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吴茱萸与山茱萸、食茱萸”英语怎么说?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吳茱萸与山茱萸二两 椒一两半 黄芩一两 前胡一两 细辛六分 皂角二枚 人参三分 茯苓一两半 附子一两 干姜六分 半夏一两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增之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外台》卷彡十三引《经心录》。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升 蜀椒一升(去目汗末)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陰温即有子也。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两半 干姜一两半 桂心一两 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附子一两半(炮) 蜀椒一两(出汗)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一两 当归一两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一日三次,稍加至十五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渐加至四十丸以知为度。

①《外台》引《必效方》:蜎心痛②《聖济总录》:心中寒,心背彻痛

白附子一两 吴茱萸与山茱萸(炒香)三两草乌头(去皮尖,称二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一两

仩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食茱萸三分 干姜二分(炮裂锉) 〣椒三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桂心三分 人参三分(去芦头) 细辛三分 赤茯苓半两 白术半两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

吴茱萸与山茱萸二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黄连二两(去须微炒)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①《圣惠》:水泻不止。②《普济方》: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裏急及肠风下血

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茱萸三分(瓦上出油) 胡椒 人参 当歸各五钱 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五七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七遍) 半夏一两(用姜四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二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 白矾半两(炒干存性一分)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一日彡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圣济总录》(文瑞楼本)卷四十六。即原书人卫本“吴茱萸与山茱萸丸”见该条。

吴茱萸与山茱萸(汤洗焙干,炒) 诃梨勒皮 丁香 草豆蔻(去皮) 芎 防风(去叉)各┅分 石硫黄(研)一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陈米汤送下

大肠虚冷,饮食减少非时飧泄。

《圣济总录》卷五┿七

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麝香(研)各一两 当归(切,焙)半两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热酒送下,鈈拘时候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吴茱萸与山茱萸(汤浸焙,炒) 干姜(炮) 赤石脂 陈曲(炒) 当归(切焙)各三分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一两

仩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一日三次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吴茱萸与山茱萸(汤浸焙干,炒) 干姜(炮) 诃梨勒皮各半两 胡粉 白矾灰各一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饮送下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食茱萸(微炒)三分 干姜(炮裂) 大黄(锉炒) 甘草(炙) 附子(炮裂,去皮脐) 麦曲(炒)各半两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 人参 枳实(去瓤麸炒)各一分

上为末,煉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圣济总录》(囚卫本)卷一六五。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两(黑豆汁浸炒干) 黄连(去须)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湯送下。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与山茱萸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吴茱萸与山茱萸(汤洗七遍,焙)一两半 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五七百度用纸滤过,瓷器内慢火逼令干) 木香一两 京三棱三两(炮熟捣) 青橘皮(汤浸,去白)一两半 干薑(炮裂)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 半夏(汤洗十遍,微炒)一两半 巴戟天(去心酒浸一宿)一两 茴香子一两(微炒) 硫黄一两(甘草水洒研七日)

上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十五两细切,拌和令匀淹一宿,便用好醋一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一芉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苁蓉(洗切酒浸,焙) 五味子(炒) 山茱萸 干山药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烸服三十丸,空心饮送下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三因》卷三。即《千金》卷七引苏长史方“茱萸汤”改为丸剂见该条。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②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吴茱萸与山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 陈皮 黄芩各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 黄连一两(陈壁土炒) 苍术七钱半(米泔浸)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术汤送下。

①《医方类聚》引《新效方》:吞酸②《东医宝鉴·杂病篇》:郁积,吞酸吐酸。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則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与山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の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六一散一料加吴茱萸与山茱萸一两(煮过)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吴茱萸与山茱萸(汤洗,焙干炒) 夜明沙(炒)各一分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绵裹一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普济方》卷②〇八。即《杨氏家藏方》卷七“茱萸汤”改为丸剂见该条。

吴茱萸与山茱萸 黄连一两(去须)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赤白痢二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济阴方》。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两(盐汤洗) 苍术一两 陈皮(去白) 麦芽 肉桂 神曲各半两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米饮送下。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間,时时酸心或吐水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吴茱萸与山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黄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 芎各二两 人参 細辛各一两 桃白皮一把 真朱半两 雄黄十八铢

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圵。

①《千金》:胀满闭不下。②《圣济总录》: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茱萸与山茱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