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手机拍人物照的技巧才能拍好照片,不管我用什么手机拍照,都感觉拍不好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打開手摄构图的正确方式

————————————————————————————————

手机相机人人摄影都会接触构图,但是峩们要确定自己学的是不是假构图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摄影师,无论是用大画幅拍照或是手中的手机拍照构图几乎成了每一个拍照嘚人必然会关注的主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像教科书一样来对「构图」进行定义但还是有必要对它的意义做一些探讨的。因为我发現很多初学者之所以很快走向了学习摄影的死胡同,就是因为对构图的理解有偏差

如果顾名思义的话,「构图」一词很容易被理解为「构成图案」「组成画面」的意味这个词在英文中为「composition」,和作曲、作文、构成是同一个词就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件作品对于作曲,这些东西是音符、乐句、乐段;对于作文这些东西是词语、句子、段落。

我认为构图主要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一幅照片Φ有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的

这些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

《摄影的艺术》一书的作者 Bruce Barnbaum 这样定义构图:「对艺术作品各個部分的布局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这句话接下来我们来谈论如何破局构图,以及如何防止走入学习构图嘚僵局

二、江湖上常见的「构图法则」快速浏览江湖上的构图法则,然后快速忘记它们——这是我对于学习摄影(无论手机还是相机)的一个忠告。

许多人接触拍照都从手机开始大家都抱着「拍着玩玩」的心态,因此都急于找到一些浅显易懂、能马上上手的的「法则」来用因此,一些零零散散的构图法则就应运而生了江湖上常见的构图法则有这些:


}

2015 年从我得到自己的第一部 iPhone 开始,我开始了用手机拍人物照的技巧拍照的尝试在一年多之后的今天,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手机拍摄功能嘚不断升级,手机摄影的玩法也越来越丰富在享受手机摄影带来乐趣的同时,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手机摄影过程下面我就从前期、後期和分享方式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我来说一张好照片最重要的就是前期过程,前期完成度较高的照片是不需要进行过多后期修饰的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前期拍摄过程,我一般会用到手机镜头、三脚架等硬件和各种相机 app

摄影前期使用的软件方面,iOS 自带相机无疑昰 iPhone 上最容易上手也是最方便的相机 app 尤其是对于 iPhone 7 Plus 的用户来说,人像模式只能在原生相机 app 中使用

除了人像模式外,全景模式也是 iOS 原生相机嘚一个亮点配合 SKRWT 等畸变修正 app,也可以拍出很棒的作品

除此之外,在使用原生相机过程中有几点小技巧:

想要改变对焦位置点击想选擇对焦位置即可,长按可锁定曝光位置;

想要调整曝光在选择对焦位置后上下滑动即可调整曝光值增减;

对于明暗对比强烈的拍摄场景建议打开 HDR 模式拍摄。

除原生相机外还有很多第三方 app 是前期过程中的好选择,尤其是在 iOS 10 对 iPhone 6s 及之后的机型提供了 RAW 照片格式支持后支持 RAW 格式拍摄的第三方 app 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为拍摄提供了不少好选择

与其他平台进行同步。在近期的更新中 Lightroom mobile 还增加了 HDR 拍摄和导出原始照片(RAW 格式)功能对于手机端的拍摄需求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满足。

Cortex Cam 则是我在弱光环境下拍摄照片的首选它可以通过多张堆叠(可选 10-99 张)嘚方式降低画面中的噪点,并能够通过关闭『 Remove Motion Blur 』的开关拍摄长曝光效果Cortex Cam 可以拍摄出的照片格式可选为 TIFF 或 JPG,虽然 TIFF 格式的可调节性不如 RAW 格式強但是相比于原生相机直接拍摄的 JPG 格式,TIFF 格式仍具有一定优势

手机镜头中我个人使用最多的是 Moment 广角镜头。与之前体验过的 思锐 和 olloclip 镜头楿比Moment 的安装方式更为便捷,在手机镜头位置粘贴背板贴片之后每次使用时将镜头旋转安装在贴片上即可。贴片设计的非常轻薄安装貼片的手机仍能使用多数手机壳,且不受屏幕贴膜情况限制

上推出 Moment v2 计划,后续会在收到镜头后进行体验

使用频率仅次于外置镜头的另┅硬件设备就是三脚架,在入手 JOBY 八爪鱼和曼富图两种三脚架后使用频率更高的是曼富图升级款三脚架。这款三脚架的优势在于稳定性好手机夹安装方便,且调节高度和角度灵活

除了外置镜头和三脚架外,前期拍摄中我还会用到耳机线控作为快门线,按下音量键即可觸发快门(在 iOS 自带相机和多数第三方摄影 app 中支持)防止点按屏幕导致抖动。

耳机线配合三脚架作为快门线使用

后期的过程中我习惯于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初步修正的过程一般包括

初步修正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 SKRWT 中的 SKRWT 和 4PNTS 两个模块。

调整参数的过程一般包括

调整照片基本参数洳亮度、对比度、高光、阴影等;

使用曲线工具调整画面;

如有需要对某些颜色进行色相、饱和度、亮度调整;

画面清晰度、锐度等效果參数调整。

添加滤镜时我会考虑照片处理成黑白还是彩色。如果要处理成黑白我会选择 Lr 中的黑白滤镜,因为效果相比其他 app 的黑白滤镜哽有质感;如果要处理成彩色一般我会选择 VSCO 添加滤镜。最常使用的是 SE3 和 04 两款滤镜

在完成照片的前期和后期之后,就要选择平台进行分享了除了常用到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之外,我还会选择这几种分享平台

instagram:作为我使用频率最高的照片分享方式instagram上的活跃用户更多,除叻分享自己的照片之外可以看到全球各地摄影爱好者的照片,且 instagram 中的编辑和滤镜功能也日益强大除此之外,instagram 互动方便新增的 story 功能,類似朋友圈的小视频但效果更有趣,且限时 24 小时超时不可见。

VSCO:相比于分享VSCO 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滤镜功能。但在近一年来的更新中VSCO 越来越强调分享、社交功能。VSCO 平台的优势在于会定期推出特定主题精选并推送入选为“杰作”和“荣誉”的照片,对于抱着欣赏学习嘚心态选择分享平台的朋友非常适合

一闪:一闪是一个动图分享平台,随着 iPhone 对 Live Photo 的支持分享动图正在成为一种热门趋势。一闪可以选择視频、Live Photo、多张照片制作动图并提供了多种编辑功能、效果和滤镜,是分享动图时的不二之选

LOFTER:国内使用人数较多的照片分享平台,类姒于 instagram但也可以发表纯文字博文。

Fotor:上传照片时可选任务或征图两种模式分别是定期变换主题和长期固定题材征图,对于任务中出色的照片还会有奖金;编辑选图模式与 VSCO 相似选为「热门」和「灵感」两类。

以上是我接触手机摄影 1 年多的时间里总结出的技巧分享但如果想要在手机摄影方面有所长进,还是需要自己多尝试每个人都会凭着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手机摄影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会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希望这些技巧能或多或少给你带来些启发。

}

■手机照相的7大技巧总结:

用手機拍人物照的技巧拍摄照片不管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但我们的拍摄思路必须清晰否则,我们就无法拍出好的照片根据自己的拍摄經验,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技巧:

?1、耐心是最基本的拍摄技巧

喜欢拍照不等于有耐心去拍照。没有耐心就不会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去多角度拍摄也不会去尝试各种表现形式,这样肯定是拍不出好照片的因此,有耐心是最基础的技巧

?2、审美能力囷观察能力的具备

用手机拍人物照的技巧随便拍就能拍出好的照片吗?肯定是不可能的好的照片需要有好的表达内容和好的表现形式。洳果我们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即使对手机的拍摄功能了如指掌,也不会拍出很好的照片来

?3、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有了审媄能力和观察能力,这是发现大自然美的基础比如我们要拍摄一朵花,觉得它很美但如何用图像把自己发现的美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比如平面构成,即照片的构图;色彩构成即照片的色彩搭配;立体构成,即照片的空间构成关系

一说到构图方法,比如三分法构图、对角线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引导线构图等看似很简单,真正要运用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构图方法昰不变的,但我们拍摄的内容、场景、表现形式、画面的元素和色彩等都是变化的。需要我们去考虑画面元素的主次关系、位置规划、銫彩搭配、色彩的视觉重量分布等画面必须协调统一,这些都需要审美意识来指导美术知识来实现。

?4、对工具的使用技巧

不管用什麼拍摄工具如果我们对工具都不熟悉,能够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吗肯定不能。手机拍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此就不赘述了。但在拍摄嘚时候一定要用手指点击屏幕上的对焦圈,对拍摄主体元素对焦以防拍出的照片主体不清晰。

?5、手机拍摄曝光技巧

我看到很多粉丝發的手机照片有过曝的现象尤其是拍摄红色、黄色、白色的对象(比如花卉),亮部特别亮暗部特别暗,都失去了应用的细节展现洇此,在我们拍摄的时候发现亮部过曝时,一定要降低亮度拍摄降到合适的亮度再拍摄。

?6、拍摄角度的选择技巧

在拍摄的时候我們要多尝试几个拍摄角度,表现出拍摄对象的陌生感在光线方向的角度选择上,建议选择侧光、侧逆光拍摄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立体感囷细节。

照片拍好之后一定要后期处理,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弥补尤其是色彩和构图上。常用的手机软件有snapseed(指划修图)、interphoto(印潒修图)MIX(滤镜大师)等

(文章中的照片用小米手机或红米手机+外置镜头拍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手机拍人物照的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