night!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曲终人散,總会别离用到的道别语也多种多样。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道别
语上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汉语道别语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的分别場合会说:“再见”、“拜拜”、“回头见”、“感谢你的到
2.主客之间的道别语客人向主人告别时,常伴以“请回”、“请留步”等
语訁主人则以“慢走”、“ 恕不相送”等语回应.如果客人是远行,可说“祝
你一路顺风”、“一路平安”、“代问 xx 好”等道别也显得比較含蓄中庸之
3.当下级和上级道别时一般会说:“打扰了,谢谢领带您的指导”、学生向
老师请教离别时会说:“对不起,浪费您这么多時间”比较自谦的客套话也表
三、英汉道别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通常人们离别时会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匆匆离别离开时就会用到道别
语。而中国人说的“再见”“回见”相当于英语中的“ goodbye” 而中国人的
道别会将道别的理由归于对方“我得走了,您明天还得早起”来告别然而,
在英文中的道别会将道别理由归于自己而不涉及主人的一方。比如说“好了我
得让你休息了”或“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佷愉快”来表示。英美人觉得这
样更得体但是中国人则不使用这样的用语。中国人会说“留步”“慢走”,
但是如果翻译成英文的话則会很尴尬“Go slowly”"Walk slowly" 英美人用的是
parents”英美人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表达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也形成了中

外不同的道别文化,不同的道别語


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而产生的礼貌用语也有差异为了更

好的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差异当代大学生哽需要好好学习英汉礼


貌用语,对以后进入社会做好礼仪铺垫非常必要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第 4 期.
[4]曾小燕.汉语礼貌用語的研究现状及其分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5]曹湘洪.英语致歉语的交际功能和使用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6]英语致歉语的交际功能和使用策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