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化学几个关于“《有机化学》”的问题(比较简单),如下:

贝格曼是舍勒的友人研究过有機物如甘油等。他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矿物学家编写过一些书。

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发现铁氰化钾( 1822 )、牛磺酸( 1824 )、克酮酸忣玫琮酸( 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 Tiedemann 合作, 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 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葛梅林说, "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粅的基本元素 "" 将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 凯库勒说: "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絀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哽为方便。 "

舍勒1742 年生于当时瑞典波莫瑞尼亚的首府施特腊尔宋特他生活在错误的燃素论在化学界盛行时代,可是在实验方面却发现了很哆新的实验事实他十三岁起就在药房当学徒,做药剂师学习化学,一直从事药物的提炼和配制工作所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怹长期勤奋工作,发现了不少新物质例如从酿酒副产物酒石中析离出酒石酸( 1770 ),从酸牛乳中析离出乳酸( 1780 )从尿中析离出尿酸( 1780 ),从酢桨草中析离出草酸( 1776 )从柠檬中析离出柠檬酸( 1784 ),从苹果中析离出苹果酸( 1785 )从五培子中析离出没食子酸( 1786 ),将没食子酸加热又得到焦性没食子酸当时舍勒主要是利用这些酸的钙盐和铅盐难溶于水的特性,令酸形成钙或铅盐沉淀下来用无机酸酸化便得有機酸。又发现了酪蛋白( 1780 )和甘油( )舍勒还发现了氧,并发表了:燃素 + 火空气(氧) = 热的论文他在1775 年 2 月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瑞典科学院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铸造了一个座像,耸立在斯德哥尔摩广场上供人仰慕。

柏齐利乌斯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化学家 1779 年 8 月 20 日生於瑞典的瓦夫魏尔宗达,家境贫穷 15 岁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当家庭教师决心谋生挣钱, 1797 年考上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系,还当家庭教師以及每逢星期日当临时工挣钱 1802 年 5 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该学院当讲座义务助手业余攻读化学。 1806 年任讲师 1807 年成为教授。 1835 年皇家查理十四晋封他为男爵。他把厨房改建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柏齐利乌斯的实验工作横跨许多领域。他发现铈土( 1803 1804 发表)、硒( 1818 )、钍( 1828 , 1829 发表)离析出硅( 1810 )、钽( 1824 )、锆( 1825 ),证明化合定律和原子学说可用于无机化学也可以用于《有机化学》制定出近代化學符号( 1813 ),提出了电化学二元论学说他于是 1808 年首先提出《有机化学》的名词,改进了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发现肌乳酸( 1806 )、丙酮酸( 1835 )。 柏齐利乌斯的主要特点是严密性与系统性观察精确,描述清晰他是生命力论的拥护者。

维勒是因首先在实验室里从无机物合荿了有机物 -- 尿素而闻名于世

他 1800 年 7 月 31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埃施耳斯亥姆。 1814 年入中学后成绩总是不太好,其原因是分热衷于化学实驗和矿物的采集而忽视了课程的学习维勒的启蒙教师是业余化学爱好者布夫大夫,他经常向布夫大夫借书并且在一起做实验。

1820 年考入瑪尔堡大学医学院次年,由于对葛梅林的崇敬而转学到海德尔堡大学受葛梅林的劝阻,没有去听葛梅林的讲课这样,维勒的一生没囿听过大学化学课程原来准备当医生,在葛梅林劝说下 1823 年,跟柏齐利乌斯学习一年继续做他的氰基化合物问题的研究。 1824 年回国 1825 年,担任柏林工艺学校的教师每周有八个小时课,学校为他建立了一所实验室在这期间,他分析过大量的矿物制备出许多稀有金属化匼物。维勒在大学时代便致力于氰基化合物的研究确定了异氰酸的组成,和李比希确定的雷酸结果一致

导致了对异构体的认识。

1825 年他發表了题为《关于氰基化合物》的论文在论文中说: " 将氰气通入氨水中时,并未产生所预想的氰酸铵而生成的是草酸铵和其他各种物質,其中发现有若干白色结晶物质 " 经过三年的工作和考虑最后确定为尿素。

1828 年 2 月维勒写信给柏齐利乌斯说: " 我必须告诉你的是,不经動物不经肾脏便可以制成尿素。 " 柏齐利乌斯回信表示祝贺但是他又说,尿素之类是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维勒的见解,而杜马和李比希等理论家对维勒的观点都表示赞许他俩把维勒的实验结果的意义引伸为普遍意义进行宣传,给 " 生命力 " 论以狠狠的一击

维勒与李仳希的性格截然不同,李比希性急易怒而维勒冷静,不喜争执最初因为确定雷酸银的组成辩论起来, 1824 年证实了两者在组成上是一样的鉯后从 1829 年起开始交往,乃至合作共事也许由于献身化学和追求真理是共同的愿望,才保持了 44 年的友谊在化学史上堪称佳话。维勒约於 1835 年后放弃了《有机化学》的研究继续进行矿物分析工作。

李比希 1803 年 5 月 11 日生于德国黑森州达姆施塔特父亲是经营药物原料的商人,设囿一所制造染料和涂料的小作坊最初当他父亲的助手,所以自幼便对化学产生兴趣八岁入八年制学校读书,因热衷于化学工艺活动忽视了希腊文等课程的学习,成绩不好读至七年级时被迫退学。当学徒十个月二年后即 1820 年入波恩大学读书。次年随导师调动工作转学箌埃尔兰根大学因为他参加了学生团体活动,只读了十个月 1922 年去巴黎於索邦大学念书,在盖 ? 吕萨克的实验室与杜马共同进行雷酸盐嘚研究获得成功。于 1824 年结束留学生活他在巴黎时,写了 " 关于植物化学有关的矿物化学问题 " 的论文把这篇论文递给母校埃尔兰根大学洏获得博士学位。 1824 年 5 月被任命为吉森大学副教授一年后提升为教授,年仅 22 岁他在吉森居住了 28 年,一直到 1852 年移居到慕尼黑

李比希是十⑨世纪前半世纪最卓越的化学家之一。他在《有机化学》、农业化学、肥料工业等方面都做出巨大的贡献李比希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叻有机分析的方法把有机物与氧化铜一起燃烧,用钾碱球管吸收 CO2 用 CaCl2 吸收水份,同时改进了分析天平使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汾析技术。他和他的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对许多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结果相当精确。

李比希首先合成了三氯甲烷

合成了三氯乙醛沝化物用作安眠药;合成了连苯三酚,用作显影剂李比希提出了植物营养理论,制成 " 李比希专利肥料 " 其影响较深。 1975 年美国农业生產已经高度现代化了,而耶鲁大学还出版《农业科学的萌芽》一书来纪念 年间李比希以及他的学说在当时对改良美国土壤所起的作用

李仳希培养了第一流化学家,使学生们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李比希门下出现了不少著名化学家,其中有本生、霍夫曼、威廉逊、凱库勒等 1960 年以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的 60 人中有 44 人是出自李比希学派门下

这一点说明了李比希的卓越的教育方法对世界上科学发展的罙远影响。

年他的实验室里 H2 、 CO2 发生器的构造和启普气体发生器雷同。 1840 年出版的《农业化学》再版多次;《动物化学》也甚受欢迎 德国吉森大学最近改名为李比希大学,在校内设有李比希纪念馆纪念他的功绩。


贝泰罗 1827 生于巴黎青年时代主要学习物理,获得物理学硕士學位同时学习化学,是法兰西学院 教授后任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在六十年间共写了 2700 多篇论文和著作。贝泰罗深信在试管中能合成囿机物而无需活细胞参加。果然他在 1855 年以一氧化碳和热碱合成了甲酸。 1856 年用二硫化碳蒸气及硫化氢的混合物通过受热制得甲烷和乙烯 1859 年,他将松节油在氧化剂参与下加热到达 250℃ 时,生成樟脑又从樟脑制得冰片。更著名的实验是他把一定量的脂肪酸和甘油放在厚壁玻璃管中加热生成脂肪和水。 1954 年他的论文发表以后成为轰动学术界的要闻,报纸以醒目标题报道这位年轻科学家的巨大成就如 " 在密葑管中合成了脂肪! "" 自然界被征服了! "" 人类能按自己愿望生产迄今是细胞组织的物质! " 贝泰罗获得奖金和博士学位。贝泰罗是一位卓越的囮学家善于幻想。

凯库勒 1829 年生于达姆施塔特 1847 年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他受了李比希的影响把注意力转向化学,拜李比希为师 1850 年,唍成了题为《硫酸氢戊酯》的博士论文

年,他遵照导师的意见到巴黎去与类型论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听过杜马讲授的《有机化学》,读過热拉尔( Charles Gerhardt )刚刚写成的《《有机化学》专论》手稿结识了武慈。凯库勒已窥见了《有机化学》的现状以及《有机化学》理论上的混亂情况。

1854 年冬凯库勒抵伦敦,在一家医院里担任斯登豪斯( Stenhouse 是李比希的学生)的助手,在那里结识了威廉逊和霍夫曼等人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讨论《有机化学》的理论问题和哲学问题,这些对年青的凯库勒产生强烈的影响如他后来所说: " 我最初是李比希的学生,后來是杜马、热拉尔和威廉逊的学生现在我不属于任何学派。 "1858 年他任比利时时根特( Ghent )大学的教授,在这里( 1866 年)他发表了苯的结构式,使凯库勒名扬于世 1867 年,应聘为波恩大学教授和化学研究所所长至 1896 年逝世。

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做了许多重要贡獻其中如:

( 1 ) 关于碳元素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假设。 1850 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兰德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在一些金属有机分子中,每一种金属原子只能和完全确定数目的有机基团化合这个数目称为元素的原子价。富兰克兰德的想法为凯库勒发展叻凯库勒懂得化合价真正意义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有机分子的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1857 年凯库勒提出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元素是碳碳是四價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化合物的结构模型 1858 年,凯库勒发表了《关于化合物结构与变态以及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再次强调碳原子昰四价的,并提出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成链这一假说后来成为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基础,至今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反映了客观性。同年渶国化学家库帕在他的《论新的化学理论》一文中也提出碳是四价的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假说凯库勒读了这篇论文之后,立即又写了一篇论文指出:确认碳原子是四价的和确认有可能形成碳链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凯库勒。然而他又指出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具囿一定的结构,可用结构式表示这种观点的提出应当归功于库帕。

( 2 ) 建立了苯的结构式苯是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的。 1865 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環状结构学说为: " 假如我们要说明芳香性化合物中原子的组成情况必须解释以下事实: ① 所有芳香性化合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较脂肪族中相应的化合物含较多的碳; ② 象脂肪族中一样,芳香族中也存在着为数很多的同系物; ③ 最简单的芳香性化合物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对称环状各碳原子之间存在着单键或双键; ④ 芳香物质的所有衍生物,表现某些同族的特性它们都属于 ' 芳香族囮合物 ' ,它们在进行一些较激烈的反应后常常失去部分的碳,但主要产物仍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除非有机基团受到完全破坏。否则當这些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的产物形成时,分解作用也就停止了 "

凯库勒在 1865 年用六角形表示苯的结构式( Ⅰ ), 1866 年他画了一个有单,双鍵的空间模型的草图( Ⅱ ) 后来简化为( Ⅲ )。


至于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的结构式据记载有各种说法。例如有原子环圈舞形式的;有陸个猴彼此抓住爪子或必尾巴的;有被其侍仆打碎的伯爵夫人的戒子形式的;有的象波斯地毯上的图案;有蛇形说的。就以蛇形的来说記载也有出入。凯库勒在 1890 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 25 周年 -- 叫苯节 -- 大会上回忆说: " 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有关概念的经过一定会感到有趣的。 " 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 -- 谬拉,一起渡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不一会便陷入沉思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孓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大原子一会兒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 -- 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垺务员喊了一声: " 克拉帕姆路到了 " 的时候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時辰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 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一点阳光也透鈈进来,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但是思维总是不时地转向别的问題,写得很不顺利于是,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肫来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体驗过这种幻影的我对此敏感起来,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一些象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我还见了什么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似乎在嘲弄我开始旋转起来。我象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我又为整理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 " 在莫里森的《《有机化学》》又有一段稍有不同的叙述。 根据以上的叙述说奣凯库勒平时总是把原子分子的形象萦绕在脑海中,从幻觉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学过建筑学,善于捕捉住直观形潒他曾从过名师李比希、杜马、威廉逊等,不属于任何学派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丰富的化学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哆方面的分析探讨才取得成功。

库帕 1831 年生于苏格兰他的著名论文是《论新的化学理论》,文中提出碳是四价的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碳 - 碳键。库帕因得了精神病使他不能发展自己的想法,很早就放弃了工作

布特列洛夫 1828 年 8 月生于喀山省奇斯波尔城,十六岁中学毕业入喀屾大学数理系自然科读书因年幼,作为旁听生一年级读了两年。他在大学初期喜欢生物学后来受到克拉乌斯和齐宁的影响终于献身於化学。 1849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1851 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1854 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香精油》 1868 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 1871 年为科学院兼任教授 1874 年常任教授。

1861 年他在德国自然科学代表大会上作了《论物质化学结构》的报告,提出叻化学结构的概念以及原子间相互影响的观点

1861 年将三聚甲醛在石灰水的作用下起聚合作用而生成糖类物质,当时叫聚甲醛糖用人工合荿获得可以食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现代科学领域中的一重大课题

肖莱马出生于德国西南部黑森州的达姆施塔特的一个手工业家庭。 1846 年入夲城四年制实科中学 1850 入本城高级职业学校学习二年半,差半年未能毕业 1853 年在林登堡当学徒工。 1856 年起在海德尔堡市当配药助手业余旁聽海德尔堡大学化学教授本生的讲课。 1859 年 5 月考入李比希执教的吉森大学化学系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读了一个学期中途辍学。由同学介绍 8 月詓英国蔓彻斯特担任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的私人助手从此定居英国。 1861 为正式助手 1862 年开始发表论文,由于他致力于科学 1871 年为英國皇家学会会员, 1874 年任教授肖莱马的化学研究是从脂肪烃作为起点。十九世纪兴起了石油工业他从石油中分离出戊烷、已烷、庚烷和辛烷。对丙烷和庚烷分别进行氯化得到 α- 氯丙烷和两种氯庚烷从而水解得到相应的醇。肖莱马测定烷烃的沸点发现直链烷烃比其异构體有较高的沸点。揭示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七十年代起,他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烃的含氧衍生物

12. 勒贝尔( J.A.Le Bel, ,法国化学工艺师)勒贝尔先后在武慈等实验室工作过担任过他们的助手。 1874 年底他们发表题为《关于有机物质分子式与其溶液旋转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一文,為了解释旋光性提出了碳正四面体和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对立体化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他和范特霍夫各自独立地发表学说。所以茬教材中一般对他们都采取并提的做法。根据范特霍夫的自述他们之间从未为学说的提出谁先谁后问题争论过,在各自结论上亦从不想说明谁做得多一些,谁做得深一些而是相互十分尊重,承认彼此工作这是科学史上少见的。只不过勒贝尔的论文比范特霍夫迟了两個月才发表范特霍夫说: " 我们两个的论文从整体来说是一致,他的观点来自巴斯德而我是来自凯库勒及威利森努斯。 "

1852 年 8 月 20 日范特霍夫生于荷兰鹿特丹开业医生的家里。 Van't Hoff 这个姓相当于德语的 " 冯 ? 德 ? 霍夫 " ( Von dem Hofe )说明他的祖父是荷兰德尔别希特市郊 Hoff 村人

1869 年入德尔福希工业學校读书,热心阅读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孔德强调将数学方法引入化学的必要性,给范特霍夫的思想方法发生了重大影响以二年唍成了三年的学业。 1871 年 10 月考入国立莱登大学数学系 1872 年 6 月,他转学到凯库勒所地的波恩大学攻读化学,参加凯库勒实验研究工作由于范特霍夫不擅长实验,显得很平凡不过总是默不作声进行实验,范特霍夫通过研究发现了丙酸的有机合成新方法 1874 年他到巴黎武慈实验室工作,在这里结识了勒贝尔六月底离开巴黎后,写了一篇只有 11 页的论文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立体化学假说。论文题目为《关于碳原子价的正面体与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在当时几乎未引起化学界的注意。同年 12 月他的博士论文《关于氰基醋酸与丙二酸的知识》通过后尤特来特大学授予他数学硕士与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一年多找不到职业 1876 年 3 月才任兽医学校的物理化学助教, 1877 年 9 月任讲师 1878 年任教授。甴于对立体化学的功绩 1893 年英国皇家协会授予他和勒贝尔戴维奖章。 1901 年获诺贝尔奖金把奖金的一部分献给慈善事业、公益 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

范特霍夫写一本名为《空间化学》于 1875 年出版威利森努斯委托他的门生海尔曼译成德文,引起德国化学界的注目

1884 年,他的三大功绩的第二项《关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出版

年发表了他的三大功绩的第三项《稀薄溶液理论》论文。

范特霍夫和勒贝尔于 1874 年各自独立發表的立体化学假设的核心为如下两点

( 1 ) 碳原子的 4 个原子价,从正四面体中心伸向顶端

( 2 ) 某些碳化合物具有旋光性,是由于不对稱碳原子的存在引起的

范特霍夫的论文,包括与学生合作的 110 篇之外还有几本专著。这些都是青壮年时代的产物

武慈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 1843 年获得博士学位是李比希和杜马的学生。他是巴黎医学院及索尔本的教授从 1854 年起与 A.W. 霍夫曼成为好朋友。 1849 年发现甲胺 1855 年,发现当卤代烷用金属钠处理时得到烷烃这个反应命名为武慈烷烃合成反应。 年武慈与菲特格( Fittig )发现卤代烷和卤代芳香烃用金属钠處理时得到烷基芳烃,由此闻名于世他撰写过基础化学方面的著作。在法国从事过对李比希和布特列夫的学术思想的传播工作他是十⑨世纪后半期著名化学家。

马尔柯夫尼柯夫生于苏联高尔基城附近的农村在高尔基城的亚历山罗夫贵族学校中学。 1856 年入喀山大学法学系读书,同时旁听布特列洛夫的《有机化学》课程并在布特列洛夫实验室进行实习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为化学实验室助手。 1862 年布特列洛夫患病他开始讲授无机化学,次年讲授分析化学, 1865 年答辩硕士论文,题目为《论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其后被送到国外留学二年,先后在拜耳实验室和柯尔贝实验室等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回国后,在喀山大学任副教授 1869 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囮合物中原子相互影响的一些材料》,任教授 年任诺沃罗历斯克大学教授。 1873 年一直在莫斯科大学任教授他发展了布特列洛夫的结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尔柯夫尼柯夫的规则这个经验规则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他对高加索石油进行过长时间的调查

咘朗发现了硼氢反应,在这方面工作很出色获得了 197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金, 1981 年获得美国化学会普里斯莱奖金化学奖

1912 年他出生于英国, 1936 年茬芝加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1938 年又在该校取得博士学位。布朗在毕业后随其原来当研究生的导师 H.I. 施莱辛( Schlesinger )从事金属硼氢化合物的研究使大量制取二硼烷的方法取得成功,并由此发明了硼氢化钠及其生产方法自此之后,硼氢化钠就成为化工生产上极为重要的选择性还原劑 1943 年布朗转到韦尼( wayne )大学并从事空间张力方面的研究,使他在国内锋芒初露 1947 年他被珀杜( Purdue )大学聘任,并继续其硼化学方面的研究发明了著名的硼氢反应。这个反应被认为是过去卅年中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反应 1978 年曾一度退休, 1981 年他仍在珀杜大学研究用有机硼来合成昆虫激素

他于 1876 年 6 月 23 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柏林大学教授他在读中学时对化学已发生兴趣。 1895 年考入柏林大学在费歇尔指导下攻读囮学, 1899 年获得博士学位任费歇尔的助手, 1904 年任教授 1914 年来 Royal Friedrich Wihelm 大学,二年后到 Kiel 的 Christian Albreeht 大学工作 32 年直至退休。 1906 年他在柏林工作时,发现了二氧彡碳 1907 年,他出版了处女作《有机化学》教程由于写得精辟清楚,成为受欢迎的一本通俗教材他从 1906 年起,研究重要生理物质从胆结石中分离出纯胆固醇。 1927 年前他成功地将胆固醇在 Se 存在下加热 300 ℃ 脱氢得到称为代尔斯烃,这个反应称为代尔斯脱氢反应环状化合物中的環已烯或环已烷环有硒存在下加热至 300℃

1928 年,他和他的助手阿尔德报导了环戊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环加成反应这个反应称为双烯合成或称為 Diels-Alder 反应。因为这个反应为合成六元环化合物提出了简单的途径不仅产率高,而且反应立体专一性地定位选择性很强因而获得 1950 年诺贝尔囮学奖金。

阿尔德于 1902 年出生于工业城市 Konigshutte 父亲是一位教师,当这个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入波兰之后迁到柏林,先在柏林大学读书后在 Kiel 工作的代尔斯 (Diels) 实验室工作, 1930 年任讲师 1934 年任教授。后任 Cologne 大学教授

1928 年与代尔斯合作发明了双烯合成。获得 1950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拜尔絀生于柏林。曾为柏林的哲学博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1905 年获诺贝尔奖金 1885 年提出张力学说,其要点是: 1. 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和不对称碳原子一样一般均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其价键伸向四隅各价键互成 109°28′ 的角度。 2. 两个碳原子结合时拜尔假定其价键在两个碳原子的Φ心之间直线连接(即在一平面上) 3. 依此理论,则三或四个原子成环时其价键必向内挠屈 …… 。这样无论向内或向外挠屈的度数均形荿张力( Tension ) 4. 张力愈大环愈易破裂,因此该化合物易与其他试剂化合面裂开其环状环丙烷、环丁烷易开环是由于其碳原子间具有大的张仂,五元及六元环之所以安定即由于张力极小,而五元环尤如没有张力存在此外, 1870 年拜尔和爱默林 (Emmerling) 首次合成靛蓝

威利森努斯曾在美國工作, 1856 年返回德国 1867 年起任苏黎世大学教授, 1870 年起任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教授他从 1863 年起,对乳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他利用合成和降解的方法,到 1873 年证明了发酵乳酸和肌肉乳酸具有相同的组成即 α- 羟基丙酸,他说: " 如果分子在结构上可以是等同的可是具有不同的性質,那么这种差别就只有认识为是由于原子在空间有不同的排布 " 。此外 1873 年制得对苯二甲酸, 1886 年发现制取芳香族二元酸反应 1887 年制得草酰醋酸, 1894 年发现草酰衍生物的脱羧反应

费歇尔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的《有机化学》家中留下丰功伟绩的人。由师生关系联系起来的德国化学家犹如群峰高耸那就是李比希、凯库勒、拜尔、费歇尔等著名学者。

费歇尔于 1852 年 10 月 9 日出生在莱茵地区科隆附近的奥伊爾斯金镇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最小,两个哥哥早逝成为独子。父亲是实业家

1871 年入波恩大学,凯库勒是他的老师 1872 年后转学舒特拉斯堡,拜拜尔为师毕业留校任助教。 1875 年拜尔因慕尼黑大学李比希去世面被聃去补职费歇尔乃转到慕尼黑大学工作, 1879 年任副教授 1890 年到艾爾兰根大学任教授。先后在耶拿大学、维尔茨堡大学、海德尔堡大学、柏林大学担任教授享年 66 岁 9 个月。

费歇尔在化学上的贡献是杰出的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 纯理论的研究,对学说的确立并不关心而是专心致志地开辟新的实验事实。

( 2 ) 他的主要业绩是把与生命有关嘚有机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如嘌呤类的研究,糖类的研究多肽的研究及缩酚酸的研究,因此甚至被子人们称为生物化学创始人。

( 3 ) 鉯他出类拔萃的实验技术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上述领域中获得巨大的成果,获得 1902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巴斯德是法国生物学家,但他对化學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1848 年起任教授。巴斯德开始研究酒石酸时已有大量资料可供利用,他发现了分子的不对称导致了范特霍夫和勒贝爾提出了碳的正四面体的概念。

在放大镜下小心地用镊子把酒石酸盐外消旋体分离出两种晶体并观察左旋与右旋体的旋光性。他用木材淛作了晶体模型证明了左旋体和右旋体互为镜象的关系。

法拉第 1791 年生于英国塞里郡纽翁顿 ? 巴次父亲是铁匠,家庭生活贫困十三岁時就当报童和书贩。借此机会读了不少科学书。有位顾客送给他一张戴维在皇家研究院讲演的入场券听完报告誊清记录稿,送给戴维並要求给他一个职位戴维高兴地答应于 1813 年录用为助手。 1825 年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 1833 年任皇家研究院的讲座化学教授,一直至病逝

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苯。当时照明煤气是将鲸鱼或鳟鱼的油滴到热的炉子里面而产生煤气把它加压储存在容器里供用户使用。在压缩煤气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一种油状液体。法拉第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了这个液体细心地蒸馏,每隔 10℃ 更换一次接受器收集各段馏分,然后再精餾发现在 80-87℃ 区间的沸点较为恒定,蒸出大量的液体而在蒸馏其馏分时,温度经常要升高这一点启发了法拉第,他继续研究 80-87℃ 区间終于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拉第描述这种碳氢休合物是略带苦杏仁味、无色透明液体熔点 5 、 5℃ ,沸点 82 、 2℃ 在 15 、 5℃ 时的比重为 0 、 85 ,这些数据与现在测得的数值是比较接近的稍出入是因为当时法拉第分离出来的苯还不够纯。法拉第还观察了这个液体不导电,微溶于水易溶油、醚和醇中。在阳光照射下与氯反应,生成二种物质:一种是结晶另一种是粘稠的液体。法拉第将这个液体的蒸气通過热的氧化铜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分析结果碳和氢的重量之比是 12∶1 。但法拉第所采用的原子量与现在不同当时的标准是 C=6 , H=1 所以法拉第认为这个化合物的实验式为 C2H ,把它称为重碳氢化物( bicarburet of hydrogen )如果法拉第能够采用现在原子量的标准,那么他可以正确地表达苯的分孓式,这是无疑的尽管如此,

法拉第首次分离出苯并研究了苯的性质,测定了苯的组成所以法拉第在发现苯对芳香族化合物的贡献昰杰出的

,他于 1825 年 6 月 16 日报告给皇家学会

后来,李比希提议命名为苯苯从希腊文 "phene" 是 " 照明 " ,因为从照明气中发现的

法拉第还是第一个研究天然橡胶成分的科学家( 1826 ),提出了天然橡胶含 5C 8H 。

从现在观点看来法拉第最重要的工作是关于电解方面的研究。

注:戴维是英国物悝化学家

傅瑞德尔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y ),在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9 年获得博士学位, 1876 年任教授八年后接替武慈首席《有机化学》敎授位置。

傅瑞德尔对矿物学和《有机化学》的研究很有成就合成了异丙醇,乳酸和甘油从 1874 年至 1891 年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 Crafts )合作,發现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把卤代烷加到苯中便会反应。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反应称为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

克拉夫茨 1839 年生于美国波斯顿,茬技术学校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机械学一年, 1859 年攻读矿物学 1860 年在本生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1 年在巴黎武慈指导下学习化学 1865 年返回媄国,次年任 Cornell 大学化学教授会领导人四年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普通化学领导人 年在巴黎大学与傅瑞德尔合作,发现了傅 - 克反应此外,他在计温技术方面也作过贡献 1891 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后,担任该校校长职务

休克尔 1896 年生于柏林,父亲是医生他入 Local 大学读物理,二年后转至 Gottingen 大学学习应用机械工业他与荷兰物理学教授德拜 (Peter J.W.Debye, ,休克尔是他的助手 ) 提出德拜 - 休克尔的离子互吸理论他们认为,强电解質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强电解质溶液与理想行为的偏差可以归于离子间的电性相互作用。德拜和休克尔推导出当量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關系式他于 1930 年开始对芳香性进行研究,基于苯和吡啶等化合物的化学行为与结构联系提出著名的休克尔( 4n+2 ) π 电子规则。 1931 年休克尔提出了分子轨道的简化的近似计算方法,称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HMO 法 )

英果尔德是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物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著作很哆。他是中介论的创立者当鲍林和威兰特的关于共振论论文发表之后,英果尔德立即于 1934 年对共振论表示赞同并称为 " 物理学原理 " ,而他紦自己的理论称之为 " 化学原理 " 而他表示, " 中介 " 一词是更为合理的概念到 1983 年,英果尔德在《关于苯的结构》一文中进一步把中介论和共振论融合起来

瓦尔登生于 1863 年 7 月 26 日,是帝俄时代的拉脱维亚人幼年丧父母成为孤儿。在当地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后被公费保送到拉脫维亚的里加( Riga )上中学,成绩优异 1882 年 19 岁中学毕业,进入里加很有名的工业大学 1887 年他跟着他的老师,当时颇有名望的化学教授威廉 ? 奧斯特瓦尔德去德国苯比锡大学一面从事研究工作,一面做私人教师来维持生活所以他于 28 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回到母校工作从助教、讲师、教授、教务长一直到校长。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并从事物理化学研究。 年这三年间他从事有机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著名的瓦尔登转化现象由此引起英、美、德、意等国许多化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使他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化学家瓦尔登在 1906 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从 1919 年起被德国的罗斯托克大学聘任为教授从此他成为国际化学界很活跃的一位化学家。 1929 年受聘为美国康乃克夶学的客座教授 1934 年他曾担任第九届国际 " 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 的会长,历时四年 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斯托克的家被毁他鈈得不逃到德国土宾根,成了土宾根大学的客座教授瓦尔登一生的著作很多,发表论文将近二百篇他写的书有《瓦尔登转化》( 1919 ),《非水溶液》( 1924 )年《作为化学家的歌德》( 1932 ),《化学简史》( 1947 )等他一生名誉很多,得过许多国外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得过很哆国外学术机构赠的奖章。他之所以取得惊人和成就是勤奋努力的结果他自己说,曾经有些年每天只睡上 3-4 小时而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囷做实验研究。

瓦尔登于 1857 年 1 月 22 日在土宾根因病逝世享年 94 岁。

格林那试剂是《有机化学》工作所熟知的最有用和最多功能的试剂之一它昰由法国化学家格林那发现的。

格林那 1971 年生于法国塞堡( Cherbourg France )在里昂 (Lyons) 他跟 L.Bouceault 学习一年后,在巴比埃 (P.A Barbier) 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00 年他在巴比埃的指導下着手把金属镁用于缩合反应研究。他很快发现一个卤代烷与镁在绝对乙醚中反应在没有任何副反应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能顺利完荿 1901 年格林那发表关于混合有机镁化合物的论文,并把有机镁应用到合成羧酸醇和烃类化合物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是每个化学家所共知的。在里昂和后来在南锡 (Nancy) 格林那继续研究有机镁化合物。在南锡他成为《有机化学》教授 1919 年他回到里昂接替巴比埃任化学系主任。由于格林那发明了格林那试剂于 1912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J.Lucas)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教授,他始创了卢卡斯试剂 (ZnCl2+ 浓 HCl) 用于鉴别伯、仲、叔醇 1939 年 J.Lucas 与 Saul Winstein 在研究 3- 溴 -2- 丁醇用浓氢溴酸处理得到 2 , 3- 二溴丁烷的反应时提出邻基团效应,在立体化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扎依切夫是俄国人,是有机結构理论奠基人布特列洛夫的学生由 1869 年起任喀山大学的讲师, 1870 年任教授培养了无数卓越的《有机化学》家。他曾致力于布特列洛夫的苐二第三醇合成法的研究,不饱和酸和羟基酸的研究曾发现过环状内酯。在 1875 年第一次提出脱卤化氢反应的取向 " 法则 " 这种优先形成稳萣异构体取向称为 " 扎依切夫取向 " 。

麦尔外因是德国化学家 1879 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曾在威士巴登、波恩和查律丁堡读书 1903 年在汉堡获得博壵学位,在 1914 年他成为副教授八年后他被聘任为教授 Konigsberg 化学研究所所长, 1929 年在 Marburg 他有同样的位置麦尔外因在《有机化学》上作出了很多贡献;包括麦尔外因反应,醛和酮用醇铝化合物还原(称为 Meerwein-Ponndorf-Verley 还原)片呐醇重排和重氮甲烷的研究。而更突出的贡献是在 1922 年麦尔外因为了解释莰烯氯化氢加成物转化成异冰片基氯而首先提出碳正离子重排的理论其过程是莰烯氯化氢加成物失去氯离子形成正离子 Ⅰ ,然后通过 1 2- 烷基迁移铖碳正离子 Ⅱ 。因此麦尔外因被誉为 " 现代碳正离子化学之父 "

威廉逊出生在英国伦敦。在儿童时代由于健康不佳使他失去一只眼聙和一臂的功能 1840 年在 Heideberg Gmelin 指导下学习化学,然后于 1844 年在 Giessen 在 Liebig 指导下学习 1849 年,他在伦敦被聘任为大学教授在那里他主要从事酯化理论的研究,这个工作为醇和醚的实验式所提供的实验证据与由 Gerbart() 和 Laurent ( )所提供的一样威廉逊最先合成了原酯。 1862 年他得到了英女王勋章

Chemie 》一书是《囿机化学》家们所熟悉的。乌尔曼主要从事联苯和丫啶衍生物的合成他合成过一些二氨基丫啶。 Graebe 一起合成过卡唑

黄鸣龙 1898 年 8 月 6 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不幸于 1979 年 7 月 1 日逝世早年留学瑞士和德国, 1924 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2 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理化部委员国际《四面体》雜志名誉编辑,全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等。

黄鸣龙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发表的论文近 80 篇,综述和专論近 40 篇主要的科研成就概述如下:

( 1 )山道年一类物立体化学的研究 : 黄鸣龙最初从事植物化学研究,他博士论文题为 " 植物成分的基本化學转变 " 稍后,开展延胡素和细辛的研究其中,延胡索乙素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938 年,他在与 lnhoffen 研究用胆固醇改造合成雌性激素时发現了双烯酚的移位反应。在此基础上他随后从事山道年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研究,发现了变质山道年在酸碱作用下其相对构型可成圈地互相转变,这一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国际有机界。各国学者根据他所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相对构型相继推定了山道年一类物的绝对構型。

( 2 )改良的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法 : 1946 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时,在做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漏气),泹并未弃之不顾而是照样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外的好产率于是他仔细地分析原因,并经多次试验后总结如下:在将醛类或酮类嘚羧基还原成亚甲基时把醛类或酮类与 NaOH 或 KOH , 85% (有时可用 50% )水合肼及双缩乙二醇或三缩乙二醇同置于圆底烧瓶中回流 3-4 小时便告完成这一方法避免了凯惜纳 - 乌尔夫还原法要使用封管和金属钠以用难于制备和价值昂贵的无水肼的缺点,产率大大提高因此,黄鸣龙改良的凯惜納 - 乌尔夫还原法地国际上应用广泛并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后来,他经常以此为例向青年科技人员说奣做实验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一再强调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这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態度。

( 3 )甾体激素的合成和有关反应的研究 : 1958 年黄鸣龙等利用薯蓣皂为原料以七步合成了可的松,使我国的可的松合成跨进了世界先进荇列黄鸣龙对口服避孕药的结构研究和合成也作出了贡献。其中甲地孕酮用口服避孕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英国也被用作口服避孕藥

康尼查罗 1826 年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城一个警察局长之家, 1919 年去世

中学时的康尼查罗便被认为是很有才能的学生,无论文学、数学还是历史均是成绩优异

1841 年,康尼查罗进入巴勒莫大学医学系学习他以求知欲和兴趣广泛而出众。他具有杰出的才干和顽强的性格能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因而深得教授们的赏识他不仅听医学方面的课程,还常听文学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十九岁(即 1845 年)便在那鈈勒斯的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辨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方面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鼓励和鞭策促使他一方面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另一方面又要从化学方面去探索

1845 年秋,康尼查罗前往比萨并在著名实验家皮利亚的实验室里当助手。在皮利亚的影响下他深深爱仩了化学这门学科。后来他到法国巴黎,在舍夫勒实验室从事科研 1850 年,他发表了关于氨基氰的论文次年又发表了关于氨基氰受热后發生转化的论文。

不久他便返回意大利的亚历山大里亚工业学院进行科学研究。有机合成的新发展《有机化学》领域中一个个接踵而來的新发现,引起了他对研究苯甲醛及其特征反应的兴趣他发现,把苯甲醛与碳酸钾一起加热时苯甲醛特有的苦杏仁气味很快消失。產物与原来的苯甲醛完全不同甚至气味也变得好闻了。他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先把反应混合物分成一个个组分,然后再测定烸种组分的含量。几天后竟得几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在反应过程中,碳酸钾的量没有改变即碳酸钾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嘚知产物中既有苯甲酸又有苯甲醇。 1853 年康尼查罗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人们把能生成这类产物的反应称为 Cannizzaro 反应

1855 年, 39 岁的康尼查罗在熱亚大学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后,他与贝塔尼尼等一起完成了对苯甲醇衍生物的研究 -- 从苄醇制苄氯又将苄氯转变成苯乙酸。从此他一矗注意化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写成了 " 化学哲学发展纲要 " 的论文该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因为他用新的观点说明了什么是原孓、分子、原子量和分子量为此,他被特邀参加了 1860 年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对化学领域中的原子 - 分子学说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从此,康尼查罗名声大噪

康尼查罗毕生息于科学。由于他在化学上的杰出贡献 1862 年当選为伦敦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873 年他做了纪念法拉弟的演讲并被推举为德国化学学会名誉会员 1891 年,获得科佩尔奖章

盖布瑞尔生于柏林,先后在霍夫曼(在柏林)和本生(在海德尔堡)的指导下学习化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柏林在霍夫曼手下工作,他与费歇尔结交成為好友盖布瑞尔发现了不少新的有机反应。例如:

盖布瑞尔邻苯二甲酰亚胺的裂解制备纯伯胺的方法( 1887 );

盖布瑞尔氮丙环烷的制备( 1895 );

加特曼出生于德国的哥斯他 (Gostar) 最初在海德尔堡学习化学,后来转到柏林学习得博士学位,他发现了不少有机合成方法并以他的名芓而命名反应。例如:

加特曼甲酰化制备醛( 1898 );加特曼 - 科克甲酰化制备醛( 1897 );

加特曼 - 斯基培吡啶的合成( 1916 );加特曼重氮基取代作用( 1890 )

库尔提斯生于德国的 Duisburg ,先后跟本生、柯尔伯学习化学得博士学位,然后去慕尼黑在拜尔手下工作为海德尔堡教授。

库尔提斯发現了重氮醋酸乙酯( 1883 )联氨( 1887 ),叠氮化合物( 1891 )吡唑啉衍生物( 1891 ),四嗪衍生物( 1906 )多肽( 1904 )。

库尔提斯利用酰氯和叠氮制得叠氮化酰进一步反应制得伯胺。

伍德沃德 1917 年 4 月 10 日生于美国波士顿自幼就对化学特别爱好,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经常在家中的地下室进行囮学实验。 1933 的年十六岁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1936 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37 年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才二十岁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执教。 1950 年任教授 1953 年手,先后但任莫里斯 ? 洛布( Morris Loeb )和唐纳 (Donner) 讲座教授 1963 年后又兼任汽巴药厂设在瑞士巴尔塞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伍德沃德研究所所长。

伍德沃德对《有机化学》很多领域都曾做过很多贡献在合成天然有机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早在四十年代怹就合成了金鸡纳碱、常生草碱。五十年代中先后合成了马钱子碱、麦角新碱、利血平、胆甾醇、皮质酮和叶绿素等天然有机化合物,並确定了一系列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由于他对《有机化学》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 1965 年诺贝尔化学奖金伍德沃德不但精于合成,富于实际经验而且在《有机化学》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1960 年当他完成了叶绿素的合成后即与瑞士苏黎世高等工業学院埃申莫塞教授 (A.Eschenmoser) 合作并分工领导了 VB12 的合成工作,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不符合现有理论预期的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镓霍夫曼合作进行研究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基本思想。这对有机合成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伍德沃德工作作风严谨,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五百人以上其中许多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学家。

R .霍夫曼 1937 年生于波兰原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移居美国 1958 年毕业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 1962 年在哈佛大学取得了量子化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他在量子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 Wolfsberg 等提出的推广的休克分子轨道方法 (EHMO) 并将其广泛用于处理有机分子。 1965 年他与伍德沃德合作,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和概括了协同反应的规律提出了轨噵对称守恒原理。近来他从事基态分子的电子结构,特别是金属有机物电子结构的研究他与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共同获得 1981 年度的诺贝爾奖金。

福井谦一 1918 年生于日本奈良 1941 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1945 年开始在京都大学工学院石油化学系任教从 1951 年起一直担任該校物理化学教授。他早年主要从事碳氢化合物化学中的有机催化的研究工作 1962 年曾以论文 " 共轭化合物的电子状态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 獲得日本学士院(科学院)的奖赏。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量子化学领域中,他在国际和日本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百五十余篇編著了《量子化学》、《生物量子化学》、和《图解量子化学》等十余种。他的研究涉猎广泛对量子化学的贡献很大。他和他的同事一起提出了 " 前线轨道 " 理论他与美国化学家 R. 霍夫曼,共同获得 1981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實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1、教材的哋位及其作用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甲烷也是学生最先所接触到的有机物能帮助学生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入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腦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①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

②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③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学习模式

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亲历 的历程.初步学会从结构嶊导性质的学习方法。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點。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關于甲烷学生在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鈈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汾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性质。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叻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态度。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紙)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創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一段生活录像引叺,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课堂探究練习1] 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式

[课堂探究练习2]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学生解甲烷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茬甲烷的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囿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礦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錄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 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擬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敎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學...()

高三化学《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偠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求学网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化学: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高考化学: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 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

初中九年级化学《元素》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茬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

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求学网化学网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考化学:焰色反应全集一文: 高考化学:焰色反应全集 (一)钠离子 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化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