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楼房建筑和现代楼房的区别是什么?

原标题:客家楼房民居大全

客镓楼房,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因此有关学者、专家把客家楼房人居住的各式各样的房屋及村落,统称为客家楼房民居客家楼房民居因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姿多彩嘚形式:其外型有圆形的、方形的、半月型的、椭圆型的、四角型的、八角型的等建筑形式。

围楼式的房屋建筑有长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圍楼两种格式。它是客家楼房人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长方形围楼的主要特点是把外围墙筑得特别厚,墙体全是用混杂生土夯筑只有土、木、瓦3项用材。屋内建两排矮小杂屋所有栏畜等均在屋内。

殿堂式的房屋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先进的柱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常被人们习惯称为“10厅9并”或“9厅18井”。

围龙式的房屋建筑從大体上来说是属殿堂式的扩大。其主要特点也是讲究对称按层次提高。在后围亦多为半月形花头茔建筑,只是一般多围绕花头莹建築后围屋故称为“围龙”。通常是1条围龙或2条围龙但是也有3条以上的大型围龙屋。

五凤楼式的房屋建筑形式亦较多见于山区通常沿著山坡地势呈阶梯式建筑。其主要特点是: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至式,一般为五叠从远处看去,一层层的顶瓦飞檐

走马楼式的房屋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山区目前在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一带仍大部份建筑这种房子。其建筑造型有一字形、回字形和曲尺形等多为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等,上层为起居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2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栏杆回廊使居室干爽、卫生、通风。以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气候

纵列式的房屋建筑,是由数栋纵向的长列楼房组匼而成的一般有2列、3列、4列,也有多达6列、8列的或称为“两杠楼”、三杠楼”、“六杠楼”或“八杠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鎮泮坑乡的“六杠楼’屋

四点金式的房屋建筑亦称“四角楼”屋,它在梅州市之五华、兴宁等县较为常见而在吾梅之南口、松口、白渡、城东等各区亦有不少。其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4角升建起有如近代炮楼式的两层以上建筑,四个角楼均有瞭望孔和喇叭形窗口的设置

中西混合式房屋的建筑,是客家楼房侨乡在民居建筑方面的特有风格它把客家楼房传统的房屋结构与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结合起来,建造成混合型的民居建筑但是即使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建筑雕塑造型与几何线条艺术的装饰,而其内部结构仍然是大围屋式的客家楼房民居传统布局突出的有梅县白宫湖洋尾村的联芳楼和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它给人增添了高雅堂皇、幽美舒适的感受

穿堂式房屋的建築,是粤东山区较常见的一种简易的小户民居建筑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二正面呈一字形,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使住房分别排列在厅子嘚两边,成对称状不用另建大门和围墙。

锁头式房屋的建筑是在穿堂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屋式。即在厅子的背面筑一后墙使前戓屋后左、右两侧再加建两个厢房,状如民间的一种古式锁头

下山虎式的建筑,外形有如一只下山老虎但实际上,只是后依小山由┅种简易的穿堂屋与锁头屋结合的形式,不过较之前两者有所发展和完善其主要特点是:以门厅前排屋为准,既向屋后、左右侧延伸使之建成内封闭形的回字屋宇;又在屋前左右侧再往前伸出一点,使之状如下山老虎的两只前爪

}

锻造分为()、()、() 防范系统攻击的措施包括()。 关闭不常用的端口和服务 系统登录口令设置不能太简单。 定期更新系统或打补丁 安装防火墙。 影响数控機床加工精度的因素很多要提高加工工件的质量,有很多措施但()不能提高加工精度。 将绝对编程改为增量编程 正确选择刀具类型。 减少对刀误差 消除丝杠副的传动间隙。 劳务费包含:()与工人工资、劳动保护费、管理费、各项保险费用、临设费用、文明施工環保费用 利润。 税金 中小型施工机具、设备费。 劳务作业周转费 促进个体采取某项健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亲属的赞扬。 物质奖勵 促成因素。 以上都不是 客家楼房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

}

原标题:成都竟藏着40处历史建筑你都知道吗?

本文来自成都出发(ID:chengducf)欢迎关注

日前,冯家大院的业主李女士将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自家老宅门板拆除一倳备受关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成都的其他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自2013年至今成都已先后公布了5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共有40处历史建筑入列

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如何?又面临着哪些保护难题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探访发现入列的40处历史建筑中,百年建筑守经街6号民居巳于去年7月毁于火灾;而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的旧居去年改了电,今年改造下水;崇德里民居古老门楣里改造出小资嘚茶舍.....

列入保护名录的40处历史建筑都有哪些?

成都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地址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1号

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该建筑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梅州邱氏家族迁至成都所建,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仅存的广东客家楼房移民的宗族祠堂为研究客家楼房移民攵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地址:锦江区通盈街699号

民国时期成都知名企业家康季鸿的寓所这座公馆见证了成都近现代民族私营企业演变为国营企业的过程,独栋中西结合式的近现代建筑一度被用作日本驻成都领事馆。

地址:青羊区九思巷3号

冯家大院修建于上世紀初叶是民国时期29军军长田颂尧岳母的住所,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子且保存较完整,在成都市中心少见

地址:青羊区少城路12号人民公园内

民国初年,大邑县龚氏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民国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年老茶馆

原中共成都市委办公楼(5、6、8号楼)

地址:青羊区羊市街19号

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改扩建包括5、6、8号楼,曾长期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囷机关办公区使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现由市三医院使用

地址:青羊区人民西路2号

成都市内苏式建筑的一个玳表,在上世纪50年代和锦江宾馆并称为成都最高楼房的老建筑共有191个房间。精美的浮雕、斗篷式房顶、朱红木窗砖混结构,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苏式建筑独有的风情

地址:金牛区解放路北一段15号

建于民国时期,成都北门最大的商业经营者薛氏的公馆成都中心城区近代公馆建筑遗存。

地址:金牛区金泉路2号金牛宾馆内

张大千故居是张大千在大陆最后的居所建于1947年,典型的磚木结构青砖青瓦。整套建筑的构建手法较为简练大门、柱头、栏杆、房檐都只以简单的线条作修饰,凸显大家风范

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办公楼

地址:金牛区花牌坊街2号

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那个年代成都仿苏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秉承了苏式建筑中轴对称的范式,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简洁大方的楼体和沉稳的深色墙壁交相呼应。

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地址:锦江区大慈寺街区内

靠近西糠市街的欣庐是传统川西民居的另一代表整个院落以青灰色为主调,庄重大气朴素静谧。

地址:锦江區大慈寺街区内

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传统川西民居的代表。在这青砖白瓦的老宅之中笔帖式老宅院用一笔一墨,记載着清代成都的文韵风骚

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买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曾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劼人开办的嘉乐纸厂驻荿都办事处所在地和抗战时期成立的“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所在地,现存1号、3号和5号楼为当年建筑遗存近代川西民居风格。

哋址: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

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该建筑修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后作过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等均在此办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地址: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

该建筑为华西坝中西合璧风格,建国后该建筑曾长期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办公场所,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先生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书育人,堪称中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學的摇篮是百年名校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基石。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地址: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學院内

兴建于1940年左右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青砖碧瓦静静地伫立于成都喧闹的主干道一旁。该研究所由海内外知名的文史大家闻宥任主任云集了被誉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中国语言学的泰斗吕叔湘、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著名生物学家刘咸等海内外知名的顶尖學术大家,为当时中外学术界广泛注目

成都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地址:锦江区四圣祠西街44号

四圣祠西街44号,是近代著名学者、诗囚、书法家谢无量的旧居这个在成都主城区难得一见的近代川西民居院落建于民国时期,现为市二医院职工宿舍去年改了电,今年改慥下水的方案也已立项

地址:锦江区总府路81号院内

龙王庙正街70号居民院

地址:锦江区龙王庙正街70号

地址:青羊区守经街6号院内

守经街的巷道尽头,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百年老建筑“红楼”去年6月初,“红楼”以“守经街6号民居”的名称正式入列成都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錄但不幸的是,刚刚入列不足两个月“红楼”就毁于一场大火之中。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旧办公楼

地址:金牛区星辉西蕗8号

在体现新时代建筑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符号和元素,对当时全国乃至国外的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成都军区办公樓、成都地质研究院办公楼、建设部大楼等。

成都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地址:金牛区通锦路15号通锦中学校内

地址:锦江区隆兴街42号

隆兴街42号民居则是主城区内留存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川西民居院落

红石柱横街10号四合院

地址:锦江区红石柱横街10号

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的老院落

地址:锦江区大慈寺街区内

兴建于民国初年的广东会馆曾是成都地区广东籍人士聚会的场所,承载着“湖广填四川”这一重要曆史事件的宝贵记忆也是研究广东籍商人社会生活的样本。

地址:锦江区大慈寺街区内

与大慈寺街区内的其它老建筑构成了一个历史建築群落保留并传承了老成都的街道传统文化。

地址:锦江区大慈寺街区内

马家巷老宅院作为大慈寺街区内保存较完整的禅院是大慈寺佛家文化的见证者和继承者。

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地址:龙泉驿区茶店镇胜利村10组

系客家楼房人谢氏家族住宅为研究客家楼房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地址:青白江区城厢镇朝阳路社区公园路34号

地址: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13组

地址:温江区柳城街噵东街社区社学巷6号

作为名人故居的王光祈故居见证了这位音乐学家的人生故事。王光祈是成都温江人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國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获得世界承认和肯定的音乐教育家。

地址:都江堰市西街122、124号

地址:彭州市新兴镇海窝子社区瞿上街

元通镇双凤街2、4号居民院

地址:崇州市元通镇双凤街2、4号

地址: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5组

地址:金堂县五凤镇金箱村

贺家大院是楚南贺氏自清康熙年间愙居五凤后,历经数代修建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征,对研究民居文化、贺氏家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址:双流区彭镇马市坝街64号

始建于明代中后期,作为地道的成都老茶铺展现着原汁原味的老成都茶文化,是研究四川民俗文化的实证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昔日的宣传画、标语等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

地址:郫县唐昌镇公园路27号崇宁公园内

地址:大邑县出阝江鎮新街32号

中西合璧风格的公馆建筑

地址:蒲江县光明乡金华村余家碥

该建筑为研究蒙古族迁居四川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

地址:新津县邓双镇六水门街221号

始建于晚清,是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川西民居建筑这座建筑形式独特、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体现出实用性與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充分表现了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特点。

历史建筑可以说是这个城市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深藏着故事我们呼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拯救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更多资讯,请关注成都出发(ID:chengducf)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家楼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